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從黑石到黑坑:中投30億美元七年解套史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4-07-11/848318.html

上週,道瓊斯指數首次觸及17000點關口,在這歷史性的一刻,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簡稱「中投」)投資黑石集團數年套牢的話題再次被提起。

網友戲稱,中投投了「資本之王」黑石30多億美金,熬了七年之癢這一刻終於解套了。其實早在去年十二月,黑石的股價就已超過中投的認購價。

七年前,在前香港財政司司長梁錦松的牽線下,中投公司花了30億美元,購入黑石普通股。

黑石上市第二天,股價就開始一瀉千里,最低時跌到3.55美元,彼時中投浮虧高達27億美金,跌幅為83%。

上市後的2007年度及2008年度,黑石迅速出現負增長,另外許多行為飽受質疑:包括中投的30億美元在內,黑石所籌的大部分資金被用來購買合夥人手中的業務,公司出現大股東和管理層借助IPO進行利益輸送和轉移的痕跡。

  另一方面,黑石管理層賺得盆滿缽滿,上市後,黑石CEO施瓦茨曼一個人就持有價值94億美元的股票,並套現了6.84億美元現金。80歲的彼得·彼得森是黑石集團共同創始人,處於半退休狀態,通過減持也拿到19億美元。

  中投公司卻一套七年,最高虧損幅度超過8成。

去年十二月,黑石的股價終於超過中投的認購價。今年7月10日,美國黑石集團(BlackstoneGroup)創始人蘇世民在北京對媒體表示,按黑石目前的股價計算,中投對黑石的股權投資已經有了35%的盈利。21世紀網推算中投對黑石的投資浮盈超過接近10億美元。

苦等七年的10億美金是個什麼概念?如果這32.5億美金(中投後續又有補倉)去買類餘額寶產品,以平均年化5%來計算,中投買黑石的收益,和買了七年餘額寶的收益差不多。



身陷黑坑七年

中投公司入股黑石集團,一晃已經七年,最早由前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梁錦松牽線。

上市前,黑石集團邀請梁錦松擔任黑石大中國區主席。據媒體報導,梁錦松為了達成這個歷史性交易,曾多次轉換酒店以免洩露行蹤出現閃失。

僅用了3周時間,梁錦松就給黑石集團的董事長斯瓦茨曼獻上一份30億美金的大禮。

2007年5月20日,正在籌備中的中投公司下了第一單,斥資30億美元以購入黑石集團普通股,作價為IPO價格的95.5%,佔黑石集團擴大後股份的9.37%(未計入超額配售),投資鎖定期為4年。中投不會在董事會擁有席位,不享有投票權,投資地位被動。

2007年6月22日黑石上市首日,股價很快從發行價31美元飆升至38美元,按收盤價35.06美元算,中投一日暴賺5.5億美元。

不過,第二個交易日黑石股價大跌,使中投的賬面盈利從5.5億美元縮水至2.835億美元。

接下來在次貸危機的陰影下,黑石集團無法獨善其身。2009年年初,黑石股價下探至最底部3.55美元/股,中投浮虧約27億美元,虧損幅度一度達到83%。

中投對黑石的投資全部為普通股,沒有表決權和管理權,股價下跌只能通過補倉降低持股成本。2008年10月初,中投公司通過子公司增持了黑石2.5%的股權,成交價格在9美元~10美元之間,約耗資2.5億美元。

根據和黑石簽訂的協議,中投在入股時承諾在4年內不會減持其股份,這也就意味著,在這4年投資期內,中投這筆30億美元的投資始終處於虧損狀態。

直到去年年底,黑石集團的股價才重新升至每股29.605美元以上。

截至美國東部時間7月10日收盤,黑石集團報收於32.26美元每股。

美國黑石集團(BlackstoneGroup)創始人蘇世民7月10日在北京對媒體表示,按黑石目前的股價計算,中投對黑石的股權投資已經有了35%的盈利。

如果中投的這32.5億美金去買類餘額寶產品,以平均年化5%來計算,這七年也能拿到十億多美金的收益。

對於這筆投資,中投總經理高西慶曾經表示,要把眼光放長遠,要以十年為單位來判斷是否賺錢。「我們早期投了一個黑石,黑石後來價格就掉下來,今天你看看,今天黑石價格又全漲回去了,我們收益如果從帳面來看至少20%多了,你怎麼說呢,所以這個一定要是長期的,你不能去揪這個問題。」



黑石集團沉浮

2007年以前,黑石是一個投資界的傳奇。

作為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權基金公司之一,當時黑石管理的資產達884億美元,其2001年以來的年資金平均增長率達41.1%,員工人均利潤已9倍於華爾街知名投行高盛。

由於美國次貸危機導致了金融界的大動盪,中投公司或有抄底的考慮在內。

中投的這30億美金打底,為黑石的順利上市護航。

2007年6月27日,黑石宣佈完成了首次公開發行:一共發行了1.533億股普通股,其中包括以每股淨價格29.682美元向摩根士丹利和花旗集團領導的承銷團超額配售的2000萬股普通股,總募集資金額為45.5億美元。

這些募集的資金所用何處?黑石在招股書中表示將用於購買包括高層管理團隊在內的現有股東手中的權益,償還短期貸款,拓展現有的資產管理以及財務顧問業務,通過收購等手段進入新的業務領域等。但從上市後表現來看,資金大部分是流進了管理層。

根據《資本之王》一書的描述,上市後,黑石CEO施瓦茨曼一個人除擁有價值94億美元的股票外,迅速套現了6.84億美元。

上市前一年,黑石集團為60個合夥人創造了23億美元的利潤,平均每人3800萬美元。施瓦茨曼一個人就得了3.98億美元的工資。

在2008財年年報中,黑石用wonderful這個詞盛讚了中投公司的30億入股:「We used a portion of the proceeds from the IPO and the sale of non-voting common units to Beijing Wonderful Investments to purchase interests in the predecessor businesses from the pre-IPO owners……」

意思就是說,黑石集團通過IPO以及中投那筆無投票權的「完美」投資得來的部分資金,購買上市前管理層手中的項目權益等。

雖然管理層憑藉公司上市大賺一筆,但黑石滑入了深淵。

在上市前一年也就是2006年,黑石集團的銷售額和淨利潤大幅增加,收入增長率和淨利潤增長率分別為66.9%和70.31%。

但是上市後的2007年當年,財務數據顯示,這一年黑石的收入增長減緩,淨利潤出現下滑,到了2008財年,情況變得極為糟糕,收入和淨利潤的下滑幅度分別達到-111.45%和-171.65%。

供職於國家會計學院的姜軍曾發文質疑,正因以有限合夥身份「另類上市」,黑石股價下跌的不僅因為金融風暴,關鍵在於是黑石管理層掏空上市公司。

他在文中寫到,上市後黑石的大股東以基本工資、獎金、股票獎勵以及其他薪酬形式發放的管理層薪酬水平開始急劇上升。到2008年,上述幾項從十幾萬、幾十萬急增到幾百萬、幾千萬、十幾億,增長速度幾倍到幾十倍不等。而且其上市所籌的大部分資金將用來購買合夥人手中的業務。公司出現明顯的大股東和管理層借助IPO進行利益輸送和轉移的痕跡。

靠大筆投資中國翻身

有趣的是,中投公司持有的黑石股權沒有在金融危機中解套,但是通過在中國的投資,黑石不僅躲過金融危機的風險,部分項目還獲得了100%的收益。

從2007年開始,黑石聘請香港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擔任其大中華區主席,到5月獲得中投30億美元的入股,再到2007年9月,以6億美元購入中國藍星總公司20%的股權,直至成立北京辦事處、亞洲諮詢小組等,此後買入上海商務樓、打造壽光物流園、設立中國大陸人民幣基金、聯手新希望收購澳大利亞最大養雞場……

黑石的中國之路,讓它在金融風暴最為瘋狂的三年,在中國投資項目的平均收益接近100%,堪稱零失誤。

在中國房地產日漸蕭條,李嘉誠等大佬紛紛退出大陸市場的時候,黑石的投資反而日漸激進。

2012年12月,黑石和台灣頂新國際集團宣佈以近23億元人民幣的總價,收購上海華敏帝豪大廈整個寫字樓5層-33層,約4.75萬平方米。

次年1月份,黑石通過與華潤置地組建的合資公司投資了江蘇南通的一處地塊,同年八月,黑石房地產亞洲基金提出以25億港元(合3.22億美元)收購泰升集團。

今年年初,國內房地產巨頭萬科傳出消息,稱研究佈局工業地產,有望引入黑石集團。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近期黑石集團計劃組建第一隻專注於亞洲市場的房地產基金,籌資40億美元,只專注於投資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房地產公司的股票和債券。

房地產業務的密集佈局,也為黑石貢獻了大部分的淨利。在黑石集團公佈的2013財年財報中,稱實現淨利潤6.213億美元,同比增長五倍,其中房地產業務部貢獻了約60%的淨利。年收入增長到32億美元,同比增幅96%。房地產業務同期的經濟淨收入是21億美元,相比2012年增長107%。

回本後的中投公司,會選擇怎樣的時機把賬面盈利落袋為安,或是接下來需要關注的焦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0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