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星投資福爾莫斯 投資雜感(二十五) 張東偉
http://xueqiu.com/9587077332/220891903年前的景像似乎又回來了。全球金融市場再現一片混亂,歐債危機、全球經濟體蕭條的預期……,這時人人都成了經濟學家,即使還沒發生的事,只要往悲觀的情
況下去想,似乎都是個英明的經濟學思維。失望、恐懼、恐慌,明明是在經歷了漫長的迷惘式下跌後開始了暴跌,卻被描繪成危機「才剛剛開始」(那之前的下跌又
叫什麼呢?)。A股也難置身其外,通脹、滯漲、大擴容……,換個名詞,反正都是未來悲觀預期的理由。前幾天,一位某機構的同仁給我傳達他們研究後的結論:
年內不會有行情了,未來2年內也不會有行情,因為……。可是就在今年5月份,他們還對我說,這次在3000點以下停留的時間將是這兩年「最短的一次」。
未
來的市場行情會怎麼樣,我想沒有什麼權威的說法。不過,看看美國從1964-1981年17年間,道指一點不漲,台灣從87年後到現在,歐州股市、日本股
市近20年來的「頹廢」走勢,的確,謹慎的人都有其道理。但是,作為投資人尤其是職業投資人,卻沒有因此而退卻的理由。因為,你可以不去買這些指數啊,這
些地區難道真的沒有好的投資對象了嗎?確實,在一個整體經濟環境不佳的市場中尋找投資對象難度大了點,但並非不可行。對於資產管理者來說,像06-07年
那樣的市場,投資人實際上是用不著你來管錢的,只有在像近兩年「不好」的市場中,職業投資人或資產管理者才顯示出其真正的價值來。如果投資都很容易(例如
非要求有個牛市環境),那還要你資產管理者幹嘛?!
對A股投資人來說,情況可能更無那麼悲觀的理由。因為,近30年來中國經濟或大量中國
優秀企業的崛起,在我看來,一個原因就是制度變遷(改革開放)帶來的廣闊無比的市場(內需和全球市場),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中國很低的要素價格(例如人力成
本)。這兩個因素在我看來,並沒有根本的消失。
首先,中國制度改革的「紅利」並未用完。很多人不是感嘆現在市道不公嗎?14億人口的國
家,你可以懷疑、痛恨各種腐敗,但制度向更合理、更能激發人們實現自我價值的趨勢是擋不住的。過度的兩級分化即使在封建時代也不可能一直維持下去,讓更多
人富起來所帶來的經濟變遷也許是中國下個階段改革紅利的主題,其中的投資機會相比已經富裕但卻面臨居高不下成本要素的歐美難道會更小更少嗎?
經
過30年的發展,中國很多方面已經趕上了歐美發達國家,例如在很多大宗商品的產量上,一些少數先富起來的階層的消費水平上,等等。但是,中國急需改善和追
趕的地方還有太多太多。例如,中國很多行業的信息化水平,中國很多領域的消費水平,……只要你仔細分析,中國市場仍然像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陸》交響曲那樣
的令人憧憬和感懷!
其次,雖然這些年來中國的要素價值已經大幅提高,例如人力成本,但是中國企業的管理效率也有了大幅提高,人力成本的增
加並未削弱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你去問問很多企業家,中國企業的未來競爭對手是誰?是要素價格更高的歐美企業,還是要素價格更低的非洲及不發達地區的企業?
把這些問題想清楚了,投資的信心也就有了。
市場的波動,就像人生理的波動。重視,但無需過分敏感。認清大局,方能瀟灑以對。對投
資人來說,巴菲特在08年10月份寫的《Buy American I am》這樣的美文,永遠不會過時。我曾要求,徐星公司的員工,至少都應該把此文熟
記背過,投資的道理,已經通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