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賣出快速成長股 聽風-春花秋實
http://xueqiu.com/2859479813/25633028如何賣出快速成長股
2013年10月14日星期一
會買的是徒弟,會賣的是師傅。對於投資來說,「賣」永遠是一個難題。賣早了,賣晚了,對投資來說,幾乎是家常便飯。對於每一個老股民來說,都曾有過早早賣出牛股的經歷,許多人回憶起來,那是一個痛心疾首。
對於本人來說,賣出的問題也一直存在,一直困擾著自己。到目前為止,自我覺得選股的能力是可以及格了,持股的耐心能力也還中,但賣出的問題卻是非常嚴重。尤其是自己一直沒有意識到自己體系中賣出的問題嚴重性,這個才是最大的不足。
由於自身進入股市時間不算很長,從07年初到現在,也就6年半左右,造成在賣出方面經驗嚴重不足,過於書生意氣。
如曾經一早就挖出並低價持有的康得新、湯臣倍健等,一直捧行書本教導的「高估賣出」法,在股價上漲到3倍左右,收益1-2倍之間,幾乎全部出手了。在外人看來,這個收益應該是相當不錯了,但在自己看來,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好企業是極其稀少的,賣出幾乎就意味著放棄,基本也等同於失敗。
為此,本人花了幾個月的時間,一直在思考如何賣出的問題。其實對於成長股如何賣出,彼得林奇已經有相當不錯的總結。只是這個總結在實行過程中,是非常難的,沒有具體的標準可依靠。如林奇認為如果公司股票市盈率高達30倍,而未來兩年最樂觀的盈利增長率預期只有15-20%,則一定是要賣出的。但在市場操作過程中,這個標準並不可靠,尤其是中國這個快速發展體,許多企業的增長速度遠超大家的想像力,甚至許多企業像擠牛奶一樣擠利潤的能力也遠超你我的想像。
其實與普通股票相比,真正的快速成長股股價會越來越高,高到不可思議,高到不合邏輯,高到超過你的想像力。所以什麼時候賣出真的很難。
這也決定了關於成長股的賣出,肯定是不能按簡單的估值進行處理了。股市裡我們除了少得可憐的那點分紅外,主要就是靠公司利潤增長和估值提升來賺錢了。高成長,高收益,這是快速成長股的本質特徵。賺業績增長的錢,這個是成長股盈利的核心內容。賺估值提升的錢,也就是賺市場泡沫的錢,這個不但需要克服股價上漲的勇氣,更重要的是要依賴於經驗了,這個是所有教科書不能教我們的。
通過這段時間的摸索,後來我才發現,真正的成長股賣點只有一個,永遠只有一個。在快速成長股成長過程中,任何時間賣出其實都是錯誤的。因此,持有過程中,除了簡單跟蹤企業外,所有方法不如一個簡單的方法:閉上眼睛,不賣!
那麼,成長股永不賣出嗎?慢!本人還沒有白痴到這種程度。好的成長股是能跨牛熊市投資的,但一旦出現成長股今後業績長期不如預期,成長股帶來的雙殺,比雙擊更可怕,甚至可以讓你血本無歸,一夜回來解放前,完全是家常便飯。
那什麼時候才應該賣呢?(選錯股不在此討論範圍)
一、牛市後期,熊市初期。
這時候賣出,如果後面企業成長性依舊,也一定有機會更低價能接回來。而且在一輪大熊市的底部,一定會有許多更好的投資目標出現。這是一定的!當然市場上有些高手,可以全倉穿越牛熊,我除了佩服還是佩服。但對我這種普通投資者來說,想全倉穿越牛熊,只怕時間的玫瑰已經黴得不成樣了。防範大盤大的系統性風險,這個工作一定是要做的,也是要準備的。再說,今後全面做空時代一定是要來的,熊市很容易被做空者玩死。
如何辨別牛熊市呢?小的牛熊市,不在此考慮範圍內,主要是考慮大的牛熊趨勢。當然這個也需要一些經驗和輔助手段。簡單的說,需要一些趨勢方面的知識和大盤整體估值就夠了,且只要有點經驗的老手,應該都是知道的,此處就不多說。
二、遇到更好的成長股。
如果挖掘出了新的快速成長股,且估值也在建倉區域,手頭的成長股漲幅確實也很高了,明顯後面的股價空間比較有限了,這個時間賣出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如果實在捨不得,就賣出一半或三分之二,完全換倉工作。成長股一樣適合分批建倉法,此處就不一一討論。
但有一點,就是不要輕易用二線成長股去換一線成長股,這個許多時候成功的概率比較低。一般來說,二線成長股的補漲能力最終很難跑過一線成長股的。本人就曾犯過這方面的錯誤。在此提出,供大家參考。
三、快速成長股成長速度快速下降,快速成長的基礎不再。
由於快速成長股一般由於高增長,市場表現形式就是高估值,所以成長股投資,最怕的是雙殺。一旦快速成長的基本面發生改變,其雙殺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甚至是不可承受的。如曾經的蘇寧電器、萬科等,均面臨過這種問題。
不要跟股票談戀愛。股票是沒有感情的,只是一種投資的工具而已,所以千萬不要愛上自己投資的股票。
樹永遠長不上天。不管什麼樣的快速成長股,不管是3年、5年還是10年連續快速成長,但一定是有成長週期的。識別快速成長股的成長週期,是成長股投資過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一旦快速成長股成長速度快速下降,快速成長的基礎發生了改變,做為投資者來說,一定要有充分的危機意識。否則很可能就是狗咬豬尿泡——空歡喜一場。
第一次系統地思考如何賣出快速成長股問題,也許還不夠全面,今後會持續改進。
58同城商業模式(三):延續成長性有何高招? 李妍
http://xueqiu.com/8689584849/25800565在分析
$58同城(WUBA)$ 及其所在行業增長前景之前,有必要再簡單回顧一下58的商業模式:
58同城通過向商家和用戶提供免費的信息發佈平台,給需求方和供給方搭建了平台,雙方可以有針對性的發布和獲取信息,這是58的底層生態;在此基礎上,58的用戶越來越多,流量越來越豐富,中小企業開始願意為58的增值服務買單。(
http://xueqiu.com/8689584849/25571213)
1.用戶數量增長是基礎58同城提供平台型的服務,只有越多人用58,包括用戶和商家,網站信息量越來越豐富,流量才會越來越值錢。整體來說,用戶是基礎,是貨幣化的前提。因此,58同城要實現增長,首先要保證用戶量的增長。
承接上篇幾篇分析,在產品形態上,58同城和競爭對手差異不大,因此只能採取廣告的手段,在短時間內有效獲取大量用戶;在此行業競爭態勢下,誰有能力搶佔更多市場,吸引更多用戶,拉開自身平台與對手的差距,網絡效應下,誰就能成為贏家。
58同城在2011年斥資近7000萬美元廣告費,初步樹立了品牌形象,教育了一大批城市用戶,在有相關生活服務需求時,能夠第一時間想到上網找工作、找房子、找搬家…… 成功獲取新用戶之後,用戶體驗要好,才能儘量減少用戶流失,因此,自2012年開始,58在逐步縮減銷售及市場費用、管理費用等開支的同時,卻沒有放緩加大研發投入。儘管仍然無法完全過濾所有虛假或欺詐信息,但可以看出58近期一直在提升信息審核、信用體系、移動端等方面的體驗。58路演文件指出,2010年Q2到2013年Q2,網站每獨立用戶的頁面瀏覽量翻番;來自高頻用戶的流量佔比由2010年6月的26%,提升至2013年6月的38%
58目前月獨立用戶數量約1.3億,已經是不小的量級。未來,58仍將繼續通過廣告的形式,吸引更多潛在用戶轉移到線上來獲取本地生活服務,同時將繼續優化用戶體驗,提升用戶忠誠度,將底層生態搭建的更穩固。此外,生活服務的內容還很廣泛,58目前重點提供招聘、租房、二手車、二手物品置換等類型的服務,未來還有可能繼續擴大生活服務的範圍,吸引更大範圍的用戶群。
2.開拓更多的客戶
58同城的主要客戶是中小規模的服務型企業,目前每季度擁有400萬的活躍本地商家,58主要為這些商家提供會員服務和在線推廣兩類增值服務,目前每季度付費會員數接近30萬。2013年中國的SME企業數量將達5700萬,預計到2017年,該類企業數量將達7800萬,58開拓客戶的空間還相當大。
查看原圖從信息分類行業的發展趨勢上來看,信息分類行業正在從線下向線上轉移,同時,線上信息分類網站的優勢將為整個行業帶來不小的增量。對比傳統電視、報紙等媒體渠道,在線分類網站的優勢在於投放成本更低、範圍更廣、更精準,更適合規模較小的企業。根據艾瑞數據,2012年,中國在線分類信息行業市場規模2.754億美元,在整個信息分類行業的佔比是10.6%;預計2017年時將達24億美元,市場份額將達43.9%。
查看原圖客觀環境來看,規模較大的城市,對於本地信息和本地廣告的需求更強,而中國人口密度高度集中地城市居多,是58的機遇。對比一組數據,中國有45個城市的人口規模超過200萬,而美國僅4個城市人口超過200萬,可以看出,中國在線分類信息行業有十分廣闊的空間。
查看原圖目前,58同城很大一部分收入來自於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成都5個城市,長期來看,在二三線城市還有很大開拓空間,同時規模較小的城市拓展難度,很可能大大高於一線城市。
58過去幾年在27個城市建立了區域銷售,以及180個銷售代理,並通過天津的客服人員維護客戶關係,大部分收入是區域銷售團隊帶來。未來IPO融得資金,一部分將用於繼續擴大銷售團隊,在原有城市以及新城市開拓更多的客戶,建立更大的客戶網絡。
3.提升貨幣化水平,提高流量變現效率
58主要為客戶提供會員和在線推廣形式的增值服務,會員數量的增長將直接影響58會員服務收入的增長,網站流量的增長將直接影響在線推廣收入的增加。當然,未來58也可能嘗試新的貨幣化手段,比如長期來看,58希望在訂閱服務、個人付費、以及介入交易等領域有所作為,但目前,我們的分析將著眼於會員收入和在線推廣收入。
查看原圖2011和2012年是58同城大規模擴張的階段,銷售團隊規模集中擴大,直接推動會員數量和會員收入大幅增長;2013年逐漸進入收穫期,58銷售開始逐步縮減銷售團隊人數,同時提高銷售效率,2013年上半年平均每名銷售 ,每月拉來的會員費收入約1500美元,而2012年時的平均值為1000萬美元。整體上,隨著收縮擴張,會員收入增速將下降,但銷售效率將繼續提升,隨之利潤率升高。
在線推廣收入過去兩年的增速沒有會員費增速快,該情況在58同城推出競價系統後發生逆轉,2013年Q2,在線推廣服務收入的同比增速,重新超越會員收入的增速,高達111%。未來幾年,隨著流量增長,以及潛在客戶量增加,58網站流量的貨幣化潛力將繼續放大,在線推廣收入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並有可能重新成為58最大的收入來源。
此外,團購業務於2012年為58貢獻較大規模的收入,約為1069萬美元,由於行業競爭過於激烈,58又在該領域缺乏競爭優勢,因此逐漸縮減團購業務投入,該項業務貢獻收入規模逐漸萎縮,2012年Q1貢獻435萬美元收入,2013年Q3時僅剩30萬美元。
58同城的兩種收入模式,在未來幾年都將實現不錯的增長,在線推廣業務的增長潛力可能超越會員費。與此同時,隨著運營效率、尤其是銷售效率的提升,公司利潤率將具備較大優化空間。
註:
會員收入/銷售人數 = 2012年每月1000美元;2013年上半年每月1500美元
總營收/銷售、客服及市場人員數 =2012年每月1500美元;2013年上半年每月2200美元
查看原圖4.移動端將帶來巨大增值既然定位於"同城",58的本地化屬性自然不會弱。用戶和商家在手機端均可以方便的完成信息發佈、即時通信、基於地理位置及關鍵字的搜索、賬戶管理及實時競價,目前,58已有39%的PV來自移動端,並有部分移動端流量開始變現。
未來,58同城移動端流量增速將繼續大大超過PC端增速,並最終將超越PC端流量。移動端帶來的增量,將繼而為58帶來收入上的增量,極大地提升58貨幣化的潛力。為此,58同城將繼續加大移動端研發投入。
(作者:i美股資產管理李妍,在發表以上信息時本人及所在機構不持有58同城股份,但是不排除未來投資58同城的可能性)
名目GDP成長率 只有韓、泰的一半競爭力輸人 別再拿匯率當藉口!
|
|
台灣有一個聲音,穩定堅強,不論經濟再差、社會再亂,都能夠傳到最高層,那就是出口企業大老要求台幣貶值的高分貝音量。近日出口產業不但公開呼籲央行總裁彭淮南應該學韓國貶值,甚至有科技業大老直接在馬英九耳邊進言,要求「照顧」出口產業。十一月四日立委到中央銀行考察,更對出口拖累經濟這件大事關切。 今年以來,大部分亞洲貨幣兌美元匯率均呈走貶,尤其是和台灣產業重疊性高的韓國更受關注。對出口產業來說,誰的匯率低,誰的商品就顯得便宜,更有價格競爭力。也難怪國內一家科技業大老就批評,金融海嘯以來,台幣相對韓元升值一五到二○%,「使台灣無法和韓國競爭」。 不過,台幣真的沒有韓元貶得多嗎? 台灣升值苦了企業主? 實質匯率戳破台灣老闆迷思其實,從實質有效匯率指數來看,台幣不但沒有韓元強勢,比起韓國價格競爭力更是十足!金融海嘯以來,雖然韓元的有效實質匯率指數一口氣從一○○跌到八七,而新台幣則相對穩定;但過去幾年隨著經濟恢復,韓元升值的速度反而比新台幣快。 為什麼這個實質匯率和名目匯率(台幣兌美元匯率)會不同?根據央行解釋,國際清算銀行(BIS)編製的「實質有效匯率指數」,不像「名目匯率」僅僅兌美元,而是和我們實際的貿易國貨幣做均衡,反映的是新台幣與貿易對手國之間的匯率變動。 所以,實質有效匯率指數下跌,表示台灣的對外價格競爭力上升;指數上漲代表貨幣升值,本國商品的對外價格競爭力下跌。而將韓國和台灣的有效實質匯率以一九九四年為基準,觀察其長期變動方向,可以發現,台灣的實質有效匯率不但低於韓國,將近二十年來,新台幣更是長期走低! 為什麼,我們的價格競爭力已經比韓國多這麼多,但台灣企業還在叫苦連天?台灣電子業及出口產業的問題,真的出在匯率嗎?如果一把寶劍殺不退敵人,問題可能出在揮劍者身上。看看最讓國內出口產業稱羨的日本「安倍經濟學」就能知道。 台幣匯率寶劍銳利 問題出在揮劍者身上 自從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任之後,「三支箭」政策之下,日圓大幅貶值超過三成,讓不少國內科技業大老直呼「台灣也需要三支箭」:若像日本一樣貶值,台灣經濟一定不一樣。 但是,日本指標性電子巨人索尼,才在十月底發出獲利警訊。雖然營收較去年同期比增加一○.六%,但是今年預期獲利卻大砍四○%,除電影部門大虧損外,也大砍電視、電腦、相機等消費性硬體等營收。英國《金融時報》分析師珍妮佛.湯普森(J. Thompson)指出:「貢獻獲利最多的只剩『匯差』。這也暴露出安倍經濟學的弱點,如果企業本身技術沒有走在競爭者前面,不能抓住市場,再怎麼有利的貨幣政策都沒用。」當一家企業的外資報告上,唯一的利多只是孤單地寫著一項——「匯率大幅貶值」,那麼這家企業的問題也許不在匯率。不幸的是,從有效實質匯率指數來看,台灣的出口產業,早已習慣了長期「往下走」的匯率,只要台幣一升值,就高分貝叫苦。 「台幣貶值,是吞毒藥,是飲鴆止渴,大家都知道。」一位金融機構的總體經濟分析師說。這位分析師還透露,其實台幣只貶不升,還有一個不能說的祕密,就是央行的匯損。 因為台灣傲人的四千二百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其實七成都是美元計價。如果台幣兌美元升值一%,那麼央行就損失了三十億元資產。「而且,央行又有繳庫壓力。」業界預估,今年如果台幣兌美元升值到一定程度,那麼今年央行要達成繳庫盈餘的目標,就有困難。這也是為什麼雖然央行不斷強調「匯率是市場機制」,但是央行每天在匯市「拉尾盤」,將升值的台幣吐回去的傳言,早已是各行庫祕而不宣的公開祕密。 就是這樣的共犯結構,長年以來,讓出口產業與央行聯手將匯率壓低。匯率政策應該考慮的,除了國家的進出口,還有利率、通膨等重要的經濟要素。當政府和企業都專注在名目匯率,反而長期忽略了實質匯率。如果台灣經濟能因此振興也就罷了;殊不知,就是台幣長期往下走的匯率,害了我們的經濟! 實質有效匯率不只透露出真實情況,還暴露出台灣經濟不振的一個重要原因。這要從台灣經濟另一個弔詭的現象講起。 長期低匯率遺毒 進口物價吃掉經濟成長 今年台灣GDP(國內生產毛額)又再度讓人失望,台經院預估,實質GDP一.九三%成長率。但,台灣過去十年的名目GDP成長卻連實質GDP都不如!這個詭異的現象是為什麼?難道我們實際上拿到的錢變多了嗎?事實正好相反,而關鍵,正是台灣的低匯率! 行政院財經政務委員薛琦就曾發文「教育」民眾,低匯率是怎麼吃掉我們該拿到的錢。所謂GDP名目值是根據會計報表資料統計的結果,也就是員工實際拿到的薪資、利息、紅利,是一般民眾能夠直接「有感」的數字;但政府最喜歡公布的實質GDP,卻是主計總處經過物價調整後得到的數字。而這個調整,被稱為「GDP物價平減指數」。 雖然我們每年的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都上漲,但是台灣的「GDP物價平減指數」的趨勢卻是向下(過去十年,有七年為負數)。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的「進口物價」。過去十幾年,台灣經濟成長的重心都放在出口產業,壓低匯率拚出口,因此台灣貿易都是出口商品跌價,但是進口商品的成本價格卻持續上漲。 這些進出口物價的變動,在計算實質GDP時被調整掉了,所以才會看到我們的實質GDP成長高,但是我們每天的生活、領的薪水或收到的股利、股息,成長的幅度卻極為有限。「當台灣這兩個數字的差距是如此之大時,難怪感受不到經濟成長的果實。」薛琦說。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經濟雖成長、通膨穩定,但是商品和服務在國際上越來越廉價、人民口袋的錢也越來越少。因為,透過匯率的「廉價化」,不只商品,連我們的人力價格(薪資)都一同弱化了。 事實上,台灣的名目GDP成長一年一年地慢慢落後,到現在早已遠遠落後亞洲其他國家。我們十五年來的名目人均GDP好不容易超過二萬美元,但成長率只有六二%。 反觀韓國,一九九八年時人均GDP是七千七百美元,只有台灣的一半,但是二○一二年已經超越台灣,足足成長了一九九%。台灣的人均GDP成長率,甚至只有泰國的三分之一!這正是台灣長期只專注在兌美元匯率,而忽略了實質匯率的結果。 拋開廉價台灣老思惟 才能脫離台灣低匯率的惡果單靠出口成長的台灣,就會有這樣的通病。一名金融業人士就說:「台灣長期以來就是出口導向,被『出超』(貿易出口大於進口)思惟綁架了。」壓低成本賺外匯,早就是行之多年的成長方式,「我們在國際購買力低,不只是搶人才搶不過別人,科技業要買專利、購併外國企業,都變得很吃力。」過去台灣為了壓低匯率,已經付出了慘痛代價,如果台灣每天還想著要靠低匯率、壓低價格,來求取那最後一點競爭力,台灣不但超越不了韓國,連泰國都會輸。台灣除了應該減少出超,讓經濟從過去的出口回到內需成長,匯率政策也應該放掉名目匯率,學習如新加坡先進國家以實質匯率為觀察指標。 企業主與其抱怨新台幣升值,不如放下匯率迷思,重新找回市場,找回產品的競爭力,別再把匯率當成藉口。 撰文‧楊卓翰 |
思考的碎片--- 2013117 時間和需求 成長股估值尺度的思考 Pune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e0gs.html思考的碎片--- 2013117 時間和需求 成長股估值尺度的思考
本文是最近的思考累積,前段時間和SC聊了很多這些零碎的思考這次算整理成正式文字。設想比較初步也很粗糙但是方嚮應該不錯。供批判
我把公司分為兩種 成長性還是週期性
週期性 三要素 供需 效率 +政府
前面兩個是市場化的 後面一個是不確定因素。
前周 彭總給我們講太陽能產業史 一個總要結論是政府在放大整個產業的波動 因為政府提供基礎信用 然後有人資本化N年遞延一下digitial一下 證券化一下 鞭子效應 立刻扭曲供求。
這個不詳細展開鳥。
這裡主要講成長性公司
其實和SC聊天最大收穫是傳統的PE和PS 這樣的估值模型對成長性公司是失效的。沒價值的
先分析 P/E
Price/ Earing
傳統的模型P/E 出處是源於利率的倒數
證券市場就是一個資金時間價格的玩法
基準利率是無風險時間價格
一切都是按照不同風險係數和基準利率對應
這些都是老生常談 沒價值
用P/E P/S作為尺度 去衡量高增長公司 好像恆時是貴的
大前提:騰訊 PE從來沒低於30過好像
小前提:騰訊從05年開始到現在 漲了N倍
結論 05年用PE去估值騰訊是錯的
這三段論沒問題吧
換句話說 用PE這樣的指標去衡量高增長公司是用稱去量尺
標準錯鳥。
記得Peter Lynch也說過 週期性公司 PE高時候買入 PE低時候賣出
這也是對PE錯誤的糾正
他更創造性發明了PEG 衡量PE和發展速度的尺度。
以上這些表示需要對PE這把尺或者說這桿稱做調整。
在我看來新的尺度應該是需求和時間
這兩個還沒有非常具體的量化指標 只是一個實踐中的感覺。
先說需求
毋庸置疑現在是一個供應過剩的時代。
目前經典的經濟學理論更多是在物質匱乏 (馬克思主義)和交易(自由選擇(奧派)或者說描述交易(從交易成本到博弈))的場景下討論經濟活動
只是現實生活已經發生改變 這是一個物質絕對豐富的時代。什麼都是過剩的
從質量過剩到產能過剩
在過剩的時代 視角會從成本利率變成客戶接受度
變成需求為王的時代。
供應和需求 中間的價格是支點。
供應充足那麼價格會偏向於有利於需求的這一方。
這是時代背景。
所以研究和分析投資的問題需要從這個背景著手
具體如何分析需求,我提出過幾個指標 比如排隊,比如美女定理 比如熱門指數 等等。
目前都是模擬的感覺 沒digital的可量化的指標
這裡想得出一個簡單結論是 分析增長性企業更多從需求角度分析
誰是消費者 誰付錢,是店大欺客還是客大欺店,交易中的強勢地位。等等
這些要素決定了企業的毛利率
這些可能還是比較空 沒有太多直觀的感覺
隨手舉兩個例子 tesla 現在還在排隊 imax 2010年是排隊的。看看股價
蘋果一直排隊 直到不排隊 股價到頂。
交易強勢 蘇寧一直對供應商強勢
360和百度一直對廣告客戶強勢
甚至 @許志宏 告訴我 噹噹相對其他廣告客戶 對360 還相對強勢。因為廣告位價格低。哈
這些都是例子
繼續 光伏 100%是考慮需求的 全部是德國政府的政策導致的需求。
甚至tesla 如果沒有加州法律規定的碳稅 懂的 。。。
這些算案例吧。當然這些案例是無法直接估值的。360和tesla的強勢和排隊無法確定應該10億還是100億還是1000億。
下面是和市值有點關係的時間要素。
時間 是這個考量尺度中第二個要素
時間的意思是假象下未來的空間和時間 畫根可能的市值曲線。
找到現在的位置
時間和市值的關係也很有趣 幾乎是正相關的 這裡就是一個產品邊界問題
比如QQ 6億人 很難再多
這就是邊界
全球70億人 這是一切的極限 money是人類的遊戲。
蘋果在3000多億市值的時候 所有PEPBPS都是非常漂亮的
只是因為盤子的極限 已經世界第一 很難想像可以領先第二名一倍
沒法想像。
所以就無法上漲。畢竟市值回到具體的問題就是 assetVScash的對價遊戲。
到了那裡很多人要兌現利益。需要換回現金。
時間和市值這個東西很難描述 市值的合理區間本身也會是一個很大。 這個比較虛 很難把握。
所以這些思考還是比較初級 比較模擬沒有digital 化。
提出這兩個尺度來 也是讓大家一起探討摸索。
張維迎:成長企業必過的關口!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19/56472.html11月19日,《創業家》5週年慶典暨2013克萊斯勒杯黑馬大賽總決賽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舉行。在19號上午舉行的黑馬課堂導師分享環節,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黑馬導師張維迎現場做了名為《成長企業必過的關口》的主題演講。演講中,張維迎分析介紹了未來五年中國的經濟形勢,以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家的幾種套利經營模式,他深刻地指出,唯有創新,深度發掘中國市場的深度,才是黑馬企業創始人未來持續增長的機會。小標題為i黑馬網編輯所加。
以下為張維迎教授演講全文:
在這麼多創業家面前講企業家可能挑戰比較大,我從來沒有做過企業,但是我很自豪,在三十年前我寫過一本書《論企業家》,而我認為這本書仍然適合你們去讀。今年會有第三版推出,基本內容沒有變,唯一變化的是將1989年出版的時候刪掉的那一部分內容,全部加進去。
對我來講每個企業的生生死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整個人類的進步,而且正因為不斷有企業生生死死,所以才帶來人類的進步,其實每個行業都是這樣。一代代新的企業打敗原來的企業,這是現代社會最重要的標誌。所以我們看一個國家發展速度也可以從這個角度看,也就是他們這個國家最好的企業是不是幾十年、幾百年之後還是最好的企業,如果那樣說明這個國家沒有發展。這也意味著在座各位年輕一代擁有好多機會。
對未來經濟增長的預測
首先我對未來增長做一個簡單的判斷,第一個是,中國經過35年高速增長之後,未來中國經濟的趨勢會有一個向下的調整;第二個,是國家經過過去五年的經濟強刺激之後,未來會存在很大的困難甚至可能危機。
我稍微說一點,為什麼中國GDP會往下降?從改革開放開始到現在,中國經濟的發展主要靠模仿,這就是後發優勢,很少有一項技術是我們自己做出來,任何西方產生技術只要拿過來就可以開拓中國市場,就可以賺錢。過去我們三十年走了西方200年走的道路,為什麼?唯一理由是,人家在前邊你在後邊,人家在修路你在走路,所以我們的經濟可以說是寄生性的經濟,寄生在西方市場經濟所發展起來的技術、管理基礎之上,隨著我們後發優勢越來越小,現在差距變著越來越小了,意味著你的進步越來越會慢。
2009年之後,中國實行強刺激政策,給我們惹來一身病,特別是由政府主導、國有企業主導的投資,靠大量的貸款支持經濟增長是沒有辦法持續的。我們應該做企業,企業家應該認識這一點。我們生產任何一個東西,最後都是由最終消費者付款的,也許你生產只是一根螺絲釘,但是安上螺絲釘的那個商品如果沒有人付款,最後螺絲釘也不會賣出去。2009年刺激(經濟)的東西都是大部分為了當年的GDP而投資,而不是為了消費者、為了未來價值增長、財富增長投資,這個模式是沒有辦法持續的。今天處於這樣一個狀態,幾十年前哈耶克就打了一個比喻,我們在抓住老虎的尾巴,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把老虎尾巴放開,這時候老虎返過來把我們吃掉,第二種我們緊緊抓住,直到最後被累死。
今年6月份,我理解政府稍微放開老虎的尾巴,不能刺激經濟持續增長,結果鬧「錢荒」。這個老虎尾巴能抓多久?我覺得時間非常有限。
當然,無論趨勢問題還是週期問題,就是事在人為。中國增長還是有巨大的潛力,沒有一個國家在經濟工業化、城市化具有這麼大的市場,100年前美國人口只佔世界人口5.8%,我們的人口占世界20%,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過去我們利用這個市場,但是利用不充分。未來如何挖掘中國經濟市場,是未來發展的關鍵點。如果利用好仍然是比較高的經濟增長?核心問題是,市場靠什麼?市場不是靠政府政策。靠政府刺激內需,我覺得完全是誤導,甚至是錯誤的,我們需要開發市場。開發市場靠誰?是靠企業家(創業家),包括在座的各位,只有你們才能使中國國內市場潛力得到真正的開發。
企業家的幾種套利方式
下面我講一下我們企業家究竟在做什麼?這也是三十年前,25年前那本書總結的東西。企業家簡單就是兩個事:第一要發現不均衡,這有點學術概念,所謂均衡就是說所有資源都得到極大的利用,已經沒有賺錢的機會,每一個企業得到收入全部要支付成本,土地成本、資金成本、人力成本,沒有經濟利潤。當然,你可以有會計利潤,可以給自己不付工資,自己的工資變成會計利潤,但是沒有經濟利潤。所謂發現不均衡,你能發現,還能夠賺經濟利潤,然後通過盈利機會的發現和利用,糾正市場不均衡使資源得到更好的配置,隨著你的利潤和個人盈利機會慢慢消失,以後又發現新的不均衡。第二是,創造不均衡。這個市場已經很飽和,但是你能不能創造一個不均衡?或者打破原來的均衡,找到新的市場,找到新的客戶。當然這兩個功能經常混在一塊,不是截然分開的。這兩個方面代表我們過去做了什麼,未來應該做什麼。
首先我們講一下發現部分。不均衡意味著有盈利的機會,所有不均衡大致歸結為三類:第一類跨市場的不均衡;第二類跨時間的不均衡;第三類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之間的不均衡。我下邊稍微給大家詳細講一下。
1、所謂跨市場的不均衡,也就是同樣的產品在不同的地方價格不一樣,如果一個橘子四川賣兩毛,北京賣兩塊,你找到這樣的機會就可以賺錢。利用跨市場不均衡套利賺錢就是商人。企業家本身可以是商人,但是商人不是企業家。
要想發現這種市場的不均衡,需要好多知識,過去很多不均衡的發現是因為旅遊產生的。比如《貨殖列傳》裡邊的子貢,利用賣貴買賤的方法在曹國和魯國之間經商賺大錢。還有紅色資本家阿曼德,當時蘇聯處於饑荒狀態,發現蘇聯有這麼多寶貴的動物稀有皮毛,但蘇聯人沒有糧食吃,而美國人有大量糧食要倒掉,所以他給哥哥發一個電報,你給我們多少萬噸糧食,我給你多少噸的皮毛。
我們改革開放最早的企業家基本就是這樣的企業家,我們叫「投機倒把」。這些企業家發現市場在地域之間的不均衡。我想聯想的創辦,柳傳志先生一開始也是發現一個不均衡,計算機在國外那麼便宜,到中國怎麼那麼貴?所以他做了這個生意。還有國際導爺,這種套利的行為仍然非常重要的。重要在哪?因為他在市場當中傳遞信息,使資源得到更好的配置,糾正市場的不均衡,但是我們注意到,當你發現市場不均衡,賺的錢越多,就越有人眼紅,最後隨著時間的推移,賺錢變著越來越難,最後到無錢可賺。
2、跨時套利,當你預測未來一個東西,它會出現稀缺的情況的時候。現在這個東西便宜,你可以囤積起來,到未來賣它。這叫跨時套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家對未來的判斷,如果你判斷失誤不僅不能賺錢而且會虧死。過去的商人預計明年遭災今年多儲備糧食,歷史上有好多例子。比如《貨殖列傳》裡邊的計然告訴越王勾踐怎麼經營這個國家,有十個計,越王用這十個計策經營好國家。范蠡用這個計賺錢,所以他成為當時最富有的人,他用的就是未來套利策略。還有過去宣曲任氏的祖先,本來是督道倉的守吏,在秦朝敗亡的時候,所有人都儲存珠寶,只有他儲藏糧食,最後楚漢兩國爭戰,人們沒有辦法耕地,所有儲備珠寶的人的財富都全部到了儲備糧食的宣曲任氏的手裡邊,這就是企業家對未來的判斷。還有好多例子我這裡不講。今天最主要的套利活動是在金融市場。
3、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之間的套利。你發現市場上好多人沒事情幹,好多資金沒有用處,另外市場好多東西得不到滿足,只要把這些要素組織起來生產出來,就能賺錢。這個就是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的套利。這種套利模式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出現得最多。很多企業家將國外的二三手設備買過來,雇了一幫沒事幹的農民生產出來就可以賺錢。今天更大的套利就是PE套利,國際市場之間的要素套利,比如中國有好多偉大的想法,這些項目沒有錢,所以美國人可以把他的錢拿來給我們套利。我們所處的就是這樣的時代。
接下來講企業家做的第二事情就是打破創新。我先舉英國工業企業家的例子,當時手工製造市場從紡到織是平衡的,全是手工業,後來突然出現飛梭,大大加快了織布速度,使紡紗速度嚴重不均衡,最後大家適應了這個變化——出現了機紡。機紡和飛梭結合起來,最終達到新的均衡。熊彼特在102年前出了一本書,叫《經濟發展理論》,大家可能都聽說過,他的理論就是在企業家創新做出五個定義,這五個定義的核心是出現新的組合,包括引入新的產品、引入新的技術、開闢的新市場、發現新的原材料、實現新的組織形式,這五種創新模式也可以包括現在的新的商業模式。
無論哪方面的創新,我想最重要的就是一個問題,人家為什麼要你而不需要別人?這個可以分解兩個:一個是你怎麼提高你給消費者創造的價值,消費者不是傻子,不需要那個東西是不會買的,只有你創造的東西超過他所擁有的時候才會接受你的產品;第二降低價格,他也會買。為什麼類似的東西我的他會更喜歡?一定有這兩個方面的原因。
張維迎眼中的三類企業家
第一類企業家能夠看到消費者自己都不明白的需求,這是最偉大的企業家。他們不僅創造產品,其實也在創造產業,我們可以說所有人類歷史上,特別是過去200年裡,對商業和經濟的發展做出最大貢獻的就是這類企業家。他們一定是在創造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消費者沒有想到東西,近代包括微軟比爾蓋茨、蘋果喬布斯,100年前包括愛迪生、福特等,都是這樣的人。
第二類企業家滿足現在市場的需求,人們喜歡吃可口的東西,喜歡高檔的車。
第三類企業家按訂單生產,技術規格都有了,保質保量生產。
全世界第一類企業家都是極少數的,第二類企業家、第三類居多。未來我想可能很不一樣,在座的其實已經出現了第一類的企業家,就是創造出別人沒有想到,而拿到以後高興得不得了的東西,只有這樣我們才是有希望的。而要做這一點,最重要的就是對人性的理解,其實偉大的企業家都是對人性有深刻理解的人,包括最近時興的微信,如果沒有對人性的深刻理解,不會做出這樣的產品。
企業家要對人性有深刻的理解,市場調研是需要的,但這是對一般企業家而言。但你要知道,最偉大的企業家做的事,這個市場根本沒有,你根本沒有辦法做市場調研。
創新也包括模仿,創新是連續的過程,而不是完全跳出來,中國過去講的創新基本是模仿的創新。創新路子是這樣的,跟剛才講的發現不均衡不一樣,創新一開始利潤是虧的,所有新產品開始都是虧的,聽說京東商場都沒有賺錢,隨著市場擴大,就開始賺錢了,但是到一定程度,模仿你的人越來越多,你的賺錢能力就越來越小。所以,會創新的企業在自己賺錢的時候,就開始投入下一個賺錢的機會,不斷創新。有一些企業在自己高點的時候欣賞自己的利潤,最後過一段時間就可能消失了,可能有好多原因。還是用馬化騰例子,QQ仍然高漲的時候就推出微信,微信就是打敗QQ,甚至一定程度替代QQ,我們有這種意識的話就可以有持續的創新能力。
所有的創新最初只是一個想法而已,但是這個想法一定是與眾不同,也就是大部分人不會想到;第二你說出來大部分人不會認同,認為完全不可能,這是創新的第一步。問題是說你有這樣與眾不同的想法,有沒有可能變成最後消費者願意買單的產品。有些人有這種想法,但是他沒有變成消費者願意買單的東西,這不是創新只是發明,發明申請專利放在那裡,企業家創新就是一定最後有人買單。200年前所有人消費都是十到三次方,今天是十的八次方。有些例子大家可能覺得都過時,但是從研究角度,理論沒有過時,只有實踐有過時,所以在座的黑馬,我覺得仍然有必要看看200年前英國工業革命出現什麼、看看30年前企業家怎麼做,對我們同樣有啟發。
比如嬰兒尿布,帶孩子都是不斷洗來洗去的尿布,消費者算成本的,你生產的東西他願意付錢,所以寶潔公司為一次性尿布投入市場花了十年時間,技術很快解決了,唯一需要解決的就是降低成本,如果成本降低不到五美分以下,這個沒有市場。寶潔花了十年時間降低到3美分,市場價格賣到5.5美分,所以就有這個市場,現在這個市場普及了。
我們想一下,100年前,想生產膠片的時候只是一個想法而已,使普通消費者都可以使用它,而且不需要很多技術可以使用,他生產照相機,你照完他給你洗好,它廣告裡邊說「你只要按下快門,其他事情都是我們替你做」,由此普及照相機。我們知道數碼相機出現以後,柯達就被替代了。
還比如家庭錄像機。索尼公司一開始生產家庭錄像機,一個要55000美元,只有專業公司才能使用它。索尼想把它變成普通人都能用的東西。怎麼實現呢?成本必須降低到原來的十分之一,就是說必須用500美元生產出來,最後家庭錄像機就普及開來。
所有創新就是一個想法,這個想法大部分人不能認同,大部分人認同的想法是不賺錢的想法。像吉利刮鬍刀,刮鬍刀很早就有了,菜刀都可以刮一刮,100年前吉利這個人想怎麼做一個東西,既颳起來舒服,又成本很低,走在哪裡都可以扔掉。他努力十幾年做到了,所以現在它仍然是刮鬍刀市場主要的供應商。
100年前,沒有人想到汽車應該大部分人都使用,福特有一個想法,一定讓汽車變成大部分人使用的東西,所以他引入汽車生產線,不僅改造汽車業而且改造整個工藝。聯邦快遞想法是,任何一個東西能不能今天交給你,明天送到對方手裡邊,當時需要一個禮拜的時間,從技術上不太可能的,所以他的那篇耶魯讀書時候的論文,老師只給他打了C,就是剛及格分數,然而就是這個論文裡的思想,後來變成聯邦快遞公司。
40年前,沒有人想到每家都有計算機,只有比爾蓋茨想到,他才做出軟件產業。還有國內很多優秀的公司,我要說的核心點,創新就是一個想法而已,問題你有沒有辦法把這個想法變成消費者願意買單的東西?
企業家一定要賺錢,不賺錢就不是企業家,但企業家做的是具有很大使命感的事情,而不僅僅是為了賺錢。創新型的企業家比商業性的企業家快樂的多,因為他改變這個世界所做的事情更多。你要做到這一點,你要有敏銳的嗅覺,企業家比新聞記者敏感高,你對未來預測判斷很重要,凡是成功的企業家都是看未來看的比較遠。現在市場成長起來的產品,是三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東西,同樣可以說今天根本不敢想東西,恰恰變成二十年以後市場主流的產品。
跟開始講的對照起來,過去三十年中國企業家做的就是套利和模仿西方創新,未來偶爾套利模式不太可能實現,因為套利空間越來越少,投機倒把的空間越來越少,模仿空間也越來越少。未來只能靠創新,創造新的市場。中國企業家主要關注市場的廣度,我認為市場深度更重要,人口大國市場廣度很大,也可能有人不注意開發市場的深度,也就是每一個產品的附加值究竟多大。
政府制定很多產業政策,靠這些產業政策來引領未來的技術,這都是錯的。因為這種假設的前提是,假定政府官員或者科學家比我們企業家更有能力判斷未來,這個對不對?如果這種觀點是對的,就不會存在企業家。判斷未來最好的仍然是企業家,任何時候不要跟著政府產業政策投資,產業政策投資可以拿到政策補貼就以為你賺錢了,最後可能死在這裡。真正企業家,尤其你想變成偉大的企業家,一定是要別人跟著你,而不是你跟著別人。
一個屌絲的自我修養與成長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26/56601.html三個月前的我,最大的愛好就是喜歡看電影看美劇,沒事就看看微博上的經典語錄,搞笑排行榜,甚至看完後有時還覺得心情平靜了許多。實在無聊了,也學點東西,比如用AE模版做個特效視頻上傳到優酷,比如在云平台搭建一個APP發佈在安卓市場,但其實更多是在自我麻醉,因為這些都是利用模版,沒有技術,沒有創新力,當然後很多人會不明覺厲。所幸當時還住在學校,象牙塔裡的生活安靜而美好,給了我一個從學生筒子到工作的緩衝時間。
八月的時候,我開始意識到:平淡而瑣碎的工作並不能讓我學習到太多東西,當下所遇見的事和交往的人更要立足與更長遠的發展。所以我嘗試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慢慢就出現了很多變化:
1.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弄潮兒速成指南》有這麼一段幽默的描述:例如,當你看到學校門口有商家通過QQ訂餐時,一定要感嘆:「O2O思維已經滲入到我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了」,並一本正經的計算它的流水和估值;例如,當你聽說小區物業昨天學會用Excel表格來統計小區天然氣購買情況時,得趕快驚呼:「大數據的時代已經來臨了」,並信誓旦旦的表示,這能幫助政府規劃資源分配,解決能源危機;例如,如果你開了一家餐廳,那麼在進行宣傳時,一定要強調自己是在以「用戶體驗」的思維做服務,以「互聯網的方式」做營銷,雖然可能你連在線預訂、等位系統都做不好;再例如,當你看到某個企業在某一領域舉步維艱時,就可以搖搖頭,嘆口氣說,他們沒有這方面的基因。
這就是互聯網思維的思考方式與傳統思考方式的區別,科技改變未來,相信這是當下大眾的共識。微信微博改變了自媒體,使得每一個人都能自由傳達自己的獨立見解,成為意見領袖。3D打印的極速發展,勢必將會對傳統工業造成危機,也就是大量的勞動力將失去工作,所以很多工人必須要為自己投資升值了,互聯網也是傳統的金融業進行了一次顛覆,使得大量閒散資金得以整合利用。。。。可惜的是,很多人依舊停止不前,在大數據時代,如果不改變自己的思維和心態,不去獲取和內化信息,將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2.信息的價值
雖然每個人的情商和智商確實有先天的差別,但是這些都不是藉口。
你知道麼:信息的獲取能力,接受程度,以及內化方式,才是人與人最本質的區別。
首先是如何完善你的知識體系:就拿"寫博客"來說吧。
如果你想把博客的界面和排版搞得好一點,你還需要懂一點"HTML、CSS、JS"的知識;
如果你想提高博客在搜索引擎的排名,你還需要懂一點"SEO(搜索引擎優化)"的知識;
如果你想使用WordPress這個功能最強大的博客平台,你還需要懂一點"PHP編程"的知識;
即使是"寫博客"這麼簡單的一樁小事,牽涉的領域也不少。所以,想要在某個領域做到足夠深入,必然要瞭解很多相關的輔助性領域的知識。信息時代,知識的縱度和廣度的梳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瞭解體系體系的塑造之後,那麼要獲取相關資料,就只要掌握新技術快速學習的技巧。
我們最常用的就是搜索引擎,但是真正會用的又有多少個呢,你連基本的搜索語法和命令都不清楚。比如
你要搜索專業報告使用,百度以「filetype:」這個語法來對搜索對象做限制,冒號後是文檔格式,如PDF、DOC、XLS等。例:霍金黑洞filetype:pdf
2.把搜索範圍限定在特定站點中——site:站名~~~
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好的方法能讓你在海量信息中更高效更快速精準的獲取你想要的有價值的信息。目前來說獲取信息最好的方式仍是RSS聚合。
觀察力和記憶力是一個人高效人士必須掌握能力和素養,我在此暫不闡述具體的鍛鍊方法,這也把思維層面上升到一個高度。就給大家舉個例子:做公交車。
你做公交車的時候,有沒有細心觀察過,公交車的結構設計?有多少座位,座位的間隔與空地的面積,扶手的高度,以及公交車裡的拉環廣告牌,是什麼類型的廣告,車壁上有什麼海報。。。。首先記憶力的鍛鍊就在於平時短暫時間裡的速記能力,這個需要下意識記住環境裡的一切。那麼,你觀察到東西,你有沒有思考過背後的東西?比如座位間隔,空地面積,扶手高度都屬於人機工程學,拉環上為什麼有廣告,廣告是什麼主題,你就可以理解市場營銷的推廣手段。說簡單點吧,武漢的公交不知道有多少人坐過,乘客下車的時候都是在擁擠的人群裡用嗓子呼喊司機得,你有沒有想過可以在公交下車門的扶手那裡安裝一個按鈴,喇叭與司機相近?你又沒有想過繼續在扶手哪裡嵌一個吊鉤,把招聘以及宣傳的海報掛在上面,讓乘客自己去獲取,閱讀?【後兩個在是我在煙台的公交看到的】,甚至你都不曾想到,我把向窗外欣賞風景的時光用來關注司機的開車停車與操作要領,幾次之後我都能駕駛公交了!
經常有人問我未來的趨勢是什麼,我說我不清楚,大趨勢我們都知道,全球化、科技發展、能源危機、移動互聯等,但下一個會湧現的全民應用是什麼,我們不清楚,唯一可以清楚的是:必須具備學習力。
有了超強的學習力,就不需要畏懼任何的變化,因為,當新事物湧現的時候,你完全可以用短短數月的時間,瞭解它、掌握它、熟練地運用它,這才是最強大的能力,
3.GTD時間管理
GTD在Amazon的銷售排名中名列98位,在國外的Blogger中也引起大量的討論與研究,而《儘管去做》這本書在國內卻沒有引起太多的反響,而且國內大部分對於GTD的討論都集中在幾個主要的PDA論壇,中文Blog圈中的相關討論則很少,而且其中還有不少是轉摘的內容。《GettingThingsDone-TheArtofStress-FreeProductivity》一書的作者DavidAllen將GTD總結成為一種將繁重超負荷的工作生活方式變成無壓力高效的時間管理系統。
我個人對GTD時間管理的感悟是:也許一開始幾個星期,你會覺得安排事物井井有條,但是用不了多久,你也許就會崩潰。我為什麼這麼說呢,時間管理是為了效率最大化,在有限的時間內創造最大的價值,在管理的過程中,你會越來越趨近於追求完美,GTD不是一種手段,也不是單純的利用工具,最高境界是心態的改變,漸漸你就會發現心態的歷練是極其困難的,也許只要幾天,也許是幾年。還有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誤以為GTD就是單位時間內的多線程任務管理,比如你做一件事時,先把髒衣服扔進洗衣機,把米飯煮在電飯煲裡,GTD時間管理的最終目的不在於這些簡單事物的共性處理,因為它們每個並不佔用獨立思維,想一想,你怎麼能實現寫作,編程,手工DIY的同時處理?這麼說有點誇張,但是時間管理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我也不為此贅述。就單獨陳列我認為最重要的項目:零碎時間的利用以及思維導圖工具
低於半個小時,都可以算作零碎時間(個人借鑑於番茄工作法基礎上),首先簡單介紹下資源選擇:1.幾分鐘網2.TED演講3.PDF文檔4.移動商務。前兩個都是碎片化時間最好視頻教程,幾分鐘網致力於錄製幾分鐘的教程視頻,讓你在短時間掌握一個小技能,而TED則匯聚了世界上各個領域牛人最偉大的思想和最最前沿的科技。目前主流的閱讀文檔是PDF,有良好的閱讀體驗,而且網絡資源豐富,可以下載各種分類,查看如商業財經,管理,信息安全,歷史,政治。。。。
最後移動商務,其實也包含了人脈管理,就說兩條吧:電子商務,淘寶是零成本免費平台,銷售的東西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搜不到,我個人就嘗試出售電子資源(也就是相關主題的PDF文檔,圖片以及視頻的壓縮包)當買家下單時,我僅僅做的就是給他發一封帶有云端資源鏈接的郵件,移動端「千牛「隨時隨地處理。
而人脈管理呢,不防給久違的朋友一個問候,比如你發條短信:告訴他(她),我昨晚夢見你了。。。這是溫馨而不生澀的表達方式。
思維導圖是個很好的工具,知識爆炸的時代,學習的東西太多,這時候思維導圖就是很好的方式,既可以進行頭腦風暴又可以整理文檔資料。那麼我們來看看昨天我學習「文獻分析與信息管理「的導圖

我比較喜歡這一段話:一個標準的樹立不是一夜之間可以做到的。你也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迷茫,甚至一個人在街頭徘徊、在夜店被打搶、在家裡獨自痛苦,這些也許你都要經歷。沒關係,這些經歷,最終都會成為你靈魂的刺青,指引你通向幸福。
趁你還年輕,還能掙扎,還未麻木,不如放手一搏。
為了,即使看不見的未來。
歡迎關注新浪微博:冰釋小子
微信公眾平台:知識百科(LOGO是一隻藍色的鳥兒)
看懂「灰姑娘」成長的真諦 圈兒
http://xueqiu.com/2310812643/26345421
人物經歷·
野路子鍛鍊出的王卓瑋 好的足球運動員分兩類,一類是職業俱樂部出來的,比如從巴薩青訓營出來的球星;另一類是像一些巴西球員,從小自己在沙灘上玩耍,走野路子,最後也成就斐然。王卓瑋就是後一種類型,他在雪球上的ID是「conan的投資筆記」,目前在一傢俬募基金做研究員的工作,而就在半年前他還是一名專職「跑上市公司」的個人投資者。
他2007年畢業於北京一所大學的汽車專業,大學四年中想明白了對自己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對證券財經有較大興趣,但一直努力轉系財經專業也沒成功。為了能出國留學,他邊考托福、邊蹭節目、邊蹭北大的課程,這樣遊蕩了一年多時間。當時央視有個節目叫《贏在中國》,當觀眾、當志願者、親友團,想盡辦法去現場觀看,這讓他對商業有了初步認知。期間面試過幾家公司,有一次去面試「汽車行業分析師」職位,為了應對這次面試,把《巴菲特致股東的信》這本書看了好多遍。「原來我對股票的理解是更多是市場博弈,但巴菲特給我呈現了另一種做股票的方式,這個方式是我喜歡的。」
由於大學成績的分數不夠導致很難申請到好的國外學校,加上與留學回來的同學交流,王卓瑋發現自己親身從上市公司學習比出國可能學到更多東西,也會對今後自己的股票投資有很大幫助。有了這樣的想法,他將家裡用來給他出國留學的幾十萬元挪用至「跑上市公司」,2010年至2013年上半年,他開始了「用腳投資」的歷程。「熱愛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對付出不是特別在乎。別人跑上市公司是一個生意,會考慮投入產出多一些,要是真喜歡做某一件事,獲利就是你的附屬品。」
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裡,王卓瑋看了很多書,而且開始試著自己分析公司、撰寫研究報告。有一段時間他對「分析公司」的熱愛達到了極致,足球、橋牌、歷史等興趣愛好都可以拿來與投資分析聯繫上,甚至曾經寫出過一份關於李宗盛歌曲的調研報告。
他也曾買入過中國神華、紫金礦業(H)等多只被市場遺棄的個股,但最終體會到「把十家公司分析得一知半解,不如把一家公司分析得明明白白。」精力集中在傳媒、醫藥行業之後,他發現了兩位「穿著水晶鞋的灰姑娘」——復星醫藥和光線傳媒。也正是這兩家公司詳細、準確的多篇報告在雪球上發佈,才吸引了很多業內人士的關注。
紅週刊曾經介紹過兩年跑下500家上市公司的「調研哥」陳凌,從分析師成為個人投資者是選擇喜好,但是從一個散戶跑為機構研究員,個中艱辛也只有自己知道,其中積累了哪些經驗?他又是如何分析諸如復星醫藥這樣複雜公司的?
·投資智慧·
拆解資產負債表背後的真相只牽「灰姑娘」的手
《紅週刊》:雪球上顯示,探路者你是調研完並買入的第一家公司,當時是瞭解到了什麼信息?
王卓瑋:我這家公司做了長時間的準備工作,買入前去了3次,截至目前一共去了20多次。中國本土服裝公司是期貨制度,一年發貨兩次,好的公司發貨四五次,訂貨會之後一年70%~80%的銷售額就已經確定,香港投資者已經很熟悉用這個方式去觀察。但當時A股市場投資者對探路者的看法還是集中在能開多少店,而不太關注訂貨會的情況,開完股東會我得知,探路者的訂貨會銷售額明顯增長,查找原因發現公司開店數量和每家店的銷售額都在增長,雙輪驅動很明顯。不過這是以前的投資理念,現在回頭看看,在這樣的信息下會買入的概率會降低。
《紅週刊》:為什麼呢?現在的投資方式有什麼改變?
王卓瑋:現在調研也會碰上很多這樣的公司,最近兩年公司業績非常好,但是長期來看預期還很不明確,而且當時也不便宜,PB達到6、7倍,還是貴了。很多投資者都喜歡淨利潤增速這個指標,我更多關注的是PB、淨資產收益率等因素,輔助看PE,4倍以上PB的公司很少看。買得足夠便宜可以保證後期安全。當然這樣做也會錯過一些大牛的公司。
拆解資產負債表成為研究中最繁重的工作
《紅週刊》:你在博客中指出,「投資李寧可謂經典的錯誤」,這是指什麼?
王卓瑋:李寧公司的PB、PE、淨資產收益率等方面來看都符合我的標準,但是實際結果當初的預想不一樣。主要原因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管理層有問題,當時對公司的經營管理心生退意,而新接手的管理者並不是對公司的產業極度熱愛,所持股份也較少。同時安踏崛起的時候,李寧公司的優勢就被逐步削弱了;另一個就是服裝公司都存在「影子存貨」問題,服裝行業發貨就確認收入,作為零售店是把貨賣出之後確認收入,這樣公司財務上就可以把經銷商的倉庫當做自己的倉庫,很多服裝公司就是這樣做的,李寧也是這樣做的,而安踏這樣的情況就好一些。
這個例子讓我發現,其實最後能否掙錢,幾個具體的指標並不是王道,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對公司是否真正明白了。
《紅週刊》:公司真正理解透徹的核心是什麼?
王卓瑋:對公司的淨資產也就是公司到底有什麼東西,要有個清晰的認識,把資產負債表給拆了看看,母公司、子公司都有什麼東西,這些東西值不值錢,只有對淨資產有了清晰的認識,才能對淨資產收益率有正確認識,進而才能正確認識淨利潤,這是我認為合理的邏輯關係。三張表我認為資產負債表是最重要的,現金流量表更多是證明自己的判斷,一般有些產業投資使用這種方法。這樣的好處在於防禦性強,我當時買復星醫藥,主要精力都花在旗下都有什麼資產了。有時把公司理解透徹之後才發現,所謂的價格便宜未必是真便宜。
《紅週刊》:談談你的投資哲學吧。
王卓瑋:我的投資哲學最像足球裡的切爾西隊。切爾西是世界上足球俱樂部強隊中少數願意使用防守反擊戰術的。一般大家認為強隊就應該進攻,特別是受關注度高了之後,想完美的心態就有了,我覺得這是很危險的。切爾西就是「我是一個強隊,但是我堅持打防守反擊,誰願意笑話就笑吧」,但切爾西是前兩年戰勝巴薩次數最多的球隊,防守反擊在足球上肯定是有效的,只是好多人看不上這個戰術。類比投資,我只喜歡牽「灰姑娘」的手,這些公司大概率會成長為「公主」,我很難把握「公主」到「女王」的蛻變,但是「灰姑娘」階段的跟隨保證了我的安全。
《紅週刊》:對於個人投資者調研上市公司有什麼建議?
王卓瑋:投資者買100股上市公司的股票就可以參加公司股東會進行調研。要注意的是,第一,一定要做功課,準備工作越充足,提問水平越高,回覆質量越高;第二,對董事長多問戰略,總經理多問具體業務,財務報表多問財務總監;第三,選擇自己能理解的行業或公司調研,多關注自己身邊有關「吃喝玩樂」的上市公司,而有些週期性公司就很難把握;第四,建議選擇同一類型或者同一行業的公司,以及這些公司的同行、競爭對手、上下游產業鏈進行調研;第五,最核心的是要讓最專業的人多問,特別是遇到產投調研時多聽多觀察,散戶更多是問「你手裡有什麼牌」,產投卻知道對方的牌而在問「你的牌準備怎麼打」,所以要避免成為「我賠錢我難受」型散戶。
左手牽復星醫藥的故事
《紅週刊》:復星醫藥是你牽起的「灰姑娘」之一,當時是如何看上她的?
王卓瑋:復星醫藥是2011年以8.6元左右的成本買入的,之前調研醫藥公司,很多同行對復星醫藥評價很高,之後開始研究,買的時候很便宜,PB為1.6倍,公司持有的很多資產對這個「1.6倍」來說是物超所值,比如國藥控股和一些製藥公司等。另外我覺得管理層做事的質量很高,研究復星醫藥後發現復星國際更好,就找機會都換成復星國際了,非常佩服復星國際的投資能力,復星國際間接持有復星醫藥,而且PB很低,才不到0.7倍。
在國際上,與復星國際最像的公司就是伯克希爾和通用電器了,當然他們現在有一部分業務越來越像凱雷。在研究伯克希爾的成長史時發現,伯克希爾最主要的一個特點,就是根據環境的變化,公司的投資特點也在變化,而且在中後期試投的行動在增多,復星也是這樣,他們會嘗試投資,我要提升自己對這個行業的理解能力圈,就先買一個小公司。從回往前看,復星醫藥對重慶藥友的併購其實是為了併購國藥控股而進行的嘗試性投資,譬如這些方面,復星國際比同類的投資公司要細緻很多。
《紅週刊》:「復星醫藥開始覺得便宜,後面還有硬菜」這個「硬菜」指什麼?
王卓瑋:復星醫藥一直被市場當做醫藥版的PE公司來處理,但研究發現近幾年公司的研發投入並不比以研發見長的醫藥公司少,後期公司直接研發平台的製藥業務有望開始貢獻利潤。公司研發業務主要由四個平台組成,以單抗腫瘤藥、高難度仿製藥等方向為主,離公司的主業較近,這些研發之前是有積累的。公司今年併購了5家醫院,其中有4家醫院都在積極強化腫瘤科室。而且復星的歷史表明,投資沒有收到效果的案例很少。中國醫藥研發與西方有一個區別,西方國家是創新藥研發,失敗概率很高;但中國是仿製性研發,這樣成功率就大很多,這方面和電影行業不同。
《紅週刊》:總結一下,投資復星醫藥你都做了哪些研究工作?
王卓瑋:第一,除了分紅之類,公司的公告都看了。董事會決議這些信息一般被忽視,我覺得很重要,公司很多大事都是通過這個渠道公示的。比如之前有個地產公司,缺錢的一個表現就是董事會決議裡擔保貸款的數量越來越多;第二,建議多看行業相關書籍。醫藥行業推薦一本書叫《塑造工業時代》,這本書是哈佛大學歷史學和經濟學的雙料教授寫的,講醫藥行業發展史。作者總結醫藥歷史之後發現一個問題,每一個醫藥公司都在多元化道路上出現過錯誤,最後這些醫藥公司的生存之路是將相當一部分的資金投資到一個子領域上,在這個子領域樹立起絕對壁壘。這樣一本書比看七八十篇報告收穫還多;第三,找到行業內的人聊天,北京有很多相關的講座值得去聽;第四,蒐集相關數據,一定要自己寫報告;比如電影行業,我蒐集到幾個數據,如中國電影的平均觀影年齡是21歲,很年輕的群體,這樣的觀眾喜歡的電影和很多成熟市場觀眾的喜好是很不一樣的;中國票房高的幾個大片,三四線城市的貢獻率非常高,《泰囧》達到40%……這些數據有的是在另一個行業中發現的,這樣的碎片多了,就會有不同的看法。第五就是多聽負面信息,很多人投資的最大問題是,對於一個股票,他自己最後只認同自己的觀點,停止了自我修正和升級。
《紅週刊》:遇到買入被套或者長期不漲的問題時怎麼考慮?
王卓瑋:通常在買入一兩個月出現這樣被套的問題時,就會懷疑是不是自己買錯了,從而重新研究公司,驗證自己的結論。
右手牽光線傳媒經歷
《紅週刊》:談到電影,談談光線傳媒這個「灰姑娘」又是怎樣牽手的?
王卓瑋:關注光線傳媒是在2012年7月,一共去了10來次,去第一次之後就決定買入了,之前一直在關注華誼兄弟,比較喜歡這個公司,但是估值較貴。華誼發揮了草根派的優勢,光線則抓住了學院派的機會。影視行業非常看重幾個核心管理層之間的合作,以及公司的氣質,領導人的性格和價值觀很重要。我買入時,光線當時價格比華誼合適很多。另外,我那時很有把握光線的電視劇業務和電視節目業務量在2013年會翻倍,這樣在PB2.5倍左右時,公司的財務報表不會難看。
《紅週刊》:2012年買入光線傳媒時公司PB2.5倍左右,而你認為,「採取合理的重估,PB還有可能降低」,這個重估指什麼?
王卓瑋:2012年光線傳媒有三個併購案,我重點研究了天神互動的投資案,這讓我對公司的投資業務偏好和風格有了新認識。傳媒行業的併購有一個重點,是要找到和自身很「投緣」的人,這個「投緣」是指兩方在一起合作效率最高。從案例中我發現光線併購系統很不錯,所以他們的併購質量非常好,這在傳媒行業中不多見。
預計光線傳媒2014年動漫電影中佔比是排第一的,在子行業中算是調整較大的了,美國動漫行業票房佔比15%,日本更高,中國目前是6%~7%。動漫是傳媒行業中和互聯網結合度最好的,光線如果真正瞭解了動漫行業,那麼對於互聯網的瞭解會好很多,相對大多數傳媒影視類公司來說,這步棋很好。動漫電影對公司的整體盈利情況短期起不到什麼作用,因為佔比很小,但是能看到管理者的思維。
《紅週刊》:目前對文化傳媒和醫藥行業的看法是怎樣的?
王卓瑋:傳媒行業市場分化特別明顯,A股、港股、美股不同市場的種類和估值都差別很大,A股的傳媒股以影視傳媒類為主,美股是以TMT為主,香港是以傳統的傳媒行業為主,廣告公司在香港上市比較多。TMT的難點在於,由於公司是商業模式和快速迭代,你的研究也需要隨之快速迭代。對於投資者來說,要想抓住超級成長股,之前的美股市場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因為對於這幾個市場,我更看好TMT行業的成長性。影視行業重點競爭對手未來很可能是一些TMT類公司,比如影視公司的真正競爭對手是優酷和奇異,後者的競爭對手是奇虎360,這主要是因為很多媒體入口的轉換媒介掌握在奇虎360手裡。
對於醫藥行業而言,僅就我熟悉的領域來說,比如醫藥物流行業產業集中度會越來越高,物流行業是一個規模集中度很明顯的領域,中間商的特點是要跟上下游的公司規模差不多,藥品很多要求規範較高,比如有些藥需要冷凍、不能顛簸等,集中度提高將長期有利於龍頭公司。■(本刊記者:袁園)
需求時間理論-- 針對成長股的一個投資思考 Pune的碎片哥
http://xueqiu.com/2915442382/26515537需求時間理論-- 針對成長股的一個投資思考
1.需求
這是一個過剩的時代,產能過剩 質量過剩 一切的一切都是過剩 只有兩個稀缺 一個是對應產能的需求 永遠稀缺 一個是對應需求的cash 永遠稀缺
過剩的另外一個視角是 新產品 從IT開始基本都是通縮的 摩爾定理是最好的詮釋。運算能力過剩導致 按照運算能力計算的價格永遠在通縮 跌價繼續跌價 然後升級 然後跌價 這是IT的死循環。
So這是時代特徵 任何投資和思考必須建立在大的背景和環境下。
所以這個時代對需求的跟蹤探索和發掘的重要性遠超過任何其他要素
細分下來需求還可以分自發需求和創造需求 這個很麻煩
具體到需求的發展還會有類似
@scortt 說的早期不可證偽 長期必備證偽。
同時正因為所謂早期的不可證偽 所以市場容量和對市場潛力的預期 更多是經驗值而非推演值。換句話說用我以前的 需求是一個模擬的而非一個digital的
需求幾個可觀察的標準
排隊 這是送錢的事情 一般而言看到排隊就可以買入
典型例子是imax 和tesla 當然少不了蘋果
口碑 微博和twitter
google的trend
以前的美女定理
需求的種類也不少
簡單劃分是
B2C
B2B
B2G
C2C
等等
B2B B2G 主要是需求為訂單,所以基本是訂單驅動型
2C的主要是消費品 可觀察 前面說的幾個觀察路徑都是 2C的需求
當然需求是可以轉換可以替代的。所以更需要時刻關注需求。把握需求
2.時間
時間更玄乎
更模擬而非數字
這點上受
@許志宏 啟發很大 他說過 回頭看大牛股 早期都有50%以上大跌發生。事後驗證大跌時買入時機而非賣出。當然後驗是沒啥意義但是確實值得思考
在微軟ipo當天買入 無論什麼價格 都是對的。持有足夠時間 拋售都是幾十倍的事情。
換句話說 看清楚需求 那麼只要在早期買入 都是便宜的價格
時間的確定更基於經驗而非數字
這個是沒有啥模型可以參考的。當然也有部分 比如絕對的時間。
IMAX 的阿凡達 剛上映買入總是對的
Tesla S modle 上線排隊 買入總是對的 這裡不考慮漲幾倍的問題 只需要考慮時間 是開始賣還是開始賣了幾個月幾個季度。
一般而言我有一個時間指標 新民晚報報導了就是頂點 我媽都知道了總是壞事情。
這裡重點提出 時間要素 是因為摒棄了一個投資最關鍵因素 價格。
需求時間模型是忽略價格的。
如果你可以為未來事件畫出一根曲線 那麼越早買入 成功概率越大。所以這裡時間的因素遠超過價格因素。
在成長股投資過程中價格幾乎是可以忽略的。
需求和時間 才是關鍵
【案例】德州扑克成长为10亿美元产业的秘密
近期一条微博在网上热传,讲一位28岁的加拿大华裔女高材生刘璇上滑铁卢大学后,迷上了扑克牌比赛,现在已是职业扑克高手,至今已在现场扑克比赛中赢得超过140万美元的奖金,并在网上的扑克比赛赢得30万美元,共170万美元。这引起了i黑马对德州扑克的关注。i黑马了解到,在全球,德州扑克已经成长为一个保守估计总值在10亿美元的产业,得益者不仅包括职业牌手,也有赛事主办公司、游戏网站、电视和网络制作公司、经纪公司以及赞助商们。虽然由于政策限制,德扑在中国并没有职业化和合法化,目前也还没有比较准确的产业体量估计,但依然无法抵挡人们对德州扑克的喜爱,甚至已经出现了“非公开职业牌手”。德州扑克是如何成长为10亿美元产业的?看完本文你就知道了。人们都喜欢看到小鱼战胜大鲨鱼的故事。11月7日,在2013世界扑克巡回赛(World Poker Tour,简称WPT)中国站主赛事第一阶段比赛中,赛事最为人所知的明星牌手、美籍华人大卫・邱(David Chiu,朋友叫他老邱)静悄悄地出局了,比赛前一天他还在给上百位热情的粉丝签名售书。WPT和世界扑克系列赛(World Series Of Poker,简称WSOP)是德州扑克界最重要的赛事。德州扑克(Texas Hold'em poker)是一种玩家对玩家的公共牌类游戏,因技巧性强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老邱对此没有沮丧。他用平静的语调说:“这是比赛常有的事情,单独一次比赛中偶然的运气、发挥的好坏会让结果不同。”的确,前来参赛的其他明星牌手如Johnny Chan、Maria Ho以及去年WPT中国站主赛事冠军雷正华等人也遭到淘汰。6天的比赛后,1008名选手中留在决赛桌上的5名牌手全是名不见经传的新面孔,他们将于12月在WPT韩国站济州岛比赛期间决出最终名次,瓜分数百万人民币巨额奖金。在这样的大型比赛中,知名职业牌手会招来对手们的特别关注,刺激他们主动冒险。在某一手牌上冒险的话,失败最多是出局,但成果可能是猎杀一个名人。同时,由于这种淘汰赛中盲注的额度每过一个时间段就升高,因此出击过于谨慎的职业牌手们也会面临着筹码不断被“洗”的可能。随着筹码一点点减少,翻盘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盲注是指规定在发牌前轮番投下筹码,以保证每局游戏都有一定的基本筹码,防止有人空耗时间而不下注。比如通常所说10/20局,指小盲注位置玩家必须投入10元筹码,大盲注必须投20元。这是老邱第二次参加WPT中国站的比赛,他总是一副毫不起眼的“大叔”打扮,爱穿浅色休闲T恤衫,与香港赌片中行为夸耀的赌场豪客绝无瓜葛。他对内地参赛牌手的评价是“风格普遍比较凶,如果去国外参赛的话,可能成绩不会太好,因为国外的选手大多有很多经验积累,他们算得比较精准”。老邱曾在WSOP和WPT的主赛事及周边赛中六获冠军,其中2008年WPT第六季冠军赛中夺得冠军和338万美元奖金。高额奖金是这项游戏最激动人心的部分。1989年,老邱某次送外卖到扑克俱乐部时,一个玩家给了他16美元筹码作为小费,这色彩艳丽的塑料圆片可以说是促使他从中餐馆老板转行的直接原因。“中国人的思维特别适合打扑克,从小读的《三国演义》、玩的麻将,都有很多类似策略战术的训练。”小时候左耳失聪,老邱也习惯去观察人们的表情以判断其行为,这些都帮助他很快熟悉了这一游戏并成为美国当地的一把好手。那时候美国正流行七牌梭哈(Stud)、雷斯(Razz),德扑这种玩法还是非主流。1996年,老邱利用度假的时间到拉斯维加斯参加WSOP――通常在主赛进行的同时,会举办众多周边赛供玩家参与,同期则还有各种机构、个人组织的现金局可参加。他在所参加的周边赛中赢得冠军,得到自己的第一条WSOP赛事金手链和近40万美元的奖金。次年他从丹佛移居洛杉矶,正式开始职业牌手的生涯。参加比赛仅仅占用他少部分时间,之后十年他每天几乎雷打不动地去俱乐部参加现金局,中午11点开始,8到10个小时后回家。他打牌的心态也在不断调整,刚开始,他觉得是去“打牌”、玩”,最近这些年则是“上班”而已。此时,德扑已经成长为一个保守估计总值在10亿美元的产业,得益者不仅包括职业牌手,也有赛事主办公司、游戏网站、电视和网络制作公司、经纪公司以及赞助商们。比如,经营WSOP和WPT的都是大型博彩公司。在线游戏更是发展迅猛,2003年业余玩家克里斯・莫尼梅克通过在线比赛取得参加WSOP主赛的资格,最终他在线下的主赛中夺冠并获得100万美元巨额奖金,让在线德州扑克火爆起来。不过,老邱是极少数对在线打牌不感兴趣的传统派人士,他坚持玩现场的现金局和比赛,每年6月WSOP主赛在拉斯维加斯举行时,他几乎一个月都待在那儿打各种报名费超过1万美元的比赛。2003年前后,旅美留学生将德扑传回中国,近四五年更是蔚然成风。中国这块德州扑克产业的新大陆也吸引WSOP、WPT与国内的公司、政府联合举办巡回赛,WPT中国站就是由联众公司与三亚市文体局联合主办的。因为政策限制,比如扑克竞技类比赛无法获得电视直播,实体俱乐部运营也处于模糊空间,德扑在中国并没有职业化和合法化,目前还没有比较准确的产业体量估计。但可以看得到德扑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势头。线下德扑俱乐部已经在各大中城市遍地开花,在线游戏更是快速发展,主攻德州扑克在线游戏的博雅互动公司已于11月中旬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招股文件显示公司去年5亿多元人民币的收入中,有超过90%来自于“德扑”。老邱这样的海外牌手也在中国获得新的商业机遇。两年前,老邱正式成为联众游戏旗下产品《联众扑克世界》的代言人,并参与引介一些外国机构、知名牌手回国合作、比赛。他还创办了“戴维扑克精英学校”,培养扑克赛事管理专家。本性内向的他也因此变得比以前更愿意积极面对媒体和商业机构,他希望能扭转人们对德扑的刻板印象,“打德扑你不能仅仅拼运气,它很大程度上要受技术控制。所以这是一种理性的体育比赛或者说游戏”。现在不少商业人士和公司高管业余时间喜欢玩德扑,老邱也曾专门受邀为一些企业CEO授课,一方面是教爱好者打牌,另一方面则为其讲解打关键牌的策略,“在对局中,牌手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跟进还是放弃的判断,要对周遭的形势有全面的认知,评估自己的风险和回报,这和企业家做决策有类似的地方”。老邱提醒说,在这个游戏里牌手必须清楚自己参与牌局的目的和设定止损点,“必须理性,你不理性就变成了一个赌徒”。职业牌手和非职业牌手的真正差别是,打的场次越多,职业牌手的胜率越高。也就是说,偶然一手、一次的胜利只是临时超水准发挥或者狗屎运,而长期有效的精算得来的胜率,才是职业选手的金字招牌。中国目前还没有老邱这样公开的职业牌手。去年获得WPT中国站主赛事冠军的雷正华曾想向职业牌手道路发展,因为国内还没有足以支撑职业牌手的空间而作罢。除了两三个获得国家批文的大型正规扑克赛事,德扑隐秘而迅猛地发展,还有待职业化和规范化。最近两三年靠打德扑挣钱为生的“非公开职业牌手”已经出现,匿名华人玩家Q透露,在京沪广深这样的大都市至少有数十个这样的玩家。一类是参加网上的在线比赛,高手甚至可以同时在多个电脑屏幕上打开12个对局页面进行12局比赛,获得积分后,玩家之间可以自行交换和兑换积分;另一类则是参与线下现金局,这类牌局通常有“局头”找场地、雇佣发牌员和召集玩家。局头从获胜者手中提取一定数额的钱作为“抽水”。Q自己两年前在多伦多听过北京的现金局玩得“很大”,而且“鱼”很多(指牌技差的玩家),她就飞回国内试水现金局,从盲注25/50到5000/10000的局都参与,在好的月份,她甚至每月可以赢得一百多万元人民币。为此,她必须如精明的股票投资经理那样懂得做“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Q也会遭遇各种“局中局”:比如北京有的“局头”会暗地里让发牌员浑水摸鱼多抽水;有的局头则将每局抽水的限额提高;有时她也会遭遇赖账的输家;地下牌手还需要低调,“人们都知道你打得很好,就不跟你玩或者提防你了”。
相关公司:
数据来自 创业项目库
作者:李真 | 编辑:ningyongwei | 责编:宁咏微
【案例】成長為一家創業公司策劃總監的15條秘密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7/57189.html
i黑馬認為,一個好的創業公司有一個好的策劃,尤其是好的策劃總監,一定在市場宣傳上事半功倍。但是一個好的創意人才的身價並不是一個創意公司能夠開出足夠價格的,所以如何從內部去挖掘一個策劃人才就是值得學習的,下面15條秘密讓你能很快學會策劃。尤其是明白文案和策劃其實不只是一丁點區別。1、文案策劃和策劃是兩回事。策劃人需要有較好的文字駕馭能力,但是你的文筆好並不一定就是一個好的策劃。隱藏在優美的文字背後的,是思想和策略,這才是策劃的精髓。正所謂“外行看熱鬧”,當我的方案展現予別人的時候,別人往往會贊許我幾個字――你的文筆好好!這個時候我會大跌眼鏡,作為一個策劃人獲得這樣的贊譽,我覺得是誇錯了對象,我不需要別人誇我文筆如何如何好,那只是授予寫手的贊譽。如果你的策劃缺少精準的切入、指向和創意的閃耀,那麽你只能適合當一個寫手。如果你僅僅是做做創意說明、做做促銷活動方案、做一些簡單的廣告文案這些,我覺得充其量只能是一個文案或者文秘,不是文案策劃,更不是策劃。2、策劃並不是誰都可以做我很奇怪,現在很多人動不動就把策劃兩個字掛在嘴里,好像策劃是很榮耀的事情。我相信策劃肯定是榮耀的事情,但是這個詞語被誰都可以掛在嘴邊的時候。你會不會覺得是一種悲哀?你了解策劃的本質嗎?了解市場營銷的本質嗎?了解戰略和策略的關系嗎?你以為經常把什麽IMC/USP/4P/4C/DNA/核心價值/,會做做波特SWOT分析、用用BCG的模型、MINKSY的7S模型這些就是策劃了?我認為別人的理論你可以學習,但是更重要的你要能夠變成自己的東西
才不是唬人的東西 。策劃人不僅僅需要大量的讀書和思考、積澱,你的“創意包”才能夠越來越多
。如果你缺少對人文、歷史、地理等等的積澱,那麽你的思想將會一直枯竭。所以策劃人不要始終專註於看專業書 ,還需要更多的涉獵其他的書籍,包括旅遊、電影等等文化性的活動,策劃的學習不僅僅是書本,耍也可以、吹牛也可以。3、策劃人要在公司占據先導的地位如果你現在在公司只是這樣的情況,“**,幫我做個創意說明……”“**,這個廣告文案幫我想想……”。這個時候我需要告訴你,你的角色可能有問題,此外,你的同事對你的工作認知是有錯誤的。他們都認為,策劃是拍腦袋就可以想出來的,但是我認為不是這樣。你需要熟悉你的產品以及對手競品,了解競品的特性、優點、缺點。
才能找到競爭對手的軟肋,最終提煉出你的賣點或者策略的支撐點 。這些都是務實的工作,在這樣的工作之下,才能提煉出兇狠的說辭,和強烈視覺沖擊的畫面。不要把你工作的步伐走在別人的後面,每一個項目 從一開始你就必須界定好,你的工作永遠要先導。對產品的概念、說辭、畫面、功能、賣點、傳播策略這些你必須一開始就建立起來。4、舉起你手中的劍策劃要像老虎一樣的,要猛、要狠,策劃就像是在鑄劍。舉起你手中的劍,精準的指向你的目標群。砍死你的對手,把市場切割開來,這就是策劃之劍!5、創意不是一蹴而就你要相信創意不是一來就有的,雖然偶爾會有靈感的閃耀。
但是要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靈感才是你最後的概念,這個時候你的創意往往跟你的積澱有關,創意的誕生有三步:a、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b、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c、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我常常在很多時候捕捉到創意的靈感,逛商場的時候/上廁所的時候/走路的時候/睡覺之前,但是回歸頭來,這些創意的誕生。難道不與我平實大量的調研、閱讀、思考和觀察有關嗎?6、除了專業書之外,多讀一些與哲學和歷史方面的書我認為,營銷就是戰爭、營銷也是哲學。你看看中國的近代史,“農村包圍城市”這樣的戰略是毛XX拍腦袋想出來的嗎?《中國目前各社會階級的分析》難道不就是找準目標群?《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難道不就是一次市場調研?《矛盾論、實踐論》這些東西難道不就是策劃人最好的教材?這就是我理解的策劃 ,在“農村包圍城市”這樣的戰略既定之後,你還要有策略的支持 沒有策略的支撐戰略永遠都不會落地所以才有了 “打土豪、分田地”這樣的廣告語,是不是很直指人心? 看了《赤壁》,你能思考出競爭對手的軟肋在哪里嗎?當然是在他在它的優勢的背後,八十萬大軍 來勢洶洶 ,一塊墊底的木板和鎖鏈就可以把他的優勢變成頹勢。再回頭看看孫子兵法孫子的“戰勢不過奇正” ,以奇取勝,以正禦敵。難道就不是今天的藍海?孫子的“道、天、地、將、法”五個方面的“五事”。難道不是就是今天的營銷策劃?黑格爾的“正反合”思想 難道不就是今天的策劃之術?7、策劃不能靠忽悠趙本山的《策劃》贏得了大家的捧腹 ,但是我作為一個策劃人,對“策劃”兩個字的深愛感到深深的悲哀 ,策劃這個字眼好像越來越跟下面的字眼相關。“假”、“忽悠”、“門檻很低”、“良莠不齊”。嚴格意義上說,我覺得有“策劃”兩個字作為一個職業名稱是不合適的。這個詞語的主觀性太強,常常被用作動詞。我策劃了***雲雲,相信每個人都聽到過,所以我雖然做策劃
但是我不喜歡策劃這個詞語。 我要告訴大家的是策劃必須有務實的職業態度,創意的閃現需要你大量的基礎工作,這樣出來的IDEA才是好的IDEA
。才是能夠經得起時間和市場考驗的IDEA ,而且。不能依賴策劃來解決所有的問題,策劃只能指向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問題。8、思考策劃的本來面目不要抱怨你的工資如何如何的低 ,首先你要思考你是不是一個真正的策劃?你要思考離一個真正的策劃還差多遠?
你能否常常能夠提出精準的策略,把策略變成一個概念。並把它足夠的演繹到你的營銷當中? 那麽我相信你是一個優秀的策劃 ,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你還有路要走
,不僅僅要走,還要經常思考、觀察。 要學會做一個會思考的人。我常常上街的時候就看看路牌上的廣告 或者廣告語,然後與老婆一起當作個話題來侃。在你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會發現策劃不僅僅教會你策劃
還會教會你如何認識自己、如何做人 ,做人 做品牌 做企業 在策劃人看來一定是相同的。9、應聘策劃,那你一定註意如果你想成為真正的策劃
,那麽我建議你去策略先導的公司。這樣的公司才是考驗一個人的真正水平,但是壓力也夠大。如果你去不了,或者在其他行業的公司,那麽你也要了解這公司的策劃的工作職責,如果是做做POP、做做物料、做做媒體排期、做做季節性和節日促銷這些
(特別註意在賣場的策劃是最低級的 ) 那你的水平永遠都不能提高,這些只能提高你對基礎性工作的工作水準而不能鍛造你的思想。在你應聘的時候,你可以了解公司領導是什麽樣的類型。如果領導還是靠實打實的營銷起身的,或者他有超前的營銷思想那麽他可能對策劃的期望很高,你需要把握機會了,挑戰也更大了。還有些公司把策劃分的很細,譬如我以前的公司就有活動策劃、項目策劃、品牌策劃。在這當中活動策劃是最低級的,如果你想在這個行業的話,活動策劃一定不要做太久。一定要往項目和品牌方面轉變。10、做策劃方案的金字塔論策劃人經常會做方案的,我看過版上的幾個方案,一看我就知道是入行不久。為什麽?一個好方案我覺得就是 :找準一個好的目標,找到一種好的方法。安排一個強勢的執行。方案一開始必須設立有目標。也就是說你的這個方案是需要解決什麽,很多人做方案的時候都有這樣的說法:提高知名度/為上市做鋪墊/提升銷售額/……我覺得這種目標太模糊了 策劃一定要精準,你的一次策劃就可以提升知名度了嗎?品牌的鍛造不是,一天 一次 而是長久的支持 還需要與時俱進。再有
很多的策劃方案,在模糊的目標之下 這種錯誤暫且不論,策劃的方法完全脫離
,也就是說倒回去看的話,你的方法能不能支撐起你的目標。一個方案就像一個金字塔。頂端是你的目標,但是下面的東西要足夠多渠道、方法、角度要多樣,把這些東西整合在一起朝一個方向發力,你才能爬上你的金字塔。這就是方案的方法論 有效的方法才能夠攀上頂端,回頭看一看你的方案是不是一直徘徊在金字塔的底端?11、策劃人憑什麽挺直腰板?一次又一次的跳槽 ,為什麽工作就那麽難找,而且工資就是不漲? 有朝一日你是不是也希望每月能夠拿到心目中的那個數目? 那我告訴你 只要你足夠堅持 沈澱
再加上好的方法以及努力。正所謂厚積薄發,有朝一日你會成功的。但是策劃人的砝碼在哪里呢?回過頭我們來看看,如果你懂會計 懂法律。聽說你的朋友是註冊會計師
考取了律師資格證,你一定會對他側目相看,我們這個行業 沒有國家體系的認證,它的砝碼就在這里那麽我們該怎麽辦? 所以策劃人一定要註重實效 ,實效!還是實效!!在實效的背景下你需要多參與案例 多實踐 實踐過後還多思考。你還必須有幾個足夠的案例
知名度越高越好 ,這就是策劃的深度(解決你的專業度) 此外 關於策劃的寬度是什麽?(創造屬於你的外部環境)一個字――“傍”! 策劃人必須有寬泛的人脈關系 ,而且 策劃人經常會接觸媒體,要做好與媒體的關系,在媒體經常露臉 不露臉也要署個名,與什麽明星專家
主持人合影的機會一定要傍上去 。如果你想在一個行業長久的待下去
。那你必須與整個行業的高層有對話的機會,參加各種高端的交流、學術這些。直接與行業的意見領袖對話也未嘗不可。12.到底什麽是策劃策劃是開放式的,沒有既定的思路或者方法,策劃就是驗證一種方法,成功的策劃只有實踐出來了才能夠證明
。我在一些大學的教科書上看過這樣的概念。策劃就是根據市場環境 有組織 有計劃的開展一系列的活動
。那是狗屁!!我憎惡中國教育的方式 遊離不得本質。我看到過一家策略公司(成都)的定義,策劃就是――駕馭變化的力量! 策劃因時不同 因勢不同
因人的思想而方法不同。所以策劃人要能夠把握局勢,從局勢當中 一定要有化繁為簡的能力,找到突破,捕捉曙光。這就是駕馭的能力而廣告又是什麽? 廣告就是――戴著枷鎖起舞!你的廣告或受制於市場環境 團隊 競爭對手 產品特性的諸多枷鎖,你能不能把枷鎖變成你的道具?13.策劃人要會抓問題的要害和邏輯策劃人一定記住,策劃永遠只能解決一個問題 。只有這樣
你的策劃才能夠稱得上精準,所以你的策劃目標不需要太多的語言就一個詞語一句話足夠,但是你的策劃可能面臨著太多的問題。譬如行業環境是否已經飽和 有沒有縫隙
對手是否強大。自己產品特性又覺得不痛不癢
貨架上的產品又已經撐不下了。終端、渠道、媒體的成本又十分之高。這個時候你會無從下手,在這個關鍵的時刻 你一定要有化繁為簡的能力,怎麽樣化繁為簡呢這就需要剛才我所說過的哲學了,策劃人一定要有抓問題抓要害的能力 一定要看表象背後的本質是什麽
。讀過高中的朋友都知道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你要找準你的主要矛盾,像抽繭剝絲一樣 把問題層層剝開,為什麽是層層剝開?因為你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必須要註意先後的邏輯關系,由A推出B ,由B推出C
一直把你的結論推出來。結論一定是推出來不是想出來!方法一定要有理有據 不能是天馬行空 想到一種傳播方式就拿來用用14.不同行業和品牌,對你職業成長速度不同不同的行業 待遇的差別是很大的
。在這里我不討論待遇的差別,策劃人一定要看什麽行業和公司更能促使你的成長,策略性的廣告公司自不必說如果你能夠承受大的工作壓力,就一般性行業來說,我覺得什麽行業最能促進你的成長有這些選擇的標準第一,透明度高的行業,也就是說這個行業的產品都存在於你的日常生活當中,譬如煙、酒、地產、飲料、化妝品、衣服這些,但似乎譬如農產品、機械、物流、內衣、塑料制品這些的透明度就很低。第二,看行業的競爭類型,不同的行業它競爭的導向不一樣
,IT是以技術為先導的產業,地產是以資本為平臺的產業,奢侈品是以高附加值和國際化平臺為支撐的產業,快銷品是是以市場競爭為主要的產業
,所以你選擇的產業一定要是以市場專業度為支持的產業,做策劃一定要選擇市場營銷專業度高的產業你在這個公司當中才有說話的機會 。第三,看行業產品的附加值品牌一定是有附加值的,如果沒有附加值,那只是產品之爭,賣點之爭 價格之爭,這樣低層次的競爭我想你是不會去的。 因為那不能體現策劃的精髓。再有
高附加值的東西也意味著你可能有較高的收入第四,行業的空間和規模首先 這個行業的競爭者越多越好 越多的話你的空間也越大,也足以保證你將來不會轉行,轉行是資源的極大浪費,規模越大也越好譬如全國性的和區域的
,我想誰都能夠明白。15.策劃人對創意的信心在你一直冥思苦想,創意和概念一直關在黑匣子里的時候請不要灰心,這個時候你一定要相信兩點第一,辦法總比問題多什麽問題一定有很多種辦法第二,萬事萬物,都一定存在聯系的或者說 在任何兩個事物里邊 都至少能夠提煉出N個相同點第三,實在想不出來,我再告訴你3個辦法1,把問題轉個身,看看對手的概念是什麽 那你就做它概念的對立面2,找到一個主題,使你的創意更見鮮活,這在很多的設計當中有體現3,引入新的元素,轉換目標群,改變產品設計;引入新的功能,疊加其他產品的功能等等。關於創意的方法 我也還在學習當中可以給大家推薦一本書――《王者的智慧》說到這里,我可以拋給大家兩個問題 考考你的創意1,造襪子的廠家,質量上乘,為什麽就是賣不出去?2,以通話次數來計費的IC公用電話,怎麽樣讓每個打電話的人縮短通話時間?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在營銷之外,拋給大家的原因,就是告訴大家你的思路一定要開闊。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中國營銷傳播網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