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關於生果日報首都創投(2324)文章的補充

今日看完生果日報引述Webb先生文章關於 首都創投(2324,前德泰大中華)及朗力福(8037)的報導,覺得還有一些不足,謹此補充如下:

1. David Webb列出 5大張紙,詳細道出丘忠航與朗力福和首都創投之間的關係。

筆者在星期日已經用Chrome打印出此文章,發覺只有3頁,可能用了不同的瀏覽器,所以頁數有偏差吧。

2. 除股權上有密切關係外, Webb亦指出,朗力福主席張鴻,原來於 03年曾協助首都創投上市,張鴻當時為國泰君安銷售部副總裁。此外,朗力福獨立非執董陳慧殷來自首都創投持 30%權益的 CNI Bullion,任職銷售部董事,其獨立性亦受到質疑。

可能David Webb 不懂太多中文和生果日報不懂查年報,補充少量資料如下:

1. 張鴻

如果細心留意投資一周明報的訪問,你就明白了:

這篇報導所講發行可換股債券的上市公司,經小弟細心查找後,發覺有兩家公司適合,但這兩家公司不是因集資發行可換股債券,主要因為在這堆公司發行可換股債券收購發行的。作為Webb提及這堆公司的主席之一,為何要歪曲事實,記者又不作小心查證?

另外,那本周刊還有幾篇報導訪問他本人,每一篇都是見到這名人士不停誇大事實,更有一篇在6月11日的報導唱衰David Webb,請自行參考這些報導。

今次到筆者懷疑他們,當在5月17日的時候,朗力福把首都創投股權增持至9.12%,觸發全購,但並無作出任何表示,在接受訪問的時候,那人已經是該公司主席,是否當時已經接到David Webb的查詢,導致要寫一篇這樣的文章,先給他打毒針,以減少這些東西發生的時候,減低對他們的傷害?

另外,這本雜誌不停地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文章,在基本上完全站不住腳,訪問的人物是我極欽佩的股市人物,為甚麼? 

2. CNI Bullion

如果生果日報肯花心機尋找年報資料,可以得悉到這公司的中文名稱是中國北方金銀業有限公司。

然後順藤摸瓜,又找到這些東西:

 

然後又找到些類似名稱的東西

 我相信也不用解釋甚麼吧,可以見到這些機構的獨立性有多高。

另外Webb的文章有很多值得留意的東西,因時間所限,不能解釋更多,稍後我會把它全部翻譯出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91

新天綠色能源(956.HK):喜給首都戴「綠帽」,美中不足的天然氣股

http://xueqiu.com/2865847435/24887454
$新天綠色能源(00956)$ 主營風電的開發運營及天然氣分銷,系河北最大的清潔能源公司,公司業務的持續發展將有助加快藍天白雲重現京城。

公司中報顯示,其收入同比增長20%,營業利潤增長29%,雖然符合預期,但淨利潤同比下滑8.6%,令市場失望,加上建議增發4.77億股(佔原H股的35%且大股東不參與增發),兩大利空因素合力,導致股價下挫1成。

一、CDM收益減少風電利潤,但風電盈利模式確定。
1、公司的風電場基本全在河北,環繞著京津塘城市圈,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棄風率一直以5%以下,在風電同行內一枝獨秀。今年在國家要求各地加強風電消納後,其上網水平進一步提升,半年達到1312H,同比增56H,基本處於行業最高水平。半年風電收入增長29%,表現良好;
2、 由於2012年京都議定書到期,德班氣候大會沒有達成新的協議,今年956的CDM收益由去年同期的0.68億急降到0.015億,下降98%,這直接導致風電業務和整個上市公司淨利潤同比減少。CDM收益現在已經接近為0,未來只能看氣候大會各國的談判和中國政府在國內的碳交易市場的建設,但短期基本上可以不用再考慮;
3、  目前風電在建項目5個共350MW,籌建7個共748MW,已經立項及核准共2898MW,為現有控股裝機的2倍。風電資源總儲備20GW,為現有裝機的15倍,理論擴建空間非常之大。

二、天然氣利潤短期受挫價格上調,但長期看好。  
1、批發業務收入增長受累於經濟不景氣,用量只增長了5.5%,但零售業務增長3成,表現強勁。批零合計增長14%,高於行業平均的13%。公司的天然氣零售量佔比不斷增長,目前已經佔到總量的4成以上,銷售金額更是已經超過批發業務,且有冀中10縣管網一期在建,目前已經完工75%,勢頭良好;
2 、由於天然氣業務從今年起,所得稅率由減半徵收改為25%全額徵收,導致天然氣業務分部所得稅費用增長134%或淨增0.39億元,這是公司中期淨利潤同比減少8.6%或0.3億元的主要原因。天然氣業務的稅前營運利潤實際上增加了18%,高於銷售收入和氣量的增長,仍屬穩健;
3、非居民用氣因6月28日發改委上調最高門站價格,雖然公司相應獲批加收管輸費0.25元/立米,但中短期勢必影響公司毛利率;
4、長期來看,中國天然氣依然供不應求,公司雖然與中石油簽訂有框架協議,但並非照付不議協議,具體氣量由雙方每年協商確定,因此供氣量得不到保證,此次價格上調後,有利於上游增加供應,亦利於公司銷售放量;
5、隨著唐山LNG項目的投產,公司未來天然氣還有眾多看點,美中不足的是和香港中華煤氣合作,公司並非絕對控股。

三、資本支出保守,現金充沛。
1、公司宣佈非公開增發4.77億股,由於其增發價格不得低於公告前股價2.44港幣及每股淨資產價格(2.25港幣),故融資金額應該在11億港元左右,融資價格將高於2.2港元的市價;
2、 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僅57%,淨負債率僅54%,遠遠低於風電運營同行70-80%的負債率水平,在天然氣行業裡也屬合理偏低水平。目前有息負債77.3億元裡有71億是長期負債,負息成本很低,銀行授信的162.4億裡邊也只用了71.5億,槓桿經營仍有較大空間;
3、 由於經營現金回流良好,對其資本支出有著良好的支撐能力(中報應收賬齡從83.5天縮短至67.5天,經營現金淨流入9.42億,大於資本支出合計的5.44億),所以公司的資金鏈根本談不上緊張,其增發股份有圈錢或過於保守之嫌。過往年份我們與公司交流時,亦能明顯感覺到公司對增發的渴望,由於去年分紅率下降到12%,這對二級市場的股價產生了不良影響。

結論:儘管公司利潤下降8.6%,但主要是非經常項目影響,公司經常項目表現良好。
由於公司風電業務資源稟賦優異,未來仍能保持較快增長,而未來關鍵是看公司能否制定全面而切實可行的天然氣價格順推方案,實現天然氣價改向下游的理想順價。三年前,發改委上調了天然氣價格每立方米0.23元,公司亦順利實現向下游的順價,因此,對於這家目前只有10倍左右PE和1倍PB的正宗PM2.5概念公司,我們仍應該有信心,雖然並不太"性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835

試談細價股:首都創投 投資之旅 TRENDALYSIS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4/09/blog-post_26.html
過去幾天 iPhone 6 炒燶,報紙專欄提醒散戶小心細價股殼股,全城炒味濃。其實,當一個產品或炒賣方法街知巷聞(如 iPhone 6),邊際利潤定降,投資者便要注意相對風險了。

中國天然氣個多月大升3倍,昨日曾一度大跌70+%,及後反彈,單日跌幅仍達37%,真是心血少啲都頂唔順。我心血少沒有買,亦從來不鼓勵炒賣。真正成功的公司,應該是大小股東和員工齊齊賺錢。如果投機成分重,則時機難捉摸。有經驗人士能從中賺大錢,散戶卻往往成為大鱷點心。

雖然我不熱衷亦不會主動發掘細價股或殼股,但上週到花旗國前如常看港交所公告,首都創投(2324.HK) 引起我的關注。這間細價主板公司,當時市值僅超過2億,沒有淨負債。股價相對淨資產值(~$0.7)有大幅度折讓。 翻查年報,公司的主營業務是投資香港和內地的上市和非上市公司。再細看截至去年末持有的股票,大多是名不見經傳的創業板股票。所以,股價相對淨資產值有大幅度折讓,非常合理。除了資產值折讓,吸引我注意的,公司於9月中終止其與投資經理中國天使的合約,公告指未來會尋覓聘請合適的投資經理;至於殼價,雖然是主板上市,但因為是21章投資公司,不能有自身的主營業務,注資亦不能超過30%,所以殼價較主板甚至創業板的公司低,大概~1.2億。(註:感謝專欄作家渾水飛鴿傳書,提點首都創投屬 21章公司,並提供此類公司的殼價範圍。)  計及殼價和資產值折讓,當時認為每股$0.215 是合理價。


我向來不喜歡亦不願意向公眾介紹細價股,因為風險高,而且時機難捉摸。無論是上次舉例的中播控股(471.HK),還是今次關注的首都創投(2324.HK),短時間顯現效果都是運氣。中播控股是淨負債公司,VIS 不足50分,不適宜用基礎分析估值,需要另類角度解讀。獨立投資者沒有內幕消息又經驗不足,面對這類公司就似是空中樓閣、海市蜃樓,心中毫不踏實。首都創投的股價相對淨資產值有大幅度折讓,VIS 超過60分,同樣是細價(殼)股,基礎因素相對踏實。但由於是21章投資公司,業務受限制,市值需要打折扣。

殼股和細價股的風險很高,因為財技手法形形色色,往往以為到尾聲卻原來仍有後著。翻查首都創投的歷史,合股、供股、拆股、可換股債劵、送紅股權證等全部用齊。真正看到頭暈都未計清楚每股幾錢。去年初發行的可換股債劵,換股價$1。到期日債券全數換成股份,公司更宣布每股送 4股。即是原本以為每股至少值$1 的投資者,會發現原來每股平均價是$0.2。而年初公司送給股東的紅股權證行使價為$0.25。(所以,我認為股價自6月初低位$0.122回升後,$0.215左近應該有支持。) 儘管向所有股東送股和紅股權證似是公平舉動,但已發行股本由1.7億多股擴大至9.56億股,股票流通比例大大降低吧~  我不夠膽批評財技手法,畢竟某些時候,例如去除現有業務或注入新業務,真的需要運用財技,否則難以清理乾淨。但讀者看到上述的財技手段,了解時機難以捉摸的意思吧。

首都創投現價~$0.30,較個多星期前升值了30-50%,我不知道現價是否值得投資。讀者可先關注,並等今日(9/26) 收市後公布全年業績,了解公司未來發展路向,再計數分析每股價值是否值得投資。(註:渾水的見解是:抵,但很難炒,因為需要有大炒家。)

×××
(以下一段文字和上述分析沒有關聯,純粹表達我對投資殼股和細價股的一般看法。)

我強調短期炒賣細價股是高風險行為,時機難捉摸之餘,有些錢是不應該賺的。賺錢的方法和門路很多,不需要參與『損人利己』的手段(例如大戶散貨時借媒體大力唱好讓散戶接火棒;或者吸貨時極力唱淡震倉;又或製造股價爆升現象同時發佈利好消息引人進場等。)當然獨立投資人難以製造上述效果,而且沒有不懷好意,只想ride the wave,但參與其中可能會累及自身走唔切。既然賺錢途徑多的是,何必要『損人利己』呢?所以,考慮投資基礎不及藍籌或基金股穩固的公司,要選擇安全網較充足的,十分清楚買賣的理由

×××
【代郵】上週推介的《分析之師》網站,每天更新恆生指數的市盈率(P/E ratio)。有讀者閱讀後,詢問哪裡能獲得恆生指數的市賬率(P/B ratio)。如果其它讀者知道,希望能與眾分享。謝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554

公佈業績之後:首都創投 投資之旅 TRENDALYSIS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4/10/blog-post.html
週日警方向和平理性集會的市民投擲催淚彈,震驚全港。平日,我習慣工作期間用靜音模式,甚至關掉手機,避免思緒受notifications 干擾。但週一週二,我的電腦屏幕始終播放『佔鐘』的新聞直播,而手機的Facebook notifications 震個不停。我如常盯著股市,希望尋找出貨或危中有機的signal,卻難以集中精神。最終,我選擇按兵不動 - 因為狀態不佳時做決定,錯的機率大大提高。

過去一個月,恆指從9月4日的25,362點,下跌了接近2800點至今日最低位的22,565點,這種接近直線向下走的圖表,夠嚇人的。幸好,我的投資組合和恆生指數的關聯系數低,波幅有限。這次,價值投資策略體現了其『優勢』- 不必時刻回應市場波動,容許『喘息機會』。



「羅馬非一日建成」- 價值投資著重時間:基礎因素強的公司抵得住時間考驗,其價值終會體現。短暫的『佔鐘』,(加上兩天假期,這星期只有三個工作天)對大部分公司的實質營運影響有限。『佔鐘』阻塞道路影響交通、學生罷課影響學業進度、商店做不了生意等,是事實,但都是暫時性的。「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政府多年以來對真普選的訴求不予理睬,更強行推出有篩選的倒退機制,甚至向和平理性的人民投擲催淚彈,令數以萬計的市民忍無可忍,走上街頭和平抗爭。事件始末,可參考Q&A 《香港發生甚麼事了?》,精簡易明。雖然『佔鐘』帶來短暫性的不方便,但我會以『真普選能帶來長遠回報』的眼光看待。

這星期只得三個工作天,加上市況波動,續談上週分析的首都創投(2324)。它公佈了全年業績,亮麗非常,VIS(value investment score) 超過70分。截至2014年6月30日:
  • 每股盈利$0.20
  • 持有現金超過$1.47億
  • 出售可供出售投資的應收款超過9468萬
  • 持有的可供出售投資和財務資產,接近3億
首都創投現市值約$2.63億,每股~$0.26,市盈率僅約1.3倍,而市賬率有超過6成折讓。沒有短期或長期負債,財務健康。首都創投是21章的投資公司,主營業務和控股比例皆受限制,只能從事投資,所以殼價不及一般的主板和創業板公司,大概只有1.2億。但撇除殼價單看業績,即使對其持有的名不見經傳公司股票作50% 折讓,估計約7-8成市值有現金支持。而營業額從去年的2110萬大幅上升至1.36億,淨利潤更扭虧為盈,從去年虧本782萬至全年獲利7256萬。

投資公司的性質,的確較難預測下一年度的營運狀況,市值會隨大環境上落。但現價無論市盈率和市賬率都屬於極低水平,加上現金水平高和沒有負債,風險相對低,值得投資者注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048

加拿大首都發生槍擊案 引發恐怖襲擊擔憂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752

美國股市,股市,加拿大,恐怖主義

北京時間昨晚,加拿大首都渥太華議會大樓附近一處戰爭紀念碑發生槍擊,外媒獲悉事件造成一名士兵遇害、一名士兵負傷,一名槍手已被擊斃,目前尚未確定是否有其他槍手。槍擊案引發恐怖襲擊擔憂,加大了油價下跌和波音及制藥商Biogen財報不佳帶來的負面影響,美股雖然昨日大多數時候上漲仍以收跌告終。

渥太華警方昨日在Twitter上公布,北京時間昨晚9點52分,在戰爭紀念碑附近發生槍擊事件,有一人受傷。加拿大媒體報導,議會大樓傳出至少30聲槍響。史無前例的槍擊案發生後,警方緊急封鎖議會大樓,並派警隊特種部隊戒備。槍擊發生時正在議會大樓開會發表講話的加拿大總理哈珀安全撤離。渥太華市中心的商鋪和辦公樓均已關閉,全國範圍內恐怖主義擔憂升級。

彭博等西方媒體報道稱,美國官員透露,槍手是加拿大公民Michael Zehef-Bibeau,現年25歲,此前皈依了伊斯蘭教,加拿大政府在得知其將赴海外作戰後將其護照沒收。此人現已被渥太華議會的安保官員擊斃。加拿大國防部官員透露,被Zehef-Bibeau擊中的一名士兵此後在醫院不治身亡。

加拿大媒體還透露,Zehef-Bibeau看上去像個“阿拉伯人”,留著短胡子,蓄著長發。加拿大《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報道稱,加拿大政府最近已將Zehef-Bibeau列為“高風險旅行者”,所以沒收了他的護照,這與本周一殺害兩名士兵的加拿大魁北克省公民Martin Rouleau-Couture的背景相同。Rouleau-Couture行兇後被擊斃,加拿大媒體稱此人希望加入中東地區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

槍擊案加劇了加拿大國內對恐怖主義的憂慮,受其影響,昨日加拿大多倫多股市收跌1.6%。當天公布的美國9月CPI僅環比上升0.1%,意味著美聯儲仍有保持超低利率的空間。可是,加拿大的槍擊案和油價下跌抵消了經濟數據的積極影響,當日美股三大股指集體收跌,道指、標普500和納斯達克分別下挫0.92%、0.73%和0.83%。

標普500,S&P 500,美國股市,恐怖主義,石油

LPL Financial首席經濟與投資策略師John Canally認為,

昨日市場收跌主要源於人們很擔心全球經濟導致的油價走低,渥太華槍擊事件令股市跌勢有所加劇。而如果槍擊案與國內恐怖主義有關,“那它就會對市場和全球經濟增長帶來(下行)壓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191

新蘇伊士運河呼之欲出 俄羅斯擬建600億美元中俄首都高鐵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055

李克強,普京,高鐵,俄羅斯,天然氣

面對西方經濟制裁的壓力和本國經濟衰退的威脅,俄羅斯著力進一步增進對華關系。在達成創紀錄的中俄天然氣供應協議後,俄羅斯又計劃最早明年動工興建聯通中俄兩國首都的高鐵。中國高鐵有望率先在俄落地。隨著中俄鐵路升級為高鐵,中國將邁出複興歐亞絲綢之路的重要一步。

據昨日彭博報道,俄羅斯鐵路公司(俄鐵)第一副總裁Alexander Misharin表示,該司籌建從莫斯科到北京的高速鐵路,投資額可能達到2.8萬億盧布(約合600億美元)。該鐵路總長度在7800-8000公里,俄羅斯境內成本2.5-2.8萬億盧布。運營該線路需要170輛貨運高鐵和400輛客運高鐵。俄鐵計劃上述高鐵項目最早明年開工,2019年完工。項目竣工後,中俄兩國首都的車程將由目前的五天左右縮短至30個小時。

俄羅斯鐵路橫亙在歐亞大陸間,是歐亞的運輸動脈。其總長超過8.52萬公里、橫跨11個時區的鐵路幹線及數百公里的工業企業支線。目前俄羅斯還未有一條鐵路線時速達到350公里。Misharin稱,從貫通歐亞的貨運到客運,中國的銀行和企業對上述莫斯科到北京的高鐵項目產生了多方面的興趣。他說:

“我們實質是要創建全新的交通運輸網,其規模和意義堪比修建蘇伊士運河。”

上月月中李克強總理訪俄期間,中俄簽署了“莫斯科-喀山”高鐵發展合作備忘錄,擬推進構建北京至莫斯科的歐亞高速運輸走廊,優先實施莫斯科至喀山高鐵項目。當時外媒評論稱,中國高鐵邁向俄羅斯的實質性進展引人矚目。

Misharin估計,俄羅斯政府可能為“莫斯科-喀山”高鐵投入6700億盧布,“中國的投資者可能提供長線資金,不過這不是唯一的選擇。”

回顧近兩個月中俄的各項合作,兩國關系正在從傳統的能源大單到貨幣互換金融合作,再到高鐵、甚至寬體客機合作層層推進。

上月李克強訪問期間,中俄還簽署了有效期三年的1500億元人民幣/8150億盧布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本月9日,中俄簽署17項雙邊合作協議,其中包括中俄第二輪天然氣供應框架協議、即300億立方米的西線天然氣供氣協議。

據上述天然氣供應協議,俄方將從西伯利亞西部每年向中國供應300億立方米天然氣,為期30年,每年供氣量略小於5月東線協議中的380億立方米。今年5月,中俄達成俄方史上規模最大的東線輸氣協議,合同總價值4000億美元。實現東西兩線供氣後,中國將超越德國,成為俄羅斯最大的天然氣買家。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217

新北京,新首都,新通州:谁将受益?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830

作者:任泽平 韦志超 张彩婷


本报告导读: 

预计北京市政府将东迁通州,2015年动工,2017年完成整体搬迁。通州周边的房地产、交通和基建受益,京津冀一体化预期重燃。

 

摘要: 

核心观点:新北京,新首都,新通州。预计北京市政府东迁通州,京津冀一体化预期重燃。首先有利于通州当地房地产、交通和基建;其次,相关的文化产业、教育和医疗等将受益。同时,将提升市场对京津冀一体化提速的预期。新北京的城市框架已经拉开。

 

新通州将迎来突破发展。1)中央首都特区在二环内,北京新城在通州。(2)区域功能定位已然明确,一核五区三带四组团;(3)通州的基础设施已有基础,将加快建设;(4)新城区新产业:未来的通州一方面将承接北京市主城区的功能和产业进驻,另一方面又向周边的河北廊坊和天津武清转移未来不会重点发展的产业;5)通州未来在医疗教育上将下大工夫,医疗国际高端合作,教育迁入优质资源,通州的短板将被补上,吸引力将明显上升。

 

产业受益依次是:房地产、交运、基建、建材、环保、医疗、教育、旅游度假等

 

京津冀一体化提速:通 州南部和天津武清、河北廊坊均有交界。通州未来能够进一步与武清、廊坊深化合作,区域规划对接将加强,产业转移力度将加大。同时,新北京市政府临近廊坊的 燕郊和大厂,未来可能纳入新北京一体化发展。北京市政府东迁对京津冀一体化有破口效应。预计近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市场对京津冀一体化的期 待将重新升温。

 

预计北京市政府东迁通州将落地,2015年动工,2017年完成整体搬迁。以此突破,京津冀一体化提速。

 

1.   通州新城:北京城市副中心,肩负双重使命

 

京津冀一体化是新时期国家战略重点之一。作为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一环,通州将迎来发展的春天。20144月北京市政府首次明确了通州首都副中心的发展定位,表示将在2020年之前,集中力量将通州打造为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新城。北京市政府东迁是通州成为首都副中心的重要一跃,有望引爆通州的大发展。

 

1.1. 通州区位优势

 

通州的发展,首先具有的是优越的区位优势。通州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部,和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交界。通州距天安门广场20公里,紧邻北京中央商务区(CBD),北距首都机场10公里,距离北京二机场40公里,东距天津塘沽港100公里(图1),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称,地处京津冀交界的地方,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如果我们将通州的地理位置放大了看,通州正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枢纽位置(图2)。它距离天津市110公里、唐山市150公里、保定市180公里、秦皇岛市250公里,与这些重要城市的车程都在3个小时以内,与一些邻近省份的大城市如沈阳和济南等也在6个小时车程以内。通州与天津和河北交界,在未来的京津冀一体化大格局中处于桥头堡的地位。



1.2. 通州副中心四次提出终定调

通州副中心一共四次被提出终于定调(表1)。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201444日 在通州区调研时明确表示,“通州是城市副中心,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处于桥头堡的位置”。通州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担起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双重责任。 通州新城的发展定位为“北京发展新磁极、首都功能新载体”。“新磁极”体现了通州是全北京相对于城市中心区之外,最重要的要素集聚地,“功能新载体”意味 着既要注重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又要建设和完善体现世界城市水平的新城市功能。


 

1.3. 通州肩负的双重使命

 

在 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聚焦通州战略,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近期,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在通州区调研时指出,要举全市之 力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通州区要积极融入首都发展大局,在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上担起承接与疏解的双重使命,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上担起产业发展 和城市发展的双重责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担起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双重责任,努力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多做贡献。

 

1承接与疏解的双重责任:深入贯彻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规划方案,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桥梁作用。

 

2       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双重责任:全面优化投资环境,促进产业和城市深度融合,协调发展。

 

3)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双重责任:合理定位城市功能,促进区域合作协调发展。

 

2. 通州未来发展将迎来突破

 

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启动从顶层设计到推进实施的第二波,通州也将不例外。关于通州的规划已经几经修改,较为成熟,未来重在落实,北京市政府东迁将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我们预计未来的通州发展将在以下几大领域率先突破。

 

2.1.《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顶层设计方案将落地

 

通州区是京津冀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是京津冀发展的战略腹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方案即将出台,京津冀的顶层设计必将对通州未来的规划和发展有重大影响。

 

2.2. 区域功能定位已明确

 

按照未来的规划,中央首都特区在二环内,北京新城在通州。通州区的规划已经相当明确,就是“一核五区三带四组团” (表2)。下一步通州的推进工作重点是集中力量,加快一核五区的建设,重点谋划以一核五区为重点的各项工作(图3)。

 



2.3. 交通发展是排头兵

 

交通问题是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瓶颈,也是政策率先推动的重点。2014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目前,国家部委、省市政府以及各省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正形成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机制。通州也不例外,因此交通依然是通州发展未来着力的重点。

 

通州境内已经拥有密度较高的公路路网、轨道交通以及重要的铁路大动脉。截止2014年底,通州已经初步形成“九横十纵”的对外联络通道,包含京通快速路和广渠路2条快速路,京哈高速、京沈高速、京津高速、六环路、京秦高速、密涿高速共6条高速公路。

 

未来,通州新城内一共规划8条轨道交通,包括M1M6M6支、S6R1R1支、S3S5线,通州轨道交通的密度将超过中心城区(图4)。

 

此外,通州还将规划3个交通枢纽、3条大容量快速公交和1条准快速有轨电车。

 


 

2.4. 产业大腾挪:产业功能承接和转移同时进行

 

作 为北京的城市副中心,未来的通州将经历产业功能的大换血。北京市政府给通州未来的产业定位是:坚持总部经济路线,着力引入汽车零部件、精密设备等高端装备 制造企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以高端制造业为重点支 柱、现代服务业为有力支撑、新兴产业为战略引擎”的产业发展格局。这从一核五区的规划中看得非常明显。

 

因此,未来的通州一方面将承接北京市主城区的功能和产业进驻,并发展未来规划的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又向周边的河北廊坊和天津武清转移目前有但未来不会重点发展的产业。这将是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5. 医疗教育:医疗国际高端合作,教育迁入优质资源

 

为了全力打造副中心,通州未来在医疗教育上将下大工夫,提高通州的吸引力。

 

医 疗方面,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国际医疗服务区。它作为首都城市副中心建设的“一核五区”之一,是经国内外知名专家反复论证并由国际一流机构规划设计的集“医、 教、研、养、康”为一体的高端医疗服务园区,也是国家卫生部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社会办医新模式的重要基地,发展优势明显。另外,通州还在建5个新医院。每个医院的体量在10万平方米左右,配备8001000张床位。

 

在教育方面,通州一直以来被大家认为是教育资源薄弱,重要原因就是与昌平等郊县相比,没有像样的大学,也没有在全市有名气的中小学,这一点在未来将有很大改变。未来几年通州区将引入5所示范高中入驻,具体是人大附中东校区、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北京景山学校通州校区、北京二中通州校区、北京五中通州校区(图5)。另外,未来几年将新建改扩建20多所中小学,新增学位4万余个。中国人民大学也将在未来几年在通州建立校区,2016年开始使用。

 


 

3. 通州发展,谁将受益?

 

北京市政府东迁通州首先将明显有利于通州当地的发展,另外,作为京津冀一体化的桥头堡,通州的发展在微观上和宏观上对京津冀一体化都有很大的影响。北京市政府东迁将为京津冀一体化提速。

 

3.1. 受益产业

 北京市政府东迁通州必然需要兴建相关的办公场所以及住宅,这将直接与当地的房地产相关;交运基建也不会缺席,建材相关的需求也将上升。另外,随着政府东迁的落实,市场将提升对通州其他规划落地的期待,参照通州未来的规划,与 之相关的文化产业、医疗、教育和环保等也将受益。

 

1.  房地产:未来的通州新城将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房地产的繁荣不会缺席;

 

2.   交运基建:轨道交通、地铁、公路等。

 

3.    建材:交通一体化促进当地建材、钢铁的需求上升。

 

4.   环保:生态一体化,着力解决三地污染问题。

 

5.  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行业:公共服务一体化。

 

6.      旅游度假:通州新城将打造北京国际旅游度假区核心区,打造成为汇集科技娱乐、餐饮购物、休闲度假等内容的区域。

 

3.2.京津冀一体化提速

 

通州南部和天津武清、河北廊坊均有交界。通州未来能够进一步与武清、廊坊深化合作,区域规划对接将加强,产业转移力度将加大。同时,新北京市政府临近廊坊的燕郊和大厂,未来可能纳入新北京一体化发展。

 

北京市政府东迁对京津冀一体化有破口效应。预计近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市场对京津冀一体化的期待将重新升温。


(国泰君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886

英國借鏡》央行徵人,學比特幣背後技術 政府帶頭當學生 倫敦三年變Fintech首都

2015-12-28  TCW

我們待在倫敦的最後一天,英格蘭銀行的一則徵人啟事,在比特幣的討論區被大量轉載:「徵求『區塊鏈 玩家』(Blockchain-savvy)的有薪實習生」(編按:區塊鏈(blockchain)指的是形成虛擬貨幣背後,結合帳和金流,由所有參與者 共同組成的分佈式數據庫)。

創新心法:懂科技,才不會被反傷

凡是被英格蘭銀行錄取的個人或團隊,如果是大一到大三的學生,有六週帶薪實習;如果錄取者是即將畢業的大四畢業生,可以跳過基礎面試,進入第二階段面試。

「你們不會害怕新科技顛覆既有秩序?」這讓我想起台灣中央銀行兩年前在一份新聞稿中表示:「比特幣不是貨幣,屬於高投機的數位『虛擬商品』。」於是忍不住問英國貿易投資署金融科技部主管大衛(Shaul David)。

「關鍵在於是不是真的想要競爭、想要開放。」大街說,「如果是,你一定要涉獵(engaged)。不了解科技、不了解創新,終究會被科技和創新所傷,「涉獵了,才會知道如何規範科技,銀行、政府該怎麼做。人類無法阻止科技,只能持續跟著它、學習、瞭解它。」

這回答了我們的最大疑問:有兩千年歷史包袱的金融城倫敦,究竟如何在三年內成為金融科技成長最快的地區?

答案就是:開放,而且是主管機關帶頭開放。

包袱沉重如倫敦,保守如金融業,如果

沒有致命一擊,也很難有改變的動機,這致命一擊便是金融海嘯。

金融海嘯搖撼了西方消費者對金融業的信任,英國民眾對金融業的信任度尤其低。根據英國貿易投資署的調查,金融海嘯後,英國民眾對於金融業的信任度從二00八年的四七%降到二0一二年的二三%,不但降幅最高,絕對信心水準也低於德國、法國,甚至美國。

擁抱金融科技三部曲首部曲:政府設獨立機關引導

「金融科技可以視為金融海嘯過後、草根底層出現的反動,」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顧能(Gartncr)金融投資服務部研究副總裁烏茲霍 (Christophe UZureau)說,金融海嘯之後,資金流動性不足,加上民眾對金融業信任不再,既有大品脾被質疑,民間渴求新的資本流動模武、擁有更大的自主權。

開放競爭不是降低金融業門檻、修改相關條例這麼簡單,執行單位比執行內容更重要。

二0一三年英國國會通過,由業界出資,成立獨立的政府組織「金融行為監管局」 (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簡稱F C A),除了站在消費者的角度,監管金融業,不得有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之外,另一項任務,便是建立基礎架構引導競爭。

大衛指出,FCA不單是主管機關,也在法規之內,代表新創公司發言,參與並且彙集各方對話,擔任溝通者的角色,否則無法制定出有效能的政策。「讓新創公司和大公司一樣,也可以直接、快速的跟法規制定者對話,投資者和消費者在面對新創公司時,不用擔心不合法的問題。」

另一方面,則是心態的開放。例如,英格蘭銀行帶頭涉獵比特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瞭解區塊鏈是什麼、可以怎麼 用,同時也教育政府不同部門的人學習這項新科技。

二部曲:新創投資減稅,全球最優惠

除此之外,英國政府同時減稅引外資投資中小企業,創造金流流入,鼓勵新創公司。好比在二0一二年提出的「種子企業投資計畫」(Seed Enterprisc InwestmentSCheme.簡稱SEIS),若企業投資新創企業的種子基金每年在十萬英鎊以上,所得稅可減免五0%;如果企業有賺錢,資本利得免 稅;企業若倒閉、沒價值,減稅後的曝險資金可享曝險資金四五%的風險減免,是目前全球最優惠的新創投資減稅方案。

這些政策實施以後的一年內,倫敦新創公司最密集的區域,郵遞區號下便增加了一萬五千家新創公司:在前一年,該區的新創公司數量只有個位數。

政府將金融環境逐步開放後,金融業大玩家也隨著調整,開始與金融科技的生態系統尋求連結,免得自外於市場。

三部曲:銀行尋求合作,做大市場

「科技趨勢不可擋,但分行不可能被數位服務取代,水遠有人需要分行,」滙豐銀行全球創新長夏佐(Christop Chzot)說,「我們在尋找的是分行和數位的最佳結合點(marry in the best way)。]

他指出,過去金融業強調自行開發,或者以公司需求為出發點,向外尋求技術配搭,新創公司相對是計畫裡面的配角,合作是任務導向,沒有延續性:現在金融業尋 求與金融科技新創公司的合作,是策略導向的長期合作夥伴,希望藉由投入新創公司的協助,深入傳統銀行無法採入的族群和死角,其次才是考慮獲利。

滙豐在去年成立一筆兩億英鎊的企業創投,根據企業策略所做的趨勢投資和育成,而非短期的合作計畫。夏佐坦言,「現在的金融環境跟二十年前完全不同,銀行再大也不可能全都自己來,你必須向外找不同領域的合作夥伴,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

倫敦的故事,告訴我們,所有的創新可能都得先有開放的心態,才能有策略的創造創新環境,進而引導市場舊玩家順勢改變並且投入,才可能甩掉舊包袱,邁向創新。

採訪後記》不是非用不可,而是選擇更多了

在製作封面故事這段期間,我代替團隊收下一筆報導得獎的獎金。為了將獎金分給其他同事,我要把這筆錢全數領出再由主管分配;這麼單純的一件事,如果用ATM我得分三天領六次,要不然就是花一小時到銀行抽號碼脾、排隊、填單。

當下我對一位銀行數位部門主管發出一聲慼嘆:「如果有某種轉帳平台App就好了!」他也只能苦笑。

但在倫敦,很多人都不會有我這種煩惱,他們可以用各種轉帳App,幾秒內解決獎金分配的事,而且沒有手續費。

不過,要想省手續費,也得要有本事。光要管理手機和平板裡面的App,不但得花時間適應行為的改變,還要管理密碼、即時訊息和行銷內容,而且除本人以外, 沒有人能替代你管理「你」的銀行:「拿回金融自主權」其實意味著個人有更獨立自主的金錢觀,及更高的風險意識和金融素養,而這,絕非人人都有,也勉強不 來。

所以,即便倫敦每輛計程車都能刷卡,司機還是偏愛收現金。金融科技再怎麼破壞式創新,終究不會取代銀行,只是選擇多了;未來選擇只會更多,不會減少。

這已無關信任與否,就算懷疑網路資安,金融業歸還金融主權的年代終究會來到;我們需要準備的,其實也跟英格蘭銀行一樣:不用、不投入沒關係,但是至少要知道科技做什麼;瞭解了,再為自己選擇適合的管道,才是真正的「人人是銀行」。 (文.單小懿)

撰文者單小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210

北京副中心如何點亮環首都貧困“陰影區”?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7035.html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以下簡稱“燕太片區”)將迎來新機遇。

日前,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部署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要求有力有序有效開展工作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這被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研究員陳劍撰文認為,“副中心”所承擔的職能不僅負責北京市的行政、經濟、文化等核心職能,而且還將構成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其在各方面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都將強化。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興起,以及京津雙核驅動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需要推動各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空間重組,這樣的經濟結構梯度所形成的資源雙向流動,將助力燕太片區的扶貧攻堅。

大都市陰影區

由於地處北京、天津周邊,跟兩大直轄市的繁榮形成強烈反差的燕太片區格外引人關註。這一區域地處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向華北平原過渡地帶,域跨河北、山西、內蒙古三省區,涉及33個縣,環衛京津。

2012年國務院批複的《燕山—太行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稱其為國家新一輪扶貧攻堅主戰場之一。

不過,在京津冀城市群內部有兩點值得關註。

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學者孫東琪等曾發表論文稱,通過建立模型發現,京津兩中心城市之間的產業聯系強度相對較強,各城市與中心城市之間的產業聯系強度為次強,但其兩兩之間產業聯系強度相對較弱。這表明北京、天津對周邊城市的帶動作用較弱。

此外,該論文還發現,產業聯系強度呈現南高北低的態勢。在北京、天津北部的張家口-承德平均產業聯系強度,遠低於南部的石家莊-保定、保定-滄州、滄州-廊坊、廊坊-唐山、唐山-秦皇島平均產業聯系強度。

對於集中在北部的張家口、承德及南部的保定、廊坊等地的京津冀“大都市陰影區”,前述論文基於產業空間聯系視野對其形成進行了實證研究。這其中的原因包括,“陰影區”自身受首都政治制約太多,開放程度普遍較低;燕山—太行山的區位因素限制物流、交通流;產業結構不合等。

受限於地理條件,從歷史階段來看,燕太片區也是發展滯後的地區。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趙宏對本報記者稱,“陰影區”地處燕山和太行山腹地,屬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向華北平原過渡地帶,生態脆弱,交通等基礎設施落後,存在限制經濟發展的諸多客觀因素,“跟全國其它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特征是相似的。”

此外,“陰影區”的人力、資金等生產要素外流現象嚴重。趙宏稱,這跟大城市過於強大的集聚能力是相關的。大城市越是功能過多集聚,周邊資源就越會向更高效率的平臺流動,這也是符合一般區域經濟發展規律的。“大樹底下不長草”、“燈下黑”等說法即是由此導致貧困帶的形象比喻。

在方塘智庫創始人葉一劍看來,固然燕太片區的貧困與長期以來因為靠近京津導致更容易遭遇人才和勞動力流失,包括水資源和環境也更多時候需要做出犧牲,在上一輪工業化過程中,確實失去了一些發展的機會,且增加了很多的限制,但在這些地方調研的時候,他也發現,這些地區自身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等靠要的心態,導致內生性的發展動力不足。

副中心的梯度效應傳遞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提出,圍繞北京、天津這兩座中國北方大都市周圍的貧困帶“陰影區”,《中國連片特困區發展報告(2014-2015)》將這部分連片特困區放置在燕太片區。該報告由吉首大學“中國連片特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研究”課題組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

對於這一片區的貧困,新華社主辦刊物《半月談》記者在河北張承地區和太行山一線貧困縣走訪後發現,該片區因災致貧返貧突出,“戶里窮、村里空、鄉鎮背著大窟窿;行路難、吃水難、脫貧致富難上難”,仍是這一地區的真實寫照。

“燈下黑”這種情況的形成,學術解釋為,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存在著的不合理城市梯度和薄弱的中心城市輻射。

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張亞明等曾發表論文稱,與長三角都市圈的城市分布層次清晰,結構合理相比,京津冀區域內城市結構梯度不合理,大城市處於絕對優勢,缺少發揮“二傳手”作用的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收稿於2012年5月的該文章為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該文稱,由此導致發達地區出現的產業聚集、形成的產業規模和產業鏈因為找不到適宜的生存和發展環境,沒有能力向周邊落後地區推廣和擴散。因此,更加加劇城市結構梯度的不合理,形成惡性循環。

文章稱,由於梯度不合理,相較於長三角的首位城市上海,京津不僅不能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反而呈現吸收模式。於是,與上海所在的長三角區域的“群芳競秀”相比,北京在京津冀區域內發展成為“一枝獨秀”。且京津“雙核”在產業布局等方面的交叉也減弱了“雙核”整體對河北經濟的綜合拉動力。京津經濟總量偏小,城市首位度偏低,致使中心城市難以發揮對整個地區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中心城市與圈內城市在產業分工方面容易出現矛盾,很難實現共贏。

趙宏稱,“不但河北沒有發展起來,即使是北京遠郊區縣也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不過,放大來看,這也跟國家多年來實行的不合理的城鄉二元結構有很大關系。改革開改之前,依靠剪刀差來支持工業化,後來改革沒有深化到位,使得農村變成人才輸出地,城市變成人才集中地,失血問題嚴重。

一年來,通州從“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升格為“北京市副中心”,陳劍在前述文章中稱,行政副中心主要是把行政功能搬過來,城市副中心則是把幾乎所有的城市功能都搬過來。他預言,非首都功能的全面搬遷,通州將成為北京的第二個中心,並且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中心節點。隨著時機成熟,北京城市副中心或許將會升格為新北京城市中心。

這對破除“環京津貧困”有何裨益呢?

雖然通州副中心的建設在地理位置上,輻射帶動的是北京周邊郊縣,聯動發展天津的武清、寶坻區域,尤其是夾在京津之間的河北“飛地”三河(燕郊)、大廠、香河三縣市,對位於西部、西北部上遊生態涵養地帶的燕太片區,比如張家口、承德、保定等集中連片的京津大都市陰影區並無直接作用,但是葉一劍稱,兩者背後都是基於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戰略。

他說,北京副中心的建設是這一協同發展戰略推進中比較關鍵的一環,而對於解決環京津貧困帶,雖然不是這一協同發展戰略的最直接目標導向,但是,客觀上將帶來積極的影響,比如產業、交通和環境的協同推進,將為這些地區帶來積極的影響,尤其是交通基礎設施的重新布局,這是很大的改變。

事實上,放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背景下,不符合北京直轄市定位的產業紓解到周邊城市,由副中心以降而形成的梯度效應,通過這種效應的傳導,若各城市尋求錯位發展,借鑒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發展模式,形成既競爭又合作,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尋求內生的可持續增長動力

在地方調研時,葉一劍發現,這些地區因為在行政轄區上不屬於京津兩地,使得出現很多的斷頭路。往往一路之隔,兩地發展水平就是兩重天。現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背景下的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再布局,就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將對這些貧困地區的發展帶來重大利好。比如旅遊業的發展,一旦解決了抵達性問題,這些之前的貧困地帶,其區域價值一下子就會被重新發現。

同時,在討論京津大都市陰影區這個話題上,葉一劍認為,不應該依然停留在對京津發展模式的指責上了,甚至說過多的寄望於兩地產業和資源的溢出,而是更應該充分審視這些地區的獨特的資源,然後立足於京津冀巨大的消費市場來尋找到新的消費時代的服務和產品的供給,進行差異化發展,找到自身的發展優勢和發展道路。

他說,面對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只要能夠提供很好的產品和服務,就可以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比如旅遊,固然以前這些地區因為受制於京津兩地的影響一直沒有太多的工業布局,但這恰恰使得這些地區保留了比較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現在反而都成了最為稀缺的發展旅遊的資源,這幾年像白石山、崇禮、懷來等地的旅遊發展之所以這麽快,就很說明這個趨勢。

葉一劍表示,要徹底解決京津大都市陰影區問題,更值得期待的是,這些地區的脫貧應該更多的思考京津冀龐大的消費人群和消費市場需求,然後充分挖掘當地的資源和潛力,從而發展起相應的產業。而且,這些地區的發展也應該破除對國家扶貧戰略的過度依賴,較多的基於對新興消費市場的洞察,引進更多的社會資本,加以相應的管理體制改革,為這些地區找到內生性的增長動力,才可以獲得可持續的發展。

趙宏稱,優質資源向效率更高的市場集聚是市場的力量,政府也要發揮積極的作用,用“有形的手”來矯正市場失靈,通過基礎設施建設,集中搬遷改善貧困帶居民的生產條件,增加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品的投入,縮小跟大城市的落差,還要做好規劃政策,建立對生態涵養地區建設的利益補償機制。不過,他也承認,生態補償由於計算定量的複雜性,操作上仍然有難度,目前仍在探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60

遭遇史上最強暴雨之後丹麥首都如何“管理”暴雨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8456

一到雨季,哥本哈根便面臨內澇難題。這是2014年一處道路遭洪水淹沒,汽車變“遊船”。(東方IC/圖)

哥本哈根市政府官網每天都會通報消息,並征求民眾意見。有時遇到新的市政項目,市政府便在網上發通知,邀請大家前去市政廳觀看規劃,和市政府官員、設計師當場交流。

這一龐大規劃的資金主要來自水費中的廢水處理提價。對於一個擁有170平方米房產的哥本哈根家庭來說,每年最多多交1375丹麥克朗的水費。

當地時間2016年7月11日,經過一年半的修繕,哥本哈根的聖·安娜廣場重新向公眾開放了。

聖·安娜廣場是丹麥首都的著名地標之一,廣場狹長,一直延至新港。如今擴寬了街心公園,安置了休閑設施和兒童遊樂場。但不惹人註意的變化細節是,兩旁新栽的樹間,每塊綠地都呈下凹式;路面用花崗巖石塊或厚木板鋪成,耐用、美觀,更重要的是:滲水。

這是目前哥本哈根正在建設的氣候適應型項目之一:一遇暴雨,下凹式綠地便起到存儲雨水作用,雨水通過綠地下面的管道,一直流到海里。按設計,這個項目可抵禦百年一遇的暴雨,總投資額為7億丹麥克朗(約6.9億人民幣。匯率大致相同,下文不再換算)。

這僅是這座海港城市龐大規劃中的一角。2011年,哥本哈根出臺氣候適應規劃(Copenhagen Climate Adaption Plan),2012年,又出臺暴雨管理規劃(Cloudburst Management Plan 2012)。根據市政府去年底消息,300個相關項目又得到了批準,將在未來20年-30年內完成。

按此宏大藍圖,哥本哈根未來將能抵禦百年一遇的暴雨。而這一宏願,恰恰來自5年前的一場史無前例的暴雨。

社會大討論

時鐘撥回到2011年。當年7月2日,哥本哈根遭受了史上罕見的暴雨襲擊,不到3小時,市區降水量就達到了150毫米,這相當於哥本哈根兩個月的平均降水量。盡管沒有因此造成人員傷亡,但這次暴雨是丹麥自1872年建立氣象學院以來有記錄的最大一次暴雨。

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間,哥本哈根經歷了三次暴雨。2009年,舉世矚目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第15次會議在哥本哈根召開,很多科學家就已預計未來100年間,氣候變化將導致更多的夏季暴雨等極端現象。正如一個丹麥工程師所說:“不用再問氣候變化何時才來,它已經到了。”

這類發生在城市里的極端天氣,中國人已不陌生。2012年7月21日,北京亦遭到了61年來最強暴雨及洪澇災害,79人因此喪生。城市內澇成了揮之不去的城市病。而2016年,異常的大暴雨再次考驗中國各大城市。

熟悉的場景在哥本哈根上演。公共交通中斷、電視中斷、電話中斷、下水道中都是死老鼠、空中泛著濕氣和黴氣、垃圾無法處理、救護車和救火車難以抵達目的地。哥本哈根的一家大醫院里的設備浸了水,不得不讓急診室的病人回家……

2012年,丹麥國家電視臺第二頻道援引保險公司消息稱,此次暴雨造成的財產損失達到了48.8億丹麥克朗。丹麥保險公司組織“保險和養老金”副主任托本·W·伽內說:“保險業當然要承擔自己的責任,但我們必須一起面對挑戰,盡快地制定全國性的氣候措施……”

這迅速演化為一場全社會的大討論。最強暴雨的兩個月後,丹麥環保部自然署氣候適應研究中心邀請了首都大區的市政委員會,召開研討會,介紹氣候適應措施,交流對這次暴雨的看法。類似的研討會相繼在丹麥其他大區陸續召開,如哥本哈根市能源處的“暴雨——我們怎麽辦”會議,丹麥工程師協會的“以藍色-綠色措施來處理城市雨水”會議。

次年,國會舉行了如何應對未來暴雨的討論,政界、企業界、保險業及建築業的代表到會,環保部長和哥本哈根市長分別做了發言。從2011年秋至2012年夏,類似的會議在丹麥全國各個階層都相繼召開。

而在2012年預算上,哥本哈根開始砸下重金。除了執行業已開始的氣候適應規劃之外,哥本哈根市政委員會對應對暴雨做了1億丹麥克朗的專項撥款。同時,國會從當年預算中撥出1080萬丹麥克朗,組織了一個專門的氣候適應行動委員會,幫助市政府制定規劃。氣候適應行動委員會在行政上隸屬環保部自然署,第一項工作即是制作丹麥未來氣候變化風險的數據模型,並提出對策。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哥本哈根市政府於2012年頒布了一項暴雨管理計劃。這項計劃跨度為20年。

哥本哈根市政府的官方網站上每天都向大家通報各類消息,並征求民眾意見。有時遇到新的市政項目,如修新街心公園或是小區改造,市政府便在網上發通知,邀請大家前去市政廳觀看規劃,和市政府官員、設計師當場交流。這種做法有利於集思廣益,幫助設計師形成方便公眾的設計方案。

資金來自水費提價

哥本哈根暴雨管理規劃的理念很簡單,即氣候適應並非壞事,雨水並不等於廢水。通過雨汙分流,不僅可以利用雨水,還省去大量鋪設地下管網的費用。據哥本哈根市的計算,若是用傳統的方法,即拓展地下管網,將需要比暴雨管理計劃更多的資金。

這一規劃是2011年氣候適應規劃的延伸,它的特點是將哥本哈根市內各區域按未來洪災風險程度進行劃分,並提出對應步驟和實施計劃。

市政府首先對整個哥本哈根大區做了洪澇風險調查,依據數據分析制成地圖,作為前期規劃的重要依據。市政府技術與環境署將從2016年起,每年根據4個標準確定哪個新項目上馬。這4個標準是:暴雨的風險程度、項目的難易程度、新項目與其他城市發展項目是否有連帶關系、新項目是否可以幫助改變某一地帶的整體面貌。按目前的預計,每年將上馬15個新項目。

具體做法是將雨水的地上處理和地下處理結合起來。市政府計劃了4大項工程,即沿洪水易經線路,鋪設管道將水導入湖中或港口;道路沿途建蓄雨池;利用公園或人工湖蓄積大量雨水;街面設綠地吸收部分滲水。工程將耗時7年-9年,目前第一個項目已經開工。

暴雨管理規劃所提出的治理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恢複了城市現代化前雨水自然循環的規律,不同的是它加強了水的地面利用,可以較容易地找出問題點,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減少洪澇帶來的損失。

例如,雨水的地上處理意味著幾乎所有街道都要具有滲水功能。街道將按其各自的特點,分成不同類別:除了保留機動車道仍用瀝青路外,根據需要,專門建立一批具有蓄水功能的街面或建築物之間的水池;挖低現有人工湖,增大其存水量;人行道和街角地帶去掉瀝青,改為石板和石塊混鋪。

這一龐大規劃的資金主要來自水費中的廢水處理提價。有些項目位於私人占地,市政府則建立公私合作項目,聖·安娜廣場就屬於此類。

從社會經濟效益來講,按哥本哈根市政府2015年11月的估算,未來75年間,對於一個擁有170平方米房產的哥本哈根家庭來說,每年最多多交1375丹麥克朗的水費。市政府特別強調,若不采取措施,按照保守計算,哥本哈根將在下一個百年之內付出160億至180億丹麥克朗的損失。2011年-2013年的哥本哈根暴雨損失就達到了60億-90億丹麥克朗。

從制定到執行哥本哈根暴雨管理規劃,這個國家有一個很強的傳統優勢,即跨部門、跨行業及公私間的協作。治理洪災,看上去只與水務部門、廢水處理部門相關,但它實際上涉及道路、水務、公園、環保等多個政府部門。

將暴雨管理做成城市品牌

2014年,哥本哈根市被歐盟評為“歐洲綠色首都”。實際上,哥本哈根已在利用氣候適應和暴雨管理來打造城市品牌。

近兩年來,哥本哈根的暴雨管理規劃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關註。歐盟最近在其官方網站上,詳細介紹了哥本哈根這一規劃;美國紐約與哥本哈根於2015年下半年簽訂了氣候適應協議;比利時第二大城市安特衛普2016年4月派代表團,到哥本哈根學習暴雨管理經驗;英國伯明翰市尤其註意丹麥跨部門、跨行業及其公私間合作關系,認為這種多方合作關系對有效執行任何已定方案起到了巨大作用。

而合作精神也許就是丹麥人成功的密碼。以聖·安娜廣場項目為例,參與項目不光是哥本哈根市政府,還有皇家劇院、哥本哈根市政委員會、Realdania基金會和首都大區供給公司等。

2016年7月11日,丹麥電視臺剛剛采訪了丹麥首都大區供給公司總裁拉斯·特克爾森,他說:“五年前的水災要是發生在今天,我們的對付能力已經提高了30%。”

他提到,哥本哈根市政府已實現了第一步計劃,即改造現有的公園和操場,建設下凹式綠地來收集雨水。這是相對容易實現的目標,目前暴雨管理計劃進入了“困難模式”階段,即改造現有的地下管線,實現雨汙分流。這樣暴雨來臨時,不會給下水道帶來過大壓力,造成汙水泛濫。據拉斯·特克爾森預計,丹麥還要10年-12年才能達到預定目標。“到那時,再碰上2011年7月2日那樣的暴雨,我們就能避免其70%-80%的損失。”

(作者為丹麥能源與環境記者協會會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6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