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休學、閃婚、何時不靠爸 金惟純父女5大麻辣對話

2015-06-29  TCW


習題一、離婚後,如何經營和孩子關係?如果再婚,兩家庭怎麼相處?

老爸說:父母好好分手,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女兒說:以前會怨,為什麼我的家和別人不一樣?現在會想,因為這樣,有更多家人,真的有不好嗎?

金惟純(以下簡稱父):(離婚後)她一直跟她媽媽住,那時候我跟她媽媽還有一點疙瘩,如果我跟她感情很好,她在兩邊會很難受,所以,因為環境因素,父女關係只好淡淡的,父女關係沒有辦法在我們之間自然發生,有點遺憾。

我是一個若有似無的老爸,因為沒有真正在一起共同生活,共同經驗比較少;她長大以後,(我)就用一種特別的方式對待,其實,我要用爸爸的樣子也弄不出來,哈,只能用朋友的方式去聊天;後來,我跟她媽媽有一個比較大的和解。和解後,她跟我的關係就比較自在,不受限制。

現在我們家跟她媽媽家,兩家子一起坐下來吃飯,是OK的,所有的關係到最後,就是要圓滿,雖然我們(指前妻)沒有辦法在一起,但是,可以互相說對不起、說謝謝。

分手的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去愛他的爸爸或媽媽,就算不是愛,你好好分手,就是給孩子最大的禮物。

金質靈(以下簡稱女):國、高中的時候會怨,為什麼我的家跟別人不一樣,爸爸媽媽的關係讓我有苦有痛的感覺,因為沒有辦法解決這種感覺,也沒有辦法求救,就自己痛苦,跟自己過不去。

最近幾年,我體會很深的是,因為我爸爸、媽媽分開,我媽媽再嫁,我有個小爸;爸爸這邊有個阿姨,小爸也有爸爸、媽媽,都對我不錯,我阿姨的媽媽,我也叫她阿嬤,她也對我很好,然後,我有兩個妹妹,因為這樣,多了超多的家人,真的有不好嗎?

今年年夜飯時,回爸爸這邊過,阿嬤也來,阿嬤發紅包,當然是發給兩個妹妹,因為她就這兩個孫輩,我在旁邊,就在想我是不是也要講吉祥話,我不是想要拿紅 包,爸爸怕萬一阿嬤沒準備會尷尬,就拉我一下,我就沒去;後來,我跟妹妹聊天時,後面突然有個人抱住我,手上拿個紅包,是我阿嬤。

阿嬤說,「我跟妳講喔,高家的女兒(編按:金惟純另一半姓高),沒有出嫁的,都可以拿紅包啦!」我當時真的不知道要講什麼……。還有,她每次做醉雞,都會多做一份,叫我拿回去給我媽媽跟小爸吃。

我就覺得,我有什麼好怨的,多了一個這麼好的阿嬤。

父:我真的不知道(紅包)這件事……,很感謝妳把自己活好了,很感謝妳能夠這樣看發生的事,已經發生的事,無法彌補,只能靠妳這樣看這件事,然後,這件事就沒事了。

我們父女的關係,此刻達到最好的關係。對她的期待,只有一句話,好好把人生過好!

習題二、好不容易去美國念書,孩子突然告訴你:我要休學!

女兒說:感謝你,沒有堅持要我怎樣。

老爸說:妳可以做這樣的選擇,重要的是,要承擔。

女:我在美國念大一時,決定休學,我爸爸並沒有說什麼,他只是把休學、不休學的利弊分析給我聽,他告訴我都要承擔,他不支持不反對。

這件事,我還滿感謝我爸,因為,他沒有堅持要我怎樣,就是讓我自己去想、去反省。這算是我人生做的一個比較大決定。

父:那時候,我在意的不是學位,我希望她既然去美國,能留一段時間,把該學、該看的東西看完,這是我覺得比較可惜的,做父親的,贊成沒有理由,反對沒有立 場,我只有一個選擇,就是不贊成不反對。我能做的就是提醒,做這樣決定,要面對的一、二、三、四、五(件事),只有最厲害的人,能夠承擔的人,才能做這樣 的決定,你是不是這樣的人,自己要思考;結果,她做這樣選擇,我內心深處還有一點高興,我覺得人可以做一些重要決定,這比人生什麼事都沒發生、沒經歷好 吧?重要的是,要承擔。

習題三、孩子和異性認識不到一個月,突然決定要訂婚,該怎麼辦?

老爸說:這男方我還沒見過,我情何以堪?

女兒說:你不來,我們還是照辦!

父:質靈沒有談過戀愛,那是第一個交往的男生,我還沒見過,交往兩個多禮拜,她就(打電話)說她要訂婚了,她說,男方的媽媽找通靈的人來看,說他們兩個是 天作之合,必須在那天要訂婚……這事情太怪了嘛,我就跟她講,你們要交往,我當然很祝福,但是,一個通靈的人講說,一個禮拜後要訂婚,我做為一個知識分 子,我情何以堪,而且,還沒見過(男方)……。

我就跟她說,可不可以雙方家長見個面,吃個飯,認識認識,祝福你們的交往,不要說訂婚行不行?她說,不行,最後她說了一句話,真的……很傷心,她說,「那你不來的話,我們還是照辦。」

她是很冷靜,很有禮貌這樣說,那時候我就想,那我就不去了。這件事,實在很難消化啊,難受了兩天,就跟一位好友吃飯,一整天都在講這件事,好友很有智慧,他說,你不但要去,還要帶禮物去,還得要高高興興的去!唉,我被說服了,好吧,只好接受去,還帶全家老小去。

為什麼想通?這種時候沒有道理好講,萬一因為這個原因,父女不講話,她去訂婚不開心,然後,我在家生氣嗎?沒有必要,反正已經是這樣,就高高興興去了。

女:第一次知道爸爸當時傷心感受,很驚訝……我那時候不懂事,沒有顧慮到爸爸的感受,可能他平常太寵我了,他一直都很支持我的決定。

他那時候,都沒有表現出來,我不知道他的心情,這件事我有很大的學習,我也沒想清楚,訂婚是早了一點,年齡太小,對方是準備好的,過程中,我才發現,我還沒準備好,一年多以後,就平和分手。

父:哪有那麼容易分手的!你要謝謝人家!我不能說這是錯的決定,只能說這是倉卒的決定。

為什麼我會很快接受她的事情,包括休學、訂婚,因為,我覺得她很善良,內在有領悟力,她不管經歷什麼事,都會走出來的,我是對這件事有信心,她會做很多特別的決定,是她人生的歷練不夠。

做一個父親,若我判斷這件事會帶來極大傷害,無法挽回,我可能不會讓步,因為我也做過很多荒唐事,但我不會去做惡,人生有這樣經歷,才會這樣看待這件事。

習題四、父母怕孩子做錯事、走錯路,但孩子都不聽勸告,該怎麼辦?

女兒說:爸爸說實話,我就聽進去了。

老爸說:我開始聽她講話,她就開始聽我講了。

父:人非常簡單,就是你不聽我講,我就不聽你講,你不聽我的,我幹嘛聽你的?小孩一定這麼想嘛,不管你是爸媽、你是老闆、你是博士,你走過的橋比我走過的路多,那些都是你想的。

所以,我開始聽她講話,她就開始聽我講話了。

女:應該不是不想聽他講,而是他講到一個我早就知道我還沒做好的事,我就覺得,我知道我知道,會有點自責,因為還沒做到,最多是這樣子。

小孩子應該不是不想聽爸媽講,但是,就是自己也沒有能力做到,多聽也會覺得很煩躁,小孩煩的是這個,(父母)要給他一點時間做到。

爸爸比較像是,因為他沒做到,我要提醒你……,像他會告訴我,他比較沒自制力,比較懶散,比方說,你不可能要求他幾點睡,幾點起來,很routine的事,這個是爸爸很真實的部分,因為溝通很真實,也就會比較聽得進去。

習題五、孩子,你什麼時候才能經濟獨立,不靠老爸養啊?

老爸說:三十歲以後,就完全不管妳了。

女兒說:我已經開始準備了,雖然還不穩定。

女:我前幾年住在台北東區,花費比較高,一下子金錢沒控制好,身體又不舒服,沒有辦法,就想說,爸爸應該可以幫忙一下,那次我是講說,我脊椎不舒服,這塊 可以資助嗎?結果,爸爸就說,人是不會生病的,妳是不是沒有把自己照顧好?太晚睡,飲食沒有照顧好,身體才會不舒服。

因為爸爸一直很寵我,他這樣說,我當下覺得,爸爸怎麼會這樣跟我講?真的好狠啊! 幾天後,爸爸有個常去的整脊診所,打電話給我說,你爸爸有放一些費用在這裡,妳如果有需要可以過來。

一、兩年後,再回頭看這件事,才覺得,對,他沒有講錯,是我沒有把自己照顧好,連經濟也沒有顧好。後來,有跟爸爸聊這件事,爸爸說,「其實,你知道嗎,哪 個做爸爸的不想寵女兒,讓她去買她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我覺得我還是要忍下來。」當時,我就覺得,他真的很不容易(哽咽)……,別人父母做得到(忍耐得 住)嗎?(流淚)

我有很誇張的時候,有一次我要領錢,就發現領不出來,我一看,裡面只有二十八塊,我整個人就很慌張,怎麼會這樣?

我現在在準備(經濟獨立),我不是做得很好,但,最起碼,我不會讓生活變得那麼慌張;我一個禮拜三天去餐廳打工,每月老闆娘拿薪水給我,大概一萬多塊,我很喜歡現在的工作模式,打工、畫畫,但(收入)還沒有很穩定 ,還是要接案子,不可以想休息就休息。

父:那次是我刻意的(指女兒搬到東區住),我一直覺得她住在偏遠的地方,生活太狹窄,她想來台北,我把它視為教育費(付租金),果然也教育得滿徹底的,呵 呵,我去那邊(女兒住的地方),常看到酒瓶堆在那裡面,她租在SOGO旁邊,變成朋友的中繼站,她那段時間徹底體會都市夜生活。

她現在還不能完全獨立,是半獨立,我跟她講說,三十歲(經濟獨立)就完全不管了,這是特別寬限,她要自己過日子,要算自己有多少錢。她經歷這段,以後回想起來,一定會覺得很值得。經歷過,才會變成人生的資本。

養活自己,是必修課,沒什麼好討論的;你要先證明自己可以養活自己,必修課過關,人生最基礎的信心,就有了。若干年後父母給你資源,這是禮物;在證明自己的階段,父母要想辦法把手收回來,要讓他自己去歷經苦、難,這都會變成他人生的底氣,以後遇到事情就不會怕。

有人問我,當然你現在經濟狀況比較好,如果沒有了呢,剩下一半,剩下三分之一,怎麼辦?對我來講,沒有在怕,不是沒過過啊,怕什麼?我知道那樣也可以活, 不會活不好,不能習慣於依賴這種生活方式,沒有就不行;有,我可以enjoy(享受),沒有,我也OK,必須常常讓自己這樣子,才不會恐懼失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141

不靠老公的臉書第一夫人


2015-08-17  TCW

「佐伯格的臉書狀態要改成『已婚』,普莉希拉狀態要改成『中頭獎』!」這是三年前普莉希拉(Priscilla Chan)嫁給臉書創辦人佐伯格時,網路的笑話。日前佐伯格宣布普莉希拉懷孕,讓這位「臉書第一夫人」又成話題。

今年三十歲的普莉希拉是越南華裔後代,父親乘難民船至美國,母親做兩份工作維持家計。身為長女的普莉希拉由祖母帶大,國一時才十三歲的她就問老師:「怎麼 上哈佛?」老師告訴她,哈佛喜歡全才學生,於是普莉希拉加入網球社練網球。高中時以全年級第一名畢業,後來如願進哈佛,成為家中第一個上大學的成員。

普莉希拉和大她一屆的佐伯格,在哈佛一個派對上認識。不過和佐伯格不同,普莉希拉完成了哈佛學業,並成為小兒科醫生。後來她要佐伯格在臉書上,新增一個器官捐獻註冊功能,就是要幫助病童。

丈夫雖是億萬富豪,普莉希拉卻頗有骨氣:婚前她和佐伯格的姊姊蘭迪去逛街,普莉希拉看上一雙六百美元(約合新台幣一萬八千元)的鞋子,蘭迪鼓勵她「買下來吧!反正妳有錢。」普莉希拉卻將鞋放回原處:「那不是我的錢。」

普莉希拉不當「靠夫族」乃矽谷傳統:蘋果創辦人賈伯斯之妻勞琳(Laurene),是史丹佛MBA,後來創辦一家天然食品公司及教育慈善機構。 Google創辦人布林之妻沃茲克奇(Anne Wojcicki),擁有耶魯大學生物學位,後來創辦一家基因測試公司。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之妻梅琳達,乃杜克大學MBA,婚後她掌管夫婦共同創辦的慈 善基金會。

如今普莉希拉也不當花瓶,得到佐伯格敬重。後來佐伯格苦學中文,還陪普莉希拉赴越南尋根。「人們說普莉希拉嫁給佐伯格很幸運,其實幸運的是佐伯格。」普莉希拉高中老師如是說。堅持做自己的普莉希拉忍受三次流產才在今天懷上女兒,或許佐伯格才是「中頭獎」的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59

獵豹五成營收、七成用戶來自海外 它不靠中國 變全球最大掃毒App


2015-11-16  TCW

中國網路公司,還有誰能跟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者簡稱BAT)三巨頭在用戶數上抗衡?最有可能的答案就是它:獵豹移動(以下簡稱獵豹)。

憑藉兩款手機App--專掃手機垃圾的「清理大師」(Clean Master),和免費防毒軟體CM Security,讓獵豹在全球每月擁有四億九千萬活躍用戶,其中海外用戶三億五千萬,占七一%。營收方面,二○一五年第二季,為人民幣八億七千萬元,海 外市場有四億三千萬元,正式突破總營收的五成。

這兩款產品做的事情很簡單,每一支手機每一天都會用到它的功能。以清理大師為例,它的任務就是幫你清除占據手機空間的暫存、文字、圖片資料檔案,釋出更多儲存空間,讓手機運行更順暢。這對效能不高、容量不大的中低階手機特別實用,在印度、印尼、巴西等國家頗受歡迎。

可是功能簡單,卻不代表這很容易做到。獵豹副總裁金磊說,清理大師最難的部分在於「怎麼找到垃圾」,因為清錯檔案就會影響軟體運作,獵豹光在這兩款產品上,就投入約三百多名公司最資深的研發和技術人員。

「世界第一,是因中國市場大」馬雲都反駁不了的話,它兩年翻盤海外用戶和營收都超過整體的五成,這兩項國際化指標,B AT都還望塵莫及。

騰訊主打海外市場的微信(WeChat),近六億的月活躍用戶中,僅約兩億為海外用戶,而阿里巴巴則從未公布過此類數字。

「你世界第一,是因為中國市場大。」這句連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都啞口無言的話,獵豹執行長傅盛兩年前也常聽到,現在,他終於可以反駁了。

從二〇二二年十月開始,《商業周刊》第一次在台北見到傅盛時,三十五歲的他,是一個要用小米創辦人雷軍相稱,才能提起來被記憶的人物。我們造訪台北一〇一 大樓八十三樓獵豹在台灣的合作夥伴雪豹科技,其董事長吳德威告訴我們,獵豹今年底將在全球二十多座城市開設辦公室,打頭陣的就是台灣人。這裡是地表最高辦 公室,五百多坪的空間,兩百多名員工,是獵豹爭戰全球市場的基地。

才兩年時間,獵豹快速攻城略地,展現典型中國網路公司快狠準的決心和意志。

獵豹變種,速度快、力道強,連傅盛本人都在兩年內把英文口說練好,從一個從未出國過,無法開口跟外國人交談的「老中」,蛻變成一個如今以機艙為床,四處和外國投資人談合作的「跨國公司C E 0」 。

小功能做到精,黏住消費者台灣詐騙簡訊盛行,它掃毒立即跟進如果有一件事情,是獵豹做得比BAT 更好、更透徹,是它把一件小功能做到精準,讓消費者離不開它。

網路雖無國界,但服務與產品卻非常講究在地化,因此你可以看到,二〇一四年五月,當時台灣手機盛行「宅急便取貨」詐騙簡訊,獵豹在一夜之間針對台灣用戶這些痛,更新CM Security。

跟據CM Security實驗室推算,當時每天約有四千多支Android手機中毒,可詐取每位中毒手機用戶最高五千元,光是一週累積的詐騙金額,可能就破億元。這種快速服務,讓用戶在一次次的痛點中,記住了獵豹的專業形象。

把App做深,二〇一四年「清理大師」在Google Play全球五十六國下載數排名,都高居工具類第一,用戶數首度破億。

流量,永遠是網路公司賺錢的基礎,即使產品免費,你也可以靠著龐大用戶賺廣告財,臉書、Google都是這樣做,獵豹也開始加入這一行列。從財報看出,獵豹在上市后至今,已在全球收購或投資五家手機廣告公司,包括法商MobPartner,撒錢總金額一億三干多萬美元。

總部設於巴黎的MobPartner在二〇〇九年成立,業務覆蓋全球兩百個國家,每月可以接觸到超過兩億行動用戶,產生一百八十多億次的廣告曝光。這樁收購案,讓獵豹有實力和臉書談廣告合作,幫助瞼書消耗過多的廣告需求。

App免費下載仍然可以賺到錢,因為它已經變身為行動廣告商,把五億全球用戶變現了。當在全球擁有一億五千萬用戶,市值十億美元的印象筆記 (Evernote)正苦於獲利不夠快而裁員之際,金磊卻告訴我們,獵豹已經找到獲利模武,而且還野心勃勃要搭建中國第一個,面向全球的行動廣告平台。

博盛在最近專訪中告訴我,他在矽谷投資了一家火箭發射公司,「你們做工具App幹嘛搞火箭?」他反問我,網路應用的下一個機會是什麼?其實,他也沒有答案,但是做為已經走在前端的人,不是要當追隨者,而是要引領潮流。

中國變種狼,一樣兇狠,當它來到你面前,你可能還無法分辨它是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988

不靠軟體分析 靠自己練就一身棋藝 專訪日本天才棋士羽生善治

2016-01-04  TWM

譯者 江裕真

科技發達的現在,電腦下棋打敗人腦並不稀奇。許多年輕棋士會使用電腦對弈,嘗試新的下棋方法,但日本將棋大師羽生善治相信,技術分析只是第二意見,最終還是要相信自己的經驗和分析。

自從十五歲成為職業棋士後,羽生善治就一直居於將棋界的領導地位。他贏得九十四次頭銜戰冠軍,是史上最多。日本的報社或通訊社會主辦不同名稱的職業將棋賽,並給予第一名該比賽的頭銜,例如讀賣新聞社舉辦龍王戰,贏得冠軍者即被稱為龍王。

若以展開職業生涯起算,他的勝率逾七成。《東洋經濟週刊》這次要來一探他在第一線對戰時的心境,以及對於電腦將棋的看法。

《東洋經濟週刊》問(以下簡稱問):你成為職業棋士,已長達三十年,如何在對弈中保持高度的熱情?

羽生善治答(以下簡稱答):如果像奧運是四年一次,在一瞬間展現爆發力,保持熱情的時間可以拉長;但是每年要對弈五十、六十場,有時候的確會提不起勁,很難數十年如一日。對此我不會太苛責自己,而是接受自己「有時候也會這樣子」的事實。

即使在一天當中,人的情緒也會變化,這可以靠時間來解決,或是利用一點小機緣來改變。假如願意承受風險,做些冒險的事,必然會產生緊張感,有時就能因此而帶勁了。

問:在頭銜戰中,你給人的印象是喜歡下險棋。

答:人只要做什麼大膽的事就會引人注目。事實上,我不是每次都冒險,有時也會走踏實保守的路線。

談將棋戰法:從預測轉為綜觀盤勢

由於紙上研究能得到的有限,不時要在實戰中嘗試看看,才會知道它的好壞或奧妙所在。風險會隨著時間軸而變化,就算這時候看起來高風險,十年後說不定會變成最安全的作法。

問:隨著年齡增長,你的戰法也跟著改變了嗎?

答:十幾歲、二十幾歲時,我的戰法主要以預測、記憶與反射動作為主,但隨著年齡增長,直覺式的靈光乍現,以及綜觀整個盤勢的戰法,比重慢慢提高。

一旦累積經驗,我碰到某個局面時,就會在腦中冒出許多因應的手法或解決方式。但這時反而會覺得迷惘,因為不知道哪一種最好。即使選項很多,也不表示最後能通往正確方向。這是經驗太多的難處。

問:你經常提到,「不要把『定跡』(特定棋局中被認為是最好的應對模式)當成一定是對的」?

答:它有一個大前提,就是必須先好好研究過定跡。不過不要百分之百相信成功法則。它可能是錯的,或你自以為是對的,我們還是要抱持兩成左右的懷疑。職業棋手在互相對弈時,都會找出定跡當中可疑的部分或未知的部分,有點像是彼此給對方出考題。

談電腦對弈:應當成第二意見參考

問:羽生先生似乎沒有在公共場合和電腦對戰過?

答:電腦發現許多新的下法,我們在戰術上已經受到影響了。許多年輕棋士會使用電腦對弈,也會在實戰中嘗試一些新的下棋法。

問:你和電腦如何相處呢?

答:我幾乎沒用它來分析過。不過,記者常會根據電腦的招式提問,或許我早已間接地接觸到電腦的棋法。

人類都帶有主觀與常識,使用的棋招都會比較保守,相形之下,大量採納資料的電腦沒有盲點。所以就算是不合常理的招,只要評分高,電腦仍會選用,這是最大的不同。

問:你認為和機器對弈有意義嗎?

答:如果真的要和電腦對弈,棋士會把重點放在如何掌握軟體的特徵上,但這樣不表示將棋就變得厲害。不過我不是說這樣「沒有意義」……。

現階段軟體的最佳用法,我覺得應該當成像是求診時聽取「第二意見」。我自己有想法,同時也聽聽看電腦有什麼不同想法,再據此做綜合判斷。不過如果機器開始學習,那可能就會亂掉了;因為它學習的內容是個黑箱,提出來的解答可能是人類無法理解的。

問:所以最值得信賴的,還是從自己的經驗中產生的靈光乍現或是點子?

答:或許不能稱之為信賴,而是覺得必須這麼做。我下將棋到現在,還有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我希望靠自己,把未知的部分逐一釐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71

究竟靠不靠譜?機器人手術正“直播”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6823.html

機器人做手術,能有多靠譜?

5月22日上午,世界臨床機器人外科協會(CRSA)創始主席、著名專家Pier C.Giulianotti朱聯安教授針對全球機器人微創手術前沿理念、技術及術式,在北京和睦家醫院為一名45歲的女性胰腺癌患者,進行了一臺複雜的胰頭腫瘤切除手術。

手術同時,新浪網、新浪視頻、阿里健康、天貓、淘寶等平臺對這一手術過程進行了全程學術直播,通過解說第一次向大眾進行了關於達芬奇機器人的微創理念科普。

和睦家醫院小兒外科總監主任鄭偉在術前調整達芬奇機器人機械臂位置

與常規手術不同,這臺手術是由醫生操作精密的“達芬奇微創手術機器人”來完成——在這例達芬奇微創手術機器人輔助下的胰頭腫瘤切除微創手術中,Giulianotti教授及助手醫生在手術室一邊操作,一邊通過會場大屏幕與參會醫生進行交流,並由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肝膽胰外二科專家郝純毅實時解說,讓現場各領域的外科醫生感受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精準、縫合方便、高清視野等特點。

去年5月,一段達芬奇機器人縫制葡萄皮的視頻忽然在網絡走紅。視頻中,一個名為達芬奇的手術機器人先是用自己的機械手撕開了一顆葡萄的皮,然後又精準完好地將葡萄皮縫合。這神奇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究竟是什麽?

20世紀90年代,美國Intuitive Surgical公司將太空遙控機器手臂技術轉化為臨床應用,研制出醫療手術機器人。制造者認為,達·芬奇於1495年設計了仿人型機械,是世界上第一臺機器人的發明者,因此將這個新面世的機器人系統命名“Da Vinci Si”(達芬奇手術機器人)。2000年6月,Da Vinci外科手術系統成為獲得美國FDA批準的第一個用於腹腔鏡微創手術的自動控制機械系統。

整個直播過程不僅可以讓大眾對微創手術有全面的了解,還將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國際化應用及最新學術與大眾分享,讓普通人通過視頻直播的方式,感受達芬奇微創手術理念的精妙,這在國內尚屬首次。

阿里健康醫療服務團隊的鐘聰娣告訴記者:“繼去年雙十一前和睦家入駐阿里健康以來,其創新、優質的服務獲得了用戶的青睞。基於過去良好的合作,雙方合力策劃了此次‘達芬奇微創手術’直播,希望讓更多網友對先進、安全的醫療技術有深入的了解和認知。”

她表示,這次手術直播只是阿里健康的初步嘗試,接下來,阿里健康將和北京和睦家醫院,為兩名患者分別提供免費的小兒外科和子宮肌瘤或者婦科腫瘤的達芬奇微創手術,希望借助這樣的公益活動,進一步提升公眾對微創手術理念的認知。另外,為關註並希望使用這項前沿技術的用戶,阿里健康在其平臺上提供了達芬奇機器人輔助手術術前評估套餐的信息展示。

2015年6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和睦家達芬奇微創手術中心成立

2015年5月21日,北京和睦家醫院對一位德國患者進行了第一臺達芬奇機器人手術,迄今已經做了逾100臺手術,其中61%是泌尿外科患者,其中自掏腰包的自費患者占比已經達到了85%。

公開資料顯示,達芬奇機器人是世界上最為先進的微創外科手術系統之一,集成了三維高清視野、可轉腕手術器械和直覺式動作控制三大特性,使醫生將微創技術更廣泛地應用於複雜的外科手術。

達芬奇機器人的機械臂可完全模仿人手腕動作,專利的運動模式保證了醫生手部動作與機械臂運動的一致,並濾除了手部的抖動,具有人手無法比擬的穩定性和精確度;它的活動範圍甚至遠大於人手,在狹窄解剖區域可360度自如運動,比人手更靈活。

同時,達芬奇機器人讓醫生擁與開放直視效果一致的手術視野,保證了手眼的協調。高分辨率的立體腔鏡提供放大20倍的高清三維圖像,降低了錯誤的發生率。

對於患者來說,達芬奇外科手術機器人可使手術效果明顯改善,術後並發癥、損傷和失血明顯減少,恢複更快、住院時間縮短,手術效果及美觀性明顯提高,可使手術適用範圍得到一定程度擴大,如對於某些高齡患者及高危患者,通過機器人手術可規避開放手術帶來的創傷。

目前,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廣泛適用於普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婦科、頭頸外科及小兒外科等領域。

和睦家醫療副總裁、北京和睦家醫院院長盤仲瑩向記者介紹:“達芬奇並非新奇手術操作系統,2006年就率先進入301醫院,目前除和睦家外,其它如協和醫院在內的46家三甲綜合性醫院擁有52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在過去的10年間手術量已達數萬臺,技術已經非常成熟。”

她進一步指出,所有操作達芬奇手術醫生都需要經過專門的培訓和認證,盡管並非每個外科醫生都可以操作達芬奇,但微創的理念已經深深植入醫者的內心,微創已經成為無法阻擋的發展趨勢。

事實上,早在2013年4月1日,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與北京和睦家積極探索出公立醫院與社會資本相結合的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合作新模式,和睦家啟望治療中心與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達成戰略合作,成立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和睦家國際醫療部——和睦家啟望腫瘤中心,該醫療中心集北大腫瘤優質醫療資源與國際標準運營管理模式於一體,秉承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多學科腫瘤診療團隊密切合作,為患者量身定制治療方案,提供腫瘤篩查、診斷、手術、放療、化療、病理咨詢、營養、心理、中醫、康複一站式服務。

2015年6月,雙方合作成立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和睦家達芬奇微創手術中心,利用和睦家先進的技術設備和良好的服務環境,北大腫瘤醫院的醫療團隊共同合作為患者提供個性化、國際標準的醫療服務。

目前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經過達芬奇手術認證的專家已經開展了數十臺達芬奇手術。季加孚院長和蘇向前副院長親自領銜胃腸領域達芬奇微創手術,楊勇主任、杜鵬主任、張寧主任擔綱的泌尿外科領域達芬奇手術,鄭虹主任領銜婦科領域微創手術,術後患者滿意度極高。

季加孚院長表示,從一個外科醫生的角度,能夠幫助患者以最小的創傷、愈後獲得最佳的手術效果始終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達芬奇微創手術機器人既是一個高精密領先的手術操作系統,也是一種理念,更重要的是這種微創的理念應該更多向患者普及,並讓病患從中受益,提高生存質量。

當天,“達芬奇微創手術研討會”也同步在北京和睦家醫院召開,來自25家三甲醫院的65位知名外科醫生出席了本次會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180

不靠自由行70後賣手造眼鏡月賺10萬

2016-06-09  NM

過往《壹盤生意》賺得多的商鋪,老闆們都「踢晒腳」,攝影師必定會影到人山人海。今次的眼鏡店「形品」,經營四年,現時月賺十萬,卻是門可羅雀,鋪頭全日做幾個客生意,空閒得很,四十五歲的夫婦檔老闆余文偉Andy與庾佩珊Kitty,大部分時間都是抹玻璃櫃、眼鏡片,間中聯絡客人。形品賣較有特色的手造眼鏡,其中最多的是日本品牌「金子眼鏡」,平均二千五百元一副。並非自由行最愛的Dior、Gucci,故自由行大減仍無損生意,「我哋九成係本地客,唔似大街幾十萬租,靠自由行的鋪頭,做本地客先長做長有。」悶聲發大財的兩人多次期望記者少提他們的盈利,「唔好講咁多我賺錢呀,業主睇到會加我租呀!」四年間慢慢累積熟客,才有今天的成績,「依家有四千幾個熟客,每年仲有大約一成五增長。」

Andy大學畢業便開始其視光師生涯,由第二年升上經理一職,隨後二十年中一直原地踏步。到八年前他遇上新老闆朱生,令他有機會自立門戶,「朱生俾機會我接觸鏡行、處理入貨,嗰時開始知道來貨價,公司點樣先賺到錢。」眼前升職依然無望,於是便與做推銷員的妻子拍住上,於旺角銀行中心開鋪,以為會一帆風順,「開鋪前我接觸開嘅代理都話會供貨俾我,結果大部分反口,其後知道我找到數先肯俾貨我。」一年後生意開始穩定,便被業主逼遷,選擇搬到現鋪,位處於香港的核心地帶旺角的外圍,在麥花臣球場斜對面,「選呢間鋪因為門口可以停車,又近黑布街,車主整車前後,可以停低入嚟睇。而且旁邊就係老牌客家菜泉章居,附近好少鋪頭,等位的食客有機會過來。」

轉型手造眼鏡

不過Andy大呼生意慘淡,因頭一年接連有大廈維修與重鋪地下水管工程。生意遲遲未上軌道,搬鋪後頭兩年,兩人沒有放過一天假,加上潮牌無特色,不用專程到形品購買,故此兩人決定改變定位專賣手造眼鏡。轉賣手造眼鏡除了有特色,盈利亦較為穩定,「大牌子每年出兩、三次新款,一出新款,舊款就唔值錢,我哋其實知大概賣到幾多,不過每個牌子最少要入七十幾副,所以好多時都要減價清貨,三四折咁平賣,賺頭蝕尾。」

手造矜貴月製二百

手造眼鏡很矜貴,因一位師傅每月製作不足二百副,不能以機器量產,因原料「賽璐珞」易燃,以機器量產的過程會有過熱引發火災的風險。而製成品的彈性與強度很高,而且製作後拋光。但這些高價商品有錢都未必買到,「佢哋唔想影響自己公司形象,所以唔係俾錢就買到。」幸運地,日本手造眼鏡品牌金子眼鏡,其高層路過形品,覺得鋪頭門面、視光師合乎要求,主動邀請形品購買。因有金子眼鏡認同,其他手造品牌如歐洲的Lindberg、Mykita就較易購入,「歐洲代理見我哋有金子眼鏡,我又應承會放佢嘅品牌喺最當眼位置,終於一間一間傾得成,慢慢將舊有的潮流品牌淘汰。」

入平實貨

做零售業最忌責貨,尤其這些幾千元貴價商品,「我哋入貨好小心,入錯咗就無錢入新貨啦。」為求貨如輪轉不責貨,Kitty入貨大多選擇黑色、啡色等可以返工、見客的顏色,「最緊要戴得舒服,平實唔好誇張。誇張款客人戴上去笑吓影張相就放低,好少有人買,尤其我哋嘅客人大部分係專業人士。」平實亦有其潮流,例如上年流行粗框眼鏡,今年流行幼框,他們會根據報章、雜誌的介紹,了解今季潮流。Kitty統計過每十款才有一款,需要半年至九個月才賣出。

專攻日牌歐牌

平時每月各品牌都會入十幾副眼鏡,通常三月、八月、九月Andy都會暫停入貨,因為四月香港有眼鏡展,十月日本,十一月歐洲,他要儲備子彈掃新貨,「歐洲品牌Lindberg平均二千蚊,我入百五副,都要三十萬,而且佢哋無數期,要先找數,都幾大壓力。」而店鋪的現金流與貨物大概保持在一比二,眼鏡框保持約一百萬,現金流保持五十萬,以確保能夠隨時入貨。

熟客生意

兩位老闆都四字頭,做生意亦回歸基本步,靠親切感贏得熟客信任。首先是要打開話題,「我會等客人行咗一個圈先行過去介紹,其間同佢傾偈,有幾個話題好易中。有無養寵物,依區有邊間食肆好食,有無去旅行。通常都可以講落去,近排日圓跌番,邊間酒店好住之類。」Kitty之前做連卡佛的推銷員,認人成為她的職業技能,採訪期間,Kitty的確能說出每一個客人的名字,「我講得出佢個名,記得佢配過咩眼鏡,咁會有親切感。你剛才見到廿幾歲的阿森,做工程生意,佢配幾次都係圓框眼鏡,所以我問佢又配圓框呀?佢就知道我記得佢。」為此Kitty不請員工,決定夫妻檔一起開鋪。在成功的背後,他二人頭兩年都沒有放假,到今天也只每月放假一天。

開業資料(3/11)租金(兩按一上):$180,000裝修:$600,000入貨:$120,000儀器:$50,000總投資:$950,000

營業資料(5/16)營業額:$500,000 租金:$60,000 入貨:$200,000 人工(兩名老闆):$70,000雜費:$50,000 盈利:$120,000

撰文:孫樂祈攝影:關永浩攝錄:關永浩[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26

韓寒、藍鯨、博納背後的投資人: 內容創業變現不靠撩妹靠才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15/157451.shtml

韓寒、藍鯨、博納背後的投資人: 內容創業變現不靠撩妹靠才華
馬巾坷 馬巾坷

韓寒、藍鯨、博納背後的投資人: 內容創業變現不靠撩妹靠才華

內容創業正進入爆發期,而且除了你的顏值、聲音,你的才華、知識、文字同樣可以輕松賺錢。

文 | 馬巾坷

來源 | 投資中國網(微信ID:China-Venture)

據投資中國網不完全統計,截止目前,公開披露至少已有近50家內容創業項目獲得融資,其中有相當比例的項目已經快行至B輪,從這些獲融資的新媒體類型上不難看出,閱讀類型的新媒體項目很多,高質量閱讀依然是剛需。值得註意的是,有傳統媒體工作背景的創業者在其中占相當比例。

網紅經濟正當時,撩人的不只是美女,好的內容同樣吸引資本的目光。

7月15日,科技新媒體“新經濟100人”宣布完成1800萬元Pre-A輪融資,據悉估值1億元。這是迄今,Pre-A輪科技新媒體領域金額最大的一筆融資,由高榕資本、一下科技等四家基金聯合投資。參與本輪投資的一家投資方對投資中國網表示,未來,有系統生產優質內容能力、有機會成為內容平臺的項目會更有機會做大。“當各個媒體平臺成熟後,也會有很多公司專門做發行。小而美的內容團隊和平臺型內容團隊將百花齊放。”

無獨有偶,幾天前,7月8日財經類自媒體金融八卦女宣布完成200萬天使輪融資;知名媒體人李翔與羅輯思維合作推出的《李翔商業內參》兩周收獲超5萬多訂戶,收入破1000萬元;短視頻網紅Papi醬在八大平臺直播,全網在線人數破2000萬,1億點贊,打賞累計價值90萬元。

還有更大規模的是,藍鯨傳媒獲億元B輪融資後;新媒體項目界面也宣布完成總額超3億元的B輪融資;馬東創辦的米未傳媒旗下辯論節目《奇葩說》第一季點擊率達2.6億,米未傳媒也在成立5個月時間內估值翻倍達20億。

這些數據只說明一件事,內容創業正進入爆發期,而且除了你的顏值、聲音,你的才華、知識、文字同樣可以輕松賺錢。

據投資中國網不完全統計,截止目前,公開披露至少已有近50家內容創業項目獲得融資,其中有相當比例的項目已經快行至B輪,從這些獲融資的新媒體類型上不難看出,閱讀類型的新媒體項目很多,高質量閱讀依然是剛需。其次,情感、娛樂、親子教育、體育類新媒體的數量也在增多。值得註意的是,有傳統媒體工作背景的創業者在其中占相當比例。

行至2016年,內容創業似乎不再只是小而美的時代。資本入局後,如何審視新媒體內容創業,如果跳出同質化重圍“撩”到投資人,投資中國網采訪了多家專註新媒體內容創業的機構投資人,聽聽他們怎麽說。

創資本吳海燕

投資人觀點:新媒體變現方式多樣 青睞已證明有能力創作或有能力辨識有價值內容的創業者

相關投資案例:ONE、七幕人生、質本生活、700Bike、十三月民謠、下廚房

對於內容創業,華創資本管理合夥人吳海燕開門見山的說,“現在是一個好時機”。

她認為,文化產業的興起是一個浪潮,“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一定水平,人們開始越來越追求精神生活,這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契機,此時,人們對於優質內容是有強烈訴求的,無論是文字或者影像。”

之所以,新媒體內容創業會集中出現在近一兩年,吳海燕認為,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移動支付真正的普及。

“七八年前講的移動支付,大部分是運營商代扣費,使用人群小眾,扣費渠道單一,且費率更高。真正的移動支付普及是支付寶、微信支付被廣泛使用之後才到來的,人們會用滴滴打車,會發紅包了,這讓小微額的便捷支付為優質內容買單,成為一個可能。”

在此基礎上,區別於過去傳統媒體主要靠廣告變現的模式,新媒體的變現方式更加多樣化。“內容價值變得直接起來”。

“靠廣告銷售的前提是,需要媒體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因此傳統媒體需要養到一定規模才可以有可觀廣告收入,這對於個體是不利的。但現在,為內容付費這個事變得容易起來。最早可能是零散的打賞模式,包括羅輯思維做的得道的APP引入了多個有內容價值的人,比如說199元一年,很快就有上千萬的收入,這足以支撐起一個小微團隊創業的開始。”

簡言之,經濟文化背景的大升級,再加上移動支付、移動流量帶寬提升和普及等基礎設施的成熟,“讓有價值的內容很容易找到有價值的讀者。”吳海燕說。

而對於哪些內容創業的素質更吸引華創,吳海燕表示,更青睞已經證明有能力創作或者有能力辨識有價值內容的創業者,比如韓寒、700Bike張向東。

鼎暉黃炎

投資人觀點:內容平臺延續能力尤為重要

相關投資案例:藍鯨傳媒

鼎暉創新與成長基金管理合夥人黃炎認為,內容創業還沒有達到一個現象級。但他相信,讀者對內容的需求會越來越大,好的原創內容,都有成為有延續性IP的可能,這將是內容媒體市場未來的走勢。

“鼎暉投資的藍鯨傳媒並不是一個內容創業概念,藍鯨傳媒是通過為媒體人搭建平臺來支持和放大消費者喜歡的原創內容。藍鯨傳媒創始人作為媒體人的一份堅持,把記者作為媒體的核心價值體現的更好,並為記者提供了很多服務。”

對於內容媒體創作公司來說,不但要具備創新的能力,迎合讀者的需求,同時形成平臺延續的能力尤為重要。從一個內容創作到一個內容平臺的入口,才更加體現內容創業公司的價值。

君聯資本邵振興

投資人觀點:品質化、模式化、社交媒體化、平臺化,想脫穎而出至少走到第三步

相關投資案例:考拉FM、如涵電商

君聯資本執行董事邵振興認為,傳統內容如影視領域,機會更多在版權端。而在線內容還處於充分競爭階段,長內容還主要依賴於幾大平臺,變現手段還不豐富,但大的空間已經超越傳統勢頭。

“UGC(用戶生產內容)目前沒有成熟盈利模式,版權所屬也還不清晰,但社交性最強,未來主要是往營銷方向延展。PGC(專業生產內容)還有賴於整個生態,特別是數據和變現端打通。對於媒體人創業,現在還是在走PGC路線,自媒體矩陣現在出現一些了,發展可能會更快。”

未來什麽樣的內容創業可以脫穎而出,邵振興表示,內容創業基本分為四個階段,品質化、模式化、社交媒體化、平臺化,要脫穎而出“至少要走到第三個階段。”

創豐資本彭震

投資人觀點:自媒體先免費後轉向收費的模式值得商榷

相關投資案例:西十區、唯晶科技、指點無限

“內容創業爆發,沒有什麽好奇怪的。”創豐資本管理合夥人彭震說,媒體可以溯源到幾千年前,比如中國古代的言官,亦或者是人們口耳相傳的故事,流傳下來的都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內容,從這一點上,內容傳播的本質從未改變。

到後來紙媒、廣播、電視,再到現在的移動互聯網,變化的只有載體,內容制造本身沒有什麽差別,“只是換了不同的科技手段來體現內容。”

他認為,科技的快速發展,讓個人的自媒體和傳統的公開媒體有了區別化,“傳統的公開媒體,是經過層層篩選的有各自風格的流程化產物,而自媒體更加隨意,更把個人的風格擴大化。”在彭震看來,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先從物質的層面追求個性化需求,經濟達到一定水平後,精神層面也將呈現追求小眾化的趨勢。這是非常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的。”

對於內容創業,彭震認為,核心的考量是,“你做的內容是不是能持續的跟隨時代的發展,具有吸引力。”

秦朔、吳曉波、羅輯思維、界面,都是彭震平時會關註的新媒體賬號,不過,如果考量什麽樣的新媒體會投資,彭震則有另一個角度來審視。他認為,媒體發展有兩種趨勢,一是收費內容,第二種則是免費的內容,但通過線下活動等來獲得利潤,“很多自媒體剛開始會選擇用免費的方式積累用戶,然後再轉向收費,這種模式是值得商榷的。”

彭震認為,文化內容本身的自我盈利能力是不強的,有時候甚至需要非常長的時間才能體現價值,例如一些名畫等,“三體也是寫了很多年才火起來的小說”,因此選擇新媒體內容投資,彭震還是更青睞於能與創豐所關註投資的領域,形成非競爭聯盟的內容合作,“吳曉波的用戶群和羅輯思維的用戶群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吳曉波的用戶群恰恰跟創豐投的企業用戶是相同的,我就會投這樣的項目,自媒體內容渠道能夠更好地幫助產業升級換代,能夠有更好地現金流回來,來彌補自媒體本身的收入,這種雙方有加分的投資才是有價值的。”彭震說。

淺石創投胡海清

投資人觀點:新媒體創業需適應商業模式改變,不僅是短期吸引眼球的問題

相關投資案例:博納影業、果麥文化、北半球傳媒、罐頭場(日食記)

對於媒體人的內容創業,淺石創投創始合夥人胡海清的態度比較樂觀,但強調是“謹慎的樂觀”,他認為,新媒體內容創業中,有媒體從業經驗的人占很大的比例,而從投資人看項目的角度,並不會用“媒體人”這樣簡單的標簽去概括這類人群,“還是需要看每個人的特點、背景、創業素質等,完全的因人而異。”

“無論從收入變現還是融資規模的角度,媒體人從事內容創業已經成為風潮,也出現了包括米未傳媒、羅輯思維等有較大知名度的內容制造公司,但對於內容創業來說很重要的是,內容的生產是否能保持可持續的高質量輸出,是否有方法論和體系。”

在胡海清看來,媒體背景的人離職創業並非新的風潮,而是一直在行進的過程,“我自己關註大文化領域的投資機會已經有很多年,現在的信息傳播方式更加快捷、廣泛和多元化,加上風投基金的湧入,讓這一領域備受關註。”

他認為,媒體人創業,在做內容方面,有資源和人脈的積累和延續性的優勢,但傳統媒體人的思維是否能適應互聯網的快與新的風潮,都是需要面對的挑戰,“他們的資源優勢,可以讓創業項目很快的發出聲音,但長期來看,新媒體創業是需要尋找商業模式突破的長期的艱苦的過程,不單單是短期吸引眼球的問題。”

淺石創投過去一年投資的內容創業項目包括北半球傳媒和罐頭場(日食記)。“兩位創始人嚴格意義上都是媒體出身。”胡海清總結,他們的身上,有一些共同點,第一是,他們之前在大的媒體平臺,都是在執行層面帶隊伍打拼的人,執行力和專業性都很強,創業以後也依然在做自己最擅長的領域。“淺石創投在看這類項目時,不迷信創始人曾經是否功成名就,而是比較看重創始人是否能夠帶領一個接地氣的團隊持續作戰,這個持續既包括持續生產高質量內容的能力,更是對創業的一種堅韌。”胡海清說。

2016年新媒體創業融資情況一覽

A969.tmp

內容創業 投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314

為什麽我覺得做在線教育平臺的都不靠譜?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720/157542.shtml

為什麽我覺得做在線教育平臺的都不靠譜?
黃有璨 黃有璨

為什麽我覺得做在線教育平臺的都不靠譜?

未來的NB產品和運營,一定是要能夠“懂行業、懂業務”的。

Youcan寫在前面的話:

本文是我在2014年,也就是2年前應教育行業媒體“多知網”之邀所寫的一篇在線教育行業分析+評論。雖然寫得早,但文中所有觀點,站在今天看,仍然是完全適用的,並無不同。包括文中提到的很多觀點,我相信今天也已經都得到了驗證。

在2014年,我就感覺在線教育平臺是個很不靠譜的模式,此後也曾就此與跟誰學CEO陳向東、果殼網CEO姬十三等人有過交流。可惜,跟誰學還是走進了我所預見的一些坑。

今天此文重發,是因為在三節課同學群里,我們又一次聽到了有很多在線教育平臺開始裁員的消息。於是我想借此文重發,希望能夠引發大家關於行業和“教育”業務本身的一些思考。

也借此提醒大家:未來的NB產品和運營,一定是要能夠“懂行業、懂業務”的。

2012年,我和幾個朋友憑著一腔熱情和理想一猛子紮到了在線教育這個領域中,搞起了一個技能類的平臺,其時尚屬國內首家,我們也頗為以“先驅”自居。

從幾個團隊創始人和核心成員來看,我們當初是那種典型的“稍微懂一點互聯網,但幾乎不怎麽懂教育”的團隊。一年半下來,一路跌跌撞撞,遭遇了各種焦頭爛額鼻青臉腫頭破血流,因為無知,也沒少摔坑里去,差一點就從“先驅”變成了“先烈”。

坑一:究竟什麽才是平臺?

選擇要做平臺的理由很充分——想象空間大,看起來性感,有誘惑,且目前尚無類似的成熟平臺,有機會。

以互聯網的立場出發,既然要做平臺,我們自然要向當前國內最成功的平臺——“淘寶”看齊。為此,一度我們也是大言不慚地號稱自己是“教育類淘寶”者之一,在項目初始階段從產品形態和運營思路上就直奔平臺而去。

但事後回頭再看,在起始階段我們對於平臺的認知,很可能就是一個最大的坑。

這里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和思維局限——平臺到底是怎麽形成的?或者說,你長得像個平臺,就意味著你真的是一個平臺了麽?

舉例,假如有一個聚焦於讀書學習的社區,通過“讀書”這件事聚集了數十萬喜歡學習喜歡成長的用戶,這個時候它再引入教學資源,完成教學方與學習方的匹配,它算不算是一個平臺?

再舉例,如迅雷如暴風影音如滬江如京東,它們長得貌似並不像一個平臺(至少一開始它們絕對不是一個平臺),但它們現在能不能算是一個平臺?

事實上,回顧國內成功的平臺的發展路徑,淘寶幾乎是唯一一個上來就直奔著平臺而去,同時面向著買賣雙方高舉高打發力運營,最後還做成了的例子。其成功背後,有各種天時地利人和與艱苦等候,要試圖去複制一個淘寶的成功路徑,幾乎是不可能的。

平臺的本質,是你所要連接和對稱的至少兩方間對於平臺價值的認可和依附。

我們普遍知曉的一點是——平臺連接的各方在平臺中互為價值,買家對於賣家即是價值,好的賣家對於買家也同樣是價值。但在平臺成長發展的初期過程中,如果你不能在“平臺各方互為價值”的框架以外找到至少一個對於用戶的額外價值點,你將很可能會陷入到“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糾結中去。

對於我們,情況正是如此,在一開始就長得像個平臺之後,長期困擾我們的事就是先把老師搞進來,還是先把用戶搞進來,還是雙管齊下兩端一起上?

處於這樣的糾結搖擺中,往往容易首尾難顧,難以形成聚焦與合力,好比你雖然把一柄長刀舞得虎虎生風,看著威武雄壯,事實上對於敵人可以造成的傷害,遠不及一把匕首直插心窩。

如果現在你再來問我,我的答案會是: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個平臺,一開始就長得像一個平臺很可能不是最佳選擇。

坑二:用戶該從哪里來?他們為什麽要來?

在上手做平臺之前,我們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圖景——先談一批優質老師,這批老師的課程本身就具備吸引力,再加上我們做些推廣,用戶就會迅速大量填滿他們的課堂,老師們在這里玩HIGH了掙到錢了,就將會持續開課並吸引到更多優質老師加入,平臺將會形成正反饋循環並持續滾大……

可是很不幸,現實很骨感,這個美好的設想也是一個坑。這里主要有如下幾點困擾:

其一,一個新的平臺在初期並不具備流量聚合和分發能力,而對於內容合作方和講師而言最渴望被滿足的剛性價值恰恰是流量和招生,找到真正可以穩定長期合作的內容提供方,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從我們的經驗來看,至少在前大半年時間里,每100個機構或講師中,最後可以真正留下來成為平臺的重要內容提供方的,最多不會超過5個。

同時,這里可以衍伸的一個點就是,如果平臺給講師和機構提供的價值僅僅在於工具的話,這個價值將極其不剛性。

現在的各種在線平臺和發布工具已經多得不能再多,老師們更換一個平臺的成本是非常低的。試問,你覺得對於一個老師在線講課而言,通過YY講課和通過SKYPE、多貝、QQ視頻講課的本質區別有多大?如果是線下課程,通過微博豆瓣發布和通過活動行、Vasee等活動網站發布的本質區別又有多大?

因此,對於一個所謂平臺而言,假設你背後沒有流量和幹爹,內容提供方為何要使用這個平臺,是需要去回答清楚的問題。

其二,即便有了內容提供方,平臺中有了內容和課程,課程推廣和招生的難度也是超過我們想象的。開始做平臺之前,我們滿心認為只要找到一些優質的老師,學員沖著他們的名氣和優質的內容,報名會是很自然和順理成章的事,但事實卻遠非如此。

一方面,技能類學習這個領域本身就足夠碎片足夠細分,再強的“名師”也只能局限於一個很小的圈子和範圍中。往往會出現的情況是,你好不容易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一個細分領域下的頂尖名師,結果發現95%以上的用戶壓根不認識這人是誰,搞得大家都很沒面子。

另一方面,傳統教培行業已經是一個習慣了依靠信息不對稱來掙錢的行業,其營銷玩法往往要麽是免費講座引發沖動消費。要麽是課程顧問一對一跟進後的逐個擊破,真正基於開放和互動的互聯網環境下的營銷,能夠深度理解和運用的教培機構少之又少,也幾乎沒有機構或講師可以做到把自己的品牌形象。這種狀態下,如果機構和講師們只是簡單的把自己的課程發布到平臺上來,能夠吸引到的報名轉化將非常之低,甚至有一部分名師,其發布的課程文案會爛到讓人壓根沒法產生信任感,接近0轉化的程度。

為此,我們在平臺上線之初不得不幫所有平臺上的講師和機構們去修改課程文案、做課程圖片、挖掘課程賣點、重新包裝產品等等。總之,很重。

此外,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對於普通用戶而言,技能類的學習並非剛需。人需要去學習的內容有兩種,一種是“你知道你不會的”,另一種則是“你不知道你不會的”,很不幸,絕大多數技能都屬於後一種。

在沒有對比的情況下,絕大多數人不會認為自己的溝通、項目管理、時間管理等能力存在缺失,即便是意識到了自己的某方面技能存在不足,80%以上的用戶也沒有培養起“通過上課去提升技能”的學習習慣,更何況上課還要付費。

再者,在國內大環境下,95%以上的用戶,學習習慣都是被動式的,而非主動式的,往往只有在外界的壓力下,比方為了拿到某個證書,比方職業從業資格,再比方來自於企業和老板的強制要求,才會產生相應的學習需求,而自己主動產生的學習需求,基本上少之又少。

要讓用戶基於產生基於技能的學習需求,則你需要去教育用戶,給用戶某些具備說服力的場景,這些,都是成本。

坑三:技能類課程平臺可以全盤模仿電商平臺的玩法?

好不容易熬過了上線後的頭大半年時間,雖然基數不大,平臺也好歹開始可以產生起來一些自己的自然流量,有了一定的用戶基礎。以互聯網人的思維,我們的想法就是,已經有了從0到1的這關鍵的一步,接下來事情總算要進入我們熟悉的節奏了——看起來,我們接下來只需要去複制模仿某些電商平臺的玩法即可。

但是,很遺憾,我們又錯了,這里也是坑。

舉例,假如你在淘寶買一個iphone5s,有A和B兩家等級評價都差不多的店,都是標配,A店賣5000,B店賣4000,你會很容易作出判斷:買B店的。

但如果你準備要學時間管理,同樣有A老師和B老師兩位評價都差不多的講師,A老師的課需要3000塊,B老師的課需要2000塊,你能夠據此就判斷你應該選擇B老師的課麽?

答案是不能。

原因很簡單,“iphone5s”是一個標準,而“時間管理”不是,兩家不同店鋪賣的iphone5s必然是相通的,在價格之外,你最多只需再去比較服務。而兩個不同的老師分別講的“時間管理”,則很可能在根本上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東西。

同理,“聯想ideapad E430”是一個標準化的產品,而“溝通課程”不是;“王老吉涼茶”是一個標準化的產品,而“職業規劃”課程不是。

課程類產品與其他實體商品類產品的最大區別,就在於“不標準”。如果是托福雅思四六級之類的可能也還好,但在技能類領域下此問題會更加突出——連“技能”本身很可能都是極度不標準的,更何況是講如何學好一個技能的課程。

所以,電商型平臺賣的是標準化的商品可以,賣的是非標準化的技能類課程則會有問題。非標準化意味著用戶選擇成本高,意味著用戶需求無法難以被批量滿足,還意味著到底什麽是“好”的產品很可能無從界定。如果以上這些問題無法被解決,就意味著這個平臺將很難服務於更廣泛的用戶群體。

任何平臺,最後得以成功的關鍵都絕不是平臺長啥樣,而是平臺能否提供某些大家一致認可的關鍵評判標準,以及可以供所有人調用此標準的API。

大秦可以成功開創先河統一天下,其中的關鍵,在於秦人統一了文字、貨幣和度量衡;

愷撒可以令羅馬帝國雛形初現是因為他構建起了一套以“羅馬公民權”為核心的權力地位更叠機制,並將“羅馬公民權”開放給了高盧人、日耳曼人和希臘人;

Intel可以成為PC時代的霸主得益於其構建起了PC機的標準配置,並容許任何品牌基於此標準組裝生產自己的品牌PC;

微軟可以構建起一個平臺的關鍵是因為其創造了操作系統的標準Windows,並提供windows平臺下的編程工具,允許開發者基於windows環境下開發出各種軟件,同理,IOS和安卓也如是;

淘寶之所以可以構建起一個電商平臺是因為它構建起了一套誠信評價體系,並讓賣家可以基於此套體系去成長升級,買家則可基於此套體系更快更好的作出判斷。

在一個各方信息嚴重不對稱的生態圈中,你既然想要疏通流程,則必須統一標準。而關於標準的遊戲規則永遠是:遵守標準的人越多,標準的價值就越大。

一個技能類的學習平臺,除了一套類似淘寶和其他電商的誠信評價體系標準化,如果真的想要激發出某些課程的海量購買需求,或許還需要構建起一套面向內容(也即是課程)的標準,以幫助內容提供方規範產品和保證產品品質,同時幫助用戶強化對於產品的認知和激發需求。

要試圖創建出這樣一套標準,自然是困難重重。它既需要對於教育和課程有深度理解,又需要具備可以號令天下一呼百應的能力,讓江湖中的各位願意配合和使用你的標準。所以,在以往的教培領域中,通常扮演此角色的往往是某些國有機關部門,實現的方式則往往是考試、資質和證書。

當然,一個行業的飛速發展,也許就恰恰是從它產生了某些標準開始的,正如當年PC時代的浪潮從自IBM開放自己的兼容機標準開始的一樣,出國留學這個領域的火爆也是因為有托福、雅思等標準等存在。假如有一天真的有人能構建起一套基於課程評判的標準,或許也會是這個領域飛速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時候。

從這個立場看,這里既是一個坑,也很可能是一個潛在的巨大機會。

坑四:用戶只要在平臺得到了好的體驗,就會被留住?

標準化既然難以做到,我們至少可以先針對已經擁有的一小撮用戶先做好服務,讓他們擁有良好的體驗,既然缺乏標準難以短期迅速批量放大,我們慢工出細活,來一個用戶就先留住一個,有了“不怕慢”的前提,我們一點點用戶去積累,以量變帶動質變總可以吧?

不好意思,我們又天真了。

在平臺上線一年後,我們發現,我們的平臺在用戶運營上從未建立起一個正反饋循環,雖然流量在緩慢上漲,來到平臺的學習上課體驗也趨於穩定,但每個月的流量中僅有20%-30%左右來自於老用戶。這意味著,流量的上漲是以推廣為基礎的,老用戶的沈澱和留存並未真正形成。這與我們的期望和理解天差地別,即便只是跟一些淘寶店相比,這個數字也顯得太差勁了。

這里有一個致命的關鍵。

假如你在淘寶上買了一張手機充值卡或是一包零食,待你手機話費枯竭或零食吃完時,你一定會有再次購買的需求,且如果你上次購買的地方讓你有足夠良好的體驗,它多半會成為你的首選。

但假如你在某個學習平臺上上完了一堂時間管理的課,得到了良好的學習體驗和成果,你會不會再來把這堂課上一遍?

快消品和很多其它商品都是可以反複多次被消費的,哪怕如打印機等商品難以被反複消費,它也會提供給你可以反複多次消費的耗材,但“課程”不能,課程和學習,往往只能是一次性消費產品。

這意味著,假設你無法給用戶一個強有力的理由,即便你的產品再好、服務再優、體驗再棒,用戶在你這里很可能也只有一次消費機會,尤其是對於技能而言,每一種技能都是相對獨立的,學會了就是學會了,且真正學會之後的使用過程中往往只會越來越熟練,越來越得心應手,你連後續的服務跟進機會可能都會很少。

學習就是這樣一種特殊的產品,學不會,用戶會在罵街聲中離開;學會了,用戶給你一片贊譽,但他仍然會離開。

這背後潛在的邏輯是:相比其它電商而言,你掙用戶錢的機會,很可能只有一次。

當然,有人會說,平臺可以源源不斷地提供新的優質課程和產品,激發二次消費意願供對方購買啊。我猜,這個問題其實將我們帶回到了坑二和坑三之中——首先,即便你可以找到優質的課程和內容提供方,他們為何一定要到你的平臺來?其次,作為平臺,你怎樣可以界定和區分出來哪些課程是優質的?

坑五:平臺的生存之道?

以一個創業團隊的姿態選擇了做平臺,既可能是提前卡位占得了先機,也可能是不幸墜入火坑走上不歸路。即便你有幸在遭遇了前面幾個坑後最後仍然得以幸存下來,你仍然不得不在思考這樣一個終極拷問的時候面臨答案不清晰的窘境——你將如何能夠長期生存下去?

要求生存,無非三條路。要麽賺錢,要麽以現在博未來,要麽找爹。

選擇一,是賺錢。賺錢這條路,短期內對於技能型平臺而言似乎不太現實,由於以上提到的幾個坑以及種種複雜因素,目前應該還沒有任何一個技能型平臺可以說自己有能力賺到錢。即便能掙到錢的業務,其收入來源也往往跟平臺沒什麽關系,例如網校通之於多貝。

選擇二,則是得到資本市場的支持和青睞,可以博一把大的。好比當年孫正義的2000萬之於馬雲,正因彈藥充足,淘寶才可無所畏懼,以6年免費策略硬生生抗掉了包括eBay在內的一個個對手,終成一方霸主。這個模式下,玩的是膽識、耐心和魄力,需要的前提則是糧草充足後方無憂。

以過去一段時間在線教育圈的火爆和資本市場的追捧來看,在圈中再碰到一個孫正義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只是,即便你能再碰到一個孫正義,你也未必就是馬雲。

選擇三,是找爹。找爹是一條可行之道,也是當下在整個領域中盈利模式、配套體系等均不明確的現狀下最為靠譜的選擇。有了爹,你可以盡管放手試錯,沒試出來,爹可以養你,真試出來了,爹還可以給你流量和資源。

但問題同樣存在,一方面,有了爹,既是靠山和大樹,也很可能是約束和自縛;另一方面,爹就那麽幾個,機會永遠是有限的。百度給了傳課,阿里自有同學,其余巨頭也都各有潛在動作,江湖風生水起,留下的機會和選擇已經不多。若真要找爹,請趁早。

有坑在,就必然有人會掉進坑中再也爬不出來,也必然存在著大坑前方即是一條平坦大道的美好期望。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初期,均是挑戰與機遇並存,對技能型平臺,乃至對於整個當下火熱無比的在線教育而言都是如此。

對於整個行業來說,讓線上教學內容變得更有粘性和效率、激發更多人的學習需求,構建針對用戶、內容和教學過程的相對標準化體系,還有探索各種潛在的商業模式仍是大家共同關註的幾大焦點,大家都仍需要更多時間去給出答案。

註意:本文寫於2014年,所以文中所有觀點和事實的背景都是2014年,未做更改,請明鑒。

在線教育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014

任天堂股價飆漲120%背後 必懂三大科技趨勢 首次只靠內容、不靠硬體 市值超越暴雪、索尼

2016-07-25  TWM

「精靈寶可夢GO」暴紅,為127歲的任天堂,注入新的生命力, 它帶給全世界什麼啟示?對於台灣科技業,機會又在哪裡?

只用九天,任天堂完成了驚人的逆襲。

自七月六日

「精靈寶可夢GO」

(以下稱寶可夢)遊戲首發以來,短短九個交易日,任天堂股價飆漲一二○%,市值翻升至四.五兆日圓,超過「魔獸世界」開發商暴雪以及創造「模擬市民」的藝電,成為全球遊戲界的市值一哥;此外,也超越了曾用PS遊戲機痛宰任天堂的索尼。

一八八九年成立的任天堂已經一二七歲了;但是今天,這家百年企業卻像有了全新的生命力。股價與市值,是這股生命力的展示櫥窗,蘊含其中的,則是顛覆任天堂百年來成功經驗的全新方程式。

這套方程式,尤其值得受困於硬體產品微利化的台灣科技業重視,因為這是任天堂史上第一次,不靠硬體、只用軟體,就讓股價驟然翻身。

任天堂成立之初,只是一家「做紙牌」的公司,進入二十世紀後一度嘗試多角化經營;一九六九年鎖定遊戲產業後,先是靠著內建六款遊戲的Color TV Game 6遊戲機,站穩家用電子遊戲市場,至一九八三年,更靠著在台灣俗稱「紅白機」的「FC遊戲機」,制霸業界。

靠硬體翻身的年代回不去了接下來,無論是Game Boy、超級任天堂、任天堂64,乃至於二○○○年後陸續開發的NDS、Wii等,每每推出新款遊戲機硬體,幾乎都能為公司營運績效與股價注入超強類固醇。直到○八年,這套模式不再靈光。

這一年,蘋果與谷歌分別設立App Store與Google Play平台,迅速推動這個世界進入手機遊戲新時代,對任天堂來說,則宛如天堂與地獄的分水嶺。

公司在二○一一年推出標榜「裸視3D」功能的掌上遊戲機「N3DS」,卻被迫在半年之內大幅降價;當年度,任天堂還出現上市以來首度虧損,加上一二年推出的WiiU同樣慘遭滑鐵盧,硬體失靈已成定局,逆轉勝的解答,在軟體。

內容為王 好IP才是重點以這次讓任天堂創造驚人逆襲的「寶可夢」遊戲來說,專家普遍表示,雖然成功關鍵包括三項,極具親和力的智慧財產(IP)、虛實交錯的擴增實境技術(AR)、以及社群行銷感染力,但最重要的,就是「選對IP」。

「這樣的擴增實境技術並非首例。」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詹文男指出,「很多商場、遊戲或百貨公司都運用了類似技術,但任天堂成功將其發揚光大,這代表無論是擴增實境或虛擬實境(VR),最重要的,其實都是內容。」關於這個論點,拓墣產業研究所穿戴裝置分析師蔡卓卲說得更是直接:「它是用很強的IP,『順便』帶動擴增實境成為焦點,進一步再幫助行動裝置打開擴增實境的大門。」遊戲暴紅的另一啟示,是擴增實境的市場空間,或許會比虛擬實境更加樂觀。至少,開發「寶可夢」遊戲的Niantic創辦人漢克(John Hanke)就是看準這一點,才決定聚焦於擴增實境的遊戲開發。

AR比VR更具想像空間

「你可以從『寶可夢』觀察到這點。」漢克解釋,相較於虛擬實境讓人受困於虛擬世界,擴增實境的「現實連結」特性,顯然具有更寬廣的商業想像空間,因此也能延伸出更多元的現實行為,並且轉換為實際商機。

「擴增實境帶動了軟體業的旋風。」蔡卓卲再次提醒,看待擴增實境所引爆的商機,必須以軟體業為主,至於硬體廠商,恐怕商機有限:「如今一般消費者的行動裝置性能都可以跑(擴增實境),所以,這股風潮不會對硬體廠商帶來特殊商機。」詹文男則認為,若以整體產業鏈觀察,這也是台灣「軟硬整合」的關鍵時刻,「台灣不少新創軟體公司的能力其實不錯,應該更積極地給予資源、交流媒合。」轉換思惟,從內容、軟體領域闖出新的生命力,這,或許才是台灣科技業最該從「寶可夢」身上學到的一堂課。

撰文 / 鍾張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506

外國新媒體被質疑,內容產業真的不靠譜?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6/0818/158216.shtml

外國新媒體被質疑,內容產業真的不靠譜?
南七道 南七道

外國新媒體被質疑,內容產業真的不靠譜?

老說新媒體時代內容行業被看做春天,就是因為優質內容的缺乏。

1

赫芬頓郵報創始人辭職,投身新的服務行業;部分國外新媒體公司盈利下滑;寶潔公司宣布下調在臉書等網絡媒體的廣告投放,理由是效果不明,反而增持電視等傳統媒體廣告。

國外網生內容產業近段時間突然被曝疲態,新媒體行業未來真的不可期嗎?

國外新媒體行業看似集體出現問題,實則被國內媒體有意識地給予渲染。

唱衰新媒體無法給傳統媒體打上強心劑

2

 

一個新事物一旦出現問題,就會有人跳出來吹毛求疵說:你不行。

汽車剛問世時,在大道上比馬車快和穩,但是在一些小道上,汽車連進都不能進,跑不過馬車。於是能因此質疑汽車的功用嗎?現在汽車越來越多了,馬路也越修越寬了。馬車早已被時代淘汰了。

在火藥槍剛剛出來的時候,不如弓箭射擊遠、穩定。於是放棄使用槍繼續研究弓箭?後來槍的射程和精準遠超弓箭。弓箭已經變成了馬術。

一個新事物不是全能不等於就是廢物。新舊更替,別那麽急著下結論,靜觀其變的同時,得學著接受。

唱衰新媒體也無法給傳統媒體打上強心劑,畢竟,這終將是新媒體的天下。新媒體並不等於粗制濫造,新媒體不只有雞湯段子。新媒體,只是媒體行業在新的時代的一個新名字而已,拿開這個外衣,包著的其實是“內容產業”。

與國外相比,中國內容行業的發展其實較為滯緩。首先就是傳統的內容行業,質量並不高。

也許早兩年國內傳統媒體還以紮實優質的內容與新媒體拉開距離,但是無法持續輸出優質內容,也造成了自身的尷尬。

從傳播行業看來,整體專業程度並不高,也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專業化傳播巨頭。

國內電視還有多少能看呢?各種神劇、雷劇,同質化嚴重的綜藝節目,幾乎避免不了粗制濫造的尷尬。而大量的報紙,即便很多向著厚報方向發展,能看的不多,看了的意義不大。當然,報紙的衰落是全球趨勢,但是至少電視,西方國家做得還是不錯。無論是電視節目,還是美劇,甚至是新聞節目,都已有一套成熟的模式。

和西方比起來,我們的電視發展時間短,只有30多年,真正普及還要減去10年,另一方面市場化時間短,資本驅動的機制少,導致我們培養的內容人才不足,機制也不是特別成熟。

再看電影行業,今年遭遇滑鐵盧,幾乎都是評分4點幾的撐大梁,盡管為了好內容不斷搶IP,但是IP是自帶粉絲,也是要求最高的。電影人浮躁和不習慣使用IP的情況下,抓不會演戲的小鮮肉折騰兩下劇本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會運營,也是主要的問題。都知道內容重要,但是缺乏將內容在新時代呈現的能力,經驗和模式還沒有建立。那些拍慣了傳統劇本的導演,去拍一個盜墓的IP,實際上可能是乏力了;遊戲轉化為電影,也是很多也是不討好,因為這些導演不是遊戲的一代,拍出來就難看。

小S離開了康熙,她的新節目顯然是不適應的。這些賣自己IP的人,遇到新渠道也有不適應癥。

傳統的經驗不足以支撐運營新渠道下的內容。

但是國外也有聰明的導演,比如詹姆斯·卡梅隆,自己負責造了一個阿凡達這樣的超級IP,還可以拓展遊戲。喬治·盧卡斯也是自產了星球大戰超級IP。中國既沒有創造超級IP的導演,也沒有會使用IP的內容生產者。

新媒體內容上,新媒體行業在中國仍然保持高速增長。但是,盡管我們生產很多內容,大部分都如雞肋,甚至是信息垃圾。我們有超過1000萬的公眾號,這讓老外都無法想象,但是優質的自媒體屈指可數。自媒體的幾座大山,也都有自己的路數。挑逗職業女性情緒的咪蒙,文青基地新世相,超級文摘馮站長之家,視頻秀papi醬,財經幹貨吳曉波……

所以總體看來,中國內容產業其實還在一個相對低的位置。與國外已經十分成熟的內容行業比較,有很大的後起空間。

新媒體大數據精準投放廣告是偽命題?

11

 

渲染新媒體行業在精準投放、轉換率差等廣告價值問題,只是顯示一些公司普遍的推廣困境並不等於新媒體行業的問題。

傳統媒體時代,因為無法知道廣告投放的到達率,以及產品沒人看沒人買的困境,新媒體產品給了廣告主們新的希望,隨著大數據精準投放的興起,算法推薦一度引來大批擁躉,但是後來發現這事並不靠譜。

在《品牌如何增長》(How BrandsGrow)一書里說,廣告要達到最好的效果,往往不需要去說服或灌輸,只要讓人在購買的時候回想起品牌的名字就可以了。

想起了每當過節送禮不知道買什麽的時候,耳邊的確會響起“送禮就送老白金”的廣告。電視廣告確實影響了幾代人。但是如今電視廣告投放還值得嗎?對於看電視的人也許有用,但是還有多少人看電視?

寶潔縮小在Facebook上的廣告投放規模,只是為了提高寶潔的收益回報率。而且“縮小規模”不等於“削減支出”, 說明寶潔在針對某個具有明確特征的消費者群體投放廣告時仍會采用Facebook的精準營銷,但在整體規模上並不會和以前那麽大。

作為全球最大的廣告主,寶潔主要通過電視、電影、報紙等傳統媒體的大量廣告投入和明星代言來驅動業績的增長,廣告費用從2009年的75.19億美元飆升至當下的93.15億美元。巨額費用、過度促銷等因素導致了寶潔業績的下滑,廣告的轉型也是必然趨勢。寶潔的做法只是讓人看到一個大品牌在精準廣告投放上的有限性。

但是這並不代表facebook不是個好產品。

內容產業還有春天嗎?

4

 

內容行業,在移動互聯網前,基本沒有被資本大規模當做風口過。原有的體系都在體制中,無法接受資本。而互聯網行業發展,資本首先鋪平臺、鋪渠道,如今行業天下基本被BAT主導。原本靠資本鋪平渠道,現在平臺成熟,就是靠內容。

除了騰訊、今日頭條這些大的媒體平臺,連淘寶也需要做內容了。資本應需求而動。

在這個精力容易耗散的時代,抓住眼球,在新一代極容易變換需求的年輕一代面前,變得更為困難。

老說新媒體時代內容行業被看做春天,就是因為優質內容的缺乏。

即便這些自媒體紅人們已經占據了很多流量,但是相比很多同類的自媒體,做文藝內容的只有新世相,看上去做文藝內容的一條,其實又是在炫生活。內容領域肯定還能養活很多人,比如中西比較很多人在做,但是南七道新媒做的就是關註全球年輕人互聯網生活方式,這個概念之前並沒有人提過。

人們的需求正在變得更加細化,找到一個相對空白的切入點,培養起足夠的用戶粘性,市場會源源不斷被打開。內容領域空間還很大,在於不斷有新的內容生產者,試錯,然後找到適應市場的方式。

這個過程肯定會是痛苦的。

但技術、資本和人才都在向新媒體招手。目前新媒體內容轉化的一些問題,比如大數據精準投放不靠譜,因為這些後臺推薦的是愚蠢的機器不是靈活的人,而AI等技術將能促進這些問題解決。

新媒體 內容創業 傳播 網生內容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0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