如何預測公司是否會違約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779.html一家公司的流動資金、收益率和商業波動率是在短期與長期內都能夠影響其違約概率的重要特徵。
在公司違約之前,瞭解導致這一情況的原因並對這種概率做出評估,對於信用風險管理、宏觀政策的制定和金融監管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然而,在眾多因素影響下,要做到這點可能很有挑戰性。由於存在不同債務結構、波動率和流動資金情況,公司擁有不同的長短期信用風險組合,這些因素反過來可能影響公司違約的概率。此外,宏觀經濟環境在其中也起到關鍵作用。
為了進一步瞭解公司違約的可能性,我們對遠期違約強度這一關鍵衡量指標進行了研究。遠期違約強度指的是基於公司目前的風險概況來預測公司遠期違約的可能性,這一方法與使用即期違約強度的常規做法截然不同。
遠期違約強度的一個關鍵決定因素其實是公司的違約距離(DTD)。違約距離這一衡量指標源自現代期權定價理論,違約距離的遠近取決於公司的資產價
值、資產回報波動率和財務槓桿。然而,僅有違約距離這一重要因素仍不足夠。我們的研究顯示,在諸多因素中,公司的收益率、流動資金和規模也逐步對遠期違約
強度產生影響。
為理解影響公司違約概率的因素,我們對在美國的金融與非金融上市公司進行了研究,研究範圍不僅包括資產價值、規模和流動資產等公司特徵,還包括股指收益率與國債利率這兩個常見的風險因素。
我們發現,從短期和長期來看,遠期違約強度與公司的違約距離均成反比。這意味著當一家公司的違約距離增加,其遠期違約強度將降低,這使得違約距離成為區別公司信用風險非常有效的考量因素。
除此之外,我們還發現,公司違約距離的趨勢也扮演著一個重要角色,反映了違約強度的勢頭。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在同一時間點擁有相同違約距離的兩家公司,若其中一家的違約距離在過去幾個月裡縮短而另一家增加,兩者則將可能存在不同的違約可能性。
我們的分析還顯示,當股市表現良好時公司更可能違約,這個結論似乎有悖常理。這可能是由於股票指數與公司特有的屬性之間的關聯所造成的。例如,一家
公司的違約距離可能將股市景氣年間被誇大的公司財政狀況考慮在內。當然,另一個合理的解釋是,這個結果反映了信用市場對股市在早前的過度估價所做出的後續
反應。
在其他的研究結果中,我們觀察到,當3個月的國債利率上升時,違約概率會在短期內降低,而在長期內增加。短期利率通常在經濟衰退期時降低以刺激經濟增長,而在經濟增長期則被提高以對抗通貨膨脹,短期結果與這一事實相符,而長期結果反映的可能是經濟週期效應。
另一個可能影響違約概率的公司特徵是流動資金情況——現金/總資產的變量,即現金總量和短期投資與公司總資產之比。我們觀察到,當現金/總資產的趨
勢與程度增加,遠期違約強度會減低。這意味著,在同等條件下,一家擁有更多可用流動資金的公司理應能夠支付利息和本金,也就更有可能避免違約。然而,這個
衡量指標對短期違約概率有較高的指示作用,對長期違約概率則不然。
公司的收益率,即淨收入與總資產之比,也是一個考量因素。儘管這一指標對短期違約概率更具指示作用,但一家公司收益率越高就越有可能降低遠期違約強度。
公司的規模長久以來一直被視為違約或破產的一個重要指標。人們往往認為大公司比小公司擁有更多樣化的經營範圍和財務彈性,能幫助它們更好地抵禦財務困境;大公司也更有可能獲得政府的救助,因為它們被視為「大而不能倒」。
我們的研究發現,遠期違約強度在短期內的確會因公司的規模而減低,但在長期內則會增加。這意味著,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大公司能夠推延而不是完全避免違約。規模這一衡量特徵也可被視為一種公司增長模式的指標。一家公司若成長迅速,可以在短期內減低其違約風險。
另一個在評估違約可能性時需要考慮的特徵是市價與賬面值比率,它是衡量市場估值或錯誤估值以及未來成長機會的指標。當市場對一家公司作了高估,公司
的遠期違約強度會在兩年期內提高。我們還觀察到,如果一家公司的現金流波動很大,那麼它面臨破產的概率會上升。(bschool.nus.edu)
作者簡介:段錦泉(左圖)與王濤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系。孫潔任職於華僑銀行。段錦泉還任職於新加坡國立大學風險管理研究所 這篇研究文章榮獲2010年國立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國際研討會最佳論文獎。
是否應該放棄價值投資?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xxn.html#comment3前兩天回香港見了一位朋友,一位非常鄙視價值投資,認為價值投資是一種事倍而功半的投資方式的朋友。偏偏就是這樣的一位朋友,他的復合投資回報率在我認識的朋友當中是最高的,達到驚人的40%以上!甚至在去年的大熊市中,他居然也可以獲得22%的正回報率,而今年第一季度,他的回報率是27.6%!
以至於我們見面後的兩天來,我都睡不好覺,一直想著朋友說的每一句話。
認識這位朋友也有六七年時間了,這是一位非常令人討厭的朋友,甚至用令人討厭還不足以形容他的嘴臉。在我的朋友中已經找不到比這位仁兄更難頂的了。他常常出言不遜,句句話都「頂心頂肺」,絕對是得勢不饒人。他自稱自己是「股壇奇才」,說「天才」兩個字也配不上他。
他說過最難頂的一句話是「如果世界上有人可以用簡單而分散的投資方法超越他過去十年的復合回報率,他願意長跪一年拜他為師,可惜呀,天下無一人!」,更表示如果我願意叫一聲師傅,他願意無條件傳授他的絕活給我。偏偏就是這樣的一個朋友,認識至今,過去的這麼多年,他自稱的每一年的投資回報率都比我高出10%以上!
我一直懷疑朋友所說的是否屬實,這次約他出來本是想「串」他的,看看他今年有沒有跌進民企股的陷阱當中,卻沒有想到朋友表示他去年的投資回報率達到22%,而今年一季度也達到了27.6%。我表示不相信,朋友當場用手機上網,曬了曬他過去幾個月的股票賬戶市值
變動和現在的持股。我靠!朋友只是一名普通的打工仔,股票市值居然已經超過了我!大概地看了看他的持股名單,兩隻大牛股:騰訊和恆安都在他的股票組合裡
面,維達、達芙妮、同仁堂科技、統一、YGM貿易,這些我當經的愛股也在他的持股名單內,而前年他一直持有大牛股周生生,這個我是知道的。這次見面令我相
信他所言非虛。
朋友的投資方法非常簡單,簡單得令人不敢相信(後面補充),也難怪他會認為價值投資是一種事倍而功半的投資方式了。朋友採用的據稱是他所自創的「52周新高投資法」,他不太願意透露詳細的操作方法,表示如果公開了就會不靈了。但朋友喜歡顯威,多年見面我也大致摸清他的操作模式。希望朋友不會發現這篇文章,否則真的朋友也做不成了。我所理解朋友的投資模式大致如下:
1,他建立了一個五百多只股票組成的股票池;
2,股票池裡面都是上市滿三年以上的舊股;(註:看來朋友也很小心)
3,把資金分成四十份;
4,每個週末買一份報紙看財產版,如果發現股票池中有創52周新高的股票(如圖:箭頭向上),下週一的時候買入一份;
5,累積滿四十隻股票後,如果出現股票池中還出現新的52周新高股票,把四十隻股票中,過去半年回報率最差的股票剔除,然後把注碼平均買入新的52周新高股票;
6,如果一直沒有任何新的52周新高股票出現,則一直持有這些股票,直至創下52周新低的箭頭出現時才賣出,並持有現金,等待新的52周新高股票出現。
這位朋友的高回報率真的令我十分困惑,為了驗證他的方法是否真的可行,我打算從這個月開始建立一個虛擬的「52周新高投資法」的投資組合,為期兩年。這個虛擬的「52周新高投資法」的投資組合將不會置頂,只會靜悄悄地每個星期更新。如果這個方法真的比我的投資回報率高出很多,我將會慢慢放棄價值投資,過渡到這種簡單又有效的投資方法去。
另外拜託大家不要轉載這篇文章,謝謝。
SEC調查美電影公司是否在中國有行賄行為
http://news.imeigu.com/a/1335481983274.html就在中國市場向美國好萊塢敞開懷抱之際,來自美國的調查也「不期而至」。
4月24日,路透發佈的新聞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簡稱:SEC)已經展開一項針對美國電影製片商在中國市場經營情況的調查,或將涉及到這些製片商是否在中國有行賄政府官員的行為。
不過,尚不知該項調查將會深入至什麼程度,以及何時會公佈相關結果。
「如果按照信息的內容來理解,美國SEC調查的主要內容是關於美國電影製片商是否在電影引進國中存在賄賂的行為,範圍只會在廣電總局的審批部門,以及中影、華夏兩家有能力進口電影的公司身上。」一位業內人士如此告訴記者。
中國市場的誘惑
路透引用知情人士的話稱,過去兩個月,SEC向至少五家電影片商發送了問詢信件,包括新聞集團旗下的20世紀福克斯、迪士尼、夢工廠等,信件要求這些電影公司告知他們可能進行的不當付款,以及他們與某些中國官員的接洽事宜。
隨後,美國《紐約時報》的跟進報導稱,SEC此次調查的對象主要為上述三大製片商。但不論是大型電影製片商和小型製片工作室,目前都已經收到了SEC的通知。
據瞭解,SEC此番調查的重點是,這些公司的大影片是否存在向中國官員行賄的問題,以瞭解這些影片是否通過不正當的渠道來獲得在中國的放映和播放權。
過去的一年堪稱好萊塢的「中國年」。
2012年2月,作為習近平副主席訪美的成果之一,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達成協議,包括美國進口大片配額新增14部IMAX或者3D影片,同時美國電影的票房分賬比例也從13%提高至25%。
與此同時,美國著名電影製作公司夢工廠也和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CMC)等企業以合資的方式,在上海成立了「東方夢工廠」,正式將好萊塢的製作團隊落戶中國本土。
此外,類似傳奇影業一樣的美國知名製作公司也開始加大與中國電影製片企業的合作,中美合拍電影漸成風潮。
在這個時間節點SEC展開上述調查,或讓已經大面積展開的中美電影合作蒙上一層陰影。
美國SEC一直存在對娛樂產業的調查,也有電影製片公司被查出賄賂的先例。2008年美國司法部對製片人格林夫婦為在泰國舉辦電影節賄賂泰國政府官員提出控告,並讓格林夫婦在2009年被定罪,判處入獄6個月。
作為目前世界上第二大的電影市場,中國每年接近一半票房總數都由海外電影票房貢獻。然而在中國電影引進配額的限制下,諸多來自海外的電影每年只有極
少一部分能夠進入中國市場放映。加上中國市場對海外大片的青睞,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海外大片能夠進入中國市場放映,就意味著較高的票房保證。
以《天際浩劫 》為例,這部製作成本僅1000萬美元的小成本影片,在中國就獲得了近6000萬人民幣的票房,創造了好萊塢電影 「以小博大」的案例。
兩家獨大的惡果
「我們對這個事件沒有評論。」中國一知名電影院線的高管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個話題過於敏感。」
電影業的沉默有其內在的原因。「如果說美國SEC調查的行賄問題原因,與美國電影在中國的放映和播放權有關,則國內涉嫌的範圍將會被縮小至一個部門和兩家企業。」上述電影業知情人士告訴記者。
這三個潛在的可能受到波及的部門、企業包括廣電總局的引進電影審批相關部門以及中影集團和華夏發行。
「其中,廣電總局主要管的是大方向的問題,包括引進電影的數量和大的導向性問題。具體到每部影片的選擇和引進,則更加取決於中影集團和華夏發行的選擇。」上述電影業知情人士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這兩家公司掌握了進口電影上與不上以及時間、檔期的『生殺大權』。」
在中國海外電影引進制度中,目前僅僅只有中影集團和華夏發行有權利引進海外的電影,其他電影發行公司都被排除在了這個圈子之外。
這樣的現狀飽受業內的質疑和抱怨。
「兩家公司容易達成共識和默契,兩家獨大的結果是海外電影引進依然不夠透明以及缺乏競爭。」上述電影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因此從輿論上而言,大家都希望能夠增加有能力引進海外電影的企業的名額。」
而在今年2月中美簽署的關於電影的新協議中,也包括了增加有電影引進權利的民營發行公司的內容。
但截至目前,關於第三張「牌照」皆只見傳聞,並未有實質性的進展出現。這也導致中影集團和華夏發行兩家獨大的局面一直維持至今。
「無論是三家公司還是四家公司,這背後都涉及了巨大的利益,如果要避免黑色交易生長的空間,就應該設立標準,並且以較為公開透明的方式,來決定引進海外電影的引進。」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目前來看,除非有直接的收受賄證據可以顯示一些收受賄行為,否則僅僅從排片來看,無法判斷是否存在賄賂的行為。」上述知情人士最後說,「海外電影引進沒有明確的細則標準規定哪些片該引進哪些不該引進,同時整個過程不公開,因此表面的信息根本無法讓人作出任何判斷。」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作者:陶斯然)
你是否品嚐過堅持?(轉載)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203595&PostID=38092577 看《百家講壇》,聽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先生說收藏,聊到一個成化瓷器的故事:那是他的一個朋友20年前收藏的一個明朝成化時期的小罐,當時他的朋友
花了300元錢買下,他心裡也對此罐十分惦記,10年前他碰到這個朋友就打聽這個罐的著落,他朋友說:「我貪了點小財,賣了。」賣了多少呢?300萬。按
馬先生的觀點,這個朋友的確是貪了點小財,因為放在現在,在20年後的今天,這個成化小罐已經是5000萬的價格了。可見文物的面前,每個人都只是匆匆的
過客啊!文物的價值體現就是一個坐標:時間。時間同樣在股票投資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近期的調整讓我們絕望,大盤的下跌似乎綿綿無期,要知道調整也是投資的
一部分,如果沒有經濟的週期性起伏,沒有繁榮和衰落循環,沒有嚴峻的經濟形勢,選不出那些能夠在惡劣環境中生存壯大的企業,本欄現在擔心不是調整,唯一的
憂慮就是選出來的企業是否真正經得起經濟環境不景氣時的考驗,是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投資和收藏性質上不盡相同,但收藏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學
習,真正的收藏家都是這個世界做著最大的夢的人,他中意的是文物古董本身的文化沉澱,並以擁有這些藏品而不是他們的市場標價作為收藏的目的,就像價值投資
者收藏公司參與企業而不是為了短期利潤的起伏兌現;搞投資和搞收藏的人一樣,要不斷地在市場中試水,嗆水,不斷地積累經驗和知識,只有比較瞭解投資或收藏
的本質,才能知道哪種資產(藏品)配置真正符合自己的投資能力和價值取向,才可能長期堅持自己的承諾:收藏家都有自己的強項、原則和專業技術和知識,否則
就面臨被贋品騙得血本無歸的地步,對投資人而言,要達到優異的成果,真正的機會不在於努力超越大盤,而在於建立並遵守適當的長期投資政策,使投資的標的能
夠隨著市場的長期主要動力而受益,有收藏意識的投資者往往對於市場行情變動的忍受度比較大,如果一般投資者特別難以忍受之際,會產生一種龐大的壓力,這種
壓力要求改變當前的投資策略,此時此刻想一想那個成化小罐,心理的壓力就會忽然減輕許多許多。
俗話說,盛世玩收藏,荒年買黃金,
這是胡扯!珍藏是超越世代的盛衰的,極品的企業何嘗不是如斯?殊不知多少珍品極品在戰爭年代,饑荒之年不過是一袋米幾斤肉的價錢,到了盛世則是幾十萬倍、
幾百萬倍的暴利,這一點和股票道理一樣,只有股災來臨的時候,暴利和超值的好東西才會低三下四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關鍵看你是否發展出深遠、正確的洞察
力,看出什麼力量推動股市特定類股、公司或產業,再有系統地利用這種投資遠見或觀念。一種投資理念或哲學的重要考驗,有沒有能力基於健全的長期原因,堅持
到底,即使短期成果令人不快和氣餒之至也堅持不懈。
你是否品嚐過堅持?——伴隨沉悶和無人理解的孤獨,安居在世界的一角,盡享那一份至苦至澀
後陡生甘甜的精神聖餐。你是否瞭解真正的華貴和奢侈?懂得什麼樣的珍藏才是珍藏?在中國古代家具收藏中曾經有這樣的奇品:技藝最高超的工匠會把最好的設計
和藝術圖案雕刻在櫃子或床的底面,那是無須向世人述說的無極珍品。這種華貴的珍品只能塵封在我的夢裡,而手邊一個黃花梨木小盒,因多年被手反覆搓摩,也同
樣發出幾近琥珀的光澤,收藏並堅持著收藏,你會在其中深深感動,感動於歲月對你智慧和心靈的撫摸……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
|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
|
是否壟斷隨口噏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20605/16397051昨日講及一位中大教授照抄孫明揚局長語言,指教科書市場「扭曲」,書商「壟斷」,其實一兩張報紙社評亦係隨意引用,至於何謂「扭曲」、何謂「壟斷」,就闊
佬懶理,可見作者思想懶惰!有理性,有思維、有邏輯嘅作者都會間中出現嘅,例如「蘋果」蔡東豪。日前蔡東豪在「蘋果」詳論
TVB與免費電視發牌,寫到出火:「我都係市民,我發火了,唔好再拖,快點發牌」,蔡氏宗親子強就在明報回應:「大家都對 TVB的霸權忍受夠了!」
碰
啱呢輪立法會討論競爭法,據講政府好想好想在現屆政府落任前,完成競爭法立法程序,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拼命在幕後拉票,當係曾特首任內政績之一。
其實曾特首被梁唐競選殃及,俾神通廣大人物大爆特爆私家秘料,聲望大受打擊,欲哭有淚,人未走茶已涼,富豪商家爭相與候任特首串門子,睇起嚟曾特首似乎已
無心做事,蘇局長仲係搏緊命,大概與有得連任有關。
「競爭法」顧名思議要反壟斷,提高競爭,苟如是,曾特首與行政會議為甚麼遲遲不肯發出免費電視
牌照? TVB嘅論調幾離譜,指增發牌照會損害經營者利益,不排除採取法律行動,阻止政府發牌,香港法庭如果肯受理兼且最後判
TVB勝訴嘅話,會轟動國際。
TVB在香港免費電視市場一台獨大,視亞視如無物,收視率與廣告收入佔市有率可能高達八九成,他日競爭法實施之後,有人向競爭委員會投訴嘅話,怎麼辦?蘇
錦樑局長現在敢唔敢講一句: TVB壟斷?
相形之下,教科書市場,起碼有十幾個書商仍在競爭,但教育局局長就指書商扭曲市場、書商壟斷市場,豈非
笑話?唔怪得獅子山學會皮蛋王認為政府講甚麼競爭壟斷,只是為了政治需要,不惜違反個人知識,十分虛偽。左丁山當然支持增發電視牌照,無論收費還是免費,
任何人有興趣攞牌嘅話,如在能力範圍之內,咪俾牌佢囉,如果因此而產生電視台倒閉事件(例如七十年代嘅佳視),由得佢啦,關人乜事,投資者要自負虧損責任
嘅啫。可嘆者,特區政府恐怕係受到某方壓力不敢發新牌,無視 TVB一台壟斷,但眾多書商冇人照,於是政府就亂駡佢地壟斷囉。
中國石化:是否足夠便宜? 孫旭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ea74.html
(本文發表在《證券市場週刊》2012年第30期)
在我們的價值股組合中,中國石化(600028)名列榜首,其PVGO甚至成了負數。從另一個角度看,以2011年度每股收益和
2012年5月31日的收盤價計算,其市盈率僅為8.08倍。但是,這是否就足以說明中國石化的股價足夠便宜了呢?我希望讀者們能夠獨立思考,不要照搬公式計算出的結果。下面是我本人的一些思考,同樣也只是供您參考。
估值重點在勘探業務
談起中國石化,很難不聯想到中國石油(601857),而想到中國石油,則很難不想到巴菲特於2003年買入其股票的經典投資案例。我曾對這一案例作過剖析[1],下面,我們以相同的思路來分析一下中國石化。
和中國石油一樣,中國石化最賺錢的業務也是「勘探及生產」。我們將中國石化2002至2011年的分部業績進行彙總後發現,這十年來,勘探及生產分部的經營收益佔公司整體經營收益的比例高達61.52%。因此,對中國石化進行估值,重點仍應是勘探及生產業務。
表1:中國石化2002-2011年業務分部經營收益彙總
單位:億元
|
金額
|
比例
|
勘探及生產
|
4,233.73
|
61.52%
|
煉油
|
-797.70
|
-11.59%
|
營銷及分銷
|
2,553.36
|
37.10%
|
化工
|
1,080.70
|
15.70%
|
其他
|
-188.10
|
-2.73%
|
合計
|
6,881.99
|
|
我們之所以用10年的彙總數據來評估中國石化不同業務的盈利能力和價值,是因為從歷史來看,這家公司單一年度油價不同導致各項業務的經營收益波動極大,其中尤以2008和2009年為甚。
表2:中國石化2008、2009年分部經營收益
單位:億元
|
2008年
|
2009年
|
勘探及生產
|
665.69
|
196.44
|
煉油
|
-615.38
|
230.77
|
營銷及分銷
|
382.09
|
303.00
|
化工
|
-131.02
|
136.15
|
其他
|
-20.15
|
-22.05
|
合計
|
281.23
|
844.31
|
勘探及生產/合計
|
236.71%
|
23.27%
|
自產原油實現價格(美元/桶)
|
85.30
|
49.70
|
中國石化只是在2011年年報中才開始披露與探明石油及天然氣儲量相關的貼現未來淨現金流量標準化量度,根據這些資料,中國石化的每股價格仍然高於每股油氣資產價值。
表3:中國石化每股油氣資產「標準化量度」和收盤價
|
2010-12-31
|
2011-12-31
|
2012-5-31
|
探明石油及天然氣儲量的經貼現的未來淨現金流量標準化量度(億元)
|
4,039.26
|
4,962.39
|
4,962.39
|
股本(億股)
|
867.03
|
867.03
|
868.20
|
每股油氣資產價值(元/股)
|
4.66
|
5.72
|
5.72
|
收盤價(元/股)
|
8.06
|
7.18
|
6.68
|
收盤價/油氣資產價值
|
173.01%
|
125.45%
|
116.87%
|
備註:2012年5月31日標準化量度仍為2011年末數據。
值得注意的是,每股油氣資產價值與油價息息相關,而2011年的油價在近10年中是最高的。因此,以2011年末的每股油氣資產價值作為油氣資產的內在價值,其實已有過於樂觀之嫌。
圖1:2002-2011年國際原油均價和中國石化自產原油實現價格
單位:美元/桶

巴菲特當年曾這樣說,「石油利潤主要依賴油價,石油在30美元一桶的時候,我們很樂觀,如果到了75美元,我不是說它會下跌,但我就不像以前那麼自信。」
與2002至2006年相比,2007至2011年的油價較高,但未來5年油價又會如何?投行或者說分析師們對預測油價很有興趣,價值投資者卻不善此道。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是2010年末每股4.66元的油氣資產價值也很難認為有多大的安全邊際——那一年,國際原油均價為79.47美元/桶,而過去10年每年國際原油均價的簡單算術平均數為63.35美元/桶,過去5年為84.35美元/桶。
即使不考慮負債和少數股東權益,假設油氣資產價值(每股4.66元)就是中國石化勘探及生產業務的價值,而這一業務佔公司整體業務價值的比重就如近10年平均利潤一樣,則中國石化的每股價值也不過7.57元,2012年5月31日6.68元/股的收盤價僅相當於內在價值的88折。
分析師盈利預測調整滯後
那麼,為什麼按PVGO公式計算中國石化現有業務的每股價值高達8.30元呢?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分析師們沒有及時調整對中國石化的盈利預測——按Wind資訊數據,分析師在5月31日對中國石化2012年每股收益的預測平均值為0.88元,現在看來,這一預測過於樂觀。表4是Wind資訊上按時間排序的分析師對中國石化2012年每股收益的預測,可以發現,直到7月12日,才有券商(瑞銀證券)開始大幅下調中國石化的盈利預測。
表4:券商對中國石化2012年每股收益預測
2012-7-23
|
海通證券
|
預測2012年每股收益為0.59元
|
2012-7-23
|
東方證券
|
預測2012年每股收益為0.78元
|
2012-7-12
|
瑞銀證券
|
預測2012年每股收益為0.58元
|
2012-6-9
|
安信證券
|
預測2012年每股收益為0.92元
|
2012-5-9
|
中信證券
|
預測2012年每股收益為0.9元
|
在瑞銀證券的這份研究報告中,對中國石化勘探及生產業務的估值僅為每股3.7元,這也驗證了前面我們所說的即便是2010年末每股4.66元的油氣資產價值也沒有安全邊際。
雖然如此,瑞銀證券對中國石化的估值仍然達到每股7.4元。從報告中對各分部營業利潤預測值來看,這或許是因為分析師對中國石化其它業務有了更好的預期——如煉油業務,過去10年總計虧損797.70億元,而分析師預計未來4年這項業務僅虧損25.87億元。
表5:瑞銀證券對中國石化各業務分部營業利潤的預測
單位:億元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合計
|
比例
|
勘探開發
|
703.15
|
650.37
|
640.54
|
641.14
|
2,635.20
|
57.56%
|
煉油
|
-298.89
|
51.99
|
108.34
|
112.69
|
-25.87
|
-0.57%
|
銷售
|
399.66
|
423.64
|
449.06
|
476.01
|
1,748.37
|
38.19%
|
化工
|
49.54
|
86.50
|
90.43
|
94.37
|
320.84
|
7.01%
|
其他
|
-25.00
|
-25.00
|
-25.00
|
-25.00
|
-100.00
|
-2.18%
|
總計
|
828.46
|
1,187.50
|
1,263.38
|
1,299.20
|
4,578.54
|
|
那麼,瑞銀證券作出上述預期是因為中國石化的煉油業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致於歷史數據不再具有大的借鑑意義麼?回答這個問題或許需要對石油石化行業乃至中國石化有深入全面的瞭解,這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不過,我們還可以再看看其他分析師的觀點。
海通證券近日也大幅調低了中國石化2012年每股收益的預測,且調低後的預測值與瑞銀證券相當接近,然而,他們對中國石化煉油業務未來幾年的預測遠不如瑞銀證券樂觀——海通預測2012至2014年煉油業務的營業利潤分別是-287.24、-125.15和17.23億元。
與(靜態)市盈率、市淨率和神奇公式等幫助我們尋找價值股的方法不同,PVGO/市價這一指標包含了未來兩年的盈利預期因素,如果分析師們的一致預期足夠準確,則這種方法效果理應比其它方法更好。不過,我們必須知道的一件事實是: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分析師對上市公司的盈利預測整體上是偏於樂觀的。
綜上所述,儘管按PVGO公式計算中國石化的股價已經很便宜,但事實未必有這麼簡單,像巴菲特2003年買入中國石油那樣的投資機會還沒有到來。
你是否在投資方面很「in」?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08/09/in.html#more自2007年 10月到現在, 這個跌市已經持續了一年, 早前還有很多「死守派」的炒家, 例如在$50買入的中資股王 (當年應該在說中人壽),
他們一直認為這支中資股王值$50左右, 跌了一半至$25後, 仍然堅信這個$50的價格, 跌一半隻是短期調整, 覺得只要調整期一過,
股價定必返回$50。
近期止凡發現這群「死守派」的炒家開始對他們一直所認為的股價產生動搖, 因為股價一去不返已經有一年之久, 他們又開始習慣「坐艇」的股價, 認為$25才是這支股的應有價格, 所以出現很多沽出止蝕的動作。
有否發現一個問題, 炒家們多會以一間公司的市值, 公司的股價來評估一間公司的價值, 這個概念是很錯的。巴菲特說過, 投資時, 大家付出的是價格, 你得到的才是價值, 但炒家們誤以為自己付出的價格就是價值。
這正是炒家們永遠不會明白價值投資者的思維, 投資者會看到公司內在價值, 只要看見價值, 才會投資, 越看得深, 所掌握的會越多, 因而越會在低迷的股市時入市。相反, 炒家會在低迷的股市時沽貨, 在大牛市時入貨, 還為自己的高買低賣的行為視為很「in」。
對, 很多炒家認為自己很「in」, 我身邊就有很多很「in」的炒家, 他們被公司要求出差時, 最擔心的是不能及時看著股市, 有時我會問他們
:「真的需要分分鐘留意股市嗎?」 這時候他們就會搬出一大堆技術分析的理論, 什麼一、兩個價位都很重要之類,
然後再說出一大堆背熟了的上市公司號碼, 把我推到九霄雲外, 不能討論下去。
我投資從來都不入時, 不會追捧時興股, 包括99年的科網股、03年的澳門概念股、07年奧運概念股等, 同時又不懂牛熊證、不懂期貨市場、不懂窩輪,
甚至不抽新股, 不買上市年資少的公司, 我選擇深入瞭解的公司不出十間, 但是正因為以上種種原因, 我不需要花太多時間留意股市。
投資不用太「in」, 如果投資回報是跟留意股市所花的時間成正比的話, 這個世界不會是這樣的了。
此文章首次在「永不當田雞」發表於 2008-9-13
後記
又在翻看自己的舊文, 這篇是在 2008年寫的文章。真是慚愧, 到現在我還是不能在投資方面很 「in」, 而我觀察到一直很「in」的朋友到今天還是很「in」, 一樣的每天追看投資消息, 一樣的為10%內的上落而緊張。至於他們的投資成績, 詳情就不知道, 但觀察他們都會在市升時高興, 在市跌時憂愁, 工作情緒都會受大市控制著。
我絕對不介意繼續「out」, 因為覺得現在的投資方略不錯, 輕鬆而又開始上軌道。時常打趣地說當資產到達一定水平, 就會開始「核分裂」,
享受複利之餘, 到時還可能一天上落等於自己一個月人工, 實在少一點財務智商都會嚇壞。可能因為這個原因,
很「in」的朋友才選擇手拿三幾萬追消息買出買入, 因為數額反而少一點而處理得到吧。
中國銀行業是否在隱藏「債務炸彈之母」? javacme
http://xueqiu.com/3122960454/22214552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中國研究項目客座高級研究員裴敏欣在The Diplomat雜誌發表評論認為,中國的大規模銀行融資刺激意在保持經濟發展運行,它可能導致經濟災難。
觸
發金融崩潰可能有不同的直接原因,但它們都可以歸根結底都源於同一個本因:信貸爆炸式增長。這條金融災難的鐵律應該讓我們格外擔憂近年中國的寬鬆信貸會帶
來什麼後果。2009年初到2012年6月,中國國內銀行新增信貸合計約人民幣35萬億元(約合5.4萬億美元),相當於中國2011年GDP的73%。
約三分之二的這類貸款都出現在2009年-2010年,是中國政府刺激政策的一部分。和西方國家以政府赤字方式提供刺激資金不同,中國2009年的大規模
刺激主要來自銀行信貸(確切地,佔比至少60%),並非政府借款。
數萬億元投入經濟的確達到了中國政府的主要目標——在全球衰退時期維持
經濟高速增長。中國政府以其果斷和經濟成功贏得了全球讚譽,但過度寬鬆的信貸還是助長了房地產泡沫,為國有企業的揮霍買單、擔保地方政府那些不為人看好的
基礎設施投資。結果是可以預見的:隨著金融領域內部開始累積新增不良貸款,多年極力增強中國銀行系統的努力因一批不審慎的貸款而化為烏有。
中
國央行與銀行監管機構在2010年末發出了警告,但為時已晚。那時,地方政府已經因為寬鬆信貸背負了巨大債務,大多數都浪費在面子工程或者不夠經濟實用的
投資上。中國國家審計署2011年6月發現,截至2010年底,中國的地方政府債務總計人民幣10.7萬億元(約合1.7萬億美元)。但美國西北大學的教
授Victor
Shih預計,真正的地方債務總額在15.4-20.1萬億元,約佔GDP的40-50%。他還預計,地方政府為投資基礎設施與其他項目而成立的金融實體
——地方政府融資工具(LGFV)在2010年末負債達到了9.7-14.4萬億元。
看到上述數字,對LGFV健康狀況稍有瞭解的人都會
嚇得打哆嗦。如果說LGFV有什麼特別之處,那就是它們可以將大筆資金全無例外地投入一個無底洞。累積了如此巨債只能說明一件事——當LGFV大手筆投入
的項目未能帶來可觀的回報,無法償還債務,今後就會掀起一場違約大潮。假如這些貸款中有10%變成不良貸款,最保守地估計,不良貸款的總額約為1-1.4
萬億元。假如是更有可能發生的情況,不良貸款率比例達到20%,那麼中國的銀行就必須減記2-2.8萬億元,如此規模的減記必然摧毀這些銀行的資產負債
表。
對國內的信貸問題,中國政府也意識到這種債務定時炸彈的危險之處。遺憾的是,中國方面運用的解決方法只能拖延時間,問題還是會不可避
免地發生。2012年上半年,中國政府宣佈政策,命令銀行將地方債務償還貸款的時限延長一年以上時間。這一舉措很可能是為了在領導權過渡的年份掩蓋金融領
域正在惡化的問題。可它沒能給拆除債務炸彈起到任何作用。
如果說LGFV的債務是已經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那麼水平面下的那部分又是怎樣?
顯然,地方政府不是2009-2010年中國信貸泡沫期間唯一的元兇。在這場大手大腳借錢花的瘋狂派對中,還有別的玩家。就像寓言說的那樣,潮退時就出現了裸泳者。伴隨著中國經濟下滑,當年那批玩家紛紛湧現。
他
們之中就有那些使用槓桿過多的房地產開發商。這些開發商正掙紮在破產邊緣。中國媒體已經報導了多起房地產開發商破產後自殺的事件。一些破產商人直接玩起了
人間蒸發。今年5月的《南華早報》刊登了一則消息,稱中國2011年有47名企業家不知去向,原因就是躲避償還銀行貸款。
中國的製造業企
業,無論國企還是私企,則是下一批信貸泡沫殃及的玩家。他們的利潤空間已經非常小。中國經濟本已存在產能過剩的系統性問題,經濟增長下滑會導致製造業全行
業庫存量迅速增加,堆積大批待售產品。如果折價消化這些庫存就會耗盡製造業企業微薄的利潤,財務虧損在所難免。一些在經濟景氣的時期提供給這些企業的貸款
就必定變成不良貸款。
但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影子銀行系統,因為金融海嘯帶來的最大潛在風險就窩藏在那裡。中國的銀行存款收益率極低(因
存款率受到管控),銀行間在存款與新收費業務方面相互競爭。因此,近幾年中國產生了一種複雜的影子銀行系統。它不受監管,在中國迅猛發展。通常影子銀行系
統會推出一種比銀行存款利率高得多的短期金融產品,即所謂「理財產品」。為了逃避監管,這類產品沒有反映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評級機構惠譽的著名銀行分
析師Charlene Chu透露,2012年6月底,中國的理財產品大約10.4萬億元,約佔銀行存款總額的11.5%。
使用源自理財
產品資金的借款者一般是正式銀行系統拒絕提供融資的私人企業家和房地產開發商。他們不得不為得到借款承諾支付更高的利息。於是,理財產品的回報自然就增加
了。當然,回報更高也意味著風險更大。雖然不可能預計有多少不良貸款借助理財產品支持,但如果用10%的基準保守估計,銀行的可能在這方面損失1萬億元。
影
子銀行系統還有一個功用:向借款者或者活動提供政府法規明確禁止的融資渠道。過去兩年裡,中國國務院已經推出措施限制銀行向房地產開發商貸款,以此極力壓
縮房地產泡沫。可銀行能夠規避這樣的限制措施,方法就是表面上銀行相互貸款,實際上資金最終會流向財務狀況緊張的房地產開發商。中國的銀行這麼做也是出於
自身生存的本能需求。假如他們不能有效地向已經大量借款並拖欠債務的房地產開發商貸款,他們就必須宣佈這些貸款為不良貸款,承受損失。在中國銀行的資產負
債表上,這類貸款技術上歸為其他金融機構債權類別。華爾街日報最近的報導稱,目前中國銀行間貸款總額佔放貸總額43%左右,比2009年末高70%。
令人不安的是,所有這些巨大的風險都體現在中國銀行的財報中。最大的國有銀行近來財報均顯示收益穩定,資本比率高,不良貸款微不足道。中國銀行業整體不良貸款僅佔信貸總額的1%。
現在有一件是顯然易見的。要麼我們不應該相信我們「說謊的眼睛」,要麼中國的銀行在努力隱藏債務炸彈之母。
我不知道我是否還喜歡這裡 人在中環
http://manincentral.blogspot.hk/2012/12/blog-post.html有個老友同我講,話佢越黎越有移民既衝動。
老友係我響外國讀書時候既同學。大學畢業,佢第一時間衝番黎香港,對鬼佬地方冇半點留戀。呢位老友,一直係非常酷愛香港。佢居然話考慮移民,對我黎講係一種震撼。
老友從事金融業,有車有樓,生活質素其實很不錯。但係佢喜歡自己既工作嗎?唔喜歡,但係又不能夠放棄呢份工作。因為轉行,會搵少好多。
「做香港人,係唔可以冇錢的。」這是老友既comment。
我跟他一起在外國生活過,我明白他這句話背後既意思。響香港地,有錢同冇錢既生活,差距係不合理地大。
「當一間普通既中產樓,動不動都要過千萬既時候,要響香港生活,點可以冇錢?」
於是,不管你幾討厭你果份金融業既工作,你有條件可以放棄嗎?
響香港,唔發狂努力地搵錢,彷彿係一種罪。這種罪,叫做「唔長進」。問題係,「長進」係咪人生既必須?可唔可以「唔長進」既同時,又同時擁有成功既人生?
*****
響番邦讀書既時候,有一個好朋友,佢爸爸係一個裝修既技工。
我其實好喜歡呢位uncle,佢又幽默又隨和,而且熱愛家庭。佢搵錢也許唔係好多,但佢仍然努力供養佢既子女到讀完書畢業自立。佢有一個快樂既家庭,我覺得佢既人生其實蠻成功的。
有一次我問呢個uncle:「諗唔諗住返香港生活呀?」
「唔啦。」uncle答:「我地呢類技工響香港得唔到人尊重,好唔過癮架。響呢度,當我去人地既屋企,解決咗各式各樣既家居問題,客人都會認真地感激我。呢種感激,扮唔到出黎既。但係以前響香港做,幫你做好左,半句多謝都冇。」
我理解。細細個讀書,總會讀過那個有關「職業無分貴賤」既課文。不過所有香港既成年人都知道,職業既「貴賤」,響香港地其實係特別分得清楚的。
因為職業有分貴賤,而真係「貴」既職業其實又少之又少,於是每個人都push自己去行一條疑似可以通往這些工作既道路。這些工作既位置有限,不論有幾多人嘗試去行果條路,行得到終點既人數其實都係一樣。即是話,越多人選擇行呢一條「正路」,越多人嘗試去跟住同一個樣板去過佢地既人生,到最後失敗既人數就會越多。
倒模出來既人生路,你跟住行,其實有冇運行?
*****
有一位朋友同我吹水,話香港人最喜歡怨。
點解咁喜歡怨呢?怨係要為自既失敗搵借口,為佢地能力既不足搵借口。
講呢番說話既朋友,係一位每年搵好多錢既基金經理。我對香港既金融業有點偏見,總覺得,佢地自以為自己睇通世界,但佢地既世界,有時卻細得難以想像。
怨=搵借口,我唔知呢個邏輯係咪正確。但我卻響度諗,假如呢個邏資係冇錯既話,香港人喜歡怨,到底係因為香港有太多失敗既人,抑或香港人比較不願意接受自己失敗呢?
我傾向相信,任何地方既人,都唔係十分願意接受自己人生其實係失敗既。我不能相信,響美國又或者英國既人會比香港既人,更能擁抱失敗。但係如果你覺得,相比外國人,香港人係「特別」喜歡怨三怨四既話,我既推測係,香港人「自認為」自己係失敗者既比例,比響外國來得高。
響香港地,搵唔到錢=失敗。同一條equation,響外國相對冇咁applicable。
於是,響呢一條equation底下,每個人都嘗試避免失敗,於是每個人都跟住同一條「正路」,入大學,畢業,搵份文職工作(最好係金融業又或者專業人仕),工作、超時工作、再工作,期望升職跳糟加人工,然後再工作、工作、結婚、供樓、工作、生仔、工作,再工作。
響呢條equation裡面,冇一個variable係同快樂有關的。
曾經寫過有關有位朋友,讀飽書之後,選擇左去做廚師。警報響起,一眾peer pressure不斷指罵朋友所行既道路偏離所謂「正常」軌跡。偏離軌跡像一項十惡不赦既罪,這條廚師既路,並不好行,但朋友卻得到快樂。
「正路」既路牌話大學畢業既人要搵工。畢業之後我做過幾份「文職」都唔係好掂,於是決定創業。當年呢個決定,同樣觸動「警報系統」,「偏離正軌」既alarm響起,冷言冷語刻薄說話此起彼落。直至今時今日,我依然係抱住同一個疑問:「點解響香港地,每個人都必定要跟住果條『正軌』去過自己既人生?」
當人人都被逼去行同一條路,香港,有時真係太過悶蛋。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