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黑石或計劃撤回4億美元SAC投資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326

週一是SAC的客戶決定是否撤回在這家對沖基金公司的投資的最後期限,這一事件正變得越來越越有懸念。

據知情人士透露,SAC最大的外部投資者黑石集團正計劃撤回4億美元資金,或者可能是本月早些時候預期的兩倍。

這位知情人士表示,這一舉動將撤回黑石在SAC大部分的資金。這一行動也反映了市場對SAC未來內幕交易調查的擔憂。

雖然黑石撤回的資金相對於SAC管理的150億美元資產來說很小,但是其他客戶、華爾街交易商和其他投資者都在密切關注黑石的動向。

黑石的退出可能會引發其他的投資者在6月3日的本季度贖回申請截止之前撤回更多資金。

投資者關注的另一個信號是,上週Ironwood資產管理公司要求撤回所有的投資,大約1億美元。這一舉動讓一些SAC的投資者震驚,因為Ironwood自2007年以來就一直是SAC的客戶。

在第一季度,SAC的客戶撤回了17億美元資金,大約是SAC外部資本的1/4。自此之後,美國政府對SAC的刑事調查更加緊密,本月早些時候檢察官向公司的4位高管發出了傳票。

SAC和它的創始人Steven Cohen都沒有被控刑事犯罪。SAC已經表示,公司和Cohen的行為是適當的。

SAC的投資者越來越認為在某個時間點上,SAC將歸還大筆投資者的資金,不管他們是否要求撤回。Cohen和SAC員工個人在SAC投資90億美元。

一位接近SAC的人士表示,現在公司還沒有計劃退還全體投資者的資金,或者關閉對沖基金公司的辦公室。

直到最近,黑石一直是SAC和Cohen最堅定的支持者之一。一位知情人士稱,由於黑石客戶在評估調查事件的潛在影響,黑石計劃撤回的資金量每天都在波動,在6月3日最後期限之前的這幾天仍然在變動。

該知情人士透露,今年初,黑石在SAC有5.5億美元至6億美元的投資,在第一季度撤回了近1億美元。他透露,在3月底,黑石與客戶私下討論中透露,SAC已經與SEC達成了6.16億美元的和解方案,內幕交易案件涉及了2名SAC僱員。SAC沒有在和解中沒有承認也沒有否認有不端行為。

知情人士稱,一些黑石的富有的客戶計劃保留在SAC的投資,甚至增加投資。投資者們正在等待關於調查的更多的信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41

「大地主」黑石進軍歐洲房地產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585

FT援引投資者消息源稱黑石房地產部門正悄悄募集一隻50億美元的歐洲房地產基金,經濟狀況轉好正在令歐洲當地交易活動復甦。

房地產投資是推動黑石業績的核心,黑石房地產業務部門管理640億美元資金,是黑石最大的一個業務部門,二季度該部門報告營收6.485億美元,為黑石貢獻了一半的收入。

黑石主席Tony James在7月份發佈財報時沒有提及在籌資,但他當時指出:

」交易活動似乎正在從原先的重點美國開始向經濟受困的歐洲轉移……隨著人們開始傾向出售資產閘門正在鬆動「。

Preqin數據顯示目前有112只以歐洲為目標的房地產基金總共準備籌集460億美元資金,如果黑石50億美元籌資屬實,那麼該基金將成為當地市場最大的地產基金。

歐洲資產需求增長已經推高了價格,這又吸引了更多賣家進入市場。而過去賣家一直不願尋求交易,因為他們將被迫接受價格減記造成的損失。

而與此同時歐洲經濟數據改善提升了投資者信心,在私募基金Centerbridge Partners負責處理房地產交易的Lance West說:」市場已經排除發生重大災難的風險發生的可能「。

最近幾個月裡黑石已經收購了荷蘭大賣場開發商Multi Corp,並聯合加拿大魁北克養老金收購了法國房地產信託Gecina的部分貸款和有抵押債務。

黑石同時正在準備出售倫敦金融城Broadgate Estate 50%的權益,市場預期套現規模最高將達到17億英鎊,成為按價值計算有歷以來最大一筆私募退出交易之一。

6月份黑石競爭對手KKR旗下的新房地產基金完成了第一筆在歐洲的交易,它聯合資產管理公司Quadrant Estates購入了托斯卡納地區的零售商場的停車場資產組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840

黑石公司的中國之路

http://www.ifengweekly.com/display.php?newsId=6778#

2013421日,北京人民大會堂,美國黑石集團(The Blackstone Group)創始人斯蒂芬·施瓦茨曼(Stephen Schwarzman,中文名為蘇世民)在清華大學為其設立的獎學金計劃舉行啟動儀式。該項目將面向全球頂尖大學選拔優秀本科畢業生到清華進行研究生學習,使他們深入認識中國社會,理解中國文化,以此培養具有寬廣國際視野、優秀綜合素質和跨文化領導力。中央電視台以頭條新聞的方式進行了報導,並排在當天發生的四川雅安地震新聞之前。

該獎學金計劃甫一提出,便受到中美兩國最高領導人的高度關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國總統奧巴馬分別致賀信,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出席儀式並致辭。該項目的顧問委員會成員更是「星光熠熠」: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法國前總統薩科齊,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三位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鮑威爾、賴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耶魯大學校長萊文等皆為其獻計獻策。

雖然蘇世民強調其獎學金項目與黑石集團在華業務沒有任何關係,但在外界看來,黑石集團與中國有著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縱觀2007年以來黑石集團的在華投資之路,其所涉及的企業大多是有著深厚政府背景的央企、國企等大型企業——也許正是與中國國有資本的高契合度,才是黑石在中國獲得成功的秘訣之一。

中投公司投「石」問路

「中國已不再是選修課,而是核心課程。」蘇世民在接受採訪時直言,之所以把獎學金項目放在清華大學,是因為中國很多高層領導人都來自該學府。

畢竟,將美國的優秀學生輸送到中國來,除了加強中美兩國民間學術交流、讓更多的美國人瞭解中國,也有利於讓美國精英與潛在的中國未來領導層建立良好的人脈關係,從而利於兩國未來的交往。因此,這樣的舉措被媒體解讀為「為美國培養新一代『知華派』」。

作為全世界最大的獨立另類資產管理機構之一,黑石集團曾被稱為華爾街的PE(私募股權投資)之王。1985年由彼得·彼得森和蘇世民共同創建,2007622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之所以為中國人所熟知,源於黑石集團在上市前一個月,被尚在籌備中的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投」)以30億美元認購了1.01億只股票,佔其總股份的9.9%。而中投4年內不能出售這些股份,也無投票權。

在中投以每股29.605美元認購黑石集團的股份以後,適逢美國金融危機爆發,股價一度跌到5美元以下。但在200810月,中投公司通過子公司增持黑石2.5%的股權。這時,外界質疑聲接踵而至,有人甚至指責中投「究竟是一個投資機構,還是政府機構」?但即使2010年「四年之約」解禁在即,中投內部高層仍表示考慮長期持有黑石集團的股份。不過,從現在黑石集團在股票市場的情況來看,這一考慮也算正確的選擇——從2012年中上旬至今,黑石股價一直處於上漲趨勢,如今已到22美元左右。即便這個價格與認購時的29.605美元仍有差距。

這家投資公司得以進入中國,與時任黑石集團大中華區主席、香港特區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的作用密不可分。中投所投入的這只神奇股份,成為支撐黑石集團日後在中國發展的脊樑。對於當時股價下跌,梁錦松曾表示:「這不單是黑石的問題,而是整個市場的問題。我們和中投的關係一直很好,在投資和管理等方面始終保持溝通。」

為了更好地融入中國,20109月,黑石集團將以前的英文音譯名稱——百仕通集團(香港)有限公司和百仕通(中國)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改為中文意譯的黑石集團(香港)有限公司和黑石(中國)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作為CEO 的斯蒂芬·施瓦茨曼也有了一個地道的中國名字——蘇世民。

同年1019日,黑石集團在上海舉辦全球CEO與合夥人會議。要知道,這一會議此前從未在美國以外的國家舉行過,可見其對中國市場的重視。這次會議上,蘇世民在定位黑石與中投之間的關係時表示,「黑石集團希望能夠在中投的快速發展中,扮演助手的角色」。

事實上,中投與黑石集團的關係絕不僅僅在於30億美元入股,其投資和合作涉及諸多方面。中投曾將其私募股權領域的一筆投資委託給黑石管理,還投資了黑石的對沖基金。除了在中國國內的投資合作外,雙方還曾一同開闢國際市場。2011年有報導稱,中投與黑石集團決定聯手購買由蘇格蘭皇家銀行出售的14億英鎊地產類不良貸款投資組合中的部分股份,中投和黑石各自投入約5000萬英鎊,但此次合作雙方都很低調。

正是有中投這樣的公司試水,很多國內機構和企業也紛紛向黑石伸出橄欖枝。2010年,黑石在中國上海浦東設立首隻地區性人民幣基金——黑石中華發展投資基金,後經媒體披露,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是這一基金主要投資方之一。20127月,中國外匯管理局也承諾向黑石管理的房地產私募基金投資5億美元。

梁錦松曾表示,「長遠來說,中國的外儲投資除了購買資源之外,應該挑選全球有成長能力的企業股票,這些公司要體量大,而且有行業話語權,即便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依然有成長潛力的。從方法上說,既可以通過二級市場直接買股,也可以通過PE機構進行股權投資。」而黑石公司恰好符合這樣的條件。

與中國企業合作之路

從黑石公司經營的與中國相關的業務來看,大致可分為三種模式:一是與中國企業之間相互投資入股;二是與中國企業合作收購國外企業;三是與國外企業合作,接受在華項目。

20079月,在中投公司入股黑石的背景下,黑石集團以6億美元收購藍星集團20%的股份,這也開啟了黑石集團與中國企業的合作之路。安邦集團分析師徐斌於2010年評價稱,「沒有人會對黑石有抗拒力,連藍星這樣的國有上市公司都選擇了黑石,別人為什麼要拒絕呢?」

2009830日,黑石集團在上海的分支機構黑石(中國)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掛牌,這是黑石在浦東設立的首隻地區性人民幣私募基金,即黑石中華發展投資基金。這也成為中國企業入股黑石集團的一條重要途徑。之後,上海愛使股份、上海金豐投資等企業先後加入該基金的募集活動中,外加政府機構、國有企業的參與,最後共募集資金約50億元人民幣。此次募集工作,進一步為黑石集團穩坐中國市場打下堅實基礎。

作為一家投資公司,黑石集團除了募集資金以外,更重要的是尋找合適的投資對象。不過,一次戲劇化的投資經歷發生在2010年。該年4月,黑石集團注資1.9億美元,入股以中國山東壽光農產品物流園為母體的地利控股。本來應推動壽光農產品在香港上市,但就在一年後的20115月、壽光農產品首次公開募股前夕,黑石突然撤股套現。一時間,媒體議論紛紛,黑石卻避而不談。

就在表示入股壽光農產品之後的20108月,黑石集團還曾認購動物藥品製造商中國動物保健品公司即將發行的價值和面值同為4000萬美元的可轉換債券以及700萬新加坡元的配售股份;20114月,黑石基金旗下Senrigan Master Fund以每股0.7港元增持志高控股有限公司的4億只股票,總持股量佔該公司股份的5.36%

此外,黑石與中國企業合作收購國外企業的消息也不絕於耳。201012月曾傳出黑石與光明食品集團結成聯盟,共同完成對美國維生素零售連鎖店健安喜GNC的收購,但光明食品於次年退出該收購。2011年初,黑石成功幫助自己持股的藍星集團收購挪威硅材料製造企業Orkla集團旗下的硅芯片製造企業Elkem,這樁收購幫助藍星一躍成為硅材料製造業的領先企業。同年11月和12月又分別傳出黑石將聯合新希望集團擬收購澳大利亞最大養雞場,以及將聯手阿里巴巴收購雅虎全部資產的消息。然而迄今,這兩項合作事宜並未予以公開。

即使中國的房地產市場處於不穩定時期,卻仍是黑石較為活躍的投資選擇。20086月,黑石以11億元買下上海長壽商業廣場,開啟了黑石在中國房地產市場投資之路。

2010年,中國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日益加強,在此背景下,黑石與香港房地產開發商鷹君集團達成協議,為鷹君在大連的住宅開房項目提供資金支持。此舉引發國內對外資抄底中國樓市的擔憂。同年9月,黑石與美國美林投資銀行接近達成協議,收購其在中國大陸的地產基金及附屬投資業務。

20119月,黑石集團同意將所持有的上海調頻壹(Channel 1)購物中心95%的股權出售給香港富豪鄭裕彤旗下的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這意味著黑石集團首次從中國地區房地產投資中撤出。此前,該購物中心一度是2008年黑石進入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試金石」。

業內人士認為,在盈利水平未出現大波動的情況下撤資,黑石集團此舉難以理解,有可能是看空中國商業房地產未來走勢。即便中國政府對於私募股權行業的發展持支持態度,但是國外私募股權投資者在購買中國資產時面臨著不少限制,這使得國外投資者進入一些具有戰略意義的行業時能力十分有限。

不過,黑石集團通過下一筆投資很快打消了上述疑慮。撤資後的當月,黑石聯合上海本地民營企業鵬欣集團,開發後者旗下的「水游城」系列項目。此次投資相對隱秘,鵬欣集團參股的是黑石旗下控股子公司盈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盈石公司成立伊始,上海就有媒體報導稱,曾得到黑石200億美元的注資。現在其運營的商業地產項目有芳匯廣場、悅達889廣場、豫城時尚、益豐大廈以及即將開業的南京天印廣場。以如此「間接」的方式,黑石集團在中國地產業獲得了一席之地。

20119月,黑石集團聯手李嘉誠參股的新加坡房地產基金ARA集團進軍寧波房產市場;次年12月,又與台灣頂新集團聯手買下位於上海靜安區北京西路968號的華敏帝豪大廈5-33層,收購總價為23億元人民幣。這也是黑石集團在2008年賣出調頻壹購物中心後最大一筆房產收購行動。

如今,黑石在中國的合作之路越走越暢通。20131月,阿斯達克財經網(AAStocks)表示,內地有消息指出,黑石聯合華潤置業以超過30億元人民幣的價格購買了中國江蘇省南通市的一塊地皮。

黑石如何解讀中國

對於中國政府的各項經濟政策,黑石集團均有自己獨到的解讀,這或許是其能在中國如魚得水的重要原因。

2010年舉辦的全球首席執行官年會上,蘇世民在談到中國政府對於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時認為,「中國政府對房地產的調控是合適的、靈敏的」。梁錦松則在會上表示,「中國內部消費需求的行業對黑石吸引力較大,且看好在現階段經濟形勢的中國內需行業」。

對於2010年中美逆差創歷史新高,蘇世民表示,國際長期資本流入中國的趨勢不會變,中國依然是國外投資的第一選擇,並對中國市場仍持積極樂觀的態度。

20114月在海南舉行的博鰲論壇上,黑石集團高級董事總經理約翰·斯圖津斯基(John Studzinski)也印證了這樣的觀點:「在股票投資方面,如果回報率和增長率要達到平衡的話,就必須遵守市場規則。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和亞洲的IPO(首次公開募股)市場是一個新興市場,具有很好的流動性。印度、俄羅斯、南非或巴西的市場都沒有中國的流動性這麼好,中國的IPO市場太棒了!」

但是,他也指出,遵守原則和紀律是至關重要的,「我認為唯一的方式就是確保投資者能夠看到長期的收益,這是超出資本之外的」。

不過,在中國經濟的軟著陸問題上,黑石集團並不那麼樂觀。黑石內部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經濟在過去10年內保持10%以上的高增速是過分依賴信貸增長,未來幾年內中國經濟增速將放慢至7%8%。中國經濟若想維持高速增長,必須有不斷的投入。

關於中國經濟的未來,黑石顧問合夥人公司副董事長拜倫·韋恩在去年發佈的《2012十大預測》「也許會發生的事件」中指出:「由於中國將繼續大舉投資實物資產和原材料,並撤回投資於發達國家債券市場的外匯儲備,這將使得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升至4%。」事實卻是,中國既沒有大規模撤回外匯儲備,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平均也只是2%左右。

然而,這次失敗的經驗並沒有停止韋恩研究中國的腳步。在2013年兩會舉行之際,韋恩表示,中國新一屆領導班子會下決心推進改革、剷除腐敗、使經濟增長保持不低於7%的水平,並開始制定更好的醫療保險和養老計劃。這一次,他算是摸著了門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284

黑石Byron Wien:今年股市最大的風險下周就會開始發威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8872

華爾街共識預期,2008年衰退以來多數時候美國經濟增長乏力,今年下半年會開始起飛。但黑石(Blackstone)副董事長Byron Wien認為企業盈利空間已經見頂,利潤增長會開始受影響,會成為股價的負面因素。

今年1月,Wien就預計,

利潤空間壓縮和營收增長有限會導致標普500今年的盈利降至100美元以下,令投資者失望。該指數將跌落1300點。

8月初,Wien說擔心下半年股市,

今年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企業的業績都超出分析師預期,但這大部分源於管理層引導的預期較低。

現在股市還沒發生Wien預言的險情,但他認為,到了下周公佈第三季度盈利的財報季,那些危險就會開始出現。

在10月的市場評論中,Wien這樣寫道:

因為沒有壞消息,所以投資者感到樂觀。

觀察歐美機構投資者調查的情緒數據和報告,顯然他們有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全球經濟正在好轉,股市會上揚。

市場因此會難以抵禦某些衝擊。

我仍然認為,美國的盈利將令人失望。

利潤空間面臨不斷上升的利率和其他成本的壓力,它們應該會在第三季度的財報中開始顯現。

約四分之三向分析師提供指引的企業鼓勵他們下調預期。

到目前為止,今年的營業收入都令人失望,這應該會提供今年盈利可能疲弱的線索。

現在還不明確是否這足以導致股市下跌。

5月初以來,美國長期利率上漲1.37%,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9月初創多年新高,此後已跌至2.65%左右,但還明顯高於2013年上半年的水平。

 

 

Wien堅持認為,利潤空間已見頂,最終會在下周考驗他的預測。

在此有必要看一看本月有多少公佈財報的公司。

以及財報期哪些公司的股票波動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362

黑石開設新加坡分部,啟動東南亞擴張計劃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0730

全球最大私募基金黑石集團宣佈在新加坡成立東南亞第一個分部,尋求更多東南亞投資。

黑石擁有的亞洲資產超過50億美元,其中30.5億美元為房地產。該集團在亞洲的房地產投資包括新加坡StarHub business park,另有26.3億美元投入在私募中。黑石總裁Stephen Schwarzman在開幕會上發言稱:

9個月前這間辦公室只有幾個人,但現在已增加到35人。以這種增長速度,我們將在新加坡良好發展。

這是黑石繼香港、東京、孟買、悉尼之外,在亞洲建立的第八個分部,也是除紐約之外,第二個擁有資金管理職能(treasury functions)的分部。彭博的數據顯示,今年迄今剔除緬甸的東南亞地區私募交易總量達到90億美元,2012年為60億美元。

黑石公共事務主管Peter Rose表示,黑石亞洲首個分部設立在香港,擁有員工70人。目前黑石在亞洲總共有超過200名員工,掌管230億美元資金。

不過黑石在東南亞的擴張計劃恰逢該地區經濟前景黯淡之時。因資金逃離,印尼盾在過去3個月領跌新興市場貨幣。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今年累計漲幅僅0.9%,為發達國家的最低。

Capital Economics亞洲經濟學家Gareth Leather表示,

直到最近,東南亞一直是亞洲經濟的一顆閃亮明星。現在經濟還過得去,長期增長驅動力依然向好。

截止10月21日收盤,黑石集團今年迄今股價上漲79%,隔夜收於27.84美元。

Rose說:「新加坡提供給我們所需的金融基礎設施,另外吸引我們的一點在於,在這裡容易招賢納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175

中投接近完成8億英鎊收購黑石集團持有倫敦物業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034

中投公司正接近完成對私募巨頭黑石持有的倫敦西區規模最大辦公樓物業的收購。如果這筆規模近8億英鎊的交易最終完成,將成為中投迄今在歐洲達成的金額最高房地產交易,這凸顯了中投在海外投資的信心正不斷增長。

中投擬收購的Chiswick Park項目位於倫敦西部。這個佔地32英畝的開發項目租戶包括高通 、 Tullow Oil Plc 和Ranbaxy等知名企業。雙方的談判在去年12月份就已經開始。

FT信息源透露,目前談判進行得非常深入,雙方有望在11月底之前達成協議。

如果這筆交易順利進行,將成為中投在英國房地產市場的第二筆購入投資。

2012年,中投以2.5億英鎊買下德銀在倫敦城的英國總部大樓。除了物業之外,中投還購入了英國泰晤士水務公司(Thames Water)8.68%的股權。

黑石集團最初為Chiswick Park開出的價碼是大約8億英鎊。但由於未能吸引到足夠高的報價,該商業園未能售出。

作為替代策略,黑石集團為該項目未清償的6億英鎊債務進行了再融資。

目前中投與黑石正在談判的價格在6.5億英鎊至8億英鎊之間。中投擁有黑石集團的部分股權,在後者2007年IPO之前對其投資了30億美元。

出售Chiswick Park將成為黑石今年一連串的物業出售計劃中的最新一項。按資產價值計算,黑石是全球最大商業地產「地主」。利用美國和歐洲房地產價格飆升,自(今年)1月份以來黑石標售或出售的物業價值達到了數十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533

黑石投資希爾頓告訴你的真理——逆勢死扛 扛出輝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8189

在希爾頓酒店的IPO中,黑石集團僅計劃向公眾出售價值12.5億美元的股份,這個數目還不足該公司總價值260億美元的5%,看上去這更像是谷歌、LinkedIn等科技公司進行IPO的策略。然而,投資者還是能夠從黑石對希爾頓的投資中學到絕妙高招——堅持到底,峰回路轉。 為何希爾頓酒店IPO更像是科技公司的IPO? 私募巨頭黑石集團(Blackstone)決定讓希爾頓酒店進行IPO這件事其實並不算是什麽大手筆。 這麽說的原因是,黑石集團僅計劃向公眾出售價值12.5億美元的希爾頓股份。這個數目還不足該公司總價值260億美元的5%。 如果這個計劃如期推行,對於希爾頓這樣一家成功的公司來講,采取這樣的低浮動策略(low float)將是很少見的。當然,現在希爾頓集團仍然有時間來增加公開發售股份的數量。一般來講,一家公司進行IPO通常會出售10%以上的股份,平均水平大概是25%左右。(所謂“低浮動”策略,即一家公司在IPO時選擇僅公開出售很小一部分股份的做法) 當初2011年KKR資本推動連鎖醫院集團HCA進行IPO的時候,公開發售了24%的股份,募集了38億美元。 然而,有一類公司的IPO通常采取低浮動策略,那就是科技互聯網公司。比如,高朋(Groupon)IPO時僅僅出售了4.7%的股份,谷歌、LinkedIn、Zynga和潘多拉在IPO的時候出售的股份份額都不到10%。 讓希爾頓酒店與科技類公司有如此相似點的因素不在於其業務,而是在於其所有制結構。希爾頓和科技公司都是由小範圍內的私人投資者所持有的,如創始人、風投。這些股份持有者並不指望以上市來募集資金,他們希望的是通過上市來將手中的股份變現。 峰回路轉,黑石決不會輕易讓機會溜走 2007年,希爾頓酒店的總交易價格是260億美元,其中黑石持有份額為60億美元,而當時希爾頓的市值為185億美元。隨後,在房地產泡沫的環境下,希爾頓成了黑石的沈重負擔,即使到如今,經歷了結構重組和房市回暖的希爾頓也不能夠達到黑石買入時的高價格。 2010年,黑石這筆60億美元的投資虧掉了70%,而如今希爾頓上市之後,黑石能夠獲得超過85億美元的賬面利潤。 經歷了6年辛苦的重組,黑石並沒有在情況好轉的時候立即把希爾頓這個“包袱”甩掉,而是用更長遠的投資策略來實現收益最大化。扛了這麽久,扛得這麽辛苦,當然不能為了既得利益放棄這塊肥肉。 因此,現在黑石的低浮動策略旨在未來更長遠的獲益空間。從這個角度也能夠看出,黑石還是非常看重希爾頓的股份的,今年早些時候在對待SeaWorld上市的案例中,黑石制定的公開發售份額是28%。 低浮動IPO的一個原理就是:將公開發售的股份份額保持在低水平,以此來擡高這個公司的股價。在希爾頓IPO案例中,黑石就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擡高自己手中的股價,而不是減少自己手中的股份。科技公司在IPO的時候也會采取類似做法來擡高股價,而非減少初級階段投資者手中的股份數量。 公開發售的希爾頓股份如此之少,也就意味著黑石集團不會看到相對更多的資本流入,但是顯然,資本並不是其目標,黑石真正的目的是將希爾頓的股價擡上去,從而增加最終的收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037

從黑石到黑坑:中投30億美元七年解套史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4-07-11/848318.html

上週,道瓊斯指數首次觸及17000點關口,在這歷史性的一刻,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簡稱「中投」)投資黑石集團數年套牢的話題再次被提起。

網友戲稱,中投投了「資本之王」黑石30多億美金,熬了七年之癢這一刻終於解套了。其實早在去年十二月,黑石的股價就已超過中投的認購價。

七年前,在前香港財政司司長梁錦松的牽線下,中投公司花了30億美元,購入黑石普通股。

黑石上市第二天,股價就開始一瀉千里,最低時跌到3.55美元,彼時中投浮虧高達27億美金,跌幅為83%。

上市後的2007年度及2008年度,黑石迅速出現負增長,另外許多行為飽受質疑:包括中投的30億美元在內,黑石所籌的大部分資金被用來購買合夥人手中的業務,公司出現大股東和管理層借助IPO進行利益輸送和轉移的痕跡。

  另一方面,黑石管理層賺得盆滿缽滿,上市後,黑石CEO施瓦茨曼一個人就持有價值94億美元的股票,並套現了6.84億美元現金。80歲的彼得·彼得森是黑石集團共同創始人,處於半退休狀態,通過減持也拿到19億美元。

  中投公司卻一套七年,最高虧損幅度超過8成。

去年十二月,黑石的股價終於超過中投的認購價。今年7月10日,美國黑石集團(BlackstoneGroup)創始人蘇世民在北京對媒體表示,按黑石目前的股價計算,中投對黑石的股權投資已經有了35%的盈利。21世紀網推算中投對黑石的投資浮盈超過接近10億美元。

苦等七年的10億美金是個什麼概念?如果這32.5億美金(中投後續又有補倉)去買類餘額寶產品,以平均年化5%來計算,中投買黑石的收益,和買了七年餘額寶的收益差不多。



身陷黑坑七年

中投公司入股黑石集團,一晃已經七年,最早由前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梁錦松牽線。

上市前,黑石集團邀請梁錦松擔任黑石大中國區主席。據媒體報導,梁錦松為了達成這個歷史性交易,曾多次轉換酒店以免洩露行蹤出現閃失。

僅用了3周時間,梁錦松就給黑石集團的董事長斯瓦茨曼獻上一份30億美金的大禮。

2007年5月20日,正在籌備中的中投公司下了第一單,斥資30億美元以購入黑石集團普通股,作價為IPO價格的95.5%,佔黑石集團擴大後股份的9.37%(未計入超額配售),投資鎖定期為4年。中投不會在董事會擁有席位,不享有投票權,投資地位被動。

2007年6月22日黑石上市首日,股價很快從發行價31美元飆升至38美元,按收盤價35.06美元算,中投一日暴賺5.5億美元。

不過,第二個交易日黑石股價大跌,使中投的賬面盈利從5.5億美元縮水至2.835億美元。

接下來在次貸危機的陰影下,黑石集團無法獨善其身。2009年年初,黑石股價下探至最底部3.55美元/股,中投浮虧約27億美元,虧損幅度一度達到83%。

中投對黑石的投資全部為普通股,沒有表決權和管理權,股價下跌只能通過補倉降低持股成本。2008年10月初,中投公司通過子公司增持了黑石2.5%的股權,成交價格在9美元~10美元之間,約耗資2.5億美元。

根據和黑石簽訂的協議,中投在入股時承諾在4年內不會減持其股份,這也就意味著,在這4年投資期內,中投這筆30億美元的投資始終處於虧損狀態。

直到去年年底,黑石集團的股價才重新升至每股29.605美元以上。

截至美國東部時間7月10日收盤,黑石集團報收於32.26美元每股。

美國黑石集團(BlackstoneGroup)創始人蘇世民7月10日在北京對媒體表示,按黑石目前的股價計算,中投對黑石的股權投資已經有了35%的盈利。

如果中投的這32.5億美金去買類餘額寶產品,以平均年化5%來計算,這七年也能拿到十億多美金的收益。

對於這筆投資,中投總經理高西慶曾經表示,要把眼光放長遠,要以十年為單位來判斷是否賺錢。「我們早期投了一個黑石,黑石後來價格就掉下來,今天你看看,今天黑石價格又全漲回去了,我們收益如果從帳面來看至少20%多了,你怎麼說呢,所以這個一定要是長期的,你不能去揪這個問題。」



黑石集團沉浮

2007年以前,黑石是一個投資界的傳奇。

作為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權基金公司之一,當時黑石管理的資產達884億美元,其2001年以來的年資金平均增長率達41.1%,員工人均利潤已9倍於華爾街知名投行高盛。

由於美國次貸危機導致了金融界的大動盪,中投公司或有抄底的考慮在內。

中投的這30億美金打底,為黑石的順利上市護航。

2007年6月27日,黑石宣佈完成了首次公開發行:一共發行了1.533億股普通股,其中包括以每股淨價格29.682美元向摩根士丹利和花旗集團領導的承銷團超額配售的2000萬股普通股,總募集資金額為45.5億美元。

這些募集的資金所用何處?黑石在招股書中表示將用於購買包括高層管理團隊在內的現有股東手中的權益,償還短期貸款,拓展現有的資產管理以及財務顧問業務,通過收購等手段進入新的業務領域等。但從上市後表現來看,資金大部分是流進了管理層。

根據《資本之王》一書的描述,上市後,黑石CEO施瓦茨曼一個人除擁有價值94億美元的股票外,迅速套現了6.84億美元。

上市前一年,黑石集團為60個合夥人創造了23億美元的利潤,平均每人3800萬美元。施瓦茨曼一個人就得了3.98億美元的工資。

在2008財年年報中,黑石用wonderful這個詞盛讚了中投公司的30億入股:「We used a portion of the proceeds from the IPO and the sale of non-voting common units to Beijing Wonderful Investments to purchase interests in the predecessor businesses from the pre-IPO owners……」

意思就是說,黑石集團通過IPO以及中投那筆無投票權的「完美」投資得來的部分資金,購買上市前管理層手中的項目權益等。

雖然管理層憑藉公司上市大賺一筆,但黑石滑入了深淵。

在上市前一年也就是2006年,黑石集團的銷售額和淨利潤大幅增加,收入增長率和淨利潤增長率分別為66.9%和70.31%。

但是上市後的2007年當年,財務數據顯示,這一年黑石的收入增長減緩,淨利潤出現下滑,到了2008財年,情況變得極為糟糕,收入和淨利潤的下滑幅度分別達到-111.45%和-171.65%。

供職於國家會計學院的姜軍曾發文質疑,正因以有限合夥身份「另類上市」,黑石股價下跌的不僅因為金融風暴,關鍵在於是黑石管理層掏空上市公司。

他在文中寫到,上市後黑石的大股東以基本工資、獎金、股票獎勵以及其他薪酬形式發放的管理層薪酬水平開始急劇上升。到2008年,上述幾項從十幾萬、幾十萬急增到幾百萬、幾千萬、十幾億,增長速度幾倍到幾十倍不等。而且其上市所籌的大部分資金將用來購買合夥人手中的業務。公司出現明顯的大股東和管理層借助IPO進行利益輸送和轉移的痕跡。

靠大筆投資中國翻身

有趣的是,中投公司持有的黑石股權沒有在金融危機中解套,但是通過在中國的投資,黑石不僅躲過金融危機的風險,部分項目還獲得了100%的收益。

從2007年開始,黑石聘請香港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擔任其大中華區主席,到5月獲得中投30億美元的入股,再到2007年9月,以6億美元購入中國藍星總公司20%的股權,直至成立北京辦事處、亞洲諮詢小組等,此後買入上海商務樓、打造壽光物流園、設立中國大陸人民幣基金、聯手新希望收購澳大利亞最大養雞場……

黑石的中國之路,讓它在金融風暴最為瘋狂的三年,在中國投資項目的平均收益接近100%,堪稱零失誤。

在中國房地產日漸蕭條,李嘉誠等大佬紛紛退出大陸市場的時候,黑石的投資反而日漸激進。

2012年12月,黑石和台灣頂新國際集團宣佈以近23億元人民幣的總價,收購上海華敏帝豪大廈整個寫字樓5層-33層,約4.75萬平方米。

次年1月份,黑石通過與華潤置地組建的合資公司投資了江蘇南通的一處地塊,同年八月,黑石房地產亞洲基金提出以25億港元(合3.22億美元)收購泰升集團。

今年年初,國內房地產巨頭萬科傳出消息,稱研究佈局工業地產,有望引入黑石集團。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近期黑石集團計劃組建第一隻專注於亞洲市場的房地產基金,籌資40億美元,只專注於投資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房地產公司的股票和債券。

房地產業務的密集佈局,也為黑石貢獻了大部分的淨利。在黑石集團公佈的2013財年財報中,稱實現淨利潤6.213億美元,同比增長五倍,其中房地產業務部貢獻了約60%的淨利。年收入增長到32億美元,同比增幅96%。房地產業務同期的經濟淨收入是21億美元,相比2012年增長107%。

回本後的中投公司,會選擇怎樣的時機把賬面盈利落袋為安,或是接下來需要關注的焦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016

黑石放棄投資俄羅斯:好時期找不到能做的 壞時期什麽都不能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515

101984794-495412365.530x298

英國《金融時報》稱,全球私募巨頭黑石集團決定“放棄俄羅斯”,這顯示出即使關系良好的西方投資者也在逃離這個國家,避免與該國有生意往來。

自從聯合創始人Stephen Schwarzman加盟俄羅斯主權財富基金之一的俄羅斯直接投資基金(Russian Direct Investment Fund)國際顧問董事會之後,黑石集團發現很難在俄羅斯找到好的投資生意。

俄羅斯直接投資基金三年前由俄羅斯政府出資設立,總規模達100億美元。

為開拓俄羅斯市場,黑石集團還曾聘請前ING荷蘭國際集團投資銀行負責人Dmitri Kushaev作為俄羅斯顧問,以及一位前私募高管,一位高級顧問。但黑石並未在俄羅斯設立辦公室。

一位知情人表示,黑石當前此舉將令該集團試圖闖入俄羅斯市場的野心扼殺在搖籃里。

當前,歐美對俄制裁禁止個人、有國資背景的企業或銀行集團與俄羅斯發生往來,這導致西方對俄投資凍結。不過,黑石放棄俄羅斯並不單單是歐美制裁禁令的原因,因為過去三年,該集團也沒有找到合適的投資機會。上述知情人稱:

在風平浪靜的時期,黑石找不到什麽能做的;在局勢嚴峻的時候,黑石無法想象能做什麽。

不只是黑石,歐洲重建與發展銀行(The 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也停止了對俄羅斯的新投資。該行在過去30年對俄羅斯多數非常成功的私募集團進行資金支持。

國際收購集團甚至在烏克蘭危機發生之前就對俄羅斯表示出憂慮,他們害怕這個國家的貪腐、政治幹涉和複雜的法律系統。(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871

黑石:抄底能源的絕佳時機到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931

20141212blackstone

黑石集團總裁Stephen Schwarzman表示,現在是多年來抄底能源的最好時機。

據彭博,Schwarzman昨天在紐約時報贊助的一個會議上談到:“很多人基於高油價預期借了很多錢,如今他們需要更多的融資。行業將會出現很多重組,會波及很多公司。這是許多、許多年以來最佳的抄底機會。

目前,油價正徘徊在四年半新低,周四美國時段,美國WTI油價則跌破60美元,盤中最低跌至59.85美元/桶,為2009年7月以來首次。1月到期的布倫特油價也跌破64美元/桶。

黑石集團是全球最大的另類資產管理公司,旗下管理著2840億美元資產。目前,黑石正在籌備第二只能源基金,融資上限為45億美元。其第一只能源基金於2012年成立,融資25億美元,截至今年9月30日年化收益率高達44%。

在能源領域擁有60至70億美元投資的Carlyle集團也認同這一觀點。該公司聯合創始人David Rubenstein前天在高盛舉辦的會議上指出:“這是買入(能源)的絕加時機,目前油價尚未到底,低油價仍將持續一段時間。”

根據彭博億萬富翁指數,Schwarzman總身價為109億美元。他認為美國金融系統“狀況良好”;歐洲增長緩慢,“令人失望”;雖然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亞洲經濟“增長仍然相當不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4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