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複雜的,德國於上個世紀初的Hyperinflation,一般認為當時的德國政府(Weimer Republic)為了融資鉅額的財赤,大量大量印製當時流通的貨幣-紙馬克,結果釀成超級通脹的慘劇,毀滅了德國整個中產階級,淹沒靠利息過活的百姓財產,亦間接地令希特拉上臺。然而,卻有資料顯示,1921年5月到1923年1月底期間,德國的貨幣流通量只上升23倍,然而,兌美元的匯價卻貶值了344倍,Cost of living上升超過100倍,單單看貨幣的增量,似乎無法全面解釋紙馬克大幅貶值及物價飊升的現象。
《The Economics of Inflation》是一本收集了很多關於德國超級通脹的資料及數據,書中提到德國的超級通脹的主因如下:
透過印銀紙融資財赤→Literally印銀紙→紙馬克貶值(配合炒家沽空)→入口貨品價格上升(戰後資源匱乏,好多野都要靠入口)→國內物價上漲→加大財赤→再加印銀紙→紙馬克再貶值→入口貨品又再價格上升→國內物價上漲→週而復始→1923年8月通脹完全失控→1923年11月推出地租馬克及相關政策,打破了上述的vicious cycle,匯率/通脹才穩定下來。
先講理論,後講故事。
在一戰之前,德國一直採用金本位的制度,貨幣採用金馬克,後來因為一戰,德國沒有足夠的黃金與金馬克掛勾(原因與Bretton Wood System類同) ,因此,於1914年8月起,轉用紙馬克作為流通貨幣。當貨幣沒有錨的時候,政府便會不自禁地有印銀紙的毒癮。同時,相對於英、法兩國透過抽稅的方法來集資軍費,為了應付一戰的鉅大的軍費,德國採用發債集資支付軍費(只有6%靠徵稅收回來),因為開戰初期,德國政府認為這場戰爭將很快結束,然而最後卻拖了4年,所以,一戰完結後,德國政府已為軍費孭了一身債。
再者,德國是戰敗國,於1918年11月11日簽署了《凡爾賽條約》,條約中要求德國須放棄13%的國土、所有殖民地以及賠償330億美元(如果真係要還,攤還至1988年,慘過供樓)。當中,戰爭賠款(Reparation)在條約上指明要用金馬克(可以想像為以黃金支付)或等值外幣支付。
當時,德國剛剛戰敗,哪裡來那麼多黃金及外匯,德國根本上是無法全數按條約償還,但是法國佬又唔肯妥協,迫住德國利用自家發行的貨幣,當時還有一點價值的紙馬克,在市場上購買金馬克或外幣,此舉當然會導致紙馬克價值下跌。同時,除了支付賠款,同時亦要維持國內的就業(1923年之前,德國工人的失業率異常地低,更試過多個月失業率在1%以下),以確保國國內的穩定,自自然然就會想到印銀紙。加上,在印銀紙的初期,紙馬克貶值有利德國工業出口,政府更大條道理地印。
1919到1921年間,紙馬克的匯價固然下跌,並且持續被炒家沽空,國內的通脹升幅亦開始加快,但情況亦未跌到失救狀態。直到1921年,第一筆的Reparation勉強湊夠支付給the Allied,1922年12月,德國宣佈不償還第二期的償款,1923年1月法國同比利時侵佔德國的工業重地Ruhr Destrict (佔全國3分之1的工業生產),德國政府為了報仇,暗中支助在Ruhr的人民搞罷工、搞示威、搞對抗。當德國失去主要收入來源,同時還要支助Ruhr內的工人搞passive resistance,最後只可以日以繼夜地印銀紙,以補足對紙馬克的需求。直到1923年11月,一美元可兌換4,200,000,000,000馬克,一個麵包賣200,000,000,000馬克,其時,無人再相信馬克,馬克已死。
到了 1923年11月中,德國央行決心阻止超級通脹,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當中,最主要的政策就是推出地租馬克。然而,推出新馬克後,並不代表馬上關掉印鈔機(1923年11月20日流通的地租馬克有5億、1924年1月已升至10億、 1924年1月更升至18億)。相反,央行做左兩件事後,馬克匯價就開始穩定下來。第一,央行不再印錢俾政府駛,國家需要嚴格執行開支預算;第二,央行不再提供流動性予外國炒家,當炒家要結算時,並沒有馬克時,便需要高價買回馬克補倉,導致炒家嚴重虧損。很快,到了1923年年底,匯率及通脹都慢慢改善,過不了多久,市場上更有農產品降價出售,德國的超級通脹時期才暫告結束。
C.K. 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