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馬說:由谷歌眼鏡搞大的智能穿戴產業還在河里摸石頭,而谷歌最近又來了個更刺激的,就是基於智能手環進行癌癥治療。
根據專利文件的描述信息來看,谷歌智能手環是利用超聲波或無線電頻率等“外部能源”來鎖定人體中的這些對健康有害的細胞,並通過向血管發送能量,包括紅外線信號、無線電頻率、聲脈沖或磁場,以此來影響、幹預佩戴者的健康狀況。
這頓時讓我想到搜狐張朝陽在2014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的一句話,未來人類或將永生。谷歌治癌手環會不會成為締造這傳奇的“神來之手”,它到底又會給人類帶來什麽?
文/陳根
可穿戴醫療產業將被引爆
如同之前谷歌眼鏡引爆了智能穿戴產業一樣,谷歌這次所提交的專利信息將進一步引爆智能穿戴產業的核心,也就是健康醫療。盡管之前的谷歌眼鏡引爆了智能穿戴產業之後,越來越多的產業認識到了智能穿戴將會成為物聯網時代的一個關鍵點,不同的企業嘗試著從不同的路徑進入智能穿戴領域進行嘗試,包括傳統的科技公司、時尚公司、鐘表公司、通信公司等,基於各自固有經驗的角度形成了對智能穿戴產業的理解,並推出了相關的產品。
這些產品正是我們今天所看到,從手環、手表、內衣、衣服、褲子、鞋子、襪子,以及各種看似與智能穿戴並無強烈關系的奢侈品也紛紛出來為智能穿戴站臺。但現實處境中,消費者似乎為智能穿戴買單的熱情並不高。
當然,今天我們不在這里討論關於產業鏈或者產業發展之類的問題,就談現狀。就這些現狀來看,大致由以下幾方面要素:
一是由於傳統的科技或通信公司在以類手機的思維打造智能穿戴產品,導致這些產品不同程度的成為手機的“小三”,用戶的雞肋;
二是時尚品牌的介入,大部分是停留在輕智能的層面,培育著智能穿戴市場卻遊走於產業的邊緣;
三是一部分創客人群,一邊大力的培育市場,一邊大力的“玩死”用戶,處於創業的搖擺過程中;
四是跟隨谷歌眼鏡的思路理解、延伸的公司,其產品主要集中在娛樂、遊戲方面為主,包括VR的熱火都屬於這一類;
五是抓住了智能穿戴最核心的關鍵,就是健康醫療,從這個層面進行了一次嘗試、探索。
而在我看來,當前顯然兩條路徑是比較現實的,一是與時尚結合的輕智能穿戴,我之所以定義其為“輕智能穿戴”的原因是在當前產業技術階段中,時尚類產品的結合很難為用戶提供真正意義上的智能穿戴的有效價值數據服務。因此,更多的是以時尚為主,智能為輔這樣的路徑,讓消費者付錢的關註重點在時尚上而非智能上,這當然也是創業者能在智能穿戴產業浪潮中活下去的一個不錯方向;
二則是谷歌最新的專利方向,就是深度挺進可穿戴醫療領域。這個領域不存在所謂的智能穿戴產品無痛點和剛需一說,只要我們想好好的活著,只要我們想活的好一點,只要我們想活的久一點,我們就必須要借助於這類的可穿戴設備。當然,這個領域與娛樂可穿戴設備、金融可穿戴設備、社交可穿戴設備、運動可穿戴設備、時尚可穿戴設備等都有著明顯的差異,其進入門檻相對較高且專業。
對於醫療可穿戴設備,首先是基於醫療,專業的醫學知識才能建立有效的算法模型,其次才是硬件的技術方案與零部件的技術性能,以及軟件與醫院系統的結合。
未來人類或將永生
谷歌這次被挖出來的專利到底預示著什麽呢?如果說谷歌眼鏡是為了讓智能穿戴從科幻片中走出並走入大眾視線,那麽谷歌智能手環是為了真正讓大家明白智能穿戴的內涵。我們不論其技術原理,這個話題後續再專門與大家討論,就其專利中所顯示對醫療所產生的變革足以影響這個時代。
最關鍵的是谷歌智能手環告訴我們不要再去扯那些手機與智能穿戴之間的事情,我很早就說過智能穿戴幹掉手機那只是時間問題,並且未來的重點一定是在智能穿戴上。如果說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重點是手機,那麽物聯網時代的重點一定是智能穿戴。
並且我認為可穿戴醫療這個產業將會被激發,不論是媒體還是資本的關註度將會轉向於可穿戴醫療這個產業,包括一些體內可穿戴設備,比如納米機器人等對抗、治療癌癥的技術。
最後,還是借用張朝陽的話來作個總結,那就是未來人類或將永生。或許他去年在講這個話的時候一些人很難理解,但面對谷歌智能手環專利的爆料,人類可能距離永生真的僅一步之遙。
(作者簡介:陳根,智能穿戴產業專家、智能家居產業專家,產業變革專家。科技、財經評論員。《可穿戴設備:移動互聯網新浪潮》、《智能穿戴改變世界:下一輪商業浪潮》、《智能電視:重塑第1屏》以及在臺灣繁體出版的《穿戴式裝置時代-第四波工業革命來襲》等科技暢銷書作家,更多關於智能硬件以及智能穿戴設備的探討,敬請關註i黑馬,以及本文作者微信公眾賬號:陳根談智能穿戴,新浪微博:陳根微博)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陳根,智能穿戴產業專家、智能家居產業專家,產業變革專家;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本刊版權所有,如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在以色列特拉維夫的谷歌辦公室門上的公司標誌。 (新華社/路透/圖)
谷歌又攤上事兒了。
4月15日,據經濟參考報消息,歐盟委員會15日對美國谷歌公司發出告知書,指控谷歌其在搜索引擎市場上的主導地位,讓自己的購物比價服務優先出現在搜索結果網頁上,違反了歐盟的反壟斷法,損害了消費者和競爭對手的權益,同時扼殺創新。
歐盟委員會可判處的罰金最高可達企業全球營業額的10%,若以谷歌2014年660億美元的銷售額計算,罰款有可能超過60億美元。
歐盟委員會表示,已經向谷歌公司發出一份“異議聲明”,谷歌公司需要在10周時間內作出答複,也可要求召開聽證會說明公司的營運情況,歐盟委員會將在聽取谷歌意見後作出結論。
依照歐盟法律,如果認定企業濫用市場優勢地位,歐盟可以要求企業徹底改變運營方式。美國軟件巨頭微軟公司和世界最大芯片生產商英特爾公司就因這一罪名分別於2004年和2009年接到歐盟數億美元罰單,被要求停止不正當競爭。
對此,谷歌在其官方博客中發表聲明,列舉了競爭對手購物網站在德國、法國和英國的訪問量,反駁歐盟對其的指控。
據新浪財經,網上泄密的一份谷歌內部備忘錄顯示,谷歌目前的辯護策略是弱化自己的領先地位。谷歌制作了多張圖表並用數據說明,該公司在歐洲購物搜索市場受到了亞馬遜、eBay和本地競爭對手的激烈競爭。此外,Yelp在移動搜索領域也在迅速發展,有超過40%的流量直接源自移動應用。
谷歌試圖證明,在購物和旅行等垂直領域,谷歌並不具備像搜索市場一樣的領先地位。
谷歌在備忘錄中說:“競爭只是點擊一下鼠標的事情——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可以使用必應、雅虎、Quora、DuckDuckGo,以及蘋果Siri和微軟Corana等一系列搜索助手,還有亞馬遜、Idealo、Le Guide、Expedia或eBay等更加專業的服務。另外,用戶越來越開始利用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網絡尋找新聞和推薦——包括到哪里吃飯,看什麽電影。”
值得註意的是,在歐洲市場占據90%搜索市場份額的谷歌,其早在5年前就開始遭遇歐盟的反壟斷指控。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0年12月,歐盟開始提出谷歌涉嫌違反自由競爭的相關法規。2011年3月,谷歌被發現在搜索結果中過濾歐洲三家網站內容,其中包括比價網站、購物網站和一家法律服務網站。
2013年4月,谷歌給出解決方案,保證在未來五年中改善搜索結果,在鏈接中加入競爭對手的網站。隨後,谷歌的解決方案被駁回,歐盟要求谷歌做出更多讓步。
2014年2月,歐盟委員會專員阿爾穆尼亞(Almunia)接受谷歌提議,雙方保持對立但不直接發生沖突。但歐盟不接受Almunia的解決方案,同時開始重新評估谷歌整改時間,目標在年內結案。
11月,瑪格麗特·韋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取代Almunia成為歐盟委員會競爭專員,歐盟議會強烈要求搜索引擎解除捆綁,以促進行業競爭。
自此,歷經5年的調查後,歐盟於2015年4月15日正式對谷歌提起反壟斷訴訟。
據騰訊財經消息,相對於美國,歐盟監管部門對科技巨頭的態度更強硬,並降低了判斷壟斷行為的標準,和解方案可能要求谷歌對搜索業務進行調整。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除了谷歌的搜索廣告收入會被影響外,這一訴訟可能還將導致大筆律師費,同時,與歐盟的糾紛會牽扯谷歌高管們的大量精力。
此前曾接到歐盟罰單的微軟高管表示:“我們學到了經驗,你不應對抗歐盟委員會,而是最好讓他們支持你。”自2012年以來,微軟已向歐盟委員會繳納了超過15億美元的罰款。
前述經濟參考報消息,熟悉此前歐盟反壟斷案的專業人士表示,谷歌的最佳選擇是和解,且越快越好。考慮到谷歌在全球市場的主導地位,許多其他國家和地區很可能會效仿歐盟的做法。
歐盟15日還表示,已正式開始調查谷歌是否利用安卓操作系統迫使智能手機廠商優先對待谷歌的服務和應用,排擠競爭對手。歐盟稱,還將繼續進行另外三項針對谷歌的調查,即涉嫌複制對手的網頁信息、獨家廣告制度和對廣告商的不恰當限制措施。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8688
作者:江然
近
日,国外音乐动态不断。苹果的全新流媒体音乐服务Apple Music将正式问世。数字音乐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回望中国,数字音乐也正在走向美好时
代。从早期彩铃时代的音乐销售模式转型,到近年来国内各大音乐平台对数字音乐的不断开垦,“数字专辑”等概念也进入到用户生活。面对汹涌而来的流媒体大
潮,国内音乐行业准备好了吗?
还有三天,Apple Music就将启动。但这个被贴着“自我革新”标签的新音乐服务系统,自6月初被苹
果公司发布后就“麻烦”不断:一边是被中国歌迷称为“霉霉”的美国著名乡村歌手Taylor Swift率众抵制,苹果“退让”——据外媒报
道,Apple Music在为用户提供三个月免费试听期间,也将向艺人支付版税;另一边是谷歌半路杀出,提前两天发布免费流媒体音乐服务。
热
闹的背后,无不显示着流媒体音乐服务不断壮大的趋势。以瑞典Spotify和美国Pandora等为首的龙头引领该领域发展至今。据国际唱片业协会
(IFPI)最新发布的《数字音乐2015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它的存在已经开始拉动音乐产业的增长,甚至被读出音乐产业“救世主”的弦外
音。虽然以Spotify为代表的流媒体已经是一股无法小觑的力量,但如果无法解决盈利能力问题,流媒体的未来依然无法变得光明起来。
在
无数次的强调和摸爬滚打后,中国终于开启了自己的付费音乐时代。国内几大巨头也一早开始跑马圈地,BAT、网易甚至乐视,似乎都已马不停蹄地进入流媒体音
乐烧钱阶段。从“彩铃”——中国数字音乐的雏形,发展至目前状态,市场规模也在推测声中无限扩大。只是现在要谈盈利,还为时尚早。
无论
Apple Music能否进入中国,其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对其可能带来的影响,眼下国内的从业者基本持有两个观点,一是国内尚未建立起良好的市场秩
序,还谈不上冲击,换句话说,Apple Music跟中国市场相关度不大;二,苹果需要在本地化上花费大工夫,才有可能真正在中国市场上立足,但中国市
场巨大,众口难调的难题似乎很难解决。
国际趋势:订阅付费用户稳步增长
6月初,苹果公司发布Apple
Music,被外界看来是自我革新,同时也将掀起行业洗牌之风。具体而言,这个音乐应用包括了流媒体播放、音乐电台、音乐下载三大功能;具备用户习惯学习
功能,可以推荐相应音乐;音乐人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听众互动;3000万首曲目,将于6月30日上线,前三个月免费试用,单人收费每月9.99美元,家庭
用户每月14.99美元(至多6人)。值得注意的是,苹果音乐也面向谷歌Android用户开放。
这一发布,标志着苹果,这家消费电子巨
头正式加入“流媒体音乐俱乐部”,而iTunes上沉淀下来的海量用户以及8亿张绑定的信用卡,亦让其成为Spotify、Pandora等先行者的头号
劲敌。穷追不舍的还有谷歌。6月24日,谷歌抢在苹果公司正式推出服务前,发布了其免费版音乐流媒体服务。
巨头涌入背后,难掩音乐产业以
及实体音乐下滑的尴尬事实。IFPI的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数字音乐与实体音乐收入首次持平。其中,数字音乐收入上涨6.9%,达68.5亿美元,占
音乐总销量的46%,凸显了近年来全球音乐产业的深度转型。但这一数据却无法抵消全球音乐实体销量和下载量的下滑。2014年,音乐实体全球总收入较
2013年微降0.4%,为149.7亿美元。
互联网时代斗转星移,人们对数字音乐的消费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就连当年独领风骚的
iTunes付费下载模式都首次出现了下滑,数字音乐服务的转型似乎已迫在眉睫。流媒体音乐成为新宠。业内认为,流媒体对于音乐产业的创新主要在于改变了
录制音乐的收费模式以及收听模式。像Spotify这样的9.99美元包月的订阅收费模式,已经对iTunes和传统唱片业的销售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音乐产业在同时应对从实体到数字、从PC到移动、从下载到流媒体的三种转型。”上述报告援引索尼音乐娱乐国际的主席兼首席执行官Edgar
Berger的话说,“就此而言,我认为整个行业表现得非常好,通过付费订阅模式,我们正在建立一种可持续存在的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音乐订阅服务的付费用户近几年也确实在稳步增长。过去5年中,全球付费用户数量增加了5倍多,达到4100万。国际唱片业协会中国区首席代表郭彪在此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直言,付费收听音乐是趋势所在。
目前,Spotify的流媒体用户数量快速增加。截至2014年底,其已经拥有6000万免费用户以及1500万收费用户,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当中。
国内发展:巨头布局,“烧得起这个钱”
如
同苹果发布任何新战略一样,是否进入中国都是外界关注的焦点。但无论Apple Music这次是否“绕道”中国,对于从业者而言,中国都是一个潜力巨大
且有待开发的音乐市场。据IFPI报告统计,中国目前在线用户多达6.5亿,授权数字音乐也在增长中。2014年,得益于流媒体收入的增加,市场增加了
5.6%。
实际上,中国国内几大互联网公司已开始“望风使舵”。“2014年,在几个服务商陆续推出付费产品后,中国数字音乐市场开始整合。”上述《报告》显示,“三大互联网公司通过几次收购,成为数字音乐市场的主力。”
截
至目前,阿里巴巴旗下运营着虾米和天天动听门户网站,酷我、酷狗与海洋音乐合并,网易云音乐、乐视纷纷发力。这些互联网公司也开始接触大的唱片公司来达成
授权协议。索尼、华纳等与腾讯在2014年签署了授权协议。“就像很多外国原产商品、商业模式无法完全复制到中国一样,中国流媒体音乐服务业各有特色。”
一位长期关注流媒体音乐,且与各大唱片公司有业务往来的国内音乐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相较而言,酷狗、酷我最接地气,且有先发优势,非常适合
主流人群;QQ音乐则在版权上下了很多功夫,且投入不菲;而最专业的则是虾米。”
假设Apple Music进入中国,如想要抓住主流受
众,本地化必不可少,“必须符合中国审美。”这就要求苹果的曲库里得有相当数量和占比的华语歌曲,“但如果是针对大众市场,收费模式在推行时就有可能遇到
阻力。”上述国内音乐人说,“中国市场太大,‘众口难调’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
国际唱片业协会认为,经过多年培养,中国已开启付费音乐
时代,只是占比还很小;同时,受制于仍然大量存在的免费服务,付费音乐在中国发展速度缓慢。《报告》提供的数据,在中国,最受欢迎的产品是腾讯绿钻,收费
标准是每月10元人民币(约合1.6美元),目前大约有三百万用户。不过,另外也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这一数字并不止三百万用户。
但这并不影响人们持续看好中国广大的音乐市场。“在中国,有付费模式这一事实,就已经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成就了。但它发展还需要时间。目前的困难是,消费者仍然可以很容易地免费得到他们想要的音乐”上述《报告》称。
尽管中国国内打击盗版的“亮剑行动”不断取得成效,但目前在国内发展该产业的困难,依然是“版权保护难和用户缺乏付费习惯”的老生常谈。
“现实是,国内几大互联网巨头也都还在观望,谁也不敢为了盈利贸然向用户提收费一事。”另一位从业者告诉记者。一旦有公司步子迈大,提出付费,就将面临“掉粉”的尴尬。
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布局流媒体音乐服务其实是防守之举。“这是最好的防守,能够很好地引流量。因为即便自己不做,也迅速会有其他人去做。”
“先不谈是否盈利,为公司导入了足够多的流量就是胜利。”一位从业者说,纵观国内几大涉足该领域的互联网巨头,几乎都是一个大公司群养这么一个部门,“烧得起这个钱。”
实际上,版权费用高企,在中国也是一个待解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小型创业团队而言,这笔费用堪称“天价”。“这是由于国内市场欠缺规范等,版权采购尚无法做到在桌面上博弈,一旦火爆,就有可能坐地起价。”
据了解,大唱片公司的相关版权基本已经被几大互联网巨头“瓜分”完毕。一位创业者告诉记者,他希望行业里能出现“版权分销商”,可以适当分担版权采购的费用。
盈利难题:“钱”景不明,链条各方雁过拔毛
不可否认的是,流媒体对于音乐产业的积极影响越来越大。2015年3月,据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数据,美国流媒体音乐销售额为18.7亿美元,首次超过CD销售额18.5亿美元。
国际唱片业协会的报告中同样指出,2009年,流媒体的订阅收入和广告收入都只有2亿美元上下。但是到了2014年,流媒体的订阅收入以46%的年均增长率涨到了超过16亿美元,而广告收入也超过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30%左右。
“流媒体的收入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付费订阅,二是广告。”一位长期关注流媒体音乐,且与各大唱片公司有业务往来的国内音乐人告诉记者。2014年,流媒体音乐广告收入的增幅为38.6%。
然
而,流媒体音乐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仍然是它的盈利难题。显然,如今的数字音乐市场更为复杂,“音乐人、发行平台、大唱片公司和数字音乐服务商之间的关系和
对彼此态度也变得更加多变。大唱片公司一方面抱怨流媒体是‘小偷’和‘吝啬鬼’,一方面却获得取了平台上的大部分收益;数字平台给了音乐人们更多展示的机
会,但却无法让他们变得更为富有。”一家自媒体如是总结。
2014年,行业龙头Spotify的全年收入为10.8亿欧元,亏损1.62亿欧元。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还是Spotify需要向唱片公司支付大量的版税费用,2014年,Spotify向各大唱片公司支付了高达8.82亿欧元的版税。
“以
Spotify为例,其广告收入大约占两成,付费订阅占八成。”上述国内音乐人解释道,“但这样一笔流水却要为美国等地长期形成的版权保护体系买单。”一
般而言,在美国数字音乐服务运营商需要缴纳两大部分版权费用:词曲版权和录音版权,而这其中要经过强势的行业协会“雁过拔毛”似的费用收取。大量的收入都
拿来购买版权,这就是流媒体难以盈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样不满的,还有“没有赚到钱的”音乐人。实际上,“霉霉”并不是第一次公开叫板流
媒体。此前,一位音乐人公开质疑Pandora,称自己的歌曲在Pandora平台播放了一百万次,所得报酬却只有16.89美元。然而,立马有业内人士
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指出,并非如此。其原因就在于整个链条中环节太多,唱片公司、词曲作者、音乐人、版权代理机构之间关系复杂,以至于与艺人无关的部分
分走了高达53%的费用。(每日经济新闻)
格隆汇声明:文章系格隆汇转载文章,代表其特定立场和看法,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来源“港股那点事”及作者。
周五,谷歌股票每股股價達到創紀錄的699.62美元,單日暴漲了16.26%;市值增加669億美元,創造了新的單日市值增長世界紀錄。
截至周五(7月17日)收盤時,谷歌A類股每股股價達到創紀錄的699.62美元,暴漲了16.26%,創造了華爾街又一個神話。這也是2008年4月份以來,谷歌股價單日漲幅最大的一天。這種增長促使谷歌市值增加650億美元,達到4780億元。 有望成世界上市值第二高的公司 谷歌A類股股價周五在盤中交易中最高上漲101.22美元,觸及703美元的新高,較周四的收盤價上漲17%,創下自2008年4月18日以來的單日最大漲幅,也是歷史上第三大漲幅。這一新高輕松超越了谷歌此前在2014年2月創下的615.03美元的峰值。 谷歌單日市值增長也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2012年4月25日,蘋果單日市值增加了460億美元。2000年4月17日,思科單日市值增加661億美元。現在,谷歌市值增長甚至超過標準普爾500強中400多家公司的總體價值,包括Caterpillar(市值500億美元)、福特(市值580億美元)以及Netflix(490億美元)。 摩根大通集團、美國市場研究公司BersteinResearch、野村綜合研究所(Nomura Research)、美國投行Jefferies以及投行Evercore等至少5家金融機構認為,谷歌股票將會繼續走高。谷歌盈利與銷量都大大超過華爾街預期,他們甚至將今後12個月谷歌股票的目標價格提高至800美元。屆時,谷歌市值將達到5470億美元。這意味著谷歌將成為世界上市值第二高的公司,僅次於蘋果(當前市值7400億美元)。 摩根大通集團分析師道格·安穆斯(Doug Anmuth)稱:“在過去很長時間里,谷歌都已經未曾出現過類似喜人局面。”許多銀行都已經將谷歌股票目標價格提升至700美元以上:德意誌銀行將谷歌股票目標價格從625美元提高至780美元,富國銀行從760美元提高至780美元,RBC Capital從640美元提高至750美元,Pacific Crest從675美元提高至745美元,Raymond James和Cantor Fitzgerald都從625美元提高至720美元。BMO Capital Markets是周五唯一將谷歌股票評級提升至“買入”的機構,但大多數分析師此前已經將谷歌股票評級提升至相當於“買入”級別。 依然有少數銀行認為谷歌股票的目標價格不會漲至700美元,包括投行摩根士丹利、高盛、UBS、巴克萊銀行等,他們分別將谷歌股票目標股價提高至620美元、660美元、670美元以及675美元。谷歌股價周四收盤價601.78美元,這些銀行預測的目標價格代表谷歌股價小幅上漲。40位分析師平均預測的谷歌股票目標價格為711.62美元。 從付費點擊率增長角度來看,最近這個季度谷歌實現了逆轉,其付費點擊率的年增長率超過18%,而非此前預測的14%。野村證券分析師安東尼·迪克來蒙蒂(Anthony DiClemente)說,谷歌這個季度的業績表現駁斥了有關谷歌的許多負面預測,包括其桌面搜索正在下降,開支增長正超過營收增長速度,YouTube增長停滯不前等。實際上,YouTube上視頻瀏覽時間的年增長率高達60%,並且正向移動領域擴張。 分析師們為谷歌新任首席財務官露絲·波拉特(Ruth Porat) 喝彩,她主張削減開支,增加資本回報率。據說這些主張幫助谷歌兌現承諾,即提高利潤和股東分紅等。 但是也有對谷歌發展前景不太樂觀預測,高盛分析師海瑟·貝利尼(Heather Bellini)強調谷歌的“中性”評級,指出其每點擊成本下降了11%,這比此前預計的下降幅度更大。 收入增加、開支縮減提升業績 刺激Google股價飆升的原因是最新一季度財報。今年4月~6月,Google的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11%至177.3億美元,利潤增長18%至39.3億美元。對Google這個規模的公司來說,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很了不起。 不過和以往不同的是,Google的利潤增長並不完全來自收入的提升,也仰賴於Google公司對開支的縮減。 “開支減少的部分是因為支出管理變得更有規矩了。此外法務開支相比去年也有所減少。”在財報發布後的電話會議上,5月剛上任的GoogleCFORuthPorat對分析師解釋說。 “規矩(Discipline)”是過去兩季度財報中頻頻出現的詞。當Google的CFO談到開支更有規矩的時候,意味著公司內的項目不再那麽自由了。最直觀的一個例子是,過去3個季度里,Google招聘人數逐季遞減。這是金融危機之後的第一次。 根據《華爾街日報》本月早些時候的一篇報道,現在Google內部團隊招人,必須提交計劃,說明額外增加的人手將如何幫助團隊實現商業目標,比如收入和用戶數量。 據媒體報道,今年第一季度,谷歌的新招聘員工為1819人,而員工總數為55419人。這是自2013年第四季度以來谷歌員工增長最少的一個季度。去年,谷歌平均每季度新招聘員工2435人。 多年來,Google內部團隊都享受著微軟、思科等傳統競爭對手難以企及的自由,每個Google團隊每年都默認自己可以招納新人。除去招人以外,員工出差、參加活動的審批也變得更為嚴格。 這些規矩放在其它公司都是非常常規的流程。通過縮減開支提高利潤率,每季度財報發布時打敗華爾街分析師的預期是大多數上市公司都會做的事。 但Google不是大多數公司。這家公司曾經宣稱自己不是一個常規的公司,也不會變成一個常規的公司,它的上市歷程被認為是極速崛起的科技業對華爾街的挑戰。只是過去4年里,它開始越來越常規了。 谷歌兩位聯合創始人一天賺80億美元 對於谷歌股東們來說,這絕對是個好消息,特別是谷歌兩位聯合創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與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他們當天每人財富大約增加了40億美元。 據彭博社統計,進入2015年以來,佩奇和布林的財富已經增加了20%,相當於每人賺了70億美元。《福布斯》雜誌估計,佩奇的個人凈資產約為357億美元,布林則為350億美元。 谷歌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持有公司1.3%的股份,由於周五股價暴漲,他在當天凈賺18億美元。《福布斯》雜誌估計,施密特的個人凈資產達到104億美元。 (每經網綜合自騰訊科技、好奇心日報、鳳凰科技)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6295.html
诺基亚正在为旗下的Here地图服务寻求新的买家。今年4月份,消息称,诺基亚Here地图报价为32亿美元。这一价格较2008年首次尝试出售的 价格便宜将近50亿美元。据称,诺基亚有意出售Here地图服务的消息公布之后,多家科技巨头与诺基亚进行接触洽谈,苹果、FaceBook、 Sirius XM、百度、亚马逊以及汽车厂商都有意收购这一服务。
太贵,Uber不玩了 德系三强还在讨价还价
据悉,Uber已经退出针对诺基亚地图服务业务Here的收购活动。此前,Uber曾向Here提出收购意向,报价达到了30亿美元。其实,对于 Here地图,包括中国科技巨头百度、腾讯在内的多家企业都表现出极大的收购兴趣。但随着德国汽车制造商联盟的加入,他们的兴趣便逐渐消褪,四维图新与腾 讯、EQT组成的财团此前已经宣布了不直接参与竞购的决定。
目前,Here的主要谈判对象变成由宝马、奥迪和奔驰等多家德国汽车厂商组成的联盟。不过,Here和这些汽车厂商因为收购价等问题还没有谈拢。诺 基亚方面对于Here的开价为40亿美元,但德国汽车制造商认为应该低于这个价格。分析师估计,Here 地图业务的价值约为20亿至40亿欧元(约合22亿至44亿美元)。
相比其他科技厂商,汽车厂商似乎更加需要优秀的地图服务,因为地图服务可以帮助它们实现产品的差异化。更何况,诺基亚 Here Maps 是一款不逊于谷歌地图的产品。再加上,互联网汽车时代已经到来,一款优秀的地图服务就更加有必要。
暂且不提亚马逊、联邦快递和微软多年以来对诺基亚HERE地图服务的依赖,仅仅就Uber这样的公司而言,如果拥有或掌握了地图技术这项资产,将非常有利于它们持续发展的战略利益。它们的服务将不必再依赖那些有可能成为竞争对手的合作伙伴巨头。
尽管Uber退出了HERE地图的竞购,但是并不意味着它停止了对地图技术的渴求。今年三月,Uber宣布收购了一家有近十年历史的地图软件公司 deCarta,以此增强自身的地图技术。而在上个月,Uber又宣布完成对微软旗下必应地图影像数据采集部门资产的收购,其中包括约100名地图工程 师。
对诺基亚来说,地图业务似乎不是个好生意
生活中,地图导航变得不可或缺,但它本身或许并不是一个好的生意,因为它卖不出好价钱。今年早些时候,Uber 给出的竞价是30亿美元。30亿美元看着不少。但2007年诺基亚买下Here地图的前身Navteq时,这家汽车自动导航地图公司花了77美元,这还没 算后续投入。
作为全球第一家提供六大洲数字地图的公司,Here号称收录了世界上近200个国家的地图数据,在97个国家提供语音导航、在41个国家提供实时交 通信息,并且每天还可以利用8万多个数据源对地图进行270万次更新。尤其在汽车导航市场,Here几乎处于垄断地位。在全球车载地图市场,它已经占据了 超过80%的市场份额,服务于大量的汽车导航设备厂商。Here可能是目前市场上最优质的地图资产。
那么诺基亚为什么还要卖掉Here?其实原因倒也简单。当初,诺基亚还是手机硬件巨头时,每季度卖出上千万部搭载地图功能的手机。地图是吸引用户购 买手机的工具。到了2013年,手机业务卖给微软,诺基亚不再生产手机。而维持一个全球性的地图,需要每年10到20亿美元的开支。
另外,两个全球性巨头Google和苹果分别有自己的商业模式补贴地图。2014年Google官方数据显示,Google Maps下载超过10亿,去年一年广告收入超过590亿美元。而苹果凭借着iPhone的热卖,今年头三个月里收入580亿美元,盈利到达136亿美元。 而诺基亚地图现在只有3000万用户,每位用户的成本高达每年66美元。2008年到2012年的四年时间里,诺基亚地图赔了超过28亿美元,加上今年4 月160多亿美元收购阿尔卡特-朗讯花掉的现金储备,诺基亚已经没钱可以烧在地图上了。
而Uber退出诺基亚地图Here竞购战后,抢着买Here的就剩下3家汽车公司了,当买家越来越少时,Here还能卖出好价钱么?
(综cnbeta网站、好奇心日报、3sNews、雷锋网等)
在矽谷眾多科技企業中,蘋果和谷歌是一對糾纏不清的冤家。雖然谷歌並不直接生產手機,但卻握有與蘋果ios分庭抗禮的安卓系統;蘋果雖然不做搜索引擎,但作為手機語音助手的智能機器人siri顯然有著非凡的潛質。
此前有包括大衛.考塞拉等不少專家分析過蘋果siri“仍不足以威脅谷歌”的原因,而在表面觀點之外,筆者從中看到的卻是siri未來潛力更勝一籌的可能性。所以今天我們今天重點探討未來。
從理論上看,谷歌並不具備長期壓制蘋果的基礎,但蘋果握有戰勝谷歌的砝碼,如果能夠讓語音搜索體驗拉平甚至超越谷歌,憑借其在移動互聯網硬件入口上的優勢,對谷歌帶來的將是釜底抽薪般的影響;但從實際的效果來看,蘋果siri的表現還並不足以替代谷歌,即便是作為與安卓系統競爭中的最大差異化亮點之一,siri也仍然難以成為左右消費者選擇的原因。
要讓理論變成現實,找到siri目前發展瓶頸的原因是第一步。筆者認為,根源並不處在蘋果的技術開發能力、以及產品的完美程度上,因為就目前來看,siri在全球範圍內的技術實力非常明顯,即便在中國市場上,能夠識別粵語的siri也與本土公司百度的中文語音識別能力不相伯仲。
問題的關鍵在於蘋果siri的開放性上,當然這一點已經被大家批評了多年,但從庫克時代後蘋果的種種更考慮商業化的戰略來看,封閉的ios已經不像往日那樣銅墻鐵壁,最近siri將百度百科引入,就彰顯了膽識和胸懷。但在筆者看來,其實siri的開放步伐可以再邁的大一點,順水推舟將會有更多的奇跡發生。
從世界範圍內看,在地區市場上戰勝谷歌的寥寥無幾,而百度是其中之一。實際上在siri引入百度百科內容的同時,也將百度設為默認搜索引擎,此舉讓siri迅速提升了搜索競爭力,但略顯遺憾的是siri僅引入了信息類搜索,對背後所鏈接的服務生態卻予以回避。但在筆者看來,siri不應小富即安,而應從戰略上集結優勢兵力對谷歌及安卓系統的市場份額形成沖擊。
Siri被用戶調用少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源於其只能呈現信息,缺乏連接O2O服務的能力,生活服務生態體系的建設上存有大片空白。如果能夠接入百度語音API,利用好百度語音識別技術提升中文識別能力,同時將百度O2O與siri完成對接,能夠有效提升中文用戶對siri的主動使用率,也能夠提升ios系統在大中華地區針對安卓的競爭力。
以搜索引擎出身的公司與蘋果siri之間存在互補性,谷歌在技術層面上超越蘋果siri的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搜索技術,二是龐大的用戶數據庫;而蘋果siri在理解用戶以及與智能手機的結合上的“人機交互”能力則是谷歌無法企及的。不過谷歌超越蘋果siri的地方,恰好是百度可以對其進行補足的,而siri擁有的優勢也正是百度所需要的。如今百度國際化的腳步也在加快,siri的中國本土化工作也在努力豐滿,如果二者有更深入的合作,對於谷歌來說將遇到真正的競爭壓力。
本來,若是蘋果siri與谷歌都依靠自身之力與對方抗衡,這場戰役或許曠日持久,若是有心競爭,對於蘋果在資產布局上的消耗、以及給谷歌帶來的技術開發風險都會十分巨大。但因為百度的存在,我們或許可以看到蘋果siri走捷徑的可能性。像百度百科那樣的合作模式,帶來的不僅是行業格局的變化,對於用戶生活便捷程度的提升將更是革命性的。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我是一頭小毛驢,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得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華為要向世界講一個阿甘的故事:敲開美國大門只是時間問題。
昨日有消息傳出,華為將為谷歌代工一款5.7英寸的Nexus手機,並在幾天後的谷歌大會上發布,而在此前華為已和谷歌在智能手表等多個領域展開合作,而這在外界看來是在為“攻克”美國市場做準備。
雖然華為官方並未作出回應,但一位手機行業相關機構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相關供應鏈廠商已經接獲上述合作訂單。
作為全球最大的手機市場之一,美國已經成為華為在全球版圖上最後一個未占領的堡壘。記者了解到,華為目前在美國市場的銷售額約占公司年度總營收的4%。市場咨詢機構Current Analysis的分析師表示,美國消費者不太了解華為品牌,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的消息。“美國消費者甚至不知道如何讀出華為的發音。”
“去年我們在美國市場表現不好,市場上做了一些調整。”華為消費者BG(業務集團)負責人余承東今年年初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表示,包括華為和榮耀系列產品在今年的美國市場上會實現新品的同步上市,而在華為全球戰略中,“攻下”美國已被提上日程。
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昨日則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和谷歌的合作,對華為品牌的提升比對份額來得更為重要。
與谷歌“交好”
在被“劇透”的谷歌新品發布中,兩款Nexus設備備受矚目,其中一款低端機為5.2英寸的Nexus 5X,由LG代工,另一款高端機為5.7英寸的Nexus 6P,由華為代工。
Nexus是谷歌自身的消費電子品牌,這是谷歌以原生Android操作系統推出的系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數碼產品。據了解,Nexus系列產品從2010年開始推出,在此之前,谷歌曾選擇能夠生產高質量產品的HTC和三星合作,請兩者為其代工;後來為了加強性價比,谷歌還曾找到LG和華碩;其最近的一代產品Nexus 6則是由摩托羅拉代工。
“雙方的合作在今年年初就已經開始,為谷歌手機業務做代工並不意外。”一接近華為的知情人士對記者表示,在今年年初的美國消費電子展上,谷歌高層曾經和華為接觸,經過反複溝通雙方達成了全方位戰略合作,將在今年年底上市的華為智能手表也已全面支持安卓系統。
上述人士表示,此次代工業務也有眾多競爭對手參與,包括摩托羅拉、索尼以及LG。
從已經曝光的參數來看,Nexus 6P將裝載Android 6.0 Marshmallow(Android 6.0棉花糖系統),采用高通驍龍810處理器,版本為可支持全球所有LTE頻段的全網通版。更為重要的是,在外界看來,華為將借助此次與谷歌在手機上的深度合作,再次“曲線”進入美國市場。
“美國消費者對於華為品牌認知度不高,此次和谷歌的合作,將有機會提高華為在當地的品牌形象。”王艷輝對記者如是說。谷歌的上一代產品Nexus 6不僅在Google Play上銷售,同時還登陸了各大零售店以及AT&T、Sprint和Verizon等美國運營商,此外還在全球28個市場開賣,包括歐洲市場、北美市場、亞太市場以及印度市場。
北京博思咨詢董事總經理龔斌則表示,美國市場一直是華為最想進但最難攻破的最後的海外重要市場,和谷歌的合作對全球消費者也有心理暗示:華為正在替代三星成為Android的領袖和旗幟。他認為,華為正在取代三星,在技術創新上獲得領先。
華為的“美國難題”
美國市場對於華為來說一直是一塊“摸不著”的蛋糕。
來自數據研究公司com Score的調研結果顯示,蘋果和三星依然是美國市場的霸主,加起來占據了接近70%的市場份額。而對於華為來說,盡管2014年華為終端業務突破百億大關,但華為的諸多旗艦機型卻在美國市場不能上市。一個例子是,去年華為對外發布的Mate7雖然在市場上很有吸引力,但在美國市場並不見其身影。
“去年我們在美國市場的份額不及2013年,一是重心都放在了歐洲、亞非拉等市場,美國市場受很多因素困擾開展並不理想。但從2014年第三季度開始,我們有目標地開始突破美國市場。”華為消費者BG首席戰略官邵洋此前對本報記者表示,華為在美國市場遇到的困難在於,一方面長期的OEM角色轉變緩慢,另一方面華為身份等因素遭遇各種問題。
記者了解到,與全球其他區域不同,美國市場的智能手機銷售大約95%都是通過運營商渠道賣出去的。不過,美國各大運營商通常只有在需要廉價、無品牌手機時才會與華為合作,這主要是因為這些運營商已經從三星、蘋果、LG等制造商以及低端廠商那里獲得了充足的手機。
同時,對中國品牌的固有思維限制了華為手機在運營商市場中的施展空間。
“在美國市場我們仍然會和運營商保持良好的關系,從OEM轉型,並且加強電商的渠道布局。”余承東對記者如是表示。而在邵洋看來,華為在美國的發展也不能完全只依靠運營商。
在去年6月份,華為在美國推出電子商務網站gethuawei.com,同時榮耀開始進入美國市場。王艷輝表示,華為今年在美國市場的布局正在加快,榮耀在電商上的進擊與谷歌的密切合作正在印證此前的目標。
“從歷史上看,谷歌一直選擇每一個階段創新能力最強的設計廠商作為Nexus的合作夥伴,華為的硬件實力已經獲得認可。同時通過和谷歌在軟件上的磨合,也能加強華為的軟件能力。”王艷輝對記者表示,華為手機業務部門今年年初剛剛更換了團隊,如果和谷歌合作順利,打開美國市場只是時間問題。
日前,在谷歌新品發布會上,傳聞中的谷歌新一代Nexus手機終於亮相,而由於其中的Nexus 6P手機首次交由中國本土廠商華為代工而頗為引人註目。實際上,在Nexus 6P發布之前,國內媒體和評論就已經根據傳聞對於華為代工Mexus給予了諸多利好的評價,畢竟Nexus曾經是業內共知的谷歌Android旗艦機的標桿,能夠為其代工,至少證明了代工廠商本身的實力。事實真的如此嗎?
熟悉Nexus歷史的業內知道,在 Android 進入智能手機市場的初期,廠家眾多、機型參差不齊,谷歌推出具有標桿性質的Nexus 系列手機,為用戶和廠商呈現和指明 Android 的發展方向。但隨著 Android 市場逐步走向成熟,尤其是手機廠商自身Android 旗艦機水平的提升,Nexus 系列手機的標桿作用和影響力實際上是在不斷走弱,而到了今天,其本身標桿和存在的價值已經大幅縮水,甚至有分析認為,Nexus的標桿作用已逝。
其次從市場定位看,最初Nexus是定位在高端Android機。這從其前三代Nexus機型的定價,尤其是第二代由三星代工的Nexus S當時的定價高達650歐元可以一斑。但不幸的是,Nexus S僅發布一個月之後,其價格便大幅跳水。到了第三代Galaxy Nexus時,也未能支撐其高端市場定位應有的價格,最終依靠降低後的350美元左右的價格才得以銷售。此後,由LG代工的Nexus4和Nexus5汲取了之前Nexus高價導致銷售不暢的教訓,將初始價格鎖定在了300—350美元左右,盡管市場表現不俗,但整體出貨量與主流Android陣營廠商相比仍是小巫見大巫,這也是為何相關統計機構始終沒有把Nexus系列出貨量獨立計算的主要原因。而到了去年由摩托羅拉代工的Nexus6時,谷歌再次希望借助價格拉升Nexus的高端定位,但定價600美元的Nexus6慘淡的銷量,非但沒有實現谷歌Nexus重返高端的夢想,反而導致與此相關谷歌業績的下滑,最後仍是以大幅降價處理的方式了之。
最後是從為Nexus代工的企業看,盡管當時均是Android陣營的主力且市場表現不俗,但在代工Nexus之後,均開始走向下滑。最典型的就是HTC和三星。目前HTC在智能手機市場的占有率已經跌至被邊緣化的境地,市值跌破其現金儲備,被並購傳聞不斷;三星則是市場份額、營收、利潤和市值一路下滑,尤其是高端市場,已經無力與蘋果iPhone競爭。至於LG,也是在極其微利的狀況下生存,據最新統計,LG每部智能手機的利潤僅為1.2—1.6美分。可以說曾經為Nexus代工的企業現在的市場表現均讓人大跌眼鏡。
由上述不難看出,谷歌Nexus在自身發展過程中,無論對於其自身,還是代工廠商而言更像是個符咒。那麽此番由華為代工,谷歌和華為可以讓自己走出這個符咒嗎?
眾所周知,華為近年來在智能手機市場發展的勢頭迅猛,2014 年比 2013 年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增長將近一倍,達到 7500 萬臺,排在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第三位,今年其銷量有望達到1億臺,保持住全球智能手機三甲之列的位置應無懸念。此外,華為依靠Mate 7 和 P 系列在國內中高端手機市場的也使得華為在國內中高端手機市場有著不錯的口碑,其中高端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占比正在逐步上漲。另外根據 IPSOS 數據顯示,2014 年,華為全球品牌知名度提升至65%,中國區從 68% 增長至 90%。華為品牌凈推薦值,從 2013 年的負 24% 增長至2014年的正 43%,今年更是大幅提升。可以說,在目前Android陣營中,華為是打破Nexus符咒的惟一選擇和希望。
另外,從Android陣營的市場表現看,由於之前蘋果iPhone6和iPhone6 Plus熱銷,Android用戶紛紛投向蘋果陣營。據投資銀行Cowen & Company的調查顯示,此前在購買新款iPhone的用戶中,16%此前擁有Android設備;在中國,這一比率更是高達29%。更為致命的是,除蘋果之外,Android陣營廠商要麽處在虧損;要麽處在微利;要麽處在盈利大幅下滑的狀態,所以從谷歌的角度,也亟待通過Nexus真正的成功來重新為業內樹立Android標桿的形象和信心,這也是為何在之前傳聞谷歌可能放棄Nexus之後,最終確定依舊保留和更新Nexus的主要原因。由此看,此次華為代工Nexus不僅是簡單的一款手機,而是未來Android陣營能否有效在市場中競爭和良性發展的重任。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谷歌Nexus手機的標桿作用已今非昔比,也正是基於此,能否重塑標桿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尤其鑒於之前Nexus存在的符咒,華為雖是具備打破這一符咒條件的惟一廠商,但仍存有不小的挑戰。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孫永傑(微信公眾號hiphone2020),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傳統車廠過去都把谷歌自駕車當笑話,認為還不成氣候;沒想到,這次谷歌玩真的,廷攬車界老將柯拉契,誓將自駕車商品化,還準備大搶供應鏈夥伴及人才庫,顛覆汽車產業。 譯者·連育德 身為搜尋引擎龍頭的谷歌,去年正武公布自動駕駛車原型之前,曾向數家汽車大廠說明研發概念。有一家以上車廠表示合作意願,卻發現谷歌雖然握有可能撼動產業的技術,卻完全沒有商品化計畫,大感不可思議。 這一年來,各家車廠對谷歌自駕車不無顧慮,但多少存有看笑話的心態,覺得它不成氣候。怎知谷歌九月十四日投下震撼彈,公布延攬車界老將柯拉契(John Krafcik)加入團隊,讓各車廠恐怕再也笑不出來了——柯拉契原為購車網站TrueCar總裁,更曾是現代汽車美國事業部執行長。日前正好適逢法蘭克 福車展,各車廠紛紛推出功能炫目卻略嫌保守的新車,谷歌這步人事棋無疑在表態:矽谷在汽車產業扮演愈來愈吃重的角色。 汽車產業的每個環節,柯拉契幾乎都有豐富經驗。就讀麻省理工學院時,他專研「精實生產」之道;在通用(GM)與豐田合資的新聯合汽車製造廠(Nummi) 擔任生產工程師;擔任福特汽車的產品規畫師;帶領現代汽車美國事業部擺脫低檔品牌形象,躍升主流車款;在TrueCar則專注汽車零售領域。 谷歌汽車(Google Auto) 團隊除了他之外,還有前波音與福特執行長穆拉利(Alan Mulally)擔任董事,前通用研發部主管伯恩斯(Lawrence Burns) 擔任顧問,三人組成黃金陣容,準備挑戰歷史長達百年的汽車產業。 告知目的地自駕車就送達 說要做到無人駕駛,谷歌完全不戲言,向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California Public Utilities Commission)表示,自駕車只有「前進」、「減速慢停」、「煞車」三個按鈕。谷歌X(GoogleX) 研發實驗室政策主管杭特 (Sarah Hunter)指出,「我們希望坐上車對麥克風說要到某超市,車子就全程送達。」 因為少了人為駕駛的因 素,谷歌得以重新定義汽車的樣貌,產品可望比傳統汽車更輕盈、更省油、更安全。自駕車的價值還不止於此,過去幾十年來,交通死亡人數逐步下滑,近年卻不減反增,原因與駕駛人分心恐怕脫不了關係。 在此背景下,谷歌希望自駕車每年能避免三萬多起死亡車禍,社會使命的氣度令汽車產業汗顏。 隨著自駕車威脅愈來愈具體,傳統車廠開始嚴陣以待。 九月十一日,十家汽車大廠首度聯合,向美國國道交通安全局(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與高速公路安全保險協會(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承諾,新車將全數安裝自動煞車系統,用意無非是要透過這個救命裝置,刺激未來幾年「人駕車」的買氣,以免輸給強打安全牌的谷 歌。 傳統車廠推半駕駛應戰 儘管實際細節尚不明朗,但從車廠集體出動來看,大家決心捍衛汽車產業的未來,以逐步改善的方武,槓上立志把汽車砍掉重練的谷歌。但問題是,這樣的策略顯得 保守,難有谷歌顛覆產業後帶來的優勢。比方說,消費者雖然贊成自動煞車系統成為新車標配,但根據初期保險數據顯示,車禍相關索賠數量僅降低一五%。 柯拉契加盟谷歌後,汽車產業再也無法小看谷歌汽車。 先前才組織重整、成立母公司Alphabet的谷歌,雖然稱自駕車的規模還不足以獨立為子公司,但目前正考慮將以非公開方武銷售最終產品,並組成租賃車 隊,納入「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的一環——共享經濟對傳統車廠的威脅,可能比先前預估的更直接。如果谷歌自駕車日後真的投入製造銷售,很可能跟汽車零組件大廠合作,借重 其在價值鏈裡愈來愈大的影響力。更嚇人的是,從最新的商標紀錄來看,谷歌在推動自駕車時,也在研發能夠操控人駕車的車載電腦系統。 在無法使用谷歌技術之下,加上供應鏈與人才庫的優勢流失,汽車大廠只好火速推出半自動駕駛車因應,如果消費者不買單,車廠恐怕只能祈禱民眾還是喜歡自己動手來。谷歌汽車有柯拉契、穆拉利、伯恩斯掌舵,大催自駕車油門,對汽車業的威脅再迫切不過。 汽車大廠集體出擊,承諾新車將全數安裝自動煞車系統,以對抗大打「安全牌」的谷歌,搶救「人駕車」的買氣。 彭博觀點精選 全球發行量第一的財經專業媒體美商Bloomberg公司,獨家授權本刊精選摘譯專欄內容。透過《彭博》的獨特視野,帶您看透天下大事,掌握全球趨勢之先。 艾德華·奈德梅爾(Edward Niedermeyer)為汽車產業顧問,亦是產業新聞分析網站「每日看板」(Daily Kanban)的共同創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