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1世紀經濟報導:「光大事件」系台灣團隊實盤測試失誤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378

21世紀報導稱,週五的光大套利程序失誤源自策略投資部對其內部台灣團隊開發的投資模型進行實盤測試失誤。

該報援引知情人士則向本報透露,把買入股票數量由萬股誤操作成萬手,只是導致市場異動的表面原因,其實背後還有更大烏龍。

真實的情況是,8月16日上午11時許,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對其內部台灣團隊開發的投資模型進行測試。由於忽視了測試環境為實盤交易系統,加之測試時,把擬買入3000萬股誤搞成3000萬手。

「該部門的交易團隊成員由來自台灣的人士組成。由於大陸股市和台灣市場每筆股票交易數量單位差異,光大證券原本模擬測試交易變成實盤買賣,實際交易數量被無形放大100倍。」知情人士如此描述烏龍產生的真實原因。

具體情況為,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擬購買3000萬股50ETF,每份約1.64元,錯下單為3000萬手,此舉引發ETF基金自動購買成分藍籌股及其他程序化交易的資金迅速跟進,銀行石油等大藍籌瞬時漲停,指數旋即大漲。

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模擬交易測試下單金額230億,實際成交72億。涉及股票150多只。這一結論已被公司寫進上報證監會的自查報告。

儘管光大證券將擬買入3000萬股操作成買入3000萬手已為眾人所知,但對為什麼會在實盤交易系統上進行模擬測試多數人還是不甚了了。

「光大證券如此操作,相當於實戰演習誤將實彈當成空包彈使用。其實際風控水平由此可見一斑。」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另一位熟悉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實際交易操作的專業人士指出,「光大證券的烏龍不可能是系統本身參數設計出現大問題,主要是技術操作層面的失誤」,他透露,該公司策略投資部的套利系統根本沒有納入公司的中央風控系統。

對此,知情人士稱,「套利交易屬於高頻交易,納入公司風控系統後交易時需履行內部審核手續,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交易效率。」

在這位知情人士看來,策略投資部在實盤交易系統進行投資模型測試,除相關人員風險意識淡薄外,還在一定程度上與套利系統缺乏必要的風險監控有關。

21世紀報導稱,曾有業內人士對光大證券下單金額230億之說不以為然,認為中信證券自營規模有300億,海通證券有150億,光大的規模不可能超過海通。

目前券商自營賬戶並非保證金賬戶,而是信用賬戶。光大自營盤實際佔用的資本金規模並不大,但考慮到股票質押融資,可動用資金的規模可能在100億以上。

該中層人士強調,「現在監管部門對券商自營賬戶信用保證金槓桿比率沒有明確規定,交易時可任其下單,只要收盤後結算把資金湊齊就行。」

這不僅一語道出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之所以能無限放大交易的秘密,而且意味著個案之外,或許整個券商自營投資都存在風險監控盲區。

「烏龍單成交後十分鐘左右,引發大量程序化交易的資金跟風買進,把大盤推高約2%。T+1交易制度下,買入資金無法當天賣出,如不能及時對沖就會損失很大。這也是程序化交易的弊端,值得吸取經驗。」業內人士分析表示。

據業內人士分析,監管部門應會處罰相關責任人,並很可能對全證券行業量化投資等創新業務進行從嚴整頓規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628

光大內部人詳述烏龍指細節:實盤測試失誤

http://xueqiu.com/3533335030/24859166
21世紀經濟報導 東方白
8月16日,星期五,一週最後一個交易日,因光大證券(12.12, 0.76, 6.69%)(601788.SH)策略投資部門自營業務獨立套利失誤,引發一場軒然大波,足以令市場銘記。

「平淡、焦灼、回落、二次爆發,再回落,歸於理性,這4個小時就像一出摺子戲,一場虛無縹緲的夢,但卻直生生的發生了。它來了,排山倒海;它去了,滿地殘骸。」有業內人士如此感慨。

目前,光大證券相關核查工作仍在進行,未向外界披露結論。當晚,本報撥通涉事部門負責人楊建波瞭解有關情況,對方聲稱其本人不在,隨即掛斷電話。

但經多方調查,本報記者獲悉這次烏龍背後數個鮮為人知的細節。

測試台灣團隊投資模型

16日下午,光大證券公告稱,公司策略投資部門自營業務在使用其獨立的套利系統時出現問題,似乎表明套利交易烏龍為系統問題所致,不存在人為過失。

而目前有關光大證券烏龍背後的原因有系統問題、技術操縱失誤等多個版本的猜測。

知情人士則向本報透露,把買入股票數量由萬股誤操作成萬手,只是導致市場異動的表面原因,其實背後還有更大烏龍,這筆套利交易並不是光大證券的真心操作。

真實的情況是,8月16日上午11時許,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對其內部台灣團隊開發的投資模型進行測試。由於忽視了測試環境為實盤交易系統,加之測試時,把擬買入3000萬股誤搞成3000萬手。

「該部門的交易團隊成員由來自台灣的人士組成。由於大陸股市和台灣市場每筆股票交易數量單位差異,光大證券原本模擬測試交易變成實盤買賣,實際交易數量被無形放大100倍。」知情人士如此描述烏龍產生的真實原因。

具體情況為,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擬購買3000萬股50ETF,每份約1.64元,錯下單為3000萬手,此舉引發ETF基金自動購買成分藍籌股及其他程序化交易的資金迅速跟進,銀行石油等大藍籌瞬時漲停,指數旋即大漲。

本報記者獲悉,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模擬交易測試下單金額230億,實際成交72億。涉及股票150多只。這一結論已被公司寫進上報證監會的自查報告。

知情人士還告訴記者,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是撤銷原金融衍生品部後成立的,原來的人馬部分離職,部分到了公司資產管理部,部分在策略投資部供職。目前,該部負責人楊建波是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學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金融學博士。

他2004年加入光大證券,2005年11月,首批參與中國資本市場交易所權證創設等活動,並負責光大證券備兌權證系統的開發及衍生品業務平台的建立,曾在保德信集團接受衍生品業務培訓和見習,號稱為華人金融經濟學者裡最早運用GARCH、GJR-GARC、ECM等模型,對中國及世界資本市場的波動率集群效應進行分析的研究人員。

不過,據透露,楊在光大證券的人際關係並不是十分融洽,當初在策略投資部總經理進行群眾民意測評時,得分只有45分,後來,公司高層力排眾議其才當上部門總經理。

烏龍之殤
儘管光大證券將擬買入3000萬股操作成買入3000萬手已為眾人所知,但對為什麼會在實盤交易系統上進行模擬測試多數人還是不甚了了。

「光大證券如此操作,相當於實戰演習誤將實彈當成空包彈使用。其實際風控水平由此可見一斑。」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另一位熟悉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實際交易操作的專業人士指出,「光大證券的烏龍不可能是系統本身參數設計出現大問題,主要是技術操作層面的失誤」,他透露,該公司策略投資部的套利系統根本沒有納入公司的中央風控系統。

對此,知情人士也向本報記者證實,「套利交易屬於高頻交易,納入公司風控系統後交易時需履行內部審核手續,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交易效率。」

在這位知情人士看來,策略投資部在實盤交易系統進行投資模型測試,除相關人員風險意識淡薄外,還在一定程度上與套利系統缺乏必要的風險監控有關。

本報記者調查過程中,曾有業內人士對光大證券下單金額230億之說不以為然,認為中信證券(自營規模有300億,海通證券有150億,光大的規模不可能超過海通。

本報記者從光大一位中層人士處獲悉,目前券商自營賬戶並非保證金賬戶,而是信用賬戶。光大自營盤實際佔用的資本金規模並不大,但考慮到股票質押融資,可動用資金的規模可能在100億以上。

該中層人士強調,「現在監管部門對券商自營賬戶信用保證金槓桿比率沒有明確規定,交易時可任其下單,只要收盤後結算把資金湊齊就行。」

這不僅一語道出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之所以能無限放大交易的秘密,而且意味著個案之外,或許整個券商自營投資都存在風險監控盲區。

「烏龍單成交後十分鐘左右,引發大量程序化交易的資金跟風買進,把大盤推高約2%。T+1交易制度下,買入資金無法當天賣出,如不能及時對沖就會損失很大。這也是程序化交易的弊端,值得吸取經驗。」業內人士分析表示。

據業內人士分析,監管部門應會處罰相關責任人,並很可能對全證券行業量化投資等創新業務進行從嚴整頓規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6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