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文化金融?
2009年10月,華誼兄弟的上市掀開了中國文化產業資本化的序幕。
2010年,新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大對文化產業的金融支持、鼓勵文化企業與資本市場對接;2011年10月,《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發佈,第一次提出要加大財政、稅收等方面對文化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以擴大文化消費。此後,財政部等相關部門進一步明確在「十二五」期間將加大對文化產業的財政投入力度、完善稅收優惠政策,證監會等金融監管部門也提出要加大對文化產業的金融扶持力度。
政策支持下,資本開始向文化產業聚集。據統計,2010年中國文化產業基金的整體規模已超過300億元,截至2011年底,文化產業基金至少有40家。除文化產業基金外,國家開發銀行也宣佈「十二五」期間將向文化產業提供逾2000億元的融資支持,證監會則鼓勵有資格的文化企業上市。2010年以來,已經有20家文化傳媒企業登陸A股市場,平均發行市盈率高達65倍,募集資金總額250億元,超額募集122億元。目前在深滬A股上市的文化傳媒企業共41家,截至2012年6月30日總市值2580億元,另有20家文化企業排隊等待上市(附表)。
在此背景下,文化金融的理念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
但什麼是文化金融?是文化企業引入金融機構就叫文化金融,還是金融機構投資於文化產業就是文化金融?所謂的文化金融,到底是一種政策概念的炒作,還是它真的存在著與其他產業金融的本質區別?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理清文化產品的金融特點。
文化產品的金融特點
產品創新週期短
2011年,中國國產電影791部(故事片558部),國產電視劇400多部、14000多集,平均每天有1.5部電影和40集電視劇誕生。不僅影視產品的創新速度快速、創新週期短,演出市場也是如此。從2009年小劇場話劇興起,到2011年,3年時間僅北京的小劇場話劇劇本就多達300多個。國際上,美國好萊塢的電影(故事片)年產量也在500部左右,印度寶萊塢則達到千部以上,而倫敦西區自1998年以來就保持著每年200部以上的新劇推出速度。
文化產品的創新速度快,這是好事,同時也是挑戰,它意味著文化企業需要不斷創新,不斷為新的創新活動構建融資渠道,而每次創新都意味著高度不確定的風險與收益。
投資回報高度不確定
相比於傳統產品,文化產品投資的不確定性要高得多。中國每年自產的500多部電影(故事片)中,真正能夠走進影院的不到一半,而每年14000多集電視劇中,只有30%能夠與觀眾見面。即使與觀眾見面了,也未必能夠收回成本。實際上,上映的影片中,70%虧損、10%打平,只有20%能夠盈利。
更重要的是,盈利的影片幾乎沒有什麼固定的範式可以遵循,投資6億元的《金陵十三釵》,票房5億元,投資浮虧達到數億元;投資1.5億元的《戰國》總票房不到8000萬元,投資浮虧接近1億元;投資1.5億元的《關云長》總票房僅為1.6億元,投資浮虧也超過了5000萬元。號稱製作費高達2億元的《倩女幽魂》總票房不到1.5億元,投資浮虧也超過了億元。與之相對,投資不到300萬元的《瘋狂的石頭》票房2000多萬元,而投資僅900萬元的《失戀33天》累積票房3.5億元,獲得了17倍投資收益。顯然,「大明星+大導演+大製作」並不能夠保證票房成功,而低成本、小製作也不一定就無人關注。
除電影產業外,其他文化產業也是如此。在百老匯,每5部新劇僅有1部能夠盈利,但這1部戲的回報可能是驚人的,如《歌劇魅影》連演25年,全球票房超過32億美元,超越《阿凡達》成為史上當之無愧的票房冠軍。音樂劇《貓》連續上演21年,全球票房20億美元;《悲慘世界》連續上演16年,全球票房18億美元;《媽媽咪呀!》上演13年,全球票房也已達到20億美元。這些經典劇目的投資回報已經無法用傳統的投資回報率的概念來衡量了,也因此,百老匯成為「天使投資人」的誕生地(詳見本刊2012年5月號)。
總之,在文化產業裡,任何單一項目的投資回報都是高度不確定的,在作品真正同觀眾見面前,再有經驗的評論家、製片商都無法給出準確的票房預測。
成功的創新可能來自任何地方
文化產業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成功的創新可能來自於任何地方。在拍《瘋狂的石頭》之前,寧浩只是一個靠拍MTV餬口的小導演,而時下流行的先鋒話劇、「嘻哈包子鋪」、「劉老根大舞台」等則更是草根層的作品。如果說90%的科技創新都來自於專業機構或擁有碩士、博士學位的專業人士的話,那麼,在文化藝術領域,創新與專業教育或學歷背景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
文化產業的上述特點決定了文化投資不同於其他產業投資,回報的不確定性更高,對投資人的要求也更高。為了降低投資風險、實現文化與金融的無縫對接,文化企業本身必須有更強的金融意識,通過對自身業務平台的優化來提升風險回報,並借助多元金融平台實現風險與收益的最優匹配。
優勢文化的背後是強勢金融的支持
總之,文化的發展從來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天使投資」一詞就起源於百老匯,百老匯與資本的結合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在百老匯「看得見的劇院群」的背後是「看不見的以製作人為中心、以多樣化金融工具為支撐的金融體系」。
在現代社會更是如此,《阿凡達》5億美元的投資,60%來自於兩傢俬募基金—沙丘娛樂集團(Dune Entertainment)和精巧傳媒(Ingenious Media)。實際上,美國六大電影公司的背後都有各自的電影基金平台,在美林、高盛、美國國際集團(AIG)、美洲銀行、摩根大通、瑞士一波、德意志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幫助下,好萊塢每年30%的投資都來自於私募電影基金,另有相當一部分資金來自於公開資本市場的融資支持。
除了電影產業,其他文化產業也是如此,這也是為什麼被譽為世界金融中心的紐約和倫敦,同時也是世界音樂劇的中心—這並非歷史的偶然,華爾街和百老匯、金絲雀碼頭和倫敦西區,它們本身就是相輔相承的,關鍵是如何構建一個把文化與金融結合起來的產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