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內部創新 跨部門合作能打破山頭主義?

2012-11-12  TCW
 
 

 

開放式創新好?還是封閉式創新好?近十年來,許多企業爭相引入外部創新資源,試圖打破組織內部的「山頭主義」,以確保創新產出。然而,完全倚靠外部的開放式創新也不無壞處,如來自於外部的創新力道可能很難延續下去,甚至有研發機密外洩的問題。

3M,一直被視為全世界最有創新力的企業之一。他們沒有大量引入外界創新資源,而是在內部引用開放式創新的精神,讓各部門把研發結果分享出來,以激盪新的創意,讓創新的能量可以源源不絕。但他們是如何迴避掉各部門的山頭主義問題,並且解決最難衡量的績效問題?

3M亞太區及大中華區研發高級副總裁劉堯奇本期將深入剖析3M的創新之道,以下為對談精華摘要。

創新該走內部或外部?3M強調應做「內部的開放創新」

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暨EMBA執行長黃崇興(以下簡稱黃):3M一直被視為全球最有創新力的企業,所以,邀請你來談創新管理的新趨勢「開放式創新」。相對僅仰賴內部研發的「封閉式創新」(closed innovation),講穿了,很多企業其實是希望在組織內引入「市場競爭」,要內部研發人員拿出與外部可相比的研發產出(productivity),解決創新與效率兩難。3M如何定位外部創新?

3M亞太區及大中華區研發高級副總裁劉堯奇(以下簡稱劉):大家現在講到開放式創新就是外部創新,講到內部創新就用封閉式創新。其實對3M來講,更加強調的是「內部的開放創新」,內部是主體,外部創新應(只)是對內部創新的補充。

運用外部創新要有幾個基礎才可行。第一個就是你自己要有實力,要槓桿運用外部的技術,自己還是要有足夠能耐。如果想的是,我在外面找技術,想辦法用最少的錢把它拿進來,做成賺大錢,這很難成功,哪怕能做成,這個模式也很難持續。

3M內部創新有三個象限:第一個是全球四十六個核心技術平台,每個平台都是一個工具箱(tool box),一個技術不管它起點在哪裡,很快就會對每個事業單位、每個地區市場開放。

第二個象限是業務,如光學黏著劑,最早是醫療產品事業部門發展出來的。別的公司各部門可能各自發展自己的技術,各有產品商業化流程,但在3M,醫療事業部門會很高興的到技術平台展示,光學部門就可借來用。

第三個象限就是全球,我們有八十幾個實驗室分布在世界各地,在中國,在巴西,在印度,這些實驗室也都是連結的,誰在做什麼,大家都知道。

在3M,每人要戴兩頂帽子,一頂帽子,是先要把部門生意做好,但另外一頂帽子就是total 3M。我們鼓勵合作。

黃:企業部門間資源與利益分配衝突,主管的晉升內部競爭等問題,都讓企業無法內部合作。那為什麼3M可以打破各自為政,割地為王?

如何考評技術職人才?以四個指標衡量對公司整體貢獻

劉:可能因素,一是論功行賞,在3M,一個人如果不喜歡做管理,還是可在技術職上升到非常高的位子,但到後面幾級升遷有四個指標,著重他對整體的貢獻,更超越他所在部門。

第一個指標是商業貢獻(business impact),比如我是開發高純度黏著技術的人,如果光學事業因此增長,那我有貢獻。第二個指標是技術投資(technology investment),當你發展的技術不只是醫療產品運用,還有光學應用,那你擁有的就不只是單一的技術,而是平台,你名下的貢獻就更大了。

第三個指標,則是考量這個人對新一代技術員工的成功成長帶來多少幫助,比如說要升到「企業科學家」(3M對於內部技術職最高頭銜),可能在他職業生涯裡頭對二十個青年員工成長起了很大幫助,而這二十個可能只有五個是在他同一部門裡的。就是他為公司而不只是為他所屬部門培養多少人才。

第四點也是滿有意思,就是考量這個人對3M外部的聲譽有什麼貢獻,就是他在行業裡頭也要是被公認的專家。

黃:你剛講的是用對「人」的考評獎勵打破山頭,有鼓勵事業部門分享技術與成績出去的機制嗎?

劉:沒有。其實還是回到「人」。3M鼓勵人在公司內部流動,事業部門總經理在擔任那個事業主管之前,?已經在很多其他部門都工作過,另外一頂帽子total 3M,在他的心目中地位非常高。

黃:聽起來有兩種形式的平台在轉,第一個平台是技術平台,大家在網路上開技術發表會,知識在上面流動;第二個是人的平台,人在不同部門流動。然而,企業想引進外部創新另一主因是組織內部的創新生產力往往偏低,3M如何解決?

劉:再回到公司文化,你如果真的是聚焦在人上面,所有公司的機制應聚焦在怎麼激勵(motivate)和維繫(sustain)人們創新的正向循環。在3M機制裡,在把自己的事做好的前提下,每個人都很樂意去做跟自己不相關的東西,因他知道,儘管這技術不是他發明的,他如果能讓技術進入新產品導入流程(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簡稱NPI),成功商業化,不僅他有功勞,也為他贏得聲譽。

比如說,3M全球總部的內部網絡有一個研發工作坊,如果我去參加一個研討會, 聽到什麼有趣的,只要寫下那個東西,全球技術員工都可以去查。所以人家有需要就會來找你合作。

而如果說大家合作,過程需要金錢,但這個技術又沒有放進去3M的新品發展流程,怎麼辦呢?我們有一個始源基金(Genesis Grants),專門支持這種萌芽期的創意(early idea experiment research),申請通過就給一筆錢去做。

黃:如果錢花了卻沒有產出呢?劉:It's OK(沒關係)。黃:你們就笑笑,沒關係?劉:對,就笑笑的。黃:始源基金一年總數編列多少?劉:公司並沒有封頂(設上限),要看提案質量。3M全球一年把營收五%拿來做研發,規模應在十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四百四十億元)左右,這麼一大塊預算裡,這樣的基金是小意思。黃:那你對這類提案,投入的資金你有報酬率的要求嗎?

創新能否用KPI衡量?績效工具能當輔助但不能做過頭

劉:其實不好衡量也不能衡量。黃:不能衡量的原因是,一旦定出遊戲規則,人會順著規則,就創新不了?劉:對於創新的評量必須是宏觀的。黃:3M曾經出現一個重大的創新危機。在二○○一年引進「六個標準差(Six sigma)」管理,然後,我們看到幾年之後造成了3M創新產出下降。創新,到底可不可以用像是六個標準差、KPI(關鍵績效指標)這些績效管理工具?

劉:這不是要不要做六個標準差,而是怎麼做的問題。現在,其實在3M研發部門還是挑選性的用六個標準差,比如說我要做一個很重大的實驗,我會用它的理念幫我設計這個專案,但是前提是我要驅動創新。

最終到頭來還是「人」。人是(企業)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繼承者與推動者,3M建立內部創新文化,靠的是對人的機制,形成自覺、自願的行為,如果要強推,就不是文化了。

3M一年有好幾千項新創意提案,其中有一千到一千五百個會成為新產品,是我們衡量流程的結果;但給員工一五%創新時間、始源基金。那些就不去衡量(成果),因那是企業創新文化根本,只能設法鼓勵它持續。

這就像一盤美餐,色香味俱全,需要調料;KPI是需要,但KPI不能做過頭。不能為設指標,卻犧牲更多其他更重要的。

【延伸閱讀】給錢、給時間,鼓勵全員創新——3M創新配方圖

說明:外圈是投入約年營收5%資金研發,若點子具商業價值會進入中圈,導入嚴格流程管理,最後才進入內圈商業化變成商品。自由創新時間給員工自主研發的空間、始源基金則給錢,技術平台給跨領域支援等,這些都是創新催化劑。

外圈:新點子醞釀階段1年投入12億至15億美元,產出數千個新產品點子。中圈:新產品導入階段平均1年有超過3,000個點子,會篩選進新產品導入流程。內圈:成功商業化階段進入新產品導入階段的點子,其中有50%可成功商業化。催化劑:始源基金、給予員工15%自由創新時間、46個核心技術平台

資料來源:3M、黃崇興

【延伸閱讀】主管培養人才 跨部門比率須占3/43M內從事技術職的主管,要獲得「企業科學家」榮銜,至少要為企業培養20名人才,而其中四分之三須是不同部門。

【延伸閱讀】台灣名師觀點-太強調生產力,不利企業創新

很少有企業像3M一樣,每5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營收會來自於新創意、新產品貢獻,它的創新持續力,讓它被列為創新企業典範。

然而,為了確保創新資源投入的生產力,2001年,3M在當時由奇異集團挖角來的前任執行長邁克蘭尼(James McNerney)的領軍之下,引進了當時當紅的「6個標準差」管理。這個變革儘管在短期內大幅降低了3M營運成本,5年內稅後純益率大幅由17%上漲為23%,股價大漲,卻也造成3M創新文化衝擊。

3M引以為傲的,5年期間,三分之一營收來自新創意的比率快速降為五分之一。3M董事會與員工開始擔心,這家以創新聞名的企業失去了創新動能,危及它的營運模式。3M的創新危機引發管理界對於「效率與創新」兩難的經典討論。

3M面對6個標準差,從全面雷厲風行,到因為副作用太大,重新檢討,取得平衡,就像是「吃到一口辣椒,雖然辣到了,但並非從此不吃辣椒,而是思考辣椒適當的分量。」這過程,頗具啟發性。

口述: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暨EMBA執行長黃崇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