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8 TWM | ||||
這次九合一大選慘敗之後,到馬英九正式卸任總統,還有五百多天,在立法院擁有多數席次的國民黨,仍然有推動改革的條件。 馬英九若有心挽救自己的歷史定位,就從最該推動的改革下手吧! 撰文‧楊卓翰、蔡曜蓮 還沒結束!這次選舉,執政黨雖大敗,不過從選後第一天開始,到後年五二○總統卸任,還有整整五三七天,這段時間若做得好,二○一六年大選仍有一搏機會。 總統馬英九在十一月二十九日晚上的敗選感言說:「勇往直前,加強改革。」確實,選舉結果顯示人心思變,台灣需要啟動徹底的大改造。但問題是,方向在哪裡?要改造什麼? 五百多天不可能什麼都做,找出最重要的三件事,集中火力才可能成功。 推動憲改︾把握國會優勢,一次終結政治亂象首先,行政院院長江宜樺辭職,承認敗選是因為「施政未獲民眾滿意」,施政和民意有這麼大的背離,反映出的正是台灣憲政體制問題。施政單位是行政院,但行政院院長卻是總統任命,也不用經過民意機關同意,結果就是為了實踐總統意旨,而背棄民意。 總統有權無責,不需要到立法院面對質詢,行政院長有責無權,台灣落入一個「既非總統制也非內閣制」的權責脫軌制。 這樣體制的荒謬性,在前總統陳水扁主政期間最為凸顯。當時陳水扁雖然是總統,但民進黨在國會是少數黨,許多政策遭國民黨杯葛,施政難以展開。 現在國民黨已經輸掉地方選舉,到了二○一六年,不論國會與總統選舉誰能取得執政,問題都可能重演。當總統與國會是不同政黨,更可能發生立法院多數黨為反對而反對,再空轉四年。 反觀內閣制的日本,就文明地面對這個問題。在今年十一月中,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為延後消費稅造成黨內外爭執不下,眼見立法機制就要停擺,他毅然決然宣布解散國會,重選議員及首相,將重大爭端的決定權還給人民。 選後已有不少政治人士倡議,應立即著手進行修憲,如民進黨前主席蘇貞昌、國民黨立委賴士葆。 台灣要走向內閣制或總統制,需要社會共識,但修改中央政府的體制和配套,例如下修二十歲的投票年齡門檻至十八歲,都是當務之急。 馬總統應該把握國民黨在立院多數的優勢,推動憲政改革,根本解決總統有權無責、行政院長有責無權、執政者無法獲立院支持的政治亂象。 年金改革︾「少拿、多繳」,不再剝削下一個世代這次選舉展現了公民力量,是對台灣政治長期以來無法反映民意的大反撲,而種種議題中,又以世代間的不正義最受關注。事實擺在眼前,年輕世代要領到退休金,幾乎不可能。勞保將在二○二七年破產,軍公教最快一九年破產。從台灣少子化的人口結構來看,退休金都應該往「少拿、多繳」的方向改革,年輕一代繳的公勞保費,才不會被這一代取用殆盡。 勞工保險在○九年改為年金,退休的一輩,什麼都不用做,就可多領一.五倍退休金,潛藏負債就因為這項政策,增加二兆元。 軍公教退撫制度方面,在現有的體制下,台灣軍公教是全世界數一數二所得替代率最好,少部分甚至超過一○○%。不僅如此,他們平均退休年齡不到六十歲,退得早領得好,總共已經有六兆元規模的潛藏負債。原本改革透露曙光,考試院前院長關中在一三年將年金改革方案送進立法院,但至今仍被立法諸公束之高閣。 現在主政者已經知道,靠增加負債來成就上一個世代的選舉勝利,在下一個世代的選舉就會慘敗。執政者要結束世代剝削的惡性循環,唯一的辦法就是完成馬英九的承諾,推動年金改革。 組織再造︾政府瘦身、人事精簡,才能提高效能馬英九上任後,大力推行歷任總統都推不動的「政府組織再造」,把原來三十七個部會降到二十九個。表面上看,改革好像往前跨一步;事實上,從公務人員的數目與政府效能的提升,都看不到成果。 先拿部會數目來說,即使台灣降到二十九個,但日本政府部會數字是十一個,韓國與美國相同為十五個,中國二十七個,台灣還比對岸的中國多。 《行政院組織法》於二○一○年修正公布,一二年實施。一○年,台灣中央與地方的公務員總數為八十三萬,政府人事預算是三八八三億元;現今公務員人數約九十萬,最新出爐的人事總預算則為四○九三億元。也就是說,在《行政院組織法》公布四年後,部會名目上是少了八個,但政府瘦身卻功敗垂成,公務員不僅未減少還反增,人事費用也節節升高。 而台灣公務員占勞動人口七%到八%,對比日韓皆在六%左右,台灣公務員占總勞動人口比率偏高。 政府組織再造的目的是要根除組織疊床架屋,事權不統一,但如今改革只是換了部會名稱,花錢重新印名片。例如:原本外界期待很高的海洋委員會,是為了台灣海岸線整體的規畫保護,但結果卻只是被裁掉的海巡署所組成,海岸地區的規畫還是落在環保署與營建署等其他單位。政府改造只有花錢卻沒解決問題,這種改革當然得不到民心。 除了以上三件事,眼前馬英九將面臨的挑戰,就是十二月二十五日當選人就職後的「議長選舉」。 這次執政黨不只輸了縣市首長選舉,在縣市議長選舉中,藍營在地方議會勢力也大幅衰退。在台灣二十二個縣市中,國民黨首長與議會雙贏的「完全執政」,只有新竹縣、苗栗縣、台東縣;另一邊,民進黨只在高雄市全面執政。 兩黨議員席次都未過半又不相上下,這次議長選舉恐怕是最激烈的一次。 在市議員選舉時,幾乎各縣市都有檢調單位偵查賄選、收押候選人;甚至有不少議員,在十一月二十九日晚上當選時,還在被檢調單位羈押,蹲在牢房裡慶祝。 馬英九政績乏善可陳,唯一只剩「清廉」形象,議長選舉如何根絕賄選,不僅考驗執政黨,更是檢驗馬英九長期以來高喊「清廉政治」的關鍵時刻。 馬主席交棒前仍未兌現的支票: 遵守承諾 黨產歸零 馬英九在2005年8月當選國民黨主席後,宣示要在2008年前,即他正式競選總統前,將國民黨黨產處理完畢,當時外界解讀為「黨產歸零」。但馬主席當了快10年,這項承諾至今沒有兌現。 根據去年內政部政黨財務決算,國民黨在2012年的總投資金額為233億元,當年度賺了17.8億元的股利收入,這還只是國民黨持有的股票而已,若加計其他資產,國民黨絕對是全世界最有錢的政黨。 過去,國民黨拿著龐大黨產競選,對上沒有黨產靠山的民進黨,猶如大鯨魚與小蝦米,台灣的民主政治其實是ㄧ場立足點就不平等的政黨競爭。 但這次選舉結果證明,過去黨產對國民黨是資產,但現在可能是負債與包袱,因為年輕人對世襲的權貴財富深惡痛絕,更討厭不公平、不正義的事。而年輕人利用網路,不用花大錢也能打贏選戰,國民黨何須再緊緊抱著「黨產」不放? 在給黨工合理退休金的前提下,讓黨產歸零,不僅讓台灣的政黨政治真正邁向良性競爭的資源結構;同時民進黨再也沒有藉口,把選舉失敗歸咎於國民黨龐大資源而不深省自身問題,台灣政治才能邁向健康的下一個階段。 兩黨議會過半少 議長選舉更添亂──各縣市議會兩黨議員席次比率藍營議會席次過半僅有六個縣市、綠營過半僅有高雄;藍營完全執政僅有三縣、綠營僅有高雄。縣市議員賄選案件已頻傳,加上大多數議會兩黨未過半,議長選舉更考驗兩黨反賄的成效。 |
SENSE隨筆141213
不可讓渡單票制
朝日執筆:選舉簡介系列(六)「不可讓渡單票制」和「不可讓渡多票制」
之前的幾回先後為各位介紹了較為常見的各種選舉方式。 今次會為大家再介紹兩種較為「罕見」,甚或幾近絕跡的選舉制度: 「不可讓渡單票制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SNTV)」和「不可讓渡多票制Multiple Non-Transferable Vote(MNTV)」。
先回顧之前介紹過的各種制度:「單議席單票制SMS」和「排序複選制IRV」等「單議席選區」的方式,基本上議席都會由大黨壟斷,小黨往往連「陪玩」的份兒也沒有。 「混合制MS」—- 不論何種形式,只要有若幹比例的「單議席選舉配額」,大黨還是會佔到便宜。
現實執行時,「單議席配額」往往還佔多數。至於韓國式的「一票兩用制」,更可以說是假PR之名,行SMS之實,非常邪惡。 就算是PR,小黨也不過是可以取得「盡量接近其支持度的議會份額」而已,如果再加一些諸如「5%入場門檻」之類的規定,那小黨想進議會就真是「門都沒有」!
稍稍整理一下,就會發現原來之前說是「對小黨有利」的方式,例如「純PR」等,其效果也不過是小黨可以不用「虧本」(至少是不會「虧很大」),而可以「取回自己應得的一份」,僅此而已! 大黨在這些制度下根本絕少會「虧本」! 至於說是「對大黨有利」的辦法,則是大黨會「賺很大」,甚至近乎壟斷議席,獲得遠超其民意支持的「超額代表權Over-Representation」!而小黨則慘遭「屈機」,所得的民意支持皆隨風而逝,散落於議會之外……
說大黨「賺了」就是「真賺了」,而且還是「賺到盡」!說小黨「賺了」,卻原來只是「出咗半斤力,可以攞返足八兩」,有時還要打些折扣!世界就是這麼不公平嗎? 那究竟有沒有一些選舉方式,會讓小黨至少是「有機會」「真的賺了」?原來又真是有的呀!雖然為數極少,而且很多都已經廢除,成為了歷史,但現在還是有政體用的呀!這就是「不可讓渡單票制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 (SNTV)」。
從某些方面來看,我們香港現在的立法會地區直選,雖然名義上是「比例代表-最大餘額制PR-LR」,但實際操作上與SNTV卻也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我們也不妨對此多增一點認識。
「不可讓渡單票制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 (SNTV)」這個名字,大家可能會比較陌生,腦子扭了幾扭,還是沒法想像到這個制度到底該是什麼樣子。 換一個名字—-「多議席單票制」,也許大家就會容易明白得多了。
相比於上一集介紹的「偏好排序法Preferential Voting System(PVS)」,SNTV的「玩法」實在非常簡單。 我們用回上集介紹STV時的那些數據,就更容易作出比較了。 選區H內要選出4席,同樣是甲、乙、丙、丁、戊、己、庚7名候選人參選。不過今次用的卻是SNTV,即選區內的選民投票時,只能在選票上選擇其中一名候選人,最後得票最高的4名候選人就是當選者。
難得到現階段還有如此簡單易懂的結構,當然要「把握機會」畫個圖表解釋了。
圖一:原始「賽果」(總票數:100,000票)
候選人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得票 | 40,001 | 19,001 | 2,994 | 14,001 | 9,001 | 8,001 | 7,001 |
結果 | 當選 | 當選 | 當選 | 當選 |
點票結果甲、乙、丁和戊四人得票最高,分別取得區內的4個議席。
計算方式簡單易明,就這樣看來也非常合理,不就是「票多者勝」嗎?且慢!上面的圖表似乎會讓各位以為這七名都是「獨立候選人」,但事實上,他們分別來自「黃」、「綠」、「藍」三個政黨。現在我們把他們的「黨籍」加到圖表上。
圖二:黨籍「賽果」(總票數:100,000票)
候選人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黨籍 | 黃 | 綠 | 黃 | 綠 | 藍 | 黃 | 黃 |
得票 | 40,001 | 19,001 | 2,994 | 14,001 | 9,001 | 8,001 | 7,001 |
結果 | 當選 | 當選 | 當選 | 當選 |
從上面看到主張自由主義的「黃黨」,其各候選人在選舉中共得票57,997,得票率接近58%,是一個支持度近六成的「大黨」了!然而卻只能獲得一席,即總議席的25%,足足「虧了」58% – 25% = 33%的代表權!標榜中間路線的「綠黨」,得票33,002(33%),只是第二大黨,但卻得到一半議席,「超額代表」了50% – 33% = 17%!至於極端保守的「藍黨」,得票只有9,001,拿著區區9%的選票,竟然也能「超額代表」25% – 9% = 16%,可以拿到1席,也就是成了H選區內25%選民的「代表」!這不就是一個「真正對小黨有利」的制度了嗎?
再來一個最極端的情況,這次加入了一名候選人辛,他是新成立政黨「一秒黨」的黨魁,該黨黨員人數只有1人,政綱也只有一條:「爭取區內所有交通燈行人綠燈時間延長一秒!」
圖三:極端「賽果」(總票數:100,000票)
候選人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辛 |
黨籍 | 黃 | 綠 | 黃 | 綠 | 藍 | 黃 | 黃 | 一秒 |
得票 | 57,996 | 33,002 | 0 | 0 | 9,001 | 0 | 0 | 1 |
結果 | 當選 | 當選 | 當選 | 當選 |
各黨的得票百分比幾乎沒有變化,分別只是「黃黨」和「綠黨」的所有支持者,都把票集中投給兩大「政治明星」,而「一秒黨」的辛卻從「黃黨」挖走了一票(就是辛本人原來打算投給「黃黨」的一票)!結果,辛就以「一票之微」,成功取得了一個議席!其「超額代表權」高達25% – 0.001% = 24.999%,簡言之,他的所有代表權都是「超額」的!
當然,在現實世界中極少會出現如上述的「極端」情況。不過,在SNTV之下,小黨至少是有了「偷雞」的機會。而且,選區越大,要選的議席越多,參選的政黨數量越多,選舉的戰況越混亂,小黨就越容易「偷雞」。*** 如此,則鼓勵更多「政治光譜極為狹窄」的政黨成立,形成良性/惡性循環,越多越亂,越亂越多!最後必然導致出現一些「無聊政黨無厘頭進了議會」的情況!
現在回到「辛」沒有參選的「原始狀況」,即「黃黨」只有1席、「綠黨」2席、「藍黨」1席的結果。不用太留心,也能觀察到「綠黨」之所以能夠在得票只有33%的情況,賺得冠絕眾黨的「超額代表權」,取得選區的過半議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分拆名單」,派出了乙和丁兩名候選人,令支持該黨的每票,都能「票盡其用」。
然而,「黃黨」也並非沒有採取「分拆名單」的策略呀!只是由於其政治明星甲「吸票力」過度強大。按照上次介紹過「有效票總數 ÷ (總席數 + 1) +1票」的「特立數額Droop Quota(DQ)」計算,在一個「4席選區」,要獲得100,000票 ÷ (4 + 1) + 1 = 20,001票。也就是說,甲一人就至少「浪費了」40,001-20,001票 = 20,000票,已經是另一個DQ了!這就是「黃黨」雖然得到近58%選票,最終卻只能獲得一席的原因。
由此可知,對支持度明顯超過一席,而誌在於選區內取得多於一席的「大黨」而言,「分拆名單」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讓支持己黨的選票,可以「均勻地」落入該黨的各候選人手中。一般而言,這樣「每一票」就能發揮「最大效力」。若果上面H選區內「黃」、「綠」兩黨的得票,平均地分到各自的候選人手中,情況當然會大不一樣。
圖四:平均分票(總票數:100,000票)
候選人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黨籍 | 黃 | 綠 | 黃 | 綠 | 藍 | 黃 | 黃 |
得票 | 14,500 | 16,501 | 14,498 | 16,501 | 9,001 | 14,500 | 14,499 |
結果 | 當選 | 當選 | 當選 | 當選 |
「藍黨」再也不能得到議席了。這其實也相當合理,畢竟該黨的支持度本來就只有9%。 「黃黨」雖然多得了一席,但相比其近六成的支持度,還是「虧」了不少。 另一方面,「綠黨」卻仍能保住兩席,保住那17%的「超額代表權」。這顯然是因為「黃黨」對自己的支持度估計過高,多派了一名代表參選,自己把選票攤薄,結果把丙和庚得到的14,498 + 14,499 = 28,997票全部浪費掉了。
設或「黃黨」在選戰途中忽然醒覺,徹底放棄丙,而將所有資源集中在另外三名候選人甲、己、庚身上,又會是另一個結果了。
圖五:「策略性」分票(總票數:100,000票)
候選人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黨籍 | 黃 | 綠 | 黃 | 綠 | 藍 | 黃 | 黃 |
得票 | 19332 | 16,502 | 1 | 16,500 | 9,001 | 19332 | 19332 |
結果 | 當選 | 當選 | 當選 | 當選 |
這樣,任其他各黨如何巧妙「運作」,精準地「配票」,都不能阻止「黃黨」強勢奪取三席,佔去H選區內75%的代表權了。
由上述的幾種情況,我們可以看出要在SNTV制度下獲得最大成果的兩個重要因素:一,對本政黨支持度的準確掌握;二,令選票在本政黨各候選人之間最有效地分配。
相比於「古典時代」,「掌握支持度」在今日資訊社會,並不算是一件太難的事。若有資源自行調查民意,自是更佳;如其不然,各傳播和學術機構搞的「民意調查」中也不乏可信可靠者。各政黨欲大致掌握「民情」,並非難事。故此,真正的關鍵是後者—- 從個別選民或個別候選人本身出發,則是各選民如何「策略性投票」,以期讓心儀的政黨獲得最多的議席。
在這種情況下,各候選人大概都很怕自己在民調中領先,因為這會讓選民認為該候選人「已經夠票」,而將票轉投給其他同黨或政治光譜接近的候選人,最後反而讓這名「領先者」意外落馬。 因此,在SNTV選舉中,最常聽到的競選口號就是「告急」!還沒有開始選就先告急,反正就是要告訴選民:「民調什麼都是假的,我現在選情告急可是真的呀!」
至於從政黨角度,以「動員理論」(可參閱《選舉簡介系列特別篇》中的介紹)而言,就是在將該黨支持者「動員」出來投票時,如何有效地「配票」。
說到動員,還有什麼比各種有深厚社區聯繫的「社團」更有力量呢?日本國會選舉在1993年之前,一直都使用SNTV;臺灣承襲日制,在2007年前國會選舉用的也是SNTV。 無獨有偶,這兩個地方的「社團」力量都非常強大。 具體操作上,只要和各社團的頭頭協調好:「紅鷹社」代表「1,000票」、「黑龍邦」是「800票」、「山下鄉居民協進會」就有「900票」……這樣就能較容易地掌握己方各候選人分別的「選情」,「配票」也有效率多了。 由於各種「社區利益團體」如此關鍵,政黨獲得權力後自然也要「投桃報李」,故此,SNTV被認為對執政黨有利的同時(執政黨才能掌握可供「交換」的大量行政資源),也普遍被認為是「黑」「金」政治的溫牀。***
日本和臺灣後來分別都進行選舉改革,不再實行SNTV,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固然是因為隨著「民智漸開」,人民對「黑金」越加厭惡,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連政客們也覺得「黑金」的力量,已經大得不再是一種「可以控制以取得權力的工具」,而反過來控制住整個政壇的運作了。 然而,制度的改易固然已是困難重重,但文化的移轉更是難上加難。 直到今天,在日本和臺灣選舉中,各種「團體」和「樁腳」在選舉中仍然扮演重要角色。雖然,力量也確實是逐漸消退了……
至於沒有太多「社區聯繫」,也沒有掌握很多行政資源的政黨又可以怎麼辦了?波多黎各(美國屬地)的眾議院中,40席是「單議席單票制」,另外11席則是「全境」不分區的SNTV議席。 政黨一般會將黨內的同一批若幹名候選人,在不同選區的選票內排出不同次序,而各選區的選民則會「醒水」地將票投給該區選票內,排在最前的「心儀政黨候選人」。 這樣選票就會較平均地「分配」了。臺灣民進黨在SNTV年代,則想到呼籲選民按照身份證尾碼投票,例如單數就投給「民進扁」,雙數就投給「民進菊」。若果支持他們的選民真的「聽聽話話」,這也不失為一個有效的「自然配票」方式。
SENSE隨筆141213
不可讓渡單票制
朝日執筆:選舉簡介系列(六)「不可讓渡單票制」和「不可讓渡多票制」
之前的幾回先後為各位介紹了較為常見的各種選舉方式。 今次會為大家再介紹兩種較為「罕見」,甚或幾近絕跡的選舉制度: 「不可讓渡單票制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SNTV)」和「不可讓渡多票制Multiple Non-Transferable Vote(MNTV)」。
先回顧之前介紹過的各種制度:「單議席單票制SMS」和「排序複選制IRV」等「單議席選區」的方式,基本上議席都會由大黨壟斷,小黨往往連「陪玩」的份兒也沒有。 「混合制MS」—- 不論何種形式,只要有若幹比例的「單議席選舉配額」,大黨還是會佔到便宜。
現實執行時,「單議席配額」往往還佔多數。至於韓國式的「一票兩用制」,更可以說是假PR之名,行SMS之實,非常邪惡。 就算是PR,小黨也不過是可以取得「盡量接近其支持度的議會份額」而已,如果再加一些諸如「5%入場門檻」之類的規定,那小黨想進議會就真是「門都沒有」!
稍稍整理一下,就會發現原來之前說是「對小黨有利」的方式,例如「純PR」等,其效果也不過是小黨可以不用「虧本」(至少是不會「虧很大」),而可以「取回自己應得的一份」,僅此而已! 大黨在這些制度下根本絕少會「虧本」! 至於說是「對大黨有利」的辦法,則是大黨會「賺很大」,甚至近乎壟斷議席,獲得遠超其民意支持的「超額代表權Over-Representation」!而小黨則慘遭「屈機」,所得的民意支持皆隨風而逝,散落於議會之外……
說大黨「賺了」就是「真賺了」,而且還是「賺到盡」!說小黨「賺了」,卻原來只是「出咗半斤力,可以攞返足八兩」,有時還要打些折扣!世界就是這麼不公平嗎? 那究竟有沒有一些選舉方式,會讓小黨至少是「有機會」「真的賺了」?原來又真是有的呀!雖然為數極少,而且很多都已經廢除,成為了歷史,但現在還是有政體用的呀!這就是「不可讓渡單票制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 (SNTV)」。
從某些方面來看,我們香港現在的立法會地區直選,雖然名義上是「比例代表-最大餘額制PR-LR」,但實際操作上與SNTV卻也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我們也不妨對此多增一點認識。
「不可讓渡單票制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 (SNTV)」這個名字,大家可能會比較陌生,腦子扭了幾扭,還是沒法想像到這個制度到底該是什麼樣子。 換一個名字—-「多議席單票制」,也許大家就會容易明白得多了。
相比於上一集介紹的「偏好排序法Preferential Voting System(PVS)」,SNTV的「玩法」實在非常簡單。 我們用回上集介紹STV時的那些數據,就更容易作出比較了。 選區H內要選出4席,同樣是甲、乙、丙、丁、戊、己、庚7名候選人參選。不過今次用的卻是SNTV,即選區內的選民投票時,只能在選票上選擇其中一名候選人,最後得票最高的4名候選人就是當選者。
難得到現階段還有如此簡單易懂的結構,當然要「把握機會」畫個圖表解釋了。
圖一:原始「賽果」(總票數:100,000票)
候選人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得票 | 40,001 | 19,001 | 2,994 | 14,001 | 9,001 | 8,001 | 7,001 |
結果 | 當選 | 當選 | 當選 | 當選 |
點票結果甲、乙、丁和戊四人得票最高,分別取得區內的4個議席。
計算方式簡單易明,就這樣看來也非常合理,不就是「票多者勝」嗎?且慢!上面的圖表似乎會讓各位以為這七名都是「獨立候選人」,但事實上,他們分別來自「黃」、「綠」、「藍」三個政黨。現在我們把他們的「黨籍」加到圖表上。
圖二:黨籍「賽果」(總票數:100,000票)
候選人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黨籍 | 黃 | 綠 | 黃 | 綠 | 藍 | 黃 | 黃 |
得票 | 40,001 | 19,001 | 2,994 | 14,001 | 9,001 | 8,001 | 7,001 |
結果 | 當選 | 當選 | 當選 | 當選 |
從上面看到主張自由主義的「黃黨」,其各候選人在選舉中共得票57,997,得票率接近58%,是一個支持度近六成的「大黨」了!然而卻只能獲得一席,即總議席的25%,足足「虧了」58% – 25% = 33%的代表權!標榜中間路線的「綠黨」,得票33,002(33%),只是第二大黨,但卻得到一半議席,「超額代表」了50% – 33% = 17%!至於極端保守的「藍黨」,得票只有9,001,拿著區區9%的選票,竟然也能「超額代表」25% – 9% = 16%,可以拿到1席,也就是成了H選區內25%選民的「代表」!這不就是一個「真正對小黨有利」的制度了嗎?
再來一個最極端的情況,這次加入了一名候選人辛,他是新成立政黨「一秒黨」的黨魁,該黨黨員人數只有1人,政綱也只有一條:「爭取區內所有交通燈行人綠燈時間延長一秒!」
圖三:極端「賽果」(總票數:100,000票)
候選人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辛 |
黨籍 | 黃 | 綠 | 黃 | 綠 | 藍 | 黃 | 黃 | 一秒 |
得票 | 57,996 | 33,002 | 0 | 0 | 9,001 | 0 | 0 | 1 |
結果 | 當選 | 當選 | 當選 | 當選 |
各黨的得票百分比幾乎沒有變化,分別只是「黃黨」和「綠黨」的所有支持者,都把票集中投給兩大「政治明星」,而「一秒黨」的辛卻從「黃黨」挖走了一票(就是辛本人原來打算投給「黃黨」的一票)!結果,辛就以「一票之微」,成功取得了一個議席!其「超額代表權」高達25% – 0.001% = 24.999%,簡言之,他的所有代表權都是「超額」的!
當然,在現實世界中極少會出現如上述的「極端」情況。不過,在SNTV之下,小黨至少是有了「偷雞」的機會。而且,選區越大,要選的議席越多,參選的政黨數量越多,選舉的戰況越混亂,小黨就越容易「偷雞」。*** 如此,則鼓勵更多「政治光譜極為狹窄」的政黨成立,形成良性/惡性循環,越多越亂,越亂越多!最後必然導致出現一些「無聊政黨無厘頭進了議會」的情況!
現在回到「辛」沒有參選的「原始狀況」,即「黃黨」只有1席、「綠黨」2席、「藍黨」1席的結果。不用太留心,也能觀察到「綠黨」之所以能夠在得票只有33%的情況,賺得冠絕眾黨的「超額代表權」,取得選區的過半議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分拆名單」,派出了乙和丁兩名候選人,令支持該黨的每票,都能「票盡其用」。
然而,「黃黨」也並非沒有採取「分拆名單」的策略呀!只是由於其政治明星甲「吸票力」過度強大。按照上次介紹過「有效票總數 ÷ (總席數 + 1) +1票」的「特立數額Droop Quota(DQ)」計算,在一個「4席選區」,要獲得100,000票 ÷ (4 + 1) + 1 = 20,001票。也就是說,甲一人就至少「浪費了」40,001-20,001票 = 20,000票,已經是另一個DQ了!這就是「黃黨」雖然得到近58%選票,最終卻只能獲得一席的原因。
由此可知,對支持度明顯超過一席,而誌在於選區內取得多於一席的「大黨」而言,「分拆名單」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讓支持己黨的選票,可以「均勻地」落入該黨的各候選人手中。一般而言,這樣「每一票」就能發揮「最大效力」。若果上面H選區內「黃」、「綠」兩黨的得票,平均地分到各自的候選人手中,情況當然會大不一樣。
圖四:平均分票(總票數:100,000票)
候選人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黨籍 | 黃 | 綠 | 黃 | 綠 | 藍 | 黃 | 黃 |
得票 | 14,500 | 16,501 | 14,498 | 16,501 | 9,001 | 14,500 | 14,499 |
結果 | 當選 | 當選 | 當選 | 當選 |
「藍黨」再也不能得到議席了。這其實也相當合理,畢竟該黨的支持度本來就只有9%。 「黃黨」雖然多得了一席,但相比其近六成的支持度,還是「虧」了不少。 另一方面,「綠黨」卻仍能保住兩席,保住那17%的「超額代表權」。這顯然是因為「黃黨」對自己的支持度估計過高,多派了一名代表參選,自己把選票攤薄,結果把丙和庚得到的14,498 + 14,499 = 28,997票全部浪費掉了。
設或「黃黨」在選戰途中忽然醒覺,徹底放棄丙,而將所有資源集中在另外三名候選人甲、己、庚身上,又會是另一個結果了。
圖五:「策略性」分票(總票數:100,000票)
候選人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黨籍 | 黃 | 綠 | 黃 | 綠 | 藍 | 黃 | 黃 |
得票 | 19332 | 16,502 | 1 | 16,500 | 9,001 | 19332 | 19332 |
結果 | 當選 | 當選 | 當選 | 當選 |
這樣,任其他各黨如何巧妙「運作」,精準地「配票」,都不能阻止「黃黨」強勢奪取三席,佔去H選區內75%的代表權了。
由上述的幾種情況,我們可以看出要在SNTV制度下獲得最大成果的兩個重要因素:一,對本政黨支持度的準確掌握;二,令選票在本政黨各候選人之間最有效地分配。
相比於「古典時代」,「掌握支持度」在今日資訊社會,並不算是一件太難的事。若有資源自行調查民意,自是更佳;如其不然,各傳播和學術機構搞的「民意調查」中也不乏可信可靠者。各政黨欲大致掌握「民情」,並非難事。故此,真正的關鍵是後者—- 從個別選民或個別候選人本身出發,則是各選民如何「策略性投票」,以期讓心儀的政黨獲得最多的議席。
在這種情況下,各候選人大概都很怕自己在民調中領先,因為這會讓選民認為該候選人「已經夠票」,而將票轉投給其他同黨或政治光譜接近的候選人,最後反而讓這名「領先者」意外落馬。 因此,在SNTV選舉中,最常聽到的競選口號就是「告急」!還沒有開始選就先告急,反正就是要告訴選民:「民調什麼都是假的,我現在選情告急可是真的呀!」
至於從政黨角度,以「動員理論」(可參閱《選舉簡介系列特別篇》中的介紹)而言,就是在將該黨支持者「動員」出來投票時,如何有效地「配票」。
說到動員,還有什麼比各種有深厚社區聯繫的「社團」更有力量呢?日本國會選舉在1993年之前,一直都使用SNTV;臺灣承襲日制,在2007年前國會選舉用的也是SNTV。 無獨有偶,這兩個地方的「社團」力量都非常強大。 具體操作上,只要和各社團的頭頭協調好:「紅鷹社」代表「1,000票」、「黑龍邦」是「800票」、「山下鄉居民協進會」就有「900票」……這樣就能較容易地掌握己方各候選人分別的「選情」,「配票」也有效率多了。 由於各種「社區利益團體」如此關鍵,政黨獲得權力後自然也要「投桃報李」,故此,SNTV被認為對執政黨有利的同時(執政黨才能掌握可供「交換」的大量行政資源),也普遍被認為是「黑」「金」政治的溫牀。***
日本和臺灣後來分別都進行選舉改革,不再實行SNTV,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固然是因為隨著「民智漸開」,人民對「黑金」越加厭惡,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連政客們也覺得「黑金」的力量,已經大得不再是一種「可以控制以取得權力的工具」,而反過來控制住整個政壇的運作了。 然而,制度的改易固然已是困難重重,但文化的移轉更是難上加難。 直到今天,在日本和臺灣選舉中,各種「團體」和「樁腳」在選舉中仍然扮演重要角色。雖然,力量也確實是逐漸消退了……
至於沒有太多「社區聯繫」,也沒有掌握很多行政資源的政黨又可以怎麼辦了?波多黎各(美國屬地)的眾議院中,40席是「單議席單票制」,另外11席則是「全境」不分區的SNTV議席。 政黨一般會將黨內的同一批若幹名候選人,在不同選區的選票內排出不同次序,而各選區的選民則會「醒水」地將票投給該區選票內,排在最前的「心儀政黨候選人」。 這樣選票就會較平均地「分配」了。臺灣民進黨在SNTV年代,則想到呼籲選民按照身份證尾碼投票,例如單數就投給「民進扁」,雙數就投給「民進菊」。若果支持他們的選民真的「聽聽話話」,這也不失為一個有效的「自然配票」方式。
所有投資者都希望能夠提前把握到市場的方向和主旋律,然而諸多不確定因素註定沒有人可以成為“先知”。對於2015年, 彼得森學院國際經濟高級研究員Justin Wolfers表示,從勞動力市場到原油市場,有以下六個因素不可忽視。
勞動力市場的複蘇到底可不可靠?
美國最新失業率已經跌至5.8%,並且這一趨勢依然有延續的跡象,按照目前的下降水平,2015年可能會達到經濟學範疇中的“充分就業”狀態。
然而盡管表面數據靚麗,勞動參與率低下的問題難以回避。通常而言,如果經濟轉好的話,理應有更多的人回歸勞動力市場。此外,目前一些被統計為就業人口的人群依然處於兼職工作之中,並在尋求全職的工作。這意味著失業率的“成色”並不理想。
在失業率下行的情況下,通脹水平也未見回升。雖然在克林頓時代,美國失業率水平在4%以下也未帶來通脹走高,但是就業市場來年如何發展的確存在諸多可能。
美聯儲會將2%的通脹率視為目標,亦或者通脹頂部區間?
美聯儲官方一直表示願意見到通脹回升至2%以上水平,因為過去幾年的通脹一直處於低位。但是實際情況是在目前通脹水平下,美聯儲就開始考慮加息,並且在他們的預估中,通脹未來幾年也難以突破2%。這不得不讓人懷疑,美聯儲已經將2%作為了通脹上限。
經濟增速多快才算健康水平?
許多市場評論人員認為每年經濟增速(GDP增速)3%是一個比較理想的水平,而2000年以來,美國平均增速僅有1.9%。考慮到過去幾個季度的GDP表現,經濟複蘇跡象似乎十分明顯。但是人口因素是不能忽略的一個關鍵點。事實上,過去GDP增速2%的意義可能和現在增速3%意義相等。
在全球經濟放緩的情況下,美國可以逆勢而上麽?
很顯然,2014年對於美國經濟來說是“鶴立雞群”的一年。無論是日本、歐洲這些發達經濟體,還是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龍頭都在今年遭遇挫折。在美元明顯升值的情況下,美國的出口很有可能受到打擊。在全球其他國家的拖累下,美國的複蘇韌性有待觀察。
低油價的影響到底如何?
傳統而言,油價下跌的作用和減稅類似,消費者可以有更多的資金來購物,最終對刺激經濟有利。不過在頁巖油繁榮之後,美國已經兼具石油消費國和石油出口國兩個角色。因此低油價可能也會對美國原油公司造成打擊。如果油價繼續下跌,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就將更難以預料。
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所謂的未知的未知數(unknown unknowns)究竟是什麽?
從歷史來看,一些突如其來的壞消息通常會讓經濟飽受挫折。幾乎沒人能夠預料到今年油價會出現如此的大跌,而過去歐洲危機以及日本海嘯帶來的金融恐慌也如出一轍。
我很希望可以給市場帶來一些有前瞻性的預測,但是老實說,我們根本無法預計明年經濟到底會如何發展。
因此,我建議所有投資者: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壞的準備。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報告稱,金融危機後中國整體債務水平翻了四倍,引發部分投資者擔憂。
中國經濟放緩是全球投資者最關註的因素之一。盡管許多投資者相信,中國政府有能力讓中國經濟軟著陸,但中國債務瘋狂的增速讓人們擔心中國經濟放緩可能不那麽順利。
報告稱,2014年中期,中國的債務負擔巨大,占到GDP的282%,其中包括政府債務、銀行債務、公司債務和家庭債務。這遠高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也高於澳大利亞、美國、德國和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自2007年以來,中國總體債務水平翻了四倍。2007年至2014年,中國新增債務20.8萬億美元債務,占到全球同期新增債務的1/3。債務增長最大的來源是非金融機構(包括房地產開發商)的借款。中國的公司債務占到GDP的125%,為全球最高之一。麥肯錫表示,中國的債務增長不可持續。其中,地產相關債務比例過高,令人擔憂。
近年來,中國房地產價格快速上漲,北京上海核心區域房價已經接近紐約水平。
麥肯錫在報告中指出中國債務存在三大主要風險:
-接近一半的家庭債務、非金融公司債務和政府債務與房地產直接或間接相關。
-地方政府債務激增,許多可能無法償還債務。
-中國約1/3的現有債務來自於影子銀行。
麥肯錫在報告中表示:“一個可能的擔憂是房地產泡沫破裂,加上地方政府財政不可持續的影響可能導致中國的債務違約潮,損害銀行業並使得投資影子銀行的投資者遭受損失。而到那時,中國政府可能援助金融行業,從而避免全面爆發的金融危機。”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