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广交会一期成交降两成 出口短期内仍将低位运行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090421/10366129152.shtml


  本报记者:刘璐璐 王攀

  有着中国外贸出口风向标的广交会,20日公布了第105届广交会一期数据,成交额比上届同期下降了两成多。

  共分三期举办的第105届广交会目前已完成了一期的商品展,作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商品种类——机电产品以及建材、五金、化工类产品就在一期展出。 透过20日公布的客商到会和成交数据,业内人士分析,虽在一些产品成交上传出乐观信号,但在接下来的三个季度,外贸出口难说“触底”,短期内仍将低位运 行。

  一期成交数据不容乐观

  记者20日从广交会方面了解到,本届广交会一期累计出口成交额130.3亿美元,比第104届同期下降20.8%。本期到会境外采购商共计82520人,同比下降5.4%。

  广交会副秘书长慕新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第一期情况看,金融危机还在扩散蔓延,外部需求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需求持续萎缩,世界经济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短期内我国出口仍将低位运行。”

  慕新海介绍说,从成交情况看,境外采购商多将长单改为短单、大单改为小单,绝大部分类别展出商品成交额下降。如宁波奥克斯公司对西班牙出口的家 用空调,订单额从往届的一次100万美元减为本届的20万美元,交货期从三个月改为两个月内;德国一采购商本届每笔订单额仅为往届的1/10。宁波奥克斯 公司副总经理蔡井泉说:“外贸形势还没有真正渡过难关,即使‘触底’也很难预言会在底部停留多长时间。”他介绍说,该公司一季度出口下滑约25%。

  一期出口的十大类商品中,除卫浴设备出口成交额微增0.7%外,其余九类出口成交额降幅均超过两位数;此外,对传统市场出口成交额下降,对新兴市场出口成交额有升有降。

  机电产品出口:新技术节能环保受青睐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尽管很多企业出口市场需求减少,经营出现困难,但是金融危机冲击反而给了在国际上处于二三线的中国机电品牌企业难得的机会。

  海信集团一位销售经理对记者说,经济低迷形势下,消费者更理性,中国一些家电以价格优势逐渐取代日韩一线品牌在欧美市场的份额,目前海信的订单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加。

  企业普遍反映,广交会是机电企业推出新产品、展示新技术的重要舞台,他们在本届展会成交有所突破甚至超过上届的主要原因就是积极推出新产品或节能环保类产品。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张钰晶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可以看出,虽然目前外贸形势比较严峻,但新产品在满足高端市场需求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果,具有较强的产品竞争力,采购商对性价比较高的新技术、节能环保产品表现出极大兴趣。

  五矿化工:国内市场复苏将早于国外市场

  记者从五矿化工商会了解到,五金产品和建筑及装饰材料仍是本届广交会五矿化工成交的主要产品,而中东市场则首次超越欧美,成为主要成交地区。

  参会企业向记者反映,从去年年底以来,企业订单明显减少,呈现单笔订单金额下降、下单以老客户为主的特点。究其主要原因,一是今年以来原材料价 格大幅波动,国外客户处于观望阶段,等待价格稳定后签单;二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客户由于资金紧张纷纷压缩采购储备数量,有的客户减少或冻结了部分订单。

  商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五矿化工商品出口主要是原材料商品,出口的主要国家是美国、欧盟和日本市场,目前这三大经济体均陷入了衰退,通过其他 市场弥补由此损失的出口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同时,我国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加出口的难度也在加大。国外需求的萎缩已对我国出口形成了强约束。

  对未来形势,企业普遍认为国内市场形势二季度可能开始逐步回暖,但国外市场情况目前还不明朗。希望政府能抓紧对相关进出口的政策进行调整,取消一些制约出口的政策,制定出台鼓励出口的措施,而且要快、力度要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6

高盛:股市仍將成為“提款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742

201309171149032689439

兩周之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主席拉加德在IMF年會上告訴與會者選擇“正確的道路”來幫助經濟更快速的複蘇。然而拉加德並未告訴市場,究竟哪條路才是光明大道。如今,解惑者終於從天而降了。

高盛全球首席股票策略師Peter Oppenheimer給出了他認為的未來市場可能經歷的三種情況,並對三種狀況做出了各自的分析。

Oppenheimer在昨天一份給投資者的報告中表示:

市場對於目前低利率和低增長的經濟環境並不熟悉。股市和債市的上漲一直伴隨著泡沫論的質疑。實際上,一些表現最為強勁的市場和資產的基本面是最薄弱的。投資者處於“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狀態。

不過在我看來,經濟和金融市場未來的發展可能不外乎三種可能性。

第一種可以被稱為“經濟停滯”。這意味著全球經濟增長依然低於危機前水平,通脹也將保持疲軟。這種情況下,股市和債市的表現將相對低迷,整個市場的波動率也會維持低位。

第二種可能是市場出現了推動經濟的新引擎,類似美國能源的革命性變革或者中國消費突然的擴張。這種情況下,股市將成為大贏家(上漲)。

第三種則是我認為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大穩健”(Great Moderation)。這種情況下,經濟的增速並不足以推升通脹。但是利率將依然保持低位,因此從市場獲利的機會依然頗豐。過去4年的股市牛市還將延續,直到進入到新的階段。

債券市場收益率將越走越低,市場最終將形成不得不破的泡沫。利率的上漲或將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雖然我更看好第三種可能性,但是我要強調的是,(股票)市場價格的走勢似乎已經將第一種情況計入在內。因此整體股市應該會趨於穩定。

不過有意思的是,和Oppenheimer的看法不同,高盛經濟學家團隊認為即便全球經濟將保持低迷,美國經濟也有能力在明年一枝獨秀。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033

即便OPEC減產 油價仍將下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612

opec oil

據市場最具影響力的分析師們預測,即使OPEC同意在本月晚些時候削減產量,油價還是會繼續下跌。

Pira Energy Group的首席執行官Gary Ross表示,市場存在供給和需求之間的“不平衡”,將迫使價格在明年下跌,無論OPEC是否宣布減產。

OPEC不能、也不會糾正失衡。

其他市場觀察人士也預測價格將進一步下跌。能源經濟學家Philip Verleger在周末寫道,他預計布倫特原油的現貨價格將降至每桶約70美元或更低。

下月交割的布倫特原油價格周三約為每桶81.01美元,較6月高點下跌逾25%。

Pira Energy Group與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在大約60個國家(包括沙特阿拉伯、俄羅斯和中國)合作。

Ross在今夏成功的預測到了原油價格的下跌,因此博得關註。他說他在夏天非常看空油價,因沙特阿拉伯調整了對亞洲供應的原油售價。他說,

今年夏天沙特的行動是一個明確的信號,表明他們想要保持賣給亞洲的銷量。

隨著利比亞出口複蘇,美國頁巖油產量的上升對原油市場的影響更為明顯。與此同時,全球需求增長已經放緩,中國對柴油的需求顯著弱於預期。

目前,OPEC內部就是否減產意見尚不統一。科威特石油部長Ali al-Omair本周表示,他不認為本次會議上OPEC會減產。Ross認為,

即使OPEC減產,任何可能的減產量都不足以阻止布倫特原油在2015年第一季度跌破80美元,美國基準的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在同期跌破70美元。

然而,從長遠來看,他說,他對石油價格感到樂觀。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希望看到更低的價格來刺激需求,減少供應,說服更多的世界各地的石油生產商減少鉆井。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931

李迅雷:經濟下行、估值偏高 但A股仍將走牛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829

11

本文為海通證券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在中國經濟論壇上發表的觀點,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要點提示:

■配置性需求增大和對改革等樂觀預期助推牛市。目前中國家庭的資產配置中,房地產配置占68%,顯然過高了,而權益類產品的配置只有3%多,只有美國家庭的10%。A股主板在被冷落多年之後,再度成為主流資金的追逐目標,這就像從2000年開始中國家庭在資產配置上不斷追逐房地產一樣,一旦起步,就將延續下去。

■如果仔細分析中國股市20多年來的走勢,會發現經濟政策對股市影響要比經濟周期對股市影響大,因為政策通常是逆周期的,它更能與投資者預期保持一致。

■既然監管層的多目標管理責任不會放棄,既然作為新興市場,A股總體高估的格局難以改變,那麽,今後股市的波動也將在“絕對高估與相對低估之間”,其總體估值偏高的現象不會消失,股指在“絕對低估”的逗留時間往往很短暫,這或許也構成股市在今後將維持牛市的一大理由。如果你認同監管政策不會改變趨勢,那麽,就應該認識到趨勢的長期性,它不會因短暫的波動而改變方向。


大部分投資者總是喜歡用經濟向好、股價便宜作為看好股市的理由,而悲觀論者也同樣以否認這兩點作為看空的理由。一般而言,利益偏向會導致分析的不客觀,即所謂的屁股決定腦袋。但即便拋開利益紛爭,也不能確保你的邏輯能令人信服地解釋趨勢發生的因果關系。因此,選擇具有更強解釋力的邏輯,總比死搬硬套通俗邏輯好。自2012年至今,筆者在看淡經濟,看淡貴金屬、大宗商品和房地產價格的同時,始終堅信會有越來越多的資金流向金融資產交易市場,從而有利於債券和股票的估值提升。

估值偏高是事實 經濟下行難逆轉

大家一般都喜歡用市盈率高低來衡量股價水平的高低,那麽,創業板70多倍的市盈率應該屬於過高了吧,因為中國創業板市盈率水平差不多是美國納斯達克的3倍。其實,A股主板的估值水平同樣也不像大家所公認的那樣便宜。根據Wind數據,截至2014年12月16日,深圳主板的市盈率為27.1倍。盡管滬深300的市盈率只有11.7倍、上證A股的市盈率為13.1倍,但滬深A股主板市盈率的中位數為43.2。而根據彭博數據,美國道瓊斯指數和標普500指數對應的市盈率中位數分別為17倍和19.3倍。假如30倍以上的市盈率可以定義為偏高的話,則主板中有60%的股票市盈率高於30倍。這還沒有考慮市場利率水平,利率越低,則估值水平可以越高,反之也然。如美國的利率接近於零,中國市場利率起碼在5%以上。

中位數比平均數更能客觀反映股票的總體估值水平,這就像在一個貧富差距大的社會里,大家經常抱怨自己收入被統計局平均之後“提高”了一樣,而中位數則會告訴你所處的收入地位。統計表明,A股市值規模500億元以上的上市公司只有103家,只占到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3.97%,但它們在2014年共實現A股市值增量71366.6億元,占增量總額的53.58%,這些大市值股票權重大但市盈率低,所以其他股票被平均之後,市盈率也就低了;而美股的市盈率分布比較均勻,故平均市盈率水平和市盈率的中位數就比較接近。

有人會辯解:盡管股市估值水平是不那麽便宜,但中國經濟還是向好,房地產行業有望重新回暖。中國經濟真的有那麽好嗎?半年前與半年後的股價當然是出現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有哪個經濟指標可以反映這半年內有戲劇性的變化呢?

我還是比較相信電量這一指標,因為這個數字比較真實,不會造假。2014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3.8%,低於2013年3.7個百分點,這也是自2003年有這一數字公布以來的新低,當然也低於次貸危機時的增速。如果說工業用電量增速的降低可以理解為經濟轉型,那麽,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增速只有2.2%,要知道過去10多年來,我們居民的用電量一直是以15%、10%、8%左右的增速遞減的,且進城農民工的數量也在不斷減少,從2010年的新增1200多萬,到2013年只新增600多萬。因此,用電量增速的降低,是否意味著城鎮化進程的放緩呢?當然,官方強調是因為去年夏天不熱、空調少用的因素,但我看到的卻是2014年大家電消費額負增長的因素,其中空調倒是唯一保持增長的大家電。

家電消費對應的是居民住房投資和消費,2014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2億平方米,比2013年少銷售1億平方米。而對中國而言,由於計劃生育的實施,人口紅利的拐點已經出現,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峰值在2010年已經達到74.5%的高點,到2013年這一占比已經降至72.8%,預計到2020年這一占比將會降至70%以下。而25-44歲青年人口的總數也會在2015年左右達到頂峰,此後開始下降。從美日韓等國經驗看,伴隨著25-44歲人口見頂,地產銷量也會出現拐點,筆者可以斷定2013年房地產的銷售面積就已經達到峰值了。

其實,我們更應該關註決定經濟增速的長期因素,如人口老齡化將帶來的高儲蓄率不可持續問題。比如中國投資高增長主要依靠高儲蓄,而投資占比過高問題,也幾乎是世界獨有的。如2014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占GDP比重為78.9%,而歐美及日本這一比重均在20%以下。假如今後6年名義我國GDP增速平均降至8%,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平均降至13%,則到2020年,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將超過GDP總額,這就不可理喻了。因此,高投資不可持續,在今後儲蓄率不斷下降的背景下,經濟增速的支撐位恐怕要回落到6%-6.5%之間,投資增速也會接近GDP增速的水平,尤其是房地產投資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的占比還會不斷下降。

配置性需求增大和對改革等樂觀預期助推牛市

自2012年之後,實物資產投資的高收益不再,而目前中國家庭的資產配置中,房地產配置占68%,顯然過高了,而權益類產品的配置只有3%多些,幾乎只有美國家庭的10%。從總量看,盡管2014年A股的市值有了大幅增長,年末達到37萬億,但占GDP比重(證券化率)也不過58%,而美國為120%,一般發達國家也都在100%以上。但中國房地產總市值占GDP比重雖然得不到一個準確的數據,但估計在300%-400%之間,大約是美國的一倍左右,顯然是過高了。

再從企業的債務結構看,中國企業的負債額占GDP比重估計為130%,而美國不到80%。2014年國企的債務增長超過10%,大約為66萬多億元,占企業總債務80%,國企債務龐大是中國企業債務占GDP比重高居全球榜首的根源。如此高的債務水平,勢必形成巨大的償債壓力,導致融資成本上升,目前銀行的平均放貸利率為7%,民間利率更高,故實業投資意願下降在情理之中。

所以,目前社會資金的脫實向虛,從實業和房地產領域流向資本市場,看似不正常,其實是合理的。因為經濟連續下行,在資金成本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實體經濟缺乏賺錢項目,而實物資產如煤礦、鐵礦、油井等又在折價,房地產交易的活躍度也在下降,過去幾年盛行的這些投資模式都在賠本。

從2001年至2011年,居民投資實物資產中的黃金可以獲得高回報,但從2012年至今,投資黃金則是虧本買賣。熱錢總是流向能賺錢的領域,故從2012年之後,信托產品、銀行理財產品、創業板和中小板股票都逐一受到大資金的青睞。這一進程目前似乎有了加快跡象,尤其是A股主板在被冷落多年之後,再度成為主流資金的追逐目標,這就像從2000年開始中國家庭在資產配置上不斷追逐房地產一樣,一旦起步,就將延續下去。

如果仔細分析中國股市20多年來的走勢,會發現經濟政策對股市影響要比經濟周期對股市影響大,因為政策通常是逆周期的,它更能與投資者預期保持一致。實際上這輪美國股市的上漲並創新高,也是在美國持續推出量化寬松政策的過程中發生的,美國的標普和道瓊斯指數就是在經濟回落的過程中見底回升的。股市原本就是經濟的晴雨表,是快於實體經濟的變化而變化的,教科書上說是提前經濟周期6-18個月。所以,對於把經濟下行當作股市的利空看待,似乎又重新回到到散戶思維中了。

隨著經濟的下行和高負債下社會信用風險的增大,相信財政和貨幣政策的進一步放寬是可以期待的,2015年政策的著力點應該是防通縮。此外,投資者也對經濟改革賦予更好的預期。對於此輪經濟改革看好的最根本理由在於,再不改革已經沒有退路了,屬於倒逼式改革。而中國與西方國家相比,所擁有的最大一塊資源,就是幾十萬億元的國有資產。如果說過去20多年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與土地升值高度相關,那麽今後10年中國要化解債務問題和經濟結構調整,估計會與國企改革和國有資本的運作高度相關了。

盡管本人始終認為,改革有助於化解風險,但難以在短期內解決中國經濟長期積累的諸多問題。但投資者往往不會對改革前景進行量化分析,且在改革推進的早中期(2014―2017年)總是比改革後期(2018-2020年)要樂觀。這就像中國球迷對中國足球比賽前景的預期變化一樣,在上半場的前20分鐘,大家對於換帥之後的中國隊獲勝預期肯定高於下半場的後20分鐘。

從長期看,無論是經濟上行還是下行,政策基本都會對沖掉現實中的利好或利空。如果政府所采取的針對利空的對沖力度超預期,則又構成利好。美國的QE政策超預期,最終使得美國經濟複蘇,股市則提前反映了投資者的樂觀預期。而“中國政策工具箱里的儲備還很多”,這意味著在經濟下行過程中,中國政府更有實力和可能性讓政策超預期。

企業盈利增長有望逐步與GDP增長脫鉤

中國已經步入從增量經濟發展模式到存量經濟主導的發展模式階段,即經濟增速放緩但還必須實現充分就業。長期以來,美國經濟增速遠低於中國,但股市的表現遠好於中國,其原因就在於企業的盈利能力強,其平均利潤率遠超GDP增速。而這幾年中國企業的平均利潤率估計在5%-6%之間,低於GDP的增速。如2014年世界500強中,美國企業的平均利潤率為9.33%,中國企業僅為5.1%。

不過,中國企業的盈利改善是可期的。首先,從長期看,融資成本有望下降。中國企業的盈利水平低下有諸多原因,其中銀行擠占企業利潤是主因。如中國企業聯合會發布的2014中國企業500強報告顯示,17家銀行企業凈利潤總額1.23萬億元,占500強企業凈利潤51%。這是500強企業中銀行業利潤總額首次超過其余483家企業的總和。因此,從今後看,銀行的息差收入將繼續減少,估計2015年銀行的盈利增速將進一步下降,而得益方應該是企業和儲戶。

其次,中國企業盈利的改善將通過去杠桿來實現。去杠桿的形式多樣,如破產重組、並購、資產證券化等,尤其是國企改革方面。國有資產通過轉讓,可以將目前的債務負擔變為公共資源。盡管中國不會複制西方國家私有化的模式,但德國、英國和法國的國有企業私有化過程,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政府減輕債務壓力,並引發了股市牛市,還是值得借鑒的。

第三是來自產業結構調整和原材料成本的下降、勞動力成本上升趨緩等因素。2014年已經呈現出企業盈利增速與GDP增速“脫鉤”的跡象,即企業盈利增速不再隨GDP增速下行而下降,如果能夠持續下去的話,這對於資本市場應該是利好。2015年人民幣貶值的壓力將加大,這對於出口導向型企業而言,應該是有利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眼下中國企業面臨的負面因素會更多些,這一方面可以迫使企業轉型升級,如三大產業中服務業比重上升,先進制造業在制造業中的占比提升等。另一方面,這些不利因素可以用各種寬松工具來“對沖”,相信中國企業的未來前景還是看好。畢竟中國目前高負債下的經濟回落與歐洲、日本這些高福利發達國家的衰落是不可同日而語。

估值偏高與定價錯誤現象將長期存在  

記得1993年年初,筆者曾在《中國證券報》頭版發表了未來股市的六大趨勢展望,當初預言高估的市盈率會不斷走低,A股與B股會接軌,隨著股票存量規模的擴大,投資者不再恐懼新股發行和市場擴容……如今看來,當初過於理想化了。迄今為止,個人投資者仍然主導市場,平均交易量占全市場的80%以上,A、B股價差仍然很大。A股估值偏高的原因,主要是證券市場的發行管制導致股票供給偏少,去年股權和債權融資占社會融資總額的比重只有17%,而美國一般要占80%以上。此外,監管部門兼有維護市場穩定的職責,經常在股市低迷時暫停股票發行,即便今後推行註冊制,估計發行規模也難隨意擴大。

此外,由於A股是交易活躍的散戶主導的市場,從過去20多年的交易歷史看,A股的平均年換手率水平確實名列全球前茅;A股兩融業務開展時間也不長,但2014年的交易量占比已經超過14%,這一比例在全球資本市場上也是屈指可數的。這可以解釋A股高估值的部分原因,如小市值股票的流動性超好,流動性好對股價有正向提升作用。而在機構投資者主導的成熟市場,小盤股往往不會得到分析師和機構的青睞,流動性很差,估值就會偏低。目前,A股仍未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可以預期,中國未來10年仍將是個人投資者主導的市場(目前QFII加RQFII占A股的市值僅3%,而我國臺灣地區的QFII已經接近30%)。由於個人投資者的知識結構和投資理念普遍存在缺陷,加之資本市場的融資管制存在,這就導致估值偏高和估值扭曲的現象長期存在。

對境內公募基金和QFII投資者而言,其擁有股市定價權的時期大約只有在2003-2007年,這恰恰是它們規模高成長期,之後機構投資者的市值占比就沒有顯著上升,交易額一直維持在15%左右。據說2014年個人投資者的交易額占比進一步上升至85%,這對於機構投資者而言既是機會又是挑戰。機會來自於由於市場定價錯誤產生的套利空間很大,而目前滬港通、股指期貨和股票期權等工具也為套利提供了便利;而挑戰則是機構如何來適應散戶的投資理念和操作思維,而且,這樣的散戶思維還將長期延續下去。

監管政策只能平滑而不會改變趨勢

由於主板市場在過去近三個月內出現了巨大漲幅,顯然超出了包括管理層在內的大部分人的預期,而且這又導致了市場的杠桿率陡增、利率水平上升和流動性風險加大,故抑制市場過多投機行為是必然的選擇。對於“一行三會”為主的監管者而言,眼下正面臨多重艱難的選擇:1、既要阻止資金從實體經濟流向資本市場,又要防止資本市場過於低迷而難以提高直接融資比例;2、既要抑制散戶市場的過度投機和盲目投機行為,又要維持市場穩定,防止市場大起大落對中小投資者造成的傷害;3、既要防止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卷入高杠桿融資的風險中去,又希望各類養老基金、企業年金等社會保障基金能夠利用資本市場獲得好回報。這正是中國股市處於新興市場的典型特征,政府不放心市場的自我修複能力,而投資者也總是看著政府的臉色做投資決策,經常會感到無所適從。

實際上,監管政策的變化不用過於關註,因為從歷史看,監管政策只能平緩趨勢,卻不能改變趨勢。這些政策會短期內讓市場回歸理性,讓曲線收斂,但難以改變市場的長期趨勢。例如,對券商兩融業務的檢查和違規處理,其本意是防範風險、打壓投機,讓市場更健康地發展。因此,監管者的用意與投資者的長期利益應該是一致的,但大部分投資者都解讀為監管者要將股市打下去。

A股市場的新股認購會聚集巨量資金,這會導致回購利率的上升,進而迫使央行在公開市場釋放流動性。而且,A股的持續火爆也導致了貨幣市場流動性的緊張,與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目標相悖,這也是央行、銀監會等監管部門不願看到的現象。因此,限制銀行資金流入股市也是必然之舉,但這也同樣不會改變市場趨勢。就如2004年開始國務院就出臺多項舉措來抑制房價漲幅過快、過大一樣,2004年之後,房價依然長期保持上漲趨勢。

既然監管層的多目標管理責任不會放棄,既然作為新興市場,A股總體高估的格局難以改變,那麽,今後股市的波動也將在“絕對高估與相對低估之間”,其總體估值偏高的現象不會消失,股指在“絕對低估”的逗留時間往往很短暫,過去25年來的市場特征也已經充分印證了這一點,這或許也構成股市在今後將維持牛市的一大理由吧。如果你認同監管政策不會改變趨勢的話,那麽,就應該認識到趨勢的長期性,它不會因短暫的波動而改變方向。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977

【美股周報】美股成長股的回調可能仍將繼續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810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3-30 09:46 編輯

【美股周報】美股成長股的回調可能仍將繼續
作者:KevinLIU


市場回顧:發達市場先漲後跌;美元回調;新興市場跑贏
過去兩周,主要發達市場均呈先漲後跌的倒V型走勢。具體來看,美股市場前一周受3月FOMC會議釋放的“鴿派”信號提振有所反彈,但上周的回調則基本抹去了標普500指數年初以來的所有漲幅。受此拖累,日本和歐洲股市上周也出現一定程度的下跌,但美元回調使得二者在美元計價下仍有不錯表現,並繼續領先美股市場。此外,近期美元回調也使得新興市場貨幣的貶值勢頭得到一定緩解,因此新興市場股市在過去兩周中略微跑贏。

近一段時間公布的經濟數據整體偏弱,顯示美國一季度經濟增長動能可能有所趨緩。除了此前公布的零售銷售、工業生產和新屋開工等數據外,美國2月份耐用品訂單環比下跌1.4%,大幅低於預期。不僅如此,美國四季度GDP環比年化終值為2.2%,也不及預期的2.4%。此外值得註意的是,最新公布的日本2月份核心CPI(不含生鮮食品)在剔除消費稅上調的因素後為~0%,距重返通縮僅一步之遙,因此或加大日本央行進一步寬松的壓力。

圖表1: 過去兩周發達市場先漲後跌;新興市場跑贏;


圖表2: 年初至今以來,日本和歐洲明顯跑贏美股市場;



市場波動加大符合預期;短期繼續維持謹慎
近期美股市場的波動明顯加大,對此我們並不感到意外。如果投資者熟悉我們觀點的話,從2014年底開始,我們就對美股市場轉向相對謹慎的看法(2014年12月22日報告《全球分化格局下,迎接波動上升》),並在近期進一步強調短期內波動可能加大、並跑輸日歐股市的觀點(3月16日報告《FOMC臨近,美股波動或將上升、並繼續跑輸日歐》)。

我們的邏輯主要有以下兩點: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估值仍然偏高。其次,相比估值同樣偏高的歐洲市場,缺乏來自貨幣政策方面向上的推力。雖然我們仍然認為,當前一系列偏弱的經濟數據和美元大幅升值已經帶來實質上的緊縮效果並不支持美聯儲過早或者過快的改變其政策立場(上周五美聯儲主席耶倫在舊金山聯儲會議的發言中也表示加息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Gradual Approach);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加息預期已經形成,盡管短期有所緩解,但隨時可能因為某項經濟數據或者事件卷土重來;而且美聯儲所傳遞出的更為靈活、依賴數據(Data Dependence)來決定加息時點的方式實際上等於增加了投資者與美聯儲之間出現“預期差”的可能性,進而或加劇市場波動(3月19日報告《美聯儲拋棄“耐心”、變得更為靈活;但或加大市場波動》)。

圖表3: 當前標普500指數的估值水平仍然偏高



成長股的回調可能仍將繼續,未來或跑輸價值股
上周三,美股市場出現大幅回調,其中具有典型成長股屬性的高估值生物科技和半導體板塊受到的沖擊最大;這也再次說明,估值偏高使得這些板塊對外部風險和投資者情緒變化的敞口更大、更容易受到擾動。不過,我們認為成長股的回調可能仍將繼續,未來或跑輸價值股板塊,主要基於以下幾點理由(關於上周三美股市場大跌的點評請參見3月26日郵件《對隔夜美股市場大跌的點評:該來的不會缺席》):

►     首先,從驅動因素來看,未來經濟活動重拾上行動能不利於成長股的相對表現。我們在此前美國成長股專題系列研究中發現,從自上而下的策略投資視角來看,當經濟活動疲弱或增速放緩時(分別以PMI和經濟意外指數來衡量),成長股的表現往往要好於價值股;而當經濟活動擴張時,價值股則開始跑贏(圖表2~圖表3,請參見2014年11月16日報告《成長股系列研究(1)——美國成長股投資價值初探》)。年初至今以來,美股市場成長股跑贏價值股主要便是由於近期美國的一系列經濟數據普遍轉弱並低於投資者預期,顯示出美國一季度經濟增長動能可能有所趨緩;而這也符合我們此前所發現的規律(圖表1);

然而往前看,隨著未來油價大跌的正面效果或逐步顯現(1月19日報告《油價“新秩序”下的長期影響分析》)、而美元升值拖累出口和相對寒冷天氣對經濟活動幹擾在邊際上的消退,美國經濟增長或從2015年二季度重拾上行動能(Bloomberg市場一致預期顯示二、三季度美國GDP環比年化增速有望從一季度的2.2%回升至3%,圖表4);而根據歷史經驗來看,這種情況或將不利於成長股的表現;

圖表4: 年初至今以來,美股市場成長股跑贏價值股;



圖表5: …主要是由於進入一季度以來,美國一系列經濟數據普遍轉弱並低於投資者預期;



圖表6: 不僅如此,美國經濟意外指數年初以來持續下行,也是成長股跑贏價值股的原因之一



圖表7: Bloomberg市場一致預期顯示,二、三季度美國GDP環比年化增速有望從一季度的2.2%回升至3%



►     其次,貨幣政策和流動性邊際上趨緊也不利於成長股的表現。在上述提到的我們發現的投資規律中,除了經濟周期外,貨幣政策和流動性環境是另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即當貨幣政策和流動性趨緊時(表現為長端和短端國債息差收窄,也即收益率曲線的平坦化),成長股通常會跑輸價值股。

然而現實的情況是,盡管美國國債收益率息差在持續縮窄,成長股相對價值股的表現卻與之出現明顯的背離(圖表5);而這也正是我們擔心在美聯儲貨幣政策無法提供進一步向上推力的情況下,成長股的高估值或難以得到有力支撐、甚至會出現明顯回調的原因(圖表6);

圖表8: 盡管美國國債收益率息差仍在持續縮窄,成長股相對價值股的表現卻與歷史規律出現了明顯的背離;



圖表9: 同樣的,持續收窄的息差可能預示著成長和價值股的相對估值未來或將下行;



►      最後,從整體市場環境來看,正如我們在此前提到的,考慮到估值仍然偏高、以及未來投資者與美聯儲之間的“預期差”可能加大,我們認為美股市場短期內或仍將維持震蕩格局,無法形成有效突破,但波動或將上升。而在市場波動加大的環境下,高估值的成長股更有可能受到擾動和沖擊,這與2014年3月出現的成長股向價值股劇烈的風格切換情形類似(圖表1)。

不僅如此,隨著4月8日美股一季度業績期的展開,投資者將傾向於更為謹慎的態度、以及希臘問題隨時可能重新升溫,也都或將不利於成長股的表現。

(來自中金海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694

IPO重啟來襲 A股短期仍將維持結構性行情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5726.html

IPO重啟來襲 A股短期仍將維持結構性行情

一財網 張誌斌 2015-11-23 17:54:00

從下周一開始又將迎來新股發行,在此前配置股票市值基本完成的情況下,投資者本周的主要任務顯然是籌集打新所需的資金,因而預計本周市場整體的拋壓將會明顯增大

隨著IPO重啟日期的正式確定,下周A股市場又將迎來新一輪的打新潮,其對市場資金面的擾動也無可避免。滬深兩市股指周一雙雙小幅下挫,上證指數險守3600點,但未能收複年線,這也使得市場人士對於後續走勢開始趨於謹慎。

從市場的全天走勢來看,股指在早盤小幅高開回落之後開始震蕩上行,券商板塊一度成為推動股指上行的主動力,不過市場對此響應度顯然不如此前,使得該板塊出現沖高回落。午後隨著創業板指數跌勢確立,主板指數也開始調頭向下,上證指數最後險守3600點,報收3610.31點,下跌20.19點,跌幅0.56%,成交4141億元;深成指報收12586.69點,下跌115.34點,跌幅0.91%,成交6589億元;創業板指數報收2770.58點,下跌29.57點,跌幅1.06%,成交1783億元。兩市全天資金凈流出241億元。

對於這樣的走勢,市場人士的觀點也開始趨於謹慎。

一位資深市場人士就表示,以創業板為代表的題材股近來持續出現接近2000億元天量的成交,但股指並未能突破上行,這說明目前點位阻力不少,在增量資金入市不足的情況下,市場只能選擇回落整理蓄勢。再加上從下周一開始又將迎來新股發行,在此前配置股票市值基本完成的情況下,投資者本周的主要任務顯然是籌集打新所需的資金,因而預計本周市場整體的拋壓將會明顯增大,主力借機洗盤概率也較高。至於投資者如何選擇,還是要根據自己的持倉以及風險偏好來決定了。

平安證券策略分析師魏偉也認為,短期市場的主要影響因素在於IPO重啟,資金流入和風險偏好調整。現在來看,市場的風險偏好已經很高,前期市場快速的上漲已經不利於短期風險偏好的進一步上升,但資金偏好權益的情況帶來新增資金流入依然利好市場,但尚無跡象顯示流動性過多和杠桿能夠快速上升而帶來的風格切換。另外,人民幣加入SDR和美聯儲加息也是年底前幹擾市場情緒的重要因素,市場短期仍將維持結構性行情。

渤海證券策略分析師宋亦威認為,下周IPO即將重啟,盡管周末關於註冊制的傳言未得到官方證實,但政府和監管層恢複A股市場融資能力的初衷是明確的,為實現A股可持續的融資能力,維持A股適當的人氣及市場成交水平是必要的。而這次股災使監管層清晰認識到,市場的過快上漲或下跌都會對保持A股人氣和成交水平構成威脅,因而從監管層的態度來看,更希望市場處於震蕩或緩漲的格局。而目前伴隨指數前期壓力位的抑制,市場恰巧處於這一階段,指數的放緩腳步,為題材的活躍創造了契機。在這一背景下,建議投資者關註新能源、智能制造、國企改革板塊的投資機會,此外關註資金對年報高送轉、ST板塊以及新股影子股的炒作。

編輯:王樂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188

社科院:購房壓力在今後相當長時期內仍將存在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30934.html

社科院:購房壓力在今後相當長時期內仍將存在

一財網 章軻 2015-12-25 15:39:00

​中國社會科學院25日發表的2015年《公共服務藍皮書》稱,國家房價調控政策取得一定效果,房價調控滿意度提升。但購房壓力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仍將存在。

中國社會科學院25日發表的2015年《公共服務藍皮書》稱,國家房價調控政策取得一定效果,房價調控滿意度提升。但購房壓力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仍將存在。藍皮書同時表示,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避免形成房地產一體化的局面。

社科院最新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城市房價調控的滿意度得分總體比2014年得分有了較大提高。2015年杭州以51.40分排名第一,比2014年得分最高的長沙(得分43.39分)分值高了8.01分。

與2014年相比,38個城市中,有26個城市的房價調控得分均高於2014年的得分,這表明2015年我國城市房價調控整體水平有了很大幅度提升。藍皮書說,在全國總樣本中,對房價調控的效果持肯定態度的人數占40.63%,比2014年的33.33%上升了7.3個百分點,而認為宏觀調控政策沒有遏制房價上漲的人數比例為36.86%,表明近一年國家房價調控政策有一定效果。

2015年與2014年公共住房要素滿意度前十城市對比顯示,2015年38個城市的公共住房滿意度得分均值為53.83分,其中得分最高的為珠海市,得分為60.39分。從排名前十的城市得分情況來看,2015年較2014年有明顯提升,排名前五位的城市領先較為明顯,第六位至第十位之間的分差相差不大。從城市來看,重慶、杭州、拉薩連續兩年排名位居前十,其他城市排名變動較大。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一大批“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保障性住房在2014年和2015年完工,同時自2014年起,全國多個城市房價有所回落,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公眾對住房問題的焦慮程度。

“當然,無論是商品房價回落程度還是保障性住房的供應量與公眾期待之間仍有較大差距,這也是公共住房長期得分偏低的原因之一。”藍皮書分析,從供給與需求的角度來看,我國的保障性住房購買群體主要為中低收入群體,這類群體短期內購買力不會迅速提升,因此如果商品房價沒有較大幅度的回落,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需求將長期存在,所以保障性住房的供需矛盾仍將長期存在。

藍皮書稱,自2014年起,房地產行業的投資性需求萎縮,再加上城鎮化速度放緩,全國各線城市的常住人口凈增量也在下降。但從長期來看,新型城鎮化的推進,相當數量的新市民的住房問題尚未解決,相當數量的城市居民對改善住房條件還有新的期待,因此購房壓力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仍將存在。

“房地產進入調整周期,城市之間分化加劇。”藍皮書稱,自2013年以來,我國的房地產市場出現減速現象,各城市的調控政策也出現分化現象,一線、二線城市需求依然旺盛,三線、四線城市庫存壓力較大。

進入2015年之後,為緩解經濟下行的壓力,國家對房地產政策又進行了一系列溫和的調整。根據2015年7月的數據顯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當中,漲幅最大的為深圳6.3%,上海、北京、廣州緊隨其後,漲幅分別為1.9%、1.2%、1.2%。在北上廣深的領漲下,7月大部分一線、二線城市均進入價格上漲陣營,仍處在下跌陣營的以錦州、蚌埠、濟寧等為代表的三線、四線城市。“從目前來看,這種趨勢短期之內不會改變。”藍皮書說。

社科院上述報告認為,在整體宏觀環境壓力仍存在的背景下,在制定政策過程中要關註房地產市場價格的穩定,明確房價控制目標,避免造成二次刺激,進一步推高房價。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避免形成房地產一體化的局面。

藍皮書稱,目前,我國多個自貿區正式掛牌,自貿區建設進入快車道,京津冀一體化也進入了全新階段,長江中遊城市群獲批,“一帶一路”更是涉及18個省份,構建出了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以上表明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不同城市之間發展水平不一致,在經濟協同發展、融合的過程中,要避免房價先行,造成房價的大起大落,對當地居民的住房需求造成不利影響。”藍皮書建議,建立多層住房體系,托底民生住房需求。同時推動農村土地流轉的有序進行。在流轉過程中,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避免與民爭地、盲目發展地產經濟等現象。

社科院認為購房壓力在今後相當長時期內仍將存在。攝影/章軻

編輯:李秀中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740

暢遊聯席CEO兼董事余楚媛離職,年內仍將擔任公司顧問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29/157033.shtml

暢遊聯席CEO兼董事余楚媛離職,年內仍將擔任公司顧問
麻策麻策

暢遊聯席CEO兼董事余楚媛離職,年內仍將擔任公司顧問

6月27日,暢遊已經與余楚媛就離職一事達成一致。

i黑馬 6月29日消息,近日余楚媛提交辭職申請,決定辭去暢遊聯席CEO與董事職位,將於2016年7月31日正式離職。同時,暢遊董事會任命暢遊聯席CEO陳德文補任公司董事。

6月27日,暢遊已經與余楚媛就離職一事達成一致:

1、除了某些特定條款外,暢遊與余楚媛於2015年1月1日簽署的雇用協議,雇傭協議將於2016年7月31日終止。

2、在2017年7月31日前,余楚媛已同意不與暢遊產生競爭關系,在2015年簽訂的雇傭協議中的不得透露公司機密信息以及非競爭條款(不得向競品公司泄漏暢遊相關產品信息)等條款依舊有效。

3、作為暢遊聯席CEO,余楚媛女士將獲得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7月31日期間的獎金,總計為人民幣300萬元(約為45.665萬美元。)另外,從2016年8月至2016年底,余楚媛將擔任暢遊的公司顧問。

另據了解,陳德文於2005年加入搜狐遊戲事業部,歷任市場運營總監等職位,暢遊成立後出任首席運營官,於2010年2月擔任公司總裁。

暢遊聯席CEO余楚媛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444

全球匯市這半年:日元逆襲、英鎊隕落 美元仍將稱王?

2016年已經過半,然而全球外匯市場的好戲仍在持續,其精彩程度不亞於任何一部好萊塢大片——疲軟3年的日元瞬間逆襲,對人民幣漲幅近20%;全球最為堅挺的英鎊遭遇“滑鐵盧”,驟然暴跌逾10%,且跌勢仍在持續;人民幣被動貶值的趨勢愈發讓人困惑。可以確定的是,上半年最後一個月的英國脫歐事件將在下半年持續影響全球匯市。

“英國脫歐將為市場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這應會讓美元全面走高,預期未來三個月美元將進一步走強(4-5%),包括美元兌亞太貨幣在內。歐元與英鎊還有更多下行空間。” 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分析師Teck Leng Tan預計。

脫歐“受害者”:英鎊短期難止跌

上半年來,英鎊走勢可謂沈穩,但英國脫歐後,不確定性將長期存在,因此這一望不到盡頭的悲觀預期直接使英鎊在最後關頭節節敗退。也就在7月6日,英鎊的下挫已經讓英國把全球第五大經濟體的位子拱手讓給了法國,而這輪下跌可能才剛剛開始。

據IMF測算,在正常情況下,今後三年英國GDP累計會下降1.4個百分點;在極端情況下,即英國投資貿易大幅下降,今後三年英國GDP可能會下降5.6個百分點,房地產、消費等將受到沖擊。如果匯率長期由經濟基本面決定,那麽英鎊長期貶值在所難免。

短線來看,本周英鎊大受打擊,英鎊/美元暴跌至1.28美元下方的31年新低,持續的退歐擔憂、國內經濟數據平淡以及對未來的降息預期共同推動空頭發力。而在6月23日退歐公投前,英鎊/美元仍徘徊於1.4879。

“整體不確定性不解除之前,英鎊難有逆轉機會。有可能出現低位的反彈和震蕩,但是整體的大格局顯然還是難以扭轉,” 易信金融總部中國區首席交易官孫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技術走勢上,英鎊對美元周二大陰線擊穿前期低位,將市場下行空間進一步打開,周三盡管日內略有反彈,但是持續在低位運行意味著市場整體還是處於非常明顯的承壓之中。不確定性進而抑制了投資者對英鎊的興趣。

同時,下個倒下的多米諾骨牌可能是歐元/美元。“脫歐時間威脅到了歐元第一大經濟體匯率的穩定,”嘉盛集團Fawad Razaqzada對記者表示,在脫歐公投後,歐元/美元這個全球交易最廣泛的貨幣對觸及1.0910/15附近低點,自那之後展開顯著的反彈行情。如果脫歐憂慮進一步升值,可能像幾周前那樣沖擊歐元。美元同樣受到避險資金的提振,從而增添歐元/美元的下行壓力。

一枝獨秀:美元未來仍將稱王

近半年來,美元可謂起起落落。由於美聯儲在去年12月首次加息,美元在年初一度飆升至100.31的高位;此後,由於美聯儲遲遲不采取行動,美元指數逐步下挫至5月的92.62;在小幅反彈後,6月公布的美國5月非農就業數據大幅不及預期,美元多頭瞬間被打爆,美元指數跌落回93附近。

眼下,盡管脫歐引發的全球不確定性使得美聯儲加息預期持續降溫,但奇怪的是,此次市場對於美元的熱度卻不降反升,美元指數不斷攀升至96附近,而這一趨勢也料將在中期持續。

瑞銀預計,未來幾個月美元將上升4-5%,而美元歷來的避險功能也解釋了上述趨勢。布魯金斯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康奈爾大學教授艾斯瓦·普拉薩德此前便指出,美元及美元資產仍然是國際投資人熱衷的資產,這種熱衷在危機時刻更為明顯。他認為,金融危機其實強化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其他幣種避險功能遠不及美元。

此外,北京時間7月7日淩晨,美聯儲公布的6月會議紀要顯示,美聯儲對於6月加息仍持謹慎態度,委員認為需要等到英國公投結果和下一次非農就業數據(本周五)出爐之後,才能更好評判其對於全球金融市場以及美國經濟的影響。

“美元指數周三沖高回落,雖然還是在旗形調整上方,但是市場走高的意願和力度均比較低,暗示非農數據需要做出關鍵性指引,”孫宇對記者表示,退歐結果的出爐並未減弱不確定性,這意味著美元有望繼續受益於避險需求。在調整完畢之後,美元有望繼續上行。

弱者逆襲:日元升勢仍未了

如果要評2016年最佳貨幣,那絕對不是美元,而是在過去三年中狂瀉不止的日元。近半年來,日元對美元升值幅度高達16%,對人民幣升值幅度則高達20%,這一走勢可謂震驚全球。

日元的逆轉始於今年1月29日。當日,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祭出負利率政策,日元一度貶值至121.67日元對1美元,但這只是曇花一現。自2月1日起,日元便開始狂飆,到2月11日創下111.06日元對1美元的新高,總計升值8.72%。截至北京時間7月7日17:00,日元持續升值至101日元對1美元。

日元的瘋狂漲勢更是讓日本財長麻生太郎坐不住了。在5月的G7會議財長會議上,麻生太郎認為,近期匯率市場出現了一些投機行為和單向波動現象,這種波動是不可取的。

瑞銀則預計,英國退歐公投之後,日元將繼續受益於避險情緒,不過不排除日本央行或限制其上行空間。瑞銀下調美元/日元的3、6和12個月預測分別至 101、104和107,此前預測在105、105和110。

堅定匯改:人民幣並未失控

脫歐預期兌現後,美元被動升值,而人民幣被動貶值的勢頭也有所加劇。7月6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大幅下調263點,跌破6.68,創下2010年11月來新低;截至同日下午3點,離岸和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分別跌至6.7028和6.6898。市場開始擔心,難道人民幣的貶值趨勢失控了嗎?

客觀分析便可發現,變的只是外部環境,而人民幣背後的匯改力量始終未變。自去年“8.11匯改”引發全球匯市波動後,去年12月起,人民幣開始參考CFETS一籃子貨幣,而不再主要盯住美元,這又導致各界開始猜測,央行是否將默認人民幣貶值。

不過今年以來,人民幣匯改已經逐漸贏得公信力。IMF總裁拉加德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因為中國人民銀行的有效溝通,使得匯改產生的波動得到了穩定。”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近日也表示, “新匯率機制的公信力逐漸提升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央行的市場溝通有顯著的改善,匯率政策的闡述與每日中間價基本一致,同時進一步強化關於資本流出相關規定的執行。“

其實,貶值只是“數據上的”,“基本面”相關數據及情緒並未惡化。民生證券海外研究負責人張瑜對記者表示,此次貶值與去年“8.11匯改”和今年春天兩次貶值的最大不同在於,基本面並未同步惡化;從結售匯來看,結售匯差額持續縮窄:5月銀行結匯明顯上升,體現私人部門持匯等漲的情緒有所緩解,結售匯差額縮窄,出口結匯率與進口售匯率背離縮窄。此外,最新公布的外匯儲備數據顯示,6月外儲3.2萬億美元,前值3.19萬億美元,本月增加135億美元,前值減少279億美元,可見資本外力壓力持續緩解。

展望未來,其實升貶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市場是否認為重要。人民幣過去跟隨美元被動升值的確過多,如果可以不引起過度的恐慌情緒與資本外流,讓匯率重回其原本功能定位,適度有序貶值其實並非壞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611

G20貿易部長會前夕 WTO稱全球貿易增長在7、8月仍將低迷

世界貿易組織(WTO)8日晚間在浦東香格里拉酒店發布了最新的全球貿易景氣指數(WTOI),為世界貿易發展趨勢提供實時信息。而明天,二十國集團(G20)貿易部長會將會在上海召開。

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羅伯托﹒阿澤維多介紹稱,WTOI指數匯總眾多貿易相關因子,可就當前世界貿易的短期發展走向發布早期信號。其中,全球貿易景氣指數在世界貨物貿易量發生轉折性改變時所發出的信號,可以成為世貿組織長期貿易預測及其他同級信息等現有數據工具的補充。

WTOI指數的全球景氣指數以100為基準,指數大於100則意味著貿易增長高於趨勢水平,指數小於100則意味著貿易增長低於趨勢水平。

世界貿易組織在7月8日公布的本期WTOI指數為99,稍低於趨勢水平。由於最新數據呈下降態勢,預示7月和8月世界貿易增長仍將持續低迷。

羅伯托﹒阿澤維多表示,“全球貿易景氣指數為當前和短期貿易情況提供季度信號,為貿易政策制定者和工商界提供更為及時、實時的世界貿易信息和狀況。指數可以提供早期信號,顯示貿易在短期內低迷或增長的趨勢。目前,指數顯示,貿易增速在第三季度可能仍呈現低迷姿態”。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最新的季度貿易數據顯示,貨物貿易總金額在2016年第一季度有所下降,相比較而言,即將發布的全球貨物貿易金額可能在第二季度有一定程度反彈,但全球貿易的潛在疲軟狀態或仍將持續至第三季度。

目前,組成WTOI的影響因子所顯示的信號不一。其中,主要貿易國出口訂單已反彈至枯榮線上方,且這一態勢仍將持續。同時,國際航空運輸協會數據和主要海港集裝箱吞吐量數據仍持續低迷,但漸顯穩定之勢。汽車生產和銷售數據在年初大幅增長後回落至持平於枯榮線。電子元器件貿易金額大幅下滑並漸失勢頭,而農業原料貿易則有所回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7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