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4 Dec 2015 - [香港八十前] 奧思集團(1161)上半年業績 + 財務分析數據

若想得到更多最新訊息,請Like已有超過10,600個Fans的「紅猴FACEBOOK」(按此),謝謝支持!

奧思集團(1161)(公司網址)現價$0.87,現時市值約6.6億港元(「香港八十前」成員),主要業務為於香港從事分銷h2o+、 Erno Laszlo及 Glycel品牌護膚品。另外,亦於香港以「水磨坊」、「Oasis Homme」、「奧思醫學美容中心」及「Glycel Skin Spa」等品牌經營水療及美容中心。

集團昨天公布至今年9日全年業績,因關閉中國、台灣及新加坡的虧損零售業務,全年收入按年跌2%,純利按年升6%,但下半年表現明顯未有上半年般理想。

大家若有興趣對上市公司作業績財務分析DIY,並取得Microsoft Excel Templete,請參閱我的最新著作「港股A餐」,各大書局有售,或可到「超閱網」(按此)網購。

(按一下下圖可放大)






證券投資組合管理服務 (按此,再往網頁左下方) 
投資收費專欄「觀微知勢」(按此
2014年著作「港股A餐」(按此
Facebook專頁(按此)
港企專門店 (按此)
香港八十前 (按此)
上市公司財務分析摘要大公開 (按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195

樂觀主義者眼中2016年中國互聯網的24個趨勢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03/153587.shtml

導讀 : 作者預測,滴滴快的2016年啟動IPO,將成為中國互聯網僅次於BAT和京東的第五大互聯網上市公司。

2013、2014年底我分別進行了2014、2015年的互聯網預測,有的預測準確了,有的被打臉了,2015年最後一天,預測繼續,坐等明年此時被打臉。

1、滴滴快的啟動IPO,將成為中國互聯網僅次於BAT和京東的第五大互聯網上市公司。

2、阿里巴巴YunOS宣布用戶數突破1億,Tecent OS正式推出,掀國產操作系統大戰。

3、中國前十大互聯網公司中至少一家宣布裁員,一葉落而知秋。

4、互聯網+、共享經濟、社群、IP 成過時名詞,創業咖啡廳迎來新概念。

5、大量科技公司宣布上市,登陸新三板。

6、互聯網金融被嚴管,P2P進入寒冬,更多e租寶事件。

7、智能電視在新出貨電視中占比超過80%,無智能不電視,曲面電視興起,電視盒子下滑。

8、內容型創業項目成投資熱點,備受巨頭親睞,今日頭條謀求上市。

9、企業級市場進入收割季,該領域出現上市公司。

10、BAT角逐電影市場,不只是賣票,進入電影上遊環節,國產片爆發。

11、生活服務之後,在線教育和在線醫療成最受關註的『互聯網+』。

12、Pepper進入中國市場,機器人繼無人機之後成下一個創業熱點。

13、自媒體投資熱潮退去,但to C的自媒體將從傳統媒體瓜分更多營銷預算。

14、A、B站與優酷土豆等傳統視頻網站成競爭對手,探索商業化。

15、華為保持手機市場老大,小米坐二望一,奇酷和樂視手機崛起。

16、小米Watch面世以破壞性價格與Apple Watch競奪手腕市場。

17、天貓雙十一增速下滑,阿里巴巴打擊刷單和假貨取得重要進展。

18、阿里雲進軍海外市場,成全球第一大雲計算平臺,分拆謀求獨立上市。

19、數字音樂市場全面收費,該市場爆發AT大戰,酷狗入懷其中一家。

20、阿里和騰訊布局無人車,阿里加快二手車電商市場布局,投資優秀二手車。

21、矽谷明星VR產品上市銷售,中國迎來VR元年。

22、運營商離職潮更甚,為緩解人才流失,運營商提升薪酬待遇。

23、錘子開辟手機之外的新產品線,或走上與魅族相似的道路:進入阿里懷抱。

24、Google和Facebook終於入華,中國民眾奔走相告。

純屬閑扯,祝大家新年快樂!

微博@互聯網阿超  微信 羅超(luochaotm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074

“保本熱”暗藏隱憂:24只基金跌破1元“安全墊”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48166.html

“保本熱”暗藏隱憂:24只基金跌破1元“安全墊”

一財網 謝丹敏 郭璐慶 2016-02-04 19:02:00

保本基金自2016年以來風光無限,短短1個多月時間,新近發行的8只產品募資規模逼近240億元,其中不乏單日售磬的情況出現。然而,市場低迷也讓保本基金熱銷背後暗藏隱憂,有24只基金單位凈值跌破了1元“安全墊”。

受益於A股市場叠創調整新低的弱勢局面,保本基金自2016年以來風光無限,短短1個多月時間,新近發行的8只產品募資規模逼近240億元,其中不乏單日售磬的情況出現。

然而,市場低迷也讓保本基金熱銷背後暗藏隱憂。來自東方財富Choice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24只保本基金的單位凈值跌破了1元“安全墊”。

在業內人士看來,保本基金凈值跌至1元以下,就處於風險區間中,若維持至保本期末,對基金公司和擔保公司而言,將為虧損埋單;對投資者來說,一旦基金公司和擔保公司無能為力時,他將承受“不保本”的風險。

“盡管好賣,但基金公司不會一次性發很大的保本基金,通常是限額發售。”華南一家公募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一旦發生某只保本基金到期仍虧損的情況,它們有足夠的實力解決剛兌危機。

保本基金1月大賣238億

2016年開年後在熔斷機制的助推下,股市和基金市場創出了調整新低,並大體回歸至最近一輪牛市啟動時的地步。隨之而來的後果是,市場對於權益類資產的投資情緒近乎到了冰點的地步,基金公司多數新發的基金產品均陷入艱難銷售的地步,很多推出了延長募集期的舉措。

弱勢中,保本基金卻成為了熱賣產品。保本基金,顧名思義對投資者作出“保本”承諾,目前市面上的保本基金通常采用的是CPPI策略,該策略的基本原理就是用債券投資的收益作為可以損失的風險資本,在股票市場博取更高的收益。理論上即使基金中從事股票、期權等高風險投資的資金血本無歸,投資者也能贖回自己的本金。而另一方面,當股市行情大好時,保本已經也能分到一杯羹。

1月28日,華安安康保本基金於提前結束募集,首募規模約52億元,創下今年以來保本基金募集新紀錄。“弱市中活著最重要。”上海一家大型公募基金的總經理助理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中國市場並不缺少資金,但風險偏好極低,它們當前更看好低風險甚至是無風險品種。

事實似乎確實如此,貨幣市場的利率指標顯示,中國市場流動性仍處於寬裕狀態。2月4日,上海銀行間市場隔夜拆借利率報1.9830%,7天期品種利率報2.455%,兩者雖然在年初略有上漲,但仍大幅低於歷史均值水平。與此同時,銀行間和交易所市場資金利率,也基本與這一情況相類似。其中,4日,上證所隔夜回購利率收在2.41%。

股市大跌之際,保本產品走俏。1月份,南方基金和易方達基金一前一後發行了各自的保本基金。兩家公司均創出了一日售罄的盛況。南方基金發行的南方益和保本1月7日募集了29.86億份,易方達基金發行的易方達保本一號在1月11日募集了46.34億份。而截至2月3日,今年以來8只保本基金累計募集規模達到了238億元。

與此同時,國內多家基金公司都在“磨刀霍霍”向保本,籌備著基金的發行事宜。華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副總對《第一財經日報》稱,現在其他產品都賣不出去,只能發保本,就保本好賣。而記者向其詢問保本基金投向問題時,他的回應是“當然是股票,債券現在可不便宜,但因為是保本,基金經理必須低倉位運作,否則幾十個億的盤子萬一碰上黑天鵝,影響太大了。”

記者另從一些基金公司渠道人員處獲悉,當前偏股類基金達到了歷史上最難賣的地步。華南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的華東區渠道經理謝軍(化名)對《第一財經日報》稱:“現在國內一線的基金公司賣股票型產品一天賣幾十萬。新產品根本沒人買。但保本卻被搶購。”

保本基金有無風險

當保本基金遭遇搶購之際,一些風險也在浮出水面。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2月3日,24只保本基金單位凈值跌破了1元,其中國泰金鹿保本、交銀榮祥保本、交銀榮和保本單位凈值最低,分別依次是0.889元、0.939元和0.97元。

對於保本基金,多數市場人士認為凈值高出1元以上部分就屬於這只基金積累的安全墊,凈值越高,安全墊也就越高。但也有專業人士提出了異議。

“嚴格意義上並不能這麽講。基於此保本基金凈值跌到哪個位置才算是擊穿安全墊,具體就得看每家公司設置的折算率以及產品的保本年限。”華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士表示,CPPI策略中有關安全墊的解釋提到過折算率的問題,這個折算率一般是無風險利率,比如一年期定存利率。如果三年保本期,折現率為1.5%,理論上初期的保本凈值為0.955元。”。

北京一位券商系公募基金經理則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保本基金在理論上有個保本的策略,這個策略的基本邏輯是你先購買一些類似於債券這樣的固定收益類產品積累一些所謂的‘安全墊’,其實也就是一定的浮盈。然後你再去做權益投資賺彈性的錢,就是這麽個邏輯。前段時間有一些保本基金激進一些,直接先買了股票,可能沒什麽止損就跌破了1塊錢。”

“債券是有利率的,能夠算的出來一年是3個點還是5個點的收益,假設固定收益是3個點,那麽權益浮虧3個點以內也是可以的,這些都是能算得到的。買債券是按天計算的,不可能一天就有多少收益,當天的收益也體現不到凈值中,理論上是能算到一年的收益會是多少。”該公募基金經理進一步表示。

“保本基金是整個保本周期享受保本收益的,中間可能會有一些波動,在短時間內是有可能出現下行風險及回撤的,本身來講它的投資範圍和比例是歸在固定收益類別里面。”北京另一家公募人士稱。

為了百分百確保到期能夠兌現本金,在保本基金運作中設有第三方機構對基金產品進行擔保。擔保機構對於符合條件的投資者到期後可贖回金額低於承諾保證金額部分,承擔不可撤消的連帶責任擔保。這樣無論盈虧,都可以確保歸還投資者的本金。

華南一家公募基金市場部人士對本報稱,保本產品有時也不一定保本。兩個原則必須重點把握,一是在保本周期內必須始終持有,中途贖回則不再享有保本待遇。另一點是,買保本基金應該選擇大公司,小基金一旦保本周期到期出現大幅虧損,則有可能遭遇兌付危機。

編輯:黃向東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961

24 Feb 16 - 大家樂(0341) 中期業績

市民上月捱貴餸,不包外出用膳的食品通脹升至4.8%,是2014年3月以來的新高,統計處公布上月消費物價指數,基本通脹2.6%,較去年12月上升0.2個百分點,主因是旅遊費用跌幅收窄,及新鮮蔬菜價格升幅擴大所致。 各消費項目中價格升幅最大是食品(4.8%),其次為外出用膳(4.1%)。

將軍澳新都城中心及中環萬年大廈的大快活分店,午市燒味單併飯及雙併飯的堂食單叫價錢,較上月貴1元,單併飯由上月的34元加至35元,雙併飯則由36元加至37元,配熱飲及凍飲價錢不變。 多間快餐店的堂食食品2月加0.5至1元不等,平均加幅近3%,有快餐店回應指因食材價升而加價,更預告未來或會再加。 大快活發言人回應指,集團農曆年間將全綫分店各類雞、鴨及燒味產品加價一元,主因是食材價上升及追回市場燒味價格水平,是次價格調整尚未超過集團全年2%的加價目標,未來會因應市場情況再調整價格。

大家樂鰂魚涌嘉里中心分店午市焗豬扒飯堂食單叫價錢,亦由上月38元加至39元,配熱飲及凍飲價錢維持不變;大家樂回應表示,上月3日起個別產品價錢調整介乎0.5元或1元,整體平均餐價調整幅度為0.8%。因食材、租金和人工持續上升,集團會不時審檢視定價策略。

大家樂 焗豬扒飯

大家樂(0341)除了涉及低價檔次的快餐業務,亦參與了如「意粉屋」等中檔次業務。 截至2015年9月底的6個月,大家樂(0341)錄得2.8%的收入增長,但核心純利按年下降17.4%。 這是由於來自中價檔次的休閒餐飲業務疲弱的收入及盈利。

大家樂(0341)將業績失利歸咎於去年底的佔領活動,指集團部分位於主要購物地區的餐廳受去年最後一季的社會運動影響,令業務復甦緩慢。不過,大快活(0052)同受佔領活動影響,期內卻有突出表現。觀乎大快活(0052)期內成績突飛猛進,核心中期純利按年增長19.8%,主要是內地業務虧轉盈,以及中央廚房加強運作,有助成本減省。而大家樂(0341)內地業務則未有改善,期內內地業務收入及盈利分別按年跌4%及17.6%,拖累整體業務。

與其他本地餐飲股一樣,受累零售市道弱,大家樂(0341)中期錄得單位數的收入增長,期內總營業額按年增僅3%,至37.3億元。同時受累營運成本不斷增加,令大家樂(0341)中期純利下滑14.7%,不計及終止業務則減少11%。

■  04 Oct 14 - 大家樂(0341) 全年業績
■  11 Jul 13 - 大家樂(0341) 全年業績
■  03 Jul 12 - 大家樂(0341) 全年業績

田二少 田北辰 力爭一年 成功落實 大家樂新概念快餐店 2015年09月 靠田北辰一年嘅努力可以食到大家樂


本網誌內容版權為「藍冰」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大家樂(0341)

大家樂集團(0341)經營連鎖式快餐店、機構飲食、特色餐廳、食品製造及分銷業務,旗下品牌包括︰ 大家樂快餐、一粥麵、泛亞飲食、活力午餐、意粉屋、Oliver’s Super Sandwiches、spaghetti 360°、Café 360、espressamente illy (香港)、米線陣、米線營、上海姥姥、一魚壽司、巷仔見麵館、Just About Food、THE CUP (香港)、小洋蔥、丼丼亭(香港)等。

集團業務足跡遍佈香港及內地,分別擁有逾350個業務單位及117間分店。

大家樂 341


公司簡介大家樂 (0341) 經營「大家樂」連鎖式速食餐飲業務、快餐廳、機構飲食業務、特式餐廳及食品製造及分銷業務。
目前市值(港元)123.66億元
現時股價21.20元 (2016-02-24 收市價)
市盈率 (倍)20.78倍
每股盈利(港元)1.02港元
市帳率3.36倍
每股帳面淨值(港元)6.313港元

大家樂 341



大家樂(0341)中期業績

大家樂(0341)11月公布,截至2015年9月底止中期業績,純利2.07億元,按年跌14.68%;每股盈利35.95仙;派中期息18仙,去年同期17仙。

期內,營業額37.26億元,按年升2.79%;毛利4.58億元,按年跌2.46%。集團指,期內表現反映經濟回軟所帶來的零售消費意欲下降,此外,集團部份位於主要購物地區的餐廳受2014年最後一季的社會運動影響,業務復甦緩慢。

按地區劃分,本港業務上半年營業額按年升4%至31.2億元,當中大家樂同店銷售按年增長4%,9月止,共有158間大家樂分店。集團速食餐飲業務板塊計劃於2015/16財政年度內擴展超過20間分店。

集團南中國快餐業務上半年營業額按年持平,但同店銷售則按年減少5%。內地大家樂快餐及意粉屋業務發展採審慎態度,刻意調節擴展步伐、整固現有業務、關閉未如理想的分店,同時強化自身的基礎建設、系統及團隊。

於2015年9月底止,公司擁有淨現金10.39億港元,並無任何借貸。

Spaghetti 360 ° 大家樂 341


發展 及 2016年目標

大家樂(00341)首席執行官羅開光指,儘管本港零售市道疲弱,但因核心業務為速食及快餐休閒,價格介乎50元至100元左右,影響不大。 集團將適當調節食品價格,上半財年產品加價約1%至1.5%,料全年加幅達2%至3%。 他指,前線員工獲加薪1.5%,直接工時成本為每小時56元,下半年會跟隨通脹加薪。

首席財務官林洪進承認,中國市場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令到餐飲業務續出現競爭,集團於中國快餐業務同店銷售錄得負4.7%,反映中國整體消費市道表現差,加上中國網購影響商場顧客人流,促使商場有更多舖位出租,令到入行條件較低的餐飲行業進駐商場,導致行業競爭加大,故此今財年中國快餐店開店目標不能達到目標。 林氏補充,集團會以保守策略,經市場研究後才決定快促優閒餐飲會否進駐特定中國市場,以及進駐牌子,現時未有既定策略及目標。

羅開光於記者會表示,增加派息是為表現對集團持續發展有信心,料今年多個新品牌回本期約一年半至兩年,其中上海佬佬在短短一個月已回本。每年開店開支約4億元至5億元,比現時11億元的現金不算多。

大家樂 341

結束北美業務

大家樂(0341)去年結束北美業務,以788萬加元即相當於5,300萬港元價格出售Manchu Wok等資產,出現470萬港元損失,和分佔合營公司虧損543萬元。

租金

大家樂(00341)每年都有約三分一店舖需要重新簽訂合約。 現時租金升幅放緩,集團希望可以調節租金,獲得減租,令大家樂多了不同地區的選擇。 集團在旺角、銅鑼灣、尖沙咀等地仍未能負擔地舖租金。

大家樂 341

人民幣貶值

對於人民幣貶值方面,他表示,對個別業務有幫助,但是看不到採購成本有所下降,因為內地豬肉價近年高企,而大家樂是環球採購,因此,人民幣貶值利好因素但未能反映,現時採購成本維持穩定。

丼丼亭

「丼丼亭」是大家樂集團與日本杵屋美食集團(Gourmet Kineya)合作,首個由日本引入的餐廳品牌。

大家樂(00341)休閒美食的定位人均價格在70元至90元之間。 集團表示,丼丼亭母公司杵屋美食集團旗下有幾十個品牌,希望不久將來可以再引進新的日式餐飲品牌進入香港。 集團稱,香港近幾年才出現租金走高的情況,但杵屋美食集團長期在日本高租金及人工成本的情況下運營,其高效率的管理經驗大家樂集團亦可在香港借鑒。

丼丼亭 大家樂

分店

目前大家樂集團(0341)旗下營運單位總計467個,在本港有350間店,在內地則有117家。 公司今年度將增設30間,下年度增加約40間。

內地的同店銷售則按年減少4.7%,因應市場狀況,羅開光稱將刻意放緩在內地的發展規模及速度,上半年僅在內地增開2間店,並已關閉全線華南意粉屋,預期整個財年將在內地新增分店只有單位數。

上半年度,內地大家樂快餐同店銷售按年跌4.7%,因此調整了大家樂快餐及意粉屋的擴展步伐,上半財年僅在內地新設兩間店,華南區意粉屋更全線結業。 惟首席財務官林洪進強調,與去年同期比較,內地店舖數目仍錄得淨增長,預期2015-16財年內地新增大家樂快餐店數目僅得單位數。

毛利率

在毛利率方面,受累成本上漲,大家樂(0341)整體毛利率按年跌0.6個百分點,至12.3%。 相反大快活(052)毛利率從15.0%提高至16.4%,主要由於較低的食品原料成本及較低程度上接觸盈利率較低的中國內地門店。

作為行業龍頭的大家樂,期內毛利率僅12.3%,為行業中最低,其盈利能力受考驗。

毛利率
▪  2010-11年 全年 15.1%
▪  2011-12年 全年 13.7%
▪  2012-13年 全年 14.2%
▪  2013-14年 全年 14.6%
▪  2014-15年 上半年 12.9%
▪  2014-15年 全年 13.9%
▪  2015-16年 上半年 12.3%

大家樂 341


短評

低價檔次的快餐業務在不太有利的經濟環境下更具防守力。 主攻低價檔次快餐業務的大快活(0052)近年業績理想,加上派息慷概,去年股價上升34%。 但是,同業的大家樂(0341)中價餐飲業務疲弱的收入,加上現時是快速休閒及休閒餐飲業務正處於投資期,行政費大幅增加,影響業績表現,股價去年下跌13%。

▪  銷售成本按年增3.5%,漲幅少於營業額的3%增幅,令毛利減少3%至4.58億元。
▪  行政費用2.17億元更持續大幅增加24%,「快速休閒及休閒餐飲」業務正處於投資期。
▪  中國內地市場的營業額6.67億元,增4.2個百分點至4.7%,分部溢利由上年同期之0.49億元大減95%至0.02億元。
▪  股東應佔溢利減少 14.7%至2.07億元。

大家樂(0341)採取的多品牌策針發展空間比較廣闊,近年大家樂副線品牌越開越多,中長線亦可能會引入到內地市場。 大家樂主要對手美心集團,近年亦採用多品牌策略迎戰,開設simplylife、美心香港地、MX2,又引入特許經營店如丼丼屋及一風堂等。 羅開光目標把大家樂造成區內領導品牌,以漸進而平穩的速度培育自創及引入新品牌,集團於過程中培育適合的管理人才,持續建立一個更堅實的平台及累積所需經驗,這個策略或可以
解釋為何集團犧牲了短期的盈利表現。

韓國 The Cup 大家樂 341一粥麵 341

由於業績差於預期,經過去年股價去年下半年的下跌,大家樂(0341)市盈率20.8倍,息率3.7厘,市帳率3.4倍; 預期市盈率26.8倍,預期息率3.7厘。 作為比較,同業的大快活(0052)市盈率20.3倍,息率3.5厘,市帳率4.8倍; 預期市盈率16倍,預期息率3.7厘(加上特別股息4.1厘)。

如果使用息率來比較,大家樂(0341)的股價再下跌的空間不大,對長線投資者來說,已經到達收集區附近。 但是同時,由於大快活(0052)的預期市盈率較大家樂(0341)低近4成,今年股價表現仍應該繼續跑贏大家樂(0341)。

一般來說,餐飲業的競爭大。 但同時,經濟若非大幅下滑,相信對飲食業影響不大,加上盈利能力持續向上,可以視作穩健投資。 大家樂(0341)的中長線增長,則要依靠其內地業務的發展的步伐。 大家樂(0341)現價市盈率看來偏貴,但是由於大家樂(0341)作風穩健,現金流良好,派息未見減少,持有淨現金5億元以上,負債比率為零,仍然是淡市中的穩健投資選擇之一。

大家樂一百加

市盈率,息率

大家樂(0341)現價21.20元計算,市盈率20.8倍,息率3.7厘。

上半年度每股盈利下跌14.5%至35.86港仙,中期股息每股0.18港元,高於2014年同期的0.17元。

簡單估計,大家樂(0341)2015-16年度每股盈利下跌16%至0.86元,預期全年派息輕微上升至0.79元。 現價21.20元計算,預期市盈率26.8倍,預期息率3.7厘。

大家樂 341  股息記錄大家樂 341  溢利增長


股價走勢

1年圖:

大家樂 341 1年圖

3年圖:

大家樂 341  3年圖


權益披露: 於本文章發佈之時, 筆者並沒持有大家樂(0341)。



近年業績摘要

營業額 (港元) 上半年全年
2007-08年 營業額 -- 42.84億元
2008-09年 營業額 23.42億元46.74億元
2009-10年 營業額 23.86億元48.83億元
2010-11年 營業額 26.33億元53.33億元
2011-12年 營業額 29.01億元59.56億元
2012-13年 營業額 31.36億元63.94億元
2013-14年 營業額 34.09億元69.90億元
2014-15年 營業額 36.97億元73.56億元
2015-16年 營業額 37.26億元--

盈利 (港元) 上半年全年
2007-08年 盈利 -- 4.20億元
2008-09年 盈利 2.00億元4.42億元
2009-10年 盈利 2.21億元5.13億元
2010-11年 盈利 2.24億元5.14億元
2011-12年 盈利 1.91億元4.74億元
2012-13年 盈利 2.21億元5.45億元
2013-14年 盈利 2.43億元5.82億元
2014-15年 盈利 2.43億元5.87億元
2015-16年 盈利 2.07億元--

每股盈利 (港元) 上半年全年
2007-08年--$0.7636
2008-09年$0.3626$0.7977
2009-10年$0.3983$0.9216
2010-11年$0.3994$0.9158
2011-12年$0.3382$0.8378
2012-13年$0.3871$0.9526
2013-14年$0.4243$1.0100
2014-15年$0.4211$1.0200
2015-16年$0.3586--


參考:

1. 大家樂 341 業績

http://www.cafedecoral.com/tch/investor_relations/investor/images/FS_30November15_chi_1.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5/1130/LTN20151130250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5/0623/LTN20150623197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4/1128/LTN20141128111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4/0717/LTN2014071715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4/0624/LTN2014062412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3/0625/LTN20130625197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2/1126/LTN2012112609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3/0625/LTN20130625197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2/0626/LTN2012062611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1/1129/LTN20111129172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1/0629/LTN2011062914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1129/LTN2010112912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629/LTN20100629142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25/LTN20091125076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08/LTN20090708139_C.pdf

2. 大家樂業績跑輸大快活 歸咎佔中
http://invest.hket.com/article/1015691/%E5%A4%A7%E5%AE%B6%E6%A8%82%E6%A5%AD%E7%B8%BE%E8%B7%91%E8%BC%B8%E5%A4%A7%E5%BF%AB%E6%B4%BB%20%E6%AD%B8%E5%92%8E%E4%BD%94%E4%B8%AD

3. 【品牌洞察】快餐選大快活還是大家樂?
http://www2.hkej.com/instantnews/market/article/1212806

4. 大家樂賴地硬?還是營運效率差?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5/12/blog-post_9.html

5. 田二少成功爭取大家樂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822/19265958

6. 大家樂加快港開店步伐 半年純利跌15% 增派息至18仙
http://paper.wenweipo.com/2015/12/01/FI1512010009.htm

7. 基本通脹升至2.6% 快餐店紛加價
https://hk.news.yahoo.com/%E5%9F%BA%E6%9C%AC%E9%80%9A%E8%84%B9%E5%8D%87%E8%87%B32-6-%E5%BF%AB%E9%A4%90%E5%BA%97%E7%B4%9B%E5%8A%A0%E5%83%B9-225524143.html

本網誌內容版權為本人「藍冰」所有,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筆者相信「從錯誤中學習、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這個道理,藉此為自己的投資決定留個記錄。另外,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筆者亦不能保證資料是否準確、完整及充分。 敬請留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678

24 Feb 2016 - [業績公布] [香港八十前] [港企專門店] [紡織板塊] 時代集團(1023)近四年半業績 + 財務分析數據

若想得到更多最新訊息,請Like已有超過10,800個Fans的「紅猴FACEBOOK」(按此),謝謝支持!

(註:「香港八十前」即市值在80億港元下的港資企業或主要業務在香港的企業)

時代集團(1023)(公司網址)現價$2.78,現時市值約27.8億港元(「香港八十前」成員),
主要從事設計、研發、製造、銷售及零售手袋、小皮具及旅行用品。

集團公布至去年12月年中期業績,收入按年跌3%,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26.1%上升至27.7%,令毛利按年反升3%,不過成本控制不算理想下,純利按年下跌5%。零售業務未見突破,收入(只計銷售予外界客戶)按年升幅降至2%,但虧損有所下降。主業製造業務收入按年跌3%,但溢利按年升4%。北美洲及歐洲客戶收入佔比由去年同期的83%至76%,是否代表以可負擔奢侈品品牌為主要客戶的時代集團,客戶平均質素有所調整!

大家若有興趣對上市公司作業績財務分析DIY,並取得Microsoft Excel Templete,請參閱我的最新著作「港股A餐」,各大書局有售,或可到「超閱網」(按此)網購。

(按一下下圖可放大)






證券投資組合管理服務 (按此,再往網頁左下方) 
投資收費專欄「觀微知勢」(按此
2014年著作「港股A餐」(按此
Facebook專頁(按此)
港企專門店 (按此)
香港八十前 (按此)
上市公司財務分析摘要大公開 (按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683

說出創業失敗後的24小時 卻創下了最高銷售記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analysis/2016/0225/154405.shtml

導讀 : 那段時間嚼口香糖都是辣醬的味道。

創業前趙馗喃在獵豹移動做毒霸安全運營。2015 年,他拿到了一家知名餐廳的半成品配方,決定生產一種麻辣醬,讓年輕人愛上做飯。有了配方,他離做一款好吃、大賣的辣醬還有很遠。從味道調配到選擇包裝,從找供應商到生產試驗,從尋求投資到用戶增長,他一路受挫,卻在宣布停止項目當天,賣掉了比之前總銷量還多得多的辣醬。

“如果你堅信自己有一天還會回來,告別這個項目就不那麽艱難了。” 趙馗喃說。接下來,他打算繼續創業。

下面是他的故事。

看著那些陌生的名字,在快遞單上被一張張打印出來,貼在了即將和他們最後一次相遇的“愛做”(麻辣調味醬)。我知道,他們可能不做飯,甚至不吃辣,卻買了很多份“愛做”。我並沒有想到,在一個創業公司倒下的時候,能有這麽多人支持。

2015 年 1 月 20 日晚,我用“愛做”微信號發出一篇《「愛做」的告白。倒計時 3 天,永久停售。》。在不到 24 小時的時間里,1420 人,買光了 5000 多份庫存,比之前 5 個月的銷售總量還多出 2000 瓶。我想,或許他們也在創業,或許和我一樣有著對產品追求極致的執念,我能做的只有感激,並將一路的受挫經驗寫下來。

調配:大半個月,70多種方案

“愛做”的初衷很簡單,希望能夠幫助那些下廚初學者可以很簡單的做出大廚的味道。也許,是因為多年以前的一次下廚時,不經意放了一點辣椒醬,致使菜的味道從 60 分升到 90 分。這件事給了我很多啟發,所以,我們在解決這個問題上,是從“調味”的角度去切入的。

一開始就很很幸運,我們找到了一個支持我們的想法,願意將核心配方分享給我們的合作夥伴。這是一家在多家城市有門店的品牌餐廳(未獲得披露的許可,沒寫餐廳名字)。

餐廳的訴求是,它們已經有了門店堂食和外賣業務,和我們合作做辣椒醬剛好可以滿足“吃”的第 3 個場景:在家里下廚。

餐廳給的配方個半成品,為了讓用戶在下廚時,盡可能的減少調味步驟,我們在核心配方的基礎上,加上了蔥、姜、蒜、鹽,大概了調配出了 70 多種樣品進行盲品,並選擇出一個分數最高的。因為除了調配,還要試驗把它做成成品菜,我們花在調配和試驗的時間有大半個月,當時覺得嚼口香糖都是這個味道。

包裝:袋裝、按壓式頭嘴、膠囊、瓶裝

在產品形象上,我們進行了很多探索和嘗試。為了給人以方便的形象,並容易讓人聯想到速溶咖啡、方便面料包、番茄醬等,我們一開始選擇了用袋裝,可以定量、便捷攜帶,並可以用很多不同質感的材質,做很多不同風格的 VI。

但是調研時發現,用戶並不會想你想象的那樣按照菜譜上的定量去使用,大多數還是靠手感的,於是就有一袋用不完、不夠用的問題,也就產生了剩余時不易保存的問題。同時又由於醬本身的性狀問題,比較黏,容易粘在袋子上,很難快速倒出,這給在下廚時本來就手忙腳亂的人,又增添了煩惱。

我們嘗試過很多形態,比如類似洗手液、洗發露的按壓式頭嘴,但是會產生噴射效果;甚至用過類似藥品的膠囊,做菜時,隨隨便便丟一兩顆進鍋里,就 OK 了,但是膠囊是為粉狀固體設計的,上了油狀半固態,就會漏油。折騰了很多種包裝,最終還是“妥協”了瓶裝(但其實我個人是很不喜歡瓶裝的,因為不易開啟、重量大、易碎、瓶口易臟等問題)。

在瓶裝上,我們還設計了很多漂亮的瓶子,甚至還有斜著的瓶子,但是要麽是工業條件無法滿足,要麽是漂亮與易用不可兼得。像我這麽實在的人,當然還是選擇了易用。

找供應商:懷疑被賣進了山里

找合適的供應商,在很多成熟的 B2B 平臺上,是找不到的,這令我們很是頭疼。記得當時和夥伴去無錫選瓶子,是朋友給介紹的供應商,結果到了無錫火車站,上了對方的車,就走了長達 3 小時的土路,我們一再懷疑自己會不會給騙倒山里給賣了。

第一次談生意,發現變成了相互"訴苦"——年輕人創業不易,如果能彼此認同對方的"苦",生意就能談得來,畢竟他們也不是靠我們這批瓶子掙大錢。於是下了 2 萬個瓶子的訂單,對方還說說蓋子給你配好,送你了。等到後來拿瓶子去實驗,發現旋蓋成功率很低,廠里的技術說是瓶子的螺紋有瑕疵,而且比較嚴重。

與食品接觸的材料,都應該拿去做檢測,在強烈要求下,供應商不得不拿瓶子去做了檢測,還好是合格的。蓋子是我們自己送檢的,結果顯而易見,蓋子的內壁塗膠是不符合食品級的,可惜蓋子是對方贈送的,沒辦法制約。還好後來合作的加工廠給了幾家非常靠譜的瓶子、蓋子供應商,無論多能嚴苛的要求,對方都能滿足,而且還有足夠的存貨,可以在生產前到貨。

加工:4 次試生產,浪費了大量原料

產品OK了、包裝OK了,沒想到前方依舊有萬丈深淵等著你,第一次生產便是1噸,大概5000瓶的量。生產前,在實驗室里做實驗都是OK的,沒想到上了生產線,其中的一個含有澱粉的原料和某一工藝發生沖突,在加熱過程中糊化,最後的成品變成了“橡皮泥”。雖然風味並沒有被破壞,但是形狀過硬,難以使用,且灌裝設備不能灌出如此硬的物體。

後來我們調整了多次工藝,實驗室里,總是成功的,但是生產線上又失敗了2次,至此3次生產失敗,不僅浪費了1噸多的原料,更讓代工廠捉急,代工廠認定,這個是幾乎不可能成功的。

另一方面,如此實驗失敗,不出成品,工人便拿不到薪水,積極性不高。

由於對方是大廠,有無數的產品等待生產,我們每一次試產,要麽是在半夜,要麽是在淩晨才能擠出一點時間給我們。現在3次失敗,大家都灰心了。

我們還找了很多國際大廠進行咨詢,給的建議都是換掉原料,換掉原料就意味著改變風味,就不再是我們精心調配出的最佳狀態。

當時面臨著兩個選擇:要麽替換原料,要麽生產非即食的產品或添加防腐劑。但是我想的比較簡單,醬這麽好吃,怎麽可能產不出來,醬這麽好吃,不能直接吃太可惜了。

創業,其實本來就是在冒險,於是我們選擇了第三種,將沖突的原料單獨提出,在沖突的工藝後加入,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冒險的選擇,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我們答應代工廠,如果這次失敗,我們就放棄,而且失敗的成本,都由我們一力承擔。

第 4 次試產,工廠已經不想做了,只出了 4 個人在關鍵位置上操作設備,你根本沒法想象,最後由我們自己的 3 個人,還有對方負責市場銷售的 4 個人,一共 7 個人擰了幾千瓶,當晚吃飯時,筷子都拿不起來了,第二天,發現手都裂開了(接觸了高濃度酒精),第 3 天,檢測完成,結果超預期好,要求微生物菌落個數不超過 50,我們平均才 3 個。當天立刻上線,記得那天是七夕,情人節,忙著上線,4 個小夥伴,都把對象撂一邊了。

當時看著成品一瓶瓶的灌出來,那種感覺無法言表。

被投資人拒絕,用戶增長不達預期

這段時間里,也跑去見了 10 幾家投資機構,創業前身邊並沒有這方面的人脈,你會發現 BP 投到對方郵箱里猶如石沈大海,還好之前我在獵豹移動做毒霸安全運營,可以通過一些社會工程學和一些猜解手段。比如微信 id 和微博 id 可能是同一個,拿到你想見的投資人電話或者微信,還有些投資人會很疑惑的問我是誰介紹來的。

有的投資人談了好幾輪,最後對方還是覺得調味品這個品類發展太慢,很難在短時間實現回報。折騰了一段時間,還是決定先集中精力搞運營吧。

在銷售渠道上,因為京東、天貓等平臺門檻高,且對 SKU 數量要求,所以我們先從微信服務號入手,簡單開發就可以給用戶提供菜譜、互動等多種便捷功能,在上線前陸續也做了很多小範圍試用,大概獲得了 2W+ 人數關註。去年第三方美食類垂直 APP 都剛開始做電商業務,比如下廚房、美食傑等,有用戶量,而且都是對做菜有需求的用戶,很匹配。

上線前,微信公號和微社區里收到了試用用戶的大量熱情詢問,甚至有用戶通過微信公號查到了我的電話號碼打來詢問何時上線。

那時候你會覺得所有關註你的用戶都在等待你上線,但是上線第一天一共才售出了不到 100 份,而後微信公號每天都會有人取關。

在微信里,我們不斷嘗試了增加簽到、抽獎、積分等活躍功能,甚至還測試過分銷的功能,但是都未能見效。也寫了幾篇軟文投放在一些自媒體公號上,但是轉化效果異常的差。在這里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維護,但是增長依舊很慢。

在下廚房里,雖然出單量小,但是評價非常好,直到現在為止評價依然是品類里的最高分數,我常常會查看某個評價了的用戶,看她做過的菜,傳過的菜譜。

下廚房以店鋪為對象,只有銷售數量很好的店鋪才會給首頁位置。而且下廚房的排名以銷售數量為主,你會發現在調味品這個品類里,排到第一的竟然是超市里隨手可以買到的普通澱粉(用戶為了湊單包郵而大量購買的),所以無論你的評價有多麽優秀,也很難在這個環境里突出。

回過頭來,發現定位尷尬

這時數一數銀子,發現並沒有多少了。就算是有銀子,內容不夠優秀,產品定位和需求不夠明顯還是一樣的。

市場合夥人的缺失,很是困擾,那時運營和設計的小夥伴很努力的改了 10 多個版本商品介紹,但始終難以讓用戶理解,後來看了些營銷文章,才知道那叫“自嗨型”文案。於是自己親自改了很多個版本,終於看起來顯得不是那麽的自嗨了。

當我親自梳理各種產品需求點和賣點的時候,才發現產品定位非常之尷尬,做飯的主要兩類人群,一個是主動型的(本身愛好的,手藝成熟者),一個是被動型的(單純為了方便、有口吃的)。大多數主動型的人會不屑於用一個複合調味料來顯示自己的廚藝水平,而被動型的,對口味沒有要求,不會花 29 元買一款這樣的調味料。

我們以一個定價在“中高端”的調味品品類,去滿足用戶快速下廚,市場過窄。所以我們要在這兩者之間找到我們的受眾,倍感乏力。

此外,我們想做一個便捷下廚的調味品品類,但是在產品形象(傳統瓶裝)上並沒有突破辣椒醬,致使用戶認知非常模糊,理解成本高。

比如,用戶容易很直接的把愛做和老幹媽做對比,由於愛做的產品仍是傳統辣椒醬的罐裝,事實上愛做和老幹媽挺不同的:老幹媽屬於貴州香辣風味,愛做是四川麻辣風味。老幹媽的使用場景實在餐桌上,愛做的使用場景是在廚房里。老幹媽更多是佐餐,所以它的顆粒感較強,有嚼勁,下飯作用明顯,愛做更多是下廚調味品,都是研磨細碎,沒有顆粒感。

另一方面,為了做出高質量的產品,成本實在太高了,光是在加工費,一瓶就要 4 元,運費之外的成本是 14 元,這也是在量小的情況下,但是要想突破這個價格,至少需要 30W 左右的訂單。

“堅信自己有一天還會回來的”

雖然情況在一點點變好,但是我們堅持了幾個月後,錢花得差不多了。但錢的問題不是不能解決,項目和產品本身的問題讓我們決定停掉它。如果你堅信自己有一天還會回來,告別這個項目就不會那麽艱難了。

在微信上的“告別”,致使所有庫存突然售光,真的挺意外的。我們平時微信的閱讀數基本在 1000 左右,所以當時預期很低,覺得能賣幾百份不錯了。

當時算上我一共只有 3 個小夥伴,項目一停,便跑路了一個,很多產品還沒來得及包裝,我和另一個小夥伴在工廠住了 4 天來打包。

後來我們把北京能叫上的朋友都叫來了,女生負責售後客服,男生負責包裝。據說那幾天是北京 30 年來最冷的幾天,但是我感覺格外溫暖。

接下來,我想繼續創業,還是比較看好食品方向。現在食品安全是大勢,做食品能站著把錢賺了。

(本文作者為“愛做”創始人趙馗喃,由峰瑞資本編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973

24歲旅遊王 讓1,800萬人用他手機玩香港 他創的「手機導遊」,富比世看好、鴻海捧4億投資

2015-02-29  TCW

全香港4成飯店,房裡都放著這支免費手機,你迷路,它當導航;你血拼,它告訴你哪裡有折扣,想出這服務的,是一個大學肄業的24歲CEO。

我走進一家位於香港北角的新創公司,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它才成立三年多,租起兩百多坪的辦公室,容納來自各國近六十名員工,每月光租金,就超過新台幣八十萬元。這樣的規模,和我過去見過的新創公司,很不一樣。

帶著我到處參觀的,是一個看起來像大學生、講起英文比中文流利的年輕人,他指著堆滿倉庫的上千支鴻海牌InFocus手機,聳聳肩膀說:「其實,我們跟他們(鴻海)買的手機是這裡的幾十倍,差不多十二萬支手機,可以覆蓋六個台北(飯店房間總數)了!」

他坐在撞球桌上,一邊跟我對話。難以想像,這個二十四歲的年輕人,正是被《富比世》(Forbes)雜誌點名,最看好的香港新創公司之一Tink Labs創辦人。

「我是全公司最年輕的員工。」郭頌賢說。二〇一二年,他成立Tink Labs,起初包括自己在內,只有兩名員工,但現在,他開發的手機handy,成為全球旅客到香港觀光的「入口」。

當你到香港住飯店,房裡常擺著一支名叫landy的手機,可以免費打電話、上網;它也像本旅遊指南,內建各種資訊,不管走到哪,都會自動提醒你附近的促銷活動,甚至結合購物,按一個鍵,你就能買迪士尼樂園門票,省去排隊時問,還隨飯店帳單付款。

handy包辦旅客各項需求,推出不到四年,全港飯店逾兩萬間房間採用,覆蓋率近四成,使用人次達一千八百萬,放眼兩岸三地,沒有業者推出同樣服務。

當出國電話費總是爆表他出租手機,你打電話、上網都免費

郭頌賢二十歲時,便想出了這個全新商業模式,改造原有的Android手機系統,建立串聯旅客、酒店、商家的三方平台,「他革新了我們的旅遊經驗。」《彭博商業週刊》如此評論郭頌賢和handy提供的服務。

因此,亟欲轉型的鴻海集團也嗅到商機,其子公司富智康在去年十一月,宣布投資Tink Labs近新台幣四億元。

「如果有人做過、有經驗,那就不叫創新了。」近期,郭頌賢將帶著一份圖文並茂的近七十頁簡報檔,寫著一路走來遇到的挑戰,來台灣鴻海土城總部,對年紀比他大四十歲的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以及其他主管分享創業經驗。

臉書創辦人佐伯格(Mark Zuckerberg)二十一歲輟學,打造出全球會員數十五億的帝國,郭頌賢也一樣,就讀芝加哥大學時,一次旅行回來,手機帳單金額竟達港幣七千元,他疑惑:「為什 出國打電話、上網那麼不方便?」如果有人可以解決這些痛點,該有多好?

「想做就做吧!為什麼要放棄?」即便同儕畢業後大多進入美國政府或大企業工作,選擇一條不一樣的路,對當時只有二十歲的他來說,並沒有太大掙扎,「學校可以讓我先休學兩年,如果回去(香港)做不起來,再回來念完書也可以啊!」

於是,他決定休學,回到故鄉香港創業。起初他花一個月畫出草圖,重新設計手機介面,但沒錢沒資源,夢想,此時還只是一張白紙。

當時智慧型手機發展逐漸成熟,硬體業者玩不出新把戲,淪為殺價競爭,唯有蘋果,打造出逾九百萬App開發商組成的生態系,靠平台黏住用戶,才能獨占九成利潤。

這給他一個靈感:「一個手機公司,賣一支手機賺不到一〇%,所以我也不賣這支手機,而是做上面的服務。」郭頌賢拿起桌上的手機,語氣堅定的對我說。

他估計,比起賣手機,每支handy從飯店租金、廣告、商品拆帳等收入帶來的價值,至少是前者的五十倍!

當等客人上門錢賺太慢他結盟飯店,讓你免排隊服務就到手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戰略學副教授陳威如也在著作《平台革命》中提到,從蘋果、Google到阿里巴巴,全球企業正在改變過去的獲利模式,從賣硬體,轉變成媒合資源的平台,當大家開始透過平台互動,就能達到「一加一等於十,二加二等於一百」的效果,創造最大利潤。

這正是郭頌賢想做的事。但想做平台生意,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說服各方人馬加入,一起打仗?

他找來通訊、軟體業人才,負責營運和技術,並跟電信商談合作,在機場設櫃,方便旅客上門租handy,慢慢打響知名度。生意最好時,一天可以租出去上百支,還一度走出香港,到新加坡機場設點。

事業正在起飛,郭頌賢卻察覺不對勁,「到底要怎麼把產品覆蓋整個城市?透過機場太難scalable(規模化)。」

尤其,每月光機場租金、人事開銷就要港幣數十萬元,營業時間還受限制,他心想,與其坐等客人上門,有沒有更有效率的賺錢方式?甚至,幫旅客把排隊租手機的時間省下來,把服務送到手?

「如果把手機放在香港所有酒店的房間裡,是不是代表我可以一次接觸那麼多旅客?」他靈機一動。全香港三星到五星級飯店房間數約六萬間,如果能和飯店合作,等於打通通往旅客的最後一哩。

於是,他決定收掉機場業務,專心投入飯店市場。但沒有知名度的新創公司,該如何說服像W酒店等五星級飯店合作?

況且,handy提供的免費通訊服務,將侵蝕飯店原有的長途電話、上網等獲利來源,光談第一間飯店,就花了快九個月,「因為沒有人做一樣的事,飯店也沒有其他benchmark(參照)的業者,對他們來說,這個決定是很冒險的。」Tink Labs營運副總裁馬家輝坦承。

對飯店來說,在房間裡提供handy等於多一道服務,萬一手機弄丟怎麼辦?使用完畢,裡頭的旅客資料該如何清除?一旦個資外洩,會不會影響飯店名聲……?面對質疑,唯有站在對方角度思考,才可能成功,這也是郭頌賢思考的關鍵。

首先,為了讓飯店方便,他研發一套和訂房系統連接的軟體,只要旅客辦理入住,放房間裡的handy,螢幕上便會顯示旅客姓名,達到提醒效果;同樣的,當旅客一退房,手機裡打過的電話、發的簡訊、或任何瀏覽紀錄,軟體都會自動清除,不用飯店人員多花功夫,一支支處理。

他也設法替飯店帶來更多商機。過去,飯店常透過電子看板、DM打廣告,難以引人注意,但郭頌賢讓handy變成行動廣告平台,為飯店推送客製化訊息,不管旅客在哪,都能即時收到折扣資訊。如此,不只幫旅客省錢,也替飯店提升各項設施來客數,形成雙贏

「我們旅客使用handy的滿意度都在八成以上。」千禧新世紀香港酒店總經理Bernard Rodrigues說。透過網路口碑傳播,香港又是各大連鎖飯店一級戰場,競爭壓力下,逾百家三星至五星級飯店選擇和郭頌賢合作,四季酒店也將在今年導入服務。

收租外還賺商家廣告費數據協助行銷,待機畫面也能賣廣告

飯店按房間數付他手機租金,另外兩大塊收入來源則是廣告、賣商品與賣票拆帳。下一步,他想的是,該怎麼做到三贏,讓更多商家願意加入平台?

香港做為全球知名旅遊城市,根據香港貿發局統計,二〇一四年,入境香港旅客消費總金額達港幣三千五百九十億元(約合新台幣一兆五千五百億元),精品、零售商無不努力搶攻這塊大餅。因此,如何有效接觸目標消費者,是各大業者思索的問題。每年逾五百萬旅客使用的handy 手機,便成為最好的管道。

為了吸引更多商家下廣告,或提供折扣,郭頌賢必須協助他們精準行銷,讓更多旅客從handy得到資訊後,實際轉化成購買行為。

馬家輝也說,雖然中國戶外廣告商的分眾傳媒,也會在旅客常出現的地點,例如車站、商場等地點下廣告,但因為接受的群眾廣,難以評估成效,不像handy的使用者都是旅客,直接抓住目標族群眼球,連手機的待機畫面,都能變成廣告板位,加強宣傳效果。

handy三年超過一千八百萬的使用人次,就像一個現成的數據庫,透過分析便能知道,不同背景的旅客喜歡住在哪裡?常點選哪些旅遊資訊?或者,當他們來到合作商家附近,只要手機定位,就可以即時推送折扣訊息,刺激購買欲。

因此,郭頌賢要求團隊先設計兩到三種不同介面,放在各地區飯店測試,了解旅客反應,例如,每個頁面置入多少廣告、搭配哪些內容,點選機率最大。反覆測試一年多,現在已經更新到第五版介面,讓旅客操作方便,商家又能達到廣告目的。目前,卡地亞、Hugo Boss等四十多家精品品牌都是其客戶。

把手機當旅客中心平台未來可能結合電商、支付,擴大服務

「現在大家想的都是,如何不只做一次性銷售,他(郭頌賢)能把所有服務整合在一起,形成平台,價值是比較高的,」聯發科前財務長、開宇投資諮詢公司總經理喻銘鐸回憶,兩人第一次在香港碰面,他對郭頌賢印象深刻:「那麼年輕的創業家不多,他大學都還沒畢業,卻把商業模式想得很清楚,問他十個問題,他都有能力回答。」於是,便把郭介紹給富智康董事長童文欣,間接促成鴻海的投資案。

對此,童文欣表示,之所以決定投資,是因為看中handy的整合力,未來還可能結合電商、支付等更多服務,成為一個以旅客為中心的平台,這也有助於鴻海把旗下相關事業,推廣到海外市場。

有了平台,和鴻海提供的手機,軟硬體結合,郭頌賢築起一道對手難進的門檻。

如今,他準備跨出海外,把handy拓展到新加坡、杜拜、巴黎……等地,為了打通當地業者關係,弄清楚手機進口規範,郭頌賢每個月花一半時間出差,他的同學可能才踏出校園、正在找工作,而他煩惱的,卻是如何找到下一個投資人,讓公司走得更遠。

訪問尾聲,我在郭頌賢的辦公室裡,發現一組高爾夫球桿和練習具,原來,他正準備參加今年底的香港高爾夫球公開賽,忙碌之餘,只能抽空在公司練球,「這是我得到富智康投資後,買來送給自己的禮物。」他笑說。

「我認為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所以我才在這裡。」當初休學兩年,投入創業,兩年過去了,公司規模不斷擴大,郭頌賢只好放棄學位,再也沒回到校園。

現在,這個才剛滿二十四歲的年輕人,正舉起桿子,準備把球打得更遠。他的創業故事也告訴我們,在劇變的時代下,守著過去思維,注定出局,如何結合眾人力量,做到共贏,才可能勝出。

撰文者康育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395

24個城市,7000億交易額 “巨獸”鏈家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5930

2016年3月12日,遼寧省大連市,第十六屆3·15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上,鏈家房地產服務公司展臺。(CFP/圖)

僅用一年時間,鏈家這家北京地產中介,就閃電般闖進了全國24個城市。但在上海發生的一個小事故,卻使這頭“巨獸”陷入了輿論風暴。鏈家的急速擴張模式、對一二線城市的房源壟斷地位,以及其背後的金融服務,與飆升的樓價究竟有沒有關聯?

因為兩件看似細碎的小事,鏈家地產突然陷入輿論的風暴眼。

2016年2月23日,上海市消保委責成鏈家解決兩起可訴糾紛,均為中介隱瞞房屋信息,或有貸款或在抵押中,甚至是法院查封房產,而在這兩起事件中,都涉及了鏈家金融業務,或為賣房者在鏈家有抵押貸款,或為鏈家勸說買家從鏈家借錢幫賣家還清抵押款。

次日,上海鏈家門店的房源信息被撤下,代之以小區整體介紹,該公司在上海的金融業務也被叫停。此時,正值上海樓價節節攀升之時——二手房均價已漲到每平方米3.6萬元,比一年前增長了7000元。

一夜之間,媒體掀起了對鏈家及其模式的討伐。其焦點在於,鏈家急速擴張壟斷房源及其背後提供的金融服務是不是樓價高漲的幕後推手之一?

鏈家的發展速度的確令人咋舌。從2015年起,上海、深圳、成都、杭州、重慶這些大都市的街面上,出現了綠色的“鏈家”招牌。短短一年多時間,這家占據北京二手房市場50%交易額的房地產中介公司,儼然擴張成了全國性的巨無霸。

據2015鏈家理財運營年報顯示,截止到2015年底,鏈家集團進入了全國24個城市,實現了7000億房產交易額。同一時段,地產大佬萬科的銷售額僅相當於這一數字的三成。

從北京出發

北京鏈家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成立於2001年9月,法定代表人左暉,註冊資本約1600萬元。作為一家房地產中介機構,在成立後的十余年中,一直專註於北京的市場。根據鏈家官網,2006年9月,其店面數量突破300家。2009年3月,北京鏈家交易額首次單月過億。

2015年,是鏈家走出北京的標誌性年份。這一年,它大舉攬下一二線城市的中介市場。它先後與伊誠地產、上海德佑地產、中聯地產、杭州盛世管家、重慶大業興、廣州滿堂紅等公司宣布合並,迅速占領了上述公司所在地——成都、上海、深圳、杭州、重慶、廣州等地中介市場的大片江山。

在一次接受媒體采訪時,鏈家地產董事長左暉說,鏈家在北京的市場份額在55%-60%,在天津、青島、成都、南京,鏈家的市占率也居第一或第二。而後的這些收購合並,鏈家內部稱之為“合並同類項”。其用意有二:一是拿下“最肥的城市”;二是要聯合有共同願景和市場地位的“同類項”。

幾番收購下來,鏈家在上海、深圳、成都等地的市場份額也迅速提高。“在成都,伊誠的市占率是30%以上,鏈家是10%以上,合並之後約為50%。在上海,德祐的市占率在10%,合並之後約為20%。”

左暉還對媒體稱,自己的戰略就是進入到3億城市人口的地方去,希望進入到這些城市里面,占到55%、60%的市場率。

大舉合並後,業內外紛紛揣測,鏈家是花了重金買下了這些公司。但一位熟悉鏈家的業內資深人士李萍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在這件事情上,鏈家花得錢並不多”。它並不是收購,而是合並,比如深圳公司的老板,直接變成了鏈家集團的小股東,其實是換股,直接給的現金最多也就是補償一下公司原來的小股東而已。

以上海德祐為例,南方周末記者查詢其工商資料可以看到,投資人在2015年3月變為北京鏈家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不變,董事成員由一位變為三位,包括一位鏈家的自然人股東。

李萍說,2015年鏈家的14周年慶,曾把這些合並公司的老板請上臺發言,因為很多人都疑惑這些人為什麽選擇合並。其實這些老板還是看好鏈家的競爭力,把自己的公司放進去,日子能過得更好。第二,我如果成為鏈家的小股東,自主權當然少了,但從未來的估計收入可能比原來要好。李萍認為,還有一點,近年來競爭激烈,本土中介公司增長不足,進入瓶頸,此時改弦更張也是一種策略。

至於為什麽鏈家選擇在2015年大舉從北京走向全國,她認為,這里面很重要的一點應該是“鏈家網”這一互聯網平臺準備好了。

鏈家網很多年前就開始做了,一直到2014年正式宣布不再跟搜房合作,通過自己的身份取得網站渠道去發布房源。通過一年的試探,可能鏈家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從行業面來講,2014年市場比較差,當時在深圳像Q房網這樣的“攪局者”出現了,通過它的試探,人們發現整個行業是呼喚改革的,在市場轉暖之後,鏈家的再出發也就順理成章。

門店無處不在

在上海,人們會發現,自己所在小區在過去的一年中,挨著其他中介,迅速出現了好幾家鏈家,一個小區有三家鏈家一點都不奇怪。

迅速拓展線下門店,是鏈家擴張的招牌性動作。

互聯網分析者毛琳給出了一組數據:2014年底鏈家門店1500間,經紀人3萬名。到了2015年底,鏈家門店突破5000家,經紀人8萬名,翻了3倍。

以上海為例,鏈家在2015年2月底並購德祐地產後,門店從20家增長至250家。當時預期2015年在上海門店數達到500家,但是到了8月,鏈家門店已達到946家,到了12月,鏈家門店已超過1200家——這意味著每天就有3家鏈家門店誕生於上海。

南京樓市微信平臺主編李子墨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春節前,鏈家在南京已經發展到三千多人,大概有一百多家門店。2016年要發展到一萬人。全市各個區域都在擴張。

在深圳,自從2015年3月18日鏈家與中聯合並以後,當時大概是150家門店,目前已經增加到400多家,營業人員在合並的時候是2000多人,現在是6000多人。

上海房地產經濟協會理事會輪值會長劉天旸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說,其實鏈家進上海有6年的時間,但開了關、關了開,規模一直上不去。直到2015年買了德祐以後,加工資、開門店,人都來我這里,業績帶來我這里。它希望重建一個秩序,這種秩序就是壟斷房源。

鏈家鋪天蓋地的廣告,是其他中介做不出的。在上海,它冠名《羋月傳》《歡樂喜劇人》,廣播電臺有它,地鐵也有它,一輛車一輛車去包。這些錢,從資本市場募集了一部分,做金融業沈澱了一部分收益。對消費者最具吸引力的當然還是它的門店,遍地開花,去它家確實比去別處方便。

劉天旸說,中介行業的利潤率很低,3%-5%,好的年度到8%就不錯了。真的沒錢拿一兩個億去做推廣。2015年“愛屋吉屋”宣傳多廣,因為它融到大筆資金,現在沒有了,廣告很少見了,公司業績也掉下去了。去年6月份愛屋吉屋業績全市排第三,現在排第十。

高收入的誘惑

李萍在房地產行業研究多年,她說,“開鋪是容易的,招人是巨難的。”比如一下子拿100個鋪子是容易的,砸錢就可以了。但是門店開了以後,你會發現很多都是冷冷清清。但鏈家是有人才開鋪,人員增長的速度不輸於鋪位的增長。

鏈家招人,舍得投成本,標準也相對更高。要麽是有行業經驗的人,要麽就是大學生,至少是大專畢業生。在招聘流程上,會經過門店經理、總監、大區總監、總部人力部門的層層面試。而總部對淘汰率有要求,基本上要保持在50%左右。

招人,最大的誘惑就是工資。李萍說,在深圳鏈家,新員工底薪5000元,已經相當高了,同行如果有底薪的話,都是按照深圳的最低保障金給的。有個別企業也會給一些業績比較好、比較資深的人高一點的底薪,但最多可能也就4000。

鏈家入職後的培訓也相對嚴格。有四天三夜的全封閉式培訓,甚至在重要城市的郊區都包了培訓基地。培訓時,零食和煙是被禁止的。曾有一位經理煙癮很大,把煙放在藥盒里帶了進去,被教官發現後,直接被解雇了。培訓結束後,是師傅帶徒弟的模式,新人不得獨自作業。

在知乎上,有一位鏈家員工分享了剛入職時的體驗:到培訓基地後開始分班,然後領軍訓服、床單被套,開始四天半培訓。培訓期間不可以玩手機,手機震動或者出聲被抓到就淘汰。見到教官說“教官好”、見到老師說“老師好”、見到同學陌生人說“你好”,不說好就算違紀扣一顆心,每人生命值三顆心,扣完淘汰。吃飯八人一桌,吃飯時不許說話,除了去打飯的人,碰到誰都要問好,其他話也不許說,吃完然後就是去教室上課。其間除了問好不能說話,聽課有坐姿,坐椅子坐三分之一,不可以靠,不可以蹺二郎腿,不可以手撐頭……否則就算違紀扣一顆心。

他說:在北京鏈家,“年薪百萬的人很多,光繳稅百萬的人也有”。他們同樣是經紀人,多勞多得拿提成。工資按業績給,也按分工提成,有些人幾年都不開單,照樣年薪百萬。

在一次接受媒體采訪時,左暉對於招人的心得就是“高收入”,讓經紀人分享利潤的最大部分。從2015年1月開始,鏈家提出給經紀人的底薪為2500-6000元,提傭從30%-75%。左暉希望在2017年鏈家做到萬億平臺時,員工總數能達到10萬。

昂貴的標準化服務

在業內,鏈家的中介費率也是行業最高的,在北京達到2.7%。也就是說,如果你買一套200萬的房子,給鏈家的手續費就要5.4萬元。

即使在北京市發改委出臺《關於降低本市住宅買賣經紀服務收費標準的通知》後,鏈家的傭金仍沒有變化。該通知明確規定,中介費收費不得超過2%,“少數特別複雜的住宅買賣經紀服務”,上浮幅度最高不得超過10%,也就是中介公司可以收到房款總額的2.2%。鏈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把所有交易都算作“少數特別複雜的服務”,把中介費提高到2.2%。而另外的0.5%,則算作“交易服務擔保費”。

劉天旸說,目前中介的平均收費在1.5%-2%之間。“長久的市場驗證下來,2%是一個能夠讓中介行業活下去的比例。之前愛屋吉屋說傭金只收一個點,現在2.5%了,搜房之前說傭金只收0.5%,現在收1.5%-2%。”

在習慣打價格戰的中介市場當中,為什麽鏈家以高於行業平均水平的收費,仍能稱霸市場?

“真房源”和標準化服務,是重要的籌碼。早在2006年,左暉就提出要建立二手房的樓盤字典。最初他只提了一個要求:“給每一套二手房配一張戶型圖”。如今,戶型圖已經從最早經紀人手繪的1.0版本叠代到如今鏈家網上呈現的3.0版本。

南京樓市微信平臺主編李子墨說,在當地找房源,鏈家比較本事大。它有自己的攝影師,會去家里拍照片、確認,必須保證是真房子。鏈家網已經成為南京很多人搜索房源、了解市場價格和租金的一個重要渠道。房主的價格每次都有記錄,比如這套房子,有多少人看過,這一個月房主價格調了幾次,都有記錄,對買房人有直接參考意義。

據毛琳說,到目前為止,鏈家所有的門店和經紀人都是直營,在員工的整體培訓和行為的規範上比傳統門店做得更好,內部也有所謂的紅線黃線機制,紅線辭退,黃線發現兩次後辭退,接私單便屬於紅線之一。鏈家大概有9條紅線,十幾條黃線,這些標準對經紀人的限制極多,部分經紀人表示,鏈家的規矩是房產中介中最多的。

同時,鏈家的房產銷售合同可能是中介中字數最多、規範最全的,詳細羅列了如何保障三方利益等。鏈家的房產交割和貸款流程介紹得也非常詳細。

費率上,無論是過橋貸款還是中介傭金,都是明碼標價,而且不存在可商量的余地,對每位客戶都一樣。

知乎的一位網友說:雖然鏈家的經紀人團隊依然大量存在違規行為,但相比絕大部分競爭對手而言,還算較小比例。鏈家的營收,已經證明了市場對解決方案的認可——說白了,市場在說一句話:“我願用高額的傭金,來換取相對省心很多的房產買賣服務——雖高傭讓我較痛心,但我沒有選擇。”消費者想說的就是“我願意被你明坑,也不願被你暗算”。

一位剛通過鏈家在上海買到房子的女生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因鏈家瞞報了賣家未交遺產稅的原因放棄了交易,她一開始高價仍選鏈家的原因是:感覺比較正規,外面貼的廣告紙還有員工的著裝、標語各種方面都很統一。

北京國際貿易展廳內,鏈家地產二手房信息。(CFP/圖)

“速銷房”的秘密

除了標準化服務外,其實讓消費者不得不用鏈家服務的最重要原因是房源。在中介市場,“得房源者得天下”。誰控制了房源,誰就控制了傭金的定價權。

李靜是一位85後女生,她剛剛在北京買了房子,詢價半個月,她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明顯覺得鏈家這樣的中介就是推高了房價”。她在買房過程中,會遇到不少鏈家的“獨家房源”,這些房子只通過鏈家的中介出售,不僅中介費高,甚至賣房價格也更高,因為這本身就是賣家與中介達成的協議之一。

在業內,鏈家的“獨家房源”,也稱為“速銷房”,並不是秘密:例如賣家原本賣500萬的房子,鏈家中介會找上門來,說我保證550萬給你賣出去,但你不能再把房源給別家中介。然後二者會簽協議,在一定時間內,賣不出去,鏈家中介會給賣家損失金,若賣家給了別人,也要付違約費。甚至多賣出去的50萬,也有中介和賣家五五分成的約定。

李靜說,當時挑房子時,鏈家中介費2.7%,隔壁“我愛我家”的中介費1.6%,但她不得不選鏈家,“那套房子就硬生生是鏈家的獨家房源,只能選它”。

類似獨家房源的現象不止出現在北京。在上海,之前那位買房子的女孩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男友的同事要賣房子,好像是600萬,先掛在另外一個中介,過了幾天鏈家的中介就來找他,說:“你這個房子只掛了600萬太可惜了,掛750萬吧,我們肯定幫你賣掉”。

根據《第一財經周刊》報道,在龐大規模的壓力下,為了完成KPI考核,鏈家給經紀人定下了每月兩套速銷房的業績考核,如果完不成任務,5000的底薪就會降至2000。

劉天旸認為,速銷房就是鏈家盈利能迅速增長的核心,也是鏈家在保有8萬名經紀人、單店月利潤必須高於20萬才能盈利的前提下,還能迅速擴張的主要原因。

毛琳說,在房產市場,賣家是絕對的主導者,只要壟斷了賣家就能攫取最大的利潤,而壟斷賣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獨家代理。對於賣家而言,出售房源的價格預期怎麽來?當然是中介的掛牌價,鏈家標高的房價帶動周邊房源所有者報價的增長。

2月,對於鏈家拉高房價的質疑,左暉給出過自己的解釋:“獨家房源”的含義是有一波著急用錢的業主,將房子獨家委托給中介,中介要向其傾斜銷售資源。如果委托合同約定的時間內銷售不出去,中介將會賠付客戶。在這種情況下,對於中介來說,應該是成交價格越低、成交速度越快越好,因此不存在擡高房價的問題。

在李子墨看來,說鏈家拉高了房價也是誤解。很多中介都會在房價的上升通道內做類似的事情,“你情我願”,接不接受是買家的事,根本是“供不應求”的市場形勢推動房價上漲。

另建一個金融帝國

在此次上海消保委責成處理的糾紛中,有行業的普遍問題,也有鏈家金融造成的盲點。後者也是目前輿論對鏈家爭議最大的地方。

實際上,早在2005年,鏈家就成立了專業金融服務中心,2006年開始打造權證及貸款服務專業團隊。2006年就成立了北京中融信擔保有限公司,提供包括資金托管、短期墊資的服務。

然而鏈家大舉鋪開金融業務與走向全國同步,均是在2014-2015年。盤點鏈家的金融業務,主要分為兩條線——負責資金托管的第三方支付業務,叫“理房通”;類似於房地產行業的借貸理財項目,叫“鏈家理財”。

“理房通”推出於2014年12月,致力於解決房屋交易過程中定金、房款、物業交割保證金、服務費等所有資金安全。2015年7月15日,央行官網掛出了第五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名單,其中包括鏈家旗下的“理房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成為鏈家主動進軍第三方支付行業的標誌。

理房通本身並不作為資金托管公司,而僅作為支付平臺,其背後的資金托管公司,是鏈家理財平臺債權的擔保方中融信。

對於理房通的質疑主要集中在,它讓房款脫離監管,代替銀行,管理資金池,有挪用資金的嫌疑,且侵占客戶的利息。“托管資金在托管過程內不計息”條款比銀行更霸道,因為在四方監管過程中,銀行是以活期利息計息並且最終返給用戶的。因為理房通的存在,讓鏈家有了大量的沈澱資金。

“鏈家理財”上線於2014年11月,針對線上有投資理財需求的投資人,線下對接在鏈家辦理購房業務的業主,用戶的賬戶資金在易支付進行托管,是一款P2P理財產品。

貸款方從鏈家理財借走的資金用途分為三種:一是贖樓,業主賣房遇到銀行按揭貸款未還清情況,鏈家地產出資將銀行貸款還清贖樓;二是尾款墊資,買房客戶已經向銀行申請貸款,但因審批流程等問題不能及時拿到貸款,而與業主簽約到期需付款,鏈家地產向其墊資;三是過橋貸款,業主買房同時需賣房集資,但買賣時間可能並不合拍,業主把房子抵押獲得借款。

借款期間,鏈家方面的每月利息高達1.6%左右,也就是年化接近20%。對於投資人來說,鏈家理財提供的項目比如“家多寶”短期理財產品,投資期限5-365天,年化收益率普遍在6.48%。一借一貸,鏈家在理財項目上的盈利可達到年化13%。

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鏈家理財的投資項目仍然很搶手,每天早上九點半發出的項目,到了下午大半被搶光。這背後反映的是普通投資人對安全、偏高收益理財方式的渴求。

根據鏈家理財的2015運營報告,去年其累計成交達到138億,單日融資過億已是常態。借款人中,在鏈家購房的用戶超過82%。截至目前,鏈家理財的投資人近32萬,人均投資約16萬元。

鏈家副總裁、CFO魏勇在2015年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鏈家)金融業務已占整體盈利的近10%,在未來5年里做到50%也是有可能的。”

對於鏈家理財的質疑主要集中在兩點:體量如此之大的類P2P業務,監管薄弱、信息披露不全,使得鏈家使用這筆巨額資金的自由度增加,對於投資人來說風險隨之增大;鏈家理財的擔保方是中融信,它本身是鏈家的關聯公司,並且可查到“北京中融信擔保有限公司”只能涉足“經濟合同擔保(不含融資性擔保)”,這樣一家公司是否有為鏈家理財擔保的資質值得懷疑。

(應被訪者要求,李萍、李靜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675

24 Mar 16 - 石藥集團(1093) 全年業績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國家城鎮化政策的推進及人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中國的醫藥需求預計會持續增長。中國已經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六十五歲以上老齡人口已經超過2億人,佔中國總人口數約15%。癌症、心腦血管病、老年癡呆、糖尿病等普遍的老年人疾病發病率也正逐年上升,相對的治療需求也逐年增加。 面對上述四個龐大的患病群體,石藥集團(1093)的「恩必普」、「歐來寧」、「玄寧」、「林美欣」(格列美脲分散片)產品及各個抗腫瘤藥品均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另一方面,隨著醫院的擴張、醫保報銷範圍的擴大及患者支付能力的提高,將使得治療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

石藥集團(01093)近日公布截至2015年12月底止年度業績,雖然收入只增加4%,但股東應佔溢利卻大幅增加31.3%,主要由於來自創新藥的收入呈現快速增長,而來自普藥產品的收入亦保持平穩增長。

雖然有投資者憂慮藥物採購價格下跌,加上對原藥的規例更嚴格,將影響集團未來增長。然而,石藥集團(01093)管理層相信現時的政策立場,以及正在進行的採購過程顯示,醫藥業的不確定因素已經消除,並預料今年純利將按年升2成至3成。

■  14 Jun 15 - 石藥集團(1093) 全年業績
■  13 May 15 - 中生製藥(1177) 全年業績
■  01 Feb 15 - 綠葉製藥(2186) 中期業績

石藥集團 1093



石藥集團(1093)

石藥集團(1093)擁有原料藥、成藥、創新藥、抗腫瘤藥、醫藥商業和大健康六大業務板塊,主要從事醫藥及相關產品的開發、生產和銷售,產品主要包括抗生素、維生素、心腦血管、解熱鎮痛、消化系統用藥、抗腫瘤用藥和中成藥等七大系列近千個品種。 集團在國內的創新藥、品牌藥及非專利藥領域亦佔據重要地位。其中廣為人知的暢銷產品有思必普系列、歐來寧系列及玄寧系列。石藥集團的生產基地主要在中國河北省石家莊市。

集團原來主營業務為生產維他命C及多種抗生素原料藥,石藥集團(1093)在2012年度獲聯想控股旗下弘毅投資透過子公司卓擇以89.8億元作價,將旗下全部非上市資產注入其內,包括石藥歐意藥業、石藥恩必普藥業和石藥新諾威藥業,由原料藥製造商,轉型為創新及品牌樂製造商。 透過注資,石藥集團(1093)目標為主力生產首次仿製藥物的開發,擴大相關產品的生產規模及產能。

2013年6月,石藥集團(1093)向弘毅投資子公司卓擇收購百克(煙台)生物製藥100%股權,以進一步增強創新藥之產品組合以及競爭力,後者主要從事製造及銷售兩種腫瘤藥物,即聚乙二醇化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注射液(PEG-rhG-CSF)及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注射液(rhG-CSF)。

2015年4月,聯想控股旗下弘毅投資(Hony Capital)以每股7.15元,出售集團13.68億股。完成後,弘毅投資(Hony Capital)不再持有石藥集團股份。

石藥集團 1093

本網誌內容版權為「藍冰」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公司簡介石藥集團(1093)從事製造及銷售成藥、抗生素、維生素C、咖啡因。
目前市值(港元)422.64億元
現時股價(港元)7.15元 (2016-03-24 收市價)
市盈率25.37倍
每股盈利(港元)0.2818港元
市帳率4.84倍
每股帳面淨值(港元)1.478港元
石藥集團 1093


石藥集團(1093) 全年業績

石藥集團(1093) 公布截至2015年12月底止全年業績,收入按年升4%至113.94億元,純利按年升31.28%至16.65億元,每股盈利28.18仙。末期息按年升1仙至11仙。

期內,公司創新藥收入按年升35.6%至37.75億元,由於創新藥之貢獻持續增加,集團之經營溢利率提升3.7個百分點至19%,純利率升3個百分點至14.6%。

截至去年12月底,公司現金及銀行結餘23.06億元及借款總額為14.63億港元,產生淨現金8.43億港元(2014年:3.01億港元)。

集團負債比率為16.6% (2014年底:15.0%)。

石藥集團 1093


發展 及 2016年目標

石藥集團(1093)在國內的創新藥、品牌藥及非專利藥領域佔據重要地位,其中廣為人知的暢銷產品有「思必普」系列、「歐來寧」系列及「玄寧」系列。
▪  「恩必普」系列是國家一類新藥,擁有專利保護的獨家產品,主要用於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中風)的治療。
▪  「歐來寧」系列包括膠囊和凍乾粉針兩個劑型,主要用於輕中度血管性癡呆、老人癡呆及腦外傷等症引致的記憶與智能障礙。「歐來寧」凍乾粉針現為國內獨家劑型。
▪  「玄寧」系列包括片劑和分散片,主要用於治療高血壓症。

雖然有投資者憂慮藥物採購價格下跌,加上對原藥的規例更嚴格,將影響集團未來增長。然而,石藥集團(01093)管理層相信現時的政策立場,以及正在進行的採購過程顯示,醫藥業的不確定因素已經消除,並預料今年純利將按年升2成至3成。

「恩必普」方面,管理層有信心於2016年獲得約25億港元的銷售額。 「歐來寧」和玄寧方面,管理層有信心錄得同比20%的銷售增長。 至於腫瘤行業方面,石藥集團會嘗試於2016年取得同比50%的增幅。

石藥集團 1093

股權

蔡東晨(主席兼行政總裁)去年4月中以7.42元增持至13.45%,再以7.15元,從弘毅投資購入17.91%股權,持股上升至31.35%。

澳洲聯邦銀行於去年5月以7.76元增持至5.02%的必須披露水平,並於去年10月以6.73元增持至4.91%股權。

石藥集團 1093 主席 蔡東晨



短評

隨著中央政府大力推動民生的政策方向,加上內地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大大帶動市場對醫藥的需求,醫藥行業增長潛力實在不容小覷。 國內市場則受惠於人均壽命延長,癌症,高血壓,心髒病等藥物需求因而上升;而由於國民收入增加,飲食習慣隨之改變,因而引起的諸如糖尿病等「富貴病」病人亦必然增加;凡此種種,石藥集團(1093)的新業務皆覆蓋到。 醫藥行業發展的同時,另一方面,發改委推進藥品價格改革,建立完善藥品價格形成機制,照顧民生的需要。 然而,降價並不等於有損行業盈利,相反能淘汰落後企業,令行業有良性競爭。 醫藥行業核心競爭力的核心來自創新,舊藥愈賣愈平,惟有研發新藥才能提升盈利,而生物醫藥正是行業發展的一大趨勢。 國家支持發展生物技術,藥研型的企業最能受惠。

石藥集團 1093

目前,成藥(創新藥和製劑)成為了石藥集團(1093)主要的利潤增長點。現在,成藥的銷售收入比例是68%左右,利潤佔全部的9成左右。 換句話說,抗生素、維生素C(包括下圖的果維康)、咖啡因及其它只佔全部利潤的1成多。

石藥集團(1093)去年成藥營業額上升16%至77.9億元,原料藥營業額下跌15%,總收入按年上升4%,每股盈利增長31%至0.2818元,是市場預期的上限。 創新藥的收入呈現快速增長,2015年銷售收入總額達約37.75億港元,上升35.6%。

石藥集團 1093

2015年中國醫藥政策頻出,醫改政策逐步深化。 藥品價格、招標採購、醫保支付等政策的改變使得整個醫藥行業處於政策的高壓之下。 然而,管理層相信現時的政策立場,以及正在進行的採購過程顯示,醫藥業的不確定因素已經消除,並預料今年純利將按年升2成至3成。

石藥(1093)現價市盈率25.4倍,不算便宜; 但由於蔡東晨(主席兼行政總裁)去年高於現價增持,筆者保持去年的觀點,沿用去年中所用的估值,並認為現價的上升空間遠高於下跌空間。 石藥集團(1093)公布業績後,多間證券商提升了目標價和評級,股價這個星期上升了1成。 對於有意投資增長型醫藥股的投資者,或可等待股價回吐時收集。

■  14 Jun 15 - 石藥集團(1093) 全年業績

石藥集團 1093 主席 蔡東晨


盈利,市盈率

石藥(1093)2015年股東應佔盈利按年升31.3%至16.65億元,每股盈利上升31.3%至28.18港仙。 現價7.15元,市盈率25.4倍,息率1.5厘。

管理層預料今年純利將按年升2成至3成。 筆者初步簡單估計,集團2016年每股盈利增長22%。 現價7.15元,預期市盈率20.8倍,預期息率1.6厘。

石藥集團 1093



股價走勢

1年圖:

股價  2016年3月   1年圖 石藥集團(1093)


3年圖:

股價  2016年3月   3年圖 石藥集團(1093)



權益披露: 於本文章發佈之時, 筆者持有醫藥股。


近年業績摘要

營業額 (港元) 上半年全年
2013年 營業額 50.76億元99.49億元
2014年 營業額 53.42億元109.55億元
2015年 營業額 57.30億元113.94億元

盈利 (港元) 上半年全年
2013年 盈利 5.28億元9.72億元
2014年 盈利 6.00億元12.68億元
2015年 盈利 8.22億元16.65億元

每股盈利(港元) 上半年全年
2013年$0.0930$0.1749
2014年$0.1017$0.2147
2015年$0.1376$0.2818



參考:

1. 石藥集團 1093 業績
http://file.irasia.com/listco/hk/cspc/annual/2015/crespress.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321/LTN20160321222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5/0907/LTN20150907721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5/0825/LTN2015082526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5/0417/LTN20150417688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5/0324/LTN20150324136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4/0911/LTN20140911317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4/0826/LTN20140826108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4/0409/LTN2014040954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4/0324/LTN20140324270_C.pdf

2. 醫藥股首選石藥
http://invest.hket.com/article/1395421/%E9%86%AB%E8%97%A5%E8%82%A1%E9%A6%96%E9%81%B8%E7%9F%B3%E8%97%A5

3. 藥品降價成常態 醫藥股現汰弱留強
http://www.etnet.com.hk/www/tc/news/topic_news_detail.php?category=sector&newsid=538


本網誌內容版權為本人「藍冰」所有,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筆者相信「從錯誤中學習、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這個道理,藉此為自己的投資決定留個記錄。另外,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筆者亦不能保證資料是否準確、完整及充分。 敬請留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371

24年後,日本勞動人口缺11% 缺工得靠移民?他們聘機器人

2016-03-28  TCW

24年後,日本勞動人口缺11%譯。缺工得靠移民?他們聘機器人人力越來越少,恐拖累日本經濟成長,有人提議放寬移民規定,但治安隱憂難解,最可能解方是,用機器人填補勞力缺口。

二〇一五年底跨年夜,當德國科隆的市民聚集在中央車站和大教堂歡慶新年,卻遭到暴徒襲擊,多數嫌犯是來自中東或非洲的難民。光是去年,德國就接納了百萬名以上的難民,但這次暴動徹底改變了輿論風向,總理梅克爾的支持率更跌至谷底。

一九六〇年代以來,已開發國家把接受移民政策,定位成人口衰退問題的解方,專家指出,移民的確有效解決勞力不足,並擴大內需市場。但看看最早導入移民政策的歐洲現況,可發現政策並未經過充分討論,也並未凝聚社會共識。目前日本尚未有明確的移民政策,但在人口加速減少的壓力下,檢討移民政策勢在必行。到底要承受治安惡化和社會成本增加的風險,接納移民以維持經濟,還是放棄移民政策,成為「夕陽國家」?日本機器人專家提出了第三條路。

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的調查顯示,到了二〇四〇年,日本總人口將從現在的約一億二千六百萬人,減少至一億零七百萬人;勞動力人口也將從七千六百八十萬人,減少至五千七百八十萬人,到時候如果要維持目前的生產力,必要就業人口會短缺約11%。但熟悉機器人產業的T0hmatSu創投公司顧問服務事業部主管瀨川友史卻指出:「11%左右的缺口,能靠機器人填補。」

無人駕駛的曳引機和插秧

機,由操控系統連結多台一起作業;多軸飛行器上的相機從空中確認土壤狀態,決定肥料的成分和使用量,農田中看不到人影......,這可能是二〇四〇年理所當然的田園景象。

農夫不下田,可望全自動化

現階段一級產業的人力已經不足,以農業來說,預估二〇四〇年勞動力將缺少二十萬人。

二〇一五年日本農業人口平均年齡為六十六.三歲,今後高齡化問題會越來越嚴重,就算導入機械化耕作,人類仰賴機器人的作業範圍將逐年擴大。

農機製造商久保田公司的研究開發本部長飯田聰說:「這不是問題。」他表示,到了二〇四〇年,農機會完全自動化,農民主要工作變成擬定銷售策略和分析資訊。果真如此的話,就能解決人手不足和高齡化的問題。

二〇一四年該公司即活用資通訊技術服務(ICT),開發出農業支援系統KUBOTA Smart Agri System,奠定農業全面自動化的基礎。

這並不表示人類完全不用接觸土壤,為了研究新栽培方法或改良品種,還是會保留部分的人工栽培。北海道大學農學部教授野口伸就說:「短短二十四年後,還不能期待農機可以自行發掘並修正農作問題。」即使如此,相關人士仍表示,大規模自動化可確實減少農業所需勞動力。飯田聰說:「法規制度才是問題。不過還有二十四年時間,將來的環境應該會允許農機讓農村自律運作。」只要農業順利自動化,就不須借助大量移民的力量。

工廠作業員,跟機器人共事

二級產業的作業比一級產業複雜,以製造業來說,日本企業的工廠大都已經自動化,接下來只能期待具備人類思考力和行動力的人型機器人問世。

「二一十四年內能否進化到這種程度還是未知數,我想二級產業的自動化方向,與其說取代人類,更可能是導入能和人類一起作業的『協力合作機器人』。」位於東京的機器人新創公司Life Robotics執行長尹祐根說。假設一條生產線需要兩名作業員,分別負責檢查和包裝,如果把包裝交給機器人負責,生產效率自然可以倍增。

但要達到這境界,必須先克服安全問題,預防人類因為和機器人接觸而受傷,該公司開發出揀選機器手臂「Co-RObot CoRo」,即使距離作業員只有六十公分,也無安全顧慮。尹祐根表示,該公司在機器手臂的「手肘」結構下工夫,縮小手臂的工作範圍,同時又經由獨家程武,實現不背叛人類直覺、不出意料之外的動作,讓在一旁的作業員可輕易預測危險性。

而將更複雜的製程如組裝等交給機器人的技術,也如火如茶開發中,機器人新創公司Squse正是領先者,該公司正在開發機器人用的「手指」。

Squse社長清水三希夫表示:「要讓機器人能和人類以同步調做組裝或包裝作業,就必須有可以拿各種工具的手指。」以便當工廠為例,盛飯、放菜等工作必須靠人工,目前大多雇用外籍勞工執行,清水三希夫認為,只要機器人的手指再進化,就能分辨不同軟硬度、不同大小的食材,在不破壞食材的狀態下盛進飯盒。

製造業勞動力到了二〇四〇年,預估將短缺九十七萬人,缺口遠超過農業。不過製造業用機器人的新創公司業者們認為,只要每位作業員都配有「協力合作機器人」屬下,就可以讓產業衝擊降王最低。

餐廳上菜,將不用請工讀生

三級產業的機械化,必須有社會共識才能推動。歐姆龍集團的智庫、Human Renaissance 研究所董事中間真一指出:「當年ATM和自動剪票機問世時,也被社會大眾批評『沒禮貌』。」未來能否出現機器人上菜餐廳、自動駕駛公車、機器人看護的照護設施,讓社會接受生活空間內的全新機械,必須花相當長時間。

正因如此,野口伸預測:「服務業的機器人,應該會從顧客看不到的地方開始普及。」位於奈良的機器人新創公司Activelink社長藤本弘道說:「如果高齡者和女性都擁有和二十多歲男性相同的『肌力』,就能解決服務現場人力不足的問題。」因此,該公司推出商用動力骨骼系統,只要穿戴在腰部,就能輕鬆搬運重物;現在還研發可單手搬運五十至七十公斤重物的動力骨骼系統,預計二〇二〇年代實用化。

醫療、福利事業的被照護者移動輔助,也遲早是機器人的天下.開發機器人及醫療用機器控制系統的Muscle公司,做出了照護機器人「Sasuke」,可協助被照護者從床上移動到輪椅上,看護只要幫忙蓋毯子即可。Muscle社長玉井博文表示,今後還將致力於開發處理臥床患者排泄物的機器人。

支援型機器人還有其他用

途,新創公司UniT'a社長土岐泰之說:「二一〇四〇年的托兒所,將出現機器人助理老師。

未來幼童到校時量體溫、記錄睡眠時間和用餐內容等工作,將由機器人代勞。」二一〇一五年該公司的托兒所用照顧機器人「Meebo」已正式亮相。

如果日本選擇機器人而非移民,來因應人口減少問題,未來,可能出現全新社會形態。

李貞慧 審稿.張務華博士

(Nikkei BusineSS(c)2016 Nikkei Business Publications,Inc.)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0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