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4 《股票作手回憶錄》的相關情況 Cedric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7b2z.html《股票作手回憶錄》的相關情況
這不是一篇讀後感。
一、
1922年6月10日,美國一家報紙「星期六晚間郵報」(Saturday Evening Post)開始連載一個系列小說,小說名為「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這家報紙似乎以發表連載小說為主要業務之一,傑克·倫敦的小說《野性的呼喚》就是在這家報紙上以連載的形式發表的。
這一次,小說的作者是一位資深財經記者Edwin Lefevre。Lefevre早年就已發表財經小說而聞名。在1922年創作「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之前,他曾經寫過「The Wall Street Stories」(1901)、「The Golden Flood」(1905)、「Sampson Rock of Wall Street」(1906)、「The Plunderer」(1912)。這些小說很多都是關於華爾街的。
「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講的作者去採訪了一位投機商Lawrence Livingston,並聽Livingston講述了他的成長故事。
小說連載到1923年5月結束,一共連載了12篇。
二、
在Lefevre以及他之前的時代,大的股票投機商(or「股票大作手」)和銀行家一樣,都十分神秘而高貴。對於這些投機商,群眾的心理是複雜的。
首先,群眾因為他們的財富和地位而崇拜他們、羨慕他們、尊敬他們。老派的美國人都尊敬和崇拜有社會地位和財富的人,《光榮與夢想》記載說,理查德·惠特尼(Richard Whitney)因為金融詐騙進監獄時,兩旁的犯人看到他都起立脫帽致敬。
其次,群眾十分關注這這些大投機商,希望能夠在大投機商操縱市場的過程中去跟風,分一杯羹。
最後,群眾還畏懼他們,因為他們高深莫測,和銀行家一樣低調,在公眾面前緘默不語。群眾覺得,這些大投機商總是在密謀新的軋空或賣空,自己一定要小心謹慎,防止自己在巨頭的相互爭鬥中成為無辜的受害者——避免像螞蟻一樣被大作手們掀起的海浪衝走。
股票大作手呼風喚雨卻神秘莫測,於是當「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在星期六晚間郵報連載發表時,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獲得廣泛歡迎。群眾得以第一次頭窺見巨人的生活和他們的內心世界。而且隨著連載的進行,讀者越來越發現小說有十分濃厚的專業味道,因此大家越來越覺得這不是一部「小說」,而應該是「真實的」。那麼小說中的主人公Lawrence Livingston是誰呢?各種猜測開始流行。
由於小說連載的成功。1923年,Edwin Lefevre決定單獨出版小說的單行本。他刪除了報紙連載中關於他如何採訪的介紹,把Livingston自述的部分編纂在一起,構成了一本書。在書的開頭,他寫道「獻給傑西·利弗莫爾」。於是,誰是Livingston的問題也就真相大白了。
三
1920s,正是美國股市欣欣向榮是時代,是一個「全民炒股」的時代。因此「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這本書可謂生逢其時。和它相比,20年之後的另一本書「How to Trade in Stocks」似乎就沒有那麼走運了——雖然後一本書反倒是Livermore本人寫的。二者另一個原因可能是,「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由專業作家寫成,充滿了精彩的心理剖析,而且更富有傳奇色彩。
1997年,美國約翰·威利出版公司再版了「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這正是另一個美國股市繁榮的時代。在這之後的某個時期,這本書被引入了中國。
四、
我的手頭有「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的三個中文譯本,全部來自北大圖書館。剛去www.amazon.cn搜索了下,原來這本書的中譯版本遠不止三種。
我讀的第一個版本是「傑西·利弗莫爾:《彼得林奇點評版 股票作手回憶錄》,黃程雅淑 馬曉佳 譯,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年1月」。
之所以選擇這個版本讀,有兩個原因,一是看到出版時間是2012年,覺得既然是最近的譯本,在翻譯時一定會參考之前的中文譯本,並避免別人的錯誤,所以推測這個版本在譯文的質量上應該是可靠的。另一個原因,是看到「彼得林奇點評版」這幾個字,覺得自己能夠一邊看原文還能看彼得林奇的點評,實在是太好了。
從譯文上來說,這本書的的質量還行,但關於Livingston一些投機案例的翻譯並不清晰。而且所謂「彼得林奇點評」,完全就是騙人的,僅僅是書中偶爾在頁腳處引用一點彼得林奇或格雷厄姆的話而已。以這樣的噱頭來欺騙消費者,實在令人心寒。而且,中國青年出版社竟然把這本書的作者寫成是傑西·利弗莫爾,這樣的低級錯誤都犯,也真讓人汗顏。
手頭的第二個版本是「[美]埃德溫·勒菲弗:《股票大作手回憶錄》,丁聖元 譯,萬捲出版公司,2010年11月」。這個版本我沒有讀完,但看上去比較嚴謹。不過書的缺點也是顯然的,這本書參照的原始英文文獻不是Lefevre發表在星期六晚間郵報上的連載,而是後來的刪節而成的書籍,這就會讓讀者失去很多有用的信息。讀者要是把這本書當做傑西·利弗莫爾的傳記來讀,讀到最後也不會明白為什麼利弗莫爾總是自稱「拉瑞·利文斯通」。
手頭的第三個版本是,「[美]埃德文·拉斐爾:《股票作手回憶錄》,鄭佩芸、張興旺 譯,上海財經大學出版設,2006年10月」。這個版本的翻譯取材於完整的英文文獻,是一本完整而精緻的書,不愧是高校的出版社出版的。但是我草草翻了一下,覺得譯文本身的質量一般,例如把Livingston自述的最後一句話譯成「華爾街沒有柏油馬路。但是為什麼要有意阻塞交通呢?」在我看來就詞不達意。另外,把Governor Flower譯成「格溫納爾·弗拉華爾」明顯也是錯誤的,真實的情況是,這個人的名字叫做「R.P.弗拉華爾」,曾經擔任過Governor。
五、
讀完《股票作手回憶錄》,感受很深。不過感受較為混亂的。所以就不寫讀後感了。
但讀完這本書後,我更加認識到中文出版界缺乏嚴謹專業精神和實事求是的學術態度,他們的錯誤會給讀者帶來很多誤導和疑惑。
介紹下這本書的背景和版本,希望對要閱讀這本書的同學有所幫助。
附:
Livermore的生平。紅色表示「上升期」,藍色表示「下降期」。
時間 | 年齡 | 事件 |
1877年7月26日 | 0 | 出生於馬薩諸塞州。 |
1891年 | 14 | 在Paine Weber Stockbroking Offices工作,把紙帶報價機的價格抄到報價板上。 |
| 15 | 在空殼證券公司的購買伯靈頓鋼鐵,獲利3.12美元。 |
1893年 | 16 | Livermore放棄在Paine Weber Stockbroking Offices的工作,全心投入在空殼證券公司的投機。 |
| 20 | 在對賭交易中賺得第一筆1萬美元。 |
| 21 | 帶著2500美元轉戰紐約,在NYSE投機。 |
| 22 | 虧掉了全部資金,後來反思認為,虧損的原因是真實交易中下單和成交的時間差,而在空客證券公司則沒有這一時間差。 |
| | 向經紀行老闆借500美元,離開紐約,到聖路易斯的空殼證券公司交易,東山再起。 |
1901年5月 | 24 | 賺到5萬美元,但很快賠光。 |
| 24 | 重還空殼證券公司的第二次東山再起,一年後帶著鈔票第三次來到紐約。 |
1906年春 | 29 | 在舊金山大地震(1906年4月18日)前做空太平洋鐵路股票,獲利25萬美元。 |
| 29 | 聽信 Ed Harding的消息,虧損4萬美元。 |
1907年10月24日 | 30 | 在股市崩盤中做空,獲得第一個100萬美元。 |
1908年 | 31 | 聽信棉花大王Percy Thomas的建議,在棉花投機中大敗。 |
1909年 | 32 | 紐約一證券公司老闆丹尼爾·威廉森送給Livermore2.5萬美元讓他重新投機,Livermore在三個星期賺了11.2萬美元,但接下來威廉森的干預讓Livermore累計大量虧損。 |
1911-1913 | 34-36 | 行情慘淡,無錢可賺,這期間Livermore累計了100萬美元的債務。後來反思認為,這是因為他急著掙錢,在沒有機會的市場中頻繁交易,自食其果。 |
1914年 | 37 | 宣佈破產。從1908年的棉花投機失敗到1914年的宣佈破產構成了Livermore生涯的一次下降期。 |
1915年2月 | 38 | 向丹尼爾·威廉森借500股,做多伯利恆鋼鐵,從此第三次東山再起。 |
| | 到1915年下半年,賬戶餘額已達到14.5萬美元。 |
1916年 | 39 | 在牛市中持續做多,獲利300萬美元。 |
1917年 | 40 | 償還1914年宣佈破產前的全部債務,為家庭建立80萬美元的信託基金。 |
1922年6月 | 45 | Edwin Lefevre在Saturday Evening Post上連載對於Lawrence。Livingston的訪談小說,連載持續到1923年5月。 |
1923年 | 46 | Edwin Lefevre把報紙連載編成一部小說《股票作手回憶錄》。 |
1925年 | 48 | 做多並轉而做空小麥,獲利1000萬美元。 |
1929年 | 52 | 在股市崩盤中做空,獲利1億美元。 |
1934年 | 57 | 破產,過程和原因不詳。但依靠1917年建立的家庭年金,沒有淪入平困。 |
1939年 | 62 | 撰寫《股票作手操盤術》。 |
1940年11月28日 | 63 | 自殺。 |
20121201-美国经济史中的管制与去管制- Cedric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7fme.html一、問題的提出
1989年伯克希爾公司投資購買了 USAir Group, Inc.的價格總額為3.58億美元的優先股,該優先股附帶十年強制贖回條款,每年股息率9.25%,而且投資者有權以每股60美元的價值將其轉化為普通股。
在1990年的信中,巴菲特意識到,伯克希爾持有的USAir優先股的價值已經大幅低於當初的購買價。當時他總結的原因是,(1) USAir 在1989年收購了Piedmont Airlines,而目前,USAir正在遭受公司整合運營上的困難。(2) 業內的一些航空公司採用自殺式的定價策略,使得整個行業陷入危機。不過當時巴菲特預測,只要航空業不會在未來幾年中完蛋,伯克希爾對USAir的投資應該就會不錯。
戲劇性的是,就在巴菲特寫完1990年的信之後的十幾個月中,美國航空業出現了大規模的破產潮,在這期間破產的航空公司不完全列表如下(藍色表示去管制化之後成立的公司):
全稱 | 簡稱 | 中文名 | 類型 | 成立時間 | 破產經歷 |
Trans World Airlines, Inc. | TWA | 環球航空公司 | 去管制前成立,「四大」之一 | 1925年成立。 | 1992年宣佈破產,1995年再次宣佈破產。2001年由於無法負擔重整資金第三次提出破產申請,並被美國航空公司合併。 |
Eastern Air Lines | | 美國東方航空公司 | 去管制前成立,「四大」之一 | 1926年成立。 | 1991年破產。 |
Pan American World Airways | Pan Am | 泛美航空公司 | 去管制前成立 | 1927年成立。 | 1991年1月宣佈破產。達美航空(Delta Air Lines)一度為公司注資,但停止注資後泛美航空於1991年12月4日徹底停業。 |
Continental Airlines, Inc. | Continental | 大陸航空公司 | 去管制前成立 | 1934年成立 。 | 1982年被Texas Air Corporation收購。1983年申請破產保護,1986年脫離破產保護。1991年再次申請破產保護,1993年在加拿大航空、 Air Partners和 Texas Pacific Group的幫助下再次脫離破產保護。2010年與美國聯合航空換股合併,合併後沿用聯合航空(United Airlines, Inc.)的名稱。 |
Midway Airlines | Midway | | 去管制後成立 | 1976年10月成立,1979年投入運營,被認為是後管制時代的首家新公司。 | 1991年11月破產。 |
America West Airlines | America West | 美國西方航空公司 | 去管制後成立 | 1981年2月成立。 | 1991年進入破產保護,1994年解除破產保護。2005年,被US Airways Group 合併。 |
People Express Airlines | PEOPLExpress / PEx | 人民捷運 | 去管制後成立 | 1981年4月成立。 | 1987年2月被Texas Air Corporation旗下Continental Airlines合併。 |
(註:根據美國聯邦破產法第11條的保護,很多航空公司破產後沒有解僱員工或取消航班,而是選擇繼續運營,以圖東山再次。所以很多航空公司會破產兩次、三次……巴菲特對此感到不滿,他在1991年的信中指出,法律鼓勵破產的航空公司繼續運營,結果是破產的航空公司在運營中不考慮固定成本,其不正常的定價策略會把尚未破產的航空公司拉下水。)
在行業的蕭條中,USAir亦不能獨善其身。在1990年到1994年中,USAir一共損失了24億美元,這一損失剛好把其該公司普通股的賬面淨值全部抵消。
1994年,USAir暫停向優先股股東支付股息。在這之後,伯克希爾決定把其持有的3.58億美元的優先股資產減記為8950萬美元,減記程度達到75%。在1995年一整年中,巴菲特一直都試圖以USAir優先股票面價值50%的價格割肉止損。巴菲特甚至一度覺得,伯克希爾所持有的USAir的優先股可能會變得一文不值。
在1996年的信中,巴菲特總結投資USAir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他沒有認識到 (1)在一個沒有管制的激烈競爭的市場中,USAir的營業收入受到強烈衝擊,加上(2)USAir的成本結構是在管制年代形成的,管制的保護使得USAir形成了積重難返的高成本運營模式。
巴菲特投資USAir的案例讓我第一次認識到,管制以及管制的變化對行業和公司有巨大的影響,因此,對管制的研究應當提上投資者的日程。
進入21的世紀,伯克希爾公司進入了更多受管制的公用事業。於是在一些地方,巴菲特又一次談到了他對經濟管制的理解。在2010年的信中他指出,經營公用事業公司的關鍵在於在公司和管制當局之間簽訂一個穩定的「社會契約」:一方面公司不斷投資進行設施建設,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另一方面,管制當局應當給予理性的管制,使得公司能夠獲得合理的投資回報率。「智慧的管制和智慧的投資只是一個硬幣的兩個側面」,巴菲特說道。
總之,要研究巴菲特對USAir、MidAmerican、BNSF的投資,對美國經濟管制的深入瞭解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想對美國歷史上的經濟管製做一個簡單的梳理。
二、管制(Regulation)與去管制(Deregulation)的簡史
按照傳統的信念,自由的不受政府干預的市場是最佳的,對經濟進行管制是錯誤的政策。在美國歷史上相當的時期內,我們似乎沒有看到明顯的政府管制的身影。
19世紀中期開始,鐵路業的崛起改變了這一情況。修建一條鐵路需要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但是由於當時修建鐵路非常有利可圖,於是各種投資者紛紛進入這個行業。在例如芝加哥-紐約這樣的主線路上,不同的公司紛紛進入,修建了不止一條鐵路,而在另外一些次要線路上,往往只有某個公司修建了一條鐵路。
主幹線上不同公司競爭激烈,大打價格戰,據說很多公司的主幹線都陷入虧損,為了贏回利潤,他們往往利用自己在某條支線上的壟斷地位肆意提高運價。
對於這一情況,鐵路公司和消費者都很不滿。很多消費者不滿,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承受了鐵路公司不公平的壟斷定價;一些鐵路公司也對情況不滿,因為他們認為在某些線路上的過度競爭使得競爭各方都陷入了虧損。
在這一背景下,1887年,美國通過了《州際商務調整法》,並根據該法案成立了州際商務委員會(Interstate Commerce Commission, ICC)。消費者希望州際商務委員會能夠規範鐵路公司的定價,保護他們的權益;而鐵路公司則希望州際商務委員會能夠起到行業卡特爾的作用,使得鐵路行業避免惡性競爭。
州際商務委員會(似乎)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管制機構,而且其權力在後來的歷史中不斷擴大。1906年,州際石油管道運輸被納入ICC的管理範圍,1935年的the Motor Carrier Act of 1935將公路運輸納入ICC的管理範圍,1940年的《運輸法》使得ICC成為了美國水路運輸的管制結構。
州際商務委員會的成立拉開了美國經濟管制化的序幕。之後,在西奧多·羅斯福(1901-1909)、 威廉·塔夫脫(1909-1913)、伍德羅·威爾遜(1913-1921)這幾位總統任內,美國政府增加了管制的內容。富蘭克林·羅斯福上台之後,美國政府對經濟的管制達到了頂峰。
除了交通運輸業之外,另外一些行業也在19世紀80年代-20世紀30年代這段時間中被納入到政府管制的範圍之下,例如能源行業、金融行業。以金融也為例,1913年,美國通過《聯邦儲備法》,成立聯邦儲備系統;1933年,通過《格拉斯-斯蒂格爾法》,要求商行和投行分業經營;1934年通過《證券交易法》,成立證券交易委員會。
羅斯福總統之後,歷屆美國政府都大體繼承了20世紀30年代以及之前時代形成的政府管制框架。在此期間,美國經濟也十分繁榮。
這一情形到20世紀70年代開始出現變化。從70年代開始,美國一些機構例如芝加哥大學、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開始宣傳去管制化。於此相配合的是,尼克松政府(1969-1974)和福特政府(1974-1977)開始試探性的進行一些廢除管制的政策。而於1966約翰遜總統任內成立的美國運輸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也逐漸成為政府內部推動去管制化最積極的機構之一。
真正在去管制化上做出重大進展的第一個總統是卡特,1977年卡特擔任總統後,開始了積極的廢除管制的努力。在這期間,美國通過了the Airline Deregulation Act of 1978、the Staggers Rail Act of 1980和the Motor Carrier Act of 1980。這三部法案,分別在航空、鐵路和公路運輸領域放鬆管制,為後來里根和克林頓政府的去管制化奠定了框架。卡特政府廢除管制的政策對行業影響深遠。反思巴菲特對USAir的投資失敗,就應當追溯到the Airline Deregulation Act of 1978以及它對航空業產生的革命性衝擊。
里根和克林頓政府在卡特總統的政策基礎上繼續前進,這當中有代表性的事件,例如1985年美國民用航空委員會(CAB)解散,1996年已經存在了一百多年的美國州際商務委員會(ICC)解散,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通過。
三、管制政策或管制變化對行業的影響
關於管制以及管制變化對行業的影響。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
在某些地方,影響是明顯的,例如the Airline Deregulation Act of 1978使得民用航空業幾乎重新洗牌,又例如1975年福特總統任內的《有價證券修正法案》使得投資銀行業發生急劇兼併(見 "The Shakeout on Wall Street Isn't Over Yet", Fortune Magazine, May. 22, 1978)。
但總的來說,每一個管制措施和管制變動對行業的具體影響都是需要單獨研究的。
例如,存在這樣的一個猜想:美國鐵路業衰落的原因是州際商務委員會的過度保護,使得鐵路運輸的定價無法體現鐵路運輸的低成本,從而導致鐵路運輸在與後來崛起的公路運輸中喪失了成本優勢。這一猜想是合理的麼?
又例如,有一個猜想認為:民用航空業之所以先天就是一個服務於高端消費者的行業,各公司紛紛把旅行的舒適度和空姐的質量作為公司核心競爭力的組成部分,這是因為民用航空業一開始就誕生在管制之中,使得航空公司之間無法在價格上進行競爭,而只能在服務質量上開展競爭,結果導致不顧成本地追求「高品質」成為了行業習慣。這一猜想是正確的麼?抑或是牽強附會?
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值研究和討論的。通過對具體管制措施與行業變化二者之間關係的研究,投資者就能增加對管制如果影響行業的理解,從而在分析某些行業時擁有一個有力的分析工具。或許,這樣投資者就能避免巴菲特投資USAir那樣的失敗。
* * * * * *
龐大而有趣的研究,這裡先開一個題吧。
【附錄】:
美國經濟史上的管制與去管制化
——一個不完全的表格
| 時間 | 時任總統 | 法案 | 主要內容 |
管制的形成與發展 | 1887 | (D) Stephen Grover Cleveland | the Interstate Commerce Act of 1887 | Interstate Commerce Commission (ICC) 成立。 |
1890 | (R) Benjamin Harrison | Sherman Anti-Trust Act | 《謝爾曼反托拉斯法》 |
1906 | (R) Theodore Roosevelt, Jr. | 《赫本法案》 | 授權ICC設置鐵路運費上限,禁止鐵路公司為關係公司免費運輸貨物。 |
- | 《食品和藥物純淨法案》 | |
- | 《肉類產品監督法案》 | |
1913 | (D) Thomas Woodrow Wilson | Federal Reserve Act | 建立美國聯邦儲備系統。 |
1914 | Clayton Anti-trust Act | 《克萊頓反托拉斯法案》,強化反托拉斯。 |
1916 | Adamson Act | 規定鐵路業工人享有8小時工作日,而薪酬不變。 |
1933 | (D)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 the 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 | 《工業復興法》,被最高法院否決。 |
1933 | 《緊急銀行法》 | |
1933 | 《聯邦緊急救濟法》 | |
1933 | 《農業調整法》 | |
1933 | 《田納西河流域管理法》 | |
1933 | Glass-Steagall Act | 《格拉斯-斯蒂格爾法》,亦稱《1933年銀行法》。 |
1934 | the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 | 成立SEC 。 |
1935 | the Motor Carrier Act of 1935 | 賦予ICC州際公路運輸管制權。 |
1938 | 《民用航空法》 | 民用航空委員會(CAB)成立,被授予最高價和最低價定價控制權。 |
1940 | 《運輸法》 | 將國內水陸運輸置於ICC管制之下。 |
| | | | |
去管制化 | 1966 | (D) Lyndon Baines Johnson | 美國運輸部成立。(DoT,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 運輸部成為推動廢除管制的主要政府部門之一。 |
1975 | (R) Gerald Rudolph Ford Jr. | 《有價證券修正法案》 | 廢除了證券交易的固定佣金制度,實行佣金協商制。 |
1976 | the Railroad Revitalization and Regulatory Reform Act of 1976 | |
1978 | (D) James Earl Carter Jr. | Airline Deregulation Act | 廢除CAB對航空業管制。1981年,CAB對航線(市場准入)的管制被取消;1983年,CAB對票價的管制被取消;1985年,CAB解散。 |
1980 | Staggers Rail Act | 《斯泰格司鐵路法》,放鬆鐵路運輸管制。 |
1980 | Regulatory Flexibility Act | |
1980 | the Motor Carrier Act of 1980 | 《汽車承運人法》,放鬆公路運輸管制。 |
1982 | (R) Ronald Wilson Reagan | the Bus Regulatory Reform Act of 1982 | |
1984 | the Ocean Shipping Act of 1984 | |
1986 | the Surface Freight Forwarder Deregulation Act of 1986 | |
1994 | (D) 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 | the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Authorization Act of 1994 | |
1994 | 《公路運輸行業規章制度改革法》 | |
1996 | 《終止州際商業委員會法》 | 州際商務委員會(ICC)被解散。 |
1998 | the Ocean Shipping Reform Act of 1998 | |
1999 | Financial Services Modernization Act / Gramm-Leach-Bliley Act | 《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亦稱《格雷姆-裡奇-比利雷法案》。 |
PS:
由於Stephen Wolf上任CEO後的經營,1998年2月巴菲特寫信時,USAir(1996年改名為US Airways)的普通股股價漲到了73美元。(見巴菲特1997年的信)。
推測在這之後的某個時間裡,伯克希爾執行了轉股權並出售了所有股票。就此而言,伯克希爾對USAir的投資是盈利而非虧損的,但是其盈利並非正確分析和決策的結果,而是因為幸運——因為USAir的迴光返照或者因為市場對USAir股票的短期炒作。
巴菲特在1997年的信中認為,對USAir來說,生存已經不是一個問題了。但僅僅到了2002年8月,USAir就進入了破產保護;2004年9月再度進入破產保護……
因此,雖然賺了錢,但巴菲特對USAir投資仍然是失敗的,因為賺錢的原因是運氣。
FORTUNE(Apr.~Jun.1969) Elaine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7eib.htmlApr. 1969
本期的封面文章是《The Chemical Industry Pushes into HostileCountry》:
在試圖擴大海外市場銷售額的過程中,美國化學工業遭遇了歐洲公司的激烈競爭,現在又面臨日益增長的來自日本的競爭。一些美國化學品公司已經在歐洲建立了運營部門,然而,歐洲大型的聯合企業,諸如 I.C.I.、Bayer、Montecatini Edison,仍然在本國市場保持領軍地位。美國一家化學企業的CEO嘆息道:「說我們將要走向國際是一回事,而實現這一遠大抱負則是另一回事」。當前,歐美的石油公司都在介入石油化工產業,以在中東政府的壓榨和威脅其作為主要能源生產商的長期地位的核能的競爭中,尋找新的利潤來源。在艱難的競爭中,美國化學品公司正在使用各種策略,包括專業化和新型的管理。
May1st 1969
本期無對應封面文章。
本期的一篇重要文章是《Why Rain Fell on 「Automatic」 Sprinkler》:
一位對沖基金投資經理說:「在所有運營著一家企業集團的人中,Automatic Sprinkler的Figgie是那種人人都認為他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的人」。僅僅在五年間,粗脖子、現年45歲的Harry Figgie Jr. 就將Automatic Sprinkler的銷售額從2272.6萬美元提升至3.25億美元,同時收購了20多家公司,產品涵蓋從消防車到棒球手套的各種類別。Figgie揚言,每年20%-40%的增長率是正常的,股價上升至每股74美元。突然,收入跌入谷底,EPS從1967年的1.43美元降至1968年的10美分,股價也應勢跌至19美元。
Automatic Sprinkler是研究一個企業集團如何步入歧途的很有價值的案例。Figgie收購的速度太快,無法保證充分的調查。最後證明,一些匆忙收購的公司極不穩定,而坐鎮總部的人又無一有意集中精力將它們帶上正軌。Figgie確實有出眾的管理才能,但是管理一家中型企業和撲滅一個企業帝國處處燃起的火苗是完全不一樣的。
May15th 1969
本期的封面文章是財富五百強排名。
本期的一篇有趣的文章是《Some of Tomorrow's New Products: a 1975Sampler》:
如果500強的R&D部門運營順利,自動化、計算機在日常任務中的應用將會在未來6年中出現。到1975年,第一輛蒸汽驅動的小汽車有望面世,為我們的城市重獲新鮮空氣帶來了希望;更高效存儲的電池有望出現,可能使得電動汽車挑戰當前的內燃發動機。為促進高速公路的安全性,路旁自動化的監控器將計時、拍照,並向那些超速行駛的車主提出警告。隨著多種多樣的方便食品、完備的環境控制系統(保持室溫和濕度的恆定)、甚至全自動的管家(為日常家務安排計劃表)的出現,人們的家庭生活將變得無憂無慮。
P.S.想像很美好、很誘人,不過好像除了食物那一條,其他都沒實現吧。。。
Jun.1969
本期的封面文章是《The Fabulous House of Kleberg: a World of Cattle andGrass》:
擁有著美國最廣闊的土地,德克薩斯的王牧場(the King Ranch of Texas)正以德州規模向海外擴張。它的所有者是Kleberg家族,他們控制的土地面積大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家族,並且運營者全世界最大的牛養殖場。他們從王牧場的鑽井油田獲得收入,投資於澳大利亞和南美。
除了來自石油的利潤,支持他們海外擴張的還有帝國統治者 Robert Justus KlebergJr. 創造的肉牛新品種——Santa Gertrudis(聖熱特魯迪斯牛)。它們能在炎熱的氣候中的長大、養肥。20世紀50年代早期,Kleberg就將一群聖熱特魯迪斯牛帶到接近沙漠氣候的澳大利亞大牧場養殖,隨著牛群的不斷繁殖,他租賃或購買了越來越多的土地,最後擴展至澳大利亞北部海岸的叢林,那裡牧草肥沃,於是他又開闢了新的牧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草地甚至比聖熱特魯迪斯牛本身更值錢。
2012-11-27 滾雪球(甲)Max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7ct4.html今天開始,我會對滾雪球的閱讀感受進行每天的記錄和更新。因為不確定能用幾天把它讀完,所以我就用天干地支的編號來進行排列。
巴菲特的傳奇是一個有著深厚底蘊和淵源的故事。當你開始閱讀這本書時,你就能產生一種很明顯的感受:原來巴菲特是一個如此平凡的人,稍有不同的是他很聰明。但是比他更聰明的人也比比皆是,卻很少有人能達到他如今所企及的成就。
在巴菲特早年的時光中,留給我最深刻印象的還是他青年時期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所經歷的往事片段。沃倫巴菲特自年少起就是一個與周圍同齡人不太搭調的異類,他也很好的把這種獨特性貫穿到了他的大學生活中。在沃頓商學院,他絕對是一個奇葩。一方面天真爛漫,孩子氣十足;一方面卻又睿智過人,學識淵博。他可以在房間忘情投入地唱著「媽咪,我願意為了你的一個微笑而跋涉千里」這種讓室友查克瀕臨崩潰的萌歌;也可以創造在導師還沒有把200個學生的考捲髮完,就已經站起來交卷的神蹟。這就是巴菲特年輕時真實的寫照和投影,他從來都是如此的別具一格,標新立異。但這當中還是發生了一些細微的改變,作為一個善於自我反省和改進的人,巴菲特也意識到了他性格當中的缺陷。他慢慢開始學著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性格了。
記得曾經讀到過一句非常有趣的話:天才意味著這樣一群人。他們在某些方面得天獨厚、出類拔萃,常人完全難以望其項背。但他們卻會在其他普通項上顯得異乎尋常的笨拙,連常人也不及。有些天才,他們的人生就是一出悲劇。而有的天才卻願意放下架子,去向常人學習,讓自己的生活最後成為一出正喜劇。
毋庸置疑的,巴菲特就是屬於後一種的天才。他很清楚自己應該堅持什麼,妥協什麼。巴菲特總是在漸進的改變著自己那些「異於常人」的特質,但在另一方面卻一直將自己的天分和愛好保護得很好。
不過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巴菲特教給我的最重要的,並且他一直都身體力行的還是那個大家都很熟悉和簡單的東西:勤勉。
不過這對於把一項工作當做愛好的人來說有著另外一個名字------著迷。
第一篇的讀後感快結束了。這裡想給大家談一談我由此書所產生的一個感受。在某一方面有著天分的人其實應該為之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汗水與時間。任何一種恃才放曠、揮霍天資的行為都是世上最不能饒恕的一種罪過。當上天賜予你這樣的天分,父母辛苦將你養育成人之後,渺小的我們難以去報答這些恩惠。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這一點不同為這個世界的發展帶來一點不同,而正是這些不同讓這個世界因此而變得更美。
201 2-11-29 滚雪球(乙)Max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7e52.html 作者注示:黑色楷體字為書摘片段及相關資料摘選。
在寫這篇讀後感之前要傳遞一個信息。按歸總指示,我將開始對美國床墊巨頭絲漣床墊公司進行調查研究了。我很喜歡這個公司,因為我覺得一個好的床墊就是一個造夢者,讓人能夠卸下一天的疲憊,甜蜜的進入夢鄉。所以,我很確信一個成功的床墊公司,必定有著深厚的人文素養。因為如果不具備一種細膩體貼的內在情懷,便難以將床墊這個普通的事物製作成一門藝術。
滾雪球的閱讀進程開始減緩,但每天的生活更充實了。今天要說的是一個能讓大家耳目一新的話題:我們來八一八股神的戀情。
自古英雄出少年,似水紅顏惹人憐。山河萬里多嫵媚,英雄難過美人關。
股神其實也是一個凡人,有著他自己的喜怒哀樂和愛恨情仇。尋常人看不見這些只是因為股神頭上的光環太過耀眼,他們都因此而目眩神迷了。但任何事物,我們都要透過表面現象看到本質才能格物致知,發現真諦。所以,只有瞭解股神的情感經歷,我們才能更好地走進股神的內心世界。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勾勒出一個有血有肉,形象飽滿的沃倫-巴菲特,最終達到理性崇拜的目的。
記得我在第一篇讀後感中寫道天才都是跛腳的。巴菲特在這一點上就表現得很仗義,他馬上就在自己後面的自傳章節中進行了親身示範並由此給予我這一觀點提供了強有力的事實依據。這類情況,具體而言就是他的戀愛技巧。
書中有這樣一段旁白:在和女孩交往方面,沃倫一直是個失敗者。他很渴望有一位女朋友,但他與眾不同的特質阻礙了他在這方面的訴求。此外,巴菲特自己還無私地應和道:「和女孩子們待在一起的時候,我是最害羞的一個,不過,我對此的應對可能就是讓自己變成一台說話機器。」一旦他把股票或政治話題都說完了,他就只能開始咕咕噥噥。他很害怕邀請女孩出來約會,當有女孩偶爾做了一些事,讓他覺得自己不會被拒絕的時候,他就能鼓起勇氣,但是一般而言,他的態度是,「為什麼她們不來約我呢?」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安得與君相決絕,免較生死作相思。
巴菲特第一次遇見蘇珊-湯普森之後,他的心和靈魂就都被這個姑娘給帶走了。但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才子佳人,妙偶天成。他們在走到最終攜手之前歷經了許多的波折。蘇珊是一個天性自由純真、性格活潑開朗的女孩,這些都對內斂淳厚的巴菲特產生了宿命般的吸引力。巴菲特在第一次遇見蘇珊之後就非常明確、毫無掩飾的喜歡上了她。但在我看來,這就像一隻未成年的烏龜愛上了一隻乖巧的小兔(這裡絕對沒有對股神的不敬之意,只是我覺得這樣比喻真的很貼切)。巴菲特在這之後其實還和當時的內布拉斯加小姐,漂亮火辣的范尼塔有過交往。但范尼塔野性和機敏的性格特徵讓走正統學術派風格的巴菲特難以駕馭。兩人最後的結局只能是無奈「神女有心,襄王無夢」的不了了之。
再反觀巴菲特和蘇珊也似乎是生活在兩個世界的人,他們很難保持同一種步調和節奏。蘇珊是她自己所在學校的明星,唱歌表演樣樣出彩,不僅是校劇社的當家花旦更是備受矚目和歡迎的校園甜心校花。巴菲特羞澀近乎木訥的個人風格並不對蘇珊的口味。在巴菲特還沒找到約會對象的時候,蘇珊已經在兩個英俊的男孩之間遊刃有餘了。但巴菲特最大的優點或是缺點:就是當他認準了一樣事物之後(尤其是股票),那種近乎偏執的執著。蘇珊在沃倫心目中就是那隻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藍籌股。在幾次對蘇珊的正面追求均告失利之後,「頑強」的、「熾熱」的、「深情」的沃倫採取了曲線救國的方法。他充分運用了和女孩一交往就犯暈和長輩打交道就來電的特長抱著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成功地征服了蘇珊威嚴與權威的父親威廉-湯普森博士。(在這段征程中,除了巴菲特自身的學識、智慧和人格魅力之外,政治、宗教、種族還有信仰等因素也給巴菲特幫了很大的忙。)
最後在其父和巴菲特的雙重攻勢之下,蘇珊終於成為了常常出現在沃倫身邊的那個人。
我一直很相信被父母祝福的婚姻才能擁有真正的幸福。而巴菲特和蘇珊從最初直至走到最後的婚姻也很好的印證了這一點。
何謂伉儷情深,琴瑟和諧?巴菲特的自述解說了蘇珊在他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並很好的詮釋了這一點:
蘇珊像我的父親一樣對我影響很大,甚至大過我父親的影響,用不同的方式。我身上有很多自我保護得東西,她能解釋,而我卻不能。她也許看到了我身上別人看不到的一些東西。她知道需要時間和肥料,它們才能萌發出來。她讓我感覺自己身邊有一個拎著小噴水壺的人,而這個人將保證花兒的成長。
蘇珊認識到沃倫的脆弱,認識到他多麼需要有人安撫、慰藉,消除他的疑惑。除了生意,蘇珊發現他的丈夫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對自己充滿懷疑。他從未感覺被愛,她也看出來他覺得自己並不可愛。
巴菲特還補充道:我瘋狂地需要她,我工作起來很高興,可是我對我自己不高興。她的確拯救了我的生活,她讓我重獲新生,這是和從父母那兒得到的一樣的、無條件的愛。
不得不承認,蘇珊是一個極具母性氣質和富有智慧的魅力女人。她很懂得調適夫妻之間的關係和距離。我在網上查閱相關資料時,找到了這樣一則小傳:
巴菲特的第一段婚姻開始於1952年,妻子蘇珊和他是青梅竹馬,兩人的感情非常好,還養育了3個孩子。但在1977年巴菲特和蘇珊剛剛慶祝結婚25週年幾天後,他們的婚姻就發生變故了。蘇珊天性自由,不愛受束縛,可婚後她一直在做家庭婦女,此時,她想要過自己的生活了。於是,蘇珊移居舊金山市,重操舊業在夜總會當起歌手,而巴菲特依然留在奧馬哈,兩人分居了。蘇珊離開後,巴菲特非常傷心。為了彌補給丈夫留下的空白,蘇珊曾為巴菲特介紹過幾位女伴,照顧其飲食,陪他看電影解悶,而31歲的艾絲翠就是其中之一。蘇珊是在奧馬哈一個俱樂部裡認識的艾絲翠,後者是那裡的服務員,兩人後來成了好朋友。在蘇珊看來,這個來自拉脫維亞、長著一頭柔軟金發的姑娘,非常聰明又樂於助人,她肯定能成為巴菲特的好助手。於是她把艾絲翠介紹給了巴菲特,並鼓勵他們交往。從1978年開始,巴菲特與艾絲翠生活在一起了。28年來,艾絲翠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照顧巴菲特,休閒時也只是在花園裡侍弄花草或去跳蚤市場淘點「寶貝」。據巴菲特的傳記作者形容,艾絲翠和巴菲特就是天生的一對,他們在一起時總是輕鬆又充滿孩子氣。
蘇珊搬走後,一直與巴菲特保持著密切聯繫,兩人還經常以夫妻的身份出席各種活動。她還同時保留著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第二大股東的身份。而蘇珊和艾絲翠的友誼也維持得很好。節假日時,朋友們都能收到有巴菲特、蘇珊和艾絲翠3人簽名的賀卡。
大家看完這個之後,可能都會和我一樣都發出一絲感慨:世有非常之人,然後行非常之事。我們為了巴菲特和蘇珊還可以再補充一句新詞:世有非常之愛,然後談非常之情。
不是所有苦苦追求的愛戀都能擁有美好的結局。愛慕林徽因一生並為她最後寫下「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之驚豔輓聯的哲學大家金岳霖老先生卻至終都未能與自己的心上人結成連理。 蘭心蕙質,才貌並舉的奶茶劉若英雖已嫁做人婦但內心的情愫卻永遠沉溺在了她老師陳升那首把悲傷留給自己的淒美旋律中再難消散。
就此來看,股神無疑是幸運的,他用暫時放下的尊嚴換得了自己內心最渴望的幸福。蘇珊也是幸運的,如果沒有巴菲特非伊不娶的堅定信念,她也不會讓自己的名字在歷史冊上留下如此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在巴菲特的感情故事裡,蘇珊留給我的印象更為深刻,她很好的展示了什麼叫不愛就請走開,愛了就請深愛的愛情真理。
我從巴菲特的這段情感故事中體會到愛情(對象)與投資(股票)其實也很像。它們都是有著千萬種的方式和方法可供嘗試和選擇。但它們同時都是那樣的捉摸不定、具有風險。如果你不能選擇和她(它)在一起直到天長地久的話,那麼就把曾經擁有她(它)們的歲月和記憶、價值與意義變得鮮活而生動,傳奇而深刻吧!
FORTUNE (Oct.~Dec. 1968) Elaine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7cib.htmlOct. 1968
本期的封面文章是《O Say Can You See?TheCrisis in Our National Perception》:
每一週,這個國家最重大的一個問題都會越來越清晰地浮現在我們的腦海——跟與越南、貧窮、種族、法律和秩序相關的問題在某些方面同樣嚴肅——那就是一種持續的悲觀感,一種對未來渺茫的國民感知,這種感知正引導人們構建起歷史上完全不可想像的思維框架。我們感覺置身在嚴重道德危機中,我們對共和的生存能力抱有懷疑,我們眼看著理想漸漸破滅——在大量相左的客觀證據面前。舉例來說,許多新的自我懷疑,與我們假定的、在大型非個人機構面前的無助感有關。實際上,歷史上從未有如此多的民眾積極地參與到政治中來。西部最古老的機構——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已開始重建個體的重要性。機構正處在根本性的變革中,給予個人更寬廣的視野和自由。這種「黑暗感知」並不是國民意識的第一次扭曲,早在十年前,相反的「光明感知」就引導人們錯誤地積極看待所有事件。我們現在急切需要的是「清晰感知」,也許,走向這一感知的起點是意識到,我們正在經歷痛苦的革命,期望在機構和個人(即機構服務的對象)之間尋找平衡。
Nov.1968
本期的封面文章是《The Special Case of Specialty Steels》:
一小群特種鋼公司——Latrobe、Carpenter、Allegheny Ludlum、Cyclops和Cruciole——正在散發著令大噸級鋼企豔羨的光彩。去年,Carpenter獲得了17.3%的投入資本回報率,比美國鋼鐵不值一提的ROIC的三倍還要高。這些公司並沒有採取任何措施規避鋼鐵行業的通病——顯著上升的人工成本——但它們確實指明了避免一些問題的道路。它們為原子反應堆生產不鏽鋼,為噴氣式飛機引擎生產超合金(高耐熱),為機器加工車間生產工具鋼,在這些過程中,要價可高達每磅7美元。對於高科技和定製工作的專注,使得它們受進口衝擊的影響較小,而小型的規模和多樣化的產品線又使得它們免於遭受政府的定價壓力。同樣重要的是,特種鋼生產者是將其產品賣給經濟中的增長型行業,如航空業、電子工業等。
Dec.1968
本期的封面文章是《The Unchecked Power of the BuildingTrades》:
未來10年,房屋需求年增長率有望達到50%,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美國建築業卻被其最強大的寡頭壟斷組織——房屋工會(the building trades)——致殘了。總的來看,一萬多家本地公司正在使一個800億美元產值的行業走向殘疾,這一數值佔了美國當時GNP的十分之一。它們通過限制性的僱傭條款和陳舊的學徒制,阻止了這一行業勞動力的自然增長。同時,它們排斥銲接、組合、裝配成分的使用,導致了過高的工資需求(一些熟練的木匠每小時可獲得12美元工資),超出了生產力提升帶來的任何收益,由此導致的通脹壓力在任何地方都可感知。
只有行業和政府挑戰這種顯而易見的權力濫用,工會的壟斷才可能被打破。幾乎是肯定的,這種挑戰會帶來外傷,歷時長久、成本高昂的罷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重組必須包含徹底的變革,廢除工會僱傭廳(union hiring hall),建立仲裁委員會。
2012-11-26 美國家具業的沒落 Max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7byo.html 鑑於可能會開始研究美國的家具行業,今天就先行對它們進行了一個簡視。
額,可謂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通過美國本土家具市場的慘劇,我現在對相依需求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如果我們把房地產業比喻成主要的製造產品,那麼家具業就是隨之而配備的零組件。
次貸危機之後,美國房地產業元氣大傷,估計近些年來都很難回暖了。再加上人性當中「一著被蛇咬,三年怕井繩」的性格特徵,這個衰退期可能還會更長一些。
如果說要找出一個對美國房地產業崩盤最痛心疾首的對象,除了房地產商本尊之外;那麼定然非家具商莫屬了。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悲催的家具商們真正算得上是躺著也中槍啊!
隨之而來的將是一場美國家具行業的大規模清洗和重新佈局,只有真正的強者才能得以挺過最寒冷的冬天。並且那些碩果僅存的美國本土家具商還要面臨來自亞洲外來客的強勢衝擊,屆時短兵相接,更是慘烈。
但機遇往往是伴隨危機而生的,否極才能泰來,我們可以想見在這種惡劣環境下還能存活的家具商必然個個都是心思活絡,意志堅挺的角色。而且一場危機也幫助他們剿滅了競爭對手無數,如果能熬過這段最淒涼的時光,未來的日子將很有前途。
那麼,對於真正的投資者而言,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一雙慧眼去從這些金子裡面挑出純度更高的金子,然後靜靜地等這顆金子被市場重新發掘和證明。
FORTUNE (Sep.~Dec.1969) Elaine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7hnq.htmlSep.1969
本期無對應封面文章。
本期的一篇重要文章是《The View from the Pinnacle》:
美國最大型公司的CEO們在決定世界的經濟甚至政治命運上起著顯著的作用,為集合它們的態度和觀點,FORTUNE和Daniel Yankelovich公司(紐約的一家態度研究公司)共同發起了一項名為財富500調查的活動,持續觀察美國公司領導人的觀點。
第一項調查的結果表明,頂尖美國公司的高管們更具有國際頭腦、對社會事務更加敏感、比他們的前輩們都更清醒地理解一個充分就業的經濟的需求。舉例來說,他們中的94%都在開展對長期失業人員的培訓項目。他們認為,越南戰爭是美國當前面臨的最緊迫問題,而成本價格雙重壓力(cost-price squeeze)是商界面臨的最大難題。公司高管們相信,尼克松是一位好總統,通貨膨脹能夠在不造成經濟下滑的前提下得到抑制,繼續徵收10%的附加稅也是必要的。但是,企業將在70年代面臨重要的轉折點,屆時,企業將被迫擴大經營範圍,在追求利潤的同時,將經營目標擴展至社會層面。這種在基本原則上的轉變將給商界帶來困惑,甚至混亂。
Oct.1969
本期的封面文章是《Labor 1970: Angry, Aggressive,Acquisitive》:
一場爆炸性的、史詩般的正面交鋒正在管理層與勞工間形成。在經濟緊縮近在咫尺之時,五大主要產業——電氣製造業、汽車業、肉類加工業、橡膠工業和貨車運輸業——必須面對以火箭速度增長的工資尋求,工會將進行新的2-3年期合同談判。美國已經受通貨膨脹的嚴重困擾,再加上勞資衝突,這樣會很危險。
即使公司給出了破紀錄的出價,也不一定能保證大型罷工不會發生。普通的工會成員,不安於爭取黑人權利的革命,時刻關注其他地區勞工糾紛的解決進程,因此越來越傾向於拒絕已談妥的合同。他們的不滿在某種程度上是合理的。在一種計算方法下,美國工人當前的平均實際工資比四年前的這一數值還要低。然而,新一輪的昂貴解決方案將把美國帶入最糟糕的境地:伴隨著持續通貨膨脹的經濟下滑。
Nov.1969
本期的封面文章是《Not Enough Gas in the Pipelines》:
過去十年以來,天然氣行業發展迅速,現在美國1/3的能源需求均來源於天然氣。然而,勘探鑽井工作趨於平穩。新技術、日益增加的來自加拿大的天然氣進口、和越來越多運自海外的液化氣都是可以預見的,但所有這些似乎都不可能阻止七十年代的天然氣緊缺。
天然氣生產商爭論道,它們鑽井的熱情被長達十年的價格回落和聯邦能源委員會的退款(refund)要求嚴重打擊,這一監管規定始於1954年,是最高法院的一個突然決定。然而,只要行業內部人士嚴密保守其經營數據,FPC的固定價格限制就無異於憑空臆想。監管被證實是及其困難的,而且很可能會抑制生產率的提高,現在是時候想想監管是否該退出了。
Dec.1969
本期的封面文章是《The World's Fastest Growing Auto Company》:
突然之間,一家日本的公司開始挑戰美國和歐洲在汽車行業的統治地位。這名競爭者是豐田,與其並肩的還有菲亞特,其銷售額居世界第五位。
在一些標準下,豐田可以被認定為世界上最高效的汽車公司,它的經理人富有想像力和靈活性。他們堅守極其小心的財務管理策略的同時,給予了資本投資很大的比例。他們富有遠見的營銷政策,使其建立了強大的經銷商網絡。它們的勞動者是當前主要汽車生產商中生產率最高的,勞資關係無比和諧(十年內從未發生罷工)。在工資水平顯著上升,達到美國的水平已經指日可待的時候,時刻保持警惕備戰狀態似乎是多餘的。與它們的自我懷疑相反,豐田逐漸積累的競爭優勢,是日本汽車工業已經強大到無懼開放競爭的地步的例證——豐田顯然不再需要單邊的關稅保護了。
FORTUNE (Jul.~Aug.1969) Elaine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7gyq.htmlJul. 1969
本期的封面文章是《Why Companies Still Bet on Expansion》:
對於今年公司資本開支的驚人增長的一個普通解釋是,通貨膨脹。這一論點認為,商人期望工廠和設備的價格將在未來上漲,所以即使存在過剩產能,仍要在漲價之前大力擴張。但是,FORTUNE記者採訪了36家計劃本年大增資本支出的企業的高管們,得到了完全不同的解釋。雖然整個製造業的產能利用率約等於84%,但許多小企業正在增加產能,因為在某些生產線上它們的利用率達到了100%。其他企業增加資本開支的目的可能是建設新工廠,從而生產新產品。建築材料製造商們已經為預期的房地產市場繁榮做了充足準備。
但是,雖然各家公司進行資本投資的原因各不相同,它們無一與整體經濟是絕緣的。調查顯示,本年的的早些月份,資本支出計劃被削減了不少,並且可能進一步削減,因為政府正在努力遏制通貨膨脹拖累實體經濟。
Aug.1st 1969
本期的封面文章是《Military Industrial Complex——Russian Style》:
在長達十年的集中努力之後,蘇聯終於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在戰略上與美國對等。陸軍人數,蘇聯擁有347萬,美國擁有348.7萬;洲際導彈數量,蘇聯擁有1035枚,美國擁有1054枚;蘇聯的遠航海軍數量也以飛快的速度和驚人的戰鬥力接近美國海軍艦隊。對捷克斯洛伐克的閃電入侵昭示了蘇聯軍隊執行命令的熟練和清晰程度。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蘇聯的後勤和空軍還是相對落後的。
總的來說,如果剔除美國在越南的支出,蘇聯的國防開支已經逼近美國。同時,自1964年以來,蘇聯能始終保持7.5%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但是,蘇聯的生活標準依然相對原始,並且莫斯科對於技術密集型產品的支出可能已經達到了其絕對極限。美國情報機關的估計表明,在未來五年內,俄羅斯可能在策略性武器上超越美國。他們能否在消費品供給不出現急劇下降,同時不造成內部政治爭端的同時,繼續之前的發展速度,是當前的熱點議題。
Aug.15th 1969
本期的封面文章是《Riches Under the Earth's Crust》:
採礦業,世界最古老、最基礎的一個行業,其原則自從中世紀以來幾乎一直保持不變。然而,現在,影響其他行業的社會根本變化最終作用到了採礦業上。伴隨著新型複雜方法的是對於一個庇護賭徒和利己主義者的行業的專業化管理的出現。但是,眾多小公司依然存在,行業巨人Kennecott Copper也是需要遠東的眾多中型公司來平衡的。外國藝術家的雕塑和展現採礦業昏暗世界的攝影都展現了一個多樣化的行業。
2012-12-13 滾雪球(丙) Max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7mww.html在和蘇珊完婚之後,擁有了賢內助的巴菲特得以更加專注地在自己的投資事業上大展拳腳。
但俗話說的好,一絲不線,單木不林;深諳此道的巴菲特開始了漫長的遊說時光。他動用自己所能利用起來的所有人脈資源去構建自己的合夥人公司。雪球由此而開始滾動了起來。
毋庸置疑,本傑明-格雷厄姆是一個偉大的投資家和先行者,但他也有著眼光和思想上的侷限性。這一點既成就了巴菲特初期的投資事業也嚴重了抑制了他達到更高的境界。
格雷厄姆對成長股普遍存有不好的感覺,他理論的核心就是去全神貫注地尋找那些散落在各處的煙蒂。巴菲特作為他的信徒一直很虔誠的踐行著這一點,不過,這一切都是在遇見了查理芒格之前。
大多數人可能都對查理芒格並不熟悉,因為舞台上的燈光更多的時候是照射在巴菲特身上的。但在近期對查理芒格展開針對性瞭解之後,我強烈的感覺到芒格如果沒有遇見巴菲特,芒格可能最多少了一個最重要的知己和搭檔;但如果巴菲特沒有遇見芒格,那這將成為巴菲特這一生最遺憾的一件事。巴菲特沒有芒格,也許同樣可以爬到一座山峰上去,不過不會再是珠穆朗瑪峰了。
這一篇文章無關乎對於滾雪球章節的細述和總結,其重點在於關注一下查理芒格,一個自1790年4月17日之後,重新得以最接近於那個偉大的名字的人。
芒格有著兩個極為脫俗的特質。
其一是對很多事都抱以悲觀卻又客觀的態度。能做到這一點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個普通人,從根本上說他所瞭解的,看到的,學到的知識其實都只是滄海一粟。在見識、學識上就已經處於片面的邊界之中了。再考慮到每個人獨一無二的脾氣和秉性,因此你要讓他在排除掉私利、情感、才識等方面做出一個準確且客觀的判斷,其難度絕對要比你所能預見的大得多。但查理早已深諳此道,他在無心之間還為我們解釋了為什麼世界上貪官總比清官多、醜聞總比好事多、大多數投資者在股票上虧錢總比賺錢的時候多。種種的這些因素都很直截了當的證明了查理芒格的智慧已經不再單單停留在智商很高的層面上了。
以前看書,讀到過一句話。初時不覺有何所謂,但後來回味越覺妙趣不盡,耐人尋味。這句話是這樣說的:你感到很飢餓,卻發現了一隻不屬於你的雞腿。當你拼了命想要吃到它的時候,那麼,就已經注定了你將繼續挨餓下去。
在這句話中,我對芒格所推崇的「在勝算不大時,下注很少;而在勝算很大時,狠狠下注」有了更深的體會。
芒格第二個特質是他對任何目標和夢想都採取逆向思維。這一點給予我的引導是最大的。當他追尋幸福的時候,他會先花費心思去探索人是怎麼陷入絕望和痛苦的;當他盼望股票投資獲利的時候,他會先去學習和瞭解古今那些投資者是怎麼在股票投資上失敗和虧損的。如此以來,他就成為了一個眾覽全局的清醒旁觀者。在看完歷史的悲劇一幕幕上演之後,得以在自己做出判斷的時候輕而易舉地避開這些由人性缺陷和弱點而造成的失誤。
對於巴菲特而言,芒格是一個如此與眾不同的人,他們之間總能產生別緻的默契。
很多偉大的思想和優秀的習慣其實都是厚積而薄發的,誇張一點來說,我們還可以稱之為一種頓悟。書中給我的頓悟就是巴菲特和芒格都是很務實的人,他們厭惡的是眼高手低和不勞而獲。這一點也能從他們的每一次的投資過程當中很清晰的體現出來。正所謂: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飛來的橫財總是讓人感到不安穩的,一分一寸親手打下的疆土才是歷久彌新的真正財富。我以前的構想也因此而完全顛覆了,原來即便強如股神,也還是要一針一線才能縫好一件華麗的財富新衣。
所以,這篇文章的意義在於想表達出一個觀點:當我們為成名發財焦慮渾噩,苦無良方之際;不妨好好掂一掂自己的份量。如果自己份量不夠,這些名利來了,也只會把你壓死在半路上。如果自己份量夠了,還會有人主動來找你幫他分擔一些名利。這不難理解,一顆小草誰看得見你呢?一棵大樹,誰會不到你的樹蔭下遮風避雨呢?
我們需要從芒格那裡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財富從來都不會是任何的身外之物。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