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思鄉「港漂」賣麻辣月賺$10萬

2014-11-13  NM
 
 

 

香港每年有上萬個「港漂」(泛指留港的內地畢業生),二十六歲的張權是其中一個。三年前,他從浙江來到香港,人生路不熟,言語不通,為融入同學間,聽不明的笑話,也要扮懂乾笑兩聲。每個星期最放鬆的時間,就是和幾個港漂上深圳吃麻辣、紓解思鄉的心情。畢業後,嚮往香港言論自由的他,想留在這裡:「既然香港有市場,為何自己不開一家?」

去年十二月,他在尖沙咀開了一間「十二味麻辣香鍋」,主打麻辣小菜。賺到錢,今年他再在紅磡開「十二味烤魚九宮格」,主打麻辣火鍋及烤魚。他的目標客戶,就是「港漂」。他要讓客人在這裡吃到家鄉的感覺:辣,要辣到流鼻涕;火鍋料,有黑毛肚及豬腦;宣傳,靠的是微信。有的港漂一星期來一、兩次,張權每月賺十多萬元。

說起當初開鋪,因文化差異及「仇內」帶來的困難,張權還歷歷在目。首先是給裝修師傅多次欺騙,「換個電燈泡一百元、開一下鎖一千元。他說幫我買新桌子,但桌子拿回來是高低腳,要再花三萬元買新的!」新裝上的冷氣機亦漏水,他為了不再做「水魚」,把與裝修師傅談判的責任交給其中一名廚師,「廚師是香港人,與香港人講話好一點,也會知道行情。」

裝修搞完,輪到大廚「起義」,「他見生意好,每星期要加薪一次。」為留人,阿權曾求他:「求求你,不要走!」兩星期內,大廚人工由萬八加至二萬四。到了第三個星期,大廚再開口,阿權說:「我不能再被別人牽着鼻子走,這個廚師品性有問題,不能留。」沒有大廚,阿權要把鋪頭關門三天,每天忙於從網上及登報紙請人,「但來應聘的不是退休伯伯,就是完全不會做菜的。」阿權託朋友,才找到一個廚師;這時又缺洗碗工,「現在只有一個人洗碗,繁忙時間或者阿姐放假,只有自己洗,洗完三百件碗筷,連腰也直不起來了!」

火鍋料有內地風味

阿權三年前從浙江嵊州來港,在理工讀市場學。他的性格,和家鄉出產的紹興酒一樣,溫和中帶點衝勁。講到做生意,內地人可以比香港人去得更盡。阿權一早已決定做香港沒有的麻辣香鍋,即以麻辣炒田雞、午餐肉及豆卜等「大雜燴」;而今年開的九宮格火鍋店亦是香港少有,九宮格的九個格,由於受熱不同,配合放不同的火鍋料;店內也賣正宗內地烤魚。他做生意,也很有內地「風味」;要做起這盤生意,阿權就由自己圈子開始,內地興「請客」,他為讓朋友們都知道有他這間鋪,開始時經常給予半價,或不收錢。最初幾個月,一直只做到收支平衡,「有時我不在,有朋友來直接跟侍應說認識老闆,就拿到優惠。但我知道長此下去不是辦法,當大家已經認識我們,就改發八、九折的折扣卡。」他指,有少數的朋友因為少了優惠,即和他斷絕來往,「算吧,當看清楚他們!」不過,要長遠發展,還是從食物口味着手。他知道「港漂」渴望吃到家鄉風味,除了一般材料外,他從街市買入內地人愛吃的豬腦、豬喉嚨和黑毛肚(未經加工的黑色牛百葉)做火鍋料,還有田雞做小菜。記者觀察,每晚廿多個位不時爆滿,每晚做到三轉客,當中大約八成客都是「港漂」。來自廣東的Jerry每星期最少來兩次,他說:「老闆和我們都說普通話,來到已感到家鄉的味道,而火鍋料最好就是有黑毛肚!」來自四川的小舞說:「我吃過香港其他的麻辣火鍋,但就是不夠辣,要辣到流鼻涕和淚水才叫過癮!這裡還有家鄉的豬喉嚨,很爽口,我最愛吃。」阿權說,辣椒和香料都是每個月從大陸空運送過來,每一味菜客人可選小辣、中辣和大辣,不過甚少客人選小辣。

We Chat聯繫「港漂」客

「港漂」人數雖多,但圈子卻很小。食物只要好吃,就很快傳開去。他為自己鋪頭開了微博,有什麼新菜式都立刻上載,至今已經有十八萬粉絲。能夠累積這麼多粉絲,因在未正式開鋪前,阿權已開了一個微博叫「吃喝玩樂港漂圈」,專門向「港漂」介紹香港的美食和玩樂地方,到他公布自己開了一間餐廳做「火鍋」蒲點時,「大家就瘋狂起來了,第一天開業就來了兩百人啊!」為了讓大家同聲同氣,所以大部分侍應,都請內地人。內地人比較浮誇,他把三格火鍋名字叫做「平治」、四格火鍋改做「寶馬」,「Logo不是很似嗎?」他笑說。上個月開始,阿權搞了個「第一屆十二味吃辣挑戰賽」,他用We Chat通知熟客,每位報名費一百元,最後竟有百多人報名參加。阿權指,冠軍可以獲一千二百元的現金券和折扣卡。這個比賽分多場進行,上週五的最後一場初賽,記者在場參與,氣氛高漲,該場共有十多名參賽者,要鬥快吃完一碟大辣的麻辣乾鍋,有參賽者說:「我擔心吃不完多過怕辣。」阿權亦預備一盤白飯,讓大家打底,不至胃痛。當晚冠軍是來自天津的阿偉,用了三分多鐘就把整碟麻辣吃掉,他招積地說:「你唔好睇我流晒眼淚鼻水,其實都不是很辣。」阿權為了讓香港人也認識這間鋪,當晚也搞了一場港區賽,有十多人參加。他指這個活動不但達到了宣傳的作用,也賺了一筆收入。又可宣傳、又有錢賺,都不是第一次。阿權透露他的微博間中會收到廣告收入,包括餐廳廣告,甚至中移動及中國旅行社等,「其實每個廣告都是賺幾百元﹗」最近,他還利用餐廳的地理位置,開了淘寶的快遞代收服務,再賺一筆,「哈哈,因為這裡離理工大學比較近,方便同學來我這裡取貨,順便也可以在這裡吃個飯!」

因隔膜而失落

這一年做生意找到成功感,令阿權本已失去的朝氣再回來。阿權初來香港時,發現與內地是兩個世界,把他狠狠打沉。「我以為放學後可以和朋友去玩,但就是融入不到大家,只好自己一人在圖書館泡。」他嘗試參加學校的活動,「可能是文化差異,大家的笑點不一樣,他們笑的時候,我只能乾笑,但我根本不明白他們說什麼。」畢業後,阿權去找工作又碰釘,「我喜歡十二星座的東西,我知道麗星郵輪都是以星座做主題,以為大家理念一樣,於是去應聘人事部工作,面試時和他們說我怎麼把十二星座和麗星郵輪聯繫起來,但他們只在乎我有沒有工作經驗,無理我的概念。」他想過回內地,但當初來港,就是喜歡香港有言論自由,渴望成為香港人。他說:「在香港要說什麼也可以,城市規劃比大陸好,去哪裡也方便。不怕地溝油、不怕大頭奶粉。」不打工,他想做生意,讀書時已發現香港缺少一間像他這類港漂聚頭的地方,於是問內地做生意的父親,借來七十萬元,開了第一間麻辣餐館,並找來廿個內地同學,每人夾數萬元做小股東。「我把計劃說出來,原來很多港漂朋友都想參與,就讓大家一齊賺錢吧!」他已為自己定了下一個目標,「每年開兩間餐廳,下一間想開新疆烤羊肉串。」

營業資料(10/14)*

營業額:$700,000租金:$150,000入貨:$250,000人工:$200,000*盈利:$100,000*營業資料屬紅磡店,尖沙咀店淨賺約$5萬#八個員工,包括老闆人工

開業資料(12/13)

營業額:$1,500,000租金:$500,000^入貨:$300,000人工:$200,000總計:$2,500,000^三按一上

博客試食

KC Koo寫飲食專欄,最近於觀塘開設明廚教室,是Now《食Guide》主持,出版過《港九飲食全攻略》等的飲食書籍。他覺得九宮格火鍋雖然新奇有趣,但卻不夠一個大鍋來得過癮;而對烤魚就大讚好味。1. 烤魚十分入味,食得出是新鮮魚,「桂花魚本身冇咩味,比較淡,但經過醃製,炸過之後,反而令魚的邊邊位好好食!」但是價錢偏貴,他說:「雖然有三種魚類可以揀,由二百幾蚊至三百幾蚊,有咗價錢對比,大家都會覺得三百幾蚊一條魚係偏貴。」他建議可以只用同一種魚類,價錢維持在$250左右比較適合,「始終紅磡的價錢需要大眾化。」2. 正常人會期望九宮格每個格子有不同的湯料,如果只有一個湯底的話,店員可主動向客人解釋一下不同格的用途,KC說:「好似牛肉,就放喺最中間個格仔;而慢熟的可以放在旁邊嗰格,有需要可以寫喺菜單火鍋料旁邊,方便客人,不然大家會覺得九個格仔冇咩分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021

香港,请将我遗忘 —— 一个7年港漂的心路



转贴,不评论,不解释。

 http://finance.qq.com/a/20150622/004666.htm
-------------


香港,请将我遗忘 —— 一个7年港漂的心路

在决定离开香港的前夜,我再次登上了太平山顶,看着中环鳞次栉比的霓虹灯倒映在维多利亚湾,我突然感到一股浓浓的怅惘和失落:为自己,也为香港。这里曾寄托着我的青春梦想,豪情万丈而来,悄无声息而去。谁曾经拥有谁?谁又放弃了谁?

上 周忙完了搬家,然后离开香港到了深圳新公司报道,身份也从香港居民变成了大陆居民。今年本是我在香港的第七年,按照移民局规定,我可以申请香港永久居民, 虽然只差永久两个字,但代表的却完全不一样。放弃香港身份对我未来的人生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如今的香港肯定不会是我人生的归宿,但是最 终决定放弃时,还是有诸多的不舍。

我对香港最初的喜爱来自小时候看的港产片,那个时候 真的是香港影视业的辉煌时期,很多影片至今仍是经典,很多香港明星一度影响了我的人生:比如找女朋友,我就会潜意识按照赵雅芝的模子去找,而周润发在《英 雄本色》中的形象就几乎代表了我对侠客的全部认识。之后的印象就是小时候极其要好的玩伴,举家搬去了香港,当时香港还没回归,他们脸上洋溢着的喜悦我至今 难以忘记,感觉是中了去极乐世界的船票。多年后我考研到了香港,再见到童年的玩伴时,不知道是时间拉远了我们的距离还是香港社会重塑了一个人,那个当年老 爱打架的他,如今成了大家眼中的乖乖仔,见面都只是礼貌性的和我交流,和我保持着一种莫名的距离。最后我们草草见了几面之后就再也没有联系。除此之外,我 还是非常喜欢香港,喜欢他城市的整洁,喜欢有素质的市民和各个地方透露出人性化的小细节。

但在香港呆了7年后,我还是决定离开。对于一个没有家庭背景,没有祖辈积累,只有一些梦想和一股子拼劲的年轻人来说,香港于我,真的有一种有劲无处使的逼仄和束缚感。

当 我告诉身边朋友我决定离开香港回大陆工作的时候,朋友们没有一丝惊讶,只是叹了口气说到:“哎,又一个。”其实在我们这批学生港漂中,绝大多数是没有什么 地域概念和念家情节的,虽然把香港当作自己的归宿是需要勇气的,最起码也要买得起房,但房价在我们的聊天中从来都只是调侃的话题,没有人把这个视为畏途,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而香港正是这样一个做梦的好好地方:包容的文化,廉洁的政府,精干的公务员队伍,良好的法制 框架。但现在,我们讨论的更多话题是回去,而回去的理由各种各样,有回老家找对象的,有买不起房的,有回大陆寻找新机会的,也有纯粹是不喜欢香港的。平时 大家聚在一起都会探讨下香港和大陆优势之类的话题,最后总能达成高度一致:要发展,要么去美国,要么回大陆,留香港看不到什么前途。但促使部分人留下的原 因,怕也是香港最后的优势。这优势是什么,每个港漂的看法都不一样。

很多人心理上都能 接受香港往日辉煌不再,也许早已不是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那个远东金融中心,但这些年的衰落速度也足够触目惊心:香港1997年回归时人均GDP是澳门的两 倍,但香港GDP17年积累增幅不到四成,如今澳门是香港的3倍。香港回归那年GDP总量是大陆的18%,到2013年已下滑到不足大陆的3%。1997 年,北京、上海、广州的GDP之和都远不及香港。如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GDP总量皆已超过香港。据说天津也马上超过了。十年前,香港人均GDP 还超过新加坡一大截,如今新加坡人均GDP则达到了5.2万美元,领先香港1.4万美元。

在 经济停滞的背后,是人才的流失。我不想引用一些数据,只是在生活中感受到,很多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香港精英,都在慢慢的往外移民,去美国,去加拿大,去澳洲 或去英国,我港大的同学,毕业后留在香港的屈指可数。而这些年支持香港发展人才的补充,恰恰就是类似我们这些大陆学生:在大陆,过去到香港读书是一种荣 耀,很多时候只有高考状元才可以。但现在,很明显已经不是这样了,我的离开也许只是个案,但会不会无意间代表了很多港漂的态度,香港对我们的吸引力也在下 降。

在人才流失的背后,是整个香港社会氛围的变坏,给人一种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甚至 暮气沉沉的感觉。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香港代表的是朝气,代表的是奋斗,代表的是刻苦。那时大家差得不远,机会也多,只要卖力工作,总能有不错的回报。而 现在,随着第一第二产业的消失,香港底层人越来越像条干巴巴的咸鱼,翻身无望。如今,香港贫富悬殊越拉越大,资源被高度垄断,房价越来越畸形,住宅面积越 来越小,毕业生起薪几乎十年没有涨过,但物价却越来越贵:用我香港同学的话说,越来越看不到希望了。

这 种氛围的变坏在职场也有着清晰的感受。我毕业后幸运找了中环的一家外资投行工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与香港同事的交往:刚开始一年与他们的交往基本不存在障 碍,大家有说有笑。但随着香港经济停滞、外加一些族群冲突言论的炒作与发酵,香港同事几乎是一致对大陆背景同事划出了一道隐形界限。你看不到它的存在,但 你能清晰感受到它,感受到那种表面彬彬有礼实际拒人千里外衣遮掩下的防范甚至敌意。这种行为的潜台词非常生硬和冰冷:你不属于我们。

这样氛围导致的结果是:就算我一个人完成了全部门几乎一半的项目,收获的却不是掌声与祝福,而经常是一种集体性的完全无视的不理不睬,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我知道,我多少被当做了陆港摩擦的出气筒。每年四倍于香港人口的内地游客蜂拥而至。曾经,他们是香港人眼中的““阿灿”,但是现在,他们是出手阔绰的“土豪”,买LV和黄金,就如同买白菜。用一位香港朋友的话,曾经的穷亲戚跑到自家门口摆阔,这滋味谁受得了。在无望的社会中,曾经港人的奋斗榜样李嘉诚被形容为了挡路者,反而是马云,在传统上一直有着为富者必不仁思想的大陆,被奉为了新一代白手起家的创业导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以 我7年的香港经历,将心比心的说,普通香港人是可怜的。工作压力那么大,收入那么少,生活成本又那么高,每天回家还只能和老小三代挤在鸽子笼里,心态怎会 平衡?我们过不下去,可以退回大陆。大城市过不下去,可以去小城市。总之中国那么大,总有自己的容身之处。但香港人,他们几乎无路可退。这就可以理解为什 么有一些香港学生会出现在占中或者游行的队伍里:如果毕业就意味着失业,那总需要宣泄一下这种心情?其实对于任何一个社会,学生上街,都意味着社会本身生 病了:学生天然需要做的,是泡图书馆,啃书本,是写诗,郊游,谈恋爱,做各种梦并去实现它。

人 在受到外部环境刺激而又无力改变的时候,倾向于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接受外部的任何信息,在我看来,这多少代表了目前的香港。在隐约的恐惧与挥之不去的迷 茫支配下,部分港人开始逃避,讨厌涌入的大陆人,讨厌涌入的菲律宾人,讨厌所有的改变,缅怀着被统治却可以过安心日子的曾经。这种心态在中下层香港人身上 体现得尤为明显:就只是因为我说着一口普通话,最近两年我曾在美心、吉野家、百佳超市等无端遭受服务人员羞辱性的白眼和非常明显的敌意,也曾多次在坐出租 车的时候听司机一边一脸的不屑,一边用粤语在嘀嘀咕咕——我能听得出他们是在骂人。我想发火,但最后还是忍住了。他们以为我听不懂粤语,但感谢在香港的7 年熏陶,实际上我不仅会听,也能说一口流利的粤语,我甚至能用粤语把黄家驹的《海阔天空》唱得让土生土长的香港同学甘拜下风——只是我平时还是很固执地说 普通话——那是我的母语,来香港前我已经说了20多年了,已成为一种习惯。如果我需要改变这种习惯才能得到接受和认同,才能被融入,那是不是说明香港这个 社会真的生病了?

但我7年前到香港时真不是这样的。那时,彬彬有礼和助人为乐,在香港 几乎是一种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我清楚记得刚到港大报到的时候,真的是两眼一抹黑,但很快我就感受到了香港这个社会的善意与包容:几乎我走到哪里,无论是 在校园,还是街头小巷,只要我张开口,就肯定会有人很热情地帮我,哪怕我的普通话他们基本听不懂,他们的粤语我也完全听不懂。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找一个 社区足球场,我询问的一个茶肆店主硬是把我一直领到了球场旁边才转头回店里去。所以,至今我都很感激香港,他们帮一个内地过来,举目无亲,且语言不通的内 地学生迅速融入了。所以,就算今天我很多次遭受一些莫名其妙的敌意对待,我仍心存感激——只是,这种感激,就真的只是感激,是一种知恩必报的本性,但却再 也无法演变为一种认可甚至亲近。

有些东西,如果被打碎了,就很难重新粘合起来——这里就包括了心理上的信任与不设防。这很像香港目前的族群撕裂,实践起来其实很容易,但,有没有想过,这种撕裂需要未来多久的时间,以及多大的努力,才可能重新弥合?

目前的尴尬是,社会中下层只能看见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不肯抬头看看远方,不肯改变。少数识大体的精英也只能沦为一枚良币,最终被劣币所驱逐,曾经的“八万五”政策被香港中产阶级否决,曾经有希望引领全球科技行业的数码港愣是被弄成了地产项目。包括上周的政改,都显示了一小部分香港人不愿意改变带来的捆绑后果。

就连香港一直引以为傲的金融行业竞争力,其实都有点老态龙钟、不思进取到无法容忍的感觉——除了中环的办公楼,以及白领们的西装革履仍在昭示着这里曾经是一个金融中心以外,其他软硬件方面其实都已被世界、被大陆甩开了远不止几条大街。不与时俱进,拒绝掉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到最近才开始讨论,人家都美国IPO大 半年了。其他还有如本地券商机构极为落后的交易系统(大陆任何一个最三流的券商,其证券交易以及结算系统也好过香港最牛逼的投行),就这样的系统,还收着 远远高于大陆券商的手续费率;配股需要自己电话经纪人操作、证券交易每手可能500股,也可能1千股,2千股,3千股、4千股、6千股,你得先查询核实每 家公司交易单位到底是多少,然后还要计算你买的股数能不能被3、或者被4、被6整除,然后再去下单;一个实时行情仍要收费的港交所;繁碎的银行间转账……,等等,如果你刚从大陆过去,你会被这些不思进取,落后到近乎石器时代的东西目瞪口呆,你会觉得这套系统的所有设置整个就是为了拒绝你去交易,而不是欢迎你去参与,你也能理解为何迄今港股日交易额只有1000亿。

所有这些都在慢慢却严重侵蚀者香港最引以为傲的金融市场的活力。一河之隔的深圳,如同一个黑洞,把科技创新人才全部吸走。这样继续下去,但如果人民币开始国际化,深圳上海金融业开始腾飞,香港的未来在哪里?

下周开始,我将在深圳这个年轻和有活力的城市开始新的追梦之旅。

无论如何,我祝福你,香港,这个曾经寄托了我青春梦想的城市。

祝福我们未来都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881

港漂影專業CV相一年開4分店梁愛詩都幫襯

2017-03-09  NM

人生中有不少情況要「推銷」自己,求職是一個好例子,過程中展示性格、學歷、工作經驗較人優勝之處,務求擊敗芸芸競爭對手,爭取機會。有公司就發掘到職場人士這個龐大市場,成立照相館,提供履歷或工作照片拍攝服務,令求職者可以早在遞交表格時,以「專業照片」增加機會,究竟這盤生意是否可為?見盡不同履歷照

在香港居住七年、剛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的戴欣來自浙江,今年三十四歲的他在內地大學畢業後,便來港修讀電腦碩士課程。畢業後他從事人力資源工作,負責研發有關電腦系統,見盡不少應徵者的相片,「用的可能是普通證件照,眼神呆滯,沒有表情。甚至有人用生活照,合照上的截圖,還有藝術照,什麼都有。」他認為這些相片不夠專業,香港也沒有一間專門拍履歷照的相館,覺得大有市場,於是在人力資源公司工作五年後,便離開公司成立「貓頭鷹照相館」。相較於內地,在香港創業成本較高,所以戴欣先跟幾個朋友集資在深圳開店試業,並在去年八月正式在香港營運。他透露,隨着店鋪上軌道,有朋友認為前景不錯而主動投資。現時在深圳有三間分店,合夥人有約十人,每人合資平均五至十萬元。香港店鋪位於銅鑼灣的一間面積千呎的樓上鋪,服務除拍攝履歷照及專業人士照外,也有提供證件相、畢業照及家庭照拍攝等,但九成客人的拍攝也是跟工作有關,多是從事金融或法律行業的中高層人員。履歷照一般是大頭照,而專業人士照便包括大半身及全身照。

求職相參考政客照片

一般人遞交應徵表格多是附上證件照,記者好奇照相館主打的求職相跟證件照的分別,戴欣解釋證件照不是作「見工」用途,「證件照用來辦簽證或身份證,所以是白底正面,不能笑,表情嚴肅。」而專業或履歷照要有兩方面元素,第一是笑容表現出親和力,第二是眼睛有神專注,「當然笑得太開心,可能會顯得不夠嚴肅;如果太嚴肅又沒有親和力,所以兩者要找中間的平衡。」照相館也會根據客人的行業及照片的用途,提出建議,例如銷售人員要強一點的親和力,可能要露齒笑;而律師要嚴肅一點,則不能有太多笑容。在「甫士」方面,有不少基本動作通用於不同行業,例如叉腰、抱手的姿勢,但這些甫士感覺比較強勢,不太適合一些從事經紀的人士。戴欣說,攝影師會拍攝客人的左臉、右臉跟正面,看看哪一個較好看,「大部分人是略側一點比較好看,有些人是正面好看。如果眼睛沒神的,就會跟他們說兩句,讓他們想像高興的東西。」更可以根據客人要求,為他們想到一至兩百個不同動作。另外,專業或履歷照的底色,主要是黑白灰三個顏色,背景至少會打三盞燈,而客人身軀有五至三十度的微側,突出立體感。戴欣補充,這一套「專業」的準則,是參考自國際知名政客,例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或者大公司總裁的照片,他們在過程中亦不斷收集顧客的反饋,再進行調整。

韓式流程送電子檔案

照相館採用韓式流程﹕為客人準備襯衫、外套和鞋、化妝、拍攝、即時選相及後期「電腦執相」。除了常見的正式套裝,店鋪還有提供旗袍等較中式的裝束,而配件方面則有不同款式的領帶及眼鏡。照相館也有預備其他道具或傢具,例如酒杯、花朵、高腳椅及梳化等「輔助」客人「擺甫士」,「如果純粹就這樣站着,普通人不是模特兒很難拍得很好,如果有東西靠着,面部會比較自然。」不過,戴欣建議客人自備衣服,因為較合身及舒適。他表示,流程的每個步驟也由不同員工負責,分工仔細,雖然成本較高,但可以提升服務質素及效率。一般人對於「韓式攝影」的印象是濃妝或明顯的修圖,戴欣強調他們跟其他照相館的分別是着重「真實」,「如果要修得很假,你用一個軟件很簡單就點出來了,但我們的照片因為用於工作上,如果跟真人有太大差別是不行。」所以他偏向替客人化淡妝,也不會過分修圖,「例如會去除痘痘,因為平時是沒有,也會把臉形調得略小一點,因為人上鏡比真人胖。」店鋪現進行推廣,一條龍服務、六張打印相連電子檔案收費由原價520元減至299元,價格仍比一般證件相貴三倍,戴欣解釋定價是參考市場收費,「原價也不貴,從中環到銅鑼灣、灣仔,在影樓拍一套職業照是要一千元左右。如果客人要索取電子檔案,一般照相館要收費,但我們直接給客人。」如果客人不滿意照片,可以要求修改,費用全免。

宣傳靠口碑配合個人品牌趨勢

照相館位於樓上鋪,地方開揚,裝修簡約,以黑色、白色及木色為主調。記者訪問當天,甫踏進店內便見到有客人在柔和音樂下擺着甫士拍照,感覺舒適。店內還有不少「貓頭鷹」擺設,配合店鋪形象及主題。戴欣表示,店鋪現月賺六萬元,一天一般會有大約十個客人,週末高峰時更可能有三至四十人,大部分客人經口碑介紹,「因為客人拍照後也會展示給朋友看,所以一個人拍完後,一般也會帶另一個人過來。」有不少客人是自僱人士或自由工作者,楊小姐是其中一位。她之前在電視台工作,現時間中接司儀工作,偶爾要推銷自己,故自備衣服到照相館拍攝較專業的照片,幫助在網上建立個人品牌。她又說,坊間的影樓較多拍攝結婚照或寫真,認為這類拍攝形象照片的照相館可以滿足個人需要。店內貼着不少客人的照片,前律政司司長梁愛詩及恒生銀行董事長錢果豐也在當中,「在一個活動見到梁愛詩,向她遞了一張名片,跟她拍過合照。之後她覺得拍得很好,突然有一天,她想拍畢業照,然後她就過來拍了。」自此成為店鋪「生招牌」。

開業資料(香港分店)(08/2016)

租金:$40,000 道具:$85,000 器材:$150,000 裝修:$250,000其他雜費:$80,000總投資:$605,000

營業資料(02/2017)

營業額:$185,000租金:$40,000人工:$65,000 #其他雜費:$15,000盈利:$65,000#五位員工

用家意見

何小姐會計部主管證件照價錢合理,坊間大部分證件相沒有提供化妝服務,拍攝後也可以調整。位置方便,在樓下經過見到宣傳海報就進來。自己有在公司協助招聘,如果見到有應徵者的相片吸引,會印象深刻,故認為一張好的見工相有助求職,增加面試機會。對求職者而言,除了向公司廣發履歷表,現在LinkedIn或Facebook的賬戶管理也十分重要,頭像不能放一張普通照片或自拍照。

區小姐企業培訓人員專業人士照有朋友之前來過拍照,並在社交平台轉為個人頭像,見到覺得很美,於是來光顧。自己開設企業培訓公司,需要在卡片、LinkedIn或宣傳課程時附上照片。我認為照相館預約服務方便客人,跟進的工作做得不錯。拍攝時是有點不知所措,因為不習慣對着鏡頭,但攝影師會給一些易明的指引給我,所以沒有我想像般難。

揀樓上鋪考慮因素

•不靠地面人流,大部分客人是專程而來,所以一定要照顧他們的感受。•交通一定要方便,最好一句說話知道怎去。•視乎行業,例如店鋪需要的空間較大可選樓上鋪。•注意樓層會否太高,有沒有電梯,衞生情況會否太差。•注意地契顯示的用途。•對人流的依賴性,如果主要靠網上平台宣傳或預約可選樓上鋪。•附近客源及消費能力是否可抵銷樓上鋪減少的宣傳效果。•櫥窗大,下面的人能看到宣傳字句。

戴欣建議,一開始可以用兩三天或一個星期把全港不同區域都了解一下,然後慢慢縮小範圍,最後再針對一至兩個地方,例如銅鑼灣或尖沙咀,把能看的樓上鋪都看一遍,然後再比較,這樣效率會較高。

撰文:王敬蓮攝影:梁正平[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161

未盈利生物藥企“港漂”只待鳴槍,但符合上市條件的企業並不多

眼下,未盈利生物科技企業獲準赴港上市的消息終於在4月24日正式落地,這也成為港交所25年迎來的上市制度最大改革舉措之一。

“去年下半年港交所方面傳出要允許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上市時,就有不少企業開始在籌備。不過對新三板企業來說,那時還面臨另外一個障礙,即新三板與港股是否可以同時掛牌的政策當時並不明朗。”澤生科技(871392.OC)副總經理陳藝文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從目前來看,躍躍欲試赴港上市的內地創新藥企並不少,但真正符合條件的企業實質並不多。多位醫藥行業人士認為,考慮到香港市場剛剛起步,港交所審批過程會比較審慎,預計第一波上市的企業數量並不會太多。

部分企業還處於觀望狀態。杭州阿諾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財務官方香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港股市場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融資能否可持續性,而這對於正在開發新藥的藥企而言,又顯得非常重要。

赴港上市只待鳴槍

4月24日,港交所正式公布允許未盈利生物科技企業赴港上市條件。新的上市規則也將於4月30日生效。

“香港資本市場的放開,這對於我們創新藥企而言,這是重大利好。我個人是比較樂觀。我國不管是生物藥物創新,還是整個藥物研發,成熟度尚不及歐美市場。如目前我國銷售額居前的藥物,有可能並不是真正的創新藥物。國家目前在藥物審評審批、臨床試驗監管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創新和改革,目的都是扶持創新藥物產業發展。” 陳藝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耗時長、投入高、成功率低,這是所有創新藥物在研發過程中必須直面的挑戰。據IMS統計,2015年全球創新藥市場規模接近6000億元,我國占據市場的不足100億美元,占比僅略超1%。

廣證恒生醫藥行業首席分析師唐愛金對記者說:“過去制約我國醫藥行業創新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以藥養醫的體制導致劣幣驅除良幣,企業創新意識不強;二是過去的審評審批監管體制導致我國新藥審批時間過長、剩余專利期限過短;三是前些年創新藥的賺錢效應並不明顯。”

創新藥物藥物研發漫長,又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在早期盈利模糊的背景下,有可能會影響投資人堅守的信心。

陳藝文說:“創新藥物的研發,不光是涉及研發周期、審評審批時間問題,還牽涉到投資人退出問題。在美國,早期介入投資的機構,後續可以通過納斯達克市場退出。然而,在中國,原來並沒有這樣的機制,這也導致原來比較好的創新藥企只能遠赴納斯達克上市。國內的新三板本來想承接這樣的退出功能,但最終並沒有實現。如今,H股要來做這樣的事情了。這無疑有助於推動創新藥物產業發展。同時,在一個國際化的公開市場,創新醫藥企業也可望得到一個更加公允的定價。”

已在新三板掛牌上市的創新藥企,被視為有望可以搭上赴港上市的首班車。4月21日,全國股轉公司與港交所在北京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鋪路新三板企業同時掛牌H股上市。根據《備忘錄》,新三板掛牌公司可以到境外發行股票並在港交所上市,無需從新三板摘牌。下一步雙方將就具體操作層面的問題進行論證和明確。

據記者了解,已有好幾家新三板創新藥企在緊鑼密鼓準備中。

短期上市潮或難見

開門接納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來上市,對於港交所而言,這是破冰式的改革。但萬眾矚目下,港交所方面敲定的上市條件,門檻其實並不低。企業IPO時必須擁有一名資深投資者和提供相當數額投資的要求,設立參考標準,同時,上市新規要求但擬上市公司預期市值不少於15億港元,且要符合多項要求,包括從事核心產品研發至少12個月、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已經通過概念階段進入第二期或第三期臨床試驗等。

諾思蘭德(430047.OC)副總經理聶李亞對記者表示,從國家藥監總局查到的信息來看,目前已拿到專利、並且進入二期的創新藥,總體數量並不多,可能只有幾十個。“赴港上市,還是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已在香港上市的企業,兩極分化的現象也比較突出,一方面,好的企業,受到追捧的並不少,但差的、幾乎沒有成交量的企業也很多。不像在A股市場,一旦上市,並不缺乏成交活躍度。”聶李亞也指出。

方香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據他從各種渠道得到反饋的信息,在今年8月份,可能會有30家公司遞交上市申請表。就他判斷,最終能成為第一波上市的企業,可能只有5到8家。“這是一個全新的上市板塊。港交所作為一家上市公司,會非常註重審批的安全性。加上短期內可能會面臨人手、經驗不足等情況,港交所能否一下子審批得過來,這留有疑問。港股市場能否一下子來消化這樣一個全新的上市板塊,同時分析師、基金基金們,有沒有能力對這個板塊的公司做一些公允的評估,這值得考量的。另外,由於競爭激烈,好的投行資源變得非常緊俏,目前尤其赴港上市的企業,短期內能否找到適合的中介機構,也是問題。”

方香生個人有在美股融資的經驗。在他看來,目前香港市場方面,目前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融資能否可持續性。“美國資本市場相對發展比較成熟,融資審批比較靈活、融資審批時間也比較快,它的融資可持續性也是最高的。這對於我們新藥企業而言,融資可持續性就顯得非常重要。綜合評估下,港股市場的融資能力究竟表現會怎麽樣,我們還處於觀望狀態。”

多位醫藥行業人士表示,目前符合條件去港股上市的新三板創新醫藥企業,數量並不多,預計港交所在審批過程中,審核的標準會高於現有設定的條件。對於標準剛過線的企業而言,可能面臨的挑戰性會大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144

推廣 | 港漂無產階級的痛,誰會懂

看看香港這逆天的樓價,連何文田的一個車位都能賣600萬,請祖國的父老鄉親們,想想港漂無產階級的痛,會有多痛吧。

 

以蝸牛妹為例,2009年來的香港,9年里搬了6次家,租房期間的奇葩往事可以寫一本書。

 

比如,早些年有個周五晚上很happy的下班回家,進門發現客廳腳底下踩了一灘水,客廳的燈怎麽開都不亮。摸著黑進了臥室,冊那,發現臥室的地上也全部都是水!整個家里都被淹了!因為廚房的水龍頭在白天,脫落了!於是……

 

更加悲催的是,那時候,我是個有瑜伽墊的人,因為懶,把單反和電腦都放在了瑜伽墊上,全部報廢!!!想知道我當時的狀態,請看下圖:

 

再比如,後來我有一位室友,但是她常駐北京。然後我偏偏會在她不在香港的時候忘記帶鑰匙。而家里的鎖,並不是電子的。

 

於是,只能找物業幫忙叫開鎖師傅。幫我開了一次鎖之後,開鎖師傅建議我存起來他的WhatsApp,被我內心深處以“我才不會再忘記帶鎖”而拒絕。


結果,兩個星期都不到,我又忘帶鑰匙,把自己鎖門外面了。花了快800港幣開了兩次鎖以後,我終於記下了開鎖師傅的電話,並在第三次忘記帶鎖的白天,跟師傅約好晚上開鎖的時間,又酸爽的花了500大洋,成為了這位開鎖師傅的VIP客戶。為了這開鎖師傅,我還特意寫過一篇懷念文章

 

但跟進不了家門相比,在香港跟住有關,最恐怖的事情,分明就是房東加房租!並且加的比工資增幅都要多!房東要把房子收回去,活約內限你一個月搬走!

 

我還記2015年的春天,我們的房東就突然通知說,他要把房子收回去賣了,你們下個月要把房子交出來。然後趕緊出去看房子,嗷,香港房租之貴,房子之小,多麽痛苦的體會,看看自己的工資卡,真的有種自己會不會流落大街的趕腳。

 

然而,那個周末,因為香港樓市仍然高燒不下,金管局出辣招了。我們的房東,因為新辣招,賣房子不方便,決定暫時不賣,讓我們繼續住了。

 

這千回百轉的港漂生活,簡直就是一罐巧克力,You never know!

 

所以,在香港,有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讓大家住的既舒服、又方便、又沒有後顧之憂呢?


特別是能不能解決港漂只有兩個行李箱,但又想住上幸福舒適生活之間的矛盾呢?

 

兩年前,立方國際青年社區立足於生活便利

四通八達的九龍

從深水埗店出發

一路邁向太子及尖沙咀

進駐深入中環半山


陪伴著每一個有夢想有追求的在港青年

無論你來自哪個國家或地區

無論你是什麽職業背景和年齡層,

立方等你來體驗!

  

立方 中環半山店


位於扶手電梯的中部,半山核心區域


由名設計師張智強操刀,整個建築主要作為服務式住宅開發,包括塔樓部分,共有15個住宅單元,每個住宅單元占據典型整個樓層。


兩個特別複式單位,一個位於頂樓,尊享俯瞰中環CBD夜景;另一個擁有1000尺戶外露臺,可以燒烤聚會,還可以在8.5米的私人泳池和按摩浴缸來一場泳池趴。

 

公寓在設計上探索了塔樓的幾何形狀的最大的優勢,創造了2個陽臺,一個“全景”4米寬的窗戶,超寬敞的淋浴間+衛生間,延伸超過2米,帶有半透明窗戶,與典型的香港衛生間窗戶大不相同,這更像是一個舷窗。

俯瞰IFC


優越的地理位置 入住中環核心區域

走到IFC大概15分鐘,適合在中環上班的同誌們

 

無須簽訂一年或以上合約

拎包即住

如果住半年以上有更多優惠

期間也是可以更換入住者

租金:25,000-60,000HKD

 

除了港島中環外,立方在九龍還有三個店,分別為尖沙咀店、太子店和深水埗店。

 

太子店

 

5層樓,共55間套房


公共空間逾2000呎


有多功能大廳,吊床影院,開放式廚房


花園天臺

方便你在此結交各路好友


住房有五種風格的多種房型

房間面積近150尺


水電網全部不要錢

家私齊全,拎包即住

獨立衛浴,24小時熱水

 

月租金:8000-12000港幣

 

有興趣看房租房的同誌們

請參見下面的聯系方式

 

電話咨詢KF哥

 

+852 5222 2523

 

或掃描二維碼或點擊原文鏈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922

“港漂”鄭州銀行獲IPO批文,中小銀行A股上市春天來了?

首家A+H股中小銀行即將亮相市場。近日,證監會核準了鄭州銀行的首發申請,也就是說,已在港股上市的鄭州銀行(06196.HK)將成為第一家在A+H股同時上市的中小銀行。

第一財經獲悉,證監會核發的此次IPO批文中並未透露鄭州銀行的籌資金額。不過,根據鄭州銀行2017年11月提交的招股書,預計發行不超過6億股,發行後總股本不超過59.21億股。其中A股不超過44.03億股,H股15.18億股。

早在2015年12月,鄭州銀行就赴港上市,為當年繼青島銀行、錦州銀行之後第三家在港上市的內地商業銀行。當時鄭州銀行發售了H股13.21億股,募集資金約50億港元(折合人民幣約42.5億元)。但在2016年7月,上市僅有半年的鄭州銀行,宣布回歸A股,尋求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之路,並於2018年5月22日(首發)獲證監會發審委通過。

除了鄭州銀行,還有另外幾家銀行都謀劃回歸A股上市。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表示,銀行從H股回歸A股的重要原因是拓展新的融資渠道。一般來講,銀行上市會首選A股,一方面是籌資更為方便,不涉及資金跨境的問題;另一方面,在A股上市對銀行自身的品牌提升作用也更明顯。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小型銀行無法在A股上市,迫於資本補充的急切需求,部分中小銀行只好退而求其次,先在港股上市。但前年開始,新的通道開啟,港股的中小銀行回歸A股成為可能,所以不少港漂打算回歸A股市場。”曾剛告訴記者。

不良率持續上升

鄭州銀行2017年年報顯示,截至去年底,該行資產規模為4358.28億元,同比增長19.03%,較2014年的2042.89億元增長了113%;實現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102.13億元、42.80億元,較2016年分別增長2.32%、7.03%。

然而,鄭州銀行資產規模在快速飆漲的同時,不良率上升也成為業內關註的重點。

2014至2017年之間,鄭州銀行的不良貸款分別為5.83億元、10.4億元、14.57億元、19.26億元;對應的不良貸款率則分別為0.75%、1.10%、1.31%和1.50%。

鄭州銀行2017年年報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逾期貸款總額為68.77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7.74億元;逾期貸款占貸款總額的比例為5.35%,較去年增加76個基點。鄭州銀行稱,逾期貸款增加主要由於2017年經濟持續下行,企業經營普遍存在產能嚴重過剩、去庫存壓力較大、銷售量價齊跌等負面因素,導致企業經營持續困難,流動資金緊張,出現本金逾期或欠息。

值得一提的是,從鄭州銀行2017年年報看,其不良貸款分類確實比較寬松,按貸款五級分類(正常、關註、次級、可疑、損失),年報上的次級、可疑和損失類貸款合計19.26億元,不良率為1.5%,但年報同時顯示,逾期91天及以上貸款有32.95億元,換言之,其中可能有13.69億元被劃到了關註類。如果將逾期91天及以上貸款都劃入不良,鄭州銀行的實際不良率應該更高,在2.57%左右。

根據銀保監會數據,2017年年末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和農商行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53%、1.71%、1.52%和3.16%。

在鄭州銀行不良貸款和不良率逐年增長的同時,撥備覆蓋率卻逐年下降。鄭州銀行的招股書和2017年年報顯示,其2014年至2017年的撥備覆蓋率分別為301.66%、258.55%、237.38%和207.75%,已接近目前監管標準的紅線區域120%至150%。

鄭州銀行2017年年報還顯示,截至去年12月31日,其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以及資本充足率分別為7.93%、10.49%、13.53%,均達到監管要求,其中後兩者較2016年有所止跌回升,但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卻較2016年的8.79%繼續下滑。

一位銀行業人士稱,正在謀求上市的銀行在最近幾年業務擴張過於迅速,導致風險資產增長較快,急需補充資本。而根據2013年1月開始施行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要求,到2018年底前,非系統重要性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與資本充足率分別不低於7.5%、8.5%與10.5%。

曾剛表示,未來銀行面臨補充資本金的壓力,以應對可能風險的挑戰。另外,監管強化,致使銀行業務的回表,都需要銀行募資。銀行在A股上市對銀行長遠穩健發展是有利的,可增強風險抵禦能力。

銀行A股上市放開?

除了鄭州銀行,重慶銀行、徽商銀行、哈爾濱銀行、盛京銀行以及錦州銀行5家H股上市城商行也計劃回歸A股,擬實現“A+H”的中小型銀行已有6家。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截至目前,已有3家銀行(鄭州銀行、長沙銀行、江蘇紫金農村商業銀行)IPO過會,還有16家銀行在排隊中。

隨著鄭州銀行IPO較為迅速地獲批,未來中小銀行在A股上市是否更便捷?

曾剛表示,在金融監管趨嚴下,社會融資結構對銀行信貸的依賴程度顯著提高。未來一段時間內,經濟若要穩增長,還需加大銀行信貸的投放,在這種背景下,拓寬銀行融資通道、增加銀行的資本,對於支持實體經濟和實現宏觀經濟穩增長也是有好處的。

曾剛認為,拓寬銀行的資本補充,以及銀行資本工具的創新對經濟穩增長相當重要。希望未來適度加大對銀行上市的支持力度,但也要考慮A股市場的融資承受力。

華創證券銀行業分析師張明認為,經歷同業整頓、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落地之後,2017年中小銀行資產增速較2014年~2016年顯著放緩,但仍有不少中小銀行需要補充資本。單從鄭州銀行的迅速過會看,並不意味著監管層對銀行上市全面放開。A股市場新股供給受限對融資相對有利,有資本補充的機會,中小型銀行還是樂於上市的。

此外,第一財經註意到,7月初青島農商行和瑞豐農商行相繼折戟A股IPO,這或許代表著今年下半年銀行上市審核可能趨嚴。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蘇蔓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724

港漂愛自由 求職大作戰

1 : GS(14)@2015-06-17 12:35:01

2015-05-30 iM




又到鳳凰花開的季節,隨着大學裏考試紛紛結束,畢業生的校園生活也告一段落。從走出校園,到進入職場的求職過程,是一場智慧與耐心的拉鋸戰,加入這場戰鬥的除了本地學子,還有準備留港的內地生。全港大學每年收錄的內地生數以萬計,逐年遞增,部分人畢業後選擇留下,希望在香港展開新生活。

這群學子來自天南海北,漂泊香港,因此有「港漂」之名,雖然只在香港經歷一段在學時光,卻感受到不一樣的自由、創意、制度,決定留下工作。

有人追求網絡自由,選擇創業,還加入本地IT志願組織,關心社會議題;亦有廣告碩士生心儀香港創意行業,走遍街頭用相機發掘小城美好,融入香港,畢業後迅速獲聘;有來港5年的港大法律系本科生,經過京滬兩地實習後,見識過內地法制程序,決定留港發展;也有科大工程碩士雖因不諳廣東話,找工作時經受挫折,終憑專業知識找到出頭天。

雖然港漂決定留港工作,但大都不肯定會不會有日再次漂向他方。他們可會只視香港為一個暫時停靠的港口,還是一塊值得紮根的熱土?

愛網絡自由 留港創業

從大公司到學術界,再到創業者,輾轉由北京、香港再到深圳,身份和城市不停轉變,胡辟礫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一往無前。胡辟礫來自四川成都,碩士畢業於中大信息工程系,目前正在創業。香港自由的氣氛讓他油然嚮往,即使不懂廣東話亦積極參與本地IT圈的志願工作,融入香港,還帶動一幫港漂走出小圈子,成為香港一分子。

胡辟礫的經歷有點傳奇色彩,在成都電子科技大學讀本科期間,僅用3年修畢4年學分,提前畢業加入百度公司,曾在當地媒體間轟動一時。在百度工作1年後,他決心離職重回校園,「大公司工作固定,自成體系,當時就預見到自己5年後是甚麼樣,所以想讓生活有些變化。」

離校創業 誓成搜索巨擘

對他來說,來香港並非首選,只因時間倉促,來不及參加海外留學必需的TOEFL、IELTS或GRE等考試,只能用內地大學英語六級考試成績申請。「這樣的話,好像只能來香港,只能來中大。」最終他憑出色的科研能力和工作經歷,獲中大信息工程博士課程取錄。去年春天,胡辟礫的博士學位讀了兩年半,他卻又有新想法,「那時想到一個創業的idea,覺得可以出來自己幹」,於是申請將PhD(哲學博士課程)轉成MPhil(哲學碩士課程),提前畢業。

他希望研發出比Google更精準的個人化搜索引擎,遂找來另一中大內地博士生為創業夥伴。兩人在香港註冊公司HyperLab後,考慮到成本問題,落腳深圳。內地近年創業大熱,遍地「天使」,胡辟礫卻不急於拉攏資金,「很多人,包括同學、想加入的人和投資人都一直催你:『你要快啊你要快啊』,好像互聯網就是唯快不破,慢了就做不成。」

他將自己從這股創業熱潮上脫離出去,「我們不依賴這波創業火、資金熱的浪潮,因為搜索這種提高效率的工具,必然有長遠的需求。現在一般的網頁搜索在30、40年前就有了,但只有學術界在用,普通人不知道,最後Google把她變成普通人都會用的東西。我們知道我們的項目最後肯定能造成的,但目前要慢慢調整方向,急不來。」

珍視香港 以IT改變社會

在他看來,香港IT業並不算發達,「有能力的人都被銀行這些機構高薪挖走了,如果不在金融機構,同樣質素的技術人才在內地能拿到的薪水更高。」不過他相信在香港做技術類創業公司很有優勢,因為對程式員來說,沒有防火牆的干擾已是很大優勢,「我在深圳感受很深,在內地要突破各種網絡封鎖,在深圳要跑1個小時的程序,在香港1分鐘就能跑完。」再加上在港接觸到的都是最新人才、技術和信息,「如果我要找最頂尖的五個人,在香港比較容易。雖然成本很高,也是值得的。」

胡辟礫珍惜香港給他帶來的自由,積極參與本地IT社群,和不同IT人交流想法、切磋技術。2013年底,他參與成立了Code4HK社群,社群來自他和兩位本地IT人的一個簡單想法:希望用技術手段解決社會問題,改變香港現狀。

Code4HK在去年佔領運動期間,曾建立一個網路平台來整合有關資訊,深受示威人士歡迎。在此前的2014年4月,胡辟礫亦完成了「立法會投票光譜」,用立法會公開資料,記錄議案投票結果的數據,分析議員的政治取態:「如果你不去做分析,就只能看到一堆數據,關於1,000多個議案、70多個議員的一張表格,普通人也看不出甚麼門道。經過數據分析後,我把她變成一張光譜,能清楚看到議員的『左、右』取態。平常我們也聽說哪些議員是甚麼黨派、偏左還是偏右,但那是很主觀的。現在我們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的結果比較客觀,帶給大家更多的信息。」胡辟礫認為「言辭可假,但投票不可欺。」有人基於這份數據化的報告,發現有議員「言行不一,言論激進,而投票策略保守」。

胡辟礫又參與了人口普查數據可視化的項目,Code4HK的成員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數據,通過數據分析和可視化處理,在gazetteer.hk上展示研究結果。用戶在網站地圖上任意點選地區,便能查閱該區年齡、種族、職業、收入等各項數據,亦可以清晰比較各區的差異,胡辟礫稱這是一次「交互式地探索香港」。

起初有成員知道胡辟礫來自內地,曾生疑慮,但他認為無傷大雅,「每個人有自己的立場是可以的,因為排除政治因素,大家都是追求技術和社會革新。」Code4HK從起初的幾個人,到如今已有逾1,500人,一到兩周一次綫下聚會,社群裏不只有IT人,還有設計師、記者等不同職業的成員,目前Code4HK已做過財政預算案計算器、高鐵工程進度時間表、新界東北地圖等數個與社會事件關係緊密的項目。

自設社群 助港漂走出來

胡辟礫在積極融入本地氛圍的同時,也致力於帶動更多港漂走出來。據他觀察,港漂的生活通常除了上課學習就是煲劇打機,很少和外界互動。「我覺得這是浪費了你在這邊的大好時間,如果只為學習,那網上也可以學,沒必要來香港。香港環境自由,信息發達,你要做的就是加入這些本地社區,跟他們交流,學習最新技術,這些都是你在學校學不到的。」

雖然很多本地技術社區並不知名,但胡辟礫發現不少外國人會主動尋求加入,內地生卻固步自封,「港漂這個群體很特殊,除了天然的文化隔閡外,亦因為這個群體太大,內部已經形成圈子,所以更難融入本地社會。但其實只要你願意走出來,很快就能融入。」

因此他成立了「港漂IT圈」,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活動推薦,希望帶動更多人打破小圈子的屏障。「很多人一開始會覺得害羞或有其他顧慮,但通過看我們寫的活動報道,就會了解到是怎麼一回事,然後逐漸走出家門,加入活動。」他舉例稱,一次Open Data Hong Kong社群的活動參加者中,有接近一半是港漂IT圈的成員。因很多社群活動小眾到連本地人也不知道,港漂IT圈也吸引到本地IT人加入,目前約有10%至20%成員是香港人。

雖然目前長住深圳,但胡辟礫每周都會往返香港參加社群活動,只因熱愛香港自由開放的氛圍,「香港心態開明的人比較多,技術社區比較純粹。」他亦不認為近年激化的中港矛盾會影響中港IT人的交流,「在技術社區裏,很少人會帶有偏見,語言是唯一的隔閡。」

胡辟礫努力融入香港,但不諳廣東話,平時只能用普通話和英語和本地IT人交流,他坦言:「我是應該去學粵語的,但前幾年因為整天在實驗室做研究,和同學、導師都用英文交流,就沒有去學,之後也想認真學一下。」

胡辟礫Profile

家 鄉:四川成都

來港時間:2011年

攻讀學位: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碩士

本科學校:電子科技大學

工作狀態:科技項目創業中

iKnowledge:Code for X是甚麼?

Code for X是世界各地的一系列IT社群組織,由當地志同道合者自發組織,試圖通過公民創新解決社會問題,彌補政府低效,推動社會發展。Code for America是Code for組織的始祖,目前已開發數十個App幫助市民解決生活問題,或鼓勵公民責任。

Code for America最早的一個App「Adopt-a-Hydrant」,令市民可以主動挺身維護某一處消火栓,解決冬天消火栓被大雪掩埋的問題。後來這個App被用於超過9個城市中,例如夏威夷用此鼓勵公民保護報警器,西雅圖就用來鼓勵公民清掃下水道口的樹葉。

在台灣,類似的組織有「零時政府」(g0v)社群,g0v曾發起一個「政治獻金數位化」的平台,發動網民將政府的財務記錄數字化,最終在1天內完成60餘萬份圖像資料的數字化。Code for組織席捲全球,形成一個Code for all的網絡。這些組織的共通點是使用科技,關注社會創新,各地的組織形式、政治立場、成員組成都各不相同,並會配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運作。

Code4HK創始人:「共同做有意義的事」

IT志願組織Code4HK創始人之一Vincent,和胡辟礫的認識始於2013一個IT界年會,二人同為講者。當時二人同感社會可以用科技改善一些事情,「我們是否可以做點甚麼」,於是談得特別投契。幾次溝通後,Code4HK的雛形初現,他們聯合其他幾位志同道合的IT人,開始做小型活動。經過3個月的嘗試和討論,Code4HK正式上綫,主旨是「用程式改變香港」。對於中港IT人的合作,他心態開放,「沒有甚麼顧慮,大家意見可能不一樣,但我們都是想共同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胡辟礫主導開發的「立法會投票光譜」公開後,Vincent曾為此寫了一篇文章投稿到《主場新聞》,引起讀者回響。「當時也有一些人主觀判斷認為我們的數據錯了,但其實數據是沒錯的,而技術方面又很難向普通民眾解釋清楚。」

比起其他地區的「CODE FOR」,他認為Code4HK在香港的發展很受限制,因可以從香港政府獲取的公開數據十分有限,而沒有數據意味着寸步難行。「我們也經常寫郵件給政府,希望拿到一些數據,但是通常沒有回音。」不過Vincent仍表示樂觀,認為Code4HK社群的壯大,至少可令群組內的成員迅速解決技術疑問,對將來的合作也有益處。

衝破矛盾 粵學生速獲聘

傅之翌(Bonn)來自廣州,他愛香港也愛攝影,行遍香港街頭巷陌,從西貢到西環,從大美督到大埔墟,用鏡頭記下許多美好畫面。在他微信朋友圈裏的#Loves in HK#香港生活記錄系列,最新一條信息是第217天,「學生生涯進入倒計時」,他這樣寫。

本科畢業後,Bonn先用1年作為Gap Year讀書、旅行、實習,然後才展開工作計劃,「想留在一個有粵語氛圍的地方,優勢大一點,然後家人都在廣州,想離他們遠一點。」於是香港成了理所當然的選擇。

同聲同氣 熱愛香港文化

身為廣州人,來港後Bonn絲毫不覺難以適應,反而覺得自由自在。他從不掩飾對香港的熱愛。「廣東的粵語空間被普通話侵蝕,因為語言受限制,導致文化的傳承也出現很多問題。在香港能看到更多嶺南文化遺留下來的東西,所以我對香港感情很深。」他有空就會拿相機出去掃街,對九龍城衙前圍村的印象尤其深刻,曾屢次前往拍攝,常和村民聊天。「衙前圍村的拆遷不單單是拆掉一條村,更是把難得的親密鄰里關係破壞掉了。」

在他看來,香港雖是個冷漠的大都市,但也有很溫暖的時候。Bonn曾在港鐵裏目睹兩個人因為輕微碰撞,爭吵到互相問候全家,「也不管旁邊有沒有小朋友,一直對罵了幾個站。」卻也試過沒帶夠水獨自行麥理浩徑,陌生的山友給了他一整瓶水。「哇那個水真是救命!在遠足時,大家會主動打招呼,碰到有需要的就會幫忙,這是我心目中香港人的樣子,可能都市高壓下大家只能表現出另一個樣子,所以有時覺得香港蠻矛盾。」

入鄉隨俗 身份頓成優勢

在中大,Bonn感受到完全不同的大學教育和氛圍,教授廣告專業的導師,大部分是兼職教書的業界人士,「這邊上課很多啟發,跟內地上課是兩碼事,內地會跟你形而上地講一些可能已過時的東西,和中大老師相處就像朋友一樣,可以約在學校外面的咖啡廳聊幾個小時,在內地怎麼可能。」

Bonn跟本地同學也相處得不錯,「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也試過一起到大圍的酒吧喝到晚上12時才回家。」他還笑着回憶起一個「神奇」的畫面:「香港同學在講你聽不懂的國語,而內地同學在講你聽不懂的粵語,最神奇的是他們彼此聽得懂,而我兩邊都聽不懂。」

雖然普通話和廣東話都說得流利,Bonn還是有無所適從的時候,他猶豫了一下說道:「我曾經刻意避免讓自己顯得像內地人,剛到香港時我盡量不會講國語,在地鐵上和內地同學用國語聊天,甚至會覺得不自在。你會有種錯覺,你講普通話大家都在看你。」

一段時間後,Bonn慢慢調整了心態。「來到香港,首先要守規矩,按照這個地方的習慣和文化去做事,該壓低音量就壓低音量、不該吃東西的地方就不要吃東西,這樣的話就沒問題。不然即使你是廣東人、香港人,一樣會惹來很多麻煩。」現在Bonn非常自信,「了解內地是我的優勢,內地人的身份不是甚麼羞恥的事情,行為不檢點的內地人其實是少數,而我自己也有責任去維護內地人的形象。」

去年佔中期間,他亦因為看到身在內地的微信好友發表「非常情緒化的無腦評論」,刪除了不少友人。Bonn自言樂於討論,但討論的對象要是懂得理性思考的人,「大家意見可以不一樣,可以互相不認同,但是你說話至少是要經過腦子的。」

勸勉港漂 留港應學粵語

臨近畢業,Bonn找工作可算輕鬆,因有兩位老師為他推薦了工作機會。「之前的簡歷還沒做好寄出去,就被兩個機會砸到了頭。」Bonn認為在廣告行業,兩文三語都很重要,且公司跟內地合作的機會很多。「這可能也是他們會請內地人的原因,他們需要懂得那邊市場、能用普通話交流的人幫忙。但從事這個行業也需要用廣東話交流,平常大家辦公室裏都是用廣東話,若有香港本地的廣告項目,不懂廣東話又怎跟各方溝通?」Bonn認為想要留港的內地同學:「至少都要努力學廣東話」。

Bonn喜歡香港,但不確定會否一直留下,「1年下來,明顯感覺內地的市場跟機會更大一些,即使長駐香港,但做的還是內地生意。」他說在機會均等的情況下,會優先選擇香港,但如果內地、台灣或其他地方有更大機會,也不會死守香港,「不會拘泥於留不留下,住滿7年拿身份證也不是首要考慮」。

傅之翌 Bonn Profile

家 鄉:廣東廣州

來港時間:2014年

攻讀學位:香港中文大學廣告碩士

本科學校:武漢大學

工作狀態:將簽約廣告公司

法律新人 留港尋終點站

陳李浣汐(Sissi)已經在香港生活了5年,2009年被香港大學法律系錄取,來港前先到清華大學修讀1年,身處兩地名校,價值觀的碰撞讓她感觸頗深。如今校園時光倏忽而逝,Sissi也將成為職場新人,長時間的摸索和觀察後,她習慣了這個國際都市的城市生活,但香港並不是她的終點。

行業吃香 求職過程順利

2014年9月開始,Sissi大規模投了3個月簡歷,面試後獲一間本地律師事務所聘用,並沒有因為內地身份而受到限制。「一開始會擔心,看名字的英文拼寫也看得出我是內地人,但是到最後發現還好。」Sissi來港已久,廣東話不是問題,面試中對答流利,對方也就放下疑慮。

「面試基本都被問會不會回內地,我會回答因為香港法律專業文憑證書(PCLL)在內地沒有太大作用,我肯定會在香港至少先做兩年Trainee(見習生),獲得職業資格,確認了這個也就沒甚麼了。」目前香港律師行業務有不少關於內地的業務,Sissi簽約的律師樓也會每年聘請一個內地背景的新同事。「在香港讀完本科,像我們也讀完PCLL,肯定是能找到工作。」2009年和Sissi一起從清華到港大的內地生中,有1位做了立法會議員助理,其他大部分人都修讀PCLL,並已在香港找到工作。

無意回閩 免受文化衝擊

Sissi一番考量之下選擇留港,因為「回去多多少少還是會遇到反向的文化衝擊。」她曾在上海一間律師樓實習,發現內地法制程序很奇怪,「要給法官打電話,問一個事情能不能立案,而且我不能說我是律師,得裝作是群眾,問我能不能提告。有一次打了一整天電話,沒有一個能打通。」Sissi無奈道:「內地法制環境不是那麼好,可能會遇到律師說話不算數的情況。其實上海消費也未必比香港低很多,考慮來考慮去,也沒有一定要回去的理由。」

Sissi認識的內地生中,也有人選擇直接回內地,大多會選擇進入內資律師事務所,盡管上海的薪水只是在香港的一半,因「內資所沒有(晉升的)天花板,雖然一開始錢不多,人際關係比較複雜,但香港畢業的學生在規範英語寫作上,肯定比內地大學畢業生好很多,而且我們受的是完整的普通法系教育,合夥人會比較認可。」

Sissi來自海濱城市廈門,但回家鄉求職不在她考慮範圍中,因為在外求學6年,她發現自己跟回廈門工作的中學同學會談不來。「他們結婚壓力很大,拿兩三千塊工資,每天好像也無所事事,聊天總是聊怎麼跟領導相處,你會覺得沒辦法做太多交流。」

但她亦難和本地同學達成默契,她皺皺眉頭笑笑,「清華的主流價值觀是努力出國讀名校,港大主流價值觀是進公司賺錢。」她直言很難認同香港的價值觀,心理上有很大的文化隔閡。「本地人的圈子其實是很涇渭分明的,普通家庭的同學很早就會想着存錢買樓,還有些同學住跑馬地,上課司機接送,Gap一年用來打網球,你也會覺得他跟你是兩個世界的。」

享受居港 未來去留末定

在港5年,Sissi享受香港的都市生活,「喜歡香港的基礎設施,很安全很方便。」再工作兩年Sissi便將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家裏一直叫我拿身份證,其實我自己未必非常想拿,當然拿了護照好用點,但如果要回內地的話,反而可能會很多麻煩。」例如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後,需註銷內地戶口,牽涉到在內地工作、住房、醫保、子女上學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很多人都希望能保留戶口。她還未決定最終落腳何處,只視香港為人生旅程的其中一站,「沒有一個地方是完美的,最後可能做一個妥協。現在24歲還年輕,不用考慮太多家庭、下一代,可以到30歲再考慮最終要在哪裏生活。」

陳李浣汐 Sissi Profile

家 鄉:福建廈門

來港年份:2010年

攻讀學位:香港大學法學士、香港法律專業文憑證書(PCLL)

工作狀態:已簽約律師事務所

內地畢業生留港人數逐年增多

根據入境處數據,近5年獲准來港就讀高等教育課程(副學士或以上)的內地生人數,雖然按年增加約2,000到3,000人不等,但升勢減緩,由2011年至2012年的30%降至約14%。截止今年2月,2010年以來內地來港就讀人數共逾7.8萬人,佔所有國家和地區來港就讀總人數的68.5%。

政府亦於2008年推行「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修讀全日制本地學士學位或以上程度的非本地畢業生,均可通過此計劃申請留港,未找到工作者亦可無條件留港1年,當中以內地生為主,超過9成。通過此計劃獲准留港的內地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比5年前增約1.5倍,人數逾3.3萬名。

不諳粵語 工程碩士遇挫

2013年9月,陸琪琪離開上海,到香港開始全新的生活。在那之前,香港於她只是旅遊目的地、電影裏的警匪槍戰地、陳奕迅的城市。留港1年多後,她已經準備繼續在香港投入職場,盡管遭遇挫折,也未放棄。

從上海同濟大學畢業後,陸琪琪選擇直接到香港讀研究型碩士,「也想趁年輕出去走一走。」申請學校結束後,陸琪琪收到了香港、澳洲、英國多間大學的錄取確認信,最終她選定香港科技大學,理由很簡單,因為香港近,方便回家,畢業後亦可以在中港兩地找工作。她也有諮詢已在香港工作的工程界朋友,「感覺行業情況和薪水不錯,挺吸引的。」

學業繁重 沉醉小城山水

初到學校,陸琪琪發現課業壓力比想像中大,導師每年只收兩個學生,和她一起上課的都是高年級的碩士、博士,「老師說甚麼,感覺大家都懂,就我不懂。可能是剛來的時候不適應,也會懷疑自己的選擇。」她反省自己在內地多年的學習有不足之處,「只是學會了怎麼學習怎麼做題,但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較欠缺。」後來通過努力學習,積極跟導師交流,選定研究方向後,她逐漸適應在壓力中工作。

說起最喜歡香港的地方,陸琪琪的第一反應是「有山有水,空氣好」。她喜歡行山,加入了港漂自發組織的「新港青年會行山隊」,發現香港原來並不只是石屎森林,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美。「晴天行山特別棒!」談到行山時她滿臉興奮的表情,在下一句還是凝滯了一瞬,「但還是感覺很難融入這座城市,沒有親切感,尤其是在面試失敗之後。」

幾經挫敗 矢志留港發展

陸琪琪早在去年11月開始投寄簡歷,今年2月開始陸續接到面試消息。她擔心自己廣東話不靈光成為阻礙,但師兄師姐告訴她,工程專業在香港很容易找工作,因為技術含量較高,而且一開始也不會涉及太多溝通環節,所以一般可以先進入公司,再在廣東話環境中鍛煉語言。「結果我發現不是這樣,有很多困難。」

有一次陸琪琪應徵工程管理類職位,職位須與各類分包商、供應商合作及溝通,「之前和經理面試時,他們理解我完全能聽懂廣東話,能做基本交流。」最後一輪面試由老闆親自主持,「面試中與工作相關的問題我都回答對了,但老闆認為我廣東話不流利,溝通效率會很低,而且很難理解為甚麼一個內地女生要留在香港。」

因語言問題和內地人身份落選,陸琪琪一度陷入深深的挫敗感中,「之前聽說香港人人都會說英文,工作交流、郵件也用英文,以為工作的語言環境和國外沒有太大差別,來了之後才發現不是,和想像中有落差。」

4月底,陸琪琪參加一個在日本東京舉辦的的國際學術會議,並就建築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演講,即在建樓之前做出樓的3D模型,再做相關分析。會議上她結識了1位香港工程界朋友,返港後經他推介到1間公司面試,這次她憑着1年工程公司實習經驗,加上這份工作與她的學業方向完全脗合,故順利通過面試,目前準備簽約,8月畢業後入職。

雖然找工作期間屢遇挫敗,但她希望繼續留港生活:「以前來旅遊,不管來多少次,對香港都不熟悉,來了之後,發現香港是一個能接納我的地方,當然,工作又是一個新的起點。」

陸琪琪Profile

家 鄉:上海

來港年份:2013年

攻讀學位: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碩士

本科學校:同濟大學

工作狀態:將簽約工程公司

人力資源顧問:內地生求職難

不少內地生會選擇留港求職,但行業選擇未必如想像中多。中原人力資源顧問董事總經理周綺萍認為,偏好內地生的本港僱主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中資機構,因內地生了解內地文化,工作上配合較好;另一類是生意與內地有往來的公司,需要內地生幫忙應對內地業務,其中以金融行業為主,因內地股票市場旺盛,需要大量內地財經分析員。內地生要投身其他行業普遍較困難,因求職時與本地生相比短處明顯,主要問題在:

1.對香港文化了解不深,難以配合工作;

2.來港時間不長,廣東話講不好,或未能融入公司環境;

3.公司辦理簽證麻煩;

4.需租房住,香港租金昂貴,人工難平衡生活成本。

周綺萍建議內地生學好廣東話,多了解香港文化,以便在面試時不會令僱主產生「難融入」印象,亦建議內地生多尋找適合自身的職位,如想在教育界求職的學生,可先試試找教普通話的工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048

唔恨攞3粒星大陸港漂:再適應也不是家

1 : GS(14)@2016-10-30 14:35:45

香港永久居留權,要還是不要?上海澎湃新聞網訪問多名內地生,在香港遭遇「七年之癢」,究竟他們有甚麼要考慮呢?按香港特區《基本法》規定,內地居民在港連續居住7年以上便可獲得永久居留權,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享受和在港出生香港居民同等權利和義務,同時放棄內地戶籍。因為這政策,有着繙譯夢想的大連女生許思,沒考上北京外國語大學,但家境殷實的她選擇自費到香港浸會大學修讀繙譯。許思在浸大度過了5年本科時光,其中1年在荷蘭當交換生。在港的第6年,她選擇到香港中文大學讀一年制碩士,碩士畢業後,她已在港連續居住第8年,但她沒去換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因為她猶疑了。「就差那麼一點點了。如果當繙譯的話,肯定需全世界旅行,有香港特區護照會方便些。」不過,許思去年大病一場後,身體一直不好,放棄已拿到錄取通知書的「夢中學校」英國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高繙學院。她不知道自己將來會在哪裡工作,她一個女生留在港,家人未免會擔心,而且她覺得在港紮根很難。雖然內地房價不斷上漲,但跟香港一直居高不下的房價相比,根本不算甚麼。許思說,租房是一筆很大的開銷,在中大附近月租6,000港元,只租到一間只有10平方米的睡房。香港畢業生工資也不高,她和剛工作不久同學的月薪都不超過2萬港元。還有香港高強度的工作節奏,每天下班回家,經常累到甚麼都不想幹,只想癱在床上。香港的消費水平亦很高,每天吃飯便要花約100港元,交通貴則30港元,基本上每月能儲的錢很少。另一個案是北京人劉睿,07年到港讀書,在港住了9年,令他能說一口流利粵語。在一所國際學校教書的劉睿,月薪接近3萬港元,但他遲遲未選擇更換為香港永久性身份證,因為他捨不得原有的北京戶口,捨不得故鄉。「在香港的內地人經常自稱『港漂』,『港漂』9年,就算再適應,還是感覺這裡也不是家,終究要回去。回去自然要有北京戶口,買房、買車時方便些。」但如果回去,劉睿也有擔憂,從18歲到27歲,在港9年積攢不少人脈,他怕回到北京後較難融入。另一方面,劉睿又不捨香港的低稅率,香港作為免稅港,沒有關稅和增值稅,在香港買進口商品非常便宜。和他相同收入水平、但在內地工作的朋友,交付的個人所得稅便是他3倍以上。香港回歸中國後,赴港就讀的內地學生,曾一度增長迅猛。據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官網顯示,1998年,有36名內地學生獲資助入讀香港的大學。2003年,教育部批准香港的大學向內地招生,當年入讀香港的大學本科課程的內地生數量為842人,2008年則達到3,363人。但近3年,港校熱在內地考生中持續降溫,據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統計數據顯示,雖然赴港入讀的內地本科新生數量基本保持不變,但申請香港的大學就讀本科的內地生少了。上海澎湃新聞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30/1981712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081

回歸百科︰【港漂】

1 : GS(14)@2017-06-22 07:37:46

內地人離鄉別井到大城市謀生,到北京叫「北漂」,來港就叫「港漂」。入境事務處自1999年開始放寬非本地生來港就讀的入境政策,加上2003年推出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吸引大量內地生留在香港發展,至今累計超過16萬內地人到港讀書和工作,成為港漂;住滿7年更可獲香港永久居留權,擁有「三粒星」身份證。不過,留港發展不再是港漂的首選。教育局於今年初提交立法會的文件顯示,雖然去年合共有8,611名內地居民成功申請「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安排/回港就業安排」,但是數字已經從2014年近萬人的高位逐漸回落。2013年「香港集思會」一份研究就指出,逾七成港漂不打算在港長期發展,除了家庭和語言因素,他們也認為內地發展和晉升機會較佳是關鍵之一。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621/200631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134

港漂研STEM教材 自製機械人模組

1 : GS(14)@2017-10-01 19:18:45

【明報專訊】政府近年積極推動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 Mathematics)教育,更於去年3月向每間小學撥款10萬元,用以增置相關物資和活動。有見於STEM教育是全球趨勢,不少人也看準商機,提供大大小小的相關教育產品或課程,「港漂」辛海洋(Tony)就是其中之一,去年完成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系博士課程的他,一畢業便毅然與幾位朋友創一番事業,成立提供科技教育產品和課程的CocoRobo。

明報記者 余麗明

提供STEM教育課程和產品雖然是新興行業,但現時行內競爭也不小。比起其他同類型的公司,CocoRobo推崇的是「STEAM」理念,多了出來的A便是代表藝術(Art),鼓勵學童糅合科技和藝術,自由發揮製作個人化的產品。CocoRobo不止提供學校及校外培訓,亦會研發產品和開發電子學習課程系統。

結合3D打印推獨家製成品

市面上不少STEM教材或產品是現成的,但CocoRobo則從零開始,連3D打印機也是自家研發。現時,公司已自行研發多台3D打印機,並提供3D文件分享平台,商戶可利用其設計的3D模型文件加以修改,甚至自行設計作品。此外,公司亦已研發多達16款的電子模板,如音樂模組、燈光模組、觸摸感應模組等,客戶可利用模組,結合3D打印和編程,製作獨一無二的製成品。有趣的是,雖CocoRobo標榜STEM教育,但Tony與其餘4位創辦人均未有相關教學經驗,Tony指,他們只好將勤補拙,成立公司初期,他們不斷輪流扮演聽眾或導師,給予對方意見,從而令教學更完善。

公司成立初期所需資金主要來自各創辦人的積蓄,本來公司主要於香港發展,直到今年初,他們拿到香港政府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TSSSU)的50萬元資助,業務得以擴充。公司計劃以深圳為研發團隊基地,香港方面則主力負責教材和教學。現時公司只於深圳設有辦公室,機緣巧合下,中大和科技園均以低於市價的租金讓他們租用辦公室,中大租予CocoRobo的地方位於中大深圳研究院,距現時的辦公室只有數百米,而科技園提供的地方則位於科學園,兩個新辦公室均於10月正式使用。

中港均設辦公室 強化兩地業務

公司現時有9名核心員工,另外亦有聘請兼職員工,當中多為中大的學生,主要負責三大範疇的研發工作,分別為硬件、軟件和機械;硬件包括電子模組、軟件包括手機App和擴增實境(AR)應用、機械則包括3D打印技術。Tony透露,公司將與中大的信息工程學院和教育學院合作,研發更多產品及課程。

找本港中小學洽商 年底達30間

Tony去年4月開始籌組CocoRobo,直到去年9月才正式成立。CocoRobo目標是成為中港數一數二的STEM教育公司,他們今年1月開始於香港洽談生意,現已與10間香港的中小學合作,年底更將與另外20間簽合約。深圳方面,他們自7月起開始找學校洽談,現正與30間中小學討論合作。除了校內,他們也提供校外教學,如過去曾與中大合作舉辦工作坊。公司成立短短一年,已錄得盈利50萬元。

最近CocoRobo亦與信和置業(0083)旗下商場奧海城合作,由洽談到落實計劃再到推行,也只是數星期的事。奧海城開設的OC STEM Lab將會提供場地,而CocoRobo則提供技術,合作舉辦工作坊予奧海城會員參加,當中包括學習編程、製作機械人和認識虛擬實境(VR)技術等活動。

[新經濟新天地]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896&issue=2017092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5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