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郭海飛 近日,華潤置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潤置地」,01109.HK)發佈的2013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實現淨利潤約44億港元,淨利潤率由46.1%下降為27.8%,毛利率也由去年同期的47.6%下降到31.4%。
利潤率大幅下降,成為華潤置地6月17日新任的董事長吳向東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吳向東現年45歲,持有清華大學建築管理學和工程力學雙學位,1993年加入華潤集團,曾任華潤物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2005年加入華潤置地,2009年6月便升任華潤置地CEO。
華潤置地利潤率的下滑,早在三年多前便埋下隱患,面對2010年4月出台的房地產調控,華潤置地開始了加速向三四線城市佈局的步伐。
雖然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房地產市場回暖,華潤置地也像其他大型開發商一樣,重新搶佔一二線城市,但這並不能在短期內為其貢獻利潤,而兩三年前拿下的大批三四線城市項目,正在大幅進入結算期,嚴重影響了華潤置地的利潤率。
調控下搶佔三四線城市
面對2009年下半年房價的瘋狂上漲,步入2010年,國務院連出「國十一條」、新「國十條」兩記重拳,通過限購、限貸等一系列政策手段,對房地產市場進行新一輪調控。
在一二線城市嚴格限購限貸、市場前景暗淡的背景下,華潤置地從2010年開始大幅佈局二三線城市。
華潤置地2010年年報顯示,2010年其斥資190億元人民幣,增加了660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使其戰略佈局從2009年的22個城市拓展到2010年的31個,新進入揚州、唐山、長春、萬寧、徐州、南昌、泰州、哈爾濱、淄博9個二三線城市。
隨著調控的逐步深入,華潤置地也加快了進入三四線城市的步伐。財報顯示,2011年,華潤置地耗資195億元人民幣,新增942萬平方米土地儲備,新進入南京、常州、鹽城、惠州、威海、秦皇島、贛州、日照8個城市,其中僅有南京一個城市是二線城市,其戰略佈局也由2010年的31個城市增加到39個。
截至2012年3月7日,其土地儲備規劃建築面積約3000萬平方米,但是北京和上海等一線城市土地儲備約200萬平方米,佔比僅約為1/15,而綿陽、常州、南通、徐州、鞍山、萬寧、泰州、淄博、鹽城、惠州、威海、秦皇島、唐山、贛州和日照等十幾個三四線城市,土地儲備達1000萬平方米以上,佔比超過1/3。
然而,三四線城市並沒有為華潤置地貢獻過多的業績。華潤置地2012年年報顯示,2012年其住宅開發業務共實現385億港元的營業額,而綿陽、常州、南通、揚州和廈門等三四線城市,僅貢獻了不到40億港元的營業額,佔比僅約1/10,其餘均為一二線城市所得,其中僅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大一線城市,就貢獻了超過100億港元的營業額,佔比超過26%。
「兩年前,我們開始快速地佈局三四線城市,比如淄博、贛州、唐山、秦皇島等,後來發現情況並不如我們預想的那麼樂觀,依然是一二線城市貢獻了更大的銷售額和利潤。我們可能走得快了一點,城鎮化風潮還沒有完全形成。」華潤置地品牌總監、華潤置地北京公司總經理蔣智生今年初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時稱。
財報顯示,華潤置地的毛利率也由2011年的39.5%下降為2012年底的36.9%,這也是華潤置地自2007年上市後,住宅開發業務毛利率首次出現下降,此前其毛利率由2006年的23.8%一直升到2011年的39.5%。
「我們在唐山、秦皇島等城市的銷量上來了,但價格沒怎麼漲。」蔣智生解釋。華潤置地財報顯示,截至2012年底,其唐山橡樹灣項目共實現17萬平方米銷售面積,2012年實現9.4萬平方米銷售面積,但是銷售均價卻由2011年的人民幣10736元/平方米下降為2012年的8547元/平方米,降幅約2000元。
重新向一二線城市傾斜
2012年下半年,隨著房地產市場的回暖,華潤置地也像其他大型開發商一樣,重新搶佔一二線市場。
華潤置地財報顯示,2012年其共斥資93億元人民幣,新增490萬平方米土儲,其中新進入的西安、溫州、南寧三個城市土地儲備達到160多萬平方米;截至8月18日,今年其又耗資204億元人民幣,新增400萬平方米土地,新進入廣州、煙台和太原3個一二線城市,其中還包括以109億元人民幣拿下的深圳前海地王項目。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我們將資源重新向一二線城市傾斜。」蔣智生稱。華潤置地2013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雖然華潤置地的土地儲備可規劃建築面積總量與2012年3月初的3000萬平方米持平,但是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個大區從2012年3月初的200萬平方米淨增520萬平方米,到目前的720萬平方米。
「但是一個項目從拿地到實現營業結算,最少需要一年半的時間,在北京、上海這種一線城市,最少需要兩年時間。」同策房產諮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部總監張宏偉向經濟觀察報介紹。因此,華潤置地於去年下半年和今年在一二線城市拿下的大批項目,並不能在短期內為其貢獻營業額和利潤,而其兩三年前在三四線城市拿下的大量項目,正在步入結算期。
2013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華潤置地共實現營業額158億港元,其中住宅開發業務實現126億港元,但是其毛利潤率卻由去年同期的47.6%下降為31.4%。
「主要是由於2010年和2011年,在三四線城市拿下的項目現在進入結算期,而價格和利潤率都沒有一二線城市的項目高。」蔣智生稱,「三四線城市價格漲幅不明顯,銷售量提升也不大,與一二線城市有一個比較大的反差。」
華潤置地2013年中期業績報告也顯示,北京和上海兩大一線城市大區,僅貢獻了36億港元的營業額,在126億港元的總營業額中佔比不到三成,而包括綿陽在內的成都大區卻貢獻了近50億港元的營業額。同時包括常州、南通、鞍山、唐山、徐州、萬寧、泰州、淄博、鹽城、威海、秦皇島、贛州和日照等在內的十幾個三四線城市,2012年已經實現100多億港元的簽約銷售額,隨著在今年上半年部分實現結算,進一步拖累了華潤置地的利潤率。
「比如北京、天津和秦皇島分別為一二三線城市,北京是價格漲得很猛,銷售量也一直恢復得很迅速,但是天津價格漲幅就沒有北京明顯,量當然也很大,到了秦皇島銷售量漲幅就只有一點,價格基本比較平。」蔣智生介紹。
利潤率下滑的另一個原因是,2012年初,在二三線城市手持超過2800萬平方米土地儲備的華潤置地,進行了產品戰略調整。「本集團針對首置和首改的剛性需求,調整產品結構,持續推出中小戶型產品,全年144平方米以下戶型成交佔比超過85%。」時任華潤置地董事會主席的王印在2012年度主席報告中稱,同時加快周轉,2012年共有8個項目實現拿地到開盤週期控制在12個月內。
「面對行業調控,本集團住宅產品繼續聚焦首次置業和首次改善類需求,提供中小戶型產品。」華潤置地新任董事會主席吳向東在2013年中期業績報告中稱,「本集團可結算、可銷售的資源將分佈在更多的城市和更多的項目數量上,且更大比例地來源於剛性需求佔主導的二線、三線城市。」
而這或將進一步拖累華潤置地的利潤率,申銀萬國預計,華潤置地2013年全年毛利率難有提高,「管理層在分析師會議上表示,由於2011-2012年降價週期中銷售的項目,從今年開始大量進入結算通道,而全年入賬的全新項目亦增加到三分之一,因此下半年毛利仍將維持在上半年的30%附近。」
利潤率下滑是行業趨勢
利潤率下滑的,並不只有華潤置地一家。萬科2013年中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其房地產業務毛利率為23.8%,較2012年同期下降2.7個百分點,保利地產今年上半年的房地產業務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37.51%下降為30.91%,而以高利潤著稱的中海地產,2013年上半年的毛利潤率也由去年同期的41%下降為36%。
「長期來看,行業進入下半場之後,利潤率下降的趨勢是存在的。」萬科總裁郁亮曾對媒體表示。「隨著調控的深入和競爭的加劇,整個房地產行業確實出現利潤率下滑的趨勢,以前行業的平均毛利潤率大多在40%以上,現在大致在36%-37%的水平,淨利潤率維持在14%-15%的水平。」張宏偉稱。
但與上述品牌房企相比,華潤置地的利潤率下滑幅度卻是最大的,16.2%的下滑幅度是萬科的6倍、中海地產的3倍多、保利地產的2.45倍。申銀萬國預計,華潤置地的利潤率明年開始將會有小幅回升,「但更顯著的回升則要等到2015年」。
「我相信,城鎮化的發展,一二線城市還是一個重要的方向,市場需求量還會有巨大的釋放。隨著一二線城市項目的入市結算,我相信到今年年底,我們的利潤率就上來了。」蔣智生稱。
「雖然利潤率有所下降,但並不意味著利潤的下滑,隨著住宅產業化和開發週期的加快,房產商的規模逐漸擴大,利潤也將逐步提高。」張宏偉表示。華潤置地2013年中期業績報告也顯示,截至8月18日,其已經鎖定2013年住宅結算額506億元人民幣,已較2012年全年的住宅實際結算營業額高出約62.6%。
「我們保守預測華潤置地今年合約銷售將增兩成至620億,明後兩年仍將保持20%以上的增速,推動2015年突破1000億人民幣。」申銀萬國如此預測華潤置地的前景。
| ||||||
近年來為宏源證券創造豐厚收益的債券銷售交易部總經理、副總經理被查,案涉購買自己管理的理財產品,或同時涉及一級半市場腐敗等案□ 本刊記者 劉冉 張冰 文liuran.blog.caixin.com|zhangbing.blog.caixin.com 很難想象,年初因業績斐然,在業內傳出人均分紅可觀的宏源證券(000562.SZ)債券銷售交易部,到了9月會以刑事案結束輝煌。 9月11日一早,債券圈便傳開消息,宏源證券被查。到了下午,消息漸趨明朗: 9月10日,宏源證券債券銷售交易部總經理陳智軍、副總經理葉凡被公安機關帶走調查。當日下午,有關部門去宏源證券拿走了電腦硬盤。 知情人士透露,9月11日,宏源證券債券銷售交易部另有四名員工被電話通知,要求前往位於北京酒仙橋附近的公安部證券犯罪偵查局配合調查。下午四人回到公司, “臉都綠了” 。 在外界看是驚雷,在宏源內部,或是盤旋已久的實名舉報事件終於落地。 從今年4月開始,審計署甘肅特派辦進駐宏源證券,從自查到審計,為時一個多月。起因是年初出現的一封實名舉報信,舉報宏源證券債券銷售交易部不但違規違法插手理財產品的債券交易,還自己認購相關理財產品,獲得高額回報。審計署根據線索進行了調查。 但距離那時的調查已過去五個月,此次兩人被查是否還有其他原因,如一級半市場的利益輸送,與4月以來的債市稽查案有關,又抑或是捲入近日其他的紀檢風暴?截至本刊發稿時,尚無進一步的確切消息。 宏源證券方面公開向財新記者確認,此案屬於個人行為,與公司無關。 具體案情需要等待有關部門的查處。 宏源證券是近年來忽然以固定收益業務見長的明星券商,激勵機制也變得相對靈活。有業內人士事後表示, “不出事才怪。 ”截至2012年12月31日,宏源證券實現利潤總額11.87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35.04%;淨利潤8.70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34.71%,其中,來自債券銷售交易部的收入和利潤占絕對大頭。 “從今年4月以後,債券銷售交易部就沒做什麼業務了,全嚇死了。 ”接近宏源證券的知情人士稱。 不過,2013年的宏源證券業績繼續喜人,上半年累計實現淨利潤8.35億元。 宏源證券稱,業績增長主要是由於公司自營業務收入明顯增加,同時資產管理、經紀及創新業務實現增長。業內人士表示,債券銷售交易部仍是宏源證券最重要的利潤機器。 9月11日,宏源證券跌1.24%。9月12日,宏源證券未停牌,開盤報10.00 元 / 股,跌幅3.29%,但隨後反彈,尾盤收于10.19元,跌1.45%。 陳智軍與葉凡 “兩人已經被發往外地。估計案件已經定性。 ”接近兩人的知情人士無奈中透露了這一重要信息。 9月11日下午,宏源證券官方向財新記者證實,確有兩名員工被公安機關帶走調查,暫時無法透露更多消息。 此時,財新記者通過多個可靠信源證實,被帶走的就是宏源證券如日中天的債券銷售交易部總經理陳智軍、副總經理葉凡。 陳智軍1979年出生, 人民大學本科、五道口金融學院研究生畢業,2008年下半年從泰康人壽調入宏源證券固定收益部,2009年籌建債券交易部(後更名為債券銷售交易部) ,出任總經理。 葉凡,30多歲,在宏源年頭頗長。她曾供職于宏源證券的固定收益部,後隨陳智軍創建了現在的債券銷售交易部,很快升任副總經理,專門負責債券銷售和參團等事宜。伴隨著從2006年至今中國債券行業的快速發展,葉凡在業內也漸漸高調起來,經常跟行業內人說,“不好意思,上半年又賺了500萬。 ”因為葉凡並不參與債券交易,業內人士分析,她此次被查可能與債券一級半市場的腐敗有關。 今年年初以來,債市利益輸送案的查處風暴席卷了多家機構,多家銀行、券商、基金、信托等機構的固定收益部業務骨幹被查,案涉債券發行的一級半市場的腐敗,以及債券交易中的利益輸送等違法違規行為(相關報道詳見本刊2013年第15期封面報道“債市碩鼠” ) 。 從年初至今,一直斷斷續續有傳言稱宏源證券有人被查,但直至今日,才有確切消息。 另有多個消息源說,陳、葉兩人涉案,為內部人士實名舉報,原因主要是插手管理並認購了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 品的次級檔,收益非常豐厚,涉嫌利益輸送。 2011年12月29日,宏源證券股東大會審議通過《關於設立金融產品投資子公司的議案》 ; 2012年4月,宏源匯智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宏源匯智)成立,註冊資本3億元,法定代表人鄒劍侖 ;2012年12月,宏源證券對宏源匯智增資至12億元。宏源匯智成為宏源證券的一個資管平台,負責發行各類資管理財產 品,由公司資管部門負責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具體涉及債券交易操盤部分是由陳智軍所在債券銷售交易部負責。這被舉報信認為違規違法。 接近宏源證券的知情人士稱,債券銷售交易部的不少員工都認購了該公司發行的債券類理財產品,數量不一。其中,陳智軍購買了幾千萬元,葉凡認購 不到300萬元。其他配合調查的四人也均有認購,其中包括宏源匯智的債券操盤手以及債券銷售交易部人員,認購金額為幾十萬元不等。不過,具體數據尚待有關部門的最終認定。 “據我所知,那個產品也沒有做幾期吧?所有的事情都是陳一手包辦。 ” 一位接近陳智軍的人士說 “每個人認購多少,都是陳自己定的, ”另一位接近陳智軍和葉凡的人士稱,並說他的做法在內部也飽受詬病,“賺了錢,跟部門內是七三分,底下人氣死了。 ”“陳智軍很能幹,但是性格比較強硬,好鬥,得罪人太多。 ”接近宏源證券的一位知情人士說。 陳智軍在部門內,均為單線管理,同一部門內的信息都是隔絕的,彼此不知道彼此的事。 “他這人做事有頗多忌諱。 ”不止一位與之共事的宏源證券人士表示。 對於這一舉報內容,是否涉嫌違規 違法,則說法不一。接近兩人的知情人士認為,這屬於公司行為,並稱公司對債券銷售交易部員工也進行安撫,認為 這是行業灰色地帶的常見行為,不能讓個人承擔行業的問題。 但也有債市的獨立第三方人士認為,這種安排要仔細分析資金的性質,現在看來不能排除涉嫌利益輸送。 涉嫌利益輸送 宏源證券為什麼會出現內部員工半公開認購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的現象?也許存在一定客觀因素。 2012年,宏源證券全年利潤為11億元,其中8億元都來自于債券銷售交易部。在債券業務上,宏源證券很快成為業內僅次于中信證券的明星券商。 占股超過60% 的大股東為中央匯金公司旗下的建銀投資,宏源證券國有公司的性質濃厚,受制于財政部對金融機構限薪令,如董事長的工資不能超過200萬元,部門總經理一級的基本工資一般在80萬元左右等。當然,這不包括獎金。陳智軍負責的部門業績出眾,人均利潤全公司最高。如果按市場標準,陳或可拿到至少幾千萬元的獎金,但在宏源證券頗難全部兌現。不過,陳在公司內部已是收入最高的骨幹,總體年薪稅前應過千萬元。 激勵機制是否可以通過認購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來彌補?宏源證券有關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宏源證券在案發後內部開會強調,這是個人行為,而非公司行為。 宏源證券內部人士表示,債券銷售交易部員工認購的理財產品主要是劣後端,收益率很高,低的30%,高的能達到60%甚至70%。 收益率這麼高是因為做成了結構化產品,比如按行規做成1 ︰ 9資金配比,10% 是劣後級,或稱次級,收益率不設限;90% 是資金池認購的優先級,相對風險較小,但收益率也被限定在一定範圍內,比如8%。對於10% 的劣後級,資金相當于獲得了9倍的杠杆,收益率就自然上去了,做到60%-70% 毫不奇怪;如果拿些好券,稍微放點杠杆,劣後級的收益率做到100%也不無可能。 假設1億元資金,1000萬元內部認購,是劣後級;9000萬元是優先級,收益在8%。如果1億元資金實際運作的收益率達到15%,則收益1500萬元,9000 萬元的優先級對應收益在720萬元,而1000萬元對應的收益則為780萬元,收益率78%。當然,如果發生風險,也首先用劣後級的1000萬元來彌補虧損。 “資管公司是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左手右手賺錢都一樣。 ”接近陳智軍和葉凡的知情人士認為,公司是支持這一做法的。不過,到9月12日,這一說法遭到了宏源證券的否認。 有債市人士分析,本公司人員大規模認購這樣的理財產品,存在利益輸送的嫌疑。如果優先級部分由公司自營盤 認購的話,這等於拿公司的利益貼補給了認購產品的員工。 “我們公司雖然有類似產品,但絕不敢讓本公司的員工大規模認購,都是用于維護重要客戶或高層關係的。如何分配,一般由公司個別高管自己掌握。即使是直接操作這類產品的員工,一般也只能認購非常小的份額。 ”“宏源證券的債券銷售交易部對外挖人時,還以此作為優勢,說自己的激勵機制靈活。當時聽了就覺得真大膽,我們是不敢這樣激勵員工的, ”有債市人士說, “這比丙類戶更厲害,很容易被挑毛病。 ”但也有債市人士認為,如果優先級部分是委托券商投資的資金,又按照結構性產品的設計合規運作,各自分擔了風險,也談不上利益輸送。 有關案情究竟如何定性,還有待有關部門的進一步調查。 平行的同質部門 對外界而言,要認識宏源證券的債券業務何以風風火火,又何以發生後來的舉報信風波,就要厘清宏源證券的債券銷售交易部和固定收益部的區別和關係。 宏源證券近年實施扁平化管理,收入和利潤主要來自債券銷售交易部和固定收益部。前者由少壯派陳智軍後來組 建,既做債券銷售也做債券交易,做的風生水起,成為宏源證券最主要的利潤機器;後者的領銜者是宏源證券的投行老人吳志紅,長期主管宏源的債券業務,但業績平平;近兩三年業績有所提升,仍屬於投行業務,收益上的見效沒那麼快。兩個部門雖然各自都只有20多人,但至今固定收益部的業績與債券銷售交易部無法相提並論。 “這兩年債券銷售交易部太猛了,業績把固定收益部徹底壓住了。 ”一位宏源證券人士這樣說。 “去年11億元利潤,有8億元是由債券銷售交易部掙的,跟我們沒關係。銷售不應該有利潤,銷售只是一個環節,如果銷售產生利潤,不就是發行人多發利息了嗎。 ”接近宏源證券固定收益部的知情人士說。 2007年10月,宏源證券在股東結構重新梳理後,引入了新 CEO 胡強。胡本人的業務能力非常強,並大膽起用少壯派,從泰康挖來了陳智軍。陳智軍和吳志紅不是同路人,很快就獨立出來,模仿中信證券的建制,成立債券銷售交易部。兩大業務部門都有銷售團隊,吳的銷售團隊只銷售自己主承銷的債券,陳的銷售團隊,憑關係拿到一些券做分銷。陳智軍年輕、膽大、老練、手狠,很會賺錢。 一位瞭解兩家公司的業內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宏源證券近年來的戰略,就是上上下下都表示要盯住“老大”不放,即樣樣都學中信證券,包括把部門分開,成立債券銷售交易部。但這種資產池管理的模式發展太快了,遲早會出問題。 這樣功能交錯的雙部門並存,業務範圍都涉及從事債券銷售,存在直接的競爭關係,內部矛盾激烈。因此,有人懷疑,有關舉報就來自宏源證券的固定收益部。不過,宏源證券固定收益部有關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不了解這種說法。 但他表示,債券銷售交易部不應該有銷售債券的職能, “我們一直反對,但沒辦法。 ”2012年,這兩大部門為了鐵道債的投標就打得很兇,因為都可以參團,最後吵了起來。固定收益部認為債券銷售交易部沒有承銷資格,但債券銷售交易部認為自己可以參團,最後經公司開會協調,把這個項目讓給固定收益部了。 還有一次,債券銷售交易部接了一筆債,被固定收益部批評價格太高,於是固定收益部寫了上萬字的郵件給公司高層,說債券銷售交易部令公司損失了幾百萬元。 接近宏源證券固定收益部的有關人士認為,固定收益部門下面有二級子公司,專門負責銷售本部門承銷的債券,是一級市場業務。而債券銷售交易部的本職業務是交易,是二級市場業務,理論上應該是不允許搞銷售的。 按照《證券法》規定,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業務不能打通,理財產品也應由獨立的資產管理分公司做。交易部門銷售,還涉及理財產品的直接投資管理,是違法的。 “我們的債,從來不給他們賣, ”接近宏源證券固定收益部的有關人士表示,兩個部門不存在競爭, “我們賣我們自己做的債,他們賣別人的債。 ”本刊記者吳紅毓然、張宇哲、王申璐對 此文亦有貢獻 |
大量來自中東、東南亞的國營公司紛紛參與到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中,這使Glencore Xstrata、 Vitol以及Trafigura等老牌貿易商如今紛紛面臨利潤微薄,競爭加劇的情形。
最大的獨立大宗商品貿易公司之一Trafigura的一位創始人Graham Sharp預計,在未來5年內將會出現5~10家新的「強勢競爭對手」,因為這些國營企業會試圖賺取高額利潤並擠壓他們的利潤空間,而且將試圖保護本國終端市場不讓這些「外來和尚」進入。Graham稱:
大宗商品生產商們將面臨更加複雜的交易工具,他們必須不斷優化操作方法以保持競爭力。大宗商品生產商將出現不願做長期合同的貨物的傾向,部分企業會嘗試開發更少參與者的新市場,比如礦石、金屬、液化天然氣等。
獨立的大宗商品貿易公司在傳統的「左手買右手賣」的基礎上不斷擴展自己的業務範圍,從投資實體生產到精煉再到物流運輸。
在由Glencore Xstrata以及Trafigura統治的金屬及礦產貿易領域,兩家公司將增加對開採業務的重視,同時拓展交易能力,以抓住更多的利潤回報。
目前大多數的油品及農產品交易都非常活躍,大宗商品生產商依舊傾向於將大部分的煤、液化天然、金屬及礦石通過長期合約出售。
據Oliver Wyman的報告估計,世界上的礦石有接近20%是通過公開市場完成交易的,隨著國營大宗商品生產企業在交易市場日益活躍,大宗商品市場的規模也將水漲船高。
當競爭加劇,利潤的降低是必然的。根據報告,以前的交易員們通過交易天然氣可以獲得30%的利潤,交易金屬、礦石可以獲得5%的利潤,但如今這些商品的利潤空間已經降至0.5%~1%左右了。
現在,英國石油公司、殼牌、道達爾等能源生產企業都越來越重視交易的作用,並擁有了專門負責的部門。國營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也已建立起專注精煉產品的貿易部門。
不過也有人認為生產企業動用巨大的資本進行交易活動存在不小的風險,並且利潤已經變得很微薄,不值得企業再進入。
據新華網消息,在12月29日舉行的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工作會議上,中國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表示,今年中央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經營業績,全年實現利潤總額預計1.3萬億元左右,實現經濟增加值繼續保持在3000億元以上,絕大多數企業可以完成或超額完成考核目標。
儘管數據可觀,但相較於2012年中央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2.5萬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3萬億元,2013年央企利潤增幅幾乎為零。
據《北京商報》報導,在爆發國際金融危機的2008年,央企利潤增幅下降30.8%,之後的2009年、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利潤增幅分別是17.1%、40.2%、6.4%和2.7%。今年的利潤增幅可謂創五年新低。
業內人士認為,今年上半年央企利潤高企主要是由於2012年上半年基數太低所致,下半年的增長數字下滑明顯。首都經貿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及認為,今年下半年央企利潤增速降低與低迷的市場大環境不無關係。
據中新社報導,黃淑和同時表示,國資委2014年將加強企業的各類考核,對考核不達標、長期虧損、安全生產不達標等「不在狀態」的中央企業,將嚴格處治。
數字顯示,2013年1--11月利潤增量超50億元的央企僅有11戶,佔央企總數的一成,仍有企業連續虧損。對此,黃淑和表示,對於長期虧損的企業,在2014年的監管和考核中,國資委將下決心嚴格處治。
黃淑和坦言,中央企業今後需要做好在淘汰落後、安全生產和節能環保等方面付出「沉重代價」的準備。
一直以來,產能過剩、安全生產事件頻發、節能環保不合格等問題在中央企業發展過程中集中體現。特別是安全生產問題,因今年11月下旬的中石化黃島輸油管線爆炸案受到各界廣泛關注。
對此,黃淑和指出,下一步,國資委將修改完善安全生產考核細則,對發生較大以上生產安全責任事故的,進一步從重處罰。此外,對完不成節能減排目標和造成重大環保事故的,繼續從嚴追責。
在早前舉行的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上,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張毅就曾表示要在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上下功夫。他說,目前國有資本一股獨大的現象較為普遍,許多企業經營機制沒有得到真正轉換。「我們要改變觀念,消除『國退民進』『國進民退』的爭論,掃除思想上和體制上的障礙,積極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創造有利條件。要進一步推進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更多地引入非公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和重大項目建設,探索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行企業員工持股。」
據新華網消息,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在此次會議上也強調,在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中,中央企業業績考核要始終注意把握好兩點:一要堅持正確的考核導向,更加重視放大國有資本功能,更加重視國有資本有效運作,更加重視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和提高競爭力,從而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二要實現考核責任全覆蓋,無論採取何種股權形式,都要明確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責任主體,產權延伸到哪裡,責任就覆蓋到那裡。
「國有獨資公司和控股公司要注意發揮董事會的作用,健全董事會考核機制,履行好董事會考核經營層的職責;要積極探索國有參股公司股權代表的考核評價機制,使其忠實履職,依法維護出資人利益。」黃淑和說。
| ||||||
口述‧徐重仁 整理‧鄧 寧一年半來,徐重仁被企業爭相邀請,最後由全聯勝出,請到流通教父出任總裁。外界說全聯是「撿到寶」,但對徐重仁來說,全聯是他開創流通事業第二春的最佳起點,打動他的,是林敏雄「願意讓別人占便宜」的好心;說服他的,是心中「創造社會幸福」的理念,在讓便利超商成為每個人生活的好鄰居後,徐重仁要讓超市變成社區的服務中心。 當外界將這份好心與理念解讀為﹁老臣復仇﹂時,徐重仁又怎麼說?以下是徐重仁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的真情告白。 ︽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這一年多來,找你幫忙的人很多,為什麼最後選擇林敏雄? 徐重仁答︵以下簡稱答︶:我們本來就認識,但以前沒有時間特別交流︵編按:指在統一超商時期︶。退休後林敏雄透過朋友來找我,最吸引我的是他的人格特質。他以不動產起家,是那個行業中老實敦厚的人,心腸很好,願意讓別人占便宜。其實,我閱歷那麼多人,一看就知道誰磁場是對的,和誰又磁場不合。 最吸引我的,是他的人格特質他能將全聯擴張成七百家店,其實很不簡單。一開始他也不懂超市,只是別人丟給他的生意,但他有一顆憐憫的心,看到社會上有很多可憐的人,就說不要賺這些人的錢,所以他「讓利」,全聯的生鮮一定比別人便宜二○%。 問:林敏雄對於企業經營的想法,也和你契合嗎? 答:﹁讓利﹂是我們能達成共識的重要原因。賺錢雖然能維持企業的永續,但不是賺愈多錢愈好。我認為,企業本身要對社會有貢獻,像散播喜悅的種子讓消費者開心,不能只看利潤,否則利潤一直往上加,很容易偷工減料或服務變質,就像最近的食安事件。 我在統一超商的時候,也不想賺很多錢,人家常笑我不是生意人,我也OK啊! 問:什麼時候確定要接全聯福利中心總裁? 答:就是昨天︵一月六日︶,哈哈哈! 這段時間,全聯夥伴與我的互動很舒服、沒有壓力,人家︵指林敏雄︶也尊重我。有人說,林敏雄掃廁所感動了徐重仁︵編按:林敏雄曾帶全聯同仁參加台灣美化協會的掃廁所活動︶,這真是好笑的講法。 我希望能創造第二次流通革命,這是我的夢想。全聯已經有很好的企業文化,員工們雖然樸素,但只要經過教育訓練,就能進步。更重要的是,我和林敏雄董事長彼此也有默契,能互相信任,他讓我放手去做。 問:你要完成二次流通革命夢想,也可用顧問名義,一旦接了總裁,就要背負成敗,為什麼願意接? 答:我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看到改革的機會點。台灣超市是值得改造的,顧問身分太間接,不親自做就無法實現,所以一定要接下來。 問:以你現在的年紀,應該是享受生活,結果你還要再拚一次事業,會不會太辛苦? 答:把事業與工作當成熱情,就不會覺得繁重、痛苦。我看到機會不改變,就覺得渾身不舒服。我希望創造社會的幸福,這不是我獨創,像無印良品和星巴克,在國外都是帶來幸福的品牌,我才引進台灣。 我要讓超市像7-ELEVEn的進化問:你給林敏雄的第一個建議是什麼? 答:我告訴他,我們要做自己,不要看別人。超市有自己的定位,不要把自己當成便利店。超市不等於量販店、不等於便利店,人家做公仔不要跟著走。 我在統一超商時,也從不會想要跟著別人做,我會觀察世界的潮流,但在國內不會特別注意全家做了什麼,只有別人來學習7-ELEVEn,但是現在的7-ELEVEn,好像都會注意全家的動態。 問:接掌全聯的新聞出來後,各家媒體解讀為老臣的逆襲或復仇,你怎麼想? 答:這很nonsense嘛!實在很好笑,我怎麼會去復仇?我又沒有仇人!名嘴真的是唯恐天下不亂。這是台灣的悲哀啦,大家的知識水平被名嘴操弄。 問:所以全聯和7-ELEVEn不會是競爭對手嗎? 答:國外對超市和便利店本來就分得很清楚,當然,台灣的地域很小,但便利店與超市可以共存,不會是競爭對手。有人問我說,如果要買一瓶飲料,左邊有全聯、右邊是7-ELEVEn,會去哪一家?我說你要自己決定啊!這根本不是一個問題嘛! 問:六十五歲再出馬,除了完成自己的夢想外,也想要證明不以利潤為導向的經營方式,確實可行的嗎? 答:對。我要讓超市這個產業有一定水準,像7-ELEVEn的進化一樣。 問:現在,你改造全聯的重點會放在哪裡? 答:我當顧問時,幫全聯成立一個最高層的決策會議,現在每兩周開一次會。我知道上面對,下面就會對,所以第一步先抓穩策略方向。另外,我也丟一些題目讓他們去研究,像改造店型、如何加強生鮮蔬果類,現在一步一步推。 問:你提到二○一七年要展店一千家,二○二○年營收兩千億元,這是如何估算? 答:覺得這數字較好記而已啦!以前在7-ELEVEn做八百店時,我就說Two thousand in Two thousand(在二○○○年開出兩千店),結果一九九九年就達到了。經營事業不可能所有條件都齊備,無論景氣好壞都要經營下去,我們不能改變景氣,只要自己做好,全心想顧客的需要就比較簡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