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油勘探与哈油气联合收购曼格什套油气公司


From


http://www.caijing.com.cn/2009-04-27/110154552.html


  4月24日,中石油集团在其官网上称,中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下称中油勘探)4月16日已与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公司签订了上述协议,而收购的具体金额待交割前调整。花旗银行在本次收购中,担任中石油集团的独家财务顾问。

  根据协议,中油勘探将与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公司在荷兰按50:50持股比例,组建合资公司Mangistau Investments B.V.用于此次收购。收购对象为包括Kalamkas、Zhetybai等油气田在内的曼格什套油气公司的全部上游和勘探资产。《财经》记者上周从中石油集团相关负责人处得知,曼格什套油气公司在巴甫洛达尔炼厂的58%的股权不包括在上述收购中。

  中油勘探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1857,香港交易所代码:00857)与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按50:50持股比例组建的合资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则是中石油集团全资持有的国际投资公司。

  据中石油集团官网介绍,曼格什套油气公司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最大的民营油气勘探开发公司之一,是中亚石油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该公司在哈萨克 斯坦拥有对15个石油和天然气田的勘探和开发特许权,并通过其子公司,拥有位于里海海域的海上油田和哈萨克斯坦西部天然气田的一系列勘探许可证。

  截至2008年12月31日,曼格什套油气公司剩余原油可采储量约为3.7亿桶,2008年原油年产量约为4000万桶(日均产量11万桶),另拥有天然气地质储量约418亿立方米。

  此外,中石油集团向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公司提供的50亿美元贷款,将实行专款专用,除了帮助资金窘迫的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公司实现联合收购,还 有一部分将用于建设一条由里海沿岸气源地贝内乌,通向南部城市奇姆肯特的天然气管道。在奇姆肯特,该管道将与由土库曼斯坦通向中国新疆的中亚天然气管道交 接,其中部分天然气将输送至中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1

海外能源收购范本:中石油收购曼油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4-29/HTML_CMVAALVTEJOV.html


中石油与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股份公司(哈油)的合作逐渐清晰。上周末,中石油在其官方网站上首次披露了收购哈萨克斯坦最大民营企业——曼戈斯套油气公司(简称“曼油”)的细节。

中石油将与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公司在荷兰按50∶50建立合资公司Mangistau Investments B.V.,再由合资公司收购曼油100%的有投票权普通股,对价为33亿美元。

与哈油合作

4月27日,一位中石油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称,33亿美元由双方共同承担。

曼油是中亚石油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也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最大的民营油气勘探开发公司之一。

该 公司在哈萨克斯坦拥有对15个石油和天然气田的勘探和开发的特许权,并通过其子公司拥有位于里海海域的海上油田和哈萨克斯坦西部天然气田的一系列勘探许可 证。截至2008年12月31日,该公司剩余原油可采储量约为3.7亿桶,2008年原油年产量约为4000万桶,拥有约418亿方的天然气地质储量。

4月16日,来华访问的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了中哈联合声明,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正步入全新发展阶段。中石油与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股份公司也在同一天签署了协议,中石油将为哈油提供50亿美元融资支持,并与该公司联合收购曼油。

“哈油的收购资金将从中石油提供的50亿美元中支取。”上述中石油人士对本报称,2009年1月,哈油就与中亚石油公司签署了“收购曼油52%股权”的协议,但由于缺乏资金,该收购未能如期进行。

海外收购蓝图

《华尔街日报》4月25日报道称,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一位官员透露,中国不久将披露一份能源业发展蓝图,以此作为2月份公布的石化业全面振兴计划的补充。该蓝图将鼓励国内能源公司进行海外收购,同时中央政府将为此类收购提供部分资金。

一位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负责产业规划的人士对本报记者称,该协会目前没有起草相关规划,但据其了解,发改委有可能在制定类似规划。可以佐证的是,鼓励能源公司进行海外收购,此前曾被多个石化业规划屡次提及。

2 月,发改委制定的《2009年至2011年石油天然气行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多方位支持能源国际合作。除对重大境外能源投资项目予以贷款贴息、优惠 贷款和提高财政注资比例等支持政策外,还提出要研究从外汇储备中提取一定比例设立海外能源勘探开发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石油企业获取海外资源。

而据本报记者了解,尚未公布的石化产业振兴规划细则的10条措施中,第6条就是支持企业进行境外开发。一位接近该规划的人士向本报透露,其支持方式主要是“简化手续,加强信贷支持”。

此等政策的背景是,金融风暴冲击下,国际油气资产价格大幅缩水。据北京世纪隆鑫投资公司副总裁马宏兴介绍,海外一些中小油气公司的市值已经缩水一半以上。

“国家石油储备能力有限,通过外汇换取石油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社科院研究员薛力称。中国第一批4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仅有1000万吨的储量,第二批基地尚在建设当中。

但马宏兴也对本报记者指出,目前海外待售能源资源鱼龙混杂,存在收购陷阱。“虽然现在是难得的收购时机,政府方面也给与了很大的支持,但能源公司更要注意规避风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2

宁高宁否认中粮收购汇源走多元化道路传闻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504/00066175971.shtml


  “中粮”致力打造全产业链食品企业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北京报道

  40亿打造粮油综合基地、洽购西凤进军白酒业、被传介入收购汇源中粮集团最近的动向引起业内人士普遍关注,舆论认为,中粮的一系列动作是其试水多元化发展的战略整合。

  “中粮不走多元化道路,而是专业化全面发展,我们致力于打造全产业链的食品企业、全服务链的城市综合体,随着以后的发展,中粮的道路将是越来越 专业化!”4月27日,针对近日来中粮密谋走多元化道路的传闻,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粮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宁高宁以肯定的 语气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中粮没有进行盲目收购”

  “即使没有今天的金融危机,我相信2009年仍然会有一些企业出问题。”宁高宁认为,目前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资产价格相对合理,可能会吸引更多企业投资海外。不过,过去部分投资海外的企业也经历了投资亏损,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些企业的股权投资损失惨重。

  宁高宁认为,由于各国市场的情况不同,企业“走出去”不应操之过急,要做好准备和调查工作,特别是要充分考虑会计、管理等方面的差异性。“经济 大环境好固然重要,可是危机也可能会改变许多企业的增长方式,而且企业中有些层面是不应受外部环境影响的,比如说成本、技术、品牌、团队等。企业在任何时 候都应向客户提供好的产品。”

  根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今年一季度,国际粮价在去年底的水平低位盘整,1、3月份小幅上升,2月份有所回落,3月份水平略高于去年12月,粮食现货、期货平均价格比2008年12月分别上升了4%、3.5%,但仍大幅低于去年同期。

  对此,宁高宁认为,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世界粮食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粮价平均上升了一倍多,食品危机成了国际性的担忧。“尽管世界粮食的 生产和加工每年有过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可这个行业在过去几十年并没有让人激动的价值创造产生。世界粮食和食品危机不会象人们想象的那么快,我们应该用专 业化的思维和角度经营。”他说,“当然,由于市场环境不好,消费必然会减少。但是,粮食不像钢铁,它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所以,中粮的生存不会有问题。而 且,中粮一直坚持基本的管理原则,没有进行盲目的跨国并购。”他认为,中粮在金融危机中不会收缩,实际上,中粮集团非但没有收缩,还借机切入了港口物流产 业链。

  投资40亿打造粮油综合基地

  4月28日,总投资40亿元的中粮集团天津粮油综合基地奠基仪式在天津临港工业区举行。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表示,中粮天津粮油综合基地是中粮在天津地区的重要战略布局,也是中粮向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新目标迈出的重要一步。

  “全产业链食品企业是指以消费者为导向,从粮食种植、贸易、物流,一直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系统。”宁高宁告诉记者。

  目前,世界四大国际粮油巨头“ABCD”(美国ADM、美国邦基、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的简称)均已经在天津建厂。油脂业内人士认为,拥有港口资源有利于粮油企业更好控制原料大豆(3536,159.00,4.71%)的进口时间、数量,这对于原料主要靠进口的大豆压榨企业而言,意味着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记者从中粮集团获悉,天津粮油基地投产后,将使中粮集团的油脂油料加工能力超过1500万吨。据中粮方面介绍,整个粮油综合基地计划总投资40 亿元,项目投产后,中粮集团在天津地区的油脂油料加工能力将达到600万吨,主要辐射中粮在华北、西北地区的粮油市场。同时,该基地每年还可以为华北及周 边市场供应230万吨的植物蛋白、90万吨的食用油等。目前,中粮集团油脂业务共有12家工厂,主要分布于江苏、山东、广东等地区,油脂油料加工能力超过 800万吨。

  与国际巨头抗衡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相对于高调的“四大巨头”,低调的丰益国际才是中粮在中国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

  新加坡丰益国际集团(Wilmar International Limited)隶属新加坡郭鹤年家族资产,目前丰益国际集团在中国国内食用油市场上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几乎形成垄断的局面。其旗下的品牌金龙鱼、胡 姬花、鲤鱼等广为人知,占据了国内60%以上的小包装食用油市场。

  在丰益国际2008年财报上,对在华业务的总结是,在取得小包装油和大豆压榨的行业领先地位后,“我们正通过延伸到其他农作物业务来提高我们现 有的结构和能力”。而在此之前,丰益国际还因斥巨资进驻东北,企图垄断国内非转基因大豆市场而被各界关注(详见本刊2009年第14期报道)。

  今年3月,丰益国际就与泰州港务集团合作成立泰州永安港务有限公司,建立该公司旗下第一个自有港口,用以辐射江苏及其周边地区。据悉,泰州港永 安作业区二期工程总投资2.8亿元,将兴建两个4万吨的杂货码头泊位,设计年吞吐量为130万吨,预计今年底建成投产。业内人士认为,该区域有望成为丰益 国际在中国市场的原料调拨中心。

  东方艾格高级分析师陈树韦认为,从目前的数字来分析,中粮天津基地项目建成后,其整体压榨能力将超过丰益国际,这对中粮抗击外资巨头将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目前中国粮油产业从单一加工到全产业链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

  中粮方面也透露,天津项目也将加强中粮加工国产大豆的能力,预计每年可收购、加工国产大豆150万吨,对于扩大内需、推动东北国产大豆的种植业发展、提高豆农收入以及促进当地就业具有显著带动作用。

  中粮、汇源“绯闻”路径

  ●3月19日,可口可乐对汇源的收购案被商务部否决。

  ●3月下旬,坊间传言称,中粮有意并购汇源,目的是“将新疆打造成中粮果汁生产基地”。

  ●3月底,有媒体报道称,朱新礼和宁高宁的私交甚好,而且有传闻称,2008年3月到4月间,朱新礼曾找到宁高宁,试探中粮有无兴趣接手汇源果汁的股份。

  ●4月上旬,业内有传言称朱新礼将考虑再次出售汇源果汁,接收对象为国企,且双方已在接洽。

  ●4月15日,朱新礼在香港举行的汇源业绩说明会表示,汇源依然在与潜在买家接触,而且“提亲的不少”。

  ●4月中旬,有评论认为,中粮是接手汇源的最佳对象。整合汇源资源将有利于中粮原股东套现部分资金,补充汇源的流动资金又能够最大限度节约收购方的资金成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49

吉利汽车否认将收购沃尔沃和萨博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509/20090509022650140.html


每经记者  李凌霞

        吉利汽车收购传言再起,日前有消息称吉利汽车已经投标竞购通用旗下萨博品牌,这引起了当天吉利汽车股价飙升。不过,昨天吉利汽车向香港联交所提交的公告显示,吉利没有计划收购萨博品牌或向沃尔沃公司提交投标。

        据了解,从去年以来,市场上就不断有民族品牌吉利汽车(00175,HK)准备通过收购国际品牌汽车而走向国际市场的传言。

        5 月7日,《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吉利已经投标竞购通用汽车旗下萨博品牌。报道指出,吉利汽车已提交了收购萨博子公司的要约,将乘汽车业动荡的机会来扩张海 外业务。报道引述消息人士指,一组吉利的管理人员在过去数周到瑞典考察了萨博的生产和研发设施,并会见了公司的管理层,吉利随后提交了收购要约。另外,报 道还称,数周前吉利刚向同样位于瑞典的福特汽车旗下的沃尔沃子公司提交了收购要约。

        上述有关吉利汽车收购的报道出来当天,吉利汽车股价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提振。该股全天涨幅高达18.64%,最高涨幅曾突破21%,当天股票的成交量也是急剧增加。

        对于有关报道而引发的股价异动,昨天吉利汽车发布公告称:“董事会不知悉公司有应披露而未披露的消息,公司没有且无计划对收购沃尔沃和萨博提交任何投标。”

        虽 然吉利汽车对于有关收购传闻做出了否定,但事实上该公司扩张海外市场的野心却已经是路人皆知的。在上个月刚刚发布的吉利汽车的年报中,公司直接表示,“最 近全球汽车市场共同面对的问题将导致全球汽车产业重组,这将为集团通过收购以进入新的市场及提升其制造和产品技术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商机。”吉利称公司未来 将“继续通过出口、兼并、收购和战略结盟在海外拓展,把本集团打造成一家具有国际性竞争力的汽车生产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07

吉利收购沃尔沃获多财团支持 雷诺淡出竞购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090511/07156206864.shtml


 吉利收购沃尔沃获多财团支持

  谈判团队已进驻哥德堡;雷诺淡出沃尔沃收购

  吉利汽车(1.2,-0.08,-6.25%)、兵装集团(南方集团)、东风集团(6.42,0.37,6.12%)……就在沃尔沃轿车未来东家“不断更换”之际,记者近日获悉,法国雷诺参与了对沃尔沃的竞购,接洽在一段时间之前就已开始,而现在已经淡出。

  这个小众的豪华轿车品牌自从被福特挂牌出售以来,就深陷各种猜测之中。沃尔沃中国的工作人员也开玩笑地说,“我们也在猜测下半年办公地点是不是杭州(吉利总部所在地)”。

  雷诺“可能已终止”收购

  法国雷诺是较早介入沃尔沃收购的企业之一,收购沃尔沃对于这家法国最大汽车制造商来说也具有很现实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国际业务上,雷诺在华布局也将发生深刻改变。

  日产-雷诺总裁卡洛斯·戈恩每次被问到雷诺在华国产的问题时,回答都简明扼要:“雷诺会国产,合作方一定是东风,目前没有时间表”。这也就意味 着,一旦雷诺并购沃尔沃成功,那么未来长安沃尔沃或许将不再存在,沃尔沃新的合资方将会是东风,一个东风-雷诺-沃尔沃合资公司变成了可能。这样的猜测得 到了一位曾经参与了雷诺洽购沃尔沃谈判的消息人士的肯定。

  记者向沃尔沃中国相关人士核实消息时得到了肯定的答复,“雷诺确实曾主动接触过沃尔沃,但项目可能已经终止”。另据来自中国某海外投资机构的消 息,雷诺并购沃尔沃的可能性正在减小,主要是因为价格和对沃尔沃盈利能力的评估结果不佳。记者致电雷诺中国,得到的答复一如既往,“我们没有接到总部的任 何正式通知。”

  萨博成为吉利备用方案

  通过上海车展及“小劳斯莱斯”英伦GE,世界知道了中国有个能造“劳斯莱斯”的吉利,而且也知道了这个吉利要收购沃尔沃。

  据熟悉此次收购谈判过程的人士介绍,“以中国民营汽车企业的身份收购沃尔沃可靠性并不高,但吉利身后有实力雄厚的大财团支持”。

  据记者多方了解,这些财团包括像英国BP石油这样的实力企业和一些海外私募基金。吉利谈判团队早已驻扎在哥德堡。同时,吉利准备了与沃尔沃谈判崩盘后的备用方案———收购萨博。

  ■ 吉利线路影响

  沃尔沃或将继续独立运营

  吉利并购沃尔沃这件事情,从技术层面来看,吉利确实可以获得相当先进的产品和技术。但两家公司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企业文化差异,这一点将成为吉利面临的难题。

  从市场层面来看,也是“吉利占了沃尔沃的便宜”,通过沃尔沃去发展海外渠道对吉利很重要,但这种单方面受益的并购并不利于未来的发展,怎么在保持沃尔沃的可持续发展是吉利的又一个难题。因此,保持沃尔沃独立运营将很有可能成为吉利的选择。

  此前,印度塔塔收购捷豹、路虎品牌之后,这两大品牌的运作无法融入塔塔现有体系中,目前仍处在相对独立的模式下,而这两大豪华品牌对塔塔的贡献率也很低,以至于未来新能源车型的开发还需要英国政府埋单。

  吉利收购沃尔沃还将产生另一个负面影响,那就是沃尔沃未来的品牌价值将有可能大幅缩水。这或将是沃尔沃轿车品牌被收购风波中最大的损失。

  ■ 雷诺线路影响

  雷诺将“落地”中国

  雷诺汽车唯一的一款高级轿车威赛帝未能在中高级及以上市场贡献销量。1999年雷诺与日产联盟之后,日产旗下的英菲尼迪品牌就成为整个联盟唯一的豪华品牌。

  雷诺收购沃尔沃,二者在技术和产品上的互补性显而易见,而日产-雷诺联盟的成功已证明了雷诺在跨国并购、整合上的能力。同时,沃尔沃一直都是雷诺卡车发动机和底盘供应商。

  在国际市场上,通过沃尔沃以往的销售渠道和良好口碑,雷诺将得以在北美等之前不曾涉足的市场开展业务。本周也有外电报道,雷诺正谋求收购通用土星以进入北美市场。

  其次在重要的中国市场,雷诺一旦收购沃尔沃成功,那就意味着它间接获得了在中国“落地”的渠道。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崔卓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28

东航再获20亿元注资 收购上航依然“沉默是金”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5-12/HTML_5J9TNJX49QN5_1.html


2009年5月11日上午,沪深股市开盘不久,ST东航(600115.SH)和*ST上航(600591.SH)即双双直奔涨停。收盘时,虽然上证综指下跌了近43点,航空股普遍大跌,但东航和上航两只股票的涨停始终没有打开。

一时间,“东航与上航的重组即将启动”的说法,再次在业界流传。

当天晚间,记者从可靠渠道获悉,东航集团公司再次获得国务院国资委20亿元的注资,连同此前获得的70亿元注资,迄今东航集团共已获得国家注资90亿元。

其中,2008年12月和2009年1月,国资委先后两次向东航集团注入30亿元和40亿元资金,正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注入ST东航。但证监会对此尚未批复,东航集团副总裁刘江波4月末曾告诉本报记者:“还在走程序。”

重组迷雾

2009年4月16日,东航股份公布的2008年度业绩报告,令市场大吃一惊:东航总资产731.84亿元,总负债却高达842.49亿元,每股净资产-2.37元。

而 2008年12月11日,东航股份向其控股股东东航集团定向增发30亿元时,还曾向媒体和投资者宣称:“截至2008年9月30日,东航股份资产负债率为 98.49%,一旦本次注资到位,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将降低3.77个百分点。”2009年1月,国家给东航的注资总额提高到70亿元后,东航股份称,其资 产负债率将降低8.36个百分点。

殊料,仅仅过了3个多月,东航的资产负债率竟高达115%。

“这既是企业的一种策略,同时也是出于企业的战略考虑。”东航的一位高管向记者坦承。而上海德邦证券投资经理万丛林认为:“东航洗了个大澡,有利于今后轻装上阵。”

事实上,早在东航2008年度业绩报告正式发布前,国家将再给予20亿元注资的消息,就已在东航内部悄悄流传。但对于一个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这20亿元新的注资仅是杯水车薪。

业界盛传,这20亿元注资另有用途——收购*ST上航。

巧合的是,截至今年3月底,上航的第一大股东联和投资持有上航38646万股股份,若按上航最近的平均股价5元计算,东航要取代联和投资,成为上航的第一大股东,需要掏出真金白银近20亿元。

“这可能是上航股价近期一直在5元以下徘徊的原因,因为如果其股价太高,东航的收购成本就会超过20亿元。”万丛林说。

东航收购上航的脚步似乎渐行渐近,但上航掌门人周赤最近的多次讲话,却给两个公司的联合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东航和上航的重组近期不会启动。”近日,周赤对媒体明确表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上级部门通知公司要与东航重组,董事会层面没有讨论过,东航高层也没有向上航方面表达过这一意向。”

在 东航与上航的重组中,上海市政府的态度无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报记者从东航及其他有关方面获得的信息是,上海市高层明确表示支持东航收购上航。坊间传言 称:前不久,上海市高层领导作出“八字批示”,要求加快推进东航与上航的重组。但上航方面传出的信息,却与此大相径庭。

另有一种说法是,国务院国资委确实与上海市国资委就东航收购上航事宜,进行了多次商讨,“但价格还没谈拢,上海方面觉得,东航大股东的价格出得较低。”

谁在搅局?

东航与上航的重组何时能见分晓?国家这20亿元新的注资,是否会加快两个公司重组的步伐?业内的普遍看法是,2009年6月底就可揭开谜底。

4月29日,东航董事长刘绍勇在参加上海世博会的活动时还表示,6月底,东航将会公开宣布究竟加入哪一家国际航空联盟。

根据东航现有的航线网络和与国际航空公司的合作情况,业界猜测,东航很有可能加入天合联盟。但此前,上航已经加入了星空联盟,因此,东航正式宣布加入哪个航空联盟之时,也许就是东航和上航的重组态势明朗之日。

但5月初,一篇题为《中国航空公司的重组之路》的文章,开始在网络媒体上流传。

文章直截了当地指出:东航与上航“弱弱相联式的并购重组,只能使这个家庭‘体力’更弱”。而“上航与国航一直合作愉快,两家企业没有战略冲突,在国际航线上可以互补以及资源分享。并且,两家企业不同处一地,合并重组后必将保留现有的经营模式,不会造成大规模的裁员”。

耐人寻味的是,此文最初刊载于香港媒体,刊发时间正值东航与上航的重组处于胶着状态的敏感时刻。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2007年“东新恋”时,国航就是在香港发动了针对东航与新加坡航空公司重组的狙击战。通过持续不断地收购东航的H股,国航成为了东航的第三大股东,最终成功地将新加坡航空阻挡在东航大门外。

事实上,国航一直觊觎上海航空市场,并渴望将上航揽入怀中,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去年以来,国航在上海建立的基地也搞得有声有色。

而近期在各大航空公司高层间流传的一则消息,更加凸显了上航的价值。

该消息说,民航局正在考虑出台一项政策:只有基地航空公司才可执飞由该基地城市起飞的国际航班。“如果这项政策正式实施,国航和南航的国际航班大都会被阻挡在上海航空市场之外,将主要由东航来享受这块蛋糕。而国航、南航青睐的,恰恰是上海国际航空枢纽港的地位。”

据本报记者了解,在这样的敏感时期,这篇重提国航与上航的“合并重组”的文章,已引起相关利益方高层的关注。

沉默是金

尽管东航与上航的重组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但刘绍勇自担任东航掌门人以来,在公开场合对与上航重组一事,始终三缄其口,明确表示“双方在重组问题上没有接触”。

但据知情人士透露,信奉“沉默是金”的刘绍勇,其实一直在有条不紊地推动着这项工作的进展。在这位人士看来,“与上航重组,对东航的发展、对刘绍勇都事关重大。”

而两个公司的重组,对上海市政府更有别样的意义。

在国务院前不久批复的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文件中,上海“国际航空枢纽港的建设”被列为重要配套措施之一。上航与东航的重组,无疑有利于上海航空市场的资源整合,有利于“两个中心”的建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贸易与经济系主任江可申教授认为,推动上航与东航重组,凸显了上海市高层的战略眼光和谋略。

“这两个ST公司的重组,看似是弱弱联合,由行政推动,但上航进入央企东航后,上海市政府在东航就拥有了话语权,这对上海航空枢纽港的建设乃至经济发展,都会带来潜在好处。”

记者从多个渠道采访获得的信息显示,若无意外,东航与上航的重组将在年内完成,2010年世博会开幕前,两个公司的整合将会完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48

华润创业重启收购 30亿元备用零售扩张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5-14/HTML_45VLGWK4JU8K_1.html


2008年下半年以来,停歇了不到一年的华润集团又开始启动收购征程,记者从华润万家内部获悉,近期,该公司不仅完成了对无锡永安超市连锁有限公司旗下25家门店的收购,将深圳民润超市纳入囊中也指日可待。

“今年将是华润万家扩张最快的一年。”5月13日,华润万家公共事务部经理姜艳介绍,“根据公司今年的扩张计划,将以自有资金30亿元进行并购或自行开新店,其中今年计划新增自开门店300家。”

今年年初,华润万家原CEO陈朗荣登华润创业(00291.HK)的执行董事及董事总经理职务后,零售业务的收购扩张更加获得母公司的支持了。

重启收购

据姜艳介绍,从今年5月起,华润万家分5批开始接收、改造无锡25家永安超市,至下个月,这些店面将全部完成改造后重新开业。

目前,华润万家在无锡及周边地区共10家店,公开资料显示,无锡永安超市连锁有限公司是无锡永安集团有限公司下属集批发、零售为一体的连锁企业。永安超市的25家门店遍布于无锡市区及各主要乡镇,其销售额和利润目前均保持持续增长。

通过此次收购整理,原永安超市的员工、后台体系和采购系统都统一纳入华润万家管理,华润万家店铺网络可以铺满整个无锡市场。

根据2008年中国连锁百强排行榜,华润万家(加上苏果超市)依然以638亿元的销售规模保持在第四位,截至去年底,该公司共有门店2698家,比2007年增加约200家。

根据华润今年的计划,将投资30亿元新增约350家新店,其中新增自开门店约300家,包括大卖场、便利店、生鲜超市等多种业态并进。

华 润旗下目前有大卖场、综合超市、社区超市、OLE、Vango便利店及社区购物中心等7种业态。今年3月底,华润万家成功中标成为天津市和广东省的家电下 乡流通企业,之前,该公司参与“家电下乡”项目的门店已经达到281家,覆盖华北、西北、东北、中原、华东和华南等共25个城市。

据姜艳介绍,华润万家正在研究对策以最便捷的方式实施“家电下乡”工程,构建零售网络下乡是重要渠道之一,像永安超市这样遍及主要乡镇的网络零售企业将是华润万家青睐的收购对象。

记 者从深圳零售业知情人士了解到,深圳民润超市正是华润万家理想的并购对象,虽然民润超市财务亏损严重,但是在深圳、广州、珠海销售网络广泛,尤其是社区店 面资源有相当收购价值。而今年年初,在深圳市政府的撮合下,深圳农产品正在与华润集团整体商讨民润超市和深深宝饮料资产的重组事宜,华润业是这次华润系收 购的主角。

4月份,华润万家首席运营官洪杰曾公开表态,将民润纳入华润体系只是时间和方式的问题,但目前正在了解和考察民润的情况,因此暂 无收购的时间表。洪杰表示,民润的经营管理是以华润派出的班子为主。华润接手民润的经营管理,会对民润门店资源进行整合,陆续关闭一些效益不好的门店,关 闭门店的员工将通过内部渠道重新上岗。

谨慎扩张

据记者从华润集团内部员工了解,华润万家洽购永安超市始于2008年年初,时值华润集团战略扩张期。到去年第二季度后期,华润集团开始暂缓收购项目,控制资本支出。

“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第一季度,公司主要是整理内部资产,同时对原来未完成的投资和收购项目进行落实,基本停止了新洽谈收购项目。”上述人士声称,“暂停收购使华润集团手里攒了不少钱,今年总体基调应该还是谨慎扩张。”

据集团首席财务官蒋伟曾透露,去年,华润集团在海外金融危机出现后,有预见性地将融资重点转移至国内,通过人民币银行贷款、中长期票据融资券等多种 方式,在市场上发行了85亿元的长期债,以及25亿中期券(分别为10年、15年),此外,去年6月份,华润集团还在香港市场上成功获得三年期40亿港元 的银团贷款。

今年上半年,华润股份在二级市场再次融资50亿港元,目前,华润创业虽然没有新的融资计划,但是据其2008年年报显示,截至去年年底,该公司现金及银行结存为76亿港元,用于收购的现金流充沛。

去 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国的消费需求增幅下滑,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统计,以全国重点大型批发零售企业为例,去年第四季度商品销售总额的增速分别是:10月份 10.74%,11月份9.52%,12月份11.24%,大大低于全年累计增长19.19%的水平。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楚修齐认为,市 场形势急转直下对零售行业的影响非常明显,零售企业资产估值迅速下跌,给资本实力强的企业提供收购机会。

对于华润万家前任总裁陈朗看来,危 机过后正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机会。今年1月份,华润创业董事总经理陈树林辞职由陈朗接任。陈朗2003年进入华润万家,时值华润万家内部管理层动荡,扩张整 合乏力,陈朗上任后叫停了华润集团“5年投资50亿元,达到500亿营业额,5亿元纯利”的“四个五工程”,近6年来,一直对华润万家进行管理整顿,苦修 内功。

上述华南零售业内人士认为,“新任母公司总经理,陈朗自然会对自己一手改造出来的华润万家扶植有加,华润万家经过这么多年的内部整顿,加上金融危机过后收购时机,该是出手大肆扩张的时候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11

潘石屹无缘前门改造项目 17.7亿收购商业物业


From


http://bj.house.sina.com.cn/company/2009-05-18/0559312142.html


  新浪房产讯 潘石屹(潘石屹博客)终于破解了前门项目的僵局,在历经2年多的持久战之后,他最终还是选择了退出前门改造项目,转而收购这个区域的商业物业。

    昨日,SOHO中国(企业专区,旗下楼盘) (hk.0410)发布公告,表示将放弃收购前门项目公司北京天街置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北京天街)49%的股权,转而以总计约17.7亿元的价格,收购 该项目5.47万平米的商业物业,折合楼面价格达3.23万元/平米。在5.47万平米的物业中,2.28万平米位于前门大街,并已经全部完工,其余 3.19万平米位于前门大街东侧显著位置,大部分待建。

  新的协议与2007年签订的原协议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原协议规定SOHO中国有权收购北京天街49%的股权,但由于前门地块涉及文物保护等相 关问题,该方案始终没有获得政府批准。而在新的协议中,SOHO中国将通过潘石屹控股的北京丹石公司获得收购前门项目最好地段物业的权利。该协议有待独立 股东的批准。

  尽管如此,潘石屹还是作出了乐观的表示:“我们认为前门重组方案对SOHO中国而言,是一个最好的结果,因为它使得我们用每平米32,328元的价格购买了这个项目中最好位置的物业,这个价格相对它的地段来说非常便宜。”

    据悉,这份协议同时还保留了SOHO中国对前门项目余下部分的优先合作权。

  百亿押宝前门项目

  前门项目,是指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前门大街一带的拆迁改造及房地产开发项目。2007年3月19日,丹石公司注资1.441亿元购入北京天街49%的股份,并已拥有其中33块土地100%权益,其余11块地块则需要通过招拍挂公开取得。

    但当时就有业内人士认为,潘石屹在前门项目上的“发言权”很少,另外两个股东——崇文区国资委和崇远投资不仅对项目的古都风貌保护、文物保护有“决定权”,对项目的商业定位也拥有充分的话语权,这将使SOHO中国面临艰难挑战。

  据了解,前门项目共有44块土地,其中33幅土地、规划总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由北京崇文区所属的北京天街置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天街公司)负责开发建设,另外11幅土地、规划总建筑面积19.5万平方米,由天街公司进行土地一级开发。

  对于潘石屹来说,另一个尴尬则在于SOHO中国在其上市招股说明书中就承诺,前门项目是其募集资金的主要投向,同时,由于很多投资者非常看好这个项目,这一项目被视作是SOHO中国在香港成功上市的筹码。

  2007年10月8日,SOHO中国成功挂牌,募资128.6亿港元。潘石屹公开表示,上市所融得的资金将主要用于购买前门项目的地块以及进行开发。

  去年1月28日,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网站上挂出了包括前门地区商业用地在内的土地招标信息。前门11幅土地中的8幅土地,被分成三个组团对 外出让,规划总建筑面积为15.3万平方米。1月31日,这三个组团的土地招标信息被从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网站撤下。SOHO中国前门项目因此“受阻 ”。(吕洲科(吕洲科博客)/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26

中国水业重提项目收购 成本将更低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516/20090516020025109.html


每经记者  李凌霞

        因为去年第四季度的金融危机,不少上市公司的收购计划被取消或者暂时搁浅,中国水业 (01129,HK)就是其中一家。不过,也正因为中国水业去年搁浅收购,今年再次收购时,价格变得更低了。受到重新收购污水处理厂及供水厂业务的利好消 息刺激,昨天中国水业股价表现抢眼,全天涨幅高达33.48%,报收0.295港元。

        中国水业集团有限公司宣布,通过其 全资附属公司迅盈控股有限公司与卖方信达管理有限公司及深圳市华南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订立了协议。据此,中国水业将收购拥有分别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四会市、 惠东县、博罗县及佛山市的八个污水处理厂,以及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一个供水水厂的多家公司的全部或部分权益。

        据悉,完成 上述收购的总代价为6.6港元,其中有6000万港元将由中国水业以现金方式支付;而另外的1.39亿港元及3.61亿港元将分别以发行新股及可换股优先 股的形式支付,新股发行价及兑换价均为每股0.182港元;剩下的1亿港元则将以发行可换股债券之方式支付。

        若上述发行的可换股债券及可换股优先股全部行使的话,信达管理及深圳市华南水务集团将最终持有中国水业63.55%的股权。相关收购及股本增加需待股东特别大会通过,待符合若干条件后方告完成。

        另外,就有关收购,卖方向中国水业无条件保证及承诺有关收购完成后的前三年,上述收购资产的综合除税后纯利将分别不少于4000万港元、6000万港元及9000万港元,并为此向有关托管代理存入代表1亿港元的证书作担保。

        据了解,实际上中国水业此次获得的资产注入本在去年就应该完成,去年8月20日,该公司宣布以总计为7亿港元的代价对上述多家污水厂及供水厂的收购,但后因第四季度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已经签订的协议在10月被终止。

        中国水业董事局主席李裕桂表示,由于中国政府现正采取措施大力鼓励及吸引外资及私人企业增加对内地水业的投资,所以中国水业便得以借此时机以更低的价钱重新启动收购上述目标公司。

        此 次中国水业收购的目标公司旗下污水厂的污水处理能力总规模为每日26万吨;其供水厂供水能力为每日27.4万吨。若完成对上述目标公司的收购后,中国水业 总供水能力及污水处理能力将分别达到每日562.4万吨及122.5万吨。该公司的战略目标是能够在三年内达到供水能力每日1000万吨及污水处理能力每 日200万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34

潘石屹:冬眠结束 今年重点收购滞销楼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520/20090520022509762.html


每经记者  卢肖红  发自香港

        随着楼市的小幅回暖,SOHO中国的冬眠策略也走到尽头。在昨天SOHO中国(00410,HK)于香港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董事长潘石屹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SOHO中国冬眠策略已经结束,今年公司的发展重点是收购改造  “滞销楼”

(包括已建成和尚未建成的暂时销售不出去的楼盘)。

        此前,公司收购改造的北京中关村SOHO,预计总销售额约为10亿元,两星期内销售额已达7.7亿元。

        潘石屹同时表示,收购北京前门项目部分商业物业的17.7亿元只是一个很小的数目,至于会否增持前门项目,将视市场情况而定。据SOHO中国首席执行官张欣透露,公司目前可用的现金和银行贷款约200亿元。

        “5 月8号才开盘的中关村SOHO,预计总销售额约10亿元,目前销售额已达7.7亿元。”潘石屹对目前中关村SOHO的销售,言语中不乏满意。张欣同时表 示,2009年还不稳定,尽管今年前四个月销售优于预期,公司也将按月上调销售目标,不过全年销售目标仍基本维持2008年水平。据悉,SOHO中国去年 总销售额为77.25亿元。

        对于今年一季度的回暖迹象,潘石屹表示,并不是楼市转好,而是政府放宽银根所致。此前房地产 商普遍存在的资金链紧张状况,目前来看已渡过危机。潘石屹表示,对于楼市是否见底,这个问题去年起就一直众说纷纭,也没见多少人能“抄底”,市场的变化往 往出乎我们的经验。

        同时,他表示北京和上海的商业气氛好,今后将集中物色北京和上海最优质的地段项目。他强调,公司重点发展商业地产,也不排除住宅的建设。目前公司重点放在收购一些别人销售不出去的地产项目上,买地和再建都是其次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