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CAREFREE - 順叔 SOHOHOHO中國(中) (2012年08月21日)
1 :
GS(14)@2012-08-21 14:39:39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17806&d=1824
上回講到,SOHO中國(410)係一間吹水能力爆燈的公司,上星期打鑼打鼓宣佈,「轉型」做包租公。
轉型唔係話轉就轉,SOHO中國在轉型期仲要靠變賣商業物業套現周轉,賣寫字樓呢個業務模式,並非SOHO中國獨家,好似廣州富力(2777)咁,都有一、兩成收入嚟自賣寫字樓,不過,SOHO中國於2007年上市時,主打概念拆售商業物業,而且佔業務比重最高。大家幾時見過時代廣場舖位有二手成交?除咗金管局金融雲端當年坐住位金融沙皇任志剛,幾時又見過新鴻基地產(016)將IFC分層寫字樓拎出街賣?真正一級的地產公司,絕多數擁有一級的收租物業,一級的收租物業,亦絕不輕易拆售,因為業權一拆散,幾乎冇可能維持到有效管理,個場好易搞到唔湯唔水。
舉個例,置地廣場,A級寫字樓,隔條街有棟環球大廈,雖然位處黃金商業中心兼港鐵出口,但只係一棟N級寫字樓,除咗已經搬走幾年的恆基地產(012),冇咩大公司在環球大廈做總部,樓下個商場,更加充滿東南亞風情,造福千千萬萬香港外傭,未知是否因業權賣散而無法好好管理,同斜對面的置地廣場較量呢?
其實,中環區內的皇后大道中九號物業同樣賣散,樓市熱鬧時,該商廈常常爆出新高又新高成交紀錄,無他,區內靚靚甲級商廈全幢盡在發展商手中,要數區內能炒分層的高級商廈,實在一隻手數曬。有誰記得,這幢大廈當年由中區大地主置地發展,可惜業主變了又變,成為今天賣散了的大廈。
同樣情況亦發生在位處中環和金鐘之間的美國銀行中心,成為單買一層便可炒賣甲級商廈的好對象。
香港一棟普通住宅,爆屎渠要夾錢維修,業主立案法團都可能嘈喧巴閉七咀八舌,中國的磚頭折舊速度更快,寫字樓涉及商家利益,冇可能間間公司做得咁好,要業主齊心搞好一棟商廈已經難,一個社區更加係天方夜譚,從呢個角度睇,SOHO中國的商業項目拎得出街賣,多數先天已經唔係一級物業,當潘石屹一直賣大包,同「客戶分享價值」黃金地段都捨得拆售,項目亦好快會變Cheap。
再舉個例,北京的「SOHO現代城」,係SOHO中國響朵的地產項目,十一、二年前,在一個外觀同香港居屋極其神似的商住項目,放幾件藝術品,樓書加句「你準備好SOHO了嗎?」,吸引咗唔少年輕新貴落搭,以為咁就真係變身「SOHO族」,十年樓齡左右,「SOHO現代城」依家已經「現」曬「形」,寫字樓玻璃窗變曬業主的廣告板,結果一棟棟商廈變到五顏六色,造成非常「核突」的視覺效果,呢啲係咪叫做「後當代」。
「建外SOHO」更誇張,係SOHO中國最大項目,樓面足足近70萬方米,且以商戶為主,玻璃外牆一樣搞到鬼五馬六。就算北京上海真係有咁大「Small Office Home Office」的需求,成個項目搞到「SOHO族」集中營咁,仲「SO」乜「HO乜」,「建外SOHO」業主周不時因管理及管理費問題炒大鑊,又停電又斷氣,但唔難想像,幾年之後,「建外SOHO」分分鐘變成24棟「北京環球大廈」,好似香港的環球大廈咁,變成一手大業主,唔識打造一級商場商廈的「地標」。
咪講笑,一棟棟已拆售的「乜乜SOHO」、「物物SOHO」,全部掛上SOHO中國個招牌,過幾年變曬一棟二棟「環球大廈」,對SOHO中國刻苦經營多年的形象,可以好大破壞力,更何況大企業搵總部,大品牌租商舖,點會聽你支笛風花雪月,估計SOHO中國未來自己收租的物業,好可能要改用另一個招牌,SOHO中國甚至可能要改名,同以前自己的建築「SOHO屎」劃清界線。講咗咁多,即係話拆售寫字樓呢個商業模式,根本行唔通,SOHO中國今次「轉型」,其實只係逼上梁山,下回再續。
http://caijingcarefree.blogspot.com/
逢週一至五刊出
2 :
GS(14)@2012-08-21 14:41:06
SOHO現代城「現」曬「袋」(圖片: 紅猴股評)
建外SOHO
http://finance.sina.com.cn/focus/panshiyisoho/index.shtml
3 :
GS(14)@2012-08-21 14:42:27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 ... e&articleId=1996925
拖了很久, 又繼續為文章埋尾。首先講講內房的估值方法, 基本上都係 計 discounted cashflow, 跟據塊地成本估下利潤, 越平的地利潤越高。當中起樓速度相當重要, 好多內房都有足夠10年用的土儲, 班分析員會唔會將d 地當依塊2年後, 果塊3年後, 果塊10年後起? 我相當有保留, 我認為好多時土地利潤都被discounted 少了年期。再者, 佢地又有冇考慮到市場上有幾多建築工人, 有幾多project manager…肯定冇, 佢地係當全部內房同時跟佢自己既 time table 開工都唔會搶貴哂d 野咁黎做, 好unrealistic的一個假設。記住, 建築成本佔總成本超過一半, 宜家搞個40000億, 已經搞到四川建築工5000蚊一個月, 一齊開行馬力起樓仲得了? 不過你唔好理, 依個係遊戲規則。
.
係依個遊戲規則, 分析只有大吹水的空間, 土儲多d, 佢將15後才起到的樓discounted 兩年, 或將15年後既selling price 吹到天咁高就可以話NAV高d, 衰d 講句, 咪又係收齊貨歸哂邊就唱高d.
.
基本分析對「歸邊」概念通常都冇頭緒, 但總有例外。有比股價高少少的CB, 絕對是票房毒藥, 阻止人地收貨, 點解? 大家都會說, 股票是收集和派發的過程, 大戶低位收齊貨, 歸哂邊, 用少少本錢就可炒上, 然後才派給散戶。如果我是莊家, 我收齊之後炒上之後, 還未來得及派貨, 班友就行駛CB 沽哂貨出街, 散戶接到無力再接, 那我成手貨怎辦? 到時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風險和利益完全不對稱, 你做埋我果份都得。可換股債券持有人一般又不會早日行駛, 除了有債券利息收, 派股息仲可以減低換股價, 咁快行駛咪蝕章? 一這種股票, 一般很難突破CB 行駛價, 上個牛市見過不少這種例子。
.
講左咁耐, 心水清的應知我講緊Soho, 果28億$5.88的CB, 就係我講既票房毒藥。 咁點算? 點佢既基本因素真係比$5.88高好多先law。 睇下先, 你個equity 130億, 9個月先賣100億, 當你20% profit margin好唔好 (有LAT之後不易呢?) 150億/50億股, 3蚊多d, 係有少少土儲, 但貨唔歸在我手又點解要幫你吹水吹得咁大?
.
仲有一樣想講的就係佢既business model, 佢基本上係起寫字樓黎賣, 唔係租, 因為租務回報太低了, 都唔夠2%。唔知你地有冇做過生意, 或者搵office 過程有冇say, 搵office 是一件很麻煩的事, 一般人都係租唔會買。我生意好想加人, 或者生意唔好想減人, 如果想買埋隔離或者賣少少地方出去, 係一個以賣為主的商業大廈, 你話幾困難, 租既我要搬走, 花1-2日搞掂。買office 既都係好大既公司, 幾層幾層咁買, 再租少少 area for flexibility, 一個正經想做生意既人, 一定唔會想煩d 咁既野。或者係想炒, Soho的就是依個case. 同Soho 經常連埋一起的是山西煤老闆全部都要低價賣礦, 唔知潘生仲有冇能力不斷搵到人去買office黎炒呢? 香港都經歷過樓價飛漲期, 為何將一座office 分賣給無數小公司的business model 不能在此生存? 因為要搬走的transaction cost 實在太大, 大家夾錢翻新又太難。我唔認為這個咁奇怪既business model 可以長期work落去。
.
內房睇能力第一看後台, 第二看買地時機, 潘生去年揸住咁多cash 今年回暖先識同人搶貴地, 搶輸先去買爛尾樓, 價錢都不平了。你看看人家華潤置地, 倚住打5個守門員的優勢, 去年買的地是賣的8倍, 遠洋少一點, 但都有收穫。一個由11000點睇住恆指升到22000 點都還成手公用股的基金經理, 你叫我點比錢你管呀?
4 :
寧采臣(25759)@2012-08-21 16:20:403樓提及
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996925
拖了很久, 又繼續為文章埋尾。首先講講內房的估值方法, 基本上都係 計 discounted cashflow, 跟據塊地成本估下利潤, 越平的地利潤越高。當中起樓速度相當重要, 好多內房都有足夠10年用的土儲, 班分析員會唔會將d 地當依塊2年後, 果塊3年後, 果塊10年後起? 我相當有保留, 我認為好多時土地利潤都被discounted 少了年期。再者, 佢地又有冇考慮到市場上有幾多建築工人, 有幾多project manager…肯定冇, 佢地係當全部內房同時跟佢自己既 time table 開工都唔會搶貴哂d 野咁黎做, 好unrealistic的一個假設。記住, 建築成本佔總成本超過一半, 宜家搞個40000億, 已經搞到四川建築工5000蚊一個月, 一齊開行馬力起樓仲得了? 不過你唔好理, 依個係遊戲規則。
.
係依個遊戲規則, 分析只有大吹水的空間, 土儲多d, 佢將15後才起到的樓discounted 兩年, 或將15年後既selling price 吹到天咁高就可以話NAV高d, 衰d 講句, 咪又係收齊貨歸哂邊就唱高d.
.
基本分析對「歸邊」概念通常都冇頭緒, 但總有例外。有比股價高少少的CB, 絕對是票房毒藥, 阻止人地收貨, 點解? 大家都會說, 股票是收集和派發的過程, 大戶低位收齊貨, 歸哂邊, 用少少本錢就可炒上, 然後才派給散戶。如果我是莊家, 我收齊之後炒上之後, 還未來得及派貨, 班友就行駛CB 沽哂貨出街, 散戶接到無力再接, 那我成手貨怎辦? 到時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風險和利益完全不對稱, 你做埋我果份都得。可換股債券持有人一般又不會早日行駛, 除了有債券利息收, 派股息仲可以減低換股價, 咁快行駛咪蝕章? 一這種股票, 一般很難突破CB 行駛價, 上個牛市見過不少這種例子。
.
講左咁耐, 心水清的應知我講緊Soho, 果28億$5.88的CB, 就係我講既票房毒藥。 咁點算? 點佢既基本因素真係比$5.88高好多先law。 睇下先, 你個equity 130億, 9個月先賣100億, 當你20% profit margin好唔好 (有LAT之後不易呢?) 150億/50億股, 3蚊多d, 係有少少土儲, 但貨唔歸在我手又點解要幫你吹水吹得咁大?
.
仲有一樣想講的就係佢既business model, 佢基本上係起寫字樓黎賣, 唔係租, 因為租務回報太低了, 都唔夠2%。唔知你地有冇做過生意, 或者搵office 過程有冇say, 搵office 是一件很麻煩的事, 一般人都係租唔會買。我生意好想加人, 或者生意唔好想減人, 如果想買埋隔離或者賣少少地方出去, 係一個以賣為主的商業大廈, 你話幾困難, 租既我要搬走, 花1-2日搞掂。買office 既都係好大既公司, 幾層幾層咁買, 再租少少 area for flexibility, 一個正經想做生意既人, 一定唔會想煩d 咁既野。或者係想炒, Soho的就是依個case. 同Soho 經常連埋一起的是山西煤老闆全部都要低價賣礦, 唔知潘生仲有冇能力不斷搵到人去買office黎炒呢? 香港都經歷過樓價飛漲期, 為何將一座office 分賣給無數小公司的business model 不能在此生存? 因為要搬走的transaction cost 實在太大, 大家夾錢翻新又太難。我唔認為這個咁奇怪既business model 可以長期work落去。
.
內房睇能力第一看後台, 第二看買地時機, 潘生去年揸住咁多cash 今年回暖先識同人搶貴地, 搶輸先去買爛尾樓, 價錢都不平了。你看看人家華潤置地, 倚住打5個守門員的優勢, 去年買的地是賣的8倍, 遠洋少一點, 但都有收穫。一個由11000點睇住恆指升到22000 點都還成手公用股的基金經理, 你叫我點比錢你管呀?
同Soho 經常連埋一起的是山西煤老闆全部都要低價賣礦, 唔知潘生仲有冇能力不斷搵到人去買office黎炒呢? 小心香港偽豪宅呢
5 :
GS(14)@2012-08-21 16:22:12一個有錢無碇使,一個有把口吹到飛起,當然一拍即合,但是現在煤價跌成咁...哈哈哈
我覺得得把口無Q用,好難再呃到人,踏實做生意吧
6 :
寧采臣(25759)@2012-08-21 16:26:125樓提及
一個有錢無碇使,一個有把口吹到飛起,當然一拍即合,但是現在煤價跌成咁...哈哈哈
我覺得得把口無Q用,好難再呃到人,踏實做生意吧
聽聞而家大陸轉搞商業房地產, 供應噴井實無搵行, 佢同272個model都非主流, 地產股好難估值, 如果你覺得見底是旦買一間都一樣
7 :
GS(14)@2012-08-21 16:29:046樓提及
5樓提及
一個有錢無碇使,一個有把口吹到飛起,當然一拍即合,但是現在煤價跌成咁...哈哈哈
我覺得得把口無Q用,好難再呃到人,踏實做生意吧
聽聞而家大陸轉搞商業房地產, 供應噴井實無搵行, 佢同272個model都非主流, 地產股好難估值, 如果你覺得見底是旦買一間都一樣
買重債那些,管理層好少少就得...
8 :
寧采臣(25759)@2012-08-21 16:31:287樓提及
6樓提及
5樓提及
一個有錢無碇使,一個有把口吹到飛起,當然一拍即合,但是現在煤價跌成咁...哈哈哈
我覺得得把口無Q用,好難再呃到人,踏實做生意吧
聽聞而家大陸轉搞商業房地產, 供應噴井實無搵行, 佢同272個model都非主流, 地產股好難估值, 如果你覺得見底是旦買一間都一樣
買重債那些,管理層好少少就得...
3900同119 其實可以博下
9 :
GS(14)@2012-08-21 16:32:488樓提及
7樓提及
6樓提及
5樓提及
一個有錢無碇使,一個有把口吹到飛起,當然一拍即合,但是現在煤價跌成咁...哈哈哈
我覺得得把口無Q用,好難再呃到人,踏實做生意吧
聽聞而家大陸轉搞商業房地產, 供應噴井實無搵行, 佢同272個model都非主流, 地產股好難估值, 如果你覺得見底是旦買一間都一樣
買重債那些,管理層好少少就得...
3900同119 其實可以博下
我喜歡2777
10 :
寧采臣(25759)@2012-08-21 16:34:059樓提及
8樓提及
7樓提及
6樓提及
5樓提及
一個有錢無碇使,一個有把口吹到飛起,當然一拍即合,但是現在煤價跌成咁...哈哈哈
我覺得得把口無Q用,好難再呃到人,踏實做生意吧
聽聞而家大陸轉搞商業房地產, 供應噴井實無搵行, 佢同272個model都非主流, 地產股好難估值, 如果你覺得見底是旦買一間都一樣
買重債那些,管理層好少少就得...
3900同119 其實可以博下
我喜歡2777
我不敢買內房, 反而316那些有性趣
11 :
GS(14)@2012-08-21 16:40:1310樓提及
9樓提及
8樓提及
7樓提及
6樓提及
5樓提及
一個有錢無碇使,一個有把口吹到飛起,當然一拍即合,但是現在煤價跌成咁...哈哈哈
我覺得得把口無Q用,好難再呃到人,踏實做生意吧
聽聞而家大陸轉搞商業房地產, 供應噴井實無搵行, 佢同272個model都非主流, 地產股好難估值, 如果你覺得見底是旦買一間都一樣
買重債那些,管理層好少少就得...
3900同119 其實可以博下
我喜歡2777
我不敢買內房, 反而316那些有性趣
航運好多人盯,如果要買易升的2343和316真是最好
12 :
寧采臣(25759)@2012-08-21 16:43:16問題係要預備捱價因為唔估底, 之前36入40放因為無膽, 之後上50...玩週期同撈底其實好難的
13 :
GS(14)@2012-08-21 16:51:0312樓提及
問題係要預備捱價因為唔估底, 之前36入40放因為無膽, 之後上50...玩週期同撈底其實好難的
注碼要細囉
14 :
寧采臣(25759)@2012-08-21 16:55:5213樓提及
12樓提及
問題係要預備捱價因為唔估底, 之前36入40放因為無膽, 之後上50...玩週期同撈底其實好難的
注碼要細囉
我始終覺得, 今年股市(唔係實體經濟)會見底
15 :
GS(14)@2012-08-21 16:56:1614樓提及
13樓提及
12樓提及
問題係要預備捱價因為唔估底, 之前36入40放因為無膽, 之後上50...玩週期同撈底其實好難的
注碼要細囉
我始終覺得, 今年股市(唔係實體經濟)會見底
所以有錢一定要買股票
16 :
寧采臣(25759)@2012-08-21 16:58:1515樓提及
14樓提及
13樓提及
12樓提及
問題係要預備捱價因為唔估底, 之前36入40放因為無膽, 之後上50...玩週期同撈底其實好難的
注碼要細囉
我始終覺得, 今年股市(唔係實體經濟)會見底
所以有錢一定要買股票
不過無人信, 如把握身家可以升呢
17 :
GS(14)@2012-08-21 17:53:3616樓提及
15樓提及
14樓提及
13樓提及
12樓提及
問題係要預備捱價因為唔估底, 之前36入40放因為無膽, 之後上50...玩週期同撈底其實好難的
注碼要細囉
我始終覺得, 今年股市(唔係實體經濟)會見底
所以有錢一定要買股票
不過無人信, 如把握身家可以升呢
無人信我地先發嘛
財經CAREFREE - 順叔 SOHOHOHO中國(下) (2012年08月22日)
1 :
GS(14)@2012-08-22 16:54:13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18089&d=1825
上回講到,SOHO中國(410)拆售寫字樓,就算唔係賣次貨,旺地靚舖都會愈搞愈Cheap,生意模式冇可能持續發展,所以一件二件「當代建築藝術品」放返落袋「私人收藏」,打鑼打鼓要「轉型」收租。
唔知仲有冇人記得,十年前SOHO中國,曾經試過嚟香港上市,當日望過嚇呢粒「紅石」,已經深刻見識過SOHO中國主席潘石屹夫婦的神技,幾份推介資料,唔知有心定冇意,竟然冇乜點講到,究竟想賣樓定係收租,好似講到自己根本唔係一磚頭,而係一件藝術品,一年賺唔到1個億人仔,想集資兩個億美金,市盈率超過50倍,講緊當年中國海外(688)股價都係8毫港紙,個位數字市盈率,潘氏夫婦咁大食,唔使問阿桂,上市大計撻Q收場。
十年前的SOHO中國,真正可以拎出嚟吹的項目,只有兩個,一個叫做「長城腳下的公社」,一個叫做「SOHO現代城」。
前者係度假式酒店項目,當年主要用嚟招呼班賓架、芬佬及分析員,後者則主力賣住宅,在內地剛剛出現住宅「市場」的時候,氹到一班追求時尚的首次置業人士,兩個「招牌」項目,足以令SOHO中國的形象充滿無限想像。
從SOHO中國的吹水史及發展軌跡嚟講呢,講得好聽啲,叫做「以戰養戰」,未夠實力做資金回籠慢幾廿倍的收租地產,在過渡期散賣商舖寫字樓;講得難聽啲,叫做行到邊吹到邊,叫做「SOHO」,「SOSOSO」又得「HOHOHO」都得,賣點充滿彈性,賣「Small Home」唔夠人砌,轉賣「Small Office」,賣寫字樓都唔掂,就「轉型」做包租公。
公道講句,SOHO中國十年前唔肯「平賣」,之後幾年又撲到水喉繼續買地,除咗令機構投資者覺得自己有經營能力的吹水能力,選擇上市時機其實亦準到無倫,在2007年10月捲土重來,離恆指衝上歷史高位唔夠1個月,集資超過120億元,應該係內地地產公司的集資紀錄,不過吹水還吹水,交數還交數,SOHO中國拎住最大錢,賺錢能力唔好得過一間中小型內房股,舉個例,富力地產(2777)市值只係SOHO中國三分一,但過去5年,帳面盈利總和,卻等如SOHO中國的1.6倍。
SOHO中國吹到今日,終於要「轉型」做包租公,唔係話變就變,新鴻基地產(016)IFC及ICC兩個項目經營十年八年,先有今日成績,潘石屹指住SOHO中國的150億元(人民幣,下同)現金,話負債比率由20%,提高到30%,就有足夠資金完成「轉型」動作,借多幾十個億就可以將150萬方米的樓面變做一級收租物業?咪玩啦,SOHO中國「轉型」最大關鍵,查實係手上大約230億元的「發展中物業及持有作銷售用途的已落成物業」,即係一件二件已經拆散賣但未賣曬的「當代建築藝術品」,可唔可以在未來幾年套現回籠?屬未知之數。
賣寫字樓,照計唔受住宅市場限購令影響,換句話講,SOHO中國的「當代建築藝術品」賣唔出,反映炒煤炒礦炒舖的投資及投機需求已經大降,銀行及債市大耳窿唔會同你「SOHO」,SOHO中國盈利急降的話,借錢成本,分分鐘可能高過富力地產。
SOHO中國舊年的租金收入,唔夠一個億,但係「投資物業」的估值,又可以發水100個億,入帳變133億元,當佢真係買咗好多超級無敵霹靂黃金中心聖地,又當佢二百幾億元的「當代建築藝術品」可以成功套現,至舊年底,資產淨值都要232億元,同270億港元市值差無幾,講緊九龍倉(004)都要折讓30%,SOHO中國做商場寫字樓會好得過九倉及恆隆地產(101)?
或者咁講,吹水叻,唔代表本帳簿有好多口水,相信唔少人對SOHO中國的吹水能力佩服得五體投地,執行「轉型」計劃,及管理商場寫字樓的實戰能力,咪觀察嚇囉,不過呢,風筒始終係風筒,「長城腳下的公社」又好,「建築師走廊」又好,吹嚟吹去,唔識路搭的士,記住同個北京司機大佬講:「唔該去凱賓斯基飯店吖。」
2 :
GS(14)@2012-08-22 16:55:47
3 :
kobe bryant(28492)@2012-08-22 17:35:26立論: SOHO變身包租公非壞事 4,100
適中字型 較大字型 SOHO中國主席潘石屹市場推廣能力出色,有力推動 SOHO中國品牌。
我有一句投資座右銘:「買股票就是買人。」道理很簡單,我相信性格決定命運,而一家公司的個性,則由公司的靈魂人物決定。
今日想同大家談談潘石屹,一位做生意手法與眾不同的國內地產商。他任主席的 SOHO中國(410),是我記憶中唯一一隻,自上市以來長期持有淨現金的內房股。當幾乎所有同行都一窩蜂走去開發住宅的時候,他卻反其道而行,只專注於北京及上海的商業地產。
潘石屹推廣能手
當其他的內房大股東一心悶聲發大財,他卻經常在微博撰文、出版散文集、擔任電視嘉賓主持,甚至曾於2006年首映的電影《阿司匹林》出任主角,經常成為群眾茶餘飯後的談論焦點。
有人批評他四處招惹是非,等於不夠時間專注本業,對 SOHO中國的業務發展不利。然而,我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潘石屹是一位出眾的市場推廣能手,他很清楚知道自己在公司的最大價值,就是推廣 SOHO中國這個品牌。在高頻率曝光之下,潘石屹多次當選國內「地產風雲人物」、「地產10大影響力人物」、「中國最具影響力的25位商界領袖」,亦吸引了一眾年青創業者,購買 SOHO中國旗下的商業物業,開展業務。
早前,我到北京旅遊,順道走訪了 SOHO中國旗下「長城腳下的公社」。該商業地產項目由亞洲12位建築師設計,是中國第一個被威尼斯雙年展邀請參展並獲得「建築藝術推動大獎」的建築作品,亦被美國《商業周刊》選為2005年度「中國10大新建築奇蹟」。親歷其境的我,感覺似是過譽了,該項目得到的獎賞與讚美,只因包裝及市場推廣得法而已。
上周四, SOHO中國於中期業績發佈會上,宣佈集團將由原來的商業地產開發商,搖身一變成為包租公,消息出街後,投資者的初步反應負面。
我對事件的理解,是原先買入 SOHO中國的投資者,是認為集團是買賣中國商業地產的交易能手,左手入右手出,要求管理層賺快錢。現在 SOHO中國改變商業模式,原來的捧場客沽貨走人,可以理解。
揸實物業等升值
然而,我認為 SOHO中國的商業模式,現在才算終於走對了路。過去集團將大量的優質地段物業,於中國發展得最快的10年內,通通拆散變賣。但商業地產不同於住宅,地點決定了商業地產的價值,而優質地段的物業,卻是極其稀有不能複製的土地資源,賣一件少一件。何況國內房地產稅率過重,變賣資產的房地產商,等於同地方政府打工。
SOHO中國貫徹潘石屹靈活變通不拘一格的個性,扭轉多年來錯誤的商業模式,將手頭餘下150萬平方米的北京及上海商業物業,留為長線收租之用。
該批物業長線升值潛力龐大,不認同 SOHO中國新商業模式的舊股東唔識貨,給予投資者低位買貨的機會。
筆者客戶持有 SOHO中國
林少陽
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
本欄逢周三刊出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22/16624757
信邊個好?
4 :
GS(14)@2012-08-22 17:37:16我唔會信林少陽同一個推銷能手
5 :
GS(14)@2012-08-22 17:38:44我未見過一個識向公眾推銷的企業家做的生意是特別成功,你睇恆大個老總會唔會特登日日來寫微博?
6 :
GS(14)@2012-08-23 12:25:48小飛飛2012年8月22日 上午12:30
商業地產越黎越多對手,恆隆、新地、華潤、九倉、凱德...就連萬達、中糧都係唔係幾入流...一直散售開既soho成功機會係零。
順叔應該將個youtube link貼上老潘既微博,等大家開心下~~
回覆
回覆
順叔2012年8月22日 上午12:47
哈哈哈,零就可能過份咗少少;大陸好似睇唔到你管的
小飛飛2012年8月22日 上午1:00
oh...那太可惜了,若能流轉於微博,必火...
蝸牛2012年8月22日 上午10:37
轉型係正路,但係又真係吹得幾大,北京上海商廈租金回報有咁犀利?!
投資物業「發水」嗰100億,有80億係新買,應該有一半係堅啩;不過原本30億都發水50%,仍然好誇。
回覆
路過2012年8月22日 上午10:53
商業房地產做唔好,起完隨時變成垃圾...
富力北京都有個商場搞左好多年都搞唔起,亦有唔少其它既落成數年仍未能成功招商開業...
回覆
順叔2012年8月22日 下午1:45
婆毑數:
(1) SOHOHOHOHO話五年後,租金收入40個億,人仔,3釐好唔好,物業資產值1333億人仔
(2) 恆隆舊年中港收租29億,港紙,投資物業BOOK緊936億,3釐,最新PB大約1倍冇多冇少,市值1250億港元
結論:
潘石屹即係同你講,借多30億人仔俾佢,5年內佢可以變間恆隆出嚟,HO. HO. HO.
回覆
AM730讀者小張2012年8月22日 下午2:30
順叔...今次我唔幫你,因為恆隆上年年報因改會計年度,只計下半年六個月業績。29億只是半年租金收入ja...陳大叔自己講過內地既投資物業估值遠低於香港,只有租金收入10倍既估值...仲要講緊恆隆既租金溢利率高過8成...
估計香港20倍約600億,內地10倍約300億,連埋浪澄君臨及在建既國內物業,才有約1200億左近的資產估值...
回覆
回覆
順叔2012年8月22日 下午2:39
HMMM...你啱,等禾再計過條婆毑數...
回覆
AM730讀者小張2012年8月22日 下午9:46
Vincent睇好410,原因是睇好老潘:買股票就是買人。禾唔係幾同意。如果相信巴佬既買股票等於買生意,那人只是一盤生意的一部份。所謂水到渠成,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正如巴佬,生於美國,兼經濟起飛的大勢,正是天時地利人和的例子。又如保頓叔係歐洲識飛,黎到強國就謝哂。
睇到Vincent呢篇文章,若禾是其客戶的話,我會幾擔心...
當然股價超跌可以反彈,但買商業地產一定唔會揀410 law...
回覆
回覆
順叔2012年8月22日 下午10:54
唔同人睇同一個人,有唔同感覺,好正常者。
潘石屹在賣樓時的吹水能力及所形象,十年前可能仲「WOW」到人,今時今日,禾唔相信可以複製在收租物業,甚至好可能有反效果,吹咗十幾年,可能佢自己都唔為意,呢招已經開始破壞公司形象,賣寫字樓照計同樓價冇乜關係,點解全國幾億人將佢拍埋任志強一齊屌?
條婆毑數計少半年,衰咗,唔改了(好彩在報紙最後CUT咗),禾只係想當間舖咁,影張定格快照比較嚇,就當佢5年可以變半間恆隆出嚟,禾還是會「HOHOHO」他的...
小張2012年8月23日 上午1:09
過去幾年資源牛市,煤老闆財大氣粗又欠投資渠道,老潘吹水叻,就咁arc到一批人落嗒。由北京買到上海。但而加資源遇冷,兼夾不少租戶發現回報遠不如預期,被搵左大老襯,不再回頭。老潘發現自己吹到七情上面,老襯都不再落嗒,唯有告別散售。
日後搞商業地產,面對的客戶不再是可被愚弄既煤老闆,個個客戶眉精眼企,身經百戰,吹水作用是零。偏偏SOHO擺在眼前的商場往績慘不忍睹,日後客戶必更有戒心。
不過若未開發的地皮有極佳地段,或可招徠如太古或九倉等共同開發,或者還有點機會。自己開發營運既,好大機會搞到一鑊泡。
睇到老潘段片,不其然諗起阿嬌。
好傻好天真...
財經CAREFREE - 順叔 誰來買A股(上) (2012年08月23日)
1 :
GS(14)@2012-08-23 12:16:19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18142&d=1827
每逢乾溏,好似呢期咁,最好解決方法,就係開大市,內地A股唔識郁,H股都冇運行,講嚇阿公振極唔起的內地股市,順便講嚇啲A股ABC。
話說早排恆生銀行(011)入咗股的興業銀行,建議用50億元(人民幣,下同),在上海陸家嘴買物業做辦公室,消息傳出冇耐,有個私募基金經理,叫崔軍,發起小股東「維權」活動,寄咗封公開信俾大小傳媒,通知股東,否決呢單磚頭交易,因為興業銀行市值,已經跌破資產淨值,內地股市術語叫做「破淨」,認為興業銀行用50個億,回購公司股票,更有價值咁話。
呢位崔生,行為叫做比較出位,對上一次維權行動,包括在舊年反對招商銀行(3968)的供股大計,仲建議招行,向啱啱入咗股美國銀行的巴郡主席巴菲特出售新股,佢仲特登將入股招行又平又靚的建議書,掟咗俾股神。
至於包括興業銀行在內的內地商業銀行,早一兩年,先排隊完成一個二個的供股批股等行動,啱啱先所謂「擴股增資」,中國銀監會又話,要收緊資本限制,如果興業銀行轉個頭,以真金白銀回購自己股票,可能又俾人唱佢玩泥沙。
不過,對於崔軍的建議,大家又不妨諗嚇,國控企業,又真係好少聽到有回購股份,其他要動用阿公荷包、在淡市中常見的資本市場活動,包括私有化(講緊大股東買返曬啲街貨)、大股東增持等等,亦都相當少見。
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既然日日高呼A股抵買,但殘市中,最自然的購買力,在國企大股東身上唔係咁見到。
阿公下面班國企大股東唔出手,不過又四圍咁撲水搵新水喉射住A股,增加市場購買力新來源的工作,年頭做到依家都未停過。
近排A股最多人注意的開水喉新搞作,叫做「轉融通」,可以簡單理解為做孖展沽空(內地叫做「融資融券」)的中介融資活動。
阿公舊年搞咗間「中國證券金融公司」,證券行要大做孖展沽空生意,要向「中國證券金融公司」借錢,再借俾客仔,故叫做「轉融通」,其實變相由一個壟斷性的國控中介機構,做獨市生意之餘,又做埋監管機構,睇住孖展沽空呢類高危活動。
以阿公睇場的風格,沽空唔會放得太快,孖展可能放手多啲,聽講「中國證券金融公司」就快發債集資,開展「轉融通」業務,從初步集資額,可以約略估計到有幾多新錢,放數俾證券行做孖展生意,既係一條A股新水喉,又可以幫證券公司開多盤新生意。
至於另外一條水喉,打緊打工仔的主意,中國驚國企老總一手都係公司認股權,變得太資本主義、太追逐短期增長,唔係咁多國企央企的高層引入所謂的「股權激勵計劃」。
中證監最近就諮詢緊市場意見,容許上市公司的員工,選擇收股票,以代替部分薪金,上限係三成,交由託管金融機構,在公開市場,買入自己間公司的股票,作為長期持有。
講到可以為股市,帶嚟過千億銀的新購買力,不過,順叔唔係咁明白,中證監有冇諗過,打工仔真係對自己間公司啲股票咁有信心?
點解唔出咗糧之後,自己去掃貨,雖然都係冇折頭,但係最少冇禁售期限制,有少少頭,可能新例出咗之後,有公司冇錢出糧,可以大條道理以股代薪,焗班伙記收公仔紙。
中國仲有一條大水喉,叫做儲蓄,包括以萬億銀計的各種社會保險資金(唔同由阿公管理,到依家都冇講過未來會點用的「全國社保基金」),幾年前,上海社保案之後,幾乎全部放曬落銀行做定期存款收息,近排有跡象顯示,阿公會放部分出嚟投資在證券市場。
例如廣東省約有一千億元的社保養老金,已經試點式委託全國社保基金管理,最近國家審計局,就全國各地的社保資金,做咗個大起底,呢劑史無前例的大查數,可能係逐步放行的先兆。
下回再續。
財經CAREFREE - 順叔 誰來買A股(下) (2012年08月24日)
1 :
GS(14)@2012-08-24 10:47:24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18565&d=1828
上回講到,阿公今年落柯打要「提振股市信心」,但A股振極振唔起,中國證監會開新水喉包括孖展炒股,氹上市公司打工仔以股代薪,仲有準備放小小各項社會保障資金入證券市場。
另外一樣一路做緊的,包括加大QFII(合資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的投資額度及數目,搬外匯買股票,RQFII(人民幣合資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亦鬆咗章,放幾條水喉落香港的離岸人仔資金池,接駁入A股市場。
RQFII對香港散戶比較有影響的,包括未來可能會大量出現以人民幣計價的跨境ETF(交易所買賣基金),依家掛牌得此一間,叫做華夏滬深300(83188),而下個星期應該會有多兩隻,包括係易方達中證100A股指數(83100)同埋南方富時中國A50 (82822)。
睇呢幾隻ETF個名,幾乎已經知道係乜,發行人多數係容易攞到通行證的中.資機構,而ETF所追蹤的亦係主要A股指數,例如華夏滬深300,就係透過直接買入滬深300指數的成分股A股,達到複製A股指數升跌的效果。
在香港用人仔買賣的證券,始終冇咁方便,其實做多一個手續,都可能令好多散戶冇曬興趣。
例如,華夏滬深300上市成個月,到依家成交仍然算不上活躍,香港散戶熟口熟面,鍾意用港幣交易的安碩A50中國(2823),同樣係追蹤A股表現的ETF,而成交金額仍然長居十大,不過隨著A股跨境ETF的出現,有幾個必然出現的趨勢,大家可以留意嚇。
首先,例如A股ETF的發行人擁有RQFII的投資額度,可以真心白銀買入A股,而安碩A50唔係股票,散戶買咗,查實坐住一堆結構性衍生產品,先唔講技術細節,唔計作為發行人的歐資金融機構有幾穩健,安碩A50的交易對手風險亦較高,放長少少,安碩A50在以前旺市時高溢價的情景未來好難出現,競爭力亦會逐漸打折扣。
A股同埋H股,同股同權同公司,但唔少仲有好大差價,例如廣州藥業(874)A股股價,計埋匯率因素,等如H股的一倍,以前冇咁多QFII同埋QDII(合資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少數可以在中港股市行走自如,套戥AH股溢價的,只有社保基金同埋匯金呢類阿公基金,仲有就係國企的母公司,不過可能呢個行為嘅「政治唔正確」,一直冇乜人咁做,當大量跨境ETF出現之後,好多發行人及基金公司變相有咗套戥的能力,A及H股之間的價格差距,仲會收窄得更快。
人仔目前的升值潛力已經無幾年前咁吸引,若果純粹比較橙柑橘的話,估值極殘、冇爆煲風險又較A股有大折讓的H股,著數過A股ETF,又方便又唔使被人賺管理費;而冇咁方便的A股指數ETF,又著數過安碩A50。講咗咁多條A股新水喉,可能都係嘥時間,大跌市時候,最自然的購買力好多時來自大股東增持或者公司回購的最好時機,中證監月前都有「鼓勵」有現金有條件的上市公司回購,不過,國企當中唔見有乜動靜。
股市殘到無倫,大股東見到外人見唔到的價值,會索性成間上市公司私有化咗佢, 故此,在2002年底至2003年初幾個月,港股出現上市公司私有化的個案,仲多過新股上市的數目,望返轉頭,就係股市見底的一個重要訊號。
幾年前,中國移動(941)經建議回購一定數量的股票,中國石油(857)的母公司,同埋國企巨銀大股東的匯金,亦有作象徵式的增持行動。
但整體嚟講,國控企業甚少見到呢類動作,國企私有化的個案,更加絕無僅有,例如中國石化(386)下面養住一大抽乜乜石化,講私有化最少十年八年,香港亦有唔少殭屍級的紅籌國控資產,明明喺度獻世,大股東(即係阿公)都冇話做私有化。
國企私有化退市,可能涉及到國進民退的爭議,屬於極罕見動作,不過,公司回購及大股東增持,查實係最自然的市場動作,國企母公司大股東,既最瞭解A股公司的真正價值,理論上亦有雄厚資金增持,一個最自然的市場動作,一直未見出現,有可能本身亦係「政策市」的「政策」之一。
財經CAREFREE - 順叔 中信之本(上) (2012年08月27日)
1 :
GS(14)@2012-08-27 11:41:42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18729&d=1829
今期繼續悶,開中信證券(6030)。
早幾年大型國企排隊嚟香港上市,背後搞風搞雨的「造雨人」(Rainmakers),絕大部分係外資大行,中國土炮投資銀行,好似中金咁,最多掹車邊分嚇蛋糕仔。公司上市最根本目的就係集資,市儈啲講,投行賓架最重要任務,就係揀啱良辰吉日,在市場對某個行業最有興趣的時候,幫公司上市,所以大型國企嚟香港上市,多數都係一堆堆咁嚟,2005年金融改革開快車,國企銀行排隊落嚟,早幾年鐵路投資大熱,中鐵建(1186)同中鐵(390)等又係一堆堆咁上。
咁即係話,投行賓架應好識得選擇上市時機,為客戶帶來最大利益,某行業國企排隊上市,亦往往出現在國家政策最配合發展時機。好喇!輪到大型國控投資銀行自己要上市,理論上,阿公應該有好多政策支持股市發展,股市更應該係最旺最易搵錢的時間,不過啱啱相反,中信證券及海通證券(6837)舊年第三、四季以H股上市,先後撞正大跌市而撻Q,夾硬上市下,集資額大幅縮水,唔知道國產投行特別黑仔,定係班紅色賓架唔係好識判斷市場脈搏?通常一間公司上市,開頭一、兩年點都打腫塊面充肥仔,不過,中信證券都算幾失禮,舊年10月H股上市,2010年賺113億元(人民幣,下同),2011年叫做增長一成,賺到126億元,不過業績快報指,今年頭半年,純利跌超過兩成,純利22個億左右,A股到今日都水靜鵝飛,中信證券下半年點谷,怕且都要業績倒退。
美國及歐洲的外資投行,賓架出名人工好花紅高,不過有今生冇來世,市旺做到盡食得就食,淡市冇刁,炒人發大信封又唔會手軟,呢個投資銀行的正常生態,在中信證券身上亦睇唔到。
近兩年A股唔識郁,投行證券行得閒到數完手指數腳指,不過作為最大投行最大證券行,中信證券唔單止冇炒人,員工總數仲由2010年底的10,905人,增加到舊年底的13,260人,近七成員工其實係證券經紀,只係做出出入入買買賣賣的粗重功夫,理論上,「投資銀行」部門的賓架,先係為公司搵大錢的「生財之本」,亦係最高人工一班,中信證券H股招股書,冇披露投行賓架數目,但去年年報就講你聽,呢班「生財之本」的「人才」,仍然有743人,佔員工數目超過半成。
2010年,新股上市、批股同埋可換股債券發行,中信證券仲做到41單刁,去年跌到15單,涉及金額,即係承銷佣金收入,由1,374億元,縮水到450億元,投行部門收入由33億元,跌到唔夠20個億。
中信證券去年的「職工費用」,雖然按年大減兩成,到49億元,但如果剔除出售中信建投的影響,降幅僅約一成,估計當中好大部分因證券經紀交易佣金縮水,投行部門仲超高人工養住743個賓架。
中信證券企業融資(Corporate Finance)部,成年只係幫公司做到15單刁,賺唔到20個億,即係743名「高級賓架」,拉均之後,每人一年只係幫公司搵到260萬元,如果在歐、美投行,好可能超過一半要執包袱。
不過呢,呢班高級賓架,絕對唔係一個大信封加個實Q就可以請得走,甚至唔炒得。中信證券同你講,萬三個員工當中,以「專業結構」分析,投行及資產管理兩個「生財之本」大部門,都有七百幾人,做分析員的,亦有233人;以「學歷結構」計,有187個博士,近9,000個有大學學位;以「年齡結構」計,超過9,000人在34歲樓下,好多董事級的高層,都係四十未到的年輕「金融才俊」。
不過,種種結構,都解釋唔到,無論個市幾淡,業績幾差,中信證券都唔可以立亂炒高級賓架現象,因真正的原因,涉及中信證券核心員工的「政治結構」,亦係該公司真正的「生財之本」,下回再續。
財經CAREFREE - 順叔 中信之本(下) (2012年08月28日)
1 :
GS(14)@2012-08-28 14:24:10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18895&d=1830
上回講到,A股近兩年悶到出汁,中信證券(6030)「生財之本」的投資銀行部門仲有約743人,但平均每人在去年只係賺約260萬元(人民幣,下同),如果在歐美投行,已經豪派大信封。
或者中信證券據「專業結構」分類的743名投資銀行部門職員,大部分可能只係掃地阿伯,或者是茶水部阿嬸,除開條數唔係咁公道,不過呢,淡市炒人唔手軟呢個投資銀行的慣例,相信在中信證券唔係咁行得通。
北京基金界有個傳說,話如果以「政治結構」分類,呢間全國最大投資銀行的高級賓架當中,有百幾、二百個省部級的「官二代」,唔可以立亂得罪,所以請得入嚟,唔係咁易送得走。
老實講,歐美的投資大行以及金融機構,做刁咪一樣靠關係,都係咁做生意,打住官二代或富二代的招牌,特別搶手易搵工,加入投資銀行,打正牌物盡其用,靠自己「關係」幫公司攞刁搵生意,加入中信證券呢類國控投資銀行,賺咗係阿公的,大條道理,更加唔使怕被人話群帶關係幫外國人搵錢。所以中信證券請埋一堆內地官二代、富二代的傳說,可信程度應該好高。
搵個太子黨人物出嚟講嚇的話,不得不提中信證券董事局裡面,最後生嗰個,叫做劉樂飛,今年只有38歲,聽講就係中共政治局委員兼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劉雲山的公子,中央宣傳部又幾猛?唔使講咁多,劉樂飛在中信證券只係非執行董事一名,不過呢,呢位40歲未到的年輕金融才俊,同時貴為中信產業投資基金管理(中信產業基金)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中信產業基金下面幾隻做戰略投資的基金,最大嗰隻約100億元左右,唔算超大,不過夠威,聽講中信產業基金落咗注的公司申請上市,中國證監會好少托手踭(最近好似話唔係咁講)。
劉公子在2008年加入中信證券之前,仲威,在中國人壽(2628),官至首席投資執行官,講緊在A股最旺的兩年,睇住幾千億人仔的資產,劉公子走咗之後,國壽已經再冇咗「首席投資執行官」呢個位,對國壽有興趣,可能要留意嚇第二時,呢個筍位會唔會再開番,又請咗邊位猛人坐落去。
當然啦,金融世界,得就得,唔得就食「XX」,冇理由嚇嚇用年紀論資排輩,至於劉樂飛在國壽做咗兩年,亦做咗幾單刁,包括入股南方電網、廣東發展銀行及中信證券等,仲有投資VISA,講緊當年大市暢旺,股改期間好多蛤乸隨街跳,當市況唔係好掂,中信產業基金呢兩年就唔係做得特別好,部門員工約145人,於2011年,純利啱啱1億銀,平均每人幫公司賺幾廿萬左右,表現分分鐘仲差過二線證券經紀。
好似劉樂飛呢類「官二代」,既係中信證券「生財之本」,在旺市的時候,可以因為他和各種的人脈關係,帶來大量生意,不過,在市況逆轉證明神仙難求的時候,競爭力甚至可以差過海通證券(6837)等行家。
同時因為唔可以立亂炒人,未必能夠隨市場環境而調整成本,裙帶關係做得太出,分分鐘可以影響國際化步伐,例如啱啱收購回來的里昂(CLSA),如果夾硬搞整合,里昂啲員工可能雞飛狗走。
中信證券可以話係一間充分反映到國情的投資銀行,即係複雜到無倫,由真正的競爭力,到隱藏的政治風險,局外人好難睇得清楚,例如今年已經60歲的中信證券董事長王東明,在退休之後將會搞邊科、係咪安全著陸、跟住邊個頂上,可能都會帶來不明朗因素。
但少數可以肯定的基本因素,就係投資銀行監管較銀行更嚴厲,中信證券炒燶貨爆煲的機會相信唔會好大,可以當隻A股代用品咁買,依家A股好多人話平,只係相對2007年時不切實際的估值,好似中信證券咁,當年試過見約60倍市盈率,今日計埋A股在內,市值仍然過千億元。
即係話,該股2012年預期市盈率超過20倍,如果用2010年的純利238億元計算,市盈率大約有4倍至5倍,抵唔抵?好睇閣下認為最具「中國特色」的投資銀行,相對於其他嘅國際投資銀行,應該係有溢價定係折讓了。
而中信證券於本週四公佈中期業績,該股昨收報13.26港元,挫3.3%,而上週日公佈業績的海通證券,中期賺20.2億元,跌約9%,該股昨收市瀉4.4%,報8.91港元。
財經CAREFREE - 順叔 點金手指(上) (2012年08月30日)
1 :
GS(14)@2012-08-30 11:06:42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19212&d=1832
今期開惠理基金(806),又金錢之王又金手指,猛成咁,冇嘢做冇乜諗頭,最好用嚟比較一嚇,近幾年淡市之中,名牌芬佬幫客仔搵到幾多錢,對一間上市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東嚟講,惠理基金係「Value Partners」,定係「Overvalued Partners」?
一隻唔係面向散戶的基金,想兜到大客,就要扮上菜,最好就要保持一份神秘感,同凡人保持一定距離,所以好多基金公司,尤其係細細隻嗰啲,如果有個網頁,分分鐘只係一個招牌加一個電郵,衰咗都唔會被行家唱通街。
惠理基金係香港唯一的上市基金管理公司,要提供唔少公開資料以增加透明度,最啱俾散戶窺探一嚇平時神神秘秘的基金世界,唔買都應該埋去睇嚇。
惠理基金創辦人叫謝清海,早年做過財經記者,後來在Morgan Grenfell做港股研究部主管兼坐盤交易員,1993年同前期交所主席葉謀遵個仔,即係葉維義成立惠理基金,當時「惠理價值基金」,即係依家的旗艦基金,管理資產數額(AUM),只有560萬元(美元,下同)(約4,368萬港元)。
葉維義呢位新昌營造(404)系的富二代,咁多年以來,在惠理唔使點做,又係主要股東,當年惠理起家的幾球美金「Seed Money」,應該好大部分是來自葉維義呢位前行政會議成員。
至於謝清海,就要落手落腳「技術入股」,到2007年10月惠理基金在香港上市,惠理AUM已經增加到57億元,在14年的時間裡面,管理金額由1變1,000,就算可能上市前搵到水,谷大個基金,變成上市資產前的惠理基金,唔會太浪得虛名,嚿錢先會愈滾愈大,多客仔幫襯放錢俾謝清海去滾大。一間基金管理公司上市,查實係個兩面不討好的動作,賣平咗,行家可以質疑閣下判斷市況的眼光。賣貴咗,接貨者可能會話你搵笨,港股在2007年10月創下歷史高位,惠理基金揀正在股市最旺的時候上市,不過,全部都係賣舊股(即係話公司完全冇集資需要),出資幾球美金的創始股東,出貨套現幾百球,百分百點係石成金,不過,以當年的招股價,每股7.63港元接貨的投資者,到了依家已經冇咗超過一半,唔知道會否有人懷恨在心,唔再幫襯謝清海?定係佩服佢眼光奇準,放多啲錢俾佢打理?
惠理基金公司上市之後,謝清海除咗係基金的投資總監之外,同時戴埋上市公司主席兼大股東呢頂帽,身邊等佢創造價值的「Partners」,由基金客戶及創始股東,多咗一班小股東,處理客戶及大小股東利益最簡單的方法,就係坐埋同一條船,用股東啲錢去投資,呢種運作模式有一個,而且可能係最地球、最公道的一間上市基金公司,叫做巴郡,股神同你坐盤,而且唔收錢。惠理基金作為一間上市公司,基金客股及公司股東一間,唯一利益重疊的地方,只有惠理班芬佬的投資眼光,除此以外,客戶靠基金的資產升值,股東靠公司向客戶收錢,即係乜費物費,愈多愈辣就愈好。
至於惠理基金的主要收入,包括來自「首次認購費」及「贖回費」,即係一入一出的入場費及分手費,根據惠理基金當年的招股文件資料批露,即係2007年的收費水平,前者一般約為5%,後者則介乎3%至5%。
另外,就係「管理費」以及「表現費」,前者等如月費,每年最多約為2%,「表現費」同基金表現掛鈎,都係每年計數,最高可以達15%。好簡單咁計一嚇數,假設客戶幫襯落注100元,扣咗「首次認購費」之後,則變咗95蚊,一年之後,假設基金升值約20%,然後再扣除約15%「表現費」及2%「管理費」,投資者最後要贖回走人,再扣約5%「贖回費」,最終賺得幾蚊雞,基金公司未計成本,反而有約15蚊落袋。
買得對沖基金,只會一球球唔會一嚿嚿,亦好少頻密地出出入入,落注愈大,成本相對會變得愈細,上面呢條數,亦只係高度簡單化的婆乸數,好多技術因素並冇反映在內。
例如計算費用率的基數及年度化的資產值等,條數可係用嚟大約反映基金公司的收費模式,唔代表惠理基金客戶的真正買賣成本。
下回再續。
財經CAREFREE - 順叔 點金手指(下) (2012年08月31日)
1 :
GS(14)@2012-08-31 10:31:34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19564&d=1833
主要收入來自旗下基金,收取客戶各種收費,即是話,向基金客戶收取的費用愈多,股東愈著數。
2007年亦係惠理集團及旗下基金,成績最「靚仔」的一年,據該公司的招股文件披露,其基金管理資產(AUM)有57億美元(約444.6億港元),至同年12月底的全年業績時,已經增加至73億美元(約569.4億港元),全年平均股本回報接近130%。
基金客戶賺到笑,上市公司收入,亦按年增加70%,至25億元,當中超過20億元,其實係「表現費」,逾4億元則為「管理費」,當年純利亦升65%,至逾14億元。
惠理集團上市第二年,適逢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危機,環球股市均跌到一僕一碌,從其「贖回費」冇出現大升嚟睇,相信唔係咁多客仔走佬。
不過,該公司管理的資產,則大幅縮水至32億美元(約249.6億港元),而旗艦「惠理價值基金」更跌咗近一半。但該上市公司仍然可以收到超過3億元的「管理費」,同埋竟然都仲有近7,000萬元的「表現費」。
至於當年的純利就有6千幾萬元,派股息近9千萬元,竟然高過公司純利,在這風起雲湧的一年,大股東兼主席兼投資總監謝清海,人工為1.05億銀,佔整體員工薪酬的一半,賺多過上市公司。從惠理集團2008年最核突的成績表,可以見到呢間上市基金公司幾個特點,包括旗下基金表現幾差,只要客仔唔用腳投票出現贖回潮,上市公司就穩袋管理費。惠理基金作風相對穩健,主要資產「偏持長倉」,唔係槓桿槓桿再槓桿的對沖基金,在2008年呢啲百年一遇的股災大時代,可以繼續扮蟹坐貨。
仲有就係,謝清海持有惠理集團超過三成股權,未見有大肆減持股份套現的動作,不過,上市公司對謝清海嚟講,既收股息亦袋人工,係一個好重要的搵銀「Partner」。基金客戶幫襯得芬佬,最重要目的就係要想你幫他們的投資可以跑贏大市,否則,不如買盈富基金(2800)好過。
惠理集團指1993年成立的「惠理價值基金」,年度化回報率一定跑贏大市,因為好早已經在中國投資,內地經濟亦由世界排名第6,變到排第2位,回報好難唔靚仔。
不過,如果由2007年惠理集團上市作為分水嶺計的話,惠理集團旗下的基金經理,暫時未展現到跑贏大市的金手指能力。直至今年7月底,惠理集團所管理資產已達71億美元(約553.8億港元),同舊年底的數字相若,亦與2007年底的數字亦差唔多,即係話,該公司上市4年半,其實冇乜特別進步,用旺市及淡市的AUM來做比較,當然唔係咁公道,基本上可以假設,惠理集團的管理資產,原本市值縮咗水唔少,不過同時亦有唔少新客幫襯,所以AUM保持到咁上嚇大,但問題係,惠理集團現在的AUM成分,同上市之前有乜唔同?
上市之前,惠理集團除咗謝清海,只有10個基金經理,絕大部分都係九十年代初已經在惠理打工,之外仲約有13個分析員,成間公司總共有62人。
謝清海曾經話過,惠理集團投資團隊的座右銘係,「Small enough to be effective, big enough to be strong」,講緊投資團隊唔可以太多人,先至可以做到有效及靈活的投資決定。
呢個「小得有效大得夠撐」又合作十幾年的投資團隊,近年有幾個執行董事或高級基金經理已經離開,去到2011年底,惠理集團的員工數目,已經增加近1倍,至122人,員工數目急增,查實反映惠理集團的業務,相信已經多咗唔少雜嘜基金,例如收購內地的基金公司,又例如交易所買賣基金(ETF)產品,未來唔知會唔會出現面向散戶的基金類別,例如強積金,順叔唔敢估計。之但係,一個基金可唔可以兜到大客,好多時係靠口碑,惠理基金用於「分銷」的成本,於2011年大升超過六成,至1.7億元,同2007年的高位,已經相當接近,呢個分銷成本,查實可作為「Value Partners」呢個招牌的叫座力指標,真係多人幫襯,查實唔需要搵太多分銷渠道。
財經CAREFREE - 順叔 大話東北遊(上) (2012年09月03日)
1 :
GS(14)@2012-09-03 09:30:58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19729&d=1834
今期開恆基地產(012),借呢間在舊樓重建及新界農地兩大土地供應來源的大地主,大話南西東北,就香港房屋規劃政策最近的熱門話題,提供一啲非主流的思考角度。
一個政權通常去到黃昏末日,先會變成跛腳鴨,做乜都被人鬧一餐,特首梁振英掉轉頭,甫開波已經大把人插佢,局長級人馬有人糧都未出過就要辭職落台,管治班子做又好唔做又好、向左走向右走一舉一動最後結果都係萬箭穿心,最新宣佈的「梁十招」,唔使問阿桂,又廣被批評冇料到兼整色整水。
房屋供應涉及長線規劃,大家試嚇走上財政司長曾俊華個人網誌望望,呢位兩朝財爺,由07年當奴年代開始,大時大節每年每季都發出「樓泡警告」,講你知政府有幾關注樓市供求,又話會「採取必要措施」,不過只停留在寫網誌階段,之前5年曾蔭權政府做咗乜嘢,有眼睇,講到要掘地窿鑿岩洞,臨尾先話復建居屋、檢討土地供應,未有新供應出現,已經拍拍屁股走人,當奴「做好呢份工」的「老闆」,究竟係邊個,畫公仔唔使畫出腸。
政府7月中宣佈白表免補地價購買二手居屋的試行計劃,仲有增加青年旅舍的計劃, 8月又宣佈「梁十招」,推出多項當奴拒絕採納的中短期措施,不難理解,梁振英家陣四面楚歌,唯一可以攞嚇彩,仲有幾分「民意」支持的,剩低房屋政策,得就得唔得就……唯有更加肉緊。
房屋政策得閒講兩咀,講得好聽啲,就係「政策成熟一項推出一項」,不過同時予人杯水車薪的感覺,缺乏長遠政策視野,暫時睇,梁振英可能吸取咗當年董伯伯的教訓,97年7月1日就掟出「八萬五」政策,就職當日已經露曬底,結果被人追住打足咁多年,梁振英新班子一開波已經進入跛腳鴨時代,選擇開牌曬冷的時機要更加小心,例如「港人港地」的政策。
「港人港地」呢個政策口號,聽落好順耳,亦配合部分香港人近來拒絕融合的心態,不過亦可能係梁振英最捉蟲的選舉期票。所謂「港人港地」,望文生義咁去瞭解,講緊在賣地條款裡面,加上限制「非港人」購買力的條款,香港的地契,依家一批通常50年,政治上的50年不變,都只係此一時彼一時的權宜之計,半個世紀,經濟週期都唔知幾多個周天(即循環),在地契上將物業買賣限制訂得太死,萬一樓市大幅回落,想賣又搵唔到「港人」接貨,可能更加捉蟲。
如果將「港人港地」呢個政策,當成限制外國資金投資或炒賣香港物業,壓抑投機性的需求,又唔同講法,甚至唔需要在賣地條款搞咁多嘢,只需要透過行政措施或者稅務條例改變遊戲規則,好多國家都有類似的資本控制(Capital Controls),內地樓市調控的「限購令」就係例子之一,香港將地產剔除於投資移民投資計劃亦係例子之一,當然啦,如果梁振英推出類似的措施,限制非本地資金進出香港樓市,不難想像,可能又會被唱通街,破壞香港自由經濟的光環。
香港另一個熱門的房屋話題,叫做「劏房」,呢個辭彙出現之前,私人住宅市場的「赤貧」象徵,包括「板間房」,仲有「籠屋」,幾年前梁振英在探訪深水埗居民時,講過籠屋及板間房的存在,是香港房屋政策的「污點」。劏房講緊將一個住宅單位,合法或非法地劏成幾個具獨立廚廁的細單位,即係話,劏房的存在,查實為咗滿足對私隱有更高要求的社會階層,如果籠屋及板間房代表香港房屋政策照顧唔到最草根階層的需要,劏房的出現,即是話今時今日的香港樓市,連中產都開始「赤貧化」,咁就更加係污點中的污點。梁振英提出增加青年旅舍,以及「梁十招」有關「活化」工廈的建議,其實就係針對呢個現象,下回再續。
http://caijingcarefree.blogspot.com/
逢週一至五刊出
財經CAREFREE - 順叔 大話東北遊(中) (2012年09月04日)
1 :
GS(14)@2012-09-04 10:21:47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19909&d=1835
今期再講嚇香港房策地政的熱門話題辭彙——「劏房」,劏房的出現,查實反映今日中產開始貧窮化,特首梁振英上任兩個幾月,先話增加青年宿舍,上週的「梁十招」,再話要「活化」工業大廈做住宅,正正係針對呢個現象。
劏房有劏得合法與不合法之分,影響人命安全的,講乜都唔得,不過完全合乎法例的劏房,有價有市,要「Say Hi」的話,應該「Say hi to Uncle當奴」,要全面取締呢個香港樓市污點中的污點的話,應該先修改法例,准許在天橋底瞓街,或者在政府總部門口紮營露宿。
以前港英政府年代,寮仔部拆咗間木屋,會有徙置區或者臨時安置區呢類臨時房屋,順叔當年亦曾經住過,大部分粗口同埋性知識就喺當年公廁兩壁學識,不過,呢啲殖民地時代的貧窮圖騰,又點可以在回歸強國後的香港出現,所以最多好似前前朝董伯伯咁,「升呢」做「中轉房屋」,變相滿足對臨時房屋的需要。
到2012年的今日,更加唔可以同人講中產都被逼到冇瓦遮頭,唔通在曬咗太陽十幾年的西九乜乜文化區,搭幾萬個複式臨時安置區單位咩,所以依家見到好似石硤尾第一代公屋「活化」做青年宿舍,工業大廈「活化」成住宅,政策功能同當年的臨屋區冇乜分別,升咗呢咁解。
大眾住宅市場的房屋供應,需要時間規劃,例如學校及交通配套咁,住宅群唔係話變就變出嚟。如果純粹針對中產住屋貧窮化的現象,年輕單身人士流動性高、彈性亦高,好多人其實唔需要政府的長時間房屋資助,最多需要一、兩年有瓦遮頭的緩衝,香港搞到今時今日,政府查實都無謂咁要面,在新土地供應未能推出之前,應該在臨時房屋搞多啲新意思。
前朝當奴曾經放寬公屋的入息上限,將更多低收入家庭納入廉租屋的福利網,不過呢,復建居屋,好似係當奴「做好呢份工」的不成文「選舉承諾」咁,放寬居屋的入息限制,當然唔會出現在政策議題,「梁十招」最後一式「活化」工廈,隱約見到梁振英的居屋政策,將中產住屋貧窮化個波,擲向私人市場解決。
如果梁振英的房屋政策大幅左轉,照目前向左走向右走都被人鬧爆的討論邏輯嚟講,應該又會被人指佢搞福利主義,散盡儲備博取掌聲,如果「活化」工廈計劃,變相放寬法例容許大量合法劏房臨時性出租,唔知又有幾多人接受得到;如果係降低補地價要求,鼓勵工廈業主改建成為平價私人住宅,又唔知有幾多人會狂鬧政府又益地產商。
講咗咁多,查實想講一個最老土的道理,當年小學作文以及大學寫論文時老師教的,無論企邊一邊都好,正反論據都要諗嚇,好似新界東北的發展計劃,前日趕頭趕命趕稿,用咗呢個敏感話題,依家都有啲後悔,不過既然開咗頭,就繼續大話東北,提出咗啲非主流觀點。
其實最根本一點,如果增加供應係梳理樓市的王道正藥,開發新界土地,係增加供應的少數選擇之一,如果唔可以填海,又唔發展新界,唔通真係要好似當奴咁講,香港人要折墮到掘地窿鑿岩洞嚟住,市區土地就算仲有幾多公頃,終有用盡一日,始終要好似當年沙田及大埔咁,開發新住宅區域新市鎮,最正路睇,新界東北的問題,係點規劃,而唔係一切不變唔發展。
香港有正義傳媒話,開發新界東北係「割地」,如果純粹以陰謀論推算,順叔查實相信阿公諗住好似質澳門食咗橫琴咁,割幾忽深圳地俾香港,因為香港話五十年不變,不過冇講「香港」的地域不變,「割地」俾香港,之後仲一定有普選,因為唔係700萬人普選,而可能係1,400萬人普選,咁樣政治上仲實際,經濟上又可以為深圳土地增值,國際上仲可以同人講,香港一國兩制,拉動咗中國民主進程。
下回再續,繼續講陰謀論。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