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李歐梵:依然情迷現代主義 李歐梵

1 : GS(14)@2013-06-16 16:04:0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30616/18298861
這本雜文集,是老友林道群催生出來的。他為我收集了近幾年在香港各報刊的文章──主要是《蘋果日報》董橋主編的「蘋果樹下」,此外尚有《明報》、《明報月刊》、《信報月刊》等其他刊物。生活在這個日益繁忙的香港社會,我常常有魯迅當年的感嘆:除了寫雜文,還有甚麼可寫?當然,魯迅的感嘆是來自當年的政治環境,和當今的文化語境和心情都不同。當今香港的社會,速度和空間的壓力,令人──特別是像我這樣上年紀的人──喘不過氣來,我只能盡可能蝸居書齋,把心靈寄託予讀書和聽音樂,盡可能與世隔絕,即使每天一兩個鐘頭,也聊勝於無。這些雜文,都是在這種環境和心情下擠出來的。然而逼出來的也只能是篇幅不長、內容不豐、觀察也不夠深入的雜文而已。我畢竟盡了自己的一份心力。
為甚麼我還要寫作,而且還在大學教書?如今早已過了該退休的年齡了,為甚麼不放下一切雜務,過閒情逸致的生活?我再三反思,得到的答案是:活到老學到老,我的知識和精神的求索還無法停止,否則就變成一個廢人了,對社會無益。其實,對我等書蟲而言,讀好書何嘗不是一種無與倫比的樂趣?何況我讀的大多是文學書,另外我還有兩樣嗜好──古典音樂和老電影,我對之也癡迷不悟,竟然也因此而交到不少新朋友,我寫這一類的雜文,就是為了和他/她們共用。心中有了想像的讀者,寫作的靈感和衝動也就源源不絕。和我以前出版的雜文集一樣,這本書也是獻給這群我想像中的知音。誠然,我最忠心的讀者是我的老婆:不管我寫甚麼,她都看,也鼓勵我寫。
此集定名為《情迷現代主義》,典出一篇評論活地亞倫的影片Midnight in Paris──香港的譯名是《情迷午夜巴黎》。文章在《明報》世紀版刊出時,編者就以此為名,倒是一語中的,看透了我的「現代主義情結」。在這個「後現代」的時代還執着「現代主義」,非但過時,而且「政治不正確」,然而我仍然執迷不悟,甚至在課堂上也大講現代主義。既然本書以此為名(又是林道群的主意)我覺得應該在此作個非學術性的解釋。就從這部《情迷午夜巴黎》說起。
為甚麼我如此「情迷」這部電影?最主要的原因是(如文中所言)它帶着我重溫舊夢,回到在台灣大學外文系讀書的年代:在那個半世紀前的台灣農業社會,「白色恐怖」的政治壓力下,我第一次讀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旭日又東升》、《戰地鐘聲》……後來又讀到費茲覺羅的《大亨小傳》(此書的最新改編影片正在上演)和短篇小說。難道我看了活地影片中午夜出現在巴黎的現代文學名人(或鬼),不會心有戚戚焉嗎?電影可以玩魔術,片中的主角可以輕易穿越時空進入上世紀二十年代,受費茲覺羅之邀請,參加他們的宴會;而我呢,當然巴不得時光倒流,也回到自己初遇西方現代主義的六十年代,然而這段似水年華的歲月,已經永不復返了。和妻子看完這部電影走出戲院,不覺也向她吹起牛來,她帶笑向我澆了一盆冷水:「你那班《現代文學》的朋友,他們的作品我當年都喜歡,就是沒有看過你的作品」。不錯,我無此才華,所以半個世紀以後,我回歸文學,迫不及待地講述現代主義。「如果當年我不做外交官的夢而從事寫作的話,如今又會如何?」我反問自己,立時一個幻想的電影場面湧上心頭:自己也隨着那個美國遊客作家參加費茲覺羅的酒會,遇見他的女友Zelda,打了招呼,又在酒吧碰見海明威,老海叫了一杯紅酒給我,拍一下我的肩膀道:"Hi, stranger, what kind of shitty prose are you writing?"我要怎麼回答?難道把這本雜文集給他看?「裏面還提到你呢,Daddy Hemingway!」
不錯,現代主義文學早已進入我的靈魂膏骨頭了,不可救藥,令我對之鍥而不捨,非但在雜文中寫,而且在課堂上教,不停地重尋它的歷史蹤迹。記得數年前母校台大請我客座,講一個學期的課,我定的題目就是「現代主義」,和一班年輕學生重讀已成為台灣文學經典的《現代文學》雜誌,討論海明威和福克納、卡夫卡,兼及白先勇和王文興的小說。學生問我的作品何在?我不無靦腆地透露第二期我用筆名繙譯的一篇湯瑪斯曼的小說,還繙譯了一篇論文,只此而已,不勝慚愧之至。
然而,《情迷午夜巴黎》中出現的幾位歐洲和美國現代主義的大師──除了海明威和費茲覺羅外,還有Gertrude Stein,畫家Dali,電影導演Bunuel等人,現今還有多少讀者看過或願意花時間看?我在課堂上教,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學生的反應也不見得熱烈。也許現代主義的時代早已過去了。活地和我是少數的倖存者。
現代主義不僅是我的文學靈魂核心,而且也是我的文學批評和文化批評的出發點和座標。我心目中的現代主義和後現代理論所批評的現代主義大異其趣,我不贊成這套理論強加給現代主義的標籤,說它是精英主義,它提倡的藝術獨創有獨裁傾向,不夠民主多元,又說它為藝術而藝術,脫離生活……這些都是帶有偏見的看法。其實後現代理論所描述的當今世界,已經沒有獨創性可言;它反精英的背後所暗示的恰是全球資本主義影響下隨波逐流的通俗文化,玩弄戲耍是後現代的主要法寶,這種流行文化,發展到了極致,完全以市場為依歸,藝術家都為它服務。我並不排斥通俗文化,甚至在其中發現各式各樣的獨創風格,只不過連這種風格現在也被過度商業化的潮流洗刷殆盡。然而這個趨勢,已經不可阻擋,我們只能從夾縫裏找尋生存的空間和重新開創的潛力。我心目中的現代主義精神永遠是叛逆的、獨創的、絕不隨波逐流。也因此我的看法在某些時髦人士的眼光中,有點「唐吉訶德」,過了時而不自覺,徒向自己理想的風車而作戰,所以注定失敗。即便如此,我也不肯甘休。
有鑑於此,我故意把現代主義和不同程度的人文主義掛鈎,以人的藝術獨創性為出發點,而不是機器或市場經濟。如何在市場掛帥的全球化環境中培養人文精神和鼓勵創新,是我多年來關心的一個大問題,本書中多篇文化批評雜文,都糾葛在這個問題上,特別是建築和都市規劃。我一向關心都市文化,以前的書本雜文集也以此為主題;然而最近我卻從都市文化的反思轉向日常生活中人文精神和人文文本的探求,最近出版的兩三本書,如《人文文本》、《人文今朝》和《人文六講》,就是明顯的例子,似乎有點搶救人文精神的意思。甚至在樂評或影評中也流露了這種意向。然而我也感到時不我與,這個時代畢竟變了,我能說的也只有這些東西,雖然我還沒有說完,也沒有說得清楚。所以今後還會再寫。
人老了,時常懷念故人,也更珍惜朋友,書中有幾篇關於人物的雜文和回憶往事的文章,皆是出自內心的有感而作,格調和語氣都和其他的文化批評文章不太相合;另有不少音樂文章,全是「樂迷」癮發作後遊戲文章,不可以專業水準鑒定。一併收集於此,聊娛各樂迷發燒友。至於這些雜文是否還有多少價值和可讀性,只有留待讀者公論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069

蘋論: 現代書院得食 老師學生當災 盧峯

1 : GS(14)@2013-07-16 22:33:0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716/18335992

                  不管從一個教育機構還是商業機構來看,現代書院都是不合格的,都對不起學生、家長。偏偏這樣的機構卻不用受到處分或制裁,還可以不斷左閃右避推卸責任,這實在教人憤怒之極。
今屆中學文憑試出現幾十年來最嚴重的違規行為,現代書院有二十三名學生在中文科校本評核習作中抄襲網上文章,沒有說明出處,違反考試規條,考評局公開考試委員會最終決定取消這些學生整個中文科成績,令他們失去報讀大學以至副學士課程的資格。學生抄襲功課應付考試當然應該受罰,否則公開考試的公信力及認受性便會大大削弱。問題是負責教導學生及送學生應考的現代書院不但毋須負上任何責任,不但毋須面對任何懲罰,反而以各種歪理及荒謬的說法為自己開脫,彷彿一切跟書院特別是書院管理層無關,這怎不令公眾譁然及憤怒呢?
根據現代書院總校長陳紀笙先生的解釋,二十多位學生呈交涉抄襲成份的功課是因為相關老師「太誠實」,如實向考評局提交六份樣本功課,卻沒有要求學生「做要好啲靚啲」才交,以至出事。他又認為,其他學校有可能會先做「好啲」才把功課呈交當局,陳紀笙先生這樣的說法不但是在推卸責任,更是在侮辱整個教育專業。首先,誠實是教育學生時很基本的要求,是社會對學生最基本的期許。老師如實呈交學生功課樣本是他的基本責任,根本不是甚麼錯誤,更沒有理由被批評為「太誠實」。若果陳先生的說法成立,那麼老師是不是索性該做學生的「槍手」,為他們整理出一份「完美」的功課以爭取最高的分數呢?

                此外,抄襲他人的文章或答案在任何學校都是不容許的,都會被嚴厲懲處的。假若現代書院在平日教學時就從嚴處理學生抄襲功課問題,或像其他學校那樣嚴打抄襲功課的行為,那不管老師抽出甚麼功課,抽出多少份功課,都不致於出現二十幾個學生集體抄襲的醜聞及被取消分數。偏偏陳紀笙總校長卻倒果為因,指鹿為馬,把責任推在老師身上,批評他把「問題功課」呈報是太老實。像這樣厚顏無恥的解說怎能不令公眾憤怒呢?
這位總校長有另一個奇談怪論,那就是說學校沒有完善的檢查軟件,所以不能確認學生作品有否涉及抄襲。他還抱怨大學及其他教育界沒有跟他們分享這些檢查軟件。可是,稍稍有點教學經驗及注意學生表現的老師都知道,學生抄襲行為其實不難發現,因為抄襲而來的文章跟他們平日的功課不管在用字、語氣、句法上都會有很大分別。而且,只要花幾分鐘把學生功課內的關鍵字輸入搜尋器搜尋,就很容易發現學生是否抄襲他人的作品,根本不需要甚麼特別軟件。由此可見,現代書院在審閱、批改學生功課方面一直只是馬虎了事,任由抄襲的功課過關,甚至毫不知情。像這樣的學校完全是敷衍了事,馬虎失責。
私營學校在管理及做法上當然可以有較多彈性,較大靈活性;但彈性及靈活性不等於降低對學生品行及功課的要求,不等於可以置基本的教育理念與規條於不顧。現代書院作為一所學校根本沒有達到社會的要求,根本沒有盡好教育學生的責任,負責人更是千方百計砌詞狡辯,混淆視聽。教育局作為監管學校的部門實在沒有理由任它逍遙法外,實在沒有理由不追究它的過失。退一步而言,即使現代書院自視為商業機構,只想賺學生、家長的錢,它提供的服務也未免太差勁,太貨不對辦。學生入讀現代書院至少希望能在公開試大展身手,爭取好成績及入大學的機會。這一回現代書院由於本身過失令學生走入死胡同,平白失去升大學的機會。像這樣一家提供劣質教育服務的機構有甚麼理由不需受任何處分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346

現代金融市場的變化之一 李順威

1 : GS(14)@2013-07-17 22:29:22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st/ed3_00016017.htm

對沖基金是影響股市的重要參與者,經常被傳媒描繪為舞上弄下的主兒,在2012年初它們管理的資金高達二萬億美元。其實它們也有難處,2010是一些對沖基金關門縮水的日子,先是曾輔助索羅斯擊垮英倫銀行的Stanley Druckenmiller,然後是輔助John Paulson沽空次按的Paolo Pellegrini,在九月間,Harvest Capital Strategies將25%的資本退回給投資者。他們的有關行動多是表現欠佳所致---Druckenmiller則可部份解釋為鳥倦知還。表現欠佳的原因有很多,Paolo Pellegrini基本上是看錯市,而Harvest Capital則是在下跌6%之後的決定,它更提出一個退款的解釋:股票之間的相關系數過高,使習用的長短倉并用策略失用原本效用。了解相關系數交易可是有助了解現代金融市場的操作。

相關系數過高的意思是股票走向太過一致,齊升共跌。以往傳統股市是選股為主,對沖基金初起之時也是以選股為基礎,不同之處是既選長倉也選空倉,以千挑的空倉來對戥百選的長倉的風險。傳統投資理論是股市投資有二種風險,一是整體市場風險,二是個別股票風險,分散投資是抵消個別股票風險的一個方法,而以空倉對戥長倉則是解決整體市場風險的方法,但說到底仍是選股為主,因為長短倉的組合根本就是建基於仔細的基本分析。建立長短倉的目的就是不賭大市方向,只賭個別股票前景。

可是,隨著環球經濟一體化,財經市場更加結合,不同的資產類別相互影響,新的投資策略及投資基金湧現,宏觀基金、高頻基金、數量基金、130/70、130/30等模式大大改變了傳統選股策略。在2010年9月21日前90個交易天內的三分之一時間,90%的美股在同日都是同一方向的升跌,使判斷大市方向比選股更重要。在2010年第二季,79%的股票走向是由當日大市走向決定,這是自1937年以來未曾出現的情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439

現代金融市場的變化之二 李順威

1 : GS(14)@2013-07-17 22:29:50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olumnist/ed3_02.htm




股票間相關系數升高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交易所掛牌基金流行,使大機構投資者減少個股買賣,結果是個股的成交量下降,流通性下降,這又倒過來使個股的吸引減少,做成惡性循環。長短基金的投資選擇因流通性問題大為削弱,結果被迫增加持股數目。舉個例子,以往一個500億基金可以持有25隻股票,每個盤2千萬,當個股成交下跌,為了容易平倉,遂增加持有股票至35隻,每個盤1.4千萬。基金因此需要更多時間人手和功夫來研究個股及監控其交易,無論成本或效益都受到影響。Harvest Capital退還資本給投資者便是藉此縮少基金體積,提高回報-- 做法就是將500億基金縮小25%改為375億基金,維持25隻股票,每個盤1.4千萬,買賣及選擇便容易多了。

金融海嘯以來,資產價格的相關系數一度很高,金融市場不時進入一種「開風險,關風險」(Risk on, risk off)的模式,即所有資產類別同升同跌,好像歐元股市商品齊跌共升,而且買入沽出的時間也較短,一有風吹草動便趕快沽出,一有好的消息又趕緊買入,於是急升暴跌成了等閒事。紐約銀行梅隆的研究,這個現象的源起的原因有十個,最後一點沒有關係了,但前九點仍有時效性,即錄修對如下供大家參考:

1) 指數買賣的興起,蓋過選股為主的主動投資(active investing)。背景是以往指數的經常有10%以上的回報,而大部分主動型基金經理的成績俱是跑輸大市,又要收取較高的管理費,所以投資者遂將資金轉投低管理費的投資工具--指數交易所掛牌基金。

指數化的毛病是不會分清公司的基本優劣,資金流入某間公司不是因為它的業績、不是因為它的前景、不是因為它的技術走勢--而只是因為它是某指數的成分股。投入指數工具(指大指數)的資金是全面投放的,不會選擇股票,不會選擇界別,不會分別值博率,這是做成界別相關系數提高的重要原因。

2) 人為性的低息環境及缺乏利率周期。世界各國中央銀行為挽救金融體系及實體經濟,紛紛壓低息率,遲遲不敢提高息口,使正常的利率周期姍姍來遲,亦使傳統跟隨利率周期運轉的界別輪轉投資方法失去效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440

現代金融市場的變化之三 李順威

1 : GS(14)@2013-07-17 22:30:16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olumnist/ed3_03.htm




3)政府加深界入經濟,管制法案及重稅威脅高懸企業頭上。金融海嘯之後,民粹主義、反商心態抬頭,特別是針對金融界,監管條例及要求銀行增資(以免海嘯重臨)的聲音呼天蓋地,財務股面對很大的不可知性,財務股股價受到很大的壓力。本來以往經濟衰退之後,中央銀行減息,銀行股帶頭反彈,跟著經濟復蘇,轉炒周期股,是典型的界別輪轉投資方法,可是這次銀行股不能持續彈起來,整個投資結構和以往大相逕庭,界別之間的相關系數乃大為改變。

4)世界經濟/財經市場一體化。現今世界在資訊科技發展的推動下,美國樓市、緬因州的龍蝦業、挪威白領的退休金和中國工人的飯碗已連為一體。以往分散地域投資於不同資產類別是分散風險的方法,現在世界市場內不同資產類別的相關系數已使分散投資的概念有了新的考驗。

5)脆弱的美國房屋市場。自1930年代以來,美國房市從未試過全國市下調,直至2008年金融海嘯。美國房市倒塌影響深遠,嚴重打擊經濟,做成龐大的銀行壞帳,造成極為負面的財富效應,失業率高企。美國國內消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70%,樓市崩潰引發的問題直接間接影響消費,而消費則影響絕大部分的經濟活動,這是造成很多市場界別相關系數提高的原因。

6) 通縮威脅。現代中央銀行對通脹有習慣的板斧,加息是最簡單的方法,但面對通縮,央行卻沒有確切的方法,利率已跌至象徵性水本,銀行水浸但仍然不肯放貸,通脹低企,失業高企,這正是聯儲局商議第二輪量化寬鬆的原因。於投資方面,通縮亦是一個問題,因為除了政府債券之外,沒有甚麼資產是會受惠於價格下跌的,資產類別的可能回報既一視同仁,相關系數也自然拉近拉高。

7) 美國結構性失業數字高企。以往多次經濟衰退(1973/4, 1979/80, 1982, 1990, 2001/2002)後,就業數字很快回復正常,這次失業人數居高不下,工人轉業困難,尤其是教育程度低的工人;一個貼切的情況就是建築工人過剩,軟件工程師不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441

現代金融市場的變化之四 李順威

1 : GS(14)@2013-07-19 01:17:23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olumnist/ed3_04.htm




8) 金融市場的動盪記憶尤新。憂慮恐慌及損失的慘痛經驗使投資者如履薄冰戰戰兢兢,不同的撤退方案會先加研究,一有風吹草動,自然反應是先沽再說。

9) 高頻率交易(High frequency trading)的流行。高頻率交易--包括交易所掛牌基金及統計對沖交易,已佔了美國股市60-70%的每日交易量,高頻率交場和交易所掛牌基金交易的共同點是不理公司及界別基本因素,只追求組合分配的目的,這些基金的流行即是傳統以選股為主的股票基金流失了客戶。此外,高頻率交易造成的市場動盪,例如2010年5月6日的大跌市(Flash Crash),也嚇怕了一些投資者,使資金逃離股市或傳統基金。當技術工具及電腦速度取代了基本分析及投資時向作為股價的基準,股市便像荒牛失去了訓練師。

10) 選舉帶來的不穩定性。美國眾議院國會選舉中共和黨獲勝使政府陷入僵局,影響了企業信心及經濟復甦的步伐。

「開風險,關風險」的特徵是不理個別公司及界別的基本因素,多以宏觀因素及頭條新聞來作反應,這種情況以前也不是沒有,只是現在更急更烈而已。對於小投資者而言,波動增加其實不一定是壞事,反而是機會,因為「開風險,關風險」波動大,即是股票價格有時會出現不合理的水平,提供了買入的機會。和大機構投資者不同的是,小投資者買賣量少轉身快,在大波動市反而有利,但當然要對買賣的對象有較深刻仔細的認識。

金融市場的變化是不會公開宣布的,當某一個現象被廣泛報道之後,它對市場的影響也會被扭曲改變,被有心人加以利用。真正重要的變化也不會驟然失蹤的,要緊的是要找出那些變化是結構性的,那些變化是過度性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505

曾裕無心炒股 現代美容超筍 周顯

1 : GS(14)@2014-08-25 10:10:48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r\n【明報專訊】發掘到一隻很好很好的股票,就是現代美容(0919)。它的創辦人曾裕是一個天才級的美容經營人,革新了整個美容事業。她發明了碌卡分期做美容,也發明了影響了整整一個世代的美容銷售技巧……你可能不喜歡這個人,正如我也覺得現代美容的年報全是她的照片,穿上了仙女般的華衣來拍照片,有點怪怪的,但是我們作為投資者、炒股人,看的不是喜不喜歡它的老闆,而是這公司能不能夠賺錢。\r\n\r\n現代美容的最新帳目是全年期內營業額上升23%,即8.69億元,轉虧為賺5,484萬元,每股盈利6.28仙,末期股息2仙。在去年,即2012/2013年度,則虧5,340萬元,但當年有DR的毒針醜聞,又有瘋狂加租的地產霸權,所以是美容界最差的一年,其實,在再對上一年,現代美容的利潤有8,210萬元。\r\n\r\n榨到乾晒 易炒上\r\n\r\n這公司在虧本的一年,也有特別股息4仙,可見它對股東實在不錯。為什麼這麼慷慨呢?皆因它的主席曾裕的持股量是84.1%,榨到乾晒,派息都係派番給自己,闊佬一點,又有何干呢?\r\n\r\n一隻榨到乾晒的股票,市值不到5億元,連殼價都不夠,預測今年很可能會回復到前年的8000幾萬盈利,年年派息,蝕本都有息派,這一種股票,幾乎是「無得輸」,在市場真的是很難很難找到了。\r\n\r\n這種筍貨之所以出現,只有一個可能性,就是因為其老闆曾裕有心扮靚靚,無心炒股票。但只要有心人在市場收夠貨,輕輕一炒,升一倍以上,簡直是易如反掌。\r\n\r\n[周顯 投資二三事]
2 : LHC(34894)@2014-08-25 17:08:15

...你可能不喜歡這個人,正如我也覺得現代美容的年報及Realforum全是她的照片,穿上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171

成報傳媒(8010,前東魅網、成報傳媒、現代旌旗出版、星美出版集團)專區(關係:0959、0412、8010、8192)

1 : GS(14)@2014-09-21 16:21:31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6294
前專區
2 : GS(14)@2014-10-12 15:40:42


3 : greatsoup38(830)@2014-10-12 15:42:30

虧損增3成,至1,900萬,負資產重債
4 : GS(14)@2014-10-25 11:48:27

盈警
5 : greatsoup38(830)@2014-11-15 08:12:58

3個月增虧3.5倍,至1,800萬,6個月增虧4倍,至3,000萬,負資產重債
6 : greatsoup38(830)@2014-11-19 02:12:16

搞笑
7 : GS(14)@2015-04-12 00:39:51

搞傳媒野
8 : GS(14)@2015-04-24 16:21:25

http://realforum.zkiz.com/hkex_to_rf128.php


成報母公司主席涉非法吸公眾存款遭內地公安帶走調查



24.04.2015 15:12




內地《南方都市報》報道,停牌近十年的《成報》母公司成報傳媒,主席谷卓恆在深圳開設網貸平台,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被公安立案偵查,他去年九月在深圳機場被帶走,當時身上持有假身份證及軍官證,涉嫌偽造證件。報道指,已報案的網貸平台投資人多達三百人,報案金額超過三千萬元人民幣,由於網貸平台在深圳、杭州和天津都有分公司,估計全國涉案金額超過億元。

成報傳媒早前被債權人韓中文化投資,入稟高等法院申請清盤,七月中聆訊;同時被辦公室業主入稟追討三十五萬元租金及利息。

9 : greatsoup38(830)@2015-08-14 02:25:23

cancel listing
10 : greatsoup38(830)@2015-08-15 11:39:50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815/news/ec_ece1.htm
聯交所:成報下周二除牌
  2015年8月15日

【明報專訊】停牌逾十年的成報傳媒(8010)多次申請復牌不果,聯交所昨宣布,將於今年8月18日(下周二)起正式取消該公司在創業板的上市地位,子公司《成報》執行總編輯劉美儀昨日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編採部目前未受影響。

劉美儀:編採部未受影響

公告顯示,聯交所於2011年5月就曾建議根據《創業板上市規則》取消成報集團上市地位,之後成報提交復牌建議並多次修訂,最後一次復牌建議內容包括推出新雜誌,以及透過加強版官方網站及手機應用程式發放報章及雜誌內容。惟今年7月,上市委員會依然認為該建議不可行,決定取消其上市地位,成報後提出上訴亦以失敗告終,最終維持原裁決。

成報旗下早前旗下報紙《成報》,因受集團清盤影響,今年7月17日起被迫停刊20日,直至上周四才復刊。

「殼王」陳國強在2000年時曾為成報大股東,其後在2003年轉售予吳征及楊瀾旗下的陽光文化,約一年後再易手至商人覃輝手上,雖然自2005年4月28日起一直停牌至今,但亦不斷易手,一度由伯明翰(2309)前大股東楊家誠收購,其間多次尋求復牌,惟始終未能成事。

11 : greatsoup38(830)@2015-08-15 13:19:00

cancelled
12 : GS(14)@2015-10-07 01:02:26


13 : Clark0713(1453)@2015-10-07 01:17:12

greatsoup12樓提及
It should be #8011.
14 : GS(14)@2015-10-08 01:34:55

你沒有錯
15 : GS(14)@2017-04-10 15:57:40

虧,重債空殼
16 : GS(14)@2017-12-26 06:10:31

搞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649

現代魯賓遜15萬膠樽築人工島

1 : GS(14)@2014-11-09 14:00:00




■這座人工浮島用了15萬個充氣膠樽製成。



墨西哥一名英籍藝術家利用15萬個膠樽,築成巨大人工浮島,與前超模女友在島上雙宿雙棲,成為現實版的「魯賓遜」。



■索瓦(左)和鮑林在人工島上雙宿雙棲。

61歲的索瓦(Richart Sowa)花了七年時間,以充氣膠樽、木架及沙粒,建造出面積8,000平方呎的人工島。人工島漂浮在墨西哥一個湖泊上,離岸約27米。島上有一幢三層高房屋,有電力供應、淋浴設施、環保廁所,更種滿果樹、棕色樹等植物。索瓦去年在facebook邂逅47歲美國前超模鮑林,為新居尋得女主人。英國《每日鏡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41109/1892884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395

現代資訊氾濫 容易出現統計盲點 黃國英

1 : GS(14)@2015-04-08 17:35:21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41723\r\n\r\n假設某日你收到封信,原來是份投資報告,羅列各種理由,結論是下周買市升。一周過後,大市真的上升,但你聽飛資歷不淺,深明撞彩機會大於一切。此時又收到同一源頭的下一份報告,今次睇下周市跌。一周內,果然大跌。上周還只是一笑置之的你,本周之後難免想多加留意。但作為謹慎的投資者,又豈能鹵莽行事?先觀察兩個月再說。如是者每周收飛,前後十次,每次皆中。正當你靜候下一建議,那公司來函:不好意思,樣板已看夠了吧,恕沒有免費午餐了,要不要讓我們代為操作?\r\n \r\n雖然食指大動,你仍不失理智,細想有何破綻?不會是靠運吧,有好有淡,不是死牛/熊,當一次機會五五波,連中十元,機會只是千分之一。你深信該炒手乃利弗莫再世、索羅斯秘傳弟子,「無得輸」,下定決心匯去資金。豈料發達大夢還未開始,已驚見對家人去樓空,原來是斂財騙局。騙子怎能百發百中?很簡單,狂寄一萬封信,一半寫睇升,一半寫睇跌。一周後,只向看對的一半人發第二封信,又是升跌各寄一半,如此類推。十周後,自然有九、十個人十封全中,當正騙子是炒神。這就是著名的「連鎖信」騙局。\r\n\r\n \r\n\r\n現時影響股市升跌及投資回報的因素,真是數以百計,投資者要冷靜判斷,避免陷於統計盲點。\r\n \r\n這種千術,實際上就是用了人類心理的盲點。統計學上,只要取樣夠多,就算是完全隨機,也總有一些樣本能出現十星連珠的「規律」。時至今日,被這個盲點所騙的人有增無減,卻不再是上述騙局,而是為自己所騙。這裏說的是各路媒介發表,數量龐大的跑贏大市方法。在它們發布時,往往佔據財經媒體的頭條,但當其他人嘗試複製成果,往往不是那回事。原因無他,就是這些法則的來源,是透過對盲目挖掘歷史數據而來。只要測試的數量夠大,自然會跑出一些戰無不勝的公式。情況就像騙子向愈多人出信,連中十次的潛在受害人數就愈多。\r\n \r\nResearch Affiliates的許教授提供過一項有趣的數據,是歷年以來,發掘出影響回報的因素的數量。六十至九十年代,一年至多得單位數的發現,甚至沒有;發布的研究也是寥寥可數。到了千禧年代,一年出產的「因素」多達兩百個以上,研究數目也等量飛升。發達天橋真的多了那麼多嗎?似乎不是,反倒是電腦運算的速度加快了,數據也比以往容易取得。據以往的程式交易員憶述,六十年代如果你好彩,可以接觸到電腦,測試一項參數(可能只是簡單如改變一條移動平均線的日數),麻煩先等半日,才可產出結果;現在的家用電腦,也比當時快上N倍。換言之,就像「連鎖信」騙徒忽然可以寄電郵,不用慢慢貼郵票,自可呃到更多人落叠。\r\n \r\n那怎可在實際下注前,判斷一條法則是否只屬統計盲點的產物?許教授提出了三大要點。篇幅所限,下回繼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3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