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消息,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周一,歐盟委員會宣布,由於索尼、松下和三洋三家日本廠商2004-2007年間在鋰電池領域存在價格壟斷行為,決定對其處以1.66億歐元(約合1.762億美元)罰款。
歐盟委員會認為,這四年間三家日本廠商外加三星旗下的SDI同意臨時漲價並交換相關敏感信息,如電池市場的供需預期和價格預測等。這一系列行為主要是為了避免激烈的市場競爭,同時這四家公司的聯系主要發生在亞洲,只有偶爾發生在歐洲。
據悉,三星旗下的SDI並未遭到處罰是因為它們主動向歐盟委員會告發了這起壟斷案。
這1.66億歐元的罰單中,索尼需要支付2980萬歐元,松下則為3890萬歐元,三洋最慘,它們的罰金為9710萬歐元。
歐盟競爭委員會專員瑪格麗特在聲明中表示:“這四家公司合謀操縱電池價格影響了大量銷售到歐盟消費者手中的電子產品。同時這也是一個明確的信號,如果歐盟消費者被壟斷侵害,那麽歐盟委員會必將調查到底。即使反競爭的聯系發生在歐洲以外。”
13日據新華社消息,德國總理默克爾與法國總統奧朗德13日在柏林舉行會晤,雙方認為有必要延長歐盟就烏克蘭沖突對俄羅斯的制裁。
報道稱,默克爾在會晤後舉行的聯合記者招待會上說,由於新明斯克協議執行不力,有必要再次延長歐盟對俄制裁。奧朗德也表示,新明斯克協議應當繼續得到執行,如果有關方面沒有付出努力並取得進展,他贊同默克爾延長制裁的主張。
另據俄羅斯文傳電訊社報道,俄羅斯副外長卡拉辛13日反駁了德法領導人對俄羅斯的指責。他表示,俄羅斯正在為重啟落實新明斯克協議的進程竭盡全力,協議落實受阻是烏克蘭方面造成的,德法領導人的表態只會“適得其反”。
據悉,新明斯克協議由德、俄、法、烏四國於2015年2月簽署生效,其主要目標是在烏克蘭東部實現停火。但自該協議簽署以來,烏克蘭東部沖突仍時有發生。
12月13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左)與法國總統奧朗德舉行會晤。(圖:新華社)
是否延長對俄制裁將是15日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領導人峰會的議題之一。
2014年,歐盟因克里米亞問題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後多次延長制裁期限,最新的制裁期限是2017年1月31日。
據俄衛星新聞網報道稱,歐盟起先是對俄自然人實施個人制裁,然後是對俄整個經濟部門的限制措施。作為回應,俄羅斯限制從對俄實施制裁的國家進口食品。
12月13日,中國歐盟商會發布《上海建議書2016/2017》,匯總了在上海的600多家歐洲公司的意見,並由此提出了建議。在當天的發布會上,歐盟商會上海分會主席歐達仕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並沒有看到歐盟企業撤出中國的明顯跡象,繼續留在中國還是向其他市場延伸更多是企業本身的戰略。
雖然尚無歐盟企業在上海的投資數據,但據商務部統計,2016年1~10月,歐盟28國在中國的實際投入外資金額為534.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1.5%,遠高於同期我國實際使用外資4.2%的增速。其中,超過半數的歐盟成員國對華投資大幅增長。截止到2016年10月底,歐盟28國累計對華投資設立企業42657家,實際投入外資金額達9137.6億元人民幣,占中國吸引外資(實際投入金額)比重的7.3%。
值得註意的是,歐盟商會此前發布的2016年《商業信心調查》結果顯示,41%的歐洲企業現在正重新評估其在華經營狀況,並計劃通過裁員等方式來削減成本。雖然47%的歐洲企業回應仍有意擴展在華業務,但這一比例與2013年的86%相比已經大幅下降了39個百分點。
另外,71%在上海的歐盟企業2016年稅前利潤實現增長,但只有20%的企業實現了收入顯著增長,即增長幅度超過20%,而這一數字在2014年時為23%。該調查稱,中國經濟放緩仍是中國和歐洲企業都必須面對的巨大挑戰。
目前,歐盟商會在中國共有會員企業1600家,其中近600家在上海,為最大分會,另有500家在北京。
那麽,哪些方法有助於恢複歐盟企業的信心並持續增加上海的競爭力?
就制造業來說,《上海建議書2016/2017》提出,上海擁有實現“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良好基礎——上海擁有超過400個外商投資研發中心,每年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的畢業生人數都很可觀。然而,多數企業希望上海出臺更有利的產業政策,包括恢複原先的50年土地使用權(在2014年減少到只有20年)、改變地方天然氣定價機制以及加速推動上海融入長三角區域等。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上海近期對金融服務的基礎設施進行了完善,在第19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從2015年的第21位上升到了2016年的第16位。歐盟企業對此建言稱,期待上海繼續在國家層面倡導資本市場改革,比如實現人民幣的自由兌換。另外,《上海建議書2016/2017》也對確保上海自貿區繼續在中國改革的議程中發揮主導作用提出了建議,包括為自貿區的進一步發展制定路線圖,重新建立外國公司對該項目的信心,在起草法規時繼續征求歐洲企業的反饋並給出至少八周時間供其提出建議。
作為人才中心,歐盟企業希望上海在向外籍雇員發放簽證和工作許可證以及為中國員工落戶等方面繼續起到引領作用。而霧霾、水汙染和教育成本等影響生活質量的因素也是企業的關註重點。
經濟不景氣時,掄起貿易保護大棒最容易,在這一點上歐盟匆匆跟隨美國。
歐盟委員會一向以決策難產、需要通宵召開峰會而著稱,卻在當地時間12月13日迅速通過一條決議,規定可以在未來對包括來自中國在內的廉價進口原料產品征收更高關稅,且“自我放飛”,效仿美國,不再遵守“從低征稅規則”(lesser duty rule)。
而就在前一天(12日),中國就美國、歐盟對華反傾銷“替代國”做法,先後提出世貿組織(WTO)爭端解決機制下的磋商請求,正式啟動WTO爭端解決程序。
區別在於,歐盟自覺法理吃虧,為避免同中國發生正面貿易沖突而全面修改、加強貿易保護工具,美國則仍堅決將“市場經濟地位”同“替代國”問題掛鉤——換言之,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與否,與在反傾銷時是否繼續使用“替代國”是完全兩回事,而美國選擇了繼續蓄意捆綁。
“這將是下一屆(特朗普)政府需要來處理的事情。”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歐玉琳(Erin Ennis)12日就中方提起訴訟一事發表聲明說。
中債資信評估有限責任公司國家風險部高級分析師李昕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特朗普治下的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或有擡頭之勢,屆時一些主要貿易夥伴,如墨西哥和中國的貿易盈余或將出現下降,可能引發貿易摩擦甚至貿易戰,世界經濟複蘇進程也可能受到貿易不振的拖累。
他補充說,但是也應該看到,貿易保護主義不一定能夠給美國帶來預期的收益:首先美國出口企業也將是潛在貿易戰的受害者;此外,美國消費者將直接為因回歸美國本土而失去成本優勢的產品埋單。
歐盟的小算盤
歐盟委員會副主席於爾基·卡泰寧曾在今年7月訪華記者會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最好把這個概念(市場經濟地位)忘掉。”
在今年11月24日的漢堡中歐峰會上,歐盟貿易總司副司長佩特里西奧尼(Mauro Petriccione)也發聲稱,“我們正在廢止‘市場經濟地位’這個概念。”
歐盟自身的律師團長久以來傾向於認為,在替代國問題上,中國的司法地位更加有力。而如中國向WTO申訴並獲得成功,中國有權依據高額關稅損失對美歐實施等額報複。
然而歐盟內部存在著包括歐盟鋼鐵企業等遊說團體的強烈訴求,在這種氣氛推動下,歐洲議會曾在今年5月12日通過一項非立法性決議,反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德國慕尼黑經濟研究所(IFO)的數據指出了在這一問題上歐洲部分群體為何要“夾帶私貨”:如果中國得到市場經濟地位,歐盟對華的反傾銷稅有可能降低17%~28%,這將直接影響到歐盟的生產和就業。
此後歐盟決定其行事的優先權邏輯是:先充實歐盟自身的貿易保護工具,再履行其WTO義務。
在以往,歐盟在反傾銷方面具有市場經濟體和非市場經濟體兩個名單,11月9日,歐盟委員會向歐洲議會及歐盟理事會正式提交修改後的反傾銷法律制度提案。其中,歐盟委員會計劃引入全新的反傾銷計算方法,不再區分市場經濟或非市場經濟題,只要是出現了國家幹預所導致的“市場扭曲”,就可以進行反傾銷訴訟。
與此同時,歐盟方面認為,此種應對足以履行其根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規定所承擔的義務。
法國駐華大使顧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馬凱上月訪法時,中法在一項聯合聲明中陳述了法國關於這一問題的立場,即法國支持歐盟符合WTO框架下的國際承諾,包括關於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第15條,法國在原則上支持當前歐盟建立一個有效、透明、對各國中立的貿易救濟機制。
顧山還表示,這一問題現在已經不是法國而是歐盟層面關註的問題,歐盟成員國將權力上交給歐盟,在決定作出後,法國會履行相應責任。
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則在上個月的一次記者會上表示,中方認為,提案取消“非市場經濟國家”名單,體現了歐盟履行第15條義務的意願,中方對此表示肯定。
“但中方感到遺憾的是,歐委會提出的新方法以‘市場扭曲’的概念和標準替代‘非市場經濟’的概念和標準,並沒有從根本上取消‘替代國’做法,只是在變相延續原有做法而已。這一方法既沒有全面、徹底地履行第15條義務,也與世貿組織規則不符。” 陸慷表示。
然而不僅如此,在13日,歐盟又追加了一項貿易保護措施,即當認定對歐盟出口的原材料價格被人為壓低後,即可對上述產品征收更高懲罰性關稅,拋棄了“從低征稅規則”。
從通常意義上而言,“從低征稅規則” 指的是以傾銷幅度(dumping margin)和損害幅度(injury margin)中的低者,作為確定反傾銷稅依據的做法。比如在2011年歐盟“對中國玻璃纖維反傾銷案”中,傾銷幅度為9.6%,損害幅度為7.3%,最終歐盟確定反傾銷稅為7.3%。
然而在廢除了“從低征稅規則”後,如證明存在成本/價格扭曲,歐盟可以按照傾銷幅度全額的關稅進行征收,這也是歐盟內部一些國家長期推動的,令歐盟向美國看齊的結果。以冷軋板卷為例,由於歐盟存在“從低征稅規則”,其對中國征收的關稅為21%,而美國則平均征收高達265%的關稅。
美國的風險
與歐盟變相延續原有做法相比,美國的回應更為直接。
實際上,需要註意的是,美國早在2006年就開始布局,以發起“雙反”調查(“反傾銷”伴隨“反補貼”)的方式未雨綢繆。
根據前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經濟學家、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伯恩(Chad Bown)的計算,截至2015年,美國對中國產品發起的反傾銷調查中,超過三分之二都伴隨著反補貼調查。
這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點是,任何有關非市場經濟國家地位的變動,即停止“替代國”計算方式,僅能影響在對華反傾銷方面的新調查,而並不影響美國發起包括反補貼在內的其他臨時貿易壁壘。
伯恩還以2013年為例,指出美國這一做法的具體影響。當年,中國出口到二十國集團(G20)國家的產品只有7%被征收反傾銷關稅或存在其他臨時貿易壁壘;而中國對美出口的商品中,大概僅有9%受到美國反傾銷進口關稅或其他臨時貿易壁壘的限制。
美國從中國進口商品總額,與中國商品受到反傾銷與反補貼調查的比例。(1990年-2015年)
因此,如美國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並取消“替代國”做法(即關稅下降50%),中國對美出口是否會出現大幅增量呢?伯恩指出,這其中存在大量假設,是無法給出確切預測的。
然而,如果美國同中國在“市場經濟國家”問題上無法達成政治解決,美國則有可能因中國實施報複,而喪失其出口收入並讓美國工人丟掉工作。
具體而言,中國在WTO啟動爭端解決程序將耗時2~3年,伯恩指出,美國有可能輸掉官司。當美國輸掉官司,卻又拒絕修改相關反傾銷程序的時候,中國可以在WTO的授權下,對美產品提高關稅,來彌補因美國將中國認定為非市場經濟體國家所產生的關稅損失。
與中國要價的籌碼
而需要看到的是,即便對華友好派在內的美國學者、商業界領袖所給出的解決之法也是一條折中之路:他們敦促特朗普政府結束使用對中國的非市場經濟國家(NME)計算方式,並在具有爭議的行業中使用新的方法論;甚至是使用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作為下一屆美國政府同中國談判的砝碼。
伯恩指出,中美需要達成政治解決方式。中美之間可以在過剩產能和國有企業改革方面進行協商。
不過正如中美經濟關系問題專家、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杜大偉(David Dollar)在他最新報告中所指出的,在目前的政治環境中,無法想象美國國會能夠對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投贊成票。
杜大偉建議,下一任美國政府應使用“市場經濟地位”作為談判籌碼進行談判,特別是在降低鋼鐵等過剩產能方面。
“雖然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並沒有表明任何立場,然而他對於關稅的支持以及他對中國貿易政策的批評,讓一切看起來好像他改變目前在反傾銷計算方式上使用非市場經濟國家標準的可能性不太大。”歐玉琳表示,考慮到WTO訴訟的時間程序,特朗普政府將不可避免地要對這一案件進行應對。
歐玉琳提出,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方面一直支持美國應遵守其WTO承諾,並結束此前替代國等計算方式,並形成一個新的計算方法論:“這可以令美國應對在中國經濟中仍存在扭曲的一些行業。”
她表示,美國可在此種方式方面贏得三重勝利:確保中國不會將產能過剩問題對美輸出,解除國內選民疑慮,同時遵守了美國WTO義務。
歐盟成員國13日同意對現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規則進行改革,以應對所謂的不公平貿易競爭。
經過三年磋商,歐盟當天以“多數贊同”投票通過出臺更嚴苛的貿易規則。一旦歐盟認定出口商存在原材料價格扭曲問題,歐盟有權征收更高的懲罰性關稅。此外,歐盟可在沒有企業申訴的情況下展開反傾銷調查,且調查時間將更短。
據歐洲理事會網站當天公布的新聞公報,歐盟輪值主席國斯洛伐克負責貿易事務的官員彼得·日加在一份聲明中說,世界市場的情況已經顯著變化,因此歐盟必須保護自身利益,特別是在反傾銷方面。
但英國和瑞典表示反對,認為該措施將傷害汽車行業,更將走向貿易保護主義的危險路徑。這一措施還需得到歐洲議會批準才可實施。
歐盟是在中國針對美國、歐盟對華反傾銷“替代國”做法正式啟動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程序後宣布這一措施的。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允許其他世貿組織成員在對華反傾銷調查中使用“替代國”做法,但明確要求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15年後,即2016年12月11日終止。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隨著15年期限的到來,其他世貿組織成員應立即停止依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在對華反傾銷調查中使用“替代國”做法,這是所有世貿組織成員必須履行的國際義務。
據新華社16日消息,俄羅斯外交部今日在其官方網站發表聲明稱,歐盟15日決定將對俄經濟制裁延長至2017年7月31日,在當前國際局勢已發生急劇變化的情況下,完全是不合時宜的。
該聲明指出,俄羅斯對歐盟延長制裁不感到意外,歐盟把制裁與執行明斯克協議等捆綁在一起是荒謬的。聲明認為,歐盟是在看美國的眼色行事,完全不顧及那些反對制裁俄羅斯的國家的利益。這與歐盟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是不相稱的。
歐盟2014年因克里米亞問題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後多次延長制裁期限直至2017年1月31日。12月15日,在歐盟冬季峰會期間,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表示,對俄羅斯的制裁將在原有期限上延長6個月。
此前,德國總理默克爾與法國總統奧朗德於12月13日表示,由於新明斯克協議執行不力,因此有必要延長歐盟就烏克蘭沖突對俄羅斯的制裁。
據“德國之聲”網站15日報道,在舉行此次峰會前,歐盟內部曾因為對俄制裁問題發生爭執:斯洛伐克總理、現任歐盟理事會主席菲喬(RobertFico)稱對俄經濟制裁毫無意義。他反對德國和法國提出的延長對俄制裁的建議。
此前蘋果宣布將在本周內對歐盟的這一裁決提出上訴。然而,歐盟委員會似乎不打算讓步,據CNBC12月19日報道,歐盟委員會發言人對媒體表示:“歐盟委員會將在法庭上堅決捍衛之前的裁決。
歐盟方面還表示,愛爾蘭發布的兩項稅收政策以“不符合經濟現實”的方式,大幅度減少了蘋果自1991年以來的稅收。根據《愛爾蘭時報》星期一的一份報告,歐盟委員會還證明,愛爾蘭沒有為其對美國公司的“特殊待遇”提供任何根據。
歐盟委員會在今年夏季宣布其裁決結果之後,競爭委員會專員瑪格麗特·維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表示,這是委員會“基於事實”作出的裁決,蘋果向愛爾蘭政府納稅時享受的企業所得稅率只有0.05%。
愛爾蘭政府周一對歐盟委員會的裁決結果表示抗議, 稱歐盟8月份要求該國追討蘋果公司涉嫌欠繳的130億歐元(約合135.7億美元)稅款的裁決超越了其監管權限並且錯誤解讀了該國法律。
隨後蘋果首席律師斯威爾(Bruce Sewell)和首席財務官馬斯特里(Luca Maestri)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蘋果將會於本周內在歐洲第二高等法院針對歐盟的裁決提交正式上訴。蘋果高管認為,歐盟做出這一裁決,沒有考慮到稅務專家觀點、公司法等因素,另外故意選擇了將懲罰金額最大化的手段。
蘋果高管表示,蘋果因為其成功的表現,成為了歐盟打擊的優先目標。
據路透社12月19日報道,蘋果首席律師斯威爾(Bruce Sewell)和首席財務官馬斯特里(Luca Maestri)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蘋果將會於本周內在歐洲第二高等法院針對歐盟的裁決提交正式上訴。歐盟此前下令蘋果必須向愛爾蘭政府補交140億美元的稅金。
蘋果高管認為,歐盟做出這一裁決,沒有考慮到稅務專家觀點、公司法等因素,另外故意選擇了將懲罰金額最大化的手段。
蘋果首席律師斯威爾表示,蘋果因為其成功的表現,成為了歐盟打擊的優先目標。他表示,在談到遵紀守法上,蘋果並無特權,但是蘋果公司成為媒體關註角色,因此成為了歐盟選擇的打擊目標。
在上訴中,蘋果將會告知歐洲法庭歐盟委員會並未在相關稅務調查中盡到責任,該機構並未考慮愛爾蘭政府相關稅務專家的意見。
同時,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愛爾蘭稱,歐盟8月份要求該國追討蘋果公司涉嫌欠繳的130億歐元(約合135.7億美元)稅款的裁決超越了其監管權限並且錯誤解讀了該國法律。愛爾蘭在周一公布的文件中發表了上述觀點。
此前8月30日,歐委會裁定愛爾蘭對於蘋果公司的免稅為非法國家補貼,並要求愛爾蘭政府向蘋果補征收最多130億歐元。歐委會稱,愛爾蘭涉嫌允許蘋果公司比其他公司少繳納稅收,因而需要補繳。
這一裁定立即遭到了美國官方、蘋果公司以及愛爾蘭政府的強烈反對。美國財政部甚至發布白皮書,反對歐盟的裁定並警告稱將考慮“報複措施”。9月7日,愛爾蘭議會支持內閣上訴的決定。對於歐盟裁決,蘋果首席執行官庫克之前表示了憤怒,認為這一裁決純屬“政治廢話”。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愛爾蘭稱,歐盟8月份要求該國追討蘋果公司涉嫌欠繳的130億歐元(約合135.7億美元)稅款的裁決超越了其監管權限並且錯誤解讀了該國法律。
愛爾蘭在周一公布的文件中發表了上述觀點,這份文件就愛爾蘭為推翻歐盟執行機構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做出的裁決所提起的上訴提供了更多細節。歐盟委員會預計最早於本周公布其裁決的修訂版本。
此前8月30日,歐委會裁定愛爾蘭對於蘋果公司的免稅為非法國家補貼,並要求愛爾蘭政府向蘋果補征收最多130億歐元。歐委會稱,愛爾蘭涉嫌允許蘋果公司比其他公司少繳納稅收,因而需要補繳。歐盟2013年調查開始前十年起,即2003年~2014年間未繳納的稅收及相應利息,具體數額由愛爾蘭政府決定。
這一裁定立即遭到了美國官方、蘋果公司以及愛爾蘭政府的強烈反對。美國財政部甚至發布白皮書,反對歐盟的裁定並警告稱將考慮“報複措施”。9月7日,愛爾蘭議會支持內閣上訴的決定。蘋果公司CEO庫克在9月8日講話中將歐盟決定斥為“瘋狂”,並表示相信蘋果會推翻這一裁決。
而歐盟則稱相關指控理由充分,能夠應對法庭挑戰。
20日據俄羅斯衛星網消息,歐盟理事會發布公報稱,歐盟19日正式將對俄經濟制裁延長至2017年7月31日。
此前,12月15日在布魯塞爾召開的歐盟領導人峰會上,歐盟各國領導人就延長對俄羅斯制裁達成協議。歐盟官員表示,歐盟領導人同意延長對俄羅斯的制裁。
12月15日,歐盟各成員國領導人齊聚比利時布魯塞爾,參加歐盟峰會。(圖:視覺中國)
俄羅斯外交部16日在其官方網站發表聲明說,歐盟決定將對俄經濟制裁延長至2017年7月31日,在當前國際局勢已發生急劇變化的情況下,這完全是不合時宜的。
俄羅斯與西方的關系由於烏克蘭形勢而惡化。2014年7月底,歐盟以俄羅斯“在烏克蘭東部制造不穩定”為由對俄實施經濟制裁。作為回應,俄羅斯限制從對俄實施制裁的國家進口食品。由於歐盟認為明斯克協議未能得到完全執行,曾兩次延長經濟制裁至2017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