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地產(3333):地產帝國,多元起航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145
港A股第二波強勢起航!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160
联想控股IPO:“企业教父”柳传志投资舰队再起航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664
作者:黄格选
6月下旬,又一家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中国企业——联想集团(992)母公司联想控股,即将招股上市。据报道,联想控股已经通过香港联交所的上市聆讯,将于下周一(6月15日)在香港开启投资者路演及国际配售,公司预计将于6月16日公开招股,29日挂牌,募集金额约20亿美元(约156亿港元)。
此次IPO,
对多数资本市场投资人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不仅仅是因为联想的品牌路人皆知,更重要的是联想舰队的掌舵者、企业教父级人物柳传志正式带领他的“教父”级舰
队出现在公众视野。那么,这一次,这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企业家、创业精神领袖又将为我们带来什么?他的航母级正式编队实力又如何呢?今天借格隆汇平
台聊聊的我的看法,欢迎拍砖!
“企业教父”柳传志
在分析联想控股之前,不得不提一下其掌门人柳传志在中国尤其是商界的强大影响力。
柳传志,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早一批走出体制,将科技成功转化为生产力的创业者,他是一个传奇。这个传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领导联想由11个人20万元资金的小公司成长为中国最大的计算机公司,更重要的是,他的传奇故事对许多立志创业的青年人来说,是一种激励。当然,柳传志最为成功的,还包括他总结出来的企业管理规律,以及带出的一系列的“领军人物”。
百度一下“企业教父”这个关键词,可以搜到54万
个结果,一部分是一种企业教练方法,另一部分就和“柳传志”的名字紧密相连了。有人撰文说:“柳传志的传奇,不仅在于他是一个伟大企业的缔造者,更重要的
他是中国知识型创业者的典范、先进管理理念的传播者,他是激励许多立志创业的青年人的‘精神领袖’。他和联想为中国企业确立了一种高度、一个标杆。”
的确,在当今中国企业家的圈子里,能够被公认尊称为“教父”的,非柳传志莫属。这是为什么呢?“教父”的成功,首先源自于他能够成就别人,帮助别人成功。在现代中国企业30余
年的发展历程中,柳传志就是一位不断探索、善于总结而又不吝分享自己成功经验的企业家,“柳氏特色”的联想管理影响、成就了一大批创业者和企业管理者,杨
元庆、孙宏斌等都是其中范例。因此,在中国商界,提起柳传志,没有人不怀有一丝敬意和感激的,这就是“企业教父”的强大影响力。
接下来,进入正题——分析联想控股。想要发现联想控股的价值,首先,我们必须对其股权、历史、业务、盈利状况有一个基本了解:
联想控股的股权
可以看到,此次联想控股IPO将发行15%的H股,扩大股本后,中科院国科控股将占股29.10%,泛海控股占股17%,而柳传志等管理团队占股其实并不多(格隆汇曾经分析的跟着大佬布局系列,其中就提到联想控股上市给0715中泛控股带来的可能影响)。
联想控股的历史
联想控股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变迁史。可以发现,联想控股每一次投资都是紧跟时代、政策、风口,从最早的IT到地产、风投、私募,到现在的个人消费、现代服务。目前在IT领域,联想集团(HK,00992)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PC品
牌厂商和全球排名第三的手机品牌厂商。而在其他领域,联想控股有着一样的雄心,其投资控股的神州租车、拉卡拉、正奇金融、拜博口腔、佳沃集团等企业均已经
取得了不俗的战绩,有些已经在国内占据了领先地位。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这么一个庞大航母群的建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
程,也得益于联想创始人柳传志的战略眼光。
从1984年成立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之后,联想将几乎所有的资源都聚焦在IT领域,依靠专业化的经营,成长为国内领先的IT巨头。2001年,联想分拆成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兄弟登山,各自努力。此时,饱经IT行业风云变幻的柳传志已经意识到,仅仅聚焦在IT领
域风险太大。他开始组建联想投资(后来的君联资本)、弘毅投资等投资管理公司,开始进军战略投资、财务投资领域。自此,联想控股走上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如今,联想控股旗下的联想之星、君联资本、弘毅投资已经分别成为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投资领域的领军企业,并且为联想控股打造了一条完整的投资链。
值得注意的是,也正是由于联想控股在财务投资上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才使得联想集团在2005年“蛇吞象”收购IBM PC并遇到空前困难的时候,阵脚并没有乱,最后得以涉险过关。不过,在“产业报国”情结浓厚的柳传志看来,联想控股不仅仅需要在投资领域崭露头角,还要在实业领域一展身手。他曾经说过,联想控股不仅仅只有一个搞IT的联想集团,还要再造很多个联想集团。
2009年,联想控股的战略投资业务开始加速,先后在金融服务、现代服务、农业与食品、化工与能源材料等领域做大手笔的投资。在金融服务领域,联想控股除了早期布局苏州信托、汉口银行、联合保险之外,2010年下半年还将投资重心转向了新兴金融业,先后将互联网金融及社区电商拉卡拉、区域性类金融服务平台正奇金融、农资P2P平台翼龙贷等公司纳入核心资产运营,逐步壮大了金融版图。在现代服务领域,2010年联想控股便投入12亿元注资神州租车,帮助其做大做强。如今,神州租车已经成长为中国最大的租车公司,其拥有的车辆数量要比第二名到第九点的总和还要多。今年,神州租车(HK,00699)成功在香港上市。同样是在2010年,联想控股通过旗下的佳沃集团进军现代农业,先后收购了国内和南美的多家农场和农业生产集团,去年又战略投资网上农资销售平台“云农场”,正在打造一个全新的“农业产业生态圈”。
联想控股的业务
如今的联想控股是一家高度多元化的投资控股企业,中国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形态已经呼之欲出。其业务范围涵盖IT(联想集团)、金融服务(正奇、汉口银行、联保、拉卡拉、苏州信托)、现代服务(拜博口腔、增益物流、安信颐和养老、神州租车)、农业与食品(佳沃、丰联白酒)、房地产(融科)、化工与能源材料(联泓、星恒电源)、财务投资(联想之星、君联资本、弘毅投资)等。
各业务投资比例
收入来源
从业务板块上看,联想控股当前仍高度依赖IT产业。在2012年-2014年,每一年主营IT业务的LENOVO联想集团贡献的收入都占据联想控股总收入的93%以上;相应的,来自LENOVO的利润也是联想控股主要利润来源。如果LENOVO业务或财务出现状况,对联想控股的影响将是重大的。
2014年,IT业务收入贡献率为94.2%,金融服务0.3%,现代服务0.3%,农业与食品0.5%,房地产4.0%,化工与能源材料0.7%。为了实现柳传志提及的联想控股上市后每年增长30%以上的计划,联想近年加大了对现代服务、金融服务、化工板块的投入。但从报表上看,来自联想集团的IT收入仍旧为联想控股贡献了绝大部分收入。金融服务、房地产也贡献良多,但农业、白酒、化工板块尚在亏损。联想控股旗下农业与食品业务连续三年收入分别为9.74亿元、16.85亿元、15.31亿元,净亏损分别为7340万元、2.01亿元、9.48亿元。其中2014年白酒业务产生6.21亿元的减值亏损。联想控股对白酒的投资,受到白酒行业发展周期影响,旗下丰联酒业正使用各种方式促销产品,以试图提升销售额和利润率。而化工与能源材料业务最近3年的净亏损分别为7400万元、2.28亿元、7.69亿元。
虽然各项业务发展并不均衡,但总体来说,联想控股保持了一个不错的盈利态势,12年-14年,收入年均复合增长13.1%,净利润增速则为32.4%。
风险点和看点
不过,虽然联想控股盈利质量不错,但想要保持并不容易,原因在于高度依赖IT收入的风险已越来越大。事实上,招股说明书对这一部分潜在风险予以披露:
LENOVO联想集团处于激烈竞争的行业,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提供的服务,都是技术更迭迅速的行业,且价格竞争激烈;同时也面临着全球PC市场需求疲软的压力,另外其业务已经遍布众多国家,大部分收入已经是来自于中国以外地区,在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竞争亦不容忽视。因此,联想控股想要继续保持甚至超越现今的增长速度,必须在其他业务领域寻求高速增长。
但这个风险点,换个角度看就是亮点:当前的联想控股,貌似还只是一个依赖联想集团(992)业务和利润的准IT企业,但如果我们稍微看看联想控股在投资领域的布局,就知道它未来会有多少堪称爆炸性的投资成果出炉——如果把联想控股当一家IT公司,而不是伯克希尔哈撒韦这样的投资公司,对公司的价值判断会出现天壤之别!
中国目前走这种投资公司之路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复星国际(656HK),另一家就是联想控股。复星国际(656HK)在这条路上已经走得像模像样,有声有色,但论背景,论人脉,论实力,论底蕴,论积累,论未来空间,复星国际(656HK)明显都逊色联想控股一筹!
在有了以上对联想控股的基本情况的了解后,那么,接下来作为一个投资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分析:1、联想控股的优势在哪?2、联想控股的价值究竟在哪里?3、为什么它做投资大概率能比别的公司出色?
联想控股竞争优势在我看来,联想控股的投资逻辑有以下几点:
1、联想品牌的背书 俗话说,有一个好的干爹办起事来就容易多了,特别是当这个干爹又是有文化、有素质、有逼格的时候。 联想控股就是这样一个“干爹”。关于“干爹”的作用,我们从联想控股投资后的神州租车、佳沃、拜博迅速成长为细分市场龙头地位可见一斑。
相比其他投资公司,联想控股的的优势在于实业背景,这使其积累了丰富的在中国这样的市场,企业在不同阶段需要面对的不同问题及解决方案,以及联想作为一个知名品牌在其所选择的领域的价值。
比
如在农业、现代服务等领域,行业相对分散,联想的品牌背书有助于其提升市场份额。当联想控股作为一家投资公司去与其他公司竞争项目时,由于它可以提供相应
的增值服务,以及相关企业所需要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包括股权投资,还包括贷款担保,典当融资,分销渠道,政府关系,管理咨询与培训等等,这就能让它处于
有利的竞争地位,其旗下君联资本和弘毅投资已经成为本土最顶尖的机构,就证明了这点。
通过这种模式,联想控股就能获得较低的投入成本,并能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和价值,同时降低项目风险。而从整体和长期来看,由于其资产覆盖了各个阶段的公司,以及不同的持有期限,又可以将通常投资公司盈利所具有的剧烈波动性进行平滑处理,这等于降低了整个公司的风险。
2、联想在过去31年积累和沉淀下来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价值观
联想品牌的强大决定了其所投资的公司拥有更多更好的资源,但联想授予人的不只是“鱼”,还有更重要的“渔”——捕鱼的技巧和方法,这一点依靠的是联想31年来积累下来的经营管理理念、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它们不仅已经成为联想控股旗下所有企业共同的纽带,也成为旗下企业的经营利器,这是其他投资公司不可比拟的优势。
关
于柳传志的管理方法论,比如他的“管理三要素”以及“复盘方法论”,流传甚广,应用普遍,这里无需赘述。记得网上对复盘曾经有过一段论述,笔者深表认同:
“为什么其他的管理方法都失效了而复盘还有用呢?因为啊,其他的方法都是想用机械学的方法凭空搭建一个稳定的系统,而复盘是用生物学的方法逐步长出一个有
机体,任何稳定的系统都很难面对一个日益膨大的复杂的环境了……”。公共知识分子刘胜军说:“老柳之道,值得所有中国企业家学习和借鉴。与任正非的神秘主义、张瑞敏的“道法自然”、王石的登山修行相比,老柳之道似乎更为可复制、可转移。”是的,企业教父柳传志的“三招两式”,说起来很简单,真正用好了,那才是不简单,这也是联想控股想要做百年老店的法宝利器。
3、联想控股上市后的战略
柳传志曾经表示,联想控股上市后的业务发展方向是三个方面:第一就是“投资+实业”双轮驱动。第二是集中,在某些行业里边,要通过投资形成领先的核心企业。第三要密切注视未来引领的行业,免得错过机会。
这个战略其实非常符合联想控股的发展步骤,没有“互联网+”的泡沫与浮躁,联想控股投资+实业并举,从细分市场做起,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也许业绩不会有爆发式增长,但这样的模式经得起经济起伏、牛熊更替,是真正的价值投资所在。值得一提的是,柳传志说过:上市后和上市前不同,上市后我们的资金会更加充分,另外我们的经验会更加丰富,所以就不要再错过合适的机会。比如像金融行业中的保险业,我们是一定要做的。
柳传志这个说法,是在中国本土完全复制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节奏:但联想控股面对的中国这个日新月异的市场,投资机会远比伯克希尔哈撒韦要多!
估值
最后,谈谈估值,关于这一点,已经有很多分析,我就直接引用了价值线《联想控股值多少钱?100~180亿美元》作者尹生的观点。
总体上,比照预期的风险与回报水平,可以在类似汇丰控股这样的纯金融服务公司,和复星国际、和记黄埔这样的多元化产业集团之间,对其进行比较估值。
按市盈率:复星国际核心业务包括医药,房地产,钢铁矿产,保险,投资等,过去两年的平均静态市盈率为17.6;和记黄埔核心业务包括港口及相关服务、地产及酒店、零售、基建、能源和电讯,过去两年的平均静态市盈率为9.85倍;汇丰控股过去两年的平均静态市盈率为13.6倍。据此给予联想控股15~18倍的市盈率,估值624~749亿元。
按市净率:汇丰控股的市净率为0.97,和记黄埔的市净率为1.05,复星国际为2.46,给予联想控股1.5~2倍的市净率,估值为793~1057亿元。
按分部法,估值1125亿元,具体如下: 联想集团持股市值为326亿元,神州租车持股市值为83亿元,联保持股根据最近一次转让估值8.3亿元,拉卡拉根据最近一笔转让估值为11亿元;金融服务业务中的正奇金融给予20倍PE估值76亿元,汉口银行给予10倍PE对持股估值147亿元,苏州信托给予15倍PE对持股估值74亿元;现代服务业务中的拜博口腔比照同类公司对持股估值55亿元,增益物流估值20亿元,安信颐和估值10亿元;此外,对佳沃集团给予100亿元估值,白酒估值44亿元,融科估值150亿元,化工与能源材料估值40亿元。比照KKR等同类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给予联想控股财务投资业务200亿元的估值。合计1344亿元,但同时,根据招股书,隶属于总部的一般及总务开支,财务成本净额等为14.8亿元,占当期经营利润的16.3%,因此需在合计估值中扣除这个比例,得出1125亿元的最终估值。
综上所述,联想控股整体的估值应介于624亿元~1125亿元,合100~180亿美元,如果在上轨附近估值,相当于再造了一个联想集团,目前联想集团的市值约为170亿美元。只不过,其尚需要证明在投资核心业务上也能再造一个联想集团。
此外,网络上的报道,联想控股料将于6月15日接受认购,上市定价区间为39.80~43港元。而目前,公司20亿股本,那么按此招股区间,对应市值为636.8亿元~688亿元,如此看来,这样的价格还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
“企业教父”级舰队再起航
还记得2014年底备受瞩目的“万达商业”香港IPO吗?截至6月12日收盘价,万达商业地产已从发行价48元上涨到74元左右,短短半年投资者的浮盈已达到54%。而今,又一重量级舰队——联想控股,已经整装完毕,并将再次起航,那么,未来它将驶向何处? 我们拭目以待。
利益声明: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的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并经过合理推断。作者持有上述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仅供投资者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格隆汇声明:文章系格隆汇会员个人文章,代表其特定立场和看法,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来源“港股那点事”及作者。
美團大眾點評休閑娛樂業務完成整合 雙平臺全面聯動再起航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21/154801.shtml
導讀 : 美團-大眾點評對外宣布,旗下休閑娛樂業務完成整合,包括洗浴、足療、按摩、棋牌室、網吧網咖、酒吧、DIY手工坊等在內的業務板塊已經實現雙平臺在用戶運營、商戶信息及營銷策略等方面的全面聯動。
近日,美團-大眾點評對外宣布,旗下休閑娛樂業務完成整合,包括洗浴、足療、按摩、棋牌室、網吧網咖、酒吧、DIY手工坊等在內的業務板塊已經實現雙平臺在用戶運營、商戶信息及營銷策略等方面的全面聯動。美團大眾點評休閑娛樂板塊業務已實現全國528座城市及20余萬品牌商戶的覆蓋,月均活躍用戶突破1億人。整合完成之後,美團-大眾點評將為用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體驗,並為商戶進一步創造了更高效、便捷的到店導流運營環境。
近年來,我國的休閑娛樂產業從理念到業態進入到了一個快速發展期。目前,國內休閑娛樂產業總體消費規模已達6萬億。在“互聯網+”的推動之下,休閑娛樂產業的市場規模在可預計的將來也將保持進一步持續增長。本次美團-大眾點評雙平臺休閑娛樂業務板塊的整合,為構建線上線下的休閑娛樂生態產業鏈打下了堅實基礎。
據悉,本次美團-大眾點評對於休閑娛樂業務的整合完成後,實現了旗下“美團”及“大眾點評”雙平臺的全方位聯動。美團-大眾點評休閑娛樂板塊的商戶信息目前實現完全同步,用戶可以根據使用習慣登陸美團、大眾點評任一平臺,即可搜索到528城的數萬項休閑娛樂商戶、項目及優惠信息,完成消費的決策與服務購買。
美團-大眾點評休閑娛樂業務的雙平臺聯動,也將為商戶帶來眾多利好。商戶只需在任一平臺上線優惠活動另一平臺則會自動同步,將極大的簡化運營流程,有效提高運營效率。美團-大眾點評雙平臺巨大的流量優勢也得以更好的發揮,為商戶完成更為高效的到店引流,促進營業額持續而有效的增長。
美團-大眾點評休閑娛樂業務在整合完成後將繼續發力產品研發,進行更加符合休閑娛樂項目特點的O2O閉環建設,重塑傳統休閑娛樂產業業務模式;同時,美團-大眾點評也將以更為開放的姿態,與行業、商戶及用戶共享龐大的休閑娛樂大數據信息,打造共贏的O2O服務生態系統,推動整個行業升級。
近日,中國規模最大的媒體民生調查活動——央視《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欄目在休閑娛樂版塊引用了美團大眾點評獨家提供的大數據信息。一方面從側面也印證了美團-大眾點評在休閑娛樂行業的權威性,而另一方面也證明了美團-大眾點評走向信息開放、生態共贏的決心。
美團-大眾點評到店綜合事業群總裁呂廣渝表示:“美團-大眾點評擁有近6億用戶和2億活躍買家,是國內最大的生活服務電商平臺。在這個高起點上,美團-大眾點評擁有的不僅是影響力,更應該認識到自身的社會責任。休閑娛樂業務完成整合後,我們要與行業、商戶一起通過不斷的創造與創新,完成O2O消費體驗的持續優化和業務模式的重塑,與產業鏈上的合作夥伴一起打造共贏的O2O服務生態系統,為用戶提供更優質的O2O服務。”
據了解,美團-大眾點評在2015年底成立到店綜合事業群,發力結婚、親子、麗人、KTV、家裝、教育、休閑娛樂等行業。而本次美團-大眾點評休閑娛樂業務的整合完成,也意味著其到店綜合事業群雙平臺的整合聯動已接近尾聲。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i黑馬,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撮合還是自營,產業B2B從哪里起航?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29/157036.shtml
撮合還是自營,產業B2B從哪里起航?
自營平臺的資源優勢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資金的投入,長時間的試錯和磨合
文|施雲
產業B2B平臺的建設是一個複雜的決策過程。
第一步,需要找到三個關鍵要素:產業資源、IT技術和資金資源,我們把這個步驟稱作“找資源”。第二步,需要結合所擁有的資源,挖掘平臺給客戶帶來的價值是什麽,我們把這個步驟稱作“找痛點”。本期,我們要談到的是另一個重要的決策點,即:平臺是以自營方式切入,還是以撮合方式切入?
這兩種方式各有優缺點。在艾瑞咨詢剛剛發布的《2016年中國B2B電子商務行業研究報告》中對這兩者有過一個粗略的對比,見附圖。

總體來說,撮合模式主要靠收取傭金(服務費方式),而自營模式主要靠賺取差價(買入賣出方式)。撮合模式較輕,因此有利於快速導入貿易商資源,積累用戶和交易量,但缺點是用戶粘性不強,盈利能力較差。自營模式較重,往往需要自建物流倉儲、ERP系統等,可以很好地掌控供應鏈,提高客戶體驗,但是投入周期長,擴張速度較慢。
筆者認為:無論是從撮合切入,還是自營切入,都是殊途同歸,終極模式都一樣,都應該是“自營+撮合”的混合模式。兩者的關鍵區別在於平臺的發展路徑不一樣。

如圖所示,撮合平臺首先需要吸引各級貿易商,尤其是中小貿易商或生產商的參與,將它們現有的線下交易搬到線上;在形成了海量的“交易規模”以及“數據資源”後,平臺擁有了與上遊大型貿易商或生產商博弈的籌碼,類似於B端的“團購”平臺;在取得了上遊大型貿易商或生產商的代理資源後,進一步整合產業結構,導入自營模式;最後形成“撮合+自營”相結合的混合模式。
其成功的關鍵要素在於,能否在前期撮合模式下解決用戶的關鍵“痛點”,從而快速導入交易量,並形成可持續的交易規模,最後形成真實的海量交易數據。在這一點上,許多撮合平臺走了彎路。沒有深挖客戶“痛點”,而是圍繞價格進行補貼,導致交易量缺乏可持續性,陷入了一輪又一輪的燒錢遊戲中去。
自營平臺則恰恰相反。它首先通過自建的資源,如物流、ERP或資金池,直接與上遊生產商或者大型貿易商達成合作協議,以買入賣出賺取差價的方式對接下遊客戶。這種模式往往會對傳統的供應鏈體系造成一定的沖擊,在業務上與部分下遊區域經銷商形成沖突。價格有優勢的自營平臺會針尖對麥芒地投入到區域戰鬥中去,而服務有優勢的自營平臺會有選擇性地與區域經銷商進行合作,進行優勢互補。
自營平臺的資源優勢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資金的投入,長時間的試錯和磨合,加上與區域經銷商之間存在一定的競合關系,因此發展速度較慢。但是當自營平臺的盈利能力逐步提升,前期的積累達到質變的突破點後,其服務水平和盈利能力會在行業內形成口碑和品牌聚集效應。這種聚集效應能夠不斷吸引各級貿易商加盟,從而打開撮合交易的大門。類似的,在B2C領域,京東就是一個從自營走向“自營+撮合”混合模式的很好的例子。
很多人誤以為產業B2B的終極模式是直營,沒有中間商,因為所有的中間環節都是多余的,去除中間環節是最有效率的方式。筆者對此有不同的看法。產業B2B的終極模式應該是“自營+撮合”,產業供應鏈上的各級參與者都有其各自存在的價值。
這在我的文章“供應鏈上都有哪些玩家”第一章中有特別提到。中間商的存在與否取決於其對供應鏈的價值,而不因其為中間商就不需要存在。大多數情況下,中間商的價值在於其服務於某類特定的客戶,可以滿足這類客戶的獨特需求,例如承擔庫存、承擔價格波動風險、提供部分增值服務等。
這里面最有趣的是,選擇不同的切入方式,會形成與中小經銷商截然不同的關系。以撮合模式切入將形成合競關系(合作在前,競爭在後);以自營模式切入將形成競合(競爭在前,合作在後)。無論以什麽方式切入,最終都是合作與競爭。那些在供應鏈上不產生價值的經銷商都將不複存在,而那些在供應鏈上依靠自身能力提供價值的經銷商更是誰也替代不了的。
除了自營和撮合,還有一種所謂的聯營模式,即與上遊或下遊的某個具有強大資源的企業聯合經營,共同開發B2B市場。例如,與上遊生產商或大型經銷商聯營,獲取產品成本優勢;再如,與下遊渠道商聯營,獲取貿易流通資源;還可以與第三方,如物流企業、信息化平臺等聯營。這種模式並沒有太多新意,筆者在文章《傳統企業、P2P平臺、IT企業,如何切入產業B2B?》中有提到,B2B平臺的建設需要先“找到資源”。找到了以後,可以發起成立新的公司,可以聯合經營,可選擇不同的合作模式,關鍵是看資源能否互補。
“自營+撮合”的混合模式結合了兩者的優點,尤其在盈利手段方面,既可以賺取服務費,如提供物流服務、提供供應鏈金融產品、提供信息服務、交易服務等,也可以賺取中間貿易差價,甚至還有類似找鋼網那樣開始利用自身資源參與其它B2B平臺的股權投資。
但是,混合並不等於不做任何區分。例如,假如銷售渠道沒有區分,就會出現終端銷售體系混亂的局面。銷售人員不知道該賣自營的產品,還是做撮合。因此,需要針對不同的渠道特點、不同的客戶特點,結合經銷商和自身的優勢弱勢,做市場的細分管理。在供應鏈端,也需要做一定的區隔,筆者稱之為“複合供應鏈模式”。
當一個B2B平臺實現了“撮合+自營”的混合模式後,無論從規模角度還是盈利角度來說,都在行業內形成了較高的競爭門檻,新進入者往往需要付出數倍的努力才有可能與之競爭。直到這個時候,我們才能說平臺的架構工作已經完成,平臺的生態已經初步建成。
[本文作者施雲,轉自供應鏈架構師(ID :SCM_art),文中所述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訂閱微信公眾號(ID:iheima),題圖來自123RF。]
撮合
自營
B2B
贊(...)
分享到:
弱勢反彈如期而至 估值修複何時起航?
在連續5個交易日收出陰十字星之後,7月21日,上證指數終於再度收出小陽線,不過偏長的上引線也同時意味著市場的拋壓並未減少,股指後續若想繼續反彈還需成交量有效放大的支撐,否則很難避免再度探底的走勢。
從市場全天的走勢來看,兩市股指盡管早盤一度出現沖高回落,但隨著券商股、上海國企概念等板塊的輪番拉升,股指很快出現回升,一度漲勢喜人。不過由於成交量未能有效放大,尾盤時券商股的回落和次新股的大舉殺跌,使得股指的漲幅收窄,創業板指數更是翻綠報收。上證指數最後報收3039.01點,上漲11.11點,漲幅0.37%,成交2003億元;深成指報收10787.21點,上漲27.35點,漲幅0.25%,成交3566億元;創業板指數報收2265.13點,下跌3.40點,跌幅0.15%,成交1043億元。
從盤面來看,盡管全天藍籌股板塊整體較強,帶動股指出現了回升,但尾盤時領軍板塊之一券商股的沖高回落,以及人氣板塊次新股多只個股的放量殺跌,都對股指尾盤的回落產生了直接影響,同時也使得投資者對於後續走勢存有疑惑。
一位私募基金人士認為,上證指數3100點、創業板指數2300點都是非常重要的成交密集區,壓力較大。盡管周四市場出現了小幅反彈,也並不能對市場整體趨勢構成太大影響,更不用說還留下了長長的上引線。市場總體的壓力仍然存在,震蕩格局演變到最後必然是方向性的選擇,在這種時候做好防禦性的預案是非常必要的。
招商證券策略分析師王稹等認為,最近兩周的走勢比較完美的告訴我們,市場活躍資金還在努力支撐指數,MA5和MA10都有較強的支撐力量,每次指數下跌1%的時候,逢低加倉的資金都比較踴躍,賺取短線利潤的欲望強於破位的恐懼。另一方面,這種反複震蕩的弱勢反彈也暗示目前市場存量博弈的本質。市場在連續慢漲之後難免迎來短暫的調整,但中期走勢概率仍然偏向高估值向合理估值的修複。
安倍新內閣起航 女右翼防相受關註
在重新洗牌之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新內閣於3日正式亮相,總計19名內閣大臣中,有8名是新手,3名是女性。
“經濟是我新內閣的首要任務。”在認證儀式之後,安倍在新聞發布會中表示,“借助自由民主黨最好的政策專家,以及重量級的經濟大臣,我們將進一步推動我們的增長戰略。”
保留核心成員
據日本《讀賣新聞》報道,改組後的內閣產生了一個全新職位,即負責勞動力改革的勞動方式改革大臣,該職位留給了安倍的特別助手加藤勝信。
之前負責金融政策的大臣山本有二,此次被委任為農、林、漁業大臣;前外交大臣金田勝年,被委任為法務大臣;松本純,作為自由民主黨政策研究委員會的執行主席,被委任為國家公共安全委員會主席。
前經濟、貿易和工業大臣山本幸三被委任為地方再生大臣;前土地、基礎設施、交通和旅遊大臣鶴保庸介則被委任為沖繩和北海道擔當大臣。
除此之外,安倍還將前農、林、漁業大臣今村雅弘委任為複興大臣;前內務和通訊大臣山本公一任命為環境大臣。
同時,為了力爭成為安倍之後的首相人選,地方複興大臣石破茂堅決拒絕了安倍讓其擔任農業大臣的邀請,直接離開了安倍內閣。取而代之的是,也屬於石破茂陣營的山本有二。
與此同時,安倍也保留了自己的核心成員,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務和通訊大臣高市早苗,以及經濟再生大臣石原伸晃等職位均未發生改變。
首次進入內閣的大臣包括經濟、貿易和工業大臣世耕弘成,他曾是3名副內閣官房長官之一;教育、文化、體育、科學和技術大臣松野博一。
除此之外,前環境大臣丸川珠代被委任為奧運擔當大臣;自民黨政策研究中心女主席稻田朋美,被任命為防衛大臣,她也是有史以來第二位擔當這一職務的女性。
與安倍“意氣相投”
據報道,在新內閣中,1959年出生、屬於自民黨保守派的新任女防衛大臣稻田朋美是個出了名的“狠角色”。作為一名立場激進的右翼,稻田朋美“傲人”的政治履歷與安倍的賞識密切相關。出身律師的她曾被認為與安倍晉三“意氣相投”,第三次當選議員時就被安倍提拔為閣僚及自民黨四大要職之一。在2012年底安倍第二次當選時,也曾作為行政改革擔當相首次入閣。安倍甚至表示,稻田朋美是未來首相的“重要候選人”。
公開資料顯示,稻田朋美反對東京審判,支持參拜靖國神社,否認存在南京大屠殺,否認日本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應承擔戰爭責任,甚至認為東京審判、波茨坦公告違反近代法的大原則。她曾出版了一本名為《從百人斬審判到南京》(2007年)的書,為制造“殺人比賽遊戲”的兩名舊日本軍軍官及其遺屬以及作為辯護律師的自己辯解。此外,稻田朋美還曾出席日本右翼制作影片《南京的真實》,並在記者會上大肆鼓吹侵華日軍的“所謂殺人比賽完全是虛構的”。
而在慰安婦問題上,稻田朋美雖公開表示“慰安婦制度是對女性人權的嚴重侵害”,但卻明確主張不存在日本政府和日本軍隊強行帶走婦女充當慰安婦的事實,所以認為日本政府根本沒必要道歉和賠償。同時,她也曾強烈要求日本政府收回1993年發表的“河野談話”,極力支持安倍晉三“重新認識”河野談話。2015年10月,稻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應該讓日本的年輕男子人人去自衛隊服役,鍛煉他們的意誌。她還表示“戰爭是人類靈魂進化的最高宗教活動”。
慈善法正式落地 首批慈善信托爭相起航
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正式落地實施。《慈善法》中關於慈善信托設立的相關規定,為慈善信托的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
《慈善法》正式實施當日,多家信托公司爭相推出慈善信托,比如興業信托的“興業信托·幸福一期慈善信托計劃”,國投泰康信托的“國投泰康信托2016年國投慈善1號慈善信托”和“國投泰康信托2016年真愛夢想1號教育慈善信托”。
另外,中國平安也宣布推出“中國平安教育發展慈善信托計劃”,據了解,該信托計劃規模1000萬元,不設置預計存續期限,可永久存續,這也是我國首只永續型集合慈善信托。
長期受制於審批環節
慈善信托屬於公益信托,是指委托人基於慈善目的,依法將其財產委托給受托人,由受托人按照委托人意願以受托人名義進行管理和處分,開展慈善活動的行為。
十五年前,即2001年10月,醞釀8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托法》頒布實施,公益信托作為其中的重要章節備受矚目。但在此後多年的實際運作過程中,受制於審批環節以及配套法規的不完善,公益信托始終沒有得到大範圍的推廣。
據記者統計,目前包括紫金信托、長安信托、萬向信托、平安信托在內的十余家信托公司發行過公益信托產品,規模在數10萬至1億元不等,存續期限主要在1至10年期間,資金用途主要用於扶貧濟困以及教育領域。
其中,2002年,平安信托受托管理規模1億元的“新疆助學公益信托”,是目前所知我國首只公益性質信托,也是規模最大的公益性質信托。
紫金信托於2011至2013年間接連發行三款 “紫金厚德公益信托計劃”,存續期限均為1年期,受托規模在60-100萬元之間,是典型的“小而美”信托,其全部資金用於救助患重病的兒童;
另一家長安信托曾於2008年成立“5.12抗震救災公益信托計劃”,是典型的“事件驅動型”信托,受托規模為1000萬元,全部資金用於向四川地震災區捐建5 所援建學校;
此後,在2014年7月,萬向信托成立“中國自然保護公益信托計劃”,該信托計劃最終以最低募集金額得以成立。
梳理發現,前期的公益信托多數取得了不錯的資金增值效果。以規模最大的“新疆助學公益信托”為例,迄今累計創造了超過9000萬的收益用於新疆教育支出,本金仍在持續運作。
然而,業內人士表示,盡管上述信托公司在我國公益信托事業的前進與發展道路上不斷探索,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審批環節較長、客戶參與程度較低等現實問題也慢慢凸現出來,公益信托並未迎來蓬勃發展,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尚需要通過進一步的立法來減少行政審批環節、規範運營流程。
永續型慈善集合信托起航
《慈善法》的出臺較好的解決了行業發展難題。《慈善法》明確“慈善信托屬於公益信托”,首次從立法層面提出“慈善信托”概念並明確其適用範圍,也將信托機制確立為從事慈善和公益事業的重要機制之一,並明確信托公司作為慈善信托受托人的地位,這將極大推動信托公司慈善信托業務的開展。
本報從中國平安了解到,此次發行的“中國平安教育發展慈善信托計劃”將專註於投向教育領域的慈善項目,資金全部來自平安集團、下屬子公司的自有資金及內部員工的捐贈。
與一般慈善信托計劃設定2-5年的存續期不同,“中國平安教育發展慈善信托計劃”不設置預計存續期限,可永久存續。
在《慈善法》實施之前,國內大部分公益信托多為單一信托,而中國平安推出的首只慈善信托計劃,則采取了集合信托的形式,除了集團內部機構委托人外,也有相當部分的平安員工作為委托人參與信托計劃。
據介紹,中國平安旗下平安信托作為該信托計劃的受托人,為實現慈善資金的保值增值,將對信托投資采取相對保守的投資策略。慈善資金將主要投資於固定收益類產品、現金管理類產品;在追求穩定收益的前提下,通過投資權益類產品保證資金長期抗通脹能力。
與此同時,相比於其他信托計劃需要交納認購費及2%管理費,平安信托對該信托計劃實行8‰的管理費,其中的3‰作為本信托計劃的風險準備金。
中國平安集團總經理任匯川表示,此次籌集1000萬元資金設立慈善信托,希望能夠充分發揮該信托計劃永續經營、保值增值和慈善項目篩選和動態管理的功能,構建一個更有生命力的公益模式。
平安集團品牌總監盛瑞生同時透露,本信托計劃設立了信托管理理事會,理事會由受托人內部管理成員、委托人代表及社會公益知名人士組成,就信托資金的使用、慈善項目安排等事項進行集體決策。
據了解,《慈善法》僅明確信托公司作為受托人對信托財產進行管理和處分,而該信托計劃中,平安信托按照信托合同規定成立理事會,主動建立自我約束機制,是公益信托的一大進步。
“隨著國內高凈值客戶財富的持續增長,高凈值客戶回饋社會、參與公益慈善的需求也日漸增強。”盛瑞生表示,在後續平安也會考慮在合規的框架下嘗試引入外部資金,發行新的慈善信托計劃,進一步壯大慈善資金規模。
另外,“興業信托·幸福一期慈善信托計劃”也不設存續期限,善款運用集中在養老助學扶貧領域,據了解,此次“幸福一期”慈善信托儲備了福建省“農村幸福院”項目、青少年助學項目和留守兒童教育等多個公益慈善項目。
未來將與家族信托相結合
事實上,對於慈善事業而言,信托機制的引入將帶來多種積極因素:
一是慈善信托的規則更加嚴密,有利於引導慈善活動進一步規範。慈善信托除了遵照《慈善法》和相關法規進行募集和管理,還需要按照《信托法》對於受托人的規範履行受托職責;
二是對於慈善捐款形成的財產更好地保值增值。慈善信托募集形成的善款一旦成為信托財產,就與捐贈人、受托人和受益人的財產形成隔離,不會受到其他利益糾紛的影響。特別是信托公司作為慈善信托的主體,可以充分發揮專業資產管理和甄選公益組織和項目的作用,擴大和提高善款對弱勢群體幫助的範圍、持久度和有效性;
三是信托公司作為受監管的金融機構,依法將委托人和受益人權益放在首位。嚴謹的內控機制與嚴格的外部監管規範,使得信托可以規範、透明和專業化,成為推動公益慈善事業的生力軍。
對於信托公司而言,慈善信托規則的明確將進一步發揮信托價值,提升信托公司的普惠金融效用。如今,隨著國內高凈值客戶財富的持續增長,高凈值客戶回饋社會、參與公益慈善的需求也日漸增強。2016年胡潤慈善榜顯示,中國前100名富豪在2015年總捐贈額達到了300億元。
2014年,平安信托設立了國內首只以公益基金會為唯一受益人的家族信托產品。“隨著高凈值人群在資產配置包括家族信托中的慈善需求增加,未來信托公司將可以更好地發揮其專業優勢,帶領高凈值人群用最有效的模式做慈善,這既是市場需求,對於信托公司來說又是一大片藍海。” 平安信托財富產品投資策略部執行總經理康朝鋒說。
中信登正式起航 18萬億信托資產有望流轉盤活
資產規模已突破18萬億元的信托業終於迎來全國統一的登記平臺。12月26日,中國信托登記結算有限公司(下稱“中信登”)在上海正式揭牌,這意味著長期以來困擾信托流轉的桎梏有望化解。
盤活信托流轉
2016年1月11日,銀監會召開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關於2016年重點工作任務之一明確提出,設立中國信托登記有限責任公司,建立信托產品統一登記制度,推動銀行治理機制改革。
2016年9月中旬,上海銀監局在“上海銀行業服務自貿區建設三周年”總結中指出,中信登正在有序籌建,探索建立統一規範的信托登記、信托受益權流通轉讓平臺,兩個月之後的11月16日,中信登召開創立大會、董事會。
中信登註冊地為上海自貿區,註冊資本30億元。股權架構方面,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債登)為控股股東,占比51%;中國信托業協會、中國信托業保障基金有限責任公司、上海陸家嘴發展有限公司,以及信托行業中市場規模較大、行業地位居前、管理水平較優的18家信托公司參股。
中信登的成立對於信托業來說可謂巨大利好。
一方面,信托資產在2016年三季度末邁入18萬億大關,如此龐大的信托產品體系如何盤活?加快其流動性是業界關註的問題,此次中信登的落地,對於信托產品進行多層面的信息登記、在規範的前提下加速信息披露,使其成為資產荒行情下的社會最新優質資產。
另一方面,截至目前,中國信托產品登記機構共有兩個,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和上海信托登記中心。成立於2006年的上海信托登記中心,其功能僅僅停留在信息登記階段,並沒有產生更多的外延功能,也沒有在行業中產生更大的影響力,而現有的資產交易所、資產交易平臺並不能滿足信托產品的資產交易需求。中信登的成立無疑填補了這一空白。
在2016年信托業年會上,銀監會信托部主任鄧智毅對於中信登的主要作用進行了闡釋,具體包括:集合信托計劃發行公示;信托產品及其信托受益權登記;信托產品發行、交易、轉讓、結算等;信托收益權賬戶的設立和管理;信托產品權屬糾紛的查詢和舉證以及提供其他不需要辦理法定權屬登記的信托財產的登記服務等。
對此,華融信托研究員袁吉偉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信托登記公司是繼信托保障基金公司後又一行業重要的基礎性運營機構,有利於提升信托產品運行的透明性、規範性和流動性,對於行業發展是一大利好。
用益信托首席分析師李旸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由於信托是私募產品,各家信托公司所披露的重要信息數據不夠全面,也不便於查詢,需要統一的機構進行規範運作,前期充分了解信托登記註冊信息後,為後期信托產品的轉讓流通奠定基礎。
“中信登平臺首先是做好登記,因為信托是非標產品,每個產品標的、交易對手均不同,不像是標準化產品轉讓起來比較容易,信息披露不是特別健全,如今中信登實現企業化運作建立市場,有了平臺登記再去流轉,提供平臺方便投資者交易。”李旸說。
袁吉偉表示,信托登記的相關制度還要加快制定,確保信托登記有效開展。信托登記公司的成立可能主要涉及信托產品發行、信托流轉、行業運營信息監測等工作,而對於信托法上要求的信托財產登記仍解決不了,信托財產登記是制約財產權信托乃至整個行業發展的重大制度障礙,未來仍需要監管層加快推動。
李旸也表示,中信登成立後,應盡快出臺相應的規定和管理辦法,提供平臺運作的基礎,便於信托登記流轉按照規定辦事,便於公司規範化運作。
盈利模式待解
李旸強調,中信登實行公司制,要界定是純粹性的商業公司,還是半官方、非營利性組織。
“有盈利機構股東在(諸如信托公司),因此不盈利股東不會出錢,但是也不會完全以盈利為目標,畢竟是行業基礎性保障機構。”袁吉偉表示。
從股東背景來看,中信登既有政府背景機構,又有市場化公司參與。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預計中信登成立後,信托公司發行登記流轉信托產品在平臺上進行是強制性要求,並非信托公司自願選擇,類似於銀行理財產品在中債登的登記制度。
既然實行公司化運作,那麽中信登成立後的盈利模式及盈利前景如何?在李旸看來,短期盈利比較困難,如果找不到盈利模式難以可持續發展,此前產權交易所、金融交易所曾嘗試產品流轉,但後來都不了了之。
中信登在年初提出,經過一整年的籌備,直至年底才正式推出,除證明新機構的成立在實施層面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外,也說明在信托行業推生新“機制”並不容易。對於信托機構而言,規範而詳盡的信批是“雙刃劍”。促使信托產品規範化不假,但也造成了信托公司在實際運營過程中成本的增加以及許多原本在行業中已經成為“默許”的行為如今被加註“邊框”,導致並非所有信托機構主動意願都十分強烈。
此外,對於財產信托而言,我國財產根據不同“屬地”擁有不同的財產登記平臺,例如房地產資產、股權資產等,而財產信托的登記則需要多個機構和部門的配合才能夠順利完成。至於投資者關註的風險是否能被有效預警,還有待觀察。
此前媒體報道稱,監管部門已經對中信登未來的盈利狀況作出初步預測。即中信登成立2-4年後,每年可獲取7-10億元營業收入,預計實現利潤3-5億元。
今年9月20日,銀監會《關於籌建中國信托登記有限責任公司有關事項的批複》顯示,同意公司在上海市發起籌建中國信托登記有限責任公司並成立籌備組,文海興、張榮芳、李元成為籌備組成員。
銀監會還要求,公司應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要求指導籌備組辦理籌建事宜,自批複之日起6個月內完成籌建工作。同時,籌建期間接受銀監會的監督指導,不得從事金融業務活動。
事實上,作為參股的信托公司,安信信托已於10月12日公告了《關於公司參與中國信托登記有限責任公司設立的議案》,這一紙上市公司的披露信息可窺見籌建中的中信登出資人的端倪。公告顯示,公司擬以固有資金出資人民幣1.5億元,公司將根據中信登設立的進展,按照經批準的最終設立方案,足額、及時繳付認購的出資額。
【CFV十年•金融風雲人物】“ 人民幣先生”周小川: 帶領中國央行再起航
“中國的格林斯潘”、“人民幣先生”、“改革先生”……這些都是國內外冠以周小川的稱呼。2016年是周小川執掌中國央行的第14個年頭。誠如《環球市場》雜誌對他的評價:“帶領著中國央行趟過靜謐湖泊、沖過激流險灘,把通脹保持在較低水平,將增長維持在合理區間,同時努力抵禦著隨時可能威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各類風險。”
過去的兩年里,中國的金融和資本市場遭遇前所未有的震蕩。尤其是2015年8·11新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貶值帶來了恐慌情緒,周小川的每一次發聲對於全球的投資者而言舉足輕重。
2016年初,人民幣匯率連續貶值,資本外流趨勢明顯。2015年12月外匯儲備當月減少1080億美元,2016年1月外匯儲備再減995億美元,人民幣貶值預期的壓力陡增,並在境外橫生了一股做空人民幣的力量。這種情形下,先是在2016年2月13日春節假期期間,央行網站發表了周小川接受媒體財富的全文,他稱,人民幣不存在持續貶值的基礎,不會讓投機力量主導市場情緒。隨後在3月召開的“兩會”記者會上,他再給市場吃“定心丸”,稱“本來就沒有必要急著去買美元”。並表示,過去一段時期內,外匯市場波動較大,主要緣於國際國內金融市場的動蕩所帶來的市場情緒波動。但是,目前市場正在逐漸回歸正常、理性和基本面。
在2016年10月舉行的IMF和世行年會期間,周小川的專業闡釋令海內外人士對於中國經濟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他表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繼續處於合理區間,近期一些重要經濟指標出現回升跡象,繼續為全球經濟增長作出重要貢獻。在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新常態”的同時,中國經濟增長的結構和質量不斷改善,新的增長動力不斷湧現,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
周小川也強調,目前中國經濟中存在一些過剩產能,適當信貸增長可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去年中國資本市場出現一定波動,為維護金融穩定,當時階段性地出現了更多依賴銀行信貸融資的情況,但市場恢複穩定後已不再有大的增加。隨著全球經濟複蘇逐步正常化,中國也會對信貸增長有所控制。
在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IMFC)部長級會議上,周小川還分享了財政政策和貨幣金融政策“協同”的中國經驗。他表示,盡管理論上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有嚴格區分,但存在介於兩者之間的選擇,例如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和開發性金融。英國的融資換貸款計劃(FLS)也是一種形式,中國也有類似的做法。
此外,周小川也對下一階段中國的金融改革作出表態,他稱,中國努力在提高匯率靈活性和保持匯率穩定之間尋求平衡,將堅定不移地繼續推進匯率市場化改革。
在周小川任職期間,他不斷推動金融改革和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首先,人民幣國際化取得巨大的進展,2016年10月人民幣正式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籃子,成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此外,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也進入到最後的里程中。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七大類40個子項的分類,目前除4項以外,人民幣已全部實現了完全或部分的可兌換。
金融改革成果顯著,匯率市場化方面,在去年的8月11日,完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被認為是動到了匯率市場化改革的核心;利率市場化方面,2015年10月存款利率上限取消,標誌著中國的利率管制已經基本放開,利率市場化改革邁出最為關鍵的步伐。
與此同時,中國的資本市場不斷加快對外開放,今年中國債券市場對境外投資者全面放開準入,外國投資人正在不斷增持中國在岸債券。
周小川2002年開始擔任央行行長,並於2013年3月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在此之前他擔任過中國證監會主席、中國建設銀行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等職務。不管身在何種職位,他始終保持著經濟學家的本色。
周小川撰寫的關於“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的文章,指出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愈演愈烈,文章對改革國際貨幣體系進行了相關討論分析。
他的“池子論”是針對外匯儲備,認為外儲包括不同板塊,一部分保證進出口支付使用,一部分供預備外資企業投資的分紅使用,還有一部分是讓熱錢進入,然後再進行100%對沖,使其在總量上不會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2009年G20紐約峰會召開前的一周里,周小川在中國人民銀行網站連續登載三篇署名文章。其中關於將IMF的特別提款權(SDR)發展為超主權儲備貨幣的倡議引發了激烈的討論。
Next Page