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7日晚,歐洲央行宣布維持主要再融資利率0.0%不變,符合預期。 維持隔夜貸款利率0.25%不變,符合預期。 維持隔夜存款利率-0.4%不變,符合預期。 月度資產購買規模依先前計劃調整為600億歐元,符合預期。
歐洲央行發布新聞稿稱,今年4~12月,每月QE規模將為600億歐元。如有必要將進一步延長購債。 歐洲央行利率料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維持在當前或更低水平,一直到QE結束後。 若前景惡化,可以提高QE規模和延長持續時間。
歐洲央行行長將在當日14點半的新聞發布會上評論這些決定的考慮。
美銀美林外匯策略研究團隊認為,歐洲央行本周將維持當前貨幣政策不變,其聲明中也將多數維持原有措辭。考慮到歐元區通脹前景仍偏弱,預計歐洲央行將采取審慎政策。而歐洲央行可能在6月對前瞻性指引作小幅改變。美銀美林預計,歐洲央行將在2018年緩慢削減寬松,在明年之前不會升息。
野村證券發布客戶報告稱,歐洲央行周四的政策會議上不會對當前的關鍵政策方向做出修改。整體而言,野村證券認為此次歐洲央行會議需要重點關註兩大方面,一方面是歐洲央行對經濟風險評估是否會出現任何變化,另一方面是歐洲央行對貨幣政策正常化的態度。
渣打銀行表示,預計歐洲央行今日將保持關鍵利率不變;歐洲央行寬松政策將保持到至少2017年12月不變,管委會應該會繼續宣布將利率在當前及今後一段時間內都保持當前或更低水平,經濟仍面臨下行風險;若此類聲明發生變化,則可能預示著歐洲央行會收緊當前貨幣政策;盡管過去兩個季度宏觀經濟環境有所改善,市場開始思考歐洲央行何時會退出量寬,但潛在通脹仍有壓力,政治不確定性仍然存在;預計歐洲央行最早將與六月會議上宣布政策改變。
據深交所網站28日消息,2017年4月28日晚間,銀基烯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ST烯碳”或“公司”)披露了《關於無法在法定期限披露定期報告及公司股票停牌的公告》,稱公司無法在法定期限內披露2016年年報和2017年第一季度報告。
按照依法全面從嚴的監管理念,本所一直對*ST烯碳可能無法按期披露定期報告的風險保持高度關註,並采取了一系列監管措施。一是緊盯年底資產出售事項。針對公司2016年12月披露的出售全資子公司部分股權獲取投資收益事項,本所連續發出三份關註函進行問詢,要求公司及聘請的中介機構對公司出售資產事項的會計處理以及該事項是否構成重大資產重組進行說明。二是及時督促公司聘請年審會計師事務所。2017年3月27日,針對公司尚未聘請負責2016年財務報告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的事項,本所向公司發出關註函,要求公司說明原因、相關計劃安排以及目前的進度,說明是否對年報準備工作產生影響及所采取的應對措施,分析是否存在無法在法定披露日期前披露2016年年度報告的可能性,並做好風險提示工作。三是密切關註定期報告披露準備工作開展情況。2017年4月24日,公司召開股東大會審議通過關於聘請年審會計師事務所的議案,本所第一時間電話督促公司及會計師做好2016年年報準備工作。2017年4月27日,公司收到年審會計師事務所的正式通知,告知公司不能按照其原定年報披露日期完成審計工作,預測無法在法定期限內披露定期報告,本所立即要求公司及時披露《關於預測無法在法定期限內披露定期報告及股票可能被暫停上市的風險提示性公告》,向市場充分提示風險。
鑒於公司不能在法定期限內披露2016年年報和2017年一季度報告,根據本所《股票上市規則》第12.6條,本所將自2017年5月2日起對公司股票實施停牌。同時,本所將盡快啟動對公司及相關當事人的處分程序,並將違法違規線索上報證監會提請立案稽查。
本所重申,公司及全體董事應當嚴格遵守《證券法》、《公司法》等法規及《股票上市規則》的規定,及時、真實、準確、完整地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切實采取措施消除未能在法定期限披露定期報告的影響,充分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利益。
8月14日,京東集團發布2017財年第二季度業績報告。財報顯示,剔除了京東金融(負責運營京東互聯網金融業務)業務後,京東集團凈收入為932億元人民幣(約137億美元),同比增長43.6%。
京東集團表示,今年6月30日,京東金融重組已完成交割,京東金融的財務數據將不再納入京東集團的合並財務報表。京東金融歷史期間的財務數據在京東集團的合並財務報表中已列示為終止經營。
京東集團預計,今年第三季度凈收入將介於818億元人民幣至842億元人民幣之間,剔除京東金融對2017年和2016年的影響,同比增長約為36%至40%之間。
不過業績公布後,京東盤前加速下跌,跌幅超6%,此前則一度漲近4%。
京東金融重組如期結束
將京東金融從京東集團中獨立,這一計劃在內部從動議到結束僅用了半年多一點的時間。
2016年11月,京東集團宣布全面剝離京東金融。京東集團在2016年財報中披露了重組京東金融的最終協議,該協議顯示,京東集團將出讓其持有的所有京東金融股份,相當於京東金融68.6%的股份。
京東集團將不再擁有京東金融的法律所有權或有效控制權,並將獲得大約143億元人民幣現金,以及在京東金融未來實現累積稅前盈利後,獲得其稅前利潤的40%。
當時,京東集團相關負責人對媒體表示,主要目的是將京東金融轉型為只有中國投資者作為股東的企業,以便在中國開展某些需要政府許可的金融服務業務,並更好利用中國資本市場的資金。
將旗下金融平臺與集團剝離,已經成為互聯網金融巨頭共識的戰略。2014年10月,螞蟻金服正式從阿里巴巴集團剝離。而近日,百度二季度財報公布後的財報電話會上,百度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陸奇也表示將計劃讓百度金融獨立運營。
業內人士指出,將京東金融獨立,除了能給京東金融更大自主權外,與阿里巴巴拆分支付寶類似,獨立後的京東金融將在牌照申請上有更多便利,此外也有助於京東金融未來上市。
消費金融向輕資產轉型
“我現在不太考慮盈利能力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把能力、體系搭建起來,這種能力搭建起來的話盈利不是一個問題。”今日,京東金融消費金融事業部總經理區力在接受第一財經等媒體專訪時表示。“未來消費金融輕資產將成為京東金融的轉型趨勢。”
2016年,消費金融成為繼P2P之後又一火爆的金融創新增長點。銀行、零售、家電、互聯網巨頭等越來越多的競爭者入局。京東金融也不例外,其拳頭產品京東白條已經成為代表產品。
但對於未來的規劃,區力對第一財經指出,京東金融不持有資產,資產由銀行持有,京東金融提供風控、貸前、貸中、貸後的一些管理及服務。
區力認為,輕資產是金融科技的發展趨勢。京東金融自2013年10月開始獨立運營以來,從持有資產做自營金融業務逐步轉型為輕資產金融科技公司,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變化。
區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京東金融將積極進行金融消費牌照布局,牌照的布局對京東金融來說是一個防禦,希望在市場上獲得比較安全的位置,將來的發展重點還是提高京東金融的科技能力,把業務做得更輕,更多地向行業機構輸出京東金融的能力。
區力還透露,目前京東金融的不良率維持在非常低的水平,遠遠低於行業的平均水平。
去年,銀監會非銀部主任毛宛苑在銀行業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截至2016年9月末,消費金融行業資產總額為1077.23億元,貸款余額為970.29億元,平均不良貸款率為4.11%。
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對第一財經指出,行業內消費金融公司經營模式不一,不能把所有消費金融公司的資金成本或不良貸款率簡單地進行比較。
銀行的資金成本相對來說應該是最低的,但並不代表銀行就一定最有優勢,不同規模的消費金融公司利用各自優勢開展業務,關鍵在於穩定的客戶群以及風控能力。
輸出科技,不做IT販子
除了消費金融,輸出金融科技是京東金融又一戰略。2016年下半年,京東金融成立了金融科技事業部。
近期,工商銀行與京東金融簽署了金融業務合作框架協議。雙方表示,將在金融科技、零售銀行、消費金融、企業信貸、校園生態、資產管理、個人聯名賬戶等領域展開全面深入的合作。
京東金融金融科技事業部總經理謝錦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京東金融看來,賣技術是傳統IT廠商的做法,京東金融科技的著眼點主要在業務上而不是技術上,把技術和數據作為驅動力,把新的業務模式與金融生態有效結合,建立消費金融完成的生態鏈條,降低行業成本,提高行業效率。
在金融科技方向上,謝錦生指出,銀行、證券、保險、基金公司都會是其合作的對象,中國的銀行數量很多,又足夠分散,銀行是其合作的重點。
目前,京東金融輸出金融科技的商業模式是與銀行共建一套服務和產品,從最終的成果中共享收益。在對外輸出和服務方面,根據合作夥伴的規模大小、能力及訴求不同,提供差別化的服務。
一是技術的融合,例如區塊鏈技術、AI技術、人臉識別等;二是場景的融合;三是業務生態的合作,比如大數據驅動的一些在線模式、基於智能投顧的產品管理模式等。在這個過程中,為金融機構提供服務、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此外,繼中信銀行與百度合作成立直銷銀行——百信銀行後,今年京東金融也在謀求與商業銀行在直銷銀行領域的合作。不過記者了解到,這種合作並非意味著京東金融要與傳統金融機構合辦一家直銷銀行。
謝錦生表示,京東金融正在與傳統銀行共同經營一些直銷銀行的模式,“也許描述成一個數字金融銀行的模式,會是更好的定義。”
今日, 工信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表示,取消流量“漫遊”費目前進展到套餐梳理、規則調整、系統開發和改造階段,確保7月1日如期兌現。此外,還將加快不限量或大流量資費方案推廣力度、開展流量套餐擴容降費等。在中小企業寬帶、專線降費方面,將進一步降低專線價格10%至15%。
4月2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陳因,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新聞發言人聞庫,新聞發言人黃利斌介紹2018年一季度工業通信業發展情況,並答記者問。
聞庫介紹,在流量降費方面,為落實30%降費的目標,電信企業五個措施:
一是,到7月1號正式取消全國流量和本地流量的資費差別,也就是大家所說的流量“漫遊”費。“漫遊”是加了引號的,並不是說原來流量“漫遊”費的概念,而是本省的或者本地的和全國的一個流量的資費差異。剛才你問在7月1號能不能實現,據現在了解,企業在加班加點並行工作,這方面可以告訴大家是能實現的。
二是,加大不限流量或大流量資費方案的推出力度。部分企業在新推出的套餐當中已經將本地流量升級為全國流量。
三是,開展流量套餐的擴容降費,對主流套餐推出優惠銷售,贈送用戶一定的通信費,對套餐里面所含的一些流量再進行加大擴容。
四是,根據用戶使用的一些特色,推出一些流量產品,不斷豐富現有的互聯網的流量產品,持續推出流量月包、假日流量包、流量日包,降低流量消費門檻。
五是,推廣流量放心用的惠民服務,流量超出後,自動的一些疊加的優惠流量安心包,以及快到接近的時候及時提醒用戶流量的使用情況等等。這是整個在完成30%的指標上我們了解到企業所做的一些工作。
在家庭寬帶方面,聞庫稱,企業將繼續實施家庭寬帶的優惠,推出寬帶優惠的資費方案。特別是開展一些提速不提價,加大固定融合套餐的推廣力度,在中小企業寬帶專線方面,企業將進一步的降低專線的價格,今年預計能夠下降10%到15%。針對一些中小企業也推出了一些特色的產品,支持中小企業的“雙創”。
聞庫指出,在網絡提速方面,今年要進一步促進用戶寬帶的速率提升,今年的引導目標是希望超過一半的家庭寬帶用戶都能夠使用100兆以上的寬帶速率。同時,今年還將推動上行速率的問題,上半年將出臺相關的上行速率的標準。
過去幾年,“打破剛兌、去杠桿、促進信用債合理定價”的呼聲不絕於耳。而在近來信用事件頻發、信用債市場情緒遭受沖擊後,一些投資機構陸續開始寄希望於貨幣政策放松。但在多家券商看來,年初至今,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體偏寬松,“違約潮”並非由於狹義流動性缺乏所導致。另外,貨幣政策是總量政策,無法也不能用來對沖當前的“融資渠道缺口”。
同時,隨著近年來中資美元債市場提速擴容,中資美元債的違約也有所發生。盡管如此,由於大量高收益債投資者的存在,不少低評級的中資發行人仍能順利完成美元債的募集發行。相比之下,境內債券市場的主要投資人風險偏好則過於集中,培養高收益債投資者群體顯得尤為重要。此外,信用事件的出現、處理也是打破剛兌背景下機構必須面對的”成長的煩惱“。
從離岸市場看高收益債投資
5月27日,中國國儲能源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國儲能源”)公告稱,由國儲能源全資子公司發行、國儲能源擔保的美元債未能償還3.5億美元本金,目前已經構成實質性違約。幾位從事美元債發行與投資的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並不是第一只違約的中資美元債,在美元債市場上違約早已是常態。
浦銀國際跨境業務部高級副總裁尹哲對記者表示,當償付出現困難時,香港的中資美元債發行人通常都不會采取剛性兌付,此前就已經有一些發生違約的公募債,私募債違約則更為常見。
盡管如此,在美元債市場中,不少低評級發行人也能順利完成募集發行。尹哲介紹稱,這類發行人的國內評級往往在AA及以下,國際評級通常在B+以下,按照國際評級的標準是可以被歸類到垃圾債範疇的。
“這類發行人在境內即使獲得了發行核準也不一定可以找到對應的投資人,但是不少這類企業在香港往往能成功發行高收益債,背後的原因在於,境外有一批真正有能力有意願去買高收益債的投資人。”他稱。
相比於境內的投資機構,為什麽境外投資者對於高收益債的風險承受能力更高?尹哲認為,並不是由於境外投資機構獨特的資產處置的能力。相反,一旦債券發生違約後,投資者第一時間要做的就是司法凍結公司資產,走仲裁或者是訴訟的法律程序,而境外的這些投資人通常不如境內的投資人執行起來更方便。
他進一步分析,境外金融機構之所以敢持有這些高收益債,其一是在境外資產管理經歷了多年的完善和發展的背景下,已經有不少資金方願意委托管理人去做這類高收益債的投資,對低等級發行人債券的投資主要是由於這些金融機構的投資文化和投資風格使然;其二,國際評級在B+以下的高收益債利率往往高達9%,而在大數法則下,只要投資組合中大部分債券完成兌付了,投資經理就可以保證債券組合投資不受損失。
境內“違約潮”如期而至
反觀境內債券市場,為何高收益債時常陷入無人問津的窘境?滬上一位券商資管固收投資人士對記者表示,投資機構風險偏好過於集中,極容易形成“羊群效應”。盡管市場中也有些熱衷於投資高收益債的私募基金,由於機構規模通常較小,很難形成有效的力量。
一位資管市場部人士對記者表示,投資偏好集中是信用債市場的生態決定的。有些銀行會對委托外部投資進行大量的負面清單式的限制,例如市級以下城投公司、非龍頭房企以及“兩高一剩”發行人的債券都經常被排除在外。前述券商資管投資人士也對記者表示,委外投資往往也要按照委托行的授信政策進行。
中金公司固收部還分析,由於銀行理財和同業部門需要納入全行統一授信管理,導致風險偏好與表內一致。諸多投資者不是從風險收益比去考慮問題,而是試圖完全規避風險。
早在2017年,一些業內從業人士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預計2018年二季度將是信用債違約的高發期。一方面,由於公司債市場在2015年開始提速擴容,不少公司債采取“3+2”的方式發行,在第三年後將面臨回售或者到期。另一方面,金融市場在經歷了2017年的去杠桿和嚴監管後,企業發債融資已經明顯減少。
盡管對於違約現象早有預期,但當今年信用債市場新增了8個違約主體後,市場的反應還是超出不少業內人士的預期。一方面,由於債券人的信用風險產生了一定外溢效應。以東方園林為例,在發債失利後股價持續大跌甚至帶動了PPP板塊下跌;另一方面,不僅是低等級發行人再融資,大量AA+級民企發行人發債融資也受到一定影響。
別讓破剛兌成了“葉公好龍”
回顧過去幾年,“打破剛兌、去杠桿、促進信用債合理定價”的呼聲不絕於耳。
去杠桿本是針對一些產能過剩的國企,而信用事件卻對民企形成較大的負面影響。在信用事件頻發、信用債市場情緒遭受沖擊後,市場已經開始寄希望於貨幣政策放松。不難發現,利率債市場已經開始“用腳投票”,十年期國債利率收益率也較5月中旬回落了7個基點。
光大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張旭認為,貨幣政策對化解“違約潮”的作用相對有限。年初至今,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體偏寬松,DR007和R007的均值分別為2.83%和3.26%,均低於去年四季度的水平。很顯然,“違約潮”並非由於狹義流動性缺乏所導致,而且進一步寬松狹義流動性對化解“違約潮”的作用非常有限。相比之下,結構性的信貸政策對於化解本輪“違約潮”會產生積極的作用,事實上,今年以來政策主要發力在“調結構”上。
張旭認為,狹義流動性向廣義流動性轉化的效率更值得關註。商業銀行的信用派生主要受限於資本金、存款、信用投放的意願這三個要素。資本金的匱乏仍是一個顯著的制約因素,此外,在目前的信用環境下,商業銀行的風險厭惡情緒很難因為資金寬松而實質性改善。
中金公司也認為,貨幣政策難以包治百病。貨幣政策是總量政策,無法也不能用來對沖當前的“融資渠道缺口”,政策的選擇也要考慮“成本”和“副作用”。但貨幣政策應該轉為更靈活,保持銀行間流動性的合理穩定、
在中金看來,為了避免違約潮惡化,資管新規細則盡早落地,並考慮市場承接力合理設置老產品規模壓縮節奏。另外,應避免銀行集中抽貸行為,亟需培養高收益債投資者群體,並加強政策協調,做好打破剛兌後的風險防範機制。
在充滿剛兌的市場當中,信用風險定價被極度扭曲,並激勵了杠桿操作,投資者承擔的是流動性風險。從這個意義上說,信用事件的出現、處理是市場走向成熟必須經歷的“成長的煩惱”,更是形成風險合理定價機制的必由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