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四季度財報接連報虧 華爾街複蘇夢遭打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2935
華爾街重振雄風的幻夢被財報季擊得粉碎——高盛曾經引以為傲的固定收益業績不佳,花旗財報更是令人驚訝地連跌兩個季度。
高盛第四季度淨利潤縮水了19%,至23億美元。花旗相對較好,淨利從去年的12億美元攀升至今年的27億美元,儘管每股收益82美分,但仍低於分析師95美分的預期。這兩個難兄難弟的營業收入更加觸目驚心:同比跌幅狂瀉15%。高盛債券部門全年營收還創下2005年以來最差。而本週早些時候,摩根大通和美銀的財報業績均表現平平。


花旗高盛兩巨頭髮布黯然失色的第四季度財報之後,股價便應聲下挫。花旗股價大幅下跌超4%,高盛跌幅超2%。
再來看看另外一家巨頭——摩根士丹利去年第四季度淨利潤報4.33億美元,合攤薄後每股20美分,去年淨利則為9.82億美元,同比大幅下跌七成。大摩法律訴訟支出就高達12億美元。但因全年實現淨利潤30.72美元,高於上年的1.38億美元,因此整體財報仍好於預期。股價17日開盤後上漲。
德意志銀行最新數據同樣不堪:2013年第四季度稅前虧損高達11.5億歐元。全年的稅前利潤為20.7億歐元,較2012年上升了8.14億。而淨利潤則為10.8億歐元,增幅為3.15億。據華爾街見聞最新消息,德意志銀行股價開盤下跌逾4%。上週五該行發佈盈利預警後,股價隨即跌至52.27美元,跌幅為3%。
30年來,華爾街從債券、貨幣和商品市場中賺的盆滿缽滿。可如今,這三大市場的輝煌早已在金融危機的狂風中灰飛煙滅。
2013年11月7日,Twitter正式在紐交所掛牌上市。當日Twitter收盤流通市值高達245億美元,按照外媒報導的3.25%承銷費率計算,支付給承銷商的總費用也高達幾個億。毫無疑問,類似這樣的大客戶所帶來的巨額承銷費無疑會使投行大賺一筆。但可惜的是,投行在股票承銷方面的表現讓投資者頗為失望。
回想2008年,高盛股票債券承銷和企業兼併收購顧問收入一度刷新歷史記錄。究其主因,按照首席財務官Harvey Schwartz的話來說就是:
渠道交易量(pipeline deal,即利用各種或白或黑的消息源收集信息以提高業績)相比前一年顯著增長,達到5年峰值。
不過,2014年的開局還算不錯。投行最近忙於進行的一系列活躍的併購交易鼓舞了銀行家們的信心。在經歷了數年的海市蜃樓之後,併購可能會為投行業績下跌帶來緩衝期。這些併購交易包括:日本三得利以160億美元收購美國烈酒製造商Beam,有線電視運營商Charter對時代華納發起610億美元收購要約。相比之下,谷歌32億美元收購智能家居公司Nest,以及Chuck E. Cheese被阿波羅資產管理公司以13億美元現金收購這兩宗併購案都是小CASE。
然而,部分投資者卻提醒大家要保持警惕。「這種樂觀情緒實際上是以投資者的希望推漲起來的,而非真實的市場上漲。」法國里昂證券分析師Mike Mayo質疑道。「你所能看到的是,上漲的市場本身就是部分交易的驅動力。股票承銷、併購,都是這樣。這是最普通的預期週期,投資者在『做多'希望。未來兩個季度市場就能印證事實究竟是否如此。」
華爾街投行還面臨著另外一個挑戰:監管壓力可能導致公司收入再度被壓縮,尤其是新規將對銀行提出更高的資本金標準。美國貨幣監理署週四表示,將提高大型銀行的風險管理衡量標準。
「華爾街大鱷」的對手:揭開中國大媽的面紗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21/58109.html最先流傳的是一個微博段子:「說到今年的金融大鱷,多了一個『中國大媽』。經過一年的醞釀造勢,華爾街大鱷們出手做空黃金,金價大跌。不料半路殺出一群『中國大媽』,瞬間出手1000多億元人民幣,300噸黃金被大媽一掃而光。華爾街投多少大媽們買多少,在這場對賭中,高盛率先退出做空黃金,『中國大媽』完勝!」
段子透出的信息量挺大——
2013年,從「完勝華爾街大鱷」到「抄底海外房產市場」再到「比特幣逆襲主角」,這一年,「中國大媽」打破了傳統形象,闖進了國內外的輿論場。外媒甚至為「中國大媽」特別創造了「Dama」這一英文單詞。
本來活躍於菜市場、公園廣場的大媽們為何突然闖入了公眾視野,並且成為華爾街大鱷的「對手」?大媽們對中國的經濟到底會產生何種影響?
為什麼是「大媽」?
關於中國的大媽,一般是這樣定義:年齡在30歲至50歲區間;家庭可支配現金在數萬以上,丈夫事業有成;金融知識趨近於零,投資喜歡跟風,多憑感覺,以及閨密朋友的攛掇。
其實,中國大媽囤貨並不是近幾年才開始興起。前些年,輪番上演的 「豆你玩」「蒜你狠」「辣翻天」「玉米瘋」,都能在其中看到中國大媽們的身影,為何直到今年大媽們才真正火起來?
原因在於中產階級崛起,加之中國人口進入老齡化社會,大媽們的數量有所增加,並且大媽手上的閒錢也開始增多。大媽們不再侷限於買些瓜果蔬菜日用品等平民消費商品,購買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而與此同時,國內的投資渠道比較狹窄。買房子吧,現在國家極力調控,國N條接連面世,老百姓會擔心房價下降,得不償失;把錢存入銀行,由於存款利率低,與每年通脹相抵,幾乎不賺錢,甚至賠本;倘若投資股市,數年以來的股市萎靡,讓股民財富嚴重縮水
所以,在金價下跌以後,不少人把黃金探底看做救命稻草,期待黃金未來良好的上漲預期。而經歷過計劃經濟時代的中國大媽,對於物資緊缺的相關信息具有特定敏感性。大媽喜歡「拉家常」,這些好事情、好機會,一旦被大媽發現了,絕對不會一個人藏著掖著,口耳相傳是必然的。更何況,大媽們既成圈子,喜好也多半趨同,她們之間互相傳播和影響,帶來的市場效應也就可想而知了。
「中國大媽」真正需要的,並不是黃金首飾,而是有保障的未來。「中國大媽」們出手搶金,固然有傳統的「存金藏銀」觀念的影響,但主要還是用來規避通脹,而她們寧可儲蓄保值也不願、不敢消費,暴露出物價持續走高下對於資產保值的恐慌,也有攢下來以備養老等方面的考慮。這也是內需這個引擎遲遲不能有效驅動的原因。所以,中國大媽「搶金潮」不但印證了中國人的消費潛力和投資需求巨大,也映襯著中國民間投資渠道的匱乏與不足,更突顯了呼之多年的擴大內需未被有效釋放的現實。
被高估了的中國大媽
金價漲漲跌跌本是常事,但這次因與中國老百姓投資理財息息相關,就變得格外引人關注。不過,與網友們相比,專家們可沒那麼樂觀。多位經濟學家均認為:網友高估了大媽們對金價的影響力。
為何這麼說?網友沒有搞清楚黃金市場的定價機制。國際金價是在倫敦交易所、芝加哥交易所等幾大國際交易所產生的,即國際金價主要通過國際投資者連續期貨交易決定。它能反映現貨市場的需求,但並不由現貨市場決定。通常而言,黃金期貨價格的變動對現貨黃金價格的變動有影響。所以,平時國際金價漲了,咱們老鳳祥或是周大福等金飾店裡賣的每克黃金價格也跟著上漲。而現貨價格的變動反過來不大會影響到期貨價格的變動。
一位黃金分析師進一步解釋:黃金交易市場分為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現貨交易包括零售市場,大媽們搶購的是零售市場的黃金。期貨市場主要由資本控制,就是網友提到的華爾街大佬等機構交易者控制。我們平時說的國際金價,是指期貨市場的金價。期貨市場的黃金交易量本身非常巨大,機構交易者又可以通過金融槓桿將其成倍放大,所以在期貨市場中的黃金交易量要遠遠大於零售市場中的黃金交易量。
4月中旬,國際金價遭遇暴跌,但「暴跌之後的技術反彈,是很正常的走勢。在時間上確實剛好與中國大媽搶購黃金相契合,中國大媽的搶購行為也可能對市場上交易者的心理預期產生了一定影響。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楊長江表示。
「中國大媽」搶購黃金撼動金價固然只是網友一廂情願的看法,但卻引發國際資本市場再一次對中國元素的關注。
中國人歷來對黃金投資與收藏有些特別的情愫。在多數人的心中,黃金就是財富的體現。不管是富人還是不太富裕的人,總要買些黃金儲備,一作為財富象徵,二以防不測,三是可以將財富傳給子孫。對於黃金品種的選擇,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最為簡單的形式:金元寶或金塊,不用什麼加工,成色足、份量「實在」最重要;金首飾也是心愛投資之物,嫁娶等儀式都需要黃金飾品。
儘管中國大媽並不如傳說中這麼「厲害」,但從中國大媽事件卻反應出了中國社會對於財富投資上的諸多問題。
中國大媽的未來
中國大媽的崛起是必然,就如同近幾年崛起的「屌絲」一詞。屌絲的興起表達出80末90後年輕一族,在生活節奏塊、社會壓力大的如今,引發了的共鳴,進而不自覺的形成了所謂的「屌絲」這一群體。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給予了社會群體發出聲音的便捷渠道,在大媽與財富這兩個發差極大的詞彙相組合時,「中國大媽」群體便正式形成。
中國大媽反應出的是中國投資渠道狹窄。無論是大媽買黃金、買房、買比特幣,都是因為狹窄的投資渠道不得已將具有龐大數量投資或者潛在投資需求的大媽「籠絡」在了一起。與此對應的,更是社會各類層出不窮的「詐騙案」,被打著投資渠道的幌子騙財的大媽不勝枚舉。
儘管有的人可能會說,大媽搶黃金不一定是有投資意識,只是跟風消費。但大媽搶金風波折射出的是中國通貨膨脹帶來的某種程度的社會恐慌。人們不在甘於將人民幣存在銀行,而是想著法的保值或者升值。市場總是用最直白的方式來表達問題,大媽這一群體儘管算不上社會精英,但卻是社會大眾需求的直接表達者。就好比2008年的股市,當你發現連身邊的大媽也開始參與股市,證明股市已經走到了虛高的節點。
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大媽的數量還會不斷增加,儘管大媽們對中國經濟的走向產生不了影響,但是,大媽們的消費投資行為卻是中國經濟問題的間接反映。中國的經濟增長需要靠投資與消費來拉動,如果不拓展投資渠道、形成完善健康的投資途經,大媽們依然會在一波又一波搶購中繼續奔波,而中國的經濟也難以真正健康穩定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