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集中投資還是分散投資
今早在一個帖子上跟帖評論有關持倉組合的問題,引來了一些爭議。仔細想想,還是自己發一個主貼,闡明我的觀點,以供我的粉絲參考。我無意與任何人爭辯孰是孰非,我只是根據我個人投資經歷闡明自己的觀點而已,因為我知道我的粉絲當中有不少人非常關註我的一言一行,並把我作為他們學習的榜樣,所以我有必要清楚的讓他們知道我的真實想法。
對於到底應該持有多少只股,有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應該分散、有人認為應該適度集中甚至有人認為應該重倉滿倉一、兩只股的,反正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我個人的觀點是財富一定來自於重倉資產的膨脹!而那個實現的前提是“看得懂,信得過,敢下手,拿得住”12字真言。
過度分散只能說明我們對自己的持倉股看不懂、沒有信心、想賭運氣。分散持倉並不會降低我們的風險,相反,反而可能由於個人精力的問題,放大了風險同時降低了資金效率。
重倉還是適度集中,取決於我們對風險的承擔程度,取決於我們對投資標的的熟知程度以及這個標的未來成長的確定性的高低。當年我們一群老寶粉基本上都采取滿倉持有東寶的策略,之所以敢滿倉,就是因為我們看懂了這家企業和胰島素的未來並充滿信心。再比如我今年投資的新開普,開始的時候我只投入了不到5%的倉位,後來意識到倉位過輕,就迅速的加倉到了15%左右。當我發現機會比較確定的時候,我是敢於出擊的一個人。如果遇事畏畏縮縮,那不是我的風格。
專註的力量是無窮的,不論是哪個行業,如果我們希望有所收獲,獲得一定的成功,我們就必須專註。股票投資也一樣,也必須要專註。作為個人投資者,由於精力有限,我們不可能同時搞懂並跟蹤很多標的,這就決定了我們需要專註,專註於我們最能看得懂和熟悉的領域。不熟的不做,這是我們以基本面分析為依據的投資者所遵守的原則。看不懂、沒把握就不要投,就這麽簡單。
那麽,持倉多少只股較為合適呢?個人的觀點是:
資金在10W以內,持倉股不宜超過3只,最好是一只。
資金在100萬以內,持倉股不宜超過5只,最好是3只左右。
資金在1000萬以內,持倉股不宜超過10只,最好是在6只左右。
資金在1000萬以上,持倉股不宜超過20只,最好是在10只左右。
前提是我們對選擇的標的要看得懂。個人認為上述的持倉股建議數是兼顧收益、風險和個人的精力而做的一個平衡。同時研究透看懂並跟蹤幾只股票要比同時跟蹤十幾只甚至幾十只股票要容易的多。
我個人覺得很多人到股市里來過於強調風險,而忽略了收益和資金成本。不會有人告訴我:“我們來股市的目的就是保住我們的本金吧?”沒錯,保住本金是很重要的,但是保住本金方法很多。主動出擊,獲取高額收益難道不是保住本金的一種有效方法嗎?過於強調防守,而忽視了進攻,最終的結局可能就是我們的防線被別人擊破。難道進攻不是最好的防守嗎?
以資金在100萬以內為例,做一個三只股的組合,精選優選我們最看好的三只股票分布在三個行業,在公司進入高成長或者加速增長階段,股價還處於大底部的形態介入,那麽我們會使自己的資金效率大幅提高。為什麽是三只而不是一只呢?這就是對收益、風險和個人精力的一個平衡。如果三只股票中有一只遭遇黑天鵝事件,損失50%的話,那麽對我們的總市值損失大概在15%左右,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範圍。
我們做股票投資,我們完全可以把自己當作是一家沒有註冊的投資公司來運營,自己既是董事長和總經理、也是研究員分析員同時也是操盤手。一家人數眾多的投資公司尚且不能四處出擊,到處投資,何況我們是只有一個人的投資公司呢?當一家上市公司不專註,到處亂投資的時候,我們就質疑這家公司不夠專註,那為什麽輪到我們自己做投資的時候,就那麽花心呢?這真是應了那句話,說別人總是容易的。
集中投資也是投資大師們包括巴菲特、彼得林奇等所推薦的。最後還是這句話我們的財富一定來自於重倉資產的膨脹!而那個實現的前提是“看得懂,信得過,敢下手,拿得住”12字真言。
英科睿資鷹
有感於2014年11月2日星期日
經典投資學理論的一個重點就是多元化投資。然而最近兩次全球性波動加大的情況下,主要核心資產出現了同步下跌的情況。
傳統的投資組合通常會包含股票、債券和其他資產。這樣做的原因是資金從某個資產流出的同時將流向其他資產。分散投資將降低整體的風險。但是這種應對風險的手段可能即將失效。
Columbia Management分析師Jeffrey Knight表示,“在最近全球市場遭遇的兩大波動性行情之中,我們發現了一個可怕的現象——那就是所有資產幾乎都在波動加大的情況下走低。盡管回過頭來看,這兩段時間相較於整個市場的趨勢只是曇花一現,但是在宏觀政策互相影響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投資者控制風險的難度正在加大。”
換句話說,當市場出現恐慌拋售的時候,投資者將會賣出所有的資產,尋找“避風港”將變得更加困難。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英國退歐公投對市場的沖擊漸退,尤其是在亞洲市場和中國。
“只要歐洲經濟抵擋住政治不確定性的沖擊,那麽中國股市是值得關註的價值投資之地。”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大中華區投資總監鄧體順表示,英國退歐對中國基本面(比如企業獲利、經濟成長前景等)的直接影響應該很小。
英國退歐公投結果公布以來,A股僅在初期受到市場情緒的影響,上周,上證綜指一度升逾3000點。
鄧體順認為,雖然主要新興市場股市回報之間高度相關,但中國A股與全球其他市場的關聯度卻很低,從投資組合角度來說,將A股加入現有的地區與全球配置有可能成為分散風險的利器,尤其在歐洲政治格局依然不確定的背景下,A股的這一屬性有可能日益受到關註。
“今年,政治的不確定性是波動的源頭,年內英國退歐可能對歐盟整體性提出挑戰,明年是德國和法國的大選,所以這個'不確定'還是在持續發生。”瑞銀財富管理大中華區首席投資總監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胡一帆直言,下半年,美國大選會繼續給市場增添不確定性因素。
市場動蕩令投資者手上持有現金的比例大增,但胡一帆指出,全球負利率背景下,持有現金並非明智之舉,只能給投資者帶來負收益。而股票和債券投資的難度也在加大,全球股票估值可能都在十年平均以上,需要精挑細選。胡一帆建議,在負利率的環境下,投資者應考慮犧牲一些流動性來做投資,以獲得更好的回報,例如購買次級債、ABS抵押債券,以及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投資等更長期的股權投資。
在政治不確定因素繼續發酵的背景下,鄧體順建議投資者應該鎖定股息回報相對較高且穩定的個股,以及成長穩健且較少受外部因素影響的板塊。這類個股包括MSCI中國指數中的能源和電訊行業,預計股息回報都超過3%。港股市場上,房地產與電訊行業中的高股息個股也受到青睞。雖然銀行股的股息回報更高,但鄧體順認為,中資銀行的H股營運環境仍面臨挑戰,獲利與股息有可能受到拖累。
從投資主題而言,鄧體順稱,仍看好中國新經濟股票,此外,舊經濟中的飛機制造、基礎設施、環保和再生能源等細分行業在政府的支持下,也能給投資者提供中長期投資機會。
周二,兩市全天基本呈縮量窄幅震蕩走勢。滬指小幅高開後走勢震蕩,上午多數時間在0.5%的幅度內波動;午後,券商及兩桶油一度表現,股指小幅沖高後回落,最終收得一顆十字星,與前兩個交易日共同組成“三星”的盤面特征。而創業板繼上午沖高回落後,下午再次複制相似走勢,收盤錄得帶長影線十字星,止步五連陽。
截至收盤,滬指上漲0.15%,報3074.68點;深成指上漲0.04%,報10729.12點;創業板上漲0.11%,報2195.53點。兩市合計成交4224.37億元。
盤面上,今日航天軍工、石油、木業家具、券商等板塊漲幅居前,民航機場、園林環保、房地產、鋼鐵等板塊走勢較為落後。概念板塊方面,連漲兩日的PPP模式高開低走,收盤時板塊跌幅近1%;而增強實現、智能穿戴、蘋果概念、次新股等題材股表現活躍。
資金方面,截至收盤,滬股通資金凈流入逾11億元,至此,滬股通已經連續18個交易日凈流入,累計凈流入194.07億元。
關於後市,巨豐投顧認為,目前中報行情步入尾聲,市場缺乏領漲板塊,PPP概念股連續走強2天,但今日便有所分化,市場號召力不強。杭州G20峰會召開在即,市場維穩預期再起,急漲急跌可能性不大,建議投資者控制倉位,低吸高拋為主。
廣州萬隆認為,雖然消息面上不乏熱點事件驅動,但場外資金一直處於觀望狀態,這也使得創業板接連三天都出現沖高回落的走勢,上方2210點左右位置多次沖關未果,拋壓較大。所以若沒有量能配合,這一壓力位也將阻礙創業板繼續上行。而需要註意的是,滬指雖然依舊維持弱勢震蕩,但是年線逐步下移及20日線緩慢上行,兩者之間的空間僅區區30多個點,這一指數大半年來的罕見異象,將封鎖指數的運動區間,技術面上指數被迫進行方向選擇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
中設集團10月26日晚間披露三季報顯示,恒大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傳統組合A、恒大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萬能組合B兩個賬戶期末合計持有公司股份約占公司總股本的1.71%。公司目前股權結構分散,第一大股東中科匯通持股比例為5.43%。
近日,根據三季報數據,恒大系新進幾只個股,而這些個股有一個特征就是股權高度分散,如國民技術、梅雁吉祥,股權分散概念股由此被引爆,本文中所列個股僅供參考,不構成買賣依據,本文主要是讓大家明白一些個股的漲跌原因,買賣由自己綜合決策而定。
積成電子27日盤後發布三季報稱,恒大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傳統組合A持有公司2.81%股份,位列公司前十大股東第八位。另外恒大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傳統組合B持有公司約814萬股。恒大人壽合計共持有約4.96%股份,逼近舉牌線。
隨著三季報密集披露,A股市場的重要舉牌力量—恒大系再度受到關註,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止10月27日發稿,恒大人壽共計現身9家A股上市公司前十大股東行列,其中新進7股。
具體來看,三季度恒大人壽共新進積成電子、滄州明珠、金洲管道、國民技術、梅雁吉祥、中設集團、棟梁新材這7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東,並對其中5家公司的持股占總股本比例超過4.9%,逼近舉牌紅線。
▼截止10月27日三季報恒大現身9只A股前十大流通股股東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數據
恒大舉牌瞄準多元化布局
在恒大系的A股投資版圖中,恒大人壽已漸成主力,其於去年11月正式亮相,隨後迅速啟動A股二級市場布局。今年以來,恒大人壽已建倉超過20家A股公司。
從公司市值來看,和多數險資偏愛重資產、高分紅的股票相比,恒大人壽三季度新進布局的7家公司相對市值都不高,最低的棟梁新材市值約合64.95億元,最高的則是總市值127.94億元的梅雁吉祥。
而股權結構分散是它們的共同特點。在上述這7家上市公司當中,除滄州明珠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超過30%,其余6家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都在10%以下,國民技術和梅雁吉祥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更是在5%以下,均屬於無實際控制人,且股權結構較為分散的公司。這也使得資金可以以較低的成本進入前十大股東。
比如棟梁新材,其三季報顯示,恒大人壽的傳統組合A及萬能組合B兩只產品在三季度同時新進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分別持股694萬股、484萬股,位列第三大、第六大流通股東,合計持股1178萬股,持股比例達4.95%,接近舉牌線。
而從新進7家公司的行業看,與此前專註於萬科A、嘉凱城等地產公司不同,此次恒大新進個股均與地產行業聯系不大,這也體現出恒大人壽的資產多元化布局特點。
雖然“準舉牌”即意味著,公司距離被舉牌只差臨門一腳,從歷史案例看,獲“準舉牌”個股後續被舉牌概率較大。如此前恒大舉牌萬科A、新華聯舉牌北京銀行等等,均采用先逼近舉牌線、後觸及舉牌線的方式。
根據規定,持股一旦達到總股本的5%,就要進行公告披露,且在舉牌6個月之內不能賣出股票;把持股比例控制在5%以下,也意味著未來進出將更加自由。
股權分散概念股有這些!
據統計,這類股權高度分散的個股已經不多,全市場只有5只個股的單一大股東持股比例低於5%,有52只個股的單一大股東持股比例不足10%。我們總結一些尚未公布三季報的該類型上市公司:
賽輪金宇(601058) :三季報預披露時間10.29,大股東持股6.45%
海欣股份(600851):三季報預披露時間10.28,無實控人,大股東持股6.80%;
四環生物(000518):三季報預披露時間10.28,無實控人,大股東持股7.06%;
華勝天成(600410) :三季報預披露時間10.28,無實控人,大股東持股8.32%;
恒大正撤出一些中報重倉股
對比中報來看,截止目前最新版的三季報數據顯示,恒大人壽正在退出一大批公司前十大股東的席位。
此前恒大人壽中報共進入22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東。但截至10月27日發稿,從已經公布三季報的14股看,有11家的前十大股東名單里已經沒有了恒大人壽的席位,分別是騰達建設、京藍科技、仁和藥業、中信海直、智光電氣、禦銀股份、雪迪龍、平高電氣、隆鑫通用、華帝股份、億利潔能。
此外,恒大人壽在三季度減持了462萬股的金螳螂,以2.52%的持股比例仍位居第三大股東。
而觀察中報可以發現,目前三季報披露的恒大減持並退出前十大流通股東的股票,大多都是其二季報新進股。華帝股份、智光電氣、京藍科技、隆鑫通用、禦銀股份、中信海直、平高電氣、億利潔能、雪迪龍、仁和藥業皆屬此種情況。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數據
本文部分內容來自:東方財富網
火山財富紮根於全國最大原創投資理財資訊發源地——《每日經濟新聞》,由多位征戰股市一線的資深財經記者全心全力打造。
用手機微信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快速關註“火山財富”。
9月23日,期待已久的CDS(信用違約互換)終於正式放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NAFMII)發布修訂後的《銀行間市場信用風險緩釋工具試點業務規則》(以下簡稱《業務規則》),以及信用風險緩釋合約(CRMA)、信用風險緩釋憑證(CRMW)、信用違約互換(CDS)、信用聯結票據(CLN)等四份產品指引。
10月31日,NAFMII公告顯示,已有10家機構在銀行間市場開展了15筆CDS交易,為中國版CDS正式登上舞臺揭幕。
截至目前,市場仍對後續事項有所疑惑。例如,就中國來看,CDS究竟是分散風險還是所謂的“做空利器”?美國CDS的經歷又為中國提供哪些借鑒?
對此,德意誌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行長、債券資本市場北亞區總經理李民宏接受了第一財經記者的獨家專訪。“CDS能夠分散、轉移風險,並為風險定價,而非所謂的‘做空利器’,”他認為, “盡管CDS在中國只是剛剛起步,但隨著債市‘剛性兌付’被打破、違約事件逐步顯露,CDS在風險管理上發揮的作用將在今後幾年逐步凸現。”
CDS豐富風險對沖工具
上述10家開展CDS交易的機構分別為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民生銀行、興業銀行、浙商銀行、上海銀行、中債信用增進,共達成15筆CDS交易,名義本金總計3億元。
據悉,首批CDS交易參考實體涉及石油天然氣、電力、水務、煤炭、電信、食品、航空等行業,交易期限一年至兩年不等。
李民宏表示,CDS的關鍵作用在於分離了固定收益資產的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使市場參與者可以針對其中一方面進行風險對沖,同時減少買倉換倉頻率,提高效率和成本結構。此外,CDS的引入也使市場對信用風險的定價更加透明,對監管機構和市場參與方也是一大利好。
一直以來,德銀也密切關註國內市場,走在風險管理工具發展的前沿。“例如,2010年德銀即備案成為銀行間市場信用風險緩釋工具做市商。2011年銀行間市場推出外匯期權交易之後,德銀也率先成為首批做市商之一。未來除了積極參與市場,幫助市場提升交易活躍度,德銀也會圍繞客戶需求、提供定制化的CDS產品。”李民宏透露。
在他看來,和所有衍生風險管理工具所經歷的一樣,目前中國CDS市場還處於早期,需要一個普及的過程。
“例如,在岸人民幣期權在起步階段在市場上的使用率較低,隨著匯率波動加大,匯率期權的使用明顯增多,越來越多企業通過銀行來利用期權規避匯率風險。”因此,李民宏認為,現階段像德銀這樣在風險管理解決方案上有豐富經驗的國際金融機構也在積極面向有需要的金融機構、企業介紹國內CDS市場發展,未來也會提供培訓或產品設計,為CDS市場的後續發展鋪路。
其實,CDS只是一個籠統的稱呼。早在2010年,NAFMII就發布了相關《業務指引》,推出了CRMA和CRMW。今年9月的新版《業務規則》在原有的基礎額上增設CDS和信用聯結票據CLN兩款新產品兩個新產品,至此,銀行間市場信用風險緩釋工具增加至四類。
“此次最大的突破在於,準入門檻大大降低,在滿足交易商協會等機構的細則要求下,符合規定的金融機構基本都可以參與CDS交易。”李民宏稱。
具體而言,此前有交易商協會人士對媒體解釋稱,CRMA和CRMW兩類產品主要針對單一債項進行信用風險緩釋和交易,其中,前者是合約制,即買賣雙方一對一,後者則是憑證化產品,即賣方可向多個買方出售。相比之下,新推出的CDS和CLN則是盯住債券發行主體相關債務的信用風險,其所能覆蓋的債券包括存續債券和未來新增債券。
有效分散風險
至於CDS的具體功能和角色,李民宏對記者強調——“CDS能夠分散、轉移風險,並為風險定價,而非所謂的‘做空利器’。”
他舉例稱,如果信用違約事件升高,某類債券利率可能上漲(債券價格降低),對於持有機構而言,原來的唯一做法可能就是把債券賣掉,再換一個標的。但通過CDS,機構則可以放心繼續持有債券,同時減少信用利差增加所帶來的風險。
可見,這不僅可以給市場參與者提供市場化的信用風險保護工具,保護投資者的合法利益;也有利於活躍債券市場,吸引更多資金參與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從而達到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當前中國債券市場不斷加快對外開放的腳步,CDS進一步補充了市場風險管理工具,同時使信用風險的定價更加透明, 這將增加外資入化的動力。”李民宏告訴記者。
此前,NAFMII此前也形象地就CDS和CLN的用途做了具體解析。
“我買了小紅公司發的若幹債券,但是我擔心小紅可能無力還債,自己的錢打水漂。這時小藍過來跟我說:‘別擔心,你給我1年的保護費用,這期間如果小紅無力還債,我來賠給你。’我覺得小藍的主意挺不錯,雖然交了一些保護費用,但不用擔心最後血本無歸,就跟他簽了這個合約。這就是CDS。”
“我買了小紅公司發的債券,我擔心小紅可能無力還債,自己的錢打水漂。我需要一個針對小紅公司信用風險的保護,但是這次小紅公司發的債有點多,一個小夥伴估計接不住這麽大的盤子,我也不放心。所以我和小夥伴們說,我來創設一個產品,這個產品是以小紅公司為參考實體的信用保護憑證,大家可以來認購,也可以將認購的憑證轉賣給其他人。我支付利息和保護費用作為大家的投資回報,但如果這期間內小紅公司發生了約定的信用事件,大家認購的本金就用來賠償我的損失。這就是CLN。”
當然,羅馬並非一日建成。李民宏也提到,雖然目前CDS的標的仍然局限在短融、中票,未來則可能大顯身手。“目前,資質比較好、對產品更了解、擅長風險定價的大型金融機構應會率先參與,這只是是第一步。未來可能會可以放開到不同的違約事件、甚至放開到所有的債務。首先則要讓市場慢慢了解新的金融產品。”
並非“做空利器”
當然,說到CDS,不得不提的就是它在美國的那段經歷。當年,在住房貸款業務上,眾多美國金融機構放松保險標準以保住市場份額,還發行了完全不審查個人信息的貸款,即銀行只憑借貸款人嘴上說的話為準。2007年上半年,某較為謹慎的投行在有關住房貸款業務中也只有22%的貸款具有完整的個人信息檔案,其他銀行甚至發行了所謂的“忍者貸款”——即貸款人“無收入、無工作、無資產”的貸款。
2008年金融危機中,次級貸款和以次級債券為標的對象的CDS被濫用,這也成為危機的觸發因素之一;此後,美國對CDS的監管格局發生巨變,如今CDS繼續扮演著價格發現的重要角色。
由於當前中國一線、二線城市房價暴漲,銀行房貸存量也顯著增加,這讓人聯想到2007年美國蓬勃發展的房地產市場,甚至讓部分人聯想到——CDS是否會成為做空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利器?
不過,李民宏則表示,美國的情況不會在中國複制。“過去18個月,房屋銷售量的確大幅上漲,但房地產商的資金回流也很快,其債務期限結構也在不斷改善。現階段大型中國房地產企業的短期現金流和償付能力得到加強,與當時美國的情況完全不同。”
其實,目前中國大部分房貸都是用於首次置業,首付都是三成,而當年的美國則出現“零首付”;此外,國外多數國家的按揭貸款和公司貸款之比約為1:1,貸款占比遠高於中國。
此外,李民宏認為,“當年美國的次級貸款,把沒有償付能力的資產做成資產包,再進行分層(tranching),即使是具有3A評級的最上層,其實也只是無力償付的空中樓閣。這與中國的情況截然不同。”
他介紹稱,在危機後,美國監管方對於CDS出臺了一系列監管措施,主要分為三步:首先,交易前要做進行中央申報(trade repository);第二,CDS交易要經過中央清算;第三,如果選擇不做中央清算,則就要增加資本占用率,相當於增加了銀行的成本(以前衍生品都在表外,而如今則不同)。“正因為中央清算,使得CDS交易過程中機構之間的不透明度大大下降。”
就CDS本身而言,CDS標的以中高評級信用主體為主。根據2014年底BIS的統計數據,以投資級信用主體為標的的CDS合約名義持有金額約為13.2萬億美元,占比為59.4%。投機級及更低評級參考實體的CDS合約僅占22%。
此外,CDS在危機前不正常的市場規模也持續收縮,CDS總市值由2008年12月最高5.12萬億美元降至0.59萬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