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万亿人民币地方债务置换是否影响央行进一步降息?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8700


作者:陈琳

老 虎财经讯 中国现如今正处于一个艰难的境地,一方面巨额债务迫使其努力降低杠杆,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又使其通过货币宽松政策来增加市场流动资金,以此刺激经济。很 明显,中国在增加现金流的同时也在不断降低杠杆。这也说明中国政府正面临着两项无奈的选择:如果通过人民币贬值来稳定经济增长,就会加剧资本外流的风险; 但是如果想阻止资金进一步外流,就应该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并防止经济继续恶化。

中国可能走向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时代

鉴于央行今年所采取的降准降息措施在刺激经济方面并未有明显成效,金融网站Zerohedge的分析师预计,中国最终可能会迈向零利率,甚至是负利率时代,并将可能走向债务货币化,其实这些都是有背常规的。

很 显然,长期再融资操作在中国已经成为事实,金融界对中国再融资计划的是非曲直也进行着激烈的辩论。根据一项统计,中国地方政府显然已经背上了高额负债,其 总债务负担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5%。其中很大一部分债务属于通过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平台筹集而积累的表外贷款,所以再融资操作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 帮助中国地方政府减少巨量的偿债成本。

此外,Zerohedge还进一步预测,中国央行将最终将完全依赖再融资操作的方式来完成QE政策。

再 融资这一方法就是将现有的高息地方债务转换成低息长期市政债券。作为债务置换的一部分,今年首批债务供应规模为1万亿元,他们已经被分解到了地方,其后为 了填补预算赤字又新增了6000亿元的指标。虽然这是去年发行规模的四倍,债务增加量还是可以承受的,因为该计划的出发点是好的。更确切的说,巨量的供应 额将作为债务置换的一部分,帮助当地政府债务减轻偿债成本,从而去杠杆化。

纸上谈兵或许不错,但是当那些省级的早期尝鲜试水者来说,他们发现银行业对新发行债券的需求却是不温不火,于是就给央行留下了两种选择:1)全面购买长期债券;2)为商业银行提供低利率、长期限的银行贷款以刺激信贷需求。

有国外分析师认为中国离完全的货币化宽松政策也只是一步之遥。

对此现象,摩根斯坦利作过以下一段评析:

地 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s)真正进入大众视野是在2011年到2012年之间,在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之下,中国政府当时为了快速推动经济的发展, 向市场投入了20万亿美元的债务项目。虽然中央政府鼓励地方政府借钱做项目,但是由于《中国预算法》的限制,地方政府是不能直接从金融市场贷款的。因此, 为了融资完成基础设施项目,地方政府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了大量的表外融资,于是我们见证了LGFVs的快速发展。今年五月中旬公布的LGFV债务置 换项目中,财政部公布了1万亿人民币的债务置换额度。随后六月份又继续增加了1万亿元的债务置换额度,总额达到2万亿元。而且中国银行业被要求向地方政府 发行一定额度的贷款,其规模至少要达到债务置换的额度。地方政府债务期限为1到10年,利率为国债利率率的1-1.3倍。

根据下图显示,截至目前,在两万亿的债务置换额度中,成功置换比例达到19%。




当然,中国政府目前所作出的一系列努力无非就是为了暂缓当前债台高筑的问题。这项债务置换计划不仅仅是为了救助中国地方政府,而且也是对银行业的解救。鉴于目前地方政府的高债务负担,有相关分析师认为目前还无法预计会有多少地方政府能够最终成功偿还其债务。

宽松政策难逃老路子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一篇分析报道,中国政府正在通过债务置换的方式来缓解地方政府的高偿债压力,尽管政府一方面主张市场力量发挥主要作用,但是实际上依然偏向于依赖那些老方法来保持其金融体系的稳定。

很多观察者就认为此前央行1%的降准措施就代表了一个信号——政府的优先考虑就是支撑GDP的增长。而且当地政府获得债券再融资,代表了政府的隐性支持。

为 了避免债务危机的发生,2015年,中国允许各省发行的债务规模至少达到了2.6万亿人民币(4190亿美元),这是20多年来地方政府首次发行债券。为 给高风险的土地和房地产交易提供资金,地方政府已经积累了18万亿元的银行贷款和债务——这相当于中国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由于房地产经济的低迷,放贷资 金最多的国有银行承担着最大的风险。

地方政府债券旨在允许地方政府对短期银行贷款进行再融资,这些银行贷款的利息高达7%。作为解决债务问题的一种方式,这项措施在诸多经济学家和投资者当中倍受到追捧。

然而,这又与九十年代政府对国有银行实施救助十分类似。回到当时,政府向银行注入了数十亿美元的新鲜资金,同时将坏账从银行系统剥离。而最终只有五分之一左右被成功追回。

今年五月份,中国政府要求国有银行购买地方政府所发行的债券,实际上是将之前利息较高的贷款置换成债券。并有效转换成高利率贷款。有分析师表示,如往常一样,该措施更像是国家资源的转移。

评级公司惠誉(Fitch Ratings)的资深分析师Terry Gao认为;“银行仍将是地方政府债务的最大买家,这意味着风险仍然保留在金融体系之内。这跟中国九十年代末所使用的会计处理方式大同小异。”

地方政府可直接与银行协商将到期贷款置换成债券。由于债券收益率要低于贷款利息,银行的利润将面临挤压。为了提高银行参与的积极性,政府允许银行业利用地方债务作为抵押向央行申请低利率贷款。

摩根大通的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表示:“债务置换对银行业来说是一项很有效的债务重组。”

以下图表是地方政府的债务情况,各地区的收入增长情况,以及该债务置换项目对加权平均期限(Weighted Average Maturity)以及融资成本的影响。










债 务置换项目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政府的救助项目,这有助于银行业减少信用风险,改善资本状况,但另一方面,一旦当2万亿的债务成功置换,这也意味着银行将失 去一部分利息收入,这相当于其产业收入的2%。此外,银行业向央行贷款再向个人及企业放贷的操作是否会增加整体的信贷风险还不得而知。同时,新增的债务置 换额度将服务于保持利率的低水平。然而,在现实中,中国各种纷繁复杂的宽松政策有时却互相抵触。

五花八门的宽松政策时而互相抵消影响

最近,路透社认为中国市政债券发行的激增实际上推高了利率,从而消弱了降低偿债成本的效果。据悉,地方政府在寻求途径对那些高成本负债进行再融资的过程中,单单上个月的负债总额就超过了6000亿美元。

有很多交易者认为当更多债务发行之后,政府债券收益率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将有所上涨,因此央行在提振乏力的经济增长同时,又面临着巨量的地方债券发行。

根 据最近债券市场的走势来看,今年债市从5月中旬开始下跌,尤其在5月25日,5年期国债利率的交易创造了历史最差纪录。而且这次下跌的背景特别诡异,因为 从5月初到现在的1年期国债利率下降了接近1%,用债券的术语叫做收益率曲线变陡。根据海通证券的分析师姜超的说法,这表示市场预期未来的利率会更高,也 就是目前的低利率不可持续。债券市场已经用实际行动为宽松货币投了不信任票。

一家大型银行的资深交易人士也表示“政府债券期货的突然下跌实际上与整体的货币政策趋势相违背。”

这 也印证了Zerohedge一个月前所作出的一个分析:中国央行最终将为地方政府的巨额债务承担责任,由于地方债的利率接近国债利率,对国债几乎是完全替 代,这意味着,实质上,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供应量将在下个月增加2万亿元。如果所有地方债务最终得到再融资,其结果将相当于额外供给20万亿人民币的财政 预算。

除此之外,中国当局目前所实行的宽松政策看似五花八门,但是还是无法走出那些老路。比如,今年接连实施的降准降息却消弱了资产证券 化产品发行的市场效果。尽管央行自今年11月份已经三次降低了基准贷款利率,其地方债务利率实质上还是上涨。看来也只有等待时间来证明政府的这一系列举措 能否让经济逐渐企稳回升。(老虎财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825

大巴車也不放過,滴滴是否已強大到無法超越?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702/150129.html

黑馬說:滴滴的智能大巴業務“直達班車”,目前正通過微信平臺內測,預計很快上線。這意味著滴滴的全平臺戰略已經成型。借助多種出行產品所帶來的用戶、流量、品牌、數據優勢和協同效應,滴滴是否已令競爭者們難以超越?
 
文 | i黑馬  楊博丞
編輯 | 王冀

 
\近期,滴滴快的(以下簡稱“滴滴”)在專車市場可謂是拼得火熱。6月29日,滴滴董事長兼CEO程維在給投資者的信函中稱,滴滴的融資額可能高於之前定下的15億美元的目標。而 據知情人士透露,滴滴計劃融資20億美元,該交易對公司的估值為150億美元。
 
程維表示,滴滴每天的專車需求量達到了300萬單,較5月份的100萬增長了兩倍,公司在專車叫車市場的份額達到了80%。過去滴滴優勢是出租車叫車服務,在這塊市場占據著主導地位。上述數據表明,滴滴近期擴展專車服務的努力取得了成效。
 
而滴滴目前的業務範圍涵蓋了出租車、專車、拼車、代駕市場。與此同時,滴滴另一項備受關註的業務 “滴滴巴士”目前在北京部分地區低調試運營,名字叫“直達班車”,該業務將主打“拼班車”服務。
 
“直達班車”正是滴滴的智能大巴業務,目前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內測,待成熟後再“移駕”滴滴打車App。目前,該服務已經開通了10條路線,分別是從通州、回龍觀等地到中關村、上地和亦莊。預計7月底將在北京地區開通上百條路線,全面覆蓋主要生活區和工作區。
 
“直達班車”在價格上很有吸引力,首次購買2張票只需1元錢;從梨園到中關村,僅需10元錢。不過,“直達班車”每天早晚只有定點的一趟班車,也就是說,如果錯過了這個時間,那麽就無法乘坐了。
 
據滴滴方面表示,定制巴士只是滴滴在公共交通領域布局的第一步。未來,滴滴希望通過平臺流量、品牌影響力和數據處理能力,整合各類客車、巴士資源,推出面向公眾的定制公交、智能班車和校車等業務。
 
根據滴滴的規劃,該公司未來三年的目標是成為全球最大一站式出行平臺,每天為3000萬乘客提供服務,服務1000萬司機,在任何地方3分鐘就有車來接,而大巴業務將是滴滴快的全平臺中的重要一環。程維也曾公開透露,滴滴今年將重點打造六大業務線,包括出租車、專車、快車、順風車、代駕以及公交。
 
有業內人士表示,上線大巴業務後,滴滴全平臺的優勢將越來越明顯,多種出行產品所帶來的用戶、流量、品牌、數據優勢和協同效應,將構成競爭者們難以企及的壁壘。
 
其實,“直達班車”業務首先還應當解決的是車從何來的問題。和私家車的拼車不同,客車的資源目前大多掌握在租賃公司手中。滴滴巴士應當運用了Uber模式,即資源共享和整合模式,客車選擇資源整合的方式,把推薦的路線發送給有出行任務的客車,當和其出行線路吻合時,就利用客車的剩余運力,為有出行需求的上班族提供服務。線路也應當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在哪條線路上行駛更容易保證上座率,更容易避免擁堵,不會和公交車產生過多的沖突,都需要兼顧。
 
此外,滴滴在前不久剛剛融資15億,宣布即將推出滴滴巴士之後,還於日期公布即將在出租車端上線多人拼車功能,未來用戶在使用滴滴打車App呼叫出租車時,可選擇“是否願意拼車出行”,拼車最多可省30%車費。這會大大提高目前出租車的出乘比例,也能在大大提高司機的收入的同時為乘客帶來優惠。
 
為了爭奪全國最大出行平臺的地位,滴滴真的要和其他幾家拼車和專車巨頭血拼了。滴滴極有可能利用此次融資來收購,或者與一些租賃公司合作以獲得客車資源,這樣可以節省極大的成本為司機或乘客進行補貼,而另一方面則繼續用於拓展新的業務線,提升平臺的規模和體驗。
 
不過,競爭對手不會坐以待斃,特別是在中國擁有眾多擁躉的Uber,中國的出行市場對其也具有重要意義。看來,出行大戰仍將延續並升級,更精彩的好戲還在後面。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楊博丞,編輯王冀,文章為原創,
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做出增持的決定,主要是希望穩定股價,給股東們更多信心。”上海鋼聯(300226)董事長朱軍紅7月5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幾天前,他與上海鋼聯的總經理高波,宣布自7月3日起的六個月內,擇機增持公司的股份,合計增持市值不超過人民幣5000萬元。

在過去的一個多月中,上海鋼聯的股價從最高點的134元,一路下跌到7月3日收盤時的59.05元,而在更早的近兩年時間里,公司的股價漲幅則超過15倍。

在這一輪股災中遭遇股價腰斬的並非只有上海鋼聯,另一家具有鋼鐵電商概念的歐浦鋼網(002711.SZ)同樣難逃“劫難”,股價從6月5日最高點的125元,一路下跌到7月3日收盤時的54.21元。

多位行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各類鋼鐵電商平臺仍處於“燒錢”階段,但未來如何盈利則充滿了想象空間。而在相關上市公司股價遭遇“過山車”之後,鋼鐵電商是否還受資本的傾心?

股價過山車背後

對上海鋼聯來說,2013年啟動的鋼銀平臺,是促使公司股價飆漲的直接推動力。當時,傳統以為大宗商品行業提供資訊、數據與電子商務服務為主的上海鋼聯,宣布推出的鋼銀平臺,搭建交易、支付、倉儲、加工、物流及金融服務等覆蓋整個鋼鐵工業的“閉環生態鏈”。

之後,上海鋼聯的股價便隨著鋼銀平臺交易量的增長而攀升,而隨著成交規模的增長,相應的投資和成本也在加大,進而帶來公司整體業績的下滑。

上海鋼聯公布的數據顯示,公司在2013年和2014年的凈利潤分別為2159.08萬元和1877.57萬元,而旗下鋼鐵電商平臺同期的凈利潤則分別為644.83萬元和虧損17.93萬元。

“對於鋼鐵電商平臺來說,由於處於投入期,目前的估值無法根據業績,而主要看其交易量和增長潛力,”一位投資公司的人士告訴記者,不僅是上海鋼聯,在二級市場上,歐浦鋼網的股價也同樣因此而受益,寶鋼股份在宣布投入巨資加大鋼鐵電商平臺的投資後,股價也一度漲停。

值得註意的是,在這一輪大跌潮中,歐浦鋼網的股價也同樣遭遇腰斬。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及副總經理等也作出表態,計劃自7月3日起的未來六個月內增持公司股份。

朱軍紅也對記者指出,對於鋼銀平臺未來的盈利,他個人還是還有信心。今年上半年,朱軍紅曾減持上海鋼聯的股份,不過,減持的資金全部投入到了對鋼銀平臺的增資。

資本仍傾心?

事實上,擬加大鋼鐵電商平臺投入的並非少數。據記者了解,已經停牌多時的華菱鋼鐵(000932.SZ),正在籌劃的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主要也是為了做大鋼鐵電商業務板塊,以進一步完善供應鏈金融平臺和大數據與定制服務平臺,集合在線交易、支付結算、倉儲物流、金融服務的生態鏈體系,打造新的商業模式。

目前,華菱鋼鐵旗下的電商業務載體主要是荷鋼網,今年前四月,電商公司的銷售收入3.11億元,O2O鋼材交易總量近13萬噸。

而更多的鋼鐵電商平臺也在希望借助資本市場加速拓展。比如2013年成立的鋼雲電子商務(上海)有限公司(下稱“鋼雲電商”)就與招商證券簽約,籌劃在新三板上市。在此之前,鋼雲電商已經在上海股交中心上市。

鋼雲電商總經理朱誌生對記者透露,目前仍有不少風投及鋼廠、鋼貿商有意投資鋼鐵電商平臺,公司也計劃在10月進行股改,明年二季度登陸新三板。“雖然目前全行業的鋼鐵電商企業已超過200 余家,但預計未來鋼鐵電商市場容量可達9971-10116億元,整個大宗商品電商凈利潤規模可能超過500 億元。”

據記者了解,目前鋼鐵電商平臺之間的競爭,還處於貼錢搶市場階段,在平臺上的交易不僅不收取費用,相關寄售業務可能還要先預付鋼廠貨款,而把鋼材銷售給客戶時,市場價格已經下跌低於預付款。

不過,朱誌生指出,由於目前鋼材市場仍低迷,傳統鋼貿商也在大幅減少,鋼廠的理念也在發生變化,尋找更低成本、能降低庫存的銷售渠道也變得日益迫切,“目前我們已經通過收取一定“代銷返利”的渠道費來獲取利潤,平臺的交易量也在幾何式增長。”

“當前鋼鐵電商間的競爭,已從前期單純的追求做大規模和流量、吸引人氣方面,逐步轉移到追求全產業鏈閉環模式的升級方面。” 西本新幹線首席分析師邱躍成告訴記者,各電商間不僅要比拼商業模式布局,還得拼資金實力、技術支撐、服務水平等綜合實力,最終能從市場中脫穎而出成為電商巨頭的估計最多3~5家,其他多數電商很可能被淘汰或整合。

對於鋼鐵電商的盈利模式,邱躍成認為,在做到一定規模後,依靠鋼廠代銷的返利還難以彌補日常支出,“後期的重心將是在金融、物流方面進行布局,這可能才是能真正產生利潤的重點,比如為買賣雙方提供融資,再比如後期第三方支付的資金沈澱等。”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650

當紅的懶人投資保單 小心配息配到本金 三招教看「類全委保單」是否合格

2015-07-06  TWM

有「懶人投資保單」之稱的類全委保單,一張接一張推出,說明會座無虛席,規模已突破二千億元大關,成為保險市場的當紅炸子雞。問題是,保戶們真的知道自己手上這張類全委保單的操作績效是否合格嗎?

撰文•蔡曜蓮

根據壽險公會發布的投資型年金保費收入統計,今年一到五月的保費收入和去年同期比較,成長了五三.三%,成長增速皆拜「類全委保單」熱銷所賜。

類全委保單是指保險公司委託投信公司代為操作、管理的投資型保單,這類保單至今已經超過一百五十檔,整體規模也突破二千億元新台幣。

相較於傳統投資型保單連接的基金一旦市場風向轉變,保戶若不主動轉換標的,往往導致投資失利;類全委保單則委由專業經理人代操全權委託帳戶,幫保戶選擇基金並代為操作,與國內早已行之有年的「組合式基金」頗為類似。

組合式基金又稱為「基金中的基金」,它並不直接投資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而是以購買不同的基金作為投資標的。投信投顧公會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市場上的組合式基金規模約一千四百億元,大約占國內投信投顧業總管理規模的四%。

專家幫你操盤

仍然必須定期檢視

組合式基金不受投資人青睞的主要原因,在於投資成本過高!投資單一基金已須付出可觀的管理費與保管費,投資組合基金,則額外再付給幫你管理基金的公司一%至二%不等的管理費與保管費。

那麼,為何性質相近的類全委保單會這麼紅火?說穿了,就是抓準台灣人對於「固定配息型產品」的偏好。

淡江大學保險系副教授郝充仁指出,「如果民眾的目的是投資、單以累積資產的角度出發的話,這樣的資產配置並不划算,除了隱藏的交易成本,還多了壽險的成本;但對於想兼顧投資與最低的壽險保障功能的民眾來說,類全委保單倒是不錯的選擇。」法國巴黎人壽資深經理黃英棋強調,雖然類全委保單有專業經理人代操,好處是讓保戶檢視的頻率降低,不用亦步亦趨跟隨大盤走勢,但每季、甚至每半年檢視績效,仍是必要的功課。

二○一五年市場在希臘危機與美國升息議題的驚濤駭浪下,走到了年中的分水嶺,正是擁有類全委保單的民眾檢視過往半年績效的好時機。

眉角一:檢視管道

從對帳單、網站找四大指標保戶要知道手上這份類全委保單的績效表現,有幾個管道,首先,保險公司一般會每季寄發「保單帳戶價值對帳單」,部分保險公司會提供電話查詢服務;或者更方便的,根據金管會規定,保險公司的網站上都會揭露相關資訊,甚至可下載月報了解更多帳戶的操作細節。

了解有哪些管道可獲得必要的資訊後,接下來要問的就是:我該怎麼檢視手上這份類全委保單?

其實,金管會還未針對類全委保單必須揭露的資訊訂立嚴格的規範,因此各家保險公司在網路公布的資料也就略有出入;大致來說,有四個較普遍的指標,保戶必得留意——資產撥回、報酬率、淨值走勢、波動度。

黃英棋表示,現有的配息可分兩類:「固定撥回率」及「每單位固定撥回金額」。

前者是以淨值當作撥回率的分母,定期提撥固定比率的淨值配息,假設撥回率設為○.五%,若淨值為十二元,就是提撥十二元的○.五%。

後者是每期每單位提減撥回固定比率金額,某些保單會設提撥的淨值下限,跌破一定淨值後,不提撥或者減少提撥率。

舉例來說,法國巴黎人壽委託野村投信代操的環球穩健投資帳戶就設計淨值八元以上,每單位資產提撥金額為○.○七元,一旦淨值跌破八元,每單位資產提撥比率將降至○.○五元。保戶可點進保險公司網站上資產撥回的公告查詢,核對保單究竟有沒有穩定配息,配息金額的起伏又是如何。

眉角二:撥回率高不一定好

配息有可能配到本金

如果每期都有現金流入,保戶心底肯定笑呵呵,但請注意,提減撥回的金額,有可能是本金!

宏利投信投資長王彥傑解釋,目前不少類全委保單都在競爭撥回率的多寡,但高可不一定好,因為保單的撥回率和投資報酬率是不同的概念,「保戶一定要注意撥回是不是來自本金,但現在類全委沒有規定要揭露這項訊息,唯一能看出端倪的指標就是淨值。」由於保單第一基準日淨值十元,如果淨值長期低於十元,就表示保戶收到的配息,都是自己口袋掏出來的錢。

除了注意配息是不是配本金以外,其次,報酬率是否符合保戶的預期,也是重要檢視項目。基本上,保險公司的月報都會列出提撥前的報酬率(也就是本利和的概念),有時資產撥回前的報酬率是赤字,但考量以往配息金額後,總報酬率仍可能是正的。

目前市面上類全委保單的配息率大約介於五%到七%,只要報酬率落在這區間,淨值就能維持正值;但如果總報酬率遠遠高於七%,也千萬不要見獵心喜!

王彥傑表示,如果報酬率多過當初設定的目標,其實,極可能是保戶承擔了過多不必要的風險,「如果經理人賺了兩成,你可以高興,可是也要擔心,當市場往下走的時候,他的績效也可能比較差。」王彥傑建議放在類全委保單的資金,應首選可承受的波動度,其次才是報酬率。

至今金管會尚未規定波動度必須強制揭露,部分保險公司並無公開資料可查,復華投信副董事長李敬嵐表示,代操業者提供給保險公司的資料其實非常詳盡,「如果找不到相關保單的波動度,建議可聯絡當初購買保單的業務、理專,請對方提供保單帳戶波動度的數據。」

眉角三:掌握波動度

淨值暴起暴落表操作異常

然而,波動度如何幫你判別這是不是合格的類全委保單?

黃英棋表示,一般股票型基金的波動率約二○%,高收益債基金波動率約一五%,「如果類全委的波動率超過二○%,等於失去類全委的意義,那保戶直接買股票型基金就好了。」市面上的類全委保單大多是股債平衡,他因此建議保守型帳戶的波動率應該在一○%以內,積極型帳戶則介於一○%至一五%是可接受的標準。

王彥傑針對波動率提供保戶簡單判斷的準則,將淨值走勢圖中最高點和最低點相減,「以保守型投資人來說,最好淨值能控制在九元到十一元之間。」淨值走勢圖是所有類全委帳戶都會公布的資訊,圖示的重點還包含長期均值、走勢與市場參考指標的差異。

若波動度控制得當,保單的淨值走勢會是相當平緩的,如果線圖呈暴起暴落的銳角,保戶應該提高警覺。

另外,保戶也可留意市場走跌時,淨值跌勢有沒有比市場參考指標和緩?若是淨值線超過兩年的走勢都在九元以下徘徊,「代表帳戶的操作管理有問題,保戶是需要擔心的。」王彥傑提醒。

做完以上功課後,如果手頭的類全委帳戶頻踩紅線,則可考慮替換。只是轉換時,若有幣別差異,則須額外考慮匯差風險。

大部分的類全委保單,都有提供保戶有限的免手續費轉換標的的服務,王彥傑則提示民眾手續費外,一般帳戶仍有收取管理費(或稱經理費)、保管費等,管理費多落在一.二%至一.八%,保管費依各家規定不等,部分業者甚至未收取保管費。這些費用長期累積也是一筆可觀的數目,畢竟保單一繳就是三、五年起跳,甚至十年。

類全委保單的帳戶績效這樣查——以中國信託人壽為例

步驟1

進網站首頁,依序點選「投資理財」→「一起發投資理財網」

步驟2

點選「選擇商品名稱」,從下拉式選單找到自己的保單

步驟3

點選保單,可見代操帳戶列表

步驟4

進入所屬帳戶後,點選「資產撥回」公告,保戶可於此查核保單是否穩定配息

步驟5

若點選淨值表,可檢視帳戶歷年來的淨值走勢是否平緩、淨值最高點與最低點的差距

步驟6

部分保單月報可見大盤參考指標與淨值走勢比較,保戶可留意當大盤走降,代操帳戶走勢有沒有比大盤平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631

撒豆成兵的爆點營銷幻術,你是否已中毒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716/151039.shtml

以獵艷開頭,以營銷狂歡,以涉案結束,優衣庫“試衣間事件”一天就畫上了句號。

深夜刷屏盛況達叔沒有第一時間看到,第二天早上還沒搞清狀況就被群里點名問到了。達叔當時回答,優衣庫是一個世界級且口碑甚好的品牌,大概不會拿著經年經營的品牌來如此消費。更像是個人自我炒作,當然也不排除單店店主與炒作者一拍即合。

不過,仁者見仁,每人看到的都不一樣。有人從體位和技術上分析這是一次明顯的炒作,有人看到了某些炒作無節操無底線,而有人看到了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品牌曝光度。

公關即人性,爆點公關正是利用了人性的貪嗔怒及各種弱點,才能制造如此的能量(這與做產品經理那一套也是一樣一樣的),比如撕X、情色營銷是其中極具穿透力的幾種。這個事情,如果不是踩著優衣庫的品牌臺階之上,是不會產生如此大的能量。如果沒有優衣庫此前的良好口碑,也不會有這麽大的反差奇效。

如是,用最小的代價換取價值數千萬的曝光量,總叫人欲罷不能。在信息和媒體快速裂變的時代,推廣越來越昂貴,而經費永遠捉襟見肘,類似的劍走偏鋒者,前赴後繼。比如半年前,有家做社交的創業公司,先後制造了“挖掘機車震”“身體換旅行”等大尺度虛假事件最終被有關部門下架。

在許多武俠小說里,正經練功夫的到老了都難大成,這其實是一件挺悲哀的事。而個別人年紀輕輕就成就卓然(確實讓人羨慕嫉妒恨),其快速提升功力通常來自奇遇——世外高人免費贈送功力、煉丹嗑藥、或者獲得曠世秘籍或裝備。而到了演義小說里,主角打不過別人,還有一種辦法,那就是借助撒豆成兵等法術來解決了困境。這種從祖上傳承下來的傳說中的法術,從封神演義到西遊記,甚至到了義和團那會還繼續好用。

而對很多企業來說,多年苦心經營,生存艱難還默默無聞,著實是一種煎熬,借助一些奇門異術來化解困境恐怕每個人都想過。因此,我們也看到一些品牌不吝放下身段制造狂歡,尋求撒豆成兵術,比如:

1、一呼百應,丟一顆種子就能成林。玩懸念,玩諜照,總覺自己是很多媒體迫切想要的,一出去就有很多媒體自動轉載。只是,你確信自己是蘋果嗎?

2、玩參與感。比如設計了不少高門檻的用戶UGC玩法,最後參與者寥寥無幾,淪為自嗨。

3、事件營銷。出奇招、走偏鋒,花極少的代價做成了別人上百萬上千萬的營銷效果。

以上種種,有沒有做成的,有,也不少。但所有的事情發生並不是沒有緣由,一個票房和口碑俱佳的爆點營銷,往往需要一個特殊的發酵土壤,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需要在前期充分影響到足夠的傳播關節點。換句話,你只能做了該做的,成不成還要靠“天”,這里邊有太多的偶然性。但是,相比之下人們更愛看神話,5分鐘融到巨資,90後失業做微商年入百萬,這類故事傳播力極強且充滿了誘惑。這就不難解釋,今時今日,越來越多公司習慣於撕X,習慣於打口水戰。他們似乎相信,只要把知名度做起來了,市場打開了,一切都會好起來。

也因此,不少人看到阿里、小米,只看到其強大品牌勢能,看到雙11、米粉節一呼百應的效果和商業變現能力,卻看不到其在產品、模式、體驗所付出的長期努力,在公關團隊建設以及品牌建設長期的功課,更看不到別人在背後的孤獨和焦慮。今天看大熱門滴滴、Uber也是如此。

不過,這種公關營銷上的撒豆成兵術,一方面,會讓人假想自己很強大,把偶然成功當必然,然後自導自演很多自嗨式的公關。凡客體之後,多少公司號令自己的廣告和公關合作夥伴制造各種體,至今沒有一個成功的。

另一方面,即使一時鵲起,但要建設品牌內涵和培養用戶忠誠度和情感,卻依然需要很長的時間,這個功課一點都少不了。不然始終給人一種暴發戶的感覺,這不是我們要的品牌。

事實上,我們也見過太多靠炒作名噪一時的公司,但後來大多銷聲匿跡了,要麽炒著炒著就走不通了。許多國際品牌及老字號,幾代人小心經營才得以流傳了上百年,這對消費者才是長情的陪伴。沒有過硬的產品、用戶的支持,名聲越大,品牌就越脆弱,一撕就破。

因此說,公關其實沒有捷徑,品牌建設之路更沒有捷徑。只是人們選擇願意看見那璀璨的瞬間而已。

當然,有一些人因此得到了一些實際的利益。就像上一次神州專車之後,有人驚嘆於神州專車成功營銷帶來了幾百萬次下載(未求證)。然並卵,短暫的利益過後,塵歸塵,土歸土,你還是用你的Uber,我繼續用我的滴滴,用戶內心決定了這一切。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思達叔,由辛俊韜編輯,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330

萬達稱林寧不涉內幕交易 實際控制人之妻是否屬於內幕人?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63586.html

萬達稱林寧不涉內幕交易 實際控制人之妻是否屬於內幕人?

一財網 王佑 2015-07-31 19:20:00

一位券商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指出,首先要明確的是,實際控制人妻子,屬於“內幕人”的範疇麽?

王健林、林寧夫婦及兒子王思聰(來源:百度圖庫)

通過在數月前的幾次股票買賣操作,萬達院線(002739.SZ)實際控制人王健林的妻子林寧,可能獲利了70萬元左右。

看似普通的幾筆交易,因其首富夫人的特殊身份,不禁讓人們對於其是否涉及內幕交易的質疑驟然上升。為進一步厘清此事,《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對多位券商及上市公司高管做了采訪。

7月18日,萬達院線的一份報告書草案顯示,擬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收購慕威時尚 100%股權;擬向世茂影院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發行股份收購其持有的共計15家公司100%股權;同時公司擬向公司實際控制人旗下的萬達文化集團非公開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21.8億元。

這份收購報告書中的部分條款被人找出。相關自查報告顯示,有相關人員或其直系親屬買賣萬達股票的情形:其中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王健林先生配偶林寧,分別在2月10日、3月17日和4月8日買賣了3萬股股票,有報道稱林寧短時間獲利70萬元。由於其購買的時間點,恰逢萬達院線相關收購前,而林寧又是實際控制人王健林之妻,因此有說法稱她涉嫌利用內幕信息,提前買入股票套利。

萬達方面昨日回應《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時則稱,相關指責主要是據萬達院線公告做的推斷,無根據;萬達院線5月下旬開始接觸企業,但林寧是在4月上旬才買的股票;林寧買股票時不知萬達院線即將有並購。

一位券商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指出,首先要明確的是,實際控制人妻子,屬於“內幕人”的範疇麽?

2007年證監會《證券市場內幕信息交易行為認定指引》(下稱“指引”)中確定的內幕人包括: 《證券法》第74條第一至第六項規定的人; 證監會根據《證券法》第74條第七項授權規定的其他人,包括:發行人、上市公司;發行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控制的其他公司及其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上市公司並購重組參與方及其有關人員;因履行工作職責獲取內幕信息的人;上述幾項所規定的自然人的配偶,父母、子女以及其他因親屬關系獲取內幕信息的人;利用騙取、套取、偷聽、監聽或者私下交易等非法手段獲取內幕信息的人;通過其他途徑獲取內幕信息的人。

那麽,最後一條“通過其他途徑獲取內幕信息的人”這一點中說明,內幕人涵蓋的範圍較廣,只要是獲得了相關內幕信息,而且通過這類信息買賣股票或謀取個人私利的情況,都有可能是內幕人且存在內幕交易。

而某上市公司高管也對本報記者表示,實際控制人配偶的這一身份實則特殊。

“到底什麽是並購案中的內幕人?這一點十分關鍵。當發生一項重大並購時,可能只有董事長和董秘得知,其他高管並不了解。因此,其他高管就不屬於內幕人的這一範疇。作為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的配偶身份,在上市公司發生並購時,她也可能知道,或許也不知。”該上市公司高管對記者表示,萬達院線稱“林寧並不知情”,確實存在這類情況。從這一點來說,林寧就不算“並購案”的內幕人。

另一重疑問在於,為什麽林寧的購買股票記錄,是通過收購案公布時的“自查”這一內容,才讓外界獲悉的,而此前的監管記錄里卻沒有查詢到?

據萬達院線此前曾對本報記者的說法,“王健林不屬於萬達院線高管”,因此其買賣萬達院線的股票時,也就不需向交易所做備案。原來,此前萬達院線的監管記錄中,只公布萬達院線的“董監高及相關人員”股份變動情況,並不公布實際控制人親屬或子女等的交易情況。

上述事件似曾相識。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曾報道,就在南北車雙雙停牌前的半年,即2014年4月26日至 2014年10月26日期間,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的多位高管及家屬,曾買賣過各自公司和對方公司的股票。隨後,兩家公司回應道,有關高管及家屬購買股票的行為,是據公開信息並基於自身價值分析和判斷進行的,從未知悉或探知有關重組事宜的內幕信息,買賣屬於個人投資行為。

再者,要說明上市公司相關人士親屬是“知情並購買股票”這一點也會有舉證難度,通常是由相關部門來確認並調出相關記錄。前述上市公司高管說,不受質疑的最佳方式還是讓上市公司高管、實際控制人、控股股東等親屬,不要在敏感期購買股票為妥。

事實上,證監會對於內幕交易的監管在趨嚴。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曾強調,證監會始終保持對內幕交易的高壓態勢,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內幕交易調查和懲罰機制和處罰認定規則,同時將據市場新情況、新問題改進新舉措。

證監會也要求,上市公司在重大資產重組信息披露前要報備、將股票異常交易監管與重大資產重組行政許可掛鉤,上市公司停牌進入重大資產重組程序後,滬深交易所也會立即啟動股票異常交易核查程序等措施。

 

編輯:吳狄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399

人生不止於獨善其身,後半生是否該從頭來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09/151880.shtml

639ea817jw1evvv9zez51j20yi0px78j

生命的後半段,是否來得及從頭來過。

從頭來過不是否定,是敢放下。最難放下的還不是名利,不是習慣的生活方式,而是思維模式。我想,我做好了準備,放下,再開始一次。

我今年42歲,1997年來到中央電視臺至今也有18年了。人生從哪個角度算都過了一半。一切都算順利。按通常的視角,功成名就。按通常的規劃,還是最好的新聞平臺,還是最好的位置,還有很多事可以做。初心其實未改。我的初心就是滿足好奇心和不止於獨善其身。

決心改變起源是虛驚一場。簡單說,年初天天咳血以致醫生懷疑我肺癌。排除了之後,倒促成了我換個角度去思考我的人生。如果,人生停在這里我並不遺憾,那麽如果它還可以延續一倍的話,我應該用什麽來填充它。我的好奇心應該投向哪里。

其實,從去年開始,我就開始特別關註互聯網。我開始慢慢理解一些全新的邏輯和想法。比如羊毛可以出在豬身上,而狗死了——一些針對出租車司機的電臺節目收聽率下降,完全不是因為有更好的節目出現了,而是司機都在用滴滴接單就不聽廣播了。很像《三體》里,一句無情的話,我消滅你,和你無關。

總之,這是另外一個世界,不是我積累了多年的知識和邏輯可以解釋的。而它,毫無疑問在滲透進我習慣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開始有一種恐懼。世界正在翻頁,而如果我不夠好奇和好學,我會像一只螞蟻被壓在過去的一頁里,似乎看見的還是那樣的天和地,那些字。而真的世界和你無關。

有一天,我看見了一篇霍金和加州理工學院的理論物理學家萊昂納德·蒙羅蒂諾合寫的文章。文章的開頭描述了這樣的一種場景。一群金魚被養在圓形玻璃魚缸里,他們看到的世界和我們所處的世界,哪個更真實?在金魚的世界里,由於光在進入水時發生了折射,在我們看來做直線運動的一個不受外力影響的物體,在金魚的眼中就是沿著曲線運動的。而如果金魚足夠聰明,那麽,金魚也可以在他們的世界里總結出一套物理學規律。雖然,這樣的規律對於金魚缸外的我們來說,根本就是胡說。但是,問題來了,我們怎麽知道,我們不在一個更大的我們沒有觀察到的圓形金魚缸里呢?

其實,人生時不時的是被困在玻璃缸里的,久了便習慣了一種自圓其說的邏輯,高級的還能形成理論和實踐上的自洽。從職業到情感,從人生規劃到思維模式,無不如此。

我突然覺得,如果好奇心已經在魚缸外,身體還留在魚缸內,心會混亂吧。我開始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否要離開我工作了18年的央視,去換一種視角看世界?

這時候,獵豹的CEO傅盛帶我見到了一批中國和美國的創業者們,全新的思維方式,最前沿的想法,年輕的活力,盡管不成熟卻一直向前沖的動力。他們像一群新世界的偵察兵,他們是未來。

多想,把他們記錄下來。

多想,可以和他們一起成長。

這需要我重新建立一種更開放的學習心態,也需要一猛子紮下去的時間和精力。無論如何都不是,隔著玻璃可以完成的。

而跳出魚缸,跳出自己習慣的環境,跳出自己擅長的事情,其實是需要勇氣的。

而我,是否要去冒這個險?在我已經42歲的時候。

美國著名的投資人格雷厄姆認為,最適合創業的年齡在25歲。因為25歲時,人們擁有“精力、貧窮、無根、同窗和無知”的武器。這里的無知是創業者們根本不知道創業的前途有多麽艱難,因而無所畏懼。而我,既沒有25歲的熬夜能力,也沒有隨時把所有東西打包就能搬家走人的方便。

事實上我第一次提出要離開的時候,那些愛我的而企圖保護我的人,都在堅決地說不。在這個年紀,從婚姻的角度,什麽決定,都得是兩個人的接受而不是一個人的痛快。和那些多年來給我機會給我指點的師長們談起改變也總有一種內疚,說好的體制內寶貴的堅持,我沒有走到底。

我唯一擁有的就是我的好奇,在42歲還有的好奇。艱苦的掙紮也沒有磨蝕的好奇。幸好,愛我的人只是因為想保護而阻攔,他們終究是愛我的,知道於我,澆滅好奇心,無異於謀殺。

我要跳出去的魚缸,不是央視,不是體制,而是我已經在慢慢凝固的思維模式。

我沒有說服他們,甚至沒有說服自己,這一步的跳出去我是安全的。最早離開海洋的生物,一定有一大批在肺進化完全之前滅絕。既然,我已經做好了準備放下,失敗又如何,不過是另一次開始。

人生最寶貴的是時間。

42歲雖然沒有了25歲的優勢,可是再不開始就43了。其實,只要好奇和勇氣還在那里,什麽時候開始都來得及。

所以,這就是我新的開始,紫牛基金的合夥人。而紫牛基金本身也會以創投界一種全新的方式起步。獵豹移動CEO傅盛、羅輯思維的羅振宇、經緯的張穎、多玩遊戲的李學淩、58同城的姚勁波、真格基金的徐小平、時尚集團的蘇芒,我們會一起來尋找風口上的紫牛,用實實在在的創業幫助,帶你一起飛。

希望路上,有你,同行。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張泉靈,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344

*ST新梅股权争夺开庭:大股东诉举牌方诉讼欺诈 争议是否恶意收购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6839.html


几轮推搡,近两年嘴仗,*ST新梅新旧大股东终于就公司控制权争夺正式对薄公堂。

9月16日下午,*ST新梅大股东大股东上海兴盛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兴盛集团”)诉王斌忠、上海开南等16名被告(下称“开南方”)涉嫌证券欺诈等责任纠纷的案于上海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开庭。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现场了解,在兴盛集团和开南方你来我往的对抗之中,开南方违规超比例买卖上市公司股票是否构成“恶意收购”,以及开南方违规超比例持股又是否侵犯了兴盛集团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和反收购权等相关权利,成为近5个小时的庭审的焦点。

《第一财经日报》现场注意到,该案由上海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亲自开庭审理,同时引发了多家媒体现场“围观”。不过,在长达数小时的庭审后,法院并 未当庭作出判决,具体判决日期也并未公布。作为本案的第三人代表,*ST新梅董秘何婧则表达称,希望法院能尽快做出公正判决,以扫清上市公司转型所面临的 法律障碍。

兴盛指开南方“恶意收购”

作为*ST新梅的第一大股东,兴盛集团在开庭前首先陈述其6项诉讼请求。主要包括:要求法院判令自2013年10月23日(被告合计持有第三人已发 行股票首次达到5%之日)起,各被告买卖*ST新梅股票的行为无效;判令各被告抛售2013年10月23日当日及后续购买并持有的*ST新梅已发行股票所 得收益赔偿给第三人;判令全部被告在持有*ST新梅股票期间,均不得享有股东权利,包括但不限于表决权(提案权和投票权)等各项具体的权利和权能;判令全 部被告持有的*ST新梅股票自证监会宁波监管局《行政处罚决定书》生效之日起,不得以集合竞价方式和连续竞价以外的方式处分持有的*ST新梅股票,不得以 任何方式向特定投资者处分被告持有的*ST新梅股票,包括但不限于不得以协议转让、大宗交易转让、质押、托管、市值(或收益)互换等方式处分被告持有的第 三人股票等。

不过,对于这些诉讼请求,作为*ST新梅举牌方也是本案被告的开南方认为毫无法律依据,要求法院驳回。

就整个庭审过程来看,兴盛集团6项诉讼请求的核心事实和法律依据,首先来自于兴盛集团认为开南方违规超比例买卖*ST新梅股票构成收购,且构成“恶意收购”。

兴盛集团认为,开南方在已持有上市公司分别达到5%及10%时,未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且继续买卖新梅置业股票的行为违反了禁止性规定,属于无效民事行为,该行为属于对上市公司股票的“恶意收购”行为。

“被告通过合谋串通的方式,买卖上市公司股票,并向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股东隐瞒了控制账户组的事实,严重损害了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股东的利益。”兴盛集团律师称。

兴盛律师给出的核心事实则是,根据证监会宁波监管局[2015]1号《行政处罚决定书》查明的事实,2013年7月至11月,王斌忠通过其实际控制 的其他十五名被告的证券账户,持续不断买卖新梅置业公开发行的股票。相关账户组于2013年10月23日合计持有新梅置业股票首次超过5%,同年11月1 日合计持有新梅置业股票达10.02%,同年11月27日合计持有新梅置业股票14.86%,而被告均未按《证券法》第86条规定,对超比例持股情况及时 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证券交易所作出书面报告、通知新梅置业并予公告,也未披露该账户组受同一人控制或存在一致行动关系。直至2014年6月,新梅 置业才知悉被告签署《一致行动人协议》等情况。

针对这一核心点,开南方律师反驳称,兴盛集团所提出的“恶意收购”为主观词语,法律上并无相关界定,只能从主要股东意愿判断各收购是否“敌意”。“收购并无违法行为,仅仅能够算作上市公司的经营策略,不该是原告应该维护的权益。”开南方律师抗辩称。

开南方律师陈述了以下核心事实:被告持有第三人股票比例未超过30%,不属于《证券法》规定的要约收购,亦不存在协议收购的情况,因此被告不构成兴 盛集团诉称的收购行为;且并未提供证据证明其存在任何损失,其要求被告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缺乏依据;本案各自然人被告已不持有第三人股票,原告要求该些自然 人被告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缺乏法律依据。所以,开南方认为,开南方违规超比例购买第三人股票的行为仅违反了信息披露义务,并不属于所谓的恶意收购。

开南方认为,自由市场中即使存在第三方收购的行为,也是属于上市公司市场资源重新配置与体制进化,司法应该维护中小股东的权益。

开南方称兴盛主动放弃公司控制权

在庭审中,兴盛集团还主要要求法律判定兴盛集团违规超比例买卖上市公司股票行为无效,核心依据之二就是开南方恶意收购的行为侵犯全体股东知情权、交易选择权等权利,并且侵害了兴盛集团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和反收购权等权利。

“被告的恶意收购严重违反了上市公司披露制度,破坏了证券市场公平、公开、公正的交易准则。在信息未披露的情况下不可以自由买卖上市公司,是基本法 人的自然权利。被告付出的交易成本仅仅是低廉的行政处罚金,以及低于市场价格的股价,就实现了并没有被披露的收购事实。这种行为市场反应极其恶劣,以至于 动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基石。”兴盛集团律师如是强调。

兴盛集团律师所说的行政处罚金,来自于宁波证监局于2015年1月20日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该《处罚书》认定,王斌忠能够对上海开南账户组 进行控制、管理和使用,是该账户组的实际控制人和信息披露义务人,王斌忠的行为违反了《证券法》第八十六条关于“举牌”的相关信息披露的规定。处罚书决 定,责令王斌忠改正违法行为,给予警告,并处50万元罚款。

更为关键的是,对于兴盛集团律师主张的开南方侵犯兴盛集团控制权和反收购权,开南方律师当庭反驳指责,是开南方自己曾多次自愿放弃上市公司控制权。

“自2013年2月起,原告及其关联方对ST新梅不断减持,从50.4%至11.9%套现金额10亿元。至今为止,也并没有采取增持的方式来增加控 制权,而是企图以11.9%的低持股比例控制公司。”上述律师进一步称,法律上并不存在控制权一说,只存在保护股东利益,而反收购权在法律上也没有相关定 义。

至于侵害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这一项,开南方解释称,知情权核心为股东对于公司的知情而非股东对股东的知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584

輝山乳業卷入“羅生門”:高鈣奶在河北是否應該被下架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92292.html

輝山乳業卷入“羅生門”:高鈣奶在河北是否應該被下架

第一財經日報 張誌偉 2015-09-28 18:21:00

“國家食藥監總局和地方監管部門,都應該為真相負責。要想讓消費者信任他們,在抽檢結果發布之前,應流程化且慎重發布。”中國乳業俱樂部發起人雷永軍認為,這畢竟關系到企業經營及生死存亡。

自2008年以來,國內乳業戴著鐐銬行進7年,如今在整頓中又起波瀾。9月28日,輝山乳業(06863.HK)在北京召開了一場說明會,向外界解釋“硫氰酸銨”是什麽東西,並希望借此消除輝山高鈣奶在河北被下架引發的消費恐慌。

冀、遼抽檢結果“打架”

9月25日,河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下稱“河北食藥監局”)發布《食品銷售安全警示》:近期秦皇島市食品和市場監督管理局對銷售環節乳制品質量安全進行抽檢,輝山乳業生產的高鈣牛奶被檢出硫氰酸鈉,數值高達15.20mg/kg(最高限定值≤10.0 mg/kg)。

9月28日,遼寧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下稱“遼寧食藥監局”)在官網發布消息稱,9月23日接到河北食藥監局上述通報後,立即對輝山乳業的配料間、成品庫、生產現場進行核查,結果未發現有硫氰酸鈉,在其配料中也未發現含有硫氰酸鈉的物質。

同時,遼寧食藥監局還把輝山庫存中包括高鈣奶在內的共計8個批次樣品,送到具有國家該項目食品安全檢驗資質的沈陽食品檢驗所進行檢測,送檢樣品中硫氰酸鈉的含量均在國家規定的參考值以下,全部合格。

“從2013年開始,輝山就對硫氰酸鈉指標進行批批檢測,同時進行第三方外檢。”輝山乳業高級副總裁徐廣義向《第一財經日報》稱,截至目前,所有檢測數據顯示產品合格。

既然公司早就對產品進行批批檢了,那麽直接拿出留樣數據不就可以自證清白了嗎?輝山方面稱,河北食藥監局送檢的產品生產日期是7月10日,而公司原料奶在2015年6月的外送檢測結果顯示均在0.7~2.74mg/kg,屬於正常範圍。

河北食藥監局在“安全警示”中則強調:原料乳或奶粉中摻入硫氰酸鈉可有效抑菌。硫氰酸鈉是毒害品,少量食入就會對人體造成極大傷害,國家禁止在牛奶中人為添加硫氰酸鈉。

輝山方面對此稱,這種警示屬於主觀臆斷,通過不恰當的預警提示,來向社會傳遞系“認為”所致。“我們有理由也有底氣認為河北食藥局的檢測結果是不符合事實的,輝山無法認可。”

他通過幻燈片展示輝山剛剛拿到的一份國家權威檢測機構——國家食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中心出具的檢測報告,結果顯示產品完全合格。

截至發稿,河北食藥監局在官網沒有進一步披露關於此事的信息,本報記者就此致電該局,電話無人接聽。而原本在邀請嘉賓名單中的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相關人員也沒有到場,有知情人士稱,“上面一直在斡旋”,協會、總局不方便出來說話。

抽檢“信披”流程需規範

在中國乳業陣營中,輝山屬於一個東北區域品牌,目前,輝山乳業液態奶產品在東北市場占有率升至20.9%。在東北三省的巴氏奶和酸奶市場中,遼寧省占有最大的市場份額,以零售額計算,遼寧省分別占到50.2%和47.9%。

最近一年,輝山則動作頻出,先在江蘇建基地,隨後又與荷蘭乳業巨頭菲仕蘭合資建廠,已經深耕東北60多年的輝山急需走向全國。

沒想到,剛剛開啟全國化,就在河北遇挫。

除了產品本身之外,地方監管機構抽檢發布流程也備受業界關註。“都是政府監管部門,為何河北食藥監局檢測出問題,而遼寧食藥監局檢測全部合格?”中國乳業俱樂部發起人雷永軍向本報記者分析稱,對於乳品及食品行業來說,這的確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輝山方面認為,河北食藥監在此次檢測過程中程序違規、信息發布違法。硫氰酸鈉屬於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項目,《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規範(試行)》第二十五條明確規定:如監管部門通過檢測機構進行的檢測結果顯示風險值過高,監管部門可以向企業進行質詢,並給企業預留申訴和複檢的時間。

“但至今,輝山沒有直接收到河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關於輝山高鈣奶的任何通知,通過媒體等途徑輾轉得知下架消息時,該批次產品已過期23天,公司實際上被剝奪了進行申訴和申請複檢的權利。”輝山方面認為,這導致公司在客觀上無法對該批次產品的檢測結果進行確認。

江蘇省乳品生物技術與安全控制重點實驗室主任顧瑞霞解釋稱,硫氰酸鈉在牛乳中天然存在一定的本底值,並隨著季節和飼餵飼料的變化而有所波動。“目前,隨著現代乳業生產工藝的發展,任何一家乳企都沒有添加硫氰酸鈉的必要性和動因。”

徐廣義認為,不客觀的信息發布不僅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還極易對國內整個乳品行業造成不必要的傷害,甚至引起整個社會的恐慌。

毫無疑問,從監管層面來看,河北食藥監局對省內產品抽檢也是在履行職責,捍衛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而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來,國內消費者的信心仍處於恢複中,嚴苛的抽檢究竟帶來的是信心增與減,有待觀察。

“國家食藥監總局和地方監管部門,都應該為真相負責。要想讓消費者信任他們,在抽檢結果發布之前,應流程化且慎重發布。”雷永軍認為,這畢竟關系到企業經營及生死存亡。

編輯:邊長勇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235

三大指標 拆解庫藏股是否值得買 三百家企業購回自家股票 未必是利多

2015-09-28  TWM

今年有近三百家上市櫃公司實施庫藏股,數量相當可觀。專家建議,投資人觀察股價是否來到長期低價區,以及董監事質押與現金水位,是判斷能否跟進的主要指標。

雖 然今年指數一度登上萬點,但隨後回檔崩跌,令庫藏股數量遽增。今年以來,有近三百家上市櫃公司宣布實施庫藏股,總數已達三五○件;日前,連登錄興櫃的上海 商銀,也公告買回庫藏股五萬張、預備轉讓員工。其實,以大盤最低跌至七二○○點來看,距離歷史低檔區,尚有一段不小距離,企業實施庫藏股案件之多,可說是 相當罕見的現象。

宣告庫藏股的公司,能不能跟著買?這往往是投資人心中一大疑問。就投資價值而言,首先要考量的,當然是目前價位是否已經達到相對低價、甚至是絕對低價區的水位。畢竟「跌深就是最大利多」,公司儘管透過庫藏股宣示立場,但若價位不夠便宜,市場買單的機會也不高。

指 標一:價位是否真的便宜以手機大廠宏達電(二四九八)為例,二○一一年七月曾經公告在九○○元至一一○○元間實施庫藏股,雖然當時股價是從一三○○元高檔 反轉,但與過往長期股價相比,仍舊稱不上便宜,股價也持續回檔;當年底,大跌過後的宏達電,公告在四四五元至六五○元之間,實施另一次庫藏股,這一回,才 止住了跌勢、展開反彈。

對照今年,宏達電宣布實施庫藏股後,股價一口氣從四○.三五元衝上六十元,不難發現,市場對於庫藏股執行的價位,也越來越重視。

另 一個股價大幅回檔的例子是遠百(二九○三),自從今年首個交易日,股價見高點後,遠百就一路回檔,從二十八.一元,最低跌至十四元,幾乎跌去五成。但遠百 每股淨值達二十一元,公司分布全台的據點,也多為自有的不動產,資產價值應遠超過目前股價,加上實施庫藏股,因此股價從低點已經顯著反彈。

指標二:董監事有無質押

擅長籌碼分析的股狗網創辦人賴冠吉分析,公司決定實施庫藏股,除了認為股價實在偏低,可能還有其他原因,投資人必須留意。

賴 冠吉指出,部分公司的董監事成員已經質押持股,若股價下跌幅度太重,可能面臨斷頭,因此董事會做出庫藏股的決定,有可能是為了解除此一危機。例如,自萬點 以來實施庫藏股的所有公司,超過四成也有董監事質押持股的情形,可見避免董監事被斷頭,似乎與公司實施庫藏股有若干關聯。

指標三:現金流是否充裕

此外,當公司與銀行有短期借款往來,而契約又訂定借款額度與股價有關時,一旦股價暴跌,很可能變相導致公司被銀行抽銀根,因此實施庫藏股,也有可能是為了維護公司的現金流。

賴冠吉建議,投資人除了拉長區間、判斷股價有無超跌,還可以直接觀察財報,從現金是否充足以及現金流量表中的淨現金流,能否負擔公司宣稱要買回庫藏股的金額,判斷公司是由本身財務買回,或者是舉債。如果帳上資金根本不足以負擔宣稱的額度,對於股價的支撐效果,恐怕很有限。

美股若轉空,小心庫藏股幫倒忙!

歷經次貸風暴後,美股正式在2009年初回到多頭循環,各項指數分別創下新高。但投資人多半不知道,除了景氣復甦,由於基準利率長期偏低,企業實施庫藏股、買回自家持股,也對這一輪美股大多頭行情「居功甚偉」。

美 國上市公司對買回自家股票,究竟有多熱中?麻州大學經濟學教授威廉.拉佐尼克(William Lazonick)直言:「華爾街歡迎庫藏股,因為市場裡多了一個大買家!」他分析,自03年至12年,全美實施庫藏股以及配息金額最高的10家公司,有 7家的金額甚至超過前一年度的淨利;例如惠普在庫藏股花了730億美元,幾乎是這段期間淨利的兩倍。

拉佐尼克進一步指出,光是為了「回饋股 東」、支撐帳面獲利,標準普爾五百指數中,九成企業、約449家成分股,就耗用2.4兆美元,相當於上述期間總獲利金額的91%。也就是說,扣掉其他必要 成本後,用於研發等資本支出,應該低於獲利的5%,這對確保企業長期競爭力來說,絕非好消息。

前基金經理人、史密瑟斯經濟諮詢 (Smithers & Co.)創辦人安德魯(Andrew Smithers)指出,自經濟大恐慌以來,美國上市企業的平均毛利率大約在28%至32%間來回,但是隨著企業流行實施庫藏股,排擠資本支出,讓這個數 字逼近四成,遠遠高於過去近90年的水準。對照美股連創新高,也凸顯庫藏股默默發威的影響力。

實施庫藏股的公司,總有現金水位偏低、又想捍 衛股價者,這時候,舉債往往是它們的選擇。在總體經濟穩定時,借錢買股還不至於影響正常營運,但是一旦景氣急凍,企業就很可能因為流動性不足而倒下。在金 融海嘯中,雷曼兄弟等銀行業者就是因為實施庫藏股太過積極,資金不夠,只能坐視危機擴大。這個教訓的重演,不可不防。

撰文 / 周岐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9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