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豬羊變色裁員縮編頻傳 外商銀行大撤退

2016-03-24  TNM

歐洲經濟不佳,歐系外資銀行也狀況頻傳,繼一月間英國第二大銀行巴克萊(Barclays)一口氣砍掉在台分行及證券公司,退出台灣市場後,市場傳出另有大型歐系銀行有意出售在台分行和業務。

本刊調查,準備撤出的外資銀行,找上本土大型金控國泰金和中信金接手。國泰金高層向本刊證實,的確有外資銀行和他們接觸求售,「而且不只一家」。歷經金融海嘯,業內生態改變,昔日「外資金童」光環褪色,反倒是國內銀行,亞洲盃打得興致勃勃,仍大舉徵才擴張。豬羊變色、土洋翻轉,新一波銀行整併潮正在開展。

匯豐銀行及台灣最大的外資銀行花旗上週二(十五日)公告,三月起裁撤在台四家分行;歷史超過一百五十年的英商渣打銀行則早在去年底就一口氣裁撤七家分行;紐西蘭最大的銀行澳盛一月時也將南部分行從一樓搬到七樓,並縮編台灣金融處人員;過去被視為金童的外資銀行人員,一夕成了灰姑娘。

景氣寒冬 縮編裁員

金融圈透露,「全球金融業前景不佳,關掉據點、裁員已經是很平常的事。還有歐系銀行打算將台灣業務打包出售,轉手賣國內金控。」市場點名德國最大銀行德意志(Deutsche)和總部設於英國倫敦的匯豐銀行。不過,匯豐銀行資深副總裁章純如表示,他們沒有參與過任何討論,也沒有買家,台灣還是匯豐集團優先市場之一,未來還是會致力深耕;德意志銀行也否認有要出售的規劃,但部分在台的歐系外資銀行,確實已陸續裁員、縮編或撤據點。

去年景氣不佳,歐洲央行要求銀行提高資本適足率,歐系銀行迫於經營情勢嚴峻,只好降低海外營運成本,積極處理「績效平平、獲利低」的地區,業務持續萎縮的台灣首當其衝。

全球最大的投資銀行德意志銀行去年罕見虧損六十八億歐元(約合新台幣二四七八億元),市場因此傳出打算將獲利低、難做的台灣分行出售。外資圈人士分析,在台灣要經營投資銀行很辛苦,「資本市場就是殺戮戰場,台灣規模這麼小,要怎麼和人比拚。」

另外,來台已三十二年的匯豐銀行,經營也面臨困境。以個人金融、理財投資為主要業務的匯豐銀行,一八六五年成立於香港,九○年代將總部搬到英國倫敦,一躍成為全球第五大銀行。今年一度為節省開支,打算把總部遷回香港,但考量到近期香港政治動盪,決定把總部永久留在倫敦。

目前匯豐在台灣有三十七間分行,是前五大外商銀行。去年獲利四十三億元,比前年負成長一.八四%,且已連續兩年下滑。

薪資凍結 節省成本

「匯豐銀行早在五年前就傳出有意逐步退出台灣市場,就是卡在金管會不肯。」金融圈高層透露。

外電報導,去年第四季匯豐因全球首度出現虧損八.五八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百八十八億元),計畫大砍二成人力、縮編三成投資銀行規模,並在今年初決定先凍結全球薪資和人事,裁員二.五萬名員工,以期在明年底前省下五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六八三億元的成本。章純如指出,農曆年前匯豐集團總裁也發信否認要凍薪一事。

不過,匯豐銀內部員工透露,去年十二月,第一線員工包括行員及電話客服都陸續收到公司寄出的「薪資凍結」通知信,表示日後將不再有每年基本三%以上的調薪,一切再視續效調整。

員工不滿地說,信中完全沒有提到,薪資會凍結到何年何月,不少同仁得知消息後,紛紛表示要離職。「光是去年十二月到現在,個金和企金部門就走三位了,如果匯豐真要撤分行或裁員,我們覺得也好,至少還有遣散費可以拿。」

金融海嘯 重挫外商

對於市場頻傳外商銀行撤台,國泰金高層證實,的確有外資銀行和國泰接觸求售,「而且不只一家」。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對本刊表示,銀行合併可降低資金成本,提高獲利,目前國泰金對整併的需求越來越大。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總經理陳佳文也透露,的確有在台外資銀行找中信銀承接業務,中信銀對於可提高在台市占率的併購案相當有興趣,「但目前還在評估、洽談。」

相形之下,國泰、富邦、中信、台新等國內大型金控最近才大舉徵才,力拚海外市場。富邦金三月中剛在新加坡開分行,中信才在緬甸仰光開代表處,國泰金更打算募資五百億元打亞洲盃和併購,展現國內金控走向國際的決心。

事實上,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後,以銷售理財商品見長的外商銀行就元氣大傷。「經過雷曼兄弟(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Lehman Brothers)倒閉的震撼教育,台灣投資人都變精明,加上網路資訊透明,現在理財商品很難賣;本土銀行都靠保險賺錢,這塊業務過去外商很少經營,因此營收獲利大減。」一名金融圈高層說。

去年在台五大外銀獲利都大幅萎縮,過去曾在台灣創下「一家分行年賺百億元」傳奇的花旗,去年稅前獲利不到一百億元,是六年來最差成績,渣打、澳盛、星展去年獲利也都是五年來最差。

渣打銀行去年一口氣關掉七家分行,一名從渣打離職的高階主管透露,「這是(裁員)最激烈的一年,苗栗以南的分行幾乎都有縮編、裁撤的情況。」

意外被裁 開車載客

該人士說,渣打去年裁員是分批、一波一波裁,一次縮減大約二十人,「有天去上班時發現,隔壁負責查核的整個部門都不見了。」一問之下才發現同事全都被資遣了。

本刊記者日前搭乘Uber時,巧遇一名被渣打銀行資遣的行員,記者問他,「開Ubor是兼職嗎?」只見這名李姓Ubor運匠,面有鬱色訕訕地說:「之前是兼職,現在是全職。」

「我去年替公司創造千萬元以上的業績,還不是說裁就裁。」李姓Uber司機透露,他原先在渣打銀行工作,去年五月端午節前,「有天被叫進辦公室,主管說要裁員。」給他一筆資遣費,他就此離開渣打。

李先生說,先前就有聽說總行在歐洲的狀況不好,要全球大裁員,「當時大家都很緊張,想說應該不會這麼衰,輪到我吧?」沒想到有一天他真的會被裁了,「當初好不容易擠進外商銀行,原以為捧了金飯碗,從此會一帆風順、高枕無憂,沒想到會是這種下場。」

記者問他,怎麼不考慮重新回外商銀行圈找工作?他苦笑說:「現在外資圈很少找人,開出來的職缺也不好,就先開Uber看看吧。」

九〇年代台灣金融業大開放,外資銀行紛紛進駐,除了看好台灣市場,也做為前進大陸的跳板。金融海嘯爆發前,在台五大外銀積極併購本土銀行。二〇〇六年時,渣打銀行鳴起第一槍,以四〇五億元買下新竹商銀;二〇〇七年花旗以一百四十一億元併購華僑銀行;緊接著前身是荷蘭銀行的澳盛以六十九億元標到台東企銀;匯豐以四百七十五億元標下中華銀行,颳起一陣外銀併購台資銀行的旋風。

高峰下滑 大舉撤退

當時外商銀行如日中天,一位任職外商銀的葉小姐回憶,狀況好的時候,年終、分紅都很大方,「分紅還沒下來,就有同事立刻換一台新的法拉利,有人幾乎每年都換新車,更別說一年出國旅遊三、四次了。」

未料,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這幾年,外商銀行在台據點及員工數一直縮編,員工就算沒被資遣,待遇也不如以前優渥。葉小姐說,外商在台灣賺錢越來越少,她本想趁農曆年後跳槽,卻發現「萬年約聘缺越來越多,薪水也沒比現在好。」

「就連獵人頭公司打電話給我,都說現在只剩約聘,可能不適合我。有家美商銀行,一層樓的約聘缺超過三十五個,要做到七、八年以上才轉正,我聽到這消息很無奈。」

過去歐洲銀行在全球叱吒風雲,隨著近年經濟情勢差,讓稱霸全球的歐洲銀行也黯然失色。儘管是全球趨勢,但如何面對這波外商銀大舉撤退台灣的動作,可能成為小英總統五二〇就職後,要面對的經濟燙手山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3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