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28.html
唱片連鎖店店HMV股價大跌,華納有望收購英國唱片公司EMI,愈來愈少人買CD。以往,唱片公司用大量資源集中捧紅少數明星的策略,隨著網絡媒體的發達 已過時。前幾年還聽到有電台高呼反盜版,號召人買正版,豈料他們企圖維護的,只是個愈縮愈小的圓餅。幾年前當開始寫網誌時,我以為自己緊貼潮流,問起身邊 的朋友才知,原來只有明星和才子至有自己的網誌,好似好駕勢。以前寫網誌,如有人讀得不順心,還會惡意攻擊。現在,有了臉書和微博,人人都有自己發言台 階,就介意不到別人寫甚麼。藝術家Andy Warhol曾預言,每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鐘。我想不只十五分鐘。
當某人在臉書上分享一些有關自己的瑣事,而又能吸引到一班人長期追看的話,我認為他就是明星。原因是他已達到明星的特質,明星不一定要有超凡的才華,但一 定是一舉手一投足都萬人觸目,繼而引起大眾討論、跟進,例如他最近穿甚麼衣服、到過哪間餐廳等等,在臉書上如果你經常分享你新買的襯衣和光顧的餐廳而又有 很多人回應或讚賞,那麼你就是明星了。在香港行街,每十步就遇到一個明星,一點也不出奇。至於有人在臉書上分享有趣的貼文或者有意義的生活體驗,他們不是 明星又是甚麼,他們很可能是朋友。
|
||||||
這是一個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面 對台灣司法的真實告白。 張冀明,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前合夥律師,台灣知名的訴訟律師。他二○○六年至今,連續獲得「亞洲律師」(Chambers Asia)和「亞太法律服務評鑑——前五百家事務所」Asia Pacific Legal 500選為傑出律師,職業生涯戰功彪炳。 一次次的紀錄,像勳章般貼在他的身上:法商馬特拉公司控告台北市政府案,在他手上反敗為勝,拿下二十億元賠償;湯秀璸控告醫生丈夫殺人未遂案,在他接手後 拿下高額和解金;威盛商業間諜案、太電案,他都沒錯過。 張冀明也是台灣律師圈有名的「四大惡人」之一。在股東會經營權大戰裡,他關門跳上桌子舌戰對方律師團的畫面,經常出現;面對上門搜索的檢調人員,他也不假 辭色;在他職業生涯裡,還曾三次在開庭時當庭質疑法官有既定立場,審判不公,當場離席抗議,三次卻都勝訴。 他定義自己的角色,是守護當事人利益的「在野法曹」,帶著當事人度過種種司法亂象。 看到法界的怪象嘆正義難伸,高掛律師袍 今年十二月,張冀明卻收刀入鞘,退出台北市律師公會,沒有律師公會會員資格,他將從此不能再代表任何人進行訴訟。他高掛二十五年歲月打造的「訴訟刀」,遠 走北京,發展新事業,離開台北之前,他寫下了《你最好要知道的司法真相》,踢爆他看見的司法黑幕。 「司法真相是什麼,就是法官會收錢,檢察官也會軟弱,所有的人都會軟弱啦,收錢只是其中一部分,」張冀明說。法庭上發生的種種怪象,讓他不想再走訴訟這條 路。 「正義只是一種理想,它不是現實就存在的。」張冀明無奈,他長於訴訟,但當自己投資的錢被朋友虧空,他都不想上法庭討回公道。因為他知道,上了法院,就是 雙方互揭瘡疤的開始,判決過程中,又有太多不可知的變數,要保護自己的權益,與其把力氣花在上法院打官司上,不如花心思好好解決和對方的爭執,把時間花在 有生產力的事上。 張冀明在眾達上班的最後一天,在收拾一空的辦公室裡接受《商業周刊》採訪,談他遇到的司法怪象。 怪象一:拿公家錢竟不算貪污 張冀明指出,法律制度有不少漏洞,解釋一變,犯法的定義也跟著變。 以公務員貪污為例,一般觀念裡,只要能證明公務員明知是公家的錢,卻收進私人的口袋,就算貪污。但在特別費案中,竟有人提出「大水庫理論」,認為鈔票是不 記名的,即使先放進私人口袋,只要後來又掏出來,用於公務,只要來源是特別費,收支相抵,就不能算是貪污,這種說法竟得到法官採納。 貪污認定都可以這麼有「彈性」,更別談其他的罪,要鑽法律漏洞,更是容易。 怪象二:檢察官任意選擇證據 檢察官為追求個人表現,在重大案件中濫訴,是司法制度中另一怪象。 張冀明曾遇過檢察官傳訊當事人時,一開口就要求被告測謊,但如果當事人通過測謊,檢察官卻不再傳訊,認為測謊沒有證據力,也不再蒐集更多證據,就直接將對 方起訴。 最後,那位檢察官得到了國家的傑出獎章,當事人也獲判無罪,律師也拿到了他的律師費,唯一受到損害的,是被告的人權和金錢。 張冀明在書稿中指出,他曾聽過有檢察官在訊問過程中,直接和當事人要錢,甚至還有檢察官的訴狀完全抄襲原告的訴狀,引用證據也充滿錯誤,但仍起訴。「很不 公平的是,檢察官起訴,七○%、八○%,都是要判刑的,」如果是一般人自己提起自訴,被告被判刑的機率只有一○%到二○%。 怪象三:非法搜索還要求簽名 張冀明曾遇過調查單位沒有合法的搜索票,就進行搜索,或是搜索票上註明搜索A地點,調查單位卻到B地點搜索,對一般人進行非法搜索,最後再要求對方簽名; 有了這個簽名,就能夠把非法搜索合法化。 怪象四:不收錢法官未必公正 在法庭上,法官憑自由心證,判斷該採信哪些證據,但是,即使是不收錢的法官、檢察官,也可能因為其他行政機關等壓力,影響判決。 張冀明表示,像檢察官面對調查局等其他行政機關移送案,容易有辦案壓力,不起訴,可能會被視為辦案不力。若法官、檢察官長年合作辦案,也可能因為檢察官抓 住法官的辦案口味,法官一開始就先入為主接受檢察官提出的證據,認定被告有罪。 張冀明就遇過,他代表某公司和政府機關打官司,一開始法院都願意調查事件真相,要求政府機關提出證據,沒想到,當最後調查出新證據,發現在這個政府單位監 管下,竟有二億九千萬元資金流向不明,該行政機關突然變得不願意配合調查,法官也刻意忽略新證據,用「與本案無關」為理由,迅速結案。 在張冀明眼中,司法是一隻變形蟲,不只法條的解釋會變,調查人員的執法方式會變,法官審判的風格也會變,連律師在壓力下,也可能會變形,無法盡到保護當事 人權益的義務。 遇到收錢的法官勝訴的案子,最後變敗訴 最近幾年,張冀明遇到的一個案例,正可以說明司法怪象,如何影響判決結果。 二○○四年,張冀明接到一宗保險理賠官司的委託,委託人原本為海外工廠保了高額產險,工廠發生事故後,委託人要求保險公司賠償新台幣十二億元,保險公司卻 以不合合約規定為由,拒絕理賠。 張冀明接手時,委託人一審敗訴,判決書內容多是抄襲控方律師遞出的狀子,對方律師把訴訟的焦點放在鑑定報告上。 張冀明飛到當地蒐證,訪談相關人之後發現,負責出鑑定報告的公司,雖然是由投保人指定,但在出具報告前,保險公司竟然有辦法讓鑑定公司更換鑑定人員,修改 報告內容。而且鑑定公司在出具報告前,竟先跟保險公司開會,告知報告內容。這個關鍵證據,讓張冀明二審獲勝。 但案子上訴到最高法院後,張冀明卻遇到他執業二十多年來沒碰過的事。 最高法院採法律審,意思是只審理判決過程適用法律有沒有違誤,不會再重新調查事實內容,並且以保障法官獨立審判的空間為理由,不開庭,也不公布承審法官的 名字。 因為不開庭,張冀明只能透過申請閱卷,得知法官的裁決和對方的訴狀內容,但他申請六次閱卷,六次都沒獲准,最高法院的答案是,「卷宗仍在法官手中,這是秘 密分案,我們無法要求法官提供卷宗。」 不能閱卷,無法掌握案情,更無法辯護,張冀明說,「這是我執業二十多年以來,從沒遇過的事。」 沒多久,最高法院發回二審法院重審,第一次法院仍判張冀明勝訴。沒想到,再送回最高法院重審時,最高法院不但退回,更越過不重新調查事實的權限,直指部分 鑑定報告內容不可採信,要求下級法院重審。這一次,二審法院順應最高法院意見,張冀明敗訴。 張冀明收到判決書時,才突然發現,判決書上寫明了那位最高法院承審法官的名字,多年前,張冀明的另一位當事人告訴過張冀明,他曾送錢賄賂這位法官。「兩邊 都是市井小民(互告)才有正義,碰到財大氣粗的人,正義就很難,」張冀明嘆息,「法條再多,也比不上金條。」 「不要隨便打官司,你的法官不會永遠是好法官。」張冀明指出,司法界仍然有不少清廉認真的好法官,但只要碰到一個壞法官,就可能扭轉你的官司結果。 「如果非打官司不可,你一定要用心,」握有證據、看懂法條,這些都還不夠,你更要看懂法庭上的人性百態,才能全身而退。 |
|
||||||
僅席開四十三桌,沒有重金請來的 大牌藝人,重頭戲是裸著「蠻腰」扮成埃及豔后的總經理,率領反串變裝的一級主管登台,顛覆這家成立六十五年的老字號企業,向來給人的保守持重印象。 這個場景是一月九日,二○一一年營收高達八百六十億元,坐穩國內汽車銷售業龍頭的和泰汽車尾牙宴。 論排場、比氣勢,雖不見A咖大企業的鋪張,但和泰去年卻交出逾一個股本的亮麗獲利表現,不給祭多品牌策略的裕隆集團超車的機會。 無視全年台股下跌兩成,和泰股價更以六三%漲幅,成為總數逾八百家的台股上市公司中,年度漲幅第二大的飆股。 四十六歲的總經理蘇純興,是將代理豐田(Toyota)與凌志(Lexus)品牌的和泰,獲利、股價,雙雙推向歷史高峰的關鍵人物。 跳脫汽車公司慣性思考框架,蘇純興接任這家比他年紀還大公司總經理的這一年半以來,儘管遭遇母廠豐田集團在全球爆發一連串召回事件、日圓大幅升值,以及日 本三一一地震重創新車零件供應鏈等,嚴峻的經營挑戰,卻依舊締造傲人成績。 秘訣一:人事年輕化結合新媒體,翻新行銷術 破框具體做法之一,是管理階層年輕化。 二○○九年底,為卸下員工年資普遍較長帶來的財務包袱,和泰曾進行年資全面結算;隔年,蘇純興上任總座,任命的五位本部長一級主管,平均年齡僅五十‧五 歲,比先前最高階經理團隊的平均年齡,大幅減少八歲。 民國五十一年次,出任和泰汽車管理本部長的謝富來表示,世代交替帶來的好處是,原本過去被認為困難推動的改變,現在嘗試的空間變大了。 舉例來說,有鑒於網路與智慧型手機普及,帶來的資訊傳播方式改變,去年九月,和泰行銷部以跨部門的七年級生為主要成員,成立「數位媒體實驗室」,研究數位 行銷手法,嘗試跳脫過去新車上市宣傳,依賴傳統媒體廣告形態。 二○一一年十二月推出的新款Camry 房車,和泰首開國內汽車業先例,在新車發表的台大小巨蛋會場,與電信公司合作,鎖定公館商圈三十到四十五歲的男性,發送簡訊廣播到手機,發表會結束的傍晚 空檔,即吸引爭睹新車的逾千名潛在買家。 除此之外,和泰也和中華電信MOD合作,買下App商店上,六萬種遊戲的邊欄廣告;在五十萬通手機答鈴上,放送新車上市訊息等,這些都是成本遠低於傳統媒 體,但效果更大的新行銷管道。 即使是在報紙上登平面廣告,也附上供手機用戶掃描連結新車官網的QR code二維條碼,大玩創新把戲。 秘訣二:整合價值鏈二十家子公司衝周邊服務 除靠「駐顏」有成的年輕化人事政策,金融海嘯之後,和泰連續三年,平均獲利成長率高達四成的另一個關鍵,是過去十年來,陸續成立近二十家轉投資子公司,形 成從融資貸款、長短期租賃、車用配件、中古車買賣,到大型商用車銷售等,全方位行車服務的整合價值鏈。 「和汽車有關、想得到的需求,它(和泰)都有。」台灣本田營業部助理協理陳俊亮表示,和泰挾其在新車市場,逾三成市占率的規模優勢,延伸到周邊服務,建立 起的品牌門檻很難被超越。 雖大舉擴張轉投資事業,但相較競爭對手裕隆、三陽等車廠,趁這波房地產多頭,相繼加入資產開發的行列,過去四十年來,企業總部始終設在松江路上的和泰,不 改專注汽車本業核心的豐田式文化。唯一非本業的轉投資,是一九六三年成立,銷售大金空調的和泰興業。 蘇純興表示,自二○○三年起,和泰進入內部構造改革的再創業階段,例如將銷售大型商用車的長源汽車進行分割,讓公司更能聚焦在豐田國產車與進口品牌凌志的 代理商角色,也讓經營效率更為靈活。 深耕業務的策略也逐漸奏效,去年,專營豐田與日野(Hino)品牌的長源,全年營收達一百一十二億元,市占率居大型商用車市場第一名,創下了歷年最佳銷售 成績,帶給主攻商用車的中華汽車不小競爭壓力。 循此分工模式,和泰集團目前兩岸有近二十家子公司,總員工數合計達五千五百人,但控子公司持股的上市公司和泰,員工總數卻僅四百九十一人,相較一九九九 年,近一千三百人的員工數高峰,組織大幅瘦身超過六成。 由於各子公司保有獨立指揮權,聯合作戰的隱形兵團策略奏效。 檢視和泰年報,儘管去年整體營收,並不高於二○○五年的八百七十三億元,但預估獲利卻大幅成長五成七。 其中,和運租車和經營融資貸款的和潤企業,兩家公司的稅前純益即高達十五億元,轉投資公司總收益,合計占獲利來源高達五成水準,成為和泰再成長的強力引 擎。 至於來自銷售新車的獲利,只占不到全年獲利的二成五。 秘訣三:小企業文化決策靈活、經營彈性高 一位美系國產車品牌行銷主管觀察,豐田雖已是國內車市第一大品牌,但和泰決策靈活,市場一有風吹草動,總是帶頭反應,日圓升值它最先喊漲;見買氣鈍化,一 定也是豐田第一個釋出促銷籌碼,提前吸乾市場訂單;為保住市占率,也敢在新車沒找到買主,就先要求經銷商配合掛牌,大膽承受風險。 轉投資的和運租車亦然,不受限只提供租賃客戶自家生產的豐田、凌志車款,目前保有的二萬一千部租賃車輛當中,三成以上是日產、福斯等他牌,車種多元性不輸 小型的租車公司,展現迎合市場需求的經營彈性。 二○○八年金融海嘯前夕,回鍋擔任執行長,成功再造星巴克(Starbucks)的舒茲(Howard Schultz)曾指出,星巴克重回成長軌道的勝利方程式之一,就是摒除組織官僚化、決策反應慢半拍的恐龍症,成為一家「小企業作風的大企業」。 雖然賣的是汽車不是咖啡,但和泰也和星巴克一樣,靠著年輕新血和組織變革,重拾小公司旺盛活力,在已趨飽和的國內汽車市場,不斷找到礦藏豐富的金脈。 【延伸閱讀】蘇純興當總經理,大展財務能力 年紀小於裕隆集團執行長嚴凱泰一歲,一九六六年出生的和泰汽車總經理蘇純興,是和泰集團總裁蘇燕輝獨子,外界看是理所當然的家族接班,但對蘇純興來說,卻 把自己定位在專業經理人的角色。 和泰汽車前身,是味全創辦人黃烈火於一九四七年創立的和泰商行,蘇燕輝因是黃烈火姻親,進入和泰任職,並於一九九二年成為這家公司董事長,形成蘇、黃兩家 族共治模式。兩年前蘇燕輝交棒,由黃烈火么子黃南光,出任董事長掌所有權,蘇純興則代表蘇家握經營權。 蘇純興大學念的是美國常春藤盟校,麻省理工學院管理碩士畢業後,先後曾在紐約華爾街擔任交易員,以及日本豐田工廠見習,返台曾擔任和泰財務經理,是第一個 出身財務背景的和泰總經理,去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和泰現金流量大增六成,展現他改造財務指標的能力。 過去, 蘇純興的戰功是,一九九七年,豐田集團高級車品牌Lexus進入台灣,從帶領十五人團隊開始,把該品牌從零開始,推向與賓士(Benz)、BMW平起平坐 的市場地位。 但如今,隨所有權還給黃家,其富二代優勢不再,面臨挑戰是,得靠持續的高獲利能力,證明自己是總經理的不二人選。 |
||||||
|
||||||
你覺得自己的人生到底過了多久? 若是我這樣問讓你感到茫然,那就換個說法。把一個人從出生到壽終正寢的歷程,以一天二十四小時來比喻的話,你認為你現在的人生應該幾點了?日頭炎炎的正 午?以大學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來說,大概是午餐完畢又得繼續埋首工作的午後一、兩點? 你的人生,其實時間還早 何不把計算機拿來算一算?以目前的平均壽命八十歲來計算,二十四歲會是二十四小時當中的幾點? 早上七點十二分。是不是比你猜想的時間還早了些?很多人都剛從睡夢裡醒來,才要開始睡眼惺忪的準備一天行程。 那麼,退休並邁入老年的六十歲又如何?正好是傍晚六點。上班族剛下班準備回家,或是一家人在享用晚餐的時刻。很奇妙吧? 人生時鐘的計算方式很簡單。一天二十四小時相當於一千四百四十分鐘,除以八十年的話是一年平均十八分鐘。一年十八分鐘、十年三小 時⋯⋯,以此類推,馬上就能算出自己的年紀是落在幾點幾分。二十歲相當於早上六點,而二十九歲 是早上的八點四十二分。這些時間是以平均壽命八十歲為基準點所算出來的數據,平均壽命越長,相對的你的人生時間可能就更加充裕了。 每當我教人們計算人生時鐘的觀念,沒有一個人不感到驚訝的,因為他們發現自己的人生「時間還早」。我跟一位剛滿五十歲的前輩說:「你的人生現在才到下午三 點而已。」他自己屈指算了算也說:「真的耶!」 問題不在「面對事實」,而是「我已經沒機會了!」這種妄下斷語的心態,及「自我欺瞞」。千萬不要自己埋下放棄或挫折的禍根。你的人生,時間還早。至少,你 現在擁有的時間足夠讓你去改變任何一件事。 我書桌上的人生時鐘指著下午的二點二十四分。已經是四十八歲的年紀,我的時間還不到下午二點三十分啊! 本身實力,才是最大財富 到書店繞一圈之後,我發現,架上琳瑯滿目都是寫給二十幾歲年輕人的理財書籍,大抵都是教人怎樣快速累積種子基金、理財要趁早之類的內容,充斥著各種建議: 這種商品比較好、那種投資有前途。每間大學裡,凡是「投資同好會」或是「理財同好會」,都是大家趨之若鶩的熱門社團。而我也從中得到了一個觀念:比別人早 一年理財,時間久了會產生非常驚人的差異,而這就是「複利」的威力。 不過,我建議至少二十五歲之前別急著理財,尤其是大學生。我們回想一下「諧星的定存」那一段訪談。大學是儲備人生競爭力的階段,而不是花心思去想怎樣存錢 的時候。這位諧星也是一樣,與其以僅有的低收入掙扎著按月繳付定存,不如在工作上有了知名度、通告費提高了之後,再開始理財會更有效率。 最近來找我諮商未來出路的年輕人都有一個傾向:很多人都不積極培養自己的能力,而認為應該從現在開始累積存款,將來才有保障。以二十幾歲的能力,再怎麼努 力存錢也存不了大錢,拚命存「那一點小錢」,不如花掉來得有價值。 當然,這些錢最好是用在有助於自我成長的事情上,例如:買書、旅行、花在學習課程提升自我。如果真的希望將來存到一筆大錢,與其準備存小錢而自以為在理 財,倒不如把錢花在能創造「更好的自己」這種有意義的事情上。切記,最有效的理財應該是先提升自我價值,期許將來就業後靠能力賺取高薪。 別急著現在就開始理財,把你的心思放在織夢未來。每個月至少找一件「完全與錢無關的事」,然後去完成。 秉持著「最終唯有本身的實力,才能為自己帶來最大財富」的信念,投資自己的實力,才是最確實的理財。只要能達成心中真正想要實踐的事,就算必須過幾年沒有 收入的日子,你也要打定主意、堅持到最後。這才是年輕人真正的「存款」,不是嗎? 寫下教訓,不犯重複的錯 二兒子要我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繞到文具行幫他買一本「失誤筆記本」。我當學生的時候,沒有人在賣這種本子,第一次聽到時還以為是某本書的書名,買了之後才 知道原來只是很普通的筆記本,只不過封面上寫著「失誤筆記」的字樣。當時我自己猜想:大概是讓學生在寫數學習題時試算公式之類的用途吧? 我覺得這種筆記本還滿有意思的。藉由重新計算可以找出錯誤的公式,日後碰到類似的題目就不會再出錯了。專業的棋手,在每場比賽結束後都會進行「復盤」,藉 著重新按照原本的棋路再下一遍,比賽雙方可以檢視彼此的問題點。 我們往往都是受過傷才會有所覺悟,如果不必親身經驗就能悟出生命的真理,那麼這個人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上最賢明的人了。不過,我們不必自我要求這麼高。如果 能夠拿出「絕對不再重蹈覆轍」的決心,擦去傷口上的污泥,從此真的不再犯錯,那該有多好?不幸的是,當一切事過境遷,我們還是會再度犯下同樣的錯誤。 重點,不在於從此不犯錯,而是不再重複犯過的錯誤。是的,不只是數學習題,我們的人生也需要一本「失誤筆記本」,讓我們徹底覺悟之後不再出錯。 人的行為本來就很兩極,只要動動腦筋就可能把這種失誤合理化。但是除了「從慘痛的教訓中學會不再重蹈覆轍」的自我安慰之外,對於犯下失誤的原因真的是百口 莫辯。更令人氣惱的是,記取慘痛的教訓後,過不了多久又重犯相同錯誤的一瞬間。每當這種時刻,我們總是無法原諒自己,怨嘆著自己總是學不乖。 奪下奧運金牌的馬拉松英雄黃永祚選手,據說他從一九八八年就讀江陵的明倫高中一年級開始,直到一九九六年引退為止,同樣也是多年如一的記錄訓練日記,包括 當天的天氣、跑過哪些路徑、吃了什麼食物、訓練的紀錄⋯⋯等等。他目前擔任國家代表隊的教練, 他的日記也是許多選手視如珍寶的參考資料。成功的人之所以與眾不同,在於他們擁有回頭看自己的能力。 不幸時,想想更辛苦的人 也許死亡就是這麼一回事,然而每每聽到成功人士自我了斷生命的消息,還是會讓社會震驚不已。聽到擁有名譽、財富或權力的名人尋短,有時候會讓我們這些對於 功成名就望塵莫及的一般人,甚至有一種虛脫的莫名感觸。新聞媒體總有各種揣測,但是不管結果是什麼,至少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名譽、財富或權力都無法帶給 我們真正的幸福。 那麼,你呢?你幸福嗎? 能夠大聲回答「是」的人大概不多吧。其實,幸福是非常浮動的概念。不,比起概念,更好的說法是「狀態」。人無法滿足於目前所擁有的,即便已經擁有很多幸福 的要素,一旦久了,就再也感受不到幸福了。 另外,幸福是十分相對性的。對現代人來說,重點不是自己擁有多少,而是比別人擁有更多。人都有與人比較的時候誇大評價別人的幸福的傾向。把自己所擁有的事 物卑微化,卻以別人擁有多少來衡量自身價值的行為,叫作「據點理論」(focalism)。 我們往往會不自覺的執著於「據點理論」,盲目追求更多必需品以外的事物,來斷定自己的不幸,接著變得意志消沉。 有句話說:「不順遂的時候看看比自己更辛苦的人,順遂的時候向更有成就的人看齊。」我想,這句話是在告訴我們:不需要為了一時的不順遂而沮喪,順遂的時候 也不能自負、傲慢。看看你的生活周遭:社會上其實有很多人,甚至會羨慕你並不想承受的挫折。 日本最代表性的企業家松下幸之助曾經說過一句話:「監獄跟修道院之間的差別,只在於抱怨,或是感恩。」感恩是通往幸福之路。當你日後困在深淵、感到挫折的 時候,記住,這句話會很管用。 你急欲擺脫的今天,可能是別人求之不得的一天。(本文摘錄自第一、二部) |
在研究過往價值投資者的資料時,發現沃爾特·施洛斯(Walter
即使他曾經被巴菲特推到公眾視野,也還是名聲不顯。他是格雷厄姆的忠實傳人,幾乎拷貝了格雷厄姆的投資方式,他比巴菲特更格雷厄姆。從1955到2002年,在扣除費用後他的年復合收益率達到16%,相比同期的標普500指數為10%。(注一)。
國內幾乎沒有關於他的書籍,他首次出現在書籍中,是與巴菲特一起在《超級金錢》中。
以下這篇資料是沃爾特·施洛斯1998年參加Jim
這篇關於他的資料十分珍貴,是難得他自己對其投資方法的介紹和答疑。
----------------------------------------------
我在華爾街的六十五年
「Sixty-five
沃爾特·施洛斯(Walter J. Schloss)
翻譯:摸啊摸,http://blog.sina.com.cn/moahmo
我有一個朋友,他是精神病院的治療師,他問我,是否可以和他的病人說說有關投資的事情。我說好,他介紹了我,然後我開始談論投資。幾分鐘後,前排有個大個 子站起來,他說:「閉嘴,你這個白痴,坐下!」我看著我的朋友說,「我該怎麼辦?」他說,「坐下吧,那傢伙這幾個月頭次說了明白話。」
好吧,我想談本傑明•格雷厄姆,因為他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或許你有興趣知道他是怎麼開始的。我們知道他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背景,他能成為資金管理者,是因為 他在投資領域展現了智慧,他在20年代管了一些錢,他享有利潤的50%,如果有損失他也承擔50%。直到1929年前都運作的很棒,但當市場下跌時他的股 票明顯也受到影響,不僅他,還有其他許多人也受到影響,他們抽回自己的投資,因為在危機中他們需要錢,他們在其他地方損失了很多錢。
因此他明白了他再也不不想發生這種情況。賠了錢讓他心煩意亂。我們也會如此。因此,他研究了很多方法,其中一個就是以低於公司營運資金的價格買入,在20世紀30年代有很多公司滿足這個條件。1936年,他成立了格雷厄姆 - 紐曼公司,這是一個可以開放投資的和封閉的公司,他可以允許股東申購,以便募集資金用於購買低於資產價值的股票。也就是說,如果你不行權,你可以抽回你的錢。
1946年初,我從軍隊出來,格雷厄姆僱用我做證券分析師,公司已經有10年的良好運作記錄。他們有一個很好紀錄的原因之一是,他們買些二線股票有著很高 的賬面價值,但是這些公司沒有特別良好的利潤。當戰爭來了,這些公司能夠從中獲利,因為超額利潤稅重創了那些賬面價值較小的公司。但在戰爭中高淨值的股票 少繳這些稅而利潤更多。所以這些股票漲的不錯。本傑明意識到其中大部分不再便宜,因此他賣掉了大部分。
所以,當我為本工作時,他的普通股組合有37只股票。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投資公司。他們有410萬美元資本,其中110萬美元投資於普通股。我1946年1月31日看到的組合中,有37只股票,還健在的只有兩隻。其他的或被接管、或合併、或消失了。健在的一間是Tricontinental公司、另一間是McGraw Hill(譯者註:一家出版商)。他的持股數量不多,110萬元37只股票。(譯者註:汗,不少了,只是沃爾特•施洛斯喜歡持有更多股票。因為這個被巴菲特說「是為無知做對沖。」)
並不都是工業股。有投資公司的股票,還有一些美國擔保公司,以及幾家保險公司的股票。基本上,其餘的投資是破產債券,相對的他賣出「准發行」證券,一些可 轉換優先股,他做空的那些股票。在一段時期中,如果股價上升了可以獲得做多的利潤,當然做空那塊會損失點,總的來說是一個不錯的交易,當然,這個做法不再 正確了。(譯者註:原來格雷厄姆也做長短倉的,早期的對沖基金啊)
總之,當時我的工作就是找到低估的股票。我們尋找那些股票價格低於每股營運資本的公司,這樣的公司並不多。其中,例如,東部洗衣機A這樣的公司。其「B」 股被管理層和大股東持有,你要知道在40年代,很多公司是由家族控制,有的遊戲10年前就開始玩了,所謂的「別人的錢。」。類似一間由家族控制的新英格蘭 地區的小公司,業務處於掙扎中,已經不賺錢了,母公司也不想投更多的錢,因為是一個邊緣化的業務。你猜接著發生了啥?一個來自紐約的傢伙踏入這個遊戲中, 他為他們提供了一個不錯的價格,然後紐約來的傢伙將企業清盤,解僱工人,那個家族拿到錢。(譯者註:咦,有點像伯克希爾公司的前身哦)
嗯,這提醒了我當年發生的一些事情。沃倫·巴菲特來,他告訴了我一件有趣的事情。他持有很多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票。他的成本大概8-10美元/股。巴菲特去找管理層,要公司回購他手頭的股票,那間公司董事長同意以11.5美元/股回購。
但是伯克希爾當時的董事長Stanton 沒有信守諾言,投標價只出到11.375美元,這可把巴菲特惹火了。最後他買下了公司的控制權(譯者註:解僱了Stanton,報了仇)。所以假如你遇到 類似情況,想想吧。(譯者註:多年後巴菲特承認收購伯克希爾的投資是最「愚蠢「的,這使得他損失了至少2000億美元,看來控制情緒一貫重要…)
我為本工作的收穫的經驗之一是,他有非常嚴格的原則,他不會偏離。有一個來自Adams
& Peck的傢伙來找我。我不知道你是否曾經聽說過Adams
&
Peck。這是一個老的經紀公司,以線路租賃公司買家聞名。這傢伙來找我,他這人挺不錯的,他說巴特爾研究所剛為一家公司完成了一種鹵素的研究,
那家公司在羅徹斯特,即使在大蕭條中都有分紅,一家製造相紙的小公司,有新的專利流程。他建議我們買。這家小公司大蕭條期間股價在13-17美元波動,現
在21美元。大概是1947還是1948年的事情。我想這很有趣,你只需為造出複印機的可能支付4美元而已。我去找格雷厄姆,說服他「你知道嗎,只需多付
出4美元/股,可能獲得很好的收益。」然後他說「不,沃爾特,這不是我們的菜。」。
所以,你可以看到,他相當有原則。唯一安慰我的是,我幾乎可以肯定,如果他們在21美元買了那隻股票並且到了50元,他們會賣掉,因為他們無法預測什麼。 對這些被低估的股票,你真的不能預測他們的收入。有些成長股票,你預測明年或下一個五年會發生什麼事情。房地美(Freddie Mac)或其中的大型成長公司,你可以預測他們打算做什麼。但是,當你進入一個二線公司,似乎不可能。你不能確切的說:「明年他們會做得很好,因為今年他 們表現不佳,他們可是二線的股票。「
當時我們會嘗試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買那些不景氣的二線股票。現在,因為股市處於高水平,幾乎沒的類似股票好選了。有大量分析師,大約34萬的特許金融分析師,我的意思是,你想買點好東西都很難。(譯者註:演講時是1998年,競爭對手太多。)
我推薦一隻股票Asarco公司,你可能會不喜歡,但這是一隻典型的具備價值的股票。以前也有別人提過,這只股票是曾在道瓊斯工業指數里面。現在它面臨糟 糕的情況,沒有人喜歡它的行業等等。股票售價為每股21美元左右,它每股的賬面價值在40美元左右。幾個月前市場下滑,它也跌到$17的樣子。這是一間銅採集和加工公司,剛剛把分紅砍了一半。(譯者註:1999年以$29.75被Grupo Mexico收購)
這家公司已經獲取了很多在秘魯的資產。他們有一些大銅礦在這裡。沒有人喜歡它,因為它沒有增長。但我想ASARCO很便宜。我們自己有一些,所以我不希望你認為我推薦它只是因為我擁有它。但我想你可能對我談的這類股票感興趣。
所以就這樣,我們為本·格雷厄姆買了很多類似的股票這些。我們買了很多價值低估的股票,然後他們會有所表現,然後我們會賣掉他們。我們買了一家公司叫Buda公司,當我去的時候,他們下屬只有很少的工業企業,如瓊斯和拉姆森機械工程 - 它是在佛蒙特州 - 但是瓊斯和拉姆森是製造機床的公司,但在戰爭結束後,看不到未來。你知道嗎,你想要多少機床公司?我們有New Britain機器,你可以買那些沒有好的前景的股票。
而那些大家看好的公司可能要賣到$45,但是淨值只有$20,或者以$20的代價買入淨值$40的股票,而且這是同一家公司!這家公司就是波音飛機,在二戰前,公司股價大幅高於淨值,因為有著宏偉的前景。但是1946年,沒人願意要,因為看不到有好的前途。
因此,我們當然願意購買波音公司的股票,當它只賣$20的時候,而淨值有40美元,而不是其他的。我不知道這裡有誰傾向於喜歡買有問題的公司。原因之一 是,如果你買了這樣一個問題公司,你的客戶會不喜歡。他們希望擁有的公司都做得很好。你買這些問題公司,並且一路跌一路買,這是違反人的本性的。如果我 們$30開始買的股票,它跌到25元,我們將購買更多。(譯者註:別和我談止損:-)
好了,很多人不喜歡,如果你為客戶購買股票,30元,然後跌到25元。會想為什麼不25元買?那些傢伙不喜歡,而你也不願意去提醒他。基於此,我認為你必 須教育您的客戶或自己,真的,你必須有一個強大的胃和願意承擔浮動虧損。不要賣,如果下跌就購買更多的,要與其他人逆向操作。格雷厄姆是一個真正的逆向投 資者,儘管他並沒有使用這些術語,因為他是真正在購買價值。當我為他工作時,其他沒有人做類似的事情,在下跌中買股票。(譯者註:現在逆向投資者一大堆 了,很難玩的。)
我從1946年1月底開始製作了6頁資料,大家都會得到副本。如果你想讀,我把副本放樓上了,你可以看到一段歷史。這是格雷厄姆·紐曼10年歷史,我在那裡工作。我在格雷厄姆 - 紐曼的第一個工作是準備10年的年度報告。因此你可能會發現它很有趣,如果你不感興趣,也沒啥。
這就是你想知道本·格雷厄姆嗎? 我試圖遵循本·格雷厄姆的做法。當然,現在困難得多,因為你現在找不到那些股價低於營運資金的公司。你會找到一個公司股價低於賬面價值,這是非常不尋常 的,通常是那些有很多問題公司,因為人們不喜歡買有問題的。(譯者註:嗯,1998年對於煙屁股頭價值投資者不是好年份啊。)
我們的投資方式關鍵在於,我們的買入是與市場反向的,正如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者》裡面說的,如果你買股票,就像你買雜貨店,不是買香水,那就對了。現在,但現在似乎沒有這麼好,因為吉列和可口可樂,就是香水般的股票。但基本上我們喜歡買的股票,是我們覺得低估的,然後我們就必須有膽量在下跌時購買更多。而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本·格雷厄姆。就是這樣。(譯者註:1998年可口可樂曾經達到$86的歷史高位,14年過去了,現在股價$74左右。)
問答環節:
問:現在,也就是常說的市場有時知道的比投資者多。因此,當股價下跌,這可能意味著你分析的是錯的,你不應該購買更多的,你會逃離嗎?
SCHLOSS:嗯,可能會發生。你必須有你自己的判斷,並有膽量跟隨它,市場不喜歡的,並不意味著你錯了。但同樣,每個人都有作出自己的判斷。這是為什麼股市非常有趣的原因,因為他們不會告訴你將會發生什麼。
問:你們有一夥人在本·格雷厄姆下學習,而且大家似乎都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功的投資者。你認為你們掌握了什麼秘訣?
SCHLOSS:我們都不抽煙。如果我不得不說,我認為我們都是理性的。我不認為當情勢不利時,我們會情緒化,當然沃倫·巴菲特就是最好的例子。我想我們 都是好人,我認為我們是誠實的。我不認為我們有 -- 你知道,有些人,我不想投資給他們,因為他們不誠信,你可能知道他們是誰,這些公司的股票價格很低,因為其他人也有同樣的看法。我要說,這是一個好的圈 子,沃倫人非常不錯,他每隔兩年邀請我們,我們會去某個地方聚聚。(譯者註:小心了,很多低價股,經營的人不誠信,不能碰的。其實就是老千股或者造假的公 司啦,香港很多這樣的公司,內地可能更多,只是沒有顯露出來)
第一次聚會,你可以在「福布斯」雜誌上看到,早在1968年。沃倫問我,「你想不想去和本·格雷厄姆聊 聊。」那是唯一的一次,我們與格雷厄姆見面。沃倫說,「先去拉斯維加斯怎麼樣?」我說:」很好,我沒問題。「當然,在拉斯維加斯的酒店,房間很便宜。我不 認為我們會下20塊錢以上的賭注。然後我們去聖地亞哥,我帶了一個小的相機。在一個景點,我們一起合影。(譯者註:價值投資者,一般簡樸,不會賭博,因為 概率不利:-)
我拍了照片,然後送給大家,當大家拿到照片,他們說:「照片上看沃倫·巴菲特很謙恭」。就是這樣。
問:1968年的會面,在加州?
SCHLOSS:是的,聖地亞哥結束的。
問:格雷厄姆給了你20個是非判斷題?
SCHLOSS:我記不太清楚答案了,是些比較棘手的東西。
問:你沒那20個問題,是嗎?
SCHLOSS:不。我甚至不記得他們,我記得那個測試是不公平的。
問:日本現在很多便宜股票,但是公司治理不咋樣,你覺得?
好吧,我對外國公司的看法是我不信任政治。我不知道足夠的有關公司的背景。我必須告訴你,我想美國SEC做的很好,拿著美國公司,我感覺更安心,我真的不說日語,其中一些公司在日本,我只是覺得購買美國公司安心些。
我們已經買了些英國公司的股票。但我傾向於遠離外國公司,因為我只是不明白他們的政治。總有一樣東西來了,你永遠不知道。(譯者註:嗯嗯,趙丹陽花了些學費明白了這個問題,印度不好玩啊。想當初,我自己也有想投資印度、巴西甚至俄羅斯的公司:-)
問:人們喜歡比較現在的市場和以前的市場。你看到任何歷史的重複?以往任何一年的情況影響了你對今年的評估嗎?
SCHLOSS:
現在市場有兩個方面的。你有一些股票確實遭受了挫折,下跌了50%或60%,與此同時,其他有的股票達到了股價的新高附近。所以,你看的那些受挫的公司, 然後你說好吧,也許他們的股價以後可以漲回來。你知道,人們往往喜歡買那些干的好的公司。他們厭惡業務沒做好的公司。如果當年將損失兌現可以抵消收益,眾 所周知,有不同的原因。所以有時股票跌的超過你的想像。或許只是因為人們想省些錢,因為賣了後,有損失可以沖減利得稅。(譯者註:美國有股票利得稅,所以 年底會有人賣出虧損股票減少應稅總額)
所以,我要說,這是一回事。市場沒相同的,你知道嗎?在1962年,市場上一些低價股表現瘋狂。他們漲飛了,新的發行不斷並且價格離譜,所以我啥也沒幹。
我們賣的一些低價股,後來漲了很多,然後他們又再次回落,其中一個我記得,Fownes兄弟手套公司,是我的合夥公司開業後第一隻買的股票,當時是
1955年,股價在2.5美元。Tweedy
Browne幫我買進,後來上升至23美元,我把它賣了。我有很多,都賣了。然後我買不回來了。它沒有跌下來,多年後在32美元左右被賣盤。所以有時你賣
出也是在冒險,這是必須的,雖然它可能會繼續走高。(譯者註:Tweedy
我會這樣說,由於我們量大,所以大部分的股票,我們賣出後,還會上漲。從來都不會賣到最高,買到最低。(譯者註:指望「買到最低,賣到最高「的都是投機者,不解釋)
問題:你的賣出原則是什麼?什麼情況會改變?
SCHLOSS:賣出是艱難的。最糟糕的是,你有時想賣掉,但是隨後發生的變化又影響了你。我們有投資一家公司叫Southdown,是一家水泥企業。我 們在12.5美元買了很多。哦,現在想還覺得很棒。後來賺了一倍,我們賣了,差不多28美元-30美元的樣子,守了差不多兩年時間。後來我再次關注這間公 司的時候,它已經每股70美元了。人會因為犯錯而自卑。但是,我們只是覺得,在這個水平已經不便宜,所以我們會賣出。(譯者註:這個問題其實前面回答了, 覺得不便宜了就賣出。)
問題:你的做法有過顯著變化嗎?
SCHLOSS: 是的,會因為市場的改變而改變。現在我再也買不到不高於營運資本的股票了,我們不會消極的說「那我們就不買了,那我們不打算玩了」,你必須決定你到底想要 做什麼。所以我們決定,我們買那些陷入困境的股票,有賬面價值基礎的,股價在低點附近而不是在高位,那些沒有人喜歡的股票。那麼為什麼他們(譯者註:市 場)不喜歡了?然後你可能會說凡事必有原因。原因可能是企業沒有利潤了,人們喜歡利潤。人們會關注下個季度的公司情況,但是我覺得下個季度沒那麼重要。 (譯者註:市場無法總能提供大量便宜到離譜的股票,畢竟熊到大蕭條程度的那種便宜,一輩子也許碰不到1、2次。)
問題:Tweedy Browne注重定量,巴菲特的更多定性。那麼你的取向?
SCHLOSS: 我更傾向於在Tweedy Browne那邊。沃倫·巴菲特做的很棒的,甚至是空前絕後的。但是,我們不能像他那麼做。你要做你自己有把握的事情。現在,很多人想模仿、克隆巴菲特。 「他們會購買沃倫·巴菲特買的股票。但我不會這樣做。我們運作合夥公司來進行投資,年復一年,我們買入,然後漲起來後我們賣出,我們儘量會買便宜一些的公 司。(譯者註:沃爾特·施洛斯接的是格雷厄姆的衣缽,對股票的便宜與否會有較嚴格的要求,而巴菲特在價值的判斷部分也看重未來,而未來是難以量化。)
現在,如果我們買股票,和沃倫·巴菲特買的一樣的只有一隻,就是房地美,它從10美元漲到50美元。孩子,那是很棒。我們出售了它。但是,如果你不賣,然 後市場變化,房地美從50美元跌到25美元,我的夥伴虧了50%,那年我們的投資虧了30%,他們把錢都抽回了,因為你不能虧30%。查爾斯·芒格虧過 30%,而且是連續兩年,他管理的是他自己的錢。
所以,你必須是瞭解你的那些投資人。他們相信你,但是他們不喜歡他們的錢虧30個百分點。我們也不想自己的錢虧30%。所以,如果你買那些「優質」的公 司,一般都帶著成長性,這些公司可能會遇到打擊,,我們的合夥投資人不是那些「尖端的」,我們要設法保護他們,因為輸錢和賺錢我們都要承擔相應的比例。如 果你買了那些「優質」的公司虧了錢,他們會非常非常不高興。所以我對那些貴價的股票不感興趣。(譯者註:所謂「優質」是市場的看法。沃爾特·施洛斯覺得巴 菲特很多持股都不便宜,所以不會買。有什麼樣的投資風格,就會有什麼樣的投資人。就像巴菲特說的有什麼樣的公司就會有什麼樣的股東,大家趣味相同才走到一 起。)
當然也有人依靠投資這些「優質」公司賺了大錢。所以,再一次,你要做你有把握的投資。我們覺得買的舒服有把握的公司是風險有限的,我們會買很多。正如沃 倫·巴菲特說的,持有一個投資組合是為了「無知」做對沖,我覺得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確的,因為我們不會到處去調研,好像彼得·林奇做的那樣。他是在自虐,他 一年去調研300家公司,他不停的從一家公司到另一家。
那不是我們的方式。格雷厄姆也沒這樣做。格雷厄姆的觀點是,這些公司的董事,對公司的得失負責。如果一間公司沒有運作好,改變管理,使公司做得更好。這要 花更長的時間。沒有公司想要不斷賠錢,他們會做努力。他們或者合併或者改變管理。所以我們不會花大量時間去和管理層或者合夥人談。我們也根本不想被投資人 問這問那。
從情緒上來說,我發現股市有時非常不愉快,我不想聽10個人向我哭訴。如果他們不高興,你或許不在這個位置上感受不到,但是我可不希望聽他們嘮嘮叨叨。如 果他們不願意,那就走吧。老兄,我們幹這一行差不多40來年了,我們知道怎麼幹是行得通的,我們很盡力,我覺得你要瞭解和信任我們。因此,我們的投資人會 留在我們身邊,希望如此。(譯者註:沃爾特·施洛斯在吐槽,他以自己為例表明不喜歡投資人對管理層指手畫腳。所以,他也不去主動管理,去幹預他投資的那些 公司。)
問題:你們啥時會接受新的資金加入?
SCHLOSS:我們每年都會接受些新的資金進來,如果有餘地,我們會接受有限合夥人。
問題:那你去年說你不接受新資金?
SCHLOSS:去年我們是沒接受任何人的。
問題:但是今年你說……
SCHLOSS:如果有人拿著一百萬哭著喊著要給我們,那也行。我不知道我們的合夥公司是不是還有新增資金的餘地,因為已經滿滿噹噹了。我會試著做些小小的改善。
問題:你的投資回報是多少?
SCHLOSS:你的意思是那些股票?
問題:是的。
SCHLOSS:
然後我說,好吧,沃倫,什麼價?他說我以成本價讓給你。我說「OK,我買」。聽上去好像挺簡單,也不多,6.5萬美元,但是在當年,那可是一大筆錢。一共5家公司,後來我們處理掉了。他們後來漲的都挺好,我們留下一隻叫「Merchants National Properties」,我14美元買的,他們想收購回去,他們可不想以$533每股的價格買回去。所以當年那些小公司有很多賺錢機會,不過那是35年前。
問題:巴菲特一直說要集中投資,不過好像你不是這樣的?
SCHLOSS:從心裡來說,我們做不到。沃倫是傑出的,他不僅是好的分析家,而且他很有很好的商業眼光,他知道,我的老天,他買了一家公司,然後那些傢 伙拚命為他工作!沃倫不僅有很好的商業眼光,他對人的判斷也很準。所以他做的很棒。巴菲特可以找到5間公司都是做金融的,並且理解這些公司,他很擅長,但 是這些我們可做不到。你要知道每個人都有能力圈。
問題:你有涉及到商品投資嗎,你說「銀」是否被低估?
SCHLOSS:我對商品投資沒有涉及。Asarco是間從事銅的公司。我不知道銅是不是會下跌,我只是考慮股票價格是否便宜,我不需要知道銅價或者銀的價格走勢。我對商品走勢沒啥看法,這節省了我們大量的時間。
問題:你賣空嗎?
SCHLOSS:我以前曾經做過幾次,當時我們總被賣空搞的很煩惱。所以我們再也不做了。
注一:Walter Schloss, 『Superinvestor' Who Earned Praise From Buffett, Dies at 95 ,http://www.bloomberg.com/news/2012-02-20/walter-schloss-superinvestor-who-earned-buffett-s-praise-dies-at-95.html
注二:演講來源http://www.grahamanddoddsville.net/wordpress/Files/Gurus/Walter Schloss/Schloss-Sixty-Five-Years.pdf
------------------------------------------------------------------
以下是1984年沃倫.巴菲特在哥倫比亞大學發表的演講《格雷厄姆-多德都市的超級投資者們》中關於Walter
第一個案例是沃爾特·施洛斯。沃爾特從來沒有唸過大學,但他在紐約金融協會參加了本傑明·葛雷厄姆的夜間課程。沃爾特在1955年離開Greham— Newman公司。以下是「亞當·史密斯」——在我和他談論有關沃爾特的事蹟之後——在《超級金錢》(Supermoney,1972年) 一書中對他所做的描述:
他從來不運用或接觸有用的資訊。在華爾街幾乎沒有人認識他,所以沒有人提供他有關投資的觀念。他只參考手冊上的數字,並要求企業寄年報給他,情況便是如此。
當沃爾特介紹我們認識時,他曾經描述「他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是在管理別人的資金,這進一步強化了他對於風險的厭惡。」他有高尚的品格.並以務實的態度自持。對他來說.金錢是真實的,股票也真實的——並從此而接受了「安全邊際」的原則。
沃爾特的投資組合極為分散,目前擁有的股票遠越過100支。他瞭解如何選股,將價格遠低於其價值者出售給私人投資者。這便是他所做的一切。他不擔心目前是 不是一月份,不在乎今天是不是星期一,也不關心今年是不是大選年。他的想法非常單純,如果某家公司值一美元,若我能夠以40美分買進,我遲早會獲利。他便 是如此不斷地行動:他所持有的股票種類遠比我的多——而且比我更不關心企業的本質;我對沃爾特似乎沒有太大的影響力。這是他的長處之—,沒有人能夠對他產 生足夠的影響力。
附圖:沃爾特·施洛斯1966-1984年投資業績
|
||||||
七年前,周子瑜不怕起薪低,到八十五度C當店員;現在,她已是八十五度C在中國的區域營運經理,管理三十七家店,年薪更翻至三倍,上看一二○萬元!她如何從小店員跨越台灣海峽,搖身一變為超級店長? 撰文‧林讓均 位於中國浙江省中部的台州市,是許多台灣人感到陌生的地方,市區距離蘇、杭等二線城市還需要一、兩個小時的車程,循著台州的主幹道前進,路旁卻發現了一塊台灣人再熟悉不過的招牌——八十五度C。 這家四月底在台州開幕的八十五度C椒江店人聲鼎沸,一位高瘦亮麗的年輕女性在人群中穿梭,忙著指揮現場。「聽您口音,您是外地來的吧?」一位客人問起,原來她是八十五度C掌管中國浙江區的區域營運經理周子瑜,而且還是一位道道地地的台灣人。 這位為八十五度C展店五十家的女戰將周子瑜,現年三十三歲,很難相信,五年前,她還只是位月領二萬一千元薪水的小店員;五年後,她已成為獨霸一方的超級女店長。 周子瑜從台灣八十五度C的基層店員做起,二○○六年隨著八十五度C進軍中國,一路歷經襄理、副店長、店長與督導等位階,一直爬到「區域經理」的位置,可說是搭著西進列車、把職涯舞台變大的典型例子。 從基層店員做起 拚勁十足 高層欽點西進拓點時間回到○四年,周子瑜偶然路過住家附近的八十五度C頂溪店,一眼望見擴大徵才的海報,上面「有機會當店長」的招募字眼,吸引了高中開始就在服務業打工的周子瑜。 當年二十五歲的她想在連鎖餐飲業找一份「有前途」的正職工作,只是沒想到八十五度C的基層店員竟只有二萬一的月薪,比前一份工作少了一萬多元。但為了一圓夢想,周子瑜不怕起薪低,邁出了店長之路的第一步。 當時八十五度C在台灣快速展店,表現獲肯定的周子瑜在兩年內就連升兩階,從儲備幹部到襄理,還成了「千中選三」的幸運兒,被八十五度C高層欽點赴對岸打天下。 ○六年,八十五度C在中國開設的前幾家店,包括位於上海的一號店「福州路店」,店長都是周子瑜。成為台灣連鎖咖啡店的登陸女先鋒,表面風光,背後卻是困難重重,因為在中國的管理難度加倍,連教育訓練都得從頭做起。 「店員是不喊『歡迎光臨』的,一來他們沒聽過別人喊,二來他們覺得自己只是來打工的,沒必要!」周子瑜苦笑說,她只能站在店門前帶頭喊,提醒大家「這就是 台灣的服務態度!」此外,周子瑜初期因不懂上海話,請客人改講普通話,反被客人削一頓,「你來上海做生意,就要會講上海話!」異鄉的種種不適應,讓周子瑜 因挫折想家而躲在棉被中痛哭。不甘心就這麼無功而返,擦乾眼淚,她告訴自己一定要通過這項考驗,成為中國最優秀的女店長! 修煉一:學習在地眼光 聽懂上海話摸清民情 第一步,就是先彎腰融入當地文化,她捨棄台灣經驗,重新學習以在地眼光看待所有事情,下班時她央求大陸同事帶她去人最多的地方逛街、吃飯,藉此體驗風俗民情,因此不到半年就聽懂上海話,工作也漸入佳境。 八十五度C的第一家店開幕時,即以「現場烘焙」、「烘焙+咖啡」的獨家商業模式,再加上台灣式服務,在上海一炮打響名號,每天店門口都是大排長龍。 周子瑜笑說,第三個月後營業額大爆發,在沒有做活動的情況下,連續三天日均營收突破人民幣八萬元,讓站在第一線的她,「收錢收到手抽筋!」八十五度C從此邁入快速展店期。 第一年,周子瑜就闖蕩大江南北,協助公司開了十多家店,自己也在一年半內升為區域督導,成為掌管五家店的大店長。 隨著店數愈管愈多,她依然把自己當小店長,忙得不可開交。「子瑜,妳幹麼自己跳下去做呢?」當時,她跟著大陸幹部一起巡店,陸幹常提醒她巡店時應該保持客觀,不要只顧著在第一線帶頭衝。 修煉二:充實管理知識 指揮大軍更有效率 原來,這些從中國肯德基跳槽到八十五度C的陸幹,從外商身上學得系統化管理知識,認為「SOP」(標準作業流程)更勝於「事必躬親」。 一語驚醒夢中人,她開始虛心學習不足的管理知識。因此,周子瑜在升上督導之後,有大約半年的時間調回總部,幫忙建置各種業務的SOP流程,並學習ERP(企業資源規畫)、報表製作等管理工具。 她反省,事必躬親很符合台灣人「拚」的精神,也正是自己成功的特質,然而隨著八十五度C一年百家的展店速度,需要更系統化的管理知識,才能指揮大軍。這是她的第二個修煉。 脫胎換骨的她,隨即被調派到第二個戰場——北京。 當初八十五度C挾著在上海暴紅的氣勢,認為到北京一定也會成功,根本沒做任何促銷活動,展店模式也複製上海經驗。後來周子瑜協同上級長官到現場一看,才發現大錯特錯! 「我剛到北京門市時,常有客人指著八十五度C的招牌,問我這家店究竟是賣什麼的!」周子瑜實地探訪當地市場時,才發現北京客人不若上海人愛嘗鮮,因此當地領導品牌如「味多美」,顧客的品牌忠誠度都很高。 「當初門市設點時,以為只離目標客群一條馬路,應該沒問題,但實地一看,北京一條馬路就有十四線道,難怪客人不願意過馬路來買麵包!」她很驚訝。 修煉三:量身打造新產品 北京業績翻紅入教材 於是,周子瑜開始了搶救業績大作戰,首先從「敦親睦鄰」做起。她動員所有門市人員,深入附近社區發送試吃麵包與咖啡,並重新介紹自家品牌、強調有外送服務。此外,還請廚師開發了一款當地市場常見的小甜點「老婆餅」,意在吸引客人來店。 對門市員工,她也花了一整季的時間來重整夥伴關係、凝聚共識。看到北京同事士氣低落,就整批召回公司做教育訓練,並仔細說明未來的晉升管道,「讓他們覺得 只要努力,夢想就不會遠,是可以握在手中的!」不到一年的時間,北京在中國八個區域評比中衝到第二名,業績一度成長近一五%。周子瑜達成了這個「不可能的 任務」,證明自己有因地制宜、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完成了邁向超級店長的第三個修煉。 這個「北京經驗」,還被總公司列入教材,八十五度C公關經理鄔楊涵就說,往後他每到一個城市宣傳,一定說明三個重點:「八十五度C要來了、是賣什麼的、有 哪些特色」,並強調「別再自以為很牛(厲害),到別的城市,人家根本不認識你!」「子瑜有三個特質,一是站在第一線和員工打拚;第二,總是正面態度、笑臉 迎人;第三則是有冒險精神,派她去哪,就去哪!」八十五度C大陸區副總林明哲說,有這些特質的人,就是服務業最想要的外派人才。 登陸才短短五年,周子瑜從管一家店的小店長,搖身一變成為管三十七家店的「超級店長」。而相較於當初入行時,年薪更是翻漲至三倍,上看一二○萬元,這還沒算上一○年八十五度C(F-美食)上市時配發、目前市值近百萬元的股票。 四月一日,周子瑜的管轄地又新增浙江區,她在辦公室貼了一張浙江的全區圖,上面插滿代表門市所在地的圖釘。今年,周子瑜的戰績圖上,預計還會插旗十到十五家店,「超級店長」周子瑜在不斷展店的同時,也把自己的職涯格局不斷放大! 周子瑜 出生:1979年 現職:85度C營運經理(浙江區) 經歷:手機店店員 肯德基工讀生 學歷:亞東工專製衣工程科 周子瑜超級店長必殺技 1. 中國各地文化差異大,學習融入當地生活。 2. 店數愈管愈多時,導入系統化管理。 3. 與大陸員工建立共識,凝聚向心力。 4. 因應當地民情,推出促銷方案。 職級:跳4級 「襄理」→登陸5年,晉升「區域經理」管店:多37倍 在台單店,管12人→目前管37店,約450人薪水:變3倍 年薪40萬元→目前年薪120萬元 |
|
||||||
靠著訓練有素的記帳術,及嚴謹的理財態度,上班族林妙津將家中財務處理得井然有序,把「家庭利益極大化」當作理財目標。現在,她靠著每年八%的穩健投資收益及八位數存款,替家人建築一個安全的堡壘。 撰文‧歐陽善玲 某天清晨,我從好夢中醒來。看了身邊的小女兒Amanda一眼,頓時被她純潔的臉龐吸引住。透著微亮日光,有種難以形容的柔和、朦朧美,好像天使一般!我 忍不住拿起相機,把這畫面拍了下來,放在網路上與親友分享。此時,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刻。」三十五歲的上班族林妙津一臉幸福地說。八年前,她初嘗為人母 的喜悅,如今已有兩個漂亮、開朗的小孩。 過去幾年,她是位稱職的家庭主婦,現在則是一家外商資產管理公司的祕書。如果要她想像一下,人生中最幸福美麗的景色是什麼?答案肯定是給孩子一個沒有煩 惱、舒適安全的生活環境。但話說回來,想要達到這個境界,確保金錢無虞,家庭資金防護網牢不可破,絕對是最重要的前提。 「結婚前,我是有錢就花的享樂主義者。不要說從不記帳、對金錢沒有概念,喜歡的東西也是看中意就買,從不節制。」她說,「當時一人飽全家飽,只要對自己負 責就好。而且我有賺錢能力,錢花光了再賺就有,或是省吃儉用、餓幾頓也沒什麼大不了。」不過,林妙津有了小孩後,這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想法,有了一百 八十度轉變,「不論婚前或婚後,我和先生從未針對『家裡的錢該誰管』這件事進行討論;但很自然地,他將所有的錢都交給我管;而我也因為他的信任,以及對小 孩、家庭的責任感,徹底轉性。」管錢第一步 釐清家中現金流手握家中財務大權,林妙津對金錢的態度跟著認真起來。「我是一個很沒有安全感的人,有了小孩後,對『安全感』的要求變得更高;要讓我感到舒 適安穩,最基本條件就是沒有經濟壓力,過著資金不虞匱乏的生活。若要我訂出一個『安全量表』,我認為可流動資產部分,數字至少要五千萬元。」事實上,林妙 津的家庭經濟條件比一般上班族優渥,不過為求內心踏實,充分了解家中現金流向是她免於不安的第一步。而這當中最笨、卻最好用的方法,就是不偷懶,好好記 帳。 她說,「二○○一年,我擔任一家英商台北分公司的經理,當時總公司都會把帳務做好,不需要我額外花心思記帳、管帳。但我仍會好奇自己對公司的獲利貢獻如 何,加上年輕,有自行創業、開公司的想法,所以就試著將公司的開支項目逐一記錄下來,做成預算計畫。」林妙津記帳之後,發現很多有用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 是,自己對現金流向變得很有概念,能權衡各項支出的輕重及必要性,有效開源節流,而這也是家庭理財的首要任務。 後來因緣際會,林妙津到了美國,由於工作關係常需要跟會計師接觸,這段期間,她學會看懂公司帳目,更加肯定事先做好預算的重要。 防漏財 節約、補救雙管齊下尤其第一個小孩出生後,家庭收支跟先前截然不同,必須藉由記帳方式,掌握家中財務輪廓及生活面貌,避免不必要的開銷。「從會計項目與金 額可看出,沒有小孩時娛樂相關支出項目較多,金額也較大;有了小孩後,生活基本開銷就會比較多。」舉例來說,有小孩之前,林妙津家中外食居多,且選擇的餐 廳都相對高檔;服裝穿著上,也因為沒有照料小孩的顧慮,不需遷就行動方便、舒適或耐髒的衣服,而是極盡所能打扮,衣服平均單價也較高。 又像是住家方面,有了小孩後,安全舒服的居家條件,一定凌駕在品味、風格之上。諸如此類的生活改變,都可透過家庭帳一目了然。「詳細記帳,讓數字說話,就 能輕易找出財務破洞,防止漏財及不當花費。」她說,剛開始記帳時,要將花費分門別類、妥善編製各會計項目確實不容易,但可利用「食、衣、住、行、育、樂」 六大分類,初步設想日常開銷種類,執行起來就容易許多。 比方說「住」的部分,會計科目包括:房租、管理費、家事服務、家具家飾、水費、電費、公用電費、瓦斯費、室內電話費、網路費、爸爸手機費用及媽媽手機費用;「衣」的部分,則依照家庭成員編列,分別是爸爸治裝費、媽媽治裝費、姊姊治裝費、妹妹治裝費及洗衣費。 她分享,「衣」的部分因為是各自獨立記帳,所以「責任區分」明確。例如,兩個小孩的衣服費用不斷增加,原因可能是外套穿到學校,或出去玩的時候弄丟了,才會一直買衣服。找出問題後就對症下藥,像出門前多叮嚀幾次,或建立賞罰制度,小孩也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編列預算 每年國內外旅遊盡興玩另外,很多人抱怨明明沒花什麼錢,但錢就是留不住,存錢實在很困難。如果做好記帳工作,便可掌握錢的流向。「像車子的相關費用其實非 常高,基本支出就包括稅金、保險、保養、油資、停車費,如果一個不小心,還會有交通罰金及事故賠償等,更不要說偶爾去洗個車、美容一下。」林妙津補充,要 是不記帳,這些沒有直接「用在自己身上」的錢,就完全感覺不出來。 家庭帳除了有預警效果,還能幫助自己提早規畫家庭活動,像生日、節慶及度假旅遊等。尤其以家庭開銷比例來看,「樂」是年度重大支出,占總開銷約三成左右。這部分細項包括:禮物禮金、書籍費、美容美髮美甲、娛樂及度假費用。 這筆款項,向來是家庭財務支出重點,且牽涉到特定日子,如親友的婚禮、長輩生日或重要節慶,都必須事前規畫、排定行程,因此須連同預算一併考量。「像去 年,全家出國度假費用較高,但今年小孩有其他課程安排,暑假不會再到國外旅遊,費用就能省下來。」她強調,「儘管沒有國外度假計畫,每逢星期假日,小孩的 戶外活動也不少。後來發現,國內好吃、好玩的地方很多,女兒們玩得也很盡興,不一定要花大把鈔票去國外度假才叫享受。」現在,只要某項花費超過平均水準, 林妙津就會「警鈴大作」,找出漏財根源。如果是必要開銷,她就會在其他項目節省一些;如果是不必要的花費,她也會適時提醒家人,進行節制消費的動作。 除了生活所需六大項目,她的帳目還有「醫療保險」及「其他」共八類。醫療保險部分,扣除醫藥費、勞保、健保外,剩下便是家人的保險。「我的保險規畫很簡 單,首先家庭經濟主要來源、也就是先生的保額一定最高,因為平時家裡就有其他財務規畫,所以大人的保險我只買意外險。至於小孩,平時看病有健保就夠了,保 險部分我也只幫他們買儲蓄險。」保險重點在意外 投資重點在穩健林妙津解釋,家中收入扣掉日常生活八類支出後,剩下來的資金約八成進行投資活動,手邊現金只留兩成。正因為自己是有計畫的理財,所以就算突 然有手術等較大額的醫療開銷,或臨時要用大筆資金,都不至於手頭緊迫,拿不出錢來。 換句話說,保險的目的在「以防萬一」,如果發生意外,家中經濟支柱垮掉,才需要一筆較大資金去支應固定開銷。 「很多人急著幫小孩買保險,認為愈早買保費愈便宜;但其實小孩沒有賺錢能力,壽險保額對父母或家庭來說意義不大,不如幫他們把錢存下來,長大以後使用。」林妙津幫兩個小孩各自買了儲蓄險,一年保費約三萬多元。以去年醫療保險類支出來看,約占年度總開銷一五%。 記帳,是管控現金流的好辦法;而善用理財工具,則是將資產變大的不二法門。「家庭收入扣掉必要支出後,有八成資金投入股市及美國房地產。」林妙津說,過去 先生在美國工作,所以有機會在當地置產。以目前美國租屋行情計算,扣掉房貸、保險、稅金及管理費後,一年租金報酬率約七%。 投資熟悉產業 靠每年配息讓資產長大另外,由於先生在電子業上班,對於公司的上下游廠商、產品結構,以及整個產業生態都很熟悉,股票投資自然也以相關行業為主。林妙津算 了一下,股票部位每年報酬率約五到八%,「這些都是我們很有把握的公司,經營穩健,老闆樸實可靠,雖然不是讓你一夕致富的飆股,但每年穩健配息,股息殖利 率比銀行定存好很多,資產能穩健長大就很理想。」林妙津除了是家中財務大臣,為了讓先生在工作上全力以赴,她還身兼「康樂股長」,安排家中大小活動,且時 時機會教育,培養小孩正確的金錢觀。她分享,「像我常常跟女兒說,花錢買東西時,要先想一下有什麼方式,可以不花錢卻能達到同樣的效果。例如,想看的故事 書,可以先跟圖書館借;想玩的玩具,可以跟朋友交換。教小孩分辨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長大後自然就懂得勤儉節約,不會過度消費。」林妙津靠著 訓練有素的記帳術,以及嚴謹的理財態度,將家中財務管理得井然有序,「這是我老公的智慧。他將家中財務全權交給我處理,其實感受到的壓力更大,自己就會把 『家庭利益極大化』當作理財目標。」而眼前林妙津最大的理財目標,就是在台北市買一間適合家人居住的房子。她說,現在租的房子其實很理想,有公園綠地、學 區又好,最重要是社區鄰居結構相仿,都是有小孩,且年紀相當的小家庭。 「不過周遭鄰居之前買一坪四十萬元,現在卻要買到一坪一百萬元,雖然有能力負擔,卻也很難說服自己下手。」林妙津不改精打細算本性,除非有中意的物件,且價格也相對合理才會出手,否則她仍將持續為家庭財務把關,盯緊每一塊錢的流向。 林妙津 出生:1977年 現職:資產管理公司祕書 經歷:電子公司業務經理 學歷:台大外文系 家庭:已婚,育有二女 林妙津的 家庭財務計畫書 步驟1 家庭財務目標: 1. 短期:在台北市購屋(坪數約60坪,有公園綠地、學區良好的優質社區),目前居住地參考價約7000萬元。 2. 長期:流動資產(現金、股票)至少5000萬元。 步驟2 階段性財務目標:每年存款至少達到500萬元。 步驟3 可行性收支目標:1. 生活開銷占總收入30%以內。 2. 總收入的56%進行股票投資,挑選現金殖利率5%以上、經營穩健的公司。 3. 剩下14%當作緊急預備金。 步驟4 定期檢視程序: 1. 平日蒐集所有發票,分類歸檔,月底將所有明細登錄家庭帳,並檢討改善。 2. 每年檢視股票投資收益,追求穩定配息。 林妙津記帳表圖解 衣的記帳方式 類別 項目 1月 2月 3月 11月 12月 合計衣 爸爸治裝費 0 0 0 67,911 0 74,246 媽媽治裝費 0 0 9,595 10,448 9,232 63,977 姐姐治裝費 0 0 0 3,593 1,725 10,555 妹妹治裝費 0 0 0 1,639 1,715 7,271 洗衣費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2,000 眉角1 依家庭成員分類 有效管控每個人的消費頻率及預算。 眉角2 與上月比較 媽媽11月治裝費過高,下個月要少買一件衣服。 住的記帳方式 類別 項目 1月 2月 3月 11月 12月 合計住 房租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600,000 管理費 4,800 4,800 4,800 4,800 4,800 57,600 家事服務 4,000 8,000 4,000 4,000 4,000 52,000 家具家飾 0 0 55,000 7,480 0 66,530 水費 535 0 535 577 0 3,167 電費 1,516 0 1,204 989 0 11,412 公用電費 1,348 0 1,228 1,102 0 9,403 瓦斯費 829 0 1,041 270 0 4,461 室內電話費 292 362 216 271 292 3,816 網路費 85 506 990 899 899 8,539 爸爸手機 0 575 165 334 277 4,234 媽媽手機 1,152 334 246 1,170 626 10,354 眉角3 詳細列出子科目 這部分金額占總費用最高,分類也最雜,所以連社區「公用電費」也要記錄,可觀察是否有不當用電情況。 林妙津的私房管帳要訣 1. 將家庭開銷初步分成「食衣住行育樂」六項。 2. 每一大項之下,再依家庭成員細分子科目。 3. 每月累計加總後,再與上個月或去年同期比較。 4. 找出異常數字,並檢討原因。 5. 改善問題或節制消費,下個月再追蹤。 林妙津財務整理4心法 財務工具:善用記帳控管家庭現金流。 嚴控費用:大人只保意外險,小孩只買儲蓄險。 業外收入:股票只買穩定配息且自己熟悉的公司。 家庭教育:灌輸小孩「不花錢」也能解決事情的想法。 |
|
||||||
過去在國營事業上班的陳金芳,全家只靠他一份薪水生活,他何以能在五十歲前擁有千萬元以上存款,五十六歲時年領八十五萬元利息安心退休? 原來,我們只要及早產生四個覺悟,訂下明確目標,五十歲後真的可不必再為錢煩惱! 撰文‧謝富旭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五十六歲的陳金芳,用這首宋朝無門慧開禪師的詩偈作為自己現在生活的寫照。 如果這首詩偈讓你「霧煞煞」,看看陳金芳退休的日常作息,就明白了:早上七點半,起床吃完早餐後,去住家附近象山健走。 九點半回到家,休息片刻後,騎腳踏車去台北信義區某家號子看盤。 十二點半回家,與太太下廚做午餐,飯後看完書報小睡片刻。 下午四點,騎腳踏車健身。 下午五點半,陪太太上攝影課。 晚上六點半回到家,與太太、女兒共進晚餐,享受天倫之樂。 偶爾去銀行打開保險箱,為心愛的二十幾只價值不菲的古董錶上鍊擦拭;或受邀去知名錶廠和錶店為員工上課。 這樣的生活看似平淡,卻是大自在。陳金芳的人生座右銘正是:「生命可以不完美,但要幸福、自在!」他不諱言,自己五十歲後,就不再為金錢煩惱。而今他能享受日日好時節的瀟灑愜意,一切基礎都建立在財富自由上。 為了接受《今周刊》採訪,陳金芳特別列了一張自己的財產清單:除了保留約新台幣五五○萬元作為台股與外幣的短線操作,其餘新台幣二千五百萬元平均配置在躉繳美元計價養老保單、澳洲昆士蘭州政府公債、韓國股市連動債保險、南非幣定存以及新台幣三年期定存。 「這是新加坡的理財專員為我規畫的,人家真的很專業,在如此低利息的年代,就是有辦法幫你生出每年三%到四%的穩定報酬。」陳金芳趁著到新加坡旅遊時,在 當地銀行開戶,現在每年坐領至少八十五萬元利息,「我與太太兩個人每年頂多花六十萬元,多出來的錢剛好可以拿來孝敬我母親,讓她每年出國玩。」陳金芳在國 營事業上班,但他沒有優惠存款利息,當過老師的太太,早在十五年前就辭職陪小孩子出國念書,也沒有享受到任何福利。之前家中所有開銷,都靠他包含年終與三 節獎金,一年約一四○萬元(退休前五年平均數)的固定收入支應。 覺悟一:存小錢靠紀律 存錢搭配跟會 三十二歲賺得第一桶金這份薪水得養家、養老母親、供女兒出國念書……對一個居住在台灣物價最高的台北市中產階級家庭而言,陳金芳竟能在五十五歲前還清房貸,並擁有三千萬元以上的現金,實在罕見。 這主要歸功於他在理財功課中的四個覺悟,每一個都讓他在人生不同的關鍵階段,財富累積大步前進。 陳金芳的父親從事除草劑代理生意,相當成功,但中年即因交際應酬過度,患上肝疾長期臥病在床。「我的母親很了不起,她白天在衛生所上班,下班後種菜養豬, 還要照顧我父親和三個孩子。」陳金芳說,母親不僅在節流上條理分明,帳簿巨細靡遺;在開源上更有一套,賣豬仔的錢成為家中經濟支柱,「我們家三個小孩從小 就要分攤很多農務。」母親辛苦持家的榜樣,深深烙印在陳金芳的腦海中。 為了分擔家計,陳金芳從台中一中畢業後,以師範大學為第一志願,讀完師大物理系,拿到每月八千元的獎學金,進入清華大學核子工程所攻讀碩士。 「從讀大學開始,我就很愛賺錢,經常兼完家教後回到寢室,已過了熄燈時間,只好拿著書本到餐廳念書。」求學時期,陳金芳的收入已與一個上班族相當,卻沒存 到錢。他搔搔自己後腦勺害羞地說:「因為我很喜歡一個女孩子,為了追求她,錢幾乎都花光了!」他自嘲說,「這大概是我這生賠最慘的一筆『投資』。」當完兵 出社會賺錢後,陳金芳自我要求至少把收入的二分之一存下來,參加同事的互助會。結婚後,他與太太商議,決定把家庭財務大權交給「最愛錢」而且「最懂錢」的 人處理。「那個人就是我,我管錢後第一件事就是:太太與我每天最多只能帶兩千元出門,這樣可以從支出源頭控管,也達到『彼此牽制』的效果。」陳金芳說道。 就這樣,一對上班族小夫妻,靠著紀律嚴明的存錢與跟會,才五年多,陳金芳三十二歲那年就存到第一桶金,在台北市買了戶小套房。數年之後,他賣掉小套房,在台北市信義區再購置一戶三十幾坪的公寓,居住迄今。 覺悟二:學經驗靠實戰 搭上瘋股浪潮 「最多買一半 獲利存一半」除了跟會,陳金芳也搭上一九八○年代末期全民瘋股的浪潮。「我鑽研當時最熱門的波浪理論,還滿準的,現在就不怎麼管用了。」他說。 一九八八年,證所稅復徵導致台股連續大跌十九天,陳金芳第一次遇到投資大考驗。「我大約有三十幾萬元的股票部位,眼睜睜看它每天一直跌,無法執行停損,就 一直抱到加權指數二千多點!」但是,這一波崩跌危機,陳金芳做了一個大膽決定:再拿二十幾萬元加碼買進太設、國建、亞聚、彰銀等原本套牢的股票。 「我不知道那算不算危機入市,那時候我認為,台股無量下跌,其實與經濟基本面無關,只是股民恐慌情緒使然。其次,我抱著要與我的持股長期抗戰的心態,所以錢就這麼砸下去了!」陳金芳解釋說。 結果,八九年至九○年,台股展開有史以來最瘋狂的牛市行情,陳金芳在這波行情中大賺數倍。雖然九○年台股從一二六八二點歷史最高點再次崩跌至二千多點,陳金芳卻僅受輕傷;之所以持盈保泰,他歸因於「最多買一半,獲利存下一半」的關鍵心法。 「買股絕不買滿,一定留一半的現金;每當賺錢時,把至少一半的獲利存起來,或用來多繳一些(當時利率較高的)房貸。」他解釋,「這是克制貪婪,對無知保持 警覺性最簡單的方法。」因此,即使在最高點一萬二千多點,他在獲利後持續減碼,因此台股部位也僅占總資金不到二成,所以後來崩跌時,損傷有限。靠著台股的 獲利與本業薪資儲蓄的累積,在四十三歲那年,他的現金部位首度突破了五百萬元。 覺悟三:守財富靠分散 投資外幣 只要利率夠高就不擔心不賺隨著資產的成長,陳金芳亟思分散風險之道。「因為女兒出國念書,接觸到了外幣,結果為我投資理財又開了一扇窗!」陳金芳投資外幣 的心法很簡單:先看利率,再看匯率。只要利率夠高,除非這個國家垮了,否則只要耐心等待,總有賺回來的一天。 二○○三年,他陸續把一半資金轉往外幣定存,分別買進紐幣(當時利率七.一%,新台幣定存利率僅二%)、澳幣(利率六.五%)與英鎊(利率六.二%),買進總金額達新台幣二百多萬元,一直抱到○六年才陸續出脫。 三年間,三種外幣帶進高達新台幣七十五萬元的匯兌及利息收益,同一期間如果只放新台幣定存,利息僅十二萬元。 四十二歲至五十歲,也是陳金芳職場最輝煌的時刻,職級與薪資每年提升。他記取父親生前的教訓,遠離不良嗜好,培養收藏古董名錶興趣,怡情兼保值;加上股市與外幣投資獲利,不僅繳清了房貸,也讓現金部位在五十歲前達陣一千萬元。 前幾年金融海嘯後,台股跌到四千多點,陳金芳又複製一九八八年證所稅事件賺危機財的手法,加碼二百多萬元買進台股,兩年多淨賺超過一倍。同時間他也趁低加碼澳幣與紐幣,獲利兩成以上。 「每個人一生會遇到好幾次市場崩盤的機會,你能不能掌握機會,不是靠運氣,而是在考驗你平常資產配置的基本功有沒有做好,有沒有累積足夠的理財知識,讓你有膽識危機入市。」陳金芳說。 覺悟四:賺大錢靠危機 趁金融海嘯加碼 兩年賺一倍「與其想靠買樂透發財,不如好好地學投資理財,一生中只要掌握住二至三次危機入市,就可以少奮鬥好幾年。」去年,陳金芳任職的國營企業推出優退方案,他衡量女兒已經出社會賺錢,自己的老本光靠每年孳息就可輕鬆過活,於是申請退休。 「人生就是三個二十五年,第一個二十五年被呵護;第二個二十五年要照顧別人,累得像頭牛;只有第三個二十五年才能做自己。」「我有好多夢想要實現啊,要當志工、做公益,把自己的專長與財富做更有意義的運用。」陳金芳感性地說。 想好要怎麼過人生的第三個二十五年了嗎?從訂定五十歲不必為錢煩惱的目標開始吧! 陳金芳 出生:1956年 現職:已退休 經歷:國營事業中階主管 學歷:清華大學核子工程研究所 退休後把大部分資產 放在養老險 ──陳金芳現有資產配置 35%躉繳型養老保險 10%南非幣定存 12%新台幣定存 18%紐幣計價澳洲昆士蘭州政府債 10%台股短線操作 10%澳幣定存 5%其他 關鍵四覺悟讓陳金芳財富大躍進 覺悟一: 父親臥病在床,家中財務吃緊,從母親處學到存小錢也能理出大財富的道理。 32歲,存到第一個100萬元。 覺悟二:1988年證所稅復徵,股市連跌19天,股票套牢。因及早學習投資,從犯錯中摸索致勝方法,在台股第一次登上萬點後,獲利逾200萬元。 43歲,存到第一個500萬元。 覺悟三:懂得分散與多元化資產配置,是守富的不二法門。將一半的投資資金轉往外幣定存,匯差與利息兩頭賺。 49歲,存到1000萬元。 覺悟四: 掌握危機入市機會,可讓人生少奮鬥好幾年。金融海嘯逢低買進台股及原物料國家外幣,平均獲利一倍以上。 55歲,年領85萬元利息快樂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