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周三,希臘私有化機構TAIPED確認了迄今為止第二筆大單:阿塞拜疆國有石油公司SOCAR確認以4億歐元收購希臘天然氣管網運營商DESFA的股權,且該協議可能在今年年底前就完成。
TAIPED在聲明中表示,“所有相關方都重申其承諾,將盡快完成這筆交易。”
私有化進程推進神速
與2010年以來私有化進程的磨磨蹭蹭相比,為得到總額860億歐元的第三次救贖資金,希臘此次的私有化進程可以用“神速”來形容。
繼希臘政府在8月20日發布政府公報,批準將14個希臘機場以12.3億歐元價格賣給了德國最大機場集團Fraport的第一筆交易後,此次TAIPED又宣布了第二筆私有化項目,阿塞拜疆國有石油公司SOCAR確認以4億歐元收購希臘天然氣管網運營商DESFA66%的股權。
此前這個有“皇冠明珠級別”之稱的私有化項目在市場上備受冷遇。希臘政府曾在2013年計劃通過私有化籌資500億歐元以減輕債務,但隨後由於大部分項目無人問津而戲劇性地將目標降至190億歐元。DESFA在當時也僅僅收到了阿塞拜疆國有石油公司SOCAR的競購報價,後者是唯一的競標者。
此後,部分由於政治原因,部分處於反壟斷考慮,歐盟委員會對這筆交易充滿疑慮。當2015年希臘激進左翼聯盟上臺後,一度宣稱只願意將DESFA 49%的股權賣給阿塞拜疆國有石油公司SOCAR,但阿塞拜疆國有石油公司SOCAR則表示,必須購買66%的股權。
值得註意的是,為如期得到860億歐元的資金援助,希臘在此次的改革條款中同意通過私有化,成立總額500億歐元的獨立基金,且在2015年底要籌集到14億歐元。
為了完成這一任務,時任總理的齊普拉斯停止了要價的行為,打破了僵局,迅速地推進私有化項目,並在本月早先時候恢複了同阿塞拜疆之間的談判。
根據一位希臘官員介紹,為解除歐盟在反壟斷方面的憂慮,有可能先允許阿塞拜疆購買66%的股權,然後將至少17%的股權稀釋給希臘政府或者第三方。
阿塞拜疆的野心
希臘危機曠日持久,不僅關聯歐元區內各國的經濟,也牽動著南高加索地區最發達經濟體阿塞拜疆的神經。通過購買希臘天然氣管道運營公司DESFA,阿塞就可以進一步布局其跨亞得里亞海管道(Trans-Adriatic Pipeline)。
這一管道項目在2013年開始立項,計劃在2016年初開工建設,是阿塞拜疆南部天然氣走廊大型項目的一部分。按照計劃,跨亞得里亞海天然氣管道將途經希臘、阿爾巴尼亞和意大利三國,全長約800公里,建成後每年將通過希臘向意大利輸送約1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
與此同時,希臘也支持跨亞得里亞海天然氣管道項目,認為此項目可以令希臘成為能源運轉的中樞,幫助希臘早日走出危機。根據希臘經濟和工業研究基金會估計,修建將在未來5年內為希臘吸引15億歐元的投資,創造約1.2萬個就業機會。該項目投入運營後,還將給希臘經濟增加180億歐元的附加值。
此前,俄羅斯國有天然氣公司(Gazprom)表示也曾考慮參與希臘天然氣公司DEPA的拍賣活動。
天然氣價格調整或將推遲到年底。
今年年中以來,關於天然氣價格下調的傳聞就不斷流傳。《第一財經日報》獲得的消息顯示,早期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牽頭制定的天然氣價格調整方案有所變化,民用和非民用氣價格並軌短期無法實現,新的調價最遲在年底推出。
此前業內曾有預計10月底調價方案出臺。能源咨詢公司安迅思分析師陳蕓穎認為,考慮到冬季需求增加的壓力,天然氣價格調整實施或延至明年。
不過一位燃氣行業人士稱,燃氣企業受到上遊高價氣和下遊需求疲弱夾擊,處境艱難,業內普遍希望能在今年內進行非居民用氣價格調整。
民用和非民用氣價暫不並軌
今年年中,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牽頭制定的氣價調整方案,除了氣價調整,還伴隨著民用和非民用氣門站價格並軌的考慮。
但是此後至今,方案一直沒有出臺。10月21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稱,暫不調整居民用氣價格,將繼續推行階梯氣價制度,非居民用氣價格根據市場進行調整。
這意味著原來拉平民用和非民用氣價的考慮被擱置,從而影響到非民用氣價格調整的幅度。上述燃氣行業人士分析說,民用氣價不調整後,非民用氣降價空間也會被壓縮,調價幅度要重新設定。
國內主要的天然氣供應商中石油、中海油手中都握有高價的進口氣,一旦下調幅度大,將成為“燙手山芋”,承擔價格倒掛的損失,讓利給下遊企業。
陳蕓穎分析說,目前已逐步進入傳統天然氣需求旺季,北方一些城市已經開始供暖,天然氣消費量也將逐步攀升。由於目前的天然氣價格較高,實際上抑制了包括工業、車用在內的部分需求。
從供應方來看,進入冬季以後,隨著天然氣消費量的增加,管道氣的銷售壓力也將有較大緩解,通過價格調整來帶動需求的迫切程度相比前幾個月也沒有那麽顯著。
陳蕓穎解釋,在部分地區,中石化、中石油等上遊供應方也可以采用對少量大型用戶下調價格的針對性措施,來刺激部分需求。如果價格下調的靴子落地,這一部分需求有可能快速增長,進而加大冬季的天然氣保供壓力,如果遭遇極端天氣,甚至可能出現“氣荒”的現象。
氣價改革不局限於調價
胡祖才10月21日還指出,石油、天然氣價格改革是能源價格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下一步還要朝著市場化方向改革,並擇機放開成品油價格。
安迅思分析說,此輪氣價改革不僅僅包括價格調整,還會包括與價格改革相關的其他配套政策,配合推進“十三五”的相關政策,具體政策年內有望出臺,但價格調整的執行時間或延至需求旺季結束以後,以確保冬季供暖季的順利過渡。
氣價改革一直在推動。最近多地都舉行居民用氣階梯價格聽證會,按照部署,要在今年底全面實施階梯氣價。
從2013年底天然氣價格改革就已經啟動,現是全面推行“市場凈回值法”形成各省門站價格。發改委今年4月起,將各省份增量氣最高門站價格每立方米降低0.44元,存量氣最高門站價格提高0.04元,實現價格並軌,並放開直供用戶(化肥企業除外)用氣門站價格,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實現存量增量並軌。
上述燃氣行業人士對本報記者稱,按照計劃將實現民用與非民用用氣門站價的並軌,但是現在這一動作延後了。未來改革的方向是,門站價格也解除政府管制,非民用氣上下遊協商形成,居民用氣價格由政府核定成本,逐步放開。
去年以來,國際油價下滑,與油價相關的天然氣價格也出現大幅下降。今年以來,進口的LNG(液化天然氣)價格低至7美元/百萬英熱單位,但是在進口中受到基礎設施、管道等準入限制,並沒有對國內氣價形成大的沖擊。
但即便如此,國內天然氣消費增速已明顯下滑。2014年我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為180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7.4%,是近10年來同比增速首次出現個位數增長。截至今年9月底,國內天然氣消費量1322億立方米,增速進一步降低至2.5%,消費始終疲弱。
就在五中全會之後,中國能源界的大佬們在11月5日-7日齊聚蘇州。在國家能源局的組織下,主要國有能源集團和道達爾、西門子、GE等行業企業為了一個話題熱烈——如何完成能源行業的轉型升級,又如何實現能源消費革命、供給革命、技術革命和體制革命這四大關鍵性任務。
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在此間舉行的“2015國際能源變革論壇”上表示,能源格局正在深刻變化,未來世界的主體能源應當是綠色低碳的,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有可能成為未來的主體能源。
論壇發布的蘇州宣言提出,將發揮政府在能源變革中的引領作用,推進能源技術、商業及投融資模式的創新。同時是推動電力轉型發展,促進可再生能源發電、微電網、分布式能源、儲能、電動汽車等技術變革,提高可再生能能源電力在電力系統中的比例。
同時,宣言還呼籲各國探索能還原互聯網發展對能隱患變革的作用,推進兩者之間的協同發展,對能源大數據的管理與利用進行前瞻性研究。
能源轉型將倚重綠色化
能源生產和消費的清潔化是能源政策的方向,也是能源行業一直的追求目標。
2014年6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明確提出推動能源生產消費革命是中國能源發展的基本國策,概括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即:推動能源消費革命、供給革命、技術革命和體制革命,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
此後發布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延續了能源革命的思路,確立了“節約、清潔、安全”的戰略方針和“節約優先、立足國內、綠色低碳、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十三五”規劃建議中,也提出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
努爾·白克力局長稱,“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是這場變革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他還認為,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的具體內涵是,把發展清潔低碳能源作為調整能源結構的主攻方向,大幅度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逐步提高天然氣消費比重,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目前,中國政府提到的綠色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15%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20%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65%;2030年前後碳排放達到峰值,並力爭盡早達到峰值。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也提出,非化石能源是未來地球的主要能源,非化石能源除了水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還包括核電。中國核電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總幹事阿丹·阿明認為,“可再生能源已從一個非常小眾的能源變成主流能源。”自2012年以來,可再生能源的裝機增量已超過所有傳統能源新增裝機之和,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也由過去到550億美元升至逾2000億美元。
互聯互通推動產能合作
中國一直在推動能源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和國際產能合作,並提出能源互聯網發展的計劃。
努爾·白克力提出,世界各國在能源資源稟賦、產業發展、能源結構等方面各有不同,可以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中國願意與世界各國加強在傳統能源資源勘探開發和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開發合作,融合各自的資源、資本和技術優勢,形成能源資源合作上下遊一體化的產業鏈,共同提高全球能源供應能力,維護能源安全。”
他還稱,各國應當鼓勵能源企業,打破地域壁壘,加強技術交流與合作,共同分享在可再生能源、先進核電、大規模儲能、智能電網、碳捕集封存和利用、建築和工業能效等方面的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
結合“一帶一路”的構想,響應全球能源互聯網的倡議。努爾·白克力還提出,中國將重點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在能源基礎設施方面的互聯互通,推動跨境能源通道建設,開展區域電網建設合作,共享區域能源資源和能源收益。
據中國能源報報道,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劉振亞在論壇上指出,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是世界能源變革的必由之路。“要加快清潔能源開發利用,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實施’兩個替代’,即以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能以電代煤、以電代油。電從遠方來,來的是清潔電,擺脫對化石的依賴,實現清潔能源開發使用占主導地位。”
華北電力大學曾鳴教授提出,能源變革要依托能源互聯網建設。要利用能還原互聯網,結合能源技術變革,切入生產生產和消費,推動能源體制變革,在新一輪電改中培育多元化市場主體,用能源互聯網技術實行科學有效監管。
在落實“一帶一路”的規劃中,包括協鑫、阿特斯、晶科在內的新能源企業都在海外積極布局生產基地和開發市場,電力企業則在海外布局電站和電網基礎設施。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在中亞和中巴經濟走廊都有進展。
能源企業通過走出去還帶動了產能合作,中國的新能源企業在國外布局早有計劃。最近在國家大力推動下,核電在英國、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的等地都出現新進展。
在油氣改革方案發布前,天然氣管網改革已經開始逐漸實施。
中國石油25日晚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批準子公司中油勘探對中亞天然氣管道有限公司進行內部重組,並向國新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控制的曼松控股有限公司出售完成內部重組後中亞管道公司50%股權,交易價格約為150億至155億元人民幣的等額美元。
這是傳出油氣改革天然氣管網獨立以來,石油公司首單對管道資產的交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環所郭焦鋒研究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中亞管道出售股權和管網公司獨立的方向不沖突,股權轉讓可以是一個過渡。
中亞管道資產重組
截至2014年底,我國天然氣管網超過8萬公里。基本覆蓋除西藏外的行政區域,形成全國“一張網”的大格局。
中石油在國內天然氣供應、管道運營中占據優勢。天然氣主幹管網中的陜京一線、二線、三線、四線,西氣東輸一線、二線、三線都是由中石油運營管理,只有川氣東送由中石化建設管理。
按照一般的統計,天然氣管網里程的80%左右都歸中石油運營,可以說管網改革落實主要看中石油怎麽操作。中國石油公告稱,中亞天然氣管道有限公司內部重組後,向國新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控制的曼松控股有限公司出售50%股權,交易價格約為150億至155億元人民幣的等額美元。
國新國際是國新控股的子公司,國新控股2010年底成立,承載著國資委優化中央企業布局結構、國有資產經營與管理的企業化操作平臺的責任。
國新控股介紹說,公司職責之一是持有國資委劃入國新公司的有關中央企業的國有產權並履行出資人職責,配合國資委推進中央企業重組,接收、整合中央企業整體上市後存續企業資產及其他非主業資產,配合中央企業提高主業競爭力。
這意味著中亞管道公司股份出讓涉及到國資委推動的資產重組,後續可能成為上市的平臺。此前,中石油對管道資產也曾有引進民資和社會資本的操作。
2014年在混合所有制火熱時,中石油曾提出成立東部管道公司,公然後通過產權交易所公開轉讓所持東部管道公司100%的股權。更早之前,中石油西氣東輸三線工程曾引入社保基金、寶鋼和國聯產業投資基金,並出現在基礎設施向社會資本開放的名單中。
與管網獨立沒沖突
針對管網改革,中石油總裁汪東進在此前的業績發布會上曾提出,改革會結合中國的油氣管網當前實際情況分步實施,目標是完全實現管道的獨立和市場化。
郭焦鋒分析稱,國新公司本來是國資委的一個操作平臺,中亞管道公司重組後50%股份劃入國新公司,對管網獨立沒有影響,可以過渡到獨立和市場化。
對於組建國家管網公司,此前的消息都顯示,成立天然氣管網獨立公司較為容易操作,主要是將主幹管網獨立運營,國家核定輸送費用。同時,繼續執行能源局推動的加強儲氣設施、接收站的公平準入。
一位參與油氣改革前期課題的研究人員對本報記者稱,國家管網公司即便成立,LNG接收站在內的基礎設施的公平準入也會強化,相應的管網輸送能力、接收站容量、液化能力、儲氣庫的庫容等都將成為有價值的信息,可以形成有效的交易市場。
也有券商分析稱,中石油出讓中亞管道股份是為了應對利潤下滑、籌措資金。中化原總地質師曾興球分析說,低油價利潤下滑,使得油氣改革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會推動內部改革的進程。
重組後的管道資產,存在重新上市的可能。在目前背景下,上遊受到低油價影響利潤減少,管道業務反而顯得穩健,單獨上市將會籌集更多資金。
管道涉及的股東錯綜複雜,包含了中石油內部上下遊的企業。同日,中石油公告還提到,昆侖能源可通過收購中石油昆侖燃氣股權、資產或其他方式實現整合。
中石油公司的地方公司還與對應的石油管理局、勘探局簽訂資產轉讓協議,涉及的天然氣儲量價值合計35.09億元,將受到油價影響較小的天然氣資產置換進入上市公司。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沒有天然氣,就沒有現代生活。」美國第二大能源公司切沙皮克(Chesapeake)創辦人麥克倫登(Aubrey McClendon)曾如是說,這位頁岩油開採先驅日前因車禍身亡,他一生也是天然氣「飛入尋常百姓家」縮影。 麥克倫登一九五九年生於美國奧克拉荷馬市,他叔公曾當過州長,妻子凱薩琳(KathleenUptopm Byrns )是美國著名家電惠而浦(Whirlpool)創辦人的孫女。他最初是從「土地經理人」(landman)起家—代表油氣公司與地主簽署合約,在其上開採油氣。後來他創辦切沙皮克,向眾人募資開採土地,若挖出油氣則大家分紅,當起所謂的「野貓探勘者」(wildcatter)。麥克倫登的目標是買下那些尚未落入油氣大廠的土地,若挖到油氣就將其高價售出,全盛時期他曾一度擁有十萬英畝土地,是全美最大地主之一。二OO七年他向同為杜克大學校友的伊得斯(Ralph Eads III)透露,自己已悄悄買下美國南部數十萬公頃土地的租賃權,但開採資金需數十億美元,伊得斯最後為他及多家企業募來二百八十億美元。 麥克倫登亦是開採頁岩油氣的先驅,他堅持用水力裂解法及水平鉆孔開採,遭環保團體批評,《富比世》稱他為「最魯莽的億萬富豪」。其他企業也跟進開採頁岩油氣,產量大增使天然氣價格近來創十七年新低,切沙皮克業績也一落千丈,股價從高峰期超過六十五美元跌至如今約五美元。 他後來也被控以公司資產進行個人貸款,在二O三一年辭去切沙皮克執行長,不過又創辦一家新能源公司「美國能源夥伴」《A E P》,繼續探勘油氣,不過官司仍不放過他,最近一起是今年三月初美國司法部宣布,將調查過去他在切沙皮克聯合操縱油氣探勘價格,若罪名成立,他將面臨十年牢獄之災,他否認這些指控,不過隔天即車禍身亡。 儘管不乏爭議,但麥克倫登的貢獻卻長留人心,著名投資大鱷伊坎(Carl Icahn)表示「他是我共事過最優秀的人之一。」麥克倫登生前和妻子曾捐出七千五百萬美元做慈善,他還買下一支N B A球隊進駐奧克拉荷馬市,在他死後,當地市民自發性的赴其住所悼念。 但麥克倫登更大的貢獻,卻是大量生產天然氣使其成為廉價品,讓無數窮人在寒冬中也用得起暖氣。《紐約時報》引述美國休士頓大學教授赫爾斯(Edward HirS)的研究,天然氣價格走低,對美國經濟帶來一年一千億美元的好處。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曾說:「我從沒聽說哪個為公眾利益做生意的人做過多少好事。」為了營利做生意的麥克倫登,卻比大多數宣稱為公眾服務的人帶來更大公眾利益,這正是他畢生最佳註解。 撰文者楊少強 |
看這份業績,不得不佩服簡先生的威力,根據業績公告,他有一項4.09億的特殊利潤是靠出售附屬的。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330/LTN201603301578_C.pdf
買賣證券
本集團透過銘華進行其買賣香港證券業務,多年來保持良好及穩定的回報率。於二零一五年五月十八日,本公司與若干買方訂立買賣協議,據此,本公司已同意出售本集團全資附屬公司銘華部分已發行股本。出售所得款項擬用於發展本集團的液化天然氣業務、本集團未來潛在投資及一般營運資金。於二零一五年十二月十日,本集團已完成出售銘華合共277,054,799股股份,佔銘華已發行股本700,000,000港元約39.58%,總代價為809,000,000港元,而出售收益為409,600,000港元。
但附屬公司資產10.06億中,有8.15億為現金,扣除現金的估值為1.91億,以8.09億出售39.58%的股權,該資產估值為20.43億,扣除現金為12.28億,賣出帳面值增值超過5倍,實在是神技呢。如果不計此項收益,實際公司是虧損的。
中國石化8月3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公司召開董事會審議通過了關於天然氣川氣東送管道業務引資的議案、天然氣川氣東送管道業務引資等相關議案。引資完成後,公司對管道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為50%。
附公告全文
俄羅斯和土耳其將敘利亞緊張局勢擱置一旁,於周一簽署了一項重要的海底天然氣管道協議,並承諾雙方會在敘利亞戰爭中尋求協商的余地。
在土耳其擊落俄羅斯戰機一年後,這份協議有助於加速雙方關系的正常化,也將開辟俄羅斯能源通往西歐的新路線。
上述協議是在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於伊斯坦布爾舉行會談期間簽署的。兩人的會談內容涉及能源交易、貿易問題、旅遊往來、防務問題和敘利亞沖突。普京和埃爾多安忽略雙方在敘利亞問題上的分歧,同意在軍事和情報工作上緊密合作。
普京稱,莫斯科已決定取消對土耳其一些食品的禁令,該禁令是去年土耳其擊落俄羅斯戰機後實行的。這表明,土俄兩國領導人正努力實現兩國關系的全面正常化。
分析人士稱,俄土關系回暖源於兩國都陷入了國內經濟下行的壓力中,同時都與西方保持緊張的關系。3個月前,一場使土耳其陷入動蕩的未遂政變加劇了土耳其對西方的不信任感。
開辟歐洲能源新路線
這項名為“土耳其流”(TurkStream)的天然氣協議將削減通過烏克蘭進入歐洲的能源供應,成為俄能源進入歐洲的主要線路,加強俄羅斯在歐洲天然氣市場中的地位,重繪歐洲能源版圖。此外,“土耳其流”還將加強俄羅斯和土耳其的雙邊關系。
協議承諾,在黑海海底建設兩條天然氣管道,天然氣運輸總容量為300億立方米,一條管道服務於土耳其市場,另一條服務於歐洲其他地區。
此項協議是由普京在兩年前提出的,俄羅斯因歐盟反對,取消了建造通往保加利亞的南流管道,“土耳其流”是其替代項目。
2015年11月,土耳其軍隊在敘利亞邊境地區擊落一架俄羅斯戰機引發危機後,“土耳其流”談判停滯不前。自今年6月,埃爾多安對俄羅斯戰機墜毀表示遺憾後,雙方關系迅速解凍。
埃爾多安還表示,將加快在土耳其建造俄羅斯核電廠Akkuyu的計劃,因雙方緊張關系導致的時間損失將被彌補。2013年,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贏得了一份價值200億美元的合同,為土耳其的第一座核電站建造四座反應堆,但也在俄羅斯戰機墜毀之後停工。
敘利亞問題存重大分歧
盡管俄土雙方宣布加速在貿易和能源領域的合作,但雙方在敘利亞問題上仍然存在重大分歧。雖然土耳其已經軟化了此前對巴沙爾·阿薩德總統立即下臺的要求,但它仍然是與敘利亞武裝部隊及其盟國作戰的反叛部隊的主要支持者,而俄羅斯是敘利亞總統的堅定盟友之一。
埃爾多安稱此話題“非常敏感”,但也表示雙方在周一已經就土耳其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進行了討論。雙方同意向阿勒頗市提供援助至關重要,除7月以外,阿勒頗市被反對派占領的東部地區一直被俄羅斯支持的敘利亞部隊包圍。
普京稱,“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立場,即必須盡一切可能向阿勒頗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唯一的問題是確保援助交付時的安全”,他還補充道,同意同埃爾多安加強軍事接觸。
“我們討論了我們如何能夠就這個問題進行合作,特別是在向阿勒頗提供人道主義援助方面,我們能夠實施什麽戰略,使阿勒頗人民能夠尋求和平。”埃爾多安稱。
上周,俄羅斯否決了法國起草的聯合國安理會決議,該決議要求結束對阿勒頗的空中打擊和軍事飛行。而由俄羅斯起草的一個對立的草案文本未能獲得至少9票贊成。
埃爾多安說,將與俄羅斯進一步就敘利亞沖突進行談判。但是目前,在調和分歧方面,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有具體進展。
土耳其與西方關系仍然緊繃
與俄土關系回暖相反,土耳其與美國和歐洲國家的關系仍然緊張。在7月,土耳其爆發試圖推翻埃爾多安政權的暴亂之後,埃爾多安認為西方國家對其的支持過於緩慢,也並不全心全意。從那時起,土耳其對美國拒絕立即引渡法士拉·葛蘭(Fethullah Gulen)進行抨擊,葛蘭被埃爾多安認為是控制及策劃政變的主謀,盡管葛蘭對此強烈否認。土耳其也因政變後的大規模鎮壓事件而受到西方警告,目前,已經有超過10萬人被解雇。
在伊斯坦布爾的會晤是埃爾多安和普京在三個月內第三次會面,這在西方引起了恐慌情緒,認為莫斯科正在利用西方與土耳其之前的緊張關系。西方視土耳其為一個傳統盟友,土耳其是北約成員之一,此前也有希望加入歐盟。
土耳其總統外交關系負責人駁斥了這種說法:“土耳其與西方的聯盟以及與北約的關系都無可爭議。”她補充道:“我沒有看到任何可能的新的聯盟軸線。”但是,她還稱“但這並不意味著土耳其不會促進外交政策多元化的選擇”。
據日本共同社17日報道,日本自民黨和公明黨議員組建的“推進日俄天然氣管道議員聯盟”(會長:眾院議員河村建夫)17日基本決定要求政府建設從俄羅斯遠東薩哈林經日本北海道至東京灣的管道。預計工程總距離約1500公里,總費用約7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50億元),用來向日本輸送俄羅斯的天然氣。該工程由俄方要求修建,日方認為此舉將有助於改善兩國關系。
議員聯盟正在討論18日匯總向政府提交的建議內容,擬遞交給首相安倍晉三和經濟產業相世耕弘成等。作為對俄經濟合作的一部分,該聯盟匯總了具體業務,力爭打破北方四島領土問題僵局,還認為此舉有助於通過巨額國內投資來促使日本經濟觸底反彈。
聯結薩哈林與日本的天然氣管道是俄羅斯遠東發展部部長提出的18項經濟合作項目之一。
議員聯盟希望天然氣管道項目能帶來多方正面效應(資料圖)
據議員聯盟介紹,管道將從薩哈林南端延伸至北海道稚內港,鋪設陸上管道至苫小牧,然後鋪設海底管道至青森縣陸奧小川原,之後經由茨城縣日立市抵達東京灣。
報道稱,如果開建天然氣管道,就不需要將其變為液化天然氣(LNG)的設備,可以更加便宜地進口天然氣。對俄羅斯而言,好處則在於能夠穩定地對日出口天然氣。
但是由於開發金額巨大,再加上有意見擔憂對環境和漁業的影響,該項目至今沒有開建。議員聯盟相關人士強調必要性稱:“這將有助於強化日本的能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