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全球油價下跌損害公共財政收入,墨西哥政府周五(1月30日)宣布了一系列緊縮措施,將2015年預算削減近3%,並擱置了墨西哥城至克雷塔羅高鐵項目的新一輪招標。
墨西哥是拉丁美洲第二大經濟體和主要原油出口國,受油價下跌影響,墨西哥經濟增長疲弱,墨西哥比索周五跌至2009年以來新低。
周五,墨西哥財政部長Luis Videgaray在記者招待會上稱,削減預算是為了穩定國內財政秩序,鞏固全球投資者信心,調整措施不會打亂今年的經濟複蘇步調。
Videgaray還宣布,政府擱置了連接墨西哥城和克雷塔羅的高鐵項目。
去年11月3日,墨西哥宣布由中鐵建牽頭的國際聯合體中標該項目,但隨後墨西哥反對黨議員指責投標被操控,墨方最終取消了中標結果。
今年1月14日,墨西哥政府公布墨西哥城至克雷塔路高鐵項目的預招標文件,重啟招標過程,原定1月29日公布正式招標文件。路透社報道稱,中鐵建原本有望再次中標。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7月31日,海信集團與日本夏普同時宣布:海信出資2370萬美元收購夏普墨西哥工廠全部股權及資產,同時海信將獲得夏普電視美洲地區品牌使用權和所有渠道資源。這意味著,海信將全面接手夏普美洲的電視業務。
今年,海信國際化提速,計劃2017年海外銷售收入達500億元。海信集團負責國際業務的副總裁林瀾今年4月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曾透露,海信在墨西哥已租了8條電視生產線,今年還想在當地設自己的工廠,因為北美一年有200萬臺電視的需求。
據海信電器(600060.SH)7月31日晚公告,海信電器與關聯方“美國海信”共同向夏普方面收購“夏普墨西哥公司”100%股權,其中海信電器擬現金出資約1121萬美元收購夏普墨西哥公司49%的股權,“美國海信”擬現金出資約1167萬美元收購夏普墨西哥公司51%股權,並同意簽署《股權與資產購買協議》。此次交易的資產交割日為2016年1月6日。
夏普墨西哥公司成立於1997年11月,註冊資本60002萬墨西哥比索(約2.3億元人民幣),2014年凈資產為90326萬墨西哥比索(約3.45億元人民幣),營業收入為53511萬墨西哥比索(約2億元人民幣),凈利潤為8038萬墨西哥比索(約3073萬元人民幣)。
夏普創立於1912年,系“液晶電視之父”。本次收購,海信將迅速提高在美洲市場的產能和市場優勢,美洲市場收入預計增加20億美元。海信電器表示,這次交易是海信推進國際化進程的重大進展,通過本次收購將有利於海信與夏普雙方在技術、產品、市場各方面的聯合和交流,將有利於海信國際化戰略目標的實現。
夏普7月31日下午發布2015財年一季報披露,2015年4月至6月,夏普銷售收入6183億日元,凈虧損339.8億日元。顯然,這次將墨西哥工廠轉讓給海信、並把美洲電視業務授權給海信運營,是夏普盡快扭虧的努力之一。
IHS DisplaySearch中國區研究總監張兵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認為,此次交易延續日本企業收縮電視布局、資產輕量化的趨勢,過去幾年東芝、索尼等都加大電視生產外包的比例。“品牌外包運營已不是新鮮事,東芝在做,夏普現在也這樣做,以降低財務負擔。”
張兵認為,“海信關鍵是如何充分利用夏普品牌的剩余價值,在美國市場,預計海信中短期將以夏普品牌為主,長期將培育自主品牌。”他分析說,2370萬美元的成交價,是很少的一筆錢,估計考慮了債務、運營成本等因素,而海信預計還需向夏普交納品牌授權費。
完成收購後,海信的挑戰有兩點。張兵說,一是在美洲市場,如何處理夏普、海信兩個品牌的關系,既充分利用夏普品牌的剩余價值,又加快培育海信自主品牌的發展;二是夏普美洲的電視業務處於虧損狀態,海信能否讓其美洲電視業務盡快扭虧為盈。
據悉,海信國際將於8月4日召開媒體說明會。
TCL在十年前曾收購法國湯姆遜的彩電業務,今年創維收購了德國彩電老品牌“美茲”,如今海信又將接手夏普美洲電視業務,這些顯示了中國彩電企業在全球不斷擴張、地位繼續提升。
日本跨國公司在海外面臨招工不易、員工跳槽問題,過去以為什麼都不用做,新興國家人民就會來上班的日企,不得不正視「看不起」海外員工,所帶來的危機。 本田與富士重工業的工廠所在地,日本三重縣鈴鹿市和群馬縣太田市,是著名的汽車生產重鎮,二〇一五年初,出現了有趣的徵人啟事。 貼出招募訊息的是汽車大廠,職缺是作業員。在這個缺工嚴重的工業重鎮,出現徵人啟事並不稀奇。但有趣的是,招募對象竟然限定外國人,因為工作地點在墨西哥。 「可見日企在墨西哥面臨多 嚴重的缺工窘境。」長期在墨西哥協助日系企業營運的事業創新夥伴(Business Innovation Partners)社長茄子川仁說。 美國、加拿大簽訂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之後,墨西哥便成了「世界工廠」,除了產品出口到北美可享零關稅,最具魅力的莫過於當地龐大廉價勞力。 墨西哥總人口數在今年已達一億二千萬人,並以每年平均一%的成長率穩定增加,尤其在瓜納華托州有一半人口為二十五歲以下,最不缺的就是年輕勞工。 低薪低晉升,搶人輸歐美在這樣的地區,為什麼傲視全球的日本企業會人手不足? 熟悉當地情勢的管理顧問說:「美國通用汽車等美商及德國福斯汽車等歐系企業,都不像日企這般嚴重缺工,很明顯的日企在人才大戰中搶輸了。」人才,很容易被 挖角。例如「薪水給你一.五倍」、「你在這裡只是小職員,到我們公司可以當經理」……,歐美企業搶人時,出手不手軟,誘因也很直白。當然日企也會祭出不相 上下的條件企圖留人,卻依然無法制止人才流失。 不只在墨西哥,缺工情況也出現在亞洲。場景換到越南北部,距離首都河內市三十分鐘車程的地方,有間日系企業從一九九〇年代就在此落腳。今年二月,該公司中階管理職員工一個接一個相繼離職。 「我下個月想離職。」面對員工的離職申請,日籍社長雖拚命慰留,卻徒勞無功。如果是資淺的基層員工,也許衝擊還不會這 大,但有些是年資十年以上的資深員工。 有些員工即使沒離職也魂不守舍。「向來勤勉的越南人,怎麼突然變了?」不久真相大白,是韓國三星在幕後操縱。 由於工資漲,三星逐漸將智慧型手機生產據點從中國栘往越南。二〇一四年三月,其越南子公司開始營運,在河內北邊設兩座工廠,總員工超過十萬人;更配合今年畢業潮,積極到大專院校招募菁英。據統計,二〇一三年到二〇一五年度畢業的優秀人才與工程師,已有近兩萬人去應徵。 在河內一帶,還有許多工業園區,日企如TOTO、佳能等也都聚集於此,日後這些企業要徵才,恐將深受影響。 日企在世界各地面臨缺工問題,追根究柢是搶人才時,輸給歐美跨國企業和一些新崛起的企業,至於背後真正原因,恐怕連經營者本身也不自知。 「少數日本企業仍然認為,可以低價雇用到墨西哥的優秀人才。」全球最大人力資源公司藝珂(Adecco)的墨西哥區經理雷亞爾一語道出關鍵。 說穿了,日系企業在墨西哥無法像其他外資企業一樣招募到足夠人才,最大原因就是「小氣」。《日經Business》採訪小組除了墨西哥,還採訪了越南、泰國、印尼和中國等十二個國家,結果所有基層作業員和技術員,都提出和雷亞爾一樣的意見。 例如,越南某位曾任職於日系企業擔任企畫的A先生,去年夏天轉職到美系企業。現在年收入超過十萬美元,之前在日企時只有三萬美元,約為現在的三分之一。 「日企太小看新興國家了,不只薪資,晉升制度也毫不用心。總以為『什麼都不用做,新興國家人民就會想到日系企業工作。』我們公司過去也是這種心態。」系統商Works Applications執行長牧野正幸說。 該公司從二 〇〇〇年起就積極朝新興國家市場發展,曾在二〇〇四年前進中國江蘇省拓展業務,卻因人力不足,不到兩年就撤出。回憶這段經驗,牧野:「當初設定低廉的薪資水準是最大錯誤。」 解方一:世界均一薪資制 記取前次教訓,該公司在二〇一〇年重新進駐中國上海,同時針對海外人才的進用制度有了一百八十度轉變。最明顯的就是,無論進軍哪國,都給予和日本國內一樣的薪資水準,每個新人年薪六百萬日圓(約合新台幣一百六十萬元),即「世界均一薪資制」。 無論在中國或非洲,即使在生活水準較便宜的新興國家,很多社會新鮮人不用幾年就躋身年薪千萬日圓、兩千萬日圓之列。這項制度解決了人手不足的問題,也使該公司在海外市場得以快速發展。現在除了中國,該公司已在新加坡等五個國家設有據點。 根據獵人頭公司JAC經營企畫部研究員黑澤敏浩分析,日系企業在海外不受歡迎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無論大小事都遵循日式管理作風。」「例如,所有剛畢業的 新進員工都一視同仁,這會讓國外的優秀人才敬而遠之。」黑澤說。其他外資企業通常在聘雇時,就已分出菁英和一般職員,其職能訓練內容也大不相同,對於菁英 會很快就交付重要工作,並賦予較大的權限。但是在日系企業,不僅薪資都一樣,差別也很難拉大。 教育訓練內容也是海外人才最不滿的項目之一。日企總是安排新進員工,在剛進公司的前幾年先到各部門實習,以訓練成通才型的人。結果導致抱怨連連,「想往經 營管理職發展的人,被派去業務單位;想負責研發工作的人,被派去工廠生產線。再也沒有什麼比屈辱更讓人難以忍受。」黑澤說。 解方二:當地特有升官制 最早發現日式管理不合時宜、並成功在全世界七十個國家營運發展的是扣件大廠YKK。該公司的海外策略就是「充分授權」,因為唯有當地人最了解當地。在已故創辦人吉田忠雄的指導方針下,YKK所有海外分支機構都擁有獨自的營運體制。 例如,YKK中國投資公司就將職等分為十二級,讓一般職員每一年或兩年就有晉升機會。 反觀在日本總公司,通常要四到五年歷經「一般職員」、「組長」、「科長」,才能晉升到管理職的「課長」。乍看之下好像獨厚中國籍員工,其實和總公司每年都 調薪相比,誰也沒佔便宜。YKK中國投資公司副總經理寺田創說:「中國員工只要沒升官加薪就會離職。」尤其在沿海一帶缺工嚴重的地區,這樣獨特的人事制度 才會應運而生。 進軍海外雇用人才之際,日系企業似乎還有許多誤判情勢的現象。是時候該認清現實、傾聽當地的心聲,才能弭除被優秀人才嫌棄的窘境。(Nikkei Business (c) 2015Nikkei BuSiness Publications,Inc.) 海外日企3種誤判: 1、自以為受新興國家人民歡迎2、把日本的人事進用制度帶出國3、把日本企業文化(如聚餐續攤)帶出國資料來源:《日經Business》 譯:王麗華譯 張鳳 審稿 張務華博士 |
從匯率到原物料,一波波資金回籠現象湧現,是長線買點或短線多頭?專家為你解析攻防關鍵。 隨著市場預期美國聯準會(Fed)將延後升息,今年沉悶已久的新興市場,十月五日至九日終於等到大反攻。 從匯率到原物料,一波波資金回籠現象湧現。像是這波影響全球經濟走弱最大風向球中國,人民幣兌一美元即期匯率連續走高,與中間價雙雙續創近兩個月高位。此外,上海股市上證單週漲幅創近兩個月來最大,成市場定心丸。 鄰近國家匯率漲勢不遑多讓,如一美元兌印尼盾創六年最大單週漲幅、一美元兌馬來西亞林吉特單週漲幅一度創一九九八年來最大。原物料市場多頭洶湧,彭博大宗商品指數單週漲四.四%,原油報價單週一度出現一○%漲幅。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短線多頭行情,究竟是長線買點已經浮現,還是空頭市場的反彈?投資人恐怕也難十分篤定。此時,汰弱留強絕對是無庸置疑的做法,但究竟要怎麼做? 積極型:短進短出為佳跌深原物料市場易逆轉 據專家建議,投資人可有兩套策略:一是選原物料被過度錯殺的市場,另一種是從總體經濟角度挑「三低」巾場:低通膨、低原物料出口、低外債。首先,第一種是 適合大膽、積極型投資人。法國興業銀行外匯策略主管查格里(VincentChaigneau)認為,美國暫緩升息將使新興股市、貨幣和大宗商品反彈,第 四季相較於前幾季,將有戲劇性逆轉發生。從市場心理來看,這波猛爆型多頭說穿了就是因為超跌。國際金融研究機構資本經濟(Capital Economics)大宗商品資深經濟學家百恩(CrolineBain)指出,市場反映中國經濟放緩,也有不少原物料公司宣布減產,有利於價格反彈。他認為,如果市場下跌過快,那麼反彈也會更強勁,最明顯的就是先前傳出倒閉疑慮的全球大宗物資貿易商龍頭嘉能可(Glencore),股價暴漲, 短短十多個交易日內股價就出現翻倍走勢。 但投資人也要注意,看空派還是很多,包括高盛、花旗和摩根士丹利都警告:跌勢還沒結束。如高盛九月底曾表示,銅市場每年供應過剩五十萬噸的局面,將持續到 二〇一九年;花旗看空未來三到六個月的原油、鋁、鉑金、鐵礦石和小麥價格;德意志銀行前執行長傑恩(Anshu Jain)認為接下來恐怕還有壞消息,南非、巴西等國家都應該避開。 因此,想要搶進這類原物料相關基金的投資人,手腳要快,短進短出可能是必須採取的手段,同時要注意三個訊號:一、中國市場製造業指數是否落底彈升,二、油價走勢能否不再創新低,三、美國聯準會十月份會不會釋出繼續廷後升息的說法。 保守型:跟三低指標走 布局首選墨西哥、印度 第二種投資策略,就是完全避開猜測原物料是否落底的難題,因為新興市場中也有許多並非是靠出口原物料為主的市場,這類型國家不會因為原物料出 口下滑、導致出口衰退,造成財政收入轉差,進一步驅動貨幣眨值、造成高通膨和外債飄高的惡性循環。 像是操作部位超過一千多億美元的冠軍操盤人、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宏觀團隊投資長哈森泰博(Michael Hasenstab),就建議產業發展較多元且經常帳盈餘國家,如南韓、馬來西亞以及墨西哥,是可以考慮的基金市場標的。 以墨西哥來說,哈森泰博認為就是標準的錯殺。因為該國的石油出口占比僅有一成,另有八成的產品都出口至美國,而美國是全球目前經濟最好的發達經濟體,隨著 美國消費增溫、墨西哥也會跟著大受益,所以當市場恐慌時,墨西哥不免受到無差異性拋售的波及。但隨著市場恢復理性時,反彈的速度也會較為迅速。 從數據上也得到驗證,墨西哥股市今年表現幾乎是新興市場中的績優生,今年以來指數漲幅維持二.八五%正報酬。印度也是符合上述標準的市場。截至十月五日為止,外資持續買超印股,今年印度吸金三十七億美元,在彭博(Bloomberg)追蹤的八個亞洲市場中居冠。 摩根大通(J.P.Morgan)全球市場策略師雷馬克瑞斯南(Nandini Ramakrishnan)則認為,因為印度主要是原物料進口國,原物料價格下滑,有助於改善印度經常帳,因此在國際大幅調降經濟成長率中,印度是獲得國 際貨幣基金(IMF)點名的亮點,今年成長率預估達七%,比中國還高。 實體經濟面上,印度也獲認同,外國資金投資印度熱度大幅度攀升,今年上半年外國對印度市場的直接投資,金額高達三百一十億美元,讓印度從去年排行榜中的第五名直接躍升至榜首,擠下中國及美國。 從上面數據來看,印度市場基金應該是投資人在這波新興市場大洗牌中,不可或缺的布局標的,加上印度央行在九月底決議調降指標利率二碼(〇.五個百分點),降息幅度超乎市場預期,在寬鬆資金量能帶動下,印度經濟將可望加速成長。 文.蕭勝鴻 |
2015-11-02 TCW |
||
TPP會員國之一墨西哥,深具勞力密集優勢,它是豐田、日產汽車重要據點,航空業設廠七年增一倍,除了自由貿易,外資最愛它的先天優勢:鄰近北美。 在墨西哥中部阿瓜斯卡連特斯州,有著日產汽車(Nissan)最引以為傲的生產基地。一號廠和二號廠總占地面積近八十五萬坪,生產規模是日產集團全球據點 中數一數二,如果連眷屬算在內,當地一百二十八萬人口中,有一成就是靠日產賴以為生,其對當地的經濟影響力可想而知。 二〇一四年度日產汽車在墨西哥的市占串為二六%,遠高於第二名美國通用汽車的一九%,預估今年生產量和出口量也都將傲視群雄。換言之,從生產、銷售到出口,日產都居墨西哥市場之冠。 九月三日在當地有一場開幕儀式,德國戴姆勒汽車集團(Daimler)與雷諾日產聯盟(Renault-Nissan Aliance)一起合作建造的三號廠正式啟用,預計生產賓士和lnfiniti車款的新一代高級房車。 為什麼選擇在墨西哥?深入抽絲剝繭後,不難發現其優勢與潛力。 近美國,汽車出貨最快十天首先,鄰近美國就是它最大的地理優勢。根據美國市調公司Autodata統計,九月份美國新車銷售量為一百四十四萬二干四百六十輛,比去年同期成長一五.八%;換算下來,今年總銷量將超過一干八百萬輛,維持在高水準。雖然在福斯汽車排氣造假事件後,需求可能些許減少,但美國穩居全球汽車主要市場的地位,不會輕易改變。 貨物運輸網絡也非常完善,以日產汽車為例,要從阿瓜斯卡連特斯州出貨到美國東岸,可利用鐵路搭配海運,送到佛羅里達州全程只要十天;送達紐約近郊的紐澤西州也只要十七天。 如果要出貨到美國西岸或中西部,則以鐵路運輸為主,到舊金山只要十天、芝加哥十五天、西雅圖二十天。即使是出貨到南美洲各國,平均天數也只要五天到二十五天不等。比起從泰國廠出貨要四十五天到六十天、從英國廠出貨要六十天到九十天來看,擁有壓倒性的地利之便。 品質方面也不遜色。一號廠的產線每小時可生產六十五輛車,是全球生產據點中,每小時產量最大的。另外,專門生產墨西哥國民車「Tsuru」的庫埃納瓦卡工 廠,每位員工貢獻度是全部四十三個生產據點之冠。日產的墨西哥廠,在生產、品質、管理方面的表現,連戴姆勒集團也肯定。 低成本,航空、食品業進駐曾待過印度及斯里蘭卡建築工地、目前任職於前田建設工業墨西哥辦公室的專案經理畠中大輔表示:「這裡的勞動者工作意願都很高,也 不排斥加班。但是一個口令才會一個動作,不懂得主動,甚至工期延宕也無所謂,是一大缺點。不過,最後階段趕工並如期完成的精力非常驚人。」 值得一提的是,墨西哥的特色不只富有競爭力的汽車業,在航空業方面,外資進駐也相當熱絡。加拿大龐巴迪集團(Bombardicr)和美國古德里奇公司(Goodrich)等北美航空業者,都已相繼在此設點。 二〇一四年墨西哥航空業出口總額達六十三億多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零五十億元),是二〇〇八年的兩倍;相關企業數量也從二〇〇八年的一百六十家,成長至二〇一四年的三百零二家。 根據畢馬威國際會計師事務所(K P M G)的統計數據,墨西哥的航空產業生產成本是美國的八六.七%,由於供應商和勞工品質都出乎意外的好,讓原本預估產值可達兩億美元的龐巴迪克雷塔羅廠,生 產力大幅增加,到了二〇一一年已成長至五億美元。另外,食品加工業也同樣具有低成本競爭力。 劣勢:工資漲、缺英語人才當然,墨西哥並非沒有令人頭痛的問題。 隨著日系企業爭相進駐設廠,工業重鎮如瓜納華托州和阿瓜斯卡連特斯州的工資正在逐步上揚;尤其會說英語的工程師和經理人,明顯不足。 其次,稱為一級衛星廠的零件供應商,幾乎都已在當地設廠,但與日系企業比重較高的泰國相比,第二級衛星廠、第三級衛星廠的聚落仍嫌狹小。例如用來生產保險 桿和儀表板的汽車專用聚丙烯,雖已可從當地取得,但其他石化產品和車用鋼板依舊以進口為主,因為墨西哥有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從北美進口 材料比較便宜,反而導致當地原料廠難生存。 儘管如此,並不會造成各企業放棄墨西哥。就如墨西哥汽車製造協會理事長索里斯(EduardoSolis)所說:「接下來七年都會持續成長。」到了二〇一〇年代前期,墨西哥的汽車年產量將達五百萬輛,足足比現在成長五〇%。 不僅對龍頭企業有利,對中小企業一樣充滿機會。專門生產儀表板的廠商斯凱亞(Sakaiya)從二〇〇八年在墨西哥設廠以來,產量連年大增,主要顧客有德國馬牌(Continental AG)等一級衛星廠。 墨西哥在勞力密集產業方面擁有競爭優勢,對於想要進軍美國市場的企業來說,絕對是不容忽視的存在。至於如何定位它,端看各企業的智慧。(Nikkci Business(c)2015 NikkeiBusiness publications,Inc.) 墨西哥企業文化:沒退休制、加班費超貴 在墨西哥經商,有四個特殊現象須留意: 一、本國人比率須占九成以上。當地勞動法明定,企業必須雇用九成以上的墨西哥人,雖然至今尚未有企業因為不滿九成而被開罰,但法律規定仍須注意。 二、沒有退休概念。墨西哥沒有退休年齡規定,如果要請高齡員工離職,視同企業解雇勞工,必須付給員工三個月薪水+「年資x二十天天薪水」,這裡所指的薪水是包含本薪、交通津貼、獎金等全薪。 三、加班費是一般薪資的兩倍到三倍。每週加班九小時以內,加班費是平常薪資的兩倍,超過九小時之後,不僅有被開罰的風險,還必須支付員工三倍的加班費。此外,每週必須休息一天,週日加班要多付二五%薪水。 四、企業獲利的一〇%必須分紅給員工。墨西哥的勞動法有一項特殊規定,雖然員工並不是股東,但企業獲利的一〇%必須回饋給員工。過去雖然可以利用派遣制度來規避這項規定,但是在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修法後,要規避已是難上加難。 (譯.張鳳)譯.張鳳 審稿.張務華博士 |
擔心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當了總統後,出訪國外時沒有大國外交該有的姿態和辭令?你多慮了。特朗普比你想像的更善於“外交”。
在墨誇人勤勞 回國重申驅逐
9月1日,特朗普和墨西哥總統恩里克•培尼亞•涅托進行了簡短的會晤,兩人“在充滿敬意的氣氛中”談了不少除了移民之外的話題。雖然在會晤中,特朗普說了兩國均有權在邊界上修築圍墻的話,墨總統在會談一開始就明確指出,墨西哥不會為圍墻出資,但兩人並未實質討論是否由墨方為美墨之間圍墻買單的問題。
在墨西哥總統府舉行的私人會議中,特朗普甚至還對墨西哥人民發出了贊嘆:“這是一群了不起的人民,他們勤勞,勇敢,令人難以置信。”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與總統涅托的交談非常順利,但的確並沒有提及“城墻計劃”,而是說,“這個話題我們日後會再討論”。
亞利桑那州的美墨邊境
此次出行墨西哥是特朗普成為美國總統候選人之後的首次外交活動。外媒在報道中形容稱,在墨西哥的國旗下,特朗普的外交辭令克制且專業,整個人閃耀著總統的光輝。而幾個小時之後,在國境以北200英里的亞利桑那州菲尼克斯,這番景象蕩然無存。特朗普看上去精神振奮,雖然會展中心只坐滿了一半人。
“順利”而簡短的訪問後,回到美國的特朗普顯然又迅速調回了原先的“敵對”模式。在亞利桑那州菲尼克斯的一次集會上,他再次重申,不會改變自己的政策去赦免那些非法越境者,而是會全力追捕那些非法移民罪犯。
在演講中,特朗普說驅散非法移民是“要把國家拉回正軌”。
“我們將在南部邊境建立一條長達2000英里的城墻,配備守衛、塔樓和傳感器。”他這樣強調“城墻”計劃,“墨西哥將會為城墻支付100%的費用。他們現在還不知道,但他們一定會為此付出。”
特朗普在演講中描述了非法移民殺害兒童的惡劣行徑,還將這些孩子的母親邀請到臺上以增加感染效果。他宣稱,自己當選總統後的第一天就要取消奧巴馬政府所發出的80萬張年輕移民的工作許可證。任何非法進入美國國境的人都將遭遇驅逐,而在美國國內的移民罪犯無論案件大小,都會面臨拘留,“不會赦免任何人”。
特朗普還承諾將對移民申請者進行“思想測試”,並要求國會每隔幾年就對此重新修訂。拉美支持者對這一政策表示了失望和不知所措,而右翼支持者則拍掌叫好。
離大選還剩69天,目前特朗普在民調中明顯落後於希拉里。因此,特朗普和其競選團隊曾向外界婉轉表達過對於移民政策的“軟化”態度,並在墨西哥與該國總統進行了罕見的會面。然而,特朗普的上述言論表面看起來是讓努力功虧一簣,但一定程度上也穩定了原先支持者的人心。
真的不會赦免任何人?
特朗普暗示,他將首先清理200萬有犯罪記錄的非法移民。“在我上任的第一個小時,他們就會離開美國。”然而,他也說,對於剩下的1100萬非法移民來說,政策不會改變。
這番言論與他之前要清理所有非法移民的態度相違背,令公眾猜測紛紛。實際上,這一做法與奧巴馬以及他指責過的國和黨內競爭者馬爾科•盧比奧(Marco Rubio)和傑布·布什(Jeb Bush)的做法相似。
這一年來,不斷對非法移民表示出敵意的特朗普常將墨西哥移民稱作殺人犯、強奸犯、毒品販,引起了墨西哥人的強烈抗議,而他與墨西哥總統的反常見面和此次發表的言論則將特朗普卷進了漩渦中。
希拉里團隊則對這一切作壁上觀,並抓住這個漏洞表示:“看來特朗普不僅在與墨西哥總統的會晤中占了下風,他還欺騙了大眾。”
說史160901
新自由主義簡史(二) 墨西哥城的墮落
掌門執筆:天花亂說系列32
眾所周知,墨西哥城乃是當今天下第一罪惡城市; 但有所不知者是,墨西哥億萬富豪之多位列世界第九位(排名在沙地阿拉伯之前), 首富電訊大王 卡洛斯在 “福布斯榜” 排名第二十四. (註:近年已問鼎世界首富.) 更不為人知的是,這城市的墮落竟然是 國際貨幣基金會IMF所一手造成的!
〈劇場:墨西哥的比索危機〉
從1929到2000年墨西哥一直由「革命制度黨」執政(從這政黨的名號可以猜測其邪惡度.), 創建並且熟練地運作「社團主義國家」. 這種南美類型國家能夠組織,拉攏,收買, 必要時亦能鎮壓 工人和農民大眾,以鞏固權力. 在經濟層面,該國施行 “國家導向型”的現代化發展模式, 以 進口替代型工業和 輸出生活用品往美國為產業主流.
1965年簽署「馬拉圭規劃」,容許美國資本自由投資設廠,可以無限制雇用廉價勞工, 其產品進出不設關稅,流通不受限制. 墨西哥實際上成為美國的經濟附庸和生產腹地.*** 大量美國資本流入推動了經濟發展,菁英階層藉此受益, 其控制的執政黨實行某程度的 “所得再分配政策”, 間歇地補償那些難以控馭的利益團體和階層,以維繫社會穩定.
本來相安無事的局面在70年代石油危機引發的滯脹大局勢下捉襟見肘, 執政黨的應付方法是大舉借債,收購瀕臨倒閉的大型企業,以避免高失業造成社會動蕩. 墨國的債務竟然從1972年的68億美元增至1982年的580億,而大債主當然只能是美國紐約 華爾街的銀行集團了, 美國資本市場控制墨國金融自這時始.
1979年Paul Volcker出任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 採行“休克療法”,大幅加息以遏制通貨膨脹(名義利率曾升至20%p.a..). 此舉對墨國是雙重打擊, 高息觸發美國經濟衰退,造成出口低落,稅收減縮; 更直接和致命的是根本支付不起利息. 1982年8月比索崩盤,墨西哥政府宣告破產! 情急之下,政府關閉外滙市場, 把銀行國有化,凍結存款,以封截資金逃逸,*** 但無策解救危局.
這起史稱「墨西哥比索危機」的事件,嚴格地說是其解救之道, 樹立了IMF處理國際貨幣危機的典範,**** 對後來的全球金融影響極其深遠.
當時的 列根政府財政部長James Baker臨危授命, 其任務為盡力避免此一主要貿易對手國及債務國經濟永久崩潰. 美國之意,在公是防止危機在國際層面擴散; 在私是保護 紐約銀行體系以免受累倒閉.***
Baker的解救方案是由IMF出手, 透過世界銀行 破天荒 (當然是: “首次, 而非最後一次.” )貸出鉅款予一個瀕臨破產國家,以收拾殘局. 但世上豈有免費的午餐, 條件是墨國政府承諾:A全面對(資本主義)世界開放, 撤除貿易壁壘,容許國際(不單只美國) 資本自由進出; B內部實行「樽節政策」, 大幅壓縮公共開支,以平衡財政預算.***
墨國全面投降,加入「 關貿總協定GATT」,向全球經濟開放; 國內則實施通縮政策, 厲行節儉,降低國民福利支出, 甩賣大型國企重整架構,*** 以削減國債,節省利息. 換句話說,墨西哥在國內外層面都轉向“新自由主義化”.*****
這些舉措確實舒緩了墨國的財政困境,卻造成社會的激烈兩極分化.*** 一個政治腐敗的國家賤價甩賣國有資產….. 其菁英階層順理成章成為超級富豪. 那邊廂, 通縮政策增加了勞動供應,大幅壓低薪資, 實質工資在其後數年竟然下降了45%!*** 男人窮則挺而走險;女人窮則….. 墨西哥城就此成為天下第一罪惡城市.
但長期而言,墨西哥的真正掘墓人卻出乎意料是千里之外的新興工業國家—中國! 80和90年代中國開放改革成功,掠奪了墨國日用製品的美國市場,*** 墨國弱勢延綿, 其政經格局無法改善, 此皆「新自由主義」浪潮所致.
〈拆局:邪惡鐵三角〉
上述IMF的拯救運作表面看似 “水到渠成”,內裡卻費盡移山之力. Baker先要說服華爾街的原債權人勾銷部分債務,換取償付餘款; 再以國家名義向新債權人曉以利害,成功籌集鉅額款項; 操縱IMF更非易事, 幾經軟硬兼施才能統率盟國共同行動; 最後,還要強勢脅迫墨國執政黨屈從貸款條件. 他的魄力和手腕無可質疑.
由於拯救計劃大獲成功,墨國經濟恢復穩定,參與各方全數獲益. 獲利最豐的是墨國的菁英階層,一轉身即成鉅富; 其次是華爾街的金融集團,乘低入貨得到豐厚資本增值.(2000年墨國30家銀行中24家為外資所擁有.) 但從全球戰略眼光來看,真正的大贏家是美國, 樹立了新型「資本帝國主義」的操作典範.
從這時起, IMF—美國財政部—華爾街銀行集團「邪惡鐵三角」透過操縱國際金融事務, 把「新自由主義」理念和法則強行貫徹於環球地緣政治.***** 美國的全球霸權也從冷戰時期的 “軍事—國際對抗” 前線領袖角色, 成功轉型為 後冷戰時期的 “經貿—國際融合” 幕後操控模式.****
表面看來,IMF扶危濟困,以超然身份操持全球金融制衡的中樞任務; 在內裡,美國財政部對IMF的作業理念和實務擁有強力發言權,甚至決策權; 而在內裡的內裡, 華爾街則對財政部擁有強力發言權,就算談不上是決策權.*** 因為這是一個由金融作業主導的全球化世界, 而華爾街則是世上最大的金主.
〈歷史:金融化 與 全球化〉
典型的當代「貨幣危機」由墨西哥首開先河,三十年間陸續有來, “受惠/受害” 的新興國家還包括 印尼、巴西、阿根廷….. 墨西哥更且梅開二度(1995年 “龍舌蘭風暴”.). 「邪惡鐵三角」的角色透過每次危機日益吃重,其掌控世界金融事務的能力亦日趨壯大, 而整個世界也隨著每次貨幣危機而日益 “新自由主義化”.***
經過三十多年來“新自由主義化” 浪潮沖刷淹沒,整個世界的政經地貌為之劇變, 體現為兩種新面向:金融化 與 全球化.
首先,新自由主義催生了金融危機,但危機卻反過來更加強化它的主流地位; 同理,金融業界 (新興的超級富有階層,他的名字是 “華爾街”.) 一手泡製的危機, 每次都反過來增加了他們的財富和權勢. (當然,他們之中的 “少數不幸者” 也是會破產的.)
如此這般,資本主義世界的主導權也就從實業家手中轉移到金融家手中.**** 從經濟面看,金融業積累的財富,業界的報酬(包括薪資) 等等均非其他行業所能望其項背. 影響所及,連帶其他行業都趨於「金融化」.*** (現今美國上市企業的CEO過半擁有財務學學位.) 企業運營的哲學也從 “生產定位”轉向 “交易定位”,**** 一切以提高 “股東價值”(赤裸裸說出來就是股價.) 為標的. (有興趣可參閱《說史160307八零年代美國股市的併購運動》.)
其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先進國集團藉著貨幣動蕩的機遇, 以IMF作為執行機構, 將政治權力穿透國家藩籬, 修訂發展中國家的社會政策,使其 “新自由主義化”.**** 其後果是全球經貿活動在統一的貨幣遊戲規則下同質化, 為鉅額跨國資本在世界各地自由進出,尋求獲利機會,創造了制度框架.***** 這就是當前「全球化」的定義.
華爾街深知金融危機之不可避免, 他們的定策是在爆發前大賺特賺, 然後忍受爆發時的大額損失,屆時再尋求更大的獲利契機….. 如此循環往復,直至永遠,或者資本主義的末日.
《新自由主義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2005) 哈維David Harvey
說史160901
新自由主義簡史(二) 墨西哥城的墮落
掌門執筆:天花亂說系列32
眾所周知,墨西哥城乃是當今天下第一罪惡城市; 但有所不知者是,墨西哥億萬富豪之多位列世界第九位(排名在沙地阿拉伯之前), 首富電訊大王 卡洛斯在 “福布斯榜” 排名第二十四. (註:近年已問鼎世界首富.) 更不為人知的是,這城市的墮落竟然是 國際貨幣基金會IMF所一手造成的!
〈劇場:墨西哥的比索危機〉
從1929到2000年墨西哥一直由「革命制度黨」執政(從這政黨的名號可以猜測其邪惡度.), 創建並且熟練地運作「社團主義國家」. 這種南美類型國家能夠組織,拉攏,收買, 必要時亦能鎮壓 工人和農民大眾,以鞏固權力. 在經濟層面,該國施行 “國家導向型”的現代化發展模式, 以 進口替代型工業和 輸出生活用品往美國為產業主流.
1965年簽署「馬拉圭規劃」,容許美國資本自由投資設廠,可以無限制雇用廉價勞工, 其產品進出不設關稅,流通不受限制. 墨西哥實際上成為美國的經濟附庸和生產腹地.*** 大量美國資本流入推動了經濟發展,菁英階層藉此受益, 其控制的執政黨實行某程度的 “所得再分配政策”, 間歇地補償那些難以控馭的利益團體和階層,以維繫社會穩定.
本來相安無事的局面在70年代石油危機引發的滯脹大局勢下捉襟見肘, 執政黨的應付方法是大舉借債,收購瀕臨倒閉的大型企業,以避免高失業造成社會動蕩. 墨國的債務竟然從1972年的68億美元增至1982年的580億,而大債主當然只能是美國紐約 華爾街的銀行集團了, 美國資本市場控制墨國金融自這時始.
1979年Paul Volcker出任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 採行“休克療法”,大幅加息以遏制通貨膨脹(名義利率曾升至20%p.a..). 此舉對墨國是雙重打擊, 高息觸發美國經濟衰退,造成出口低落,稅收減縮; 更直接和致命的是根本支付不起利息. 1982年8月比索崩盤,墨西哥政府宣告破產! 情急之下,政府關閉外滙市場, 把銀行國有化,凍結存款,以封截資金逃逸,*** 但無策解救危局.
這起史稱「墨西哥比索危機」的事件,嚴格地說是其解救之道, 樹立了IMF處理國際貨幣危機的典範,**** 對後來的全球金融影響極其深遠.
當時的 列根政府財政部長James Baker臨危授命, 其任務為盡力避免此一主要貿易對手國及債務國經濟永久崩潰. 美國之意,在公是防止危機在國際層面擴散; 在私是保護 紐約銀行體系以免受累倒閉.***
Baker的解救方案是由IMF出手, 透過世界銀行 破天荒 (當然是: “首次, 而非最後一次.” )貸出鉅款予一個瀕臨破產國家,以收拾殘局. 但世上豈有免費的午餐, 條件是墨國政府承諾:A全面對(資本主義)世界開放, 撤除貿易壁壘,容許國際(不單只美國) 資本自由進出; B內部實行「樽節政策」, 大幅壓縮公共開支,以平衡財政預算.***
墨國全面投降,加入「 關貿總協定GATT」,向全球經濟開放; 國內則實施通縮政策, 厲行節儉,降低國民福利支出, 甩賣大型國企重整架構,*** 以削減國債,節省利息. 換句話說,墨西哥在國內外層面都轉向“新自由主義化”.*****
這些舉措確實舒緩了墨國的財政困境,卻造成社會的激烈兩極分化.*** 一個政治腐敗的國家賤價甩賣國有資產….. 其菁英階層順理成章成為超級富豪. 那邊廂, 通縮政策增加了勞動供應,大幅壓低薪資, 實質工資在其後數年竟然下降了45%!*** 男人窮則挺而走險;女人窮則….. 墨西哥城就此成為天下第一罪惡城市.
但長期而言,墨西哥的真正掘墓人卻出乎意料是千里之外的新興工業國家—中國! 80和90年代中國開放改革成功,掠奪了墨國日用製品的美國市場,*** 墨國弱勢延綿, 其政經格局無法改善, 此皆「新自由主義」浪潮所致.
〈拆局:邪惡鐵三角〉
上述IMF的拯救運作表面看似 “水到渠成”,內裡卻費盡移山之力. Baker先要說服華爾街的原債權人勾銷部分債務,換取償付餘款; 再以國家名義向新債權人曉以利害,成功籌集鉅額款項; 操縱IMF更非易事, 幾經軟硬兼施才能統率盟國共同行動; 最後,還要強勢脅迫墨國執政黨屈從貸款條件. 他的魄力和手腕無可質疑.
由於拯救計劃大獲成功,墨國經濟恢復穩定,參與各方全數獲益. 獲利最豐的是墨國的菁英階層,一轉身即成鉅富; 其次是華爾街的金融集團,乘低入貨得到豐厚資本增值.(2000年墨國30家銀行中24家為外資所擁有.) 但從全球戰略眼光來看,真正的大贏家是美國, 樹立了新型「資本帝國主義」的操作典範.
從這時起, IMF—美國財政部—華爾街銀行集團「邪惡鐵三角」透過操縱國際金融事務, 把「新自由主義」理念和法則強行貫徹於環球地緣政治.***** 美國的全球霸權也從冷戰時期的 “軍事—國際對抗” 前線領袖角色, 成功轉型為 後冷戰時期的 “經貿—國際融合” 幕後操控模式.****
表面看來,IMF扶危濟困,以超然身份操持全球金融制衡的中樞任務; 在內裡,美國財政部對IMF的作業理念和實務擁有強力發言權,甚至決策權; 而在內裡的內裡, 華爾街則對財政部擁有強力發言權,就算談不上是決策權.*** 因為這是一個由金融作業主導的全球化世界, 而華爾街則是世上最大的金主.
〈歷史:金融化 與 全球化〉
典型的當代「貨幣危機」由墨西哥首開先河,三十年間陸續有來, “受惠/受害” 的新興國家還包括 印尼、巴西、阿根廷….. 墨西哥更且梅開二度(1995年 “龍舌蘭風暴”.). 「邪惡鐵三角」的角色透過每次危機日益吃重,其掌控世界金融事務的能力亦日趨壯大, 而整個世界也隨著每次貨幣危機而日益 “新自由主義化”.***
經過三十多年來“新自由主義化” 浪潮沖刷淹沒,整個世界的政經地貌為之劇變, 體現為兩種新面向:金融化 與 全球化.
首先,新自由主義催生了金融危機,但危機卻反過來更加強化它的主流地位; 同理,金融業界 (新興的超級富有階層,他的名字是 “華爾街”.) 一手泡製的危機, 每次都反過來增加了他們的財富和權勢. (當然,他們之中的 “少數不幸者” 也是會破產的.)
如此這般,資本主義世界的主導權也就從實業家手中轉移到金融家手中.**** 從經濟面看,金融業積累的財富,業界的報酬(包括薪資) 等等均非其他行業所能望其項背. 影響所及,連帶其他行業都趨於「金融化」.*** (現今美國上市企業的CEO過半擁有財務學學位.) 企業運營的哲學也從 “生產定位”轉向 “交易定位”,**** 一切以提高 “股東價值”(赤裸裸說出來就是股價.) 為標的. (有興趣可參閱《說史160307八零年代美國股市的併購運動》.)
其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先進國集團藉著貨幣動蕩的機遇, 以IMF作為執行機構, 將政治權力穿透國家藩籬, 修訂發展中國家的社會政策,使其 “新自由主義化”.**** 其後果是全球經貿活動在統一的貨幣遊戲規則下同質化, 為鉅額跨國資本在世界各地自由進出,尋求獲利機會,創造了制度框架.***** 這就是當前「全球化」的定義.
華爾街深知金融危機之不可避免, 他們的定策是在爆發前大賺特賺, 然後忍受爆發時的大額損失,屆時再尋求更大的獲利契機….. 如此循環往復,直至永遠,或者資本主義的末日.
《新自由主義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2005) 哈維David Harvey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日前表示,在11月份的總統大選之前,她不會接受墨西哥總統恩里克·培尼亞·涅托(Enrique Pena Nieto)的訪墨邀請。
據CNN報道,當希拉里被問及是否會在11月8日總統選舉投票日之前訪問墨西哥時,她只簡單地回答了“不會”,並未做出進一步解釋。隨後,希拉里競選團隊證實了她的決定。
墨西哥外交部長克勞迪婭·魯伊斯·馬謝烏表示:“我們理解和尊重她的決定,但我們依然正與希拉里陣營保持聯系。”
特朗普(右)與墨西哥總統涅托(左)會晤
據俄羅斯衛星網消息,墨西哥總統涅托曾於8月底分別向特朗普和希拉里發出邀請,希望在會見特朗普之後與希拉里進行會晤。
上周三,特朗普飛往墨西哥與涅托會面。兩人的會面起初似乎十分友好,但後來據稱雙方的分歧很深。
特朗普曾多次譴責墨西哥,甚至稱墨西哥將強奸犯、毒販子送到美國。他還呼籲在美墨邊境建立隔離墻,並且由墨西哥政府買單。
在與涅托舉行的聯合記者招待會上,特朗普稱雙方沒有討論誰為邊境墻買單的事情。涅托在會上保持了沈默,但隨後在推特宣稱,他已經明確表態,不會為邊境墻付賬。
希拉里在采訪中表示:“特朗普發表一番評論,卻立即遭到墨西哥總統的駁斥。我認為,這次墨西哥之行體現了一個明確的結論:他(特朗普)不知道如何與一國首腦有效地溝通。”
在經濟不景氣、國際油價風光不再的大背景下,墨西哥經濟的支柱是什麽?答案是海外墨西哥人的匯款。
對於當下的墨西哥來說,在海外居住,尤其是在美國的墨西哥人的匯款已成為墨西哥經濟新的命脈。墨西哥央行的數據顯示,2015年來自海外的匯款達248億美元,首次超過政府的石油和外商引資總額。這一數據,也比2014年的海外匯款額236億美元高出了4.75%。因此,去年海外匯款總額也是墨西哥央行自1995年對該項數據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值。
墨西哥海外匯款情況(來源:墨西哥央行)
而且,有意思的是,海外匯款的主要來源是在美國居住或者打工的墨西哥人。隨著美國經濟的穩步複蘇,在美國謀生的約1100萬墨西哥人自然成為墨西哥海外匯款的主力軍。
但此前,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對墨西哥的種種言論,比如驅趕移民、在美墨邊境修建高墻等,無疑給墨西哥不斷增長的海外匯款交了盆冷水。
匯款支撐
眾所周知,墨西哥的石油出口量全球排名第12位,同時還是主要的汽車生產國。去年一年在石油出口上就掙得234億美元(約1549億人民幣)。但是,隨著石油價格的不斷走低以及美國市場對汽車需求量的暴跌,再加上這兩者在短期內沒有明顯回轉的跡象,導致墨西哥經濟在最近三年中第一次出現收縮。
墨西哥央行數據顯示,墨西哥經濟在2016年第二季度收縮0.3%,而今年第一季度墨西哥經濟還出現了0.8%的增幅。此外,貨幣比索(peso)也大幅貶值,接近歷史最低點,1比索只能換5美分。聯合國拉美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Cepal)已將2016年墨西哥經濟增長預期從2.6%下調至2.3%
在這樣的背景下,以美元形式匯入的這些錢款由於比索的貶值反而更加值錢。墨西哥央行的統計顯示,目前墨西哥政府收到的海外匯款總量不僅超過了墨西哥的石油收益,也把旅遊業和外商投資甩在了後面。
如今,從房屋建設到繳交學費,這些匯款成為了墨西哥國民消費開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些匯款的增長速度甚至超過了工資和通脹。僅在今年6月,海外墨西哥人的匯款額單月就達到了人均300美元(約2000元人民幣),如果把這個數字乘上墨西哥海外工人的數量以及12個月,可想而知海外匯款力量之大。
墨西哥國內最大且最古老的金融機構Financiero Banorte分析師柯凡思(Alejandro Cervantes)認為,海外匯款總額超過石油收益表明了自1994年《北美自貿協定》生效來,墨西哥經濟多元化的成效。
特朗普發難
當海外工人成為墨西哥經濟“頂梁柱”之時,邊境另一邊的特朗普卻連連拋下“重磅炸彈”。他對海外移民激進的態度使得後者紛紛為此捏一把汗。
這一年來,不斷對非法移民表示出敵意的特朗普常對墨西哥移民出言不遜,引起了墨西哥人的強烈抗議。而他此前也聲稱將推出嚴格的移民政策,同時大刀闊斧地驅逐非法移民。
但他對墨西哥的“恐嚇”還不止於此。
規模龐大的海外匯款同樣吸引了特朗普的註意。他此前表示將在南部的美墨邊境建立一條長達2000英里的城墻,用以阻擋非法移民。而且,他還強調,這些居住在美國的墨西哥人就應該把這些匯款拿來給城墻修建買單。此外,他還暗示將修改美國的《愛國者法案》(the USA Patriot Act),禁止資金從美國轉移至其他國家。
盡管對移民進行資金管控這一做法的合法性有待商榷,但僅僅是這種可能便已經使墨西哥足夠感到憂慮了。
日前墨西哥總統涅托曾邀請特朗普會面,特朗普在自己的首次外交活動中表現得非常克制與友好。雙方並沒有就美墨之間修建城墻的問題進行實質性討論。但特朗普回國後卻立馬翻臉,表示絕不會赦免非法移民,同時墨西哥一定會為城墻支付全額費用。
當然,特朗普這一“兩面派”行為已招致了其對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的攻擊。雙方在移民等問題上一直互相唱反調。雖然這或多或少是美國大選的噱頭,但對於墨西哥政府及民眾,還有在美國居住、工作的大量墨西哥人來說,他們的經濟未來充滿了不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