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停重複著(一)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10/blog-post.html
近日香港終於發生了佔中事件,這政治運動其中一個最大的訴求是爭取「真普選」,之前寫了一篇「香港有希望」,當中涉及了點點止凡對普選的看法,今天想更宏觀一點看政治制度這題材,其實世界各地的政治都會存在著一些的循環模式。
古今歷代有不少出色的政治理論大師,他們在不同年代提出過不同的政治體制模式。今時今日,大體上可以歸納出兩大類我們都相當熟悉的主義,即資本主義及共產主義。資本主義奉行自由市場、自由經濟,是今天先進國家多採納的制度,稱為「右派」。而共產主義財講求公平,由最多成員的勞動階層主導社會,人人平等,「做又三十六、不做又三十六」,不談個人主義,每個人是社會中的一個小成員,付出一樣,獲得的也一樣,稱為「左派」。
當然,世界不同國家對這兩個主義早已經選定了,各有陣型,哪何來循環著呢?其就算是資本主義之首的美國,她的社會政制也是在「左派」「右派」之間不停來回著。當然美國不會走共產主義,但也有一個偏向社會主義或福利主義的民主黨,比較支持勞動階層,而共和黨就較代表中小企的利益。雖然沒有明文寫出來,但大家心目中也是有這個印象,就算兩黨都奉行資本主義,在經濟政策上還是有很明顯的分別,而事實上美國的政權是一直都是由民主、共和兩黨來來回回地掌政著。
為何會這樣呢?這因為每個主義模式都有其利弊,當極右主義掌權多年,國家的政策就走向企業家,經濟當然相對較好,生產力亦更強,但不少社會問題會開始出現,就好像貧富懸殊,低下層可能慢慢連衣食住行都應付不來。再發展下去,就會出現早幾年美國的佔領華爾街行動,金融巨子被指為吸血鬼,社會聲音開始需要更多的福利,從前在資本主義市場把利潤最大化都是合理做法,但突然就說很多企業社會責任這類東西出來,賺錢之餘也不能賺太盡,要照顧社會雲雲。
當共和黨執政多年之後,美國國民會有更多聲音反對其執政,自然就在下次選舉投票予民主黨。當民主黨上臺之後,就會推很多福利主義出來,大家看見美國近年由奧巴馬手上推成全民醫療保障就知。日復日,年復年,福利主義的負面一面又會慢慢浮現。普遍歐洲國家都奉行資本主義的,為何歐債危機出現時,世人看到她們的政策是多麼的福利主義呢?就正正是這些福利主義令她們「爆煲」。
美國又話要抽「巴菲特稅」,法國又話要向超高收入人士抽75%入息稅,令一名法國影星公開話要移民到俄羅斯,俄羅斯表示歡迎,還要總統普京親自迎接。俄羅斯不是共產國家嗎?為何一個法國富豪會離開覺得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太「共產」而移民到一個共產主義國家呢?看清楚,有無一點思覺失調。
中國又如何呢?今天中國的執政黨叫共產黨,大家看其歷史行為都知道其信念,但在鄧小平時代提出經濟改革,之後經濟起飛至今,今天還是勞動階層主導嗎?在中國的地主、資本家還害怕被人批鬥嗎?富豪們會像北韓一樣被拿去再教育嗎?中國國民的身家會像越南一樣被再分配嗎?
最有趣的是香港政制,今天的泛民是反共產黨,但從經濟角度,泛民都在爭取著福利主義、共產主義,就算拿最多爭議聲音的特首選舉,今天中央希望透過一個選委會控制賽果,但其實這班選委多由富豪、地主、資本家、企業家、有名望的人所組成,而中央就是寧願相信他們。相反,泛民就是不相信這些資本家,要利用人民的力量推翻政權似的。回頭細想,泛民就是正在做共產黨當年所做的事情,軒動市民仇富情緒去推翻政權,而共產黨則比當年的英國、美國更「資本」,大家在香港回歸之前會預料到這一個場景嗎?是否又有點思覺失調。
所以,無一個政權是完美的,而最重要的一點是政制就好像鐘擺一樣,左極而返右,右極而返左,就算是北韓這個極左政權,如今也只是第三代人,放長雙眼看看,始終也會面對現實,走回右邊的。
了解過這些世紀大循環的模式,對普選與否未必看得太重,因為現實世界不能透過普選解決這些問題。但有一點政府及當權者是需要註意的,如果高明地在每事上都能好好控制人民的情緒,適當時讓人民抒抒氣,國泰民安,人民沒有太多怨氣,有誰會願花太多時間跑上街呢?大家不見港英年代有人違法爭取普選?又不見前兩任特首年代有如此警民衝突?
舉個例子,不時都有電影有提過這個點子,每個國家都有黃色事業,又有人販毒,又有黑社會,為何每個政府都不徹底地清理這些問題呢?要解決,相信大部份國家都絕對有能力做到,但就連出名以家長式管治的新加坡都有黃色事業存在,為何呢?因為社會總有這些階層的人,沒有這些偏門的話,這批人不能生存,只會全走出來反政府,介時問題只會更大。所以執法人員跟這些人馬多會有一些潛規則,沒有特別情況都不會「洗太平地」。
當年如果滿清晚年管治得很好,如果後來國民黨又對人民很好,哪會迫人民組織想推翻政權呢?哪有共產黨出來革命呢?每個朝代上任時都是把江山打回來,之後對人民算還可以,再發展下去就變成既得利益者,每個朝代晚年都總有些問題。
話回歸後50年不變的香港,今天經濟還算好,但除了經濟,其他的確每事都在慢慢改變著,令市民積累怨氣。大家見到香港的新聞自由指數全球排名不停下跌,教育制度回歸後不知被人搞過多少次,更不用說這幾天市民示威時初次嘗到催淚彈的味道。
很多時,作為普通市民,可能只想看個有憧憬的電視臺,但都奇怪地被拒,而最有趣是整個事件至今都還未有一個合理原因,更請對方依法告上法庭,作為政府這又怎能服眾?如果服眾不再是當權者的考慮之一,當權者小心人民的怨氣就會慢慢累積著,沒有抒發怨氣的地方時,市民總要在某地方把怨氣排出來,這對社會穩定不會是正面的。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