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帶一路”項目為中企服務?商務部回應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商務部副部長錢克明介紹推進貿易暢通,深化“一帶一路”經貿合作情況,並答記者問。有外媒記者提出,一些外企認為中方“一帶一路”基礎設施項目是為中企服務的,而不是為其他國家企業服務的,許多外企擔心他們是否能夠像中企一樣參與到相關項目的競標過程當中。

對此,商務部合作司負責人張幸福表示,中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投資合作業務,要嚴格按照東道國的業主要求,並遵循國際慣例,積極參與項目的招投標,與國際同行企業在同一個平臺上開展競爭與合作。據統計,2016年中國境外企業銷售額達到1.5萬億美元,向所在國繳納的稅費達到400億美元,雇傭外方員工超過150萬人。同時,我們也不乏中國企業和第三國企業開展合作的案例。

第一財經記者問:“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在“一帶一路”對帶動中西部地區的開放會有什麽樣的影響?

商務部副部長錢克明回應,中國的改革開放始於東部地區,由東部向中部、西部延伸,是梯度開放的,所以開放的發展也是不均衡的,是總體呈現出東部強、西部弱,沿海強、內陸弱,沿邊的相對也要弱一些。“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後,我們加大了對西部開放的力度。最近設的七個自貿試驗區,其中有五個是在中西部地區,同時中西部開了中歐班列,包括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蘭州等地。我們的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也是設在西部地區、邊境地區。這些舉措對促進中西部對外開放、發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總體上看,目前已經形成了東西互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以下為文字實錄:

路透社記者:

我們知道“一帶一路”倡議是習主席提出的一個標誌性倡議,但是有些人不知道這樣一個倡議是否能夠在未來幾十年都持續下去?會不會被其他東西取代或者被放棄?第二個問題,一些外國企業有些關切,他們認為中方“一帶一路”基礎設施的項目是為中國企業服務的,而不是為其他國家企業服務的,許多外企擔心他們是否能夠像中國企業一樣參與到相關項目的競標過程當中。您如何評價?

錢克明:

我發現我們的記者善於抓住機會,每個人都提了兩個問題。我跟我的同事商量,第一個問題我來回答,第二個問題還是由我的同事回答。

“一帶一路”倡議是習主席在2013年提出來的,但是這個倡議不是一個個人倡議,或者僅僅停留在一個倡議層面,而是得到全世界廣泛響應的一個倡議,是大家共同擁有的,我們叫共商共建共享,是大家共同推進的一個方案,而不僅僅是一個個人的方案,或者是中國一家在幹的事情,所以你的擔心沒有必要。本身這個倡議的生命力在於包含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未來發展的一種期待,喚醒了他們對發展的追求和希望,所以它的生命力在這兒,而不在於是誰提出或者今後有什麽任期的概念。它之所以得到這麽廣泛的響應,也在於它契合了沿線國家發展的期望和期待。

第二,在推進過程當中,包括企業、政府,都著眼於科學規劃和審慎推進,促進這個項目的可持續發展。這是另外一個層面,是操作層面的問題。我相信,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會對這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包括設施聯通、政策溝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會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它的生命力也會越來越強大。

張幸福:

我來回答您的第二個問題。“一帶一路”倡議本身是開放的、包容的。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投資合作業務,要嚴格按照東道國的業主要求,並遵循國際慣例,積極參與項目的招投標,與國際同行企業在同一個平臺上開展競爭與合作。中國企業實施的投資合作項目,帶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和稅收。據我們統計,2016年中國境外企業銷售額達到1.5萬億美元,向所在國繳納的稅費達到400億美元,雇傭外方員工超過150萬人。

同時,我們也不乏中國企業和第三國企業開展合作,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承攬項目的案例,像阿聯酋迪拜的Hassyan燃煤清潔電站項目,是由絲路基金聯合中東地區銀行和國際銀行組成的銀團出資,由中國企業和美國通用電氣共同總承包的。中國企業在越南建設的境外經貿合作區,不光是吸納中國企業入駐園區,據我了解,有十多家外國企業入駐,包括日本、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馬來西亞,也有越南自己的企業入駐。我們這兒還有個越南項目的例子,中國南方電網、中國電力國際公司與越南煤電力公司共同出資建設了越南永興火電站的一期項目,這些都是我們和其他國家共同合作。謝謝。

襲艷春:

我們也註意到很多境外媒體對“一帶一路”有很多報道,其中有一些報道可能也不是特別全面和準確的,一方面我們會更多地組織像今天這樣的發布會給大家介紹情況,另一方面也希望大家能夠更準確地了解相關情況,刊發更多客觀的報道。請繼續提問

第一財經電視記者:

有兩個問題。首先我們知道“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在“一帶一路”對帶動中西部地區的開放會有什麽樣的影響?另外我們都知道,商務部一直是主管對外援助部門,建設“一帶一路”,如何來用好對外援助,中國的援外機制是否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一定的改革和完善?謝謝。

錢克明:

我先回答第一個問題,“一帶一路”倡議對促進中西部對外開放的作用。大家知道,中國的改革開放始於東部地區,由東部向中部、西部延伸,是梯度開放的,所以開放的發展也是不均衡的,是總體呈現出東部強、西部弱,沿海強、內陸弱,沿邊的相對也要弱一些。“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後,我們加大了對西部開放的力度。大家知道,我們最近設的七個自貿試驗區,其中有五個是在中西部地區,同時中西部開了中歐班列,包括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蘭州等都開了中歐班列。這些措施促進了中西部對外開放。我們的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也是設在西部地區、邊境地區,這些舉措對促進中西部對外開放、發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總體上看,目前已經形成了東西互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第二個問題請張幸福同誌回答。

張幸福:

關於中國的對外援助,我剛才說了,“一帶一路”建設是開放的、包容的,對外援助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一種重要的體現。我相信,對外援助體制改革是與時俱進的,對外援助的發展和“一帶一路”倡議項目建設的推動應該是相輔相成的。謝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635

民企參與“一帶一路”:是個能賺錢的好機遇

廣州泛亞聚酯有限公司董事長關淩翔這幾天正忙著跟沙特阿拉伯的合作方簽訂PX原料長期供應協議,這讓其投資的石油化工化纖一體化項目離投產又近了一步。關淩翔計劃,待三期項目全部投產後,7年就可回收全部投資。

關淩翔對第一財經記者坦言,如果沒有“一帶一路”倡議,不會想到要去沙特阿拉伯投資。“作為民營企業,我們首先考慮的是要能夠盈利,在綜合考慮了市場、政策、風險之後,我們認為這是個機遇。”

成本低廉市場廣闊

廣州泛亞聚酯有限公司主要生產PET聚酯切片,這種切片被用於生產碳酸及其他飲料用瓶,泛亞公司所屬的翔峰集團是可口可樂、康師傅、娃哈哈、百歲山、達能等企業的長期供應商。

泛亞公司去沙特投資最初看中的是那里的能源十分便宜。沙特吉贊煉油廠有充足的芳烴原料供應,吉贊地區還有廉價優質的天然氣、完善的公用工程設施及碼頭運輸。

公司副總裁林文才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如果項目建成後利用管道直接和當地煉油廠的PX對接輸送,按照沙特阿美公司在PX運費及相關物流成本的讓利(100美元/噸)計算,僅物流這一項每年就可以節省成本約1.8億美元;天然氣在沙特當地單價約0.1美元/標方,與國內相比,每年可節省成本約4.4億美元;原油價格比國內要低2/3;除了20%的企業所得稅,沒有其他稅負。

“我們項目總投資40多億美元,沙特政府還能提供75%的投資項目貸款,以及不到2%的利息。總的算下來,我們的生產成本比國內大幅降低。”林文才說。

除了看中生產成本上的優勢,泛亞公司更希望以此覆蓋周邊中東、北非、歐洲、中亞等地區市場。

而對於沙特阿拉伯來說,由於項目從上遊的PTA、PET,到下遊的纖維、紡絲、薄膜及塑料等產品,覆蓋整個石油化工產業鏈,因而能夠幫助沙特降低當地化纖產品的對外依存度,帶動包裝、紡織、印染、環保、裝備制造、運輸、物流等相關下遊產業的發展,填補行業空白。

“此外,不包括乙炔及下遊產品項目,整個項目預計實現年產值48億美元,不僅為沙特工業GDP增長作貢獻,還將為當地至少創造3000個就業機會。” 林文才說。

增加業務轉型的契機

同樣位於廣州開發區的京信通信系統控股有限公司最近則在忙著全面接管老撾電信企業ETL,該公司原來是老撾國內唯一全資國有運營商,資產隸屬老撾財政部。去年3月,老撾政府同意按1.8億美元的股份總價出售ETL公司51%的股份給京信通信旗下的迦福控股有限公司。

京信通信副總裁李宇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現在的老撾通信市場就像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還停留在2G時代,但老撾同時也是東南亞擁有最高用戶增長率和最低電話密度率的國家之一,通信業市場空間巨大。

同時,京信收購老撾ETL公司,是中國電信企業在老撾電信產業創建的一個產業平臺,未來ETL公司將會利用這個平臺布局東南亞電信產業,通過資本投資、收購、兼並等一系列措施,實現在老撾及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等東南亞電信產業的發展。

“我們不僅看中這個市場,也希望通過此項目獲得從電信設備制造商向電信運營商業務發展的機會,增加業務轉型的契機,並為公司的新產品提供研發微波、衛星和Small cell等產品的試驗基地。”李宇雯說。

京信通信計劃先投入3000萬美元優化現有網絡,並於近兩年內再投入1.7億美元建設開通4G移動網絡,未來還將投入超過10億美元在老撾建設從中國-柬埔寨-泰國的過境光纜,打造面向東南亞的信息通道,預計至少5年之後開始盈利。

今年3月,全國工商聯召開民營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工作視頻會議。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王欽敏在會上指出,民營企業已經成為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力量,湧現出一大批著眼全球、實施國際化戰略和資本運作的優秀民營企業。

廣州開發區經濟發展局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企業“走出去”表面上是資本的流出,實質上卻是企業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資源的有效配置和整合,有利於企業實力的壯大、經營管理體制的完善和競爭力的增強。而境外投資一旦取得成效,反過來又可以對國內進行再投資,從而形成資本的雙向流動和雙贏。

關淩翔希望,未來能出臺更多對民企參與“一帶一路”的支持政策,在法律層面建立國與國之間的通道,以便在後續運營出現問題時加強協調,並給予適當的資金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636

發改委:預計“一帶一路”國際會議將簽50多項基建合作

國家發展改革委今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高級別會議有關情況。發改委基礎產業司司長費誌榮表示,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是各項合作重要基礎,也是重要支撐。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符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共同利益,對於支持沿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造福沿線各國人民都具有重要意義。

發改委基礎產業司司長費誌榮表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加快設施聯通”平行主題會議是一個務實合作的平臺,會議期間將簽署涉及交通、能源、通信領域的諒解備忘錄、合作路線圖、合作意向書、合作項目等50余項,有力促進合作項目落地實施,以推動沿線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務實合作。

除了“加快設施聯通”平行主題會議外,還有一個中聯部牽頭的“增進民心相通”平行會議。第一財經記者提問為什麽由中聯部牽頭舉辦這樣一場平行會議?中聯部已經做了哪些準備工作?中聯部的周永紅局長回答稱,“一帶一路”需要政黨、政府、非政府組織,智庫、企業、媒體,乃至普通民眾共同參與、支持、關心。中聯部作為負責中國共產黨對外聯絡交往的職能部門,主辦民心相通平行主題會議也充分體現了我們黨、政府和社會各界對“一帶一路”民心相通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

周永紅還表示,通過“民心相通”平行主題會議,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有關部門將簽署一批開展民生合作的項目協議,公布一批增進民間交流的行動計劃。

第一財經記者董鑫提問

第一財經記者董鑫在發布會上進行提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637

TIR系統讓中國貨車在“一帶一路”跑得更快更遠

中國與14個國家接壤,是世界上接壤國最多的國家,擁有2.2萬多公里的陸路邊境線。截至2015年底,中國已經開通了178條國際道路貨物運輸路線,完成了貨運量3700多萬噸。

不過國際道路運輸聯盟(IRU)在最新發布的《釋放國際道路運輸潛力,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報告中指出,中國的國際道路運輸貿易仍存在不少制約瓶頸:國際道路運輸規模不大,在國際運輸中所占比例較小,約占總量的10%,仍有擴展空間。

2016年,中國加入了聯合國《國際公路運輸公約》(TIR公約),成為了聯合國《TIR公約》第70個締約方,已經有42個“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加入《TIR公約》。

前述報告還預測,TIR 系統將有效降低中國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特別是中亞、西亞、南亞和東北歐區域之間通關時間、提高通關效率;如TIR系統在中國成功實施,將使中國每年與“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進出口貿易額最多可增加約135.83億美元,其中出口增加約23.03億至78.6億美元。

IRU東亞及東南亞代表處首席代表曲鵬程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2016年中國加入後,意味著這一系統連接了大西洋和太平洋。而“中國加入之後,很多其他國家也對TIR系統表達了非常強烈的興趣,包括印度、越南、沙特阿拉伯、埃及等。”

曲鵬程

曲鵬程

曲鵬程稱,即將於5月14~15日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IRU將同中國兩大部委商討簽訂諒解備忘錄,達成高層次框架,推動中國國際道路運輸事業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中國加入更多聯合國交通貿易便利化公約,使中國和其他“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尤其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相關國家,在相同的國際標準、規範之下進行交通與貿易,“我們正在做的是跟中國的相關機構通力合作,爭取這套TIR系統能在中國早日實施,我們希望今後能有更多的帶著TIR標識牌的車輛行駛在中國的道路上。”

很多歐亞大陸國家公路運輸是唯一選擇

第一財經:與傳統的鐵路運輸和海運相比,使用國際公路運輸對於中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相關方而言,有什麽突出的比較優勢?

曲鵬程:中國是世界上接壤國最多的國家,一共有14個接壤國,但是在“一帶一路”大環境下,我們看到與其他的交通運輸方式相比,國際道路運輸的潛力還尚待開掘。道路運輸行業指的是,通過卡車把貨物從一個國家的某一個地點運到另外一個國家的目的地,其中的特點是對基礎設施的依賴較小。道路運輸還具有機動靈活、組擴方便、周轉速度快等特點,比如一單貨,能裝40英尺的集裝箱,找一輛卡車就可以運輸,如果只有一半的貨物,裝在一個20英尺集裝箱里也可以運輸走,而鐵路運輸一般情況下,一般會有40到50個集裝箱,需要等貨物都準備好了才可以發貨。

此外,道路運輸最大的一個特點,可以實現門到門的運輸,可以實現從工廠到客戶,或者是兩個工廠之間的門到門運輸。日常生活中幾乎所有貨物都在某一個時間點內是在卡車上通過道路運輸實現。道路運輸與海運、鐵路相比,在運輸成本和效率上具有綜合優勢。

舉例而言,如果從中國把40英尺的集裝箱運送到波蘭(波蘭是中歐鐵路重要目的地),海運需要30天,成本是3000美元上下,用鐵路運輸為12~14天,成本大概為9000美元。使用公路運輸,哈薩克斯坦的運輸公司(中國卡車目前還不能開到波蘭)從相關口岸攬貨運到波蘭與白俄羅斯交界口岸,距離約6000公里,大概耗時10天,成本是5000美元左右。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通過鐵路運輸,需要有鐵路線路,而在中國臨近的一些國家中,鐵路線路的網絡並不是那麽發達,而道路運輸的網絡卻四通八達:在中國周邊的這些“一帶一路”沿線,尤其是中亞國家,甚至包括高加索地區的國家,不是所有地方都有鐵路,鐵路在很多情況下不是一個選擇,在這種地理和經濟發展的形勢之下,有時候公路是唯一的選擇。而正如我前面所講,哈薩克斯坦的運輸公司就正在從中國承攬貨物運到遠至德國、波蘭等地。

中國的14個接壤國家中很多是內陸國家,比如蒙古、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等,從歷史發展來看,國際道路運輸也是中國與這些國家最傳統、最基礎的運輸方式。我們希望在中國“一帶一路”建設中,可以更好發揮國際道路運輸的優勢,更好地釋放國際道路運輸的潛力,以後有更多貨物通過卡車來實現。

中國國際道路運輸規模不大,在國際運輸中所占比例較小,約占總量的10%,仍有很大擴展空間

助力六大經濟走廊建設

第一財經:公路跨境運輸在歐洲是比較成熟的行業,請問在中國目前跨境運輸的企業規模如何?

曲鵬程:國內目前跨境運輸的企業情況,我們從相關渠道部獲得的數據是中國從事與“一帶一路”國家國際道路運輸的企業數量是300家左右,這個數量是非常小的,尤其是與中國第一大貿易國身份地位相比:土耳其有2000多家公司從事國際道路運輸,波蘭有6000家公司從事國際道路運輸。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大背景之下,中國的國際道路運輸事業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國際道路運輸事業在歐洲發展比較早:國家相對小,有貿易需求,歐洲經濟發展得也比較早,甚至在二戰前就有國際道路運輸業務;中國主要的經濟發展中心還是在中國東部、南部尤其是東南沿海,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主要以加工出口的模式來發展經濟的,所以在極大多數情況下,東南沿海地區生產的產品通過海運被運到了歐洲、美洲等。

中國的國際道路運輸事業,如果說有一個時間點的話,1991年中國同蒙古簽署了第一個道路運輸協定,才開啟了國際意義上的道路運輸,所以中國國際道路運輸事業發展得比較晚,如與歐洲相比,對方已經發展半個多世紀了。雖然發展得比較晚,但是發展得比較快,中國與周邊的這些國家,除了阿富汗以外,目前都有雙邊或多邊的道路運輸協定。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中國要加強與周邊國家的聯系,且中國提出了“六國經濟走廊”建設,其中包括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孟中印緬等,這些經濟走廊是需要通過道路運輸來實現的,鐵路雖然有,但是鐵路並不能充分連接各個城市區域、鄉鎮,包括產品、資源的生產地。為此,我們看到了非常好的機會。

讓中國的貨運車輛在“一帶一路”上跑得更快

第一財經:TIR系統具有六十多年成功運營的歷史,在促進全球運輸和貿易便利化方面得到廣泛認可,模式簡單,就是采用TIR證件的集裝箱貨物運輸從起運地海關檢查封存後,運輸到達目的地海關之前,沿途所有過境海關只需查看TIR證以及未被破壞的海關封印就可以放行,不需要對貨物進行開箱檢查,極大地簡化了過境程序和時間,同時也能擔保沿途各國海關對該批貨物的關稅。不過由於中亞等地區近些年來也面臨著一些安全方面的考驗, TIR系統如何保障運輸安全?

曲鵬程:中國目前在與相關機構合作,共同建立TIR系統。TIR系統基於《聯合國1975年國際公共運輸公約》,在中國加入之前,從哈薩克斯坦直到英國,以及俄羅斯、蒙古、伊朗、土耳其等國家都已經在使用TIR系統進行跨境公路運輸,本身TIR系統在歐亞大陸其他地方已經運營六十多年。

至於你所提到的使用TIR系統運輸的安全性問題,譬如在中亞可能存在恐怖組織的行動等,首先涉及可以使用TIR系統進行運輸的公司資質問題。公司的選擇要經歷一個程序,且對運輸公司的認證行為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過程,其中包括只有經批準的承運人和車輛才可以使用TIR證進行跨境運輸;同時,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檢驗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比如有較大的X光機,卡車通過時就可以對貨物進行檢驗,而且還有更靈活的X光檢驗機,檢驗機放到一輛車上,繞著這個卡車開一圈,卡車里的貨物就能夠看到了。據我們所知,通過國際道路運輸來實現恐怖主義目的的行為並不是特別多:我們有一個數據,2013年的時候使用TIR單證進行運輸的貨車一共約有300萬次,涉及到違規行為的只有一百多次(偷漏關稅、私藏貨物等),TIR目前為止是最安全的運輸體系。

第一財經:按照相關測算,使用TIR通關,將有效降低中國在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特別是中亞、西亞、南亞和東北歐區域之間的通關時間、提高通關效率,預計可以降低通關時間30%~80%,減少0.5到1天,至多3~6天時間。這意味著中國的國際運輸在何種程度上跑得更快更遠?

曲鵬程:每年使用TIR單證進行的國際道路運輸的次數,大概是100萬次。中國的車輛跨境運輸如何抵達歐洲?這同中方與其他國家政府簽署多邊、雙邊道路運輸協定有關,涉及到路權的問題。中國的車可以到哪里,中國跟周邊國家大部分都有道路運輸協定,道路運輸協定規範了雙方能夠進入各自國家的領土行駛的距離,車只能到達規範的線路所指定的距離,比如說中國跟俄羅斯有雙邊道路運輸協定,中國的車可以到若幹個城市,俄羅斯的車可以到哈爾濱,進入中國境內600公里左右,按照這個運輸協定,俄羅斯再往中國境內開,是開不了的,這是政府間的雙邊運輸協定所確定的。目前中國的車還到不了荷蘭、德國,在未來發展過程中,中國如果想促進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國際道路運輸,中方可以同更多的國家簽署雙邊或者是多邊道路運輸協定,讓中國的車走得更遠,也讓其他國家的車來到中國的境內。而TIR公約能做的事,就是能夠讓行駛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貨運車輛走得更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646

銀行支持“一帶一路”超4800億美元 投資不受外匯限制

“截至去年底,9家中資銀行在26個‘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設立了62家一級機構。2016年中國在相關國家新簽的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額達1260億美元,對相關國家直接投資145億美元。這些項目的承接和實施都離不開銀行的資金支持。”5月11日,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潘光偉表示。

當日,銀行業協會攜兩家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以及兩家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在國務院新聞辦就銀行業支持“一帶一路”舉措成效舉行發布會。

根據會上介紹的情況,第一財經記者粗略統計發現,“4+1”家中資銀行為“一帶一路”項目共提供貸款或授信等超4800億美元。其中,國開行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累計發放貸款超過1600億美元,進出口銀行簽約金額超過7000億元人民幣。工行承貸金額674億美元,中行提供的授信支持是680億美元。此外,潘光偉還介紹稱,建行在“一帶一路”沿線儲備了180多個“走出去”重大項目,信貸規模900億美元。

此外,一些股份制銀行也在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如中信銀行儲備“一帶一路”項目超過300個。

“一帶一路”建設項目投資不受外匯限制

當前資本外流壓力雖有所緩解,但人民幣貶值預期仍存,支持實體經濟“走出去”和資金外流壓力如何平衡,是銀行支持“一帶一路”企業“走出去”必須面對的話題。

此前工行董事長易會滿撰文指出,少數企業出現了與自身規模不匹配、與經營主業無關的“走出去”,在境外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等領域出現了非理性的投資行為,不僅對國內外匯儲備形成了一定壓力,也產生了一些資金脫實入虛的不利影響。他認為,如何平衡是銀行參與“一帶一路”戰略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最近出臺的相關監管政策,目的是限制一些投機性的境外投資,比如說炒房地產或者風險度較大的並購或海外投資,但是監管對‘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的投資並沒有限制,打開的窗戶不會關上。目前銀行業在限制資本外流和支持‘一帶一路’建設方面取得了平衡。”潘光偉指出。

進出口銀行和工行相關負責人也在發布會上表示,兩家銀行“一帶一路”在外匯使用方面沒有受到任何限制,也沒有因為外匯管理影響銀行對外放款。

積極性有待提高,防範三大風險

潘光偉認為,目前“一帶一路”沿線投資主體呈現出“三多三少”的現象:一是中國的金融機構參與較多,但國際性的金融機構包括開發性金融機構參與較少;二是政策性銀行向縱深發展,但商業銀行的積極性有待提高;三是傳統金融產品比較豐富,但創新型的金融產品比較少。

記者了解到,目前匯豐中國便發力“一帶一路”,由於網點遍布“一帶一路”沿線,同時對當地法律環境、風土人情更了解,獲得了大量央企包括地方國企的青睞。另據了解,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中,已有20個國家的54家商業銀行在華設立了6家子行、1家財務公司、20家分行以及40家代表處。

收購“一帶一路”相關當地銀行業金融機構,或許是切入當地市場的一條“短平快”渠道。中信銀行由於看好中哈兩國“一帶一路”和“光明之路”的戰略歷史機遇,2016年11月初,簽署收購該國Altyn銀行股權備忘錄,以此加強海外布局。此外,該行還設立了“一帶一路”基金,支持沿線基礎設施建設。

此外,中資銀行也擴大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戰略布局。此次發布會透露的數據顯示,當前國內9家中資銀行在26個“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設立了62家一級機構,其中包括18家子行、35家分行、9家代表處。

把握機遇的同時也要提防風險。易會滿指出,與國內宏觀經濟長期向好、政策監管穩定持續等發展環境相比,“一帶一路”的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均有所不同。比如非洲多是政府主導型國家,但法律體系還不是很完善,社會穩定性也有所欠缺;中東歐國家市場化程度高,但政府調動社會資源能力有限,項目協調溝通成本很高。

潘光偉也指出,中國銀行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上面臨一定的風險和挑戰。一是信用風險,“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的項目期限較長,資金需求量大,有的項目經濟效益不明顯,傳統的商業保險和商業貸款期限較短,在5到10年之間,存在一定的期限錯配的問題。“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政治、經濟情況不盡一致,有的國家履約還款的能力也存在一定不確定性。

二是市場風險。近年來各種央行的貨幣政策,溢出效應比較明顯,國際資本市場、外匯市場、大宗商品市場波動比較大,對中國銀行業的風險管控能力提出了挑戰。三是合規風險。中國銀行業“走出去”,要遵守國際監管規則和當地的監管法規,特別是反洗錢、反恐怖融資的政策。

走得好還要走得省

隨著“一帶一路”不斷深入,企業“走出去”形式也不斷豐富。這些對商業銀行金融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企業“走出去”離不開銀行各類融資服務的支持。

走得好,還要走得省。2016年8月,中資企業廣墾橡膠集團與泰國泰華樹膠公司戰略合作簽約,以出資收購股權的方式實現對泰華樹膠公司的控股經營,股權投資總額達18億元人民幣。作為泰國目前機構數量最多、業務規模最大的中資銀行,工行海外子行工銀泰國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直接用人民幣換泰銖,換一次就可以了,(對)母公司來說就不用購匯了,這樣一來不但方便多了,而且還沒有換匯風險,而如果先用人民幣換美元,再用美元換泰銖,兩次兌換就有7到8個點的匯率差。”泰華樹膠(大眾)有限公司董事總裁林勝榮指出。

工銀泰國利用央行指定的曼谷人民幣清算行地位,為廣墾橡膠集團提供了快速便捷的跨境人民幣匯款通道,其中7億元人民幣資金通過工銀泰國以人民幣的形式直接進行清算,給廣墾橡膠集團海外收購和國際戰略帶來很大的便利。

除了省錢,面對一些融資金額大、貸款期限長且融資時間緊迫的項目,國內商業銀行也積極發揮牽頭行作用,助力企業海外項目競標成功落地。

老撾南歐江梯級電站項目是中資企業首次在海外獲得整條河流流域開發權的項目,於2016年9月東盟峰會和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期間,由中老兩國總理見證了協議草簽。

建行作為牽頭行,從接到客戶方(中國電建)項目融資招標通知,到貸款協議最後成功簽署,僅用了9個月的時間。為確保項目順利推進,建行總行會同北京市分行、胡誌明市分行組成專項工作小組。

5個工作日提交了客戶滿意的投標材料,並作為唯一一家商業銀行入圍銀團;2個月內完成項目評估和信貸業務審批;數十次召開會議與銀團、客戶、律師、中信保討論推進,對貸款協議等14個法律文本逐一進行溝通。最終,確保融資按照預定時間順利進行。2016年底,13億美元銀團貸款協議及相關法律文件的簽署工作順利完成。

“商業銀行不能再簡單定位於資金提供者,而要不斷豐富產品組合,提高專業化服務能力,采取更加主動的服務姿態。”易會滿指出。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711

“一帶一路”催生保險業機遇 哪些險種將受益?

“一帶一路”的推進,對於保險業的發展機遇不言而喻,但究竟哪些險種會更多地受益於“一帶一路”而迎來較大發展呢?

安聯全球企業及特殊風險首席財務官及董事會成員Nina Klingspor近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她認為工程險、能源險以及出口信用險等險種將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實現較大增長。

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近日撰文稱:“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是保險業抓住歷史機遇、拓展發展空間的必然要求。”

陳文輝表示,保險業將圍繞“一帶一路”倡議要求,加快發展海外投資保險和其他保險業務,發揮保險的損失補償和風險管理作用,積極應對國內“一帶一路”核心區、節點城市建設中的特殊風險保障需求和我國海外人員及財產、海外投資面臨的各種風險,可以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全方位的保險保障。

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面對的主要風險有哪些?

Nina Klingspor表示,安聯針對中國企業的市場調查發現,涉及並購和競爭加劇的市場發展連續兩年成為中國企業的頭號風險。為了能提前對條例突然變更而帶來的市場影響有所預備,企業需要在2017年投入更多的資源,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政治動態和政策制定。安聯旗下的貿易信用保險公司裕利安怡表示,從2014年起,全球每年新增貿易壁壘達600至700個。

而業務中斷和供應鏈連續第五年成為全球頭號風險,同時連續第二年成為中國企業的第二號風險。Nina Klingspor表示,除了主要因為它常造成龐大的收入損失之外,還因為觸發業務中斷的因子在不斷出現,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非物質損失和隱形風險。

除此之外,根據安聯的研究調查,自然風險、產品召回、合規風險等都被視為中國企業海外發展的重要風險。

“隨著中國企業的業務開始全球化,風險也開始全球化了。”Nina Klingspor表示,而這些風險需要合適的保險產品進行保障。

保監會在4月底發布的《關於保險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中表示,將大力發展出口信用保險和海外投資保險等各種險種。

Nina Klingspor及安聯財險全球企業及特殊風險部總監曾萬里表示,在這些險種中,工程險和能源險可以得到長足的發展。根據安聯提供的分析數據,“一帶一路”將帶來21萬億美元經濟影響,其中包括8萬億美元基礎設施投資 (港口、機場、鐵路、電力、能源、高速公路、橋梁等)。

“巨大的基礎設施投資會衍生出對這方面保險的巨大需求。雖然無法準確預計未來幾年的具體規模增長,但是我們相信這兩個險種將迎來較大的增長。”Nina Klingspor稱。據了解,目前這兩塊業務占了中國安聯財險在企業及特殊風險方面業務規模的1/3。

除此之外,保險業在資金運用方面也積極參與支持“一帶一路”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保險資金運用余額達13.4萬億元,已累計為重大基礎設施等提供資金1.65萬億元,成立總規模3000億元的保險投資基金,主要投向包括“一帶一路”在內的國家戰略項目。

除了工程險和能源險,Nina Klingspor表示,出口貿易信用險也將會隨之獲得較大發展。

保監會數據顯示,2016年,出口信用保險保費收入24.4億美元,實現承保金額4389.6億美元,服務客戶數量達到9萬家次。同時,通過大力發展中長期出口信用保險,服務大型成套設備出口。2016年,中長期出口信用保險共承保“一帶一路”項目40個,支持大型成套設備出口123項,涉及國家17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717

專訪摩根大通中國區主席兼CEO李一:“一帶一路”,外資法人行在華新的戰略機遇

2007年,中國金融市場開放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一個典型的標誌就是允許外資銀行改制為中國本地法人銀行,允許其向中國內地提供全面的人民幣及外匯服務。同年7月,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獲得中國銀監會批準,成為首家獲準在北京註冊成立本地法人銀行的外資銀行。

摩根大通中國區主席兼CEO李一

摩根大通中國區主席兼CEO李一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多次強調,中國是摩根大通最重要的戰略市場之一,摩根大通長期致力於中國的經濟發展。他向記者透露,摩根大通總裁兼CEO、被稱為“華爾街之子”的傑米•戴蒙在摩根大通全球範圍的內部會議上多次強調中國市場的重要性,“除了美國,傑米最常提起的就是中國。”

“一帶一路”與外資法人銀行新機遇

談及對摩根大通中國業務的定位,李一用了兩句話概括——一直以來,摩根大通都把中國本地法人銀行視為摩根大通全球在華開展業務的重要依托;隨著中國企業日益國際化,摩根大通中國團隊又被賦予了一項新的使命——對接摩根大通全球資源、服務中國企業國際化及海外企業在華發展。

“摩根大通有著全球領先的綜合性金融服務能力和遍及全球的覆蓋網絡,使我們在連接中國和海外資本市場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而當前中國不斷推進的‘一帶一路’戰略又為摩根大通推進和落實摩根大通中國發展目標提供了一個新的戰略機遇。”李一稱。

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來,中國同30多個沿線國家簽署了共建合作協議,同20多個國家開展了國際產能合作,一批有影響力的標誌性項目逐步落地。“一帶一路”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及面,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這個過程中,李一作為摩根大通中國的掌舵人看到了無盡的機遇。

“要進一步推進‘一帶一路’的布局以及投資合作項目的落實,高質量、全方位的金融服務不可或缺,這恰是摩根大通天然的優勢所在。”他向記者介紹稱,摩根大通在“一帶一路”相關區域的員工人數高達7萬多人,他們對當地的法律、文化和經濟政策、監管制度等都有著專業的本地認知,可以非常好地為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區域的發展提供支持。另外,從金融服務能力來看,與其他外資金融機構相比,摩根大通是一家全球領先的綜合性金融服務機構。例如:摩根大通是全球最大的美元清算行,也是全球最主要的歐元清算行之一;另外在企業與投資銀行業務領域,摩根大通並購、股權/債券融資業務以及現金管理、風險對沖等產品都在各自領域穩居翹楚地位。

正是憑借這些主客觀優勢,摩根大通在服務中國企業拓展“一帶一路”機會方面已經開始初顯身手。2016年底,摩根大通作為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旗下上海電力的財務顧問,參與了其收購巴基斯坦卡拉奇電力公司66.4%股權的交易;除了這項交易之外,摩根大通還在工行收購土耳其Tekstil銀行、神華收購印尼南蘇1號獨立發電廠項目,以及建行收購印尼Bank Windu等交易中擔任財務顧問角色。

除了“一帶一路”,中國監管層面一些政策的變化也給包括摩根大通在內的外資銀行帶來了新的機遇。3月初,銀監會發布《關於外資銀行開展部分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進一步對在華外資銀行業務“松綁”。

該《通知》規定,在華外資銀行可以與母行集團開展內部業務協作,為“走出去”的企業在境外發債、上市、並購、融資等活動提供綜合金融服務,發揮外資銀行的全球化綜合服務優勢。按照中外一致原則,在華外資法人銀行可依法投資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同時,按照國務院簡政放權要求,明確在華外資銀行開展國債承銷業務、財務顧問業務、大部分托管業務不需獲得銀監會的行政許可,采取事後報告制。

李一對此表示: “我們正在與相關部門進一步溝通,研究對摩根大通在華業務產生的積極影響,總體而言,這是一項重大利好,有利於我們更好地發揮外資行的優勢,服務中國企業走出去和中國金融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和開放。”

法人銀行——在華業務依托

李一一直非常重視本地法人銀行的發展。“本地法人銀行切實發揮了整個摩根大通在華業務依托的作用,對摩根大通整個中國業務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成立本地法人銀行之後,摩根大通不久後就獲得了中國國債承銷商資格;隨後又拿到了中國證監會授予的基金銷售業務資格。這些牌照是摩根大通業務在華落地的基礎。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和開放,相信本地法人銀行將大有可為。”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目前,摩根大通中國本地法人銀行在北京、上海、天津、蘇州、廣州、成都和哈爾濱均設有分行,為客戶提供包括現金及流動性管理、貿易融資、風險管理、外匯和企業銀行業務在內的全方位金融解決方案。

2017年,摩根大通獲得了銀行間市場企業債券承銷牌照,為摩根大通進一步深入參與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更好地為客戶提供全方位服務提供了條件。

“摩根大通債券承銷和固定收益業務一直穩居全球前列,而且憑借我們強大的海外發行人及海外投資者基礎,摩根大通有能力、也有意願為中國債券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和發展發揮作用。”李一補充稱。

不過他也強調,摩根大通在中國的業務發展在很多領域與中資金融機構都是互補的,“我們希望與中資銀行在全球範圍內攜手並進,共同服務中國企業和中國經濟的發展。”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718

厲害了我的國,“一帶一路”貿易額約達20萬億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多來從促進傳統雙邊貿易暢通,到重大建設項目投資,到在境外建設經貿合作區,再到自貿園區落地,中國通過多種渠道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達到了約20萬億元人民幣的貿易總額。

2014~2016年,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直接投資超過500億美元;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3049億美元。同時,進一步放寬外資準入領域,營造高標準的國際營商環境,吸引“一帶一路”相關國家來華投資。

(圖解:2015年10月16日,中國企業和印尼企業簽署雅萬高鐵合資協議)

在重大項目建設方面,一批重大項目陸續落地:中老鐵路、巴基斯坦喀喇昆侖公路二期、卡拉奇高速公路已經開工,中俄、中哈、中緬等油氣管道項目的建設或運營都在有序推進。

在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方面,中國企業先後在20個“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建設了56個境外經貿合作區,目前累計投資超過185億美元,為東道國創造了超過11億美元的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中國—白俄羅斯工業園已建成,埃及蘇伊士經貿合作區、泰中羅勇工業園、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等園區建設進展順利。

(圖解:2015年5月12日,中國-白俄羅斯工業園員工合影)

自由貿易區建設方面,中國已與東盟、新加坡、巴基斯坦等“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簽署了自貿協定,與東盟的自貿區升級議定書於去年7月開始實施,與格魯吉亞的自貿協定也即將簽署。目前,正積極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談判,以及與以色列、馬爾代夫、斯里蘭卡、海合會等的自貿區談判。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錢克明10日在推進貿易暢通、深化“一帶一路”經貿合作情況發布會上表示,“一帶一路”倡議雖然機遇和挑戰並存,但未來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725

中美達成百日計劃早期收獲 美方提出參加“一帶一路”峰會

“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前夕,當地時間5月11日晚間11點,美國商務部網站公布了《中美經濟合作百日計劃早期收獲》(下稱《早期收獲》)。北京時間今日12點,中國國新辦舉行該計劃的吹風會。十條內容讓一度預期中美貿易戰劍拔弩張的業內人士稍松了一口氣。

引人關註的是,第十條為,美國將派代表參加“一帶一路”峰會。此外,還包括農產品、農業合作、金融合作、基礎設施投資合作等。

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對在場記者稱稱,第十項成果,美方認識到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性,將派出代表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的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美雙方就這個措詞認真進行了磋商。

“這條案文我自始至終參加了磋商,這是美方提出來的,不是中方提出來的,但是中方對此表示歡迎。因為我開始說了,習近平主席反複強調‘共商、共建、共享’,我們要共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他說。

一位曾常年深度參與中美雙邊談判的資深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早期收獲》對中方是重大利好,若具體看條款,可以看出是有得有失,適當做些妥協,有助於穩定中美關系大局,同時推動國內進一步改革開放。

“其中第八條和第十條對我方是重大利好,其他市場準入方面的條款,更確切地說應當是會使外商感覺中國投資環境有所改善。”他說。

第八條為美國仍致力於將中國銀行業與其他外資銀行平等對待。這也切合了歐美對華長期以來,關於中國金融行業市場準入的關切。前述資深人士稱,從另一個角度,中國的銀行若能得到美方公平待遇,美方派代表參加論壇,為“一帶一路”減少政治障礙,都對中國企業是大利好。

對於兩方談判人員而言,這個成果無疑是艱難磋商努力的結果。

商務部副部長俞建華介紹,兩國的經濟團隊在兩國元首高級代表的直接指揮指導下,就百日計劃的內容進行了對表,也就早期收獲進行了近30輪艱苦的談判,最終在今天淩晨達成了早期收獲的協議。

“在和美方多輪的談判磋商當中,我感受到美國新政府對於發展互利互惠的中美經貿關系是極其重視的,態度也是積極的、務實的。中美兩國把控分歧、妥善處理雙邊關系的智慧和能力是超出很多人想象的。”他說,“美方團隊盡管是一個新的團隊,但他們進入角色是很快的,適應能力很強,熟悉業務的能力很強,素質優良,有很高的敬業精神、專業素養和頑強的意誌,這都是值得我學習的。”

他稱,中國人說一分布置九分落實,我認為整個早期談判的磋商過程也正是落實兩國元首達成重要共識的過程。雙方最終達成協議,表明兩國元首為雙邊經貿關系指明的方向是完全正確的,雙方完全可以通過對話協商解決雙邊關系中存在的問題,取得互利雙贏的結果。

俞建華說,《早期收獲》的達成表明,百日計劃已經從概念變成了成功的實踐,表明百日計劃是科學的、是行得通的。他理解,百日計劃的實質就是問題導向、目標管理、友好協商、互利共贏,這正是我們在中美關系中應該堅守的原則。

據稱,在磋商過程中,通過整體分類,百日計劃一開始,中方就明確建議分成三個類別:第一個類別是今天公布的早期收獲成果;第二個類別是經過雙方共同努力,在百日內可以取得重大成果的領域;第三個類別是經過雙方艱苦努力,在百日之內可以取得階段性的成果。

關於未來第二類和第三類,朱光耀說, 中美還在深入溝通和推進過程中,

“一個第二類中的例子中,中方建議美國和中國的省、(自治)州合作作為第二類的一項內容。關於過剩產能的政策討論,中方就放在第三類。“朱光耀稱。

他認為,經濟問題是一個長期的政策討論的過程,中美兩國經濟關系如此緊密交融、互不可分,絕不只體現在每年5200億的貿易額和雙方1700億的直接投資上,它反映在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貿易,也有投資,還有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結構調整政策,還有在國際領域的經濟政策協調等,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廣泛、非常深刻的合作領域。

附:

8. The applicable U.S. federal regulatory authorities remain committed to appl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same bank prudential supervisory and regulatory standards to Chinese banking institutions as to other foreign banking institutions, in like circumstances and in accordance with U.S. law.

10. The United States recognizes the importance of China’s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 and is to send delegates to attend the Belt and Road Forum in Beijing May 14-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875

“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中國企業為當地創造18萬就業

“截至2016年底,中國企業在沿線國家合作建立初具規模的合作區56家,入區企業超過1000家,總產值超過500億美元,上繳東道國稅費超過11億美元,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超過18萬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今日在介紹“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產能合作情況發布會上表示。

國際產能合作是指圍繞生產能力新建、轉移和提升的國際合作,以企業為主體,以共贏為導向,以制造業及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資源能源開發為主要領域,以直接投資、工程承包、裝備貿易和技術合作為主要形式。

寧吉喆表示,國際產能合作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途徑和重大舉措。國際產能合作旨在發揮中方在裝備、技術、資金等方面的綜合優勢和其他方面的比較優勢,對接中國和沿線國家供給能力和發展需求,共同發展實體經濟、建設基礎設施,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重大項目批量落地

第一財經在發布會現場獲悉,中國高鐵、核電“走出去”的第一單都落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鐵路方面,發改委提供的資料顯示,中國鐵建承建的土耳其安伊高鐵二期是中國企業在海外成功實施的第一個高鐵項目,並於2014年7月全線通車運營;中國中鐵承建的埃塞俄比亞輕軌項目是埃塞俄比亞乃至整個非洲的第一條城市輕軌,2015年11月東西線開通運營標誌著非洲鐵路進入軌道公共交通的新時代。

此外,中老鐵路已經全線開工建設;印尼雅萬高鐵已經簽署了商務合同,並有望盡快全面開工;中泰鐵路持續穩步推進,也正在為開工創造條件……

核電方面,中核集團承建的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是巴基斯坦目前最大的核電站項目,采用了中國自主研發的“華龍一號”ACP1000壓水堆核電機組;中廣核承建的英國欣克利角C項目主體工程已開工建設……

數據顯示,2013至2016年,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直接投資超過600億美元。僅今年一季度,中國企業就在沿線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近千份,完成營業額144億美元,同比增長4.7%,占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總額的近一半。

資金落實有保障

“一帶一路”投資數額大,寧吉喆表示,中方充分發揮政策性、開發性和商業性金融作用,發起設立產能合作基金等金融平臺,推動各類金融機構采取多種方式支持產能合作項目,為企業開展產能合作提供有力支撐。

具體來說,截至2016年底,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在沿線國家發放貸款超過1100億美元;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承保沿線國家出口和投資超過3200億美元,對產能合作重大項目應保盡保;9家中資銀行在沿線26個國家設立62家一級分支機構。中方與沿線22個國家簽署了總額超過9000億元人民幣的本幣互換協議,推動產能合作與人民幣國際化相互促進。

針對對資本流出的監管是否對對外投資有影響的問題,寧吉喆稱,中國對外投資管理的機制,是按照市場化原則、按照國際慣例進行的。通過投資體制改革,目前對外投資實行備案制為主。同時要提醒企業註意防範一定的風險,也需要進行必要的真實性和合規性審查。對於“一帶一路”和產能合作的項目,在管理中只會更加健康的發展,不會受到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8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