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報紙一份250億? 李碧華


2009-01-20  AppleDaily


 

人 民幣最高面額是一百元,以現鈔購物或捐款(做秀性質),總是搬磚頭似的一袋一袋亮相。別埋怨中國大陸不敢發行五百或千元紙幣──偽鈔實在太猖獗了。近期高 調提醒市民注意的百元偽鈔,什麼「HD」字頭的,其實早於06年已撿獲大批。不法份子本事不容低估。貨幣滄桑史中,也有面額最低為一千元。1949年解放 前夕,國民政府濫印鈔票,奸商囤積居奇,物價飛漲至匪夷所思地步。在上海買米,一石米三百萬,把三千張鈔票塞到枕頭套或大麻袋中,抬到米店──誰知已漲至 六百萬了,你只夠買半數。當時小館子以蛋炒飯最便宜:五千元。食客阮囊羞澀(但亦「腰纏萬貫」),只能點一客,

狼吞虎嚥吃個精光打個飽嗝,才半小時,到櫃 台付帳,蛋炒飯已從五千跳到一萬三。這個瘋狂又悽愴的年代過去了。但有比之更恐怖的。全球通脹率最高,並非解放前的中國,而是今日南非的津巴布韋。每隔不 久便從電視上看到倉皇的市民逃亡。他們的通脹率竟達231,000,000%(去年七月官方數據),吓?百分之二點三一億?一下子不懂運算。紙幣面額一億 起跳至一百萬億,買到什麼?肥皂:100億;報紙:250億;啤酒:10,000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24

女生投資周記:經紀初哥切忌炒埋一份 王雅媛

2009-08-24  OD

朋 友問究竟在本地證券行有甚麼發展?Victoria認為非常視乎你在哪一個部門工作。如果你是在一間證券行的後援部門工作,如交收部,你接觸真正的股票市 場機會不會太多。因為你的主要工作便是負責客人買賣股票後的問題,如確定到了交收日,客人有錢或有貨交收。這些工作是需要大量人手的,因此對於一些剛畢業 的大學生來說,是比較容易入手的。

如果你是對炒股有興趣,那麼做後援工作可能要令你失望。後援可以被稱為一個扶助的部門,並不是專幫公司賺 錢的。而基本上本港證券行的股票研究部門亦是,除非分析員可以做到別人願意付錢買你的報告,否則股票研究部門是沒有太多收入的。在股票研究部工作,你接觸 到都是股票基本面上的東西,如用數學模型,再加以年報上的數據去計算合理的目標價,他們是比較少接觸市場面的東西。

諗清楚為甚麼入行?

接下來說說一間證券行最主要收入的來源——零售部門,大部分零售部門中都分了兩種經紀,一種是專做客人的,以收佣金為主,而另一種則是以自己炒買為收入。它們的比例大概是九比一,十個經紀,九個是做客人,一個便是自己炒買。

有 心入行想做一個服務客人的股票經紀,要謹記一件事,便是不要自己炒買。因為剛入職,經紀起碼需要一段時間才可以儲到一定數量的客人。當你閒着沒有生意做的 時候,你便很容易跟着身邊同行炒股票。好市時你一買一賣,便賺了幾千元,那時你便會跟自己講,幹甚麼要做客人,自己炒已經可以了。以一段長時間去考慮,如 果炒股票真的是如一份穩定的工作,那麼以炒股票維生的經紀人數便不會十個中只剩下一個了。因此,剛入職的經紀,切記自己入行是為了甚麼。

王雅媛(Victoria) (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

曾勝出大學模擬投資比賽冠軍,現任職證券行。

我的投資博http://blog.sina.com.cn/wangyayuan12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89

做遊戲評判兩個老友玩埋一份中環在線:史玉柱幫馬雲搞喪禮 李華華

2010-8-9  AD





 

國家要開放,思想要開放,大陸同胞嘅思維,好多時都比我哋香港人豁達,我哋覺得「大吉利是」嘅嘢,佢哋唔介意之餘,仲拎嚟玩餐飽!

好似最近優米網嘅一個遊戲咁,叫參賽者幫其中一個評判籌備喪禮,另一個評判就幫手扮家屬,當日自薦做「先人」嘅評判,就係阿里巴巴(1688)之父馬雲嘞,而扮佢細佬做「家屬」嗰個,就係佢老友─傳奇富豪史玉柱!

咁 史玉柱呢個「家屬」諗住點搞「大佬」嘅喪禮呢?據佢向喪禮籌備者(即係個參賽者)提供嘅資料,「大佬」父母喺國外定居,啲仔女亦喺國外讀緊小學,佢「生 前」最鍾意打golf同埋上網……咁「大佬」鍾意咩顏色呀?呢條問題終於難到柱哥嘞,搞到佢要即場問番馬雲,「先人」答話自己最鍾意橘黃色喎。

So,喺30秒之內,馬雲個靈堂設計就勾劃咗出嚟嘞─淺色做主調、播平靜和諧嘅音樂、放晒佢「生前」用過嘅高爾夫球棍,仲call埋佢班波友嚟講吓佢嘅軼事o忝!「先人」亦好滿意呢個設計!

如果要醒兩句悼詞畀馬雲又點呢?個參賽者話:「佢係互聯網神話嘅創始者」,而「家屬」柱哥就話:「到另外一個空間去開發阿里巴巴!」柱哥嘅轉數係咪好快呢?

名人時間拍賣柱哥3粒鐘值190萬

講 開柱哥,優米網搞嘅第一個名人時間拍賣─「史玉柱三小時」,競投完畢,最終由陝西瑞德寶爾礦山工程,用189.9999萬人仔投得,3粒鐘嘅對話,亦已經 喺上星期四圓滿結束。根據瑞德寶爾個總經理透露,喺3粒鐘入面,佢哋一共問咗柱哥十幾條問題,主要係圍繞公司啲嘢,而嗰百九萬,就會捐去中國人口福利基金 會嘅「幸福工程─救助西南地區貧困母親行動」!咁豪咗3粒鐘出嚟為善最樂嘅柱哥,又有咩講呢?佢話「我嘅時間唔值錢,我每日至少要玩10個小時遊戲,少玩 3個小時,就可以為公益事業籌到190萬,我非常滿意。」

李華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68

臉譜填空 Facebook的一份全球社交關係圖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25/zMMDAwMDIzNDUzMA.html?source=hp&position=photo

「我的名字叫巴拉克·奧巴馬,我就是那個讓馬克穿西裝、戴領帶的傢伙。」

當地時間4月2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加州硅谷與社交網站Facebook用戶面對面時,他用了這樣一句話作為他的開場白。

奧巴馬所說的馬克,是指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Facebook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奧巴馬希望在擁有6億用戶的Facebook上交一些朋友,為他的2012年大選拉票。

26歲的扎克伯格也希望在華盛頓交朋友,Facebook在擴張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步可能會受到來自國會山的干擾。

Facebook的實習工程師Paul Butler曾經繪製過一份全球社交關係圖,這張圖形象地展示出一片13億人的空白。該圖用藍線將全球各地的人們聯繫起來,而中國區域暫時空白。扎克伯格和他的同事們一直在努力,希望將這一區域也連接起來。

Facebook首席運營官謝麗·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最近在馬里蘭州安那波利斯美國海軍學院國際事務會議期間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我們的價值是連結世界。而中國市場的空缺讓我們失去了很大一部分世界人口。」

一塊「複雜」的市場

Facebook在中國並沒有官方的中文名稱,許多人稱它為臉譜、臉書,還有不少人稱其為「非死不可」。

扎克伯格去年12月與華裔女友一起造訪中國,但他在「度假」期間,也忙著與百度、新浪、阿里巴巴、中國移動等公司高管會面。

自那以後,有關Facebook進入中國市場的消息頻頻傳出。多家中外媒體報導,稱Facebook正在與潛在的合作方討論如何進入中國市場。

其中一篇彭博社轉述搜狐的報導在美國廣泛傳播。該報導稱Facebook將與百度合作,採取另建新站的方式進入中國,合作建立的新網站將不與Facebook連通,百度也不與Facebook的國際服務整合。

桑德伯格回應稱,有關Facebook計劃與百度合作進入中國市場的消息「絕對不屬實」。

「我們在中國暫時還沒有合作夥伴,中國市場對於我們來說很特別。」

她說,「中國市場比較複雜,我們也在通過不同渠道處理這個問題,但是我們還沒有任何具體的安排和措施,也沒有做出最終決定。」

Facebook國際公關總監Debbie Frost說,「目前我們正在研究中國,但在是否以及如何接近中國的問題上,我們沒有做出任何決定。」除此之外,她不願意做進一步評論。

Facebook今年2月份時曾表示,該公司已經在香港建立了一個辦公室,該辦公室主要專注於中國香港和中國台灣市場,但在這裡Facebook可以與中國的廣告商走得更近。

該公司曾發表聲明,「我們評估所有可能的途徑以便給用戶、開發商以及廣告商帶來收益,對中國的研究和瞭解是其中的一部分。」

臉譜填空

Facebook的策略

《華爾街日報》說,Facebook迴避國會對其中國業務拓展計劃的調查已經激怒了國會領導人。去年春天,伊利諾伊州民主黨參議員Dick Durbin指責Facebook拒絕出席在國會山舉行的有關「全球互聯網自由」的聽證會。

Facebook也沒有加入倡導言論自由和隱私權的組織「全球網絡倡議」,而谷歌和微軟等公司加入了該組織,他們同意在中國等國家遵守統一的行為準則。

本報記者詢問Facebook國際公關總監Debbie Frost,其中國計劃是否遭到來自國會的壓力時,她拒絕置評。

5年前,搜索引擎巨頭谷歌在進入中國市場時也面臨著與Facebook相似的命運,這家公司選擇了遵守中國規則,但到去年時,該公司轉變政策,將中國大陸的搜索結果導向香港網站。

有人認為一些國際互聯網巨頭在中國沒有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不瞭解中國。Facebook或許想避免出現這一局面,桑德伯格透露說,扎克伯格目前學習中文已經有一年的時間。

扎克伯格最近在斯坦福大學的一場演講中談到,「今年的個人挑戰是我每天花1個小時學習中文,我嘗試理解這門語言,它的文化,它的心理定勢。中國是這個世界如此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沒有這10億人口,你如何能將全世界連接起來?」

通常情況下,扎克伯格總會穿上一成不變的T恤、牛仔褲和運動鞋,頂多再加上一件套頭衫。但在與奧巴馬對話那天,他首次穿正裝出現在公共場合,並自稱和美國總統對話讓自己有一點緊張。不管怎樣,在當天的面對面結束後,他將一件Facebook套頭衫作為禮物送給了奧巴馬。

與此同時,在面臨華盛頓方面可能的壓力時,Facebook也在積極應對。該公司本有意聘請前白宮新聞發言人吉布斯加入公司指導其公關策略,但在媒體公開報導後,談判破裂。

但目前管理Facebook銷售、市場、商業發展、人力資源、公共政策和公關等部門的桑德伯格也在華盛頓從政過,她曾擔任美國財政部幕僚長。

自2007年以來,桑德伯格每年都入選《財富》或《華爾街日報》評選的50位最有影響力商業女性榜單。

她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還談到與其他社交網站的競爭問題,「Faceook是迄今為止我知道的社交網站裡,一千個人使用就會有一千個不同使用經歷的產品。」她認為不是這個平台,而是使用這個平台的人和他們發佈的內容在起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49

加注卡姆丹克 (另加一份公司研究報告) fatlone's investment paradise

http://fatlone.wordpress.com/2011/07/30/%E5%8A%A0%E6%B3%A8%E5%8D%A1%E5%A7%86%E4%B8%B9%E5%85%8B-%E5%8F%A6%E5%8A%A0%E4%B8%80%E4%BB%BD%E5%85%AC%E5%8F%B8%E7%A0%94%E7%A9%B6%E5%A0%B1%E5%91%8A/

一直都等待加注卡姆丹克的機會, 但市況實在令人不敢下手

眼見今天跌至2.8水平, 一直按兵不動的我, 終於忍不住要出手了

先前說過3元以下的712是值得下注, 如今已經跌至這半年的底部, 我就在這個位置加倉:

這個水平的支持力度我沒有把握, 要跌穿也沒辦法, 總之看圖是不會買, 我是長期跟進才敢買進, 原因是個人調研和直覺

其實相比起早前最當炒的日子, 現在的政策利好來得更實在和強烈, 先前有官員透露國家計劃上調光伏安裝量, 由2015年的5GW上調至10GW, 而今天的消息更是潛在的強力利好: 報道指光伏上網基準電價有望短期出台

我之前提過, 上網電價是最強力的利好, 力度視乎補貼幅度而定, 這個政策有機會使中國市場迎來爆炸式增長, 但市場竟毫不理會這個消息, 我自己卻很期待, 現在竟然連政策利好也開始出現, 712的最佳進場時機可能已經出現 (我這句是有偏頗的, 因為我有貨, 再次申報)

最後, 附上一份又東英撰寫的報告, 這是2011年4月20日發佈的, 最近三個月已經沒有見到新報告了, 以下是簡單的讀後感:

我推薦各位有意或者已經買進卡姆丹克的下載看一看, 裡面提到有關N型硅片的資訊, 原來Sunpower現在用的N型硅片全部由一家叫Woogjin Energy (103130.KS)的韓國廠商提供, Sunpower擁有31%股權, 現在它要diversify N型硅片的供應, 所以在一輪挑選下, 選擇了卡姆丹克, 讀過這份報告, 我才明白為何張屹主席在早前的一個訪談中提到最大的競爭者不是來自中國, 而是韓國

N型模組只是少數廠家有能力批量生產, 但想不到有此能力的廠商只有2家(另一家是sanyo), 卡姆丹克有能力搶佔到領先位置, 日後其他廠商要開始生產N型模組, 很大機會要找上卡姆丹克, 訂單可望長做長有

近日的跌幅我認為已經將太陽能產品價格的跌幅price in, 如果有其他風險, 如擴產進度未如理想, 市場環境進一步惡化, 就不是我的能力可以預計得到

我已經真金白銀投進712, google也會cache起這一頁, 希望日後再看, 這個記錄是一仗漂亮勝仗的證明 :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33

一份未出台的鐵路改革方案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09-16/100306069.html

  鐵道部既定的改革方案和步驟,遠遠落後於公眾的期待

財新《新世紀》 記者 谷永強
京滬高鐵於2011年6月30日提前開通運營。中國鐵路建設在過去八年「跨越式發展」,但鐵路改革卻八年停滯。王宙/CFP

 

  如果「7·23」溫州動車追尾事故沒有發生,由鐵道部草擬的近八年來第一份改革方案或已浮出水面。

  但這不是一個令人驚喜的方案。

  保持路網完整和調度指揮集中統一,確保鐵路安全和運輸效率,長期以來是鐵道部應對朝野改革鐵路呼聲的重要理由。但是,今年7月京滬高鐵發生一系 列運行故障,尤其是7月23日那場致40人死亡的特大事故,打破了鐵道部政企合一的行政壟斷體制有利於安全運營的神話。國務院對「7·23」事故的初步調 查已顯示,這次事故既暴露出信號設計上的缺陷,也反映出故障應急處置和安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是一起「不該發生的、可以避免和防範的責任事故」。要求政企 分開乃至分拆鐵道部的呼聲再次高漲。

  事實上,以鐵腕著稱的前鐵道部長劉志軍今年2月因腐敗「落馬」,並牽出大批司局級高官之後,就引發各界對鐵路壟斷問題的反思。新任鐵道部長盛光 祖上任伊始,便提出要轉變鐵路發展方式。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4月12日乘坐海南東環高鐵後,做出的五點指示的第一點,也是加快轉變鐵路發展方 式。正是在這樣的呼聲之下,6月9日,鐵道部正式向地方路局和合資鐵路下發了《關於加快轉變鐵路發展方式確立國家鐵路運輸企業市場主體地位的改革推進方 案》(下稱內部方案)。

  此時,距2001年傅志寰任鐵道部長時提出網運分離方案,已經十年過去。這十年的大部分時間,中國鐵路改革停滯不前,其間儘管也有很多業內外人 士,包括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等,為了鐵路改革出謀劃策,但這些方案從未真正獲得實踐機會。一位專家失 望之餘曾感慨:「改革就是過日子,日子過不下去了才會改。」

  而中國龐大的鐵路體系,也終於在八年大躍進之後,走到了過不下去的當口。但從財新《新世紀》獲得的這份今年6月的鐵路改革推進方案來看,鐵道部 既定的改革方案和步驟,仍遠落後於公眾的期待。而「7·23」事故的發生,又使得這一內部方案被暫時擱置。未來的改革方向和具體實施方案,仍取決於兩大難 題:一是在未來市場化方向的拆分模式上能否達成共識;二是高鐵建設留下的巨額債務如何處理。這兩個問題盤根錯節,交織在一起,為中國已經遲到十年的鐵路改 革增加了難度。

權力下放

  財新《新世紀》記者拿到的這份內部方案顯示,鐵道部此次改革計劃的核心是擴大地方鐵路局經營自主權,確立地方鐵路局的市場主體地位。

  根據該方案,在具體職責劃分上,未來鐵道部將主要承擔政府監管、國有資產出資人代表和行業管理職能,同時將部分權力下放,擴大地方路局的經營自 主權;地方鐵路局在服從鐵道部統一調度指揮的前提下,可以自行編制管內客貨列車開行方案,並根據國家規定的管理權限,享有一定運價浮動權和除部分部管「集 采專供物資」外的物資採購權。在財務制度安排上,鐵道部將確立「收入來自市場、客運及專業運輸承運清算、貨物運輸按票分段結算、提供服務相互清算」的財務 清算體系,以打破「統收統支」的舊制度。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此次方案是新一任鐵道部領導上任後在改革方面邁出的第一步嘗試,和以前相比有所進步,但突破不大,「方案中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難以解決鐵路政企不分、高度壟斷的體制弊病。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趙堅認為,使鐵路企業成為市場主體,是本次方案進步之處,但方案中關於調度指揮權的規定與方案的目的「自相矛盾」,實際上無法 達到預期效果。「目前鐵路線路、車輛是全路性資源,而調度指揮是鐵路運輸企業產權最核心的要素,擁有調度指揮權是成為市場主體的前提條件。」他說,「如果 線路使用權和調度指揮都要鐵道部來統一安排,沒有產權的鐵路企業怎能成為市場主體?企業獨立運營權又體現在哪裡?」

  他的同事榮朝和教授也強調,鐵路部門一直採用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鐵道部實際上相當於一個特大型企業,地方路局只是其地域性分支機構,「地方路 局自身缺乏明晰的產權,本身既不能提供完整的運輸服務,也無法直接從市場獲取收入,且沒有完整的生產指揮權,並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企業」。

  榮朝和介紹,上世紀末鐵道部就曾嘗試權力下放,將年度運輸計劃編制權、管內運輸經營權、線路更新改造支出支配權等12項經營權下放地方路局,但 同時附加了路局必須服從鐵道部統一調度指揮的規定。由於缺乏清晰的產權制約,不久就發現存在地方路局挪用資金、路網整體效率無人關心的現象。

  「例如,當時把線路更新改造支出的支配權下放給鐵路局,但各地路局拿到這筆錢後,就花在建商業會所這些跟運輸主業沒有關係的地方。」他分析說, 由於全路網的效率由鐵道部負責,鐵路局拿到這筆錢後是否進行路網更新改造、路網的效率提高還是降低與己無關,「後來在審計中發現北京鐵路局違規挪用更新改 造資金,花四五億元修建高檔會所,這件事情很典型,也相當普遍」。於是,那些下放的經營權不久就被全部收回。

  榮朝和認為,真正的企業產權相對明晰,權利義務關係是清楚的,但鐵路局只是名義上的企業,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體制,鐵道部此次權力下放措施的真正效果和可持續性值得懷疑。

  多位曾參與2000年鐵路體制改革討論的人士認為,從鐵道部拿出的內部方案來看,目前鐵道部缺乏實現「政企分開」的改革意願。

  「內部方案中,鐵道部自我定位於承擔政府監管、國有資產出資人代表和行業管理的職能,這其實仍是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既當老闆又當婆婆。十年前 與鐵路一起開始改革的電信、電力、航空行業,國有資產出資人代表早都換成了國資委,工信部、電監會和民航局只承擔行業監管職能。」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 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公共政策研究部主任餘暉評價說,「這個《改革推進方案》,甚至遠遠不如十年前鐵道部自己已經達到的改革進度。」

「豎切」與「橫切」

  自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的中國自然壟斷行業改革,其目標其實非常清晰,就是通過政企分開,逐步放鬆管制,引入競爭。業內對鐵路改革的第一步政企分開早無異議,各種改革方案的分歧集中於選擇何種模式對鐵路進行重組。

  與電信和電力行業改革一樣,作為具有網絡規模經濟性和自然壟斷性的基礎設施行業,鐵路主要的重組模式可以分為「豎切」和「橫切」兩種。所謂「豎 切」,即根據路網、貨運、客運等不同業務類型分別組建獨立的路網公司和客貨運公司,歐盟國家實行的「網運分離」為「豎切」模式的典型代表;而「橫切」則是 按照區域或鐵路幹線分別組建不同的區域鐵路公司,不同區域公司彼此之間展開競爭。美國和日本的鐵路重組模式基本接近於「橫切」模式。

  日本和美國鐵路模式在「網運合一,局部分離」的基礎上,具體競爭方式有所不同。日本鐵路按區域劃分為四個區域公司,路網歸屬客運公司,全國統一 的貨運公司向客運公司租賃路網,貨運與路網分離,更多強調不同區域公司之間的競爭;美國鐵路則是路網歸屬貨運公司,客運公司向貨運公司租賃路網,不同貨運 公司在平行的鐵路線上競爭,被稱為「平行線」競爭模式。

  一般認為,榮朝和1996年6月在《北方交通大學學報》上發表的《試論上下分離與鐵路重組的關係》,在國內首次提出了以「網運分離」為核心的 「豎切」構想。榮朝和提出,未來國內鐵路行業的組織結構有可能是在「上下分離」(或「網運分離」)的基礎上,由若干大型客貨運輸公司在全國鐵路網上組織客 貨運營,從而形成不同鐵路公司之間的競爭。上述觀點引起了當時鐵道部高層的注意。1997年開始主政鐵道部的傅志寰比較傾向於網運分離。

  2001年初,原國務院體改辦牽頭組織國內有關政府部門、學術機構和部分企業,就電信、電力、民航和鐵路等基礎設施產業監管體制改革,分別組織 專家組進行研究。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銀國際、中金公司等研究機構的學者參與了鐵路體制改革的研究,同時根據國務院體改 辦的要求,鐵道部也派出相應人員參與,最終專家組和鐵道部各拿出一套改革方案。

  當年專家組牽頭論證上述四大壟斷產業監管體制改革總體框架的餘暉向財新透露,專家組和鐵道部的兩套方案其實差異不大,學者和鐵道部官員在改革的 原則上形成了共識,即按照「政企分開、網運分離、打破壟斷、引入競爭」的原則逐步推進鐵路改革。鐵道部提出了一個為期十年的改革設想:第一步用大約三年時 間,將客運與路網分離,以當時的14個地方鐵路局為基礎,分別組建客運公司;然後再用三年的時間組建貨運公司,實現貨運與路網的分離;最後在客運和貨運均 與路網分離的情況下,組建統一的國家鐵路路網公司。

  為了搶奪鐵路產業重組後的上市機遇,當時國內的主要投資銀行也紛紛對鐵路改革建言獻策。中銀國際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鐵路改革方案,該方案和鐵道部「網運分離」思路基本一致,並在鐵道部方案的基礎上進行了細化。

  按照中銀國際的方案,鐵路改革第一步是在各鐵路局內部形成模擬法人運作的客運公司,一段時間後再將當時14個鐵路局的客運公司重組為5-7個大 型客運公司,然後推動客運公司改制上市;考慮到鐵路貨運運輸跨局運量較大,轉運環節多,收入清算複雜,中銀建議先從組建專業運輸公司入手,同時在14個路 局內部組建貨運事業部和路網基礎設施事業部,獨立核算;第二步再重組貨運公司,在全路形成3-5個大型貨運公司,然後推動貨運公司上市;而路網公司則在財 政支持下,實行一級法人管理,統一管理國家鐵路線路、橋樑、隧道、信號、供電設備和車站等資產,負責編制列車運行圖,必要時國家財政可提供一定的補貼。

  在切割完成後,整個鐵路行業將重組為5-7個大型客運公司,3-5個大型貨運公司,1-2個專業運輸公司,一個統一的路網公司和幾個機車租賃公 司,這些公司最終將脫離鐵道部。鐵道部將實行政企分開,負責對鐵路行業進行監管,同時逐步放開鐵路客貨運市場,對鐵路行業實行准入制度。

  中銀國際的方案得到了鐵道部的認可。按照「網運分離」的思路,鐵道部從2000年8月開始在昆明、呼和浩特、南昌和南寧四個不設分局的直管鐵路 局設立客運公司,進行改革試點,之後在全國14個鐵路局推廣。其模式是各鐵路局將下屬的鐵路總公司或鐵路分局裡與客運業務有關的客運段和車輛段整合到一 起,成立統一的客運公司。

「區域合一」還是「網運分離」

  然而,據多位參與制定當年鐵路改革方案的人士透露,雖然當年體改辦和鐵道部牽頭的研究團隊都推崇「網運分離」的改革思路,但國內在「區域合一」 的日本模式和「網運分離」的歐盟方式之間如何取捨,一直存在爭議。現在正在重啟的鐵路改革,也亟需在這個問題上達成共識,否則改革又將陷入新的模式之爭。

  由於美國「平行線」競爭的「橫切」模式,需要主要干線均存在平行的鐵路線路,而國內鐵路運力一直緊張,在絕大部分幹線上並不存在平行的鐵路線 路,因此以美國「平行線」競爭為代表的「橫切」模式並不適用國內鐵路產業重組。當年關於鐵路重組模式的競爭,主要集中於「網運分離」和「區域合一」兩種模 式。

  持「網運合一」觀點的人士認為,「網運分離」保留一張統一的路網,運輸公司與路網公司博弈的能力相對較弱,鐵路和航空一樣存在對路網時空資源的爭奪,在保持一張大網的情況下,路網公司權力過於集中,容易導致新的尋租空間和腐敗行為。

  而在長期關注鐵路改革的趙堅教授看來,「網運分離」模式最根本缺陷是交易成本過高,會高到鐵路無法有效運營的地步。「在網運分離情況下,運輸公 司使用路網公司的線路要支付使用費,但這個價格很難通過市場化渠道確定。如果定得太高,運輸公司成本太高沒法使用;如果太低,路網公司就要虧損,並且沒有 進行電氣化或信號系統改造等基礎設施投資的積極性。」他以實行「網運分離」的歐盟國家為例說,歐盟鐵路路網使用費按邊際成本定價,路網公司虧損後由國家財 政補貼,由於很難確定路網公司的虧損是否由於經營不善造成,路網公司一般的成本也要國家補貼,造成國家補貼數額過高。

  從2002年實施的電力體制改革來看,這個問題確實是影響改革進一步深化的難題。中國電力體制改革在實施「廠網分開」第一步後即陷入停滯,在業內人士看來,關鍵就在於電網壟斷,遲遲未能確立合理的過網費價格,以致電價市場化形成機制無法實現。

  而在持「網運分離」觀點的人士看來,路網本身具有網絡規模性和自然壟斷性,同時國內鐵路正處於大規模建設中,大量公益性線路需要由國家進行投資或補貼,保持一個統一的路網公司對推進路網建設有益,也避免了路網分割帶來的不同區域市場之間的銜接難題。

  對路網收費問題,持「網運分離」觀點的專家認為,路網收費一方面可以通過政府監管,確定不同線路的基本過路費用;另一方面,路網公司甚至可以對繁忙線路的列車時刻進行拍賣,最終確定一個合理的過路費用。

  除了路網本身的屬性造成不易對路網進行分割,「網運分離」支持者認為,由於目前鐵路特別是貨運在國內長途運輸中佔據的市場份額較大,短期內航空、公路難以取代鐵路運輸,如果採用「區域合一」的「橫切」方式,容易導致區域市場內部競爭不足。

  但趙堅認為,如果採用「區域合一」的「橫切」模式,可以在不同的區域公司之間引入運營模式的競爭。他認為,鐵路運輸企業在經營模式方面可以有很 多創新,比如鐵路重組之後企業可以通過大量減少編組作業來降低運營成本,充分發揮鐵路點到點的運輸優勢,進行整列運輸,減少運輸途中的編解作業。新的運營 模式出現之後,其他公司就會跟進。

  2003年劉志軍出任鐵道部長後,提出「跨越式發展」思路,認為國內鐵路現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運力不足,因此應維持「政企合一」的體制,集中 資源辦大事。「網運分離」的改革被擱置,各鐵路局由客運段和車輛段組成的客運公司被重新拆解、打回原形,在經歷了短暫的「主輔分離」「減員分流」後,「改 革」被「發展」二字取代。

  之後發改委曾提出過政企分開,成立鐵路總公司的改革方案,亦未獲得回應。京滬高鐵融資時,中銀國際又曾提出將京滬獨立出來,單獨融資並獨立調度 的方案,希望鐵路改革能從邊邊角角改起,逐漸走向市場化。方案一度獲得發改委高層肯定,但最終並未落實。其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亦曾受託研究鐵路多元化 融資方案,建議做實鐵路投資公司,以吸引社會化資本,方案同樣被堅持一體化控制的劉志軍否決。

  經過八年沉寂,已退回到十年之前原點的鐵路改革再次呼聲高漲,但多年前的模式之爭並未終結。鐵路非改不可,這一點無論業內業外,還是中央地方都 有共識,如何改仍是難題。從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的情況看,鐵道部目前仍集中在體系內調研,由內部各級政策法規部門研究方案,還未引入外部人士加入改革 方案討論。北京交通大學運輸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紅昌認為,不同的鐵路重組模式各有各的優點、缺陷,「現在亟需做的就是實現改革的第一步政企分 開,首先組建中國鐵路總公司,承擔鐵路的債務和各項企業職能,而將剝離出來的政府管理職能併入交通運輸部,在破除鐵路行政壟斷方面邁出決定性步伐,也為理 順各種產權關係和未來的行業重組準備條件」。

債務待解

  高漲的債務壓力,則是鐵路推進改革的一大障礙,「如果要分拆鐵道部,誰來背這麼重的債?」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剝離可能是一個必須的解決方式,否則,鐵路公司化之後很難盈利,也很難吸引到業外資本。

  隨著劉志軍全力推動的「跨越式」發展在他的第二個五年任期達到高潮,中國的鐵路投資數額不斷加碼:2008年鐵路投資總額為3376億元,和 2007年相比接近增長一倍;2009年基建投資達到6006億元,2010年增至7091億元,2011年仍將超過7000億元。

  與此同步,鐵道部的負債規模也在大幅增長:2008年鐵道部負債總計8683億元;2009年1.33萬億元,負債率超過53%,當年新增貸款 3000億元;2010年負債1.8918萬億元,負債率57%;截至2011年上半年,鐵道部負債總額高達2.09萬億元,負債率達到58.53%。

  由於「跨越式發展」的幅度空前絕後,鐵道部欠下的巨額債務令人心驚。財新《新世紀》記者從鐵路內部獲悉,今年初,政府有關部委曾委託一些機構對 鐵道部債務問題進行測算摸底。一位參與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測算的結果是,鐵道部最近兩年債務償付「問題不大」,但「十二五」末到「十三五」, 隨著大量銀行貸款進入還本階段,債務償付壓力相當嚴峻,「預計2014年或2015年,鐵道部將迎來償債高峰」。

  「鐵道部在舉債時,顯然也考慮到了資金鏈和還本的壓力。」這位不願透露身份人士介紹說,鐵道部的策略是銀行貸款、鐵路債券、短期融資券等多管齊 下,借新還舊,「鐵道部一般要求銀行貸款期限為20年,項目投入運營後才開始還本,這樣償債高峰到來時,也正是新建客運幹線投入運營的時間,到時鐵道部的 現金流入應該也是最高的」。

  鐵道部的貸款以長期貸款為主,據業內人士介紹,其期限一般為10年-20年,主要來自國內四大銀行及國家開發銀行,其中工行貸款最多,國開行相 對較少,但也達到1700億元。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銀行給鐵道部的貸款利率一般下浮10%至5.9%,且建設期內可將利息資本化,甚至最初運營的 一兩年內只還息不還本金,因此真正還本要在投資五六年之後。鐵道部發行的債券期限也多在10年以上,每年付息,到期一次還本,這也使得鐵道部有了相當大的 緩衝餘地。另外,通過發行短期融資券和票據,鐵道部大大降低了融資成本。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短融和票據的融資成本和銀行貸款相比「要低一半左右」。

  但輾轉騰挪的財技就像走鋼絲繩,進入2011年後風雲突變,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以及劉志軍的「落馬」,曾經備受銀行追捧的高鐵概念,變成了人見人躲的「高鐵折讓」。鐵道部原先以國家信用背書的借款模式風險陡增。

  據上述參與摸底測算的人士透露,目前各大銀行對鐵道部的新增貸款已經取消了利率折扣優惠。根據銀監會的規定,一家商業銀行對單一集團客戶授信總 額超過商業銀行資本餘額15%以上,即被視為超過風險承受能力。銀監會今年5月進行的「腕骨」監管體係指標測試結果顯示,鐵道部在國內幾大銀行的授信額度 均已逼近這一水平。隨著監管政策趨嚴,未來鐵道部通過銀行貸款籌措資金的空間餘地也在收窄。今年7月21日,鐵道部招標發行的一年期200億元高信用等級 短期融資券招標未滿,顯示外界對鐵道部的償債能力已有疑慮。

  一位投資人士介紹,從今年開始,鐵道部的到期債務負擔將驟增,經營現金流支付債務本息可能會越來越困難。目前鐵道部的經營現金流主要來自客貨運 收入,但增長速度相當緩慢。2009年鐵道部客運收入為1090億元,貨運收入1647億元,雖然當年客運量保持兩位數增長,但客運收入僅增加160億 元,當年鐵路運輸收益為584億元,比上年減少124億元,扣除財務費用,鐵路2009年盈利僅為27億元,而在經濟不景氣的2008年,鐵路還虧損 130億元。

  上述投資界人士指出,從現金流來看,2009年全國鐵路系統經營現金流大約為1139億元,包括27億元的盈利、566億元的稅後鐵路建設基金 以及546億的折舊作為非現金支出加回。此外根據中國會計準則,還要加回153億元的利息支出,則經營現金流總計1292億元。可以看出,鐵路系統現金流 的大頭來自建設基金和折舊,而非盈利,這兩項都相對固定,增長緩慢。由於集中上馬的高鐵和客運專線運營虧損,未來運營現金流實際上可能呈下降趨勢。

  據他測算,今年鐵道部經營現金流約2000億元(包括鐵路建設基金約700億元、折舊約900億元、利息支出約400億元),而還本付息的壓力 則有2500億元。由於今年債券到期明顯增加,「2500億元債務是保守估算,這包括債券還本1210億元,債券利息238億元,貸款本金1000億元, 貸款利息100億元。相比之下,去年只有300億元的債券到期」。在他看來,從2012年起,鐵道部的現金支出壓力將會更大,因為從2008年開始高鐵新 增貸款大幅上升,2009年、2010年投入運營的高鐵將在2012年進入付息階段。

  另一位熟悉高鐵投資的人士認為,鐵道部未來資金需求可能比想像中更大。根據會計準則和行規,車皮等固定資產一般按20年折舊。但高鐵速度快,設 備壽命可能沒那麼長。「一個真實的例子是,某條線路開通後才兩三個月,白白的車皮已經變黃。因為開得太快,打進了沙子,一停車就得清洗,這樣的車皮壽命肯 定比預期的短。」

  鐵道部因此面臨兩難:如果不借更多的債,全系統的經營現金流很難支撐大幅攀升的還本付息;如果借更多的債,必將進一步惡化債務結構,而且當前的借貸融資環境對鐵道部相當不利。

  一旦要分拆鐵道部,誰來背這些債務將是一個大難題。如果將債務分解到拆分後的各個公司,無論橫切還是豎切,很可能意味著公司成立之日在財務上已經破產,而每條線路的建設進度和運營狀況更是千差萬別,好的即使如京滬也難以短期內盈利。

  在上述參與摸底測算的人士看來,債務問題對鐵道部來說並非無解。「盛光祖上任之後,提出鐵路建設應遵循『保在建、上必須、重配套』的三原則,同 時先後兩次降低高鐵線路的運營速度,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減緩未來的資金壓力;另外,鑑於鐵路貨運盈利能力較強,鐵道部可通過擴大貨運線路在新建線路中的比 例,提高盈利水平;此外鐵道部還可通過推動優質運輸資產上市,緩解債務壓力。」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剝離債務應該是鐵路改革的一個必須步驟,關鍵在於怎麼剝,以及債務如何償還,比如成立一個資產管理公司即是選擇之一。據知中信證券此前曾向鐵道部建議將其債務證券化,或將京滬高鐵和上海鐵路局捆綁上市,通過上市融資解決債務問題。

  從國外經驗看,很多國家的鐵路改革之始均面臨嚴重的財務危機,中國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也同樣承受著來自於國家財政破產的壓力。從這個意義上講,償債高峰的到來,或許會倒逼鐵路改革打開那道生鏽的閘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33

大學文憑 只值一份狗屁工作

2012-2-6  TCW




布萊恩‧法蘭克林(Bryan Franklin)從大學時期就開始投入音效設計事業,由於企業的草創和經營搞得他分身乏術,最終他並沒有完成學業。而今,有超過三百部劇情片在布萊恩的 工作室進行剪輯或混音,包括《神鬼戰士》、《末代武士》和《人工智慧》等片。

布萊恩從零開始,靠著白手起家,從未向投資人伸手要過一毛錢,最後,布萊恩在二○○○年把公司賣掉。布萊恩笑容滿面的說:「我用賣掉公司那筆錢,在舊金山 的九曲花街買了一間房子。」

到了二○○二年初,布萊恩已經是第三次以自創、獨資的方式開創出獲利事業。那時他正缺一名助理,因此他在分類廣告刊登了求才訊息。布萊恩告訴我:「我在二 十四個小時內,收到兩百封履歷。求職者大部分都是大學生,不過也有很多碩士生來應徵,其中有幾個是通過律師考試的法律博士、還有大約六位的企管碩士。我對 那位哈佛企管碩士感到很好奇,便把他列入候選人名單,他是我面試十多人當中的其中一人。」

「他穿著三件式西裝來我家,我和他談到以後要他負責輸入資料的網站,待遇是每小時十美元。他對這個網站的想法還停留在一九九九年的心態。我想他應該沒說 「上市」(IPO)這兩個字,但是我非常確定他在面試中有提到「流動性」(Liquidity)一詞。」

「我的反應是這樣的:『聽著,我要找的是資料輸入和客服的職缺,我要確定當客戶打電話進來的時候,能感受到需求是有被照顧的。」

「然後他說:『嗯,你知道的,我認為我們必須以策略角度,思考哪一種關係可以有效拓展……。』那一次的面試大致就是以類似的方式在進行。他還一度提起: 『那麼,很顯然我們有幾個完全不同的做法和優先要考慮的事,所以我第一個禮拜要進行的工作之一,就是建立一個優先矩陣,來當作安排優先順序的參考……。」 然後我腦中浮現他忙著在建優先矩陣,所有的工作都是我一個人在做的畫面。」

「最後,我雇用了一位年輕的非裔美籍女性,她高中沒畢業,但是她有絕佳的職場倫理和高度的生存智慧。事實證明三年多下來,她的工作表現相當優異,她獲得多 次的加薪,並曾經管過三個人。」

街頭智慧讓工作更有效率

假如經濟不景氣,你會寧願自己是布萊恩‧法蘭克林,也不願是那名哈佛企管碩士。換句話說,當景氣衰退時,你希望能把握人生際遇,當那個刊登求才廣告的老 闆,而不是乞求別人施捨一個工作機會的人。我們假定你會希望自己是用人單位(也許是中小企業家或某公司的部門主管),而不是拉下臉去找工作的人。

為什麼那時候是布萊恩找人(即便他連大學學歷也沒有)?為什麼哈佛企管碩士會需要找工作?

我個人不認識這個企管碩士,所以我只能憑經驗推測他的困境;但是我相當清楚布萊恩的情況,因為他是我關係密切的朋友。

在那之前,布萊恩已經投注十年的熱情,以實際擁有事業的方式,把自己的資金當作賭注,戮力學習能夠幫助他成功的事物——業務、行銷、領導能力、管理、財務 和會計。換言之,布萊恩一直把心力放在正規教育外的個人進修,專注學習某些研究人員口中所謂的「實戰智慧」——如何在現實世界有效率的把工作完成,又稱為 「街頭智慧」。

另一個人,也就是那位哈佛企管碩士,想必也研讀過相同的行銷、業務、管理、領導能力、會計、和財務類的教材。但我的猜測是,他大部分都是以抽象、理論的方 法在做研究。為了達到如此神聖的教育立場,哈佛生的教育重點或許是偏重在學業表現上——如何爭取好成績,而不是現實世界「立刻完成工作」的實戰智慧。

這兩人都念了很多書,但是(我猜想)其中一方的教育是以「理論」為主,那是大專院校最便捷的選擇;另一方的教育(並非經由正式授課的自我進修)則以「實 務」為主。一方受到僵化、一板一眼、死讀書的教育;另一方則站上第一線接受實戰教育,經常處於必須面對個人災難的邊緣。一方在全世界最有聲望的學術殿堂受 教育;另一方則是在千錘百鍊的商場硬漢學校歷經磨練。一方是著重學術知識的「學院派」;另一方則關注實戰智慧的「街頭派」。

當經濟衰退時,你認為哪一派的人會勝出?當景氣再次復甦時,又是哪一派的人會贏?

如果你想知道,今天那一張用來證明你學業表現的大學文憑到底值多少錢(那個我們一再向年輕人耳提面命,告訴他們為了成功,應該不計龐大的時間成本和財力, 去追求的單一選項價值),你只需要在分類廣告刊登找零工的訊息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這些擁有大學學歷的求職者,已經獲得社會、父母、師長和身邊的每個人告訴他們為了成功所必要的配備——一張證明學業表現的畢業證書。但是,以布萊恩的個案 來說,在二○○○年初相對溫和的衰退中,竟然有好幾百位學士、碩士、博士,排隊向這位不修邊幅、沒有大學學歷的年輕老闆,爭搶一個時薪十美元的狗屁工作。

我在本書訪問和特別撰文介紹的人物當中,大約有九成是貨真價實的百萬富翁,有幾位甚至是億萬富豪(以美元計)。其中有些人赫赫有名,多數則是沒沒無聞,但 他們顯然是深具潛力的明日之星,他們透過本書所描述的策略,實踐了本書的精神和課程,並且在這世界留下令人讚嘆的事蹟。

教育不等於追求優異成績

然而,觀察我書裡寫到的那些成功人物的人生啟示,它們明確的顯示,「教育」絕對不能和「學業表現」畫上等號。我們已經將這兩件事混為一談,不計賠上自己、 孩子、整個經濟和文化的高昂代價。此外,雖然要追求成功,教育總是必要的,但追求優異的成績並不是一切成就的保證。就像馬克吐溫(Mark Twain)說的:「我從不因上學干擾我受教育。」(馬克吐溫十一歲時,就放棄小學學業,去印刷廠當學徒)

我書裡那些故事的中心思想是:即使你可以在大學學到很多美妙的事物,但是你人生的成就與幸福,和大學所學、或是畢業時印在你名字後面的成績,幾乎是毫無關 聯。有關係的,是你的動力、積極精神、堅持、為別人生活帶來貢獻的能力、想出好點子並有效遊說他人的能力、你的領導力、悠然穿梭於社交和工作人脈的能力 (有些研究人員把這項能力稱為「實戰智慧」)、以及不管和你唱反調的人怎麼說,經歷生命的各種起落沉浮,你仍然全心全意、堅定相信自己最終會獲勝的信念。

這些是我書裡訪問的那些自學富豪人士的實務技巧,他們摒棄晦澀難懂的學術技巧,著眼於真正的學習。

成功技巧第一式:讓你的工作變得意義非凡和做有意義的工作,包括怎樣才能改變世界,又不至於搞得傾家蕩產?

成功技巧第二式:尋覓卓越出眾的良師益友,與有權有勢的人物為友,及建立世界級的人脈

成功技巧第三式:所有成功人士都要知道的行銷竅門、如何無師自通變行銷大師成功技巧第四式:所有成功人士都要知道的銷售竅門、如何無師自通變業務高手成功 技巧第五式:如何投資耀眼未來,一手打理搶錢力成功技巧第六式:建立自己的品牌成功技巧第七式:編織創業人生

當然,要達到真正全方位的成功境界,就其字面的完整意義來講,我們也需要學習許多實用的個人技巧,這包括像是如何找到及維持一個美好的親密關係;如何維持 健康活力;以及如何在一個越來越混亂失序的世界,追尋我們的精神信仰。家財萬貫的富豪,很可能是感情和心靈的乞丐。假如我們孤立無援、體弱多病或缺乏愛的 滋潤,就算全世界的財富堆在眼前,人生也會變得索然乏味。(本文摘錄自前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66

稻盛和夫的第一份工作(轉載)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203595&PostID=36866982
 稻盛和夫27歲創辦京瓷公司,52歲創辦KDDI(第二電電株會社),這兩家公司都位列世界500強企業。2009年3月年度決算數據顯示:金融危機肆略的2008年,「京瓷」有560億日元利潤,KDDI利潤高達4400億日元。
  
  稻盛和夫有「企業經營之聖」的尊稱,他也是青年人的精神導師。他提煉出獨特的稻式成功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這個方程式關鍵在於乘法,稻盛和夫舉例說,有的人頭腦聰明可以得90分,但他炫耀自己的能力驕傲自滿懈怠努力,只發揮了30分的熱情,那麼乘積只有2700分。另一方面,中等智力水平的人只有60分能力,而通過努力來彌補,以超過90分的熱情投入工作,結果乘積是5400分。
  
  工作,只要全力以赴去做就能產生很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且會產生向下一個目標挑戰的積極性。成功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沉醉於所做事的人,對自己工作擁有興趣的人(當然,思維方式更重要了,思維方式有正負之分,如果你的熱情和能力足夠,但總是負面思維,就傷害更大)。
  
  稻盛和夫把物體分為三種:可燃物、不可燃物、自燃物。可燃物靠近火源就會開始燃燒;不可燃物縱使丟到火裡,也不會被引燃;而自燃物是自己就會燃燒起火的東西。
  
  成事的人是自我燃燒,並且還能把能量傳遞給周圍的人,他們絕不是按照他人吩咐、等待他人命令後才開始行動的人,而是在指令到來以前,自己率先而為並成為別人的榜樣,是富有能動性、積極性的人。為什麼稻盛和夫會有如此的人生歸納?會有這類總結呢?如果你瞭解稻盛和夫的第一份工作,就多少能有點共鳴。
  
  稻盛和夫的第一份工作
  
  年輕時,我入學考試馬失前蹄,與心儀的學校擦肩而過。畢業後應聘工作時,也常常被淘汰。畢業後應聘工作時,也常常被淘汰。挫折雖然一再地向我襲來,我的回應卻是:更加努力。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京都一家小公司,那裡的環境實在差強人意:薪水總是遲發,又沒有獎金。我想,如果繼續留在那家公司,未來大概毫無希望。
  
  因此,我很認真地考慮辭職的問題。但我的弟弟嚴厲地責備我,勸我打消這個念頭。他提醒我,現在工作難找,全家需要我在經濟上給予支持。我沒有別的選擇,只好留下來。所以,我決定改變自己能控制的那部分,也就是自我。我決定轉變工作態度,尋找工作的樂趣,並在困難的環境中開創出一條路。
  
  我開始致力於研究,後來終於有了驚人的成果。由於那家公司沒有特別傑出的人才,因此我就顯得極其突出。
  
  假使一開始我能找到比較理想的工作並身處更優越的環境,或許我就沒有機會取得今天的成就。
  
  我原本是陶瓷領域的門外漢。學生時代,我的專業是有機化學,因為就職不如願,才不情願地進入位於京都從事無機化學的電瓷製造公司。公司不僅沒有陶瓷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術,而且持續虧損,只有簡陋的研究設備的裝置,因此,除了每天到現場想盡辦法一心撲在研究和實驗之外,別無他法。
  
  但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我竟然在短暫的時間裡成功地開發出了新材料。
  
  這是美國GE公司的研究所在一年前首次在全球範圍內合成的新材料,儘管結構和我成功合成的材料完全相同,但我合成的方法和GE公司的全然不同。總之,我的方法和理論在世界上獨一無二。
  
  開發了應用在電視機晶體管裡電子槍上的精密陶瓷材料,當時電視機剛剛開始普及。隨後,基於此時掌握的技術和積累的成績,我創辦了京瓷公司,第一份工作奠定了我將來發展的基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04

一份影響每個中國人錢包的方案 收入分配改革:「頂層設計」進行中

http://www.infzm.com/content/84899

編者按:從1980年代打破平均主義,到現在調節貧富差距,收入分配改革始終與中國轉軌進程相伴相生、互為因果,也一直在努力尋找兼顧發展與公平的某種動態平衡。

「收入是一連串事件,」經濟學家周其仁說。而收入分配更是如此——城鄉二元制、國企改革、財稅改革……至今仍在變化中的經濟現實,不僅讓收入分配改革的框架不斷變化,也讓這個框架日益龐雜。

八年來,一項致力於改善收入分配的頂層設計方案始終難產,映射出改革進入深水區的艱難現實。如何打破僵局,尋求共識,凝聚力量共同突破利益集團的重重阻力,都需要更多的智慧與勇氣。

1960年代的日本改革,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整整十年,以「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為名的有關增長與分配的大改革,帶來了一個騰飛的黃金十年,成為日本經濟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改革。

現在,中國來到了這個十字路口。

萬眾期待中,原本預計在2012年制訂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再度延期。

《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於2004年開始起草,在2010年初和2011年12月,曾兩次上報國務院,但均未獲通過。2012年,這一方案最初定於6月底出台,但數度推遲,坊間普遍期待將於12月出台——10月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把制訂這一方案作為四季度工作提出。但現在,最新的消息是,可能要到2013年3月「兩會」後才會公佈。

收入分配改革是本屆政府構建「和諧社會」承諾的一項核心內容,旨在縮小中國明顯拉開的貧富差距。在2012年3月的「兩會」上,總理溫家寶曾鄭重承諾,本屆政府要完成的五件難事之首,便是制訂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總體方案。

但即使全社會對收入分配製度進行改革的呼聲日高,國民收入問題已是高層最為重視的工作,決定中國收入分配大框架的方案卻遲遲無法面世。

八年難產,方案究竟難在哪裡?阻力來自何方?分歧存在何處?未來能否突破?南方週末記者遍訪這個領域中的學者與官員,試圖尋找答案。

十年曲折

2011年至今最新一稿的方案制定過程,處於高度保密狀態。多位專家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一次起草工作由官員組成的「起草小組」負責,他們至今未見過這一稿的方案。

早在本世紀初,收入分配改革的「頂層設計」便提上了議事日程。

2001年,國務院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收入分配問題研究,由當時的國務院體改辦和中央財經領導合作辦公室兩家聯手牽頭,民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資委、財政部等多個部門參與。研究形成的主報告由時任國務院體改辦秘書長宋曉梧向時任體改辦主任王岐山和中財辦主任華建敏做了匯報。

「當時我們大家有一個很突出的共識,就是行政性壟斷行業的改革迫在眉睫。」宋曉梧向南方週末記者回憶說。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宋曉梧,是最早參與收入分配改革「頂層設計」的一位學者型官員,曾任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副主任、國家發改委黨組成員兼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國務院體改辦黨組成員兼秘書長、體改委分配和社會保障司司長等職。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國際通用指標「基尼係數」一詞,便是由他最早編入1987年版的《企業管理百科全書》,從而引入中國。

據宋曉梧回憶,當時的研究分為若干主題,比如財稅改革、社會保障、國有企業利潤分配、民營資本問題、機關事業單位薪酬改革等,最後形成了若幹個分報告。不過,「課題組的一系列政策建議最後不了了之」。

2003年,國務院體改辦撤銷合併到發改委。2004年,時任發改委就業分配司司長孔涇源提出動議,希望發改委牽頭起草一個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於是相關起草工作在上述2001年課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啟動,但直至2006年孔涇源調離就業分配司,方案也未在國務院獲得通過。

據南方週末記者瞭解,自從2004年啟動之後,方案制定工作幾度擱置,直到2011年才又重新提上議事日程。

但2011年至今最新一稿的《方案》制訂過程,則處於高度保密狀態。多位專家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一次起草工作由官員組成的「起草小組」負責,他們至今未見過這一稿的方案。

「他們找過我諮詢些問題,讓我提供相關的研究資料,但沒給我看過方案,也沒有徵求意見。」一位專家近日對南方週末記者說,「我聽說(方案)還處在一個比較高層的協商階段,具體情況是高度保密的。」

前些年的方案制訂過程中,發改委曾經多次召開研討會,在會場將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初稿發給專家、學者提意見和建議,但不允許帶出會場。

一位三次參加過此類會議的專家回憶道,「那時候方案大概有十多頁,五千字左右」,內容涉及調整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工資正常增長和最低工資標準、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與收益分享制度、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國有企業高管薪酬管理等。

收入分配方案日益敏感的現實,正反映出這項改革的艱難。因為既關係到民眾利益,也關係到利益集團的利益,改革方案陷入尷尬——公開可能引來利益集團的阻撓,封閉卻又難以讓民眾參與討論。

「這麼大個事光靠就業分配司那幾個人,有點勉為其難。」一位專家對南方週末記者說,「整個國務院系統裡人事部管公務員,勞動部管企業,事業單位多家管,都對這個問題有話語權。」

可以想見的是,涉及重大利益重新調整的這項改革,注定是塊難啃的硬骨頭。

壟斷國企:難啃的骨頭

一位專家透露,方案討論時,有人認為國企上繳分紅的比例完全可以提高到10%-25%,但遭到反對,「認為如果這樣國企就沒有實力走出國門了」。

多位參與過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研討的專家向南方週末記者證實,國企收入上繳和限制國企高管工資,成為方案遇到阻力最大之處。

據媒體公開報導,人保部正在制定的收入分配改革重要法規《工資條例》中,沒有使用「壟斷行業」概念,而採用了「收入過高行業」、「特殊行業」,原因是如何界定壟斷行業仍存在一定爭議。

一位專家介紹,一些行業主管部門一直不同意「壟斷」的提法,發改委也不敢認定誰是壟斷行業——「我印象中開會時就有人說,『中國哪有壟斷企業啊?你給我找兩個出來看看』。他們理解的壟斷和經濟學上的不太一樣,認為壟斷就是獨此一家,而寡頭、行政性准入壁壘、價格管制、特許經營這些都不是。」

央行行長周小川近期也撰文否認存在壟斷,「除了工、農、中、建、交等大型銀行,還有數百家各種類型的中小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和村鎮銀行,因此說銀行業壟斷恐怕站不住腳。」他說,「目前銀行業盈利能力較強、利潤較高,顯然不是壟斷造成的。」

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恰恰是這些被公眾稱為「壟斷」的行業,利潤豐厚。各地統計局發佈的數據中,行業工資前三甲基本都為金融、煙草、電力、電信等。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近幾年金融業職工平均工資是全國職工平均工資的2倍多,其中證券業在2009年比全國職工高6倍左右。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岳希明、李實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教授史泰麗2010年發表論文《壟斷行業高收入問題探討》,以嚴密的數理統計分析證明了壟斷行業與競爭行業之間收入差距的70%,應歸因於其壟斷地位及相應的壟斷利潤。該文獲得了當年的「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這些利潤豐厚的企業,其高管往往由任命而非市場競爭產生,他們拿著高額薪酬並且擁有巨大的職務消費空間。

北師大教授高明華等人的研究表明,2001-2010年十年間,金融業的高管薪酬增長率達到了驚人的2646%,即增長了26倍,排在其後的運輸倉儲和房地產業均不到7倍。而在水電煤氣行業,儘管行業同期營業利潤率僅增長了65.29%,但其高管薪酬增長率達到了333.48%。

儘管這個高速增長需要考慮到多年前國企高管薪酬偏低的因素,但國企高管薪酬水平與其他國家的情況依然大相逕庭。

國際上對私營企業的高管薪酬無限制,但對受託管理國有公共資產的國企高管的薪酬卻有嚴格的限制和標準。一項關於2008年國外國企高管薪酬的統計數據顯示,英國國企高管薪酬是其最低工資的3.5倍,平均工資的1.5倍;美國是最低工資的11.8倍,平均工資的3.8倍;新加坡則分別是5.1倍和1.7倍。

宋曉梧回憶,1989年他去挪威考察,發現其利潤最高的國企北海石油公司的總裁,工資只相當於勤雜工的三倍。「當時我們非常驚訝,同去的一位企業家就問他們為何工資差距這麼低。那人愣了一下,反問,『中國人只有用錢才能調動積極性?』」

2010年宋見到挪威大使,又問起現在的情況,「他說現在唯一的變化就是股權變了,北海石油不再是百分之百國家持股,但總裁還是拿公司最低工資的三倍。」

對既得利益者的改革之難,發改委經濟體制改革司司長孔涇源曾公開表示,「較之一般經濟領域的改革難度要大得多」。2008年他起草的《公車改革方案》第一稿幾乎已經得到通過,但工作人員過早地透露了內容,結果引起利益受損團體的反對而難以實行。他說,「改別人容易,改自己難。」

利潤上繳便是國企改革之難的另外典型一例。

一位發改委官員介紹,其實從2001年起國務院便參照國際慣例確定了無償佔有國有資產的國企應該上繳紅利,但當年國企表示經營困難,需「放水養魚」。進入利潤「虛高」階段後,國企又以擴大再投資和海外併購為由拒絕上繳。直到2008年,國資委才頂著「殺雞取卵」之名開始實施5%-9%國企分紅,並逐步提高到5%-15%。這一比例遠低於壟斷行業上繳利潤的2/3、一般行業1/3的國際慣例。

不僅如此,就連這些並不多的上繳利潤,實際上也基本未用於財政。其中一部分又重新返還給了上繳企業,理由是他們承擔了攤派的公共事務或國家行為,比如地震災害救助、利比亞撤僑、海外援建等。還有一部分則拿去補貼了虧損的國有企業。

發改委就業與收入分配司司長張東生曾表示,2009年央企上繳紅利五百多億元,但調入公共預算用於一般預算支出的只有10億元。2011年,央企實現淨利潤9173.3億元,上繳紅利800.6億元,用於社會保障等支出的僅有40億元。

一位專家透露,《方案》討論時,有人認為國企上繳分紅的比例完全可以提高到10%-25%,但遭到反對,「認為如果這樣國企就沒有實力走出國門了」。

「兩個八年抗戰都打不垮」

在過去的收入分配現實中,二次分配被詬病為「逆向轉移」,也就是說,它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擴大了一次分配產生的貧富差距。

收入分配改革要啃的另一塊「硬骨頭」,是用二次分配對一次分配產生的收入差距進行調節和彌補,其核心內容是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和財稅制度改革。

一次分配是指通過市場實現的分配,比如老闆給僱員發工資等;二次分配主要通過政府來實現,比如通過補貼來彌補貧富差距。但在過去的收入分配現實中,二次分配被詬病為「逆向轉移」,也就是說,它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擴大了一次分配產生的貧富差距。

比如中國長期存在的社會保障雙軌制,是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來的一種顯見的分配不公,卻多年堅冰難破。城鎮居民中,企業人員退休前要繳納養老保險,公務員則不用繳費。但退休後,企業人員普遍只有退休前工資60%左右的退休金,公務員卻能達到90%左右。在有的城市,公務員退休金甚至是企業人員的4倍多。

宋曉梧回憶說,他1996年就在《經濟日報》上發表文章,提出要解決雙軌制問題,2004年他又向溫總理當面提這個問題。「到現在兩個八年抗戰,都打不垮這個雙軌制。」

財稅制度,則是另一個重要卻困難的二次分配改革突破口。在國際上,所得稅、遺產稅和贈與稅、房產稅等是調節收入差距的重要二次分配手段。

「涉及稅收和轉移支付,財金部門處在強勢地位,他們認為還是應該把發展問題放在第一位。」一位專家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我印象很深,有些部門的人說,收入差距問題談了這麼多年也解決不了,解決不了就不要談了嘛,不要炒作這事吊老百姓胃口。」

而對於多數發達國家已徵收一百多年的、可消除「階層凝固」的遺產稅和贈與稅,雖然是國際通行的二次分配手段,卻在中國阻力重重。一位專家透露,對這兩個稅種推出的最主要顧慮是怕引起大規模的資產向海外轉移。

「幾年前有一次我在政協法制委員會講課,建議徵收房產稅和遺產稅,在座一位領導當場就說,『徵收什麼遺產稅?剛剛有點財產就徵收遺產稅?』」一位專家回憶說。

艱難尋求共識

至今依然在變化中的經濟現實,不僅讓收入分配改革的框架不斷變化,而且也讓這個框架日益龐大。更要命的是,這個龐大框架的每一環,都充滿著爭論。

客觀地說,收入分配改革受阻,並不完全因為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因為收入分配問題異常複雜,從上到下各方難成共識。

這些年來飛速變化的中國現實,是收入分配難題不可忽略的土壤。

比如說最戲劇性的國有企業,就從1990年代末入不敷出不得不進行「三年脫困」的窘況,搖身變成利潤豐厚勢大力沉的壟斷企業,並因此從社會幫助的對象變成改革的對象。

至今依然在變化中的經濟現實,不僅讓收入分配改革的框架不斷變化,而且也讓這個框架日益龐大。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原人保部勞動工資研究所所長蘇海南在2006年參加了發改委召集的收入分配改革專題研究會議,從此開始參與工資分配改革。他後來漸漸發現工資分配改革要跟財政分配體制、社會保障、農民收入增長及經濟社會體制改革等問題聯繫起來。

「就像一個人腿有點毛病,後來發現腿的毛病可能和內臟、神經有關,可能還不止是一個地方,很多地方都有毛病,是相連帶的,必須進行全身檢查才能得出正確結論。」他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收入分配問題的複雜性,使得在改革的其它問題上屬同一陣線的人士,有時也分歧嚴重。比如對於收入分配差距是否過大,是否需要進行分配改革,即使在改革派中也存在爭議。

「當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正在為福利政策難以為繼而發愁的時候,我們千萬要防止過早地染上我們根本沒有資格患的『富貴病』。」國內公認的「改革派」代表人物、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劍閣,就曾在2005年撰文寫道,「有的經濟學家甚至在十年前就驚呼中國的收入差距已經過大。我認為,這種簡單的判斷和刻意的渲染,根本脫離了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其結果只會重新喚起傳統體制固有的平均主義訴求。」

而對於不同時期收入差距是否在擴大,各方也觀點不一。比如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認為,據他測算的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性支出差異指標顯示,2005年以來,城鎮居民收入差距在經歷了擴大趨勢後,已經呈現縮小的跡象。但這一說法並沒有得到眾多研究者的認同。

同樣的爭論也存在於勞動者報酬問題上。

社科院發佈的2008年度《社會藍皮書》中稱,「我國勞動者報酬比重逐年下降,2003年以前一直在50%以上,到2006年降至40.6%。」對於這一被廣泛採信的說法,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教授徐滇慶專門撰文指出,中國勞動報酬佔GDP比重太低和逐年下降,不過是統計誤導的又一個「錯案」。徐同意燕京華僑大學校長華生的觀點:「按國際同比口徑,我國勞動者報酬佔比遠遠超發展中國家,在金磚四國和中等發達國家中也位居前列,與自己縱比也不是下降,而是持續上升。」

對於是否應該通過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完善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來改善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很多經濟學家擔心這會帶來失業率上升,降低我國製造業的競爭力。「有人說,國企高管的工資不能降,要不然人才跑到華爾街去了;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工資不能漲,要不然製造業跑到越南、緬甸去了。」宋曉梧說。

在收入差距過大是改革造成的,還是改革不徹底造成的這一問題上,也存在兩套解釋體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劉國光認為,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的最根本原因被忽略了。「所有制決定分配製。但是,人們常常忽略這個觀點。」他強調要堅持公有製為主體,並主張「用階級分析的方法講改革」,「每個人講話都有立場,是站在財富、資本的立場,還是站在勞動的立場,用了階級分析方法,就會看得一清二楚」。

在宋曉梧看來,按這種觀點推導下來,解決收入分配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再次國有化、搞公有制。「現在不光老人,一批年輕人也有這種看法,是很危險的。」

幾乎在有關收入分配的每一個問題上,都充滿了爭論。這個缺乏共識的現實,注定了收入分配改革將依然困難重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717

《試算篇》領第一份薪水就該懂的退休準備 簡單3 步驟 算出你的退休金缺口

2013-03-04  TWM
 
 

 

「退休,我到底該存多少錢才夠?」「我要怎樣算出我的退休金缺口?

又要怎樣配置?」「現在做,還來得及嗎?」這些疑問,是許多人在退休前最常提出的問題,而這些疑問都能在概算下獲得解答。

撰文‧許樶文

「我今年才三十歲,存買房基金、生活費都快不夠用了,怎麼可能還有辦法存退休金?」在製造業上班的王先生說出了許多三十世代人的心聲。

「但退休準備應該要越早開始越好,不管幾歲的人,只要出社會工作領到第一份薪水,就該為自己的退休做準備。」財團法人文向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林文英強調。

每花一分錢 就加上二成儲蓄金存起來林文英提到,許多年輕人認為應該要先成家、買房讓自己有安定感,眼前許多經濟準備都比退休重要,退休是最後一個順位,而做完前面這些當務之急的規畫,哪來的閒錢準備退休?「這些觀念沒錯,但還是能為退休金精打細算。」林文英說,年輕人能透過一些小技巧去儲蓄,例如每花一分錢,就加上二成的儲蓄金存起來。林文英進一步解釋,如果買一瓶牛奶要二十元,當下要多存四元,一個月下來,就能存到比開銷多兩成的資金,這筆錢就適合拿去投資,為退休而準備。

而不論哪個世代的族群,計算自己退休金的主要原則皆是相同的,「保險永遠是填補原則,不需要買多,只要買到社會保險不足的部分就夠了。」金管會副主委、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系特聘教授王儷玲強調。

王儷玲表示,計算自己退休金缺口,第一步可以先勾勒出自己想要的退休生活,到底需要多少資金,而這些資金就可以計算出每一年自己的財務該如何規畫。

接著,再去計算自己從社會保險中、也就是勞保、勞退能拿到多少補助,而需要的資金去扣除這些補助還有多少缺口。

配置年金險 可以所得替代率兩成估算王儷玲強調,並非要你把所有的退休金缺口都靠年金險補足,但至少年金險要是退休金計畫中重要的一個配置,「年金險的配置大概在所得替代率的兩成左右,會是比較妥當,當然配置比例必須依照個人當時狀況、風險屬性再去做調整。」例如,年輕族群因為有時間上的優勢,想要過比較富裕的退休生活,能用長時間累積,放大複利滾存效果,但時間上越接近退休的人,腳步就要加快。

中國人壽宏觀通訊處業務協理梁建芳便認為,超過四十五歲的族群,就該加快累積退休金的腳步,每個月必須要多提撥一些資金給退休帳戶,「趁現在自己還有收入、還有能力時多做一些,就能避免活越老、越沒錢花的不安感。」至於已經逼近退休時間的六十世代,現在則該多找能讓自己有固定收益的商品,且風險越小越好,「即期年金就完全符合即將退休族群的選擇。」台灣人壽炳為通訊處資深區經理林玟政說。

不論哪個世代,都有適合自己的退休年金商品,最重要的不是選哪個商品,你應該意識到退休金準備問題及早開始規畫。

要有多少年金險才足夠?

步驟一:退休費用預估

每月支出

食宿開銷2萬元╱月醫療儲備金5000元╱月自我進修5000元╱月自由運用5000元╱月日常娛樂5000元╱月其他支出5000元╱月合計(月):45000元

X 12個月

合計(年):540000元

年度支出

長程旅遊10萬元╱年短程旅遊5萬元╱年

其他費用

合計(年)15萬元

→退休後,我每一年的總支出是 69萬元步驟二:退休後的可用資金預估

每月收入

勞保17000元

勞退8000元

房屋租金

基金月配息5000元

兒女供養

其他收入

合計(月):30000元

X 12個月

合計(年):360000元

每年收入

股票股息收入24000元

存款總額12萬元

其他收入

合計(年):14萬4000元→退休後,我每一年的總收入是 50萬4000 元步驟三:依預定退休時間,

選擇適當的年金險類型

30歲→距離退休25年以上,適合變額年金險

55歲退休65歲退休

缺口10萬至15萬元年繳7.5萬元(每年約領回12.4萬元)年繳4.3萬元(每年約領回12.1萬元)缺口15萬至20萬元年繳11萬元(每年約領回18.3萬元)年繳6.5萬元(每年約領回18.5萬元)註:以變額年金險、繳費20年計算,平均投資報酬率為4%40歲→距離退休15?25年,適合變額年金險

55歲退休65歲退休

缺口10萬至15萬元年繳13萬元(每年約領回12萬元)年繳7.6萬元

(每年約領回12萬元)

缺口15萬至20萬元年繳19.5萬元(每年約領回18萬元)年繳11.3萬元

(每年約領回18萬元)

註:以變額年金險、繳費15年計算,平均投資報酬率為4%50歲→距離退休5?15年,適合利變年金險

55歲退休65歲退休

缺口10萬至15萬元年繳21萬元(每年約領回12萬元)年繳18萬元(每年約領回12.2萬元)缺口15萬至20萬元年繳32萬元(每年約領回18.3萬元)年繳27萬元(每年約領回18.3萬元)註:以利率變動年金險、繳費10年計算,平均宣告利率為2%→隔年就退休,適合即期年金險55歲退休(目前約54歲)65歲退休(目前約64歲)缺口10萬至15萬元一次繳清438萬元(每年約領回15萬元)一次繳清373萬元

(每年約領回15萬元)

缺口15萬至20萬元一次繳清584萬元(每年約領回20萬元)一次繳清497萬元

(每年約領回20萬元)

註:以即期年金險試算

結論:我該補的退休金缺口(年)69萬 – 50萬4000 = 18萬6000(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5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