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當AI取代人腦 跟瑪丹娜學新賺錢術 因應策略》做到這八件事 就不怕被淘汰

2016-04-11 TWM

未來,網路能複製你的價值,把一切變成免費,你該怎麼創造差異性? 瑪丹娜靠一系列演唱會,就創造五十五億元商機的例子, 告訴你在人工智慧時代,把事情做好還不夠,還得要夠獨特。

人工智慧時代,不只音樂和電影能在網路上免費下載,未來,你的想法、所做的工作,都能透過網路複製。

「網路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印機。」全球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Kevin Kelly)說。當網路能透過機器人和人工智慧快速複製過去必須付費才能取得的服務、產品,價格將快速下降。更值得思考的是,當機器能取代你完成工作時,你該怎麼創造價值?

凱文.凱利認為,音樂產業就是最好的範例。

他發現,當音樂變成完全可以複製,可以輕易下載後,音樂產業的發展方向開始反轉。他舉例,就像百年前,當電力照明還不普及時,只有窮人才會用蠟燭照明;但當電力變得唾手可得的時候,燭光晚餐反而成了奢侈的標誌。

在音樂產業,所有人的作品都能被輕易下載,照樣還是有人賺大錢,例如美國著名女歌手瑪丹娜,她剛完成六個半月的世界巡迴演出「心叛逆」(Rebel Heart Tour),票房、周邊商品等收入達一.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五十五億元);她歷年巡迴演出累計收入更高達十三.一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四三○億元),成為歷史上演唱會收入最高的個人歌手。當別人苦哈哈的時候,瑪丹娜仍穩占吸金天后的寶座。

凱文.凱利認為,未來要賺錢,光做得好還不夠。如果你能做到以下八件事,你也可以賺到比過去更多的錢。

1. 每項服務都要即時

雖然每個人都能從網路上免費下載音樂,但如果你能在歌手發片的第一時間,就聽到他的新單曲,或是看到他最新的演唱會,即使你知道多等一段時間,就能免費聽到同樣的音樂,你還是會掏錢。

凱文.凱利這次新書發表也應用同樣的概念,這次他發行新書,第一批拿到書的人,必須付出高一倍的價格,但仍然有十六萬人願意買單。

2. 用個性化商品搶市

一場演唱會的影片或許不用花錢就能下載,但是如果能按照你的需求,製作出你專屬的演唱會紀念品,你或許仍會買回家,留住你參加演唱會的經驗。

凱文.凱利認為,個性化能增加產品的「黏性」,因為在這種關係裡,買家和賣家都要投入資源,換別人來做,很難達到同樣效果;像一顆阿斯匹靈很便宜,但如果有人替你提供量身訂做的醫療服務,替你挑選適合你體質的阿斯匹靈,你就會願意花更多錢,買同樣一顆藥。

3. 完整資訊解析才值錢

在軟體產業,這種獲利模式已行之有年。「有個老笑話是這樣說的,軟體下載免費,但使用手冊一萬美元。」凱文.凱利說,像紅帽等知名軟體公司,提供可修改程式碼的系統軟體,就是這樣存活下來的。很多複雜的服務,以後都可能沿用同樣模式賺錢,像解析你的基因,過去可能要一萬美元,以後,價格可能快速滑落為一百美元;凱文.凱利認為,以後可能的情況是,基因解碼降到幾乎免費,但分析解碼結果、提供建議,將變成昂貴的服務。

4. 產品讓消費者絕對放心

可靠是比免費更好的一種價值。就像你隨時可以免費下載軟體,但你卻也擔心軟體裡是否會有病毒,或被隨時跳出的廣告所干擾。如果你花錢能換到有人提供保證符合你需求的軟體,也會讓你考慮掏錢。

在音樂產業,藝人經常靠簽名提高複製品(如照片)的價值。簽名是讓消費者相信,他買到的是來自原創作者的真品,同一張照片,加上簽名,價值就大不相同。

5. 幫客戶快速找到商品

雖然很多東西都能免費下載,但要隨時取用、備份卻十分麻煩,所以,雖然取得音樂免費,卻還是有人願意付錢到iTunes上買音樂。凱文.凱利認為,這時候,人們買的已不只是下載音樂的服務,而是有人隨時替你整理這些數位資產,讓你隨時可以取得的方便性。

6. 創造實際體驗的需求

網路能複製產品和服務,但有的時候,這反而刺激消費者對實體經驗的需求。像瑪丹娜的音樂,雖然能在網路上很便宜取得,但是不會每一個消費者家裡,都有頂尖的影音設備;因此,瑪丹娜的單曲雖能輕易下載,反而刺激粉絲想到現場體驗,進而擴大演唱會的市場。

7. 提供粉絲贊助管道

凱文.凱利認為,要符合這些條件,粉絲才會願意掏錢:第一,贊助方法必須超簡單;第二,支付金額必須合理;第三,付錢後能得到回報;第四,要能讓粉絲相信,這些錢對對方有益。

電台司令樂團二○○七年發行專輯《In Rainbows》時,就讓所有消費者自己決定專輯值多少錢,自由贊助;結果平均每一次下載,樂團能收到六美元(約新台幣一九一元),這比過去(每賣一張CD),樂團能實際分到的還多。不僅如此,之後推出實體CD,依然能賣出幾百萬張。

8. 只推薦好東西

凱文.凱利說,在網路時代,「沒人看到的產品,根本沒有價值。」換句話說,能替別人找到好的產品,本身就是有價值的服務。

他分析,像美國的《電視指南》雜誌擁有上百萬的讀者,對這些人來說,電視節目隨時都能取得,幾乎不值錢,但是《電視指南》雜誌提供找到好看節目的服務,卻很重要。

《電視指南》賺到的錢,比提供它內容的三大電視網賺到的還多。

未來二十年,網路將無所不能複製,Airbnb(讓大眾出租住宿的網站)能用網路和旅館集團競爭,過去的競爭門檻將不再適用。這八個創造價值的法則,是所有人必修的課。

撰文 / 林宏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475

AI幫你挑老婆

2016-05-16  TWM

人工智能發展迅速,不僅眼鏡鏡片、服裝搭配可以客製化,甚至擇偶也可能可以靠它; 戴一副好眼鏡或許很舒服,但讓它幫忙選擇另一半,會不會永遠無法配對成功呢?

人工智能(AI)圍棋軟體戰勝人腦,因此人工智能可以做什麼,引人矚目。像日本也有人工智能小說徵文比賽等,其他也具體應用在商品或服務,左右人的消費行為,甚至還開始加入精神及文化生活,乃至人生重大場面如找工作、擇偶,它都會站出來指指點點。人工智能今後無形中會決定我們許多事,不能不看緊人工智能呢!

日本大廠Nikon最近就用人工智能,設計出每個人最適合的眼鏡鏡片;也有服飾公司用人工智能幫客人搭配服飾,不再依賴設計師的品味,「客觀」地選出最適合客人的打扮;或有家庭主婦運用人工智能,活用家裡食材,做出最棒的晚餐;或可以讓人工智能來當孩子的家庭教師,不僅可以理解孩子的癥結,而且不會發脾氣;或人工智能也可以教你英語會話,指出來你的毛病也不會讓你臉紅,有耐心地陪你再三反覆練習腔調等。

人工智能會做最適合的選擇,不僅可以替人與物搭配,也能幫忙找最適合你的工作,乃至最適合你的配偶等;像現在許多人力公司就用人工智能,協助客戶轉換跑道。

打算大舉運用人工智能的是婚友社,現在由婚姻諮詢師根據個人經驗搭配,但經驗再怎麼豐富也有極限。若使用大量資訊,加上現場經驗人工智能化,以後婚友社沒有諮詢師也能經營,說不定配對成功率還大為提高,紓解少子化問題。

人工智能會逐漸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層面,但人工智能以數據、資訊在作深層學習時,其實許多過程是工程師等專家無法理解的,也有些專家表示不喜歡這樣不透明的人工智能,因為若有人從旁加入其他的因素,結果會完全不一樣,無法辨識,卻都號稱是人工智能的決定,非常可怕。

G7部長會議最近在協商人工智能規則,即使有規則,但有權有財者,也可能更容易控制一切。人工智能或許很高明,可以幫你找到白頭偕老的老婆或老公;但也可能說你思想有問題,而讓你永遠找不到老婆或老公。人工智能如何掌控,不能不小心呢!雖然戴副好眼鏡很舒服,但也可能永遠找不到配偶,而不知原因何在!

撰文 / 劉黎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74

一手對談:13位中國最強AI 達人對話AlphaGo投資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20/156708.shtml

一手對談:13位中國最強AI 達人對話AlphaGo投資人
峰瑞資本 峰瑞資本

一手對談:13位中國最強AI 達人對話AlphaGo投資人

這是 AI 界最值得期待的腦力風暴之一。

AlphaGo 戰勝李世石掀起了新一輪人工智能(AI)投資狂潮。

我們邀請到 DeepMind 的早期投資人 Jaan Tallinn 與中國 AI 界的最強大腦們進行對話。Tallinn 是最早發現 DeepMind ——2016 年最紅 AI 公司的投資人之一,他見證了 AI 技術的發展,卻致力於研究人工智能帶來的潛在風險。

受邀參與對談的中國 AI 大佬包括:

陳孝良,聲智科技 CEO

丁磊,匯百川征信 CTO,前 Paypal 全球消費者數據科學部負責人

高始興,思必馳 CEO

李誌飛,出門問問 CEO

孟醒,順為資本投資副總裁

吳甘沙,馭勢科技 CEO,前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

許丞,心橙互聯 CEO,前谷歌工程師、

漆遠,螞蟻金服 CSO

印奇,Face++ CEO

余凱,地平線機器人創始人,前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院長

張本宇,CloudBrain CEO

張予彤,金沙江創投合夥人

趙雲峰,新媒體 “機器之心” 創始人

(排名不分先後,按姓氏拼音排序)

這是 AI 界最值得期待的腦力風暴之一。今天推出的是(上)篇,大佬們探討了 AI 技術的商業化、AI 領域被低估的方向、AI 與人類的較量。下周,我們推出的(下)篇中,Talllinn 會為你解讀 AI 投資和創業,並為你解密 DeepMind。

如果是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業者,歡迎在後臺留言 “AI”,我們將邀請你加入峰瑞資本 AI 交流群。此外,Tallinn 在對談過程中引用了許多對於目前 AI 領域影響深遠的采訪報道。如果你想閱讀這篇訪談的完整版,可以點擊 “閱讀原文” 關註峰瑞資本知乎專欄。

采訪/ 峰瑞資本科技投資團隊

翻譯/  馮琪祺 周小然

余凱(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前院長、地平線機器人創始人)

Q: 你投資 Deepmind 時,考慮過它的商業模式嗎?哪方面對你最有吸引力?

A: 我投資 DeepMind 並不是為了賺錢。因此它商業模式不是我的優先考慮。對我而言這是一個策略性投資:我想加入一個未來有潛力成為 AI 研究領軍者的團隊,成為其中的一分子,也希望確保他們對 AI 的風險有清晰的認識

2011 年我投資 AlphaGo 前,就非常看好他們的創始人,當時他們已經已經取得了不小的進展(包括來自 Peter Thiel 創辦的 Founders Fund 的投資),我認為他們一定會大有作為。

Q: 在深度學習的革命中,下一個偉大的目標是什麽?

A: 也許你比我更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對於深度學習的發展,我關註得沒有這麽及時。我目前了解的大概關於 AI 的前沿發展有這些:

更好的無監督學習(unsupervised learning):比如說尋找數據中的結構;或者在不借助標記數據(labeled data)的情況下,建立預測模型;

遷移學習(transfer learning):將特定領域學習建立的模型,應用到其他領域。就像人類學習下國際像棋,也可以幫助提升在其他棋類運動中的水平;

更好的數據泛化(generalization):和人類比起來,機器學習對於數據是非常 “饑渴” 的。只有接收、處理大量的訓練數據(training data),才能形成可用的模型。但對於少數模型而言,研究人員並沒有足夠的數據來訓練機器(我的朋友曾嘲笑深度神經網絡只是被美化的查找表格)。這一點需要通過更好的數據泛化來加以改進。

印奇(Face++創始人)

Q: 人工智能很熱,很多分析機構也預測人工智能會成為未來技術的水電煤——基礎技術。這個過程如果到最終成真,是否也會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互聯網改造商業也是從信息共享、購買商品這些量變一步步開始的,那麽人工智能改變商業最初的幾個量變領域最有可能是哪些?

A: 對我而言,這個預測並沒有那麽準確。要讓 AI 成為一種類似於水電的工具服務,需要滿足兩個條件:

這項技術變得更為通用和能幹。在很多場合下,你可以像租用計算能力這樣,租 10 分鐘的 AI 服務。

即便 GAI(Gener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通用人工智能)在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經濟體中的其他因素仍然能發揮特定作用。

這兩個觀點實際上是直接矛盾的:要是 AI 變得更加強大和普及,經濟體中的其他因素就會被削弱。最終,這樣想吧:經濟是人類制度,要是 AI 比人類能幹,可能就不需要人類經濟了,就像人類不需要螞蟻經濟

用 Eliezer Yudkowsky(MIRI,Machine Intelligence Research Institute 的創辦人之一)的話來說,擁有超級智慧的 AI,可以自由重組宇宙里的任意原子。它們甚至不需要賺錢來養活自己。 一旦擁有重組原子結構的能力,它們可以制造出任何它們想要的東西。

但也有人和我持不同的觀點。有些人認為:即便 AI 擁有超群的智力和通用性,現有的經濟體系也能維持下去。我的朋友 Robin Hanson, 一位約翰梅森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就認為超高智慧的 AI 將出現在現有的經濟體系,並受其約束,而不是將它顛覆並且毀滅。

張本宇(CloudBrain 創始人)

Q: 你認為有什麽比較重要的方向被低估了,且沒有得到足夠的投資?”

A: 我覺得是 “價值觀對接研究”(value-alignment research)。這個概念第一次由斯圖爾特·J·拉塞爾(Stuart J. Russell,世界首屈一指的計算機科學家)在《人工智能:現代方法總論》(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中提出。他認為:我們需要重新定義 AI 研究的目標。不停留於單純的智能開發上,而是開發能充分對接人類價值觀的超級智慧。但從世界範圍內 AI 的發展來看,這一領域在目前的研究中被極大地忽視了。

這固然是一項非常艱巨的挑戰,誠如慈善評估機構 Givewell 在一份有關 AI 風險的報告中提到的:知識是可以被驗證的,但價值觀卻不能。如果 AI 學習了錯誤的數據,做了錯誤的預估,人們會很快發現並加以糾正。但對於錯誤的價值觀,我們是很難察覺並且糾正的

我們沒有選擇,必須面對這個挑戰。如果我們想要給子孫後代留一個未來,就必須盡快解決 AI 價值觀對接的問題。當然,我不是說對於 AI 其他風險的研究就不重要了。

Q: 對於 AI 在 3-5 年後的研究和開發,你認為瓶頸將會是什麽呢?比如說:計算機能力?或者是先前沿用馮·諾伊曼(計算機之父)理論本身的問題?人類目前有限的知識?政府的管制?或者說是因為容易賺錢的方式越來越多,導致研究人員的不足?

A: 長期以來,AI 領域缺乏富有洞見的人才,和強大的計算能力(這將極大地提升神經網絡技術)。短時間內,這兩個瓶頸仍然難以突破。

一個有意思的話題是 “快錢” 如何影響人才。一方面來說,高漲的需求勢必會刺激供給。但另一方面,它給行業帶來不少噪音,讓人才難以專心研究。

從基礎理論上來說,目前的 AI 技術更多采用 GPU(圖像處理單元),而不是 CPU(計算處理單元)。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這個行業已經拋棄了諾伊曼的理論

吳甘沙(前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馭勢科技 CEO)

Q: 你是 Deepmind 的早期投資者,推動 AI 對人類智能的趕超,同時又是劍橋 “存在風險研究中心” 和 MIT “生命未來研究所”的創始人,後者致力於探討 AI 對人類產生存在性風險的可能性和解決方案。這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沖突。你如何在倫理和社會影響方面給 Deepmind 反饋和指導?

A: 在 Deepmind 任職期間,我們舉辦過一些相關的討論會。為了 AI 未來發展的安全,Deepmind 專門招聘了研究人員,並開始與牛津大學的 Future of Humanity Institute 合作,還和 Google 創立了 “倫理與安全” 委員會。當然,作為一家資金與人員都十分有限的創業公司,DeepMind 對這一領域的貢獻仍然非常有限。但我相信他們會持續投入精力做“價值觀對接”的研究。

總的來說,我很高興自己能幫助 AI 研究和 “價值觀對接” 的研究搭建橋梁。此外,Deepmind 現在能專註於 “價值觀對接” 的研究上,我還是有一點點的小功勞的(笑)。

趙雲峰(新媒體 “機器之心” 創始人)

Q: 繼 Elon Musk,Stephen Hawking 之後,近日 Michio Kaku(加來道雄,美籍日裔理論物理學家)也表示我們應該擔憂人工智能,很多人工智能產業之外的名人和大眾也比較關註這個話題。但是,人工智能領域的從業者往往是從解決具體問題出發,對這個問題好像不是特別在意,或者只是提出一些較為宏觀的解決方案,比如說 DeepMind 的道德委員會,你認為對於防範人工智能風險,我們應該采取哪些具體的、馬上可以開始行動的方案嗎?

A: 有趣的問題。加來道雄真的認為我們應該對此感到焦慮嗎?他之前是不相信 AI 風險的(至少我是這麽認為的)。如果他的態度發生轉變,這是一個好消息(越來越多人開始正視問題存在了)。

關於研發者的態度,我覺得你是對的。他們的確沒有動力去考慮系統的風險(更準確的說,是關於價值觀對接的問題),但他們有動力去提高系統的性能。就如 Holden Karnofsky 所說:“目前從文化和機構層面來看,研發者沒有多大的動力去關心這些問題。但即使如此,還是有小部分有關人士開始關心這些潛在問題。所以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人加入這一思考。”

(這里有一篇非常棒的文章,列舉了許多優秀的 AI 研發者對於風險的思考  http://slatestarcodex.com/2015/05/22/ai-researchers-on-ai-risk/)

目前如何預防這種風險?當 “價值觀對接” 領域缺乏資金的問題得到緩解後,緊接著的瓶頸是缺乏這方面的人才(素質要求與 AI 研發的其它領域不同)。我們需要更多的人和機構,來解決各種研究上的問題——從運算理論上升到哲學思想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解決 AI “價值觀對接” 的問題不僅非常重要,而且是有趣的!

陳孝良(聲智科技CEO)

Q: 機器學習理論與神經科學、人類行為學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Deepmind 使用的“深度強化學習算法”需要海量的案例去訓練 AI。但如我們所知,我們人類往往可以通過單一案例舉一反三,從而學習一個概念,還能通過比機器算法更豐富的方式學習。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正嘗試利用貝葉斯推論法讓 AI 通過簡單案例學習。你怎麽看貝葉斯推論和深度學習的未來?下一步 AI 又要如何模仿接近人類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A: 嗯...…據我所知,神經網絡大體建立在函數逼近上,與神經生理學只有一些偶然的聯系。

我對貝葉斯學習法了解不算深入,我認為雖然它是理論上最優的,但是特別消耗計算資源。此外,最近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所謂 “終極” 貝葉斯 AI 產品 AIXI。

的確,從通用的角度,目前的方法都還不夠好。我的朋友 Gary Marcus 已多次重申這個觀點。他自己也創立了一家公司來探索能夠通用化的技術:Geometric Intelligence(我投資的項目!)。

高始興(思必馳創始人)

Q: 你覺得未來人們有沒有可能有自己個人的大數據?

A: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有可能。我投資了兩個創業項目,都與 “私有雲” 有關:Sandstorm(http://sandstorm.io/ )和 Urbit (http://urbit.org/)。

但這樣說吧,公共數據(public data)的規模和價值都會更 “大”。隨著傳感器的廣泛應用,數據量會呈幾何倍增長。此外,越來越先進的分析技術能利用部分數據和歷史數據來推斷出更多信息。

劉維(聯想之星合夥人)

Q: 非結構化的數據的未來發展該會是怎樣?如何才能充分使用它們?我們有沒有必要結合框條化的學習與深度學習呢?此外,大量數據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嗎?如果,在一些條件下,失敗的代價很大,並且很難去窮盡它的邊界條件(比如說:自動駕駛)?”

A: 從根本上來說,我認為非結構化的數據最終能滿足需要。就像小孩子就可以從非結構化的感觀信息開始學習,我並不認為人腦里有什麽 “神奇” 的東西。

最近,我的一個朋友在聽了許多關於自然語言處理(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的演講後,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許多研究者都在吹噓他們對語言學的認知有多 “少”,由此來暗示,他們的系統已經聰明到可以在沒有預設知識的前提下學習

我同意你關於非結構化學習的觀點。這種學習很可能導致 “黑箱” 系統,最後在極端情況下產生嚴重的後果。當系統變得更自治,能操控的資源也更多時,我們需要讓 AI 變得更為可預測。一種方式是引入更多的結構和限制到系統中。

我們肯定不想把這個星球的未來,交給一個由一堆非結構化的浪漫小說訓練出來的 “黑盒”(black boxes)神經網絡吧?

Q: 你是否認為通用人工智能(GAI)是從一些列垂直領域的 AI 中衍生出來的?長期而言,對機器學習算法的依賴將會在哪些方面造成風險?你認為 2150 年最常見的職業是什麽?

A: 我不認為聰明地整合各種垂直領域的 AI 就能生成 GAI 。Deepmind 的做法就很有前景:它開發出一套比較通用的算法,然後把它用於垂直領域的學習中,以達到超過人類的表現。

有關風險:把 AI 用到 AI 領域的發展本身將會帶來極高的風險,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了人的參與,讓 AI 來控制發展進程,結果可能是失控的。關於其他的風險,可以參見這一份報告:http://www.openphilanthropy.org/blog/potential-risks- advanced-artificial-intelligence-philanthropic-opportunity. 

有關職業:我覺得到 2150 年職業(和整個經濟)可能已經完全不存在了!經濟分工是一個人類社會中的概念。它存在的語境是——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他們能力相近,但因為優勢各異,所以他們之間的交易能有所得。而當我們有一個超級智能的 AI,它的能力超過所有人類,經濟分工存在的基礎就沒有了,就如同我們人類不與螞蟻做貿易。

當然,有可能到了 2150 年,還沒等我們早出超級智能 AI,人類文明就因為其他原因不存在了 :(

AlphaGo AI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187

金融業悄悄在測試,未來投資預測就靠它 AI算股市漲跌 命中率九成

2016-07-11 TCW

自從Google的AI贏了真人棋士,各種應用開始被看見,日本金融業者善用AI的深度學習功能,預測股市,不久後,也許它將變成所有投資者倚賴的「股神」。

今年春天,Google研發的AI(人工智慧系統)以壓倒性的勝利擊敗職業棋士,這個顛覆戰前預測的結果,也重新為AI的各種應用,開啟了無限的想像。

在國外已有外科機械手臂搭載AI,成功縫好手術傷口;也有大型法律事務所起用「AI律師」,這些「強者」的出現,已開始威脅到高技能專家的地位。在日本,有些AI應用計畫正在進行,例如挑戰東京大學的入學考試,以及通過短篇小說選拔賽的資格審查等。

此外,儘管研發目的不花俏有趣,金融業對於AI技術的發表與試用從未間斷。在這個領域裡,AI必須能夠對未來做出精準的預測。

讀92項指標,理出下月走勢

三菱UFJ摩根士丹利證券表示,他們正嘗試用AI預測日經股價指數的漲跌,以每月的十日為基準,讓AI預測一個月後的股價指數。由於只有漲或跌兩種選擇,所以準確率要超過五〇%以上,才能算是AI的實力,截至去年十月份為止的四十三個月當中,AI 的平均命中率約為七〇%,如果單看二〇一五年間的預測,則高達九〇%。

做為預測依據的是股價指數和匯率變動等九十二項經濟指標,每個月都從過去十五年來的資料當中,找出相似的市場環境和當時的經濟指標,再利用「決策樹」的分析手法進行預測。這種分析手法是指在特定盤勢條件下,把可能影響股價的因素一一細分,就像茂盛的樹枝,例如「工業生產指數在××以下」「澳洲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在××以上」等,以追求最適當的決策過程模式。

利用決策樹來預測股價指數,最有趣的地方就是讓股價的構成要素「可視化」。從二〇一一年就參與這項研究的投資決策分析師瀨之口潤輔表示:「通常AI的統計分析結果大多以複雜的公式呈現,簡直就像黑盒子一般,在投資界根本沒有人有興趣:一旦構成要素可視化之後,也可用來說明盤勢變化的原因。」

障礙:人類思維使預測偏離

如果對下個月市場的漲跌預測可以有九成的命中率,應該可以馬上應用於投資活動吧?事實並非如此簡單。

瀨之口去年開始將AI的預測結果提供給一百家以上的投資機構,可能這些機構也根據這項結果進行投資,結果卻導致AI的命中率今年開始跌至七成左右,當坐擁鉅額資金的投資機構開始相信AI的預測而跟進投資時,這些動作本身並非在AI的預測之內,所以市場動向就容易偏離AI原來的預測。

雖然瀨之口深信:「總有一天會出現可以克服這些問題的AI。」不過似乎還需要時間。AI雖然在棋藝上戰勝人類,但是假如把投資看作比賽,就像麻將一般,參加者多,就會有人選擇「少輸就是贏」的保守策略。

如果不能把持股多的投資者的思維都分析過一遍,AI的投資勝率就很難提升。

此外,經濟指標大多每月公布,但其實每日的漲跌也能分析,三菱UFJ信託銀行就開發了預測東証指數每日漲跌的AI,分析基準從每日到每月公布的經濟數據總計約兩百項,今年三月起投入自有資金數億日圓成立的領航員基金,正在活用這項功能。

該基金的投資標的是五十多檔高股息個股,當AI預測隔天股價可能下跌時,便利用期貨避險。把二〇〇八年到二〇一五年間的市場數據讓AI模擬分析投資,結果顯示每一年都有獲利。

該公司的資產運用部課長岡本訓幸表示:「AI判斷的只是盤勢動向,選股方面還是交由研究員來篩選,所以人事成本不會大幅減少。」雖然現在有些論調認為利用AI投資,現有的基金經理人和分析師工作將被取代,但是短期內這種情況不太可能發生。

在投資業界已經運用了相當多計量投資(Quantitative)等財務金融工程,但是AI的特色是更精確的「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現階段是先向投資機構募集代操基金,將來希望能成立開放式信託基金向大眾募資。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AI 的優點,就是將大量的情報瞬間分析,並找出特定模式,即使遇到新數據,也能套進原來的模式加以分析預測。若要用來預測經濟動向,還有一項重要的優點,就是不被主觀意識或特定單字印象所影響,可以做出客觀的分析。

野村證券讓旗下AI閱讀日本央行發行的《金融經濟月報》、內閣府發行的《每月經濟報告》等,並且將每一篇文章的景氣觀點數值化,再將平均值編成「野村AI景氣感觀指數」,從去年十二月開始每月公布。

該公司經濟學家水門善之表示,過去的方析方法「文本挖掘」 (text mining),只能做單字出現頻率等表層分析,但是擅長深度學習的Ai對於肯定句、否定句混合存在的長篇文章,或從屬關係不容易理解的表現句型,都能應對。

同時,野村證券也以「景氣觀察調查」為教材,讓AI在閱讀後學習編製出景氣感觀指數。該調查刊登了日本全國各行各業對景氣的看法,每個意見都以五個等級來表示對目前景氣的判斷,當AI閱讀越多調查結果,對於景氣好壞的判斷精準度就越高。

進化:除了總經還能算個股

對散戶來說,總體經濟的預測固然重要,但是更希望能有直接做為投資判斷的預測,也許很快就會出現個股的投資預測服務。

研究機構FISCO正著手開發利用AI分析股價的預測系統。畢竟要研究員追蹤日本三千五百家以上的上市公司有其困難,要看完所有上市公司的財報更是不可能,但如果換成可以瞬間讀完龐大數據並分析的AI,要針對個股預測股價並非不可能。

該系統還將企業經營高層的發言納入分析範疇,發言時的口氣堅定或遲疑、對未來營運看法保守與否都記錄下來,以做為綜合判斷的依據。然而問題就在,如何將這些分析結果結合到公司的事業發展,目前計畫除了賣給投資機構和個人,也將銷售給上市公司公關部門。

AI如何預判投資人對於預測結果的解讀與動作?AI 之間的預測績效如何評估?所有被翻攪的好奇心,全都因為AI拉開了經濟預測的序幕。(Nikkei Business(C)20l6 Nikkei Business Publications,Inc.)

譯 張鳳 審稿 張務華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393

李開複:AI替代人類?先看看數據和學習能力

當人人都在炒作AI概念的時候,我們仍然要清醒地認識到:並非所有的行業都適合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術究竟發展到了什麽水平,哪些領域更有可能成為人工智能的應用熱點?

“10年後,人工智能將取代世界上90%的翻譯、記者、助理、保安、司機、銷售、客服、交易員、會計、保姆,人工智能不是‘模仿人類’,而通常是‘超越人類’。”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複表示。

人工智能技術將首先從專業性較強的細分領域開始應用,隨著數據庫的積累和算法進步漸漸拓展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從而匯聚成為通用智能。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帶動多個產業的發展,逐步打開萬億級別的市場。

在李開複看來,人工智能更適用於擁有大數據基礎,且數據量可以實現自我推動的公司。應用領域相對封閉和客觀,且每一個判斷最後的對與錯都可以反饋給系統,進行更深入的學習。

就目前現狀而言,李開複認為最具價值投資的是大數據領域,具體而言能夠最快實現應用是互聯網領域,而三五年後會產生巨大價值的是金融領域。例如券商股票領域的智能高頻交易、輔助交易、智能投顧、機器人理財,銀行、保險應用方面包含針對性電話營銷、貸款審批、信用卡欺詐。

除此之外醫學領域的自動化讀片、自動和輔助診斷、個性化診斷、基因排序。教育領域的學習外語、智能選題,BI、商業流程自動化等也充滿想象空間。

過去幾年深度學習幾乎席卷了圖像、語音,但是不得不說深度學習仍然存在諸多挑戰。例如需要(雲或終端的)巨大計算量,同時無法用人的語言解釋動機、理由。“將10億的數據量壓到萬級別,需要非常專業的技術。同時在自動調參優化上其實也有很大的瓶頸,調參的難度非常大。”第四範式首席執行官戴文淵說。

客觀而言,現在的AI只是一個很初級的AI,可以利用大數據的存在來補足算法的不足,所以如果數據足夠大的話,很多算法上的補丁都不用去打了,但當數據變小的時候,這些漏洞和補丁就顯得尤為重要,很可能會導致失敗。“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上如何在小數據的情況下也能讓人工智能用起來,這是技術研究人員責無旁貸的。”第四範式首席科學家、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系主任楊強教授告訴記者。

“人工智能要井噴普及到每一個人,需要3到5年的時間。”李開複表示,與人工智能是否會欺騙人,甚至取代人類等問題相比,日後大數據是否會為某個巨頭所控制,包括用戶個人隱私問題是其更為擔心的問題。

而人工智能要想實現商業化需要明晰,人工智能是輔助而非取代人,讓用戶更為自然地找到具體的領域和應用場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028

谷歌撐腰的AI手表眾籌闖美國市場

谷歌投資的中國初創公司出門問問正在打開美國市場的大門。出門問問的人工智能手表Ticwatch 2即將於今年9月在美國上市。

去年10月,出門問問獲得谷歌C輪融資,累計融資已經達到7500萬美元。出門問問CEO李誌飛對《第一財經日報》證實明年赴美IPO的計劃。

Ticwatch 2是出門問問的最新可穿戴產品,今年3月已在中國上市。公司從發布第一款智能手表至今也還不到一年。在京東商城上,去年“雙十一”Ticwatch的銷量排名僅次於蘋果手表和MOTO360。

根據Kickstarter上的最新眾籌信息,上線的14個小時之內,Ticwatch 2就已經融到超過26萬美元,支持者超過1600人。

特別說明的是,李誌飛始終堅持網上銷售的戰略。Canalys分析師劉健森對第一財經表示:“出門問問在美國眾籌是為了試水當地市場,了解美國消費者對中國智能可穿戴產品的接受度。”但此前無論是小米還是華為智能可穿戴設備,都很難叩開發達市場的大門。

如果能夠實現李誌飛所預期的售出50000只的目標,那麽將幫助出門問問明年營收突破1億美元。獲得谷歌最新一輪融資後,出門問問目前的估值達到3億美元。

Ticwatch 2是由人工智能驅動的一款智能手表,能夠通過觸摸、語音以及手勢來實現操作。它具有自己的一套操作系統,擁有語音激活、表面切換以及無線充電功能。

不過劉健森認為,谷歌的背景會令其產品具有吸引力。在他看來,出門問問絕不只是一家智能可穿戴公司,而是要做智能家居的生態圈,未來將發布一系列由人工智能驅動的產品。他同時表示,人工智能在英語語音識別方面對於中國公司可能是一個挑戰,但是出門問問有能力解決語言問題。

IDC上周發布報告顯示,今年二季度,全球智能手表銷量下滑32%,其中蘋果手表銷量大幅下滑55%,市場份額跌至47%,但仍處於領先地位。值得註意的是,包括Garmin、聯想和LG等其他品牌智能手表的銷量均有上升,三星智能手表的銷量實現翻番,市場份額增加到16%。

目前亞洲仍然是智能可穿戴產品增長最快的市場,美國市場已經相對成熟和穩定。德勤發布的2015年全球智能可穿戴市場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美國用戶是對可穿戴產品最缺乏熱情的消費群體之一。

在全球市場上,智能手表的有力競爭者還包括Garmin和Fitbit。分析人士認為,區別這些品牌和功能的手表是一件不那麽容易的事情。因為它們針對的人群確實不太一樣,不過從有些功能來看又有所重合。比如蘋果手表更加註重對人們健康指標的跟蹤,Fitbit主要是輕便型的手環,同時擁有GPS定位功能和戶外運動的功能;而Garmin最初是為專業戶外運動用戶所設計,但為了擴大用戶人群,Garmin也開始推出一些手表的信息提示功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318

自動偵測危安事件,智慧辨識嫌犯行蹤 AI監視器將顛覆六千億安控市場

2016-08-08  TCW

電眼掃過,逮捕嫌犯的警報隨之響起……。當安控加入人工智慧,監控系統取代警衛,第一時間查緝犯罪,將不只是電影情節!

第一銀行ATM遭跨國犯罪集團盜領案日前偵破,這是兩百多位警力七天不眠不休、看監視器的結果。但若有一天,監視器會自動偵測犯罪事件,再通報抓人呢?

想一想,假如全球三億支監視攝影機都導入人工智慧,能自動辨識竊盜、火災、傷害等危安事件,可以節省多少人力、時間成本?

自動監控、判斷異常行為

七月台灣資料科學年會上,在倫敦帝國理工學院鑽研機器人視覺多年的盾心科技技術長張秉霖,提到監控與人工智慧的下一步:讓監控系統「go beyo vision」,如自動判斷人類異常行為,第一時間通知相關人員處理。

包括監視攝影機,全球安控產品近年產值平均成長率介於九%至一四%。但當人工智慧碰上監視攝影機,未來可能就不容小頗。今年七月,連Aophabet旗下智慧家庭公司Nest都宣布推出戶外版居家安控攝影機,號稱能利用人工智慧判斷門外有沒有人,取代傳統警衛。

過去,如IBM之前用大數據幫助紐約警方即時調闆上億筆刑事拘捕、犯罪紀錄及照片,避免浪費時間搜尋資料,田於被動協助警方分析資訊。但,未來的電腦將更有智慧,學習何為犯罪並主動辨識。

「(機器)學習是安控產業下一步必要走的路。」工研院IEK產業分析師羅宗惠說。

這是台灣可嘗試發展的重點。資策會MIC分析師張佳蕙指出,相對於筆記型電腦和手機,網路攝影機(IP Camera)業者在台生產的比率更高,如亥控大廠晶睿、奇偶都有約八成產能留在台灣。硬體供應鏈完整,也提供了台灣新創公司必要的整合資源。

每一台監視器都可能化身為最聰明的保全人員!台灣站在既有的硬體巨人肩膀上,若能發揮結盟優勢,有機會在安控市場俯瞰天下。

文·陳筱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653

不是機器人女友是人工智能:AI將是互聯網下一引爆點

人工智能遠比想象中到來得更早。

“我認為BAT未來會成為非常無聊的公司,現在年輕人找工作應該找未來的機會,而不是過去的機會。”8月25日,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2016年夏季高峰會上,地平線機器人技術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余凱直言。

互聯網的普及花費了3~5年的時間,雲計算、大數據從行業名詞普及至大眾用時2到3年,而“阿爾法狗”(AlphaGo)戰勝李世石,則讓人工智能概念一夜間為社會所追捧。谷歌總裁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甚至預判,計算機將不再是物理設備,而是智能助手,“世界將從移動優先(mobile first)變為人工智能優先(AI first)”。

百度也意識到,“移動互聯網的增長機會已經不多了”,在當天的論壇上,百度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互聯網的下一步是人工智能。”

移動互聯網的下一個引爆點

判斷的依據在於,互聯網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商業化,一直到四五年前,是一個基於PC的網絡體系。近四五年,則是移動互聯網時代,靠無線互聯網再誕生新的商業模式和再去催生創新型互聯網公司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百度創立之初,中國的網民還不足千萬,但是現在已經有7億之多,7億多網民已經是50%以上的滲透率。若想借助網民的增長來推動移動互聯網的下一步發展,機會已經不多了。”李彥宏表示。

“二戰以後,整個計算機科學的發展,人工智能既是整個計算機科學發展的起點,也是計算機科學的終點。”余凱深信,“人工智能是移動互聯網的下一個引爆點。”

2015年,時任百度研究院副院長、深度學習實驗室(IDL)主任的余凱選擇離開百度獨自創業,開發物聯網和機器人時代的“大腦”芯片。在余凱看來,離開BAT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很多有價值的數據BAT並沒有碰觸到,而這正是人工智能時代機會之所在。

和余凱一樣,選擇離開百度的還有第四範式創始人、首席執行官戴文淵,2005年他加入百度,成為當時最年輕的百度高級科學家,也曾獲得“百度最高獎”。在戴文淵看來,過去十年移動互聯網時代,搶占流量的長尾尤為關鍵,在人工智能時代,捕捉數據的長尾更為重要。

在近期《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評論榜全球35名35歲以下創新者榜單中,百度深度學習實驗室前主任研發構架師、前首席設計師顧嘉唯成為6位上榜中國人之一。這位“百度少帥”在今年8月離開百度,新的身份則是物靈科技聯合創始人,負責人工智能相關業務。

機會不只在巨頭

他們的離開也彰顯出人工智能領域所孕育的巨大機會,AI初創公司也迎來投資熱潮。根據風投數據公司CB Insights發布的人工智能產業2016年第一季度報告,人工智能初創企業獲得投資143筆,交易額達6.02億美元,投資交易量創下季度歷史新高。截至2016年6月15日,已有超過200家人工智能初創公司總共獲得了近15億美元的融資。

人工智能領域是否會成為下一個突破BAT圍墻的獨角獸公司誕生地?機會並不只屬於巨頭。“BAT今天所擁有的數據的確很大,但是想要壟斷不大可能。”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有一種說法,過去兩年所產生的數據是人類此前所產生數據的總和;未來兩年醫療數據會在現有基礎上再增長99%,政府和教育會增長96%,加之現在一個設備上擁有1.4個傳感器,到2017年傳感器數量會達到平均4.1個,大量數據使得壟斷局面不太可能出現。”

而另一個判斷依據則是當前政府之間的信息很多處於孤島狀態,還沒有實現交流並被挖掘利用,“壟斷可能性比較小”。

行業應用是關鍵

李彥宏表示最近一些專家給中央領導寫信,稱“人工智能被吹得太過了,其實人工智能並沒有什麽實際的作用”。而另一方面,人類又在擔憂人工智能將來會控制人類。

“彌合公眾對人工智能的誤讀是科學家該做的事情,盡管人工智能有著無窮的潛力,但我認為現在人工智能仍處於剛剛起步階段,目前其核心價值在於能夠精準地解決一個個封閉且具體的內容。”戴文淵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人工智能的崛起,行業應用將成為關鍵的一步。在李彥宏看來,受人工智能沖擊最大的將是制造業。例如亞馬遜推出的echo音箱雖然屬於制造業的產物,但搭載了語音識別等技術,帶來了新的體驗。“未來,很多硬件都會應用傳感等物聯網芯片和人工智能技術,制造業將會被大大改變。”

這樣的沖擊已經在制造業激起漣漪。“以前更加強調自動化,自動化設備取代更多的是人工,提高勞動生產率,而現在自動化必須加上智能化。”TCL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東生感受到企業轉型升級的迫切性,“智能化已經是大勢所趨,但生產的智能化才剛剛開始。”

除此之外,自動駕駛、醫療、娛樂領域的智能化空間也非常巨大。在戴文淵看來,當下人工智能在工業應用領域,主要解決效率和成本問題,從效率而言,“工業化大生產時代企業規模化地生產同類產品,滿足消費者基本需求,並可通過海量數據挖掘用戶真實需求、預測隱性需,提供個性化的商品服務,降低資源錯賠率,產生新的贏利點,同時企業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得以優化。”

人工智能商業模式

早期互聯網技術出現,之後的五年一直都在尋找合適的商業模式,直至雅虎推出廣告。作為互聯網的下一步,人工智能商業模式又是怎樣的呢?在行業看來,一種觀念認為,人工智能作為一種革命性的技術,未來的商業模式有可能是軟件、硬件、服務一體化,而另一種觀念則認為人工智能仍然以算法為中心。

“一開始平臺性的應用恐怕會從芯片開始。”余凱表示,在他看來任何一個產業都要經歷幾個階段,即一開始應用程序崛起,垂直應用越挖越深。

例如移動時代,2000年高通橫空出世,隨後很多應用在其平臺誕生。“類比當年在舊金山淘金樂的時候,最早一鋤頭下去淘到金的很少,都是賣水的掙錢,某個時間一錘子下去淘到金了,猛挖就出來了。”

“任何一個算法發展到穩定的時候,一個比較好的方式——芯片是最高效的。”戴文淵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但是不得不說“今天人工智能算法仍有不成熟的地方,如果要做硬件的話,通常比較現實的方式是FPGA方式(一種可編程的硬件),未來芯片是趨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891

明天起北京實行“五證合一”;騰訊發展重心由微信轉向AI;阿里要開始造衛星了 | 黑馬早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25/158925.shtml

明天起北京實行“五證合一”;騰訊發展重心由微信轉向AI;阿里要開始造衛星了 | 黑馬早報
孫雅麗 孫雅麗

明天起北京實行“五證合一”;騰訊發展重心由微信轉向AI;阿里要開始造衛星了 | 黑馬早報

三星這次又在飛機上爆炸了 不過是Note2

1、創業者利好:明天起北京將實行“五證合一” 不需再辦理社保登記

9月26日起,北京將全面實行“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改革範圍包括全市各類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外國企業常駐代表機構(含分支機構)。個體工商戶暫不納入此次改革範圍。個體工商戶轉變為企業組織形式的可享“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政策。明日起,新設立企業在工商登記機關辦理營業執照後,無需再辦理社會保險登記。

@天恩:效率快!不折騰了!

@曲終人散愛思考:剛清楚三證合一,又要換腦子了

@acid:私企很忙很累很痛苦的!

2、布局人工智能!騰訊發展重心不再是微信

在日前剛結束的騰訊合作夥伴大會上,騰訊終於公布人工智能領域的新動向:從“超越競爭對手”的海量大數據中,建立AI以及VR全新戰略。騰訊副總裁正式宣布成立騰訊AI實驗室,進行AI基礎理論研究及工程實現。騰訊應用寶將推出基於人工智能的機器人分發新模式,還將邀請開發者加入機器人開放平臺,推動人工智能在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為了新的戰略方向,騰訊內部架構發生了變化,新成立的VR事業群、地理位置分享事業群、以及“智能創新”事業群、基本指明了騰訊未來發展的新方向。

@艾條:一場AI的盛宴

@漆膜:什麽年輕玩什麽

@看見什麽吃什麽:想知道騰訊AI技術具體會用在哪?

3、全球首份自動駕駛政策出臺

9 月 20 日美國交通部正式頒布《自動駕駛汽車聯邦政策》(Federal Automated Vehicles Policy),規定新的自動駕駛汽車或技術都應滿足15個要點的安全評估才能上路。

這15個安全要點包括數據記錄和共享,隱私,車輛網絡安全,耐撞性能,消費者教育和培訓,碰撞後表現,聯邦、州以及地方法規,操作設計,物體和事件的探測及響應等。政策規定,美國國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擁有對自動駕駛汽車的監管權,將對存在安全隱患的車輛進行召回。

@席曉燕:改善自動駕駛公共安全的第一步

@竹林:應該明確指出這些車可以做什麽,不可以做什麽,進而改善交通狀況。

@夜雨未央:貌似沒有保障黑人的權益。

4、挑戰亞馬遜?蘋果智能家居設備項目或已進入樣機測試階段

9月24日消息,據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透露,蘋果公司正在開發一款基於Siri智能語音助手、類似於亞馬遜Echo的智能家居設備。該項目兩年多以前啟動,已經完成了實驗室研究和開發階段,目前正在進行樣機測試。和亞馬遜Echo類似的是,該設備主要用於聲控電子設備、門鎖、燈光、窗簾等。蘋果尚未最終敲定設備相關計劃,仍可能放棄該項目。

@好奇害死鳥:蘋果的Echo有啥過人之處?

@不複雜見:趕上亞馬遜也不是沒有可能

5、市場開始質疑iPhone7銷售前景

德國調研公司GfK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iPhone7的銷售情況可能比去年更低,調研數據覆蓋了歐洲和亞洲,但並未包括美國。該消息刺激蘋果股價周五最多跌了2.7%,收盤跌1.67%至112.7美元。美國金融科技網站BI援引看過這份報告副本的人士稱,報告提到與去年同期的iPhone 6s相比,iPhone 7銷量同比下滑25%。

@數學弧度:已經超越不了喬布斯的蘋果4的經典了

@南方不休:關鍵是外形不變和攝像頭突出未解決,蘋果已不是原來的蘋果了

6、三星這次在飛機上爆炸了 不過是Note2

根據外媒報道,印度民航總局的一名官員描述稱,在從新加坡飛往印度南部城市金奈的印度航班上,一部三星Galaxy Note 2發生了電池自燃事件。而由於手機當時存放在托運行李架中,所以並沒有人員傷亡,只是行李箱冒出了煙和異味。

經此一事,印度民航總局發布“禁止在航班中使用、打開或充電三星Note系列電話”的通報,並且印度民航監管部門DGCA 也對此展開了正式調察。

@攝影師張威巍:三星發布了全新一代智能炸彈 Galaxy Boom 7

@零落:墻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

@遊戲人間:三星毀於電池

7、中國5G關鍵技術性能測試完成

日前,據經濟日報從工信部獲悉:剛剛結束的中國5G第一階段試驗確認,我國5G無線和網絡關鍵技術的主要性能測試已完成。我國5G技術研發試驗自今年1月份啟動,分為關鍵技術驗證、技術方案驗證和系統方案驗證三個階段。目前已充分驗證了上述關鍵技術在支持Gbps用戶體驗速率、毫秒級端到端時延、每平方公里百萬連接等多樣化5G場景需求的技術可行性。工信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表示,5G將是全球統一標準。

@不會飛的Ace豬:快有什麽用,便宜才是關鍵

@IMagg1:西部地區4G甚至3G覆蓋確實不好,而且我覺得移動的4G東部城市覆蓋都一般,資費又貴。

8、阿里要冠名一顆衛星,名字也叫“聚劃算”

阿里旗下聚劃算日前宣布,與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和中華航天博物館共同開啟“奇聚太空——聚劃算太空營銷計劃”,將火箭發射和互聯網營銷活動聯系起來,還計劃在 2017 年合作發射全球第一顆電子商務衛星——“聚劃算號”,主要用於電商消費數據分析,例如利用衛星功能拍照監測全球農業種植和收獲情況等。

@你說我啥:日後的功能看懂的請告訴我

@溫習了:巨會玩啊

@鞠天:航天市場能啟動起來嗎?

9、互聯網金融藍皮書發布:將逐步擺脫“野蠻生長”

近日,央行金融研究所、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部門發布了《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2016)》(簡稱“藍皮書”)。藍皮書認為,隨著互聯網金融各項監管政策的陸續出臺和自律組織的建立,2016年互聯網金融將會更加規範,同時也指出,區塊鏈金融可能是未來共享金融的高級形式。

@言笑晏晏:很多問題追根溯源就在於:融資端信息不對稱

@如果的家:區塊鏈有望主導共享金融?

10、泄密視頻顯示,Snapchat正在打造新型智能眼鏡

,多年以來,Snapchat一直在秘密研發智能太陽鏡。不過,最新一段泄密視頻,首次披露了Snapchat新型智能眼鏡的真實面目。據稱,Snapchat的這款新智能太陽眼鏡名為“Spectacles”,初看上去,可能還在鏡框上配置了一個小型攝像頭——與BI最初發現Snapchat首席執行官埃文·斯皮格爾(Evan Spiegel)在一年前公開配戴的那款眼鏡原型非常相似。

@傾城:用眼鏡看東西時還能看交通嗎?

今日思想

在多數情況下,要想做出正確的決策,一群日理萬機的聰明人往往還比不上一個人。集體智慧顯然小於集體中每個個體的智慧之和。委員會的人越多,快速做出正確決策的概率就越小。請記住,大議不賴眾謀!對於創業者而言,你必須要享受創業路上的孤單,你必須要有將自己關在小屋子里獨自做重大且艱難決定的勇氣。

——姚亞平(沸點資本合作人)

五證合一 三星 蘋果 騰訊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688

五大巨頭聯合成立史上最強AI聯盟 沒帶蘋果玩

據BBC報道,Facebook、Amazon、谷歌Alphabet、IBM和微軟自發聚集在一起,宣布締結新的人工智能(AI)夥伴關系,旨在進行研究和推廣最佳做法。

這意味著高科技公司們將經常聚在一起討論人工智能的進展情況。他們還將正式建立一種體制以實現公司間的溝通。值得註意的是,在日常工作中,這些團隊將不斷競爭,利用機器智能開發出最好的產品和服務。

最初的金融支持將來自各自成員公司,但在未來,還會有更多企業和機構加入其中。用戶組織、非營利組織、倫理學家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將加入討論。新機構的設計將允許非企業集團與大型高科技公司攜手並進,擁有平等的領導權。

聯盟將要使用一個標準的開放式許可證,對外發布包括倫理、包容性和隱私在內的研究課題。作為應對措施,微軟等公司已經成立了人工智能倫理咨詢委員會。但是,新的AI聯盟不會推翻每家公司已有的各項成果,而是將提供了一個論壇,分享寶貴的意見。

而蘋果、Twitter、英特爾和百度等公司都沒有加入其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0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