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界沙龍紀要: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早期投資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4356529上週五的無界沙龍,堪稱是杭州本地早期投資力量的一次大匯聚,40幾位投資人,很多精彩觀點。
相對於杭州的創業氛圍,杭州的投資力量在國內不算突出,但是浙江人的創新意識和背靠浙商雄厚的資本實力,杭州的投資者正在崛起。
這裡,我們摘錄了其中的一些觀點和12樓的朋友們共享,文章信息量有點大,大家挑閒時慢慢看吧。
主持人章擊舟(和山投資):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要努力讓杭州也要成為主角 。 1、移動互聯網是一個時代,它有自己獨特的時代特點,創業的方向多,創意也相對較亂,而對於投資人來說,「投、融、管、退」這四個大的環節一直都是我們做投資共同的課題,今天我們投資人就聚在這裡探討一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早期投資。
2、.com時代的主角是北京、上海、廣州,我們只扮演了配角,事實上杭州是一個福地,我們今天所在的創業園也叫「福地創業園」,所以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要努力讓杭州也要成為主角。
3、移動互聯網是我們一次新的嘗試,相信大家也有一些困惑的地方。 早期投資是投人重要,還是投產品重要呢? 」投融管退「四個環節中,移動互聯網早期投資怎麼管?早期投資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或者說我們投資人除了錢還能給創業者什麼?我們自己有一個基本粒子基金,投小規模的,不超過50萬,我們除了出錢外,還給創業者提供治理建議,梳理戰略,以及下一輪融資。
李治國(阿米巴資本):O2O是一個很大的機會、做投資一定要樂觀 1、最近一兩年我們主要投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跟互聯網之間的隔閡不像是之前軟件與互聯網之間的那麼大。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盈利模式不同,軟件主要是2B,而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則都是2C。所以移動互聯網機會不像之前軟件時代的互聯網那麼大,現在基本上與互聯網連在一起,形成一個生態圈。
2、《創業家》有一期中專門講併購,是講各個大公司喜歡併購什麼樣的小公司,像百度,網易,阿里喜歡併購什麼樣的創業公司。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機會應該也在這裡。O2O是一個很大的機會,但很難,要落地推,但這恰恰也是創業者的機會,因為大公司不想做,他們希望人均產值大,因而不願意公司有太多的員工去落地推。O2O的創業規模可能不大,但不代表產值沒有那麼大,畢竟每個行業都是幾千億幾萬億的市場。
3、我們投資人要相信中國十幾億人,互聯網會越來越開放,做投資,一定要樂觀,否則就去買阿里,騰訊,百度的股票。我現在就是把一部分錢買投到小創業公司,另一部分買大公司股票,這樣有保障。我們投小創業公司,不知道能不能上市,但至少知道可以被併購。
文本(盈開投資):以創業者的心態做投資 1、今天下午我參加的事正和島的會議,裡面有200多位傳統企業家,會議的主講嘉賓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李博士因在09年預測了2013年的經濟震盪而名聲大噪。會議的主題就兩個字「危機」,而我們今天一直提到最多的卻是「機會」兩個字。傳統企業和互聯網創業者已經形成了兩種不同的力量。一方面傳統產業的從業者正在積極擁抱互聯網,另一方面互聯網的創業者也要更加融合到線下的產業中。線下企業如果僅僅把互聯網等當成工具而不是思維方式,抱著「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想法,是不會有突破的。
2、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是一場大的變革,但這場變革是有窗口期的。我們更看重用移動互聯網改變傳統產業的創業項目。這裡面蘊藏著巨大的機會。
3、投資人和創業者一定是朋友關係。我們搞B座12樓這個公眾微信平台,就是希望自己能夠深入下去,把12樓當成一個創業的平台,在這個過程中才能真正體會到創業者的甘苦,以創業者的心態去看項目,這樣才能更加理解項目,也能更快地提升自己。
4、投資是一項綜合的能力,作為用心的投資者,對項目的認知能力其實是差不多的,重要的是錢的性質和背後的對沖機制在發生作用。
樓軍(阿里資本):移動互聯網不是一個行業、一開始就想賣掉的創業公司難成功 1、百度是搜索引擎,但移動互聯網沒有搜索模式,所以百度的搜索傳承不下來,百度是正在漏水的巡洋艦。
2、實際上移動互聯網不是一個行業,傳統上有多少行業,移動互聯網就有多少行業。移動互聯網流量很高,但形成不了盈利。移動互聯網大部分還停留在工具上,它只會給行業帶來靈活性,但不會帶來真正的幸福感。在淘寶上買一件衣服便宜很多會給消費者帶來幸福感,但將移動互聯網作為工具使用並不會帶來類似的這種幸福感。
3、移動互聯網在兩年以後行業格局基本上就成熟了,這兩年還能投,但再過幾年要做投資就要打破移動互聯網,重新審視傳統企業和行業,醫療信息化,農業也會信息化。
問:投移動互聯網的怎麼退出?是要抱著賣給阿里和騰訊的初衷嗎? 如果計劃被收購,要看幾家大公司的基因,這幾家公司一定會看缺什麼它才會去收購什麼。例如,騰訊內部從上到下都是產品經理,他們做出來的產品確實讓人驚訝,但不能做出大集團的東西,因為內部是PK的氛圍不是合作的氛圍;再如,阿里它不是一家企業,而是一個平台,它對外面的產品和團隊都很開放的;還有,百度技術特別好,它的搜索引擎是有其算法的,高技術,但它的產品跟不上用戶。所以要看他們缺什麼,另外還要看他們以後想要做什麼。例如,阿里現在想做落地的事情,但這件事情不可能靠它自己來做,就要借助於外部的力量,這就是小創業公司的機會。
其實不建議創業公司一開始就想賣掉,否則產品會做變形,產品做不出靈魂,很有可能還沒有做到被收購的那一天就被對手打敗了。
柳陽(鼎聚投資):手游最好的機會在今年
我們從去年10月開始創辦了一個工作室,專門投頁游,手游和運營平台,一開始打算基金對半投頁游和手游,但從今年2月份開始頁游項目基本上找不到了,儘管目前手游競爭比較激烈,但仍然是創業的藍海,手游最好的機會也就是今年。
另外,我們專注投一些跟硬件交互的項目,設備接入互聯網是個趨勢,這樣的項目創業門檻相對高,但比較冷門, 實際應用並不普及,卻也有屌絲逆襲的機會。
康偉(華睿投資):邏輯講清楚、LP不是問題 1、這一兩年,移動互聯網是一個快的節奏,我反而用慢的節奏去看,站外面,站得遠一點。唯有互聯網是真正反映市場,是創新的市場力量,過去十年,除了互聯網,都是國際名吹,只有互聯網是靠智慧,這就是機會。曾經的《大國崛起》風靡一時,最近的《舌尖上的中國2》已經達到了8千萬的收入,這就是市場化的力量,而不是市場的力量。投項目不必太看盈利,而是看發展趨勢。
2、關於基金設立時就與LP規定好退出方式等一系列問題。把邏輯對LP講清楚,另外移動互聯網投資時,項目不能很輕,要落下來,不能漂在上面。其實LP也在進步的。
李先文(浙商創投):注重傳統企業與互聯網相結合的項目,"幫忙而不添亂" 1、我們在坐的做投資的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治國為代表的從創業轉型出來的早期投資者,另一類是從PE轉型到早期再轉型到天使的投資者。浙商創投就是在2011年開始轉型,2012年成立浙江天使會這個早期基金,其中的LP絕大多數來自08年的海豚基金,用盈利轉為天使基金,通過這種方式轉型,LP和基金的承受風險能力也都強。
2、移動互聯網項目有兩大類:一類是純互聯網行業,2C的多一些,這類項目一般現金流差,整個盈利模式不清楚,但如果結合創業者自身的行業背景,例如目前我們最熱衷的項目:移動醫療,商業模式較為清晰,不是作為將來的併購項目,而是可以成長為大企業,之前也有基於PC互聯網獨立成長上市的企業,這些都是基於傳統企業的PC互聯網化,在移動互聯網裡也一樣。另一類是互聯網金融,資源是基於銀行體系的,同樣可以解決現金流和商業模式的問題。我們不能把眼光全放在純互聯網項目,而是要有傳統企業與互聯網相結合的。
3、我們投後有個管理原則,"幫忙而不添亂",是按需服務。對於創業者他們主動詢問的問題,我們給予建議,這沒問題,另外創業者是行業專家,我們是擅長資本,在這方面可以互補,但投資人不能成為一個管家婆。
陳秋東(賽伯樂投資):早期投資挑戰很大,投互聯網企業,一要武裝自己,二要積累資源 1、目前準備組建一個電商基金,3個億的規模,是服務於義烏小商品的。我們在投資中更多關注實業為主,對於看不到盈利模式的移動互聯網項目,我認為投資是為了賺錢,而企業不賺錢,投資者怎麼賺錢。這也是因為我們管理的人民幣基金風險承擔程度低,另外互聯網創業者都很聰明,而投資者在行業裡時間不長,可能也看不清人,所以人民幣基金不做這方面投資是可以理解的。
2、但目前很多實體公司也在注重這個方面,把互聯網和物聯網當作工具來使用。我們在移動互聯網起步較晚,不能只重複別人的,所以要先進行梳理。我們有相當一部分的LP也支持我們這個方向。早期投資挑戰很大,模式和退出都不清楚,估價很難估,人又很聰明,所以投互聯網企業,一要武裝自己,二要積累資源。
3、一個公司的成功也與股東結構有很大關係,與知識結構有很大關係,我建議我們投移動互聯網類要抱團,要合作,一起降低風險,沒必要來搶項目。
汪軍(經緯杭州):投資決策尊重一線投資經理、討論不可能比討論可能更容易 1、在做早期投資時,很多都是未知的,有經驗的人會知道什麼是不可能的,但不知道什麼是可能的。針對什麼樣的決策是正確的,到底是戰鬥到第一線的人重要呢還是老大重要呢?我們的想法是戰鬥在一線的投資經理可能研究一個項目花費50小時,而老大只花費幾小時,所以我們比較尊重一線投資經理,但沒聽說過「一票同意權」的說法。確實有這樣的情況,如果幾個同事都同意投某個項目的話,即使老大反對,項目可能會繼續討論的。
2、最近不停地聽到移動互聯網、云、物聯網、車聯網、大數據等概念,移動互聯網被主題化。而且最近硬件也很熱,但移動並不等同於互聯網,移動在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行業的改變。這些概念的交錯與每個項目接觸時都不一樣,要具體到行業,例如電商,教育,視頻等。比如醫院信息化的項目中,醫院可能比政府還難搞定,這才是難點。落腳到什麼樣的項目適合什麼樣的投資機構投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話題,不確定什麼是可能的,我們可以一起討論什麼樣的案子是不可能的。
何一兵 臉臉會網絡 從95年開始做互聯網,互聯網就是把線下的東西搬到線上,而移動互聯網是反的,它是把人搬到下面,移動互聯網使得沒有online和offline的界限了。所有的行業都可以跟移動互聯網連接起來。臉臉就是基於現場的社交,移動互聯網是個顛覆,它的遊戲規則跟互聯網很不一樣,移動互聯網不光是顛覆傳統企業,而是顛覆互聯網,而其實一些大佬還是用互聯網思維做移動互聯網。
蔡華(盈開投資):B座12樓是移動互聯時代的早期投資方式 1、B座12樓的起源其實是文本首先在朋友圈裡發表了幾篇感想,被LP和朋友看到說:「認識你這麼多年,沒想到你對問題的思考這麼有深度」。這時我們就發現酒香也怕巷子深,特別是信息爆炸時代,更要發出你的聲音。正好自媒體開始熱起來,我們很自然的採用了自媒體的方式進行傳播。我們一開始說到10月份達到2000粉絲,可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超過這一目標,目前已經有2萬多粉絲。而且 B座12樓的 文章在網上各個媒體平台被爭相轉載,我們思考之所以擴散很快是因為我們的文章接地氣。「白天看項目、晚上寫文章、週末搞活動」已經是我們目前的生活狀態,也是我們能保證一天一篇原創文章的素材源泉,這是專業媒體人所缺少的。
2、B座12樓實際上就是一個移動互聯網的創業項目。利用online的公眾微信抓創業者流量,為offline的項目投資帶來項目源和判斷基礎。在按行業辦了多期的創業沙龍活動後,希望將B座12樓變成杭州早期投資人共同的平台 ,所以舉辦了這次的投資者沙龍。
成功學是企業互聯網化的死敵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4337541最近B座12樓的無界沙龍一直在探討的是,O2O在各個行業發生和應用的可能,從汽車、餐飲、旅遊、教育,到嬰童、toB、金融、醫療健康等,凡是與我們生活相關的領域,都有可能因為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大數據、云計算的出現而改變。
這個認知在互聯網從業者這個層面已經成為了共識,更可喜的是,很多在上述這些領域的傳統從業者也開始認識到了移動互聯網對他們所在行業可能形成的衝擊,並開始主動尋找解決方案。
在前面三次的「車後市場、餐飲、旅遊行業」沙龍中,每次都有不少的線下企業報名,旅遊行業沙龍更吸引了洛陽市一位主管信息化的副市長專程趕來,可見移動互聯網的衝擊力。
之前有業內朋友在爭辯,到底是互聯網從業者更有可能改變傳統行業,還是傳統行業的從業者更有可能用互聯網的方式實現自我革命。我覺得兩者都有可能,但是這兩種類型的人都需要對自己的認知方式進行改變。「全盤西化」固然是幼稚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方式也同樣很難行得通(具體可參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輸入29即可)。
輕重相宜,將互聯網的思維方式融入到產業經營中,說說容易,真要做好,難度不小,但不管怎麼樣,核心是思維方式的互聯網化。
這兩方面的結合,我們已經有幾個案子在嘗試,目前效果還不錯。但更多的產業從業者,即使有自我變革的意識,卻囿於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和路徑依賴,而難以在這波浪潮中有所作為。
最大的問題是,他們是被成功學洗腦成功的一群人!
成功學的核心邏輯是捷徑和技巧,它要教會你的,是一條你還沒有發現的抵達目的地的隱秘通道。
成功學的核心思想是「人定勝天」和意志決定一切,它和我們傳統的黃道玄學一脈相承,開天眼、通任督二脈,人就能夠即刻昇華為半神,從而統御一切。
成功學以目的為導向,只要能夠達成目標,手段並不重要。你說企業家要有底線,他說成功的企業家不是都有原罪嗎?你說這些手段可能會傷害到用戶,他說,企業存在不就是要賺錢嗎?
當然,現實中的企業家並不會表現得這麼極端,但成功學的普及程度絕對不可小覷。他們取得今天的優勢,肯定是因為他們擁有良好的企業家素養,你總是可以在他們身上看到抱負、勤奮、聰明、冒險、果敢、知人善任等等這些要素,但是,你很難在他們身上看到把用戶當親人,把用戶體驗當最高原則的互聯網思維。試想,有哪一個傳統企業家會「為了挑一張壁紙,看100萬張圖片,花100萬買一張壁紙」。雷軍的說法可能有誇張,但沒有這份對用戶體驗的極致追求,就不會有小米手機的神話。
互聯網思維是以給予、分享和互利為出發點的,它通過解決用戶痛點、消除用戶癢點來實現自身價值,無論是信用卡還款管理還是用藥助手這樣的應用都遵循了先給予後獲取的邏輯。最近看到有涉足家政服務的互聯網公司,用給保姆發智能手機的方式獲取用戶,這就有點燒了。
總之,成功學要的是攫取,互聯網講究的是分享,兩種商業邏輯,往大里說,他們對應的是兩種商業文明,是死敵。
說說「創業導師」這事兒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4301986上週五,我以「創業導師」的身份參加了IBM舉辦的Smartcamp在杭州的比賽。通過一個上午的時間,在優化方案、激發創新、整合資源等多方面,為杭州賽區前五強創新企業做封閉輔導。
我是不太同意「創業導師」這一稱謂的,「導師」意味著雙方在資歷上有很大差距,創業者可以尊稱你為導師,但我們自己千萬不可以導師自居,除非是在面對很沒有創業經驗的大學生創業團隊的時候。如果在你投資的項目上,你都可以扮演導師的角色,一方面說明創業者也太弱了點;另一方面,你也太把自己當根菜了。
創業這事注定是孤獨的。因為創業往往是要解決一個在細分市場中少有人觸及的一個市場痛點,既然是少有人觸及,就需要創業者和團隊憑一己之力摸索和尋找。
另一方面,即使是在一個相對成熟的市場,也並不意味著你可以參照別人的方式來運作。每個企業每個階段面臨的問題都不一樣,因為每個企業和每個企業家的資源稟賦都不相同,很有可能對你很難的事情,換了別人就輕而易舉。反過來也一樣。
第三,企業家要做的事情其實只有一樣,那就是決策。小到辦公場地的選擇,大到投資、用人,最終都需要一個裁決人,有一句話叫做「聽多數人的意見,和少數人商量,自己做決定「,所以,在最終的決策上,是沒有人可以幫你的,我們說有些創業者優柔寡斷,就是指他在決策過層中的首施兩端猶豫不決,以致貽誤戰機動搖軍心。但是再果敢的創業者,在面臨重大決策的時候,也會面臨痛苦和煎熬,因為所謂重大決策,往往不是顯而易見的,創業者看到的所謂機會,也無非是發現了一些相關性但不會有明確的答案。
如果說創業導師指的是「朋友」和「參謀」的意思,那麼,其實每一個創業者都需要這樣的「導師」。我們投資者還得努力成為這樣的「導師」。
回到SmartCamp 話題。
SmartCamp 是IBM 專門針對創新企業舉辦的全球性活動,每年在許多國家舉辦創業家訓練營,全世界範圍內尋找智慧火種。各國優勝團隊由IBM 公司提供全程資助,在美國總部進行SmartCamp 年度總決賽,並推薦世界級的投資方和導師資源,幫助企業迅速成長。
我建議從事IT研發或者行業IT解決方案的初創企業可以關注這個比賽。
通過這次跟創新企業的溝通輔導,這些杭州賽區前五強企業目前碰到的問題,有幾點感觸和建議和大家分享下:
第一、創業者需要導師。創業導師在硅谷是一個非常成熟的機制。為什麼硅谷的很多人,比facebook的扎克伯格、google的布林和佩奇,都是還沒畢業就創業,他們能夠在經營和管理上都做的風生水起,背後都有一到兩位導師在起作用。Facebook的第一位大陸籍員工王淮在他的《打造Facebook》一書中,專門有一個章節寫到了硅谷的導師制。Facebook之所以成長很快,固然小扎很牛逼,但背後的Mentor的作用也不可小覷。在創業公司的發展過程中,這些人能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只不過新聞媒體喜歡追逐奇蹟,因此很少去報導這些Mentor。原因很簡單,如果大家知道少年英雄原來有這麼多Mentor在幫他,那故事就不夠傳奇了。
如今的創業者,光靠自身的力量往上走,一定是件非常難的事情,創業初期,資金緊張,資源有限,不容犯錯。簡言之就是試錯成本非常的高,一旦走錯一步,你就會和你的偉大夢想一起墜入谷底。這時如果一位導師能給創業指明一個方向或者推薦創業者需要拜訪的專家,風險就大大減小了。拉住能「讀懂」企業的風險投資,儘量主動出擊,不要怕idea被洩露,主動交流,會發現收穫的更多。閉門造車,可能「車」已經不適合時下的市場需求,甚至有些idea在現實環境下毫無「生還」的可能,你還在那邊埋頭苦幹,就太犯不著了,這種情況正應了那句古詩,「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這次輔導當中,就有一家企業之前都沒有接觸過風險投資,在和導師們交流之後,懵然覺醒,嘆道:「創業三年,今天才發現所做的事,還有那麼多之前從未考慮到風險。」創業路上,要主動找一些導師來幫你一程。
第二、要學會捨棄。企業產品每一個功能都如創業的自己的小孩一樣,彌足珍貴,也因此總是不捨得棄除其中任何一項。對於自己開發的產品,如果初期就是完美的是最NB的,那麼企業早就做大,對一個軟件企業來說,你想呈現給用戶最直接的是什麼,那就以最簡單的方式呈現給用戶,而不要假定一些有的沒的可能用戶可能需要的功能,會耗掉你的精力,得不償失。又要把「雷布斯」的「極致、快、口碑」搬出來了,最能代表企業的是什麼,將其做到極致,快速鋪渠道,最後口碑自然而然會幫你搞大。
第三、頂層資源可遇不可求。在問到一家企業最需要什麼的時候,他告訴我,他最缺頂層資源,沒理解啥叫頂層資源,是不是自上而下的資源?其實誰不缺資源呢。很多偏執的創業者會給自己預設一個無比巨大到虛無縹緲的前提,有了這個前提就能如何如何;也有很多人把這個前提設置為錢,要是錢真能解決這麼大問題,我幹嘛投你,自己幹不久得了?我們誰都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想想所謂的頂層資源為什麼要找你。
創業最忌幻想了,我們微信後台經常會收到一些幻想狂性質的計劃書,讓人好氣又好笑,這些人可能是武俠小說看多了,一天到晚幻想著如張無忌跌入懸崖,一下學會了九陽神功,郭靖喝了梁子翁的蛇血,功力大增的奇幻故事。
第四、創業需要氛圍。創業企業,創業地點很重要,需要找到一適合自己創業氛圍的城市。做互相網,無不外乎上海、北京、杭州、深圳。這次有一家軟件企業,創業地點在一個中部地區,在自己的城市已經是佼佼者了,和導師們一聊,才發現自己所發現的「創業金礦」,在上海、杭州都有類似企業,而且團隊更為優秀,發展更為迅猛。創業企業需要被緊迫感,而這些互聯網創業的城市,信息更豐富,更有壓迫感,更能被競爭者逼出潛力,逼著創業者快速迭代開發,逼著其練好內功。
第五、輕重結合,接地氣。輕重結合,互聯網創業企業資產都比較輕,投資的風險也大,所以盈利模式就是企業最重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謂的接地氣。有清晰的盈利模式,有變現通道,是這類企業生存的重中之重。如果連自己的盈利模式都沒想好,或者說沒有盈利模式,那就是說找不到投資人,就差不多等死了。這次有個項目是做移動端社交的,明擺著短期內不會有盈利模式,我就問他,社交應用是不是得有個500萬用戶才有價值,請問從0到500萬之間有哪個投資人願意陪你一起走?社交者東西還不僅僅是用戶的事情,關鍵是它在我們的需求層級中太高了,不痛也不癢,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好的。反正我個人是不太喜歡這樣的項目的。
以上是我在這次IBM Smartcamp活動中的交流所得和一些感觸,希望能給創業的朋友一些借鑑。
流量生意新玩法(下):從中看趨勢、樓友觀點互動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4367779考慮到很多朋友的期待、以及時效性,昨天先發了週五「B座12樓」無界沙龍的紀要。今天接前天《流量生意新玩法(上):線下抓流量、線上去消費》一文,再展開談談。從這個創業案例,也說明幾個趨勢:
1. 線下廣告模式也將從品牌向交易傾斜互聯網廣告目前主要的模式有CPM按展示收費 : 主要是門戶網站的廣告,CPC按點擊收費 : 百度的主要廣告模式,CPS按銷售分成:蘑菇街等的模式。從廣告效果看CPS肯定是趨勢、也是商家最不心疼的廣告支出,但CPS模式就要求廣告更精準,這也是大數據重要價值的一部分。移動互聯網的屏幕特性,決定了CPM模式很難,所以移動廣告模式一直沒有大的突破。但移動互聯網的人機對應、位置信息、碎片時間、用戶規模等非常具有殺傷力,給大數量和CPS模式帶來新玩法。
分眾媒體的成功,造就了一大批跟隨者,加各種類型的雜誌也層出不窮。許多廣告主資源反而顯得更為珍貴,有資源的廣告銷售人員在市場上非常吃香。許多雜誌發行量只有幾萬份,但整個運行成本倒也不低,如何能一年收到幾百萬的廣告費是個大問題。所以這些傳統媒體也在尋求新的收入來源,引入CPS對其來說嘗試成本非常低,多印一兩頁而已。相信以後像機場、高鐵上的雜誌會向交易型轉變。
2. O2O機會無限,新玩法:線下抓流量、線上去消費我們理解的O2O,就是用互聯網技術或思維去幹傳統行業或實體線下的創業項目。目前O2O的項目玩法都是,線上抓流量、線下抓收入。項目模型很簡單,即通過互聯網免費產品吸引大量的用戶,有了龐大的用戶基礎後,再從這些用戶挖掘商業價值,如提供增值服務或增值產品。這個模式一是要短期裡積累龐大的基礎用戶,二是要提高用戶轉化率。比如春雨掌上醫生,免費用戶達到一定數量後,提供收費電話問診服務。這種方式從線上對應線下商業,也只是剛剛開始。誇張一點說,線下有多少行業,移動互聯網就有多少創業機會。
前文中的這個項目案例,思維是反向的。我從線下抓流量,讓用戶到線上去消費。首先是利用了移動互聯網的特性,將物理場景應用到位。其次,線下的流量更為廣闊,人一天在線下場景中的時間肯定大於上網時間,商家們沒有必要再去搶用戶在網上的時間了。最後,跳出傳統互聯網的模式慣性,用移動互聯網的思維來創業。很多移動互聯網用戶,都從來沒用電腦上過網,或者只會通過導航網站看新聞。這類用戶的行為模式完全不一樣,不能用以前的思維模式來推演。不妨試試新玩法,說不定有驚喜。
~~~樓友觀點~~~~~上一篇發出後,很多朋友發來精彩評論,這裡摘錄部分觀點,同大家分享。
@kongbob關於這個模式中,線上電商的營銷成本會不會太高?1:線下商家只是提供了一個場景,可是每單獲取的收益很高。這是計算在線上商家的營銷成本裡的,還和銷售量線性掛鉤。2:創業者提供技術和服務,那麼收取的佣金分成想必也不會低,這一部分也是算在線上商家的營銷成本當中。3:雖說將線上商家類比為商品廠家,可他畢竟不是原廠商。相較於從前,這樣整條線拉長了兩倍。這樣的商品售價會有誘惑力麼?線上商家的利潤能得到保障麼?4:這樣的模式,是否讓淘寶這樣的平台去做更加合適。它可以吞下所有的營銷成本,再集成打包成一個線下的變種聚划算來兜售,這樣是否更有可行性。
12樓:營銷環節會不斷優化,現在電商的用戶獲得成本也不低。
@Darren
微信目前還處在擴展用戶階段,但隨著用戶量 的增多,它必將進行各種商業運作。我這裡主 要從它的掃一掃功能進行了一些思考, 以下是可能的一種o2o的實踐方式。
微信向廣大商家提供產生二維碼的客戶端,讓商家可以方便的將實體商品的信息存入二維 碼,同時商品信息也會通過客戶端傳入微信 後台的服務器。買家通過微信的掃一掃功能就 可以讀取二維碼對應的商品信息,更多商品信 息來自於微信對商家自己應用的連接,也 就是說掃完後買家將在微信上看到商品的詳細 信息(包括商品描述,展示圖片等)。買家在 微信上選擇商品的顏色、數量等銷售屬性 和物流相關屬性後可進行下單操作。下單完成 後,統一進入微信本身提供的支付環節,順便 它可以推它自己的支付應用——財富通, 當然也必然整合其他的支付方式。
支付完成後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商品的詳細信息到底誰來管理,大賣家可能有自己的商品展示應 用,本身可以維護大量的商品信息,包括商品詳情展示。 但是絕大多數的中小賣家都不具有這個條件, 那麼要保證他們也能夠玩起來,微信必然要來 承擔這個角色。微信可以直接提供這樣一個商 品發佈 和商品展現的接口,賣家只需要根據微信的要 求提供各種商品信息的錄入即可。
總結起來就四步: 1. 讓二維碼和商品綁定 2. 買家掃一掃二維碼 3. 通過微信查看詳細商品信息 4. 完成下單支付
12樓:實際不複雜,淘寶或拍拍真接給每個商品頁生成二維碼網址。掃碼後直接打開商品頁,通過微信支付完成。微信5.0的支付功能網上已經有爆料說不錯。
@welfred線下流量確實是藍海,文中說的項目的大方向沒有錯,一些公司也開始這麼做了。有一個問題是他們用專利碼,應該只有他們的APP可以掃,也就是我買個東西還要裝他們家的APP,勢必會大大降低轉化率。傳統媒體如華西都市報幾年前就做過類似嘗試,有一個配套的App叫做魔碼就是干這個的,實質效果並不是很好。目前二維碼有點氾濫之勢,看到後都懶得去掃。比較看好微信5。0版本,實現了支付功能,增強了掃一掃功能,只能寄希望於微信完成閉環,並給開發者開放更多功能。
12樓:對自有專利碼我們也不太看好。微信5.0掃一掃和微支付確實會有很大殺傷力。
@小康就說一點 感覺掃一掃有點麻煩 能不能直接點一下就進到掃一掃頁面或手機對著二維碼就自動進入到掃一掃 就像坐在車上網上面一堆准就掃到了,感覺想的太多了
12樓:嗯,以後估計長按Home鍵就是掃一掃了:)。
@魔碣不管是微信掃瞄信息,還是pc端上網,用戶對於產品的認知及比價,才是最關鍵的。文章中的創意只是創造了一種新穎的形式,客戶會有興趣掃一掃,但下單與否,取決於產品的品牌及性價比。正如電視購物,如果商品價格真的給力,商品能與時俱進,打敗京東與天貓,也不是什麼難事。
剛才突然想到這樣一種玩法,生產廠家可以為自己貼碼,然後與電商合作。假設您去朋友家作客,發現一幅很漂亮的電子相框,您只要掃一掃,電商就會為你配送。我個人覺得,有時候客戶自發的需求,比我們引導產生的需求,轉換率要高太多了。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為他們提供購物的便利及途徑,把客戶所走過的每一個場所,都變成「超市」,他只要願意,就掃回家吧!
12樓:嗯,應該是趨勢,商品上直接有商家直營網站的二維碼,即掃即買。
@春天的邊緣從線下引流到線上聽起來是個好主意,但需要線下有足夠的流量才行,過低的轉換率,可能利潤還抵不過團隊費用,百分之五的轉換過於樂觀
12樓:線下的流量還不夠大啊!商業模式會演進,對很多商家只是打印幾頁紙貼一下,成本很低的。轉化率真就看場景中的產品挑選了。
@Vicki紮紮跳
貌似不是每類商店都能植入吧.
12樓:當然。
@V.R夜涼咖啡店的利益點不成立,算上轉化率後每個月產生的分成利益相對於自身銷售是很少的,誰會為了這點利益去冒險讓客戶以後都自己泡咖啡而不再來店裡喝呢?而且只是幫人帶新客的一錘子買賣,客戶後續再買跟咖啡店沒有半毛錢關係,沒有形成閉環,咖啡店的固定客流被挖掘光了,店也就沒有價值了。解決方案1.做關聯性強的異業合作互不傷害。2.像賣保險的業務員一樣對實體店,客戶後續訂單終身份成制。
12樓:擔憂過度了,買咖啡豆的需求與去咖啡店的需求很不相同吧?不然,星巴克還賣咖啡……
@Givemeaname商業模式是一個好難的問題,不過他們還自己做編解碼果真是投入了,這樣流水100人,即便服務生推薦,有多少人願意買呢?有多少人可以立即在尚不成熟、不快捷的移動支付上付錢交易呢?其他解決方案應該都不好,因為大多數消費者都希望自己下單是在一個相對隱私的環境下。求高明解答
12樓:轉化率還真不好說,誰做誰知道。但消費者下單這個環節隱私環境肯定不是關鍵。
@lee_leon雖然看評論噴的比較多,但是我還是贊文中這個方式的。雖然可能這個例子舉得漏洞頗多,但是核心問題還是論述到位了的。我相信會有人不斷去嘗試文中的方法,直到找出那個性價比和場景最好的突破點。畢竟,現在這個時代,淘寶已經開始略顯老態了。
12樓:兄弟說得好,淘寶需要更多流量入口。相信他們也會考慮這種商業模式,而且對他們而言只要將導購返利的網址能生成二維碼即可。
@labassLost仔細想了下,覺得這個事情有可能現有的平台電商就可以做了,撮合產品相關性強的商家,互為廣告主或提供廣告位,只不過這些商家目前都為線上的,將來可以發展線下的 (很多人闡述過了,菜鳥,蘇寧廣場什麼的)。這個應該是微創新的風險吧,容易被覆制和超越。
12樓:是的,平台更有優勢。但平台也需要線下運作團隊,還有細化領域,創業者的機會和戰鬥力是無窮的。
@劉不才看著挺美好,實際上估計沒效果??直接當場在店裡買不就可以?為什麼還要再繞道線上?
12樓:對店而言多品類的商品採購、庫存是麻煩的事。貼碼更靈活,什麼事都不用自己幹,賣得不好就換碼而已。
照片為週五無界沙龍現場,壽遠提供。
包租婆怎麼玩路由器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4379484最近一直對無線及路由器領域比較關注,昨天頂著大太陽拜訪了一家國內做商用路由器的硬件廠商,頗有些啟發。最有意思的一點,是讓我對「包租婆」這一有中國特色的細分群體有了更深的瞭解。
呃……為什麼路由器會跟包租婆扯上關係?且聽我慢慢道來。
包租婆是指這樣一群人,她們大部分住在城鄉結合部,家裡有一棟約四層高的農民房,文化程度不高,家裡有男人,有小孩,也有老人。若不是碰上了中國城市化的進程,她們就是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
然而城市的擴張改變了她們的命運,周邊工業區的出現招來了大量的蟻族,隨之而來的就是剛勁的租房需求。於是她們搖身一遍,變成了包租婆。四層的農民房一改裝,一樓自己住,上面三層出租,每層以6間計,於是便有了18間出租房。
該說到路由器了。上網畢竟是蟻族們的最基本需求,對年輕人來說,沒有網絡遠比沒有伴侶可怕的多。昨天那家硬件廠商的楊總告訴我,他們的商用路由器非常受到這些農民房的歡迎,他指著辦公室外面的一大片農民房說,附近這一片全在用他們的路由器。
商用路由器,售價在幾百至上千不等;家用路由器,七八十塊就可以搞定。那麼,為什麼包租婆們會選擇前者呢?我嘗試著站在包租婆的角度給大家分析分析。
首先最簡單的理由是接口的差異,家用版的路由器一般4口的居多,不能滿足農民房蟻族眾多的需求。以18間房為例,如果採用級連的方案,需要好幾台,這樣算下來家用路由器在成本上就沒有優勢了。
其次是穩定性。大部分家用路由器在穩定性上真不敢恭維,我家買的國內某著名品牌的無線路由器,時不時要重啟一回。農民房的路由器一般都集中安裝,散熱是個問題,線纜又凌亂,本身就容易出問題。包租婆們最怕碰這些東西了。
另一點很重要的,是上網質量的問題。商用路由大都有QoS功能,而家用路由一般不具備,QoS在流量集中而出口帶寬不足的場合下最能顯出優勢。以杭州來說,目前普遍的寬帶帶寬是4M,如果用家用路由,只要有2~3人在看視頻或者下電影,其他人打開網頁就困難了。而如果用商用路由,在QoS的調度下,網頁的優先級大於視頻,正常的上網衝浪一般不會有什麼問題。
杭州的市場價是:包租婆向每間房客每月收取30~40元寬帶費,一棟樓算下來頗為可觀。於是,雖然包租婆對房客上網的質量說不上有多關心,但基本的上網需求還是要滿足的,商用路由尤其是QoS功能剛好滿足了投資不大又能充分利用帶寬的需求,自然是深受包租婆的喜愛。真的算下來,她們收回成本是很快的。
我在硬件廠商那裡,看到了一個多WAN路由器,我說為什麼要多WAN。他笑了笑,還是拿包租婆給我做例子,這位老總顯然對包租婆非常瞭解。他說一棟農民房裡,住十幾家房客是很平常的,有時一根寬帶不夠,因此需要拉兩根,多WAN路由器就派上用場了。兩根寬帶接到同一個路由器上,由路由器進行帶寬整合,要多方便有多方便。
還有一些其他的功能,包租婆們非常喜歡。我早年住農民房的時候,包租婆收了網費,然後把路由器端的網線插上,這樣才能上網;欠了費的,她把那端一拔,直接就連不上了。發展到現在,先進了不少,變成直接派發PPPoE帳號了!她們給房客發一個PPPoE的帳號和密碼,像普通上寬帶一樣進行寬帶連接。帳號是預收費的,比如1個月後房客欠了費,則他的寬帶連接就連不上了,必須續繳。至於PPPoE帳號的生成和維護這事兒包租婆們是否可以勝任,我就不得而知了。
每個行業都有深耕的理由,路由器市場也一樣。光包租婆這一細分市場,就足夠人消化很多年了。正所謂:英雄漢摩拳擦掌只為互聯,包租婆精打細算豈止路由。包租婆能不能難倒英雄漢,就看咱各位的表現了!
2013-7-12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m0o6.html今天白天在整理韓國的數據,晚上把ST天龍集團的卡片做完了。標準的爛公司,爛的慘絕人寰。
公司於2000年通過首次發行募集資金15,900萬元,之後再無再融資行為。2003年,公司主業由百貨變更為生產DVD,淨利潤和淨資產常年為負。2012年,公司主業已破產,增發失敗。現面臨退市威脅。
今天在整理韓國數據時,把一些猜想釐清楚了。1998-2002年間,韓國企業的負債率大幅度下降的背後,是大量外資湧入韓國收購韓國企業的股權,這一點從韓國資本賬戶的變化上可以發現這一點。這是導致韓國企業負債率下降的重要原因。如下圖所示,1998-2002年,外國投資者大幅度湧入韓國的股市,直到2007年,韓國股市暴跌,他們才大量湧出韓國股市:

felix所謂的剪羊毛,說的就是這件事情吧。
但是這種剪羊毛,對於韓國企業的ROA和ROE而言,無疑是正面的。因為他們的大量收購股權以及購買韓國增發的股票,使得韓國企業的負債率下降,導致了韓國企業的財務成本大幅度下降。這對於韓國企業的ROE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韓國企業的毛利率在1998年前後相差無幾,但是淨利潤率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企業周轉(由於韓元貶值)提高帶來的人工成本和折舊成本下降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則是財務成本的下降。
2002年以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韓國走出低谷,企業的ROE大幅度上揚。隨帶著股指在2003年見底,然後迎來了一個大牛市。直到2007年股市暴跌。

相對應的,韓國企業ROE的變化如下,韓國企業的ROE,是2002年後開始飆漲的,且遠超於1998年前,無怪乎韓國的股指在2003年後開始大漲了:

2013-7-12 工作記錄 Aline 濟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b77a950101mjae.html今天做了德國新聞週報。
繼續看了招商局國際的1999-2000年的公告資料。這兩年公司幹了很多事情。發行了有擔保可換股債券,用於收購蛇口集裝箱碼頭和亞洲空運中心的股權。收購蛇口招商港務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權,同時條件是收購西區海底隧道並出售中國南玻集團的股權。收購了深圳凱豐碼頭的部分股權,這個公司在講深赤灣的時候講到過。出售了桂柳高速合營公司40%的股權,原因是合資方在合資協議中對收入做了擔保,而中國政府方面不鼓勵這種行為。成立漳州合營公司建設漳州港。開始參與媽灣港的建設。
公司的一系列活動都是圍繞著目標推進包括蛇口港、赤灣港和媽灣港的深圳西部港口的經營管理整合和股權整合進行的。
2013-7-12 工作記錄 cece 濟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b77a950101mj96.html上午翻譯上週日本經濟新聞,日本永住權政策有所放寬,對於國外人才在日本呆3年,即可申請永住。日本的生活環境非常乾淨舒心,我想這個吸引力挺大。
下午有點混亂,看了貴州茅台2012年年報,因為要和cedric討論年報附註;看了廈門空港IPO文件和2000年年報,內容很短。
晚上去醫院接我妹妹,樓道里面很多人在睡覺,我還以為有空調涼快,原來是病人的家屬。他們無一例外穿的都很破爛,隨便找個地方一躺。聽我妹妹說,轉到這裡的都是地方上難以解決的病,他們太可憐了,本來就窮,還得了重病,導致全家傾家蕩產。如果說這是不可抗的,他們沒有多少知識,不懂維權,經常遭到某些自命清高的醫德極差的醫生的訓斥,我想這是更加可憐的地方。感慨:大多數窮苦人只有兩條路,一個是老實巴交忍氣吞聲讓人欺負,一個是忍無可忍成為壞人。
今年中國工資增幅創12年來新低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111中國的一胎化政策導致中國現在的人口結構,這個人口結構中工作年齡人口增長速度不足以完全支持經濟增長。
中國的公司正努力填補職位空缺,而因為勞工短缺,企業必須為工人支付更高的工資。
目前,大部分經濟學家都預期中國2013年和2014年GDP增長放緩至7.5%。儘管如此,德意志銀行的經濟學家們相對更加樂觀,他們堅信中國2014年經濟增長為8.5%。
他們同時指出,雖然中國的工資繼續上漲,但是工資的增幅已經顯著放緩。與此同時,對商品的需求也在惡化,基本上抵消了勞動力緊張的不利影響。
下面是德意志銀行報告的重點摘要:
儘管如此,近年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低於潛在增長潛力,與此相一致,2008年危機後,中國的工資增長已經顯著放緩,儘管有政府的最低工資規定。
在2007年工資年增幅達到19%的頂峰,2002年至2008年平均工資增幅為15%,自此之後,2012年和2013年的頭幾個月,中國城市平均工資增幅降至12%。扣除通脹因素後,在2008年危機之前真實工資增長幅度約為13%,而過去兩年半中,真實的工資增幅約為9%。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截至目前,名義工資增長和實際工資增長都低於2009年。
隨著勞動力增長基本停滯,工資增長放緩是確實發生了。需求的週期性疲軟抵消了勞動力結構性不足。

老陳——一個製造業企業家的命運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4604659昨天去看了一家企業,一家做危化品壓力容器的工廠。
老闆姓陳,敦實憨厚,寸頭、黝黑,襯衫領子敞開至第二粒紐扣,褲腰別鑰匙一串。
老陳是我的遠房親戚,鉗工出身,94年創業,夫妻二人白手起家,05年以後,漸漸在業內打出了知名度,杭汽輪、民生藥業都成了他穩定的客戶,企業的年產值都在1500萬以上,40左右的毛利率,60多個工人,還有11畝的自有土地和7000平方的廠房。算不上大成,在當地也算得上是創業成功的典型。
壓力容器這個行業沒有特別的技術含量,設備是關鍵,老陳的企業雖然每年都盈利,但大部分的資金都投到了土地、廠房和設備上了,自己並沒有過上別人想像中的富裕生活,房子倒有兩套,一套自住,另外一套留著給兒子當婚房。
得插一句。很多沒有做過企業的人,總以為一個創業做企業的人,一旦掛上總經理、CEO的頭銜,就和香車寶馬賓館酒樓聯繫起來了,殊不知,經營企業也許是世界上最最苦逼的活計了。不說體力上的累,光是每天要讓你做決定的一大堆不確定就足以讓你精神耗盡。最近「正和島」的「每日一問」在討論企業家最重要的性格是什麼,各種答案都有,激情、樂觀、堅強、韌性、鈍感等等,這些都很重要,要我來說的話,如果只能有一條,那就是勇敢。創業就是在有限資源和無限夢想之間尋找一條最短的路徑,它的最大特點就是不確定性,所以每走一步都是一次選擇,產品、模式、團隊都是由一次一次的細小選擇決定的,而選擇就意味著對未知風險的承擔。關於創業者的性格,如果還要再加上一條,那就是堅持。
老陳的企業還有一個特點是,訂單模式,客戶在簽訂合同以後,一般只預付30%的款項,交貨後再結清剩餘款項的60%,餘下的10%要做質保金。所以,每個單子自己還要再墊資30%。
問題就在這裡。這個30%就決定了老陳企業的現金流命脈,上游的鋼材企業很強勢,到款才能提貨,下遊客戶也得罪不起,經常要拖款,一不小心,餘下的10%還收不到。
一邊是材料要墊資,一邊是設備要升級、廠房要擴建,所以,老陳就向銀行貸款,11畝土地+2000平米有房產證的廠房,評估後抵押貸款500萬,又通過和當地一家企業互保貸到500萬。
但就是這互保的500萬,最後要了企業的命。今年上半年,那家互保企業突然倒閉了,銀行馬上追索到老陳這裡,先是起訴,又是封賬號,老陳被迫陪了500萬。但企業還得要經營,怎麼辦?民間融資!
聽說我在做投資,老陳輾轉找到我,讓我幫他想辦法。昨天,在老陳廠裡待了半天,一遍梳理之後,結論還是無解。到今天這個地步,老陳已經沒有一樣可以用來作價的資產了,連兒子的婚房也都過戶給了別人,破產只是遲早的事情。
一個勤奮敬業的企業家,怎麼就會淪落到這樣的田地呢?我想老陳自己也會有很多的納悶,就像當年胡雪巖手握1000萬兩的巨額現銀怎麼就鬥不過英國人的洋行呢,或者,李鴻章號稱世界第五的北洋艦隊怎麼就干不過日本人呢?
我們可以把老陳的失敗歸咎於互保這種邪惡的制度,歸咎於老陳在設備廠房上的一再投入,歸咎於企業的經營能力不足、技術水平低下,等等,但最根本的是,靠資金、靠設備投入這樣的模式,已經不足以支撐一個企業的發展了,老陳的企業家素養也已經不符合這個時代的要求了。它的出局,雖然悲壯,卻是必然。
30年前,一個鐵匠可以成為魯冠球,倒賣大豆可以做到王石,我接觸很多60上下的企業家很多都是早期的手工業者,有做木匠的、搞機修的,計劃經濟下的不安分份子和手工業者成為了中國的第一批企業家,那是時勢使然。老陳的年齡應該算是第二代企業家了,有一技之長,也同樣勇敢,所以他也能將企業帶到一定的高度,但是,流水已逝,他卻還赤腳站在原來的水中求他的劍。
特別認同不知誰說的一句話,無論是創業還是投資,有兩點同樣重要:1、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2、能扛到那一天。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