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空銅派“開始撤退 銅價會否反彈?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058

BF-AI883_CMDCOP_P_20150102171658

眾所周知,市場不會永遠做單向運動。

過去一周大幅反彈的原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此前原油多頭的潰敗也被認為是銅價在上月中旬崩盤的原因之一。

當前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三月期期銅價格為5675美元/噸,較上周的低位5339.5美元有所回升。

銅價是否會緊隨原油進一步反彈?這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上期所和LME內上月建立起來的空倉的規模和性質。

據路透社,有跡象表明上期所的部分空頭已經撤離。

空頭撤離上期所?

該社稱,現在通常認為本輪銅價暴跌是由中國幾家對沖基金對上期所期銅發動猛攻引發的。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1月14日,繼上海期銅價格下跌逾7%以後,LME期銅價格大跌超8%,創2011年9月來最大跌幅,盤中觸及5353.25美元/噸,刷新2009年7月以來新低。

以敦和投資公司(Zhejiang Dunhe Investment)和上海混沌投資(Shanghai Chaos Investment)為代表的中國對沖基金被認為是猛攻的主要發起者之一 。

1114104be8

圖一展示了過去幾年中,上期所期銅價格、交易量和未平倉量(Open Interest)之間的走勢關系。其中,未平倉量創下歷史新高,而成交量也飆升至歷史第二高。

此前,唯有2013年4月和2014年3月的成交如此活躍。巧合的是,在這幾個月中, 銅均遭到了大幅拋售。不禁讓人聯想,這次是不是中國“空銅派”的又一個傑作?

11415536fc

圖二展示的時間周期相對較短,同樣是上期所期銅價格、交易量和未平倉量之間的走勢關系。

有兩個地方值得註意:

第一,未平倉量在1月30日達到了峰值,銅價似乎遭遇了第二輪狙擊。

第二,隨後,隨著價格自低點反彈,未平倉量也急劇下降。

標準銀行分析師Leon Westgate本周二在報告中指出,“中國的銅市投機者在1月第二周和最後一周兩度大舉做空之後,眼下似乎正準備退場。”

根據上個月的交易活動分析,Westgate估計,中國投資者最初的空頭頭寸大多數建立在4.2萬元人民幣/噸(現在匯率約6722美元)至4.5萬元人民幣之間,而在4萬至4.15萬元人民幣的價格區間內成交量最大。

他表示:

上期所主力合約目前成交價在每噸4.04萬元人民幣左右……看來空方賺到的利潤或許沒有此前預期的那麽多。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這可能意味著,假如價格繼續回升,後市將會出現又一輪空頭回補。

但中國資金最近對期銅的追殺,或有更深遠的意義。

深遠意義

它凸顯出亞洲投資者日益增長的實力、以及他們在全球金屬市場上日益增強的影響力。全球金屬市場決定著從鋁制飲料罐到鉛酸電池等金屬制品的價格。

摩根大通估算,三大金屬交易所(LME、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和上期所)的期銅持倉量從2006年的約700萬噸,增加到2014年的約1250萬噸。其中上期所所占的份額從2006年的約6%增至2014年的約26%。

摩根大通表示,上期所增加的市場份額完全來自LME減少的市場份額,因為CME的占比基本不變,為13%至14%,而LME所占的份額則已從2006年的82%降至去年的60%。

中國基金為何在上月大舉做空期銅還不得而知。英國《金融時報》援引的分析師表示,相對於他們的歐洲或美國同行,在中國的許多投資者更不看好賤金屬價格走勢。

這大概反映出他們對中國房地產市場健康狀況的擔憂(中國銅需求約50%來自房地產市場),以及對政府打擊影子銀行的擔憂。一些事例表明,打擊影子銀行會影響交易員進口銅的能力。

這兩個因素往往被西方投資者忽略,他們相信中國一貫的銅消費模式將持續下去。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149

聯儲重於醒悟,人民幣空頭撤退的必然性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655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19 08:13 編輯

聯儲重於醒悟,人民幣空頭撤退的必然性
作者:王涵

聯儲會議:

2月26日我們召開電話會議(見微信《三個預期差》),指出美國經濟不支持聯儲持續加息,做空人民幣風險很高,資金轉向流入只是時間問題。本月聯儲會議盡管去除”耐心“一詞(加息還要加),但大幅調降增長及至年底的利率預期(從1.125%降至0.625),與我們的判斷一致。預期聯儲年內僅加息一次,持續加息的可能性不大,美元將有一波較明顯調整,美元兌大宗和新興市場的壓力減弱。

人民幣與跨境資金流向反轉,”外財“流入啟動:

1)政府的底線:不能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2)政府的能力:無論從資產負債、還是流動性管理,市場都難打穿央行“安全墊”;

3)貶值促出口不是選項:全球弱需求,弱匯率引發貿易保護將得不償失;

4)穩匯率:或有利貿易談判;

5)寬貨幣和強人民幣不矛盾:如寬貨幣致長期增長(利率)上行,反利好人民幣,1月底以來的俄羅斯就是例子;

6)匯率展望:6.15 +/-0.05是中間價中樞,資本外流壓力小時會貶一點,但不建議跟央媽“擡杠”賭貶值。

央媽的底線與能力

資產負債的測算,中國沒有貶值“平表”壓力:我們在此前多次講過,單純從國際收支頭寸來說,中國對外有4萬億美元負債(以人民幣計),6萬億美元的資產。因此如果從“外資撤出,平表”的角度來說,中國沒有1997年泰國那種“貶值做低負債,用於平表”的壓力。

拼籌碼的測算:央媽有能力穩定匯率。通常IMF的算法,是用短期外債與外儲之間的關系來作為匯率風險的評估指標。假設我們再激進一點,考慮市場上境外機構與個人能夠找到最多的人民幣砸盤籌碼(不含“墻頭草”的裸做空/多盤),估算的結果空方籌碼極限約10萬億人民幣左右(國外機構與個人在華持有¥4萬億人民幣左右的現金及股債資產,離岸人民幣存款¥2萬億,央行間貨幣互換¥3萬億多一點),這與央行的護盤籌碼22萬億人民幣(3.8萬億美元的外儲)相差甚遠。從這個角度來說,空方也難砸穿央行的“安全墊”。

底線是“不能出現趨勢性貶值預期”。上面籌碼的測算方法,沒有考慮的是“墻頭草”的裸做空盤,以及在趨勢性貶值預期起來後境內居民換美元的壓力。換句話說,如果中國老百姓恐慌了,人均換5萬美元,央媽肯定扛不住,所以“趨勢性貶值預期不能起來”是底線。我們在3月4日的文章中引外管局、央行官員的表述,就是想說明央行已經開始警惕了。央媽不想要趨勢性貶值預期,而且有能力護盤,那怎麽能賭人民幣趨勢性貶值呢?





貶值促出口得不償失

前述底線守住的前提下,是否可以考慮貶值促出口?個人認為還是有點得不償失。且不說這將延緩出口企業的轉型進程,當前全球的問題是“沒需求“,作為最大的出口國,小幅貶值杯水車薪,大幅貶值如果引發貿易保護,將得不償失(別跟我說”一籃子貨幣“,最終貿易格局的談判,還是中美博弈,所以USDCNY還是核心)。


穩匯率為“大棋局”護航

簡而言之,全球缺需求,那麽對外最重要的問題是開拓市場。中國的優勢很明顯,市場開放度低,對許多貿易對手來說,我們稍微開放一點市場,無論是市場換技術、還是市場換市場,都能形成”雙贏“。但如果一邊開放市場、一邊貶值,則貶值帶來的購買力下降,有可能降低貿易談判中的話語權,反而得不償失。(再說了,亞投行的終極目標是人民幣國際化,這個目標下,人民幣貶值利弊自明)。


寬貨幣與穩匯率不沖突

總有人說,“美國要加息,中國要放松,匯率怎麽穩得住”。且不說中國資本流動是管制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下俄羅斯盧布的走勢,就能明白這樣說法站不住腳。去年11月底之後,盧布大幅貶值,期間俄羅斯央行加息,結果盧布跌勢不止;1月底之後,俄羅斯兩次降息,同時盧布止跌回升。個人理解,利率平價決定匯率的邏輯沒錯,但關鍵是長期還是短期利率?在“資本恐慌性外逃“背景下,市場看重的是一國長期增長前景(長期利率),資本外逃同時緊貨幣,國內經濟更沒戲,那本幣不等著貶值等什麽?如果資本外流時,同時松貨幣,確保經濟不“缺水”,如果能改變市場對經濟的預期,對長期利率預期向上,貨幣自然就穩住了。很多事情,說穿了,都是很常識性的東西。


匯率展望:中間價6.15是中樞

綜上,央行的底線是”趨勢性貶值預期“不能起來,在這個前提之下,當然央媽也不會傻到要搞個趨勢性升值。所以:

1)兌美元中間價6.15(+/-0.05)很可能是較長時間內的一個中樞。你問為啥是0.05?正(zhuang)式(bi)的說法很多,實際上就是拍的,俺覺得湊個整比較吉利(your guess is as good as mine)。


2)在此前提下,如果市場貶值預期弱了(可以用即期匯率與中間價的價差來看),那麽中間價可以往6.2的方向靠一靠,為下次應對貶值預期起來時候留出操作空間。

3)如果貶值預期又起來了,那麽就再升一升中間價,調控條款。

資本流向已經反轉了

這個的理由絕對不是今天公布的那個2月份外占轉正。2月份那個時候,匯率市場那麽大貶值壓力,說資金流入,你信嗎?但是最近幾天,匯率市場明顯反映出來的是升值預期。原因很簡單,第一,上面說了,央媽還是籌碼多;第二,交易層面,人民幣打在跌停班上,央媽不動中間價,貶值空間沒有,升值預期一旦反轉就可以升4%;第三,貌似中國經濟也沒那麽差。這種情況下,為啥要空人民幣及中國資產呢?


來源:XYMACR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451

直擊!中國金主大撤退澳門崩盤實錄

2015-04-06  TCW
二○一五年開春,往年忙著迎接中國富豪的澳門賭場,格外冷清。

兩組數字,讓我們驚覺,這座全球產值最高的賭城,光環正逐漸黯淡。

原本是旅遊旺季的二月,澳門賭業收入卻較去年同期大跌四八.六%,不但連續九個月下跌,跌幅也創史上最慘。

賭業占澳門本地生產總值(GDP)比重近五成,受賭業蕭條影響,去年第四季澳門GDP較前年同期重摔一七.二%,預估今年第一季也將兩位數下跌,連續三季衰退,直追二○○八年金融海嘯紀錄。

嚴重的是,這次衰退來自內部因素。這個中國唯二實施一國兩制的特別行政區(另一個是香港),正陷入前所未見的變局。

它究竟發生什麼事?我們飛往澳門尋找答案。三位在當地賭場工作的二、三十歲年輕台灣女生,向我們透露徬徨。

她想跳槽菲律賓:有時八小時都沒人

Dabby,研究所畢業,到澳門賭場貴賓廳工作快一年,她動念想離開:

台灣人過來這邊,都是因為pay(薪水)比較高,只想待一、兩年,存到一桶金,然後回台灣。我研究所畢業,(台灣)薪水才快四萬,這裡表現好,加上小費,一個月可以拿到八、九萬。

以前最忙的時候,所有公關得接待二十多組客人,現在可能八小時完全沒人,我和另一個公關就坐著滑手機、看韓劇。

剛開始公司口頭承諾最低薪水港幣一萬五(約合新台幣六萬元),現在已經到最低點了,來這邊工作兩年的前輩也說,從來沒看過這麼低。

如果之後有集團到菲律賓開賭場,我也想過去,畢竟那邊不會受中國政府影響。

她想回台灣:這裡沒那麼好賺了!

一位在澳門六大合法持牌賭場工作的女生,勸台灣年輕人打消到此淘金的念頭:

如果還有朋友想來,我會跟他說:「沒有那麼好賺了!」

不少台灣年輕人對澳門有興趣,他們受以前新聞影響很深,想說來這邊至少可以月入八萬到十萬,不知道現在不景氣,可能薪水只有五、六萬,還要做更多事。

以前在比較大的廳工作,一個月光小費就可以拿到一、兩萬,現在不可能了。台灣對這方面資訊沒有很多,印象還停留在很好賺的時代。

她想留下來:會不會有不一樣的地方?

另一位女生則坦承她的猶豫,走或留?她很難決定: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一打(貪),客人都跟我們說:『我要去越南啦!』大的賭場也開始往其他地方移動,開始看菲律賓、新加坡。

我有朋友在新加坡,跟我說那邊生意超級好,我有時候也會想,那就去看看吧!

不過,我還是想看(澳門)那一批新的酒店蓋起來,會是什麼樣子?會不會有不一樣的地方?也來幾年了,多少還是會有點期待吧。

這三個女生,都想擺脫台灣的低薪,來到這裡,卻遇到大衰退,淘金夢碎。她們只是大時代中,逐水草而居的人群縮影。

習近平上任後頒布「中央八項規定」,這一紙「打貪禁奢」令,嚇得中國賭博大戶撤退,而賭場貴賓廳的收入,又占澳門賭業七成,一連串的骨牌效應,把澳門推向歷史的隘口,進退不得。

三月初,澳門前五大賭場之一的永利集團傳出放無薪假消息,貴賓廳生意一落千丈,去年第四季賭台「轉碼數」(編按:指賭客花錢買現金籌碼,再換成非現金籌碼的額度,用以判斷貴賓廳業務量)較前年同期大跌約四○%。

甚至,連曾被《哈佛商業評論》選為二○一四年度「全球百大傑出表現行政總裁」的金沙中國總裁愛德華.卓司(Edward Tracy),也因公司業績下滑,決定提早退休。

全球頂尖CEO,也抵抗不了環境巨變,那麼,市井小民呢?

場景一》金光大道商店街,業績掉四成 精品店員:Chanel砍價一萬的都有,只是傳媒不太敢報而已

我們來到澳門路氹城,這裡仿效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打造,銀河娛樂集團、新濠天地、威尼斯人……,林立在當地人口中的「金光大道」上。

這條大道的含金量,無人能敵。

二○○六年,澳門所有賭場收入達六十八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一百億元),超越美國拉斯維加斯,成為全世界第一大賭城。其中最大貢獻者,是中國。

去年到澳門的旅客中,中國旅客比率約六七%,為所有國家最多;一份澳門理工學院的研究顯示,澳門有六成賭客是中國官員、國企高層,中國賭客占總賭客九三%,為澳門賭業貢獻逾七成營收。

賭業摔跤,周邊行業也遭殃。

走在澳門各大酒店內的精品區,門市店員比客人還多。「去年七月到現在業績掉了四成……,Chanel高價商品砍價港幣一萬元的都有,只是傳媒不太敢報而已。」一位在新濠天地商場賣精工表的店員感嘆,「只有賣手信(伴手禮)生意好。」

雖然澳門政府亟欲安撫人心,表示去年到澳門旅遊人數依然成長,但去年旅客人均消費金額,已較前年下滑三.五%。

亞洲最大的珠寶、黃金銷售業者周大福發言窗口透露,受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以及有消費能力的中國旅客轉往日、韓、歐洲購物等因素,「近期澳門零售市場因而受到影響。」

支撐當地經濟成長的大戶,正在流失;以往光鮮亮麗的金光大道,蒙上一層灰。

場景二》賭場貴賓廳,服務生比賭客多銀河集團總裁:和拉斯維加斯一樣,澳門賭場走在轉型路上

然後,我們來到銀河娛樂集團旗下酒店「澳門銀河?」。這裡以「運財銀鑽」水舞聞名,該集團是全球市值第二高的博彩集團,在澳門則屬市占率第三大賭場,僅次於已故賭王何鴻燊的澳博控股公司,及金沙中國集團。其創辦人呂志和,去年登上《富比世》(Forbes)香港富豪第二名,只輸給首富李嘉誠。

走進賭場「中場」,近百張牌桌上玩著百家樂、德州撲克、二十一點……,平日下午,客人約六成滿,但大多是一般旅客,因為只要一枚硬幣,就能玩老虎機。

接著到貴賓廳,氣氛迥然不同。裡頭的貴賓房有一張賭桌、餐廳,擺著宴客用的十二人大圓桌,還有專屬衛浴、按摩間。

相較於中場,這裡不見半個賭客,只有一排笑臉迎人的服務生、公關,過去,他們接待的都是非富即貴的中國大戶。

因此,業者只好另尋出路,把目標放在中國中產階級上。「以後客人來我們新蓋好的『澳門銀河?』第二期,進出可以完全看不到賭場。」銀河娛樂集團總裁及首席營運總監萬卓祺(Michael Mecca)說,不像過去業者習慣把賭場設在一樓中庭,為了不喜歡賭博的家庭客,之後將以餐飲、商場、表演空間為主,避開「賭」這個元素。

「和拉斯維加斯一樣,澳門賭場本來就走在轉型的路上。」曾擔任拉斯維加斯各大賭場行政高層的他認為,往綜合型度假村發展是各國賭場都須經歷的階段。

場景三》路氹邊檢大樓,旅客停留短澳門政界人士:現在跟以前不一樣,這種發財的時代當然過去了

離開五光十色的賭場,我們來到珠海邊境,在這裡,陸客二十四小時都可入境澳門。

站在路氹城西邊的邊檢大樓前,一排客車正等著通關,前往珠海橫琴,順利的話,從辦手續到入境中國,全程僅約四十分鐘。

地狹人稠,是澳門難以發展其他產業的原因。於是,中國政府批准澳門可再填五塊地,串聯珠海、澳門,在橫琴島蓋澳門大學新校區,及文創、休閒、健康醫療等園區。

看好政策利多,各大賭場展開第二期、三期計畫,大動作蓋商場、遊樂園,二○一八年以前,路氹城至少還有六家大型酒店要開,希望提高非賭業營收。

中國政府極力推動澳門轉型,計畫打造世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串聯香港、珠海、澳門,屆時通行三地只要半小時。

但,如此方便,會讓人們的消費變多,還是停留更短暫?目前澳門除了部分葡式建築、古蹟,仍缺乏觀光景點留住旅客,使得旅客平均停留天數約一天,這也反映出,過去澳門過度依賴陸客支持賭業的困境。

畢竟光一個賭業,就為澳門政府帶進超過八成稅收;一跨過邊境,每年就有超過兩千萬中國旅客來訪,彷彿天上掉下來的橫財。

不過,發財容易,也導致澳門其他產業發展落後,不動產、飲食、酒店……,皆占不到GDP的一成。同時,公共工程進度延宕,也為澳門人和旅客造成不便,以興建中的澳門輕軌系統為例,從十二年前提出構想,到現在還沒完工。

「十幾年來澳門沒有蓋一棟新的民房,全都是酒店、賭場!」一位當地人形容。

當中國政經情勢改變,眼下澳門已處在不得不改變的時刻。

「現在跟以前不一樣,要靠自己了!我們想吸引什麼樣的客人,城市行銷怎麼做,過去這種發財的時代當然過去了。」一位不願具名的澳門政界人士感嘆。

十九世紀中,澳門的港口優勢被香港取代,只好開放賭業,成為合法賭博的地方,迅速累積財富。

今天它卻內憂外患夾擊,不像當年沒有競爭者。想轉型拚觀光,新加坡、菲律賓、韓國、日本……,全是對手。

看看台灣的觀光財,真的可長可久嗎?放眼國際競爭,台灣有讓各國旅客「非來不可」的吸引力嗎?

走到葡京賭場前,這座全澳門現存最古老的賭場,即便外牆的黃色磚瓦已顯得斑駁,但上頭的霓虹燈,仍在發亮。過去三十年,它是澳門崛起的象徵,下一個三十年,它能否持續閃耀?

澳門人,仍在找答案。但到這裡淘金的台灣人、玩博弈的旅客,心已變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49

中國撤退大潮

2016-01-18  TCW

這波中國撤退潮醞釀頗久了。

最具指標性的,二○一五年底,全球精品指標品牌LV,關閉了廣州的首家門市,Burberry、Prada等精品集團也陸續縮減中國的門市數量,連香奈兒等精品品牌都在中國祭出極其罕見的折扣措施。

中國景氣仍在探底中。原因,絕不只是習近平的打貪政策。

「BDI指數都跌到比金融海嘯時還低了,」經營船運相關業務的友人嘆道,波羅的海綜合指數向來是全球經濟的先行指標,最近跌到四百多點,不但創歷史新低,半年來跌幅更超過五成。接下來呢?

再看國際金融集團,他們紛紛減少在中國的營業規模,裁員、縮編消息不斷。「以前走路有風的東北煤老闆們,他們最近窘到口袋連一塊錢都拿不出來了,」一位香港私人銀行主管描述。

在台灣,金控集團在中國的曝險部位令主管機關如坐針氈;銀行對中國的放款還有多少是未爆地雷?壽險業的中國投資部位有多少未實現虧損?各機構內部展開一波 波的掃雷行動,基金公司也被銀行要求清查旗下投資標的是否觸雷,一片風聲鶴唳。但其實不須等災情數字出來,股市就透露端倪。二○一五年金控整體獲利明明再 創歷史新高,為什麼一開年金融股指數就領跌,甚至跌到金融海嘯時的低點?

而台灣出口已連續十一個月衰退,全年的衰退竟然出現雙位數,中國因素至關重要。最跟我們切身相關的,台灣投資人手上的人民幣存款部位,已增加到逾新台幣一兆六千億元,如果中國經濟持續探底,人民幣再貶,這些資產豈不繼續縮水?

中國經濟還在探底。我們看世界的眼光需要大調整了。

過去的世界,美國打個噴嚏,全球都感冒;現在中國已與美國並列為G2,但當中國高成長的旋律已轉為失溫探底的變奏曲時,如何因應?

這是十年來的最大轉折,當中國向全世界輸出通貨緊縮,每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大到各國的出口表現,小到每個人的資產價值。

中國景氣伊於胡底?對每個人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隻二○一六年初就來報到的超級黑天鵝,本期《商業周刊》為您深入解讀。

撰文者郭奕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497

豬羊變色裁員縮編頻傳 外商銀行大撤退

2016-03-24  TNM

歐洲經濟不佳,歐系外資銀行也狀況頻傳,繼一月間英國第二大銀行巴克萊(Barclays)一口氣砍掉在台分行及證券公司,退出台灣市場後,市場傳出另有大型歐系銀行有意出售在台分行和業務。

本刊調查,準備撤出的外資銀行,找上本土大型金控國泰金和中信金接手。國泰金高層向本刊證實,的確有外資銀行和他們接觸求售,「而且不只一家」。歷經金融海嘯,業內生態改變,昔日「外資金童」光環褪色,反倒是國內銀行,亞洲盃打得興致勃勃,仍大舉徵才擴張。豬羊變色、土洋翻轉,新一波銀行整併潮正在開展。

匯豐銀行及台灣最大的外資銀行花旗上週二(十五日)公告,三月起裁撤在台四家分行;歷史超過一百五十年的英商渣打銀行則早在去年底就一口氣裁撤七家分行;紐西蘭最大的銀行澳盛一月時也將南部分行從一樓搬到七樓,並縮編台灣金融處人員;過去被視為金童的外資銀行人員,一夕成了灰姑娘。

景氣寒冬 縮編裁員

金融圈透露,「全球金融業前景不佳,關掉據點、裁員已經是很平常的事。還有歐系銀行打算將台灣業務打包出售,轉手賣國內金控。」市場點名德國最大銀行德意志(Deutsche)和總部設於英國倫敦的匯豐銀行。不過,匯豐銀行資深副總裁章純如表示,他們沒有參與過任何討論,也沒有買家,台灣還是匯豐集團優先市場之一,未來還是會致力深耕;德意志銀行也否認有要出售的規劃,但部分在台的歐系外資銀行,確實已陸續裁員、縮編或撤據點。

去年景氣不佳,歐洲央行要求銀行提高資本適足率,歐系銀行迫於經營情勢嚴峻,只好降低海外營運成本,積極處理「績效平平、獲利低」的地區,業務持續萎縮的台灣首當其衝。

全球最大的投資銀行德意志銀行去年罕見虧損六十八億歐元(約合新台幣二四七八億元),市場因此傳出打算將獲利低、難做的台灣分行出售。外資圈人士分析,在台灣要經營投資銀行很辛苦,「資本市場就是殺戮戰場,台灣規模這麼小,要怎麼和人比拚。」

另外,來台已三十二年的匯豐銀行,經營也面臨困境。以個人金融、理財投資為主要業務的匯豐銀行,一八六五年成立於香港,九○年代將總部搬到英國倫敦,一躍成為全球第五大銀行。今年一度為節省開支,打算把總部遷回香港,但考量到近期香港政治動盪,決定把總部永久留在倫敦。

目前匯豐在台灣有三十七間分行,是前五大外商銀行。去年獲利四十三億元,比前年負成長一.八四%,且已連續兩年下滑。

薪資凍結 節省成本

「匯豐銀行早在五年前就傳出有意逐步退出台灣市場,就是卡在金管會不肯。」金融圈高層透露。

外電報導,去年第四季匯豐因全球首度出現虧損八.五八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百八十八億元),計畫大砍二成人力、縮編三成投資銀行規模,並在今年初決定先凍結全球薪資和人事,裁員二.五萬名員工,以期在明年底前省下五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六八三億元的成本。章純如指出,農曆年前匯豐集團總裁也發信否認要凍薪一事。

不過,匯豐銀內部員工透露,去年十二月,第一線員工包括行員及電話客服都陸續收到公司寄出的「薪資凍結」通知信,表示日後將不再有每年基本三%以上的調薪,一切再視續效調整。

員工不滿地說,信中完全沒有提到,薪資會凍結到何年何月,不少同仁得知消息後,紛紛表示要離職。「光是去年十二月到現在,個金和企金部門就走三位了,如果匯豐真要撤分行或裁員,我們覺得也好,至少還有遣散費可以拿。」

金融海嘯 重挫外商

對於市場頻傳外商銀行撤台,國泰金高層證實,的確有外資銀行和國泰接觸求售,「而且不只一家」。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對本刊表示,銀行合併可降低資金成本,提高獲利,目前國泰金對整併的需求越來越大。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總經理陳佳文也透露,的確有在台外資銀行找中信銀承接業務,中信銀對於可提高在台市占率的併購案相當有興趣,「但目前還在評估、洽談。」

相形之下,國泰、富邦、中信、台新等國內大型金控最近才大舉徵才,力拚海外市場。富邦金三月中剛在新加坡開分行,中信才在緬甸仰光開代表處,國泰金更打算募資五百億元打亞洲盃和併購,展現國內金控走向國際的決心。

事實上,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後,以銷售理財商品見長的外商銀行就元氣大傷。「經過雷曼兄弟(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Lehman Brothers)倒閉的震撼教育,台灣投資人都變精明,加上網路資訊透明,現在理財商品很難賣;本土銀行都靠保險賺錢,這塊業務過去外商很少經營,因此營收獲利大減。」一名金融圈高層說。

去年在台五大外銀獲利都大幅萎縮,過去曾在台灣創下「一家分行年賺百億元」傳奇的花旗,去年稅前獲利不到一百億元,是六年來最差成績,渣打、澳盛、星展去年獲利也都是五年來最差。

渣打銀行去年一口氣關掉七家分行,一名從渣打離職的高階主管透露,「這是(裁員)最激烈的一年,苗栗以南的分行幾乎都有縮編、裁撤的情況。」

意外被裁 開車載客

該人士說,渣打去年裁員是分批、一波一波裁,一次縮減大約二十人,「有天去上班時發現,隔壁負責查核的整個部門都不見了。」一問之下才發現同事全都被資遣了。

本刊記者日前搭乘Uber時,巧遇一名被渣打銀行資遣的行員,記者問他,「開Ubor是兼職嗎?」只見這名李姓Ubor運匠,面有鬱色訕訕地說:「之前是兼職,現在是全職。」

「我去年替公司創造千萬元以上的業績,還不是說裁就裁。」李姓Uber司機透露,他原先在渣打銀行工作,去年五月端午節前,「有天被叫進辦公室,主管說要裁員。」給他一筆資遣費,他就此離開渣打。

李先生說,先前就有聽說總行在歐洲的狀況不好,要全球大裁員,「當時大家都很緊張,想說應該不會這麼衰,輪到我吧?」沒想到有一天他真的會被裁了,「當初好不容易擠進外商銀行,原以為捧了金飯碗,從此會一帆風順、高枕無憂,沒想到會是這種下場。」

記者問他,怎麼不考慮重新回外商銀行圈找工作?他苦笑說:「現在外資圈很少找人,開出來的職缺也不好,就先開Uber看看吧。」

九〇年代台灣金融業大開放,外資銀行紛紛進駐,除了看好台灣市場,也做為前進大陸的跳板。金融海嘯爆發前,在台五大外銀積極併購本土銀行。二〇〇六年時,渣打銀行鳴起第一槍,以四〇五億元買下新竹商銀;二〇〇七年花旗以一百四十一億元併購華僑銀行;緊接著前身是荷蘭銀行的澳盛以六十九億元標到台東企銀;匯豐以四百七十五億元標下中華銀行,颳起一陣外銀併購台資銀行的旋風。

高峰下滑 大舉撤退

當時外商銀行如日中天,一位任職外商銀的葉小姐回憶,狀況好的時候,年終、分紅都很大方,「分紅還沒下來,就有同事立刻換一台新的法拉利,有人幾乎每年都換新車,更別說一年出國旅遊三、四次了。」

未料,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這幾年,外商銀行在台據點及員工數一直縮編,員工就算沒被資遣,待遇也不如以前優渥。葉小姐說,外商在台灣賺錢越來越少,她本想趁農曆年後跳槽,卻發現「萬年約聘缺越來越多,薪水也沒比現在好。」

「就連獵人頭公司打電話給我,都說現在只剩約聘,可能不適合我。有家美商銀行,一層樓的約聘缺超過三十五個,要做到七、八年以上才轉正,我聽到這消息很無奈。」

過去歐洲銀行在全球叱吒風雲,隨著近年經濟情勢差,讓稱霸全球的歐洲銀行也黯然失色。儘管是全球趨勢,但如何面對這波外商銀大舉撤退台灣的動作,可能成為小英總統五二〇就職後,要面對的經濟燙手山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347

花旗神父大撤退

2016-04-14  NM

位於赤柱村道四十四號,有座紅磚建成、瑪利諾外方傳教會的神父宿舍——Stanley Hilltop正在放售,令人唏噓,宿舍於一九三五年落成,又名Maryknoll Regional House;呢個教會同中華民國同齡,一九一一年喺花旗紐約州Ossining得到聖母瑪莉亞之感召而成立,故此當初稱為瑪莉亞之山Mary's Knoll,後來至簡化為聖母山Maryknoll;跑馬地藍塘道之瑪莉曼Marymount,意義相通。

呢個教會一成立,即由其創辦人之一Thomas Price神父率領三名傳教士喺一九一八年東來,以香港為基地於華南傳教。十三年後,喺赤柱買地興建宿舍供內地傳教士到此休息充電。以往瑪利諾的傳教士都聚在此宿舍學習多種語言,包括廣東話、客家話、國語,做足準備前赴南中國地區傳教;三年零八個月,為日軍侵佔,戰後復修。一九四九年大陸風雲色變,瑪利諾神父被驅逐出境,呢度成為他們的避難所;即使國民政府播遷台灣,佢哋都冇郁過。但過渡二十年後,卒之以一億美金放售。瑪利諾神父修士會的財務總監David Smith神父指,已重新構思廿一世紀傳教事務,今次正好重整旗下物業,把資源集中幫助全世界有需要人士。此地契可作為大學、宿舍或酒店,標誌着又一座歷史建築快要消失於香港。

中環寸嘴:傻強,你老婆都隨時俾人郁呀!

工廈大王楊耀松長子,游走高級酒店、銀行,及知名食肆,與各路人士打交道,透過美酒佳餚,察看人生百態,讓讀者「嗒」落有味。

傻強仲喺個blog度死撐「一帶一路」,死路一條,又話香港金融中心無法取代,Don't lecture me,傻強,你老婆都喺投行Julius Baer度做,邊個唔知投行生意唔好,周圍都炒人,局長老婆都冇面俾,隨時俾人郁呀!上海又有迪士尼,北京又話建環球片場,家陣香港冇古講俾人聽,計我話引入個Legoland去濕地度搞,話晒香港冇馬拉咁熱,等啲細路砌吓Lego動吓腦筋,好過睇住部手機,搵個藉口撻着個economic engine先得o架!啲飲食雜誌又鋪天蓋地同「粵軒」嗰個「黯然銷魂飯」做訪問,仲擺埋我上枱,話工廈大王楊耀松個仔都食唔到,唓,我使唔使咁恨食嗰碗叉燒飯呀?有乜咁特別啫,我咁多會所會籍都去唔切食呀!你哋有冇睇周星馳套戲《食神》?套戲講到佢行到絕路,先食黯然銷魂飯咋,都話明係「黯然」咯,即係傷感,要逆境求存,呢啲係江湖救急來頂肚嘅「地盤」飯啫,等於我僆仔放假時,俾老豆捉去行地盤,食埋啲地盤飯,嗰時得隻膠碟咋,飯盒都未有!我個老友又試吓打電話去「粵軒」訂位食呢碗飯,吖,話五月份都爆滿,六月又話未知有冇。嗱,你六月打去,又話滿o架啦,嘥氣!「扮上菜」!其實,我幫「粵軒」promote咗佢哋又唔知,不過佢個location差啲,晚市做極都唔滿座,成個氣氛爭少少,伙記少,captain多,今時今日精簡制好過啦。

緊貼老細style27℃著三件頭西裝

東亞股東大會當日,天氣熱辣辣,最高有成27℃,不過你睇東亞嘅管理層左右護法,緊貼主席李國寶嘅衣著風格,三件頭西裝上陣,你都咪話唔辛苦,想得老闆歡心,學嘢啦。

本週潮流廣告:紅A潮一潮

潮流係咪興本土?一於等紅A話你知: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482

【麻煩大了】美資快餐為何紛紛撤退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488

包括中國在內的高增長地區銷售額雖然占麥當勞全年總銷售額近44%,但卻僅僅貢獻了全年利潤的11.7%。(視覺中國/圖)

130歲的可口可樂,1900億美元市值的“消防栓紅大佬”,將成為下一個重量級被並購對象?在華爾街這並不是笑話。

甚至連緋聞對象及時間表都鼻眼俱全:正是即將在10月10日完成與SAB米勒價值1044億美元世紀合並的百威英博——當今世界第一大啤酒商,可能在2020年前後。據說,自稱四分之一身體都充斥著這種紅色糖漿水的沃倫·巴菲特,對此持“中立態度”。

不必奇怪!自1988年起前後三次共計13億美元投資,9.24%的最大單一持股份額,已為巴菲特換來13.5倍回報,僅僅分紅就超過30億美元。某種意義上,這也是較可口可樂晚誕生70年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封神一役。盡管每年奧馬哈的股東大會都會例行公事將其贊許為“有統治力”且“永不出售”,但以換股方式合並同時保全公司名稱呢?

畢竟亨氏、卡夫2015年“拜堂成親”就得到這位重要機構股東的祝福。假如中國的投資者正在想象一家名叫恒大萬科公司的橫空出世,那太平洋東岸或許也不乏好事之徒。

“時光流轉,一切都已改變。”鮑勃·迪倫這樣唱過。其實所有人都明白,資本市場從來沒有空穴來風。一切,均靠數字說話。2012年至2015年,可口可樂營收從480億美元一路下滑至443億美元,稅後利潤則從90億美元跌落到73億美元。2016年上半年,拜一系列成本控制所賜,全球利潤同比上升5.7%,但營收下行曲線仍在繼續。這一次又同比不見了4.5%至218.5億美元。

最重要的,曾經作為業績上升引擎的中國市場正在發生蛻變。以單品計,2015年可口可樂在華211.2億人民幣的營收已被紅牛甩下19.5億人民幣,加多寶與娃哈哈營養快線各自200億的賬面數字距其不過前後腳的事。而不久前出爐的2016年二季報顯示,可口可樂旗下的果汁類產品同比萎縮兩位數,歸屬碳酸類的主打可樂也有個位數百分比損失。考慮到下半年在華銷售形勢難以根本性扭轉頹勢,可口可樂宣布將全年銷售額增長下調一至兩個百分點。

全球市場增長乏力尤其是中國市場光環褪色乃不爭之實。更麻煩的是,與可口可樂命運相仿者大有人在,比如麥當勞和統轄肯德基、必勝客、塔可鐘等西式快食品牌的百勝餐飲集團。

都是全球收益下滑業績衰退。且看:2013年麥當勞全年營收281億美元,到去年只剩下254.1億美元,兩年蒸發9.6%,而去年45.3億美元的利潤則較兩年前大挫19%。至於市值為前者三分之一、營收不及其一半的百勝,一度出現連續四個季度衰退,去年132.7億美元營收錄得微增,但10.51億美元的利潤則同比減少了3.7%。

由中國領銜的高增長地區一直以來都是麥當勞營收的核心區域,2015年依靠快餐主業——準確說就是販賣漢堡包和薯條完成了54億美元收入,這一數值高於美國本土的42億美元以及其他發達國家與地區的27億美元。然而請註意,包括中國在內的高增長地區銷售額雖然占麥當勞全年總銷售額近44%,但僅僅貢獻了全年利潤的11.7%。

百勝也一樣。自從2012年中國區銷售額猛增至69億美元,占全集團51%份額之後,這家少見的由東方業務擔綱半壁江山的公司便似乎遭遇某種魔咒。姑不論連續爆發的食品衛生事件令其品牌反複受到挑戰,關鍵是隨著營收出現滯脹,利潤率卻一路陰跌,從高峰期的16.3%最低探底至10.45%,目前勉強守住11.15%一線。

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其非中國區的營收雖然四年間從70億美元退守至61億美元,但利潤率卻由16.78%上躥至2015年最高時的26.72%,是中國區的2.5倍。要知道,因中國區業務強勢表現,百勝餐飲集團總部派員赴華考察一度須先行學習漢語,而中國區也只需徑直向全球CEO匯報工作,而不必如慣常結構般先面對亞太區,後敲門國際部。

現在,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躺著掙錢的時代結束了。

一邊是全球經濟不景氣拖累業績水平和公司股價表現,一邊是在積極股東主義盛行下,躋身董事會的那些私募股權代理人不斷叫囂著分拆、合並,或者直接賣給支票上開出最多零的金主。作為巴菲特鐘愛的可口可樂都不能免於此類傳聞,縮小版“美國文化象征”的麥當勞和肯德基就能置身事外?尤其是百勝集團,自卡爾·伊坎的小弟、執掌Corvex Management對沖基金的基恩·邁斯特憑借1500萬股持股躋身董事會,要求分拆中國業務獨立上市的傳聞便不絕於耳。

趁美聯儲多次量化寬松政策貨幣池正處於滿溢,超低利息環境下發行公司債融資,乃至直接拿出手中所持現金利潤用於股票回購及高派息,是相對簡單的防衛術。以麥當勞為例,僅今年二季度通過股票回購和現金分紅,金色拱門下的投資者們已獲得了41億美元回報,而過去三年該種方式的回報總額高達244億美元。雖說代表企業當下和未來成長力的某些指標實在難如人意,不過實惠落袋終歸是令人滿意的。有消息稱,2015年美國標普500成份企業花去其全部利潤的95%合計9140億美元用於回購股票。不需浪費太多灰色腦細胞就能明白,近年來美股一片牛市風光從何而來。

然而一時取悅不代表一勞永逸,關鍵還在於能否對現有業務板塊重新進行梳理,如果確認部分業務或部分地區的滯脹將成為常態,那麽尋找接盤俠最大力度回籠現金流,以期對可能出現的爆款產品,同業中競爭力的公司,乃至全新的“風口”傾力出擊,就是最明智的做法。

你看,蘋果公司的iPhone銷量一年下挫15%。大中華區營收在華為、OPPO、VIVO夾擊下同比更大跌35%,但沃倫·巴菲特卻反向增持了該公司股票。理由之一,正是蘋果手中握有2000億美元未分配利潤,足夠其為下一個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持續健康發展購買任何中意的目標公司。而思科公司面對華為咄咄逼人競爭股價卻依舊堅挺,顯然亦與其目前手中640億美元引而不發的現金流有關。

無論可口可樂、麥當勞,還是百勝餐飲集團,自然對此有著共識。若不想英名毀於一旦,最終成為其他公司盤中美食,那麽必須抓緊行動。

可口可樂兵分兩路。一是對增速喜人的功能性飲料抓緊布局。其中,以21億美元拿下美國怪獸飲料公司16.5%股權便是漂亮一招。要知曉過去12年,後者股價已上升了117倍。與此同時,便是大規模調整瓶裝廠特許權。也就是說,將把灌裝業務100%歸屬於特許經營公司。據悉,至2017年可口可樂將賣掉北美地區所有63個灌裝廠股份,同時對南美、中國和德國的原自有灌裝業務大規模收縮和削減,數據顯示,當這些業務瘦身完成,可口可樂公司員工人數將減少68.3%,營收從443億美元下調至285億美元,減少35.7%,但營業利潤卻只從104億美元小幅調整8.7%至96億美元,但資本開支則從26億美元攔腰一半只剩13億美元。兩者相加,其實錄得109億美元正向收益,反較原先104億美元的營業利潤為高。

以中國地區為例。維持了十年的可口可樂裝瓶投資集團、香港太古集團及中糧旗下中國食品的三足鼎立格局將徹底改變,中糧系有望大幅提升市占份額。當然,僅從利潤角度考量,可口可樂主動放棄的灌裝業務絕非暴利項目。

同時受困於中國本土不斷上揚的租房成本和人工成本的麥當勞和百勝餐飲集團則殊途同歸。前者將包含香港地區、韓國以及中國內地共2800家門店20年特許經營權以20億至30億美元打包出售。如果再疊加每年還需征收的3%至5%權利金,則意味小醜叔叔從此變身甩手掌櫃,每年至少坐收2億至2.5億美元純利。

百勝餐飲集團就順水推舟遂了部分華爾街人士心願,將中國區業務估值100億美元後出售其中19.9%股份,並在紐交所獨立上市。有消息稱,百勝方面還向可能的接盤者提出兩項苛刻條件,即未來不會再投放中國區的品推廣告,同時百勝中國研發的新品,百勝集團亦無需支付任何權利金而直接免費使用。

中國餐飲界一度流傳一種說法,如若麥當勞、肯德基們能蕭規曹隨在一起步就堅持他們的地產自持生意經,就像兩者在美國本土發家時做的那樣,那麽過去二十年中國壁立千仞的房地產走勢匹配數千家門店數量,將使其成為真正的商業地產霸主,一時的餐飲毛利下滑完全可以無視。可惜,從來沒有如果。

無論如何,麥當勞、肯德基,哪怕是最新一季在華單店平均營業額大挫19%的必勝客,終究還不是塊雞肋,從KKR、凱雷、得州太平洋等美國著名私募股權基金,到首旅集團、三胞集團乃至正在為紅牛品牌二十年使用權到期發愁的華彬集團等中國企業,包括華潤、中投在內特殊的央企,均先後表露出了興趣。

最新的遊戲參與者9月2日率先亮相。4.1億美元和5000萬美元,春華資本聯合阿里系螞蟻金服投資百勝中國4.3%-5.9%的股權,且未來還有兩次機會以120億美元和150億美元估值為基準線,根據上市後31天到60天的加權均價的8%折扣,再能購買3%-4%的股權。

關於馬雲當年未被百勝錄用的趣聞現在搖身變成了某種勵誌段子,但據了解內情人士指出,事實上此前阿里巴巴與百勝中國區長期存在良性互動,兩家公司人力資源部門及部分核心業務部門走動交流頻繁。在移動支付體系二選一角逐中,阿里最終獲得完勝。

“當你手中有了7000至10000家從一線至四線城市完整構建的門店體系,那麽馬雲的玩法顯然不會只是多賣幾塊上校雞塊,以這樣的價格獲取中國目前最完整的線下情景消費實體,匹配互聯網時代全新的滲透和延展方式,阿里賺了大便宜,而百勝也能錦上添花。”分析人士如是說。

但那,已是另一個故事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472

校園貸集體大撤退 P2P與銀行合作求“新生”

“我們決定退出校園網貸市場,計劃在最近發布正式關閉校園貸的聲明。”近日,我來貸中國區總經理陳俊仁如此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我來貸並非唯一的例子。由於亂象頻生,8月份以來,銀監會、各地行業協會紛紛要求對校園貸進行整治。監管嚴令之下,校園貸正在上演一場集體大撤退。廣州P2P平臺壹寶貸近日也對記者表示,將退出校園貸市場。此外,趣分期也在近期宣布,將停止校園分期業務。

現有業務難以為繼,金融科技被P2P當成求生法寶。但業內普遍認為,以大多數P2P平臺的技術實力,轉型金融科技只是噱頭,並有逃避監管之意。在此情況下,一些平臺開始尋求與商業銀行合作,以求轉型獲得新生。

校園貸大撤退

“我們近期將關閉全部校園貸業務,結清所有在職校園代理的薪資費用。”陳俊仁稱,預計我來貸將在國慶節左右,發布正式關閉校園貸的聲明,以滿足監管要求。

我來貸2013年創立於中國香港,2014年進入內地市場,目前已完成兩輪融資,市場定位於大學生、年輕白領的小貸小還,此前以校園網貸為主營業務之一,大學生的借款額度在1500元到8000元。

陳俊仁稱,剛開始進入內地時,為了熟悉市場,我來貸將學生借貸作為切入點,但後來業務重點逐漸轉移,目前學生放款量占比約為13%。下一步,該平臺的目標客戶群體將向工薪階層轉移。

不少P2P平臺把校園貸視作藍海,投身校園網貸業務。但由於亂象叢生,清理整頓也很快開始。今年8月底,銀監會發言人曾表示,擬對校園網貸采取“停、轉、整、教、引”的“五字”整治方針。隨後,深圳、廣州等地行業協會也出臺規定,要求除了助學、創業等少數類別外,其他校園貸業務一律退出。深圳還要求,校園貸平臺在三個月內完成整改。

不僅是我來貸,監管風暴之下,涉及校園貸業務的其他平臺也紛紛退出。如趣分期,以校園貸起家,上線兩年便獲得30億元融資。但在9月上旬,該公司宣布退出校園分期市場。據媒體報道,趣分期已於今年早些時間暫停了校園地推業務,轉而專註做非信用卡人群的消費金融業務。

主營消費貸和校園貸的壹寶貸,也在近日宣布退出。壹寶貸CEO羅浩傑稱,校園貸競爭已經白熱化,但由於沒有信息共享系統,在中介的助推下,多方借貸、過度負債的情況較為嚴重,學生貸市場的風險越來越集聚,“加之各地對校園貸的限制,也加大了營銷成本,因此我們將選擇一些風險與收益匹配度更高的市場。”

“退出校園貸市場是非常明智的,”深圳互聯網金融協會秘書長曾光說,校園貸本身就不太好做,容易產生一些不合規、不合法的問題,但獲得的利潤卻不大,“還不如早點退出,早點轉型,做一些更有前景和空間的市場。”

避風金融科技

監管嚴令執行在即,問題平臺層出不窮,不僅是校園貸,整個P2P行業都面臨著如何規範的迫切問題。

曾經為各方追逐的P2P行業,已經開始為資本所避之不及。在此情況下,P2P平臺為了規避監管、謀求生存,開始去P2P化,搖身一變成為金融科技公司。一時間,幾乎每個平臺都在大談“智能投顧”、“大數據精準風控”。目前,京東金融、微眾銀行等便已經對外透露定位金融科技公司。此前,宜信、積木盒子等多家P2P平臺,先後宣布轉型為金融科技公司。

壹寶貸也計劃跟上這股“風”。羅浩傑稱,放棄校園貸後,目前在通過技術手段,向其他機構提供風險管理、風控模型輸出等金融科技服務。陳俊仁亦稱,我來貸的多維度風控系統,可以根據用戶授權的各種信息進行大數據挖掘,從而達到精準風控、快速放貸的目的。

問題在於,金融科技的概念雖然風靡一時,向這一方向轉型似乎也是大勢所趨,但諸多P2P平臺,是否具備相應的研發能力、水平,卻是一個大大的疑問。

“中國95%以上的互聯網金融企業都沒有技術可言。”曾光認為,單就被熱捧的大數據技術而言,在大多數P2P平臺就無法實現。其根本原因在於,這些企業沒有阿里、騰訊、京東等平臺的數據來源,更不用說通過大數據進行風控。

曾光認為,大數據風控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足夠多的數據,用戶量、活躍量、交易量如果達不到千萬級,都不足以稱之為大數據。二是有了大數據,還要能將這些指標應用於制定大數據的風控體系中。

華創證券在研究報告中也指出,中國市場經濟僅發展30余年,建立完善的市場統計規範的時間更短,用於金融分析的樣本較小,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智能投顧對數據的提煉及解析。而如美國等發達國家,金融數據非常全面且經歷過很長的歷史周期,更適合做量化分析。

深圳P2P平臺友金所總裁李昌國認為,金融科技的目標不應是投資人、借款人,而是要用技術力量服務於其他公司或者企業,如果仍涉及客戶的資金或投資信息,那麽還是一個P2P,而不是金融科技公司。

“金融科技的系統、人員、架構都需要大量資金和資源,不是每個企業都能夠“玩”的,爭先恐後變身金融科技公司,只是為了緊跟熱點炒作。”曾光說,由於相關監管規定對金融科技公司沒有約束力,跟風還有偷換概念、規避監管之嫌。

尋求銀行合作自我救贖

現有業務難以為繼,金融科技也可能前路不通,與銀行進行合作,被一些平臺視為救贖之道。

9月20日,我來貸與南粵銀行合作,共同推出移動端借貸產品,提供50萬元以下的純信用業務。陳俊仁稱,通過該平臺線上渠道,覆蓋銀行一些過去客戶經理沒覆蓋的地方,為銀行獲取客戶,並將數據分析的結果反饋南粵銀行,由該行最後決定取舍。

南粵銀行常務副行長兼零售金融總部總裁甘宏介紹,其2013年就涉足微小貸、信貸工廠的運營模式,目前為止,微小速貸產品發放超過75億元,“下一步需要互聯網金融公司來幫我們提升客戶體驗,還可以降低我們的運營成本。”

對於定位金融科技的我來貸,未來還將尋求更多銀行的合作。陳俊仁介紹,除了靠精準風控和大數據技術,為金融機構做技術輸出,未來也會探索資金端財富管理的模式,“但會和銀行合作,通過金融機構來做。”

同我來貸與銀行的合作模式類似,今年5月,友金所與北京銀行合作,友金所負責批量化獲客,進行借前調查、借中審查、借後管理,友金所審核通過後,系統自動對接到北京銀行,銀行根據自身風控政策快速審批,發放貸款。

“銀行會跟我們合作,還是因為看中我們有批量獲客能力。”李昌國說,友金所的專長就是針對小企業,銀行看中平臺的經驗和能力,以及擁有的資源可以借用,可以為其節省放貸成本。目前,友金所還在跟多家銀行洽談合作。李昌國稱,但股份制銀行及中等規模的銀行,對於合作機構要求很高。

經濟學家張五常助手、大學教師李俊慧認為,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銀行走向合作,這也是趨勢所在,傳統銀行可以選擇自己新建互聯網金融業務,也可以選擇與互聯網金融企業合作,直接利用其積累的租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136

英國政壇退歐大辯論,金融城醞釀大撤退

自10月5日,英國首相、保守黨黨魁特蕾莎·梅在保守黨代表大會上宣布2017年3月前啟動退歐程序時間表,並發表被視為決意“硬退歐”的言論之後,不僅在輿論界掀起軒然大波,英鎊兌美元更是一跌再跌,甚至閃崩下探1.15,創31年最低點,自退歐公投以來,英鎊累積跌幅已達17%。

無獨有偶,上周五傍晚,英國政府內閣一份尚未公開的所謂“退歐和貿易委員會”12名成員名單被泄露到媒體上。23名內閣成員中的6名退歐派大臣,包括退歐大臣戴維斯、外交大臣約翰遜、國際貿易大臣福克斯等,都毫無懸念地被列在其中。這份名單,使得人們對英國政府有意“硬退歐”的憂慮又添一成。

再加上投資者對英國經濟的信心動搖;工商界,特別是倫敦金融城對梅首相置移民於關乎英國經濟命脈的“單一市場”之先的鮮明立場,表現出強烈的疑問和擔憂。倫敦金融機構醞釀遷移的消息滿天飛;蘇格蘭宣稱本周發布第二次獨立公投法案;英國央行行長卡尼警告物價上漲,人們生活水準下降,法律人士質疑梅政府不通過議會投票啟動退歐的合法性;而英吉利海峽的另一端,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則態度一如既往地強硬:英國退歐“沒有蛋糕”可吃,只有“鹽和醋”(英國佳肴薯條和魚的基本調味品),要麽“硬退歐”,要麽“不退歐”。

一時間,仿佛可見退歐之戰烽火四起。有英國輿論稱,梅首相的政治蜜月期已結束,接下來她將面對難以想象的挑戰。

英鎊下行

10月5日,身著絳紅色連衣裙的梅首相在保守黨代表大會上,以民眾的五個疑問、她的四個意願開始了她信心滿滿描繪英國偉大前程的主旨演講。從她強調建設公平社會,為每一個人創造機遇,奪回主權,掌控移民,自由貿易,大聲疾呼成為全球的英國的演講中,市場卻獲悉了一些響亮而清晰的信號:里斯本50條不會遲於2017年3月啟動;寧願放棄“單一市場”也要嚴控移民;懲罰那些不培訓新員工而雇傭有經驗外來人員的公司;收緊海外留學生簽證等等。

梅的話音剛落,英鎊兌美元立刻跌出30年新低。

市場普遍解讀梅的講話,是預示著英國很大可能走向“硬退歐”,即很可能放棄關稅聯盟,不再為爭取單一市場而在移民自由流動問題上作出任何讓步。

10月12日,梅宣布同意議會對退歐進程有討論和投票權,英鎊在連續下跌4天後方有所反彈。但就在同一天,英國央行副行長康利夫(Jon Cunliffe)表示,脫歐未來將出現的更多狀況難以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定;英鎊在短期內預期會繼續下跌;而瑞銀財富管理專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則判斷,英鎊對美元應該會穩定在1.2左右,因為英國央行行長卡尼之前已經排除負利率的可能,而且從購買力標準來核定,英鎊兌美元已經遠遠低於1.59左右的應有水平。同時他表示,如果英鎊繼續下行,英國政府與歐盟方面的談判又無法獲得預期結果,長期來看,英鎊甚至有失去儲蓄貨幣的可能。

目前各大銀行繼續看空英鎊,高盛預測接下來的三個月英鎊兌美元的下行趨勢很難阻擋,最低累計可能會出現25%的跌幅;匯豐則更為悲觀預測稱,到2017年年底,英鎊兌美元基本會觸底在1.1。

然而,退歐派們對英鎊大跌卻非常“看好”。前英國央行行長馬文金(Mervyn King)則認為英鎊下挫是一種應該受到歡迎的“改變”。一些支持退歐的經濟學家也堅稱,英鎊貶值促進出口,外來投資熱錢湧入,促進旅遊,對英國經濟並非壞事。

“退歐”的合法性

梅首相此前曾宣布,啟動退歐將不通過議會投票程序。

然而從10月12日開始,英國高級法院正在就梅首相決定不通過議會投票,擅自決定啟動里斯本第50條的合法性進行為期三天的聆訊。

英國大法官帕尼克勛爵(Pannick)代表訴訟人基娜·米勒(Gina Miller)在法庭陳詞稱,沒有通過議會投票,由英國政府首相大臣們擅自啟動退歐程序,是不符合憲法的越權行為。帕尼克辯稱,“退歐程序一旦啟動,意味著難以避免地導致出現英國終止執行歐盟1972年法律的最終後果。”他認為這將意味著英國民眾一系列的法定權利失效,而政府大臣們是無權終止這些最初由議會制定或批準執行的法律和權力的。

帕尼克認為,該案提出了關於行政權力極限的基本憲法重要性的問題。帕尼克還對訴訟中指責米勒想阻止退歐的單純意圖進行反駁,認為米勒完全有權利要求政府通過法定程序來決定退歐。

另一位到庭的大法官海倫·蒙特菲爾(Helen Mountfield)則強調,“啟動退歐”是一個不可逆的行動,一旦里斯本50條被觸發,“目前沒有一個權力機構有可能扭轉‘乾坤’,因為退歐從未發生過,逆轉要觸及對歐盟法律的解讀。”

聆訊當天,高院第四法庭觀眾位座無虛席。蘇格蘭和威爾士議會都雇傭了法官在席旁聽,按照英國法律,他們有權在必要的時候參與到上訴環節。而英國政府法律代表將於10月17日周一出庭辯護。

觸發蘇格蘭再次獨立公投

就在保守黨代表大會結束一周後,蘇格蘭民族黨代表大會召開。

一向旗幟鮮明強烈反對英國退歐,並在公投結果出來後不久,就前往歐盟尋求蘇格蘭和歐盟關系不變的蘇格蘭第一大臣斯特金,在13日大會開幕講話時語出驚人:新一輪獨立公投法案的草案將於下周公布,蘇格蘭或在英國正式退出歐盟前再次舉行獨立公投。

輿論立刻猜測,蘇格蘭最快可能在5至10年內獨立出英國。

斯特金說:“如果蘇格蘭在‘英國中’的利益因為退歐而不能受到保護,那麽蘇格蘭就有權選擇不同的道路。”斯特金還指出,英國政府最近在限制移民以及歐盟單一市場方面的言論表明,保守黨已經被“瘋狂且排外”的右翼掌控。

另外,對於被媒體提前曝光、新組建的“退歐和貿易委員會”12位成員中沒有蘇格蘭、北愛爾蘭和威爾士的代表,蘇格蘭民族黨副主席安格斯 羅伯森(Angus Robertson)立刻在媒體指責梅首相的“輕視”行為,“這分明是梅首相之前承諾蘇格蘭會全程參與到退歐談判進程的嚴重忽視。”

倫敦金融城醞釀大撤退

多家媒體報道稱,就在英鎊“跳水”之時,倫敦金融城的銀行和金融機構們正在“蠢蠢欲動”。

10月11日,俄羅斯資本規模最大的VTB銀行已公開宣稱,為避免退歐幹擾,可能將投行部門遷出英國。事實上,在退歐公投之前,高盛匯豐等各大銀行就有類似表示。同一天,摩根斯丹利歐洲總部負責人羅伯特·魯尼(Robert Rooney)在倫敦的一個會議上表示,雖然圍繞英國退歐問題,各種言論紛紛擾擾,事實上事情並不複雜,如果留在“單一市場”,英國政府能夠實行“軟退歐”,那麽一切照舊;但如果是“硬退歐”的話,那麽一些業務不得不遷移到歐洲其他城市。

而且,有銀行透露,英國金融監管機構PRA(Prudential Regulatory Authority)已經開始到各銀行問詢,如果英國實施“硬退歐”,他們有什麽應急計劃。這也敦促金融機構不得不認真考慮新的“選項”。

另外有勞工律師透露,一些憂心忡忡、擔心自己所在機構有可能在英國退歐後,因為失去“單一市場”的“金融互換互通”而遷離倫敦的銀行職員、基金經理和其他金融從業人士,已經在向他們咨詢相關的法律事宜;然而業內也很明白,如業務遷移這樣的行動,所耗人力物力的成本難以想象。以匯豐銀行為例,為拓展北部業務,匯豐已經開始將1000個崗位遷到伯明翰,在那里建立一個中心,即使這樣的搬遷也將耗時3年。在公投之前,匯豐首席執行官曾預計,如果退歐發生,將有占比20%即5000個在倫敦的崗位會遷往巴黎。

法律咨詢公司奧利弗·懷門(Oliver Wyman)上周公布一個相關報告稱,如果金融機構不能自由地向歐洲大陸國家提供金融服務,英國將可能失去75000個相關工作崗位。還有業內人士認為,有些公司可能會就地裁員,因為一次性‘拗斷’賠償可能是更加簡單且花費相對低廉。

按照摩根大通分析師的預測,如果相關資本業務不得不搬出倫敦,美國八家主要銀行和歐洲銀行的相關搬遷費,接下來的五年,可能總共高達75億美元。

而且,在勞工律師們看來,在英國這樣一個勞工法律及其嚴謹健全的國家,要遷移一個員工離開居住地去他鄉工作非常不易,因為這關乎到員工的家庭成員就業、兒女求學、生活方式等各個環節,一旦員工不滿安排起訴公司,牽涉到的賠償成本最高可達每人80萬英鎊。

另外有報告顯示,如果退歐導致有局限地進入“單一市場”,英國金融業每年最多可能損失380億英鎊財政收益。

退歐花費幾何難以預料

正如離婚是件勞心、傷神、費錢的“買賣”,從結盟40多年的歐盟脫身“家產”易分,新賬難料,“舊賬”難了。

首先,根據《金融時報》的數據,英國要脫離歐盟,必須要完成為歐盟“欠款”和養老金的英國份額部分買單,所需金額高達200億歐元。而德國一家雜誌給出的金額數,還要比這個金額再高出50億歐元。但在歐盟英國退歐主談判人邁克·巴尼爾(Michel Barnier )看來,遠遠不止這兩個數字,雖然他們暫時沒有提出具體數額。

所謂“欠款”是指撥給歐盟中相對貧窮國家,幫助他們進行道路、橋梁以及其他經濟發展相關項目等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錢款。過去15年,由於歐盟東擴,瘋狂耗資,欠款金額累計攀升。2015年,歐盟“欠款”總數為2180億歐元。另外一項支出則是為1750名在歐盟工作的英國人承擔養老金費用,目前歐盟養老金需求總額達590億歐元;其次,雖然梅政府退歐大臣揚言在2019年前徹底脫離歐盟,但歐盟會員費可能因為支付條件和期限等原因,要最遲到2022年或2023年才能最後終止繳納;再有,按照目前非歐盟會員但享有“單一市場”進入權的國家每年交付費用,英國也不可能免費享用“單一市場”福利。

由此看來,退歐耗資不可小覷,究竟幾何不到最後一刻難以預料。

經濟動蕩時代該怎麽辦

一場由一個保守黨人執政野心引發的退歐公投,就這樣在一些不明真相又對現實不滿的小人物,受另一些野心政客鼓動下,演變成了一出將整個英國拖入史無前例的“硬退歐”大戲。

《金融時報》副主編、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認為,“硬退歐”將英國經濟拖入困境:“英國政府的極端目標現在已明確無誤。投資者們采取了拋售英鎊,降低英國資產的價值來回應。目前英鎊的實際有效匯率接近2008年底金融危機爆發後的水平。英國資產的此番貶值是不可避免,反映了投資者對英國經濟前景已經惡化的判斷。英國過往糟糕的出口表現表明,此番貶值仍不足以帶來經濟結構的必要轉型,即使生產轉向可貿易的商品和服務。此外,在英國退歐後,當前龐大的經常賬戶赤字很有可能將無法維持。如果是這樣的話,相對於收入,英國將需要大幅降低總支出。而僅靠資產貶值不大可能實現這一點。宏觀經濟政策或許也需要收緊。但緊縮正是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及新的財政部班子極力想要避免的。”

事實上,英國與歐盟一刀兩斷的決定,特別是梅首相的一系列排外言論,引爆的不僅僅是全球金融市場的動蕩,資本債券市場的洗滌,全球經濟增長的不穩定,也不僅僅是即將發生的英國及歐洲歷史性的改變或者英國民眾生活的改變。

自英國退歐公投結果誕生的那個早晨起,伴隨著發生在美國的總統選舉,學者專家們開始了對所謂“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重新認識和深刻思考,人們清晰看到了民粹主義在世界各個角落的猖狂的面目;所謂西方民主的偉大光環也沾染上了俗世的汙穢和非理性的癲狂。

英國學者馬丁·雅克(Martin Jacques)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我們確實生活在經濟動蕩的時代,有一點我們必須認識到,那就是我們不會長久停留在一個時期。我們現在所處時期與之前大不相同,經濟增長幾乎停滯,不同的歷史階段,必須以不同的政策策略來引領,但是西方社會對此認識並不充分。因為我們特別是美國和英國,一直與所謂的新自由主義、自由貿易為基礎的全球化等理念結合得緊密,但這已經過時了,我們需要新的解決方案。確實在1945年以後,西方統領了世界經濟,出現了社會福利機制,采納凱恩斯主義政策,高就業公共部門規模大等現象,但這些在1970年代走到盡頭;取而代之的是新自由主義、自由貿易等理念。在我看來,這也走到了盡頭。那麽接下來怎麽辦?政治上的左右兩派對此有不同的政見。有一點我們可以說的是,不能再繼續現在這個樣子了。一些政治性的變化已經出現,而且一定會有改變。為什麽西方民眾如此不滿足於目前的生活現狀?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他們的生活水平這些年來幾乎凍結;第二個是貧富不均問題愈發嚴重,人們對貧富差異尤其不滿,這是導致很多人支持特朗普和英國脫歐的主要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009

三星Note7大撤退:史上最短命的旗艦手機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0-27/1048218.html

____2.thumb_head

作為歷史上最短命的旗艦手機,Note7爆炸召回事件給三星造成的最大損失,不是經濟收益,而是在於品牌聲譽。

8月初剛面世時,三星GalaxyNote7被譽為今年最好的Android系統手機。它重169克,邊框最窄處僅1.1毫米。無線充電、虹膜識別、最高等級的防水防塵,甚至還能與一款VR頭盔結合使用……那些在最新一代iPhone上尚未出現的技術,Note7統統能提供給用戶。

三星還打破了命名慣例,跨過Note6直接跳到Note7,與iPhone7相比不落下風,也與Galaxy系列的S7和S7edge名稱統一——上半年發布的這兩款S7手機,打破往年的宣發時間慣例,提前一個月上市,在全球熱銷,幫助三星拿到了兩年來最高的單季營業利潤。

8月2日,三星在美國紐約舉行GalaxyNote7的上市發布會。

這是一個險些成功的故事。

Note7最終沒能得到三星所期待的用戶追捧,從8月2日全球首發到10月11日下達停產和在中國內地全部召回的決定,這款曾被視為“三星歷史上最完美的旗艦智能手機”,生存期僅71天。此間,一次又一次原因不明的電池爆炸事故,和隨之而來的召回與各大航空公司的禁令,徹底焚毀了三星的野心,也點燃了用戶的怒火。

“憤怒”,25歲的回仁傑對《第一財經周刊》不斷重複著這個詞。這位來自廣州的消費者,為了買“國行版”Note7而等了一個星期。9月25日他從京東購得手機,開機13個小時後,正在充電的手機自燃了。回仁傑拍下了整個過程,手機面板上燃燒處焦黑,外殼已經開裂,冒著煙。

這是媒體關註到的,中國內地發生的第四起Note7自燃事故。對數碼產品了解頗多的回仁傑當然早就知道Note7在國外接連發生自燃。

9月2日,三星緊急宣布在美國等10個國家和地區暫停銷售Note7,召回250萬部機器。那天,也正好是Note7在中國內地市場全面開售的日子。為了維穩,三星中國在一份聲明中解釋道:“國行版本采用了不同的電池供應商,不在更換範疇之內,可放心購買。”

事後回想,正是這句聲明,為Note7此後的潰敗以及在中國市場人心盡失,埋下了禍根。

回仁傑稱,加重他憤怒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自己購買的Note7正是“三星承諾過的安全版手機”,居然也爆炸了,為此他覺得三星涉嫌欺騙消費者。事發3個小時後,回仁傑找到了律師,咨詢法律意見,並將拍攝的視頻傳到微博上,尋求聲援。一聽說是“國行安全版首炸”,加上他拍的視頻帶來的直觀震撼,二十多家媒體找到了回仁傑做采訪。

很快,三星廣東地區和京東的處理專員都聯系上了這位消費者。但雙方的溝通,讓回仁傑感覺“三星公司的態度傲慢無理到沒邊了”。他認為三星必須暫停銷售,公開檢測和調查結果,但三星通過京東傳達的處理意見是僅退回手機款,並賠償因手機燃燒損壞的筆記本電腦。

雙方因此陷入了僵局,三星廣東地區處理專員的電話也打不通了。這種回避態度讓回仁傑一氣之下決定將媒體的影響力發揮到最大。10月11日,他接受央視的采訪,央視牽線工業和信息化部,委托中國泰爾實驗室尋找上海的一家第三方檢測,檢測發生爆炸的Note7。

9月29日,三星首次向中國消費者道歉,並強調“從未且永遠不會對中國采用雙重標準”。

9月2日,三星電子移動事業總裁高東真在有關召回Note7的新聞發布會上鞠躬致歉。

從召回數字可以判斷,三星在中國市場賣出了不足20萬部Note7,對三星而言,一切發生得太快。甚至,曾經鋪天蓋地的Note7的宣傳推廣還來不及撤下。回仁傑說,三星宣布在中國全面召回Note7之後,他在北京機場仍然能看到Note7的廣告牌。

10月14日,三星推出了召回細則。這場因手機產品質量所引發的糾紛,到此理應告一段落了。但是,有關這款短命手機的各種討論卻仍然在媒體上持續發酵。

兩天後,回仁傑參加完江蘇衛視有關Note7事件的專題拍攝,已是晚上10點。他習慣性地打開手機,看了一下自己為維權建立的一個媒體微信群——“老回的boom7事件跟進媒體群”里的最新動態,記者們自發的討論依然活躍,他特意叮囑每個入群的媒體記者要做實名備註。國內媒體向三星公司提出的采訪申請全部被拒絕,公關的統一回複是:“全部相關信息,請通過三星官網了解。”於是,維權人士組建的微信群,似乎成了很多記者眼下距離事實真相最近的信源。

“明天就要出結果了。”回仁傑在群里發話,並配以“托腮思考”的卡通表情,他說的出結果是指央視要發布第三方檢測實驗室的檢測結果。在他看來,這場已經堅持兩周多的維權行動,現在已經演變為一項娛樂活動,時間還要拖得更久,因為他要“看看三星到底混蛋到什麽程度”。

外界有可能會判斷,三星此番是遇到了一個難纏和喜歡較真的中國用戶,當屬特例,然而回仁傑馬上告訴媒體,“第五炸”張思童為了進京與媒體溝通,已然辭職了。

正如美國經濟學家約翰·加爾布雷思在他的《不確定的時代》一書里所言,“有關公司的神話到處傳播,但它又是一種現實,二者沒有什麽關聯,現代公司就是存在於虛構與真實之間。”由於行事低調,三星公司於公眾的視野里也是一個面目不清的形象。

消費者與三星接觸最多的,是各種由明星代言的電視廣告,或是城市里公交車站、地鐵里的廣告牌。三星管理層幾乎沒有接受過媒體采訪,Note7爆炸事件中對三星批評聲浪最高的9月,三星給外界的印象,繼續是—盡可能地沈默。

10月中旬,一塊Note7手機的廣告牌矗立在韓國首爾一幢建築的樓頂還沒來及被撤下。

人們難免好奇,三星公司以及三星中國內部,在過去的七十幾天里到底在忙什麽?年度旗艦手機徹底殞命,會在這家全球第一大手機制造商公司內部,造成多大的運營和人事震蕩?以及,他們對於中國市場的態度,是不是一貫地傲慢無理?

“三星內部感覺並不慌亂哦,今天上午我還在公司見到三星的銷售,也只是日常性的拜訪。”李宇是中國電信負責手機銷售的一個中層,他代表運營商渠道,和各大手機廠商打了十幾年交道,很熟悉這些大廠商的作派,也包括三星—各個崗位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這鍋肯定不用銷售來背,公關身上的壓力可能更大。”

李宇對《第一財經周刊》回憶,Note7開售之前,三星的銷售部門對這款手機能打開的市場局面很是期待,在營銷費用上據說也是今年投入最多的。

李宇覺得三星的銷售人員不僅不傲慢,相反還很接地氣,比蘋果公司的銷售要好打交道很多。他對三星的遭遇也多有遺憾,眼下這家公司應對質量危機時的態度被消費者解讀為傲慢,只能說“是一場公關的敗仗”。

“三星第一次宣布中國區不召回,那時我就認為他們公關的棋徹底走錯了,接下來則又向更加愚蠢的方向走了這麽久。”李宇分析說,可能是Note7對於三星手機意義重大,加之又剛上市,斬倉的決定對企業來說太痛苦,“但這事如果放在小米或者魅族,也就是雷軍、黃章一句話的事。”

李宇眼中的三星,早已經身患嚴重的大機構病,中國分部無人決策是情理之中的事,一切都需要等待韓國總部的指示,“中國區的常務肯定不敢拍板說不賣了,反正是手機出現質量問題,這鍋理論上不是自己背。”

一位在三星電子蘇州工廠里上班的員工,也向《第一財經周刊》反映,自己和同事目前並沒太感受到Note7事件的影響,“並不焦慮,估計都想著工資應該還正常拿。”但他同時也發現,整個公司最近都很忙,“領導們挺急的”。為了查明事故原因,一直在做測試,只是目前還是沒有聽說具體是什麽地方出了問題。

10月17日,回仁傑在微信群里轉發了央視的報道,其中提及泰爾實驗室得出的檢測結論是,“第五炸”張思童的手機,“因燒損嚴重,無法推定起火原因”,回仁傑的手機則被鑒定為“熱損毀由電池自燃所致,電池由右下角的位置開始燃燒”。

除了自燃手機的機主在追問,業界人士也紛紛猜測事故原因。

“電池肯定有問題,不僅如此,據說他們的CPU也有問題,監控電池的算法有一些錯誤,導致發熱過大。”三星在中國的電池提供商ATL的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工程師對《第一財經周刊》提出自己的分析,但最終事故的調查結果還是要三星公司自己出來講。

電池是智能手機中體積最大的單一器件。在Note7中,電池占到整體機身體積的21%以上。理解電池自燃非常簡單,即電池的正負極直接相連,發生短路,所以電池本來就是個危險品。

“所有品牌的手機都有電池自燃的可能,而且每年都有這樣的事故在發生。像三星這麽批量性的事故確實罕見,並且它處理問題的做法並不高明。”和李宇的觀點一樣,這位工程師也認為三星這一次在公關策略上有失明智。

三星為Note7加載了目前手機市場流行的“快充”功能。在一張ATL的工程師提供給《第一財經周刊》的主流手機品牌的電池比較圖中,三星Note7的電壓和電池密度兩項指標都為最高,均高於iPhone7。

“這不能說明三星的產品更危險,但足以說明三星在技術上是比較激進的。”前述ATL的工程師對記者透露,三星的生產線自動化程度非常高,在不能判斷問題原因的情況下,產品線不會停下來,因此一旦發生質量問題便是批量性的。與之相比,蘋果的自動化程度也很高,但是蘋果會深入到供應商內部去,親自控制每一個制程,和供應商一起優化每一道工藝,三星在工藝管理方面則相對粗放。

三星電子的股價在這次事件發酵的過程中,曾兩次受重創下跌。9月12日當天,三星電子股價的跌幅一度達到7.6%,創2012年8月以來最大盤中跌幅,收盤價跌幅達7.2%。三星電子的市值在兩個交易日內蒸發約190億美元。刺激股價大跌的原因,是前一個交易日(9月8日),持續的手機爆炸事件導致全球很多國家的航空公司,幾乎同時對三星手機發出禁令—禁止乘客在飛機上使用所有三星手機。

三星電子股價變化

此後,10月11日,三星針對中國發布召回公告的當天,三星電子的股價開盤便下跌4.82%,全天收盤價跌幅再次超過7%。緊接著,10月14日,三星電子發布新的財報示警:受GalaxyNote7爆炸事故,將給第四季度與明年第一季度,造成超過30億美元的業績下滑。

三星在7月上旬對外公布的今年第二季度財報數據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了8.1萬億韓元(約合486萬元人民幣)的營業利潤,依此計算,對於三星來說,30億美元的損失,大約意味著近一個半個月的營業利潤,對於這家擁有590億美元現金的公司來說,短期內對其財務上的影響其實並不大。

三星電子2011-2015年銷售收入以及營業利潤變化

過去兩年,三星在手機產業的霸主地立已然不穩。三星電子財報數據顯示,2015年第四季度,移動部門的業務利潤同比下滑30%。2016年被普遍視為三星保持市場份額的關鍵一年。年初,三星曾預估Note7上市的前5個月,即到今年年底為止,應該能實現1100萬部的銷量。而與三星2015年整體3.19億臺的手機總出貨量相比,Note7造成的最大損失,不是經濟收益,而在於品牌聲譽,而一款消費類產品的質量和服務聲譽一旦嚴重受損,對未來公司產品的銷售將產生深遠影響。

即便沒有爆炸醜聞,三星在中國賣手機的日子也未見得好過。10月13日,《第一財經周刊》在微信公眾號所做的問卷調查中,一共有1022份有效問卷,其中,57%的讀者表示自己從來沒有考慮過買三星手機,有199位讀者選擇堅決不會再購買三星手機,理由是爆炸事件的影響太壞了。

最終只有6%的人繼續保持著對三星手機產品的信任,表示未來會考慮繼續購買三星的手機產品。

這恰與這幾年三星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互相印證。據賽諾機構公布的2016年4月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報告,三星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不足4%。

眼下,三星正在經歷該品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產品召回。這對於三星的渠道來說,又將是一場考驗。誰都明白,召回環節一旦處理有失,會進一步令消費者失望。

李宇覺得三星針對中國市場給出的退貨承諾聽起來還算令人滿意,而其中比較人性的一條規定是,不管手機的配件是否還齊全,也無論是否保留了購買手機時的發票,只要憑手機串碼,都可以退貨。中國消費者在海外購買的Note7同樣可以在國內完成退貨。

家在福建三明的王空,曾是一名堅定的三星粉絲,至今,自己家中還留著3部三星手機,作為收藏。然而,王空對於三星的失望,正是始於Note7的召回環節。

在三星中國宣布要召回所有Note7後,王空撥打了三星的統一客服電話,得知可以按原價退回後手機,於是他拎著一只裝手機的“防爆箱”,去了客服提供的一個離他最近的授權點,卻遭到這家手機店老板的好一番刁難。一開始老板拒絕退貨,建議王空去所謂市區更大的授權點,王空不願相信老板的話,當場再次撥打三星的客服電話求證,老板被迫改口說可以退,但又拒絕按原價退,只能退5199元。

這樣的退貨遭遇讓王空當即下定決心,今後再也不買三星的產品了。

相對較大的幾個電商渠道,對待三星Note7的做法倒是步調出奇一致。10月11日下午,天貓下架全部Note7手機,消費者可以與小二溝通退貨退款事宜。

蘇寧員工林婕註意到,國行版Note7爆炸事件曝光的第一天,在她工作的蘇寧生活廣場慈雲寺店門口,三星已撤下了大幅三星Note7廣告。這家蘇寧生活廣場內有一家三星自營的專賣店,經過它的行人,會聯想到Note7最近的爆炸新聞,跟身邊的朋友聊上幾句。蘇寧官方發言人對《第一財經周刊》表示,公司針對Note7的上市做的傳播並不多,眼下主要就是盡可能為消費者做好退貨退款流程。

“你會發現,我們的退貨流程是最便捷的。”這位發言人臨了還不忘為蘇寧打廣告。

由於Note7在中國上市較晚,它一度成為水貨市場的熱門機型。這些水貨銷售渠道,原來都以為Note7會是今年市場上唯一能與蘋果iPhone7抗衡的爆款手機,可以從中大賺一筆,現在卻要面臨產品滯留倉庫的厄運。《第一財經周刊》在北京的百腦匯看到,幾家主售三星產品的攤主已經提前收攤回家了,空蕩蕩的櫃臺上只剩下幾部模型機。

“我手上還有水貨,可以給你便宜20%,但是不退不換。”一位手機攤位的老板還在做著最後的努力,他覺得也許還能再遇到一些不怕炸又貪圖便宜的顧客。但更多的店主表示,早在中國宣布召回產品之前的幾周,他們就將手里的庫存清理掉了。最終,按三星的召回細則,水貨要先去三星維修中心鑒定,確認為正品的,可按港版售價5118元退款。

“三星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從20%下滑至不到6%,只用了兩年多。”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老杳對《第一財經周刊》分析說此次最嚴重的是給品牌造成的損失,會繼而影響三星其他型號手機的銷量,甚至會發生渠道的倒戈。

中國80%的手機市場屬於社會化渠道,大到全國連鎖手機店,小到夫妻店,以及中間不同規模、層級的門店和代理。在Note7出事之前,業內就普遍,三星的渠道能力在不斷衰退,很多渠道商資源都被華為等其他手機制造商挖走。

從2014年起,三星引入原來諾基亞倡導的直控分銷商(Fulfillment&Distribute,簡稱FD)模式,其特點是弱化運營商和代理商。FD模式成功的關鍵在於產品要有一定的品牌溢價能力,能夠給渠道商帶來真正的實惠,且產品出貨量要大。這兩點對於現在的三星而言,都難以為繼。Note7遭遇全面召回,對於三星維護與渠道商的關系無疑是雪上加霜。

為了順利召回19萬部國行Note7,三星主動找到手機門店,請求它們協助完成召回流程,並承諾全部賠付。

手機門店的確都在觀望三星接下來的渠道政策變化。中國本土的很多手機品牌,面對渠道時都提供從出廠到整個銷售周期的“價保服務”,而三星此前的價保政策,僅為兩周時間。

“說實話,三星我們已經不做了。前段時間做過兩三天,但都是短平快,唯一長線就是iPhone。”在天津做了六七年線下手機渠道的許紹鋼告訴《第一財經周刊》,一家有著四五十個門店的連鎖手機賣場,即便是Note7這種旗艦產品,通常也是一次只進5部或10部,存貨壓力並不大。那些三星的金牌授權店或銀牌授權店,這次受的打擊會更大一些。事實上,從去年開始,一些授權門店就在虧損,而今年虧損面還在繼續擴大。許紹鋼看到有太多的三星專賣店已經在轉型,有的會偷偷賣一些華為、蘋果手機,或者幹脆改成綜合型的小賣場,總之“賣三星的人會越來越少”。

如果換成是其他手機品牌,這次商譽的損失,恐怕會直接反作用於上遊供應鏈,但三星的屏幕、芯片、電池等核心器件均為自產,這次事件恐怕還很難動搖其根本。也許正是出於這個原因,目前並沒有任何三星高層因為Note7事件而引咎辭職。三星集團第三代掌門人李在镕並沒有就此事露面致歉,這是與他父親李健熙迥然不同的地方。韓國媒體《朝鮮日報》討論稱,如果是李健熙,寧可推遲上市時間也會進一步確認產品細節。三星無論在產品還是在市場策略上頗為激進的做法,不能不說是帶有李在镕的風格。

麥格理證券分析師丹尼爾·金(DanielKim)認為,從三星的全盤生意來看,一款Note7失利,對三星今年整體盈利和收入等影響並不大,因此對其未來股價的影響比較有限。

這場史上最短命的旗艦手機在全球市場上演的大撤退,也許不久就會被人遺忘,幾個月後圍繞三星新款手機C9,一切營銷和售賣流程又會重複。而在北京CBD核心地塊,當這個季節濃厚的霧霾散去,人們會看到高達260米的三星中國新總部大樓正接近完工。

(應受訪對象要求,文中李宇、王空、林婕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1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