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國網斬獲巴西特高壓輸電項目 130億投資“普惠”國內電力設備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7542.html

國網斬獲巴西特高壓輸電項目 130億投資“普惠”國內電力設備

一財網 董來孝康 2015-07-20 22:34:00

在國內輸變電產能過剩、市場競爭激烈的局面將持續的大環境下,國家電網主動出海,有利於為國內電力設備企業培育新的業績增長點。

巴西總承包特高壓輸電項目“花落”國家電網,國內電力設備企業有望迎來巨額新訂單,當地時間7月17日上午,國家電網獨立參與巴西美麗山水電±800千伏特高壓直流送出二期特許經營權項目(下稱“美麗山二期項目”)競標,中標項目30年特許經營權。

這是繼美麗山一期項目之後,國家電網在海外中標的第二個特高壓輸電項目,也是首個在海外獨立開展工程總承包的特高壓輸電項目,項目工程投資超22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36億元,項目運作將采用投資+總承包+運營的模式。

業內人士表示,由於上述項目為總承包制,國家電網公司在選擇設備供應商時具有自主權,中國西電、平高電氣、特變電工、許繼電氣等上市公司有望從中受益,尤其是特高壓細分板塊。中國西電相關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這對於公司來說的確是一個好消息,公司也會參與競標。

據了解,美麗山二期項目是巴西第二大水電站——美麗山水電站(裝機容量1100萬千瓦)的送出工程,將新建一回2518公里的±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兩端換流站及相關配套工程,輸電能力400萬千瓦,計劃於2020年正式投入運行。

早在2014年2月7日,國家電網公司與巴西電力公司以51∶49股比組成的聯營體,成功中標美麗山一期項目。

當時,國家電網新聞發言人王延芳對媒體表示,巴西美麗山項目對推動特高壓輸電技術、設備和經驗走出國門,推動中國高端技術走向世界意義重大。但王延芳這句表述用在美麗山二期項目上更為貼切。據了解,美麗山一期項目主要電力設備訂單被西門子“收入囊中”。

美麗山二期項目有兩大特點,一是國家電網獨立中標,二是運作模式是總承包制。也就是說,國家電網具有自主選擇電力設備供應商的權力。

中國西電相關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坦言,如果國家電網針對美麗山二期項目進行招投標,公司這邊都會參與競標的。

“二期項目為國家電網獨立中標,訂單值得期待。”平高電氣高管也向媒體證實,公司將跟隨國家電網“出去”。

我國輸配電設備行業內企業數量眾多,但隨著近年來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普遍采用集中招標采購,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超、特高壓等級已呈現幾大寡頭充分競爭的格局,國內廠家的市場份額快速上升,在高端市場已超過合資(外資)企業。

“一方面,在長期、大規模國內電網建設過程中,國內電力設備企業的技術和生產經驗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另一方面,由於成本低、產品性價比高,在與價格昂貴的國外電力設備品牌競爭中有明顯優勢。”在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宋智晨看來,電網獨立中標美麗山二期項目,將助推國內電力設備企業獲得更大的海外市場份額。

國家電網中標美麗山二期項目的消息之所以牽動著眾多設備商的神經,是因為國內電力設備企業的主要客戶都是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輔之以五大發電集團。

以中國西電為例,其主要從事輸配電設備研發、制造與銷售,2012年到2014 年營業收入分別約為124.81億、130.52億和138.7億元。中國西電第一大客戶為其貢獻近83億元的營業收入,占比高達58.72%。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就“產品銷售的主要客戶是否以兩大電網為主”的問題采訪中國西電相關人士時,被給予了肯定回複。

國家電網的一擡手一投足都會對國內電力設備供應商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今年6月下旬,中國西電發布公告稱,在國家電網“蒙西-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第一批設備招標”活動中,公司開關類、變壓器類及其他類產品的中標總金額為16.51 億元,這相當於中國西電2014年度營業收入138.7億元的11.90%。

據媒體報道,根據美麗山二期項目投資估算,預計將帶動超過50億元國產高端電力設備出口。宋智晨等業內人士認為,在國內輸變電產能過剩、市場競爭激烈的局面將持續的大環境下,國家電網主動出海,有利於為國內電力設備企業培育新的業績增長點。

其實海外電力設備市場前景相當廣闊,不止百億規模。記者從中國西電方面獲悉,目前美國電網設備陳舊老化,預計2015年美國年度電網投資將達到195億美元;俄羅斯電網也有80%的電網設備使用期限超過20年,預計未來十年電網投資達1000億美元。中東、北非地區由於電力需求的持續上升,未來五年電力建設將投資2500億美元。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808

陸金所再變局:19.538億美元鯨吞平安普惠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4757.html

陸金所再變局:19.538億美元鯨吞平安普惠

一財網 安卓 2015-08-20 20:39:00

至此,平安普惠將成為陸金所控股的全資子公司,而中國平安通過陸金所控股間接持有平安普惠。陸金所與平安普惠聯姻後,上市或猶如囊中取物。

對於陸金所和平安普惠來說,以後每年的七夕,都將是一個結婚紀念日。

七夕(8月20日)晚間,中國平安發布關聯交易公告稱,中國平安保險海外(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平安海外控股”)擬將其所持有的Gem Alliance Limited(即“平安普惠”)100%的股權轉讓給Wincon Investment Company Limited(“陸金所控股”,即“陸金所”的最終控制公司),股權轉讓完成後,平安普惠100%的股權將由陸金所控股持有。

公告指出,陸金所控股向平安海外控股發行面值為19.538億美元可轉換本票作為股權轉讓對價。至此,平安普惠將成為陸金所控股的全資子公司,而中國平安通過陸金所控股間接持有平安普惠。

這是繼陸金所剝離P2P業務,轉型純平臺,與前海征信合作打造P2P行業“人民公社”之後的再一次變局。剝離出去的業務緣何又合並進來,合並之後,陸金所開放平臺的獨立性是否受影響?這背後,陸金所又在醞釀著怎樣的布局?

“線上+線下”O2O矩陣

今年3月中旬,中國平安對外宣布打造普惠金融業務集群,整合平安直通貸款業務、陸金所轄下的P2P小額信用貸款,以及平安信用保證保險事業部三個模塊,直指消費金融服務。7月份,三大模塊整合完畢,並最終形成平安普惠的三條業務線:無抵押業務、有抵押業務和小微企業(SME)業務。

在新成立的平安普惠里,原本屬於陸金所的P2P業務是一大重點,在整合時也頗費了些心思,平安普惠董事長兼CEO趙容奭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坦言,在三個模塊里,陸金所的P2P業務的整合難度相對較高,具體難在陸金所的線下團隊,在與平安普惠融合前,陸金所本身擁有自己的地面銷售團隊、管理團隊和產品團隊,涉及大約106家門店,部分門店又與平安信保的門店重合。所以,趙容奭采取的方式是直接將陸金所的團隊融入到現有的線下團隊中。

整合之後,陸金所不僅失去了P2P業務,還失去了地面團隊,成為純線上平臺。

那麽,既然立誌成為純平臺,緣何又要耗巨資收購擁有龐大地面團隊的平安普惠?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多位接近陸金所和平安普惠的人士處獲悉,二者合並的目的在於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實現金融服務線上和線下的無縫銜接,發揮各自的優勢,形成規模效益,促進雙方更好發展。

事實上,普惠金融的誕生帶有強烈的線下基因,目前平安普惠擁有超過33000名的員工總數,累計客戶數超過200萬人,貸款余額超700億元,線下門店數近700個,趙容奭曾對本報記者表示,未來還將不斷地擴張地面部隊。

而與此相反,陸金所擁有大量的線上資源、線上優勢突出。陸金所目前擁有1200多萬穩定的互聯網客戶資源,截至今年6月,累計個人零售端交易總額超過2000億元。

據了解,此次交易完成後,普惠金融將轉向輕資本模式運行,加速規模化擴張;並通過線上與線下的結合,節約成本提高效率。而陸金所也將獲得強大的線下服務支持能力,對此,陸金所一位相關負責人也表示,未來,陸金所將形成線上+線下(O2O)業務模式。普惠金融強勁的業務增長潛力,更可幫助陸金所實現快速盈利。

合並完成後,普惠金融與陸金所成為陸金所控股旗下並立的兄弟公司,普惠金融也是陸金所平臺的合作方和產品供應方之一。

值得註意的是,近日陸金所剛剛宣布打造P2P行業的“人民公社”,徹底轉型為第三方開放平臺。而此次交易,平安普惠連同自身的P2P業務再次被裝進陸金所的大平臺中,是否違背了陸金所P2P開放平臺獨立性的初衷?

對此,陸金所方面強調,P2P開放平臺將完全定位於平臺,撮合借款人需求和投資者需求,另外還提供交易相關的輔助服務,例如信息發布、支付等服務,是一個一站式網絡投資理財平臺,也是第三方獨立平臺。陸金所開放平臺將通過法律結構、技術手段和流程防火墻設置,保護進駐平臺的P2P機構的核心商業信息。

提升估值 為上市鋪路

事實上,相對於陸金所這種純線上模式,尚難預期快速盈利的前景來說,平安普惠可謂是一只持續下金蛋的母雞,且屬於高產的那一種。

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為平安普惠2015年設定的目標是新增貸款1000億元,“我們差不多完成了,上個月單個月是新增80億元左右,而且目前還沒有真正開始有抵押業務,SME的量也很小。”趙容奭在7月底對本報記者透露。

將噱頭十足卻盈利預期模糊的陸金所與穩紮穩打高盈利性的平安普惠整體轉入陸金所控股,顯然極大地增強了陸金所控股整體上市時在資本市場講故事的能力,對於提升其估值定有很大的幫助。

梳理以往的多次變動,陸金所始終難逃積極謀求上市的話題。2015年3月,P2P業務從陸金所剝離。其時,P2P行業的法律和監管問題還未明確,多家P2P公司爆出大量壞賬,有媒體就猜測,陸金所轉向Lfex(金融資產交易平臺)是為了更好的上市。

其後,陸金所宣稱獲得了新的資金支持,總額達30億元人民幣,目標更是直指上市。最近一次傳出疑為上市提高估值的變動就是剛剛宣布轉型為P2P版“天貓”。

如今,互聯網金融監管的靴子終於落地,P2P等互聯網金融業務也有了明確的方向,該行業未來必將面臨一番正面、激烈的廝殺。陸金所與平安普惠聯姻後,上市或猶如囊中取物。

而這或許就是馬明哲在陸金所身上的最終布局了。

編輯:林潔琛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612

彭蕾:互聯網帶來普惠金融的黃金時代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6517.html

彭蕾:互聯網帶來普惠金融的黃金時代

一財網 王瑩 2015-12-16 17:00:00

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的突破,讓普惠金融從一個公益概念成為真正的商業機會,普惠金融在中國正迎來發展的黃金時代。2015年12月16日,在烏鎮舉行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螞蟻金服CEO彭蕾指出,隨著金融行業以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普惠金融在中國已經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代。

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的突破,讓普惠金融從一個公益概念成為真正的商業機會,普惠金融在中國正迎來發展的黃金時代。2015年12月16日,在烏鎮舉行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螞蟻金服CEO彭蕾指出,隨著金融行業以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普惠金融在中國已經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代。

根據世界銀行每三年發布一次的普惠金融報告,全球普惠金融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要在世界範圍內實現金融的“普”和“惠”,實現公益性與商業可持續性之間的平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發展中國家,僅40%的家庭進行儲蓄,有借貸需求的人中僅21%的人通過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

以中國為例,經過這麽多年的努力,已經實現了基本金融服務的廣覆蓋,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還沒有解決。截至2015年6月底,全國小微企業中,有貸款的戶數只占全部小微企業總數的兩成左右;農村金融尚需突破。截至2014年末,城鎮和農村每萬人擁有銀行類金融服務人員的數量比達到了329:1。

彭蕾認為,互聯網金融恰恰能通過降低成本,緩解信息不對稱,提高觸達率等方式,推動普惠金融的發展。依托互聯網的新的支付方式,能讓每一筆支付的成本降低至幾毛錢,截至目前,螞蟻金服旗下的支付寶為超過2億用戶提供平等且沒有門檻的水電煤繳費等便捷民生支付服務。因為成本的降低這些服務對於用戶都是免費的。

此外,彭蕾還指出,農民想獲得金融服務是非常難的,他們缺少信用積累,傳統的金融服務也無法觸及到偏遠的山村,而互聯網的技術正在改變這一切。螞蟻金服通過互聯網方式建立新的風險甄別體系,降低融資成本,快速、有效地服務小微企業、中低收入群體以及農村用戶。不久前,河北清河縣農民馬玉明已經體會到這些給他帶來的好處。螞蟻金服發起設立的網商銀行,通過互聯網給馬玉明發放了8萬元的旺農貸貸款,馬玉明用這些錢買了一輛拖拉機,僅僅20天就收入了7.5萬元。

據了解,像馬玉明這樣的故事正發生在中國各個地區。目前旺農貸已經覆蓋了中國17個省的65個縣,近1000個村。截至目前,螞蟻金服已經累計服務200多萬小微企業,累放貸款5000億元,其中服務43萬家農村小微企業。

互聯網技術下的普惠金融不僅僅幫助了小微企業、農民獲得了更多的金融服務,同時也給更多的老百姓帶來了更多的收入。通過互聯網技術打造的新理財方式,余額寶上線一年就覆蓋了全國2749個縣。截至目前,余額寶用戶已經超過2.4億人,戶均規模為5000多元,累計為用戶增加了400余億元的財產性收入,其中為廣大農村地區的用戶增加了超過40億元的財產性收入。彭蕾還透露,螞蟻金服在今年10月份推出了“互聯網推進器計劃”,希望在未來5年內助力1000家金融企業實現轉型升級。

編輯:於艦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295

【2016兩會】伊利董事長潘剛建議:打造新型農業普惠金融模式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58003.html

【2016兩會】伊利董事長潘剛建議:打造新型農業普惠金融模式

一財網 張菲菲 2016-03-06 18:10:00

潘剛建議,第一,由國家設立或指定專職機構,對龍頭企業實施清單制管理,建立新型農業普惠金融體系。第二,鼓勵農業龍頭企業設立普惠金融機構,為三農打造內生性融資動脈。第三,由國家設立專項基金,緩釋產業鏈普惠金融的風險,提高金融支持的普惠率。

日前,全國政協委員、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在其《關於建立新型農業普惠金融體系的提案》中提出,建立起“政府+龍頭企業+產業鏈中小企業”的架構體系,打造“政府基金+產業鏈普惠金融機構+融資主體”的新型普惠金融模式。

具體而言,潘剛建議,第一,由國家設立或指定專職機構,對龍頭企業實施清單制管理,建立新型農業普惠金融體系。第二,鼓勵農業龍頭企業設立普惠金融機構,為三農打造內生性融資動脈。第三,由國家設立專項基金,緩釋產業鏈普惠金融的風險,提高金融支持的普惠率。

打造更具特色的農村普惠金融服務體系

2015年初,銀監會在監管架構改革中專設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部,標誌著我國普惠金融發展邁入了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的新階段。2016年,“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資成本,全面激活農村金融服務鏈條”再次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中。

不久前發布的《國務院關於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的通知》則提出,要“規範發展各類普惠金融相關新型機構”,包括“大力發展一批以政府出資為主的融資擔保機構或基金”。農業普惠金融又一次迎來了利好政策的推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再擔保行業趨勢前瞻與發展戰略規劃分析報告》表明,2020年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新增貸款需求為18.48萬億元,與2015年的年新增僅3.5萬億元相比,兩者缺口巨大,這將為未來我國普惠金融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另有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末,全國涉農貸款余額達到25.1萬億元,農戶貸款覆蓋率22%,農戶申貸獲得率91%,農業普惠金融發展收獲了階段性發展成果。

然而,面對“新常態”下經濟增速下行、小企業經營風險加大帶來的壓力,農業普惠金融也暴露出機構數量多、客戶數量少,單筆額度大、業務規模小,杠桿比例低、融資渠道窄,政策升級滯後於行業發展等一些發展問題。為此,政府、龍頭企業、金融機構需要聯合創新,協力打造出更具特色的農業普惠金融服務模式。

農業普惠金融亟需政策支持

潘剛表示,盡管政策一再向農業普惠金融傾斜,企業及金融機構不斷在農業普惠金融上嘗試創新,並且在支持中小企業、農戶等實體經濟活動,培育弱勢群體的“造血”機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農業普惠金融作為一個旨在幫助農村人口脫困、助燃農村經濟引擎的系統大工程,要實現彌補農業現代化短板、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幫助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不僅要靠市場邏輯,由龍頭企業牽頭,開發農業細分產業自身的造血功能;更要依賴國家邏輯,由政府發揮支撐作用,對農業普惠金融創新予以更多的政策支持。

據了解,伊利集團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實施產業鏈普惠金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過融資擔保、商業保理,不到一年半的時間,累計為上下遊500余戶三農、小微企業提供了10億元以上的融資,平均融資成本控制在6厘左右,比社會平均融資成本低40%左右。實踐證明,行業龍頭企業或產業鏈核心企業實施產業鏈普惠金融,是解決三農、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一條有效途徑。

潘剛表示,由於金融具有天然的風險屬性,而農業產業鏈普惠金融收益難以覆蓋風險,龍頭企業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有限。所以,在產業鏈普惠金融實踐中,即使伊利集團支持了500余戶上下遊企業,但獲得融資支持的客戶在產業鏈上下遊客戶總數的占比仍不足3%。

打造新型普惠金融模式

對此,潘剛指出,改變這種現狀,需要建立起“政府+龍頭企業+產業鏈中小企業”的架構體系,打造“政府基金+產業鏈普惠金融機構+融資主體”的新型普惠金融模式。具體建議如下:

第一,由國家設立或指定專職機構,對龍頭企業實施清單制管理,建立新型農業普惠金融體系。

在國家層面,潘剛建議,選擇產業政策支持、三農受惠明顯、受經濟周期影響較小的農業細分產業,在國家層面設立專職機構,允許該機構不按現有金融監管機制執行,而以有諸如存貨、動產登記等一定創新內容的法律配套支撐,幫助龍頭企業突破地域限制,改變由於現行普惠金融機構相關監管政策中存在“不得跨區域經營”條款,而導致全國性經營、產業鏈上小微企業遍布全國的龍頭企業,無法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普惠金融服務的局面。

在企業層面,潘剛建議,推出龍頭企業準入標準,即具有全國性廣泛影響力、行業排名前三、已設立或有意設立普惠金融機構、已具備了一定的風險管控能力“四大標準”,通過該專職機構對龍頭企業實施清單制管理,由符合要求的龍頭企業牽頭,建立“政府基金+龍頭企業+產業鏈中小企業”的新型農業普惠金融體系。

第二,鼓勵農業龍頭企業設立普惠金融機構,為三農打造內生性融資動脈。

在潘剛看來,龍頭企業擁有信息、資源、數據等方面的優勢和信用,能夠著眼於產業鏈內部各主體之間所產生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對整個產業鏈進行統籌考慮,這為產業鏈融資創新提供了基礎性條件。為此,建議龍頭企業利用這一條件,在農業產業鏈內建立服務現代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及中小企業的內生性融資動脈。

具體來說,鼓勵龍頭企業設立融資性擔保機構或小貸公司等普惠金融機構,基於對上下遊企業的實力背景和可能存在的借貸關系的了解,系統化統籌中小企業的資金支持和風險控制,專業、定向支持自身產業鏈上的中小微企業和農戶,提高產業鏈上流轉資金的使用效率,實現金融的“一池活水”對農業產業鏈上的新型經營主體及中小企業的資金滴灌。

同時,潘剛建議,鼓勵中小企業通過與龍頭企業設立的新型普惠金融機構建立和諧關系,解決貸款難的問題,並為龍頭企業增收,讓由龍頭企業挖掘的這一股內生性的金融活水,既惠及農業產業鏈上的中小企業,也反過來惠及龍頭企業自身。

第三,由國家設立專項基金,緩釋產業鏈普惠金融的風險,提高金融支持的普惠率。

“擔保作為融資體系中的基礎性制度,對企業乃至整個實體經濟發展都十分重要,但就目前小微企業的貸款風險而言,如果沒有擔保,無論銀行還是其他金融機構,均不會輕易向他們放貸。加之農業又是個生產周期長、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高、利潤率低的產業,龍頭企業在農業產業鏈內開展普惠金融服務,必然要承受更大的風險。”潘剛表示。

為此,潘剛建議,國家設立專項基金來承擔部分信用風險,針對農業產業鏈普惠金融特點,對符合條件並設立普惠金融機構的龍頭企業,按對產業鏈融資的支持程度在財稅上予以適當政策傾斜,或通過專項基金對龍頭企業普惠金融進行再擔保或按不良率補償,起到風險緩釋作用。

此外,潘剛還建議,龍頭企業掌握已有的小額信貸信用評級技術、微貸技術、現金流分析技術,並把更加先進的風險防控技術引入到農業普惠金融服務當中,通過借鑒交叉驗證機制、動產質押融資技術,以及借助互聯網及大數據分析技術,將行業整體風險控制到最低。

編輯:林潔琛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984

普惠金融專家:“高效抽水機和低效灌溉器”是縣域金融的普遍困境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4-22/1000216.html

“高效的抽水機、低效的灌溉器是縣域金融普遍面臨的困境。但世界銀行、IMF等組織都一致認為,普惠金融最有可能成功的是中國。未來五年是普惠金融發展的黃金時期。”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長貝多廣在浙江青田舉行的“縣域經濟與金融創新”論壇上表示。

____.thumb_head

每經記者 施娜

“高效的抽水機、低效的灌溉器是縣域金融普遍面臨的困境。但世界銀行、IMF等組織都一致認為,普惠金融最有可能成功的是中國。未來五年是普惠金融發展的黃金時期。”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長貝多廣在浙江青田舉行的“縣域經濟與金融創新”論壇上表示。   

該論壇由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的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和浙江青田縣、中國銀行麗水分行聯合主辦。

貝多廣認為,整體經濟社會結構呈金字塔形,大型企業、政府、富裕階層處於塔頂,微型企業、自雇經濟體及大眾工薪階層構成塔中,1.8-2億的農戶位於塔底。而塔中及以下則構成了經濟主體部分,占到全國GDP60%以上,就業人數占到80%以上,稅收占到50%以上。

但與此相對應的,金融卻是倒金字塔形的,主要是為處於頂端的大型企業、政府、富裕階層服務,導致高端金融服務過剩,而越往下金融服務越不夠,金融服務嚴重失衡。

“數據顯示,浙江青田存貸比非常低,在其他縣域也是如此,說明縣域地區是整個金融市場的資金提供者,是個高效的抽水機,但縣域地區放貸微小,是低效的灌溉器。” 

在縣域農商行、農信社、郵儲等銀行是儲蓄調動系統,而保險、租賃、理財在縣域幾乎是微不足道。

近幾年來,金融機構也在嘗試創新商業方式,金融創新過去的發展中,形成了小額貸款市場,但現狀格局主要是大多數小貸公司還是圍繞中小企業,貸款規模也比較高。

不過現在有了新的趨勢,部分小貸開始轉型,向微貸發展。現在的商業銀行也開始有趨勢,業務下沈,但因為模式等多方原因,很難向微小下沈,所以微貸領域還是一片藍海。

普惠金融是全球金融創新的重要方向,金融創新角度看,有兩個指標,一個是市場創新,開拓新的業務覆蓋面、新的客戶;二是技術創新。

在兩個指標體系下,又有三類創新。

第一類創新包括漸進式創新一級金融機構對現有產品、服務、運作方式的改善;第二類創新由金融機構導入現有的新技術,服務過去未觸及的市場與客戶;第三類創新被稱為“創造性跳躍”,徹底改變現有市場面貌,比如京東、阿里等非傳統金融機構的闖入。

貝多廣最後提到數字化普惠金融需具備四個要素,即金融服務商、網絡運營商、代理商、終端用戶。其中最核心問題是如何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將服務傳遞到終端用戶。

  • 每日經濟新聞
  • 張喜威
  • 每經記者 施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435

聚焦包容性 別讓“普惠金融”變了味兒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9505.html

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普惠金融,希望通過政策引導扶持,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的、有效的金融服務;同時,確定農民、小微企業、城鎮低收入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其他特殊群體為普惠金融服務對象。

然而,隨著普惠金融一詞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大眾視野,對其含義的理解也有所偏差。

“普惠金融聽著很好聽,但有點變了味。搞這一行的人也多,做普惠金融中心的也不少,但‘普惠’仍然被很多人誤解為‘優惠’,甚至有些業內人士都公開稱‘普惠’就是以優惠的條件向廣大人民群眾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近日,世界銀行東亞太平洋金融發展局前首席經濟學家,中歐-世界銀行中國普惠金融中心主任王君說道。

普惠金融應上升至國家戰略

普惠金融是根據英文inclusive finance翻譯而來,因此王君認為在某種意義上“普惠金融”也可以被稱為“包容性金融”。

“普惠金融的本質是向原來正規、傳統金融機構服務未能覆蓋到的群體提供金融服務。”王君分析稱,這類群體往往具備一些共同特點:地域上主要分布在邊遠地區、農村、城鄉結合部;對象主要是微小企業甚至個人;從資質方面來看,通常這類對象不能提供正規的資產負債表。這些特征使得他們無法進入需要財務數據“背書”的傳統金融體系。

但從目前情況來看,普惠金融服務對象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並未得到有效解決。目前我國的金融體系中,大型國企和中型企業等均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取發展所需要的資金,但小微企業以及部分低收入人群獲取資金困難的問題卻一直難以解決。

因此,王君認為,中國迫切需要制訂普惠金融的國家戰略,澄清一些重大問題,比如,普惠金融為哪些人服務?這些人有什麽特征?按什麽原則滿足其需求?用什麽樣的方法和政策措施?怎樣確定重點,分清優先緩急?在多長的時間內實現目標?除了要了解當前的相關現狀和市場需求外,建立普惠金融戰略還需要有明確的目標和客戶群的定位。

“近年來,一些政府部門出於善意,在很多不需要補貼的地方去補貼,不需要引導的地方去引導,抑制了民間機構和市場發揮作用。政府過多地關註直接提供金融產品,忽略了公共基礎設施,造成很多資源浪費。”王君建言,要實現普惠金融的目標,各級政府的職能需要重新劃分,重新定位。在金融服務領域,也應該分清楚哪些是逐利的金融機構願意去做的,而政府則集中精力去加強金融體系建設、健全金融基礎設施。

規範互聯網金融為“普惠”助力

值得註意的是,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金融的普惠性得到了極大延伸, 通過互聯網技術降低了金融服務的成本,恰好提升了普惠金融服務群體的金融消費能力。

上海銀監局局長廖岷在參加中歐世界銀行普惠金融沙龍時表示,互聯網金融或者金融科技(FinTech)可能會顛覆一些服務的方式,但無法徹底顛覆金融規律。

不同規模的企業對於互聯網金融的需求有明顯區別,大型企業信貸需求很容易通過傳統的金融機構實現,它們的問題是如何借助互聯網提升資金管理效率,而小型企業主要集中在融資需求,如何通過互聯網拓寬融資渠道。這意味著互聯網金融在金融服務“普惠”上,仍有創新的空間。

但不容忽視的是,在村鎮銀行、網貸機構蓬勃發展的過程中,也暴露出效率與監管存在的一些問題。

為了讓我國的Fintech能夠真正在普惠金融或者包容性金融的發展中發揮作用,廖岷提出應該遵循金融穩定理事會(The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簡稱FSB)提出的“對於金融科技的監管評估框架”,該框架為各國監管部門評估金融科技提供了良好的借鑒,我國也在逐步實施。

廖岷分析稱,該框架可以分為“三步走”。首先,國家監管當局要評估金融科技領域的某種產品或者服務究竟是不是創新,其創新之處以及創新機構所表現出來的主要特征。第二步,評估創新業務、創新產品背後的原因,是為了降低成本、優化風險管理還是為了規避監管?其發展是因為金融市場本身的自然衍化結果,還是有新的市場出現?等等。第三步,則應該評估新業務、新產品對金融穩定的影響,包括微觀層面和宏觀層面。

“希望這個框架的應用能夠為規範我國FinTech或者互聯網金融發展提供一個契機,推動公司用其創新的技術手段,為我們國家的包容性金融做出應有的貢獻,這樣我們才能實現很多人期待的彎道式超越” 廖岷說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884

平安普惠線下門店面臨變革 O2O模型初現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8613.html

京東金融、螞蟻金服和大陸金所旗下都有消費金融業務,但不同的是,螞蟻金融和京東金融的消費金融偏向純線上,而陸金所旗下消費金融業務的主體平安普惠不局限於線上,在線下也有數量龐大門店體系。

近日,本報采訪平安普惠副總裁兼首席風控官林允禎時,她表示,隨著平安普惠消費金融O2O體系的構建,線下體系也將面臨變革,門店功能將進一步整合,數量也會隨之減少,但業務模塊將更加清晰,最終形成“線上風控、線下銷售及貸後管理”格局。

風控模式的演變

《第一財經日報》:早年,平安普惠的風控技術主要是以韓國、中國臺灣、日本等地的風控技術為基礎,這是世界小額信貸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具有方便、快捷、壞賬率低、經營者利潤高等優點,那麽這種風控技術是如何在國內市場演化的?

林允禎:確實,我們3、4年前主要吸取了這三個地區、國家的經驗,但實際上就中國市場而言,如今的情況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從2013年底開始,我們就出臺了新的風控戰略。這個戰略並不是從任何一個地區或國家借鑒過來的,而是基於我們在中國市場上的經驗和基礎打造的。而且我們融入了更多科技因素到模型當中。就現在的平安普惠來說,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模仿別人了。

《第一財經日報》:隨著經濟增速下行,整個社會信貸體系的不良率攀升,平安普惠是如何設計自己的催收模型以及進行後續不良資產處置的?

林允禎:我們有自己的催收模型,平安普惠在全國有770家門店,他們非常了解當地的客戶。在放款之後,對於政府客戶或者是M1(逾期1-29天)逾期的客戶,我們會采取相對比較簡單的催收,比如說到期日給客戶推送短信提醒。如果客戶錯過了還款日,門店會給客戶打電話。M1的逾期階段並不是真正意義上比較嚴重的逾期行為,一般來說在此階段客戶還是具有還款能力的。這個時候我們是會讓當地的催收團隊去處理,99.9%可以通過電話或者是短信的催收方式讓客戶還款。

從30天逾期開始,就由總部專業催收部門進行催收。我們在上海、合肥、成都三個城市有催收中心,一共有600多名員工。他們是專職催收,負責從30天到79天的逾期客戶。

如果客戶出現80天的逾期,我們會把這些賬戶的催收工作委托給外部的催收公司,但這些公司必須符合我們的資質要求。

《第一財經日報》:平安普惠如何規範催收員的行為?使其科學催收,避免出現惡意催收的問題?

林允禎:對於催收行為,我們有非常清晰的工作手冊。對於外部催收公司,我們會提供這樣的工作手冊,包括話術及規則。同時也會做一些常規的稽核和突擊檢查。如果委外公司出現違規行為,我們會按照其違規嚴重程度進行處罰。

O2O模式下門店功能變革

《第一財經日報》:平安普惠有龐大的線下團隊,但風控是標準化的,如何協調線上標準化的風控和線下區域差異性的問題?

林允禎:我們信貸政策超過90%都是基於系統和模型的,盡可能降低人工幹預。但基於各地的差異性,當地可以運用一些自己比較獨特的政策。比如說,某些城市某個特定的行業情況可能非常糟糕,當地可以向總部申請特別的政策針對特定客戶。今年開始,我們的系統會囊括因地制宜政策的管理功能。

這也是為什麽我們要有O2O平臺,這是今年4月份實現的。我們希望把線下產品挪到到線上去,大部分的流程都可以通過機器實現,我們現在測試百分之百的線上流程,即便客戶面談,也在使用遠程面談的方式,幾分鐘就可以完成。

也就是說,最終線下門店的功能就只有兩個:一是銷售,二是貸後管理。而且銷售中心只做銷售,其他剩下的部分是貸後管理。O2O實現之後,客戶不再需要到網點辦理業務,之前的門店也需要改革,變成當地的貸後管理中心。

《第一財經日報》:改革之後門店的規模會有什麽變化?

林允禎:舉個例子,假設一個城市有12家門店,12家門店現在的規模和功能都是一樣的,一般有3-5個客服專員,一個門店經理,一個副經理,一個直銷團隊。但改革之後,我們會把幾個團隊相同崗位整合到一個大中心里去。所有的直銷員之前是分布在十二家門店當中,改革後到兩個銷售中心就足夠了。

客服中心同樣如此,客戶服務的功能會歸集到三至四個客戶中心去。另外,我們在當地還會建立一個非常大的催收中心。最終的形態是:12家門店會演變成兩個大銷售中心,一個大貸後管理中心,再加上相對來說規模較小的兩三個客戶中心。

差異化的不良容忍度

《第一財經日報》:平安普惠對於不良的容忍度是怎樣?

林允禎:整體來看,消費金融行業不良率大概在8%-10%之間。具體到平安普惠,我們面對不同的客群有多樣的產品,每個產品的定價、信貸損失標準都是不一樣的。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考慮不良率:

首先目標客群。以平安普惠來說,無抵押貸款的目標客群信貸損失率最低可以達到3%,最高在10%-11%之間,加權平均是7%-8%。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也在不斷調整自己的客戶目標定位。

第二,為不同的目標客群,有針對性的提供不同的產品。

第三,采用多樣性的政策和流程。為優質客戶提供更好的產品、更低的定價、更便捷的體驗。

另外,有抵押貸款最糟糕的情況下的不良率是2%,我們的目標是0.5%,最後平均下來在1%左右。在未來,平安普惠有抵押貸款的占比會逐漸增高,整體不良率自然會下降的。

《第一財經日報》:平安普惠未來是否會考慮申請消費金融牌照?

林允禎:這要看平安集團的策略,我們還不太確定具體時間。但我覺得,最重要的並不是申請消費金融的牌照或其他牌照,而是形成一套非常具體化的模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896

交通部將定“普惠”與“特惠”政策 提高扶貧精準性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6297.html

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副司長範振宇12日表示,將在“十三五”期間,提高交通扶貧支持政策的精準性,加快推動“交通+生態旅遊”、“交通+特色產業”、“交通+電商快遞”扶貧,使交通扶貧支撐特色產業發展的功能更加突出。

當日下午,在接受交通運輸部組織的2016年“小康路·交通情”重大主題宣傳活動記者集體采訪時,範振宇說,為提高交通扶貧的精準性,交通運輸部將制定“普惠”與“特惠”相結合的差異化支持政策,並在實際操作中賦予地方更大的自主權。

他說,交通運輸部還將制定適用於貧困地區發展特點的基礎設施、運輸服務、運輸裝備標準體系。根據貧困地區自然環境、發展需求和建設難度,因地制宜地確定建設方案和建設標準,最大限度的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交通運輸部給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十二五”期間,交通運輸部在11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西藏、四省藏區、新疆南疆四地州等3個特殊地區公路建設投入了超過5500億元車購稅資金,約占“十二五”期全國車購稅總投資的45%,帶動了全社會對公路建設近2萬億元的投入。

五年間,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建設了6.6萬公里國省道和36萬公里農村公路,打通多條“斷頭路”和“瓶頸路段”,幫助654個鄉鎮和4.2萬個建制村的群眾走上了瀝青(水泥)路。到2015年底,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96.1%的鄉鎮和86.5%的建制村通了瀝青(水泥)路,95%的鄉鎮和81%的建制村通了班車,縣城基本都實現了二級以上公路覆蓋,許多貧困縣還通了高速公路。

“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有力地改變了貧困地區‘山里山外兩重天’的局面,許多貧困地區幾代人‘出門水泥路,擡腳上客車’的夢想變成了現實。”範振宇說,不少貧困地區礦產、能源、旅遊等資源得到有效開發利用,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

但由於自然條件惡劣,資金、土地等資源要素保障不足等原因,貧困地區交通發展仍相對滯後,覆蓋面不足,交通方式單一,服務質量偏低,交通運輸仍然是貧困地區突破發展瓶頸的“短板”。

第一財經記者從交通運輸部得到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有826個建制村不通公路,35285個建制村公路“未通暢”。全國農村公路技術等級結構顯示,二級及以上只占4.3%,三級公路占8.5%,四級公路占74.5%,等外公路占12.7%。

“早期建設的農村公路受資金制約,只能按照‘先通後暢’的原則建設,技術標準低,抗災能力弱,安全防護設施不足。”交通運輸部農村公路局楊國峰處長對記者說,部分以村委會主導、村民投工投勞方式修建的村道,只是解決了晴雨通車問題。同時,隨著農村交通量的快速增長,以及村村通班車的需要,現有農村公路改造升級和安全保障工程建設任務繁重。

公路建設運營“三分建、七分養”,楊國峰介紹,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農村公路總里程已達398.1萬公里。“建設好這些路不容易,護好、管好這些路更重要。如果養護和管理工作跟不上,小病不治成大病,路網出現大面積損壞,會造成更大的損失,來之不易的建設成果也將大打折扣。”

按照現行法規,縣級政府是農村公路的責任主體,但事實上,縣級政府公共財政投入嚴重不足,對農村公路建設養護的配套資金難以落實。楊國峰介紹,以養護為例,2009-2012年,省地縣三級公共財政投入僅占養護總投入的29.3%。

範振宇表示,交通運輸部將強化交通扶貧主體責任落實,把交通扶貧規劃的所有建設任務、規模分解到各片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市(地)縣,倒排工期、抓緊施工、強力推進,做到層層壓實責任,級級傳導壓力。

範振宇告訴記者,交通運輸部擬和各省人民政府簽訂部省共建協議,建立交通扶貧部省聯動機制,加強監督檢查,將地方政府落實建設資金和相關支持措施、推進項目建設效果等因素與下一年度中央資金安排相掛鉤,實行“獎補結合”、“扶促結合”、“獎優罰劣”。

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副司長範振宇。攝影/章軻

一位背著小孩的婦女在快速通過滑坡路段。落後的農村公路給群眾出行帶來許多不便。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253

雷軍聯手劉永好辦民營銀行 定位“普惠補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6293.html

6月13日上午,第一財經記者獲悉,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四川銀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小米科技全資子公司)、成都紅旗連鎖股份有限公司三大股東,及其他5家優質四川名企聯合申請籌辦的民營銀行——四川希望銀行,正式獲得中國銀監會批複籌建,這也是四川省首家民營銀行。

一位小米方面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目前只是剛剛獲批,正在籌建,還沒有更多細節透露。籌備工作組將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要求辦理籌建事宜,自批複之日6個月內完成籌建工作。在籌建工作完成後,按照有關規定和程序向四川銀監局提出開業申請。

關於新希望、小米和紅旗連鎖攜手擬成立民營銀行的消息,最早公開於去年7月,上市公司和邦股份(現已更名和邦生物)公告了籌建民營銀行的相關事項,表示擬與小米科技、新希望等企業共同發起設立民營銀行(籌),首期註冊資本30億元人民幣。但不久和邦股份再次發布公告稱,民營銀行(籌)項目尚處於初步磋商階段,具有巨大的不確定性。

四川希望銀行籌備工作獲得了四川省委以及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在省政府的指導下,成立了民營銀行籌備推進工作組,並在四川銀監局下設推進工作辦公室。同時,新希望集團、小米科技和紅旗連鎖牽頭成立了籌備工作組,根據各發起人的授權,分別負責開展具體籌備事宜。

據悉,四川希望銀行註冊資本30億元人民幣,新希望集團、小米科技、紅旗連鎖三大主發起人分別認購總股本30%、29.5%和15%的股份。

其中,新希望集團是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同時是中國首家主要由非公有制企業入股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民生銀行的發起者和主要大股東,對金融行業運行及機構管理有著深刻理解與實踐經驗,其強大的產業資源和在金融領域的探索與布局將為四川希望銀行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小米科技則是國內移動互聯網領軍者,全球擁有超過2億的MIUI聯網激活用戶,是新一代移動互聯網平臺;紅旗連鎖在川內擁有2400多家線下門店資源,是四川省最大零售商貿企業之一,深入社區、商務區等,近距離接觸消費者,客戶黏性高。

綜合來看,三家主要發起股東分別在民營金融、移動互聯網和線下應用場景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這樣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組合使四川希望銀行先天具有獨特的差異化發展優勢。

四川希望銀行籌建負責人表示,四川希望銀行將以“普惠補位”為市場定位,以“移動互聯”為特定戰略,通過充分利用發起人在民營金融業的深厚經驗、互聯網技術和產業鏈優勢,使普惠金融服務隨時隨地觸手可及。四川希望銀行未來有望成為中西部首家移動互聯網銀行。融合線上與線下應用需求,四川希望銀行將重點為中青年活力人群和小微企業提供差異化、智能化的金融產品,構建和完善普惠金融體系。

通過地緣、人緣優勢,特色化、差異化的經營策略,四川希望銀行將成為連接民間資金和民營企業的重要紐帶,為落實“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四川省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618

【文津圓桌】: 互聯網金融“扶優、抑劣”,助推普惠金融新發展

隨著央行主導的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工作在全國相繼展開,人們開始對互聯網金融有了更加理性的認識。根據《2015中國網絡借貸行業藍皮書》,以網貸為首的P2P網貸行業發展至今,累計曝出1263家問題平臺,其中2015年網貸行業共曝出896家問題平臺。對互聯網金融行業進行“扶優、抑劣”刻不容緩。

而另一方面,諸多互聯網、大數據企業相繼湧入“三農”領域,以更先進的技術沖擊傳統金融的薄弱環節。在過去一年也擊中了“三農”問題十多年來諸多痛點。如何通過互聯網+普惠金融這種新形勢來服務“三農”?“互聯網+”與普惠金融支持“三農”發展的結合點和操作模式何在?風險如何防控?

近日,由國辦信息公開辦與新華社《財經國家周刊》聯合舉辦的文津論壇上,來自金融監管部門領導以及相關領域專家圍繞通過“互聯網+普惠金融”支持三農發展“新機遇、新挑戰、新商業模式、新政策、新監管”等深入探討並獻智獻策。

央行金融市場司司長紀誌宏:互聯網金融風險整治在於扶優、抑劣

從前期實踐來看,各方面均認為“互聯網+普惠金融”存在較大的市場發展機會,但最近確實出現了一些非常不利於正面發揮科技推動普惠金融作用的現象。例如,我們看到一些互聯網金融機構跑路和在農村銷售大量理財產品,農民還沒享受到融資的支持,卻反而被一些誤導性銷售所蒙騙,這種現象相當多。所以,當前很有必要加強和完善基礎性的監管制度。

當然,最近關於互聯網金融風險整治工作的展開,其目的在於扶優、抑劣,通過整治來支持真正的、確實有價值的、符合公平競爭原則的、符合金融發展規律的市場主體成長,並且還要建立起長效的監管制度和正向的激勵機制,讓互聯網技術真正大幅提升普惠金融程度,切實發揮它的正面作用。這其中,包括互聯網金融到底建立怎樣的準入制度,加強制度性建設的重點是哪些方面?在條件和資質中,需要什麽樣的人員來做這項業務?投資者的適當性的制度能否建立起來?保護投資者的機制能否建立起來?

首先要明確底線、守好底線,最起碼的要把非法集資、非法的證券經營活動、非法的期貨、非法的理財、非法的交易平臺等具有明確界限的非法活動進行懲治打擊,改善整個互聯網金融生態的環境,防止劣幣驅逐良幣,這是事關市場生態環境的建設。在具體工作中,要註意嚴禁高利率、交叉補貼形式的營銷,以及不當的宣傳廣告,同時還要加強消費者教育,提高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

最後,就進一步發展數字普惠金融,一是加強基礎設施性質的工作,包括數據管理制度的建立等。這部分內容有時候被稱為大數據征信。傳統的征信僅限於信用信息,特別是農村信用數據少,現在可能可以用其它數據來彌補和提升信息評價、信用評價的能力。但數據的采集、數據的使用、數據的管理一定要規範,否則消費者的隱私很難得到有效保護,這方面制度的建立需要一個過程。但是互聯網金融發展速度太快,目前已有一些機構自行建立數據庫系統,搜集消費者個人與消費等有關信息,有的甚至倒賣相關數據,消費者的隱私受到侵害,因此這方面的制度建立必須要抓緊,要盡快紮緊制度籬笆,明確業務界限,充分保護消費者權益。

二是加強數字普惠金融業務的監管,防止方向跑偏。一直以來,民間金融的監管就比較困難,再加上民間金融搬到網上成為互聯網金融,各種金融服務、金融風險邊界將大為擴散,必須要在金融的普惠、效率和安全之間找到平衡。必須完善監管制度,同時積極加強在農村居民中普及網絡知識和金融知識,既幫助農村居民提高風險防範意識,又擴大數字普惠金融的覆蓋面,防止不觸網人群更難獲得金融服務。此外,現實中城鄉金融服務的差距本來就比較大,而互聯網渠道的資金流向很難控制,如果缺乏有效規劃,也反而可能加劇農村的資金大量向城市轉移,加劇數字鴻溝現象,因此必須掌握好這一平衡,政策的制定和落實都必須要跟得上。

三是為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合作創造良好環境。過去,我們在準入制度對傳統金融機構嚴格地準入,可能有過高的門檻,同時對互聯網金融機構又是沒有門檻的,監管安排滯後。當前我們要在管理制度上掌握好平衡,為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金融機構創造平等合作的政策環境。

例如,政策上應支持傳統金融機構和電信業等新型的金融業態和服務科技公司加強合作,以多種形式的合作形成一個更加開放、更加包容的政策導向,來提升金融科技的應用水平,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此外,農村電商是不是金融機構也能辦?電商也在發展金融,這是雙向的融合,把信息流、資金流、物流進行融合,傳統金融機構是不是也能做到?各家電商在農村地區基層網點可否共享,以避免重複建設?總而言之,我們就是要從監管制度上創造便利,把農村產品流通和金融大市場融合這項系統性的工程完成好,讓金融服務惠及更多普羅大眾。

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避免互聯網金融劣幣驅逐良幣

互聯網金融的大的整頓已經開始,我認為之前有一些企業實際上並不是做互聯網的,只是打著互聯網的旗號,根本就沒有這個業務,確實是影響了這個市場的次序。所以黨中央國務院對這個問題很重視,首先肯定互聯網金融是我們國家金融改革的一個重要產物,它能對支持我們的實體經濟發展有好的作用,這是值得肯定的。

但發現這些問題之後應該及時整治,把那些不好的現象清除掉,避免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在的做法是通過整治、梳理、摸清底數,把情況搞清楚,哪些是非法的,哪些是在政策上有模糊不清的,把他們引導到健康發展方向。目前整個整治工作按照國務院要求是這麽做的,人民銀行、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還有國家各部委共同努力,互聯網金融協會也參與這項工作,共同營造一個互聯網健康發展的氛圍。

對於“互聯網+”與“普惠金融”,第一,要實現“互聯網+普惠金融”,必須結合中國實際,借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和做法發展普惠金融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固定模式,各國情況均有差異,中國若采取肯尼亞和孟加拉等國的模式,恐怕風險會很大,還是必須尊重本國國情。具體上,我國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情況還不一樣,西部地區比較簡單,但東部地區經濟發達、各類情況複雜,因而要特別註重風險防範。例如,中國互聯網金融企業80%都高度集中在東部6省,參差不齊,與西部地區形成較大差距,因而要有選擇、有區別地借鑒國際經驗和做法。同時總結我們中國自己的經驗,各地在互聯網金融管理上也在積極探索,只要這些方法是科學的,符合實際的,有安全保障的,都可以研究和借鑒。

第二項建議,鼓勵各類從業機構發展良性的競爭和合作關系。當今社會已經不能相互割據地來發展金融了,我國的電子商務、銀行、證券、保險以及互聯網企業均各有優勢,尤其互聯網企業在客戶資源方面優勢明顯,例如螞蟻金服的支付寶就黏住了大量客戶,擁有很重要的資源。我們應該鼓勵互聯網企業發揮其技術能力和計算資源,鼓勵傳統銀行機構與新型互聯網企業發展合作,擴大合作空間。同時,傳統金融機構還可以發揮其長期積累的風控經驗和管理經驗,以及人才優勢,將其比較成熟的經驗和比較有效的做法,與互聯網企業形成良性互補,實現“1+1>2”的效果。

第三項建議,要規範發展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是個好東西,但如果引導不好,讓其中一些動機不純的害群之馬存在,就會影響整個行業。所謂規範地發展,當前首先要把市場秩序重建好,因為創新總是走在監管的前面,但監管不能過於滯後,監管層要在發展的過程中及時地把措施補充到位,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不斷發酵和擴大。所以當前的重任是對互聯網金融進行全面整治,把害群之馬清理出去。

我個人認為,當前互聯網金融企業可分為三類,一類是經營較好的企業,具備良好的動機和管理實力,能實現比較好的風控並取得較好的市場效應。第二類是發展動機良好但自身受各方面條件制約,內部的風險管理能力、管理資源或者資金實力有限。這類企業需要加強教育和幫助,使其把內部措施夯實好,茁壯成長起來。事實上,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願望和熱情,希望搭上互聯網金融的快車,同時實現企業和行業的高速發展,但金融是一個很特殊的產業,需要諸多很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倘若不具備金融方面的經驗、人才、基礎設施條件,光憑熱情是無法將企業辦好的。第三類,就是一些動機不純的企業,借互聯網金融的“東風”來非法集資等,妄圖實現個人發橫財等私欲,必須清理出去。

第四項建議,要積極穩妥地發展移動金融。移動金融目前得到了全球的公認,是移動互聯網和金融深度融合的產物,具有兩者的雙重基因以及服務渠道多、範圍廣、效率高、適應信息時代條件等特征。當前,一部智能手機基本能實現所有的金融服務,接下去如果發展規劃得好、建設得好,現金收付業務、資金融通業務(借貸)、征信業務或理財業務均可以實現。

銀監會普惠金融部三農處處長王非:補充性金融服務解決“三農”見效慢

這些年來包括好多在線理財、在線支付、電商、小貸、P2P、眾籌等一系列有金融性質的商業模式大家都看到了,好像互聯網+金融成為了一個新的金融行業。

我們認為互聯網+金融從組織形式上看無外乎是三種,一是互聯網加金融業務,包括原來京東、淘寶在互聯網電商形成這種平臺以後做金融業務;二是金融機構本身的互聯網化;三是互聯網公司和金融之間的合作。

但無論哪一種,你在借助互聯網,或者互聯網公司做金融以後,金融本身實質和各種交易行為本質規則都沒有變化,還是要最原始的存款、匯款、貸款,資金的流向、交往和客戶之間的信任程度、程序、規則都要有,這是我對互聯網本身的認識。

普惠金融的實質其實還是普惠這個理念加上各種金融行為,或者是金融活動的融合,它依然沒有改變金融本質的運行規律或者內在的原則。

對於“三農”來講,大家總是覺得它的核心服務滿足不了,其實在存和匯方面還可以,貸的方面本身天生就是弱的,每個人都需要錢,每個人都需要貸款。除了借貸方面的所謂的普惠金融的機構的種類、網點的數量、基地的分布和服務範圍,除了信貸業務,就是所謂的融資,其它類型的金融服務的供給,基本上現有的狀況,跟國際相比包括國內縱向來看,也達到了比較高的普惠金融數量,這是我的總體判斷。

如果再加上現在一些輔助性的,包括小貸和民營的、私營的、社會投資提供的金融服務的話,它是一個補充。如果說你靠補充性質的金融服務來解決農村的問題,包括扶貧和普惠金融,扶持也好,鼓勵也好,推動也好,你推動現在新型的金融業態或者金融方式,把“三農”、普惠、扶貧都改善了,我們認為現在一個是見效比較慢,另一個是它會形成這種服務到後來還是逐利性的,因為金融的本質還是沒有變。

所以說,現在最重要的抓手是抓住現有基礎。我們認為利用現有的基礎,互聯網和普惠金融的理念還有潛力可挖,利用現有的服務網絡機構的基礎,通過互聯網觸角無限延伸的功能,繼續擴大全口徑金融服務的受眾範圍,說白了就是爭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讓每一個人都能起碼實現存匯業務,還有現代金融供給中普惠業務,還要借助互聯網實現信息處理效率。

從銀監會本身來講,我們主要有兩項工作。一項工作是提高金融服務在農村貧困地區覆蓋度,就是剛才我說的,利用所有可能的數量,讓服務內涵更加豐富,讓信貸、證券、保險都覆蓋到。還包括開戶、現金、儲蓄、匯率、支付、理財,讓所有的業務盡可能達到。

二是扶貧方面,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推動提供公平、持續、有效的金融服務,以小額信貸為支撐,更好地滿足建檔立卡貧困戶創業、就業、搬遷、安置。

京東金融副總裁許淩:“互聯網+”不是渠道,而是技術

互聯網金融機構把普惠金融掛在嘴邊,但是以我在銀行工作十年經驗來看,我覺得銀行一直在做普惠金融,是在不同時期用不同模式去做。銀行金融機構之前很少有人服務,後來設置很多的股份制銀行,目的是創設更多的網點和機構服務市場更廣,服務的人群更多。銀行的網點在選擇的時候,選擇人流量多的地方,商業聚集的地方,就是因為用一定的成本服務更多的人群,而且降低成本,有更高的服務效率。為什麽銀行要有很大的成本操作自己的商業風險、流動性風險,是因為獲得更高的評級,使得融資成本更低,發放給用戶的貸款更多。

所以提到普惠金融時,不一定限制在互聯網金融機構這種狹義的。互聯網金融的確能解決,但是我們內部認為更多的是Fin-tech的概念,金融科技的概念,我發現2016年Fin-tech成為一個熱詞,但是金融科技是不是一定是互聯網金融機構呢?我們上個月看了好多美國傳統的大型金融機構,從投行到大行,發現人家的傳統金融機構才是科技公司,大量的新科技、新手段替換人力手段,使服務人群更多,成本更低。所以我們認為並不是很火的Fin-tech就一定代表互聯網金融機構,而傳統金融機構就不是。

就看你怎麽理解互聯網+或者互聯網金融,互聯網+在我們的金融服務里扮演的是什麽角色?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互聯網+在金融服務里面是提高成本還是降低成本,我們看到很多機構是把互聯網+做廣告的,還是改善產品和提高風控效率的?真正的互聯網金融是什麽?互聯網是個渠道還是個技術?

當互聯網是個渠道的時候,很難真正實現所謂的普和惠。把互聯網看作一個技術的時候,所謂的互聯網金融其實是一個科技驅動和技術驅動的金融,可能幾年前是互聯網,最近幾年是移動互聯網,未來幾年可能是生物識別、虛擬技術、人臉識別。所以技術在里面真正扮演什麽角色,我們怎麽理解互聯網,我們更多把互聯網單純當做一個渠道的時候,那是非常狹義的,很可能走不出那個模式,把互聯網作為技術的時候就不一樣。

所以我們發現很多各類的金融機構其實也是互聯網金融,但是把互聯網作為技術提升,特別是在國外的模式里面,有很多的金融機構,里面自動化的效率、量化的效率、模型的效率、機器化的效率越來越高,使得比原來服務更多的人群,比原來的成本更低。

“無網絡不金融”其實就是這個概念,不是說這個網絡只在互聯網企業手里,任何金融機構也能做這個業務,從來沒有說金融機構不能開電商或者建設平臺的,技術在每一家手里,關鍵你把它當做一個渠道還是核心的科技驅動力?所以“無網絡不金融”,未來一定伴隨著技術普惠更多的人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8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