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世界不停重複著(一)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10/blog-post.html

近日香港終於發生了佔中事件,這政治運動其中一個最大的訴求是爭取「真普選」,之前寫了一篇「香港有希望」,當中涉及了點點止凡對普選的看法,今天想更宏觀一點看政治制度這題材,其實世界各地的政治都會存在著一些的循環模式。



古今歷代有不少出色的政治理論大師,他們在不同年代提出過不同的政治體制模式。今時今日,大體上可以歸納出兩大類我們都相當熟悉的主義,即資本主義及共產主義。資本主義奉行自由市場、自由經濟,是今天先進國家多採納的制度,稱為「右派」。而共產主義財講求公平,由最多成員的勞動階層主導社會,人人平等,「做又三十六、不做又三十六」,不談個人主義,每個人是社會中的一個小成員,付出一樣,獲得的也一樣,稱為「左派」。

當然,世界不同國家對這兩個主義早已經選定了,各有陣型,哪何來循環著呢?其就算是資本主義之首的美國,她的社會政制也是在「左派」「右派」之間不停來回著。當然美國不會走共產主義,但也有一個偏向社會主義或福利主義的民主黨,比較支持勞動階層,而共和黨就較代表中小企的利益。雖然沒有明文寫出來,但大家心目中也是有這個印象,就算兩黨都奉行資本主義,在經濟政策上還是有很明顯的分別,而事實上美國的政權是一直都是由民主、共和兩黨來來回回地掌政著。

為何會這樣呢?這因為每個主義模式都有其利弊,當極右主義掌權多年,國家的政策就走向企業家,經濟當然相對較好,生產力亦更強,但不少社會問題會開始出現,就好像貧富懸殊,低下層可能慢慢連衣食住行都應付不來。再發展下去,就會出現早幾年美國的佔領華爾街行動,金融巨子被指為吸血鬼,社會聲音開始需要更多的福利,從前在資本主義市場把利潤最大化都是合理做法,但突然就說很多企業社會責任這類東西出來,賺錢之餘也不能賺太盡,要照顧社會雲雲。

當共和黨執政多年之後,美國國民會有更多聲音反對其執政,自然就在下次選舉投票予民主黨。當民主黨上臺之後,就會推很多福利主義出來,大家看見美國近年由奧巴馬手上推成全民醫療保障就知。日復日,年復年,福利主義的負面一面又會慢慢浮現。普遍歐洲國家都奉行資本主義的,為何歐債危機出現時,世人看到她們的政策是多麼的福利主義呢?就正正是這些福利主義令她們「爆煲」。

美國又話要抽「巴菲特稅」,法國又話要向超高收入人士抽75%入息稅,令一名法國影星公開話要移民到俄羅斯,俄羅斯表示歡迎,還要總統普京親自迎接。俄羅斯不是共產國家嗎?為何一個法國富豪會離開覺得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太「共產」而移民到一個共產主義國家呢?看清楚,有無一點思覺失調。

中國又如何呢?今天中國的執政黨叫共產黨,大家看其歷史行為都知道其信念,但在鄧小平時代提出經濟改革,之後經濟起飛至今,今天還是勞動階層主導嗎?在中國的地主、資本家還害怕被人批鬥嗎?富豪們會像北韓一樣被拿去再教育嗎?中國國民的身家會像越南一樣被再分配嗎?

最有趣的是香港政制,今天的泛民是反共產黨,但從經濟角度,泛民都在爭取著福利主義、共產主義,就算拿最多爭議聲音的特首選舉,今天中央希望透過一個選委會控制賽果,但其實這班選委多由富豪、地主、資本家、企業家、有名望的人所組成,而中央就是寧願相信他們。相反,泛民就是不相信這些資本家,要利用人民的力量推翻政權似的。回頭細想,泛民就是正在做共產黨當年所做的事情,軒動市民仇富情緒去推翻政權,而共產黨則比當年的英國、美國更「資本」,大家在香港回歸之前會預料到這一個場景嗎?是否又有點思覺失調。

所以,無一個政權是完美的,而最重要的一點是政制就好像鐘擺一樣,左極而返右,右極而返左,就算是北韓這個極左政權,如今也只是第三代人,放長雙眼看看,始終也會面對現實,走回右邊的。

了解過這些世紀大循環的模式,對普選與否未必看得太重,因為現實世界不能透過普選解決這些問題。但有一點政府及當權者是需要註意的,如果高明地在每事上都能好好控制人民的情緒,適當時讓人民抒抒氣,國泰民安,人民沒有太多怨氣,有誰會願花太多時間跑上街呢?大家不見港英年代有人違法爭取普選?又不見前兩任特首年代有如此警民衝突?

舉個例子,不時都有電影有提過這個點子,每個國家都有黃色事業,又有人販毒,又有黑社會,為何每個政府都不徹底地清理這些問題呢?要解決,相信大部份國家都絕對有能力做到,但就連出名以家長式管治的新加坡都有黃色事業存在,為何呢?因為社會總有這些階層的人,沒有這些偏門的話,這批人不能生存,只會全走出來反政府,介時問題只會更大。所以執法人員跟這些人馬多會有一些潛規則,沒有特別情況都不會「洗太平地」。

當年如果滿清晚年管治得很好,如果後來國民黨又對人民很好,哪會迫人民組織想推翻政權呢?哪有共產黨出來革命呢?每個朝代上任時都是把江山打回來,之後對人民算還可以,再發展下去就變成既得利益者,每個朝代晚年都總有些問題。

話回歸後50年不變的香港,今天經濟還算好,但除了經濟,其他的確每事都在慢慢改變著,令市民積累怨氣。大家見到香港的新聞自由指數全球排名不停下跌,教育制度回歸後不知被人搞過多少次,更不用說這幾天市民示威時初次嘗到催淚彈的味道。

很多時,作為普通市民,可能只想看個有憧憬的電視臺,但都奇怪地被拒,而最有趣是整個事件至今都還未有一個合理原因,更請對方依法告上法庭,作為政府這又怎能服眾?如果服眾不再是當權者的考慮之一,當權者小心人民的怨氣就會慢慢累積著,沒有抒發怨氣的地方時,市民總要在某地方把怨氣排出來,這對社會穩定不會是正面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902

世界不停重複著(二)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10/blog-post_21.html

早前寫了一篇文章講述國家政治的循環模式「世界不停重複著(一)」,今天讓止凡繼續談談戰爭上的循環模式。


我們可以由一場大戰過後開始,由於世界大戰,死傷無數,環境亦被戰事摧毀,各國人口都會大降,尤其是男丁數目更少,大家都大傷元氣。此時,世界經濟百業待興,戰勝戰敗國更清晰分明,人們自然集中精神重建家園,重振經濟。

在這段時間,各國埋頭苦幹計劃經濟,修橋舖路,發展基建。在這個時候應該沒太多人理會太多其他事情,改善國民生活水平應該為各國領導人的首要任務吧。在這段時間,各國自我固本培元,讓國家內的經濟、政治及各方面系統制度慢慢建立,在未成熟之前,都不太想再來戰爭。

就這樣,國家內部的經濟慢慢復甦,人口亦慢慢增長,人民的生活亦隨著經濟而慢慢好起來,於是,資源也慢慢地被消耗,從而開始缺乏。當國內的資源供應去到一些瓶頸位置時,國家領導人不會把眼界只放到自己的國家內,他們會開始留意其他資源豐富的周邊國家,試圖借其他國家的資源解決自己國家的問題。

強國慢慢向周邊國家施以壓制,可能是政治壓制,經濟壓制之類,盡可能拿走其資源作為己用。不同國家各有各取捨,不同國家有不同情況及要求,國民亦會因而發展出不同取態,甚至由從前的免戰情緒發展成侵略民情,更可能有些國家出產了受支持的獨裁者。

由於世界資源分佈從未平均過,最終很自然會做成你爭我奪的結果,一些國家更產生了吞食他國的概念,繼而出兵攻打他國,這時候戰爭又再開始了。這樣的周期是多少年呢?是一代人?三代人?我未能預測,但由有人類歷史及國家概念以來,從未停止過,一直重複著。

舉個例子,一次去日本旅行,入藉了日本的導遊跟我們說了為何日本會侵略其他國家,以及日本人對中國人的看法。原來從前的日本人一直都認為自己是優良民族,但卻只能在一塊小小的土地上,而且日本這個島國又經常出現天災,又颱風又地震,欠缺天然資源,本來已經很不憤。

而令從前的日本人更不悅的是在他們眼中不太優良的民族,反而天生就擁有了更大、更好、更安定的土地上,這是對他們多麼的不公平。無論是對是錯也好,日本人當面對國內資源問題時,就開始選擇了侵略其他國家,不止中國,差不多所以日本周邊的國家都試過被日本侵略過。

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最後投了原子彈,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後簽和約,更立了憲法第九條,註明不能成立軍隊,今天還是叫作「國家自衛隊」,不能主動攻打他國,亦不能賣武器給別國。這個狀態就是終結嗎?當年算是戰敗了,回來又好好發展國家,到今天又穩定了,資源又出現問題,經濟有問題,連管治都有問題,日本又開始心思思要走好戰之路。

如果不明白的blog友,不妨看看現時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方向,搜尋一下近年的新聞動向,什麼透過公投廢掉第九條,什麼參拜靖國神社,發展及賣武器給別國之類。我不是說打仗將會發生,只是又開始見到預期的重複模式正在發生著。

中國數千年來,始皇帝之後開始計算,最長的朝代是唐朝,都不到300年的歷史,如果把眼光拉遠一點看,就會發現絕大部份都難以持久。每個朝代,由當初打江山回來時多麼厲害(不厲害就不能敗走之前的朝代而改朝換代),進而太平盛世,人人生活富足,再而衰落,至民不聊生,官迫民反,到另一個群體起義,打仗推翻皇朝,這種事情發生了多少次呢?

中國皇帝制如此,法國、英國帝制亦歷史長久,無一不循環不息。今天的美國有二百多年歷史,資本主義,民主政制,全球很多國家都接納了,這都停止不了戰爭問題,世界形勢還在重複著,多看點歷史及思考一下,對世界更了解,對很多事情都看得開,對自己的投資部署亦有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875

世界不停重複著(三)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10/blog-post_28.html

前兩篇「世界不停重複著」說過世界的政治體制及戰爭都有重複的傾向,今天再說說世界的經濟也是有重複性。 



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就有歐債危機,又不時有美國債務違約危機,專家們都不停描述這些危機的後果有多嚴重。的確,如果今天有國家出現債務違約事件,對全球經濟將有一定程度的打擊,所以大家都不太希望這種事情發生。然而,這樣的事件是否世界未日呢?

不時都有身邊朋友問止凡,一個國家破產了是什麼意思?所有這個國家的債務都不會作出償還,那又如何?日後,這個國家經濟環境好起來之後,又會繼續運作,那麼國家破產豈不是很無賴嗎?絕對是,國與國之間,看不順眼可以怎樣呢?人家就是不還錢,最極端就是開戰,否則就是以後不跟這國家有貿易往來,但可以保證,未來如果對雙方有利,還是會有貿易往來的。

可能有些blog友還對債務違約、國家破產這類名詞看得很重,還是感覺等同世界未日的意思,讓我分享一本朋友在看的書《這次不一樣》,當中記述了世界各地的金融爆發事件的討論,原來世界經濟都在不停重複著,而且是非常相似的模式。

就有關外債違約的事件,書中記載了由1300年至1799年的歐洲情況:

奧地利有一次,1796年
英國有三次,1340年、1472年、1594年
法國有八次,1558年、1624年、1648年、1661年、1701年、1715年、1770年、1788年
德國有一次,1683年
葡萄牙有一次,1560年
西班牙有六次,1557年、1575年、1596年、1607年、1627年、1647年

近年,較出名的國家外債違約事件就有蘇聯解體、阿根廷破產,之後就對外宣佈所有債務不會償還,這都是大家有較深刻印象的國家債務違約事件。其實國家外債違約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件,這當然不是好事情,但不算世界未日。還有,不知道大家有否留意,這些事件都會按一些循環模式去演化著。

就由國家外債違約開始分析,當一個國家走出了債務違約、破產及經濟大蕭條之後,所有國家經濟突然變回起點,人民生活困難起來,可能連基本衣食住行都沒有保障,可能該國家連潔淨食水都沒有能力供應給國民。在這個時候,國家及人民的專註力自然會落到發展經濟上來,大家不會搞什麼無謂爭吵,什麼民主,什麼公平,回到生活最基本,沒有食的就加把勁種植,沒有屋住就加把勁建房。可以話在這個情況下,大家都變得實事求是起來。

國家定必作出配合,研究政策為國民改善生活,又要推動國家經濟,可能會增加基建之類。在這樣的環境,國家的投資回報效率都會很高,好像當一個國家興建第一條橋的時候,會促進很多兩地往來,就業機會之類,透過建橋,能收到很好的經濟效益。然而,當國家已經有一百條穚之後,再興建第一百零一條橋,這個項目的投資回報效率就會少很多。大家可以預期,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會由極高慢慢減下來,而國民的生活就由非常辛苦慢慢好起來。

經濟上升了,國家對經濟項目的投資越來越不能收效,加上人們慢慢富裕起來,自然希望能工作得更少,而享受得更多。人民基本生活再不是問題之後,慢慢花精力到另一層次的東西,減少工作,爭取權利,爭取公義,爭取福利,要做世界中的人上人。然而,國民有這樣的心態,國家的經濟增長就會進一步慢下來,金融界的才俊會無所不用其極地保持經濟增長,他們會想很多古怪的衍生工具出來,只要實體經濟增長一點點,大家依舊能感受很好的經濟增長。每個年代都有不少聰明人,他們都會運用聰明制造出最後的經濟大泡沫,最後結局如何呢?當然就是泡沫爆破,繼而就是債務違約、國家破產、又再次落入經濟大蕭條。

是否每次模式都一樣的呢?是否每次結局都一樣的呢?不一定,但好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樣,國家的盛衰都有其大至的模式,由衰到盛,又由盛到衰,好像鐘擺似的。世界多年來從來沒有長勝將軍,多看些歷史,你會發現得更多。希望這三篇有關世界的政治、戰爭及經濟循環討論,可以誘發blog友去積極增強世界觀,對投資理財也更有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776

市不會簡單地重複歷史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nc3.html

    股災爆發以來兩個多月,慘不忍睹,風聲鶴唳,許多朋友紛紛撤離,他們認為:大盤將如2007年/2008年特大股災那樣,要從這輪大頂5178點直墜深淵。如圖示意:

 

股市不會簡單地重複歷史

 

    有朋友問:後市真會這麽跌法的嗎?

    我答:不會,因為股市從來不會簡單地重複歷史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227

又重複了: 泰盛國際控股(8103,前訊泰科技)歸入華匯陣營

2015年6月17日,公司宣佈進行2供1的供股,每股5仙,包銷商為民眾金服(279,前東方紅、內蒙發展、民豐控股)旗下的民眾證券(前寶聯證券、皇朝證券、民豐證券)。後更改供股價至7仙,2合1後變成14仙,之後又購股權至極限,極像華匯系控制公司運作。

中南證券位於香港北角馬寶道28號華匯中心1601室,為Co-Lead Holdings Limited旗下企業,Co-Lead Holdings Limited則由中國金海控股(139,前預發國際、139控股、越南控股、中國微電子,將易名為中國軟實力科技)、民眾金服(279,前東方紅、內蒙發展、民豐控股)、三龍集團(329,前金龍集團、如煙控股)、仁天科技 (885,前福方集團)、國盛投資(1227,前第一亞洲資本、中國金融產業)等公司持有,各公司主要經營地點均在華匯中心。

此為華匯系控制的第28家(或以上)公司,包括包括佳訊控股(30)、海王集團(70,前德智發展、駿雷國際)、馬斯葛集團(136)、中國金海控股(139,前預發國際、139控股、越南控股、中國微電子,將易名為中國軟實力科技)、 民信金控(273,前稱怡南、華匯控股、互聯控股、威利國際)、民眾金服(279,前東方紅、內蒙發展、恆盛東方、內蒙發展、民豐控股)、三龍集團(329,前金龍集團、如煙控股)、漢基控股(412,前東峻、大雄科技)、 中國家居(692,前正興、寶源控股)、意達利控股(720,前和記行)、中國置業投資(736,前銳鴻集團、上億國際、北方興業)、仁天科技 (885,前福方集團)、鷹力投資(901,萊福資本)、合一投資(913)、德發集團(928)、中國環保能源(986,前南興集團)、中國智慧能源(1004,前麗盛集團)、新確科技(1063,前錫威國際)、保興資本(1141,前雄豐集團、新創綜合企業、保興投資、北京御生堂)、國盛投資(1227,前第一亞洲資本、中國金融產業)、首都創投(2324,前中國北企投資、德泰中華投資)、銳康藥業(8037,前朗力福集團)、 泰盛國際控股(8103,前訊泰科技)、中國幸福投資(8116,前優能數碼、大地資源控股、中國公共醫療)、科地農業(8153,前智庫科技、中國3C集團)、匯創控股(8202)、譽滿國際(8212,前問博控股、香港生命集團)等,其往績劣不可聞,建議大家小心迴避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925

印度測試可重複使用運載器 加入廉價太空旅行競爭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7332.html

印度今天成功發射了首個用於技術驗證的“可重複使用運載器”(RLV-TD)。這是一個長約6.5米,重1.75噸,大小與一輛SUV相當,外形酷似迷你航天飛機的飛行器。

該運載器是在北京時間今天早上9點30分左右,於印度南部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發射成功的。負責此次發射的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在火箭升空後20分鐘確認此次任務成功。這是一次高超音速的飛行試驗,也是ISRO首次發射有翼飛行器。該飛行器被安裝在一個特殊的火箭助推器的頂端,此次發射僅用於收集數據。

這也是印度可重複使用運載器計劃的第一步。ISRO科學家表示,可重複使用運載器被稱作是印度自主制造的航天飛機,可以滿足印度進入太空計劃的需求,並實現低成本太空發射目標。不過要實現把宇航員和衛星送入地球軌道,進入大氣層滑翔著陸並多次使用,至少需要10年-15年時間。屆時,搭載衛星等載荷發射的成本將降低至2000美元/千克。

印度發射自主研發飛行器令該國加入了與美國億萬富翁貝索斯和馬斯克在航空航天領域的競爭。他們都旨在降低太空旅行的成本。此前,印度已經在2014年成功將一個探測器發射至火星,當時僅花費成本7400萬美元,顯示了印度的技術能力,並降低太空頻繁旅行成本的能力。

可重複使用運載器已經成為降低太空旅行成本的主要手段。馬斯克的SpaceX和貝索斯的藍色起源(Blue Origin)都已經成功測試可回收火箭降低成本。咨詢公司Alix Partners航空航天專家David Wireman表示:“盡管太空旅行的技術門檻很高,但無論從技術或者成本的層面考慮,印度都已經證明了它的實力。”

印度已經宣布到明年3月的一年中,將在太空項目中投入750億印度盧比(約11億美元),美國NASA今年一年的預算約為190億美元。

如果印度的可重複使用運載器計劃獲得成功,這意味著該國在商用衛星發射方面將占據一席之地。根據衛星行業協會的數據,2014年全球衛星行業的收入約為2030億美元,前景非常可觀,其中約59億美元來自於衛星發射。

印度國防研究院高級研究員Ajey Lele表示:“太空競爭已經不再被歐美所主導,亞洲國家的實力正在快速增強,有望迎頭趕上。”

印度第一次發射火箭要追溯到1963年,第一次發射衛星是在1975年。2009年年底,印度第一次啟動了無人登月計劃。2014年,印度“曼加里安”號火星探測器成功入軌,成為亞洲第一個實現火星探測的國家。

Lele表示,印度的挑戰是和SpaceX以及藍色起源一樣的,也就是如何實現火箭回收。馬斯克的SpaceX“獵鷹9”火箭5月8日在大西洋一艘無人船上降落,第二次實現海上回收;而貝索斯的藍色起源幾天後也在發射測試火箭後成功實現回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078

重複練習,最佳化

2016-06-13  TCw

我一輩子靠寫文章過活,如何用最快的速度寫文章,變成我生存的必要方法。

年輕時當記者,每天寫文章,多的時候每天四、五千字,少的時候也有兩、三千字,而且都要在晚上十點前限時完成,計算每天寫稿的時間,最長從晚上七點到十點,不過三個小時,要在三個小時中,完成當天的稿量,寫稿的速度變成極重要的關鍵。

剛當記者時,我的寫稿速度約每小時一千字,看到老記者一晚上動輒三、四千字的稿量,頗覺不可思議,但我沒有質疑,只當作是學習的目標:我要用最快的速度,達到此一標準。從此提升速度,變成我每天檢視的目標。

首先我把所寫的文章分成兩類:一是報導,寫的是當天所見所聞。二是專欄論述,寫的是報導後的分析。報導較簡單,看到什麼寫什麼,這是我必須立即提升寫作速度的方向。

我首先縮短下筆之前的準備時間,我要先找到全篇報導的破題導言,只要想好導言,就立即動筆,接著全文就按照事情發生的先後順序,次第展開。我把下筆前的準備時間從剛開始的十幾、二十分鐘,縮短為三、五分鐘。

接著我就用每天的練習來加快寫作速度,我大概花了半年就把寫作的速度提升到每小時兩千字,再花半年的時間,再提升到每小時三干字。

在提升的過程中,我也為自己立下了寫作品質的要求,放棄文字的優美,只強調文章的通順達意,畢竟報紙的壽命只有一天,讀者只要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即可。

至於專欄論述,則要先確定論述主題及兩、三個次要論點,即可下筆,我也為專欄找到最佳化的寫作方武。

我就是用寫作方武的最佳化及每天不斷的重複練習,讓我達到每小時可寫三干字的寫作速度。

這就是我終身奉行的習慣,用最短的時間完成工作,用反覆練習及流程的最佳化,提升工作速度,讓自己變成一個手腳俐落的人。

每一項工作,都存在著既成的工作方法與智慧,這些都是前人留下來的。當我開始學習一項工作時,我總是先按前人的方法做,然後不斷的反覆練習,先讓自己能順利上手,反覆練習本身就已經可以快速提升速度。

在經過反覆練習之後,我會按自己的實作經驗,嘗試提出進一步改善速度的方法,這就是最佳化。經過最佳化之後,還要再經過反覆練習檢驗,證實這個方法是可行的,新的工作方法才算確定。

做任何事,時間與品質是永遠的績效指標,而時間又是最容易檢視的指標,用最短的時間完成工作,是每個工作者必須學會的技能。

何飛鵬部落格:feipengho.pixnet.net/blog 何飛鵬自慢粉絲團:www.facebook.com/hofeipeng

撰文者何飛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811

日本行銷名師松橋良紀 親授不敗心法 只重複關鍵字 銷售之神這樣成功

2016-07-04  TWM

業績不振、曾列公司資遣黑名單,日本的銷售天王松橋良紀,如何在生涯低谷中,學著「好好聽別人說話」,就能增進客戶的信賴關係,還讓銷售力飆速成長?

撰文•王炘珏

日本知名行銷諮詢講師松橋良紀首次來台,本月二十二、二十三兩日在《今周刊》的超業甲子園論壇中,分享從魯蛇翻身贏家的經驗,吸引了近三百人慕名而來,向這位「沉默的銷售之神」取經。

「我曾經是公司四百五十名業務員中,業績吊車尾的那一個,差一點就被開除了。」一開場,松橋便先自嘲,還風趣地比出砍頭的姿勢。面對台下九○%都有銷售背景的參加者,不諱言地說出自己的失敗經歷。

與許多遭遇困難的銷售員一樣,個性內向又不善說話的他,曾處處碰壁,經歷事業低潮。但他以失敗為借鏡,靠著十六年來超過一萬次的實戰經驗,開發出一套「聆聽式銷售法」,目標是讓不擅長說話的人,都能像他一樣,安安靜靜地開創奇蹟。所謂的聆聽式銷售法,顧名思義,就是要大家「聆聽顧客說話」。然而,這句話看似簡單,背後卻大有學問。

別談專業》聆聽顧客說話

如何提升銷售數字,是銷售員永遠的課題。以往的銷售法,都著重於「溝通能力」,要會說話、懂得表現並傳達出產品的優點。

對此,松橋表示:「可以理解大家喜歡用『換句話說』或舉一反三的提問,表現出自己的專業。畢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聰明的,但這也顯現要安靜聆聽是很困難的。」在論壇中,松橋利用小組練習,一人扮說話者、一人扮聆聽者。說話者要分享自己開心的事,聆聽者則不能提問,只能重複對方說過的關鍵字。沒想到,大家都忍不住開口,這也讓學員們體悟到,原來,自己都沒有聽別人說話。

松橋認為,銷售的關鍵是在於建立信賴關係,先讓顧客說話,再引導出他們的需求及遭遇到的困難,才能對症下藥。「顧客其實根本不想聽你說那些!」講得天花亂墜,還可能阻斷了顧客對商品的興趣。他建議大家可以試著以成交為前提,杜絕可能被拒絕的原因,再做出相對應的商品說明,藉以建立信任感。

如此一來,能事先排練好劇本,大幅提升成功的可能性。松橋有套「猜拳必勝法」令人玩味,他說:「慢出就贏了!」只要讓對手先出招,見招拆招,當然穩贏不輸。

了解聆聽的原理後,該如何運用?松橋強調「細節的掌握」很重要。

快速對頻》跟著對方點頭

他表示一定要小心觀察,聆聽時,不要急著發問,只能重複對方說過的關鍵字。配合對方的呼吸、聲調、速度和肢體,尤其是下巴的動作。他說留意對方下巴的移動,跟著對方一起點頭,即是「快速對頻」的訣竅。松橋表示,人會在下意識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只要在最短時間掌握細節,除了能緩和對方的警戒心,還能建立信賴關係。

在小組演練中,松橋運用智慧手機的錄影功能,讓學員透過畫面,確認自己在聆聽別人說話時,是否有跟著對頻。

看到自己被錄下來的反應,場內驚呼與討論聲此起彼落。參加者超越巔峰教育訓練所的林裕峰表示,如此的風景十分少見,從練習中學到很多。

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區執行長黑立言也在講座中表示,銷售要問「有品質的問題」,問題不在長,而是要問出關鍵。另外,還傳授了「現、目、障、後、價」五字心法,說明對客戶應有全面的了解,清楚公司的現況及目標、掌握所遇到的障礙,及可能導致的後果與價值。

第一次來到台灣的松橋,被問到台日學員間的差異時,他認為,「台灣學員更為好學、積極,還帶著滿滿的熱情!」他希望台灣學員能真正了解聆聽的重要。

松橋嶄新的教學風格,利用智慧型手機的互動練習,他強調,「不是一味地要你做什麼,而是要你分析對方的類型,對症下藥。」松橋的理念打動了所有參加者,日本人的嚴謹與台灣人的熱情,激盪出不同於以往的學習火花。

聆聽式銷售心法

1. 不根據前後文,只挑出一個關鍵字去做重複2. 避免用「是」「嗯」回應3. 表達情感的語言,千萬不要放過!

4. 從聲音及表情去挖掘對方隱藏的情感,並做重複5. 留意小細節,例如:一定要誇獎顧客放在玄關的擺設。人會將自己覺得滿意、想被誇獎的物品放在玄關

松橋良紀

經歷:美國NLP協會認定講師現職:溝通綜合研究所理事長著作:《沉默的銷售之神》、《不說話才會賣!讓顧客主動掏錢的7堂銷售課》、《如何從聊天中得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005

部分省市招商造假:重複簽約 幾千萬包裝成幾個億

紅旗飛揚,彩球飄飄,禮儀小姐落落大方……在西北某省一場招商會的簽約現場,幾個項目的簽約雙方大筆一揮,雙手緊緊相握,一派笑意融融的場面。而在場的某市一位部門負責人無奈地對記者說:“這里頭我們市的幾個項目,早在半年前就簽過約了,如今無非是讓老板給個面子,再來捧個場。”

跑場子只為了做樣子

西部另一省份一家文化企業為了改善印刷質量,引入了一套新設備,正式使用一段時間後,當地舉辦經貿洽談會。為了湊夠簽約數目,有關部門就動員這家企業,為設備的引進再舉行一次簽約儀式。企業礙於面子,只好派出代表配合舉行“隆重”的簽約儀式,為經貿洽談的成果“添磚加瓦”。

“我們合同早已簽過,拿到洽談會上再簽一回,純粹是做樣子,可是不做還不行。”該企業負責人說。

“重複簽約並不少見。”中部某市一位財政部門負責人坦言,目前招商引資仍然有任務,從省一級分解到市一級,市一級再分解到各部門,各部門完成任務有困難,就把主意打到重複簽約上來,企業對此邀約往往是雖不情願卻也不願得罪人,只好來回跑場。一位企業老板發牢騷說,一個月內省里市里來回跑了四五趟,打亂了他原本要出國考察的計劃。

幾千萬包裝成幾個億

以中部該市為例,今年,該部門的任務是招商引資一個億,到5月份完成的任務還不到1/4,負責人著急地找熟悉部門的領導,看看有沒有可能在對方的項目中分一杯羹:“如果實在不行,就聯合招商,但是在土地等數字上面做一些工作,使幾千萬的投資變成幾個億。”

重複簽約到底有多明顯?一位知情人介紹,少則一兩次,多則四五次。有的協議只是意向性的,也敢往簽約項目的數字里面兌。這樣簽的意向書,並不是合同,不具備約束力。

西部有個招商會為拼湊簽約成果,讓各個經濟部門到全國各地招商,不管項目最後能否落地,先把企業邀請到再說,第一要參會,第二要簽約。一位參與招商的工作人員說,為了完成“邀商”任務,就到兄弟省市找對口單位求援,請人家出面組織企業參展,盡量能“簽約”。對方有此類需求,當地也會全力配合。真有項目還好辦,多數沒有幹貨,或者落不了地,雙方只好“表演”簽約。

假政績出不來真效果

重複簽約有兩個目的:一是將簽約儀式的氣氛捧熱,營造一種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景象,造成當地是熱門投資地域的假象;二是讓數字漂亮,通過媒體宣傳,提升政績。一位經濟部門負責人自我反思:“說到底,這還是一種虛榮的政績觀在作怪,國家現在強調不以GDP論英雄,但在當地事實上經濟發展指標仍然是目前最明顯的成績單。”

各地經濟部門為完成招商任務也常叫苦不叠,任務的繁重使得重複簽約似乎成為“沒有選擇的選擇”。然而,招商只是形式,如何讓企業留下來、讓市場保持健康發展這個重大而根本的問題,卻被很多人忽視。

“我跟企業負責人聊天,發現這種沖動性地招商引資本質上是一種最大的短視行為,招商時什麽都敢答應,招來後原本承諾的配套、人工、補貼等都難以兌現,最終招商會變成‘招傷’,企業留不住,口碑也差了。”一位負責人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509

中國醫生缺口數十萬 重複認證阻礙華人醫生回國效力

平均每隔20分鐘,有一架飛機在中國或美國的機場降落,每年有約500萬人在兩國間往返,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到美國求醫問藥。中國人生活富足後,糖尿病、癌癥等疾病正處於高發期,醫生數量不足,人性化服務稀缺,跨境醫療成為新的社會熱點。

徐宇紅是美國的一名急診科醫生,在2016年世界華人醫師年會上她對比了兩張照片,一張是淩晨四點的北京協和醫院,排隊掛號的人已經排成長龍;另一張是美國診所淩晨四點靜悄悄空無一人的場景。

中國現在兒科醫生的缺口是20萬人,全科醫生的缺口到2020年預計將達到30萬人,急診醫生也存在缺口,而報考醫學專業的人數在減少,有些醫學專業的名額招不滿,和睦家醫療副總裁胡春介紹。

醫生缺口,特別是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中國短期內無法迅速解決,合理利用美國等國家的優質醫師資源,可以緩解國內醫療市場的供不應求的壓力。

美國華人執業醫師協會會長錢湘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的醫學生在美國留學的有20余萬人,其中有約6000人拿到了醫師執照。

美國的醫師執照門檻非常高。候選人首先應該是大學畢業生,或者大三、大四學生,能夠通過醫學生入門考試MCAT(the 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進入醫學院後,候選人還需要通過USMLE 考試,即美國執業醫師執照考試(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這個考試淘汰率非常高。最後,如果要成為住院醫師,候選人還要參加相應的資格考試。2014年,美國招錄的住院醫師只有不到3萬人,美國醫生的選拔殘酷程度可見一斑。

百洋醫藥集團董事長付鋼說,美國的華人醫師有不少是醫學界的精英,有一些在美國已經幾十年,父母年紀大了,孩子也已成年,希望有機會能回國效力。

付鋼表示,醫生是醫療衛生的核心,醫院只是醫生行醫的地方,優秀醫生的價值越來越重要。在2016年世界華人醫師年會上,百洋醫藥集團、和睦家醫療、美國彼愛醫療集團等都對華人醫師伸出了橄欖枝,希望延攬華人醫師精英到自己的平臺工作。

然而,華人醫師在中國向患者提供服務仍然有很大的阻力。以北京為例,華人醫師首先要通過北京的醫生執業資格考試,這個考試每年只有兩次報名的機會;通過考試後,華人醫生還要獲得相關部門頒發的工作許可證,還有一些其他的手續,準備周期至少在兩個月以上。

有華人醫師在2016年世界華人醫師年會上表示,在美國獲得醫生執照已經經歷了重重考試,為什麽在中國還要再進行執業資格考試?

現任中國醫師協會及世界華人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稱,重複資格認證的問題,預計將會逐步得到解決。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表示要擴大健康領域對外開放,這令希望從事跨境醫療的中外機構非常興奮。

開發跨境醫療的市場,中外機構有好幾套商業模式。一種是直接提供診療服務,美國彼愛醫療集團的短期目標是為在美國的短期居住遊客及長期居住華人提供私人醫生、亞急癥等醫療服務,並幫助有需要的病人對接各大醫學中心、醫療體系和頂級專家;其中長期目標是與中國醫療機構合作,在美國為華人提供醫療服務同時,在中國建立醫療中心、專科診所和醫院,在中國本土提供醫療服務。

和睦家在中國已經開出多家醫院,從美國聘請了60余位醫護人員直接為中國患者服務。

跨境醫療服務的另一種模式是提供間接醫療服務。百洋醫藥集團有掌上醫訊和易複診兩個移動醫療服務平臺,為中國醫生提供咨詢和診療建議是其重要功能。付鋼說,希望引進知名的華人醫師到其移動醫療服務平臺,有多種增值業務可以開發,包括為中美遠程醫療提供對接服務;華人醫師如果回國行醫,可以提供經濟人服務;撮合中國高收入人群與海外醫療機構對接等。

2013年,中國醫療衛生消費超過3萬億元,胡春稱,到2020年這個數字將達到6萬億元以上。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人均醫療支出還會有大幅度的增長,這為跨境醫療將提供更多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4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