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正在發生... lslo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01d980100xg17.html
註:今天(20120327)終於看到溫總理談話提到禁止公款購買高檔煙酒的文章,這就是當時我提到的茅台的政治風險,但最終效果如何還要看實際實施情況,白酒想走出國門基本是不現實的想法。所以想在酒業做大往往採取併購當地著名品牌酒業公司來實現全球擴張。
為什麼物價會出現國內比國外的高?為什麼蔬菜農民賣幾毛到超市就幾元?為什麼中國的物流成本幾乎全球最高?為什麼茅台可以年年快速提價?為什麼醫療衛生改革要打壓藥價?為什麼中國的醫生被要求重新尋回醫德?
很多個為什麼描寫了當前中國現象,但我們看到了一絲變化正在發生,儘管不知道是否成功,但確實多方面在改變:
1、寧滬高速調低高速公路基本過路費;
2、藥物醫療改革繼續在打壓價格;
3、商業零售賣場費用規範管理劍指各種名目收費;
4、公民收入計劃5年倍增;
5、政府公務消費規範管理;
6、上海人大代表批評茅台奢侈品公務消費;
估計還有很多方面沒有寫出來,大家可以把自己瞭解的補充進來。
這些改變,很明顯是要降低成本,降低社會綜合成本,提升民生滿意度,最終將會影響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最終導致商業環境重組,讓上市公司價值出現重新評估。
茅台的政治風險正在集聚,商業零售賣場的行業規則整治風險正在積聚,高速路的風險正在積聚...
改變正在發生...
「她力量」改變商業世界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5/1691396.html [ 當天多數企業家認為女性正在悄然改變這個世界的商業規則。從全球範圍來看,儘管男性高管和高官的比例遠遠高於女性,但在消費力層面,女性幾乎佔據了絕對優勢 ]
對於男性專屬的商品,一個誇張的表述方法是,除了杜蕾斯、刮鬍刀和萬艾可以外,幾乎難以找到更多專屬於男性的商品。而女性消費者則開始大舉進軍以往人們認為是男性的專屬消費領域,比如房地產、汽車、香煙和理財產品。
「根據我們統計的數據來看,2002年到2012年這10年當中,女性車主基本上已經接近50%。這些數據形象地說明了女性正在向消費主導地位上走。」北京銀泰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曉東在中國企業家雜誌近期主辦的第四屆中國「商界木蘭」年會上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與朱曉東的意見相仿,當天多數企業家認為女性正在悄然改變這個世界的商業規則。從全球範圍來看,儘管男性高管和高官的比例遠遠高於女性,但在消費力層面,女性幾乎佔據了絕對優勢。
收入提高帶來的購買力增強
電商Buyosphere公司的CEO Tara
Hunt指出:「大家存在這樣一個誤解:即專注女性消費者會限制市場前景。」但事實上,在美國,女性消費者的可支配消費力佔到了80%。類似的情況同樣出
現在中國,斐貝國際一項調查認為,女性是家庭中的「首席採購官」,家庭中70%甚至80%以上的消費主動權掌握在女性手中。
女性的消費力提升很大程度上反映女性經濟來源的獨立。近20年來,隨著中國晚婚晚育政策的推行,女性生育率下降,同時潛能得到了發揮。更多的女性開始關注於自己的事業和創業,在這種情況下,女性的消費力則大幅提升。
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北亞區總幹事長張醒生在本屆「商界木蘭」年會上透露了這樣一個數據,全國婦聯曾經針對中國女性做了這樣一個調研:在不考慮
經濟來源的前提下,回家撫育子女已經不是當代女性的第一選擇,88%的女性選擇了工作。她們認為工作可以為自己獲得經濟自立的地位。同時,職場上的女企業
家數量在不斷上升,數據顯示,中國已有2900多萬名女企業家,佔全國企業家總數的20%左右。MBA的女學員也不斷地在攀升,逐漸超過30%的比例。
而在全球範圍內,女性的資產和消費力也在明顯地大幅提升。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到2014年,全球女性的收入將達到18萬億美元,將比現在足足高出5萬億美元。多家銀行信用卡統計數據也顯示,女性刷卡消費額佔比超過60%,成為信用卡消費真正的主力軍。
根據北京高端商場銀泰百貨對高端會員的統計數據分類,年消費力在300萬以上的消費人群中,男女比例幾乎持平;年消費在100萬以上的消費人群中,
女性佔了絕大多數。「看了這些數據我們非常驚訝,這說明女性需求不斷提高,也說明在家庭中,女性對消費的主導權在不斷提升。」朱曉東解釋說。這或許從一個
側面證實了一個觀點「男性創造物質財富、女性消耗物質財富」。
為什麼女性比男性更愛消費?這或許是男女天然屬性帶來的差距。北京數字100市場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湯雪梅認為,「非理性」消費是促進消費力很重要
的一點。比如一個女性消費者在逛商場的時候,本身只想購買一條裙子,但走到商場,可能她想到了買嬰兒奶粉和先生的服裝。買裙子的過程中,又搭配了一雙鞋
子。「這種非理性的消費是經濟學裡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女性追求的是精神滿足,包括文化、藝術、消費。也許不那麼實用,但這恰恰是商業進步的魅力所在。」
湯雪梅說。
向男性消費領域進攻
很明顯,在服飾美容、化妝整形、親子教育、珠寶首飾等行業,女性無論是從業者還是消費者,都佔據了主導地位。
而在很多傳統的男性領域,女性也開始了性別的突破。比如登山和極限運動。探路者品牌聯合創始人王靜就是一位女性登山愛好者和女企業家。儘管已經是兩
個孩子的母親,但在她看起來,性別不能夠阻止她的愛好。「人們意識中,好像女性天生就是柔弱的。但是,對於我來說,山不過來,我就過去,我們勇敢一點,跨
出第一步。」
事實上,像王靜一樣打破性別禁錮的女性逐漸增多。她們選擇像男性一樣自由與追求自我,比如在網絡遊戲領域。艾瑞市場調查數據顯示:2003年,女性
玩家的比例佔8%左右;2004年,女性玩家的比例上升為16.61%;到2006年,女性玩家的比例已上升到49.6%,女性玩家在牌類、棋類和休閒競
技類等網絡遊戲中的人數已經超過男性。女性在網絡遊戲上的平均在線時間為2個小時左右。女性玩家已經頂起了網絡遊戲的半邊天。
這不得不讓更多的商家重新考慮定位來吸引更多的女性消費群體。在汽車領域,寶馬、奧迪等各大汽車廠家都開始嘗試為女性駕駛員量身設計女性車型。這些貼心的設計包括在駕駛員位置設計化妝鏡、更能吸引女性眼球的靚麗配色,以及更容易讓女性操控的方向盤等。
此外,網絡上不斷湧現的電商也在不遺餘力地吸引著女性消費者,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發佈的數據顯示,女人會將1/10的收入用於網購,在網購品類
中,服飾、箱包、鞋的女性網民購買率達78.9%,未來一年將增至83.7%;美容護膚類佔47.6%,未來一年將至54.5%。數據顯示,雖然女性網民
在IT數碼、家電領域的購買率是24.9%,但在未來一年,這一比例將提升至42.9%,近乎翻倍。
朱曉東認為,目前的「女性」在消費中佔主導地位的情形還將長期存在,並不斷擴張。女性對產品的外在美更關注,對色彩的需求更加感性。未來,商家應該
著重研究女性在產品上的特殊需求。只有贏得個性化需求,才能更多地吸引女性消費者,使產品能夠在市場上有更好的一個銷售和推廣。」
如何改變自己
http://www.howqee.com/yuedu/ydpage/?raid=1594 一個我十分看好的「新扎師兄」,積極、能幹、主動負責,也許就是因為太優秀,以致變得自視甚高,不能接受別人的建議,也不肯承認自己有缺點。就算是我這個提拔他的直屬領導,在看到問題,要他檢討改進時,都要費盡唇舌,他才勉強接受。
為了改正他這個缺點,我不止一次地嚴詞告誡,不過他並沒有真正改變,並覺得我對他特別嚴苛,不承認自己有這個問題,認為我所看到的不是事實……我不得
不承認,要改變一個人十分困難,我苦口婆心,他不承認,當然改不了,就算勉強承認,也因欠缺決心、方法,依舊改不了。我只好使出最粗魯,也最嚴厲的方法。
我近乎疾言厲色地告訴他,他是個優秀人才,但唯一的缺點是不承認自己有缺點,因此容不下別人的意見。
我要求他,按下列步驟自我改造:首先,承認自己有缺點;其次,聽到別人的建議,只要是缺點,絕不解釋,絕不辯駁,並要由衷地謝謝別人的指正;最後,針
對缺點,提出有效的改正計劃。他問我,萬一別人看到的不是事實,也不要解釋嗎?我知道他心魔猶在,我告訴他,別人願意冒著得罪你的風險指正你的缺點,這個
人不是你真正的朋友,就是你的貴人。更何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我們誠意的感謝,會鼓勵對方再度做我們的諍友,日後對方再看到我們的問題,他會繼續提
醒、鞭策我們。
我進一步告訴他,以他的優秀,如果能真正認知自己的缺點,很快就可以補強改進,何苦愛面子若此呢?這是不肯認錯、不願自我改變的一種類型,原因是自我
期待太高,以致不肯認錯;另一種類型則是能力弱、自信不足,太在意別人的觀感,也會在遭遇別人的建議、指責時,自我防備、自我解釋,抵死不肯承認。改變的
關鍵在於真實面對自己的弱點,拒絕、掩飾、替自己找理由、找藉口,只會讓自己成為能力差又僵硬不改的人。
為什麼你應該改變商業模式?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5/1773865.html不管你對未來如何未雨綢繆,抑或你對你的客戶和市場定位如何滿意,你都不可能永遠以你既定的商業戰略為目標,尤其是當商業環
境發生變化時,而且這始終會變化的。這意味著你必須在適當的時候改變你的計劃。幫助你識別何時應改變商業模式的兩個時機是突破性技術出現和競爭對手改變商
業模式。
讓我們來分別解釋一下。
突破性技術
簡而言之,突破性技術的建立能使一個產業價值鏈的某個環節失去存在價值。例如,20世紀初,汽車的誕生讓製造商們擺脫了只能把產品放在雜貨店角落進
行待售的命運,因為人們開始可以駕車到配送成本更低的超市購物。另一個例子是:以前我們只能依賴於紙張和造紙廠來散發信息,而互聯網的誕生讓這一切成為了
歷史。另外,過去二十年蜂窩技術的發展促使了固定電話的淘汰,而這些固定電話曾經是通訊產業價值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有這些都可稱之為突破性技術。
價值鏈——它是指在當前技術環境條件下,為滿足客戶需求而做的設計。隨著諸如移動互聯聯網和云存儲等新技術的湧現,技術環境會逐年甚至逐月發生變化。
這些技術對你的價值鏈是否產生了衝擊,你是否應改變自己的商業模式?通過回答以下問題,你將知曉答案:
瞭解自己的商業模式——一款免費的照片共享應用以10億美元的價格被收購,作為賣家的Instagram是真正
的贏家,因為他們瞭解自己的經營策略……使照片共享變得異常簡單。但是Hipstimatic從其上線的第二周開始就獲得了成功。Instagram的成
功並沒有影響Hipstimatic的發展道路,因為後者也非常瞭解並堅持了自己的商業模式。
瞭解自己的價值鏈——如果你還未瞭解,建議你就如何構建產品以及如何向顧客提供產品創建一個綱要。以Groupon為例,建立分支機構將是其推廣產品的最好方式。將你的產品送到顧客手中的所有步驟是什麼?然後想想這條鏈在未來應該作何改變。
尋找突破性技術——掃瞄各個行業的頭條新聞(如交通、空間、科學、生產和信息技術),建立一些與你所從事行業相關的谷歌警報條件或者每週在谷歌見解中進行搜索。雖然這些潛在威脅不可能一夜之間顛覆你的價值鏈,但你知道得越早,你就能更好的做出應變,防患於未然。
調整自己的業務——最好的創新者不會等到外界力量破壞其價值鏈時才做出改變……他們往往主動做出改變。永遠不要沉浸在自己過去的成就中。建立一個「臭鼬工廠」,研究目標就是能破壞同行競爭對手價值鏈的突破性技術。
當然,迫使你改變商業模式的形式有很多種,這只是其一。另一種常見形式是,競爭對手改變其商業模式,並開始向顧客提供免費產品。
競爭對手提供免費產品
很難把Instagram和Hipstimatic當做一對競爭對手,因為二者的創始人都非常欣賞彼此。這麼做的一部分原因是二者對彼此的業務都非常瞭解。
Hipstamitic在2009年就已經出現了,所以它見證了Instagram的火箭式增長過程,但它從未因此改變過自己的商業模式。
你可能會面臨一種情況:你的競爭對手正在提供免費產品。而你應該效仿嗎?你應該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你的產品市場有多大?如果市場很小,如只有6000或7000個客戶,那麼改變商業模式就沒有多大意義。但是,如果市場足夠大,如有超過100萬的客戶,通過改變商業模式以獲得一部分市場份額可以讓你受益頗多。
你擁有多大的市場份額?如果你在該領域佔統治地位,那麼你就很容易決定是否應該也提供免費產品……這與谷歌在收購了Urchin分析軟件後的情形有
點像。這一策略可使谷歌全面地吸收更多的用戶。但是,如果你必須通過擴大市場份額來彌補收入上的損失,那麼改變商業模式就沒有太大意義了。
新模式下收入將會回落多少?這很可能是最重要的問題……如果你決定免費提供產品,並想彌補一下交易費用損失的話。當然,走免費路線也可能可以賺更多
的錢,但這需要時間以使你的投資回報率達到最大化,因為你得研究如何讓免費用戶升級為高級用戶(如果存在的話)。由於最近Facebook收購
Instagram事件的影響,一些人也許覺得Hipstimatic是個失敗者。然而,Hipstimatic從建立開始其實就有一個利潤豐厚的商業模
式。
顧客是否會更換產品?只要顧客認為目前的產品足夠好,他們就不會更換產品……即使你推出了更優秀的產品。谷歌可以依靠Gmail打遍天下,因為它擁有金融戰爭基金,這使得谷歌不僅可以拖垮競爭對手,而且還可以不斷聘請最優秀的人才來升級自己的產品。
能否提供免費試用版本?應對競爭對手免費提供產品的混合解決方案是你也提供免費產品,不過是以限期免費試用形式。時間可能是6周或者6個月。
如何判斷新商業模式能否奏效?
因此,假設你已經決定改變商業模式,以下幾點是你必須做到的。
獲取客戶反饋——接見或訪問你的一些最佳用戶,並讓他們給你反饋。你必須停止依靠假設來做決斷,而必須依靠實際的效果來做決定。接下來你可以通過電子郵件來調查剩餘的客戶。
研究你的指標——從網站到銷售漏斗系統,儘可能地分析每一個數據。你的重複購買率和轉化率分別是多少?通過查看相關數據你還可以發現你需要改變商業模式的原因。
執行測試——如果你對新商業模式進行了小的概念驗證測試,接下來,你就可以開始執行以驗證其能否取得成功。
靈活轉變——最好的企業家並不會頑固和不懈地忠於一個想法。實際上他們非常靈活,他們會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商業模式以獲得成功。
結論
變化是商業世界永恆的主題,在高度關注創新和創業的今天,你的商業模式被推翻的幾率很高……所以你必須做好應變準備。希望以上我與你分享的經驗能夠幫助你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
你做了什麼改變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6/1778330.html
一個在外地工作的年輕人回台來看我,我問他做得如何,引來他一連串抱怨:他說當地市場不透明、不規範,消費者不講理、挑剔;
接著又說到他的公司規模小、不上軌道、資源不足,不容易和同業競爭;最後又提到他的老闆,經驗不足又不相信同事,很多決策遠離現場,讓他們這些在各地區現
場的工作人員無所適從……我問他:「那你在工作上做了什麼?改變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成果?」他回答:「還沒啥成果,什麼事也沒有改變。」
我告訴他,當地環境不透明,是無法改變的事。所服務的公司小,不上軌道,是你進公司前就知道的事。至於老闆不英明、不授權,老是做錯誤的決定,你生
氣有用嗎?你能讓公司換老闆嗎?如果不能,抱怨也只會浪費你的時間。而你最後沒有做出任何成果,沒有做出任何改變,結論就是你無能!環境、公司、老闆對你
所造成的困難,只是你無能的幫兇而已,抱怨多,只是凸顯你想推卸責任而已!
在創業過程中,我曾經和他一樣,把一切罪過歸於環境、資源與其他人,直到我看到公司內一個小部門主管把工作做得秩序井然,成效良好,我才漸漸改變了
自己的想法。當時我的公司整體一團混亂,其他部門也一樣績效不彰,只有他的部門士氣高昂,氣氛、成果完全不一樣。這個小主管告訴我,不管環境如何,他可以
把部門內的事做好。
我恍然大悟,一個人只要有決心、有能力,就可以做出一個人的成果。這種有能力的人,即使在惡劣的環境、在小公司、在混亂的組織中,也能用一己之力做
出成果。工作者通常只看到限制與困難,而忽略了自己的力量,他們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小小的工作者,不能做什麼,只有擁有權力的人能做出改變,因此一切等待外
部的改變,這是一般隨波逐流工作者的通病。 好的工作者能改變自己、影響旁人,進而提升部門績效,甚至改變公司。
新技術已經改變了營銷 專訪美通社CEO Ninan Chacko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6/1832211.html
4
7歲的Ninan Chacko頻繁地穿梭在中美兩國之間。這位美通社歷史上最年輕的CEO自2009年上任之後,執意要為這家有著58年歷史的公司帶來新的氣象。他迅速地在中國開張了多家分公司或辦公室,並且不斷進入全球的新興市場,包括印度。
美通社已經在全球的企業傳播和投資者傳播上建立了穩固的行業領袖地位。然而,就像所有傳統公司都在新技術時代面臨這重重危機一樣,美通社也面臨著如何應對新技術的挑戰。也許,對於Ninan Chacko來說,這既是一個興奮點,卻同時恐怕也是一個憂慮。
因此,在接受一財網的獨家專訪的時候,Chacko先生不斷地強調和重複他上任伊始就提出的一系列觀念:新技術條件下的營銷,新興市場中的擴張。
而對於目前活躍於美國資本市場中的中國公司,他保持這非常審慎的樂觀。顯然,中國公司總體上尚未建立完善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機制,這嚴重地影響著它
們在美國市場中的表現。他認為,惟有通過開放和透明的心態,真正接軌於國際市場的通行規則,才能建立起美國投資者對於中國公司的信心。
「我們的戰略:提升原有業務,擴張。」
一財網:您在擔任美通社CEO之後,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包括創新營銷,新媒體營銷等等,你認為美通社的傳統營銷方式已經遭受到了挑戰嗎?
Ninan:我的確認為我們傳統的經營模式遭受到了一些挑戰。你可能也瞭解,傳統模式就是幫助那些公司講故事,並且把這些故事傳達給媒體記者。顯
然,隨著互聯網、數字營銷、社交媒體的發展,我們的交流不再僅僅止於記者,而是包括記者,博客,並且還把這些內容推送給網站、搜索引擎、微博和社交媒體。
因此,我們必須有效地把我們的經營調整到適應這個更大的環境中,幫助顧客公司來講述故事。
一財網:您認為你上任以來,美通社做出的最大的改革是什麼?應對的是怎樣的挑戰?
Ninan: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美通社是在1954年成立的,對於一個公司而言這是一段很長的歷史。而這個過程中產業業
已發生了許多變化,對我而言關鍵的是使美通社考慮並且適應這些變化,尤其在新聞和媒體行業。我的首要目標就是建立讓美通社能夠適應新環境的戰略。這個戰略
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提升目前的業務,尤其是在銷售與營銷、新產品和技術上進行更多的投資;第二部分是擴張。在中國,今年早些時候我們開辦了杭州辦公
室,去年則在成都。地理擴張不僅僅意味著在原有市場上的呈現,也意味著進入新市場,例如印度。同時,擴張也意味著進入一些與原有模式相近的新業務。原有的
業務無非是服務、公共關係以及投資者關係。我們的新業務重點是內容營銷,這是原有業務中的公關和營銷交叉點。
營銷更多關心獲得產出:更多的消費者,更多的營收,更多的引領;而公關更關心告知。當你講述一個故事,而故事總是有目的的。因此這二者因為網絡環境
的變化而產生了交匯。比如吉利發佈了一種新車,給了我們一條新聞稿,他們的一部分真實意圖是以此發現新的消費者。你在美通社的微博上讀到了這條新聞,你也
許會說,這是我感興趣的產品。而在新聞通稿中,你可以獲取更多的信息,或者把你的興趣表達上去。那麼,這就從公關,變成了營銷,因為你已經表達了你的興
趣,你是一個潛在的消費者。這就是我們所側重的內容營銷,利用內容來推動產出。或者他是品牌,知名度、營銷、引領或者營收。這就是我們的戰略:提升原有業
務,擴張。新地理,新市場。
「微博沒有取代傳統媒體。」
一財網:您可以舉些例子說明這些新的營銷方式取得的進展和效果嗎?
Ninan:
可以。就美國而言,具體到社交媒體這個領域為例子,我們在社交媒體中發現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在推特中散佈關於公司的故事。起初,我們僅僅把公司新聞放
在推特上,發現這不足以吸引注意力和粉絲後,我們創造了管理型的推特行業帳號。例如我們為汽車行業建立了一個推特帳號,在這個帳號後面我們放入了真實的
人,編輯。他們並不把行業中所有的新聞全部放進帳號裡,他們挑選新聞,並且有時甚至把外面的新聞混搭進來,於是他們為汽車新聞創造了非常獨特的視角。這個
舉動開始吸引公眾的興趣並且帶來粉絲。現在我們有大約18個管理型推特行業帳號,總共為我們帶來了大約6萬的粉絲。這就是我們如何適應社交媒體的一個成功
例子。現在我們在中國的微博上做同樣的事情,這樣我們的新聞就不僅僅吸引來自媒體的觀眾,而且直接吸引普通的消費者。
一財網:您覺得中國的營銷領域,應該怎樣與新技術相結合?
Ninan: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擁抱和嘗試新技術。有時候我覺得答案未必那麼清晰。更重要的是嘗試和試驗新技術,並且評估和衡量它的成功性,以便不斷
地進化。社交媒體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社交媒體,例如微博剛剛在中國發生的時候,那個時候有很多的討論,認為微博是傳播信息或者信息發現,它將取代傳統媒
體。今天我們有了更多的信心,我們知道這不會發生。它是一份贈禮,一種新的媒體風景,但是它並沒有取代傳統媒體。我們知道在微博上推送消息是重要的,但並
不是停止我們在傳統媒體所做的事情,或者停止向記者發送消息。它們共同運轉。我們採用微博,QQ,並且估量它所產生的效果。
一財網:您在以往的一些採訪和講話中,非常強調新技術對於企業在公關、營銷方面的作用,我們也瞭解到在美國,新技術營銷,包括SNS、移動設備、數字媒體方面,在美國公司的公共關係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您認為媒體企業是如何應對這些新的變化的?
Ninan:從傳統的意義上來說,我認為營銷是幫助公司發現他們的顧客。10年之前,營銷是一個難以衡量效果的職業。典型的營銷行為就是購買廣告,
或者樹立一個大的廣告牌。但是你如何衡量最後的效果?你的這個營銷行為產生了多少營收?今天,因為數字媒體、移動媒體和社交媒體,你的行為是可以被追蹤
的。其真正的含義是我們能夠計算營銷投資所獲得的回報。你所進行的營銷行動,所發送的郵件,所介紹你的產品的視頻,都可以看到多少人點擊了,多少人下載
了,多少人消費了視頻,(最終多少人)採取了行動購買了產品。我們能夠精確地計算了投入1000塊所創造的內容得到了多少的回報。這是與10年之前不同
的。技術讓這一切成真,在網絡上我們可以衡量、分析和監控這一切動作。如果你的投入可以計算回報的話,花錢就變得簡單了。你要麼增加投入,要麼停止。這就
是技術為什麼重要,因為它給營銷帶來了清晰度和透明度。
「信心是影響資本市場的惟一要素」
一財網:我們注意到近兩年來,您不斷出現在中國大陸。中國市場對於美通社來說意味著什麼?在美通社的全球行動中,中國市場佔據著怎樣的地位?
Ninan:我們戰略中的一部分就是擴張,擴張的一部分就是新市場。我們來到中國已經很長的時間,而中國本身在經歷著巨大的變化和增長;而增長中的
一大部分來自於公司的成長。美通社在公共關係和投資者關係上長期佔據行業領袖地位,我們樂於與市場一起成長,並且教育更加廣大的中國企業接受透明度、職業
化和講故事的能力。對我們而言中國也許是最重要的新興市場,我們能夠享有中國增長所帶來的自我增長。這也意味著我們能夠有機會為本地市場創造獨特的新產
品。例如我們最近在中國創立了一個在線媒體監測服務。在中國,我們當然從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新市場中獲得利益;而就全球範圍而言,我們的中國經驗使我們獲得
機會學習如何、在何處為我們自己的生意創造新的業務。
一財網:相對而言,中國市場的公關和營銷還處在一個比較落後的概念中,您覺得從專業上,你怎樣評價中國的公關和營銷業務?
Ninan:這個問題有一部分是真實的。我認為那些領先的公司是非常先進的。我們經常性接觸的一些公司是世界級的。吉利、新浪都是世界級水平的。但
是一些中游水平的公司,新近上市,剛剛進入了公關領域,或者剛剛進入投資者關係業務線。對於這些公司,我們的確有機會教育他們關於最佳運營(的知識),幫
助他們建設內容。最近我們做了一些新服務,幫著這些公司建設內容。我不太清楚這些公司是否曾經有機會在創造好的內容,高質的故事方面,尤其加入視頻和圖片
的業務上,有過比較深刻的體驗。這就是我們的機會,能夠為這些中等水平的公司提供服務,期望提高他們營銷表現的全面性,使他們更加先進。
一財網:您以前接受採訪的時候 ,曾經批評中國在美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缺乏透明度,或者沒有足夠的信息披露機制。目前您的觀察仍然是如此嗎?為什麼?
Ninan:雖然中國已經開始出現一些標準,但是我並不認為他們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甚或被完全地接受。在那些領先的上市公司裡,我看到的是透明化和
信息披露的行為得到接受、理解和採用。但我並不認為在所有的上市公司中這也是真實的。許多公司剛剛學會理解,要建立與投資者之間的信心,採用的方式應當是
透明化,並應用衡量信息披露(標準)的全部清單,其中包括了他們是誰、他們的生意是什麼、他們的環保足跡是怎樣的、他們的投資和研發是什麼,以及他們的未
來計劃如何等等。我覺得這不是那些中等中國公司的典型做法。長遠來說,中國未來會建立更多的標準,標準將更加具有延續性,會有更多成型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
矩陣。而且,還會有我們這樣的公司幫助他們變得更加透明。
一財網:事實上,近年在美國上市的一些中國公司中,破發的情況時有發生,您認為這是本身中國公司的問題, 還是路演過程的問題,還是信息披露的問題? 還是不適應美國市場需求的問題?
Ninan:我並不覺得適應市場是一個主要的問題。今年和去年大約有60個上市公司是我們的客戶。我無法對每一個具體的公司的問題給予具體的評價,
但是我相信的是大規模的透明化和信息披露能夠幫助他們找到他們那種類型的公司所需要的投資者:他們的履歷,他們是誰,他們的市場規模、他們的增長,等等。
對我而言,開始更加開放和採用更高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標準只有益處和正面的作用。我還認為,為你的股票建立正確的股民數據庫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財網: 是美國市場對中國公司已經產生了懷疑了嗎?
Ninan:我並不認為中國公司有什麼特殊性。當投資者感覺到他們缺乏完全的信息的時候,他們就缺乏信心。你知道,信心是影響資本市場的惟一要素。
我們可以看到當前歐洲的狀況,當前衝擊歐洲經濟,比如西班牙的東西,就是信心。如果投資者認為明天他們不能夠從銀行裡提出錢來——這也許並不是事實,銀行
裡有著很多錢——但是銀行的顧客認為他們的錢有危險,問題就出來了。因此是觀念和信心影響了投資者是否購買一個公司(的股票)。因此,對於中國公司來說,
是否採用更高的信息披露、透明度和溝通的標準,對付的實際上是投資者的信心問題。
「中國公司要提高傳播的質量」
一財網: 我們也瞭解,中國在美上市公司,除了信息披露的不足夠和不及時外,它們也缺乏包括公關、營銷方面的經驗。您認為是這樣的嗎?您認為中國這些上市公司應當採取如何措施,提高在美國市場的表現?
Ninan:對於中國公司來說,重要的是提高傳播的質量。這不僅僅意味這提高講故事的能力,能夠簡單、刻意或者動人,還在於善用新媒體方式,採用圖
片、視頻來構造故事。我們經驗是如果你僅僅使用文字或者文本,它比起採用文字、文本、圖片、視頻或者APP應用的綜合,衝擊力要小得多。其二是更頻繁地進
行溝通。營銷正在變得更加具有對話性。要進行的溝通不在是一個月一次,或一個季度一次,而是幾乎每週的每一天。它不需要一次50頁的溝通,而是維持與消費
者之間的聯繫。
一財網:一個與此相關的問題是,這兩年來,中國上市公司普遍在美國的表現不甚理想。其實這裡面也有相當一部分是高科技公司,例如新浪、網易等。而美國追捧高科技公司,比如蘋果、谷歌等熱情,似乎還比較高漲。您認為這些高科技中國公司的問題在哪裡?
Ninan:其實我覺得倒不是中國公司運行如何的問題,而是四大高科技公司Apple , Google,
Facebook和Amazon表現得太超常了。你可以問問那些在英國,或者德國,或者德國,或者南美,或者印度的公司,沒有什麼差別。你所說的是世界性
的領袖。它們具有不同尋常的執行能力。
一財網:在中國公司中,甚少有注意到公眾關係這個問題,對比公共關係經常所指的政府或媒體關係而言。您認為中國在美上市公司在這個方面有怎樣的問題,需要通過哪些方式來進行提升?
Ninan:公共關係傳統上是指向形象的。公共關係以前到達公眾,是非直接的,通過媒體為中介的。現在,由於轉向網絡,比如在美國,我們從公司獲得
新聞,我們給了記者和博客,但是我們同時也直接貼到網上,直接放到社交媒體上,放到搜索引擎上。誰在閱讀它們?消費者,可能是產品的直接顧客。一旦形成了
今天的公共關係是直接指向消費者的認識,並且展示你的產品,告知你的口碑,你就會明白這是一種強大的營銷方式,不是取代廣告,而是與廣告並行。因此,需要
讓中國公司明白,僱傭公關去建設一種營銷的戰略會更加地有效率。對於我們而言,教育是提高中國公司公關水平的主要手段,並且以此來幫助它們統合市場。
李彥宏創業12年:企業家精神改變工程師命運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6/22/228655.html當比爾·蓋茨蟬聯世界首富18年,有誰會關心因Windows而廣為人知的窗口化操作系統,其專利實際屬於以複印機產品而出名的施樂;如果沒有創建百度,誰又會知道李彥宏的搜索引擎基礎專利——「超鏈分析」甚至比Google的PageRank還要早兩年……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技術信息源,專利包含了世界科技信息的90%至95%,而絕大多數蘊含工程師奇思妙想的發明就如同他們的主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退隱
成為歷史的背景:有的被永久存放於全球各地專利局的故紙堆中,與「改變世界」失之交臂;有的被發明者之外的人發掘,成就了其創造者難以企及的商業帝國與品
牌神話。
優秀的工程師不一定等於優秀的企業家,技術天才不計其數,真正實現商業成就的則屈指可數。其中的差別,正在於工程師的天分之外,胸膛裡跳動的是否是一顆企業家的心。
硅谷技術金領卻並不快樂
1998年,年僅30歲的李彥宏已
經是美國硅谷技術金領的標準模板——百萬美元身家、舒適的花園別墅、美滿的家庭,作為當時最重要的搜索引擎Infoseek公司的核心工程師,他已在業界
聲名鵲起,成為許多國際學術會議爭相邀請的演講者。但是,他的內心其實並不快樂,他的生活似乎違背了自己離開華爾街來到硅谷的初衷。
一年前,李彥宏在道·瓊斯任職期間,已經成功申請「超鏈分析」專利。但是作為一家金融公司,道·瓊斯對此並未足夠重視。「我試圖說服他們這很重要,
但他們的業務與此沒太大關係,所以他們並不在乎。」於是他來到Infoseek。遺憾的是,由於公司的決策者將傳統媒體視為未來發展方向,對搜索引擎技術
的重視程度越來越低,14年前的6月18日,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無法承受繼續虧損的Infoseek被迪斯尼收購,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放棄期權綠卡回國創業
這類「錯過」與「遺恨」在風起云湧的硅谷並不鮮見。正如本文開篇,鼠標和圖形用戶接口兩項專利都屬於施樂,但反而賦予另外兩家公司以生命般的全部,
它們一個叫蘋果,一個叫微軟。施樂研究中心一位工程師的話或許可以解釋施樂傳奇終結的緣由:「我的任務是創造我力所能及的最好的技術。如果產品部門無法利
用我們的技術,這不是我的罪過。」
李彥宏卻不這樣想,「我不想再去另外一家公司,不想命運被別人掌握,他做錯了,你再厲害也沒用」,1999年聖誕節,他做出了令許多人吃驚的決定——辭去職位,放棄期權和美國綠卡,回國創業。「不是只要技術最牛就一定能產出最大的影響力,技術和商業必須結合,必須得到市場認可」。李彥宏在早年間撰寫的《硅谷商戰》中如此寫道。
當然,命運從來不會因為你的破釜沉舟而網開一面,初回國的李彥宏面臨著激烈的競爭。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國內中文搜索引擎超過300家,當年9
月,Google宣佈在Google.com增加簡體及繁體兩種中文版本,開始為全球中文用戶提供搜索服務。群豪環伺之下卻是專業人才的匱乏,李彥宏不得
不在北大和清華的BBS上遍發招聘軟件工程師的帖子,卻只找到幾位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組成創業團隊,百度由此誕生。之後的故事,地球人都知道了。
從工程師到企業家華麗轉身
今天,工程師李彥宏早已獲得世界的認可。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副主席兼信息學部主任彼得·弗裡曼在2011年世界計算機大會發佈的「計算機發展史」
報告中,李彥宏成為唯一提及的中國學者,與發明了TCP協議的羅伯特·卡恩以及開創了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新時代的喬布斯等齊名。
從工程師到企業家,李彥宏的轉身同樣精彩。從120萬美元的初始資金,到打造市值超過400億美元的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李彥宏不僅實現了「技術
改變世界」的夢想,並在更廣闊的產業和社會領域創造著價值:百度的搜索推廣服務超過50萬家中小企業,幫助他們利用互聯網更好地與市場銜接;百度聯盟擁有
60萬家合作夥伴,今年一年,這些夥伴預計將從百度獲得超過20億元的推廣分成。「最偉大的企業家做的就是這樣的事,發現市場,創造市場,引領市場,」在
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看來,「李彥宏是創造產業的企業家。」
興趣能夠改變生活這就是理想
自2011年來,李彥宏連續兩年蟬聯內地首富,對此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曾打趣地問:「過去十年你創業的原動力有沒有什麼變化?是不是為了錢?」李彥
宏笑稱,財富只是創業的副產品,每天做事情真正的動力是理想,「朝著一個方向走時,發現這不僅僅是我的興趣,同時也能夠改變很多人生活的時候,這個理想就
產生了」。而知名財經作家張小平則這樣評價:「製造業和房地產代表中國的過去和現在,而互聯網信息業則代表中國的明天。能否讓更多像李彥宏這樣創造『產業
生態』的科技創富者領跑中國財富榜,事關中國經濟的質量和未來。」
「經濟增長是由企業家的能力決定的,最高能力的人從事企業活動的時候,國家經濟才會高速增長。」張維迎說,「任何一個國家最稀缺、最寶貴的資源是企
業家才能」。今天的中國從來不乏有才華的工程師和有夢想的年輕人,「李彥宏成為中國首富,對互聯網行業是個好事,對全國千萬有夢想的年輕人是好事。讓年輕
人更關注互聯網,鼓勵創業。互聯網或許是中國與世界市場最接近的一個行業,靠年輕人創業的力量,而非國字頭的公司,就成就了全球市值第三的百度。」天極傳
媒集團總裁李志高這樣看待李彥宏成功軌跡背後的社會效應。
天才的工程師的創想往往具有足以改變人類生活的力量。但決定最終命運的,卻是他們的認定與專注以及敢於拚搏冒險、深諳商業之道的企業家精神。時光轉
瞬,當我們通過搜索引擎獲取信息、找到所求時,也會深刻地體會到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史和風起云落的商海中,這樣的故事正顯現著不同精神人生的千差萬別。
iPad如何改變了我們的工作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817
2011年9月,當Paul?Ozinga第一次帶著iPad到工地工作時,沒一會兒工夫他身邊就聚集了一群建築工人、工程負責人和項目經理的圍觀。在平時,只有送午餐或者發薪水時才會如此引人注目。
27歲的Paul是美國芝加哥混凝土公司Ozinga?Bros.?Inc.的第四代管理者,2010年iPad問世起他就開始試著用它來做一些賬戶管理的工作。從去年夏天開始,這個家族企業為每位經理、銷售以及質量監控人員配備了iPad。
不過大家很快就習慣了這個新工具。當施工隊想看看運混凝土的卡車開到哪兒時,都會湊到捧著iPad的Paul身邊讓他打開GPS地圖看一看。「在過
去,現場的顧客會問你,『我的車在哪裡?』通常來說,我們的答覆都是,『快到了』、『它已經開出工廠了』、或者『它在路上』。而現在,再也不會心裡沒底
了。」Paul?Ozinga對《第一財經週刊》說。
GPS定位當然不是新鮮玩意兒,但在iPad出現之前,很難找到一個終端能夠讓建築師在想起來要看地圖時,直接走到離吊車和鋼筋稍遠點兒的空地手指動兩下就能準確定?位。
同樣只要手指點幾下,身穿螢光背心頭戴安全帽的Paul拿著iPad就可以站在正不停攪拌著混凝土的大卡車邊上向他的客戶提供即時報價。接著打開後台,滑動屏幕,頁面就從標著各種顏色的報價單切換成了交易表,簽下名字,交易就成了。
?
99年前,福特汽車的創始人亨利·福特用大型流水線改寫了工業文明─不僅改變了工業生產的效率,還改變了人與機器的關係。iPad並沒有改變這個本質,但iPad也許史無前例優化了福特的大設計。
「這很困難,因為當今公司的財務系統不是為運營設計的。但是,我們正在將運營系統和財務系統整合起來,朝未來的方向邁進。」寶潔CEO羅伯特·麥克唐
納在一份麥肯錫的調研報告裡說。他對iPad輔助生產的設想是通過這一系統,能看到任意時刻、任意工廠、任意生產線上任意產品的實際狀況和相應的成本數
據。
iPad正在漸漸改變許多行業的工作方式,但這一點並不容易為普通人所察覺。
2011年,《第一財經週刊》曾經做過一次iPad使用者調查,當時在182名受訪者中已經有54.82%的公司人用它收發郵件,46.4%的人用它
做會議記錄,39.16%拿iPad給客戶做演示,48.8%會把電腦中的文件傳輸到iPad裡隨時查看。在那篇《Toy or
Tool》的文章中,我們發現iPad作為工作設備已漸成趨勢。
現在我們又用一週的時間對206位公司人進行了調查,他們中有45%屬於管理層,30%工作超過10年,有10%的被調查者說他們公司已經普及了iPad,而有接近29%的被調查者表示「iPad可能會逐漸取代傳統工作方式」。
你可以在前面的圖表裡看到更詳細的調查結果。對於那些B2B行業而言,拍照、定位這些普通消費者熟悉的應用正是它們的工作方式之一。中遠集團的一位員
工對《第一財經週刊》表示,它們正嘗試將iPad作為集裝箱報廢的操作平台,當運輸船在航行過程中遇到集裝箱損耗時,就像簽到一樣地將地理位置、時間、破
損照片等信息捆綁及時發回信息中心作為回報損害時的證據。
「當蘋果推出iPad時,製造業如夢初醒。行動裝置並非只和外勤員工相關,它對需要資訊、但無法久坐桌前的內勤人員也大有幫助。」研究機構IDC?Insight製造業分析師曼恩迪說。
2012年3月,蘋果公司送了一批iPad給北京史家胡同小學作為課堂教學工具,而更早的2011年12月,上海盧灣第一中心小學做了類似試點,並起
名為「云課堂」,但它們都不願意就教學細節透露更多,許多媒體對兩家的指責依然是「這個不便宜的設備作為教具意義何在」。
為盧灣第一中心小學「云課堂」做技術支持的工程師田野覺得iPad教學並不是一個噱頭,最明顯的好處與寶潔CEO羅伯特·麥克唐納說的一樣,數據及時
傳輸和集成。老師通過iPad分享教案,教完一個知識點後,學生在iPad上進行當堂練習,「云課堂」平台採集和分析全部學生的答題情況後自動同步數據到
教師的iPad上。老師對哪道題正確概率高、哪道題差錯在哪個環節,甚至每位學生的答題步驟都能一目瞭然。
「iPad為教學帶來的最大改變在於教師能獲得教學反饋,立刻有的放矢地進行指導。」田野告訴《第一財經週刊》,此前學校也試圖在計算機房進行類似的
測驗,但iPad顯然更為便捷。田野供職於上海嘉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它們的客戶還包括一家知名德國電氣企業。在那個項目裡,車床操作中細緻如螺絲的扭
距、角度等精密生產數據都能通過iPad採集彙總,以便工廠管理者隨時掌握生產線運作情況和實時評估。
數據彙總是這家公司的夙願,只不過過去每台車床都會連著一台計算機,數據彙總後還要傳輸到其他系統集中分析,現在這些都由iPad 一步完成:從車床到云端。
而福特當時為工人設定的工作角色此時更進一步。在這家德國公司的中國工廠裡,流水線每個工位旁都有架著iPad的支架,工人在操作過程中和iPad能
進行「傻瓜式交互指導」─每個工人都經過簡單培訓,但更細緻的操作工序則由iPad演示完成。即使是處理儀器故障這類複雜工作,iPad裡也早存有預案,
工人便不需要有經驗的師傅放下手中的工作代為推敲修理。
一切都是云、移動互聯網和App的結合體,雖然可實現這些的終端為數不少─但從蘋果的產品線來看,從iPod Touch到iPhone都可勝任。但iPad的屏幕此時成為不可替代的優勢,這在歐美的建築界尤為顯著。
「以前,我們的經理、銷售和質量監控人員不得不依賴打電話來獲取各種信息。現在,我們能夠以分秒為單位對手頭的工作進行操作,增加或減少訂單、變更貨
物等等。iPad使得他們擁有了一座移動辦公室,他們在哪兒都能像坐在辦公室一樣搞定所有工作。這大大減少了周轉期。」
Ozinga?Bros.?Inc.的通訊主管Tim?Ozinga對《第一財經週刊》說。
在全公司普及iPad之後,Ozinga開發了一款名為Ozinga?Concrete?Calculator的App對顧客開放。這款App能夠幫
助用戶計算一個具體項目會使用多少混凝土。進入這個App,用戶首先會看到一個計算器的界面,通過輸入長寬高
Ozinga?Concrete?Calculator能快速地計算出一項工程所需的混凝土量。不僅如此,它還具備交互功能。用戶拍下整個工作區域的照
片,並添加地址或輸入GPS坐標並發送這些信息給Ozinga。如果在他們的服務範圍之內,他們會迅速給出工程報價等客戶反饋信息。如果顧客在他們的服務
範圍之外,也還是可以使用計算結果,並將這些信息發送到個人郵?箱。
美國建築諮詢公司D7的董事長Joseph?Daniels這樣解釋他們推薦客戶使用iPad的原因。「iPhone嗎?不行。」Joseph說著豎起了自己的食指:「很簡單:手指粗。iPhone屏幕尺寸不夠大。這部手機用來工作還是有些麻煩。」
「幾乎每個人都使用iPhone或者其他觸屏設備,讓他們快速上手這個設備完全沒有問題。」D7諮詢的設計負責人Terrell?Woods說。一般
花3個小時員工就能學會如何用iPad組織和傳輸文件、做筆記,輸入關於設計和文件的錄音,尋找素材並且實時和幾英里之外的質量管控人員做報?告。
改變同樣發生在澳大利亞的建築工地上。推出建築藍圖管理應用PlanGrid的Loupe公司CEO?Ryan?Sutton-Gee認為,iPad是第一種可以真正被應用在建築工地上的電腦。它為解決建築行業,尤其是工程隊效率低下的問題提供了可?能。
擁有建築背景的Ryan一直都受困於這樣一個流程:在傳統的建築施工現場,當施工人員在施工中對某些設計產生疑問時,他首先需要特地去一工作間取出設
計圖,然後回到工地對著問題在設計圖上做出標記,接著再回工作間,把標記好的圖紙掃瞄發送給建築師。出於安全目的,電話、電腦、電纜都被擺在工地旁的一個
小房間,因此工程負責人不得不在那裡才能辦公。
而通過PlanGrid等應用,設計師和承包商站在正在砌磚的工人身旁就能完成調取圖紙、修改設計、與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工人的溝通等工作。事實
上,iPad的計算能力已經能夠滿足設計圖紙的渲染要求。加之PlanGrid本身是一個云服務,修改被上傳到云端後,能立刻被整個工程隊共享。
「可能在工具性上,iPad相較於傳統PC的優勢更突出。」在科技網站愛范兒上發表《平板電腦如何改變建築業》的作者Kevin?Liao舉例,不同的App可以把重力感應技術變身為吊線錘、陀螺儀、指南針等許多工具,它的運算能力還能使測量精度更細緻。
2012年1月16日,市場研究公司IDG公佈了一份《2012年iPad商用調查報告》,據說91%的企業用戶使用iPad工作,12%的企業用戶
表示,iPad已經完全取代了筆記本電腦,還有54%的企業用戶稱iPad部分取代了筆記本電腦。調查還發現,6%的iPad企業用戶聲稱iPad完全取
代了他們的台式電腦,另有33%的企業用戶表示iPad部分取代了台式電腦。?
其實討論iPad在多大程度上取代筆記本或者台式電腦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它更多是憑藉其SoLoMo(Social、Local、Mobile)的屬
性成為一種新的工作設備,並漸漸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個人。就好像現在,Ozinga的員工每天上班之前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就是確
認是否帶上了他的iPad。
聯繫編輯:[email protected]
還有哪些行業被iPad改變了:
1. 醫療行業
Manhattan
Research的最新研究數據表明,已經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歐洲醫生開始使用iPad來輔助工作。包括開病歷、寫醫囑這些紙質化工作內容,甚至察看、放大
和批註X光圖像都可以在iPad上完成。基於iPad開發的移動醫生工作站更能對一家醫院現有的醫療信息系統資源進行整合。諸如放射PACS系統、超聲、
病理檢查報告系統、手術麻醉、放療化療、電子病曆書寫等都能集成在醫生手邊的iPad上方便隨時察看和使用。
2. 銷售行業
現在有不少銷售已經開始帶著iPad去見客戶了。捧出iPad來實時查詢產品數據和替客戶登記信息,省去了紙筆書寫以及事後整理錄入的麻煩。有一些公司甚
至給每名銷售配一台iPad來考勤。上班時間銷售們必須打開定位功能,以便被確認是否按規定拜訪客戶;每月還需要在iPad的定製軟件中填寫自己的行蹤
表,以保證行蹤和定位位置一致。
3. 採礦行業
採礦一直是一個高危工作。不過俄亥俄州的一個採石場,礦主開始嘗試讓操作員使用iPad輕鬆地來對傳送機器進行啟動、停止等人為控制,遠程操控大大降低了
原本實地操作帶來的危險性,同時節約工作時間。通過iPad軟件平台的數據傳輸,礦主還能在自己的終端上實時監測材料質量。
4. 殘障人士輔助行業
iPad自身的許多功能十分適合用來為殘障人士的生活和溝通進行輔助,這讓許多企業能夠吸收殘障人士來輔助工作,幫助解決社會問題。例如SSB
Bart
Group開發的輔助應用就大量運用了VoiceOver、LED閃光燈、震動等特性幫助聾啞人士向外界傳達訊息。一些醫院也會使用iPad來對病人進行
言語矯治。
5. 科學研究
iPad是不是很快會成為除了顯微鏡、酒精燈、量筒之外科學實驗室的另一項標配24歲物理學家Richard
Bowman去年3月與同事合作開發了一款App「iTweezers」,能夠讓用戶通過觸摸iPad的屏幕來操縱微觀物體。具體來說,是用來控制光學鑷
子,一個用激光束捕捉和移動微觀粒子的工具。
6. 行政執法
美國的聯邦調查局和地方警察部門開始通過iPad 等設備來收集指紋,並迅速地識別潛在犯罪嫌疑人。當然iPad的定位、地圖以及記事本功能也為警察們執法提供了方便。還有一點,走在路上看到一個攜帶iPad辦公的警察多少能消除一點隔閡感。
11家改變世界的超牛X創業公司 你看好誰?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7/1897712.html喬
布斯有句名言「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這也是多少創業者
的夢想,然而看似一片繁榮的互聯網行業,創業公司多如牛毛,真正具有創新意義的卻屈指可數,下面就是Business
Insider對六年來,對世界不同行業產生了顛覆性影響的創業公司盤點,它們改變了教育,醫療,打印,音樂,融資等行業,當中有開源3D打印機
Makerbot,有首個光場攝影機Lytro,有信用卡終結者Dwolla,有超聲波充電器uBeam等等。
1)Makerbot開源3D打印機
顛覆行業:印刷與製造業
概念:能打印出任何3D模型。
創始人: Bre Pettis
地址:紐約市布魯克林
融資:從Foundry Group, Bezos Expeditions, True Ventures, RRE Ventures以及 Sam Lessin處獲得100萬美元融資。
為什麼具有顛覆性:能將數字文件變成實物,如果你的孩子需要一件玩具,可以掃瞄玩具實物,打印出來,不只是打印
機,也是實物「克隆機」。MakerBot還有更大的潛力,比如某天的鎖壞了,想要換一把心鎖,不用跑到商店去購買,直接打印一個就好,同樣,你可以打印
其他許許多多的實物模型,這就是MakerBot的顛覆意義所在。

2)眾籌平台Kickstarter
顛覆行業:融資與零售
概念:任何人,如果有好的idea都可以放到Kickstarter平台,大家參與融資
創始人: Perry Chen
地址:紐約
融資:從Union Square Ventures, Scott Heiferman, Zach
Klein, Caterina Fake, Joshua Stylman, Peter Hershberg, Chris Sacca, Jack
Dorsey, Joi Ito, Joshua Schachter, Jared Kushner, Matt Haughey, Chris
Kaskie, Chris Dixon, Dan Rosenweig, Craig Shapiro, Thrive Capital,
Betaworks處獲得1000萬美元融資。
為什麼具有顛覆性:改變了項目融資與發起的方式,在Kickstarter以前,大家不得不四處尋找投資人,花
費高,風險大,有了Kickstarter,創業者們在項目的嬰兒期就可以在平台上檢驗自己的概念產品,有時甚至連概念產品都沒出來就可以獲得融資,到目
前為止Kickstarter已經幫助了許多項目獲得融資,其中最近非常火的遊戲主機Ouya已經創造了多項紀錄,兩天融資超300萬美金。

3)超聲波充電器uBeam
顛覆行業:電子
概念:通過超聲波同時為多台設備無線充電
創始人:Meredith Perry
地址:紐約
融資:從 FF Angel, Andreessen Horowitz, CrunchFund, Marissa Mayer, Tony Hsieh, Ellen Levy, Cane Investments以及Ken Seiff處獲得75萬美元融資。
為什麼具有顛覆性:如果你去一個地方,帶著筆記本,手機,iPad等等,每台設備都有不同的充電器,是不是很麻
煩?像PowerMat這樣的設備也不錯,但是仍舊需要插上電板,而uBeam則省去了所有這些麻煩,僅靠超聲波,就能無限為所有設備同時充電,現在的原
型只能為鄰近的設備充電,但Perry希望能夠研製出遠距離充電的uBeam,比如吊在天花板上為所有設備充電。

Twitter完了!產品改變將背離生態系統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8/03/230653.html
科技博客網站Massive
Greatness近日刊載文章稱,Twitter的未來前景令人感到擔心,其原因並不在於開發者生態系統的騷亂狀況,而在於Twitter產品本身的方
向。文章指出,令人擔心的並非生態系統的問題,也不是商業化的必要性,而是產品的改變,這種改變可能會讓Twitter變得不再是Twitter。
以下是這篇文章的全文:
從表面上來看,Twitter似乎只不過是進入了似曾相識的另一個年頭。開發者滿腔怒火,所有人都威脅要離開;或者說,至少有數百人如此。還有傳言稱,開源競爭對手將浮出水面。Twitter完了,可能。
在過去幾年時間裡,同樣的基本情節已經不斷重複了很多次,以至於我已經感到麻木。所以,當最新一輪的故事情節來襲時,我幾乎不願多看兩眼。但在這一次,隨著故事情節的展開,我感覺到有些事情確實已經變得不同。
所有一切都正開始指向某種重大的事情。抱著這個想法,我閱讀了邁克·艾薩克(Mike Isaac)的文章,這篇文章讓我感到擔心。
在過去幾年時間裡,除了Twitter公司本身及其投資者以外,很難找到比我更加死忠的Twitter支持者。在早期的日子裡,大多數還抱著「這是
有史以來最呆瓜的東西」的想法,而那時我就已經傾倒於Twitter的潛力。在Twitter宕機故障看起來永無休止的年頭裡,我仍舊看好它。甚至是在
Twitter改採取的行動被某些人視為「懷有敵意」的時候,我還是在為Twitter辯護。
但是,我再一次感覺到情況已經變得不同。
很明顯,Twitter正在進行重大的轉變。很長時間以來,這是我第一次不確定Twitter是否正朝著正確的方向進發。開發者生態系統的騷亂狀況並不讓我感到十分擔心(雖然這與我的擔憂情緒有著直接的相關性),產品本身的方向才更加令人擔心。
Twitter把重點放在所謂的「Cards」上,這使其面臨著一種風險,那就是這項服務將在最基本的層面上發生改變。豐富的內容看起來將與140個字的文本內容具有平等的地位,而且在Twitter為商業化而付出的努力中,前者甚至會受到更多的強調。
需要說清楚的是,我知道為何Twitter要這樣做。實際上,所有人都應該這樣做。情況非常明顯,以至於本來不應作出解釋。但為了以防萬一,我的朋友亨特爾(Hunter)在上週以非常明確的措辭做出了說明。Twitter不是什麼非營利組織,它需要賺錢。而且,Twitter已經選擇了一條道路來這樣做。
我所擔心的問題是,這種選擇會影響到核心產品決策,引領Twitter走上錯誤的道路。當然,我所處的位置讓我無法肯定這一點。很明顯,這家公司正在採取它認為是最好的行動。我確定,我們將會聽到Twitter說這種行動對於更加「主流」的使用來說是多麼有意義。
但還是那句話:我無法做到十分肯定。
對Twitter來說,我認為變得複雜不是件好事。Twitter生來就是簡約的,是明信片、文本短信和狀態信息的自然延展。這是一種全世界所有人都應可以擁有的服務,無論人們所擁有的是什麼設備。
而Twitter Cards聽起來則像是朝著相反方向採取的行動。富媒體最好是在電腦和智能手機上瀏覽。閃閃發光的東西,讓人分心的東西,還有廣告。這聽起來就是不像Twitter。
Twitter不是報紙,不是遊戲平台,不是電視網絡,它可能比所有這些東西都要更加強大,因為它是如此簡單。就現在而言,它不像Facebook
那樣「性感」,通向用戶人數達到數十億的道路可能也會走得慢一些,但它擁有變得永恆的能力。但前提是,Twitter堅持走原來的道路。我是說,如果。
所有這些所帶來的不幸的副作用是,看起來這是系統性地背離Twitter的生態系統。毫無疑問,正是這個系統幫助Twitter到達了現在的位置。
過去幾年時間裡,Twitter已經變成許多服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結果是,種種理由已經讓Twitter對我們許多人來說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Twitter已經變成網絡「織物」中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它被編織到了所有東西中去,你無法做到在撤出那些「線頭」的同時不扯破這塊「織物」的一個良好組成部分。如果你非要這樣做,那麼結果是這塊「織物」就會變得不那麼好看。
但是,Twitter想要向前邁進,變成一個擁有更強控制力的樞紐,一個更加緊密的「紗線球」。Twitter想要變成另一種服務,將許多「線頭」引向自身。也就是象Facebook那樣。
然而,Facebook不需要作出將近180度的轉彎來就能做到這一點。用另一個比喻來說,Twitter看起來正試圖把魔鬼重新推回到瓶子裡去。就這種程度的轉變來說,我不確定這種做法行得通。
當然,在科技業者對此作出抱怨的同時,公眾在很大程度上沒有意見。但是,如果這個產品本身變成了另一種東西,那麼他們也會變得在乎起來。如果他們所
熱愛的其他服務由於Twitter的政策變動開始消失或是變得不那麼有用,那麼他們也會在乎起來。這種情況看起來確實會發生,這還是第一次。
與此同時,我還回想起了2009年11月份,當時Twitter正計劃推出轉發Twitter消息功能,時任該公司首席執行官的埃文·威廉姆斯
(Evan
Williams)在其博客上闡述了Twitter要這樣做的原因。就那時來說,這是一種重大的改變,是Twitter越過140個字範疇的第一個重大步
驟。當時我曾指出,Twitter此舉會帶來一種風險:複雜性會勢不可擋地壓倒這種極其簡單的服務。
不過,Twitter通過了那項考驗——而且可以說是非常成功地通過了考驗。現在這個網站的規模已經擴大了幾倍,轉發Twitter消息功能的使用量也很可能是其保持較老的「RT」功能所無法達到的。
因此,Twitter的未來還是存在一些希望的。但是,我總是會想起那種不好的感覺。我看到過當前的Twitter
Card服務,並且對其提不起什麼興趣。我不明白為什麼要有新聞摘要;內聯圖片是不錯,但我不覺得我會想要在Twitter平台內部玩微型遊戲;當然,我
也不想在那裡觀看長格式的視頻內容。因此,我再一次擔心所有這些「額外」服務將會壓倒性地讓Twitter分心,使其偏離一直以來真正關注的東西,那就是信息。
我不會假裝自己知道Twitter應採用什麼商業模式,但我認為不會是大型的、豐富的數據流內贊助內容。我覺得,這樣的模式對其他網絡來說可能行得通,但對Twitter來說則並非如此。
這就是我感到如此擔心的原因所在。我擔心的並非生態系統的問題,也不是商業化的必要性,而是產品的改變。我的想法是,Twitter可能會變得不再是Twitter。
我很清楚自己就像是一個大聲驅趕孩子們離開草坪的老頭子,但是他們有理由想要在我的草坪上玩耍。我所擔心的是,庭院設計師會把我的草坪變成一片沼澤。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