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商業追問】反向電子商務有戲嗎?

http://www.infzm.com/content/75054

最近,一個名叫「酒店控」的終端在APP Store上線,成為非常受歡迎的應用。在這個終端上,用戶可以選擇星級、地區、入住時間等,並給出一個價格,30分鐘內由眾酒店來回應,如果同意接受該 價錢,則預訂成功,之後獲得酒店名稱和詳細地址等信息,且該預訂不能更改和退款。如果出價過低,則預訂失敗,用戶每天只能出價兩次。

為什麼這個模式會同時受到用戶和酒店的歡迎呢?因為用戶可以用低價訂到不錯的酒店,而酒店則可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由於酒店每天都有賣不掉的房間,空 著也是空著,如果公開打折去賣,那些付了原價訂房的用戶會不高興,也會影響酒店的品牌形象。用這種「應價」的方式,只有那個出價的用戶才知道價格,不會影 響品牌形象,同時盤活了閒置資源。

這種「用戶出價,酒店應價」的模式是典型的逆向定價模式。對於用戶和酒店來說都是一個有些複雜但是公平的遊戲。對酒店而言,略顯苛刻的遊戲規則是為 了保護其價格體系,讓酒店能夠賺到該賺的錢。對於用戶而言,如果你想要一個超低的折扣,則要冒一定的風險:不知道酒店名字、一天只有兩次機會、不能更改和 退款。

其實這個模式並非「酒店控」原創,而是國外Priceline模式的翻版。Priceline從1998年成立,因為其獨創的「用戶出價模式」大受 價格敏感性用戶以及旅遊淡季的酒店、航空公司等歡迎。2009年,Priceline的市值就超過了傳統在線旅遊服務巨頭Expedia,2012年2月 底,其股價再創新高,市值首次超過了300億美元。

不過,「酒店控」還是做了一些本地化的改良。比如說在出價環節上,Priceline的最後成交價是對外保密的,而「酒店控」則是公開的,希望給下 一個出價人提供參考和依據,不至於過於盲目。在支付環節上,Priceline是直接從信用卡扣款,酒店控則是由用戶通過線上支付或者到店支付。在盈利模 式上,Priceline的收入來自酒店給出的房間底價和用戶出價之間的差價,而酒店控的收入則來自於合作酒店每月免費給出的部分空房資源。

「酒店控」是酒店領域的反向電子商務應用。所謂反向電子商務,是相對於傳統電子商務而言的,如果說傳統電子商務只不過是把購買行為從線下搬到線上而 言,那麼反向電子商務則是客戶主動參與電子商務的一些環節——比如定價、定製等等。這意味著,電子商務的重心正在從商家向消費者轉移,未來的電子商務應該 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企業。

如果說傳統電子商務的主流是B2C,反向電子商務就是C2B。從B2C到C2B,看上去只是一個概念遊戲,但卻是遊戲規則的改變。如果說傳統像攜程那樣的旅遊網站是典型的B2C電子商務的話,那麼「酒店控」則具有了明顯的C2B的特徵。

B2C電子商務企業正在面臨困境。現在很多B2C電子商務企業還是沒有脫離大工業化生產的思維定勢,他們大規模地生產高度同質化的產品,然後通過互 聯網這個平台把這些產品賣出去。由於銷售渠道大大縮短,他們相對於傳統零售商是有價格優勢的。不過在互聯網上,由於成千上萬的電子商務企業都在打價格戰, 那些企業即便贏得價格戰,利潤率也不會很高。

而C2B電子商務企業則是消費者驅動的企業。對於這種企業而言,互聯網不僅僅壓縮了營銷成本,而是重塑了其商業模式,並引進了一些全新的概念,比如:長尾、眾包、維基、輕公司、濕營銷、免費經濟。這些新概念都是以消費者為核心來重塑商業模式。

互聯網對商務的日漸滲透,必將導致未來會出現一幅全新的商業景觀:在搜索和社交網絡營銷平台上展開低成本、高效率、精準互動的個性化營銷;在 eBay、亞馬遜、淘寶網等巨型零售平台上完成覆蓋個性化銷售;在基於互聯網的、可展開大規模實時協作的供應鏈平台上完成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社會化分工與協 同;生產體系的柔性化,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加速。

從B2C到C2B,互聯網對於未來的商業形態是顛覆性的。無論是那些還在猶豫是否要嘗試電子商務的傳統企業,還是僅僅試圖把零售這個環節搬到互聯網上的B2C電子商務企業,可能將被徹底顛覆。規則已經改變,行業必將迎來新的一輪洗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98

【商業追問】當醫學文獻遇上移動互聯

http://www.infzm.com/content/75505

醫療行業是一個很窄但是非常有特點的市場:它和生命相關,與每個人都有關係,是許多零前面的那個一;它又是信息高度不對稱的,這是一個 知識濃度非常高、但是服務對象又是大眾的行業。怎樣跨越信息不對稱的鴻溝,一直是醫學界非常大的挑戰;另一方面,知識濃度高、過程複雜的行業一般而言比較 適合IT技術的介入。

我是2011年8月創辦杏樹林公司的,之前先後在北京協和醫學院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深造,而後進入美國一家大型醫療保險公司工作,得以觀察到美國「移動健康」(Mobile Health)領域正在掀起的浪潮,這促使我下決心回國。

我們獲得了一家美國VC(風險投資)機構數十萬美元的投資,並於一個多月前上線了名為「醫學文獻」的手機應用。簡單來說,就是翻譯國際上最新的醫學 文獻,加工後以資訊的形式推送給用戶。你可以按照專科、期刊等分類查找、瀏覽文章,也可通過設定關鍵詞的方式持續跟蹤某方面的文獻。

我們的核心用戶是醫生,目標是希望成為醫生的「第二大腦」。我們做過調研,中國三級甲等以上的醫院,75%的醫生都使用智能手機,他們通過手機獲取專業資料,排在前三位的是藥品查詢、文獻查詢和指南查詢,我們選擇的是做文獻方面的信息服務。

文獻的來源是國內外醫學雜誌,我們的方式是加工處理PubMed(免費的搜尋引擎,提供生物醫學方面的論文搜尋以及摘要)公開的文獻標題和摘要信息,註明出處、作者和原文鏈接。如果醫生想看文獻全文,需要通過我們的鏈接直接登陸到雜誌的網站上註冊購買。

至於盈利模式,我們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將來對部分深加工或合作的內容進行收費,譬如將來我們會和出版機構合作,將一些醫學方面的電子書放在「杏樹林」平台上銷售。利潤方面採取分成制。

二是如果我們擁有了更多的醫生用戶之後,醫生用戶的資源可以提供很多與營銷相關的服務。比如一種新藥要在中國上市,藥廠想讓醫生知道這個藥的信息和 最新研究狀況,目前的慣常渠道就是開會、組織醫生來聽課,將來你拿少部分經費就可以通過手機平台和醫生做溝通和交流。這樣可以節約醫生的時間,提高信息傳 播的效率,也節省藥廠的經費。這在國際上屬於電子營銷(E-marketing)的範疇,也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跨國藥企以及領先的本地藥企改採用。

藥品信息如何推送給醫生?我們會開闢一個專門的頻道,醫生想多瞭解一些最新的藥物或者是治療的方法,就可以在這裡面來學習。和傳統媒體相比,智能手 機平台可以利用醫生的「縫隙」時間,同時可以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追蹤和深入的挖掘。當醫生用戶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杏樹林一方面是文獻資訊的平台,另一方面 也將成為一個社交平台。

當然,信息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決定醫院和藥廠建立合作關係,成為一個命題。藥品的銷售其實是兩個事情,一部分是營銷(Marketing),另一部分 是銷售(Sales)本身。中國的藥品一直以來都是由銷售來推動的,於是代理商和經銷售各顯神通——不少時候,你讓醫生開你這個藥,就得給醫院返錢或給醫 生返點。在這樣的形勢下,營銷只能用來造勢。這是中國藥品銷售的一個現實,對我們來說是挑戰。不過,當這種模式被證明確實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傳媒及公眾對 之詬病越來越多,一些細微的變化就發生了。我注意到,現在越來越多的國產藥廠也開始重視起學術來,只有建立產品的學術地位和行業地位,才能贏得信譽和長期 利益。

(作者係杏樹林信息技術有限公司CEO。本文由南方週末記者張華採訪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97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商業追問】雷士換帥:「黃雀在後」?

http://www.infzm.com/content/76427

最近資本市場上鬧得沸沸揚揚的一件事莫過於雷士換帥。2012年5月25日,在香港上市的國內最大照明企業雷士照明發佈公告稱,原董事長兼CEO吳長江因「個人原因」辭去一切職務。同時,由軟銀賽富基金合夥人閻焱接任董事長,而CEO一職則來自第三大股東施耐德。

「照明狂人」吳長江被「VC教父」閻焱取而代之,這被不少人解讀為「投資人奪權的新案例」。權可奪,但風投走到前台就尷尬了。閻焱也在微博上有些無奈地說,他接任董事長後會做一個「甩手掌櫃」。

但事情的焦點絕不應當僅停留在新舊董事長身上。跟隨吳長江多年的一位雷士照明內部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說,最需要「提防」的其實是外資股東施耐德。

看看這家專注電氣電工產品的世界五百強企業吧,它是「法國工業先鋒」之一,年齡超過了170歲,但它不僅沒有顯得老態龍鍾,反而被業界形容為「極具 侵略性」。從1980年代起,施耐德先後收購了TE電器、實快電力、梅蘭日蘭和奇勝等世界著名電工品牌企業。2010年,施耐德的全球銷售額達200億歐 元。

早在1979年施耐德就進入了中國,從1994年起,施耐德多次向全國最大的低壓電器生產商之一正泰集團提出收購方案,但屢遭拒絕,雙方隨即陷入了 持久的訴訟戰。不過,施耐德中國區總裁杜華君曾明確表達其在中國戰略路徑:收購和兼併。而正泰董事長南存輝對拒絕被收購拋出的理由是,施耐德瘋狂併購擴 張,將來中國企業原有品牌可能會被棄用。

2007年,施耐德轉與正泰的「勁敵」、同處浙江溫州的德力西集團成立合資公司。直至2009年,施耐德才和正泰達成和解。此時,它已基本完成了在低壓電器產業上的佈局,擁有了樓宇電工控制系列產品企業,並把目光瞄準照明產品。雷士成為其在中國的首選。

在2010年雷士上市前,軟銀賽富持股比例分別為36.5%,為第一大股東,創始人吳長江的股份被稀釋為34.4%,退居第二。不過當時吳長江聲稱「不怕失去控制權,因為我會給投資機構賺錢」。

2011年7月,施耐德以高於市價11%的價格從軟銀賽富等六位股東手上買入了佔總股本9.2%的股份,並成為持股比例僅次於軟銀賽富(持股 18.48%)、吳長江(18.41%)的第三大股東時,雖然吳長江口頭上說寄望與施耐德實現「雙贏」,但他開始有了「防人之心」,一個月後啟動了與匯豐 銀行的期權對賭。

向來不忌諱被稱為「賭徒」的吳長江當時覺得匯豐的方案很棒,因為可以用很小的代價,通過槓桿增持股票。如果賭輸了只是賠三千多萬港元,而贏了等於花 1.85億元買了5000萬雷士股票而已,且這樣一來其持股比例便可提高到逼近20%了。屆時如果軟銀賽富的持股比例不變,那麼吳長江就會晉身第一大股 東。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雷士的股價沒有如願上漲,反而下跌。這意味著吳長江不僅「賭輸」了三千多萬港元,而且增持股份的願望也落空了。

相比於對賭,直接買入更乾脆,或者說吳長江其實從一開始就決定「兩手抓」。從對賭協議生效不久的2011年9月到2012年5月,他共35次通過二 級市場買入雷士股,即平均每個月都會增持自家股票4次,每次購入股數從幾萬股到上千萬股不等,且越跌越買。截至5月15日,其持股比例達19.97%。

也就是說,儘管與匯豐的對賭失敗了,吳長江也通過系列增持行為,重新成為雷士的第一大股東。

問題在於,就算你是第一大股東,如果其它幾大股東聯合起來和你對抗,且他們總的持股比例超過你,那麼你的「老大」之位也是坐不穩的。你看,沒過幾天,吳長江就「下台」了。

軟銀賽富與施耐德的股份加起來超過27.5%。兩者聯手的可能性不小。資本的本性是逐利的,將來如果後者以一個高溢價從前者手裡接過更多甚至全部股份,對他們來說或許是「皆大歡喜」的,一個實現了收購雷士的目的,一個賺到了更多的錢。

無論這種可能性有多大,閻炎內心也不願意現在走到台前做起照明企業的董事長。果不其然,尷尬很快出現。強大的銷售網絡一直以來被視為雷士在行業內稱 王的武器。「這是雷士最值錢的地方。」在2010年雷士上市時,吳長江也這樣說。但吳長江離任後雷士隨即召開的分析師會議上,閻炎與吳長江的看法完全相 反:「雷士的競爭力絕不是營銷渠道。」

閻炎向分析師們舉例說,雷士生產節能燈是全球唯一一個全自動的,連GE都是半自動的。公司的節能燈質量做得更好,在中國難以找到同等水平。「分析師如果只是看到渠道,說明對公司認識不夠。」

這一表態讓證券分析師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究竟是這位「不懂行」的董事長隨口一說,還是別有深意?

雷士突然換帥的消息導致盤中股價最多下跌了30%。當時,雷士新管理層向分析師們表態:「你們誰要出貨,請聯繫我們,我們很樂意從你們手上去接 貨。」2012年5月28日,軟銀賽富又表示「在適當時機增持雷士的股份」。截止到5月29日,雷士股價在1.9港元以下。這意味著,相比吳長江此前的持 續增持,軟銀賽富的「謀定而後動」成本更低。但即使股票這麼「便宜」,又有新管理層力挺股價的姿態,投資機構們表示依然不敢輕舉妄動跟風,因為新管理層表 示雷士2012年的業績增長為10%,遠低於此前預期的50%。

吳長江在下什麼棋?在控股權爭奪戰中他一定心力交瘁,加上當年跟他並肩打江山的老臣這些年陸續離職,能夠力挺吳長江的股東越發見少,他在董事會上的話語權也不如當年。但他在現在這個時點突然辭任雷士的一切職務,有沒有幾分欲擒故縱的意思呢?

不排除這種可能性。值得關注的一個細節是,吳長江剛辭職時發微博稱原因是自己「身心疲憊,想休整一段時間」,繼而發第二條微博稱:「我依然會回來 的,我為雷士傾注了畢生的心血,我不會、也永遠不會放棄,請大家相信我。」不過他很快將這條表達自己有可能「殺個回馬槍」的信息給刪除了。

他這樣說的籌碼之一,或是因雷士的命脈——類似國美、蘇寧一樣的銷售渠道掌握在自己手中。目前,雷士的36個經銷商運營中心和近3000家專賣店,還沒納入上市公司的資產裡去。這些渠道的負責人,大多數都是當年吳長江創業的親信。

儘管根據施耐德與雷士簽訂的、為期十年的「銷售網絡戰略合作協議」,施耐德中國及其關聯方可進入和共用使用雷士銷售網絡的獨家權利,但吳長江興許相 信如果真掐起架來,經銷商們應該會是「效忠」他的。但不走到那一步,誰也不敢打包票。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利往,就看誰給的條件誘人了。

一位是收購上癮的跨國公司希望掌控樓宇『從電到光』的整個產業鏈,一邊是土長土長、諳習野蠻生長之道的民營企業家破釜沉舟。一場大戲剛剛拉開帷幕。這場對壘有點當年達能和娃哈哈控股權之爭的味道,但吳長江不可能也不會像宗慶後一樣打著民族主義的大旗來為自己增加籌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53

【商業追問】大決裂:「雷士現象」為何層出不窮

http://www.infzm.com/content/78608

2012年7月17日,雷士、賽富亞洲和施耐德的三方閉門會議仍在繼續,這一次他們約定好對媒體保持緘默。然而重慶、萬州及廣東惠州的雷士工廠,從7月12日開始的罷工絲毫沒有停歇的跡象——他們在觀察對前董事長兼CEO吳長江的聲援能否最終奏效。

機構投資者賽富亞洲與企業創始人吳長江之間爆發的衝突,以這樣激烈的方式展現出來,並且延展成投資界與實業界的一場大辯論。

一位雷士公司高層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吳長江重回董事會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只是「具體條件還在談」。

此時,距離吳長江2012年5月25日「因個人原因」從雷士董事會辭職,不到兩個月;距離吳長江和投資方之一的賽富亞洲合夥人閻焱在微博上隔空喊話公開決裂,不到一週。

吳長江一度是雷士的第一大股東,但是資方持有優先股。這意味著閻焱具有優先否定權——如果他不同意——特別是一些重大項目(彼時的約定是10萬美金以上的項目),公司戰略決策就沒有辦法實行。

他們的關係表面上「看上去很美」,但矛盾早已露出端倪。尤其是吳閻二人性格迥異。一位對兩人皆很熟悉的人士評價稱,吳很江湖,為人仗義,崇拜毛澤東。而閻焱清高、直率,不喜歡混圈子,他在微博上給自己寫的介紹是「不甘平庸」。

雷士事件讓吳長江有些後悔自己當年「引狼入室」。這裡的「狼」既包括賽富亞洲,也包括外資股東施耐德。「我發現很少的企業家在選投資人的時候去做盡 職調查,這一點我覺得很奇怪。因為我們在對企業做盡職調查,他們也應該對投資人進行盡職調查。」DCM董事合夥人盧蓉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

盧蓉給出的建議是——問投資人投了哪些項目,包括成功的和不成功的項目,然後最好也跟那些不成功項目的企業家談一談。

事實上,很多創始人在引進投資方之初,就已為日後矛盾激化埋下伏筆。

奢侈品網站尊酷網前CEO侯煜疆2011年5月進行A輪融資時,共有四家機構——一家知名外資投資機構、一家香港VC,一家美國VC以及好望角啟航電商基金——向他拋來橄欖枝。

儘管好望角基金在互聯網公司的經驗並不多,但因為給的估值更高,承諾到款時間更快,急需資金擴張的侯煜疆未及更多考慮便選擇了這只基金。「從事後種種波折看來,當初選擇這家公司本身就是個錯誤。」侯煜疆說。

國內知名化妝品公司相宜本草在2011年7月也傳出將與資本方今日資本「分道揚鑣」。一位內部人士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說,「相宜本草老總封帥曾在內部大罵徐新(今日資本創始合夥人、總裁)是騙子,頭頂真功夫、網易等項目風險投資人的光環讓他們吃了虧。」

但吳長江的江湖氣讓閻焱一直很不爽。「不能排除因為逐漸失去對吳長江的信任,閻焱通過聯合產業資本的形式來掌握主動。」上述人士稱。

2010年8月,在一場「不讚成大學生創業」的演講中,已經好久沒有公開演講的閻焱這樣講道:「中國的企業家是非常不願意用外面的人才的,中國現在 基本上還是一個夫妻店、老婆店、父子店。我們投資企業以後,你一定要知道這個企業就不光是你的了,也是我們所有股東大家的了,這個概念非常重要。」

創始人和投資者之間出現矛盾的案例當中,也有一些是前者在合作之初即拿未來的利潤做賭注,與後者簽訂激進的對賭協議,以獲得更豐厚的注資,比如張蘭家族的俏江南、李途純創辦的太子奶等。

儘管遭遇迥異,但企業與投資人的「婚姻」破滅軌跡卻極其相似——信任崩塌,往往難以重建。而這些昂貴的信任,需要用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和透明的規則來搭建。

南方週末記者整理了近五年來創始人與投資者之間「大決裂」的案例,發現在20起典型性事件當中,超過六成的結局為創始人出局。譬如李陽夫婦離開好孩 子、李途純輸掉太子奶、魏東夫婦輸掉福記食品、趙鵬離開智聯招聘、陳華離開酷訊、周福祿離開中軒生化、張傑賢離開中華英才網、李亮離開PPG等等。

而一些創始人雖然沒有輸掉或離開企業,但付出了一定代價。譬如昌盛集團創始人鄒錫昌高價回購可轉債並償還每年28%的高額利息,俏江南高溢價回購鼎暉所持股權等。

賽富亞洲所投資的企業中,吳長江並不是第一位出局的董事長。2008年10月,炎黃健康傳媒創始人趙松青被董事會罷免董事長兼CEO等職務,不過趙松青之後展開反擊,次日宣佈董事長的決議無效,並趕走了由投資方新聘的CEO金玉丹。

資本讓創始人出局,博弈的時候通常會利用手中有利的籌碼。這些籌碼包括:所投企業資金鏈緊張時,逐步增持股份,自己接手;有些是業績較差,像永樂電 器對賭輸了,即可控股,不控股可以賣給國美。又比如土豆網,上市後股價不太理想,最後被優酷併購;還有創始人有把柄被抓住,或是以違法違規的藉口,像這次 雷士就有這樣的情況存在。

而為數不多的創始人「有驚無險」的大決裂案例,最扎眼的要數宗慶後、馬云和黃光裕了。娃哈哈和達能的「戰爭」跑了個馬拉松,最終達能出局,宗慶後以 低價接回達能所持合資公司股權;馬云則是和阿里巴巴主要股東雅虎和軟銀中國就支付寶股權轉讓事件達成了「停戰協定」;黃光裕和陳曉與貝恩資本反目成仇,但 最後他做出一定退讓,貝恩資本最終反戈,陳曉無奈黯然出局。

雷士照明的量級無法和上述三家企業相比,吳長江也沒有宗、馬、黃三人多而猛的招數。他現在亮出的非常規「殺手鐧」是員工和經銷商罷工。這是許多從草 莽商人發展而來的中國企業家熱衷的手段。但是當員工提出的條件太多,特別是不但希望改組董事會且要爭取更多員工期權時,他們其實從某種程度上又幫了「倒 忙」,並會被指缺乏契約精神。

無論如何,創始人和資本的博弈,雷士照明不是第一例,也絕不會是最後一例。且現在表面上雙方達成了和解,但這注定只是雷士事件再度沸騰前的短暫安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05

【商業追問】「憤怒的小鳥」 為何被搶了風頭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530

最近,曾經最火的遊戲應用「憤怒的小鳥」的幾個版本(原始版、季節版、里約版、太空版等)沒有一款擠進iPhone應用最暢銷排行榜的前50,最接近的那款也只是排在最暢銷排行榜的第52位;在iPad端,最暢銷的那款也只是排到了第55位。

不過,同樣是這款iPad版遊戲,它在iPad付費類應用的排行榜中卻排到了第2位。換句話說,在付費類排行榜中排到第2位的應用,在整個最暢銷排行榜中卻只排到了第55位!

那麼到底是哪類應用掙走了應用商店的錢呢?答案正是那些免費應用。這一點不難猜到,但沒想到免費應用是如此佔上風:目前,暢銷排行前25中有18款 應用是免費的(72%),又有22款應用是遊戲(88%)。而這也進一步證明了,假如你想最大可能地掙到錢,你還是得扎到遊戲裡面去。人們對遊戲的情感依 賴要高於其他任何一類應用。

擠兌「憤怒的小鳥」的免費遊戲有兩個共同點。一是它們每一款應用都包含強大的應用內支付選項。二是它們會想盡辦法鼓勵用戶花錢買東西。在遊戲中,只 有很少一部分的用戶會花錢買東西。而在這小部分用戶中,又包含了所謂的遊戲死忠。雖然這個比例很小,但是一旦他們喜歡上遊戲,他們通常就願意為遊戲花上大 錢。

在玩一款遊戲時想買東西但是賬戶中的遊戲幣又不夠時,跟用戶說:「親,你的遊戲幣不夠哦,要不要再充點?」這個看似簡單的方法往往能極大地增加開發者的收入。

可以說,一個有效的應用內支付要麼得滿足玩家的好奇心,要麼得讓他們在遊戲中獲益。而一些無聊的應用內支付,比如說「提供遊戲的完整版」,或者「移除廣告」,效果實際並不理想。當然,這個模式的前提是,你可以為他們提供價值,提供他們感興趣的東西。

這類遊戲能掙到多少錢呢?CSR賽車(免費遊戲,目前在暢銷排行榜中排到第9位)剛剛發佈了一些他們的數據:2012年7月,他們單個遊戲在iOS 端就掙了超過1200萬美元。他們甚至還沒有開發出Android版的遊戲來。這就相當於每天產生40萬美元的收入,而且,他們還不是處在排行榜榜首的位 置。

另外一款遊戲應用Dragonvale則在過去三個多月中從沒從iPhone和iPad排行榜的前5掉下來過。這個成績比CSR賽車的成績還要好, 不過,假如我們估計得安全一點,就算它一天帶來30萬美元的收入。那麼,單單這一款遊戲一年的收入就有1.95億美元。這個結果太讓人吃驚了。

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付費遊戲死定了呢?

不,當然不是的。在目前的這樣一個市場,假如沒有應用內支付,競爭起來會相當困難。但是,因為現在那些大型的遊戲開發商都完完全全瞄準了免費模式,對一些獨立的遊戲開發商來說,通過付費下載的形式蓄積力量,倒有可能讓他們衝入前25排行榜。

整個應用商店已經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各種遊戲通過標價.99元的付費下載掙錢;第二個階段是免費下載橫掃整個應用商店。而在第三個階段, 遊戲會憑藉他們在網絡中的力量變得真正地社交化。目前在Facebook和移動端的遊戲根本不能被界定為社交遊戲,因為沒有很多社交性的溝通在裡面。而在 未來,這種情況會有很大的改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66

已讀不回篇》已讀不回 該追問還是Let it go?

2014-09-08  TCW
 
 

 

當Line成為溝通工具的顯學後,「已讀不回」也成為許多人最討厭的四個字。根據《商業周刊》「Line職場溝通大調查」,「已讀不回」是Line上排名第三的白目行為;其中,若單就百大企業主管調查顯示,部屬「已讀不回」,以七四%高居主管厭惡員工行為的第一名。

「已讀不回」已成為各種爭端的由來,在Google上搜尋這四個字,就會跳出兩百多萬筆結果。面對這個因Line而起的溝通新現象,於公於私,該如何聰明回應?

當大伯傳冰桶挑戰影片給我……

收到這類訊息時,不回似乎傷了對方的心,有失禮貌,但回了會不會讓對方誤以為自己很喜歡,傳來更多?

你應該:與其被動逃避,不如反守為攻,主動讓對話變得有意義。

許多家族長輩或較年長的同事、主管,會在Line上傳別人轉寄的罐頭內容。根據「Line職場溝通大調查」顯示,四十五歲以上的使用者比重最高,有近兩成會傳笑話跟影片給他人。

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分析,許多長輩傳這類新奇影片或笑話,其實只是想要跟人互動或得到關心。與其一直被這樣的訊息困擾,不如主動跟長輩問好,開啟其他話題,讓你們之間的對話,不會老是被限定在過於無聊或缺乏意義的互動。

但如果是職場上的主管或同事,傳來此類訊息,林萃芬從實務經驗提醒,有時對方真正的目的,其實是想知道「你能不能跟我交心?」「你是不是跟我一國的?」應該思考一下對方的動機。

如果沒有意願交好,請不要回傳「太好笑了」、「太有趣了」、「好棒喔」等帶有鼓勵意味的回覆。

當主管Line問同事專案進度……

當主管在群組裡發訊息,我跟問題的關聯度低,這時我可不可以已讀不回就好?如果不回應,會不會顯得我不夠認真?但回了,又怕同事覺得我太愛表現?

你應該:群組裡的問題,就留給合適的人來回答就好。

想像你正坐在辦公室內開會,假設此時主管拋出問題,明明不是針對你,你會搶著回答嗎?如果答案是「不會」,那你在Line群組裡就該採取同樣選擇,別被已讀不回的焦慮沖昏了頭。

一○四獵才派遣事業群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提醒,在Line上的互動,其實就是辦公室的延伸。假設主管針對某專案拋出問題,而你只是參與者,這時最好讓專案的負責人回答問題,不要過度焦慮,搶著回應,踩到了同事的工作職掌。頂多等負責同事回應後,再適度補充就好。

當已讀必回變成不得不的習慣……

老闆傳來的任務、同事詢問公務、朋友之間閒聊……。已讀不回可能惹毛別人,但一一回覆反而打亂工作與生活節奏,工作越來越拖延,怎麼辦?

你應該:職場上若非緊急訊息,「已讀不回」才是你該培養的習慣。

許多上班族因為無法忍受對方「已讀不回」,因而自己形成「已讀必回」的習慣,不僅影響生活,甚至時常優先處理主管與同事臨時用Line交辦、但未必緊急的工作,而減低自己的工作效率。身兼出版社主編、數位工具書作者、同時也是科技網站「電腦玩物」站長的黃鐘毅認為工作時「已讀不回才好!」

黃鐘毅解釋,很多訊息其實不一定要馬上給答案,可以簡單回應「收到」就好,「已讀必回」往往讓上班族打亂自己的工作節奏,甚至很多事情沒有經過充分的思考,就發送出回應,讓自己與主管和同事都變成溝通擺第一,但效率反而因此被排擠。他在網站上的相關省思,有上萬名網友按讚,勾起許多白領的共鳴。

當我被朋友同事納入拒絕往來戶……

傳訊息給朋友或同事,對方總是未讀未回,原來是我被對方封鎖了,我應該怎麼辦?要如何破冰比較好?相反來說,我能不能封鎖討人厭的同事或朋友,眼不見為淨?

你應該:快改變自己的言行,這代表你的人際關係已經拉紅色警報。

在數位時代,封鎖幾乎等同於「恩斷義絕」,代表這個人不想跟你有任何往來。林萃芬認為,這是人際溝通上很強烈的拒絕,不能忽視,要檢討自己是否在人際互動上有太多盲點,例如常常開玩笑傷人而不自知,或太常表露出負面的情緒,讓別人覺得你難相處。若還想跟同事或朋友維繫關係,得認真改變自己的言行舉止。

封鎖,雖然只是按下手機程式上的一個按鈕,但送出的訊息等於「我很討厭你,別再來煩我。」因此林萃芬並不建議上班族封鎖同事或友人,不能因為是數位工具,就忽略它在人際關係上造成的威力。

當同事或主管長時間沒反應……

當老闆或同事對我的訊息已讀不回,我應該再傳訊息,或直接打電話聯繫對方嗎?對方沒有表示,到底是代表看到了訊息但沒有意見,還是他(她)對這件事不滿意,或只是單純在忙?

你應該:職場上對方已讀不回,「再等一等」是最好的方法。

在「Line職場溝通大調查」中,「被質問為何已讀不回」以三四%得票率,被選為Line上讓人無法忍受的白目行為第四名。除非事態緊急,否則當對方已讀但沒回應時,切忌再馬上打電話去追問,會讓自己在主管跟同事心中扣分。

【延伸閱讀】這樣想,看見已讀不回也淡定

■4不要

●1.不要過度焦慮,適時給對方空間和同理心

●2.不要追問同事或主管

●3.不要搶答不屬於自己的問題,有時已讀不回沒關係

●4.不要輕易封鎖同事或朋友,封鎖等同跟對方絕交

■4要

●1.未讀未回比已讀不回好,晚回覆比不回覆好

●2.主動引導話題,改變跟長輩間的無聊笑話互動

●3.若希望對方回覆,訊息須明確清楚,並善用問句

●4.發現被封鎖,檢討自己言行是否常侵犯他人而不自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158

深交所追問準油股份是否規避借殼上市

深交所11日晚間發布了《關於對新疆準東石油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重組問詢函》。就在“重組上市”新規亮相前後,準油股份對其重組方案進行了調整,從“實際控制人變更”調整為“實際控制人不變”。監管部門對準油股份此次重組是否構成“重組上市”提出問詢。

根據準油股份6月16日披露的原草案,公司擬發行股份收購付正橋、鄭碩果持有的中科富創50%股權,並以12億元現金收購慧果投資持有的中科富創另50%股權。此外,準油股份還擬配套募資24億元,其中,盈久通達和匯金田橫分別認購16億元和8億元。

本次交易前,秦勇及其一致行動人創越集團合計持有準油股份23.30%股權,秦勇為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交易完成後,秦勇方面持股將降至12.34%,而另一方面,盈久通達持股將達到20.30%,成為新晉大股東。原重組草案就此認定,公司實際控制人也將發生變更。

而準油股份在7月1日披露的新草案中,收購資產事宜未有變化,但將配套募資由24億元降至12億元,使盈久通達認購金額由16億元變為8億元。借此,盡管交易完成後盈久通達以11.97%的持股比例成為上市公司單一最大股東,但秦勇及其一致行動人創越集團合計持股14.56%,保住了實際控制人之位,準油股份由此表示,本次交易不屬於重組上市。

深交所在問詢函中首先發問,本次交易對價分別占你公司總資產和凈資產的242.78%和2550.62%,為形式上避免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慧果投資放棄股份而選擇現金,請說明是否存在規避“借殼上市”的情況。

其次,秦勇及創越集團所持公司股份因訴訟案件全部被司法凍結 及司法輪候凍結。如果在本次重組期間,秦勇及創越集團所持公司全 部或大部分股份被司法強制執行而失去控制權,請說明本次交易是否 構成“借殼上市”,以及上述事項可能對本次交易產生的影響。

監管部門還特別問詢了,重組方案設置了發行股份和配套融資的調價機制,而發行價格變動引起的發行數量變化對交易完成後股權結構的影響,是否會導致公司控制權發生變更。

同時,問詢函還要求相關方面解釋盈久通達放棄成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的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226

上交所向東方金鈺再發問詢函 追問徐翔暗倉之事

東方金鈺公告稱,上交所8日向東方金鈺發問詢函,該公司之前聲稱趙興龍持有的瑞麗金澤股權與徐翔無關的表述與公安機關認定情況不盡一致,要求其說明原因。

上交所並要求瑞麗金澤2015年認購公司增發股份時的保薦機構和主承銷商華英證券、法律顧問北京德恒是否對發行對象的資金來源等進行嚴格、充分核查。如果進行了嚴格、充分核查,還要求說明沒有發現股份代持情形的原順。

8月5日,上交所發問詢函,要求該公司核實並披露瑞麗金澤自成立以來的股權變動情況,同時說明瑞麗金澤有關股東與徐翔之間是否存在股份代持情形,瑞麗金澤及其股東與徐翔之間是否存在產權、協議或其他控制關系及利益安排,於8月10日前回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194

鮮言暗入攪動慧球亂局 證監會出手追問背後隱情

慧球科技(600556.SH)“屢教不改”,證監會終於“親自”出手。8月25日晚間,慧球科技公告收到證監會下發的《調查通知書》,該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而被立案調查。而在這之前,上海證券交易所(下稱“上證所”)已經針對其劣行先後做出暫停信息披露直通車業務資格、股票停牌、考慮處以ST等監管舉措。

慧球科技在信息披露、實際控制人變更等多個方面混亂不清,而因為匹凸匹(600696.SH)前董事長鮮言的入局,使得迷局更加錯綜複雜。《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日從多位接近慧球科技的知情人士處獲悉,原掌門人顧國平已將慧球科技轉手奉予鮮言,目前上市公司正悄然進行人事換血,待調整妥當、時機成熟之後將正式迎接新的主人。

直接“對抗”逼出立案

近一個多月的監管舉措並未讓慧球科技變得“聽話”,業內對其被立案調查也早有預期。浙江裕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厲健上周接受本報采訪時就表示,交易所的處分威懾力有限,不過慧球科技涉嫌違法情節比較嚴重,未來被證監會處罰可能性極大。在交易所提請證券監管部門查處之後,預計證監會很快會進行立案調查。

本周一(8月22日)《第一財經日報》也向證監會發出詢問,希望了解監管層如何看待慧球科技“監管失聯”、實控人不清、董秘無資質等問題,以及是否將采取進一步措施進行監管。

可以看到,慧球科技所有問題的關鍵都與一個關鍵人物交織不清,就是前匹凸匹董事長鮮言。

8月9日,慧球科技宣布聘用鮮言為證券事務代表,從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屈尊“下嫁”到另一家上市公司擔任證券事務代表,這種巨大的落差引發了市場強烈質疑。據本報了解,事情也並非如此簡單。

多位接近慧球科技的知情人士透露,慧球科技原董事長顧國平已將慧球科技轉手奉予鮮言,目前慧球科技正悄然進行人事換血,待調整妥當、時機成熟之後將正式迎接新主人。

在本報近期的報道《慧球科技大“換血”為鮮言鋪路 投資者憂慮“翻版”匹凸匹》中,一位接近慧球科技的知情人士向本報透露了更多細節。

據該人士介紹,顧國平接手慧球科技之後變更了其主營業務,但隨著定增被否以及業務運營不理想,顧國平對慧球科技這個“殼”雖然尚具有控制力,但業務經營方面已經很難展開,以致業績不佳,再到之後經歷資管計劃爆倉,顧國平無奈將上市公司這個“殼”賣出,“這個事情也談了很久,最後是鮮言接盤”。

早在8月10日,顧國平也向本報親證,其已於今年5月份退出慧球科技,不再是慧球科技的實際控制人,“前段時間,我已經向交易所、證監局澄清”。

背後暗濤洶湧,公開信息中卻並沒有透露一絲一毫。就連最近對上證所的問詢回複中,慧球科技仍舊是對外強調公司實際控制人未發生變更,顧國平仍可以對公司決策形成實質性控制。

對此,上證所也多次就該公司實際控制人狀態存疑提出監管要求,要求該公司說明鮮言“是否直、間接持有上市公司股權,是否直、間接控制上市公司的董事會席位,是否控制上市公司的日常管理和信息披露事務”,但是慧球科技方面至今仍未按要求予以核實並披露相關情況。

與此同時,在該公司新聘董秘和證代尚不具任職資格的情況下,公司現任董事長董文亮多次拒絕上證所的監管談話要求,上證所甚至無法直接與其取得直接聯系。

屢次挑戰監管權威的慧球科技在近期泄露的一份購買房屋資產公告,更是讓市場一度擔憂慧球科技將因鮮言的資本騰挪之術而走上匹凸匹的老路。

上證所在暫停慧球科技信息披露“直通車”業務之後,對其擬披露資料進行事前審核,審核發現,還需要慧球科技補充一份材料。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慧球科技在未提交至交易所、未公告的情況下,使內容全文泄露,流傳於股吧之中。

《第一財經日報》查閱東方財富網股吧發現,改公告的主要內容是,慧球科技新設立的全資子公司湖北柯塞威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使用自有資金1243.4849萬元購買位於湖北省荊門市響嶺路楚天城房屋資產一幢,並承擔稅費約50.36萬元,用於公司經營辦公及日常業務。

但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荊門漢通法定代表人為鮮言——現被聘為慧球科技證代、原匹凸匹董事長,且該公司的股東之一為鮮言投資的深圳柯塞威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其中是否涉及關聯交易,成為上證所以及市場的一大質疑。

資本騰挪迷霧重重

隱秘的偽裝之下,資本暗道縱橫交錯。上述疑似關聯交易的操作手法在鮮言掌舵匹凸匹期間、甚至離職以後均有發生。這也讓部分投資者表示憂慮——慧球科技是否變成第二個匹凸匹?

據本報不完全統計,目前鮮言旗下的公司有深圳柯塞威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柯塞威基金、荊門漢通、荊門漢達實業有限公司等。

其中荊門漢通更是被質疑為鮮言暗通匹凸匹的“通道”。近日匹凸匹公告稱,計劃以1億元的價格,向鮮言控制的匹凸匹網絡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下稱匹凸匹網絡),轉讓匹凸匹金融信息服務(深圳)有限公司(下稱匹凸匹金融)100%股權。

換言之,匹凸匹計劃將原來的“P2P板塊”賣給鮮言。據本報記者了解,目前鮮言實際上已經控制了匹凸匹最為重要的資產,實現了表面退出、實際仍藏身匹凸匹背後的布局。

關鍵人物鮮言的神秘面紗目前仍未被完全揭,外來“入侵者”深圳市瑞萊嘉譽投資企業(有限合夥)(下稱“瑞萊嘉譽”)的背景也是隱秘不明。今年7月21日至7月28日期間,瑞萊嘉譽通過購買慧球科技股票4.999978%。彼時慧球科技因以“不足5%”為由拒不披露瑞萊嘉譽的持股情況,而正式開始了與上證所的“交手”。

有坊間傳聞稱,瑞萊嘉譽真正的幕後是豐煜系的劉峰。對此,《第一財經日報》也曾通過天眼查發現,持股瑞萊嘉譽90.9%的張琲與上海豐煜投資有限公司股東劉峰曾共同持股相同的公司。瑞萊嘉譽承認張琲和劉峰曾共事過,但稱這層關系已於2014年7月份以後隨著股權轉讓以及離職而結束。

除了與劉峰的傳聞,瑞萊嘉譽與深圳市陸家嘴財富理財管理有限公司(下稱“陸家嘴財富”)也存在共享公司前臺辦公區、瑞萊嘉譽控股股東深圳市前海瑞萊小微金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股東謝舜堯為陸家嘴財富股東公司的監事。

瑞萊嘉譽就上證所問詢函對其背景的回複依舊澄而不清,讓市場投資者直呼“看不懂,都是謎。”在這內憂外患之下,遭遇立案調查的慧球科技將走向何方,值得繼續關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9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