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小開發者如何殺出重圍:跨界合作求推廣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7/1896728.html
論是Google的Play store還是蘋果的App Store,裡面的應用程序都已經超過65萬個,每週蘋果收到的應用程序申請書更高達8,500到10,000個。對剛剛推出移動應用的小型開發者來說, 要如何殺出重圍,讓使用者注意到你的應用,進一步付費下載便決定了成敗。

根據App Promo公司進行的最新調查,發現八成的移動應用開發者,所賺得的收入無法支持長遠經營;有近六成達不到損益點。只有12%的人,能從應用程序市場中, 賺取超過五萬元以上。雖然高達52%開發者的營銷宣傳經費都是零,但有超過九成以上的人都相信,產品要賺錢,成功營銷必不可缺。

不少小開發者開始從跨界合作角度尋找突破口。HearPlanet就是其中一個。它在全美各城市提供語音景點導覽服務,進入移動應用市場只有短短幾 年時間,在沒有太多營銷或宣傳經費的情況下,利用媒體報導、用戶口碑、用戶下載後,還可以透過應用程序更新Facebook狀態,進而讓更多人知道 HearPlanet,以及與各城市的觀光機構或旅行社進行廣告交換,從而達到免費宣傳。

Hear Planet公司CEO史提芬·艾克曼(Steven Echtman)說,「下載軟件的人當中,大約只有一成是付費顧客,其餘都是下載免費試用版。」要怎麼確保營銷費用花在刀刃上? Hear Planet找上了觀光導遊。只要遊客下載付費應用程序,導遊就可領取固定比例的回扣。

與其大灑金錢,漫無目的的買廣告增加曝光率,不如鎖定付費用戶進行推銷。這種模式已經成為小開發者要生存下來的必要條件。語言教學應用程序公司Loqu8.com的主要客戶是有中文書信溝通需求的跨國銀行,顧問公司等。其營銷部副總裁夏立說,瞭解誰是你的目標用戶,並針對這些人進行宣傳與促銷,才是小開發者成功的關鍵。

由於多數公司都會提供免費試用版與付費升級版,夏立承認,公司創辦初期也曾花大錢買廣告,但後來體認到,如果公司的營銷策略不正確,儘管下載量大,公司也不一定賺錢。他說,「重要的不是下載量,而是你實際拿到手的錢有多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63

合作建房行路難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8-03/100419130_all.html

  7月下旬的一天傍晚,人流如織的北京西大望路,幾個身穿統一黑色T恤衫的人,手舉紅色易拉寶展板。「參加北京合作建房,房價下降40%」的宣傳語,吸引行人紛紛駐足圍觀。曾經涉足房地產行業多年的孫智群,在做街頭「路演」。

  他展示了位於北京通州和大興兩幅擬拿地塊建成房屋的均價:每平方米分別僅為8900元和7624元,而周邊的現房價格目前大約1.5萬元和1.3萬元。

  自2012年7月11日孫智群在中國大飯店舉行「北京合作建房」新聞發佈會後,他每週都要「路演」,目標是到2013年7月發動至少一萬名符合限購令下購房資質的「剛需」購房者,加入由他發起的合作建房項目。

  此時,正值全國25個城市房價環比上漲,被看作可以死磕高房價的合作建房再度進入人們視野。孫智群之外,一位號稱在溫州已有成功經驗的商人趙智強,也聲稱要將合作建房移植到北京和杭州等大城市。

  其實,數年來全國多個城市先後有人發起合作建房,但成功者寥寥,在省會級別以上的城市甚至還未有項目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

自主物業追求

  「我蓋的房子,一定要用弧形落地窗!」孫智群兩眼放光,對財新記者描述著他的夢想之城。他強調,公民通過互助組織建房,不但價格大大降低,更可以讓質量遠比開發商的商品房更好。

  孫智群曾於2010年自創草根購房網,但發現在這個供不應求的市場,「剛需」們別無選擇,多數無緣獲得價廉的保障房,又不滿足於開發商們的價高質次,即便團購,也無法真正與強勢的開發商議價。網站黯然關閉後,孫智群蟄伏良久,最終選擇了合作建房。

  事實上,早在2003年,身為聯想公司工程師的北京小夥於凌罡就率先提出普通人可通過合作建房擺脫現有制度束縛,建設自己的理想住房。他提出, 合作建房就是「聯合起來,一起當開發商」,不但可剔除大量開發商利潤,置業者更可以參與房屋拿地、設計、建設的全過程,對戶型結構、社區環境、物業管理等 問題都有發言權,因而真正實現了購房者的物業自主權。

  在合作建房發起人看來,開發商的獲利大有可壓縮空間。於凌罡說,「配套收益權和整套項目的共有權」是合作建房者應得的權益,業主完全可以避免開 發商在出售房屋時「偷面積」帶來的損失;同時作為整套物業的共同所有人,業主們可以自主決定物業管理者,無障礙地參與小區治理,並成為小區車位、底層商舖 所有者,分享車位和底商的商業收益。

  合作建房號稱可以降低房價40%。孫智群將未來合作建房的房屋單價分為七個部分,包括土地成本、勘探成本、設計成本、建安成本、市政配套、相關 稅費,以及佔總價2%的「不可預見費」。以前述的通州項目為例,孫智群估計該地塊的樓面地價約在5000多元,勘探成本水文地質勘探費折合每平方米30 元,包括總體規劃、建設工程、園林景觀和審圖在內的設計費每平方米不到40元,土建施工、工程監理、園林景觀和道路施工費用構成的建安成本每平方米不到 2500元,水電氣暖、有線電視、電話寬帶等市政配套費用約400元,加上各種稅費這一地塊的實際單價為8900元。由於省去了開發商利潤環節,加之總價 較低稅費成本也相應降低,所以孫智群擬建的樓盤可以比周邊其他商品房便宜許多。他表示,事成之後將只收取3%的管理費作為報酬。

  不過,限於政策,以房地產開發公司的形式開展合作建房,是當下中國合作建房的主流模式之一。儘管目前土地招拍掛的出讓制度對各類型法人和自然人 均開放,個人合作建房獲得國有土地使用權並不存在制度性障礙,但各合作建房組織都在開發建設過程中建立法人組織,一般以開發企業形式存在或與開發商進行合 作,以規避「非法集資」的政策風險。

  於凌罡等多個合作建房發起人都曾試圖在民政部門註冊合作建房的民間組織,但因沒有主管單位而遭到拒絕。政府從未對購房者自主聯合進行合作建房的 行動進行過明確反對,只是始終未允許合作建房者可以成立非營利組織。公民自主聯合興起的非營利公益組織,卻不得不以公司的組織形式運作,是當下合作建房者 面臨的尷尬。

一廂情願的代建

  於凌罡告訴財新記者,合作建房和開放商建房的重要區別,在於合作建房者是用自有資金拍下土地並進行建設,無需申請開發貸款。合作建房發起人估計,開發商償還的利息可能在房價中佔到15%-20%。

  於凌罡表示,讓房地產商幫合作建房參與者代建房屋,無須承擔資金和銷售的成本即可獲得純粹的服務收益,乃是雙贏之舉。

  於凌罡在2005年發起了全國首個合作建房項目,當時於凌罡等人計劃與北京萬通地產股份有限公司(600246.SH)合作,擬共同建設掛牌價 1.92億元的北京新中街1號地項目。合作建房業主授權萬通地產在2.2億元以內拿下地塊,如果每戶業主出24萬元的保證金,一共可以湊9600萬元。由 於萬通地產和民生銀行有借款協議,以9600萬元的本金可以貸款1.44億元,這筆資金就用於支付地價款。在成功拿地之後,萬通地產還要負責在一年內去跑 下88個證明文件,從而取得開工證。

  彼時,只要取得開工證,購房者便可申請住房按揭貸款,因此24萬元的後期款可以直接以貸款來支付。60平方米的小戶型,兩次付款只需要48萬元即可得房,僅合每平方米8000元。

  整個項目將委託萬通代建,估價1.68億元的底層商舖將全部抵給萬通,而400個車位也由萬通和業主平分。根據這一方案,業主們從房價差價中得 到的收益約為2.1億元,而萬通的獲利空間為8000萬-9000萬元。由於拿地的9600萬元本金全部由購房者出資,萬通地產在整個建設過程中不需要出 資,以公司名義貸款的利息也將全部在底商和車位收益中賺回來,因而對萬通地產而言,也是一筆好買賣。

  然而,這個貌似周密的開發計劃卻在最終拿地前功虧一簣。於凌罡最初計劃的芍藥居地塊,第一期付款只需要15萬元,而新中街1號地的首付增加到了 24萬元。有一部分業主說,自己只能拿出15萬元,拿不出24萬元來;還有的業主質疑於凌罡,憑什麼萬通要賺那麼多錢。於凌罡覺得萬通和業主三七分成已經 是很合理的,但仍有業主難以理解。因不少業主的退出,該項目遭遇夭折。

  於凌罡的想法是,希望通過合作建房推動整個房地產開發建設模式的轉變,未來可以推動政府將土地使用權直銷給購房者,購房者的聯盟只需要找開發商 來代為建設。不過,代建房產的利潤空間被嚴格限制,開發商拿地建房可以獲得的利潤遠高於此。「開發商怎麼可能不掙大錢去掙小錢呢?」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 學院教授黃燕芬指出,這種合作建房的模式恐怕只是一廂情願。

溫州模式流產

  幾乎相同的挫敗,於凌罡重複了五次。他把失敗的原因歸於人心不齊。於凌罡認為,契約意識差,組織過於鬆散,是導致當時合作建房屢遭挫敗的主因。

  孫智群則認為,於凌罡經歷的這一切其實是合作建房正常的市場風險,可以通過操作技巧的調整而規避。並不為多數人所知的是,於凌罡之後,各地陸續出現了數個近乎成功的合作建房案例,都走得更遠,但這些模式距離最初的設想多有所變形。

  溫州商人趙智強成為首個通過招拍掛成功拿地的合作建房組織者。2011年下半年,趙智強合作建房開始進軍北京和杭州,表明其將把溫州經驗複製到 全國。2012年7月22日,趙智強表示北京的項目已經進入到實質性階段,他們已經相中了一幅南五環的地塊,正在加緊做拿地的準備。然而,許多同行卻對其 複製溫州模式並不看好。

  2005年,趙智強依託自己擔任會長的溫州市市場營銷協會作為平台,招募參與合作建房的會員。2006年,溫州市市場營銷協會委託一家瑞安正元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下稱正元公司),代會員從事拿地和開發。

  2006年5月,趙智強看中了位於溫州龍灣區的上江路西片14號地塊,該幅地塊用地面積15650平方米。此前,該幅地塊曾經兩次拍賣但均告流 拍。2006年10月,該幅地塊以「掛牌出讓」形式再次出讓,因為地理位置偏僻且價格偏高,作為惟一的競買者,正元公司最終以1.0458億元,高出起拍 價1萬元的價格取得了這一地塊。

  拿地之後趙智強又面臨新的障礙。溫州市政府在一開始並不能確定其建成房屋的性質。溫州市房管局時任局長胡立同2006年接受《今日早報》採訪時 稱,得知建房聯盟拿地後,房管局曾前往瞭解情況,但無法核實建房聯盟參與者是否符合現行法規的標準。由於溫州市政府無法判斷其究竟屬於保障房還是商品房, 因而溫州個人集資建房遲遲未能拿到開工證。

  其間趙智強更曾面臨「非法集資」的指責,據說連溫州市政府都曾專門為此開會討論。溫州市政府最終一路向浙江省、國家住建部(原建設部)甚至國務 院請示,以判斷該項目是合法合規還是需要叫停。住建部到當地進行了三次調研,最終確認這一項目就是一個普通的房地產開發建設項目,與現行政策沒有衝突。趙 智強拿到了建設許可證。此時已是2009年,距離成功拿地已過去了將近三年。

  此後,該項目籌建的理想佳苑小區,在銷售過程中也遭遇政策瓶頸。2007年,溫州市出台實施的《市區商品房網上銷售管理辦法》明確溫州市批准預 售的商品房項目,全部房源要在規定時間內一次性上網公開銷售。2010年溫州市政府在下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住房保障工作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意 見》重申了這一原則。理想佳苑必須按照普通商品房一樣在網上公開上市交易,這意味著當初200多戶出資人可能無權得到住房。趙智強目前仍在積極與溫州市政 府協調,希望能夠允許理想佳苑定向銷售,而非向社會公開發售,但迄今溫州市還沒有明確理想佳苑的銷售模式。如果溫州市方面堅持網上銷售的話,當年集體出資 做開發商的許多業主將僅僅能分到自己所佔份額的銷售收入,而不能拿到房子。

  於凌罡總結多年曲折,認為政府對合作建房的不支持,已成合作建房最大的政策風險。

政策困局難解

  開發商的不友好態度,是合作建房拿地難的重要原因。河南許昌人楊金城開發的書香苑項目在2011年、2012年分兩期交付12棟多層住宅和4棟高層住宅,成為全國首個完成交房的合作建房項目。書香苑的開發過程同樣一波三折,拿地就是最大瓶頸。

  多名合作建房發起人都表示,開發商為了阻擊合作建房者,常故意和合作建房者競拍土地,推高地價。趙智強第一次拿地之所以成功,在於當時其他開發 商並不知道正元公司是為合作建房而舉牌,此後他有幾次擬在溫州拿地,卻遭遇掛牌突然取消的情況,很大程度上也是政府忌憚合作建房者拿地所導致。

  業內人士指出,開發商的資金實力遠強於合作建房者,這是合作建房者拿地屢屢失利的重要原因。在瑞典,政府為合作建房組織住房合作社提供資金支 持。住房合作社的經費三分之一靠會員集資,三分之一靠政府補助,還有三分之一依靠銀行低息貸款。中國土地學會副理事長黃小虎認為,要在中國推行合作建房, 政府首先應該嘗試為合作建房者免除土地出讓金,最起碼也應該以底價供地,不要再讓合作建房的參與者與開發商短兵相接。

  楊金城於2008年成功拿地,實際上緣於開發商退地,最終楊得以直接和地方政府完成交易,沒有再經過土地招拍掛。2008年,楊金城的公司以 3300餘萬元自有資金支付了地價款。他在拿下地塊後再招募合作建房參與者,而非依靠參與者募資拿地,是「許昌模式」成功的最重要經驗,但在地價高昂的大 城市,這種模式恐難複製。

  在國外,住房合作社是解決住房問題的一種重要途徑。在歐洲大陸一些國家,住房合作社建設的房屋達到了住房總供給的30%-40%。黃小虎介紹 說,國外合作建房都依託非營利的法人組織住宅合作社來建設。現在中國的合作建房,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符合國際上的合作建房規範,在操作模式上還存在許多值 得商榷的地方。

  在黃小虎看來,作為解決住房問題的一種重要途徑,政府應該明確合作建房的法律地位,住房合作社應該註冊成非營利組織的法人,有自己的法人代表、 理事會、監事會。而合作建設的住房應該歸合作社所有,並非由個人持有。按照國際上的經驗,住宅合作經濟應該與住宅儲蓄相聯繫,向某一住宅合作社繳納的住房 儲蓄到了一定的量,一個人就有了租賃和分配住房的資格。這種模式是完全為自住服務的,一旦不住了就要退出,這才能完全杜絕住房成為炒作的對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70

陽光紙業(02002)與王子制紙(TYO:3861)的合作 stockbisque

http://stockbisque.wordpress.com/2012/06/21/%E9%99%BD%E5%85%89%E7%B4%99%E6%A5%AD%E8%88%87%E7%8E%8B%E5%AD%90%E5%88%B6%E7%B4%99%E7%9A%84%E5%90%88%E4%BD%9C/

在分析陽光紙業(02002)與王子制紙(TYO:3861)的合作前先介紹中國及日本紙業的情況。

中日紙業的情況
2010年日本造紙集團(Nippon Paper)動用35.5億港元收購理文造紙(02314) 12%的股權折射了日本紙業的困境。日本近十多年的經濟低迷導致日本國紙業市場日趨萎縮。另外,輕工業制成品需要大量包裝用紙,但隨著日本輕工業搬到國外,紙業也跟隨輕工業轉移到國外生產,最後日本全國用紙量只有減無增 (見日本製紙連合會的詳細數字,圖1)。
日本紙業產量
在中國,紙業的發展完全是另一個故事。根據《造紙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國2005~2010紙及紙產量年均增長 10.6 %,2011~2015增長有點放緩但預期也有4.6%,而發展方向會從過往的“數量主導型”轉向高品質的“質量效益主導型”。

中日比較
由於中日兩國紙業行業處於不同的產業生命週期,個別公司的盈利表現截然不同。由於陽光紙業規模小,不能直接跟王子制紙比較,所以引入理文造紙(02314)、玖龍紙業(02689)作比較。

根據Price Waterhouse Coopers 「2011年全球頭100位林木、造紙及包裝產業排名」(Global Forest, Paper & Packaging Industry Survey: 2011 edition),以銷售計算,王子制紙全球排第五,全日本排第一、玖龍紙業全球排第36理文造紙全球排第65。但論盈利,玖龍紙業錄得317百萬美元而王子制紙只有284百萬美元。
中日比較
從圖2,我們可以看到王子制紙的盈利能力遠較理文造紙、玖龍紙業為低,就連規模較小的陽光紙業盈利能力也較王子制紙為佳。詳細的看,玖龍紙業2011年銷售只有王子制紙的25.1%(24386.9/97,033.0)但盈利卻多10.9%(1,967.80/1,774.2-100%),從此可見這兩家公司盈利能力有天淵之別。當然由於玖龍紙業與王子制紙的市場、產品和成本組成不同,這樣比較可能有點不公平。

總結
論盈利、回報率等數位,王子制紙不及她的中國同業,但論技術、工藝及生產經驗日方肯定優勝過中方中日各有所長,強弱互補,合作空間廣闊。如果陽光紙業王子制紙合作將是雙贏局面,但雙方得到幸福前是先要接受考驗的。[後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826

陽光紙業與王子制紙的合作(2) stockbisque

http://stockbisque.wordpress.com/2012/06/27/%E9%99%BD%E5%85%89%E7%B4%99%E6%A5%AD%E8%88%87%E7%8E%8B%E5%AD%90%E5%88%B6%E7%B4%99%E7%9A%84%E5%90%88%E4%BD%9C2/

上文講到日本近年由於本地紙業市場日趨萎縮,紙業公司紛紛轉移到國外尋找機會。今次講陽光紙業王子制紙的合作範圍。

筆者第一次提出陽光紙業引入日資、法資投資者投資裝飾紙項目至今兩個多月了,究竟現在進度如何呢?合作公司名稱 “陽光王子特種紙(壽光)有限公司” 已可以在網上輕易找到,但陽光紙業仍然未正式公布合作情況,事情發展漸漸開始有點譜撲朔迷離…...

不過,昌樂新聞報導日本王子制紙株式會社專務執行董事在6月6日到訪陽光紙業山東總部,而且與當地官員會面。新聞報導沒有提及合作的事情,但王子制紙高層與當地政府高層在陽光紙業會面必不是閒聊吧。

executive_meeting_photo1

executive_meeting_photo2

筆者懷疑除了壽光裝飾紙項目外,陽光紙業與日本王子可能醞釀著更多的合作(例如入股建造中的高端特種紙項目)。筆者的推測是基於:

■ 陽光紙業早於在2009提出了 “精細化製造”的戰略部署和開拓國外市場。在2010年1月,陽光紙業在日本設立辦事處並有意把預印技術產品出口到日本。現在高檔印刷包裝產業園第一期開始投產,陽光紙業離打入日本市場又走近一步了

■ 陽光紙業建造中的高端特種紙專案初步預算生產高檔生活用紙、航空用紙、海洋產品包裝用紙等特種紙。對於陽光紙業來說那些是新產品,研發費用應不菲,而王子制紙在那些產品都有豐富經驗和技術。

■日本本土紙業長期處於低迷,王子制紙的長遠策略是把海外業務比重提升一倍(從大約十多個百分比升到25%)而這些增長一半源自中國市場。王子制紙正在深化環渤海經濟圈的業務,就以山東省來說,王子制紙在青島設有月產60萬平方米的包裝公司和總投資5,000萬美元的重工業包裝袋公司(預期今年6月投產)。現在王子制紙在華業務包括:植樹造林、白板紙、包裝紙、瓦楞紙、包裝產品、家庭用紙、特殊紙等等。

陽光紙業與日本王子存在不少合作空間和共同利益,但同時亦存在一些競爭。中日管理文化存在不少差異,而陽光紙業與日本王子也有各自的企業目標和策略,最終雙方會否落實更多的合作,大家拭目以待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829

異業合作 製造與文創因子能否共存?

2012-9-3  TCW




蘋果(Apple)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認為,「技術必須結合人文才能打動人心」創造出iPhone、iPad,他是走在人文(Liberal Art)與科技(Technology)的交會路。

蘋果能混血人文精神與科技製造效率兩種腦袋,這是賈伯斯「強勢領導」下的結果?還是組織轉型可以師法的方向?

二○○七年,台灣投影機品牌奧圖碼宣布合併擁有二十年品牌歷史的琉璃工房,奧圖碼試著學習文創業說故事的方式,琉璃工房則借鏡製造業的數字管理,而二○○八年正式合併三年後(二○一一年)琉璃奧圖碼科技稅後淨利成長二‧五倍,獲得初步成功。

本期「蘋果衝擊下的管理新思維」系列,邀請到琉璃奧圖碼科技亞洲區總經理郭特利與政大商學院IMBA專任教授李瑞華進行對談──「文創因子與製造因子可否共存?」一窺其管理的兩難。

政大商學院IMBA專任教授李瑞華(以下簡稱李):企業合併有幾種考量,一為了經濟規模擴大,或為了互補上下游垂直整合。奧圖碼科技合併琉璃工房,科技製造業去合併一個文創品牌比較少見,當初合併的目的是什麼?

琉璃奧圖碼科技亞洲區總經理郭特利(以下簡稱郭):我借用彼得‧聖吉《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觀念,稱這種合併為互相學習對方優點的專業互補合併。

製造業學習說故事……別只談CP值,更要製造感動

兩家公司有什麼相似之處?第一,都是台灣品牌,第二,都想把它做到世界最好;相異之處則是,琉璃工房在大中華區非常成功,產品的知名度勝過奧圖碼,而奧圖碼的品牌知名度比較廣,我們能進到歐美,甚至亞洲的非華人區。

但是,今天台灣品牌,不管是宏?痋]Acer)或宏達電(HTC)或是奧圖碼,我們的品牌其實是架構在功能性商品。買我們產品的客人認為我們的規格很好,就是產業喜歡講「cost performance」(編按:簡稱CP,價格功能比)值很好。

很現實的是,我從一九九八年開始接觸投影機,在公司今年第十一年,投影機售價從一台十幾萬元,去掉一個零,現在變一萬多元,到底(價格)還能減多少?我們希望創造hot touching(感動),而不再只是「成本!成本!成本!」

從蘋果和賈伯斯,我們開始發現,它成功是附加很多user friendly(友善使用介面)的功能,第二,iPhone好像是一個身分的象徵,從我們來看科技業應該要練習,試著替產品說故事,來感動更多的消費者。

琉璃工房,它賣一個故事,賣一個感覺,一個情境和文化,讓你看到這件作品你會感動,把你帶到某個意境。它的作品你不能談CP值啊,談感動!

當初,合併的想法是兩位張董事長(指奧圖碼科技母公司中強光電董事長張威儀,與琉璃工房創辦人張毅)提議的。我們跟琉璃工房學習「怎麼把品牌越做越高」,琉璃工房跟我們學習「如何把地域擴張」,整個管理跟效率做得更好。

文創業練習管數字……用燈號評估損益,先養活自己

李:這很類似異族通婚,彼此的背景、基因、文化不一樣,從優生學的角度來看,會生出漂亮、聰明的混血兒。

可是購併考驗的是「接合」彼此的差異,能做到有容乃大當然是很好,可是這個「容」不容易,有發生問題嗎?

郭:大問題沒有,小問題在互相適應學習。

科技業的好處是,很多事情我們講求效率跟速度,我們重視數字的管理,邏輯性很強,可以幫琉璃工房看這一塊。

像是琉璃工房最大的負擔是在房租,我們發明了「紅綠燈」來對每一家藝廊做損益評估,「紅燈」,就是你連自己都養不活;「綠燈」,當然是你養活自己後還可以貢獻公司;「黃燈」,就是你養得活自己,可是獲利無法反饋母公司。

琉璃工房對於業績是有概念的,對於賺錢與否,就相對比較不sensitive(敏感)。我們透過這些方法,就我們整個團隊對業績有概念啊,我們就是幫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事(做好),要不然到時候只有創作,米缸沒有米就麻煩了。

可是,琉璃工房(設計製作)的這一塊,我就不參與做決定,畢竟,琉璃工房的作品,是一種介於藝術品和工藝品之間,我們稱之為「類藝術品」。

那還是琉璃工房的專業,我們自認為還沒有能力(在此)產生好的互動,就應該要尊重。我認為合併後,高階主管的心態要調整,了解彼此站的位子,不懂的就先別插手。

一加一如何大於二?不踩過線,各自練內外功互補

我底下有九位地區經理,四位(負責)琉璃工房,五位(負責)奧圖碼科技。奧圖碼科技(指投影機業務)這塊我會參與較多判斷或決策,我既是 advisor(顧問),也是supervisor(督察,指最後決策者)。可是琉璃工房這一塊我比較像是advisor,而非supervisor。

李:高層主管的心態滿重要,專業不一樣的合併,風險在於踩過頭,造成不該管的你管了,可是如果太相敬如賓,我只不過是顧問,會不會影響合併效益和目的? 郭:我剛剛講顧問,不是我置身事外,顧問公司講白一點,賺了顧問費,你用不用關我什麼事,今天我們是一家人,你的損益跟我的是有關係的。

有不同意見,第一次(提)他(指琉璃工房的團隊)沒興趣,我還是會跟他提第二次,只是說我提的方式,不是用supervisor的角度,我還是用一種我是跟你分享的態度。

其實看我們高層的組合,就知道很尊重彼此。張毅的資歷,他一定是董事長,最高位,合併前,王秀絹(琉璃工房中國區總經理)等於是琉璃工房(排在張毅之後的)大師姊,現在,這種組合就變成張毅在我上面,王秀絹在我下面,很自然的形成,這種組合滿剛好的。

李:在高層方面的融合已經做得非常好,有沒有想過更進一步引進幾個琉璃工房的藝術家,加入奧圖碼的設計團隊,做人員交流?

郭:只有我以上的高層有接觸,我們目前沒有人自告奮勇要互調,我只調了一個業務大將過去,柯畊宇(琉璃工房專案部資深經 理)是我強迫他過去的。這也是根基在奧圖碼本身可協助琉璃工房,從補缺的角度去思考,不是為了takeover(取代)去布局。

我們後來發現,琉璃工房的生意形態八○%、九○%是店裡銷售,但有一種銷售,投資成本很低,投資報酬率很高,我們稱之為「企業送禮市場」,這屬於「登門行銷」,琉璃工房以前也想過,但在台灣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人。我常開玩笑說,這比較適合我們這種厚臉皮的人去。

老實說,你叫他(柯畊宇)去管藝廊,他管的不會比原來的好,你叫他去做「登門行銷」,他做的不會比原來的差。

李:尊重,細心、敏感的思考你能夠附加的價值在哪裡,去協助琉璃工房的心態,兩種不同專業在融合時很重要,相同的,奧圖碼這邊是否也吸取對方的一些基因, 有一些心態、行為、思維的改變,就像是賈伯斯,他除了做為一個設計人,他有內在藝術家的特質,進而外顯去幫助他的產品設計?

郭:用一個簡單比喻,像武俠小說,我們影響琉璃工房的比較像是「外功」,外功你要看到練跆拳道一年你就可以虎虎生風嘛,我們學琉璃工房比較像「內功」,內功的顯現就不是那麼快,練太極拳沒個五年可能很難有個明顯差異。

琉璃工房有兩點在影響奧圖碼,第一,對品牌長期堅持。對的事情要耐得住寂寞,還有我們對理想、願景的堅持。第二,成本設計觀念改變。以前重產品功能,現在 覺得外觀可以用鋼琴烤漆,不要一台賣到十幾萬元的東西還做成這樣俗氣。就像你有藝術家弟弟,自己也會比較有氣質一點。

李:你們是採取被動式的互補雙方的短處,但是我建議找到適合的位子,刻意的互調,會產生另一個無形影響。這些人會變成不一樣的主管,有意去栽培的話,搞不好這個人未來會變成你們集團很重要的一角,因為他懂兩邊文化。

【延伸閱讀】台灣名師觀點雙方人員互調,能產生更多優勢

從這次對談可知,文創和製造是可以融合在一家公司的。琉璃工房與奧圖碼科技融合是以尊重為前提,奧圖碼以補缺的方式協助琉璃工房,在藝術創作上畫了一條不 干涉的界線,但是我的建議是,如果互信基礎打好,可以更主動安排人員互調,享受更大的好處,例如,融合產生第三種優勢,以免相敬如賓演變成相敬如「冰」。

企業藉由合作、異業參觀和交流達到融合不同文化目的,我建議科技製造要融入文創產業要注意3點︰一、找到理念一致志同道合的夥伴;二、合作後人事安排也以 平衡、尊重為前提;三、最重要是製造因子與文創因子互補的平衡,製造業干涉文創過多,只是把藝術品變工藝品,也學不到文創業打動人心的說故事方式。

我甚至建議,合併或合作過程中,文創的色彩得保留多一些,例如,文創業只學習30%製造業的數字績效管理,仍保有70%文創精神,在設計創造方面,製造思維不能干涉太多,科技製造才能從中收穫。否則僅能創造短暫的獲利成長,長期是傷害文創品牌的精神。

口述:政大商學院IMBA專任教授李瑞華

【延伸閱讀】蘋果品牌價值 2012年比去年增19%蘋果品牌價值連2年蟬聯第1。廣告傳播巨擘WPP旗下研究公司公布,2012年蘋果品牌價值比去年成長19%至1,830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46

有分工、無合作的大企業病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yunying/232929.html

前幾天看到一則微博。國內一家大公司,有項目需要兩個異地團隊合作完成。期間,甲地團隊提出一個新需求,乙地實施團隊推三阻四。遠程會議開了好幾 次,結論都是乙地團隊資源不足,需要各位兄弟姐妹耐心等待云云。甲地團隊著急了,不知從那找來一位工程師,15分鐘之內解決了問題。甲地團隊事後忍不住發 郵件感嘆了一回,可想而知,乙地兄弟姐妹不樂意了。乙地負責人認為自己不光是感情被傷害,甲地這種不地道的做法本身也犯規越權了。

微博描述的事情很常見,典型的有分工、無合作的大企業病。大集團下面不同的分公司、公司下面不同的部門、部門下面不同的員工,只要有分工,類似的牴 牾就少不了。坊間流傳一句話:在小公司學會做事,在大公司學會做人。公司大到一定程度,做人的學問,會慢慢上升為做官的學問,並最終發展為權謀之術、帝王 之術。

遇到微博中的事情往往很糾結,每一方都認為自己在理。就事論事,乙地團隊錯了嗎,不一定。很可能甲地提出的新需求,和乙地的思路不一致,甚至雙方對 需求的理解就有偏差。一位工程師15分鐘能解決的問題,也許根本就不值得當成一個需求鄭重地提出來。事情發生之後,甲地團隊如果語焉不詳地公佈「真相」, 如果再當一回標題黨「1名工程師15分鐘解決的問題,乙地百人團隊說資源不夠」,那麼可以預想,下一次再遇到類似問題,乙地團隊不會說資源不夠了,而是直 接說沒有資源,甲地團隊另找高明吧,比如上次那位工程師就不錯。

乙地團隊未必有錯,那麼是甲地團隊錯了嗎,更不是。甲地團隊想法設法解決了問題,完成了工作,還不合時宜地暴露了乙地團隊的「怠工行為」。有能力、 有闖勁、不圓滑,這是上級管理者最渴望擁有的團隊。特別注意,這裡說的是上級管理者。正是因為所處的位置不一樣,出發點不一樣,才導致了種種不一樣的表 現。

皇帝自己鑽研帝王之術,但是衷心希望滿朝文武都是直臣、諍臣。道理很簡單,君臣都沉湎於權謀,江山很快就要易手,結果是大家都沒的玩。同級部門從各 自利益出發,相互推諉扯皮,似乎天經地義。但是在上級部門看來,總共只有七個果果。是甲部門三個、乙部門四個,還是甲部門四個、乙部門三個,總量並沒有 變。當務之急不是內部如何分配,而是從外部爭取來更多的果果。因此,不是上級領導比下級領導更高尚,只不過位置決定了眼界和出手。

德魯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提醒管理者要關注貢獻,時時刻刻要想到:我能為組織做出什麼貢獻。德魯克說:

管理者關注貢獻,是使其工作卓有成效的關鍵。這會影響到他自己工作的內容、水平、標準和效果,影響到他和上司、同事以及部下的關係,影響到他使用會 議和報告等決策手段的效率。如果管理者能夠關注貢獻,那麼他的注意力就會從自己狹隘的部門、技能和專長中釋放出來,轉而投向整個組織的績效。他也就能夠更 加重視外界,因為那才是產生效益的地方。

特別注意,德魯克在此處提到的是組織,而不是部門,也不是社會和國家。

管理者只考慮部門,只關注自己對部門的貢獻,其他部門自然而然就會成為潛在的敵人。拔劍四顧,群敵圍困,為了保護好自己王國中的公民,在外事糾紛和 邊界摩擦中,當然要錙銖必較、寸土必爭了。公司高層就像聯合國,如果沒有維繫各個國家利益平衡的有效手段,就沒法改變部門管理者小國寡民的心態。大公司為 什麼要學會做人,因為只有學會做人才能利益最大化。這和小公司要學會做事,沒有本質區別,也分不出道德高下。

管理者考慮社會和國家,關注對社會和國家的貢獻,估計沒有人敢說不好。不是不好,而是不適合。這好比一個剛進入公司的基層員工,成天為企業的長遠戰 略操足了心,甚至勞神費力撰寫萬言書。員工關注公司戰略不對嗎,對與錯不爭論,遇上任正非這樣的管理者,回覆將是:「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議送醫院治療; 如果沒病,建議辭退」。

營造氛圍、創造條件,讓管理者和員工都能從企業的整體利益出發,關注對企業的貢獻。這樣的企業,才能避免有分工、無合作的大企業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803

內部創新 跨部門合作能打破山頭主義?

2012-11-12  TCW
 
 

 

開放式創新好?還是封閉式創新好?近十年來,許多企業爭相引入外部創新資源,試圖打破組織內部的「山頭主義」,以確保創新產出。然而,完全倚靠外部的開放式創新也不無壞處,如來自於外部的創新力道可能很難延續下去,甚至有研發機密外洩的問題。

3M,一直被視為全世界最有創新力的企業之一。他們沒有大量引入外界創新資源,而是在內部引用開放式創新的精神,讓各部門把研發結果分享出來,以激盪新的創意,讓創新的能量可以源源不絕。但他們是如何迴避掉各部門的山頭主義問題,並且解決最難衡量的績效問題?

3M亞太區及大中華區研發高級副總裁劉堯奇本期將深入剖析3M的創新之道,以下為對談精華摘要。

創新該走內部或外部?3M強調應做「內部的開放創新」

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暨EMBA執行長黃崇興(以下簡稱黃):3M一直被視為全球最有創新力的企業,所以,邀請你來談創新管理的新趨勢「開放式創新」。相對僅仰賴內部研發的「封閉式創新」(closed innovation),講穿了,很多企業其實是希望在組織內引入「市場競爭」,要內部研發人員拿出與外部可相比的研發產出(productivity),解決創新與效率兩難。3M如何定位外部創新?

3M亞太區及大中華區研發高級副總裁劉堯奇(以下簡稱劉):大家現在講到開放式創新就是外部創新,講到內部創新就用封閉式創新。其實對3M來講,更加強調的是「內部的開放創新」,內部是主體,外部創新應(只)是對內部創新的補充。

運用外部創新要有幾個基礎才可行。第一個就是你自己要有實力,要槓桿運用外部的技術,自己還是要有足夠能耐。如果想的是,我在外面找技術,想辦法用最少的錢把它拿進來,做成賺大錢,這很難成功,哪怕能做成,這個模式也很難持續。

3M內部創新有三個象限:第一個是全球四十六個核心技術平台,每個平台都是一個工具箱(tool box),一個技術不管它起點在哪裡,很快就會對每個事業單位、每個地區市場開放。

第二個象限是業務,如光學黏著劑,最早是醫療產品事業部門發展出來的。別的公司各部門可能各自發展自己的技術,各有產品商業化流程,但在3M,醫療事業部門會很高興的到技術平台展示,光學部門就可借來用。

第三個象限就是全球,我們有八十幾個實驗室分布在世界各地,在中國,在巴西,在印度,這些實驗室也都是連結的,誰在做什麼,大家都知道。

在3M,每人要戴兩頂帽子,一頂帽子,是先要把部門生意做好,但另外一頂帽子就是total 3M。我們鼓勵合作。

黃:企業部門間資源與利益分配衝突,主管的晉升內部競爭等問題,都讓企業無法內部合作。那為什麼3M可以打破各自為政,割地為王?

如何考評技術職人才?以四個指標衡量對公司整體貢獻

劉:可能因素,一是論功行賞,在3M,一個人如果不喜歡做管理,還是可在技術職上升到非常高的位子,但到後面幾級升遷有四個指標,著重他對整體的貢獻,更超越他所在部門。

第一個指標是商業貢獻(business impact),比如我是開發高純度黏著技術的人,如果光學事業因此增長,那我有貢獻。第二個指標是技術投資(technology investment),當你發展的技術不只是醫療產品運用,還有光學應用,那你擁有的就不只是單一的技術,而是平台,你名下的貢獻就更大了。

第三個指標,則是考量這個人對新一代技術員工的成功成長帶來多少幫助,比如說要升到「企業科學家」(3M對於內部技術職最高頭銜),可能在他職業生涯裡頭對二十個青年員工成長起了很大幫助,而這二十個可能只有五個是在他同一部門裡的。就是他為公司而不只是為他所屬部門培養多少人才。

第四點也是滿有意思,就是考量這個人對3M外部的聲譽有什麼貢獻,就是他在行業裡頭也要是被公認的專家。

黃:你剛講的是用對「人」的考評獎勵打破山頭,有鼓勵事業部門分享技術與成績出去的機制嗎?

劉:沒有。其實還是回到「人」。3M鼓勵人在公司內部流動,事業部門總經理在擔任那個事業主管之前,?已經在很多其他部門都工作過,另外一頂帽子total 3M,在他的心目中地位非常高。

黃:聽起來有兩種形式的平台在轉,第一個平台是技術平台,大家在網路上開技術發表會,知識在上面流動;第二個是人的平台,人在不同部門流動。然而,企業想引進外部創新另一主因是組織內部的創新生產力往往偏低,3M如何解決?

劉:再回到公司文化,你如果真的是聚焦在人上面,所有公司的機制應聚焦在怎麼激勵(motivate)和維繫(sustain)人們創新的正向循環。在3M機制裡,在把自己的事做好的前提下,每個人都很樂意去做跟自己不相關的東西,因他知道,儘管這技術不是他發明的,他如果能讓技術進入新產品導入流程(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簡稱NPI),成功商業化,不僅他有功勞,也為他贏得聲譽。

比如說,3M全球總部的內部網絡有一個研發工作坊,如果我去參加一個研討會, 聽到什麼有趣的,只要寫下那個東西,全球技術員工都可以去查。所以人家有需要就會來找你合作。

而如果說大家合作,過程需要金錢,但這個技術又沒有放進去3M的新品發展流程,怎麼辦呢?我們有一個始源基金(Genesis Grants),專門支持這種萌芽期的創意(early idea experiment research),申請通過就給一筆錢去做。

黃:如果錢花了卻沒有產出呢?劉:It's OK(沒關係)。黃:你們就笑笑,沒關係?劉:對,就笑笑的。黃:始源基金一年總數編列多少?劉:公司並沒有封頂(設上限),要看提案質量。3M全球一年把營收五%拿來做研發,規模應在十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四百四十億元)左右,這麼一大塊預算裡,這樣的基金是小意思。黃:那你對這類提案,投入的資金你有報酬率的要求嗎?

創新能否用KPI衡量?績效工具能當輔助但不能做過頭

劉:其實不好衡量也不能衡量。黃:不能衡量的原因是,一旦定出遊戲規則,人會順著規則,就創新不了?劉:對於創新的評量必須是宏觀的。黃:3M曾經出現一個重大的創新危機。在二○○一年引進「六個標準差(Six sigma)」管理,然後,我們看到幾年之後造成了3M創新產出下降。創新,到底可不可以用像是六個標準差、KPI(關鍵績效指標)這些績效管理工具?

劉:這不是要不要做六個標準差,而是怎麼做的問題。現在,其實在3M研發部門還是挑選性的用六個標準差,比如說我要做一個很重大的實驗,我會用它的理念幫我設計這個專案,但是前提是我要驅動創新。

最終到頭來還是「人」。人是(企業)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繼承者與推動者,3M建立內部創新文化,靠的是對人的機制,形成自覺、自願的行為,如果要強推,就不是文化了。

3M一年有好幾千項新創意提案,其中有一千到一千五百個會成為新產品,是我們衡量流程的結果;但給員工一五%創新時間、始源基金。那些就不去衡量(成果),因那是企業創新文化根本,只能設法鼓勵它持續。

這就像一盤美餐,色香味俱全,需要調料;KPI是需要,但KPI不能做過頭。不能為設指標,卻犧牲更多其他更重要的。

【延伸閱讀】給錢、給時間,鼓勵全員創新——3M創新配方圖

說明:外圈是投入約年營收5%資金研發,若點子具商業價值會進入中圈,導入嚴格流程管理,最後才進入內圈商業化變成商品。自由創新時間給員工自主研發的空間、始源基金則給錢,技術平台給跨領域支援等,這些都是創新催化劑。

外圈:新點子醞釀階段1年投入12億至15億美元,產出數千個新產品點子。中圈:新產品導入階段平均1年有超過3,000個點子,會篩選進新產品導入流程。內圈:成功商業化階段進入新產品導入階段的點子,其中有50%可成功商業化。催化劑:始源基金、給予員工15%自由創新時間、46個核心技術平台

資料來源:3M、黃崇興

【延伸閱讀】主管培養人才 跨部門比率須占3/43M內從事技術職的主管,要獲得「企業科學家」榮銜,至少要為企業培養20名人才,而其中四分之三須是不同部門。

【延伸閱讀】台灣名師觀點-太強調生產力,不利企業創新

很少有企業像3M一樣,每5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營收會來自於新創意、新產品貢獻,它的創新持續力,讓它被列為創新企業典範。

然而,為了確保創新資源投入的生產力,2001年,3M在當時由奇異集團挖角來的前任執行長邁克蘭尼(James McNerney)的領軍之下,引進了當時當紅的「6個標準差」管理。這個變革儘管在短期內大幅降低了3M營運成本,5年內稅後純益率大幅由17%上漲為23%,股價大漲,卻也造成3M創新文化衝擊。

3M引以為傲的,5年期間,三分之一營收來自新創意的比率快速降為五分之一。3M董事會與員工開始擔心,這家以創新聞名的企業失去了創新動能,危及它的營運模式。3M的創新危機引發管理界對於「效率與創新」兩難的經典討論。

3M面對6個標準差,從全面雷厲風行,到因為副作用太大,重新檢討,取得平衡,就像是「吃到一口辣椒,雖然辣到了,但並非從此不吃辣椒,而是思考辣椒適當的分量。」這過程,頗具啟發性。

口述: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暨EMBA執行長黃崇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25

台裔當紅製片 華納兄弟捧約合作

2013-01-14  NM
 
 

 

好萊塢導演馬丁.史科西斯(Martin Scorsese)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的《神鬼無間》、華納兄弟電影公司(Warner Bros.)年度大片《福爾摩斯》一、二集,這些締造上億美元票房的電影,都有一個來自台灣的幕後推手——台裔製片、林氏影片公司執行長林暐。

今年才四十歲的林暐,由他製作的電影,累計票房已達九億七千五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二百八十億元),等著他製作的電影,已經排到二○一五年,其中包括《福爾摩斯》第三集,還有集結超人與蝙蝠俠等超級英雄的《Justice League》(暫譯《正義聯盟》)。

這位美國當紅的台裔製片打進好萊塢,剛開始卻是從煮咖啡、準備野餐盒開始做起。

哈佛生跑去片場打雜起薪只有同學的三分之一

「(這些工作)現在聽起來也許很好笑,但我覺得很重要,當我可以駕馭碎小的差事,老闆才知道他可以信任我,讓我承擔更多責任,」林暐強調,「而且,製作人就是要負責搞定電影每一個小細節的人。」當初就連這個泡咖啡的實習生機會,也是他主動要來的。華納兄弟原本並沒有實習生職位,是他拜訪擔任華納兄弟高層主管的哈佛校友積極爭取。

因為表現優異,他一畢業立刻被華納兄弟延攬。雖拿到進好萊塢門票,但沒有電影背景,得從基層做起,薪水是哈佛同期最低,只有同學的三分之一。

低薪,讓哈佛就業顧問不得不約談他,「他想確定,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林暐笑著說,「雖然前幾年很苦,但愛自己做的事,每天都很興奮的出門上班才是最重要的。」

五歲移民美國,林暐是看電影學英文的,電影熱情由此而生,特別是英雄片《超人》、《法櫃奇兵》、《教父》、《四海好傢伙》等,都如數家珍。

但他當時不知道,從事電影工作,除了當演員還有別的選擇,所以順從父母的心願,進入常春藤聯盟名校賓州大學當起了醫科預備生,直到聽了《征服情海》華裔製片家克里斯.李(Chris Lee)的演講,他毅然決然轉變跑道,以製片為職志。

當一個製片,要懂電影也得懂管人和管錢,林暐選擇從後者切入,這個醫科預備生的人生路就此轉了舵,轉入賓大華頓商學院,再拿到哈佛商學院企業管理碩士,最終搭上好萊塢。

門外漢自學電影專業三十多歲竄升王牌製作人

初期除了薪水比哈佛同學低,他還得比同事加倍努力。下班後,他自己設計「電影學程」,包括每天晚上至少念三本劇本、每週至少看五部電影等。

待在電影創意部門,他必須寫意見書給導演、編劇和製作人,為了讓自己快速成長,他找最優秀同事寫過的意見書來研究,因為「我跟父母約定,如果在好萊塢闖蕩三年還不成功,我會換一個『正統』的工作。」

努力讓他在華納兄弟快速升遷,三十歲出頭,就升上製作部門資深副總經理。但他不滿足,因為在電影公司,他一次要監製二十部電影,一般製作人一次只負責兩、三部電影,他想照自己的想法打造一部電影,二○○八年他再次拋棄舒適圈,自創電影製片公司。

「(林暐)他很有創業家精神,這是好製作人很重要的條件,」華納兄弟總經理羅比諾夫(Jeffrey Robinov)指出。製作人從電影發想的創意,到最後發片行銷都要參與,每部電影就像一個新創事業。

自立門戶變搶手人才電影嗅覺強且擅管理溝通

看好林暐,他一自立門戶,華納兄弟就捧著合作長約,要他專為其製片,他也被知名的《綜藝》雜誌(Variety)選為「十大備受矚目製片」。

華納兄弟最看好林暐的是他對電影題材的嗅覺,包括過去把《無間道》版權改編成《神鬼無間》,後來又搶先拿下《福爾摩斯》和《正義聯盟》版權;敏銳嗅覺也為他吸納人脈。「我不刻意和誰做朋友,我擁有別人重視的創意,我的劇本夠好,就會吸引像馬丁.史科西斯這樣的大導演,」而馬丁.史科西斯吸引A咖演員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林暐的人脈就像包粽子一樣,一個牽一個累積起來。與他合作過的演員,至今還會互相交流最值得注意的故事、導演和新演員,像以《蝙蝠俠》一角走紅的克里斯汀.貝爾(Christian Bale)就成為其家族好友。

然而,對電影的熱情加上超準嗅覺,也只能成為半個優秀製片。另一半的關鍵,是他在哈佛學到的管理和溝通技巧,他不會因熱情而失去理智,即使遇到愛不釋手的故事,若評估不會賣座,他也不會拍成電影。

人際溝通更是製片重要工作,他要負責滿足一切跟電影相關人員的需求。像一月上檔的《風雲男人幫》(Gangster Squad),改編一九四○年代,洛杉磯警察為對抗黑幫而組成秘密組織的真實事件,他買到故事版權,也要顧及當事人遺族的情感,但「林暐卻有辦法讓家屬們覺得這部片也是他們自己的作品,還到片場來參觀,」該片導演魯賓.佛萊榭(Ruben Fleischer)對此相當佩服。

「我都做英雄片,我想讓觀眾走出戲院,覺得受到激勵,」這個單純的信念,讓哈佛小子願意在電影圈一步步練功,成為好萊塢最搶手的製片之一,並繼續締造他的票房紀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70

會員數一年增一.六五倍 愛卡拉讓三星、LG上門合作的祕密

2013-01-14  TWM
 
 

 

一位三十二歲大男孩,只有一份工作六年的經驗,卻要從工程師跳躍升級成菜鳥執行長?這是程世嘉與愛卡拉的故事,一家成立四年的網路公司,背後還有宣明智等大老撐腰,卻始終做不成功,直到他出現。

撰文‧賴筱凡

有一家網路公司,背後股東個個大有來頭,卻怎麼也做不起來,公司不斷燒錢,損益兩平的目標遲未達陣。

然而,過去一年內,這家公司會員數卻從二十萬人,衝上五十三萬人,還讓韓國三星主動來敲門,希望一起合作;這是網路多媒體平台愛卡拉(iKala)的故事。

年紀只有三十二歲,談起愛卡拉的營運,卻有條有理,他是愛卡拉的執行長程世嘉,也是去年愛卡拉能夠脫胎換骨的最大關鍵。去年二月,他拋下了谷歌(Google)工程師的光環,捲起袖子,成了這家只有二十名員工的執行長。

營運模式對了 問題出在產品這一年來,程世嘉的出現,讓愛卡拉從傳統的線上KTV,大轉型成影音娛樂的服務平台;還推出手機版的App(應用程式),讓三星、樂金(LG)循線上門,希望將愛卡拉App內建在手機、平板與智慧電視裡;他更替愛卡拉找來宏達電、聯發科軟體工程師的各路好手加入,讓二十家創投上門想投資。

究竟他是如何辦到的?

網路創業最困難之處,就在於如何找到一個對的營運模式。對比多數網路創業的人,跌跌撞撞才找到一條康莊大道,程世嘉顯然幸運得多,「愛卡拉原本就有對的營運模式,問題卻出在沒有對的產品。」早在程世嘉加入愛卡拉前,高度關注網路脈動的他,就已注意到營運模式特殊的愛卡拉,更在朋友介紹下,進而認識愛卡拉創辦人、現任董事長張澤銘。

「網路創業的人,大部分時間都在想,怎樣才能從網路賺錢,因為多數人都認為網路是免費的;可是愛卡拉很不一樣,它從一開始就向使用者收費,每月九十九元唱到飽。」程世嘉說,就像一般人去KTV唱歌需要付費,線上KTV要讓使用者掏錢,反而不難,加上愛唱歌是亞洲人很獨特的文化,放諸中國、日本也是如此,愛卡拉就有了一定的基本盤。

儘管愛卡拉的營運方向正確,背後還不乏聯電榮譽副董宣明智、矽品大股東林文龍等投資人,還曾牽線聯發科、原相,要將愛卡拉的服務做進手機裡。但創立後四年來,愛卡拉卻未能闖出名號,會員數僅二十萬人,損益兩平的目標也遲遲不能達陣。

問題出在產品!這是打從程世嘉進愛卡拉的第一天,他就很清楚認知到的事。「以前的愛卡拉,產品很傳統,就像大雜燴,什麼功能都有。」交友、留言、送禮物等社群功能,琳琅滿目。

於是,程世嘉進愛卡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進行刪減動作,把功能簡化,產品線跟著大動刀,「如何把愛卡拉的服務做進電視,得先slow(緩)下來,重點是我們要如何把產品做進手機、平板電腦裡。」

換了位置就要換腦袋

程世嘉腦袋很清楚,過去這三年行動上網裝置當道,愛卡拉的App要能做到手機、平板上,而且是蘋果iOS、谷歌Android兩大平台都要做。可是問題來了,他只有三名開發工程師,怎麼做?

「我只能打帶跑,一邊啟動開發工作,一邊找人。」笑起來很靦腆的程世嘉,其實只是三十二歲的大男孩,加入愛卡拉前,他只在Google當過六年的工程師。 Google經驗讓程世嘉寫程式、談技術都不是問題,「Google地圖上,有個大眾運輸查詢功能,點進去,Google地圖就能告訴你,要到達目的地,你有哪些大眾運輸工具可以選擇。」說完後程世嘉大笑,那是他的得意之作。

但現在,他是一家公司的執行長了,許多事情得有不同思惟:訂定公司策略方向、做出對的產品、如何吸引會員加入,就連員工情緒他都得照顧,「因為他心情不好,開發進度就會慢,所以你得照顧員工的情緒。」做這些事,程世嘉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愛卡拉的服務更好,進而綁住更多會員。「我們必須想,怎樣的介面能讓使用者用起來最簡便,讓他們喜歡用。」以手機App為例,他觀察到會員使用愛卡拉的手機App時,多半是用來向朋友留言,所以留言、交友功能就特別凸顯。

「線上KTV要能升key、降key,那是最基本的,但除此之外,我們能不能給得更多?」若愛卡拉想「黏」住會員,就須強化社群功能,把更多人拉進來加入會員。「我們計算過,會員每天平均使用時間是十分鐘,YouTube全球使用者每天瀏覽的時間,也差不多是十分鐘。」這代表愛卡拉的服務,已經有能力去吸引使用者。

「我不用去想著如何拉廣告進來,或者如何讓會員買東西,我要想的事情很簡單,就是如何讓會員每個月都想繼續使用愛卡拉,讓更多人變成我們的會員。」在網路創業裡,獲利模式不脫三大類:廣告、電子商務、會員制;其中,會員制的難度不下廣告與電子商務;但「即使如此,這對愛卡拉來說,卻是最正確的營利模式。」程世嘉堅信。

確實,在程世嘉大刀闊斧替愛卡拉進行改版後,愛卡拉會員增加的速度,是未改版前的近三倍,達到五十三萬人之多,愛卡拉更預期一三年年底可望達到損益兩平的目標。隨著蘋果、Google、三星今年都往智慧電視移動,程世嘉更有信心,愛卡拉能再上一層樓,讓他的菜鳥執行長生涯再擊出另一支全壘打。

網路創業三大營利模式

營利模式 廣告 電子商務 會員制代表網站 Google、愛料理 商店街、淘寶 愛卡拉營運方式 增加使用者流量,進而吸引廣告商,賺取廣告刊登費用。 提供大量產品及商店,吸引使用者購買,從中抽取上架費用。 向會員收取月費,會員數越多,獲利越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89

他不太會寫字 林百里、林懷民卻指名合作

2013-02-25  TCW
 
 

 

林存謐,他是台灣最知名的裝潢職人,認識他的人,都叫他阿謐。他讓裝潢工頭的工作,上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陳瑞憲是台灣最有影響力的設計師之一,他對林存謐的評價是「沒有阿謐,我不會有現在的作品。」陳瑞憲說,「我只有腦(指設計),沒有手(指施工的經驗),阿謐是有手也有腦。」在他眼中,林存謐的工作,價值和設計師一樣重要。

沒有他,林懷民也無法完成藝術創作,○六年,林懷民和蔡國強推行動藝術新作《風.影》,首度在國家戲劇院屋頂上演出,也是靠林存謐的技術,才讓表演成真。

他只有國中畢業,不太會寫字,甚至排斥讀書,卻和藝文界名人極為熟稔,他家門口就掛著蔣勳送他的畫,許多名人,都是他一通電話就能找到的朋友。

台北很多指標性的空間,都是由他完成,誠品成立的頭十年,店面都指定由他裝潢施工;林百里捐款給故宮,條件之一,就是要求要由他負責故宮裝修,至於目前找他裝潢的時程表,已經排到一年之後。

林存謐原本只是苗栗鄉下的普通木工,但他一生都在尋找更好的答案,他的想法,不斷創造出裝潢產業的新流行。

像誠品裡常見的木質無縫天花板,沒有他發明的施工方法,就無法成真。

「這些天花板,是十幾塊木板拼起來的,」陳瑞憲說,表面看上去卻要是平滑一片,更難的是,即使經過十年,表面也不能龜裂,在林存謐之前,沒人能做到完美。林存謐卻開發出創新的材料,做木板之間的接合劑,用這種方法,「就算要裂,也只會裂在裡面。」林存謐說。

林存謐是苗栗苑裡人,爸爸是地理師,「我小時候,父母就跟我說,萬貫家財,不如一技在身,」他說,家裡不要求他讀書,老師出太多功課,媽媽還會到學校去,「要老師功課出少一點。」

不讀書不代表不努力,國中一畢業,他就被送去做木匠學徒,每天握鉋刀握到兩手發抖,「我爸爸跟人家談好,做學徒三年,零薪水!」那個時候,到台北做工,日薪有一百多塊錢,「我想賺錢,跑了三次,三次都被我爸送回去。」

我的手不是特別巧,那時工班裡的師傅一半都比我厲害

「我的手並不是特別巧,」林存謐坦白說,「我們工班裡的師傅一半都比我厲害,」他剛來台北時,連釘槍都沒看過,他再次從助手開始,學做裝潢。

當工頭,才是他事業的開始。直到現在,他都還記得他負責的第一個工地,「在台南一家百貨公司的地下室。」他回憶,老闆看他認真,讓他挑大樑,那年他二十六歲,距離他出道已經八年。

當裝潢工頭難度在於,他只會木工,卻要整合鐵工、防水、地毯、冷氣等不同領域的工人,什麼時候誰要進場,做什麼,都由工頭決定,工程能否如期完工,責任也在工頭身上,「我很努力做,就怕做不好,老闆下次不讓我當工頭。」林存謐說。

剛當工頭時,他甚至會半夜兩點到工地,跟兩個助手搬一卡車的材料,等到工人上班,材料早已就位。

當工頭,還必須了解各工種的專長,每拿到一樣新材料、新產品,他會反覆觀察、與人討論,直到自己了解為止。

他打基礎的方式,就是不斷在自己腦海裡塞進其他領域的施工知識,他培養出自己對工法的品味和理解。像是砌磚,現在的砌磚師傅,「砌到一半,就要喊停,否則就要倒了,要等第二天水泥乾了,才能繼續砌,掉下來的水泥,像田埂一樣厚,」他分析,以前的上海師傅,卻能一口氣砌到天花板,不但每一條縫一樣平均,地上還乾乾淨淨,「這是非常難的技術。」他說。陳瑞憲觀察,現在林存謐手下師傅,仍保有這樣的水準。

我要名,也要賺錢,但如果名利不能雙收,我會要名

他二十七歲自己創業,創業之後,他不是把問題丟給工人,反而自己更努力找問題。

「我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堅持,與其讓人家看到缺點,不如我自己先改掉。」他說,一道牆沒砌好,不等設計師說,他直接打掉重做。

他會主動幫業主找問題,看過設計師畫過的圖,某一種施工他覺得沒必要做,他會主動提出,「問問看,就可以幫客戶省幾萬塊(錢),」他說,大部分工班都依賴設計師找生意,不敢提意見,他卻不吝替業主找答案,逐步建立自己的名聲,「我從來沒跟業主搞壞(關係)過,」他說。

「我要名,也要賺錢,我常講,名利雙收是最高境界,」他說,「但是如果名利不能雙收,我會要名。」他說。為了名,他甚至堅持統包,「別人會把做不完的案子,分包出去,我不做這種事。」他堅持的是自己控制品質。

而客戶的問題,也變成突破的動力。像舊的地板施工方法,無論上面鋪多好的木料,底下都有可能因為濕度太高爛掉,必須重鋪地板,他會想,「有沒有不容易爛的木材?」他觀察發現,泰國的水上人家,「屋子的腳料都是柚木,」沒有FRP(編按:玻璃纖維)之前,柚木也是造船的主要材料。他就發明一種工法,混合水泥和柚木,創造出新的地板施工方法。

他還會主動去找問題。林存謐剛來台北時,正好遇上國外設計師進入台灣,帶進台灣工班沒見過的工法、材料與顏色要求,這些新刺激成為林存謐「開竅」的關鍵。

當時,一個國際服裝品牌進台灣,「這是第一個把大量不鏽鋼帶進室內設計的案子,要用不鏽鋼包住柱子,外面卻不能看到焊點。」陳瑞憲說。

林存謐想出來的方法,是找人鑽進柱子裡,從裡面焊,「再在天花板上開一個洞,人從天花板出來,」林存謐說。

「設計師其實是不負責任的,我會說,我就是要這個,要阿謐去想辦法做出來。」陳瑞憲說。

有實際的施工知識,林存謐能把設計師眼中的不可能,變成可能。像林懷民和蔡國強的《風.影》,就是他的得意之作。

那一次,蔡國強堅持要在國家戲劇院的屋頂上表演,但是主管機關反對,「那上面的瓦都已經搖搖欲墜了,一踏上去,就會整排掉下來,」如果要不踏到屋瓦表演,要出動十輪大吊車,「一出車就要一百二十萬(元)。」林懷民只好親自拜託林存謐「雲門沒有這筆錢,」林存謐最後只用三萬塊,就解決了問題。

「我買一只望遠鏡,一直看國家戲劇院的屋頂,發現有些突出的勾、環,我可利用那些東西,」他說,他就用螺絲和鐵棒,設計出一種可以拆卸的裝置,找工作人員背上,直接緊鎖在環上,就變成一個懸空的舞台,不用踩到屋瓦,照樣可以表演!

他最得意的作品,是用木頭代替鋁做門窗,這個難度在於,木頭會變形,「木頭是活的材料,一百年之後都還在變,」變形就會漏水,他必須思考木頭的未來一百年會如何變形再加工,才能保證木頭維持一定的形狀,第一次試做,他甚至把木頭拿去汽車洗車機裡沖,測試會不會漏水,剛裝好遇到第一次颱風,他接到客戶打來電話,「恭喜你,阿謐,真的沒漏水。」

這些點子是怎麼出來的?「他會說,昨天又沒睡好,」林存謐的太太說,他都把問題放在心裡,從過去觀察的經驗,反覆推敲可能的解法,一連幾個月睡到一半,都會突然驚醒,「他會靜靜等到天亮,再找其他工人來討論,畫出示意圖。」

「我喜歡做別人沒做過的案子,」林存謐說,即使沒錢賺,他都願做做看,因這些點子,常幫他打開盲點,創造出新流行。

像夏姿的外牆也是他施工的,帶著高檔安曼旅館風格的外牆表面是一層厚重的鋁,後面再加上一片玻璃,即使能做得出來,怎麼擦玻璃、怎麼逃生,都是問題。

林存謐卻突發奇想,他設計了一種機械,只要按一下,整片鋁牆就能收到天花板裡面,「我做出來之後,上海的璞麗酒店來找我,只是我不想去。」他說,這個點子,讓他設計出更酷的住家,「有人喜歡住在家裡,卻感覺很自然,」他說,用同樣設計,天氣好時,只要按一下,整片玻璃牆就會收到屋頂上,家變成一座涼亭!

跟我的人,如果從一張白紙進來,三年後,我保證他月薪九萬元

要做整合者,林存謐的強項之一,是刺激不同專長的工人,拿出他們最好的表現。

他有六十幾名員工,「有些人,我十幾年沒跟他講過話,」他的觀念是,「如果他沒問題,我為什麼要跟他講話?」

他給這群工人的薪水,並沒有特別高,但要求嚴格,「我的工地乾淨到可在裡面睡覺,」只要有摸魚的跡象被他發現,隨時可能被痛罵一頓,「很多大老闆說,我們的工人很有氣質,」他說,連工人上班時衣服太髒,他都會丟兩百塊錢給他,「他自己就會不好意思。」

「什麼時候要罵,什麼時候要鼓勵,我都有拿捏,」他吸引員工的方式,就是不斷丟出新的想法,再從工人試做的結果找出方法,他的工法不斷進步,業績自然跟著上升,員工的報酬也跟著上升。

一般裝潢工人是按日計酬,他卻把工人變成一種專門職業,「跟我的人,如果從一張白紙進來,三年後,我保證他月薪九萬元。」他說。

供應商也是同樣的例子,「我每個領域只挑一家最好的廠商,」當年跟他一起打天下的鐵工,跟他一起「練功」,現在已經變成獨立開業的大型裝潢廠商。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念大學,」林存謐以自己為例說,「該學技術的,就讓他學技術,」他觀察,現在台灣修眼鏡、鐘表的各種技術人才都缺,「以後台灣會像英國一樣,技術人是按鐘點收費。」他說,現在學技術的人,「以後會很好過。」

即使現在,他仍然持續在尋找更好的答案,他不讀書,但他經常拜訪泰姬瑪哈陵,即使一片剝落的磚,都能讓他看上半天。

「現在的工藝蓋不出一座泰姬瑪哈陵,」他說,看著古建築,他會想,當初沒有水刀、雷射,如果是他,又要怎麼蓋?一旦破解,他甚至計畫把想到的靈感,用在台灣。不斷尋找最好的答案,就是這種精神,讓他超越自己,創造職業的高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