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母公司?子公司?-中華網(8006)

http://gem.ed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306/GLN20080306050_C.pdf

中華網宣佈,前一陣子購入母公司-在美國上市中華網股份,斥資3,000萬。

現在母公司子擁有子公司,子公司亦有母公司的股份,那究竟這是子公司,還是母公司?

另外,公司有10多億現金,不好好利用,或去派息,或去回購,去回贈股東,竟然走去買母公司的股份,托住母公司股價,簡直是浪費公司資金的行為,不知所謂。這家公司的管理層差劣,不買也罷。



後記:
現在,中華網決意派發5.36元的股息,即40合1前的0.134元,這亦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去釋放股東價值,值得各位擁大量現金但卻有絕少機會投資的公司借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77

有錢派-中華網(8006)


我先講了最易估的第一隻-派息的中華網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21&p=1220491#p1220491





最早這樣(上市價是1.6,即64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12036B.pdf

當年招股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52549R.htm

中華網 - (8006)(自己除番40)
日期             當日最高  當日最低   收市價
09/03/2000364.0000254.0000270.0000 A
10/03/2000304.0000179.0000218.0000 A
13/03/2000220.0000189.0000193.0000 A
14/03/2000193.0000164.0000167.0000 A
15/03/2000172.0000148.0000162.0000 A
16/03/2000166.0000130.0000132.0000 A
17/03/2000148.0000114.0000127.0000 A
20/03/2000125.0000116.0000117.0000 A
21/03/2000119.0000  95.0000  98.0000 A
22/03/2000114.0000 98.0000109.0000 A
23/03/2000115.0000107.0000113.0000 A

點解咁多錢?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0004_C.pdf

收到錢: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0051_C.pdf

然後這樣:40合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0048_C.pdf

錢很多,如何辦?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1072_C.pdf

方法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6050_C.pdf

方法2: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1012_C.pdf

方法3:
步驟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7018_C.pdf

步驟2: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7022_C.pdf

步驟3: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4024_C.pdf

步驟4: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9044_C.pdf

其實方法3是四叔買恆發D股票方法的暗中運作、分散步驟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99

香港昌盛对赌陷危机33亿售中华广场


From


http://company.nbd.com.cn/newshtml/20090507/20090507023643825.html


每经实习记者  朱玲  发自广州

        中华广场是香港昌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邹锡昌花费长达10年时间精心打造的高端地产项目,如今这个曾为他每年带来数亿元租金收入的项目,也带来了资金链断裂的窘迫。

        夜幕中,位于广州中心城区繁华地带的中华广场依然车水马龙。然而这个堪称广州地标性建筑之一,也是广州第三大购物中心的商业项目却面临可能易主的窘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昨日获悉,香港昌盛集团由于陷入严重财务困境,已经计划打包出售广州中华广场物业,估价大约33亿元;合作方广州新星实业则继续持有原有业权,并成为潜在的接盘方。

资金遇困33亿出售中华广场

        中华广场是香港昌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邹锡昌花费长达10年时间精心打造的高端地产项目,如今这个曾为他每年带来数亿元租金收入的项目,也为他带来了资金链断裂的窘迫。

        去年11月上旬,香港昌盛传出消息,将打包出售广州中华广场的物业。香港昌盛集团持有的中华广场物业权,包括6万多平方米的商铺和4万多平方米的写字楼以及部分车库,当时市场估价最高达38亿元。

        而作为中华广场另一个投资管理方——广州新星实业公司则继续持有其原有业权,并且有可能接盘,维持对中华广场的长期经营策略。据悉,广州新星实业公司在中华广场投资中,商场部分占35%,写字楼部分占38%。

        相关资料显示,中华广场是广州除天河城、正佳广场外的第三大购物中心,可以算是广州商业地标性建筑,2008年初步略计中华广场年营业收入达20亿元,市值达30亿元。

缘于高盛一纸“对赌”协议

        据知情人士透露,香港昌盛集团急于出手市价达30多亿元的中华广场项目,主要是因为无法兑现与高盛旗下创投基金GSSIA订立的“2008年底之前上市”的“对赌”协议,以及无法及时偿还与香港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土地贷款协议。

        2006年10月,昌盛中国开始酝酿赴港上市。当时香港昌盛集团董事局主席、广州市中华广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邹锡昌、昌盛中国与高 盛旗下创投基金GSSIA签订协议,向后者发行可赎回可转换债券,利率为7%,约占当时已发行股本20%,双方同时订立2008年底之前上市  “对赌” 协议。协议表示,如果在2008年底之前不能完成上市的话,高盛这部分投资额将转化为昌盛的负债。

        2007年11月,昌盛向香港苏格兰皇家银行提取银行贷款6.11亿元,用以结清中山广场一期二期土地使用权收购融资的贷款。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因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加之房地产市场低迷,2008年11月12日,昌盛中国未能如期上市。为了渡过困境,昌盛集团被迫将旗下核心业务——中华广场套现抛售,较实际市值降低了近10亿元,但至今谁来接单仍无明确消息。

        记者昨日致电香港昌盛集团营运总监周志荣,周委婉表示对目前项目的出售进展情况不便透露;而中华广场另一业主、广州新星实业公司相关人员也婉拒了记者的采访。

        广州地产开发商利海集团副总裁莫嵘认为,地产公司签订对赌协议是一种具有博弈性质,可能基于当时公司所处环境条件,签订对赌协议都针对当 时市场的发展,对公司的发展而做的,短期内获得的资金支持企业发展。然而市场变化谁也说不准,因此协议对双方来说,都需要冒很大的风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13

新加坡龍籌造假-中華環保科技、峻煌生化科技(補充韓風先生的文章)


昨天,匿名人告訴韓風先生的文章的公司並不是指這家金迪科技,經多方查證後,海峽時報的文章,實是指以下的文章。


韓風先生文章如下: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8030


海峽時報原文如下:


http://www.asiaone.com/print/Business/News/My%2BMoney/Story/A1Story20090505-139444.html



The case of the DWINDLING STAKE

SINO-ENVIRONMENT Technology Group founder Sun Jiangrong has put the entire company in jeopardy as a result of excessive borrowing.

The waste recycler shocked investors with a belated disclosure last week that Mr Sun, also its chairman, had pledged his entire 56.3 per cent stake in the firm as collateral for a loan in August 2007.

That was 10 months before the company launched a $149 million bond issue in June last year. Back then, it gave bond-holders the option to get their money back should Mr Sun fail to keep control of more than half of the company's outstanding shares. This option now threatens to undermine the firm financially, as Mr Sun has lost control of the company. Bond-holders can now ask for their money back.

His stake had been whittled down from 56.3 per cent to 6.23 per cent as the lender - Stark Investments - took possession of the shares and force-sold them on the open market. This was after Mr Sun defaulted on an outstanding $65 million he still owed Stark which was to be repaid in February.

Traders were unnerved by the company's belated disclosure of the situation, following a query from the Singapore Exchange. The company explained that it had not been informed of the share pledge - when Mr Sun first pledged them to Stark and again when the bonds were issued.

Surely, if the board had been aware of Mr Sun's loan arrangement, it would have scrutinised the term-sheet of the bond issue more carefully before allowing the company to proceed, traders noted.

Its independent directors included former MP Goh Chee Wee, Dr Wong Chiang Yin and Mr Pan Jinquan. Former chief financial officer Tan Tar Wuei, who had just quit, has been appointed as a non-executive director.

Mr David Gerald, the president of the Securities Investors Association (Singapore), said it was puzzling that the board did not ask its chairman about his financing arrangements before it went ahead with the bond issue.

'The board owes shareholders an explanation,' he said.

But investors got few answers from Sino-Environment. In a reply last week to queries raised by bond-holders, it said Stark had 'insisted on a confidentiality agreement and objected to disclosure to the bond-holders'.

It also said that as of March 6, its cash balance stood at 300 million yuan (S$65 million), all earmarked for capital expenditure and working capital. But this fell far short of the $149 million needed to repay the bond-holders.

The case of the 'MISSING FUNDS'

INDEPENDENT directors at China Sun Bio-chem Technology have raised serious concerns over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rn-starch producer.

They complained, in a nine-page announcement yesterday, of the obstacles faced by KPMG Advisory in getting to the bottom of accounting irregularities first highlighted by auditors PricewaterhouseCoopers (PwC).

They alleged that China Sun's executive chairman Sun Guiji even objected to the release of yesterday's announcement and had 'threatened to hold the independent directors fully responsible for any costs or expenses suffered and incurred' for releasing it without management consent.

China Sun has been suspended from trading since March 23, after PwC said that it could not complete its annual audit and was unable to establish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bank confirmations received on bank balances of 592 million yuan (S$127 million).

PwC added that it did not have sufficient audit evidence to confirm Mr Sun's explanation that the money had been used to buy 'corn raw materials'. It also had difficulties establishing the existence of the debtors which owed the company about 337 million yuan.

Yesterday, the announcement noted that independent director Lai Seng Kwoon had written to Mr Sun on May 1 asking for 'a full explanation on the whereabouts of the purchased corn or the cash of 592 million yuan'.

It also gave accounts of the problems allegedly encountered by KPMG at China Sun's Suzhou and Tongliao offices. It said KPMG could not access accounting records in the Suzhou office.

The auditors were told by staff that the records had been moved to the company's Shenyang office for auditing purposes.

There was also a mysterious power failure when the auditors tried to access four computers at the Suzhou finance office. Mr Sam Yeh, an assistant general manager of China Sun, attributed the electricity supply cut to ongoing refurbishment.

However, KPMG observed that one other computer in the room remained in working condition, and noted that this was 'an unusual phenomenon'.

In Tongliao, KPMG could not assess the records 'as the truck that was transporting the relevant accounting records back to Tongliao from the Shenyang office was stolen on April 1 when the driver was having his dinner'.

China Sun's independent directors also disclosed in the announcement the steps which they had taken to safeguard the company's finances.

這篇文第一家是Sino-Environment Technology 中文名稱是「中華環保科技」,其資料如下:


http://sgpfinance.blogspot.com/2009/03/sino-environment-tech.html


  中华环保科技(Sino-Environment Technology Group)昨天宣布公司主席兼总裁孙江榕面对无法支付债款的困境。这也是继妍华控股之后,近两天来又一家本地上市的中资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孙江榕是通过Thumb(中国)控股集团(TCH)持有中华环保科技56.29%的控股权。TCH是他个人的独资公司。

   据公司昨晚发布的文告说,孙江榕在2008年4月以总值约100亿人民币的房地产以及公司股票作为抵押,向两家对冲基金管理公司购买1亿2000万新元 的票据。他在票据到期之前,偿还了5500万新元,其余的6500万新元在2月16日到期,不过,因为目前金融危机的问题,他无法筹足足够的资金来偿还这 笔债款。

  同时,他与对冲基金公司之间就增加抵押品的磋商也宣告失败。有关的对冲基金公司已经通知孙江榕,它们将会强制抛售他所持有的部分或全部中华环保科技股票,这可能导致公司股票下跌,同时也会出现不寻常的交易量。

  此外,中华环保科技也表示,因此孙江榕有可能不再成为公司的主席和总裁,而且,目前公司所签定的一些合约也有可能被客户取消。更糟糕的是,这起事件也有可能引发公司多达1亿4900万新元债券的赎回潮,并导致公司陷入财务危机。

  中华环保科技股票交易昨日暂停,公司昨晚已向新交所申请于今日恢复交易。


greatsoup:


個網站已經去唔到,看來已經走了。


http://www.sino-env.com/


      現時他的持股量已被Stark Investments 減持至約12%。從上文可見搞房地產搞得太大,資金壓力大,公司現金應被它挪用到所餘無幾,才出此下策。


第二家公司是指China-Sun's Biochem,中文名稱為峻煌生化科技。



據聞這家公司的背景如下:




http://www.zaobao.com/stock/pages11/local091104a.html



  昨天在本地主板市场挂牌交易的峻煌生化科技集团,其英文名字是China Sun。公司创办人孙贵吉说,他这个Sun不是夕阳,而是正在冉冉上升的朝阳。

   峻煌生化的核心业务是从事农产品加工,把玉米处理、加工、生产成玉米淀粉(corn starch)、变性淀粉(modified starch)和与玉米有关的产品。淀粉被广泛运用到食品配方、饮料稳定剂、糖果生产、化工、胶粘剂、造纸 以及纺织、药品及化妆品等领域。

  峻煌生化是第一家到本地挂牌的中国辽宁企业,也是本地上市公司中唯一一家淀粉生产厂家。据孙贵吉讲,变性淀粉是公司的强项,产品占中国变性淀粉市场的10%以上,玉米淀粉则占3-5%。

  公司目前在辽宁的沈阳、内蒙古的通辽、江苏的苏州和广东的顺德有五家生产基地,年产近34万吨的淀粉。其中,70%的产品供应给工业用户,30%供应给食品生产商。

  目前全世界生产3000多种变性淀粉,中国只生产300多种,而峻煌生化生产了200多种。孙贵吉说,同世界相比,中国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而差距就是未来的发展空间。

  公司已经成功地将淀粉转换成酒精,用于许多领域来部分替代石油,并同汽油混合产生“清洁汽油”,能将汽车的废气排放量降低30%。这既解决了能源的再生问题,又保护了自然环境。

  谈到公司上市后的业务发展计划,孙贵吉首先提出要在通辽市建设一家年产10万吨的酒精厂。他表示,根据目前中国的能源紧张状况,公司有可能在今后把酒精生产发展为自己的“主打产品”。公司也计划进一步扩大淀粉产能,并扩大目前在苏州的公司研发中心。

  中国市场对变性淀粉的需求量去年达到了100万吨,国内生产只能提供50万吨,另外一半需要向欧美商家进口,后者的成本要比国产品高出30%至40%。

  孙贵吉说:“在中国搞我们这个行业,市场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有没有足够的生产能力、能不能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去扩展我们的生产规模。”

  淡马锡控股不久前专门派员去中国考察峻煌生化,并在这次公司首次公开售股中购买了3000万股公司股票,占公司已扩大资本的5%,是这次售股的最大买家,表明淡马锡控股看好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

  孙贵吉曾经是沈阳一家煤矿工作人员,1992年承包煤矿下属的淀粉厂,1995年成立自己的公司,到去年公司的营业额已达到人民币5亿1170万(1亿零234万新元),税前盈利1亿4900万元。

  峻煌生化昨天在本地首日上市交易,股价一度攀升至46.5分,最后以39.5分收报,比它的发售价高出4%,交易量达到1亿8990万股,是全场最活跃的股票。

網站:


http://www.chinasungroup.cn/


核數師文件摘要:


http://info.sgx.com/webcoranncatth.nsf/VwAttachments/Att_AEF927EF2C7B6886482575AC002ABE49/$file/Update.pdf?openelement


E-mail 來住及中文版:


http://info.sgx.com/webcoranncatth.nsf/VwAttachments/Att_AEF927EF2C7B6886482575AC002ABE49/$file/APPENDICES.pdf?openelement


看來這位老闆又是博命搞大之輩,亦有可能挪用公司的錢。


http://www.dqjw.gov.cn/html/zwgk/zt/545731336563411.html


  峻煌生化科技200万吨/年玉米深加工项目,由北京峻煌生化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厂址位于肇源县新肇粮食产业园区,规划建 设用地100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26亿元,年深加工玉米200万吨,全部项目达产后,年产值82.7亿元,利润8.38亿元,税金3.4亿元。项目分三 期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开工,计划投资4.97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6亿元,年加工玉米60万吨,主要生产淀粉和淀粉糖,项目达产后,可实现产 值16.9亿元,利润1.71亿元,税金7100万元。
目前,项目一期工程立项工作已完成,省里的项目环评报告已做完,厂区内现有各种机械40台已进行回填土20万立方米左右。沈阳铁路局已同意在厂区内铺设铁路专用线,已经着手进行具体线路设计,企业注册手续正在办理当中。



http://www.zgzy.gov.cn/zf11_news.asp?id=275

  6月14号,峻煌生化科技集团董事局主席孙贵吉带领基建、规划等专家团来我县研究、规划玉米淀粉深加工项目以及厂区建设规划、设备安装、生产能力等具体问题。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新站粮食产业园区常务副主任李同友接待了孙贵吉一行。  在李同友的陪同下孙贵吉一行深入到200万吨玉米生化园厂区建设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踏查,对厂区的设计和建设进行了详细、具体的规划。  在宾馆会议室举行的座谈会上,李同友与峻煌生化科技集团董事局主席孙贵吉以及技术专家一道就企业厂区建设、设备安装、技术流程等9项内容进行研究、论证。
  峻煌生化科技集团在新肇粮食园区拟建的玉米淀粉深加工项目预计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年加工处理玉米200万吨,产值规模达到50亿元,主要产品有玉米淀粉、冰醋酸等产品。目前,厂区建设正在紧张建设施工中,预计年底可投入试生产。

http://finance.nen.com.cn/74310493363240960/20051114/1792082.shtml


 

  据了解,今年4月,峻煌生化科技控投子公司沈阳万顺达集团投资12亿元,在沈阳农业高新区兴建了一个年加工玉米120万吨的酒精生产基地,项目建成后可年产10万吨食用酒精,并在酒精的基础上进而生产醋酸酯、醋酐、醋酸乙烯、聚乙烯醇等化工原料。

這家公司真實成份高些,看來只是擴張太快,資金不足而已。


筆者者以下列此文總結,下文三間公司我都找過一些資料的。


http://www.cnwnews.com/html/biz/cn_ckxx/20090321/87428.html

在新加坡,中资上市公司通常被称为“龙筹股”(S-chips),多少有点被投资者宠幸的意思。然而最近,这种“宠幸”却有转淡迹象。

“实际上,富时海峡中国指数从2008年1月就开始呈下跌趋势,尽管在去年11月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出炉后有所反弹;但1月开始又急剧下跌。”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四大证券行之一Lim&Tan的首席分析师Buck Koon Tan 告诉本报记者。

数据显示,富时海峡中国指数在过去一年里下跌62.5%,跌势较同期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的44%跌幅和上证综指39%的跌幅大得多。3月20日,富时海峡中国指数再度下跌3.57%。

大华银行资产管理亚太区总监Mark Tan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新加坡上市的中资股最近下跌得厉害,而且,相比于在中国内地以及香港上市的大型中资股来说,新加坡龙筹股的股价很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回转。他认为原因有三。

首先,新加坡上市的中资企业多数属于中小企业、二线公司。当经济下行时,小公司受到的冲击往往会比大公司要大,因为它们很难从银行得到贷款,此外,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这些小公司失去市场份额的压力也更大。

其次,环境不佳的时候,基金经理也会选择投资 在流动性更强的大公司,而那些小公司却可能陷入流动性枯竭的境地,而基金经理出于应对赎回压力的原因,也会尽量避开流动性不佳的中小股;此外,Mark 称,最近龙筹股爆出多宗财务问题,而在经济不佳的环境下,这种问题的放大效应就更强,这也让投资者对该板块避之不及。

Mark称,去年10月,中国金属尽管业绩不 错但最后还是破产了,问题是该公司没有足够现金去应对短期债务;化纤科技的CEO被指挪用公款并虚报公司现金状况,东方纪元也差不多,该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向董事会承认做假账并夸大公司现金量,令投资者对新加坡中资股多少有些顾忌。

1/3中资股发盈警

“目前,一些中资公司账面上看是没有问题的,但谁也不能保证两三天后不会突然爆出问题来。只要几家公司出事情,市场就会担心其它龙筹股是不是也会爆出同样问题。”Mark对记者表示,东方纪元这个新“烫手山芋”的出现,成为压低龙筹股的又一记重拳。

“市场稳定的时候,这些龙筹股价相对比较便 宜,或许还能吸引一些小股民;但是现在是经济危机的非常时期,如果公司管理不善导致公司陷入财务问题,那么投资者肯定会避而远之。”Mark 强调,这些龙筹股之所以容易出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公司大都是成立时间很短的公司,运营时间不长。

“很多投资者最近都极力避开龙筹股,而相对便 宜的估值也不足以把他们吸引回来。”Mark解释说,一般而言,在经济复苏的后期,小公司以及龙筹股会开始跑赢大盘,因为那时候流动性充足,投资者也会愿 意青睐知名度不高的中小盘股。“这也就是为什么2006年以及2007年上半年上一轮牛市后期,会成为小盘股、龙筹股的天下,而反过来,2008和 2009年,这些龙筹股就开始剧烈下跌,远远跑输大盘。”

星展报告指出,目前部分中资股的已经低于2倍PB,该报告称,很多龙筹股需要重树投资者的信心,其中包括恢复分红、成功融资、回购股份以支持股价等。

据称,截至2月底,在新交所挂牌的150家龙筹股中,已有45家发出盈利预警,占总数的30%。

不过,“普遍来看,中资股的资产负债表还算强劲,到去年底我们研究的18只中资股中,11只处于净现金状态,3家负债率超过50%。”星展表示。

其實還有其他案例,起碼仲有多幾件。看來新加坡造假的程度仲勁過香港,可能香港因為近中國,找人都唔太遠,加上捉人都可以找中國公安。但是新加坡就距離遠,且沒引渡法例,所以一上市拿到錢就萬事大吉,搞壞了,走番中國做其土富豪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22

40城市燃气专营权逐鹿 中华煤气10亿资金整装待发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7/HTML_Y08WCN6NSI72.html


“这是中华燃气的第一个煤层气项目,也是国内第一个煤层气液化装置全部国产化项 目。”7月5日,在山西港华煤层气液化一期工程投产仪式上,中华煤气(00003.HK)行政总监陈永坚称,该项目虽是公司溯至气源上游的首次尝试,“都 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但中华煤气高层一直力挺。

能够获得高层力挺的山西港华煤层气工程为目前亚洲最大的液化煤层气项目,由中华煤气与晋煤集团合建,总投资计9800万美元,其中中华煤气持股70%,晋煤集团占据剩余30%股权。

中华煤气是香港最大燃气供应商,成立于1862年,为“亚洲股神”李兆基旗下公司。中华煤气自1994年进入内地,主要依托内地投资子公司港华燃气负责运营,已斩获72个城市燃气项目经营权。

“中华煤气此举,即有保障自身气源的考虑,亦可借此获得低价气源,为竞逐最后约40个城市燃气经营权埋下伏笔。”7月6日,一位南京天然气经营商向记者透露。

三大终端巨头齐进入煤层气领域

煤层气俗称瓦斯,是成煤过程中形成的非常规天然气,属清洁能源。山西港华液化煤层气项目位处山西晋城沁水县,该项目一期工程年产液化煤层气约9000万立方米,二期工程年生产液化天然气约2亿立方米。

在一期工程投产之时,港华液化煤层气项目二期工程即于同时启动。“明年下半年即可以达产。”陈永坚告诉记者,液化煤层气可至少液化压缩至气态前的1/625,前期主要依靠低温常压液化槽车运输,“港华燃气在内地的72个城市会陆续使用上煤层气,第一批会选择10个城市。”

在内地城市燃气经营权的市场份额争夺上,当前基本上由中华煤气、新奥燃气(02688.HK)和中国燃气(384.HK)三家把控,三者份额相当。此中,中华煤气享有72个城市和地区的管道燃气专营权,新奥燃气拥有71个城市管道燃气项目。

港华煤层气工程一期项目的投产,标志着终端三大供应商已集体进入煤层气领域。此前,新奥燃气已在山西晋城及宁夏银川布局两个项目,其中与中华煤气同处沁水县日产30万立方米的项目已进入试产阶段;中国燃气(384.HK)宣布于内蒙古乌审旗从事勘探及开发煤层瓦斯气业务。

上述南京天然气经营商告诉记者,由于国内外天然气价格存在较大价差,如果单论城市天然气价格,目前的经营商基本亏损,企业主要依靠先期2000-3000元/户的开户费、政府补贴获取微利,“在这方面,谁能获得更低的气源,企业的赢利水平就越高”。

事实上,国内外天然气的价差一直存在,如2008年中国国内天然气平均售价为每立方米人民币0.93元,较国际市场价格低40%。与之相比,去年我国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例虽然迅速攀升至3.2%,但仍与国际上25%的比例有较大差距,且市场需求仍放量增长。

陈永坚分析,目前港华燃气在内地的72个城市总的用气量达到62亿立方米,“即使晋城项目全部投产,仍达不到目前全部用气量的5%”。

晋煤集团副总工程师何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承,港华煤层气项目90%以上签的是长协合同,仅有少量短期合同,长协方面主要来自港华燃气。“有老朋友的合作及先来后到的原则,我们给港华的价格是所有客户中最低的”。

10亿布局5城市经营权

目前中国已经有200多个城市向非国有企业出售了城市燃气的专营权,国内还有约40个城市的专营权可供竞标。

陈永坚透露,今年该公司将预留10亿元资金用作收购5个内地管道燃气项目,而其中3个已经签订或接近签订。

记者从常州建设局获悉,港华燃气已于7月份获得常州市管道燃气特许经营,期限为30年,但该局没有透露该经营权的出资金额。

事实上,除目前传统的城市天然气专营三大巨头外,新的竞争者不断涌入。2008年夏,中石油成立了中石油昆仑燃气公司(下称“昆仑燃气”)宣布投资城市燃气,而国内天然气供应的80%则来自中石油。

作 为支持昆仑燃气的第一步,5月19日中石油以10.93亿元现金出价,将旗下8省市的燃气业务资产挂入至昆仑燃气旗下。据悉,未来中石油旗下的另外四家地 方燃气企业——北京华油联合燃气开发有限公司、临澧华油燃气有限公司、华油集团公司永清分公司、洛阳新奥华油燃气公司——也会陆续实现资产过户至昆仑燃 气。

前述燃气经营商的观点是,中石油掌有上游气源,这使得其子公司进军城市燃气业务可获得充足及价格合适的气源,“这使得终端企业不得不未雨绸缪”。

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理事长王天锡预计,2010年我国天然气需求量将达1100亿立方米,按国内提供900亿立方米计算,缺口将达200亿立方米;2015年,缺口达400亿立方米,2020年国内需求缺口可能要达到800亿立方米。

易 高环保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萧锦诚对记者表示,华东、华南地区才是港华煤层气项目的市场所在地,目前运至这些地方的液化煤层气可以作为管道燃气的应急气 源,“虽然初始是10个城市,但未来72个城市都会陆续使用上煤层气”。易高投资为中华煤气在内地开发新能源业务的投资主体。

一位业内知情者透露,液化煤层气目前并不能运用至管道燃气上,但三大巨头看中的是未来的管道资源铺设,随着西气东输入及其支线管网的建设,譬如中华煤气可以通过这些管网输至华东、华南区域。

据悉,目前晋城境内已规划有6条煤层气集输管道工程,其中:沁水—晋城、端氏—晋城—博爱(接豫北支线)、端氏—长治—林州—安阳—邯郸、端氏—八甲口(接西气东输管网)输气管道项目已列入国家《煤层气开发利用“十一五”规划》。

值得注意的是,山西港华煤层气项目显然不会是中华煤气在煤层气方面的最后一个项目。

“我们在山西、陕西等地方都有一些煤层气项目在谈,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涉及商业机密,现在不方便更多透露。”陈永坚说。计划投资40亿~50亿元人民币,以应对内地新能源项目的发展需要。

事实上,在去年河南新郑黄帝拜祖大典时,陈永坚便已考察河南,并表示计划总投资300亿到500亿元,在河南投资新建一个“煤层气煤炭一体化开采暨煤化工产业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51

邹锡昌“收租还债”?广州中华广场一租14年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805/20090805024053141.html


每经实习记者  朱玲  发自广州

        一直身陷“负债门”的香港昌盛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昌盛集团)董事局主席邹锡昌近日 终于可以舒展眉头,欠高盛的那笔债务终于有了着落。广东海印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海印股份)昨天宣布,将以每年1.3亿余元的价格整租 邹锡昌旗下物业——广州中华广场。

海印整租中华广场

        由于当年酝酿昌盛集团赴香港上市,邹锡昌分别向高盛、香港苏格兰皇家银行贷款融资,谁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上市搁浅后。这两笔贷款成了邹锡昌心头的“疮疤”。

        而 此次海印股份以1.3亿元/年的价格整租中华广场,为邹锡昌解了燃眉之急。海印股份昨天公告称,公司以自有资金出资方式,与广州兴盛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兴盛地产)签署了《中华广场合作经营合同》。本次合作时间从2009年8月1日至2023年7月31日。前两年,海印股份每月向兴盛地产支付合 作经营费1100万元,第三年开始,这项费用在上一年度的基础上按3.25%的比例递增。

        记者初步估算,在合作前两年,海印股份将向兴盛地产支付1.3亿元/年的费用。此后将按照3.25%比例递增计算。

        据悉,兴盛地产是邹锡昌昌盛集团旗下的子公司,中华广场由其开发完成,邹锡昌拥有该广场物业总面积达5.83万平方米。

清偿债务走出困境

        面对即将到期的香港苏格兰皇家银行6亿多元贷款,邹锡昌不得不忍痛割爱,以6.4亿元的价格将其广东中山“地王“项目折让给中国奥园。

        而与高盛的”对赌协议“——一笔高达2500万美元可赎回可转换债券的还本付息债务,日前就有业内人士透露,邹锡昌将通过引入内资方式解决。

        目前中华广场运营成熟,开业至今9年,仍保持100%的出租率和租金收缴率。由于地处广州繁华地段,其每年的租金增长率在5%左右。目前中华广场每年稳定租金收益约1.1亿元,年利润达3300万元。

        据悉,海印股份在广州的商业地产项目做得不错,一直觊觎邹锡昌手上优质的中华广场物业。今年4月28日发公告,拟收购由广州兴盛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拥有产权或权益的广州市较场西路23号裙楼商业物业项目,也即中华广场物业。

        此次每年1.3亿元的租金,业内人士认为其将面临一定的租金压力,但对于邹锡昌来说,这笔长达14年的投资合作,可大大缓解他的现金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58

金杯中华缺血 祁玉民四处套现

http://www.21cbh.com/HTML/2010-5-26/5NMDAwMDE3OTA5Ng.html
5月25日,截至记者发稿时,金杯股票因召开2009年度股东大会而停牌一天。此次股东大会因在金杯汽车被“ST”之后召开而 备受关注。股民们猜测,此次股东大会将会有重大决策出台,挽救金杯前途未卜的命运。停牌前,金杯股价已从之前的4.4元小幅上涨到4.7元。而 在此次股东大会召开前,华晨汽车集团董事长祁玉民为了给金杯“输血”四处筹钱。申华控股为金杯融资5 月31日,上海申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申华控股)将召开2009年度股东大会。本次大会将审议由辽宁正国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辽宁正 国”)提出的《关于拟发行不超过8亿元短期融资债券的议案》提案。辽宁正国是申华控股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约为11.3%。而华晨汽车集 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晨汽车)持有辽宁正国75%的股权,即申华控股的实际控制人为华晨汽车。申华控股对外发布公告称,本次短期融资 券所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和置换部分银行贷款,目的为缓解公司的资金压力、降低融资成本。华晨汽车内部人士向记者推测,申华 控股此举有可能是为了缓解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杯汽车)的资金状况。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也认为,中华轿车业务的长期亏损情况使华晨 急需资金投入车型研发,缓解紧绷的资金链。由于金杯汽车连续两年亏损,5月4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对其实行了“警示存在终止上市风险的特别处 理”。刚刚在2008年成功摘掉“ST”帽的金杯汽车,两年之后再次因同一原因戴上了这顶帽子。业内人士分析,誓在资本市场千方百计融资以发展轿车业务的 祁玉民,正在通过申华控股这一优质资源寻找为金杯汽车再次摘帽的资金。早5月7日,华晨汽车已经通过受让辽宁丰田金杯技师学院100%股权 给申华控股,而获得2.5亿元现金。双方对此次关联交易的目的表述为:申华控股目前正大力拓展汽车后市场产业,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持。而 华晨汽车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华晨汽车之所以将辽宁丰田金杯技师学院100%股权受让给申华控股,一方面是为了缓解金杯汽车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是由于该 学院有闲置的土地资产可以为申华控股作房地产投资,进而为华晨汽车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申华控股今年一季度营业利润约为1287.4万元, 同比增加了2529.32%;净利润为1257.8万元,同比增加了1744.21%,是目前华晨汽车旗下发展势头最好的上市公司。根据申 华控股2010年的经营计划,该公司今年除了继续以汽车产业为主导产业、以新能源为第二主业之外,还将积极寻求房地产开发项目提高公司整体利润水平。此 外,祁玉民还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降低金杯负债。债务重组令金杯减负今年3月26日,金杯汽车与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省分行营业部(以下简称中国农行辽宁分行)确定债务重组方案。根据协议书内容,截至2010年3月15日,金 杯汽车欠中国农行辽宁分行贷款本金6487万元,在协议书签订5个工作日内,金杯汽车偿还其1102.79万元后,中国农行辽宁分行即免除金杯汽车剩余贷 款5384.21万元及约1亿元利息。这意味着通过与农行实施债务重组,金杯汽车取得债务重组收益近1.6亿元。该债务重组方案生效后,金 杯汽车今年一季度营业外收入同比增加了22145.6%,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同比增加了433%。而5月20日,辽宁省国资委对外发出 通知:“特公布华晨汽车为辽宁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这一消息被股民们视为辽宁省政府出面为金杯汽车救市的举措。盈科律师事务所律 师任建涛对记者说:“这意味着华晨汽车今后的兼并重组、上市融资等活动必须经过辽宁省国资委的批准,在省国资委的监管下,使华晨汽车这一国有资产得以保 值、增值。”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华晨金杯汽车销售公司内部人员对记者说:“金杯汽车摘掉‘ST’的帽子是早晚的事,将中华业务从金杯处剥离 之后,金杯现在轻装上市,不久在资本市场也将有大动作。”不过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来看,剥离中华轿车业务之后的金杯发展步伐并不 轻快:今年1-4月金杯累计销售27331辆,同比增长19.5%,低于轻客行业平均38.16%的增幅,市场份额开始下滑。目前有数据统 计,金杯汽车在58只汽车行业股票中,产品利润排名48,增长势头排名25,每股收益排在第22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33

罗康瑞再造“瑞安中华汇” 烂尾资产待收成


http://www.21cbh.com/HTML/2010-6-24/xNMDAwMDE4MzUxNA.html



瑞安中华汇,作为瑞安系地产版图中的一个全新增长极,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经营多年的品牌逐步成型。

6月18日,“瑞安·创逸”正式 面市。瑞安中华汇于2007年收购这个烂尾项目后,做了一个和其他发展商截然相反的选择——放弃商业部分,打造一个天河北纯居园林社区。瑞安中华汇广州公 司副总经理邹郁表示,瑞安中华汇将继续审慎严选优质土地及项目,积极而稳健地拓展华南市场。

据本报记者了解,瑞安中华汇前几年大举收购了内 地核心城市众多烂尾项目,这些项目经过近两年的续建、开发,已陆续进入回报期。

停建项目改造专家

此 番瑞安中华汇进入广州,是在蛰伏了三年之后。

据了解,18日正式面市的“瑞安·创逸”为瑞安中华汇在华南的首个住宅改建项目。该项目占地面 积约为14753平方米 ,规划总建筑面积为110181平方米,包括一栋31层酒店式公寓,三栋35层的纯住宅塔楼。

这个项目的另一个关 键意义在于,它是瑞安中华汇在华南开发的首个项目,揭开了瑞安中华汇旗下收购的停建项目入市销售、投资回报的序幕。

据知情人士介绍,瑞安中 华汇为香港瑞安集团成员瑞安建业全资附属公司。瑞安建业的房地产投资分三方面,包括中国内地的停建房产发展及房地产开发项目。

瑞安建业于 2005年开始收购及发展停建房产项目。2006年6月,公司将旗下位于大连、青岛、成都和北京的停建房产项目注入其后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华汇房地 产有限公司(中华汇)。中华汇在2009年7月被瑞安建业私有化后,中华汇成为瑞安建业的全资附属公司。

“专注投资及发展中国内地主要及二 线城市发展周期较短的中型至大型停建房产项目。”这是瑞安集团对瑞安中华汇的发展策略,所涉及项目均处于优越地段,因业主财政困乏而遭搁置,瑞安中华汇购 入后将项目加以改良优化,然后将其放售或出租。

仅仅4年,瑞安中华汇已在上海、广州、成都、重庆、青岛、北京、大连8个城市拥有16个项 目,总楼面面积合共超过200万平方米。

重庆是瑞安中华汇拓展的重要城市之一。重庆·创汇首座,位于重庆市解放碑,其前身为曾经两度烂尾的 瑞奇大厦。瑞安中华汇接手后,将其改造为集精装公寓、LOFT写字间、时尚商场、商务会所多种业态于一身的综合体,目前创汇·首座公寓均价已达到1.8万 /平方米,是重庆最贵的楼盘之一。

另外,占地354万平方米的大连天地,投资300亿,亦是一个综合型社区,建成后将成为可容纳30万人口 的全方位增值多核精英都会。目前大连天地已建成的一、二栋写字楼已被IBM全部租用。

“私有化中华汇后,从今年开始,瑞安中华汇将成为公司 房地产板块的重要旗舰,‘瑞安中华汇’也将成为所涉烂尾改建项目的统一品牌,着力打造。”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实际上,瑞安中华汇还致力于新项目的收购开 发。

变现瑞房股份加速扩张

关于瑞安中华汇的运作模式,该公司指出,相对房地产开发而言,停建房 产发展模式的项目周期较短、所需现金流亦较少,令公司可抓紧商机,灵活利用资金作增购项目及扩充物业组合之用。

8个城市、16个项目、总楼 面面积超200万平方米,瑞安中华汇手中的这批项目近两年陆续进入开发时期,现持有项目的总市值为港币117亿多。去年对中华汇私有化的举动,显示了瑞安 方面对这块资产的信心和期待。

瑞安建业在2009年年报中坦言,成功私有化中华汇房地产,不仅精简了公司架构,亦大大加强集团的财政实力, 为房地产业务发展奠定稳固根基,以把握内地蓬勃市场所带来的商机。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09年底,瑞安建业应占可发展总楼面面积约为 200平方米,另外拥有大连天地20%的权益,该项目可发展楼面面积约为354万平方米。这些项目构成了瑞安建业房地产板块资产的主力。

尽 管瑞安中华汇旗下资产的开发投入体现了一定“节约性”,但瑞安建业近期在资本市场的举动,依然透露出其为瑞安中华汇发展筹备资金的倾向。

6 月初,瑞安建业公告称,向瑞安集团出售约值10.8亿港元瑞房的股份,最低及最高购买价每股3.4088港元及4港元,最多可售予瑞安集团约3.1683 亿股及2.7亿股瑞房股份,分别占其已发行股本约6.31%及5.38%。

瑞安建业预期,出售可获得收益介于3.74亿-4.79亿港元。 所得大部分将偿还银行借贷,减低负债水平及增强举债能力以扩充其房地产业务。

“因今明两年盈利缺口以及今年前4个月销售放缓,将持续拖累瑞 房股价。目前股价较2010年预期每股净资产值6.87元折让52%,估值合理,相对板块平均水平为55%。”中银国际最新报告给出了对瑞安建业的有关评 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38

传李嘉诚欲购中华牙膏 联合利华否认争战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1/588725.html

一石激起千层浪,自10月23日*ST白猫公布可能重组起,业内便盛传,中华牙膏争夺战将会再次风起云涌。

众所周知,中华牙膏并非联合利华的“亲生儿子”。联合利华虽然拥有中华牙膏的经营权,但却没有商标的拥有权。中华牙膏是*ST白猫旗下最值钱的资 产。目前,联合利华精心打造中华牙膏16年,近几年单是广告费每年就投入约亿元。一旦*ST白猫重组,日化资产就可能剥离出去,而中华牙膏就有可能易主。 在业内人士看来最为惊险的是,联合利华这次遭遇了强劲对手,即香港富豪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

一业内人士透露,“和记黄埔购买中华牙膏的意愿估计还是比较强烈的,他们的目标是做大日化。目前已经拥有屈臣氏等强大的销售渠道,旗下的上海和黄白 猫股份有限公司还收购了白猫品牌并扭亏为盈,如果能成功收购中华牙膏,无疑可以大大提升它们在日化的地位。而联合利华与和记黄埔各有优势,一旦争夺起来, 双方也许难免一场血拼。”

果真如此吗?当事人联合利华与和记黄埔均对时代周报记者否认“打架”。联合利华副总裁曾锡文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一副淡定的样子,并不担心和记 黄埔会争夺中华牙膏,理由则是和记黄埔逼联合利华退出市场没有好处,李嘉诚不会做损人不利己的事。随后,和记黄埔旗下的上海和黄白猫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和 黄白猫)市场总监虞中勤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也表示,无意争取中华牙膏。

也许,这段沸沸扬扬的“绯闻”只是大家的一场臆想,也该告一段落了。

“中华”出嫁16年

如果没有联合利华,中华牙膏也许难以保持今日的辉煌。“中华牙膏”于1954年投产,是中国牙膏工业的创始品牌、曾经一直稳居中国牙膏市场第一位。 与永久自行车、上海手表同列三大上海老品牌。但如今,其他两个老品牌已经大不如从前,唯有中华牙膏坚持至今。目前仍能与佳洁士、高露洁一起位居牙膏行业前 三位。这背后离不开联合利华的支持。

中华牙膏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联合利华 “雪藏”了不少民族品牌,例如美加净等,但却自2001年起开始投巨资建设中华牙膏品牌,把“中华”打造成唯一的牙膏品牌,让原有的牙膏品牌“洁诺”退 出,将“皓清”转为“中华”的子品牌。每年在广告、营销等方面的投入为一个多亿,每年创收十几亿元。

虽然如此,但中华牙膏并非联合利华所拥有。历史追溯回1994年1月,上海联合利华牙膏有限公司成立。联合利华以1800万美元资金入股,取得了合 资公司的控股权;上海牙膏厂以土地厂房和设备作价1200万美元入股,占有40%的股份。之后双方在品牌上达成了许可经营合同,联合利华取得了“中华牙 膏”品牌的经营权,条件是需向上海牙膏厂缴纳一定的品牌使用费。

此外,联合利华每年还得支付不断水涨船高的“中华商标”使用费。年报披露,1999年,双方的一个“修改协议”把接下来5年的商标使用费规定为 1500万元,从2001年4月起又调整为1348万元。此后几年,联合利华按产品净销售值2.5%的比例支付使用费。2009年是2829万 元,2008年为2607万元。

正因如此,中华牙膏每次面临易主的动荡时,联合利华也不得不跟着饱受煎熬。虽然联合利华手握一份永久租赁“中华”商标的协议,只要中华牙膏每年的销 量不低于1994年的数据,不管“中华”商标是谁的,联合利华都有权继续使用,不担心商标被收回。但是中华牙膏毕竟并非联合利华所拥有。有业内人士认为, 中华牙膏易主,也不排除新东家通过加收租赁费等手段逼宫联合利华的可能。而且市场上流传着另外一个版本,联合利华需要保持年复合增长率10%以上才能继续 租赁中华牙膏。

10月23日,已经暂停上市近半年的*ST白猫公告称,公司于2010年10月22日收到公司实际控制人傅建中致公司的公函,该公函提示公司实际控 制人傅建中正在筹备公司与浙报传媒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事宜,并已达成初步意向,相关方案确定后,将尽快提交公司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

这一公告虽然简短,却让人不得不为联合利华捏把汗。浙报传媒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海浩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对于是否接手*ST白猫原日化业务,现在还不能说,毕竟还有很多审批环节,入主*ST白猫八字没有一撇。”

但业内普遍认为,浙报传媒若能入主*ST白猫,接手原有日化业务的可能性不大。而*ST白猫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中华牙膏的品牌,品牌估值1.3亿元。傅建中曾表示,若重组成功,会将牙膏品牌转让给*ST白猫另一大股东上海白猫集团。

有业内人士透露:“白猫若重组再启,旗下最值钱的资产‘中华’牙膏品牌就会再度掀起争夺战。联合利华虽然很有实力,但是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也绝不逊色。”

对此,日化专家李贵君表示:“不排除两者争夺的可能,虽然失去租赁权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品牌的所有权的确有可能转移到和记黄埔。”

李嘉诚盯上中华牙膏?

和记黄埔盯上中华牙膏的传言并非空穴来风。在日化行业,和记黄埔是个“老手”。李贵君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早在1988年,和记黄埔即与宝洁公司合资 成立在华公司,占股约30%,数年之后宝洁在华已完成爆发式增长,和记黄埔逐步退出,高额套现了18亿美元,而最初投资不过几千万。

2006年,和记黄埔再次“插手”日化,与白猫集团以80%和20%的比例合资成立了上海和黄白猫有限公司。开始两年,和黄白猫的业务均为亏损。 2008年4月,和记黄埔和白猫集团决定向和黄白猫增资10亿元。和记黄埔出资8亿元人民币,白猫集团将“白猫”品牌作价2亿元,转入和黄白猫。打造“白 猫”、“佳美”等品牌的各类清洁制品及相关洗化用品,以将“白猫”打造成与汰渍等洋品牌相抗衡的中高档产品,重塑白猫品牌。

在各方努力下,2009年和黄白猫首次扭亏为盈,目前营业额保守估计已经超过10个亿。 而白猫集团将白猫品牌出售给和黄白猫,这本身已经为和黄白猫进一步收购白猫集团持有的白猫股份的股权留下空间。

随着和黄白猫逐步走上正轨,和记黄埔曾一度扬言要走大日化之路。董事总经理、董事长杜志强曾向媒体表示,不排除与白猫股份大股东新洲集团合作,寻求做大和黄日化。目前,和记黄埔旗下还有屈臣氏等强大的销售渠道。

因此,业内一度传言,和记黄埔也可能出手收购中华牙膏,以逐渐搭建起一个日化“帝国”。如果和记黄埔能够成功收购中华牙膏,实力将会跃升一级,变成国内日化的重量级企业。

“如果和记黄埔真要出手,对联合利华而言绝对是个不好应付的劲敌。”日化专家李贵君表示,和记黄埔之前把白猫收于旗下,已经跟上海市政府达成共识, 而且,和记黄埔为香港富豪李嘉诚旗下的公司,凭借李嘉诚与中国高层密切的政府关系,和记黄埔实力不容小觑。但联合利华也很有实力,虽是外资,但对上海市政 府的税收也有较大的贡献,跟上海市政府的关系不错。因此势均力敌。

但和记黄埔也有不少弱势。李贵君分析,目前,和记黄埔在日化行业并没有太多实操经验。虽然把白猫收购过来,但是现在经营并不算成功。毕竟投资与经营 有很大差别,和记黄埔投资很成功,但直接管理的难度对它而言很大。因此,和记黄埔在日化方面不太具备优势,未必会在日化领域长期发展。

此外,虽然白猫扭亏为盈,但是并不代表和记黄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李贵君分析,目前,白猫的产品铺设力度不够、消费者的认知度还不够,白猫不具 备持续盈利的能力。此外,白猫扭亏为盈,跟去年到今年的宏观经济的恢复有关。当然,也不排斥和记黄埔在收购白猫之后在会计上进行操作,使得表面盈利。

双方否认争夺战

业内对和记黄埔收购中华牙膏的猜疑,并没有影响联合利华副总裁曾锡文的信心。他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根本不担心和记黄埔会收购中华牙膏。 他认为,首先,他们和中华品牌签的是长期租赁合同,不会因为公司重组而产生影响,中国政府对企业还是有信用的。其次,中华牙膏的品牌效应已在,联合利华在 日化行业的经营实力不是浪得虚名,是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和考验的,联合利华在中国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在全球也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而和记黄埔本来不是 做日化出身的,不是说想做就能做得很好的。

对于和记黄埔将要打造大日化,曾锡文表示否认:“李嘉诚事实上目前只是在做小日化,而非大日化。打造大日化只是市场传言。本来和黄白猫收购白猫品牌,就是要专门做洗衣粉的,但现在经营还不算太成功。”

对于和记黄埔可能借机逼联合利华退出市场,曾锡文并不担心,他认为:“逼我们退出市场没有任何好处,我们每年可以交那么多使用费,商人一般不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李嘉诚这么有经营思想的人,他不会做这样的事情的。”

对于是否会收购中华牙膏,曾锡文没有给予正面的回答,他表示,不回答假设性的问题。何况联合利华根本不须担心,因为签的是永久租赁合同。那些市场传言包括年复合率要达到10%才能续约之类,都是假的。

时代周报记者随后专访和黄白猫市场总监虞中勤,他表示:和记黄埔并没有打算收购中华牙膏,他们就算要走大日化之路也未必会涉及牙膏行业。此外,目前 市场上卖来卖去的品牌太多了,我们要收购对我们而言有价值的品牌。何况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白猫这个品牌。现在经营还不算太成功,我们为什么还要去经营其他 品牌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63

教授董事長 養肥中華電小金雞

2010-11-22  TCW




十一月十八日,以每股五百元的超高承銷價,打破了台股承銷價歷史紀錄的碩禾科技正式上櫃,吸引將近二十萬投資戶參與,中籤率低到只有○‧四六三%。

禾在掛牌前股價就站上七百元,與台股股王宏達電展開一場股王爭霸戰;有一家神秘的小公司叫做中華投資,名列碩禾第二大股東。

就在碩禾掛牌後,以股價約兩百元價位,接替碩禾暫居興櫃股王寶座的商店街市集(PChome),背後同樣有一個大股東叫做中華投資。

這家名不見經傳的中華投資,一年前投資碩禾一千五百張股票,陸續處分至今,平均報酬率高達七九○%,而投資商店街市集時間只有八個月,報酬率目前為止高達二五七%。

謝劍平接棒報酬率勝台積電轉投資

中華投資,是中華電信在賀陳旦董事長任內開設的投資公司,資本額二十億元,原本定位是協助中華電信突破國營身分的營運限制,拓展海內外電信與資訊產業相關市場。

但從民國九十一年成立至今,不僅績效不振、虧損連連,九十三年還曾爆發當時中華投資董事長胡錦標掏空公司八千萬元資產的醜聞,讓母公司中華電信向來保守穩健的形象,蒙受極大汙點,接任的董事長也只能小心翼翼,除了與本業有關的項目外,不敢再隨便擴大投資範圍。

如今,中華投資一連壓對兩支飆股,若再加上另一個投資報酬率達一三○%的介面光電,短短一年內,就從投資虧損一億五千萬元,變為淨賺四千五百萬元,比台積電、統一國際集團等轉投資公司績效更佳。

能讓這家曾經負面新聞不斷、猶如一攤死水的公司起死回生,背後的關鍵人物,就是曾任政治大學財管系教授,現任董事長謝劍平。

一個學者出身的人,怎麼有辦法把這家死氣沉沉的公司一轉眼變得活跳跳?

「投資就像在打高爾夫球,要根據每天的風向、地形、草生長的方向不同,去判斷每一桿揮擊的力道,」謝劍平表示,除了知識、技巧之外,還得要耐心等候最好的出手機會。

連六次視察相中剛轉虧為盈的碩禾

二○○八年,時任中華電信財務長的謝劍平,在董事長呂學錦授權下,兼任中華投資董事長。「集團策略希望我們投資積極一點,觸角廣一點,可以有新的產業、新的市場,」謝劍平說。

當時全世界都籠罩在金融海嘯的陰影下,但擁有美國財務博士學位,曾撰寫過《當代金融市場》等大學教科書的謝劍平卻敏銳的意識到,這正是中華投資轉型、揮長桿的好時機。

「金融市場是不會死的,從歷史經驗來看,只要口袋夠深,找到對的公司,長期觀察持有,最後一定會成為贏家,」謝劍平說。當時中華投資持有的上市櫃股票多屬績優股,且並不以財務槓桿進行操作,在手現金約有新台幣十億元。這十億元就成了他最大的武器。

那一年,別人在勒緊褲腰帶過冬,但中華投資卻擴大研究團隊,一年之內研究訪談了將近三百家公司。「我們投資的策略是注重公司本身的利基市場,經營上有既有的客戶群,財務不要太離譜,」謝劍平說。就在那時候,他們注意到了碩禾。

當時太陽能產業正隨著景氣從高峰跌落低谷,大家避之惟恐不及,根本沒有人會想碰。而碩禾才剛要轉虧為盈,月營業額不過四、五千萬元,一股卻開價一百二十元。

「我們三個月內接觸了四十家創投,只有四家表達興趣,」碩禾母公司國碩科技副總經理兼發言人李朝欽說:「很多人一聽到就打退堂鼓,但他們(中華投資)卻鍥而不捨,一直來、一直來,前後至少來了六次,每次都做足功課,」李朝欽表示。

「一開始的確覺得(開價)很高,但訪談了相關業者之後,從上下游的產業鏈來看,發現金融海嘯(對碩禾)不只不是威脅,反而是很好的機會,」負責帶領研究團隊,中華投資副總經理李國豪說。

花三年研究以最低價買進達邁科技

另一家台灣唯一專攻軟性印刷電路板上游原材料PI薄膜、全世界只有四家在生產的達邁科技,中華投資則足足觀察了三年多才下手,最後果然以最低價十二元收 購。「他們非常有耐心,沒有確認清楚前不會輕易出手,」達邁科技財務部經理陳岱村說:「但一旦要決策的時候,動作就非常明快,不像有些創投還會拖泥帶 水。」

「投資這件事,除了要有知識,還要有膽識,」台大管理學院教授柯承恩說,謝劍平是國內財金學術圈中,極少數敢放棄安穩生活,跳到實務界打拚的教授,光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他的膽量。

至於在當前趨勢上,謝劍平認為:「金錢是商品,現在大家都不缺錢,重要的是該怎麼把現金活化,」他強調:「不是光靠錢就能買到好案子,還要增加你的附加價值,告訴人家你能給予什麼加值服務。」

他表示,中華投資目前的原則是少數控股,股權只要占到一○%以內,不要超過二○%,讓主事者可以盡情發揮,「我們只要在董事會能夠發一點聲音,提供一些財務上與公司治理的建議,」謝劍平說,這樣就能夠達到雙贏互利的結果。

這個學者董事長,的確給一家老公司注入新風貌。

延伸閱讀:

最高報酬率近8倍 ——中華投資近2年成功投資案例

投資標的:碩禾電子材料 投資日期:98年10月帳上成本:75元最高價:900元平均報酬率:790%

投資標的:商店街市集(PChome) 投資日期:99年3月帳上成本:43.3元最高價:300元平均報酬率:257%

投資標的:達邁科技 投資日期:99年10月帳上成本:12元最高價:58.1元平均報酬率:167%

投資標的:介面光電 投資日期:98年1月帳上成本:43.3元最高價:NA(已處分)平均報酬率:130.9%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中華投資 整理:林俊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