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複雜的,德國於上個世紀初的Hyperinflation,一般認為當時的德國政府(Weimer Republic)為了融資鉅額的財赤,大量大量印製當時流通的貨幣-紙馬克,結果釀成超級通脹的慘劇,毀滅了德國整個中產階級,淹沒靠利息過活的百姓財產,亦間接地令希特拉上臺。然而,卻有資料顯示,1921年5月到1923年1月底期間,德國的貨幣流通量只上升23倍,然而,兌美元的匯價卻貶值了344倍,Cost of living上升超過100倍,單單看貨幣的增量,似乎無法全面解釋紙馬克大幅貶值及物價飊升的現象。
《The Economics of Inflation》是一本收集了很多關於德國超級通脹的資料及數據,書中提到德國的超級通脹的主因如下:
透過印銀紙融資財赤→Literally印銀紙→紙馬克貶值(配合炒家沽空)→入口貨品價格上升(戰後資源匱乏,好多野都要靠入口)→國內物價上漲→加大財赤→再加印銀紙→紙馬克再貶值→入口貨品又再價格上升→國內物價上漲→週而復始→1923年8月通脹完全失控→1923年11月推出地租馬克及相關政策,打破了上述的vicious cycle,匯率/通脹才穩定下來。
先講理論,後講故事。
在一戰之前,德國一直採用金本位的制度,貨幣採用金馬克,後來因為一戰,德國沒有足夠的黃金與金馬克掛勾(原因與Bretton Wood System類同) ,因此,於1914年8月起,轉用紙馬克作為流通貨幣。當貨幣沒有錨的時候,政府便會不自禁地有印銀紙的毒癮。同時,相對於英、法兩國透過抽稅的方法來集資軍費,為了應付一戰的鉅大的軍費,德國採用發債集資支付軍費(只有6%靠徵稅收回來),因為開戰初期,德國政府認為這場戰爭將很快結束,然而最後卻拖了4年,所以,一戰完結後,德國政府已為軍費孭了一身債。
再者,德國是戰敗國,於1918年11月11日簽署了《凡爾賽條約》,條約中要求德國須放棄13%的國土、所有殖民地以及賠償330億美元(如果真係要還,攤還至1988年,慘過供樓)。當中,戰爭賠款(Reparation)在條約上指明要用金馬克(可以想像為以黃金支付)或等值外幣支付。
當時,德國剛剛戰敗,哪裡來那麼多黃金及外匯,德國根本上是無法全數按條約償還,但是法國佬又唔肯妥協,迫住德國利用自家發行的貨幣,當時還有一點價值的紙馬克,在市場上購買金馬克或外幣,此舉當然會導致紙馬克價值下跌。同時,除了支付賠款,同時亦要維持國內的就業(1923年之前,德國工人的失業率異常地低,更試過多個月失業率在1%以下),以確保國國內的穩定,自自然然就會想到印銀紙。加上,在印銀紙的初期,紙馬克貶值有利德國工業出口,政府更大條道理地印。
1919到1921年間,紙馬克的匯價固然下跌,並且持續被炒家沽空,國內的通脹升幅亦開始加快,但情況亦未跌到失救狀態。直到1921年,第一筆的Reparation勉強湊夠支付給the Allied,1922年12月,德國宣佈不償還第二期的償款,1923年1月法國同比利時侵佔德國的工業重地Ruhr Destrict (佔全國3分之1的工業生產),德國政府為了報仇,暗中支助在Ruhr的人民搞罷工、搞示威、搞對抗。當德國失去主要收入來源,同時還要支助Ruhr內的工人搞passive resistance,最後只可以日以繼夜地印銀紙,以補足對紙馬克的需求。直到1923年11月,一美元可兌換4,200,000,000,000馬克,一個麵包賣200,000,000,000馬克,其時,無人再相信馬克,馬克已死。
到了 1923年11月中,德國央行決心阻止超級通脹,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當中,最主要的政策就是推出地租馬克。然而,推出新馬克後,並不代表馬上關掉印鈔機(1923年11月20日流通的地租馬克有5億、1924年1月已升至10億、 1924年1月更升至18億)。相反,央行做左兩件事後,馬克匯價就開始穩定下來。第一,央行不再印錢俾政府駛,國家需要嚴格執行開支預算;第二,央行不再提供流動性予外國炒家,當炒家要結算時,並沒有馬克時,便需要高價買回馬克補倉,導致炒家嚴重虧損。很快,到了1923年年底,匯率及通脹都慢慢改善,過不了多久,市場上更有農產品降價出售,德國的超級通脹時期才暫告結束。
C.K. Lei
日本藍皮書課題組31日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認為,總體看,低失業、低通脹、低增長將成為今後日本經濟的常態。
中華日本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當日共同在京發布《日本藍皮書:日本研究報告(2016)》。
藍皮書稱,在全球經濟相互交融的形勢下,外部環境對各國和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越來越大。目前,全球經濟形勢是金融危機以來最為複雜嚴峻的,IMF在2015年度四次下調全球經濟增長率,從年初的預測3.8%下調到3.1%。今後仍存在一些風險。
藍皮書分析說,美國經濟複蘇勢頭相對穩定,但其進一步加息的頻率、幅度會對一些經濟體產生沖擊,給日本經濟帶來不確定性;歐洲經濟複蘇依然脆弱;中國等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速普遍放緩;地緣政治風險會導致大宗商品及全球資本市場震蕩調整,日本企業向海外轉移生產也弱化了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經濟研究室主任徐梅介紹,2015年,日本經濟增長低於預期,質疑“安倍經濟學”的聲音日漸高漲。在這種情況下,9月19日,安倍內閣強行通過新安保法案,隨後又推出“安倍經濟學”的“新三支箭”,即優先發展經濟、支援育兒、完善社會保障,凸顯了日本嚴峻的人口少子老齡化形勢。
進入2015年,日本政府對經濟形勢的總體評估一直維持“緩慢複蘇基調”,但實際情況並不理想。日本銀行在10月31日公布的“經濟物價形勢展望”報告中,預估2015年度日本經濟增長率為1.2%。另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0月份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全年日本經濟增長率從上一年的0.8%下調至0.6%,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預估值也低於1%。 而日本內閣府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日本實際GDP增長1.1%(換算為年率增長4.6%),第二季度因民間消費、企業設備投資和出口下滑,經濟增長率為負0.4%,第三季度轉為正增長0.3%,之後第四季度再次陷入負增長,全年經濟增長率為0.4%。
“日本經濟增長低於預期,主要是由民間消費依然疲弱、投資不振、新興市場增速放緩等原因所致。”徐梅說,盡管安倍內閣提出“一億總活躍”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但仍難消除民眾對日本政治、安全和社會經濟的不安心理。
藍皮書表示,展望2016年,日本將會繼續推動國內結構改革,如將法人稅實際稅率從32.11%下調至29.97%(2018年度進一步下調到29.74%),這有利於降低企業成本,增加投資機會,促進工礦業生產。出口的外部環境將有所改善,世界經濟增速會略好於2015年。
藍皮書說,另外,日本政府一再呼籲企業提高工資水平,以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同時,就業狀況繼續向好,能源價格下跌給國內居民帶來實際收入增加的效果。2017年4月安倍內閣是否如期提高消費稅稅率,將對2016、2017年度日本經濟產生直接而不同的影響。總體看,低失業、低通脹、低增長將成為今後日本經濟的常態。
徐梅認為,日本欲要實現經濟長期穩定增長,今後日本政府不僅需要真正致力於優先發展經濟、適時適度地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增加國民收入、改善國內投資環境,也需要切實開放國內勞動力市場、推進財政重建、改善與鄰國的關系,並靈活應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
29日,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第八十五期 “經濟每月談”發布會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王軍稱,今年上半年CPI整體上還算比較平穩,跟整個經濟運行的基本面一樣,主要是食品價格上竄下跳,使得CPI出現劇烈波動。但是未來下半年,甚至包括明年,整體來看,通脹壓力都不大,更大可能會出現通縮,或者是結構性通縮,工業品領域的通縮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王軍說,從需求端來看,一方面外需疲弱的態勢整體上很難改變。全球經濟和國際貿易、投資依然沒有擺脫08年以來危機的影響,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在探討全球性經濟出現長期停滯的風險,不僅中國進入到L型,可能全球經濟未來都會陷入很長時期的L型。另一方面從國內來講,受人口結構變動的影響,受潛在增速下滑的影響,受今年“三去一降一補”的影響,國內經濟權威人士已經定調L型,今年下半年,經濟在6.5到7的區間里肯定比較貼近於下線的運行,內需很難改觀。
從供給端來看,也對物價上漲構成巨大壓力。比如豬周期已經越過高點,能繁母豬和生豬存欄從低位開始穩步回升,全國各地都在投放冷凍儲備豬肉,通過補貼壓低價格抑制投機行為,諸如此類因素都在朝著不利於豬肉價格繼續上漲的方向演化,所以豬肉價格上漲這一因素對拉動CPI的作用會減弱。雖然洪災及隨後的疫情,以及四季度是消費旺季,會有小幅反彈,但是從長期趨勢來看,豬肉價格已經突破頂點。
就蔬菜價格來說,受到洪水、天氣因素的影響,短期可能會有上漲,但是後期上漲動能不足。目前,受災最嚴重的情況可能已經過去,而且本身蔬菜的生長周期很短,很快就能恢複供應,現在是北菜南運時期,可能會有超跌後的反彈,但這種反彈和豬肉價格反彈都是短期的,對全年CPI的推升作用是有限的。
對於糧價來說,上漲的可能性比較低,因為庫存非常高,國際糧食價格處於低位,玉米臨儲政策在調整,這些都對國內糧價上漲形成反壓,而且國際上糧價和國內形成的倒掛局面短期內很難改觀,所以糧價上漲的可能性不高。從非食品價格來看,下半年漲幅會比較平穩,雖然略高於上半年,但不會出現突發性的。從工業品上遊價格來講,拉動的效應也在減弱。
王軍說,全球來講比較低迷,黑天鵝事件此起彼伏,下半年面對更大的不確定性,包括美國大選、加息,都會對美元、大宗商品的走勢產生很大影響,進而也會對國內工業品價格、國內物價產生壓制。長期來看,這種走勢還取決於供需狀況,現在全球需求都是比較疲弱的,從需求面實際是不支持的。
他總結說,今年弱通脹或者說在高位的運行基本已經結束,雖然下半年會有所反彈,但下半年,甚至包括明年,整體來看,這種通脹壓力都不大,就是說未來可能性更大的還是通縮,或者說起碼是結構性通縮,工業品領域的通縮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估計三季度CPI為1.8~2%,四季度CPI略微回升到2~2.2%。PPI略微悲觀一點,全年為負3~5%,仍然是通縮局面。
從國際背景來看,王軍認為,長期國際上通縮壓力也非常大,中國可能很難置身事外,未來面臨的宏觀經濟主要運行風險是通縮而不是通脹,去年GDP的平減指數已經是負,今年上半年回到正值,但是全年現在很難判斷,如果未來若幹年不能在供給側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不能在深化改革領域有一些明顯的成效的話,增長的前景,通縮的局面可能短期內是很難扭轉的。
周五美指觸及逾兩周高位,通脹數據提振美聯儲12月升息預期,英鎊兌美元跌至一個月低位,市場擔心英國脫歐帶來的影響。
美國勞工部宣布,受房租價格與醫藥價格上漲推動,美國8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上漲0.2%。
下周9月20-21日,美聯儲將召開FOMC貨幣政策會議並公布其9月貨幣政策利率決議。鑒於當前市場對美聯儲9月加息預期極低,預計FOMC下周不太可能“意外”加息,但預計FOMC將會明確的傳遞出年底之前加息一次的信號,即美聯儲將會持有極為鷹派的立場。
美元指數升0.8%,報96.063。歐元兌美元觸及10日低位的1.1149美元,美元兌瑞士法郎觸及兩周高位的0.9817。
美元兌日元最新上漲0.25%,報102.35日元。日本央行將於9月20-21日召開政策會議。
美元指數勢將錄得三周來的最佳周度表現,上漲約0.8%,但美元兌日元勢將錄得連續第二周下跌,跌幅約0.3%。
瑞銀全球首席投資總監Mark Haefele最新發布的觀點稱,美國大選後,基本面的影響將超過政治風險。瑞銀仍加碼美國股票和新興市場股票,減碼高評級債券和瑞士股票。維持相對於部分發達市場貨幣而加碼新興市場一籃子貨幣的立場。值得註意的是,瑞銀新增加了加碼歐元兌美元的戰術配置,因為有跡象顯示美聯儲行動已落後於通脹發展,如果特朗普任內美國的整體物價攀升,則這種跡象會更加明顯。此外,有預期歐洲央行將於2017年初開始縮減量化寬松措施(QE),歐元將因此獲得支撐。
Mark Haefele關註到大選當天出現的幾個重要跡象。首先是市場轉折。他分析稱,雖然亞洲市場大幅下挫,而避險資產上揚,但在特朗普發表勝選演說之後,起初的避險傾向有所減緩。這位總統當選人釋放出和解論調,表示將與他的反對者團結起來,這被市場參與者視為預料外的正面消息,許多人本以來特朗普會像他在競選中表現的那樣言辭鋒利。風險資產的部分漲幅也許可歸結於市場從英國脫歐後的走勢中“學到了教訓”,當時風險資產先是下跌,然後恢複平靜。然而他認為有利的基本面最終將成為主導。因此在全球戰術資產配置中維持加碼美國股票的立場。
其次,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上升。美國國債收益率走高更是市場對於選舉反應的重要走勢之一。值得註意的是,這並沒有反映出市場對美聯儲加息的預期已經下降 – 實際利率幾乎沒有變化,市場預期的12月加息概率已恢複到80%左右(與大選前的概率基本持平)。實際上,債券價格下跌看起來是受通脹預期升高所驅動,因為市場預期特朗普上任後將實施更為寬松的財政政策。因此瑞銀仍看好美國通脹保值國債(TIPS)。
第三是墨西哥資產下挫。由於墨西哥高達80%的出口輸往美國,98%的外匯來自於在美國打工的墨西哥人,因此墨西哥資產成為極少數未能在當天大幅收複失地的資產之一。考慮到特朗普關於遏制移民與貿易的立場,瑞銀認為墨西哥資產下挫在情理之中,並認為當前該國資產沒有任何機會。
Mark Haefele還指出,雖然特朗普的勝選演說讓部分投資者安下心來,但是未來120天才是更能檢驗現實的時間點。瑞銀預期這位當選總統將展示其治國方針,並將關註其在競選中的承諾是否落實為政策。
報告提示未來數月投資應該關註:特朗普的內閣提名;是否會設置關稅;以及意大利憲法公投。
當選總統的內閣提名。特朗普的競選活動由一個顧問團小圈子主導,勝選可能強化他這種“封閉式”的領導風格,從而可能給市場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
特朗普是否將設置關稅。如果是,何時發生。特朗普在競選過程中的許多言論直接針對美國的貿易夥伴,尤其是墨西哥和中國。需要觀察這會如何轉化為行動,特朗普是否以及何時會考慮重新談判北美貿易協議(NAFTA),以及是否會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
意大利憲法公投。盡管這與美國沒有直接關系,但此次公投將再次考驗選民反對建制派候選人或建制派掌權的程度。雖然瑞銀認為意大利公投結果不會對市場造成重大影響,但主流政治若再遭挫折,可能導致荷蘭、法國以及德國明年大選之前市場出現動蕩。瑞銀的短期投資機會團隊建議做多德國國債/做空法國國債,以對沖持續上升的擔憂情緒。
戰術資產配置方面,瑞銀持續加碼美國股票;維持了相對於瑞士股票加碼新興市場股票;認為選舉結果將有利於相對於高評級債券看好美國通脹保值債券的頭寸;維持了相對於瑞士股票加碼新興市場股票的觀點,同時加碼一籃子新興貨幣;加碼歐元兌美元頭寸。
相對於高評級債券,瑞銀持續加碼美國股票。報告認為,私人消費穩健增長和寬松的金融環境有利於企業盈利的基本面因素,將可抵消政治不確定性。預期企業每股盈利繼今年增長1%後,明年增長可望加速至8%。
瑞銀還維持了相對於瑞士股票加碼新興市場股票的觀點,同時加碼一籃子新興貨幣。主要驅動因素包括:貨幣政策總體寬松、發達國家收益率低、新興貨幣估值較低以及發展中國家基本面有所改善等。倘若全球金融市場波動繼續升高,瑞銀認為美聯儲12月加息機率下降也有助於緩和新興市場貨幣跌勢。同時,瑞銀也會密切關註新一屆美國政府的政治聲明,以觀察其是否會沖擊全球貿易和增長,亦會觀察美俄關系的變化。
報告還稱,選舉結果將有利於相對於高評級債券看好美國通脹保值債券的頭寸。特朗普的政策方向可能會引發通脹,因其可能擴大財政支出,傾向於貿易保護,後者加征關稅和限制移民的措施將會導致通脹上升。這個趨勢會為通脹掛鉤債券帶來支持,增加吸引力。
值得註意的是,瑞銀相對於美元加碼了歐元頭寸,認為估值及多空倉位分布都顯示美元還會進一步下跌。報告稱,歐元目前較其購買力平價(PPP)被低估約12%。瑞銀認為有跡象顯示美聯儲的加息步伐落後於通脹曲線-工資增長為逾五年以來最快,通脹亦位於兩年新高。若美聯儲容許經濟在擴張時期呈現“高壓”情況,上述趨勢還可能加劇。同時,歐元區經濟基本面持續好轉,歐洲央行可能在2017年開始削減量化寬松規模。
瑞銀給出的其他投資建議還包括,買入美國金融股和醫療保健類股;買入美國優先貸款;買入基建投資類股;買入網絡安全類股;買入鉑金和鈀金。
買入美國金融股和醫療保健類股。隨著共和黨入主白宮並橫掃國會,這些板塊有望受益於監管風險的降低。在市場聚焦特朗普可能出臺的刺激政策下,如果利率繼續走高,金融股可能受到提振。醫療保健方面,制藥業有望受益於藥品價格管制的風險降低以及從海外匯回國內的現金增多。瑞銀在美國股票行業策略中加碼金融和醫療保健類股。
買入美國優先貸款。特朗普政府可能實施的財政刺激措施應有利於美國經濟增長並提振美國通脹。二者皆會使美國主權債券的收益率曲線走陡,這對於采取浮動利率的優先貸款有利。盡管近期市場動蕩,但該資產類別表現穩健,僅微幅下跌0.2%。部分貸款人,尤其是能源和金融服務類公司,可能將受益於監管的松綁。優先貸款是我們的全球信貸機會投資組合的核心部分,該組合未配置波動較高的股票,因此在低收益率的投資環境下有望帶來可重複收益。
買入基建投資類股。在整個競選過程中,特朗普誓言將改造美國的基礎設施,並在勝選演說中重申其增加基建支出的承諾。這也是在競選期間少數幾個兩黨都有共識的議題之一。據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估計,全美約有五分之一的道路處於年久失修的狀態,約有6.7萬座橋梁的結構存在缺陷。如果特朗普得以實施其支出計劃,固定資產投資增加將令相關投資標的受益。
買入網絡安全類股。由於特朗普反複強調要加強美國政府和企業的網絡安全基礎設施,瑞銀預期該行業在特朗普執政下將受到進一步提振。美國聯邦預算中的網絡安全預算已經從2015財年的126億美元增加至2017財年的190億美元。隨著未來網絡安全監管措施進一步收緊,而這種勢頭還將持續。
買入工業相關金屬鉑金和鈀金。 黃金在特朗普當選後立即發揮了避險作用,大漲4.7%。市場對未來美國政策以及意大利公投的擔憂之下,鉑金和鈀金有望受益於避險資金的流入,不僅於此,汽車銷售和工業生產轉旺也會支持這兩種貴金屬的走勢。
看空歐元區非必需消費品板塊。瑞銀認為,市場過度高估非必需消費品行業2017年的盈利。對於貿易壁壘高築的擔憂可能沖擊歐洲汽車業者的盈利前景。美元相對於歐元貶值也不利於奢侈品行業。瑞銀在歐洲行業配置中減碼歐元區非必需消費品個股。
特朗普“意外”當選美國總統成為2016年度資本市場最大的“黑天鵝”事件,美國股市、債市、美元指數隨之劇烈波動,並帶動全球資本市場開始了一輪“血洗”。
特朗普的當選對於財富管理者來說意味著什麽,面對更大的不確定性,投資者又將如何實現個人的投資目標?第一財經日前專訪天達資產管理公司(Investec Asset Management)投資總監賈斯汀·西姆樂(Justin Simler)。賈斯汀從事資產管理有超過20年的經驗,在加入該公司之前,他曾擔任施羅德投資管理公司的多重資產產品管理全球主管、巴克萊財富全球和國際基金管理負責人、泰國亞洲共同基金公司的首席投資官等。
天達資產管理公司是一家全球資產管理公司,1991年成立於南非,主要為機構投資者和部分個人投資者服務。目前,該公司在倫敦、開普敦、香港、新加坡等地均有分部。
美國大選“黑天鵝”之後如何投資
賈斯汀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特朗普當選以來,市場經歷了一個回環,包括他本人在內也沒有料到這一點。在他看來,近期市場上存在的一些趨勢還會延續。但是,這是不是會對市場投資帶來長期的影響,現在下結論為之過早。“美國需要在增長和通脹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賈斯汀告訴記者。
“特朗普當選意味著三件事。”賈斯汀表示。
一是未來美國將采取財政擴張政策,從而促進經濟增長;與此同時,相比資本市場,美國將加大對基礎設施領域也就是實體經濟的投資。這些有助於增長和通脹的策略,或將會使得近期的一些趨勢繼續延續下去。
第二,像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席拉加德所說的,我們並不知道這種增長是否具有包容性。特朗普式的保護主義將威脅全球經濟,這也增加了全球市場未來走勢的不確定性。
第三,民粹主義的增長,不論是英國脫歐還是美國大選, 還是12月4日意大利的憲法改革公投,或是接下來的荷蘭、法國、德國的大選等,這些都意味著民粹主義正在“擡頭”,這主要是過去幾十年貧富不均、不平等等現象造成的。這些同樣會給全球市場帶來比較大的波動。
可以看到的是,受到大選結果的影響以及美聯儲加息將近,美元指數近期強勢上漲,導致了其他非美元貨幣尤其是新興市場貨幣的跌勢以及資本外流。與此同時,美股上漲、美債暴跌也輻射到全球其他債券市場。短期的波動之後,這些資產是否具有投資價值?
首先是債券市場,賈斯汀認為,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的債券收益率已經逼近歷史低點,有40%的OECD(經合組織國家)債券其實是負收益,美國的再通脹意味著債市也面臨著重新定價。30年美國政府債券目前的票面收益率是3%-3.5%,如果延續這一趨勢,美債仍有購買的價值。
其次是美國股票市場,盡管當選之後美股出現一定的反彈,主要是此前將近兩年多的時間一直沒有過快的上漲,基本橫盤在18000點左右,市場也需要一點概念來刺激,但實際也沒有上漲太多,主要是因為目前的利率還比較低。如果未來美元加息,利率上漲,情況或許還會不一樣。總而言之,對於美股短期是利好的,但長期而言,還是要看美國債務去杠桿的情況。盡管通過通脹可以緩解債務問題,但是,從目前美國政府的一些政策來看,還是會繼續增加債務,所以體制內部問題仍然存在。
第三,賈斯汀認為,不管特朗普是不是喜歡強勢美元,美元走強,美國在12月加息是大概率事件,至於明年加息的節奏,還是要看特朗普上臺後具體的政府組織和政策細節。但是,基於他更傾向於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這種態度,估計他在財政方面會盡量去縮小赤字,加息預期會增強。但是,美國之外的其他地方,包括歐洲目前都仍處於量化寬松的的階段,這樣的大環境下,美國的利率上升、美元走強會對美國經濟增長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因此,美國也很難獨樹一幟,因為特朗普承諾過不會讓美國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中國多重資產投資將迎來跨越式發展
全球資產價格波動加劇的情況下,賈斯汀認為,居民資產配置的方向也應該朝著更加多元化發展。在他看來,這種變化在中國尤其顯著。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人偏愛的投資結構是“存款+房產”。胡潤研究院的調查研究顯示,2015年之前,存款和不動產(房產)投資是中國高凈值人群最主要的投資理財方式,高達98%的高凈值人群使用這兩種方式進行投資理財。
但2016年的數據顯示,中國投資者的資產配置方式正在朝著多元化、合理化的方向發展,由原本更關註固定收益類的投資項目,現在開始逐漸嘗試權益類、帶創新性、相對有技術含量的產品。
賈斯汀認為,第一,多重資產投資能最大限度地覆蓋更廣範圍內的資產類別,這在理論上意味更高的回報;第二,多重資產投資可以更靈活地調整資產配置,通過動態的資產配置方法和套期保值,能更加有效地管理下行風險;第三,通過廣泛投資不同的回報源,多重資產投資可以提供強有力的風險管控,抵禦波動能力更強。
“在過去二十多年里,全球多重資產投資領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其增速在投資管理各領域中位列前茅,多元化增長投資也一直位於多重資產發展的前沿。”賈斯汀告訴記者。
“現代多重資產投資的核心原則——關註結果而非基準,像關註回報一樣多地關註真正的多元化和風險管理,”賈斯汀對記者說。
投資組合變為風險加權,而且包含更廣泛的資產類別,如基礎設施和再保險;更多元的投資戰略,比如相對價值;以及工具的使用,例如期貨、期權和掉期交易,以及直接持有的股票籃子。
這也是今天多重資產需求巨大的原因,它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單一資產投資那樣的風險,而可以在風險和回報中給投資者更好的結果。
“隨著中國可投資資產類別的範圍逐漸豐富,加上對衍生品的使用,多重資產投資在中國的發展速度要比過去在西方時快得多。”賈斯汀表示,在現在的環境之下,中國的多重資產投資可能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跨越式發展。
在過去幾年里,中國機構投資者開始越來越多地購買海外資產。賈斯汀認為,這一趨勢會繼續存在並發展下去。
“究其原因主要有幾點,首先是他們想在海外獲得一些資產或者開展自己的業務,第二是中國機構投資者現在也越來越謹慎了,希望有這種更好的多元化風險管理的資產投資,多重資產投資可以給他們提供這方面的一個成果,而且能讓這些投資者了解如何更好地管理他們的投資組合。”
賈斯汀最後提到,日後多重資產投資的新發展將會是跨越資產類別的。“比如像今天投股票的主要做股票,投債券的做債券,之間沒有什麽相互的聯系,但在未來,他們可能會考慮跨越資產類別的投資策略,把很多東西結合起來。”
四季度以來,此前風光無限的中國債市似乎就被下了“魔咒”——資金面趨緊、收益率飆升,“債牛”瞬間變身“債熊”。而這一趨勢仍在持續,且在中美兩國呈現了“共振效應”。
12月12日,上證指數大跌2.47%,創業板更是大跌5.5%,但債市的震蕩更為猛烈——十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下跌1.05%,跌幅為其上市以來最大,五年期國債主力合約跌幅也達到0.48%,各品種債券現貨價格都出現了大幅下跌;12月13日,國債期貨跌勢難收,截至收盤,十年國債期貨合約報收96.530元,跌0.33%;同時,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也自2014年來一度首次突破2.50%。
“雖然錢不荒了,主要是各界預期上有變化,通脹預期起來了,資金趨緊的預期起來了,估計近期債市會持續下挫。” 某城商行債券交易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中航信托宏觀策略總監吳照銀對記者表示,“在前期快速上漲的背景下,昨日商品的繼續大漲無疑讓投資者感受到通脹已在接近。中國的PPI去年12月還是-5.9%,但到今年的11月已經高達3.3%,照此下去,12月PPI同比突破4%應是很輕松的事情。OPEC和非OPEC國家達成了原油動產協議,油價暴漲,這也推升了全球通脹預期。”
“錢荒”褪去 通脹預期唱主角
國內對於“錢荒2.0”的討論緣起於11月末。
11月30日,隔夜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報2.3160%,而Shibor只是指導價,事實上當時的隔夜資金實際成交利率最高已到年化9.5%,成交量為1.185萬億元;7天期品種年利率達10%,成交量為2077.65億元;14天期品種成交量為831.76億元,年利率達7%。當時隨便進入一個同業群,幾乎都是“借錢”的請求。
“如今這種情況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大家對於資金、通脹的預期有所惡化,”上述交易員告訴記者。
於是,從本周開始,中國十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持續下跌。12月13日,國債期貨午後繼續下跌,截至收盤,十年期國債期貨合約報收96.530元,跌0.33%;五年期國債期貨合約報98.900元,下跌0.20%。
轉觀美國,截至12月13日,美國十年期債券收益率報2.47%,當日稍早更一度突破了2.5%。而這一情況早在特朗普當選後就已經十分突出——11月15日,美國十年期債券收益率突破了2.231%,當時美債處於“拋售恐慌”之中。“新債王”Gundlach表示,“債券收益率的調升是無法停止的,美國十年期債券收益率可能在未來4-5年飆升至6%的水平。”
當前,全球都有這樣一種錯覺——似乎特朗普當選後,由於他的一系列財政刺激政策倡議,全球通脹預期就頓時起來了。“其實這只是一種巧合,從三季度開始全球通脹預期就開始回升,這也與油價大幅回升有關。”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的投資策略全球主管比爾頓(John Bilton)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先看美國,12月15日,美聯儲將率先登場,由於通脹和就業是美聯儲衡量加息的核心指標,因此此次加息已經板上釘釘,進一步推動債市利率上行。美國10月核心PCE物價指數為1.7%,接近2%的目標;再看中國,最新11月CPI同比2.3%,PPI同比3.3%,各界甚至認為年底CPI突破2.5%、明年PPI突破5%都是很有可能的。
毋庸置疑的是,凍產協議的達成導致油價暴漲,“隨著多國通脹預期上行,石油則成了關註焦點,”IG資深金融評論員維斯頓(Chris Weston)對記者稱,“現今市場共識認為美國原油在2017年的平均價格為54.64美元/桶,但是原油的交易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歐佩克(OPEC)是否有能力將產量削減至每天3,270萬桶的最新指標。”
也就在上周六,有消息稱,俄羅斯、墨西哥、阿曼和阿塞拜疆等非OPEC國家同意,為擠掉剩余供應、提振油價,將日產油總計削減55.8萬桶。而此前,OPEC已經承諾自1月開始削減日產出120萬桶。
“不過各國能否達成減產目標,要等到明年2月末到3月才能得知。真正的阻力仍然來自美國頁巖油生產商,有觀點認為,當減產指標達成以及油價進入每桶55至60美元的時候,OPEC和非OPEC產油國可能嚴重低估了美國頁巖油生產商的反應。盡管油價不太可能在2017年暴跌,但相信很難會看到油價遠超60美元水平。我們應謹慎對待市場可能出現的意外。”維斯頓稱。
就中國而言,以“黑色系”為代表的大宗商品更是漲勢迅猛。“今年來供給側改革推進效果較大,今年處於補庫存的態勢,因此上遊價格漲勢明顯。”吳照銀表示。
通脹持續性尚待觀察
不過,當前通脹的上行是否真的可持續,仍需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就中國而言,各界預計在明年一季度結束前,通脹上行態勢仍將持續。“明年通脹會有比較明顯的上升,特別是在PPI方面。明年我們覺得大概在三四月的時候,CPI同比有一定風險突破3%。” 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趙揚對記者稱。
具體而言,他認為通脹走勢明年會前高後低,全年CPI仍然會在3%的調控目標之下,“但在個別月份會顯得比較高,這對央行的貨幣政策會形成考驗,但我們認為央行並不會因為個別月份的CPI突破到3%以上就開始加息或緊縮。”他稱。
其實,中國去產能的進程也推升了通脹。煤炭去產能更早前就已經啟動,去年就有大量的山西私人小煤礦被關;在鋼鐵領域,過去這些年來一直都在去產能,但去年限產尤為明顯,結果就是煤炭、鋼鐵價格出現大的反彈,反映為上遊原材料價格的上漲。
但趙揚認為,明年這種態勢可能不會持續。“因為明年我們面臨通脹上升的壓力,而且產能過剩的程度也隨時間消化。畢竟我們的名義經濟增速8%左右。即使過剩產能可能很嚴重,但經過兩三年,名義經濟體量上已經擴大了20%多了,原有的所謂過剩產能在兩三年的經濟增長過程當中可能已經被消化掉了。所以我想明年政府應該會觀察一下,是不是還要劇烈地去產能。”
吳照銀則對記者稱,“當前需求端仍然很弱,物價上升對需求的打壓更大。今年處於補庫存階段,但只要價格稍一松動,馬上就會開始去庫存,很快上遊的價格也可能回調。”
順著這樣的思考邏輯,他認為,通常在物價上行階段,或者在物價還未到政策難以承受的階段,股票的投資環境是較為有利的,特別是周期股和一些藍籌價值股,由於其盈利不斷改善,其股價趨勢也是向上的,而一些偽成長股、概念股受市場利率上行其估值不斷向下;但是債券的基本面利空似乎還沒有出盡,這波下跌之後仍然需要謹慎,可能僅存在波動交易機會。
當地時間20日一早,哥倫比亞與委內瑞拉接壤的邊境小鎮北桑坦德(Norte de Santander),迎來了一群拖家帶口、手提大小不一的拉桿箱的委內瑞拉民眾,有說有笑地跨過邊境,進入哥倫比亞。他們可不是興致盎然的遊客,而是打了雞血,準備抓緊時間在哥倫比亞“買買買”的委內瑞拉采購者。
這一切還要追溯到10天前,在委內瑞拉推行的“廢鈔令”。當地時間11日,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要求該國目前最大面值的紙幣100玻利瓦爾在72小時內徹底退出流通。與“廢鈔令”同時推行的還有,暫時關閉與哥倫比亞、巴西邊境的決定。馬杜羅給出的理由是,要嚴厲打擊大面額紙幣的跨國走私、國內滋生的腐敗與貪汙現象,防止國際犯罪集團的違法行為。
但距離“廢鈔令”推出僅一周不到,馬杜羅政府“變卦了”。他在17日通過國家廣播電臺宣布,將100玻利瓦爾紙幣的使用期限延長至明年的1月2日。與“廢鈔令”同樣朝令夕改的還有關閉邊境的決定。
當地時間12月19日,馬杜羅表示,已致電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雙方決定自19日起,逐步重啟邊境開放事宜;與巴西的邊境也將重新開放。
針對此次“廢鈔”過程中出現的反複,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美洲研究中心副主任牛海彬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委內瑞拉政府)政策上的確倉促了點。參考印度之前的經驗,不太可能在72小時內完成兌換。一方面,政府低估了國內100面額紙幣的流通量。倉促廢鈔引發了一定的經濟混亂,比如民眾的恐慌情緒,電子交易途徑的缺乏,購買力的限制等,直接影響到民生。另一方面,委內瑞拉國內的印鈔能力也有點問題,需要國外的造幣商來輔助供應,因此,國內外都有些局限性。”
跨境搶購
由於國內生活物資不足,邊境重開後,必然迎來的是委內瑞拉民眾的搶購潮。
據哥倫比亞媒體估計,在邊境開放的次日(20日),約有2000名委內瑞拉民眾跨過邊境在哥倫比亞境內“買買買”。在與委內瑞拉邊境接壤的哥倫比亞小鎮庫庫塔(Cucuta),卡羅麗娜·科雷亞(Carolina Correa)興奮地告訴前來采訪的哥倫比亞媒體:“當我聽到這消息時,決定早早地在邊境等候,以便一早跨過邊境采購。”為了迎接即將來臨的聖誕節,科雷亞需要糖、糧食、一個新的茶壺,當然還要為她年邁的母親采購點藥品。
“謝天謝地,邊境終於重新開放了,”29歲的桑切斯(Christian Sanchez)釋然地表示,“我有很多同伴一起來跨境采購,因為我們急需食品、藥品等各種生活必需品。”他準備穿過連接委內瑞拉小鎮聖安東尼(San Antonio)與哥倫比亞小鎮庫庫塔的天橋,進入哥倫比亞。目前行人依舊可以穿過天橋進入哥倫比亞境內,但運送物資的車輛只能在每天規定的幾小時內通過,而且物資的種類受到嚴格限制。
一直以來,活躍在哥倫比亞與委內瑞拉邊界的犯罪團夥已將超過總價3000億玻利瓦爾的紙幣通過邊境,非法運往哥倫比亞和巴西等國,其中大部分交易都是用百元紙幣進行的。因此,這也是馬杜羅在推行“廢鈔令”的同時,下令關閉邊境的初衷。
自11日宣布關閉與哥倫比亞的邊境以來,委內瑞拉軍方已在邊境地區繳獲大量來路不明的百元紙幣,其中在與哥倫比亞接壤地區收繳了價值8827萬玻利瓦爾的百元紙幣,並要求129人澄清收入來源;在和巴西之間的邊境地區共收繳了4482萬玻利瓦爾的百元紙幣,並逮捕14人。馬杜羅堅信,在哥倫比亞的一些城市,存在著偽造玻利瓦爾的作坊。因此,廢除百元紙幣且暫時關閉邊境,能防止這些假幣回流,沖擊委內瑞拉國內的金融市場。
牛海彬認為,完全關閉邊境的措施,其實也不是特別可行,“委內瑞拉國內面臨物資短缺和物價過高的問題,所以,很多民眾需要前往鄰國或邊境地帶采購生活物資。關閉的話,雖然能起到打擊走私犯罪的作用,但也會影響到民生。”
通脹難阻
盡管“廢鈔令”的實施有助於打擊非法利益鏈,但換幣給民眾的生活帶來了非常大的不便,也對國家經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沖擊。諸如此前的印度,大面值紙幣被廢除之後,各行業資金短缺,工廠停產,生產和出口銳減,權威機構甚至因此作出0.7~4個百分點的負增長預測。
對於經濟更加脆弱的委內瑞拉而言,換幣所帶來的陣痛更為明顯。自2014年來,高油價的日子不再後,石油大國委內瑞拉已連續陷入經濟衰退。數據顯示,委內瑞拉2014年的經濟增長為-3.8%,2015年為-6.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今年委內瑞拉經濟將萎縮10%,該國至少要到2019年才能擺脫經濟衰退。
除了經濟衰退,委內瑞拉國內物價飛漲也是不可忽略的現實。IMF預測,今年委內瑞拉的通貨膨脹率將達到驚人的475%。目前,委內瑞拉官方給出的數據顯示,100玻利瓦爾相當於15美分,但在黑市上,100玻利瓦爾僅能兌換2美分。
委內瑞拉央行數據顯示,百元紙幣約占該國貨幣流通總量的一半左右,總額超過6000億玻利瓦爾。廢除百元面值紙幣後,委內瑞拉政府取而代之的是發行6種面值更大的新版紙幣:分別是500、1000、2000、5000、10000和20000玻利瓦爾。牛海彬表示:“結合這個情況以及美聯儲12月加息的決定來看,委內瑞拉國內的通脹壓力還是很大的。但也不排除國際上的跟風,比如學習印度。但印度的廢鈔有1個月的緩沖期,委內瑞拉可能太急了,最初只給72小時的時限,所以會引發那麽多經濟混亂。”
但是,發行大面額紙幣就真的能緩解通脹壓力嗎?
牛海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發行大面額貨幣一般是通脹高企的表現,並不是解決通脹的根本手段,“貨幣的超發與商品的短缺,這兩點是通脹的決定性因素。”
“換發更大面額貨幣,其實就是承認了國內通脹的嚴重性,是通脹的一種後果。”牛海彬說,“最根本的還是要改善經濟運行的機制,確保商品供應的充足,規範國內的匯率市場,恢複國內外投資者的信心,讓經濟活動更具活力和可預期度。”
當然,牛海彬也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委內瑞拉的經濟結構難以在短期內實現改變,“(委內瑞拉)還是寄希望於國際油價走勢,所以在過去半年中,委外交上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推動OPEC的限產。”
俄羅斯總統普京定於北京時間23日17時舉辦年度大型記者會。記者會在莫斯科國際貿易中心舉行。記者會現場提供英語、法語和德語同聲傳譯。
俄媒報道說,今年的記者會吸引超過1400多名記者進行報道。俄總統新聞處說,記者感興趣的話題集中在俄內政、敘利亞和烏克蘭危機、以及俄美關系等。
記者開始入場。
普京今年的大型記者會原定22日舉行,但由於俄政府當天為遇刺俄駐土耳其大使卡爾洛夫遺體告別儀式,普京推遲了記者會,出席了悼念活動。卡爾洛夫19日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出席一個攝影圖片展時遭遇槍擊身亡,兇手是一名假扮成安保人員的土耳其警察。
1400多名記者為了吸引普京的註意,獲得提問機會煞費苦心。一名記者舉著黃色的牌子寫到:“這里有個禮貌的問題”。
俄羅斯“衛星”新聞通訊社報道說,普京2001年舉行了第一次年度大型記者會,當時約400名記者參加。2015年12月17日舉行的第11次年度大型記者會持續3小時10分鐘,近1400名俄羅斯及外國媒體記者參加。普京當時共回答了27名俄羅斯記者和5名外國記者提出的47個問題。
普京入場
普京入場,記者會開始。
第一個提問的是克里姆林宮記者,他問了有關俄羅斯國內經濟形勢的問題。普京說俄羅斯2016年的通脹率在5.5%左右,預算赤字在3.7%左右。
第二名記者提問:在農業補貼方面,俄政府是否會出臺進一步的財政支持,以作為應對危機的措施。普京:發展農業的關鍵是提振需求,沒有一個行業是應該永遠地依靠來自政府的補貼的,任何行業經濟的發展都最終應該依靠需求的增長。盡管如此,我們在2016年還是給予了大量的農業補貼,2017年也將會延續。
普京:俄羅斯會緊密關註任何有關俄駐土耳其大使遇刺案的調查進展。
普京:俄羅斯軍隊強過任何潛在侵略者。
記者會現場
普京: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有關美國必須大力加強和擴充核能力的說法並不讓人驚訝。
美國《華爾街日報》記者問:是否可能提前舉行總統選舉?普京反問:在哪個國家?
關於俄羅斯軍事實力,普京說,俄軍的力量比任何企圖侵略俄羅斯的外方要更加強大。俄正在研制多種新型潛艇和飛機。當然美國的武器裝備更多一些,俄不準備與美國在這方面競賽,但俄軍確實比任何侵略者都更強大。
普京:如果說特朗普在選舉中不招選民待見,那麽希拉里·克林頓更差。希拉里和民主黨人可謂全線崩潰,輸掉的不僅僅是總統選舉,同樣失去參眾兩院的多數席位。應該能夠體面承受失敗。美國共和黨人對俄總統有好感,我能看到他們對世界秩序的理解、價值觀和我們是相符的,這是建立良好關系的前提。俄美兩國可以在人民間相互的好感上鞏固兩國關系。
記者會現場
有關美國指認俄羅斯借助黑客影響美國選舉的問題,普京說,這是美國總統選舉落敗方想把原因歸咎於別人,應該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清楚是誰襲擊了共和黨郵箱。
在回答俄在發展本國生產力替代來自西方的進口品,以應對西方國家禁運制裁有何成效時,普京說,在實行“西方進口品替代政策”時,俄目前和將來都會面臨一些難題,但俄方的應對舉措終將取得成功。目前俄工業領域從國外進口各種制品的總量已減少了10個百分點,這是一個重大進展。
英國廣播公司記者問:俄美是否會展開新一輪軍備競賽。 普京說,既然簽署了反導防禦條約的某一方單方面退出了該條約並且搶先打造核保護傘,那麽其他簽署方也會轉而構築這種核保護傘,或者研制突破前者反導防禦系統的裝備。“不是俄方主動想這麽做,我們是被迫應對挑戰,俄方在應對外方反導系統方面正開展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名波蘭記者問,俄羅斯是否更樂見一個軟弱的歐洲?普京說,俄羅斯需要強有力的夥伴,俄願意與歐洲發展關系。歐洲人需要自己解決內部分歧,包括難民問題。
就“諾曼底模式”的效果和如何看待烏克蘭和歐盟互免簽證問題,普京說,“諾曼底模式”成效不佳,但是目前尚沒有其他機制,眼下只能繼續維持這一模式。俄羅斯支持歐盟向烏克蘭公民免簽,這是正確道路。
記者會現場
普京說,俄正在完善陸海空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其中包括開發突破反導防禦的新方法。可能這會導致華盛頓進一步改進其核武庫,其實美國目前正在土耳其、荷蘭和英國境內更新美國之前部署的核武器。“俄方不會參與這種核軍備競賽,”普京說,“俄方致力於在2021年前,使俄軍使用的70%武器裝備都是新式的,目前俄軍約50%的武裝是最新式,我們會完全落實這一規劃。”
普京預計國際油價將上漲。普京:2017年下半年國際原油市場石油供應過剩的情況將會結束。俄羅斯將繼續同歐佩克合作,實施石油限產。明年上半年俄將實現日產量減少30萬桶的目標。當前,石油減產已經影響到國際油價。當油價每桶提高10美元的時候,俄羅斯財政預算就能有額外的1.75萬億盧布收入(約合290億美元)。但在編制預算時,俄羅斯還是會采用40美元一桶的保守價格。新技術正不斷應用於能源領域。完善這些技術是好事,但確實夠貴。所以煤炭在全球能源領域占有重要重要位置,讓煤炭更加環保是當前的任務。
普京說,刺殺俄駐土大使是陰謀損害俄羅斯和俄土關系,但這一事件不會妨礙俄土關系繼續發展,土耳其和伊朗總統在解放敘利亞阿勒頗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
談及俄羅斯在收複阿勒頗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時,普京說,沒有俄方的參與阿勒頗是無法收複的,在這一行動中俄方與土耳其和伊朗開展了合作。“數千名被圍困的阿勒頗平民已被救出,這是重大人道主義救援行動。如果沒有敘利亞政府和俄土伊的積極努力,這是不可能實現的”,普京說。
記者會現場
普京說,歐亞經濟聯盟內的一體化進程對其所有成員國(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和亞美尼亞)都是有利的。從總體上看,這些成員國市場的產品銷售規模正在擴大。普京還說,俄正幫助吉爾吉斯斯坦建立農產品檢疫監控系統,以防止問題農產品進入其他成員國,這項工作將會快速推進。
2018是否會再參選總統?普京開玩笑地對提問記者說,你提這樣的問題是在挑釁。普京說,這要看屆時俄國內和國際形勢如何,然後再決定自己是否參加新一屆俄總統選舉。
就俄歐關系,普京說,俄羅斯不是令俄歐關系惡化的始作俑者,俄羅斯沒有向西方發起制裁,只是對歐洲的制裁作出反應。如果歐洲撤銷對俄制裁措施,俄羅斯準備好撤銷反制措施。普京對德國柏林聖誕集市遇襲事件表示遺憾,稱俄羅斯與歐洲應該聯合打擊恐怖主義。
在回答中國記者關於中俄關系的問題時,普京說,俄羅斯和中國的關系水平很高,雙方在許多國際問題上有共同立場,這是國際形勢的重要穩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