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女神叫你起床”:老阿里人的社交探索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323/149401.html


黑馬說:劉俊個子中等,穿著深藍色牛仔褲,用著安卓手機,操著一口夾雜湖北口音的普通話,遞來一張名片,寫著“男神”二字。這位前阿里人給他的產品也起了一個神附體的名字:女神叫你起床。


\被蘋果官方推薦之後

2014年5月4日,“女神叫你起床”(以下簡稱“女神”)正式上線。劉俊後來才意識到,上線日遇上了“青年節”,而他的產品就是面對這些年輕的“起床困難戶”。

撫今追昔,2014年做社交軟件並不是明智之舉,彼時微信如日中天、微博余威尚存,主打陌生人社交的陌陌也上市在即。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覓食變得更加困難。不過,令劉俊受寵若驚的是,App上線沒幾天受到了Apple store官方推薦,劉俊也開始有意識地進行推廣,在雙重作用的推動下,“女神”曾一度進入社交軟件排行榜前三名。排名的靠前帶來了用戶數量的快速增長。

不過,劉俊顯然低估了社交的難度,“我們發現那些新用戶其實也是個坑”。魚龍混雜的用戶給了劉俊很大的幹擾和誤導,他無法根據用戶反饋來了解用戶的真實需求,糟糕的用戶體驗讓失望和質疑隨之而來。幾乎是過了一個月之後,劉俊才意識到用戶需求的問題。而這波短期爆發式增長的結果是,早期的用戶基本流失。經歷此番大起大落,劉俊從中悟出了做社交產品的核心:聚焦。

劉俊聚焦的點落在了15—25歲的青少年群體。這個群體有著共同之處:起床自覺性太差,社交的需求真實、強烈。這些特點很容易在叫醒的基礎上形成社交關系,他們願意分享,希望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認可。當然,劉俊並非沒有考慮25歲以上的群體,只是這部分人大多已成家,每天早晨耳邊響起異性的聲音,並不是一件多麽和諧的事情。

叫醒工具還是社交軟件

這種令人耳目一新的做法最早來源於高校。2013年底,已經離開支付寶的劉俊無意中看到了高校“起床協會”的新聞,高校學子們為了解決起床難的問題,進行男女生結對,互相叫對方起床。劉俊在網上查閱之後,發現這種起床方式在其他高校同樣存在,“閱App無數”的劉俊眼前一亮,直覺告訴他,這會是一款受歡迎的應用。

這份直覺並非毫無依據。叫醒式社交天然具備的工具屬性和社交屬性屢屢被劉俊提及,一方面,鬧鐘作為底層應用,是手機系統必備功能,70%的手機用戶都有使用鬧鐘的習慣,換言之,這是人們的剛需;另一方面,“女神”獨特的鬧醒模式,給這個原本單調呆板的功能增添了趣味性,人們在叫醒的同時能夠有更多的交流互動。“我們的場景就很完美地變成了人與人的叫醒互動。”在劉俊看來,這是此前“超級課程表”、“墨跡天氣”等工具型軟件無法兼得之處。

“女神”的叫醒模式分兩種:一種是隨機的,男神女神們上傳音視頻文件之後,“女神”App將隨機與用戶進行匹配,隨機匹配的方式不僅增加了趣味性,而更為重要的是,每一位用戶的分享都有機會得到展示、評論和肯定;另一種是用戶定制,根據不同的喜好,訂閱不同的起床音視頻。前者帶來不確定性和趣味性,後者具有確定性。

這兩種模式都不算完美。相比於人與機器的互動,這雖然已經進入到人與人之間範疇,但問題在於,兩者均非實時互動。音視頻在前一天晚上設置時已下載,從而實現手機在第二天早晨沒有連網的環境下響起,這決定了交流互動的非實時性。不過,劉俊已經開始嘗試著借助IP電話、固定圈子隨機叫醒、私信的方式來彌補延時的缺陷。

工具性與社交性的兼具一度令劉俊感到興奮,但這並不意味所有問題的自動消解。無線技術出身的劉俊發現,App在運營中,時常出現鬧鐘沒能如約響起的現象。對於一款提醒式社交軟件而言,這是最為尷尬和致命之處,就好比一部手機失去了通話功能。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技術上的難題:鬧鐘作為與電話、短信相齊名的底層應用,需要一直在後臺運行,但手機的適配性很困難,系統本身並不允許非系統功能一直駐留在後臺。如果用戶沒有將“女神”這款軟件加入白名單的情況下,軟件本身無法實現自啟動。這可能就會出現,當你還在睡夢中等待被女神喚醒時,“女神”自己都無法醒來的情況。當然,劉俊也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機遇,“微信它們也還沒有解決好,而且它比上層應用更有價值,根會紮得更深。”

除了技術上的難題,提醒式社交重內容還是重互動的權衡同樣令劉俊糾結。社交的本質是能夠點對點的溝通互動,這就要求去中心化,強調每一個人都能夠參與其中。劉俊的理念是:“存小V,去大V”。產品早期,劉俊曾有意識地挖掘優質、熱情用戶,甚至直接瞄準校花校草,通過物質獎勵來帶動平臺人氣。不過後期,他更傾向於“去中心化”,讓每一個人獲得展示、交流的機會,這樣才能具備社交的活力。“允許有一些小V,但不要做微博那樣大V模式,那樣參與感會很差”。“女神”通過隨機匹配,每條信息背後對應的都是幾位甚至幾十位用戶,這些用戶在接收鈴聲之後反過來進行評論、分享,促成了社交的開始。

從“淘粉吧”到“醒醒”

根據劉俊提供的數據,“女神”目前已經累積了三四百萬用戶,日活躍用戶十幾萬,次日存留率從上線時的20%提高到現在的40%。按劉俊的構想,“女神”要成為新一代年輕人的首選社交平臺。而這個平臺依托於一定的場景之中,“好比微信依托於通訊場景,微博依托於信息的場景”。“女神”的場景就是提醒。

在做提醒式社交之前,劉俊成功開發了他的第一款APP產品——淘粉吧。這個基於電商平臺的導購返利產品曾取得過不錯的成績,每年為國內幾大電商平臺帶去上百億元的營業流水。不過,“我認為我們有能力做兩件事”,劉俊察覺到叫醒式社交的天然優勢後,決定由淘粉吧原創始團隊的其他合夥人繼續深耕導購領域,而他自己重新組建了一支隊伍,開拓社交的疆土。

對於這位在支付寶工作多年的人士,人們對其在社交領域創業感到疑慮重重——阿里巴巴通常被認為缺乏社交基因,盡管規模巨大,卻鮮有在社交上成功的案例。“並不是說阿里的人沒有基因,而是公司的價值取向確實會導致這種情況的存在。阿里習慣於用運營而不是通過產品來拉動增長,而社交是需要靠產品打磨的東西,快不了。但是我們脫離了那個環境我們就能做好。“

“女神”上線即將一周年,用戶在平穩增長,沒有人還在為是否有基因而苦惱,不過“女神叫你起床”這個包含性別色彩的叫法卻愈發凸顯局限。不明就里的用戶不禁疑惑:女神叫你起床是為男性定制的嗎?事實上,在劉俊的用戶中,相當大一部分是女性用戶,軟件本身也有男神專頁。已經有女性用戶向他表達了不滿,而他下一步也將在4月初,把“女神”退役,改為當前流行的疊字叫法:醒醒。

“更多的像是兩個人之間的對話,更萌一點。”劉俊解釋道。


 

版權聲明:本文由i黑馬編輯;文章為i黑馬獨立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斯坦福創業者】鐘甄:寄望興趣社交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05/149506.html

 


鐘 甄

 

個人檔案
鐘甄:社交領域連續創業者,心跳社交、繽紛網創始人。TMT七年行業經驗、四年創業經驗,曾任騰訊負責社交平臺規劃的戰略總監。

 
斯坦福MS&E 碩士2003同學: 沈思(木瓜移動創始人,谷歌產品經理),陶冶(凱旋創投合夥人,KPCB投資經理,Qualcomm Ventures投資經理),石磊(互聯網連續創業者,Zuoma Foods,Autobest, Cars.cn創始人,BCG管理咨詢顧問),Brandon Chen(IBM硬件工程師,Intel高級銷售經理)

黑馬說:寄望興趣社交——以90後白領宅女為主打用戶的心跳社交App,拒絕約炮。
 
從高中到大學,在自稱“不是特別拿自己當回事”的鐘甄看來,是一個從“學霸”到“學渣”的急劇墜落過程。當然她還稱,清華大學畢業後被斯坦福某碩士項目相中赴美讀書,也屬誤打誤撞,是“狗屎運”。
 
動輒以loser自居的鐘甄,現實中則幾近截然相反。前述自嘲當為戲說。


文 | 本刊記者 孔明明
編輯 | 齊介侖

 

值得一提的是,進入斯坦福後,鐘甄放棄了本科階段已拼搏了4年的專業——化學,代之以管理科學與工程,後者更重人際溝通。

 

在鐘甄看來,斯坦福與清華在教育模式上存在很大不同,比如,斯坦福更為務實,課堂教學案例基本都是真實的。這頓時讓她有了和整個世界距離突然拉近之感,好像偌大寰宇運作機理已全然呈現眼前。

 

事實上,不論是在清華,還是在斯坦福,求學期間的鐘甄一直是一位絕少現實社交的宅女。但學習之外,她將大部分時間花在了社交網絡上。網絡幾乎是她唯一可以接受的社交方式。只要有網絡,她的兩眼就會放光。

 

從斯坦福畢業後,鐘甄在美國一家咨詢公司找到了工作。兩年後,她回國加入了華為,負責商業咨詢業務,起薪僅為8000元。兩年後,當總收入已高漲至前述數字N多倍時,鐘跳出華為,入職騰訊,出任騰訊戰略部總監。

 

加入騰訊後,鐘甄將滿腔熱血投入在工作上,逐漸了解了各類社交軟件的戰略戰術。在這一過程中,她發現了一個新的有效價值點:社交平臺化。
 

“創業是快速實現個人商業夢想的最有效方式。”有意發力網絡社交的鐘甄決定一試。

 

知易行難,所言非虛。雖然在騰訊工作期間,鐘甄已與眾多互聯網企業打過交道,對社交產品早有了解,但其創業之路仍頗不暢順。最初,鐘甄創建了繽紛網,但繽紛網的創業於她個人而言,更多的是一種摸索,以期借此加深對社交產品的理解。很快,鐘甄發現了網絡社交的大趨勢——興趣社交。

 

在興趣社交產品成型之前,鐘甄及其團隊曾做過大量調研以驗證需求的真假。一開始,他們訪問了許多90後男性白領,他們的回答近乎一致:無此需求。鐘甄深感沮喪。但不久後,當訪問對象換為90後女性白領時,幾乎每位受訪者都表示有此需求。

 

隨後鐘甄團隊花了近半年時間做大數據分析:掃描微博、豆瓣等社交網絡用戶,提取相關數據,比對哪些標簽最適合做社交。

 

2014年10月,心跳社交上線。這是一款以一線城市90後白領女性為主打用戶的手機App,目前已完成數百萬元天使輪融資。在心跳社交上,用戶選擇一系列興趣標簽後,可打叉或打心。只有雙方都打心,才能開始對話。

 

鐘甄將心跳社交定義為“不約炮的陌生人社交軟件”。目前該App已有用戶20多萬。

 

鐘甄認為,社交網絡的未來就是社交圖譜與興趣圖譜的疊加。與微信主打通訊、陌陌主打位置、Facebook主打社交圖譜均不同,心跳社交主打的是興趣圖譜,而這也是她擅長的領域。

 

談及商業化問題,鐘甄稱,她已形成初步構想並正在付諸實施,比如通過註冊頁的品牌標簽露出等。

 


 

 

為了激勵黑馬哥寫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您可以掃下面的二維碼給黑馬哥適度打賞,金額有8.8和88元!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孔明明,編輯齊介侖;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9種醫療領域運用社交媒體的新奇方式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205

9種醫療領域運用社交媒體的新奇方式


伴隨互聯網和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社交媒體已悄然融入生活中,幾乎影響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包括醫療領域。根據CDW Healthcare新近制作的這張信息圖表可知,醫院、臨床實踐和所有年齡段的醫生都正在社交媒體上變得越來越活躍。

由上圖可見,患者正在利用社交媒體來搜索醫療信息,更多地了解關於自身護理的情況,為醫療服務供應商提供的護理質量評分,並從同伴那里尋求醫療建議。醫生們認識到了社交媒體的價值,正越來越多地與同行在社交網絡上進行醫療研究和討論,並利用它獲得患者護理信息,建立職業發展規劃和網絡。事實上,60%的醫生認為社交媒體能提高患者接受醫療護理的質量。社交媒體已經成了醫療服務在新時代亟待突破的新領域。

Uncommon Bold公司創始人Emily F. Peters 認為,“醫療保健與現代社交媒體風貌完全匹配”。擁有互聯網醫療背景,曾四次參與初創公司運作,並曾為Practice Fusion和Doximity工作過的她近日撰文闡述了醫學領域利用社交媒體的9種新途徑。動脈網為您編譯了下文,幫您在現今這個全民SNS時代找到醫療服務發展的新方向。

Facebook擁有13億用戶,Twitter上則有超過9億用戶;而在YouTube,每秒鐘就有時長一小時的視頻被上傳。在過去的十年中,社交網絡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人與人之間連接、建立社群和分享信息的方式。

醫療保健的許多方面似乎都完全匹配社交媒體這一現代的人文景觀:那些絕處逢生的揪心故事,鼓舞人心的新機器人發明,讓醫生們殫精竭慮的案例和大量人們難以想象的醫學研究。但是,醫療衛生部門對社交媒體的開發才剛剛開始。

“在市場營銷和通訊領域,醫療部門總是習慣性地慢上好幾拍,因為它是一個受到嚴格監管的行業。在社交媒體這塊也不例外。”Highmark公司社交媒體營銷分析師兼Mayo診所社交媒體中心顧問Amanda Changuris如是說。“好消息是,現在一些優秀的精英們正為了患者、醫生和公眾的利益推動著醫療行業社交媒體的開發。”Changuris補充道。

社交媒體和醫學相加,到底能夠做到些什麽呢?從器官捐獻到#FOMO(即fear of missing out “害怕錯過”),以下便有9種醫療領域巧妙利用社交網絡的例子:

1.向公眾開放手術室

如果血液和血塊不會讓你感到惡心嘔吐,你大可以打開醫院的直播視頻觀看。醫療衛生機構正在通過社交媒體向公眾直播外科手術過程,讓那些迷戀醫學和人體解剖的民眾得以一窺手術室里的神秘景象。

美國華盛頓州的瑞典醫學中心將一場人工耳蝸植入手術進行了現場直播,並在之後播放了患者第一次聆聽音樂的感人畫面;德克薩斯州的赫爾曼紀念醫院在Twitter上直播了一名六磅重男嬰的剖腹產手術;UCLA通過Vine現場直播了腦外科手術過程中,帕金森氏病患者用吉他演奏鄉村音樂的視頻。

而在2014年,參與世界輸精管結紮日的醫生把這個趨勢更進一步,在一天之內進行了25例輸精管切除手術的現場直播。逾萬觀眾在線收看了手術過程、國際視頻訪談和紀錄短片——所有這些宣傳手段都是為了減輕民眾對於手術“喀嚓”的恐懼。

圖為醫療機構為減少民眾對手術“喀嚓”的恐懼所做的手術視頻直播截圖(來自YouTube “世界輸精管結紮日”)

2.醫療診斷難題的眾包

在CrowdMed網站註冊的患者一般都有八年左右的病史,並在花費了超過55000美元的醫療費用後,仍然沒有得到自身疾病的診斷。這家眾包型初創公司為患者提供一種名叫“醫療偵探”的網絡服務,以解決他們的醫療診斷難題。“醫療偵探”服務的主要提供者為23個國家的醫療保健專業人士和醫學生。
一位名叫Juliette(化名)的患者曾深深為自身的腫脹狀況所困擾,在長達20年的時間里,她一直沒有得到確切的診斷,不得不臥床不起並反複接受手術。而在CrowdMed,Juliette在短短兩周之內便得到了診斷和治療。

“我們旗下的‘醫療偵探’平均每月都要花上11個小時在網絡上解決人們的醫療問題,比一般用戶花費在其他任何在線社交媒體上的時間都要長,”CrowdMed的聯合創始人Jessica Greenwalt說道,“偵探們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來研究診斷結果並與患者溝通。”

3.為臨床研究籌集數以百萬計的款項

當4歲的Eliza O’Neill被診斷出患有“沙費利波綜合征”(一種罕見的兒童中樞神經系統退化癥)時,她的父母拍攝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視頻,並將其發布在社交媒體上求助。現在,他們不但已經為這種罕見的小兒疾病從3萬多名捐助者處籌集到了超過200萬美元的善款,還正與俄亥俄州的全國兒童醫院合作,為盡快取得療效進行臨床試驗。

為Eliza之類的患兒募捐和ALS患者籌款的冰桶挑戰等活動(後者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就募集到了1.15億美元)的成功,證明了社交媒體平臺在獲取公眾關註度和籌集資金等方面的強大力量。現在,社交媒體模式正被應用於各種各樣的醫療慈善活動中,如對抗結腸癌的#strongarmselfiesfor,以及提高社會對埃博拉病毒關註的肥皂水桶活動等。

4.從#FOMO入手,提高公眾健康意識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了如何使用社交網絡來提高同齡人的抗壓能力並打擊艾滋病的傳播。這項名為“約束線上同伴教育(HOPE)”的研究發現,社交媒體對話能在短短三周內將高危人群的HIV自測請求率增加到此前的三倍。現在,研究人員現在正專註於複制研究成果的經驗,以打擊濫用藥物、抑郁和霸淩行為。

“我認為社交媒體擁有巨大的潛力,這或許並不是由其本身的性質使然,而是因為它已經成為了當下的潮流,因為人人都在使用它,” 加州大學預測技術研究所和洛杉磯分校數字行為中心執行董事兼HOPE項目主要調查員Sean Young說道,“互聯網時代,人們總是使用最先進的最新技術來找尋性伴侶和毒品等。因此,想要有所建樹,研究人員再也不能落後於時代,必須時刻與最新的技術趨勢保持一致。”

5.從社交數據中挖掘出挽救生命的信息

公共社交媒體中蘊含的海量實時數據,對醫學研究人員來說無異於一座潛在的金礦。例如賓夕法尼亞大學最近發現,飽含憤怒的Twitter文章是罹患致命心臟疾病的強烈預兆。根據這項研究,“僅基於Twitter語言模型的(心臟疾病)死亡率預測,要顯著優於結合了10種常見的人口、社會經濟和健康危險因素,如吸煙、糖尿病、高血壓和肥胖等的模型。”

美國東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Twitter創建了一幅追蹤埃博拉病毒的國際地圖(見下圖)。在意大利,科學家們通過Twitter改進了谷歌的“流感趨勢”,創造了更為準確的“流感癥狀監測”。雖然利用社交媒體數據進行研究的潛力巨大,但現在也出現了其是否有悖倫理道德和數據是否準確等爭議。
東北大學研究人員繪制的埃博拉病毒實時追蹤地圖截圖(Emily Peters)

6.為臨床試驗直接選取被試者

據估計,臨床試驗工作中30%的時間都花在了被試患者的招募上,而募集患者的艱難也被列為了導致臨床研究推遲的首要原因。而現在,社交媒體正在飛速改變這一狀況。患者社群平臺PatientsLikeMe的信息顯示,94%的美國社交媒體用戶願意分享自己的健康信息來幫助其他患者。PatientsLikeMe甚至還開發了一個工具,來為超過45,000項臨床試驗自動匹配被試成員。《兒科》雜誌的一項研究也發現,在最近的兩個兒童罕見病試驗中,84%的被試者都是通過社交媒體募集到的。通過社交網絡招募被試患者,能減少試驗成本,幫助研究人員更快找到治愈疾病的方法。

7.提供醫生間的交流平臺

早期,嚴格的隱私制度限制了社交媒體在醫療專業領域的應用。但現在,醫療行業正在迅速適應新的形勢。

如Sermo和Doximity等專業網站正為醫生提供專用的社交空間協作平臺。Doximity是醫療群體信息收集領域的先行者,它向其醫生會員提供相應的醫療培訓和各地醫生收入等信息(見下圖)。Mayo診所社交媒體中心在這方面也是佼佼者,它一直致力於幫助醫生和醫療機構涉足社交媒體領域。
不同地域普通外科醫生收入熱圖(Doximity)

8.使器官捐贈成為新潮流

當Facebook在其時間線上增加了有關器官捐贈的問題時,超過57000人宣布他們有意成為捐贈者,13000人在一天之內正式加入了捐贈者的行列。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提供的數據,這是普通的器官捐贈登記率的21倍。 Facebook器官捐贈活動的長期影響仍有待研究結論,但它為正在器官等候名單上翹首期盼的愈10萬的美國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9.喚醒個人對特殊疾病的關註

最後,社交媒體活動還巧妙利用了Facebook的獨特功能來喚起公眾對於特殊疾病的關註。在荷蘭,健康倡導者用Photoshop制作了人們從未曾參加過的活動的照片,然後將照片打上標簽發布在Facebook上。他們留言道,“覺得很納悶對不對?你現在所經歷的便是患上阿爾茲海默癥後的情況。”

上面所有的例子都發生在過去的幾年中,這說明社交媒體和醫療行業的結合還處於初期階段。盡管有對消費者隱私的擔憂和醫療行業領軍者的相對沈默,研究人員、醫生和患者都已經找到了全新的辦法,來最大限度地利用這張讓人們緊密相連的社交網絡。

(來自互聯網思想)


陌陌6.0上線:繼續弱化異性社交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28/149736.html

黑馬說:長久以來,陌陌就被貼上了“約炮神器”的標簽。陌陌6.0版本能改變這一切嗎?

在4月27日下午的媒體溝通會上,陌陌創始人兼CEO唐巖表示,之前陌陌的交友方式是按照距離遠近來排序,有利的方面是使用簡單,用戶在各地的體驗都是一致的;不利的方面在於,和陌生人溝通交流時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是要靠“刷臉”。希望通過陌陌6.0改變看臉社交,並弱化異性社交。


\文 | 本刊記者 劉惜墨
編輯 | 周群峰

 
“連接該連接的人”

在新版陌陌中用戶可以填寫6個不同維度的標簽:職業、家鄉、學校、生活地點、工作地點、興趣信息。系統會將這些身份信息與用戶的地理位置相結合。除此之外,為了更加精準的匹配社交者,用戶參與的群組,關註的話題,用戶發布在留言板的內容,也可以成為挖掘社交者潛在關系的要素。

陌陌一直反複強調 “連接該連接的那些人”。因此,即使在無數據論證的情況下,陌陌6.0版本勢在必行。唐巖對此做出了兩點解釋。

首先,新版本將原來突出的功能放在二級頁面,會讓很多用戶覺得不習慣。對於新老用戶對新版本不太滿意的評價,唐巖表示不會太在意。據唐巖透露,此次改變對於陌陌來說最大的難題就是沒辦法公測,因為沒有百萬級別的裝機量,萬把人來測是測不出效果的。陌陌6.0版本已經推遲了近1個月發布了,就是在前後思量用戶的反應。

其次,唐巖認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會有越來越多的社交關系存在於多個社交平臺上,就好比你和你關系特別近的人,既加了微博,又加了微信,又加了QQ,甚至還會要電話號碼,到底在什麽時候選擇什麽樣的公眾平臺做交流,用戶有自己的選擇。至於用戶熟了之後往其他社交平臺上轉移的問題,陌陌不會在意。因為最直觀的檢測數據是陌陌平臺上的用戶數量都在增加。”
 
重新啟用聊天室

聊天室這一工具早已銷聲匿跡,如今被陌陌重新啟用,目的在於更大程度為用戶降低社交門檻,便於用戶就一些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即時互動。聊天室以不同的話題進行頻道劃分,目前共有陌陌大雜燴、全民K歌、一起看綜藝、電影音樂書等頻道。用戶可以在不同頻道下,根據想聊的話題創建聊天室,比如“一起看奔跑吧兄弟”、“權力的遊戲討論”、“三里屯一起看中超”等。每個聊天室上限20人,未滿員情況下其他用戶可申請加入。用戶在創建聊天室時,也可設置加入條件,申請人回答正確就可加入在這樣一個輕量級的交互過程中,不同背景、不同地區的用戶聚在一起暢所欲言,並可能由此成為聊得來的朋友。

用戶還可以在留言板進行點贊、評論,通過“話題”找到朋友。當用戶不知道如何與對方溝通時,一個“贊”可以輕松拉近距離。此外,用戶也可通過標簽匹配,展開評論互動,滿足交友、吐槽、生活服務等各種需求。

陌陌公司產品副總裁林誌霖表示:“陌陌的願景,是幫助用戶在線上構建全新的社交關系並將其發展至線下,成為一個開放式社交平臺。我們希望基於身份和平臺的智能匹配,讓每個人都可以更多維度地展現自己,讓人和人的連接變得更精準,也更加便捷。” 

盡管帶著種種的不確定,陌陌轉型已在路上,但前方的路都不是那麽平坦。正如唐巖所說:“我今年36歲,好朋友也僅有10來個。因此,陌陌做的事情不是那麽容易。”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劉惜墨,編輯周群峰,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黑馬說:上周,網上傳出著名的成人網站草榴關閉的虛假消息,瞬間各種觀點和評論就刷爆了朋友圈。在我們這樣一個相對保守的社會里,這種現象對於普通民眾來說,貌似有些不可思議,但對於一直在情趣用品行業鉆研的我來說,對於這種長期壓抑後的人性反彈和情緒釋放已經習以為常。人性急需解放,而做一家性感的互聯網公司,讓用戶更好的體驗到人性的快樂,恰好就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目標。
 
就在最近,我們的智能情趣用品的項目——小愛愛完成了上海中金資本、深圳領籌資本800萬元的天使投資。目前也已經上線京東股權眾籌,有眾多投資機構對此表達了投資意願,新的一輪投資很快也會確定下來。加上之前其他同行完成的融資。毫無疑問,情趣用品行業現在已經進入了風口期。作為一家在情趣用品行業耕耘10多年的創業者,我想聊聊對於行業的分析和觀察,同時分享下一個多年傳統實業創業者向互聯網轉型的經驗。
 
 文 | 
小愛愛科技創始人  
周巍巍
 
情趣用品的那些事

情趣用品一直被認為是很小眾的產品,但是很多人沒想到,全球70%的成人用品產自中國;從2006年到2011年,整個行業複合增長率是20%,預計到2016年,將達到30%;預計2015年整體市場需求將超過700億元;在未來,超過千億基本上已經沒有什麽懸念。
 
2014年,天貓聯合大公網、情趣品牌KEY、國民“性學教父”馬曉年教授做了一次數據調查,調查顯示女性在26歲到35歲之間第一次使用情趣用品的概率高達51%;在這其中,高學歷人群是情趣用品的主要消費群體,使用情趣用品的人中84%擁有本科以上學歷,其中碩士學歷占40%。可以看到,情趣用品是一個巨大的市場,而隱藏在這市場背後的,恰恰是我們多年來壓抑已久基於釋放的人性需求。
 
中國的現代情趣用品行業起步是非常晚的,上個世紀90年代才有了一點萌芽。如今,隨著社會進步和開放,在互聯網時代的大環境下,情趣用品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在現有的創業者中,不管是真心誠意想做好情趣用品,還是劍走偏鋒的拿性當營銷噓頭,創業者和資本的密集進入發出明顯的信號,情趣用品到了一個發展的風口。
 
美國倫理學家JP. Thiroux說人的性行為有三個目的:生育、尋求快樂和表達愛情。長期以來,生育是傳統觀念唯一承認的目的。與此相比,性生活的表達愛情的功能一直被認為不重要甚至被有意識的疏忽掉。即使現在,我們的意識形態在提到性時,還難免有一種罪惡感或羞恥感。但現實情況是,性對人的生活,特別是對愛人的關系是極端重要的。所以,我們在做產品定位時,強調小愛愛是一款追求性快感的產品,同時,與傳統情趣用品相比,添加了社交與互動的功能,更強調了情侶和愛人間表達情感的功能,是一款名副其實的智能硬件。
 
 
社交讓情趣用品更性感

我算是一個標準的連續創業者,從事化妝品、情趣用品和美容纖體設備19年了。對於女性消費者相當了解。在做小愛愛之前,我們生產的人體潤滑液工廠已經是全中國最大的研發、代工工廠,很多大品牌的潤滑液都是我們代工的。在很早時間就完成了第一桶金。
 
但我是一個閑不住的人,總喜歡嘗試一些新的方式方法。我們不滿足於僅僅做一個代工廠,後來開始做電商,我們開拓了淘寶9.9元包郵的時代,因為剛進入時不知道怎麽玩,我們就靠低價取勝。由於我們經驗不足,對於互聯網也了解不足,團隊配置也不夠合理,我們投入上千萬的電商業務最終沒有做起來。但是,這段時間的經歷給我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我強烈的意識到,互聯網才是未來和趨勢。於是我們開始正式朝著互聯網轉型。
 
我們在情趣用品行業有多年積累,如何與互聯網有機的結合是我們首先要考慮的問題。首先最直接的就是銷售渠道,互聯網銷售情趣用品有著先天的優勢,可以讓更多的人在保障隱私的前提下完成購買。更重要的是,互聯網與情趣用品功能上的結合。如何讓純粹的工具變得人性化起來,這是我們著重解決的問題。我們最早開始做這款產品時,研究了市面上所有的產品,都感覺做的不夠好。除了材料,產品形狀等設計有缺陷外,更關鍵的是,這些產品都是孤立的,只是純粹的冰冷的工具。
 
作為用戶,不僅僅是工作或生活時有社交需求,在這種很隱私和很親密的行為時,用戶更有和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分享的需求。在我們生活中,有大量的愛人和情侶是分開的,小愛愛跳蛋和飛機杯把情趣用品與互聯網成功結合,發掘出了具有社交功能的情趣用品,異地情侶和愛人購買我們的產品後,分別在APP註冊,接受對方邀請,就可以用小愛愛智能跳蛋和飛機杯開始親密的互動。讓這些人可以不受地域和空間的限制,從人性上滿足了異地戀等問題。
 
為了搭建好小愛愛的團隊,在項目啟動前,就開始和華為、騰訊等擅長於硬件軟件開發的技術大拿交流溝通。最終我們的創業目標和願景打動了他們:我們不是一家硬件公司,我們要做一家性感的互聯網公司。我們硬件的負責人何劍鋒來自華為,在那邊工作了10年,熟悉生產的各個環節。我們互聯網負責人尹文俊來自騰訊,在騰訊擔任過高級產品經理等職務。產品負責人韋莉從事情趣用品行業14年。但我們的營銷團隊都非常年輕,都是90後的美女組合,因為只有年輕的人才能創造出更多好玩的方法。行業的充分積累和強強組合使我們這個團隊的戰鬥力特別強悍。我的管理思想就是盡量少管甚至不管,放權放錢,誰的事誰對結果負責。在這個過程中,確實有時會因為摸索等緣故走些彎路,但是現在不摸索,後面就會付出的更多。
 
 
情趣用品不等於色情化

之前的情趣用品,大多是采用一些灰色的手法來推廣。比如用色情網站來做產品推廣,或者找一些AV明星來做推廣,這樣做的最直接的好處就是見效快。但是從長遠來看,使情趣用品的色情化色彩越來越重,也使得用戶對於情趣用品的理解越來越狹義。情趣用品汙名化對於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非常不利。我們從一開始,就定下基調,堅決不走之前的色情化手法。我們的基調是快樂健康的價值觀念。在私隱、自願的前提下,社會應當承認和保護成年人的性自由,人類的性行為和跳舞、談話、握手等其他活動是一樣的,在道德上沒有本質區別,性行為只有特殊性質而無特殊本質。
 
雖然我們的社會越來越開放,但在主流價值觀里依舊排斥表達性,“談性變色”的人比例依然不少。“我們自己的身體要自己做主”的觀念,在西方文化中是很正常的,而在中國文化里,追求身體的快感被視為墮落或色情。我們要做的就是為了更好的解放人性,讓更多人可以了解自己的身體,享受應有的快樂。
不管是未婚還是已婚,成年人應該為自己的身體做主。
 
我們的理念得到了用戶的積極響應,產品在推出後,在沒有大規模推廣的情況下,現在每個月的APP下載量都在2萬左右,新品發布後,後面的數據應該會增長更快。預計今年可以完成一億的銷售額。在後期,我們在考慮用更低的價錢來銷售我們的硬件,我們通過潤滑劑等周邊產品獲得利潤,就像打印機不賺錢,但墨盒可以彌補成本和創造利潤。同時,我們會打造國內最大的性趣社區,讓更多的愛好者在這里聚集和交流。我們現在已經和國內多家知名創業公司合作,如趣分期,嗨社區等。
 
現在智能硬件很火,創業者和資本也都比較熱烈,這是一個好的現象。但是,狂歡之後的後遺癥也開始慢慢顯現。很多硬件項目上線不久後就倒閉了,表面上看上去很多項目都是死於供應鏈管理經驗不足,但究其真相,是死於偽需求。這個弊端在互聯網創業者進入到硬件行業的表現更為明顯。很多拍腦袋的產品完全是創業者自己的一是熱血上頭,最後發現連模具都沒法開,更談不上量產。即使生產出來了,也沒有市場,用戶根本不需要,花了一大筆錢,最後只滿足了創始人和團隊的自嗨。比如之前市面上有智能遊戲耳機,頭戴音樂設備等等。
 
作為一名目前轉型還算成功的先行者,我的經驗是:在進入智能硬件行業時,建議團隊最好是有硬件生產經驗的人和有互聯網經驗的人一起搭檔,這樣的團隊既減少摸索周期,又可以把傳統硬件對於生產、供應鏈的經驗和互聯網對產品開發、用戶管理、營銷等經驗有效的結合起來。我們的團隊就是最好的證明。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周巍巍,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作者: 文浩团队

会议时间:2015年6月18日

会议主持人:安信证券传媒互联网研究员 王晨

参会嘉宾: 王华东,经纬创投合伙人,专注于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时尚消费、新内容新媒体及娱乐消费领域的投资。自2010年9月加入经纬创投以来,王华东主导及参 与了多家公司的投资,其中陌陌已于2014年12月份在纳斯达克上市,另外还有移动电商平台口袋购物/微店、图片社交服务nice、女性社区美柚/新氧、 跨境电商蜜淘、内容及新媒体服务莱可传媒/橘子娱乐、游戏娱乐公司Tap4Fun/魔方网/白鹭引擎/凯奇谷等。

【主持人回顾行业深度报告】

在PC互联网全面转型移动互联网、并迈入物物互联的趋势中,在垂直细分领域连横合纵不断涌现百亿美元市值公司的浪潮中,在传统产业全面拥抱互联网的时代中,为何我们回归本源,研究“以人为生意”被称之为社交网络的公司?

我 们身处一个以用户为核心、去中心化的潮流中,社交网络承接了人们对话、沟通和互动的信息流动功能,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核心枢纽;在满足用户多样性 和差异化需求的过程中,社交网络逐步由娱乐场景向生活和工作场景不断渗透和深化,产品和服务的种类与内涵不断延伸与丰富,从“人与人的连接”到“人与服务 的连接”、“人与设备的连接”,由此实现了企业的无边界扩张,这也是社交网络为何被誉为互联网皇冠上的明珠所在。

■社交网络重定义企业的成长逻辑,从连接“人与人”,到连接“人与服务”与“人与设备”。小 米创立6年销售收入即可实现从0到千亿的突破,核心是基于20-39岁的年轻用户通过“参与感”构建米粉社群(MIUI突破1亿,米粉复购率约40%), 基于粉丝需求实现产品品类扩张、生态构建以及涵盖工作、娱乐和生活场景的渗透。腾讯基于庞大用户体系不断向连接“人与服务”与“人与设备”延伸,市值由上 市时占中国移动的2%至当下的68%,单用户收入由不足中移动的1%提高至2014年的13.4%,单用户利润由占中移动1.2%提升至21.6%。社交 网络能够帮助电商以较低的代价实现从“弱连接”到高频次的“强连接”转变,在降低新客获取成本的同时最大化用户生命周期的价值,这是阿里巴巴重视社交并不 断谋求并购的原因所在。

■广告是社交网络商业化的主流模式,游戏的流量转化效率最高,社交电商、在线直播在内的增值服务和本地生活服务正在成为新趋势。

1)广告是社交网络尤其是北美社交类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2014年分别占Facebook收入的92.3%、Twitter的89.5%、新浪微博的79.2%、腾讯的10.8%和YY的4.6%;

2)游戏因其流量转化效率高,是中国社交类公司采用的主要盈利模式,2014年占腾讯56.7%、YY的22.1%和陌陌的24.4%;

3)在线直播在中国受用户欢迎,2014年分别占YY和天鸽收入的57.3%和91.1%,陌陌也即将于2H15上线相关业务;

4)基于LBS特性与O2O融合产生新的商业价值,包括手Q、微信、天鸽(O2O的KTV)和陌陌在内也在不断探索和突破。

■下一个腾讯会是谁?

社 交网络被誉为互联网皇冠上的明珠,腾讯2004年上市至今股价累计上涨220倍(收入同期增长68倍)。我们认为那些用户规模庞大并覆盖主流群体,使用粘 性强具备平台属性,应用场景丰富和业务延展性强的公司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腾讯?目前从用户规模和应用场景的可拓展性来看,最有可能的分别是YY和陌陌。在全 球MAU超过1亿的19个社交应用中,中国占据6个(QQ、QQ空间、微信、百度贴吧、新浪微博和YY);腾讯(USD4.38)、FB(2.47)和 LinkedIn(1.84)分列单用户季度收入前三;腾讯(225.3)、FB(157.3)和LinkedIn(78.7)分列单用户市值前三。

■投资建议: 建议关注腾讯(700 HK),广告业务将替代手游成为腾讯的重要收入来源;参照Facebook FY15E的40.6xP/E估值,我们认为腾讯的合理估值在HKD170-180之间;推荐欢聚时代(YY US),维持此前的目标价USD88,对应FY16E的16.7xP/E,较当前中国社交公司平均26.9x和海外社交公司平均40.2x分别低 37.9%和58.5%;推荐陌陌(MOMO US),基于公司FY15享受用户增长的红利、收入快速增长以及丰富的商业化前景,我们认为公司合理估值在单用户市值USD45-50之间,对应市值 USD35亿-39亿之间,按中值计算折合目标价为USD19.8;建议关注新浪微博(WB US)微博单用户收入为Twitter的32.6%,而当前单用户市值为USD19.8仅为Twitter的25.5%,我们认为微博的合理单用户估值应 该在USD22.5-25之间,对应公司USD44.6亿-49.5亿市值区间。

【嘉宾分享行业理解和观点】

很高兴与大家做交流,先介绍下我自己,我是经纬创投的合伙人,主要看移动互联网、文化娱乐、游戏还包括电商和消费相关的行业。经纬在社交领域的投资是非常早的,在陌陌之前还投过两个产品,在2010年的时候投资过一个做农民工社交的产品,2011年还投资过一个PC上的社交产品没有做出来,陌陌是投资的第三个社交产品。

首先介绍下投资社交产品的逻辑,互联网巨头出现的前提,很大的原因在于设备的转移。比如PC互联网时代,诞生了百度、腾讯和阿里这样大的公司;移动互联网时代,因为设备的转变会诞生新的巨头公司,会诞生增强人与人交流和互动的公司。移动互联网与PC互联网时代相比,有不一样的商业逻辑和信息流转逻辑。

PC互联网时代,所有的信息中枢是由搜索引擎来确定的,获取信息的核心方式是输入关键词来获取Query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流转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搜索引擎的地位在下降,转而代替的是通讯类产品,比如我们现在获取信息的核心方式是在朋友圈的分享以及朋友的信息发送。这样方式的转变,对于整个产业而言是巨大的。让信息的传递由中心化的方式变成了去中心化的方式。在PC互联网时代,最有影响力的媒体是新浪和搜狐这样的门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他们的影响力在急剧下降,反而是能够创作出高质量内容的媒体和个人的影响力在提升。信息传递的方式变化,对于整个产业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根据上述这些变化,来部署这些投资。

经纬在社交领域的投资逻辑

对于基于熟人社交产品偏谨慎在投资的时候,首先排除了以熟人为关系的社交产品。谨慎的主要原因是腾讯太强大了,除腾讯外,其他国家没有任何一款通讯类的产品可以占到50%的市场份额。美国移动互联网公司市场占有率没有一家超过30%,形成所谓的垄断地位。正因为在中国腾讯的份额很高,让用户在一个新平台上去复制或者转移已有的熟人关系链是比较困难的。

投资点让用户去发现和创建新的社交链最早的切入点是陌生人社交,基于这点投资了陌陌,然后去延展整个领域产品怎样去做,强调人和产品、行为的沟通。在陌陌之后,投资了图片社交Nice,核心原因是2011年前后中国有微博或者好友圈分享照片,但还没有核心动力在一个新的平台上分享照片。Nice给用户一个新的方式来分享照片,而且这种分享方式是可以数据化和结构化的,所以在图片上对某些特定的元素进行标签化(可以是品牌、时间、地点或者某种状况),是在过去几年成长非常迅速的图片类社交产品。去年8月,快手是一个短视频的方式切入进来,给大家提供内容性的产品。这三类产品是中国过去几年比较有代表性的社交类产品。

陌陌是定位于做社交的产品,社交和社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社交强调的是人和人在产品内的沟通,强调的是人和人的沟通为核心的;社区强调的是人与内容的沟通,比如快手是一个人与内容的关系。在看整个大的社交类产品的时候,一类是以关系链为核心的,一类是以内容为核心的。Nice最初是以内容为核心的,目前已经从内容上的胶片转向社交,基于图片的共同属性可以决定两个人之间的是否可以产生社交行为。

经 纬在关系型和内容型的社交产品方面,做了比较大的部署。从大的行业来看,个人对新的社交领域发展是偏悲观的。在目前的情况下,用户去接受一个新的社交产品 困难是比较大的。主观原因在于已经由比较强势的社交产品已经占有了市场份额;从客观原因来看,任何一个社交产品,都与用户的新增量或诸如带宽主要的基础设 施是密切相关的。

相反在社区领域会有很多机会,会有很多新的东西出现。面向细分人群或者细分服务领域,会出现以社区为切入点,来覆盖垂直行业的产品出现。比如美柚最初是提供女性的经期管理软件为切入点,进而转型做女性社区,最近开始做电商,发展速度非常快。比如新氧最初是女性的整形社区为切入点,后来转向整形市场的专业平台发展非常快。这是我目前非常看好的领域,在大量的垂直消费领域,以社区的方式切入,进而导入到交易体系会非常有前景。比如最近非常火的小红书,最早是提供海外商品的交流分享平台,转型做交易增长速度非常快。社区对于很多垂直领域额依然,让低使用频率、低留存率的产品,获得了高使用频率、高留存率,进而让整个消费体系变得更为流畅

【自由问答时间】

Q1:在社交霸主腾讯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下,还有没有细分市场的机会,能够孕育出十分之一量级甚至同等量级的公司?可能性和爆发点会在哪些方面?是基于关系型社交还是内容型社交?可能的发展机会会在哪些方面?

A1:腾讯占据的市场是以现有关系链为社交点的市场。一个社交产品是否能够持久存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这个平台是否有独特的关系链。如果这个社交平台能够稳定地留住用户关系链,这样的社交产品价值是非常大的

在这个领域做的比较好的产品,比如像微博,微博是最早开创了和腾讯完全不同的新的关系链,开创了一个轻互动形态的互动关系链,是无法复制到QQ平台上的,但这个关系链是非常有价值的。比如像陌陌创造了一个新的关系链,是用户周围有关联的关系链Nice也在创造一个新的关系链,是以生活方式有相似点的人群的关系链。

接下来如果要出现新的社交平台的话,肯定是关系链为主导型,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创造一套独特的关系链。并且这个平台的关系链是有强生命力的,要求用户使用这个产品的核心点是因为社交这个出发点。很多社交产品是有社交或者社区元素的,但用户使用这个产品是基于工具属性的,这样的产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社区。比如美拍初期,用户使用这样的产品是基于工具属性;比如足迹大家一开始是使用工具属性,如果仅限于工具属性这样的产品长期是面临挑战的。

如果未来能够诞生十分之一或者二十分之一的腾讯,肯定是出现在以关系链为核心的社交产品中。如果处在一个细分市场中,利用社区的元素做也是可以诞生一个巨大的公司。比如女性市场中,在购物这个市场,如果能够把社区这个元素使用比较好的话,也是能够诞生几十亿美金或者上百亿美金的公司,毕竟消费能力是比较强的。

Q2:好多社交类产品从最初的工具应用型产品,在向关系型社交产品的演变过程中,如何把爆款积累的活跃用户沉淀下来?

A2:首先怎样来判断产品是否具有社交或者社区属性。从数据来看,第一MAU中老用户的占比有多少?比如1000万的MAU中,老用户的占比有50%,肯定是有问题的,说明产品的留存率有问题;第二点是DAU/MAU的比重,以及DAU/注册用户的比重,一个好的社交或者社区产品,一般情况下DAU占注册用户是不低于10%。如果特别低,就说明产品有问题,一款好的社交产品必须有高参与性,如果参与性太低是有问题的

怎么从工具转向社交,个人理解是比较困难的。在做这个产品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否以社交或者社区为出发点来做的。如果是以社交或者社区为出发点来做,应该注意在功能和用户需求之间做好平衡,这里面应该没有明确的公式,完全是要根据用户的行为和节奏去做判定。

Q3:用内容的社区来做交易,比如汽车之家来做交易有何差别?

A3:首先在于不同的行业需要不同形态的产品,来转向交易。从实质性上来讲,PC时代有很多诸如BBS这样的社区为什么没有走向交易?因为这些社区没有用户的资料,不掌握用户的情况。本质上来讲,移动互联网社区产品做交易,与PC时代相比,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只是因为移动端掌握了用户属性的信息,所以在转向交易的过程中更为顺畅

Q4: 随着设备的转移,人的行为和商业模式会发生大的变化?随着移动互联网下一代,怎么看待虚拟现实对社交的影响

A4:把VR与社交关联在一起,主要是Facebook投资了Oculus这家公司,而这家公司恰好是经纬美国同事投资的。未来VR可能满足人与人连接的一个新的交互方式,但这样的实现路径需要经历很久的时间。交互成本还是比较高的(设备本身的产品、购入成本、上手成本、时间消耗的单一成本);2)是否需要这种场景去交互?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方向,但需要较多时间来发展。VR领域第一个成熟的领域应该是在娱乐和影视行业,经纬目前也在布局VR领域的游戏和内容公司,认为会在娱乐领域率先兴起

Q5: 经纬在软件和硬件领域的投资逻辑是怎样的?

A5: 经纬目前在硬件领域做了挺多部署的,比如最早投资了硬件众筹的平台-点名时间;给硬件开发商提供云服务的公司,叫机智云;还投资了纯硬件产品,车车智能;智能家居的公司。经纬已经在这个领域做了挺多布局,对市场非常看好。核心问题怎么在用户不付出高额成本的情况下,享受智能硬件带来的实质性便利。对于消费者而言,在他付出成本不高的情况下,来做这样的产品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某些产品可能会成为中间状态的产品,比如电视盒子是为了满足存量电视用户的使用行为而出现的产品。这些中间状态的产品而言,他们怎样转移到最终产品会是一个调整。

软硬件投资的大方向:经纬对于一个单产品公司投资兴趣不大,关注的是从单产品切入基于用户建成一个服务平台,衍生出更大的服务价值。比如投了一家车车智能,做ODD的汽车硬件,做硬件不是核心;核心是已经有几万个车主在后台运行,切入进入汽车后市场的服务,成为汽车后服务市场的入口,这样的硬件是有价值的。目前看好的行业包括车、家、玩三大领域,包括1)车载市场;2)家居市场(比如智能家居,厨房升级成更简洁和高效,安防产品(监控,门锁));3)新型酷玩产品(消费级无人机,iPhone摄像工具)

Q6: 关于社交类的产品有没有不同产品量级的分类?

A6: 如果是一个通用型的社交产品,1000DAU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基准。如果是面向垂直细分领域的人群,DAU占整体人群的渗透率达到10%以上,已经是一个比较成功的社交产品。通用型产品需要一个海量用户,单用户价值不一定这么高;但对于垂直细分领域,单用户价值比较高,关键在于选择的垂直行业,能够把用户价值发挥出来。

Q7: 在关注3-6岁儿童人群市场的时候,看到几类互联网产品,母婴社区的宝宝树、母婴社交的辣妈帮,幼儿园家校互动的平台像智慧树、东方慧沃,这三类互联网产品是怎么看待的?商业模式的延展性如何?

A7: 宝宝树和辣妈帮刚好都是经纬投资的,慧沃的创始人也比较熟悉,个人是比较看好。母婴领域是一定有知识需求的领域,这个领域的消费有一定的专业性。比如在生宝宝之前都会问很多人,虽然是正常消费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这类产品非常适合通过社区来进行用户沉淀。所以不管是宝宝树还是辣妈帮,在过去几年的发展是非常快的。

像 慧沃这样的产品,价值就更大了。幼儿园是小朋友脱离家长的第一个地方,对于获取小朋友在幼儿园的各种行为需求是极强的,这些都是比较好的切入点,未来可拓 展的商业模式是非常多的。目前可拓展的商业模式是非常多的,就通过掌握的家长资源,可以判定每一个人的消费模式商业模式延展性非常多。解决竞争的问题,在 于如何给家长提高差异化的价值,比如慧沃已经开始给家长提供独特性的教材了。

Q8: 陌陌当时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很多竞争?为什么陌陌最后走出来了?

A8: 比较坦诚的来讲,陌陌最起来最核心的原因是产品,是第一款靠产品取胜的公司。1.足够简单,让使用的客户知道是做什么的;2.交互做得足够简单;3.在基于人性的挖掘方面做得非常好。比如一开始的时候允许用户上传8张图片,可以通过8张照片发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格调,很容易选择与对方是否去交流或者拒绝。(安信传媒)



让我们聊聊严肃社交的未来:除了无休止的约约约,社交还能干嘛?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711/150949.shtml


在社交应用一片红海的情形下,仍然坚持入坑的创业者们打着约炮的旗号,试图享受最后的狂欢。这似乎成为了一个共识,没有约炮你都不敢说自己是做社交的。


在对社交的看衰和对约炮的盲目追求中,萌生深深的怀疑和担忧:


除了无休止的约约约,社交还能干嘛?


拨开浓雾,静下心来,让我们想想,严肃社交还有未来吗?


所谓严肃社交,准确的来讲是“两性话题之外的社交”,也就是说出发点和落脚点、显性隐性都不是为了解决两性问题的社交。


从试图给严肃社交定义这么吃力上,就可以隐约感受到严肃社交不被看好的现状。


曾有业内知名投资人解读,社交就是一个字:“约”。要嘛约炮,要嘛约商务、约活动。


这分别代表两类型的社交,前者是两性社交,后者是工具社交。


 


跟两性社交相比,严肃社交是伪需求?


推崇两性社交的有下面几个理由来为自己背书:


一个人之所以会去社交平台上寻求满足,是因为现实生活满足不了自己,这类人分为三个层次:


a)     大多数金字塔底的屌丝男士,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都处于情感上的劣势,要么是社会地位不高,要么是情商不高,他们在社交平台上簇拥着第二层的女性,试图在虚拟的世界里找回自信;


b)     处于中间层次的女性用户,享受着底层屌丝男性给予的虚荣心,寻找机会勾搭塔尖到成功男士,偶尔眷顾一下底层男性,她们更多的是对女性地位有所肯定,不甘于平凡平庸当男人附庸的;


c)      成功男士,他们是真正有能力约炮和真正能够成功约炮的,所以也是享受着社交平台的真正福利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也是情感高手,在社交平台上的成功只是其成功的一个组成部分。


深究到底,两性社交满足的是人的生理需求,作为动物的一种,人拥有繁衍的天性,整个人身体的成长发育过程决定了这一需求是刚需。


基于上面的理由,两性社交具有下面几个特点:


现实生活跟社交平台有严格的界限,一般用户不愿意让别人知晓自己在社交平台上的行 为,比如不会有人把自己用陌陌这件事情大肆宣扬,也从来不会看到有人把陌陌上的内容通过朋友圈、QQ空间、微博来分享;用户的观念和性格更为开放,更接近 潮流,一个对现实生活很满足的人,较少有欲望和时间去这类社交平台,陌陌口碑很好的一个宣传片正是宣扬勇于尝试新鲜事物的精神,这不是巧合;这也是为什么 兴趣社交能作为两性社交的好的入口的原因所在;只要主打陌生人社交的,只要不加控制,会自然地向两性社交转变,直到完全沦陷;前段时间有篇文章《社交 APP的诅咒:生于约炮,兴于炫耀,亡于代购》,证明了这一点,促使用户进入陌生人社交平台的动机,绝大部分来源于约炮。


因此,跟两性社交相比,严肃社交似乎是一个伪需求。


首先,为了避免平台沦落为约炮平台的命运,严肃社交必然设定严格的门槛和制度,知 乎最先采用了邀请制,现在越来越多的应用效仿,包括Linkedin最新推出的社交软件赤兔,也是采用了很严格的邀请审核机制;这在增加使用成本的同时, 也减少了用户的层级,最先被拒之门外的是金字塔底部的也是数量最多的用户,一方面这对于推广不利,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于上面两层的用户来说,现实生活 是不是已经足够给他们满足?他们需不需要去新的平台上找回自信?


其次,严肃社交除了满足心理上的需求,还能满足生理上或者实际上的刚需么?


从下面几个角度回答这几个问题:


首先,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 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从企业经营消费者满意(CS)战略的角度来看,每一个需求层次上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都不一样,即不同的产品满 足不同的需求层次;将营销方法建立在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之上考虑,不同的需求也即产生不同的营销手段。这样,生理需求也好,心理需求也罢,都能转化为市场需 求,从而产生商业模式。


其次,从生理心理学的理论出发,我们将证明,心理需求归根到底也来源于生理需求。 生理心理学虽然对于人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来源于生物机理的哪里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已经证明孤独症、恐惧、自闭等排斥社交的行为是由于生理 某方面的缺陷,例如孤独症患者的小脑通常比正常人的要小;生理心理学从遗传、脑机制等角度研究了情绪、情感的生物机理。这些都从反面或者侧面说明了心理需 求来源于生理需求,所以这里我们可以这么下结论,如果两性社交可以被解读为来自于生理需求的刚需,那么严肃社交也可以被同样解读;只不过是不同的方式去满 足而已。


人都有被认可、被欣赏、被需要的需求,这种需求可能来源于人类多年的进化、遗传等 生物机理。当一个人的这种需求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被满足的时候,就会寻求新的平台和渠道。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说很普通而平凡的,在集体中没有大的存在感,他 会认为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如果一个人处于集体的中心,享受着被关注被欣赏,那么他有可能希望扩大自己这方面需求被满足的范围。这两者在两性社交里分别 就是金字塔的塔底和塔尖的用户;在严肃社交里,也是同理。


严肃社交的创业者通过各种门槛,宣称自己的用户是多么精英,但最终但用户群体绝对不会是只有他们所定位的精英;最终会发现,用户还是这一群用户,只不过用户在这个平台上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不同。


拿国内最大的知识分子社区知乎来说,1700万多用户里属于金字塔塔尖的行业精英仍是少数,绝大多数还是处于塔底的普通用户,只不过这些用户在这里都在认真的讨论着学术;


再拿职场社交软件脉脉来说,其内容版块“实名动态”和“匿名动态”从形式上看跟一般的社交平台没有什么差异,在脉脉上讨论公司项目idea的这个人很可能刚刚在朋友圈晒了一张自拍,只是脉脉确立了规则和主题,让内容围绕工作方面的来罢了。


所以说,同样的一群用户,同样的需求,只是满足的方式不同:两性社交通过搭讪、闲聊、发泄等方式排解寂寞、求得存在感;严肃社交通过激辩、思想碰撞等方式表达自我、求得认可。


 


基于两者满足需求的不同方式,相对于两性社交,严肃社交体现出几个特点:


更多的采用或鼓励实名制;有严格的注册门槛;有严格的制度体系;用户粘性较高,有荣誉感;前期多采用邀请制,有意控制用户增长节奏;大多会基于某一细分领域,体现出“工具+社交”的特点。


得出了严肃社交不是伪需求的结论,还有一个任何做社交的创业者都避不开的话题,跟QQ微信怎么拼。


对于这个问题,不如研究QQ微信的父类IM(本文中称其为通讯类社交)。


通讯类社交跟现实生活紧密连接,融为一体,承担了现实生活的某一部分作用,是对现实生活的补充。QQ、微信属于,米聊、飞信、来往、易信也属于;如果把只要不是面对面的社交行为都作为讨论的范畴,那么短信、电话也属于是通讯类社交了。


通讯类社交有几个特点:


1.     使用频率超高;


2.     好友大多来自熟人,即来源于现实中的朋友、同学、同事、亲戚等,是现实中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发生过连接的;


3.     用户几乎保证全天在线;


4.     用户同时只能接受极少数的通讯类社交,选择QQ还是选择微信已经让很多用户伤透了脑筋;


5.     说到底,通讯类社交也是工具类社交的一种,而由于通讯这个工具属性对每个人来说都尤其重要,所以跟很多工具类社交最后走上垂直领域不同的是,通讯类社交很难停止扩展的步伐。


以上的特点也造成了腾讯一家独大的现状,在QQ和微信的强势下,很难有其他应用能短时间内发展起来;从另一个方面讲,微信对抗运营商短信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早些年,运营商的短信更应当算是通讯类社交,而那时候的QQ微信反而更偏向于陌生人社交。


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把通讯类社交作为自己的项目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而且还要时刻防范被QQ、微信这些现有的霸主侵蚀。最好的选择莫过于利用通讯类社交大而全导致信息筛选成本不断增高的特点,深耕某一领域或者某一用户群体。


因此我们看到专门为文艺青年创建的豆瓣口碑很好,分享知识的知乎的留存率达到惊人 的80%多,职场社交脉脉发展迅速。这正是因为通讯类社交越到后期,其与现实生活的分离越小,现实生活满足不了的需求,在通讯类社交上同样难以满足;而严 肃社交通过对平台规则的制定和维护,对信息做了过滤,让用户筛选信息的成本大为降低,这才保证了其在某些方面优异的表现,也正是严肃社交的立足之本。


到这里,有两个思路渐渐清晰:


第一,严肃社交和两性社交满足的都是现实生活满足不了的需求;


第二,严肃社交降低了用户的信息筛选成本。


 


最后,让我们聊聊严肃社交的未来。


严肃社交有细分领域和细分人群两个方向,例如把汽车方面的人聚集起来,或者针对正在复习考研的学生做的社交,或者是宠物社交就是细分领域的社交;把职场人作为服务对象的脉脉就是细分人群的社交。虽 然有两个方向,但笔者更看好细分人群的社交,因为细分领域的社交往往是“工具+社交”,当工具属性渐渐增强后,社交属性会不断降低。最后,因为汽车聚集起 来的平台变成了汽车之家,考研的社交走向了线上教育的道路,如果是立志于在社交领域有所施展的,很可能后面的道路会慢慢偏离。


一个人满足现实之外的需求不会只有一种方 式,两性社交和严肃社交或许是不同时间段和不同情境下被用到的,两者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职场白领的社交是被挖掘和细分很明确的,两性社交的代表是陌 陌,严肃社交的代表有知乎、脉脉、豆瓣,而校园社交则是表面火热实际思路很不清晰的一个领域,校园社交更多的还是关注于两性社交,其中超级课程表走在了前 列,但校园的严肃社交受到的关注较少。


所以如果让笔者选择,会去做一个校园里的严 肃社交;严肃社交对于创业者本身的资源要求很严格,因为初期高的门槛和严格的制度提高了冷启动的难度,这就要求创业者在相应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例如知乎 的创始人之前是在创新工场任职,拥有丰富的知识分子人脉;所以要做校园严肃社交,创业者一定要有一定的校园资源,要嘛是创业者本身是校园的佼佼者,本身在 精英的圈子里;要嘛创业者有能力有效整合校园资源,如果是有那种做校园市场或者校园渠道多年的、对这个市场很了解的团队,优势会非常明显。


或许这正顺了现在的势头,各大品牌开始重视校园市场,校园O2O一片热火朝天,似乎都在预示一个新的风口的诞生,定位于校园的严肃社交会是严肃社交的未来拼图之一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笔者从事互联网产品方面的职位,欢迎深入探讨相关话题,微信号:18771020655)



創業酒吧微派,想以近場社交的方式殺入孵化器市場?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02/151265.shtml

孵化器熱潮遍及中國大地,尤以中關村創業大街最為突出。據統計,這條創業大街上已經入駐的孵化器有25家,登記排隊的有40家,每隔一段距離就能看到一家創業咖啡,孵化的創業團隊超過了400個。

與中關村創業大街有一街之隔的左岸公社6層,創始人夏夜選中的方向不是創業咖啡,而是創業酒吧孵化器。

“如今創業大街整條街全都在做咖啡館,同質化競爭太激烈。而做創業投資,尤其是早期階段,一定要有品牌影響力和媒體屬性;換句話說,一定要有’入口’能夠把各種資源引進來。與其像其他投資機構總借別人地盤,不如換條思路,進行差異化的定位。”

夏夜希望能夠把基於酒吧的近場社交平臺進行連鎖式發展,通過實體店面的入口導流作用,把WEPAC酒吧做成基於興趣,面向高質量人群的O2O社交平臺。“它首先是孵化平臺,其次更是一個媒體平臺、社交平臺。”

具體做法是基於酒吧桌位,每桌設置專屬二維碼,用戶通過掃描桌上的二維碼將自己的信息傳輸到酒吧內的電視大屏幕上,不管你是創業者,媒體人,投資人,都可以現場勾搭,場內人員身份和位置一目了然。

於此同時,WEPAC創業酒吧投資人微派基金創始合夥人翁忠傑宣布,微派基金一期計劃募集資金一個億投資項目,分兩年投完;整個基金將會專註於兩方面的投資,一是企業服務;二是O2O,其中大部分投資會集中在O2O領域。

他們的思路是把創業酒吧孵化器變為合夥人空間,跟所投資的項目成為合夥人的關系,捆綁的方式是技術入股。也就是說,他們不僅會做初創企業的出資方,投錢進去,還會把最好的技術人才輸出給所投資的項目,幫助初創公司彌補“CTO稀缺”這一最大的痛點。

“很多傳統行業互聯網+公司或者初創公司,早期在技術方面有所缺失,為此,我們專門成立了一個來自百度、搜房、3W等公司的強大技術團隊,彌補早期創業缺失的部分。可以說這是我們區別於很多早期機構,最不一樣的地方。”

在商業模式上,夏夜他們規劃的盈利方式主要是基金投資、酒吧場地費用和對接活動費用。“我們在每個環節都有自己不同的利潤來源,比如說我們的基金,基金的回報在創投這個階段回報率非常高的,然後酒吧有存活屬性,它的場租,它的活動舉辦,然後對接來的一些資源,另外還有線上。

不過,目前看來,孵化器運營方式雖然多樣,但是賺錢並不容易,即便是國外的孵化器賺錢的也沒幾個。

AA投資合夥人王浩澤認為,孵化器應該回歸自己的本質:第一是篩選項目的能力,第二是給入孵項目提供專業服務,幫助創業者提高成功概率。即便中國將來會誕生一批偉大的孵化器,但服務能力與盈利模式,依然是當下的業者們要跨越的鴻溝。


從商超O2O便利店想到O2O社交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29/151736.shtml

    最近股市不景氣,從五千多點跌破三千點,整個資本市場在發生變化。大家都知道創業公司變現的方式無非就是上市和收購,那麽現在資本市場在變化,創業公司的融資一定會出現問題,投資人會變得更加保守和謹慎。所以補貼和燒錢會慢慢停下來的,一旦停下來,商超O2O平臺能夠留下多少用戶,業界人士估計只能留下30%-50%的用戶。那這些創業公司該何去何從,是死撐等融資還是轉型找盈利方式?
 
    首先巨頭都在做O2O,阿里牽手蘇寧、京東入股永輝、騰訊與恒大打造社區服務商以及百度的幾個事業部。

    無數的創業公司也在做,”愛鮮蜂“”有米有“"閃電購"等等。

    我了解到許多行業相關人士都認為巨頭公司做不成商超O2O平臺,但巨頭公司(BAT)還是都在做,這是為什麽?第一為什麽做不成?他們認為一心不能二用,(BAT)分別壟斷了搜索引擎、電商、即時通訊三個領域也就不可能在其它領域有大作為了。難道你見過有運動員同時拿到長跑和遊泳的金牌嗎?第二為什麽要去做?因為他們怕失去用戶。互聯網行業最重要的是用戶,近幾年創業公司數不勝數,未來幾年內一定會有O2O中的黑馬公司。如果巨頭公司現在不去做,那麽他們的用戶就會被分散、被轉移,然後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無論是哪個平臺、什麽模式都是想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取更多更有價值的用戶。讓我們回歸本質,商超O2O平臺是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讓用戶打開手機能夠買到商品,同時也讓商家賣更多的商品,按理來說這是一個十分美好的事情。另一方面消費者也都漸漸從線下轉移到線上了,他們更喜歡下單(送貨上門)的方式購買商品,那這些平臺的出發點是沒有錯的。並且我們調研發現商超便利店的流水幾乎超過一半是老用戶通過電話的方式產生的,那麽這個方向更沒有問題啊!
 
    我認為是方向沒有問題,問題出在通往這個方向的道路上。第一所有的平臺都是通過綁定商家入駐平臺的方式去操作,這樣其實是建立一個商超大聯盟(大的連鎖超市)。全北京有六萬多家商超便利店,其中連鎖(加盟)只有三千多家,即使連鎖有很多的好處,可人們還是要自己做,因為人們都不想被約束,這就是問題所在。第二消費者通過平臺購買超市的東西,消費者是屬於平臺的還是屬於超市的?我認為是屬於平臺的,錢要通過平臺支付。假如消費者都成為了平臺的,那麽該平臺就可以甩開超市,建立一個倉庫送貨過去就行了,成本還比商超低很多呢。這又涉及到重模式與輕模式的問題了,可投資人都熱衷輕模式,那種幾十個人就可以運營幾千家商超的公司才是“好公司”。 這只是大體上的兩個問題。
 
    另外逐個分析下目前市場上能夠體驗到的幾個平臺:

    京東到家被劉強東稱為第二次創業,成立了獨立全資子公司,由京東集團副總裁出任公司總裁,向京東集團CEO劉強東直接匯報。我簡單分析下利與弊。利:京東的用戶可以直接引流到京東到家,京東自身的用戶量也是蠻大的。京東的物流也是強項,有不錯的口碑。京東有錢,燒錢補貼不用擔心。弊:京東打出“兩小時送到家”的口號,實際來體驗看這與一天沒有什麽差別,兩小時的時間足夠自己跑去超市買了。不過在京東上買有補貼嘛,不少人還是樂意的,呵呵。去掉補貼的話,不用想都知道用戶直線下降,還有就是這種消費習慣是很難養成的。

    百度體系:百度外賣、百度直達號、百度糯米、百度錢包O2O權益聯盟。百度推出的各個事業部我也是看不懂了,它們之間都有藕斷絲連的感覺,但為什麽要推出這麽多?難道不怕變成一盤散沙嗎?總之百度頂住美國投資方的壓力毅然拿出200億對O2O布局的做法還是有些魄力。百度做為巨頭之一,手里的用戶是優勢,可以直接引流。也不差錢,可以吸引用戶,培養消費習慣。但其打法還不明確,讓人摸不著頭腦,直達號還與有米有合作,利用有米有合作的商家出單。百度的布局還是很大的,未來做成什麽樣還待觀望。

    愛鮮蜂作為一家創業公司2015年年初估值已達3億美金。其做法有些媒體稱讓便利店老板成為其跑腿的,沒錯,它給便利店鋪貨,其做法我認為旨在升級消費,給密度足夠大的小便利店提供一些毛利較大的生鮮產品,滿足消費者的一個商品升級吧!因為隨著人們的收入提高,人們更希望購買到一些品質較好、營養價值高的商品(進口水果、有機牛奶等等)。在愛鮮蜂的平臺上下單,就近的便利店會送上門的。

    有米有目前專做平臺,不會給商家鋪貨。它相當於給每一家商超便利店開一家網店並且商品的拍照上傳也都包了,商家只須核對價格就可以在有米有的平臺上線銷售商品了,用戶打開有米有的軟件可以選擇在便利店購買商品,商品由商家自己派送。商家會有一個商家版的軟件,可以查看所有的訂單和營業額,提現,便於商家操作。但這樣做對商家的可控性非常低,商家的服務意識不夠強,導致用戶體驗不夠好,用戶的二次轉化率低。如果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應該是能夠做成功的。
 
    我認為解決這些問題,應該從社交的角度去思考。在移動社交里融入一些商業元素,具體操作的話其實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包括便利店老用戶的電話訂單也是社交的一個方面。這是一個“人與服務”的連接,一種新型的社交的方式,而不是單單”人與人“或者”服務與服務“的連接。可以這樣說,這種模式實施的好的話,完全可以打敗微信和QQ兩個社交老大,成為中國最大的社交平臺。前幾天看到的ERA社交就是一種非常符合未來的社交方式,他們這個團隊稱要打敗陌陌,我非常認同並看好他們。
 

此文作者鄒初帆。


朋友圈社交回歸理性,內容戰勝營銷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31/151759.shtml

“三無產品”出局

10月1日起,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將全面實施。其中規定網絡食品生產經營者必須持照經營(農產品除外),同時平臺負有審核經營者證照的責任。

微信作為網售食品的一大陣地,就必須按照新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嚴格執行。這就意味著,微信公眾號和個人賬號將面臨監管,尤其是公眾號必須向平臺提供企業的全稱、工商照註冊號碼等信息,方能進行食品銷售。

可以肯定,國慶節過後,朋友圈中純手工制作的烘焙食品,五花八門的食品代購,自制的快餐外賣將會消失一大批。

盡管一部新的《食品安全法》遠遠不夠監管微商,但是“三無產品”的最先出局已經傳達出一個重要的信號:以後不是誰都可以做微商,微商的門檻將會逐步提高,微商只會越來越正規。

騰訊自清門戶

今年2月份,微信官方發布了一份關於整頓非法分銷模式行為的公告,對帶有傳銷性質的微商明確表態:對於用戶在公眾賬號開展利用微信關系鏈發展下線分銷行為,微信官方視其為具有欺詐等非法性質。一經發現便永久封號。

隨後的3月份,93個公眾號以及233個個人賬號遭到封號。7月初,又一大批個人賬號被封,“有些客戶還沒打款賬號就被封了”,自清門戶的節奏在微信朋友圈中持續蔓延。

微信在移動時代幾乎承載著騰訊對商業化的全部構想,早期容忍微商一定程度上也是微信商業化的試水。商業化的試水沒錯,遺憾地是微信社交屬性生態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現如今,微信自清門戶的舉動,目的就是讓商業的歸商業,讓社交的歸社交。唯有商業和社交劃清界限,微信商業化的戰略布局才不會落空。

大牌進軍微商

目前,微商進入品牌化階段,許多大牌開始陸續進軍微商。不僅有寶潔、韓束、珀萊雅、百雀羚、韓後、嘉媚樂、雅倩、歐詩漫、丹姿等品牌,還有美的、海爾等傳統家電制造商,就連對電商一直持謹慎態度的“直銷鼻祖”安利也宣布入駐朋友圈。

顯而易見,巨頭的進入正在改寫微商生態。大品牌殺入電商領域後,憑借強大的供應鏈、完善的服務體系,小企業、小品牌被淘汰出局,眾多小散戶更會因此銷聲匿跡。

最重要的是,大牌微商的誕生則讓微商擺脫了粗暴的賺錢目的,開始搭建起一種理性的社交新模式----品牌與用戶的社交。

此外,品牌微商達成的“戒違規、戒偽劣、戒傳銷、不亂市、不囤貨、不暴利、不刷屏、不殺熟”的商業倫理和共識,則會更好的促使朋友圈社交回歸理性。

“自媒體化”成主流

未來,微信商業生態的主要特點,即嚴把產品質量關,謹戒暴力刷屏,註重口碑傳播和精準營銷。

誰來支撐這樣的商業新生態,答案就是“自媒體化”。毋庸置疑的是,“自媒體化”已經成為微商行業發展的大趨勢,也是證明“內容勝過營銷”的最好證據。

目前,說故事、用圖片“說話”、經驗知識分享、病毒標題等自媒體化的內容營銷遠比暴力刷屏技術含量多得多,也更容易獲得朋友圈的待見和認可。

無論是品牌商,還是個人商戶,通過寫產品、談觀點、說經驗,一篇篇精心自制的文章發出去,以優質的內容獲得人格魅力,這樣的朋友圈才是大眾想要的。

當下,經歷微商作亂後,騰訊對微信的定位更加清晰。起初,騰訊就將微信定位於一種生活方式。如今看來,騰訊對微信的初衷依舊未變。

不管是國家的出手,還是自身的清理,或是微商的自覺,都能說明朋友圈社交正在回歸理性。即便是微商依舊存在,那也是一種新的商業生態,因為今後只會存在“合法、合規、自律、自創”的微商。

當然,這種新商業生態或是商業行為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只不過它的精髓在於內容,而不是營銷。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於斌,微信公眾號『互聯網分析師於斌 ityubin』。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取授權。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