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許多創業者都對大佬的“至理名言”趨之若鶩,但這恰恰走入了誤區——大佬們的“大夢想”、“大情懷”,未必適合還掙紮在生死線上的你。在互聯網的社群時代,“去中心化”的群組學習,反而是更適合創業者的學習形態。

這幾年的朋友圈以及公眾賬號一直充斥著這樣的文章:《馬雲的勵誌金句》、《雷軍:我們要做風口上的豬》、《xxAPP獲xx百億融資,創始人xx在xx峰會講出驚天秘密》……拋開這些標題黨,這種文章的可讀性,以及所謂的大佬幹貨對創業者真的有用嗎?進入2016年,我在回顧2015年的同時也在思考,所有的創業屌絲為何一味崇拜所謂的“大佬”、“大神”,而只向“大佬”學習又是不是個謬論?

年前的時候,幾位創業朋友小聚,在場有幾位所謂的“大佬”。本人作為90後創業晚輩,自然想把握一切能夠學習提升的機會,於是聚精會神地聽大佬講述他們的江湖風雲。也許是因為無知者無畏,我提出了一些細小的產品疑問,但這位大佬竟然全然不知自己產品的bug。這讓我意外的同時又覺得奇怪,為何一個大佬竟不知其產品的問題,或者叠代版本中新添的功能呢?回家後,我仔細想了想,也許這位大佬並非不懂產品,但已脫離基層產品端好久了,因而導致他看起來不是那麽真懂用戶。大佬所教給我們的也許是在“道”的層面上,但是他同樣需要靠近用戶端去了解市場需求。

也許,只向“大佬”學習是個偽命題。對於屌絲創業者而言,大佬的“至理名言”對於你完善產品,以及滿足用戶需求是不是真的有幫助呢?初創團隊在一個App原型都沒做好的情況下,就急忙聽所謂的“大夢想”、“大情懷”,是不是有點自我麻痹呢?每個人都憧憬當下一個時代的馬雲,是不是真的可以如願呢?

前陣子,一篇文章《5年前節目中他首提引力波,遭嘉賓嘲諷,如今他們都欠他一個道歉》火遍了朋友圈,我們在覺得方xx和張xx態度惡劣的同時,是不是又可以說這個“民間科學家”深受愛因斯坦以及諾貝爾的影響,覺得自己可以顛覆之前所有理論,自創門派呢?其實這個道理跟創業者聽喬布斯、巴菲特的言論一樣,更多的人都沒能既仰望天空又腳踏實地,虛幻了自己罷了。

社群的探索對於互聯網時代的創業者有著很深的影響,“去中心化”更是許多創業者討論的核心問題。那麽,“去大佬化”是不是這種社會化群體里人與人之間互相學習的一種方式呢?以所謂人格魅力體鼓吹的社群,其實並沒有達到所謂的社群理想狀態,依然如同勒龐的《烏合之眾》里的群體描述,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如今,一味信奉所謂的大佬之言,而失去獨立思考能力,也導致了眾多創業者在生計都有問題的情況下,還夢想成為下一個喬布斯。很多時候,規則背後還有“規則”,但你永遠不會從公眾言論里了解和熟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孔老夫子說出這句話已有幾千年,但為何我們依然只愛聽“大佬”的呢?其實,所謂的學習,不是只向“大佬”學習,更多的是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交互學習,而學習也是深度社交的工具——通過知識和觀點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和認同。因此,我喜歡通過朋友圈等社交平臺發表自己的言論和認知,去捕捉同道中人和過濾“過客”,我也依然相信一個藝術家和一個企業家,一個理科生和文科生可以深度交談和互相學習,盡管表現形式不同,但不變的本質是最深層次的理解和連接。

正因為有了移動互聯網,我們的學習已突破了原有的方式,即時通訊以及社會化傳播大幅降低了獲取知識的成本。但遺憾的是,我們並沒有從本質上做到“去中心化”,而KOL也是這個時代的必需品。我們期望著人人都可以獨立思考,有時候“直言不諱”、“童言無忌”未必不是真理。對於初創團隊來講,除了建立思維模式、深挖用戶需求,學會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學習與連接則更為重要。

作者簡介

陳菲菲,90後創業者,人格分裂的姑娘,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視頻節目《胸大吾腦》創始人,長期對財經科技保持獨立的觀察與思考,分析創投圈(貴圈)的現象和問題。更多精彩觀點,請關註微信號“菲言菲語”。

標簽 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