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企推出“太空卡車”計劃 火箭第二級也要重複使用了

近來一些太空企業在試驗回收使用火箭第一級,而由美國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聯合設立的聯合發射聯盟又提出了全新的“太空卡車”計劃,除了回收第一級的發動機外,還將重複使用火箭第二級。

火箭通常包括兩級,其中第一級的任務是把火箭發射上天,第二級的任務是把火箭送到目標地點。火箭第一級是火箭上最昂貴的部分,因此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試圖通過回收完整的火箭第一級來降低發射成本,並已多次成功完成回收試驗。聯合發射聯盟曾於2015年宣布研制新一代火箭“火神”,該型號火箭的第一級發動機在與火箭分離後,通過降落傘減速,可派直升機在空中進行回收。

而聯合發射聯盟此次提出的火箭第二級回收計劃,是要讓火箭第二級停留在太空中進行重複利用。

“我們認為,為了達到能重複使用的目標,不一定非要讓它返回地面,”聯合發射聯盟首席執行官托里·布魯諾近日對美國“石英”網站說,“這是思維方式的一個大轉變。”

按照聯合發射聯盟的設計方案,火箭第二級外形看上去像燃料箱,尾部配備4個發動機,最大的特點是能在太空加油、再次點火啟動,能夠在太空軌道上停留數周甚至數月。以前,火箭都是把貨物送至目的地,但現在送至近地軌道就夠了,所以火箭的有效載荷能力得到大幅提高。至於貨物剩下的旅程,可以全部交給等待在軌道上的這個火箭第二級完成。因此,這個第二級被聯合發射聯盟稱為“太空卡車”。

按照聯合發射聯盟的設想,未來5年內,人類將開始在近地軌道上建造用於太空采礦與探索的基礎設施,到2050年將在月球上建設人類活動基地。而“太空卡車”將發揮類似貨物傳送帶的作用,使太空貨運活動變得經濟可行。

布魯諾說:“‘太空卡車’將幫助建設大型太空基礎設施、支持太空經濟活動,它將會成為地月之間的交通系統,是實用的微重力生產與商業基地,將能應用在小行星探礦方面。”

聯合發射聯盟是由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於2006年設立的合資企業,占據美國70%的發射市場。但聯合發射聯盟面臨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強勁競爭。據“石英”網站報道,太空探索技術公司2015年的火箭發射成本已降至1億美元以下,特定商業發射低至6200萬美元,而聯合發射聯盟的火箭發射成本最低也要1.64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544

永恒的沖突:為什麽消費者會重複傳播類似的觀點? | 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07/158613.shtml

永恒的沖突:為什麽消費者會重複傳播類似的觀點? | 黑馬薦文
李叫獸 李叫獸

永恒的沖突:為什麽消費者會重複傳播類似的觀點? | 黑馬薦文

朋友圈總有一些相似的文章,每個月都來那麽幾次。

推薦人:常皓靖

推薦星級:☆☆☆☆☆

閱讀時間:本文4419字,需10分鐘。

推薦理由:我們經常發現人們會重複傳播觀點,也有無數成功的營銷重複利用類似的心理。這篇文章,就講講這一切在消費者心理中,是如何發生的。本文由李叫獸(微信ID:Professor-Li)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李靖。

朋友圈總有一些相似的文章,每個月都來那麽幾次。

比如——

《雷軍:不要拿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深度思考比勤奮更重要》

《致那些勤奮的懶人們》

《為什麽說絕大多數人都是“低品質”勤奮者?》

《你是不是用勤奮在掩蓋另一種懶惰?》

(這些文章都是不同作者,分布在幾個月發出來,核心內容全部都一樣,但每次發出來都能重新火一陣。)

我之前有篇文章曾經講過一個概念“月經式熱點”——深存於我們的內心,我們不斷討論、在意並且定期就會爆發的心理需求,而不是偶然出現的熱點。也建議營銷人更多去借助“月經式熱點”,而不是臨時事件熱點。

而“不要讓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就是一種典型的都市工作者的月經式熱點,更加神奇的是,幾乎所有和知識、成長相關的公眾號,最終都會寫到這個話題,而且每次寫到都能再火一把——它就像武術界的葉問,每個想開宗立派的武行,都要去挑戰一下。

1

那到底是什麽原因,讓吃瓜群眾們一次又一次被同一個內容(只不過換了標題和作者)刺激到G點從而轉發?為什麽隔一段時間總會爆發一下?

“月經式熱點”,到底是怎麽來的?

一句話概括:我認為月經式熱點的形成,本質上來源於我們“虛構信念中的永恒沖突”

我們知道,人類之所以能夠數萬甚至數百萬人通力協作,而其他動物一般最多只能形成幾十或者上百個單位的社群,是因為人類是所有生物中,唯一能夠相信“虛構信念”的物種。——《人類簡史》

比如遠古智人們僅僅因為公共相信一個“河之神”,就能大量團結起來去攻擊其他部落。

2

也就是說,只有人類能夠相信並討論一些“看不見的事物”(比如正義、國家、平等、民族),而其他動物最多能理解並溝通看得見的事物(比如蘋果、樹木、河流、老虎)。

人類世界的基金經理可以從你口袋中拿走10萬,是因為他許諾到了年底這些錢會變成11萬並再回到你的口袋里(因為我們會相信一些看不見的事物)。

但你無法讓任何一個猴子自願給你10支香蕉,僅僅因為你許諾明天會還給它11支香蕉。

這些大量的“虛構信念”(無論是“國家”、“宗教”、“倫理”還是“自由精神”,本質上是我們大腦想象出來的)保證了我們社會的有效運轉和協作,但這導致了另一個問題:

很多保證我們互相合作的“虛構信念”之間,並不是完全互相兼容的,很多時候不同信念之間存在“永恒的沖突”。

3

比如西方社會倡導最多的“自由”和“法制”就是一組“虛構信念中的永恒沖突”。

共同相信“人人生而自由”,可以避免我們出現奴隸社會,讓人們更加友好的合作共贏,同時可以激發人的潛力,這個信念對我們顯然是有利的。

共同相信“法制”,可以規範我們的行為,減少各種傷害事件,這個信念對我們人類顯然也是有利的。

但是這兩個信念之間卻是沖突的——自由的提升往往會導致規範的降低,而規範的提升又會導致自由的降低。

這就形成了一種持續存在於人的心理中的“永恒沖突”——自由和法制都是好的,既然他們有些沖突,就一定有人更支持自由一定有人更支持法律。

而這就會引發大量的“月經式熱點”——我們在轉發這些熱文時,往往是站在某對“永恒沖突”的一方,通過轉發內容來支持這一方,打擊另一方。

比如你看到很多人轉發《雷軍:不拿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的同時,也有另一些人在轉發相反的觀點:

《任正非:員工要做好本職工作,不要把精力放在構思“宏偉藍圖”上》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一般的軍事家談戰略,偉大的軍事家談執行。》

《想得再多,不如去做》

這是因為“思考”和“執行”本身就是一組“永恒的沖突”——這兩者對我們都是好的,但經常卻有沖突(精力有限,放在思考上增加,往往放在執行上就會下降)。

而為了在“永恒的沖突”中占據有利地位,我們就不得不通過演講、轉發、傳播、說服等方式,去支持或者反對某一方。

如果說“思考”和“執行”這兩個信念是“總統大選當中的兩個對手”,那我們轉發朋友圈就相當於一次投票。

4

所以,這就形成了月經式熱點——雖然幾個月前雷軍剛發布了“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這個觀點,但最近很多人又開始喊“空談誤國、實幹興邦”,讓思考派的人頗受打壓。

此時作為另一個公眾號,換下案例和描述,發表一樣的觀點(比如“你是不是在用勤奮掩蓋懶惰”),就正中這波“思考派選民”的下懷——“呀!戳中我內心了!”,說著轉發朋友圈,為本來稍顯弱勢的陣營“思考派”投了一票。

不論你是做營銷的還是寫公眾號的,表面上你發出去的是“文章”、“文案”或者所謂的“品牌價值主張”,實際上你是在給你的選民送“選票”——讓他們在某種永恒的沖突中,能夠支持自己的一方觀點(比如通過轉發)。

(等下我會具體講講怎麽尋找“永恒的沖突”。)

這不光是當代很多經久不息熱文的本質,還是很多其他傳播、討論行為的本質。

永恒沖突導致“月經式熱點”,從而引發經久不息的針對某些話題的傳播、討論,本來我以為這是什麽移動互聯網時代或者社交媒體時代的新現象,但後來我又發現:

這種月經式熱點自古就有,而且不光是營銷,甚至政治、影視、藝術等眾多領域,也暗藏著各自的永恒沖突。

比如,看過很多古代戰爭片的人,一定對這句話非常熟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自從出現在《孫子兵法》之後,總是在歷朝歷代反複被提及。

5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反映了一組在古代君臣將領中的永恒沖突——“自主”還是“服從”。

這兩件事都是好的——提高“自主”,將軍可以最大化自己的潛能,靈活根據戰場情況作出調整;提高“服從”,又可以最大化減少將軍肆意指揮、胡作非為的可能性。

但“自主”和“服從”本質上卻是沖突的——提高自主,必然會降低服從;提高服從,又會降低自主。

於是就引發了數千年的爭論——我想如果古代也有朋友圈,“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必然也會每個月換著標題、案例和作者刷屏一次。

更驚奇的是,我還發現“自主”還是“服從”這組永恒的沖突,在廣告營銷圈也存在,甚至連李叫獸自己都中槍了。

比如隔斷時間就會有文章變火,強調“策略性”、強調“創意必須服從品牌大策略”(比如李叫獸寫過《文案的策略性》),本質上這相當於“服從”這方,類似於古代將軍接受大局指揮而不是自主作戰。

此時又會有另外一些文章會變火,比如強調“廣告是創意為王”、“營銷要積極嘗試,不能被高層限制太多”、“精益創業思維”等,本質上這相當於“自主”這方,類似於“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反正這部分營銷工作教給TA了,就給他自主去積極嘗試唄。

再繼續一看,發現這對沖突也被很多影視IP表達出來。

比如去年上映的《美國隊長3:內戰》,編劇讓複仇者聯盟分裂成了兩派,就是為了反映這種“永恒的沖突”:各種超級英雄組成的保護地球無敵聯盟,被政府要求增加監管(任何行動需要跟聯合國XX小組匯報,以約束超級英雄),導致整個複仇者聯盟分成了兩派。

6

一派是以美國隊長為首的“自主派”,他們相信超級英雄應該作為獨立第三方去鏟奸除惡,而不能成為政府的工具,不能成為不同國家政治博弈的籌碼,因為政府也不能保證絕對的正義,而且只有獨立自主,才能靈活制定策略殺外星大壞蛋。(PS. 美國隊長是翻版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另一派是以鋼鐵俠為首的“服從派”,他們相信美國司法倡導的“制衡原則”,如果超級英雄不能被其他力量制衡,萬一為所欲為怎麽辦?畢竟很多民眾也有這樣的擔心,所以必須得接受政府的監管。

於是,這個對立就可以火很多年,因為每一代人內心都有“自主”還是“服從”這個永恒的沖突,而每個人都可以在這種對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你是支持美國隊長,還是支持鋼鐵俠?

如何尋找目標群體中的永恒沖突,以利用“月經式熱點”?

其實方法很簡單:

第一步:找到人的某種基本沖突(比如“自主”VS“服從”,基本上所有人都會面臨這種沖突)——問自己:有哪些人們想實現,但卻又彼此有矛盾的“虛構信念”?

第二步:套用到你的目標群體中。

舉個例子,有一個基本沖突是“為自己”VS“為別人”

這是符合“永恒沖突”的原則“都想實現但彼此沖突”——“為自己”和“為別人”都是有利的信念,但他們經常有沖突。

之所以會出現這組沖突,是由人本身進化決定的。

所有的進化都是為了保證基因的延續,而人類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保證基因延續不得不在“自私”和“利他”之間取得平衡(如果人人都自私,部落存活不下來,你基因也沒了),所以永遠有“為自己”還是“為別人”的永恒沖突。

為了驗證這一點,我隨便一搜我的“月經式熱點”收藏夾,就發現了這麽多符合條件的熱門觀點: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vs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是的,我就是喜歡錢》 vs 《在這個不要臉的世界,要臉真特麽難!》

《該撕逼就撕逼,別委屈自己》 vs 《既然好人沒好報,我們為什麽還要做好人?》

《創業一定要為了錢》 vs《為什麽創業者越來越不要臉》

《不要活在別人的世界里》VS《不要只顧自己不顧別人》

(PS. 嗯,你也發現了,有些互相對立的觀點實際上是同一個人寫的,這當然不是作者精神分裂,而是本身需要迎合對立沖突雙方不同群體的需要,所以有時候倡導為自己,有時候倡導為別人)

然後回到你的目標群體,假設你是做商場要賣聖誕禮品的,就需要問自己:“為自己”VS“為別人”這個沖突,在用戶買聖誕禮品時的表現是什麽?

比如最簡單的一個:“為自己”的表現就是多給自己買,少給別人買;“為別人”的表現就是多給別人買,少給自己買。

如果你站在後者陣營,就要激發用戶“別人為你付出太多,你也應該為別人付出”的心理,比如廣告片中出現你童年時,媽媽攢了半個月工資冒著大雪給你買禮物的鏡頭,然後一晃多少年過去,你已經長大成人並賺錢,現在應該回贈自己的媽媽。

而如果你站在前者陣營,就要激發用戶“你為別人付出太多,現在應該多考慮自己”的心理。

比如英國有個百貨商場Harvey Nichols,在聖誕做了“Sorry I spent on myself”的活動,號召人們買點貴的給自己,送點便宜的給朋友,收到了特別多的響應。

7

除此之外,我們社會中還有大量的這種“永恒的沖突”,可以被重複利用。

比如“平等”VS“自由”、“民主”VS“集權”、“努力”VS“享受”、“冒險”VS“穩定”、“能力”VS“資歷”……

結 語 

正是因為我們的大腦能夠想象出本來不存在的事物,並且虛構出信念(比如“宗教”、“正義感”、“國家”),而不是像猴子一樣只能理解具體的香蕉和西瓜,我們才能夠通力合作,形成複雜的社會體系。

但這些維持我們彼此協作的“信念”有很多相互沖突的部分(比如“自由”VS“法制”),這就導致我們不得不永恒地爭論、討論這些永恒地沖突並且支持其中某一方。

所以當我們去轉發這些“月經式帖子”的時候,本質上是做出了“投票”行為,為自己所支持的一方投了一票。

你轉發並怒斥百度的“劉超事件”,是為了並不是因為真的對這個素未平生的人有多大仇恨,也不是他犯了多大的罪過,只不過是在“資歷VS能力”的沖突對決中,投了後者一票——鄙視那些有資歷沒能力的人。

而當你轉發《我為什麽不聘用90後》的時候,又是在沖突對決中,投了“資歷”一票。

所以做營銷的,一定要弄明白你面臨的群體,到底存在什麽永恒的沖突,你到底支持誰反對誰。

畢竟偉大領袖毛主席也說過:

“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重複 消費者 傳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844

食藥監總局:中國282種藥品過度重複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9-17/1039126.html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近日發布公告稱,在對2012到2014年間已上市藥品進行梳理時發現,甲硝唑、葡萄糖、氯化鈉等282種藥品過度重複,提示藥品企業註意評估藥品研發風險。

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近日發布公告稱,在對2012到2014年間已上市藥品進行梳理時發現,甲硝唑、葡萄糖、氯化鈉等282種藥品過度重複,提示藥品企業註意評估藥品研發風險。

本次統計通過對千余家樣本醫院3年間藥品銷售使用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同一品種有10家企業生產銷售即能基本滿足市場需求。不過,在目前正常流通使用的2241個品種中,有91個品種超過50家生產企業產品在上市流通。這意味著部分正常流通使用的藥品存在嚴重的過度重複問題。北京大學醫藥管理國際研究中心史錄文教授認為,這與藥企的盲目生產有一定關系。“產品它本身技術要求低一些,或者說是企業能夠針對某個區域占領一定市場,也有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過度重複,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下,為了追求自己的利潤點,企業可能會降低水準、降低質量,破壞市場應有的秩序,最後還會損害患者的用藥安全。”

為避免低水平重複和資源浪費,國家食藥監總局按照已獲批準文號企業數多於20家並且在銷批準文號企業數超過20家為篩選條件,發布了282個過度重複品種,包括甲硝唑、葡萄糖、氯化鈉、維生素C等,要求各地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要加強對相關藥品註冊申請、研制和生產等環節的檢查,對已經公布的過度重複藥品品種,引導企業理性研發和申報。

史錄文表示,除了未來對藥企加強引導外,解決現有藥品過度重複問題既要靠市場,也需要加強監管。“一個是市場機制下的自然淘汰,第二種是監管部門發現藥企的藥品質量存在劣質或者假冒,可以撤銷它的批號。”

  • 央廣網
  • 陶玥陽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254

到底是真是假?韓春雨稱或已找到別人無法重複其實驗原因

中國河北科技大學的韓春雨團隊發表的有關一種新基因編輯技術的論文幾個月來在國內外引起巨大爭議。但據新華社報道,英國《自然》雜誌網站23日刊載的一篇新聞報道援引韓春雨的話說,他已發現一個不容易引起註意的問題,這或許能解釋為什麽別人很難重複他在論文中描述的實驗。

韓春雨團隊今年5月在全球著名學術刊物《自然》的子刊《自然·生物技術》上報告說,他們發明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根據論文,與當前基因編輯領域內的主流技術CRISPR-Cas9相比,NgAgo-gDNA技術在一些方面具有優勢。但隨後中國以及國外都有學者公開表示,無法重複論文中描述的實驗。這項研究成果遭到多方質疑。

《自然》的這篇新聞報道引述韓春雨的話說,他現在已發現一個不容易引起註意的問題,或許能解釋為什麽別人很難重複他在論文中描述的實驗,他目前正在進行實驗來進一步確認,有了結果後他會把數據以及相關資料公布出來。他告訴《自然》,自己還需要一點時間。

這篇報道還提到,此前有一些科學家接受該雜誌采訪時曾表示能夠利用韓春雨團隊在論文中描述的實驗方法獲得初步結果,但其中一位科學家的最新說法是,相關數據讓人困惑,現在無法得出結論。《自然》說,這些科學家都不願透露自己的身份,以免被卷入爭議中。

韓春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自己的論文是真實的,他自己曾多次重複實驗,但質疑聲仍不斷出現。不過,相關討論近來已從輿論關註走入正規的學術軌道。

11月11日,中國南通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子刊《細胞研究》上發表論文報告說,在斑馬魚模型上發現NgAgo技術可以做到“敲低”基因,但沒有發現這項技術有“編輯”基因的功能。研究人員說,由於研究對象不同,這項研究“並不能支持或者反駁此前韓春雨的實驗結果”。

11月15日,國際學術期刊《蛋白質與細胞》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關於NgAgo的疑問》的文章,由國內外多家實驗室的科學家聯合署名,文章對韓春雨團隊在論文中描述的實驗結果提出質疑,表示無法重複其實驗。同時,作者們也呼籲韓春雨團隊盡快澄清其中的疑點,提供更詳細的實驗資料。

《自然》雜誌網站的報道提到,《自然·生物技術》編輯部現在仍在調查這一事件。《自然·生物技術》編輯部8月初曾發布聲明稱,鑒於韓春雨論文引發的巨大爭議,將按照既定流程來調查此事。這篇新聞報道中也說,《自然》的新聞團隊與《自然·生物技術》編輯部是相互獨立運作的兩個團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610

《自然》雜誌擔憂韓春雨論文可重複性 稱明年1月完成調查

備受關註的韓春雨及其同事在《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發表的NgAgo論文可重複性爭議日前有了新的進展。

11月29日,《自然-生物技術》在官方微信上就此前發表的韓春雨及同事所著論文“利用NgAgo進行DNA引導的基因組編輯”發表了最新聲明。《自然-生物技術》還發表了一篇“編輯部關註”,用來“提醒讀者對原論文結果(韓春雨課題組論文)的可重複性存有擔憂”。

韓國首爾大學、德國弗萊堡大學和美國梅奧研究生院等研究機構10位科學家表示使用NgAgo無法檢測到基因組編輯效果。《自然-生物技術》發布“編輯部關註”稱,我們發表三個團隊的實驗結果,他們都設法去重複韓春雨及同事發表在原論文中圖4的結果,這一關鍵圖表展示了對哺乳動物細胞內源性基因位點的編輯。這些團隊無一能在任何位點,或在任何高於檢測方法敏感度的條件下觀察到NgAgo所誘發的變異。另外一組作者在《蛋白質與細胞》期刊也報告了類似結果。


《自然-生物技術》表示,已審慎考慮過所有關於韓春雨及同事原著論文的評論。在任何情況下,如果一篇論文在發表後遭到批評,我們都會對各種批評進行審慎和全面的評估,此次也不例外。”目前,原論文的作者中有兩位,即韓春雨和沈嘯,已同意我們的發表這一“編輯部關註”,而高峰、姜峰和Yongqiang Wu則認為這並不合適。

《自然-生物技術》認為,讓原作者在能力所及的情況下對上述通信文章所提出的擔憂展開調查,並補充信息和證據來給原論文提供依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將繼續與原論文的作者保持聯系,並為他們提供機會,以在2017年1月底之前完成其調查。屆時,我們會向公眾公布最新進展。

附“關於韓春雨及同事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論文的最新聲明”全文:

關於韓春雨及同事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的“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利用NgAgo進行DNA引導的基因組編輯)一文的聲明
Statement regarding“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 by Han Chunyu and colleagues, published in Nature Biotechnology

《自然-生物技術》今天就此前發表的韓春雨及同事所著論文“利用NgAgo進行DNA引導的基因組編輯”發表了“編輯部關註”,並發表Toni Cathomen及同事的通信文章,題為“利用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NgAgo)未能檢測到DNA引導的基因組編輯”。

Nature Biotechnology is today publishing an 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 alongside a Correspondence entitled “Failure to detect 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 by Toni Cathomen and colleagues, in relation to a previously published paper “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 by Chunyu Han and colleagues.

《自然-生物技術》已審慎考慮過所有關於韓春雨及同事原著論文的評論。在任何情況下,如果一篇論文在發表後遭到批評,我們都會對各種批評進行審慎和全面的評估,此次也不例外。今天,我們不僅發表了Toni Cathomen及同事的通信文章,這可能會否定原論文所稱的有效編輯內源性基因的這一主要發現;而且我們還連同原論文一起發表了“編輯部關註”,以確保讀者知曉Cathomen及同事的論文,以及另外一篇在別處發表的論文(doi:10.1007/s13238-016-0343-9)所提出的擔憂。目前,原論文的作者中有兩位,即韓春雨和沈嘯,已同意我們的發表這一“編輯部關註”,而高峰、姜峰和Yongqiang Wu則認為這並不合適。

Nature Biotechnology has carefully considered all comments relating to the original paper by Han and colleagues.  As in all cases where apaper encounters criticisms after publication, we have undertaken a careful and thorough evaluation of these criticisms. Today, we are publishing not only a Correspondence by Cathomen and colleagues that may refute the main finding of efficient editing of an endogenous gene claimed in the original paper, but alsoan 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 alongside the original paper to ensure that readers are aware of the concerns raised by the paper by Cathomen and colleagues and a report published elsewhere in the literature(doi:10.1007/s13238-016-0343-9). At this time, two authors of the original paper, Chunyu Han and Xiao Shen, agree with this 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 whereas Feng Gao, Feng Jiang and Yongqiang Wu do not feel that it is appropriate.

《自然-生物技術》認為,讓原作者在能力所及的情況下對上述通信文章所提出的擔憂展開調查,並補充信息和證據來給原論文提供依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將繼續與原論文的作者保持聯系,並為他們提供機會,以在2017年1月底之前完成其調查。屆時,我們會向公眾公布最新進展。

Nature Biotechnology believes that it is important for authors to be able to investigate the concerns raised by the Correspondence and to provid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andevidence to support their paper if they are able to do so.  Thus, we will continue to liaise with the authors of the original paper to provide them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do that by January 2017. An update will be provided to the community at that time.

編輯部關註:利用NgAgo進行DNA引導的基因組編輯

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 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

《自然-生物技術》的編輯就上述論文發表“編輯部關註”,以提醒讀者人們對原論文結果的可重複性存有擔憂。此次,我們發表三個團隊的實驗結果(http://dx.doi.org/10.1038/nbt.3753 ),他們都設法去重複韓春雨及同事發表在原論文中圖4的結果,這一關鍵圖表展示了對哺乳動物細胞內源性基因位點的編輯。這些團隊無一能在任何位點,或在任何高於檢測方法敏感度的條件下觀察到NgAgo所誘發的變異。另外一組作者在《蛋白質與細胞》期刊也報告了類似結果(doi:10.1007/s13238-016-0343-9)。

The editors of Nature Biotechnology are issuing an 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 regarding this article to alert our readers to concerns regarding the reproducibility of the original results. At this time, we are publishing the results of three groups (http://dx.doi.org/10.1038/nbt.3753) that have tried to reproduce the results in the critical Figure 4 in the original paper by Han and colleagues, which demonstrates editing of endogenous genomic loci in mammalian cells. None of the groups observed any induction of mutations by NgAgo at any of the loci or underany of the conditions tested abov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assays used. Similar results have been recently reported by a different group of authors in Protein& Cell(doi:10.1007/s13238-016-0343-9).

我們和論文作者進行了溝通,他們正在調查造成可重複性缺乏的潛在原因。我們向其告知了這一聲明。盡管調查仍在進行中,但韓春雨和沈嘯同意我們的發布這一編輯部關註,高峰、姜峰和Yongqiang Wu則認為目前並不合適。這些調查一旦完成,我們會向讀者提供最新信息。

We are in contact with the authors, who are investigating potential causes for the lack of reproducibility. The authors have been informed of this statement. While the investigations are ongoing, Chunyu Han and Xiao Shen agree with this 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 Feng Gao, Feng Jiang and Yongqiang Wu do not feel that it is appropriate at this time. We will update our readers once these investigations are complet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362

又重複了: 原生態牧業(1431)及恆寶企業(1367)歸入華匯陣營

2016年12月22日晚,兩間公司公佈配股計劃:

1. 萬贏證券協助恆寶企業(1367)配售96,000,000股,每股2.05元。
2. 民眾證券為原生態牧業配售781,749,400股,每股0.5元。

萬贏證券由華匯系威華達控股(0622,前凱達集團、銀網集團)持有88.22%及中國新進控股(1332,前稱確利達國際、中國光電控股)持有11.78%。至於民眾證券則由民眾金服(279,前東方紅、內蒙發展、恆盛東方、內蒙發展、民豐控股)持有。威華達控股及民眾金服主要經營地點均在華匯中心。

此為華匯系控制的第31家(或以上)公司,包括包括萬隆控股(30,佳訊控股)、海王集團(70,前德智發展、駿雷國際)、恆騰網絡(136,前馬斯葛集團)、中國軟實力科技(139,前預發國際、139控股、越南控股、中國微電子,中國金海控股)、 民信金控(273,前稱怡南、華匯控股、互聯控股、威利國際)、民眾金服(279,前東方紅、內蒙發展、恆盛東方、內蒙發展、民豐控股)、三龍集團(329,前金龍集團、如煙控股)、中國新金融(412,前東峻、大雄科技、漢基控股)、 中國家居(692,前正興、寶源控股)、意達利控股(720,前和記行)、中國置業投資(736,前銳鴻集團、上億國際、北方興業)、仁天科技 (885,前福方集團)、鷹力投資(901,萊福資本)、合一投資(913)、野馬國際(928,前德發集團)、中國環保能源(986,前南興集團)、中國智慧能源(1004,前麗盛集團)、新確科技(1063,前錫威國際)、保興資本(1141,前雄豐集團、新創綜合企業、保興投資、北京御生堂)、國盛投資(1227,前第一亞洲資本、中國金融產業)、中國新進控股(1332,前確利達國際、中國光電)、恆寶企業(1367)、原生態牧業(1431)、首都創投(2324,前中國北企投資、德泰中華投資)、銳康藥業(8037,前朗力福集團)、 泰盛國際控股(8103,前訊泰科技)、中國幸福投資(8116,前優能數碼、大地資源控股、中國公共醫療)、科地農業(8153,前智庫科技、中國3C集團)、匯創控股(8202)、譽滿國際(8212,前問博控股、香港生命集團)等,其往績劣不可聞,建議大家小心迴避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042

《自然·生物技術》:已獲有關韓春雨實驗可重複性新數據

據新華社報道,就廣受關註的韓春雨基因編輯論文爭議,英國期刊《自然·生物技術》19日給新華社記者發來一份聲明說,期刊已獲得與韓春雨實驗所用NgAgo系統可重複性相關的新數據,調查還在進行中。

河北科技大學科研人員韓春雨及其團隊2016年5月在全球著名學術刊物《自然》的子刊《自然·生物技術》上報告說,他們發明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根據論文,與當前基因編輯領域內的主流技術CRISPR-Cas9相比,這種新技術在一些方面具有優勢。但隨後中國以及國外都有學者公開表示,無法重複論文中描述的實驗。這項研究成果遭到多方質疑。

《自然·生物技術》隨後在去年11月就這一爭議發表了“編輯部關註”以及一篇國際研究人員關於不能重複相關技術的文章,並表示將在2017年1月完成相關調查。

在最新聲明中,期刊發言人說,自2016年11月28日發表一些學者的通信文章和“編輯部關註”以來,期刊獲得了與NgAgo系統可重複性相關的新數據,“在決定是否采取進一步行動之前,我們需要調查研究這些數據”。這份聲明並未說明數據的來源,也沒有給出完成調查的具體時間表。

《自然·生物技術》此前曾表示,雜誌編輯部已和原論文作者進行了溝通,作者們正在調查造成原論文描述實驗很難被重複的潛在原因,“讓原作者在能力所及的情況下對上述通信文章所提出的擔憂展開調查,並補充信息和證據來給原論文提供依據是非常重要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097

雲啟資本陳昱:替代人類重複工種的機器人是人工智能投資標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01/162349.shtml

雲啟資本陳昱:替代人類重複工種的機器人是人工智能投資標的
雲啟資本YUNQI 雲啟資本YUNQI

雲啟資本陳昱:替代人類重複工種的機器人是人工智能投資標的

現在是投資機器人的好時機。

本文由雲啟資本YUNQI(微信ID:yunqipartners)授權i黑馬發布。

3月30日,新京報“尋找中國創客”第三季正式啟動,在下午舉辦的“新技術·人工智能”分論壇吸引了近千名AI創業者參與。在人工智能分論壇上,雲啟資本董事陳昱做了主題為《人工智能離我們有多遠?》的主題演講,陳昱非常看好機器人的未來,由於傳感器等核心部件能力的提高和機器學習能力的提升,他認為未來機器人可以大規模應用。

陳昱表示,替代人類重複工種的機器人是人工智能投資標的,未來應用市場會非常大。如果成本足夠低,不需要售賣機器人,而是將機器人租賃出去進行簡單工作,就會有大量需求。所以雲啟傾向於選擇投資供應鏈成熟、在市面上成本最低的落地型公司。

在陳昱看來,機器人是如今市場上實現了軟硬結合的人工智能。傳感器成本的下降和質量的提高、計算機視覺和語音識別技術的提高,讓機器人的實用性大大增強。“通過機器學習的方法,我們就可以讓機器人變得更加的智能,能夠幫人做多的工作”,陳昱說。

以下為陳昱演講全文整理:

基礎架構的改進讓深度學習有了長足發展的前提,雲計算帶來的大數據存儲和處理能力讓深度學習能夠發揮它的威力。我們在投了一些雲計算、大數據相關的技術項目以後,逐漸把註意力轉到上層的人工智能應用,包括人工智能在零售、金融、醫療、教育等領域的應用,也包括我們喜歡投的機器人。

人工智能分為強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我們認為強人工智能還比較遙遠,這是大公司如Alphabet旗下的DeepMind團隊要解決的問題。創業公司應該聚焦在弱人工智能,即使用機器學習來解決垂直領域的問題,譬如醫療影像識別、廣告精準投放、大數據征信,創業公司如果能解決好這些問題,對我們來說就是好的投資標的。

雲啟重點投資機器人。為什麽說現在是投資機器人的好時機?從技術角度來看,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價格在下降質量在提升,機器學習算法在不斷改進;從商業角度來看,機器人使用門檻在變低,加上需求明確,所以容易落地;從社會角度來看,勞動力供給在減少,成本上揚,市場亟需替代品,而機器人是最佳選擇。

可以預見,如果未來簡單重複的工作都被機器人做掉,那麽人將會有時間精力去做更有創造性、更具價值的事情。

我們在複盤基金的機器人投資的時候,發現他們都有兩個共通的特點,智能和可移動,通俗點說就是“無人駕駛”。

微信圖片_20170401125917

從室內到室外,從限定區域到全區域,從低速到高速,難度依次增加。不同的組合有不同的應用。如室內場景的無人駕駛對應的是服務機器人的通用底盤技術。算法成熟,傳感器精度要求不高,拼的就是造價。再往上一層走就是室外特定場景的無人駕駛,典型的例子就是無人機,主要應用在農業、線路巡檢和安防。高速的無人駕駛是最難解決的問題,而高速無人駕駛在商業領域,特別是物流領域會先落地。

除了商業價值,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無人駕駛依賴的高精地圖數據。無人駕駛現在大家比較認可的技術方向是傳感器融合( Lidar + Radar + CV)加上高精地圖。全域地圖數據的采集成本很高,遠非一般公司能承受,再加上國家安全方面的考量,需要國家成立一家類似鐵塔公司一樣的國企來提供數據和服務。但物流領域里,運輸路線一般是固定的,地圖數據采集成本大大降低,所以會更容易落地。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我們投資的兩個機器人案例。

Robby是一家矽谷公司,由兩個MIT的高材生創辦。Robby設計了一款送貨機器人,可以自動沿著人行道導航到客戶家門。美國的人工成本比較貴,通常送一次外賣需要10美元,而送貨機器人會把這個價錢降到2美元,從而使得“餓了嗎”的模式能夠在美國落地。

擎朗是一家上海的機器人公司,核心產品是通用機器人平臺,一個能通過激光雷達和視覺在室內自主導航的可移動底盤,搭載不同的功能性外殼結構就可以演變成不同的服務機器人,實現導航、送餐、安防等功能。這個機器人平臺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其成本特別低廉。這就催生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機器人租賃。商戶不再需要花幾萬塊買一個機器人,而可以按日租賃,以很小的代價(如99元/天)來讓機器人為客戶服務。

最後呼應一下標題,人工智能離我們有多遠?我覺得人工智能已經在我們身邊了,而且每天都有新的人工智能應用產生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人工智能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127

人類總要重複同樣的錯誤 之 《直播罪證》

本來早兩日已經出現出帖,不過記得今日判案大日子,就乾脆等多兩日確認犯法先出。

西九龍法院法官今天裁定,5名Uber 司機被控《駕駛汽車以作出租或取酬用途》及《沒有第三者保險而在道路使用車輛》兩項控罪均罪名成立。

正如我一早講過,唔理大家幾鐘意Uber服務都好,唔合法就係唔合法。一日法例未修改,無的士牌做同的士一樣嘅服務,即係等同「白牌車」。

有啲人成日話法例追唔上Uber呢啲營運模式,呢點我個人係非常認同。不過我認為Uber 係應該先要求政府修改法例,等修法後先至先開業,而唔係依家咁挑戰政府底線囉。

Uber 公司其實同佔中三人組一樣,叫司機唔駛擔心去以身試法。事實上就係精人(Uber 公司)出口,笨人(Uber 司機)出手仲出埋車。結果呢,咪出手嘅笨人被控罪成兼留案底,而出口嘅精人就企係安全位置叫大家唔好怕,繼續叫另一班去以身試法!

而片中呢位擁有法律高級文憑嘅女藝人呢,仲蠢到比Uber利用,直播自己《駕駛汽車以作出租或取酬用途》(依家Uber 有AIG受第三保告唔到呢條喇),真係叻到無嘢好講。希望佢唔會因為條直播片比人告喇。


馬沙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charblogger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353

擬增跨區轉乘站 九巴盼減路線重複

1 : GS(14)@2012-08-02 13:21:15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0802/News/ec_gnb1.htm

九巴董事總經理何達文表示,正構思在全港增建8至10個跨區轉乘站,盼減少繁忙路段巴士線重疊的問題。(陳淑安攝)
九巴董事總經理何達文昨稱,九巴現有400條路線,燃油開支較去年同期增加3000萬元,而前線員工加薪後開支再增1.7億元,加重營運負擔。過去一年九巴約280條路線虧蝕,佔整體七成,較去年的六成嚴重,但暫未考慮申請加價。
七成路線虧蝕 重組盼止血
為減成本,九巴向運輸署提交逾40個重組路線方案,涉及70多條路線。九巴副董事總經理歐陽杞浚期望方案長遠可減少加價壓力。何達文表示,正構思增設8至10個跨區巴士轉乘站,盼藉轉乘減輕路面交通壓力,選址包括觀塘、美孚及西九龍。
此外,耗資1.6億元的小欖轉乘站10月啟用。歐陽杞浚稱,該站涉及19條巴士線,今年先啟用往九龍路段,明年首季則啟用往屯門路段,具體路線仍需與運輸署商討。據了解,九巴有意在轉乘站開設一條來往屯門至觀塘,以及屯門至裵魚涌的過海路線,增加轉乘吸引力。
不過,屯門區議員嚴天生認為,小欖轉乘站只能吸引部分青山公路沿線市民,且經過轉乘站的巴士多數只有企位,不方便乘客。觀塘區議員洪錦鉉稱,九巴需先改善脫班問題,才再考慮增設轉乘站。運輸署表示,會繼續與九巴及地區人士研究在各區增加轉乘站的可行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6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