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個圖片社交應用教會了我們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28/152181.shtml

201312132091386916283531

Instagram目前是一個提供在線圖片及視屏分享的社交應用。不過他已經不像當初僅僅只是一個社交平臺了。而更像是一個富有創造藝術娛樂商業等聚集之地,這周Instagram官方博客發表了一遍文章宣布它的用戶量已經超過了4億,每天分享的照片數量超過8000萬張,相比如去年增長了1個億。

一個圖片社交軟件是如何能在5年的時間里蓬勃發展,在那麽多競爭對手面前依然保持著一個直線的用戶增長,到今天卻還是依然的那麽受用戶喜愛。

發現產品核心的價值所在

如果大家有了解的話可能知道Instagram其實最初是做一個基於地理位置簽到的一個應用叫做Burbn,上線很長時間依靠著創始人KevinSystrom是斯坦福大學畢業和就職過Google Twitter等幾家大公司的這種噱頭也不過是幾千人在使用,換句話說月增長率遠不超過10%,他們後來發現這個應用做的太過複雜,用戶並不會使用Burbn來進行簽到,反而附帶的照片共享功能卻被反複使用,在發現這一現象之後創始人凱文·斯特羅開始重新審視了自己的定位並砍掉了現有的大部分功能,只保留了很小的一部分功能,一個圖片社交應用就此誕生。

打造一種獨有的產品觀念

起初我第一次接觸Instagram的時候就發現每次僅僅只能分享一張照片,這對於用戶體驗真的是太差,但經過一次深入地體驗之後發現他的這種方式才真的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並且有著自己產品觀念的這樣一類,我甚至相信它的這一產品觀念就是影響這它這麽多年依然能夠保持一個很好地用戶增長的一個重要方式之一。首先在先後有了flickr Picasa 這樣一類圖片分享網站的出現直接驗證了這個市場,然而如何才能把它做與眾不同我們就需要從一些方式上去改變他,而Instagram就是堅持的每次只能分享一張照片以確保每一張照片都能得到最大的重視,當然很多時候我們會遇到一些問題困擾著我們產品的獨有的觀念,那就像instagram每次只能發布一張,那也勢必會引起一些用戶反感造成一定的用戶流失,所以後面也推出了一款應用Layout將多張圖片拼在一起,巧妙的避開了這種問題,當然他也是一個創意應用。最近也改掉了只能發布正方形的圖片的方式,當這這並沒有影響影響產品觀念,我相信他的這種方式必定會一直延續下去。

慢慢地來點不一樣的

在經過幾年的發展之後,逐漸變為了一互動性強和帶有一款趣味性和商業機會的一款產品,為了加強用戶在互動上的程度,Instagram相繼推出了圖片圈人功能短視頻功能以及新私信到最近的發布圖片方式由正方形改為支持任何圖片尺寸等等,每一次的更新都會帶來不一樣的驚喜,即使都是一點點慢慢的在改變。

最後調侃一下網上很多說為什麽在中國沒有出現像Instagram這樣成功的圖片社交應用?(來自左岸閱讀的回答)

在美國可能最難複制的是文化,

1:如果Instagram在中國, 風投會問他三個問題:1,怎麽防範周鴻祎;2,怎麽防範騰訊;3,怎麽防範政府。

2:如果被騰訊或者百度等大公司看上了,於是會有下面的對話:“50萬,賣不賣?”; “你當我傻啊,我有幾千萬用戶,我創新,我....”; “創新你妹,不賣我明天就做一個,讓你5萬塊都得不到!”; “算你狠,我能上你們公司上班不?”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徐錦鵬,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226

性的社交 我們的時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29/152203.shtml

3f813af7gw1eb8120no3lj21hc0u0k3k

飲食男女,食色性也。

無論我們的科技進化到什麽時代,我們的精神層次經過多少次洗禮,人類的本能不會因為外界的改變而變化。

互聯網創業者都在找那所謂風口上的豬,殊不知這頭豬就在每個人的心中。你要做的是一款社交產品,它是做什麽的?解決用戶痛點嗎?這種說辭有點官方,不如說成是滿足用戶最原始的需求。用戶的需求五花八門,但蕓蕓男女需求的共性其實並不複雜,原始驅動力這個東西才是最接近答案的回答。

從爆款應用“17”說起

這幾天一個來自臺灣,國民老公王思聰投過的App火了,叫“17”,主要功能圖片分享+短視頻+視頻直播,用戶還可與平臺廣告分成。平均一千人觀看收入有一塊錢,然而達到100美元才可以提現。

至於這款App為什麽火?想來大家都清楚,肯定不是因為“我們的老公”是投資人,也不是因為這玩意可以用戶分成,你可以算一算需要累計多少人觀看才能得到那可憐的分成。真正的原因是這里,我們可以“告別幹澀的文字圖片,體驗到俊男靚女們的愛情故事片”。

誠然,我們早已告別了若幹年前硬盤普及此類藝術的初級階段,但在一款App上看直播的啪啪啪,對於我們仍然極具誘惑力。無論你來自哪里,北上廣深還是四五線城市的城鄉結合部,只要你擁有一部手機,那麽一切都OK。

在微博上搜索“17app”,#17app#的話題主頁下面,近1500萬的閱讀量,足以說明這款應用的火爆。有些產品的火爆就是不講道理的,這與產品形態和背後的商業邏輯沒有太多的關聯,就好比描述這個產品並不難,高大上一點可以說“Instagram+periscope”,要是想接地氣的話,直接就說是9158這樣的在線秀場。

就是這樣一款沒什麽創新、用戶體驗不完善、沒什麽明晰商業模式的產品,卻能夠憑借最簡單的功能吸引到用戶的關註,不知道那些個自詡深諳用戶體驗的產品經理和分析濕們怎麽看?這可能就像一個“皇帝的新裝”一般的道理:最簡單的事實就在表面,社交產品的真諦沒有那麽多,無外乎是用最簡單的形式讓用戶知道我能做什麽,僅此而已。

有趣的是,這樣的產品註定要面臨社會倫理的評判,汙穢下流的標簽怕是掀不掉了,但毋庸置疑的是,17的產品力是高明的,是最懂用戶心的。

馬斯洛不是“萬能成立”的,但“性”是實打實的內功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說生理需求是最底層的,從某種角度看,這個最底層是不客觀的,怎麽能把人類最原始的本能說成最底層呢?肉體承載著靈魂,只有肉體的歡愉才能有上層需求的追求。倒是“平等、自由、博愛”的法國革命宣言,看上去切合實際,這三個詞適用於人們每一層需求。

拿一款社交應用說,這三個詞對應的是“去中心化、連接一切、聚合興趣”,看上去17app做的就是這三件事。如果要細究它何以一夜爆紅,這三個關鍵詞我們可以找到明晰的對標。

在這里,沒有絕對的大V,這里的意見領袖是真正敢於“正視”自己、“曬出”自己的人,是為去中心化;”通過“17”不僅可以看到很多在線直播的與“性”有關的視頻,也能解決自己無聊的需求,它不僅免費還能賺錢,這算是連接了需求的供求方關系;而興趣呢?本質還是好奇心和窺探欲,曬的人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看的人解決了窺探欲的蠢蠢欲動。

的確,一言蔽之,還是性。

弗洛伊德說,性是人類一切行為最原始的驅動力。性的魅力無孔不入,無論男女,心理滿足的沖動都是強烈的。約炮神器絕不是某上市公司一家,無論是早期的論壇社區、後來的IM工具,還是人人、豆瓣、微博、微信,直到現在的匿名社交、圖片社區,性的社交無處不在。

性無處不在,一個簡單的例子,女為悅己者容,美圖秀秀的出現對於很多女性用戶而言,以展示自我的美麗為主,以期獲得更多人的稱贊,這本身而言就是一種強烈的心理滿足,這種滿足類似被男人追求的快感,這足以看成是性的前戲。我們看到的是,所有的社交應用都幾乎內置了美顏處理的工具功能,不美顏,不社交;無滿足,無社交。

說社交始於約炮,沒有問題,有趣的是我們看到工具類app也邁開了追趕的步伐,Uber、滴滴、各種上門服務應用,不必多多例證了。

性的社交,看來不止於社交應用,性的符號有倫理的基因在其中,但它絕不應該是倫理批判的對象。

結語:大江健三郎先生有一部《性的人》,有一部《我們的時代》,內容與本文說的自然是沒有什麽直接聯系的,但在這里兩部小說的名字卻最恰當的結構了我們如今的一個現實——性的社交,我們的時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503

馬化騰對話劉強東:“社交+電商”到底能碰出什麽價值?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18/152400.shtml

640

i黑馬 崔婧 10月18日報道

雖然馬化騰來見了劉強東,兩人還同時為這場“京東+騰訊戰略合作”的發布會站臺,但是之前瘋傳的騰訊全資收購京東這件事並沒有如你所料般發生。

倆人的站臺僅僅是因為“京騰計劃” 戰略合作項目,雙方將打造名為“品商”的創新模式生意平臺。

這是一個為品牌商家提供包括“精準畫像”、“多維場景”和“品質體驗”等在內的完整營銷解決方案。京東和騰訊專門組建了1000多人聯合團隊,希望把騰訊龐大的社交行為數據和京東龐大的購物行為數據很好地利用起來。

當然,這並不是倆人的首次合作。2014年3月,騰訊購入京東上市前15%股份,目前騰訊是京東的最大機構股東。這一年半以來,京東獲得了騰訊不少導流。

劉強東坦言,截至2015年第二季度,新增用戶中超過20%來自微信和手Q渠道,而在618當天,京東將近一半的新用戶也來自微信和手Q。

但是劉強東告訴i黑馬,京東和騰訊雙方資源還沒有完全利用起來,轉化的資源只有10%,遠遠沒有達到流量的極限。

這種方式其實類“淘寶+微博”模式,只不過相較而言,媒體數據渠道方面騰訊更強勢,而電商渠道方面,京東略弱勢。在阿里巴巴天貓總部移到北京,又與京東的勁敵蘇寧雲商結盟的情況下,京東沒有壓力是不可能的。

而就在一周前,阿里巴巴宣布旗下天貓將與湖南衛視聯手,於11月10日晚推出“天貓2015雙11狂歡夜”,4小時全球互動直播,著名導演馮小剛將坐鎮此次晚會的總導演。此次天貓、湖南衛視、馮小剛聯合打造的“天貓2015雙11狂歡夜”將通過多屏互動、重構“消費+娛樂”的模式。

即便劉強東不承認,但是這場發布會無疑是針對“雙11”的一次吆喝,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華為終端有限公司CEO 余承東、丹麥綾致時裝集團(中國)首席執行官、創始人 Dan Friis、匯美集團董事長兼CEO、茵曼品牌創始人方建華等合作夥伴也都來為其站臺。

那麽,“社交+電商”到底能碰撞出什麽價值?馬化騰表示,這種合作在全球都沒有發生過。“過去一年雙方合作做出了一些成績,從我的角度看還有很大的潛力,有更多的期望。”

以下為馬化騰和劉強東在央視前主播郎永淳的主持下,進行的現場對話:

談合作:“社交+電商”會帶來品牌溢價

郎永淳:我要問一下小馬哥,你會不會去體驗網購?

馬化騰:我經常網購,特別是在京東購物越來越多,從PC到手機APP。家里的幾乎所有電子產品幾乎都在京東買。

劉強東:我說一個秘密,小馬哥不僅是騰訊首席產品體驗官,也是京東首席用戶體驗官。

我們之間的交流一半以上都是在談用戶體驗。

郎永淳:京東、騰訊從去年宣布戰略合作到現在已經過去一年半時間,雙方合作產生了哪些重要的成果?

劉強東: 2014年我們和騰訊的電商合並,雙方合作為消費者帶來不同場景的消費需求的滿足,特別是社交加上電商,京東2015年Q2數字顯示,我們新增用戶中超過20%來自微信和手Q渠道。過去線上消費一味追求低價,形式也是單一和被動的,隨著90後的成長、00後即將閃亮登場,他們兩代人對購物的需求和我們70和80後有很大的區別,他們經常通過微信分享買到的好東西,向身邊的人、朋友推薦你的品牌,給品牌帶來的價值,比廣告來的更加直觀,我們兩個的結合不僅會給合作夥伴帶來銷量的增長,更主要帶來品牌的溢價。

郎永淳:剛剛回顧過往一年半的合作帶來的改變和成果,今年京騰計劃提出來,對未來兩位有什麽期待,通過進一步的合作還能帶來什麽樣的改變?

劉強東:未來的時代註定屬於移動的時代,隨著移動設備不斷發展,我相信購物會變成“所見即所得”,隨著3D虛擬技術的發展,隨著人的意識和設備的高度融合,甚至可以做到所想即所得。當你心里想要一瓶醬油,我們可能15分鐘就送到你的家里面了。我相信未來移動購物的時代,在場景的需求和用戶體驗領域都會達到全新的高度。

馬化騰: “社交+電商”這種合作在全球都沒有發生過,我們在中國第一次嘗試打通。過去一年做出了一些成績,但我還有更多的期望,有很大的潛力。在中國或者是亞洲率先出現了移動互聯網和線下的各種各樣的商機的結合, O2O的模式中國領先全球。我們希望和京東以及我們所有的合作夥伴一起來探索這樣一個新的時代。

我們在微信上率先實現了新的廣告形式,不僅在公眾號,還在朋友圈很謹慎地做了嘗試,大家看到效果非常好,團隊對產品體驗、對廣告主的選擇非常嚴格,以至於我們第一次投放朋友圈廣告的時候,業界都在抱怨說為什麽沒有看到廣告,從來沒有見過,大家如此期待一個廣告,這是我們團隊的意外收獲。

對產品體驗的重視可以換來回報,把好的商品用一種產品的角度去經營,呈現給我們的用戶,實現平臺、用戶、商家三方多贏。雖然我們打通了電商和社交兩大平臺,下一步我們希望還要加上你們在座的商家,你們在每個領域都有很深的know how,比如說汽車,用戶是喜歡15萬的還是20萬的,比如老劉有可能喜歡收腰的西裝,穿零號西服。怎樣讓數據真正流通起來,這樣效果最精準,這個成果大家可以共享,最後提高ROI,降低傳統廣告對用戶的騷擾。

談平衡:精準化地滿足客戶的需求

郎永淳:京東開放平臺的銷量都是三位數以上的增長,發展非常迅速,同時又是最大自營電商,平臺與自營怎麽平衡和互補?

劉強東:京東確實是以自營起家的電商,我們做開放平臺只是最近幾年的事情,時間很短,但是成長速度非常快,自營給平臺帶來了什麽?帶來的是一個中國最大的自營電商的經驗和知識,未來我們將逐步分享我們過去12年京東自營電商的經驗給我們的平臺商家,支持他們的發展,希望我們平臺上的賣家,能夠像京東自營一樣形成規模經營。

我們五年的時間,只引入了8萬個左右的賣家,其實我們完全可以一年引入幾百萬賣家,很容易,但是我們一直像微信廣告一樣在精挑細選,確保我們平臺產品的品質和服務,同時還要確保我們平臺的流量能夠支撐合作夥伴,否則引入幾百萬賣家,大部分都經營不下去沒有回報,那對賣家、對電商生態都是不公平的,希望每一個賣家和平臺都能在京東發展得越來越好。

郎永淳:大家都歡迎社交品牌的營銷,但是也有一個擔心,還是要有一個度,怎麽樣平衡這種度,你怎麽考慮?

馬化騰:我們只是社交營銷平臺,商品層面需要京東多年來積累的消費者的認知,雙方合作才有機會把事情做好。接觸用戶這一塊我們是專家,但是商品背後的邏輯需要把電商平臺的數據串起來,所以和京東的聯合,我們為用戶提供精準的廣告之後是一整套的購物體驗、綜合的滿意度,一起把用戶的黏度提高。

劉強東:合作一年多以來,雙方經過一年多的磨合,我們發現轉換率逐步在提升,數據也在深入打通,當然在確保消費者個人數據安全的情況下,未來我們更希望,不僅僅雙方的數據能夠深度共享,而且能跟我們各個平臺廠商、各個合作夥伴的數據也能夠打通,我們做數據共享的核心目的,不是為了讓大家收到更多的廣告,而是減少大家看到的廣告次數,是在你需要的時候,你真正有需求時才看到,沒有需求不要受到廣告的騷擾。

郎永淳:在移動社交電商這樣一個新的風口當中,怎麽樣既賺到今天的錢又能把握未來的趨勢?

馬化騰:我們非常期待在我們兩家合作的基礎上,所有的商家一起加入進來,在你們過去傳統的買賣關系上引入更多的社交化元素,你會看到商品的口碑會大大提升品牌的認知度,也降低成本,還可以觸動一批粉絲。

再小的個體也有品牌,大的平臺商更需要經營自己核心的粉絲群,通過社交平臺、電商平臺等等,通過電商完美地物流來支持。京東,有很多基礎的能力可以支持各位,我們是開放的,不是說一定要把商家綁死在哪個平臺里,核心目標以消費者為出發點,商家的利益也最大化。

劉強東:京東過去12年做電商,業績突飛猛進,但讓我們最開心的是,這12年,我們實現了和所有合作夥伴的共贏,沒有破壞任何一個品牌。比如華為最早做榮耀的時候是第一個和京東深入合作的,曾經京東一家的銷量甚至超過榮耀整個一半以上,今天華為成為中國國產品牌手機的第一,不僅是銷量,更主要的是,在國產手機品牌里面,華為的品牌影響力、給消費者帶來的品牌印象是非常好的,這是我們最看重的。

我們最早做家電的時候,行業內排斥我們,很多人不願意和我們合作,但是最早選擇和京東合作的家電品牌都得到了非常好的發展。所以我們最看重的,不僅僅是給各個品牌廠商帶來銷量的增長,我們最看重的是希望能夠提升我們品牌的成長,我們堅持認為,我們的合作如果不能把品牌經營成功,而只是帶來銷量的話,最終是失敗的,只有品牌經營成功了,才是百年大計,才是各個合作夥伴真正需要的。

第二,關於在移動電商,特別是社交電商上,希望大家記住,你朋友說你的品牌好才是真正的好,你朋友推薦的才是你真正值得信賴的,所以在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值得我們各個商家好好經營自己的品牌口碑。

最後我想說,今年雙十一,京東和騰訊兩個平臺的流量,包括京東平臺,京東APP,微信和手Q相加,無疑將是整個雙十一期間最大的流量平臺。我們希望今年的雙十一每個品牌能夠占領消費者的心、得到最大的美譽度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崔婧,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937

港產社交app大包圍打大佬



2015-10-08  NM

社交網絡蓬勃發展,已成為年輕人生活必需品。由facebook到Twitter、WeChat, 以至近期熱爆的17,都是幫用家擴闊社交圈子、識朋友,而且要即時回應。在澳洲回流的Philip(潘煒光),睇中現時社交網絡難以邀約陌生人結伴同遊, 創立PlanDo交友程式,只要一click,身邊陌生人就即時收到邀約通知,隨時開P唔憂無人到。今次請來StartupsHK創辦人兼總監蘇頌禮教 路,原來他曾是PlanDo用家,但不久就刪除,他更以「亂」來形容PlanDo,到底點解?我點sell老婆本搞Startup

我叫Philip,今次是我第三次做Startup。在澳洲讀完IT後,留下工作了七年,三年前回流香港,在國泰(293)繼續做IT,曾用工餘時間在網 上賣眼鏡,又試過設計網站,幫人比較強積金收費,但兩次都不成功。一年多前辭職,一個人即興去了英國旅行,去到曾用WeChat找附近的人出來玩,找到很 多中國人,但根本沒人理睬我,facebook又無這個功能,我覺得這是一個商機。之後,我就找了很多有關社交網站的資訊,還參加過初創課程,希望可以識 多些人,最後用了一年時間,用盡九十萬積蓄,設計了PlanDo。PlanDo用戶要用facebook登入,並開放手機GPS系統。上架半年,現有四千 多名用戶,舉辦了約二百次活動,例如心理測驗聚餐。用戶只需十五秒,就可以發起一個活動。除了顯示在app首頁外,發起人所在位置方圓一公里的其他用戶, 會收到即時通知。有興趣一齊玩的用戶,可以進入專屬的chatroom,先了解再決定去不去。活動結束,可以upload活動的相片。不過,與 facebook不同的是,PlanDo沒有追蹤功能,僅upload相片者所在位置附近的五十人,會收到有關通知。平時,可透過PlanDo找到附近用 戶的profile,功能同WeChat差不多,可看到對方曾經參加的活動及興趣,主動與對方聊天。

不買樓寧創業

我兩年前結婚,老婆是日本人,在澳洲讀大學時認識。結婚時,我告訴她,返來香港住一年就會返澳洲,後來說服她留在香港。那九十萬原想在香港買樓,但是愈睇 愈貴。最後想,如果買了樓,就什麼都做不到,只能打工,做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於是決定用筆錢來做app,好在老婆很支持我。現在,我們要住父母屋企, 老婆幫手做文書工作,希望這個app快些搵到錢,到時買間靚屋給老婆。

專家盤問:我曾是用家

蘇:蘇頌禮P:Philip蘇:我之前都有裝PlanDo,成日收到好多活動邀約通知,但大部分都冇興趣參加,呢個問題如何解決?P:我哋一直聽緊 user feedback。依家仲係試驗階段,我哋會收集及分析用戶參加活動嘅習慣,透過呢啲data,以後就可以按不同人嘅興趣,send活動通知俾佢哋。蘇: 你個app如何賺錢?P:依家可免費upload活動,下一步會推收費模式,如果有大型活動,想透過PlanDo令多啲人睇到通知,就要收錢。蘇:最近 「17」爆紅,但好多家長都擔心個app會教壞人,你驚唔驚你個app會有人搞不雅嘅meeting,損害個app形象? P:「17」咁多人知,帶起咗「即興」潮流,對於我哋嚟講都係一件好事。我哋個app有嚴密嘅監控系統,色情嘅嘢一定入唔到。而且如果你突然間有個活動係 去自己屋企,依類活動九成九無人參加。我見有新嘅人發起活動,都會盡量抽時間去參加一、兩次,所以我相信用呢個app比你自己出街識人安全得多。

蘇:唔少報導講過有人在網上搞活動,收錢後就失蹤,你又點處理呢個問題?P:用我哋個app,第一步要用facebook login,已可以解決大部分假account嘅問題,暫時睇咗九成登記用家都係用真facebook賬號登入。另外,每個活動都會有個 chatroom,用戶經溝通之後先決定出唔出嚟。之後收費模式會用Paypal,佢哋有專俾網上搞活動嘅收費模式,我相信會俾到用家信心。其實依家啲人 都好醒,好似Airbnb係喺陌生人屋企住都無問題。蘇:當初點design個app?我見個app除咗約人,仲好似facebook咁,可以 update近況,點解有呢個諗法?P:我用咗三個月時間去睇市面上嘅社交app,覺得愈簡單愈好,例如用facebook去login,免卻一大堆登記 嘅麻煩,同埋用GPS搵附近嘅人,要㩒嘅掣好少。我參考過唔同嘅社交app,覺得有用嘅,就會將佢放落個app度,例如upload相、即時聊天,都係想 令到用家多啲嘢玩。蘇:你用咩方法推廣個app?以及如何令用家keep住用?P:我參加過teaching event,上過報紙雜誌,主要透過網上媒體宣傳。另外,同市面不同嘅活動搞手合作,如泡泡足球、室內射箭等,希望谷大使用率。

終極判決:要大執

十分滿分,我會給PlanDo六分。其實只是半年時間,能做到現在的成績已不容易,睇得出Philip好勤力,但是有些做法可能錯了。首先,沒有將「好快 約到人出嚟玩」的message表達出來,宣傳時應該放大這一點。其次,PlanDo又可以update近況又可以chat,焦點模糊,用家會好混亂,自 己亦難manage。另外,就是有太多同用家無關的通知,會令人產生厭惡。例如我不喜歡踢波,卻不斷send踢波的通知給我。PlanDo update得太慢,要盡快將用戶按興趣分類再發送通知,否則用家很快失去耐性,刪除個app。最後,一開始就要求用家提供GPS權限,即知道他的位置, 不提供就不可以進入個app,用家會質疑有沒有這個必要。其實PlanDo發展空間都幾大,我覺得可以同不同品牌合作。好似之前辦過泡泡足球,可以聯絡波 鞋公司,問他們有沒有興趣讓參加者穿著品牌的鞋拍片。另外應該主動出擊,發掘香港有什麼另類活動甚少人知,宣傳效果會大很多。

用家品評

八十後的Karma是Philip的朋友,數個月前成為PlanDo用家,平均每個月都搞一次活動。「由於我搞嘅活動都要幾多人,以前試過用 facebook約陌生人出席,開咗個group邀請啲人入去,但好多時過咗一排就不了了之。」她試過透過PlanDo搞唱K及熒光閃避球等活動,並多在 星期三及五舉辦,認為港人多喜歡靜態活動:「星期三就要早少少開始,試過魁地奇比賽,好少人嚟,可能哈利波特out咗!」她建議PlanDo加設行事曆功 能,令用家可以一次過看到將來所舉辦的活動。

撰文:梁延宇攝影:關永浩、廖健昌攝錄:廖健昌[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147

85後帥哥靠手遊月入千萬,他現在又打起社交平臺的主意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ject/2015/1028/152541.shtml

導讀 : 長著一張明星臉的毛靖翔出生於1988年,在不同圈子“混跡”的過程中,他逐漸了解到用戶的痛點在哪里。

【每日黑馬】是中國第一創業創新服務平臺i黑馬網傾力打造的創業報道欄目。如果你的創業項目想爆發,如果你想吸睛,如果你想拿錢,歡迎勾搭黑馬哥個人微信號heimage0002。我們的推廣資源包括:i黑馬網、創業家微博矩陣(800多萬粉絲)、創業家微信矩陣(百萬級粉絲),知名企業家、投資人和創業者都在這里!

i黑馬 趙姝焱 10月28日報道

打開應用市場,社交類App數不勝數,各種軟件的流行反而導致線上交流沖淡了線下聯系。能不能創造出更好玩、更有效的方式,打造真實的落地活動,將線上社交轉化為線下呢?基於這樣的想法,毛靖翔在2013年5月創立“多聚”平臺,以興趣為出發點,同時滿足用戶活動和社交的雙重需求。

 

O2O活動場景使陌生人社交更落地

“其實,活動是最好的實現O2O社交的紐帶,而我覺得現在市面上沒有一款軟件是真正從事活動這個領域的社交平臺,所以我一開始就將多聚的切入點放在了興趣活動上。”長著一張明星臉的毛靖翔出生於1988年,他自稱是社交達人,在不同圈子“混跡”的過程中,他逐漸了解到用戶的痛點在哪里。

多聚主打“精選”和“局”,通過這兩個功能,用戶可以在最短時間找到最感興趣的活動、以及有共同愛好的一群人。其中,“精選”功能,個性化推薦同城美食、活動、酒店、旅遊線路、特色店鋪等精準信息。此外,與“城覓”等資訊類平臺不同,多聚更加註重用戶的參與,以用戶的角度做社交。通過“局”,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發起不同主題的活動,並召集附近的“圈內人”加入。

44

“對於陌生人社交,以興趣為出發點比其他模式更有優勢。”毛靖翔以大眾熟悉的微信和陌陌為例說明:“微信交友更多地是了解用戶的線上社交情況,但沒辦法統計線下的社交屬性,而我們可以。而陌陌基於位置建立社交,互相卻絲毫不了解,沒有解決線下的使用場景問題。”同時,多聚還推出社交信用體系,通過簽到功能累積,以此提升發布活動的權重。

而與“周末去哪兒”、“懶人周末”等低頻次活動社交產品相比,多聚傾向於提供更移動化、碎片化的活動社交。即使用戶此刻在咖啡館無所事事,也可以馬上發起或參與一個組局。短則30分鐘、長則一天,更具及時性。

 

據官方數據,多聚在一年多時間內累積700多萬用戶,日活躍用戶比例為10%。目前已經在北、上、廣、深和杭州、成都等城市推廣,爭取年底覆蓋二線城市。接下來,多聚還將推出商戶支付系統,為活動提供優惠和獎勵,完成閉環。

多聚之前,毛靖翔曾做過一個項目叫“拿趣網”,主要針對B端商家的整合營銷平臺。“我們當時想先做B端再做C端,後來發現B端非常難做,商家的口味差異化很大。所以改從C端入口,先做用戶端,就是現在的多聚。”

通過這個基於活動的社交將用戶圈起來,然後在活動過程中,實現商家的精準化營銷。而當用戶積累到足夠程度時,入駐商家也會更多,比起更重的地推模式,更容易實現盈利。“比如我今晚組局唱歌,這時多聚提供附近KTV的優惠券,購買率是很高的。因為我本來就是要去的,還有優惠,非常精準。”毛靖翔舉例。

除了第三方預訂和團購平臺,多聚還開放商家端。商家自己也可以組局或推出活動主題,用以實現自己的營銷方案。通過總結拿趣網和商家談判的經驗,毛靖翔發現商家更需要的是植入式內容營銷,而不是陳列式信息羅列,“因為用戶更關心的,是針對商家詳細的內容和特色,這些只有商家自己更清楚。”

初創公司也可以布局生態

其實,多聚早期是米趣科技公司的內部項目,後來逐漸發展,才分拆出來成立獨立公司。這不是米趣孵化的第一個項目。毛靖翔更願意將米趣稱作“創客空間”:“我們的企業文化里有一條重要內容是鼓勵內部創新,用自有的資金或基金進行投資和孵化。”

目前,米趣創客空間旗下有主打社交和消費的多聚、在線娛樂平臺米趣遊戲、遊戲媒體網娛大師、互聯網醫療“曉兒”、互聯網金融“雪信寶”和智能售貨機等等項目,幾乎覆蓋移動互聯網的各個領域。

在這個略顯龐雜的體系中,最早創立的還是米趣遊戲,做傳統遊戲CP起家。早在創業之初,毛靖翔就考慮過,燒錢做概念不是長久之計,“必須有利潤,再加上概念和布局,才是優質的移動互聯網企業”。而遊戲行業恰是比較好的撬板,能保證在沒有風頭的情況下自給自足。事實證明,毛靖翔的選擇十分明智,他自稱,米趣遊戲營收從一天一萬,發展到現在一個月幾千萬。

隨後,他發現對於遊戲行業,上下遊很關鍵。於是,開始發展IP版權的項目和發行渠道的項目,進而擴大覆蓋面。“比如我們投了那個智能售貨機後,在上面加裝了一塊液晶顯示屏,通過雲服務做軟件分發。同時,我們遊戲的虛擬積分還可以在上面兌換產品。這樣覆蓋線下海量存放點,就是個天然的分發工具。在不同功能區放置,也更精準。”

而創立多聚,則是他的另一塊重要布局。“一定要做社交,為什麽?因為社交是流量入口。遊戲做得再大、再賺錢,沒有流量入口,對互聯網企業而言,也沒有議價能力。依附微信這樣的巨頭是不可靠的。”

“很多人說初創公司不能做生態,我認為這是錯誤的。我覺得初創公司如果想要做大做強,一定要盡早布局。小米為什麽能這麽快起來,這麽快達到450億美金市值,就是因為布局得好。其實涉及到一定領域後,相互間的領域就會實現協同。”顯然,毛靖翔有更大的野心。

投資人點評: 做活動社交的平臺其實不少,多聚核心要解決的問題:要做一個泛活動社交平臺還是針對中產或者年輕人的活動社交平臺?這決定了多聚的命運。

黑馬檔案

公司名:杭州米趣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創始人:毛靖翔

公司所在地:杭州(總部)

所屬行業:TMT

融資情況:2015年4月獲深創投和達晨創投數億級B輪融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705

在線短租等分享經濟帶動輕社交模式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16/152812.shtml

導讀 : 借著輕資產模式的高回報和快發展勁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協同消費時代到來,每個人都轉化成分享經濟的主要參與者,也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關系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時代正逐漸被分享經濟改變,當你有難題可以在知乎尋找牛人幫忙解答,當你外出旅行可通過木鳥短租等平臺住到當地人家里,當你出門時還可以選擇坐專車。不難發現,像打租車、住酒店這些人們往常習慣的選擇,已經不再是人們唯一的選擇了,越來越多的分享型企業開始充斥市場。

1、來勢迅猛的分享經濟具有以下特點:

1)以租代買,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

2)分享經濟進入門檻較低,用戶數量眾多;

3)多是輕資產模式,投入少,回報高,發展快;

4)利用閑置或碎片化資源再創造價值,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借著輕資產模式的高回報和快發展勁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協同消費時代到來,每個人都轉化成分享經濟的主要參與者,也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關系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2、分享經濟之前的社交關系發展現狀

在分享經濟模式席卷中國以前,中國的互聯網電商發展已成規模,有大量涉及到線下的實質性交易,由此互聯網變得高度透明。網友們前所未有地信任陌生人,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傳統的社交關系。

理查德·柯克與葛雷格·洛克伍德合著的《超級關系》指出,人們的社會人際網絡由三個元素:強連接、弱連接和樞紐(即重社交關系、輕社交關系和社交平臺)組成。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因為性格關系或是認識不到弱連接的好處等原因,絕大部分人只註重重社交關系——即家人、親密的朋友、熟悉的同事等熟人圈子的維系,小範圍的強鏈接可使人們迅速獲得短期利益,完成子孫的繁衍。而忽略了輕社交關系——那些只見過一面或接觸過一次的泛泛之交的聯系,淡化輕社交提供陌生高價值信息的作用。科學家證明,無論在任何地方,窮人對重社交的依賴都遠遠超過富人或中等收入人群。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人們不再僅僅著眼於繁衍類的短期利益,而是將最新信息做為人們成功的至關要素。輕社交將帶給人們更多有價值的新鮮資訊,更開闊的眼界以及更多元化的知識,提供給人們眾多工作和學習機會。

以往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存在的是商品化的交易關系,分享經濟不斷發展使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角色界限逐漸模糊,所有人即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與其他陌生個體之間不僅存在商品買賣關系,還是朋友或其他深層次關系,這種輕社交關系在社會經濟中的價值日益凸顯。

3、分享經濟改變帶動輕社交發展

分享經濟發展內外條件成熟,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中,發展分享經濟首次寫入黨的全會決議,列入國家戰略。此舉意味著國家關於分享經濟的具體可實施性政策也將不日出臺,也表示政府將不會以”違法“等理由一味限制新興分享型企業的發展。與此同時,資本市場對此看好,對分享經濟各大領域投資不斷,為分享型企業發展壯大註入新血液。分享經濟的空前發展將帶動輕社交模式發展,呈現以下趨勢:

1)以手機應用為載體,發展基於移動互聯網的輕社交模式

智能手機不斷普及,引發新手機應用數量快速增長,應用中加入越來越多的社交元素。手機應用不斷完善即時聊天、社區互動、加為好友等社交功能,使人們突破時空限制,借助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及時性,建成具有共同屬性的社交群體。被騰訊投資的bilibili動畫視頻應用可謂是二次元少年的聚集地,二次元用戶是個小眾群體,借助移動互聯網既可以欣賞到二次元的視頻,又可以通過彈幕等社交元素分享和擴散給同類群體。

2)分享經濟豐富輕社交內容,重視用戶體驗

傳統輕社交是指社交聊天中附帶有趣圖片、表情、文字帶給用戶輕快的交往體驗。而分享經濟將擁有各種資源的獨立個體以輕社交方式連接,突破時間、空間限制,內容以情感交友為主,沒有任何強制性內容,完全靠用戶自然選擇,達到隔離現實、放緩生活節奏的社交效果。分享經濟豐富了輕社交內容,給用戶深層次的社交體驗。

作為木鳥短租等旅遊民宿預訂平臺的分享主體——當地房東,他們分享給旅行者的不僅僅是具有歸屬感的家,還會與其建立社交關系,分享自己的時間、技能、知識、當地生活經驗等,為預訂其民宿的用戶提供各種旅遊增值服務,使用戶深刻感受到當地慢節奏的生活,使旅行體驗更加本土化。

3)分享經濟發展與社交關系密切度成正比

分享經濟發展的越快、越好,人們從中獲得或創造的價值越大,就越願意將私人資源分享到社會。以滴滴快的為例,物質條件的提高導致社會存在的私家車數量大幅增長,造成交通擁堵、出行困難等現象。而分享經濟不斷發展,人們關系日益密切,更多的人願意分享車輛,從而又反作用於社交關系發展,有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

雷切爾·波特斯曼把網絡發展分成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程序員之間可以自由共享網絡規則;第二階段是人們利用網絡在網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比如Facebook和Twitter;第三階段,人們可以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創造成果,就像YouTube;第四個階段,陌生人群利用技術在現實世界里分享各種財產,同時建立密不可分的聯系。可見,“人人參與、人人分享”的分享經濟,推動網絡正朝著第四階段發展,互聯不再是技術上的互聯網通,而是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會關系,預示著輕社交模式將成為分享經濟的主要社交方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026

在線短租等分享經濟帶動輕社交模式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16/152812.shtml

導讀 : 借著輕資產模式的高回報和快發展勁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協同消費時代到來,每個人都轉化成分享經濟的主要參與者,也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關系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時代正逐漸被分享經濟改變,當你有難題可以在知乎尋找牛人幫忙解答,當你外出旅行可通過木鳥短租等平臺住到當地人家里,當你出門時還可以選擇坐專車。不難發現,像打租車、住酒店這些人們往常習慣的選擇,已經不再是人們唯一的選擇了,越來越多的分享型企業開始充斥市場。

1、來勢迅猛的分享經濟具有以下特點:

1)以租代買,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

2)分享經濟進入門檻較低,用戶數量眾多;

3)多是輕資產模式,投入少,回報高,發展快;

4)利用閑置或碎片化資源再創造價值,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借著輕資產模式的高回報和快發展勁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協同消費時代到來,每個人都轉化成分享經濟的主要參與者,也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關系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2、分享經濟之前的社交關系發展現狀

在分享經濟模式席卷中國以前,中國的互聯網電商發展已成規模,有大量涉及到線下的實質性交易,由此互聯網變得高度透明。網友們前所未有地信任陌生人,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傳統的社交關系。

理查德·柯克與葛雷格·洛克伍德合著的《超級關系》指出,人們的社會人際網絡由三個元素:強連接、弱連接和樞紐(即重社交關系、輕社交關系和社交平臺)組成。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因為性格關系或是認識不到弱連接的好處等原因,絕大部分人只註重重社交關系——即家人、親密的朋友、熟悉的同事等熟人圈子的維系,小範圍的強鏈接可使人們迅速獲得短期利益,完成子孫的繁衍。而忽略了輕社交關系——那些只見過一面或接觸過一次的泛泛之交的聯系,淡化輕社交提供陌生高價值信息的作用。科學家證明,無論在任何地方,窮人對重社交的依賴都遠遠超過富人或中等收入人群。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人們不再僅僅著眼於繁衍類的短期利益,而是將最新信息做為人們成功的至關要素。輕社交將帶給人們更多有價值的新鮮資訊,更開闊的眼界以及更多元化的知識,提供給人們眾多工作和學習機會。

以往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存在的是商品化的交易關系,分享經濟不斷發展使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角色界限逐漸模糊,所有人即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與其他陌生個體之間不僅存在商品買賣關系,還是朋友或其他深層次關系,這種輕社交關系在社會經濟中的價值日益凸顯。

3、分享經濟改變帶動輕社交發展

分享經濟發展內外條件成熟,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中,發展分享經濟首次寫入黨的全會決議,列入國家戰略。此舉意味著國家關於分享經濟的具體可實施性政策也將不日出臺,也表示政府將不會以”違法“等理由一味限制新興分享型企業的發展。與此同時,資本市場對此看好,對分享經濟各大領域投資不斷,為分享型企業發展壯大註入新血液。分享經濟的空前發展將帶動輕社交模式發展,呈現以下趨勢:

1)以手機應用為載體,發展基於移動互聯網的輕社交模式

智能手機不斷普及,引發新手機應用數量快速增長,應用中加入越來越多的社交元素。手機應用不斷完善即時聊天、社區互動、加為好友等社交功能,使人們突破時空限制,借助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及時性,建成具有共同屬性的社交群體。被騰訊投資的bilibili動畫視頻應用可謂是二次元少年的聚集地,二次元用戶是個小眾群體,借助移動互聯網既可以欣賞到二次元的視頻,又可以通過彈幕等社交元素分享和擴散給同類群體。

2)分享經濟豐富輕社交內容,重視用戶體驗

傳統輕社交是指社交聊天中附帶有趣圖片、表情、文字帶給用戶輕快的交往體驗。而分享經濟將擁有各種資源的獨立個體以輕社交方式連接,突破時間、空間限制,內容以情感交友為主,沒有任何強制性內容,完全靠用戶自然選擇,達到隔離現實、放緩生活節奏的社交效果。分享經濟豐富了輕社交內容,給用戶深層次的社交體驗。

作為木鳥短租等旅遊民宿預訂平臺的分享主體——當地房東,他們分享給旅行者的不僅僅是具有歸屬感的家,還會與其建立社交關系,分享自己的時間、技能、知識、當地生活經驗等,為預訂其民宿的用戶提供各種旅遊增值服務,使用戶深刻感受到當地慢節奏的生活,使旅行體驗更加本土化。

3)分享經濟發展與社交關系密切度成正比

分享經濟發展的越快、越好,人們從中獲得或創造的價值越大,就越願意將私人資源分享到社會。以滴滴快的為例,物質條件的提高導致社會存在的私家車數量大幅增長,造成交通擁堵、出行困難等現象。而分享經濟不斷發展,人們關系日益密切,更多的人願意分享車輛,從而又反作用於社交關系發展,有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

雷切爾·波特斯曼把網絡發展分成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程序員之間可以自由共享網絡規則;第二階段是人們利用網絡在網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比如Facebook和Twitter;第三階段,人們可以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創造成果,就像YouTube;第四個階段,陌生人群利用技術在現實世界里分享各種財產,同時建立密不可分的聯系。可見,“人人參與、人人分享”的分享經濟,推動網絡正朝著第四階段發展,互聯不再是技術上的互聯網通,而是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會關系,預示著輕社交模式將成為分享經濟的主要社交方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030

如何挽救社交軟件曇花一現的命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06/153101.shtml

導讀 : 只要是以“流量”為邏輯的社交產品,從來都是階段性的存在和火爆。只有將社交工具化,作為產品中的重要元素而不是主導元素,才能讓產品的生命變得更長久。

社交產品是一個永遠不會過時的話題,前赴後繼的產品經理以及創業者們一頭蒙紮在這個領域,挖空心思構想巧妙的切入點,仰望著微信、QQ的高峰,從不停止追趕。

然而,筆者旨在通過本文呼籲致力於社交領域的產品經理們,能收斂做“大社交”的夢想,做工具屬性大於社交屬性的產品,攜手讓工具類社交百花齊放。

社交產品一般會有工具屬性和媒體屬性。工具屬性的極端代表是通訊屬性,也就是IM產品的根基;媒體屬性的代表是微博。這兩類產品的發展路線都是規模由小到大、用戶由少到多、功能不斷增加;秉承的商業邏輯都是“流量”:聚集更多的用戶,用更好的方式流量變現。

這兩類產品很符合產品生命周期曲線:一開始用戶少,產品很精致,UGC內容質量很高,整體氛圍很好,所有的維度都在慢慢積累;進入快速成長期後,用戶數量猛增,為了滿足大眾的需求產品不得不犧牲部分早期用戶的體驗,社交蒸發效應開始顯現;當產品發展到頂峰,用戶活躍度很高,也是大部分產品開始變現的時候,同時蒸發效應凸顯,早期高質量用戶開始流失;接著,內容質量很難控制,整體氛圍越來越壞,產品進入衰退期。 

衰退期之後的故事,就是新的一個產品出現,再經歷一次同樣的循環。所以我們看到人人網雕零了,知乎進入騰訊系了,就連一直高冷的豆瓣也傳出了京東有意投資的消息,在這個時候我們聽到了這樣此起彼伏的聲音:“知乎已經不是原來的知乎了,變成了段子手的天下”“豆瓣變得不認識了,成了碎片化的快節奏的消遣”。

首先,把“流量”作為商業邏輯,必然會把用戶數量作為重要的指標,而很廣很泛的用戶一方面很難保證UGC內容的質量,另一方面產品也不能做的足夠細;其次,活躍用戶的群體特征在不斷變化,80後90後的中學時代QQ、人人網最受歡迎,微信的出現很快一覽眾山小,而95後對QQ卻更熱衷一些,那麽再過三年、五年,當00後05後把握主流時又會是什麽狀況呢?況且,千萬不要低估用戶喜新厭舊的程度。

所以,即使是早期宣稱小眾的社交產品,只要是以“流量”為邏輯的,從來都是階段性的存在和火爆。而我們的產品經理們主動或者被迫的固守“社交為主,工具屬性、媒體屬性為輔”的底線,膨脹著“大社交”的夢想;如果有幸被某一階段選中,享受短暫的狂歡,身後屍骨累累。

一個時間段只能有一兩個“大社交”產品,絕大多數的堅守和犧牲是無謂的;懂社交不一定只能做社交為主導的產品,其實有很多領域是“社交為輔”的。把社交工具化,作為產品中的重要元素而不是主導元素,其實可以更高效,結局也更好。

用社交的思維做工具類產品,已經有一些表現很突出的產品了,例如網易雲音樂、虎撲體育、社交電商類(蘑菇街等)。這些產品解決的根本需求不是社交需求,而是諸如聽歌、看球、購物等具像化的需求,而社交元素的融入,讓產品本身有了造血功能,變成鮮活的生命。

工具類社交有這麽幾個特點:

1)產品的核心不是社交,但社交制勝。雲音樂的最核心的不是UGC,但是有了評論、分享、動態讓其脫穎而出;

2)首先滿足個體的需求,再滿足群體需求;就是說,即使不發生社交行為,這個產品對於個體用戶也是有價值的。比如我想一個人靜靜地聽歌,雲音樂得先保證歌曲的音質、歌單的優質等;

3)大都是內容型產品,對運營要求很高;

4)可能是小眾的,也可能不是;

5)商業邏輯不是流量,而是口碑,更註重服務,其商業變現方式取決於工具屬性。

為了準確把握工具類社交的定義,有幾個概念需要區分:

1)工具類社交與垂直社交:垂直社交只是把特定的人群放一起,缺乏內容管理機制,信息不可控且容易乏味;而工具類社交的工具屬性減少了垃圾信息;

2)工具類社交與興趣社交:興趣社交只有社交屬性,比如籃球興趣社交是大家約打球,大家來討論喜歡哪個球星,而工具類社交首先滿足用戶在這里可以看到球賽,可以了解籃球相關知識,然後在討論球星;再如雲音樂,用戶首先可以發現好的歌單,可以精確聽到自己喜歡的歌,然後才評論,才分享。

3)工具類社交與社群:社群雖然也是自組織,但有層級之分,工具類社交沒有層級,最多有角色不同;社群是基於資源占有、共享聚集的,而工具類社交更多時候是基於工具本身聚集的。

那麽,為什麽工具類社交可以百花齊放呢?

第一,工具的唯一使命就是供人使用,人在這里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光把工具本身做好是不夠的。比如作為用戶我有了音樂播放器,但我還想有人一起聊音樂;我有個買衣服包包的渠道,但是我還想有更好的購買決策。那麽社交屬性就是把人和工具連接起來。

第二,做社交產品本身研究的是人的本性“貪、嗔、癡”,而任何產品想要做好,最深層次的也要把握人性,所以社交領域的產經理是有先天優勢的。

第三,工具解決的是獲取信息的需求,而當前獲取信息成本不斷趨近於零,篩選信息成本卻在不斷增加,人們需要聚集到有同類需求或同個領域的群體中獲得幫助,這也是社區、社群存在的理由

第四,工具類社交產品之間是互補的,而大社交是互斥的。在大社交下,產品需要搶奪同一批用戶,用戶有非此即彼的關系;而在工具類社交下,沒有非此即彼的關系,一個人本身就是多樣化的組成。他喜歡音樂,也可以喜歡籃球,同時還可以是個編程高手,那麽他工作遇到難題在程序員的圈子里活躍,周末在籃球的圈子里活躍,地鐵上聽聽歌看看大家的評論,回到家打開蘑菇街網購一件衣服。不同的工具性社交產品,就是用戶不同的場景。

有一個觀點是“未來將沒有互聯網這個概念”,因為互聯網成為了基礎設施,各行各業都離不開互聯網;同理,我們希望社交也能成為一個小範圍的基礎設施,讓一些作為載體的工具更符合人的本我,更人性化。

回到題目,希望社交領域的產品經理們,能收斂做“大社交”的野心,選擇一個領域,用社交思維做細做深,讓工具類社交百花齊放。

(原高偉,長期關註社交領域,微信號:1877102065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406

唱吧陳華:“唱吧”的未來在移動音樂社交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09/153164.shtml

導讀 : 黑馬導師、唱吧創始人陳華獲獎“年度十大創業家”,並發表了主題演講。

i黑馬訊(吳丹)12月9日消息,由創業黑馬集團舉辦的創業社群大會今日繼續在京舉辦。黑馬導師、唱吧創始人陳華獲獎“年度十大創業家”,並發表了主題演講。

以下為其主題演講:

唱吧2012年上線,對我人生改變很大,我們做的是娛樂的事情,前幾年我們更多的是思考怎麽讓用戶快樂起來,讓唱吧成為一個公平的、巨大的自動造星機器。

從去年開始,我們花時間考慮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唱吧只是一個純粹的互聯網平臺,會不會太小,我們既然已經在互聯網累積了3億用戶,這些人又都是對音樂有狂熱愛好的人,我們跟傳統行業有沒有可以結合的地方?音樂行業並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出唱片、做藝人,包括KTV,音樂節,演唱會,甚至廣場舞也是音樂產業,這里面有哪些東西可以跟我的3億用戶形成結合?研究之後我們發現,KTV領域的O2O方向,線上的視頻直播方向,是值得我們用互聯網工具去改造的細分行業。

另外,唱吧造出的這些小小明星,有沒有可能變成大明星?我們引入了湖南衛視幫我們把美元拆成VIE,也會跟廣電的夥伴有一些合作。之後,唱吧將不僅僅是一款手機APP,而是一個基於手機唱歌的核心社交平臺。我希望唱吧未來能夠成為A股的知名移動音樂社交品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061

社交產品十年記:那些變與未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28/153503.shtml

導讀 : 本文作者是會會CEO李翔昊,他從2006年至今,一直從事社交產品的開發和研究。在社交領域他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也有自己的執著。以下文章梳理了中國社交產品過去十年的發展趨勢。

640

一篇《豆瓣十年,一個典型精英社區的起伏興衰》,激起了多少文藝青年對這個中國最具代表性社區的感慨與回想。作為一個理工男,似乎難有這樣的共鳴。

但仔細回想,自2006年至今,我從開始接觸“校內網”,到踏入互聯網行業,成為一名多年從事社交產品的產品經理,也算是經歷了社交產品10年的更叠交替。既是年底大家喜歡盤點的時刻,也就說說我所體會到的——這10年里社交產品的發展。

前僕後繼的校園社交

2006年,當我們還在校園讀書時,校內網就打著精英高校的噱頭,在宿舍樓下張貼A4小海報,發放小傳單,開始踏入SNS最早的戰場。

640

隨後被人津津樂道的註冊送雞腿等營銷活動,和現在掃碼註冊送禮品的O2O補貼何其相似,都是拿錢換用戶。

但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做雞腿營銷的,並不是從清華北大做種子用戶起家的校內網,而是後來想在北京市場追趕校內的占座網和5Q校緣網。事實證明,沒有實際的關系沈澱和社交場景,這些靠雞腿吸引過來的註冊用戶也只能成為融資的數據,卻不能有效轉化成活躍用戶。

所以後來占座網、5Q校緣網,也未能在北京、上海等先發城市超越校內網。5Q校緣網是千橡公司的旗下網站,該公司創始人陳一舟帶有創業光環,曾是ChinaRen的聯合創始人。5Q校緣網在北京爭奪用戶不成,轉而在東北發力,靠校園地推獲得了一定的用戶基礎,具備了融資的本錢。而占座網走的是團委路線,顯然毫無群眾基礎,縱然創始人張帆有著和陳一舟一樣的斯坦福MBA背景,占盡了早期融資的優勢,也再無後續。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校內網融資失敗,最後不得不將校內賣給陳一舟。此後,5Q校緣網與校內網合並,實際上沿用的還是校內網的產品。校內網在08、09年時迎來了用戶的快速爆發,09年更名為人人網,11年上市,可謂創造了國內社交網絡最輝煌的時刻。

為什麽是校園社交?

讓我們先來看看20歲大學生群體的特點。離開高中,進入了一個群體高密度的校園空間,原有的社交關系被打破急需重建。校園網絡較之家庭網絡的先進,群體在空間里的高密度,為產品的營銷推廣帶來了便利,口碑效應極容易展現。

所以到現在,校園社交,依然是被不少創業者(尤其是年輕人),一直惦記著的話題。這個領域的創業,對於用戶需求的理解和創新,還是得年齡階段或心態與學生更接近的創業者來完成。

這幾年,似乎沒有哪個能夠複制校內網從校園走出來的成功路徑。也許是因為,現在寬帶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學生在校園的網絡環境優勢不複存在,大學生和普通年輕人的社交邊界似乎變得模糊。校園市場也不是當初的那塊SNS處女地。過於激烈的創業競爭,已經存在的巨頭,校園的藍海早已不再。

人人、微博到微信——硝煙將盡的主戰場

較之人人網,讓更多白領用戶了解社交網絡的,應該是迅猛崛起,又快速衰落,到現在銷聲匿跡的開心網。

開心網,應該是在那個年代,從傳播渠道到產品特性,都曾創造病毒營銷的經典案例。

先說傳播渠道。程炳皓的新浪前同事群,為開心網帶來了非常優質的、擁有互聯網人和媒體人雙重屬性的種子人群;發揮了最重要作用的是,開心網充分利用MSN messenger這一和郵件結合的工具。

曾幾何時,在那個社交工具還依然被QQ統治的年代,我卻很少使用QQ,卻一直是MSN的忠實用戶。猶記得,當時的白領用戶,工作溝通一律加MSN。這一舉動或有崇洋媚外的品牌情節,但更多是為了保障工作關系和生活關系的有效區分。MSN可以綁定電子郵箱,也為工作溝通帶來了便利。

在我看來,職業人士需要的是沒有噪音、更有效率的溝通和社交的產品,這也是我現在創業做會會的初衷。

言歸正處,開心網的病毒營銷,就借助綁定的MSN郵箱用戶,開始往messenger的用戶擴散開來。他們給用戶的messenger聯系人發營銷郵件,更改用戶簽名,迅速帶來了大量用戶。這是傳播渠道上的借力到位。之後再用同樣手段照葫蘆畫瓢的產品,就很難再獲得同樣的效果。

再說產品特性,買賣奴隸、搶車位、開心農場,這些既符合白領用戶心態又好玩的遊戲,是最早的社交網頁小遊戲。一起玩的朋友越多,便會有更多互動,樂趣越足。每天偷幾分鐘菜,還能成為辦公室同事的談資,形成主動傳播。開心網也隨之迅速引爆。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開心網在社交遊戲的火爆之後,並沒有像校內網->人人網一樣繼續蓬勃發展。

其中的原因,外界有很多馬後炮式的分析。我看到的實際情況是,開心網的確在產品發展變化上不足,非常保守。

08、09年是國內各個社交平臺做開放平臺,引入外部開發者做遊戲、應用最火熱的時間。現在成長起來的一些遊戲公司,當年都是各個社交平臺上做小頁遊的開發團隊。開心網對開放平臺,一直無動於衷。自己也沒有再出什麽爆款的遊戲。社交遊戲的模式紅利過去之後,用戶也被其他社交平臺上開發者的遊戲奪走。開心網除了在高年齡層次群體中有一定用戶之外,再沒有突破。融資動靜不大,為保護用戶體驗,創始人也不支持商業化做廣告。之後拿了新浪的戰略投資,就再沒有什麽驚動業界的消息,直至被遺忘……

640

圖片為2009年年底數據

在那之後的幾年,社交產品市場爭奪競爭激烈,各家產品輪流坐莊,爭奪的都是白領用戶,或者說主流用戶。

09-11年,人人網快速發展,直到上市,一直在努力往高年齡層次用戶發展。曾在國貿地鐵投過大幅廣告,卻未能把國貿的用戶囊入自己平臺。我在人人公司工作期間,為之努力的,曾是人人上市時重點包裝的戰略項目——意在搶占職業社交概念的經緯網。也有人說,當時人人做經緯網,是承認自己在拓展白領用戶時遇到了障礙,可是卻沒看到,職業社交的確存在獨立發展的空間;以及上市時,增加一個中國linkedin的概念,給人人拉升了股價。

之後,人人的發展就沒那麽如意了。經緯網沒有發展起來,人人網在白領用戶、移動端,都遇到了新浪微博的挑戰。因為人人的起家,靠的是校內網的產品底子。陳一舟是個很厲害的投資人,能夠看對很多大方向。人人被過多嘗試的方向,幹擾了定位,分散了資源。

作為前員工,有著對這家公司的感激,也有著很多的遺憾,就不多說了。

640

2012年,尼爾森在線研究發布的中國社會化媒體全景圖

在白領用戶,乃至主流社交產品中,2010-2012年應該說是新浪微博的黃金時代。

新浪微博利用140字文本,結合圖片,適合移動端展示的特性,成功占領了手機App的市場,成為狙擊人人網,挑戰騰訊的又一經典產品。

但在發展路線上,新浪微博或許出現過搖擺。最終,這個公司的媒體基因,在媒體和社交之間,選擇繼續做開放的媒體平臺,而不是相對私密的社交網絡。之後,新浪微博將更大的社交網絡市場留給了微信。

盡管新浪微博還在努力證明自己的活躍用戶有增無減,但生活在一線城市的我們已經明顯感覺到打開新浪微博的時間越來越少。現在消耗我們大量時間的是微信和朋友圈。

微信的出世,讓曾經厭倦了QQ混雜關系人們,有了一次重新篩選的機會。微信,可以結合手機通訊錄,重新梳理自己的網絡通訊錄。畢竟對於社交產品來說,最重要的粘性壁壘,來自於真實的關系鏈。微信簡單高效的功能,繼承自QQ又強於QQ的關系數據,加上騰訊強大的資源,讓那些同期在做泛社交的很多產品,毫無還擊之力。

所以在主流的社交網絡市場上,熟人社交溝通工具這個最核心的領域里,擁有QQ(QQ空間)和微信的騰訊是無可撼動的霸主。

大的機會,或許只存在於信息平臺變更的時代。騰訊靠微信,延續移動互聯網的輝煌。新的產品和創業者,無法再挑戰它,只能等到下一個時代的到來。唯一的可能,或許只在QQ空間的縫隙之外,在不斷湧現的90後、00後群體變遷中尋求機會。

年輕人的社交,依然是荷爾蒙、娛樂

眾多創業者和新興的社交產品,都將自己的希望,放在荷爾蒙旺盛,交友欲望強烈的年輕人身上。

陌陌,從中殺了出來。年輕人要的是認識新朋友,陌陌抓住了這一點,迅速起家。

奇特、好玩的功能,是打動這個人群最重要的起點。唱吧的卡拉OK模式,能夠積累起眾多擁有演唱欲望的姑娘,在上面樂此不疲的錄制;伴隨著4G普及,移動流量降價,秒拍、小咖秀,是年輕用戶人群表演欲的進一步釋放。

充分借助成熟平臺/崛起大平臺的社交紅利——及早抱大腿,也是那些火過的社交產品,能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

語音+圖片的啪啪,購物分享美麗說、蘑菇街,把營銷重點放到微博,贏得了巨大的收益。現在熱熱鬧鬧的各種自媒體,也都是占了微博、微信平臺的先發優勢。

但新鮮的東西,總是容易被更新鮮的所取代,不在那個年齡層次的創業者,要摸到年輕人的G點,也很難。難怪馬化騰曾說,不能怪你不懂年輕人需求,錯只錯在你太老了。

640

做copycat 依然是國內創業者們方向的來源之一,只是國外的成功,已經變得越來越難以複制。抄襲匿名社交Sectet的、抄Tinder玩翻牌子看臉點贊,又或是玩隨機匹配男女的同城交友,也有著自己發展的瓶頸。想依靠色情拉動荷爾蒙消費,一不小心就會遇到小姐紮堆的情況,觸犯紅線。

其他讓年輕打發無聊時間的眾多產品,也是難以有效積累用戶,存在明顯的天花板。當年的51.com,360quan等主打年輕人社交的網站,也曾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可如今,又有誰還記得?

垂直社交,流量->交易

騰訊在大社交無人能敵,未必是說在細分領域沒有機會。長期以來,在細分人群或關系類型上,一直有社交,或者是社區類產品,能踏踏實實做好業務,實實在在地賺錢。

最近披露的並購新聞中,世紀佳緣和百合網聯姻的雙方,都是在這個垂直領域做好業務,實實在在有收入,甚至做到上市的。

婚戀社交,就是結合婚戀人群特點,提供一些獨特(甚至在我們看來奇葩)的增值服務,類似阻斷溝通,賣“郵票”和會員來賺錢;又或者直接導向線下婚介服務,收取昂貴服務費,獲得收益。這個就是典型的垂直(婚戀)人群,導向婚介服務做交易、做收入的模式。

這麽看來,只要有收入,做泛社交所追求的超大用戶量,超高粘性的規則,就變的不那麽重要了。

在垂直領域,盡可能利用人群的屬性,從而接近交易或增值服務,做變現,也是不錯的發展道路。尤其是現在新三板的開放,使得上市融資的門檻降低,風險投資在國內退出的渠道增多。所以,類似的業務,也容易獲得風險投資的青睞。

那些BBS時代的垂直社區,借助做電商,做到新三板上市的案例早已經出現了。

鐵血社區,這個從軍迷起家的論壇,做到軍事信息門戶,然後對接電商賣軍品,到新三板掛牌當天,已估值7億。可謂老樹開新花!

類似的邏輯還在延展。

蘑菇街從做購物分享,獲得流量之後,迅速搭建商城系統,做電商平臺。寶寶樹從母嬰社區起家,現在直接發力母嬰電商。窮遊、螞蜂窩都開始接入交易做預訂、賣自由行了不是;更別說後來移動端分享起家的面包旅行了。而以工具起家的美柚已經成為女性社區,都要再進一步做女性電商……

640

走向電商的社區們

如此這般,逼得很多想做電商,而苦於沒有流量的創業公司,都反過來先做社區起步,再迂回走向電商之路。所以,想賣化妝品的,在做社區;做美容整形的,也在做社區。類似社交電商的名頭,更是不絕於耳。

所以,看著有變現前景的運動社交、健身社交,都方興未艾。

然而,能做好垂直社交本事就是個難事。除非產品的核心功能能迅速積累人群,否則能夠產生足夠強的自增流量尚且是個疑問,之後再能不能做好有壁壘的電商,更是蜀山棧道,險境重重。

十年死地,職業社交

2005年,天際網上線,緊隨著Linkedin的腳步,開始了中國職業社交網站的征途。

十年過去了,要說有什麽國外獲得巨大成功的項目,中國還沒有的話,大概就只有職業社交網站了。

職業社交,從關系類別,或者用戶行為上來說,是一個垂直社交的領域。基本的主題屬性,已經被Linkedin趟出了一個經過驗證的商業模式,對接賣人的服務——招聘變現。

國內先後出現過不少Linkedin的效仿者,然而直到十年之後,國內都沒有哪一個職業社交產品做的有起色。

第一波是天際網和若鄰網。天際網賣給法國的職業社交網站Viadeo,而Viadeo在歐洲戰場輸給了Linkedin;若鄰網現在已徹底轉型招聘業務。

第二波是大街網、優士網、經緯網。

優士網早先靠創始人的優質人脈關系,贏得良好口碑。後期的增長乏力,開始寄希望於招聘這個剛需。引來的惡果是獵頭、銷售充斥,社交關系開始走向低質、泛濫。正如天際網創始林叔總結的,職業社交從招聘入手,就如同飲鴆止渴。

懷著對職業社交的期望,我也曾加入大街網。大街網為職業社交選擇的路徑頗為迂回,是遵循著,先從校園招聘起步,積累優質的大學生用戶,等到他們轉變成為白領用戶之後,順理成章成為職業社交網站。

然而這種轉變過於理想。斯特勞的定位理論恰好詮釋了這一點。產品在用戶心中的定位,很難隨著他自己身份的變化而變化。大街網不論自己再怎麽營銷包裝,在用戶心里,始終是個應屆生求職招聘的網站。產品的核心功能,也很難跟著用戶需求快速轉變,尤其是在應屆生求職和職業社交這兩個需求,無法銜接順暢的情況下。大街網接的了學生用戶,卻接不住白領用戶。

到今年,大街網再度獲得2億元融資,再也不提當年中國職業社交領先者的口號,老老實實回到了社會化招聘的定位。

做不了社交,直接做交易,未嘗不是一個聰明的妥協。

第三波,應該說是第一波移動職業社交產品的浪潮,可是這一波似乎因為產品和團隊缺陷,並沒有享受到移動互聯網的紅利,迅速折戟沈沙。

如此這般,眾多行業人士不得不從根本上看衰職業社交在中國的命題。只能扔出社交文化差異性的論調。

只是,還有像我這樣不服輸的人,做起了“會會”。我相信在國外有用戶需求,在國內一樣會有,而且需求更大,只是民情不同,不能照搬Linkdin的產品去做。

在我看來,我們中國人很難通過簡單的線上信息和線上交流建立信任,還是要見過面才能算真正結識一個人,也只有在線下才能進行真正深入有效的交流。所以我們做“會會”是嘗試從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幫助用戶搭建一個有效的職業社交平臺。

十年如夢,當Linkedin開始大舉進軍中國市場的時候,我也相信,會有更好的職業社交產品不斷湧現,來滿足中國用戶的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9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