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otcomment.com/wp/?p=8740
一個國家從事科研通常有兩個目的:一是稱霸世界,如美國,一是谷底翻身,如戰敗後的日本,韓國等,但係返去一千年前的北宋,果陣外族都好打得,但偏安中原仍然是無問題,於是無必要稱霸世界,又無需要谷底翻身的情況下,文化發展就好蓬勃,而科研發展就不算主流。
不算主流並不代表無人做,否則中國歷代都唔會有四大發明,至於邊位古代科研精英可以威震中外,到今時今日好多中外人士都讚好呢?不如引述下以下科學家點講。
日本數學家三上義夫:沈括這樣的人在全世界數學史上找不到,只有中國出了這麼一個。
英國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沈括是「中國科學史上最奇特的人物」。
呢位生於宋朝時期的沈括,就係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的《夢溪筆談》作者。
沈括有幾巴閉?幾百年後的近代,為了紀念呢位中國古代科研名人,有一粒小行星2027被命名為“沈括小行星”。
介紹下沈括的背景,沈括,字存中。浙江錢塘(杭州)人,生於官宦之家,算是小康家庭長大。
佢十四時,經母親的指導下,經已讀晒屋企入面的藏書,由於老爸都係官要被調來調去,沈括就要跟隨老爸四圍去,當中得著就係可以免費去旅行增廣見聞,而沈括都唔係孤寒的人,佢晚年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夢溪園之後,就將生平所有見聞,再加佢係各方面的科研心得,仲有考古、語言、史學、文學、音樂、繪畫以及財政、經濟等記載係《夢溪筆談》之中。
《夢溪筆談》實在有太多好東西,現節錄少少同大家分享下:
1. 天文方面,沈括曾試過連續三個月觀察天象,之後大膽提出北極星與正北相差達三度之多,將前人認為的一度相差甚遠,呢個說法同現今的科學家研究不謀而合。
另外沈括比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早了400年發現磁針偏角,呢個相信係地球上最早談及地磁偏角的記載。
佢仲發現月亮本身不能發光,其光亮乃是由太陽反射而來,並發現:每當月亮在正南或正北時,海潮就上漲,因此潮汐現象是月亮引起的,而不是太陽。
2. 在曆法上,就是首位提出「十二氣曆」的說法,主要用廿四節氣黎定月,簡單來講就係現今所用的陰曆。
由於使用十二氣曆較符合實際的天體運行,對農業活動的安排起實際的作用,重要性不少於依家世界各國通用的公曆。
另外,佢亦都提出夏至日和冬至日不等長的偉大見解。
3. 數學方面有兩個學說,因軍事工程之需要,研究出堆垛問題,用幾何求積的方法,來解決級數求和的代數問題,是為隙積術;另外也發表由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的高,去求弓形﹝弦﹞底和弓形弧的會圓術,呢個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弦和失的長度來求弧長的近似公式。
4. 在地質研究上,沈括相信係呢個世界上第一個叫「石油」做「石油」的人,不如睇下佢點描述。
「鄜、延境內有石油……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余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
另外亦曾明確指出化石是古代動物和植物的遺跡,並且根據化石推論了古代的自然環境。而達芬奇到四百幾年後的文藝復興時期先開始發表對化石的研究。
另外在製圖學、物理學、工藝以至軍事上都有不少學說發表。
筆者認為,形容沈括為科學家未免以偏蓋全,如沈括生活在現今社會,佢應該是通識天皇。
所以話中國人都不是一味死讀書,平時觀察多D,研究多D,都可以創出一片新天地,這正是通識的精神,也說明了將通識規範化成為一個學科,是多麼多麼滑稽的行為。
政府成日大聲疾呼覓地起樓難,大家又會唔會想像到,係古代的中國,政府(皇帝)為左要擴建皇宮,都同樣要同地主講數,而唔係派隊兵去強行收地就搞掂呢?
一個周代的銅器上就記載了一段歷史,約公元前826年,周厲王想擴建皇宮,於是就向一位叫鬲從的人買地,但係又無立即俾錢,只係派人同鬲從講: 你別擔心,我會俾錢的,如果我賴數,就讓個天懲罰我四處流放吧。據史載,周厲王搞到「國人暴動」,要被迫出走京城著草,相信呢條友應該都係無比錢的居多。
呢個,就係古代房地產交易的雛型,咁樣有交易就會有商人,那麼在古代又有無開發商呢?
答案是有,但地位甚低,只屬於「順便做埋」的兼職,例如在北宋時期,就有個官方機構叫「修完京城所」,本來係負責為城牆同宮殿進行修葺工作,後來宮殿同城牆都修葺得七七八八,於是就向上級請示撥些地皮去起住宅店舖,再租或者賣俾老百姓,增加國庫收入。呢個都可算是古代的房協。
但私人發展商這一名詞是近代中國才有的,因為古代一來從商都係下等人,只係買賣必需品,也就是少人從商,二來古代囤地係犯法的,例如在唐朝唐玄宗時期,對國民買地起樓係有限制的,例如平民家庭一家三口就可以買一畝地,而賤民家庭要一家五口才可以買一畝地。
偏偏商人就係屬於賤民呢個級別,無論幾有錢都好,都只屬於賤民。呢個古代的限購令真係非常有效。
那麼窮得只剩下錢的商人偷偷地買多幾畝地又得唔得,答案係這是犯法的行為,而罰則就係買地每超過一畝,就罰打十大板。
就算政策上稍為寬鬆的朝代,發展商這條路也不好走的,因為古代思想上一直有重農輕商的傾向,買樓收租係一個被人睇唔起的行為,例如北宋期間,單靠收租賺來的錢被稱為「痴錢」,即係傻仔才做的事,以古代人的尺度來說,真的只有傻人才願意被人睇唔起去賺這筆錢。
另外就係資金問題,依家就話寸金呎土,但係在古代,拆借資金難度相當之高,因為古代的銀行(錢莊)大多不願意抵押地皮來借錢俾人,有錢就寧願借俾其他行業的商人,鑑於起樓由買地到建成樣樣都要錢,所以資金短缺也間接壓抑了開發商的生存空間。
因此,古代社會是容不下發展商這行業的,但沒有地產霸權下,一般百姓買樓又係唔係好易買樓上車?下星期再同大家分享。
圖解學喺台灣同日本都好流行,喺誠品書店直情有一列書架專用講圖解有關的知識,不過係香港呢門東西就無乜人提起,相關書籍都欠奉,可能香港人開會多過做野,日日睇唔少presentation,覺得呢門係一個普通野,學左又唔會升職加人工所以唔會專注。
依家資訊泛濫,係互聯網求其打個關鍵字都可以搵到大量相關資訊,同時又因為量太多而睇唔切或者會浪費好多時間去了解消化,圖解學就係針對呢個弊端,用簡單的圖畫同埋清晰的流程圖去將複雜的東西表達出來,避免各人因咬文嚼字所帶來的誤會同爭坳。
圖解學既然係講緊將所有野圖像化表達出來,在中國古代重文輕武的社會,相信更加不入流,學識幾多絕對同識幾多字有好大關聯,同時也令到好多用文字難以表達的技術只能以人傳人的形式,即師徒制,去流傳開去,結果就因為師傅永遠留一手令到傳下來的知識越來越少,要麼消失,要麼老作。
凡事總有例外,明朝就有一位人兄因為生於亂世,親眼見盡政治腐敗同埋學風敗壞,於是就逆主流而行,專心實學。佢就係被英國歷史學家稱為「中國的狄德羅」(百科全書的主編)的科學家宋應星。
宋應星前後寫過多本著作,包括有《野議》、《論氣》、《談天》、《思憐詩》、《天工開物》等,另外仲有兩本已經失傳的《畫音歸正》和《厄言十種》。當中最出名的就係於崇幀十年(1637年)初刊的《天工開物》,呢本《天工開物》後來在17世紀末傳入日本,19世紀廣傳於歐洲。仲要被譯成多種文字,受到許多國家重視,有「技術百科全書」的稱號。
《天工開物》書名概念來自「巧奪天工」同「開物成務」呢兩句成語,呢度順便上一堂中文堂,學下成語。
巧奪天工指人類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同埋精堪技藝去生產一些勝過天然形成的精美物品。
開物成務指要辦好一件事就要掌握事物的規律。
兩句成語併埋一齊意思就指只要提高人類的知識技能,清楚事物發展的規律,再加上辛勤勞動,就可以生產製造各樣生活所需品,仲要靚過天然生產的。
《天工開物》分為上中下三編合共十八卷,上編主要講衣食方面的生產技術同經驗,中編就著重各種日用品,下編就最高層次,除左講五金采冶,兵器同火藥之外,仲有製曲、釀酒、珠寶玉料採琢等技術。唔好以為幾百年前寫的東西就係舊技術,書中記載左好多生產技術,到今時今日仍有沿用的。
至於書內詳細內容,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搜尋一下互聯網,有大量相關記載。
全書精采之處就係呢度,三編十八卷入面一共有123幅圖,描繪了130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
筆者從維基百科網站轉載了書中其中三幅插圖同大家分享下,有圖有真相,並不是現代的網民專利,古代也很重視的。
《復活的軍團》秦軍能舉百萬兵力之謎
上回講到秦國的兩員大將:白起、王翦,今次講趙國的兩員大將:廉頗、李牧。
「終不得用」廉頗
大家對廉頗最熟悉的,相信是《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負荊請罪、完璧歸趙等故事,其實廉頗也和前文提及的長平之戰有關。
長平之戰始於公元前262年,韓獻上黨郡予秦,郡守馮亭和軍民不願降秦而歸趙,趙派平原君趙勝領五萬軍接收上黨。翌年秦派大將王齕領兵進攻上黨,廉頗領兵二十萬救援。初戰趙軍敗於秦,廉頗以堅壁清野策略,將大軍收縮到百里石長城,秦軍屢次挑戰而不出。因此秦國派人到趙國散謠言,說秦軍所畏懼的是趙括(即紙上談兵的主角),趙王聽謠言陣前易帥,於公元前260年以趙括代替廉頗,之後就是秦將白起大敗趙軍,趙括陣亡,白起坑趙降卒的故事。
網上對於長平之戰多有論述,有興趣的可以找來看,其中有一個觀點認為,趙括是替廉頗背了黑鑊:http://www.stnn.cc:82/gate/big5/history.stnn.cc/war/200911/t20091117_1185849.html
筆者在網上找到一幅地圖,就是長平和秦越兩國的位置,可以看到長平幾乎位於趙國的家門口,而秦國核心地區是關中,距離長平甚遠。從補給上看,趙國大可以逸待勞,而從國家安危看,守長平就是守邯鄲,長平一失秦軍大可長驅直進邯鄲,而事後長平一敗,秦軍果然直下邯鄲。
若從國家戰略層次考慮,廉頗以守為攻,由公元前261年拖住了秦軍到公元前260年,足足拖了一年,而從後來秦昭襄王親到河內郡,給所有的郡民賜爵一級,命郡內十五歲以上男丁悉數出征支援長平前線,可見情況已去到孤注一擲的地步。
公元前259年,秦軍包圍趙都邯鄲。魏、楚謀劃救趙,魏國派晉鄙率十萬軍隊援趙,晉鄙進駐湯陰,持張望態度。前257年,魏無忌串通魏王寵妃如姬,盜出用以調動軍隊的虎符。信陵君到軍營假傳王命,並以刺客朱亥錘殺晉鄙,奪軍權,並與楚軍聯合戰勝秦軍,趙國得以保存。這些都是以前中學會考中文科的範文內容。
趙國幾經辛苦及各國救援之下免於亡國,但燕國想乘機抽水,以丞相栗腹為將,舉兵攻趙。趙國又重新啟用廉頗為將,指揮著名的鄗代之戰。廉頗兵分兩路,一路由樂乘率領直趨代地,抗擊西路燕軍;一路親自率領,迎戰燕軍主力於鄗城。廉頗指揮為保衛鄉土而同仇敵愾的趙軍,集中兵力正面迎敵的戰法,首戰告捷,挫敵兵鋒。接著,率領趙軍大敗燕軍主力,陣斬栗腹,燕軍主帥被斬,驚慌潰散。廉頗乘勝追擊,長驅五百里,圍攻燕國都城薊。燕王眼看燕國危在旦夕,答應趙國提出的割讓五城的要求,向趙國求和。
大家想想趙國剛剛才被秦國坑掉四十萬主力,再加上國都被圍之餘,仍然有餘力圍燕國都城,割地而回,可見「獅子領導的羊群,也能戰勝羊群領導的獅子」。可惜後來趙王聽信人言,置廉頗於不用,之後楚國暗中派人勸說廉頗,廉頗遂前往楚國為將,最後死於楚國壽春。正如宋朝《資治通鑒》編者司馬光所言:「廉頗一身用與不用,實為趙國存亡所系。此真可以為後代用人殷鑒矣。」
「堅壁清野」李牧
李牧與廉頗同時代人,亦見於《廉頗藺相如列傳》。最初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採取堅壁清野的策略,申明:「匈奴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每當匈奴入侵邊境,烽火台一報警,李牧即下令士兵立即收拾物資退入城堡固守,從不出戰,使匈奴無從擄掠。匈奴兵將總以為李牧膽小怯戰,其實李牧早已經定下誘敵深入,設伏包殲的計謀,一切准備就緒之後,李牧讓百姓滿山遍野去放牧牲畜,引誘匈奴入侵。
有小股匈奴到了離邊境不遠的地方。李牧派了一支小部隊出戰,佯敗於匈奴兵,丟棄下幾千名百姓和牛羊作誘餌讓匈奴俘虜去。匈奴因久無繳獲,於是率領大軍侵入趙境,准備大肆擄掠。李牧早在匈奴來路埋伏下奇兵,待匈奴大部隊一到,李牧為消耗敵軍,先采取守勢,發動鉗形攻勢,包圍匈奴軍於戰場,十萬匈奴騎兵全軍覆沒,匈奴單于僅帶了少量親隨倉皇逃竄。李牧大敗匈奴之後,又趁勢收拾了在趙北部的匈奴屬國,滅襜襤、破東胡,收降林胡,迫使單於向遙遠的北方逃去,完全清除了北方的憂患。過了十幾年,匈奴兵還不敢來入侵趙的邊境。
與廉頗同一命運,李牧在王翦滅趙時,硬抗秦軍長達一年的時間,後秦國又用了反間計,使趙王用趙蔥代李牧,李牧不從,並被趙王所殺。結果三個月後,王翦大破趙蔥,虜趙王遷及其將顏聚,趙國滅亡。
看古代的戰史有時不禁感嘆:有時拖延可能事情會得到解決,在時機未能成熟時魯莽行事反而壞事,而君主亦往往因聽信謠言,將能幹的將領投閒置散,甚至殺害,為自己的滅亡鋪路。
| ||||||
「正確答案,葛萊分多學院加十分!」如果,到學校上課能像哈利波特(Harry Potter)一樣,學習有魔法加持,但如此是否真能點燃學生的學習熱忱? 老師獎勵,變學生經驗值 日前,科技網站創業脈動(VentureBeat)報導,加拿大物理老師紹恩.楊(Shawn Young)把學生最愛的角色扮演遊戲搬進課堂。他開發的教學系統魔獸教室(Classcraft),過去三年來在二十五個國家,已有七千多位學生親身體驗魔法學校的魅力。 魔獸教室強調團體競賽,老師做為主持的「城主」,由學生自由選擇,化身成戰士、魔法師、或治療師,每一種職業各具魔法天賦。但學生能發動哪些法力招數,則要看課堂上獲得的點數決定。 「經驗值(XP)」來自老師的獎勵,例如幫助同學完成課業、在講義上找到錯誤都能得點。「生命值(HP)」則會因懲罰扣點,例如作業沒交、考試不及格,只有靠治療師隊友來加值修復。 累積特技值,可延長考試 如果生命值歸零出局,不僅全隊遭殃,個人也要丟骰子決定處罰,最糟還得週末返校。 而真正讓學生熱情參與的原因,則來自每天累積的「特技值(AP)」。學生能依照職業發動技能,例如用隱身術遲到兩分鐘,施展法術讓考試延長八分鐘等等,技能越複雜,消耗的特技值也越高。「因為這些獎勵與懲罰對學生來說很重要,」楊看到原本對成績漠不關心的學生,卻為了在遊戲中和隊友一同升級,主動爭取加點,成績進步二十分之多。 英國廣播公司(BBC)分析,把電玩遊戲融入教學,將學習遊戲化,是把青少年對遊戲的熱愛轉化到學習身上。特別是課業落後、缺乏學習動機的學生,會為升級、贏得同儕認同,而拾起需要花腦力的書本。以教育觀點來說,魔獸教室是以遊戲帶來的成就感做為媒介,最終希望學生能從知識本身獲得樂趣,而不需要仰賴遊戲。 「就像任何教育,關鍵仍在老師,」試用過的歷史老師依傑拉(R. Higuera)認為,要讓教室維持新鮮感,老師就得不斷求新求變。「有什麼比一邊施展魔法,一邊研讀騎士歷史更酷的呢?」 |
大家選擇出糧戶口的時候會考慮甚麼?相信大家心目中都各有答案,不如又聽聽其他人的選擇?
李先生:「出糧戶口俾多果少少息,食碗叉燒飯都唔夠,不如我拎筆錢去買股票好過啦!」
陳小姐:「開出糧戶口會唔會搞好耐?我有時間都去high tea或者睇套韓劇啦,15分鐘開個戶口得唔得先?」
張先生:「我用開果間銀行,無謂轉啦!除非銀行俾多啲利息之餘,之後每做一項交易都有著數,咁我就考慮吓。」
銀行近年為了增加交叉銷售(cross selling)機會,都好鼓勵客戶將儲蓄戶口轉為出糧戶口,因為客戶普遍都有依賴性,即係用開那一間銀行,用該銀行的相關服務如信用卡、私人貸款、按揭貸款等的機會就會增加。而銀行為了吸引新客戶,都會提供各式各樣的優惠以切合客戶心意。
一般來說,銀行會針對開戶前及開戶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服務,開戶前的服務以迎新獎賞及花紅等一次性的優惠為主;而開戶後的使用就以持續性的優惠為主,例如比一般儲蓄戶口高的存款年利率,與及選用指定服務有現金回贈等。
就客戶李先生的意見,個別銀行現時出糧戶口的額外利息優惠,又點會食碗叉燒飯都唔夠?不如來參考一下以下的銀行優惠比拼。
銀行A | 最高可達一般儲蓄年利率5倍 (即0.05%) |
銀行B | 沒有額外儲蓄利息優惠 |
銀行C | 最高可達一般儲蓄年利率25倍,最高可達0.8% |
某大銀行 | 活期存款年利率最高可達2% |
從以上表列可見,一般銀行的出糧戶口儲蓄息率看似比正常存款年利率多很多倍,但是現時存款年利率是過份地低,再多倍數也是分別不大。不過,若存款金額達標,某大銀行就能夠提供高達2%的活期存款年利率,以每HK$100,000存款計算,一年的活期存款利息就有最高HK$2,000,比一般儲蓄利息的HK$10及其他對手多出很多。也就是說,多出的利息,食碗叉燒飯後還有餘錢。
除了優惠儲蓄利率外,去某大銀行開戶並設定為出糧戶口,還有很多優惠,例如迎新獎賞最高可達HK$1,000,若選用指定銀行服務如設立自動轉賬交電話費,再有最多額外HK$1,880現金獎賞。另外只要成功在戶口內有出糧紀錄及提交電郵地址,即可參加大抽獎,最高分花紅HK$500,000。
只需到某大銀行網頁或download其最新手機程式預約開戶,只需要15分鐘,就可以成功開立出糧戶口,兼獲得這麼多優惠,還要考慮甚麼?
| ||||||
在台灣學習英文,大多數人都看過《空中英語教室》雜誌,這個原本為傳教而成立,卻發展成為廣播、電視、雜誌等多媒體集團,甚至在數位化的腳步上引領潮流。它背後的靈魂人物洪善群,是如何完成此項艱鉅任務? 撰文‧許瓊文 過去五十年來,所有台灣人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對這句話一定不陌生:「Let's talk in English.」(一起來說英語吧!)。這就是《空中英語教室》(以下簡稱《空英》)的標語! 《空英》是目前業界公認發行量最大的英語教學雜誌,之所以要取名「空中」,是因為一九六二年的創業起點是廣播節目,再來才是紙本雜誌發行。七○年代,《空英》開始出現在電視媒體;接下來,陸續推出英語教學光碟、有聲電子雜誌,去年更推出LINE的官方帳號,每天推播文字、影音等短訊。 維持五十二年與時俱進的生命力,關鍵人物除了創辦人、半世紀前以美國傳教士身分來到台灣的彭蒙惠之外,在這裡工作已經超過四十年的《空英》總經理洪善群,也是不可忽視的幕後功臣。他不僅帶領雜誌發行量從原本二萬本到最高峰時將近六十萬本,從廣播到電視,從紙本到電子雜誌,乃至於最夯的網路社群行銷,他也全部參與。 因為信仰 放棄高薪導演夢今年六十七歲的洪善群,年輕時曾當過導演、演員,在文化大學戲劇系主修導演、副修編劇。大學三年級就拿到邵氏電影公司獎學金,大四獲得全國編劇獎;當兵時還獲得空軍文藝精英獎;退伍後一邊懷抱著出國念電影的夢想,同時在文化大學擔任助教。 洪善群當時也在中視「插花」擔任演員,一次拍戲機緣,讓他看到彭蒙惠帶領的天韻合唱團在攝影棚排練,「當時我覺得每個人都像天使一樣,如果可以在這裡工作,一定很像在天堂。」洪善群回憶著當時的情景,彷彿歷歷在目。 就那一次的機會,洪善群透過朋友介紹認識了彭蒙惠,「彭老師見到我,熱情地給我一個擁抱,然後說We need a director(我們需要一位導演)。」就這樣,洪善群加入了經營《空英》的救世傳播協會,當起廣播劇的導演。 總是勇敢嘗試新媒體的彭蒙惠,大膽地找來洪善群,就是希望能透過專業導演,讓枯燥的英語教學廣播變得更有趣,影響更多人。 那時,洪善群只不過是個二十七歲的年輕小夥子,單純地只想邊工作、邊存錢,還可以邊學英文,以實踐自己的留學夢。而在《空英》工作三年後,洪善群遇到了一個更誘人的圓夢機會,知名導演白景瑞邀請他擔任副導演,到國外拍片,待遇是當時在《空英》的二十倍。 任何人遇到這樣的機會,絕對會立刻答應,甚至緊抓不放。沒想到洪善群當天晚上,參加一個基督徒組成的藝術團契,剛好讀到《聖經》裡的一句話,「如果沒有神的指引,雖然你專業,但是一條魚也捕不著。」這句話對洪善群來說,彷彿是一記當頭棒喝,他認為這是神的旨意,要他留下來繼續貢獻一己之力。「隔天我立刻回絕了白景瑞導演,所有人都認為我頭殼壞掉,但是,我清楚得很。」從那天起,洪善群不再只是朝八晚五地當個上班族,「我變成只有白天與夜晚,對工作充滿熱情。」帶領轉型 銷量達六十萬本當時是一九七七年,《空英》還只是一份二萬人訂閱、只局限在教友圈的雜誌;但是那時洪善群大膽地向彭蒙惠提出建議,首先要先將彭蒙惠的身分、稱呼,從傳教士改變為教師,「這樣才能跨出教友圈子,發揮更大影響力。」其次,洪善群開始在雜誌內頁銷售廣告,在跑完第一家客戶「索尼」後,他聽到對方立刻答應下廣告,原因是對方是忠實讀者,洪善群就知道這一步跨對了。 接著,洪善群又再次做出讓所有人驚訝、大罵他「頭殼壞掉」的決定。原本《空英》的通路是由各個書店自己來取書回去賣,公司給予八折優惠;洪善群反其道而行,直接找通路代理商,「給他們七折,所有的書都讓他們去賣,我們既省事,接觸面更廣。」但公司內部不少人因為會擠壓到原本的利潤,大為反彈;但事後證明,雜誌的零售量瞬間快速提高,從原本的兩萬多本,不斷快速地成長,直到二○○三年達到最高將近六十萬發行量。 就在準備慶祝六十萬本里程碑時,數位化時代來臨、少子化、出國留學人數下降等因素卻開始發威,六十萬本的慶祝會沒有開成,《空英》的發行量卻從五十九萬九千份開始緩步往下掉。 「危機是促使我們不斷往前的動力。」洪善群認為,英文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永遠都會有需求,如果紙本雜誌不再吸引讀者,那麼數位化是必然之路。 當許多傳統雜誌業都還停滯觀望,結果被數位化浪潮襲擊,《空英》快速積極地投入於數位化。過去,《空英》在卡帶的時代,一整盒卡帶售價一千三百元,轉成CD時,洪善群大膽地訂出只要一百元的價格;看似又再一次地做出「頭殼壞掉」的行為,洪善群卻為品牌創造了更大的效益,奠定《空英》在台灣英語學習龍頭的地位。 與洪善群合作多年的「就是廣告」總經理黃文博觀察,洪善群扮演兩個角色,一個是「行銷創意的經營者」,另一個是「熱情無私的傳道者」,「這兩者有時候是互相矛盾的,傳道教育比較保守,行銷創意有時必須顛覆;但是洪哥在決策時都能相信專業,放手去做。」今年八十八歲的彭蒙惠,在所有的員工眼中是全公司最熱中於新事物的,隨著年紀增長、行動已經不若以往方便的她,總是透過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工具與員工溝通,「Simon(洪善群英文名)提議的事情,我都讓他全權決定,因為我知道這些可以影響更多人,這是上帝要我做的事情!」交棒之前 要把基礎打更穩從原本單純地傳教到今天《空英》成為一個媒體,創造出相當大的影響力,彭蒙惠認為沒有洪善群是不可能做到的。 不過,在這樣不眠不休工作、飲食也毫不忌口的情況下,洪善群的身體也出了狀況。大約五年前的一次健康檢查,洪善群被檢查出肺腺癌的初期徵兆,立刻開刀切除。「大部分肺腺癌發現都已經很晚了,我很幸運,很早發現。」從那次之後,洪善群把這一切歸功於他信仰的上帝,他相信上帝對於他的生死早已有安排。 「我很幸運,很早就發現這個病,我認為這是上帝讓我還能繼續做現在要做的事情。」當然,洪善群對自己的健康也開始比較注意了,但是對於工作,他仍然一樣投入。 今年初,洪善群在另一邊的肺部也發現了很初期的癌細胞病變,第二次聽到這樣的消息,洪善群坦然接受,還與醫生商量,等把女兒的婚禮、雜誌公會舉辦的論壇活動一一完成之後,再住院開刀。 問他生病後,對人生有沒有不一樣的想法?洪善群想了一下,他說,已開始進行「接班計畫」培養《空英》的總經理接班人。洪善群要把《空英》的基礎工程架構好,將團隊帶領走向國際化,建立更廣的品牌知名度,當然,數位化的腳步也絕對不會缺席。 洪善群二○一一年接任台北市雜誌公會理事長,希望能帶領台灣雜誌業界共同面對數位浪潮下的挑戰。此外,也與藝人黃國倫成立「藝啟發光」基金會,「我希望成為別人的祝福。」洪善群期許自己有更多影響力,幫助更多人。 洪善群 出生:1947年 現職:《空中英語教室》總經理、救世傳播協會會長 學歷:文化大學戲劇系 經歷:電影、舞台劇導演、電視製作人、文化大學戲劇系助教、講師 | ||||||
| ||||||
台灣近年吹起一股廚藝教室風潮,日本的連鎖料理教室龍頭ABC Cooking Studio與東元集團合資,將教室搬到台灣,自創食譜、年輕老師、小班制,成功切入料理教學市場,在食安問題連環爆的當下,在家做菜更安心! 撰文‧鄧 寧 「你知道南港軟體園區裡開了家料理廚藝教室嗎?」「真的假的,那我下班要去學!」這家引起都會白領熱議的料理廚藝教室有個洋派的名字「ABC Cooking Studio」,是日本最大的連鎖料理教室,在日據點多達一三一家,擁有二十八萬名會員,年營業額估約兩百億日圓,且已在中國、香港開設海外分店;台灣則於今年五月由東元集團引進,雙方各持股五○%,並由東元集團會長黃茂雄的女兒黃尚莉擔任董事長。 溯其淵源,黃茂雄其實是日式餐飲品牌登台的重要推手,由東元引進的摩斯漢堡與樂雅樂家庭餐廳都已立足台灣逾二十年,兩年前,他經朋友介紹認識了ABC Cooking Studio創辦人橫井啟之,深入了解營運模式後,便希望能將其引入台灣,讓東元的餐飲事業從餐廳向廚藝教室延伸,這也是東元旗下第八個餐飲品牌。 小班制教學 圖像式食譜保證學得會 為了台灣能展店順利,日方特地派出已在日開出八十餘家分店的台灣媳婦傅中琍擔任經營企畫部部長,一開始,傅中琍還有些不以為然,「日本女性幾乎人人都得會下廚,尤其是嫁為人婦後;但台灣人外食比例偏高,為什麼要學做菜?」沒想到南港店五月開幕後,平均來客率高達八成,每逢周末,教室內的六張料理枱更是每個時段都站滿學員,九月底也已在天母高島屋開出第二家店;南港店店長邱立雯表示,目前兩家店合計已有九百名以上的會員入會。 對台灣人來說,到底ABC Cooking Studio最大的魔力是什麼? 在南軟科技業上班的莊先生是料理愛好者,他曾到泰國學做菜,也常報名參加國內流行的個人料理教室,他認為,ABC Cooking Studio最棒的地方是「小班制」,每張料理枱都有一名老師帶四名學員,即使只有一人也願意開課,確保學員能親手操作,「外面的明星廚師常是帶頭示範,學員抄筆記回家做,老師教四樣可能只學會一樣;ABC每一道料理都得自己做,一定學得會。」另一個特色是自製的圖像式食譜,ABC Cooking Studio在日本經營已三十年,有專門開發食譜的團隊,累積的上萬種料理項目都被畫成圖像式食譜,學員不必抄筆記就能回家照著做,也是ABC Cooking Studio最寶貴的知識寶庫;而學員若有心成為老師,只要買一套課程,再通過術科與筆試,就能領取公司發給的證照,即使離開公司,也能在外依食譜獨立授課。 傅中琍自己就是從不善料理,到在日本ABC Cooking Studio學得一手好廚藝,進而成為現場教師與店鋪開發人員,她笑說:「我們的老師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女生,不是明星廚師,也跟過去英雄式領導的媽媽料理教室不一樣,因為我們想讓學員輕鬆、無壓力地學習。」 師資選擇彈性 在地化調整迎合台灣味 ABC Cooking Studio一次最多容納二十四名學員,但每人都確保有一份完整的食材、廚具、電磁爐、蒸烤箱,不會出現接力完成一道菜,或是排隊等烤箱的情況。你知道南港軟體園區裡開了家料理廚藝教室嗎?」「真的假的,那我下班要去學!」這家引起都會白領熱議的料理廚藝教室有個洋派的名字「ABC Cooking Studio」,是日本最大的連鎖料理教室,在日據點多達一三一家,擁有二十八萬名會員,年營業額估約兩百億日圓,且已在中國、香港開設海外分店;台灣則於今年五月由東元集團引進,雙方各持股五○%,並由東元集團會長黃茂雄的女兒黃尚莉擔任董事長。 溯其淵源,黃茂雄其實是日式餐飲品牌登台的重要推手,由東元引進的摩斯漢堡與樂雅樂家庭餐廳都已立足台灣逾二十年,兩年前,他經朋友介紹認識了ABC Cooking Studio創辦人橫井啟之,深入了解營運模式後,便希望能將其引入台灣,讓東元的餐飲事業從餐廳向廚藝教室延伸,這也是東元旗下第八個餐飲品牌。 小班制教學 圖像式食譜保證學得會 為了台灣能展店順利,日方特地派出已在日開出八十餘家分店的台灣媳婦傅中琍擔任經營企畫部部長,一開始,傅中琍還有些不以為然,「日本女性幾乎人人都得會下廚,尤其是嫁為人婦後;但台灣人外食比例偏高,為什麼要學做菜?」沒想到南港店五月開幕後,平均來客率高達八成,每逢周末,教室內的六張料理枱更是每個時段都站滿學員,九月底也已在天母高島屋開出第二家店;南港店店長邱立雯表示,目前兩家店合計已有九百名以上的會員入會。 對台灣人來說,到底ABC Cooking Studio最大的魔力是什麼? 在南軟科技業上班的莊先生是料理愛好者,他曾到泰國學做菜,也常報名參加國內流行的個人料理教室,他認為,ABC Cooking Studio最棒的地方是「小班制」,每張料理枱都有一名老師帶四名學員,即使只有一人也願意開課,確保學員能親手操作,「外面的明星廚師常是帶頭示範,學員抄筆記回家做,老師教四樣可能只學會一樣;ABC每一道料理都得自己做,一定學得會。」另一個特色是自製的圖像式食譜,ABC Cooking Studio在日本經營已三十年,有專門開發食譜的團隊,累積的上萬種料理項目都被畫成圖像式食譜,學員不必抄筆記就能回家照著做,也是ABC Cooking Studio最寶貴的知識寶庫;而學員若有心成為老師,只要買一套課程,再通過術科與筆試,就能領取公司發給的證照,即使離開公司,也能在外依食譜獨立授課。 傅中琍自己就是從不善料理,到在日本ABC Cooking Studio學得一手好廚藝,進而成為現場教師與店鋪開發人員,她笑說:「我們的老師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女生,不是明星廚師,也跟過去英雄式領導的媽媽料理教室不一樣,因為我們想讓學員輕鬆、無壓力地學習。」 師資選擇彈性 在地化調整迎合台灣味 ABC Cooking Studio一次最多容納二十四名學員,但每人都確保有一份完整的食材、廚具、電磁爐、蒸烤箱,不會出現接力完成一道菜,或是排隊等烤箱的情況。 事實上,ABC Cooking Studio在台灣還未能盡顯其優勢,因其採取會員制,學員繳交入會費二千五百元後,可購買六堂、十二堂、二十四堂或三十六堂的課程,學員也能選擇離家較近的教室並指名自己喜歡的講師,就像健身房一樣,「我們目前只有兩家店,有些外縣市學員還特地在周末來上課,未來希望五年內能開出十五到二十家店,那就能像日本一樣,做到時間彈性、地點彈性、師資選擇彈性。」傅中琍說。 將日本料理教室搬來台灣,勢必得做些在地化調整。傅中琍坦言,台灣與日本的調味料完全不同,如台灣醬油含糖比率偏高,味道與日本醬油不一致,食譜就得更改,「南港店開店前,光是調整食譜就花了三、四個月,而且我們每個月都會換料理,食譜也得不斷修改成台灣版本。」為此,南港店有專屬的研發教室,未來她還希望成立台灣料理開發團隊,再將食譜帶回日本教授。 「日本人很愛學做中華料理,像小籠包、餃子都是高人氣課程;台灣人則對日式料理有興趣,我們從擀烏龍麵開始教,連大阪燒上面的醬料都教學員自己調,不用現成麵條、現成醬料。」傅中琍強調,ABC Cooking Studio教的都是家庭料理,所以材料管理也一併「家庭化」,大量採購雖然便宜,但從不會買超過三公斤重的麵粉,醬油也只買家庭用的小瓶裝,每天進牛、雞、魚、蔬菜等新鮮食材,堅持不用存貨做料理。 其實,這不僅承襲日本原有的習慣,也彰顯出東元集團對食安的重視,黃尚莉語重心長地表示,「餐飲集團禁不起任何一次食安打擊,料理教室的製作過程也該透明化,讓學員都有在家做飯的感覺。」在外食方便的台灣,學料理的「必要性」其實不若日本強烈,許多人抱著好玩、紓壓的心情而來,但在食安問題連環爆的今日,自己下廚,反而成了飲食男女最安心又時尚的選擇。 事實上,ABC Cooking Studio在台灣還未能盡顯其優勢,因其採取會員制,學員繳交入會費二千五百元後,可購買六堂、十二堂、二十四堂或三十六堂的課程,學員也能選擇離家較近的教室並指名自己喜歡的講師,就像健身房一樣,「我們目前只有兩家店,有些外縣市學員還特地在周末來上課,未來希望五年內能開出十五到二十家店,那就能像日本一樣,做到時間彈性、地點彈性、師資選擇彈性。」傅中琍說。 將日本料理教室搬來台灣,勢必得做些在地化調整。傅中琍坦言,台灣與日本的調味料完全不同,如台灣醬油含糖比率偏高,味道與日本醬油不一致,食譜就得更改,「南港店開店前,光是調整食譜就花了三、四個月,而且我們每個月都會換料理,食譜也得不斷修改成台灣版本。」為此,南港店有專屬的研發教室,未來她還希望成立台灣料理開發團隊,再將食譜帶回日本教授。 「日本人很愛學做中華料理,像小籠包、餃子都是高人氣課程;台灣人則對日式料理有興趣,我們從擀烏龍麵開始教,連大阪燒上面的醬料都教學員自己調,不用現成麵條、現成醬料。」傅中琍強調,ABC Cooking Studio教的都是家庭料理,所以材料管理也一併「家庭化」,大量採購雖然便宜,但從不會買超過三公斤重的麵粉,醬油也只買家庭用的小瓶裝,每天進牛、雞、魚、蔬菜等新鮮食材,堅持不用存貨做料理。 其實,這不僅承襲日本原有的習慣,也彰顯出東元集團對食安的重視,黃尚莉語重心長地表示,「餐飲集團禁不起任何一次食安打擊,料理教室的製作過程也該透明化,讓學員都有在家做飯的感覺。」在外食方便的台灣,學料理的「必要性」其實不若日本強烈,許多人抱著好玩、紓壓的心情而來,但在食安問題連環爆的今日,自己下廚,反而成了飲食男女最安心又時尚的選擇。 ABC Cooking Studio 創立:1985年,東元集團2014年引進台灣 登記中文名:愛必食公司 台灣資本額:4000萬元 業務:料理教學 董事長:黃尚莉 店數:南港店、天母高島屋店ABC Cooking Studio 的創意煉金術 1. 上萬種自創食譜,別人追不上日本30年經驗開發出的自創食譜,累積料理種類上萬種。 2.老師像朋友,不打明星牌20、30歲的廚藝老師,親切無權威感,讓學員輕鬆學習。 3.人人動手做,保證學得會一張桌子配一位老師、四位學員,保證人人都能動手做。 |
| ||||||
制度僵就換腦袋 台大三招激出師生競爭力當台灣的大學普遍在困境中難以突圍,日漸弱化競爭力,台大卻每年透過研習營,在新進老師心中種下教學熱情的種子;課程上不斷推陳出新,提供資源鼓勵學生創業,把學生推向矽谷受訓。 撰文‧賴若函 面對體制發展受限、經費不足的高教困境,台大並沒有放棄追尋創新。雖然資源相對於國外的頂尖大學顯得稀少,沒有辦法在硬體上拚裝備,那就從軟實力著手,台大這十年透過教學創新、「翻轉教室」,進而鼓勵學生創業??等,從教室上課的現場走出不一樣的創新道路。 未來學生需要的是解決問題、創新的能力,那該如何讓受升學教育的學生能擁有不同的上課經驗,讓自己成為教室的主角,主動去學習?十年前,台大就參考美國作法成立教學發展中心,企圖針對教學做變革,讓學生擁有更生動的學習經驗。 點燃老師們的熱血 一場演講 竟讓象牙塔裡的學者流淚「教授們都不是師範體系出身,在教學上多半自己摸索而來,需要引導。」台大教務長莊榮輝說,台大有兩千多位老師,既有教師多有固定教學模式,談改變不容易,因此他們決定從每年新進的七十、八十位老師下手,推論十年下來就有七、八百人,超過三分之一的老師被改變,就有可能造成大規模的質變。 也因此,這幾年台大在開學前,都會要求新進老師參加為期三天的研習營,邀請十多位對教學有熱情的資深老師,針對「教學資源分享」、「如何讓學生有動機學習」、「熱血教師的教學路」等主題做分享。 「這些演講都很感人,許多故事,讓在場的老師都流淚。」台大教學發展中心教師發展組組長葉丙成說,當初的想法是帶來「小鴨效應」,如同小鴨出生第一眼看到的就認定為媽媽,新老師初來學校,看到這些有熱情的老師,可以被激勵群起效法。 「台大有三萬三千個學生、三千五百位教授、超過一萬門課,能在這個課堂相遇是緣分,因此我很感恩,讓我有機會參與他們的知識、生命成長。」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黃俊傑,曾在一次研習營中鼓舞所有新進老師,看重自己的角色,因為他們對這群十八到二十二歲年輕人相當有影響力。 「通常上山時新進老師都充滿無奈,但三天後都大大被影響。」莊榮輝笑言,在研習營的問卷調查中,滿分五分,最後統計參加者的滿意度平均高達四.八分。 葉丙成強調,「強摘的果子不甜」,教學發展中心採取由下而上的策略,以鼓勵替代強制的態度,例如讓老師自由組成社群,互相分享教學碰到的狀況,安排講師去分享,這會讓老師把教學發展中心當成朋友而不是衙門,就會比較願意接受一些教學上的know how。 革新課程設計 課業負擔變重了 學生竟然更起勁台大的改革,除了點燃老師對教學、對學生的熱情,第二部分,也在課程上做革新,顛覆以往單一傳遞知識的內容。 近年來喊得震天價響的翻轉教室,早已在葉丙成於台大開設的「機率」和「簡報」課中使用,課程上,老師的角色只是引導、輔助,讓學生成為講台上的主角,學習效果加倍,成為台大熱門的搶手課。 透過教學發展中心開設的翻轉教室工作坊,越來越多老師也都加入行列。 「台灣的大學課程普遍太淺,考完試就還給老師了,學不太到東西。」莊榮輝說,新學期開始,除了鼓勵每位老師在為期十八周的學期中,至少三周使用翻轉教室,也加強推動「深碗課程」和「共授課程」。 所謂的「深碗課程」,是把原本三學分的課程加重一至二學分,讓正規課程再加上討論課或實習學分,由於學分很重,學生不敢輕言放棄,願意更多自主性學習。目前共有四門通識課程採用此法。 至於「共授課程」,則是不同領域的老師一同上課,讓不同專業激盪出火花。莊榮輝說,下學期開始,台大將開設兩門跨領域課,「應用多變數量方法」由公衛系和統計系合作;另一門「傳染病流行病學數理模式」,則是流病所和地理系合作。 從教學創新到課程內容變革,其實台大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走出校園,不只是腦袋中有知識,更能成為未來的創業家,帶起台灣產業的活力。 移植矽谷創業潮 80坪祕密基地 培訓學生CEO 因此二○○八年起,有「台灣科技創新教父」之稱的台大副校長陳良基,創立了「台大創意創業學程」,簡稱創創學程,內容涵蓋創意、行銷、管理、設計、智財等課程,參考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史丹佛大學的相關課程而設計,學生和不同科系的同學組隊,分別擔任虛擬公司的不同要職,學習怎麼經營一家公司。 課堂上,也採用生動活潑的題目,來刺激學生思考、發揮創意和執行力。例如有一次,陳良基要求學生以一百元為資本,想辦法在一周內創造最大利潤,結果成果驚人,有人趁著台大杜鵑花節,影印多張台大學生證,把名字變成以考生為名的學生證,祝福他們金榜題名考上台大,大受歡迎;也有人賣「祈福水」,把台大醉月湖的水裝進小瓶子裡,外面貼上台大圖案,同樣賣給考生,也有不錯的進帳。 一三年八月起,台大成立「車庫計畫」,引進美國矽谷車庫創業精神,整合創業資源,提供進駐學生團隊近八十坪的共同工作空間、相關法律諮詢,並整合知名企業師資,如廣達董事長林百里、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等人舉辦講座,一年半以來,已成立約四十個團隊,日前陳良基到MIT參訪,發現學校方圓一公里內,有五百家新創公司,他也期待在未來二、三年內,台大方圓一公里造就同樣的效應。 「學生軟硬體整合的能力很強,這是台灣年輕人的機會。」陳良基說,學生表現亮眼,以台大學生為主體的FLUX創業團隊,運用自創的3D列印機,在募資網站「Kickstarter」募得新台幣五二○○萬元、訂單達二二○○台;另一個創業團隊Some研發「murmur」App,一四年七月上線至今,已有超過十萬名用戶,兩者已先後前往矽谷進行創業培訓。 「我的目標,就是要讓公司經營到上市。」FLUX團隊創始成員、台大資工系柯軒恩為了完成夢想,不惜休學,老師也肯定他們創業的決心。 台大十年來,逐步幫助老師、學生脫離僵化的學習環境,走在台灣眾大學創新的路之前,期待帶動更多年輕學子,成為具有創意和執行力的未來之星。 台大創新教學這麼做 老師也需要被教育 每年針對新進教師舉辦研習營,激發教學熱情,10年下來已有超過700位老師被影響,超過全校三分之一 課程設計暗藏祕密 ◎每位老師在學期18周的課程中,①進行3周「翻轉教室」,以學生為主體,老師授課為輔;②推行4門「深碗」通識課程,讓學分變大、課程加深;③結合不同科系老師開設「共授課程」,激發跨領域的專業火花◎ 大規模網路免費公開課程(MOOC)已有20門課,超過1600支影片,成為華人課程點閱之冠 鼓勵學生趁早創業 2013年8月至今,成立約40個創業團隊,有兩個獲邀赴矽谷受訓,科技部5個團隊獲「創業傑出獎」,台大學生包辦3個,並有FLUX團隊創紀錄募到5200萬元,接獲全球訂單2200台,將於今年起量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