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或分散,應取決於波動性大小 唐朝
來源: http://xueqiu.com/8290096439/32685645
(本是看
@英科睿資鷹 的“小議集中或分散” 時寫的評論,結果寫的太長了
![[滴汗] [滴汗]](http://js.xueqiu.com/images/face/10han.png)
,單獨成帖吧。原帖地址
http://xueqiu.com/9640778912/32667046)
不太贊成這種以資金量來決定集中或分散的思路。剛好周六成都幾位球友聚會,在與
@歡歡虎01 和
@偶爾打獵的農夫 兩位兄臺的交流中,也談到這個問題:怎麽決定在一只股票上投入多少資金。回憶自己的發言大致如下:
事物之間的關系,可以分為因果關系和相關關系兩種。因果關系是尋求確定性,有A必有B;相關關系是尋求可能性,有A可能有B。應用到投資上,大致價值投資者是尋求因果關系,成長投資者乃至技術分析者是尋求相關關系。
因果關系中,確定的因素被認識的越多,潛藏的風險和回報都越低。體現在股市,是股價呈現低波動性。低波動性的東西,可以下重註,這是凱利公式證明的內容。
相關關系,本就是尋求可能性,其不確定因素多。不確定因素越多,體現在市場上,就是潛在的風險和回報都“可能”越大,即股價可能呈現大波動性。大波動性的東西,絕對不可以下重註,這也是凱利公式證明的內容。
以下兩條線間為現在的補充:
~~~~~~~~~~~~~~~~~~~~~~~~~
凱利公式:(賠率X勝率-敗率)/賠率=可以下註的資金比例。
我理解凱利公式講了三句話:
1)分子等於或小於零的賭局,不包含正期望值,做多輸多,不能參與。例如一個色子六個面,你壓任意一個,錯了輸1元,對了賠4元。賠率4,勝率1/6,敗率5/6。分子為負,只要參與,輸光是遲早的事兒;
2)分子為正的賭局,是可以參與的賭局,但賠率越高的下註必須越小。上個例子中,如果贏了賠6元,就能形成微小的優勢(6*1/6-5/6),長期玩,必贏。必贏,可以單次下多大賭註呢?凱利說(1-5/6)/6=1/36。賠率大的遊戲,必須以極小的賭註,保證生存;
3)波動性大的賭局,即便你具有很高的勝率,只要下註比例大了,依然會壯烈犧牲,甚至是在方向正確的情況下,死於波動。技術、宏觀、趨勢類型的高手的突然死亡,基本都是這種原因。傳奇操盤手利弗莫爾是典型代表吧!
因而,集中還是分散,主要應取決於投資對象的波動性(或者說賠率)。波動性小的投資對象,可以集中,波動性大的投資對象,必須分散。這個與資金是10億還是10萬無關。
~~~~~~~~~~~~~~~~~~~~~~~~~~~~~~
(接著,老唐在發言中,談了一點
@小小辛巴 兄投資體系的理解,沒有和辛巴兄溝通過,僅僅是自己的粗淺認識,錯漏之處,還請辛巴兄見諒並指教)
例如,小小辛巴的投資體系,前幾天看見有位球友冷嘲熱諷說辛巴兄是“分散投資這麽多行業的不同股票,最後哪個大漲了,就把它拿出來回溯自己的投資理念,是嗎?這不是對“幸存者偏差效應”的極其典型的利用嗎?這麽低級的營銷手法。”
辛巴兄的確非常分散,在快餐閱讀時代,引起誤解非常正常。但以老唐的理解,辛巴兄實際上就是在追求大波動性的股票。因為被投資對象的大波動性,所以必須分散,才能存活。
以下兩條曲線間為現在補充:
~~~~~~~~~~~~~~~~~~~~~~~~~~~~
只是辛巴兄在這個追求的過程中,將本來是1賠5的遊戲,”開掛出千“變成0.5賠5。這個掛,是企業基本面的分析,盡可能尋找如果市場波動向下,會有價值投資者或產業資本進來救命的投資對象;而千,則是利用A股上市公司炒垃圾股、炒廉價股、炒殼資源的特性,在向下波動過程中,伴隨被炒家看中的可能性不斷增大,辛巴兄也不斷的增加賭註。因而,可以看見,辛巴兄能看上的股票,多數是大幅下跌過的、技術面符合經典圖形的、股價或市值比較小的公司。
~~~~~~~~~~~~~~~~~~~~~~~~~~~~~
這個投資模式,順帶產生了一個副產品,就是
@易水不寒 兄指出的:通過分散,無形中隨時有漲有跌,辛巴兄還收獲了一種心情的平靜。而心情的平靜,又是增加投資者做出理智決定的重要前提。(大意,完整版請易兄補充)
當時發言就上面這麽多,下面就是現在想到的了:
確定性越高、波動性越小的賭局,就能夠越集中。
@劉馬克 兄在周六聚會上,談到他曾測試過用sp500加杠桿,可以承擔比直接投資納斯達克更小的風險,卻能夠獲取等同於納斯達克的收益。飯桌上,時間不足以展開,還希望劉兄抽空能仔細闡述一下這個測試數據及背後的理念。
相反,確定性越低、波動性越大的賭局,就需要分散。周六聚會里,大家也達成了科技創新是大概率失敗,但一旦成功卻能帶來高收益的共識。這種情況就屬於低確定性、高波動性的投資。成功的風險投資家們,也是如此通過高度分散下註創新來獲取高波動性的回報。這種類型的投資,集中就不是好選擇。
由此,也聯想到基金排名或者媒體上的股神問題。老唐想,如果目標是成為基金排頭兵或者引人註目的股神,必須要重註壓大波動性投資對象,才可能成功吧。當然,重註大波必然會有一群人,落後於小註大波、重註小波、小註小波,成為犧牲品。“去年以超過600%的收益率登頂私募冠軍的國內著名期貨操盤手劉增鋮一日爆倉”,展示的正是這種變化。邏輯上說,長期贏家,應該是小註大波和重註小波兩類人。而這兩類人,其投資往往乏味無趣,很少有激動人心的英雄故事或起死回生的誘人經歷,很難在短期的XX排行榜上出現,也很難出現在人們的視線里。往往只是在某牛市中後期被人發現,哇,某人坐著不動,n年累計nnn倍雲雲。
看帖中,想到哪兒寫到哪兒,有點淩亂,各位將就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